意见英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11:41:45

意见英文

意见英文篇1

关于牛。按牛的生活习性和毛色,通常分为水牛和黄牛,它们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按性别分为公牛和母牛,年幼的叫小牛,其居住地叫牛圈,也作食用,叫牛肉,牛是勤劳的象征,因此就有了“老黄牛”的说法,就有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表现不凡叫“你真牛”,但也有贬义,如牛脾气,一头倔强的牛;英语总称牛为cattle,水牛为buffalo,公牛为bull,母牛为cow,牛仔为calf,成年公牛叫ox,其住所为cowshed , 肉名叫beef, 描写声音的词有low,moo,boo,bleat,中英都把牛当作财富和力量,股票上涨称谓“牛市”bull market,把milk cow称谓摇钱树,“困了、累了”要喝“红牛” red bull,nba赛场上有 “公牛队”,中西都有斗牛(bull fight)文化,但西方人也有不少贬损牛的语言,如 a bull in china shop指经常闯祸的人,irish bull指自相矛盾, a cock-and-bull story指无稽之谈,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的代名词,它演变成了英国人自嘲其傲慢、固执的形象。

关于马。马是中国人崇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动物,是速度、力量和激情的象征,按性别分为公马和母马,也叫雄马和雌马,年幼的叫小马,居住地叫马圈,也作食用,叫马肉,马和牛都可以当作运输工具,所以有马车、牛车之说,马的主要功能是行走,而在英国,马却是犁地的工具,英语总称马为horse,公马为stallion,母马为mare,幼仔为clot 或foal ,住所为stable,肉名为horseflesh,描写声音大词有neigh或whinny,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 (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里也有不少对马的评价,如犬马,驽马,响马,马贼,马前卒,马后炮,成语有马到成功,老马识途、一马当先、马不停蹄、马革裹尸、马失前蹄、人困马乏、人仰马翻等,

关于猪。按性别分别称谓公猪和母猪,幼崽叫小猪,生活地方为猪圈,英语总称pig,公猪为hog,母猪为sow,幼崽叫little pig或piggy,居住的是pigpen 或pigsty,可以食用叫猪肉,描写声音大词有grunt或squeal,肉名为pork,中英寓意为懒惰的代名词。猪在汉文化中基本现象是懒惰、嘴馋和愚笨,因此,语言中就反映了人们对猪的蔑视,如“猪朋狗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习语正表达了中国人出名后害怕招惹麻烦和不测的心理。英语中的pig 寓意与汉语基本一致,通常比喻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粗野之人),“对牛弹琴”的英语是to throw the pears before swine(猪),还有eat like a pig(大吃大喝),pigs might fly(异想天开,无稽之谈)。不过,民间对猪也有“金猪”的表述,像电视剧《西游记》、《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的“猪”表现了汉文化中猪的憨厚、可爱、搞笑的一面。

关于鸡。按性别分为公鸡和雄鸡,年幼的叫小鸡,住所为鸡圈,可以食用,叫鸡肉。英语中统称poultry, 公鸡、母鸡分别为rooster 、hen,小鸡叫chicken,肉名也叫chicken,鸡舍叫coop或chicken house,描写叫声的词crow,cackle,cheep,peep。鸡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之物,中国 古代常用鸡来报时、占卜、驱邪、祭祀,深受人们的喜爱,“闻鸡起舞”是比喻有志向的人勤学苦练,奋发向上,毛泽东用“雄鸡一唱天下白”来描述新中国的诞生,汉文化中,鸡与吉同音,因此,电影奖项就用了“金鸡奖”,市场出现了“金鸡牌”的产品,但是公鸡(cock)在中英里却表示“骄傲”,如as arrogant as a cock(骄傲得像只公鸡),chicken在英语俚语中却象征胆小鬼、懦夫,如the man is a chicken(那个人是个胆小鬼)

关于狗。按性别分为公狗和母狗,年幼的叫小狗,住所为狗圈或狗窝,肉名是狗肉,英语总称为dog,其公母分别叫dog 、bitch,小狗叫puppy,描写叫声的词有bark,,yelp,yap,growl。在汉语里,狗作为人类常期朋友却因其忠诚的特点而得到了一大堆不雅的词语,如狗头军师,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腿子等等,这是比窦娥冤还冤的事,忠诚被人骂,不忠诚也被人骂,因此,在中国吃狗肉是自然的事了。而在西方,人们对动物是十分开朗和大方的,把其当做亲密的朋友甚至像亲人一样对待,自然就有了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 (幸运儿),top dog(重要人物),西方人自然就不会像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把狗肉当下酒菜了,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人对狗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爱狗人士,从城市到农村,都有人把狗当做宠物来养,民间自发组织成立了动物保护协会,专门收养流浪狗、流浪猫。纵观近几十年的美国总统,为博得民众好感,个别不养狗的总统也不得不养起一两只全美人民都熟悉的爱犬,如克林

转贴于

顿总统养的宠物是socks(猫)和buddy(狗),小布什总统养了名叫 spotty和barney的两只狗。

关于羊。按性别分为公羊和母羊,年幼的叫羊羔或小羊,住所是羊圈,可以食用,叫羊肉。英语总称是sheep,公羊叫ram,母羊叫ewe,羊羔叫lamb,肉名是mutton,住所是sheep pen,或sheepfold。羊作为世界性的家畜,其典型特征是温顺、弱小和跟群,但中西方对其认识有明显的视觉差异,西方人对羊的评价主要是来自《圣经》,语言丰富,以贬义居多,其寓意是弱者,无独立性、多受他人控制和摆布。如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s well be hanged for a sheep as a lamb(一不做,二不休), follow like sheep(盲从),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人与坏人),scapegoat(替罪羊)a sheep in wolf`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s meek as a lamb(驯服得像只绵羊),lost sheep(迷途的羔羊),sheep like without a shepherd(群龙无首),make sheep`s eyes at(向——送秋波)。

意见英文篇2

前言

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中国,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英语教学自然也成了各类高校与广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为例讨论英美文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以期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发展。

一、英美文学对课堂氛围及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一种距离与晦涩之感,如果一味地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引导主动学习应当成为老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入英美文学元素就是很好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不少英美文学作品都有着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而这也正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为例,里面就讲述了很多离奇的内容情节,比如里面有个被称做马国(houyhnhnms)的国家,由形象似马的生物统治,他们友好热情;而这个国家还有存在着一种外表像人但却贪婪凶恶的物种,被称做雅虎(yahoos),作者就因为长得像后者而遭到了前者的驱逐。通过引入夸张、怪异的故事,老师们可以很快地获得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英美文学对于英语地区文化背景的介绍作用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很多学生学习与理解英语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阻碍,为此,高职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与语言内涵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以《圣经》为例,圣经被视作对英美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很多现代英语用语中仍然渗透着圣经里的故事。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一句话,将文字于自己的意义比喻于亚伦的神杖。要理解海伦·凯勒的话,就要以知道一个著名的圣经故事为前提,即以色列领导者摩西曾经利用兄长亚伦的神杖借助上帝的旨意打败奴役以色列人的埃及统治者,使以色列人顺利出逃重生。故而亚伦的神杖在英美文化中代表着强大的、有关键作用的法宝。

还有许多英美文学与历史传说及神话故事也有着很大的关联,英语中起源于这些传说与故事的词语用法也非常常见,比如在英语中“helen”一般用于人名,但由于“特洛依战争”的历史背景,它也可以用来指代“美女”之意。同样出自特洛依战争的词语还有the trojan horse (特洛依木马),如果对西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那么很容易把特洛依木马理解成某个真实的生物种类,那么就大错特错,与词语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相对甚远了。

除此以外,和其他任何语言一样,英语中也有很多俗语式的表达方式,对于习惯直译的学生们来说,这些俗语也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其内在涵义的内容之一。比如“a penny in hand is a penny in bag”它的涵义类似于中国话里的“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这样的表达法很少以官方的、正式的身份出现在教材中,但它却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及英美人士的日常用语中,可见英美文学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

三、英美文学对于中西语言特点差异的诠释作用

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不一样,不同语言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借助英美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少闹笑话、少走弯路。

这其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英美文学作品中词汇表面意思与内在涵义及延伸意义之间的不同,比如单词“blue”,学生们常常会不加思索地将其理解成“蓝色”,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英美人士会用它来表达“忧伤”的人物情绪,与色彩并无直接联系。再比如同样用于描述某个动物的一组名词,“dragon”和“dog”,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单词确实是用来单纯地表示相应的动物本身,但由于两者形象差异巨大,在很多有比喻意义的衍生英文表达法中,其两者会用来意指两类给人感觉天差地别、完全不同的意思。

其次,在两种语言并不是所有表达方式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翻译。比如在汉语文化中,用来表示“我”涵义的自称词汇非常之多,帝王可以自称为“朕”,小人物可以自称“草民”,为人妻者可以自称“妾身”,当老师的可以自称“为师”,但在英语文学作品以及英美人士日常生活之中,自称最常用最多见的人称代词却只有一个,那就是“i”。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里的涵义也是不同的。以单词“salt”为例,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词语,即the salt of youth,这里“salt”指代的是“热情、活力”的意思;而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另一些英语文学作品中则常常会与“please sit above the salt”的说法不期而遇,而这里整个短语表示却是“请上坐”意思。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与用法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意见英文篇3

盐酥鸡是台湾街头的平民美食,卖盐酥鸡的摊贩在台湾随处可见。盐酥鸡又称咸酥鸡,虽名为“鸡”,但其油炸的食材早已包罗万象。各摊的菜色少则十余种,多则数十种,除了命名源头的鸡块(chicken nuggets)之外,还可能有豆干、甜不辣、四季豆、薯条、地瓜条、青椒、杏鲍菇、花枝须、鸡皮、鸡屁股、银丝卷、萝卜糕,不一而足。

盐酥鸡的英文怎么说?作为统称的盐酥鸡,事实上就是深具台湾特色的各式油炸食品,因此我觉得大可模仿薯条的英文French fries,把它翻成Taiwanese fries(台式油炸食品)。

“薯条”在美式英文里称French fries(简称fries,英式英文多用chips),全称为French fried potatoes(法式油炸马铃薯)。英文的fly可作动词亦可作名词,作动词时意为“以热油烹调”,可以是油煎、油炒或油炸,是个笼统的字眼;作名词使用时,相关的意思包括“薯条”、“油炸食品”和“油炸食品派对”。fry常用复数形的flies,因薯条多以大于一的数量出现。

盐酥鸡是种极富台湾风味的油炸食品,内容虽与薯条大异其趣,可是二者的形式与内涵却颇为类似,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个意为“油炸食品”的fly借过来,前面冠以Taiwanese修饰,把单数的fly变成复数的fries(盐酥鸡的油炸食品数量也经常大于一),构成Taiwanese fries的崭新词组。这个词组仿French fries加以炮制,符合英文的构词规律,精简传神,浅显易懂,值得推广。

另外,把“盐酥鸡”音译为yan su ji也颇值得一试。音译的做法直截了当,是翻译此类文化特色词最常见的策略。“炒面”常舍中规中矩的flied noodles(油炒面条)不说,反而音译为chow mein:“点心”不用Cantonesesnack(广东[广州]小吃),却依广东(广州)话音译为dim sum。此二例所采取的,就是这种带有异国风味、向异化(foreignization)靠拢的音译策略。

“宫保鸡丁”的英文是kung pao chicken,前一半的“宫保”(kung pao)采用传统的威妥玛(Wade-Giles)音译,后一半的“鸡丁”(chicken)采用意译。“蘑菇鸡片”的英文是moo goo gai pan,四个字全依广东(广州)话音译,“鸡”有现成的chicken不用,却用广东(广州)话的gai。依此看来,谁说“盐酥鸡”的“鸡”一定要用chicken才可以?

那么,盐酥鸡的英文到底该怎么说?保守一点,我建议采取意译,向翻译策略的归化(naturalization)靠拢,把它叫做Taiwanese fries,英文通顺自然,英美人士读来清楚易懂。倘若大胆一点,想要最大限度保留中文的原汁原味,不妨采取偏离英文的异化策略,将之直接音译为yan su ji。

意见英文篇4

[关键词]中英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学习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者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都适应的策略。在教学中,应就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并学会正确应用。

一、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英语peasant,译为汉语是“农民”的意思,但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的“农民”的含意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里的“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和“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没有丝毫贬义。又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两个英语单词都有“政治家”的意思,但我们不把汉语中的“政治家”翻译成politician是因为其含有贬义,指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是指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译为英语时常常用statesman。

二、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三、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四、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ve,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 B:Hello 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to 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五、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六、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七、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 ryone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 hand(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grey mare(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意见英文篇5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21-01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一)新大纲要求所需

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原大纲内容做了修订,修订后的新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大纲要求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此,中职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通过英语语言这个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英语文化,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二)现实交际所需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或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歧义、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大家对这两种现象并不陌生:一是苦读多年英语的学生碰见英美人士,根本没有勇气开口与之攀谈,只有“Yes”到底或“No”到底。二是一见老外便激动地说: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a month? 他们可能只是想打破见面时的尴尬,殊不知这是一些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对方的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需。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途径

(一)巧妙利用课堂教学

1、词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新大纲要求学生到毕业时应达到的词汇量:基础要求1700w,200phr;较高要求1900w,300phr;拓展2200w,400phr。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应适时地介绍词汇的文化意义,重视其文化的影响,特别应重视词汇的文化差异。 教学实践表明,在词汇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准确使用词汇,从而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2、听说教学

中职英语教材中每单元的Listening & Speaking 模块,是基于语境的对话形式呈现。在情景对话中,英美人士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风俗民情自然显露出来。因此,在听说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而学生通过了解对话中的文化语境,可以体验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掌握正确的交际规则。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出英美人士在口头交际中常涉及话题的语言规律,尤其是与母语观点相差较大的。

3、阅读教学

中职英语教材中各单元都编有Reading & Writing 以及Life & Culture 板块,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开拓国际视野。这些阅读材料内容涉及到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这一重要理念。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输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事实上,阅读教学坚持文化信息的导入,坚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能较好地消除阅读理解上的障碍,而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肤浅地停留在课文所提供的那点信息,而是向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异国文化的窗。

(二)充分利用课外优秀英语教材和读物

仅靠一套中职英语教材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程度的差异,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教材以备选用,如《新概念英语》《环球英语教程》《初级英语听力教程》等,通过对这些原汁原味的教材的学习,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才有更深的了解,无形中也加强和培养了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简易的文学作品。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则可以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更直观地感受并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增强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同时使得英语学习更有趣。另外,优秀的英文影片同样为学生提供了异国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丰富翔实的文化信息。

(四)积极开办第二课堂

中职院校完全有条件开办英语第二课堂,如组织英语角、开设语言与文化讲座、举办圣诞夜晚会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真实体验异国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意见英文篇6

一、常见误区

1.过于常见

英语初学者和词汇量不是很大的人常会如此,如Henry,Jane,John,Mary.这就像外国人起名叫李刚、王明、张强一样,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虽然起名字并无一定之规,但给人的感觉很重要。

2.姓与名不协调

一般来说,非英语国家的人到了美国,都可能改名,但没有改姓的。这关系到家族荣誉,将来还会关系到遗传基因。因此,无论自己的姓多么难读,都要坚持。常见有人起英文名时连姓也改了,如司徒健Ken Stone,肖燕Yan Shaw。下列英文姓尚可接受,但也最好不用。如Young杨,Lee李。另外,还有人分不清英语中哪些称呼只能被用作名,哪些又只能是姓氏,所以听一个人说自己叫“Green张”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3.英文名与中文姓谐音

有些人因为姓被人叫得多,便起个与姓谐音的英文名。但这样的英文名单独叫尚可,全称时就太不自然了,如肖珊-Shawn Xiao,周迅-Joe Zhou,安芯-Anne An。

4.不懂语法用错词性

名字一般用名词,不用形容词。有些人不懂这一规律,用形容词或生僻词起名,如Lucky,Chair等,其实这些根本不能作为英文名使用。

5.用错性别

偶尔还有人弄错性别,如女士起名Andy,Daniel;男士起名Rose,Iris,从而闹出笑话。

二、取英文名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1.好听,好念

名字,念起来好不好听是必须先考虑的,这关系到别人呼叫你时你和对方的感觉。毕竟名字是要用一辈子的,有时还会被大声朗诵。例如,颁奖、候诊时,不得不慎。当然,除了好听,容易念也很重要。Terence就比Theodore好念得多,尤其对非英语国家的人而言,通常能够望字生音的名字会比较容易被记住。

2.兼顾意义

就像中文名字,每个英文名字也都有个别的意义。通常名字的意义也就是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期待,因此你可以选择一个有正向意义的名字。例如,智慧、希望、快乐、阳光等。通常英文名的意义都不会被当成第一个考虑的因素,因为英文名与中文名不同,中文名可以望文生义,但在呼叫一个英文名时,我们通常不会知道那个名字是什么意义,当然也就不会很在意。寻找英文名字时,千万要避免因为意义很美而找到一个已经过时,或听起来不顺耳的名字。

3.是否独特

名字的流行也有趋势,每隔二三十年,最流行的名字都不一样,如1900~1950年间,John一直都是前十名流行的名字,但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之后,这个名字就不再流行了。取一个本年代流行的名字,也算是跟得上时代。如果你不喜欢有一个过于大众化的称呼,也不希望在英文班被叫成“Michael B”,或“Little Jordan”,那就考虑不要取太流行的名字。拥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也是一种自我特色的表现,但是也很可能造成别人难念难拼或是难记的困扰,而选择就因人而异了。

4.避免元音的困扰

由于语言和文字结构的差异,我们对以下这种问题大概比较不敏感。在一些教导取英文名字技巧的文章曾经提到避免名的字尾和姓的字首都是元音,如Eva Anderson,主要原因是听起来比较别扭。不过在中文的姓氏里,以元音(声母)开始的实属少数,所以大致上没有这种问题。

5.了解英语的姓与名

这是很多国人都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一般来说,表示颜色(Black,White,Green)、职业(Smith,Hunter,Mason)都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不能拿来当成名字。

三、取英文名的简单技巧

了解了一定的原则和习俗后,即可掌握一些起名的技巧:

方法1:英文名最好与中文名发音一致。例如:

孙丽丽-Lily Sun;刘俊-June Liu;张令娜:Lena Zhang;

方法2:如第一条做不到,则争取英文名与中文名局部发音一致,例如:

朱晓琳-Lynn Zhu;王冬梅-May Wang;吴珊-Sandy Wu;

方法3:如上述两条均做不到,还可使英文名与中文名发音尽量接近,例如:

李秀云-Sharon Li;王素琴-Susan Wang;崔文生-Vincent Cui;

方法4:意译。此外,意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

李冰-Ice Li;元彪-Tiger Yuan;刘长河-River Liu。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还有短名配长姓,长名配短姓,流行名配特别姓,特别名配流行姓等技巧。总而言之,好的英文名字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素质的象征,会使你在学业、职场、生活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车宁薇.怎样起英文名字.南海出版社,2004.

\[2\]李涵翠.取个好听的英文名.青岛出版社,2011.

意见英文篇7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doyoudo?(您好!)""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areyou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Zhang(张老师),"engineer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8403229

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arealucky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hashis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pictures(黄)、theblue-eyeboy(红人)、to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intheblack(不欠债)、greymare(母老虎)、white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七、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you"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you"。如果回答"Thankyou",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It''''smy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my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apleasure(我很乐意),Don''''tmentienit(没什么)或You''''rewelcome(不用谢)。"

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用Help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到医院看病应说"Gotoseethedoctor(看病)。"

意见英文篇8

本文通过对违宪审查概念的界定和对议会主权的客观介绍,驳斥了对英国违宪审查的种种误解和怀疑。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英国法院是如何以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在尽量维护议会主权的前提下,通过把握宪政精神内涵发展出特有的间接审查方式的。并对欧洲一体化背景下,英国违宪审查的新发展作了介绍。

【关键词】违宪审查;宪政精神;议会主权;欧洲法

谈及违宪审查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美国的最高法院,是德国的宪法法院,是法国的宪法委员会;而在这个语境下作为宪法母国[1]的英国却似乎在学人的脑外——也难怪张千帆教授在其《西方宪政体系》[2]中“遗漏”[3]了它。这其中最大的障碍似乎来自于违宪审查概念界定的混乱和对英国议会主权[4]原则的不真切认知。本文要力图指出的是,英国在议会主权下,尤其是在最近的欧盟框架下,仍是存在着违宪审查的——尽管其别具特色。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界定

关于什么是违宪审查学界是存在诸多争议的。有学者甚至质疑违宪审查这一用语的妥当性,而要以“宪政审查”取代之。[5]不过,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基础就去论述英国的违宪审查显然是不严谨的。

首先,从审查对象上,本文以为违宪审查针对的主要是立法行为和行政行为是否合宪。在这一点上,有必要对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作一区分。[6]因为后者还涵盖了对行政行为是否合符合普通法律进行的审查。因此将违宪审查等同于司法审查[7]是不妥当的。所以本文也不打算从司法审查的路径阐述英国的违宪审查。

不过随之而来又产生一个问题:立法机关能否自我审查呢?

就此也是存在争论的,有学者仅强调由特定国家机关来进行审查,从而最广义地界定了违宪审查的主体,因此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三种违宪审查模式:普通法院审查模式、专门机构审查模式和立法机关审查模式。进而就把英国归类于这一模式,甚至将之作为此模式的代表。[8]而另有学者则明确将违宪审查界定为“法院或专门成立的审查机构基于宪法对立法行为的审查”[9],在这些学者看来,信任立法机关去能公正地审查自己的立法行为合宪性就好比相信立法行为始终合宪,由立法机关进行违宪审查恰恰与违宪审查制度设计目的相冲突,因而就不再存在所谓的立法机关的审查模式了。从对宪政的正确理解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后者的界定是相对确切的。自我控制意义上的审查毕竟是与“不能做自己法官”的自然正义理念相冲突的。

所以,本文并非是在“立法机关审查模式”意义上认定英国违宪审查存在的——那种观点显然没有对英国的议会有真切的认知。并且本文也无意论证英国的违宪审查是议会自导自演的。事实上,在英国实施违宪审查的主体仍是法院,当然对这个法院的理解也要具体到英国语境之中。就此可见本文第二部分的相关分析。

再有一点,违宪审查是否必须以成文宪法为前提呢?我们认为,违宪审查不仅仅是指是否违反宪法条文的审查,更应该是针对是违反宪政价值的审查。有悖于宪政价值的成文宪法,即便称为宪法又有多大实在的价值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思考施米特对宪法所作的“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的区分[10]所隐含的巨大启示:“绝对意义”的宪法是超越于宪法文本(即施米特称为“相对意义”宪法的“宪法律”)的——宪政精神[11]也是超越于成文宪法的,它更应当成为违宪审查的依据。当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是推定成文宪法是承载了宪政精神的文本的。而英国的宪政文化和宪政精神则是举世公认的。所以,将英国没有成文宪法[12]作为否定英国存在违宪审查依据的观点将不攻自破。

面对复杂的争议,我们如果不对违宪审查作出一个清晰而确切的界定,将更加无法在更为复杂的英国宪制背景开展对英国违宪审查的探讨。既然如此,我们就只好从宪政精神出发而认定:所谓违宪审查是指法院或专门机构对以立法行为为主要代表的国家行为是否违反宪法或者宪政精神进行审查并作出纠正的活动。这一概念界定是本文对英国违宪审查探讨的基石,将贯穿本文分析始终。

二、英国违宪审查的前提——议会主权下的宪制[13]

议会主权是在英国宪法中产生着持续而强有力影响的一个独有特色[14]——戴雪称之为“英吉利政治制度所有主要特性”[15],詹宁斯称之为“英国宪法的主导特征”[16]。因此,它构成了我们阐述英国违宪审查的逻辑前提。进而为了回应对英国违宪审查的质疑,我们有必要以对议会主权的正确认识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独特语境中的议会

确切地说,在the Sovereignty of Parliament语境中的Parliament不是代指House of Lords(贵族院[17])和House of Commons(平民院)二者的合体,而是指称the King(国王)、House of Lords(贵族院)和House of Commons(平民院)三者的合体。[18]所以某种意义上,英国的宪制可以用国王在议会中来标示。我们可以发现,此议会绝非单纯作为立法机关意义上的议会。议会主权既不是由议会上下两院中的某一个所享有,因为任何一院都无权单独通过法案;也不是作为上下两院的合体意义上的议会所能享有,因为毕竟离开国王他们通过的法案也不能成为法律。准确的理解应当是:主权的所有者为上下两院与国王(女王)的合体——议会中的国王(the King in the Parliament)。

英国现代议会的祖先是国王议事会(Curia Regis),该机构的职能是司法、行政与立法权的融合。而议会最老的祖先,则是国民大会(the Witenagemot),同样行使政府的全部三项职能。还有更跌人眼镜的:共同祈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中给予议会的称号是“议会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 of Parliament)”[19]可见英国议会自始即非单纯意义上的立法机关。即使是在今天,它也不单纯是一个立法机关。

下面我们就对构成英国议会的上议院和下议院进行认真的探讨。但囿于主题和篇幅所限,再加上这一话题的宏大历史和现实背景,这里的探讨将是选择性的。

1.国王——主权的象征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尽管没有实权,其作为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上的法律地位,但法律从形式上或程序上仍必须经国王颁布才能生效,并且某些与国家的存在密切相关的重大的、依然现行有效的非成文传统也要寓于国王的名下而被遵守。[20]所以脱离国王,单纯就上议院和下议院来谈议会主权是不确切的。

2.上议院——国内最终上诉法院[21]

上议院是由一些贵族组成的,其议员分别可以归属于终身贵族、法律贵族、教会贵族或者世袭贵族,但并非所有贵族都能成为贵族院议员。正是因为其组成的非民主性,随着民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上议院的立法职能不断受到限制和削弱。现在其最主要的立法职能在于“修改下院提交的‘公共提案’(public bills)”[22]。

但上议院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在本文框架下必须谈及,即通过其内设的上诉委员会(the Appellate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所行使的司法职能。该委员会主要是由法律贵族组成的,从而确保其行使司法职能所必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根据1876年的上诉管辖权法,所有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法院的案件,以及苏格兰法院的民事案件均有可能上诉至该机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上议院被称为英国国内最终上诉法院。除了对苏格兰的刑事案件没有管辖权外,上议院作为英国法院层级体系的顶点,通过英国法的先例体制所行使的司法职能对英国的法制的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23]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将英国议会等同于单纯的立法机关的根本原因。这同时也是理解英国违宪审查运行的金钥匙。

3.下议院——主权的重心

下议院是由民选的议员组成,也正因此,使得其获得了上议院所不具有的民主正当性。所以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下议院逐渐取得了议会立法的控制权,从而成为英国议会主权的重心。以至于,因为其提出法案极少受到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粗略地将之理解为立法者。从另一角度来说,它对宪政的威胁性也最大。

(二)议会主权——议会专政?

在二十世纪初,戴雪就作出了关于议会主权(巴力门主权)的经典阐述:“巴力门在英宪之下,可以造法,亦可以毁法;而且四境之内,无一人复无一团体能得到英格兰的法律之承认,使其有权利已撤回或废置巴力门的立法。是为巴力门主权的原理所有真谛,不能增多亦不能减少。”[24]论及议会主权的具体内容,他则提出两点:“巴力门(议会)的无限立法权威”和“无竞争的立法权力”。[25]可见在他那里,议会主权其实是一种立法主权,一种通过国王、上议院、下议院三位一体的结构所行使的“最高”立法权——超越于其他一切权力的立法权威和在立法体系内的最高立法权威。议会主权夸张到极致,就是德·洛尔默(De Lolme) 常被人引用的一句名言:“议会除了不能把男人变成女人和把女人变成男人外,什么事情都可以做”。[26]

议会主权原则赋予了作为违宪审查命题对象的议会立法至高的地位。于是,一方面,法院不可能去直接挑战议会的立法;另一方面鉴于我们拒绝了立法机关审查这种模式,使得议会对议会自身的审查陷于无意义。这样说来,议会主权不能不说对英国的违宪审查成巨大障碍。对此,连韦德爵士也曾感慨说:“议会主权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这个国家没有宪法保障。”[27]

那么是否会像有的学者[28]指出的那样:议会主权有可能沦为议会专政[29]么?我们认为这是对英国宪制认识不全面而得出的结论。首先从实证角度,也许从戴雪的理论我们可以推出议会可以做一切事情,议会可以走极端。但是,议会是并没有走极端,从未有过极端的事例。[30]事实上,议会没有也不太可能在将来通过性别置换的法律。更重要的是,在《英宪精义》中戴雪指出,英国宪制特征除了有议会主权外,还法律主治和宪典。纵然其地位重要,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地得出议会专政的结论。“巴力门固然是一个至尊的立法者,他的意志所表示即成法律,但法律已经制定,这种意志旋即让审判员为之解释。而当解释之际,审判员的见解不但受到执政者的感情所感应,而且受常法原理所转移,于是,他们对于违异常法原理的法案所下诠释往往不能尽同巴力门的意旨。”[31]实际发生效力的是解释后的主权者意志,经过法官解释这一中介,任意和专断将因被过滤而不复存在。所以,从理论角度,议会主权在英国也不存在沦为议会专政的可能。认清这一点,理解英国的违宪审查将不再会有思维障碍。这一过滤不是别的,正是英国的违宪审查。

三、英国违宪审查的实施

通过前述议会主权不是议会专政的分析,其实我们已经能大体感触到了英国违宪审查实施的大体轮廓。法院绝对不会去公然挑战议会主权,议会的法律在法院那里始终都是有效的。法院也不会拒绝适用议会通过的法律。但这一切并不代表法院不可以宣布议会的法律违宪(unconstitutional)。当然这里的违宪是有特殊涵义的,戴雪在《“违宪”法律的义解》一文中指出:“当被用以形容英吉利巴力门的法案时,这种称谓要指明某一特殊法案(譬如,即以1869年所通过的爱尔兰寺院法案为例)显然违反英宪的精神,但该法案绝不能因之[32]解作破坏了法律,或解作无效。”[33]。其实这也就表明在英国宪制下的违宪审查是比较保守的、弱势的。事实上,这很自然,可以视为违宪审查与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相融合、相适应的结果。适合的才是有效的。这也许正是英国违宪审查第一案的审查方式未能延续的症结所在。

(一)始端——“异端”?

谈及宪政第一案我们往往想到的是美国的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1803年)一案。然而早在1610年的博纳姆医生案中,科克大法官就曾宣布违背自然正义的议会法案是无效的。他明确指出:“在许多案例中,普通法将控制议会法案,且有时判决它们完全无效;当议会法案违反了普遍权利或理性,或不可能被实施,那么普通法就将控制它并判决这类法案无效。”尽管当时在议会之外还有一个封建的王权存在,但科克大法官在本案中以承载着普遍权利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去审视议会的法律并能宣布它无效不能不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实施违宪审查。因此,它无愧于世界宪政第一案的美誉,也当然是英国违宪审查的肇端。

可惜的是,科克大法官的审查方式太过激进:他直白地宣告了议会法律的无效,这种审查方式对议会主权形成公然挑战因而不太可能被后来的英国法学界接受。即便是在美国违宪审查中,最高法院也不会去宣布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无效——仅仅是“拒绝适用”而已。某种意义上,科克大法官超越了英国典型的保守主义传统,从而他的论断也被议会主权原则下的英国法学界视为“异端”。于是,有的学者指出:它虽然开了法院审查议会立法的先河,但在英国却是“后无来者”。[34]

不错,从此后英国再没有法官直接宣布议会的法案无效的意义上说此案“后无来者”是成立的。因为如上文所述,议会主权原则也绝对不允许英国的法院能公开直接对议会的法律进行挑战,宣布议会法律无效当然更是大逆不道。但是如果从此后英国再未实行违宪审查的意义上说“后无来者”则显然是武断的。因为在本文开篇界定违宪审查概念时并没有将法院能够直接宣布议会法律无效作为构成违宪审查的必要条件。违宪审查的关键不在于法院的审查方式,而在于其最终能否达到“纠正”不符合宪法的法律的效果。

在尝试激进不再成为可能后,英国的法官没有偃旗息鼓,而是从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出发,发展出了独特的审查方式。

(二)间接审查——挂羊头卖狗肉?

在英国宪制下,议会的法律[35]一经制定,对其解释就成为法院的事。当拥有至上权力的议会制定出法律后,他其实就退到了后场,成为沉默的立法者[36];而英国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拥有排他的权力。也就是说,尽管议会制定的法律所具有的涵义要取决于其立法意志,可是当他退场后,他的立法意志只能由法官来表述和解释。或者说,什么是“议会的法律”不是议会而是法官说了算。法官如何表述和解释议会的立法意志呢?作为英国的法官,他没有义务去翻阅当时的立法资料、议员的辩论记录,他所遵循的唯一依据是——“法律精神”[37],即宪政精神。

于是问题出来了:假如议会的意志与宪政精神出现矛盾时,那法官将如何抉择?答案是,法官将摒弃立法者与宪政精神不符的意志,而把其表述和解释为合宪的意志,并且把它称为议会的意志。这正是英国违宪审查的间接审查方式或者柔性审查方式。法官正是以高度的法律智慧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合宪化解释”实现了“矛盾的统一”,完成了违宪审查的过程。或者通俗地说,法官将会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挂羊头卖狗肉——挂着议会的头,却卖着合宪的肉[38]。也难怪有学者将这种堂而皇之的作法称为油滑。

在安尼斯米尼克案中法院就是这样做的。议会在1950年对外赔偿法中有一条规定明确指出“外事赔偿委员会所作出的决定不能在任何法院上受到质疑(shall not be called in question in any court of law)” [39]。该规定所蕴含的议会本意显然是非常明确的:排斥法院对外事赔偿委员会决定的司法审查权。这显然有悖于对行政机构必须有司法控制的宪政精神。于是,最终上议院以维护更深层次的宪法逻辑为己任(made it their business to preserve a deeper constitutional logic),从反对任何下级机构获得不受控制的权力出发,认为其仍有权介入该案。并且,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正确地理解了议会的真正意图(correctly interpreting Parliament’s true intentions)[40]。可以说,本案是上议院通过行使其司法职能行使违宪审查的典型,挂羊头卖狗肉的间接审查方式在本案中也可见一斑。

进一步分析,其实法院在违宪审查过程中作了两次“运算”:一次是减法——把不符合宪政精神的议会意志减去;同时还有一次加法——提出符合宪法的理念并将之视为议会的意志。正是在这一加一减中,法院实现了对议会立法的违宪审查。

这种间接审查方式充分尊重了议会主权,或者说至少使得议会在面子上过得去。从而使得议会也更容易接受审查的结果进而令违宪审查更有实际意义。

当然,英国的这种审查方式也存在若干不足。首先,法院总要“油滑”地将事实上自己的意志归为议会的意志,而不能正面挑战议会法律的合宪性。再者,法院的这种审查权力并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依据,它主要源于宪法惯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英国的违宪审查是比较弱势意义上的。

(三)欧洲法冲击波

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这对英国宪政可能将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韦德爵士甚至称其对英国宪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41]随着后,在欧共体法和欧洲人权法将不断强化英国的违宪审查。

1.欧共体法的影响

英国在1972年通过了欧共体法案之后,才于次年正式成为欧洲共同体,即现在的欧盟的成员。这部法律的最惹人注目的一点是规定欧共体法高于英国国内法,也即高于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就如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批评者所指出的那样,加入欧共体的确“侵蚀”了议会的主权。某种意义上,议会的法律不再是至上的了,而是欧洲法至上——如果后者与前者相抵触,那么法院将不得适用。这一原则是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在Casta和Simmenthal两案中根据《罗马条约》确立的:欧共体法实施后即成为各成员国国内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各成员国法院有义务适应之;当国内法的任何规定与共同体法冲突时,法院必须不予适用(set aside)。通过Factortame一案,该原则首次在英国得到适用。案中,西班牙船主以英国1988年的商船法将他们的商船排除在英国水域违反了有关建设自由和反歧视的欧共体法为由,向英国法院提起诉讼。最初,英国高等法院引用前述欧洲法院确立的原则裁定对该商船法不予适用(disapplied)。尔后,上议院先是过于审慎地推翻了高等法院判决,不过在咨询了欧洲法院后,还是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禁止部长遵守该法律。在Equal opportunities一案中,上议院更是确立了在议会法律和共同体法律明显不一致时,勿须咨询欧洲法院即可裁决不适用该法律的先例。[42]

如上所述,英国法院所承受的优先适用欧共体法义务大大强化了其违宪审查功能。当然这里的“宪”仍应当理解为宪政精神或宪政原则,并且该宪政原则又因欧共体法而融入了新鲜血液。这一新鲜血液大大提高了英国违宪审查的活力,英国法院在欧共体法的光环下,不再用偷偷摸摸地做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迳可自主宣布议会法律不予适用。

2.人权法的影响

英国议会1998年通过、2000年生效的人权法使得欧洲人权公约终于开始在英国具有国内法效力。从此,英国法院有义务遵从欧洲人权法院关于欧洲人权公约下人权保护的判决和实践,进而拥有了“仔细审查议会的法律是否与欧洲人权公约一致的权力”[43]成文法依据。

首先,英国法院应当尽量避免议会法律的适用与公约的冲突,也就是说,当议会的法律可能有多种解释时,其应采纳与公约精神最接近的那种。这种继承了英国间接违宪审查传统的“合宪”解释将因人权法的生效而更加牢固。

如果冲突不可避免,高级法院及其以上级别的法院应当作出一个“抵触声明(declaration of incompatibility)”。这一声明不影响该议会法律的有效性,但它将启动修正法律的程序,由相关的部长在确认有充分必要后,向议会提出修正的草案,并由议会最后决定是否修正法律。[44]

不得不说,在审查强度上,人权法较欧共体法有退步,对议会主权原则作了较大妥协。可是,在英国成熟的宪政文化背景下,只要法院能够与宪政精神保持一致,在舆论和选民的压力下,议会的回应绝对不会离谱。

其实,人权法的更大意义在于其大大扩展了法院审查议会立法的范围。欧共体法涉及的主要是攸关欧洲一体化的经济问题[45],而人权法则是涉及到广泛的人权保护问题。显然,后者为违宪审查开拓的范围将大大广于前者。

可以确定的是,欧洲法对英国宪制的影响不会止步于2000年生效的人权法;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未来的欧洲宪法必定会对英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带来更大的冲击。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英国的违宪审查将随之得以强化。

四、结语

英国违宪审查其实是英国宪政体制的繁杂和蕴含其中的高度政治、法律智慧的一个缩影。理解英国的违宪审查,必须建立在对英国宪制的基础之上。英国的柔性宪法[46]必然给其违宪审查也带来了柔性。柔性未必不好。柔性淡化了对抗与碰撞,往往更更能实现妥协和平衡。纵然没有成文宪法的保障,但在议会明智地容忍(wisely tolerate[47])下,英国的法官们还是把握了其中的精髓,实现了议会主权和违宪审查的“对立统一”,使得英国人民能在柔性的违宪审查机制下沐浴宪政的灿烂光芒。

这对我们不无启示:宪政文化的发扬是违宪审查最扎实的基础和最有力的支撑;法律解释技巧的充分运用可以降低许多的制度成本;作为成熟的法律人的法官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注释】

[1] 参见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30页。龚祥瑞先生用“英国宪法播下的种子”描述英国在宪法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2] 参见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张千帆教授虽然也提出过“博纳姆医生案”或许是“真正的世界宪政第一案”,但他同时也惋惜地指出:在英国“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手议会至上的民主思潮的影响,宪政审查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一直没有法制出来”。(参见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50—151页)加上他还认为:“宪政总是和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司法审查,宪政就不存在”(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4页),那么他把英国排除于“西方宪政体系”之外就不足为奇了。

[4] 这里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即议会主权(sovereignty)原则在英国法中还有一种表述:议会至上(supremacy)。关于二者的使用,可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181页;及[英]W.I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法与宪法》,三联书店,1997年,第100—103页。鉴于二者的区分在本文的语境下不具有显著意义,且戴雪和韦德爵士使用的均是“议会主权”,本文采此表述。

[5] 参见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49—150页。

[6] 参见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徐炳执笔第八章《违宪审查》,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88页;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1—22页,该书还将违宪审查鱼宪法监督作了区分,见第19—21页。

[7]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书中,作者就认为:“司法审查亦称违宪审查”。

[8] 参见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46—169页。在前引李步云主编的《宪法比较研究》中,徐炳把法国宪法委员会模式和以德、奥为代表的宪法法院模式区分开来,从而区分为四种模式。在张庆福、甄树青合著的《宪法监督发展趋势简析》(《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一期,第71—76页)一文中也提到了三种宪法监督模式:议会或权力机关监督模式、普通法院监督模式、专门机构监督模式,基本上也是依照广义上界定宪法监督主体的思路得出的结果。

[9]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49—150页。

[10] 参见[德]施米特著,刘锋译:《宪法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4页。

[11] 什么是宪政精神?本文以为,它就是构架整个宪政制度价值基础的宪政原则的总和。它最主要是指政府权力在正当性基础上的有限性,当然它也可以包括这些内容:自然正义、保障人权、分权制衡、民主法治。

[12] 确切的说,英国是存在宪法性法律(诸如大宪章、王位继承法和新近的人权法等)而缺少一部作为根本大法的以宪法为名的法律。

[13] “英国宪制”一词乃来源于Walter Bagehot《the English Constitution》一书的中文译名([英]白哲特著,史密斯编,李国庆译:《英国宪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 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25.

[15] [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2页。

[16] [英]W.I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法与宪法》,三联书店,1997年,第98页。

[17] “贵族院”、“平民院”才是对两院的真切译法。首先,英国两个议院之间并不存在上下之分;其次,根据各议院的议员组成,House of Lords的成员都是贵族,而相应的,House of Commons的成员都是平民。所以,“上议院”、“下议院”其实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译法。无奈积习难返,本文不得不再次为了话语的交流便利而屈用之。

[18] 参见[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所以雷宾南先生将the Sovereignty of Parliament音译为“巴力门主权”,似乎比直译为“议会主权”更妥帖些。Parliament直译为“议会”显然存在使其“本义”被误解的可能性,既然在汉语中无法用精炼的词语代替倒不如索性音译之。但囿于当下在国内的主流著作中该直译已取得“话语权”,本文只好屈用之。

[19] 转引自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虽然该书是一本关于行政法的书,但书中所引用的关于英国宪政法律制度的资料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新的。再加上宪法与行政法的密切关联,所以作者以为,尽管本文以探讨宪法问题为主题,但引用此中资料仍为妥当。

[20] 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4—335页。

[21] 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22]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90页。

[23] 详细介绍可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49页。

[24] [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25] [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17—119页。

[26] [英]W.I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法与宪法》,三联书店,1997年,第117页。

[27] 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27.

[28]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29] 这一专政似乎对于中国的全国人大是成立的。并且在宪法中我们也是明文承认自己是在实施专政的。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30] 参见[英]W.I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法与宪法》,三联书店,1997年,第108—109页。

[31] [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420页。

[32] 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33] 参见[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525—526页。

[34] 参见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50—151页。

[35] 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2页。

[36]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议会能够自己解释自己制定的法律,那么他就是在不停地立法。法律所特有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将随之丧失。此时的立法就和专断的恣意的人治没有了区别。

[37] [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420页。

[38] 细想一下,其实美国的违宪审查也正是沿着这条路走出来的,只不过美国的法官多迈了一步:撕掉了议会意志的面具,或者说,羊头被取了下来,狗肉配回了狗头 。

[39] 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705.

[40] 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708.

[41] 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27.

[42] 参见: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p.204—206.

[43] 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44] 参见: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p.189—190.

[45] 欧洲共同体是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简称欧共体。从三个共同体的名称就可以理解欧洲共同体立法所关注的事项主要是经济问题。

[46] 参见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10页。

[47] Sir William Wade & 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ighth Edition, p.709.

参考文献

1. 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2.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

4.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5.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6.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

8. 张庆福、甄树青:《宪法监督发展趋势简析》,《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一期;

9. 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德]施米特著,刘锋译:《宪法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英]白哲特著,史密斯编,李国庆译:《英国宪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英]戴雪著,雷宾南译:《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13.[英]W.I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法与宪法》,三联书店,1997年;

上一篇:防止瓦斯爆炸措施范文 下一篇:个人清单和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