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3-13 14:38:11

意见和建议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篇

一、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实难的原因

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实难,究其原因,既有源自审计主体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来源于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原因

审计主体包括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审计意见和建议能否得以落实,首先取决于审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实践工作中,审计主体的表现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导致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于落实甚至无法落实。

1.审计人员思想上对审计意见和建议重视程度不够。

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监督的做法在内审工作中普遍存在。如编写审计方案时,对审计实施的内容、方法、步骤和程序等都有详细的表述,对后续审计则基本没有拟定计划,有一些方案虽然有计划,但也是泛泛而谈。在实施过程中,后续审计就更显薄弱,在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印象中,似乎完成了审计报告,就对自己的上司交了差,审计项目也就尘埃落定,至于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落实,如何落实,则是被审计单位的事,与己无关,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

2.审计意见和建议空泛,欠缺时效性、实用性和深度。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很多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查证问题上下很大的功夫,审计报告对审计查证的事实浓墨重彩,但对审计意见和建议却轻描淡写,没有根据查证的事实提出准确、恰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因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提出本身存在弊端或针对性不强而导致被审计单位不愿、不能或无法落实。

一是审计意见和建议笼统、空泛,导致被审计单位无法落实。如对被审计单位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审计人员在提审计意见时只有加强基础工作管理寥寥几字,究竟应加强哪方面的基础工作呢,如何加强呢,审计意见令被审计单位费解,最终无法落实。

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欠缺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被审计单位不愿落实。如赊销审计,1999~2001年间公司已组织了专门队伍对陈欠进行追收,如果审计人员现在仍然提出加大清欠力度的审计建议显然不合时宜,被审计单位也不愿执行,毕竟这是陈年旧账,费时费力费财,成效不大。但如果审计人员结合企业对这类欠款的管理情况,提出建立经济诉讼案件管理台账、完善陈欠款的管理流程,被审计单位则易于执行也乐于执行。

三是审计意见和建议欠缺深度,影响了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主动性。审计意见和建议往往就问题论问题,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少从企业综合管理的层面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导致被审计单位很难认同内审的服务功能,审计就是栽刺找茬的观念在企业中仍然普遍存在,影响了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主动性。

(二)审计客体方面原因

审计客体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外延上的审计实体,即被审计单位;其二是内涵的审计内容,即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意见和建议能否落实的关健取决于审计客体的意志,但在审计实践中,往往因审计客体各方面原因,导致审计意见和建议不能落实。

1.思想上对审计意见和建议不重视。

实践中,大多数被审计单位对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态度是端正、积极的,但有一些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表现得认真,能听取审计意见,审计一结束,就把审计意见和建议搁置一边,不再问津,或者认为本单位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主动落实。这些单位接受审计的意识不强,当审计要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或不规范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和提出整改意见时,被审计单位或出于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或怕麻烦,他们总是左一个原因,右一个理由,强调自身之“理”,却不顾企业管理制度之“理”,不能自觉主动地去执行审计意见,影响和阻碍着审计意见的落实。

2.出于经营绩效的需要,拒绝接受审计意见。

有一些被审计单位,基于审计提出的意见将影响其经营绩效或因收不抵支、亏损等原因,而拒绝接受。如笔者对某联营单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当年形成的一笔6万元待处理商品损耗进行调账处理,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但在与联营单位董事会交换意见时,联营对方提出待以后年度再调整,如果当年调整将影响联营体当年的利润结果,从而影响联营对方当年效益,最终董事会拒绝接受调账的审计意见。

3.单位领导变动,后任不理前任之事。

受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员调动影响,后任领导不理或不愿理前任事,对于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推诿的态度,或敷衍塞责,这种现象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解决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实难的对策

要解决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实难这一问题,既要从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抓起,也需要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支持。

(一)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要重视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及时发出审计意见书

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是审计监督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解决重审计报告、轻审计结果落实的问题。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要及出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意见书,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报送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实情况的书面材料,对查出的问题,要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决不能不了了之,对上报落实结果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暂时不能落实的要说明原因,并提出以后落实的措施和时限,使“严格落实才有威信”的理念在全体审计人员中形成共识。

(二)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质量,强化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多在管理水平和效益上做文章

审计人员对查证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反复核对,耐心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的坚持,有出入的据实修正,做到准确无误。在工作中牢记监督与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审计的综合经济监督职能,围绕领导及职工关心的问题,对每一个审计项目、每一个问题都要审深、审透,审出个真实结果,提出高层次的审计建议,真正起到参谋助手作用。要把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切实转变到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上来,多在管理水平和效益上做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去观察和分析企业的经营过程,努力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使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审出成果,审出效益,真正做到“有为”。

(三)加大审计意见落实的监督力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加大审计意见落实的监督力度,建立审计责任追究机制。一是赋予审计部门以充分的权力,增强审计监督的刚性,让审计监督真正硬起来。二是加强与人事等部门协调,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由人事部门纳入被审计单位的考核内容,与其全年考核相联系。三是对审计人员考核的着眼点放在宏观考核上,考核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得到查处没有;考核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没有协助被审计单位举一反三,落实制度;考核对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有没有为领导提供决策性建议。

(四)建立齐抓共管、联手落实审计意见的机制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配合和协助审计部门落实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落实并不单单是审计部门的事,它的执行还需要多部门的紧密协调与配合。审计发现问题后,审计部门应及时向财会、业务、零管和监察等有关职能部门通报,联手落实审计意见,审计部门在揭露、查出问题后,如果再去落实、一抓到底,一是要浪费很多精力,二是在落实中有许多障碍,或者要牵扯很多精力,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审计有责任把问题揭露出来,查出问题是审计的职责,但审计也应定好自己的位置,涉及到需其他部门解决的问题,都应该跟有关部门沟通,由他们去落实。

(五)建立审计回访制度和通报制度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2篇

发言人:××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我们××镇所在的第三小组78名人大代表,听取了县法院工作汇报、刑事审判庭1—6月份刑事审判情况汇报和城关法庭的工作汇报,走访了500多户1200多位群众,广泛听取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进行了评议。现将有关评议情况汇报如下:

一、评议活动情况

对这次评议活动,我们××镇人大主席团制定了详细的评议方案,并积极组织全镇78名人大代表开展了调查评议活动。

为全面了解近年来县法院工作的情况,我们第三小组首先召开了78名人大代表参加的专题会议,向广大代表通报了县法院、城关法庭、刑事审判庭2004年以来的工作报告,并传达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对县人民法院工作评议方案》。给每位代表印发了调查表,并要求他们每人至少走访15位群众,并按时将调查到的群众意见上报乡镇人大。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组织下,广大代表积极走村入户,充分听取农村群众的意见,广泛了解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识及法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期间,第三小组共走访了63个村,征求了500多户1200多位群众的意见。

调查结束后,在镇人大进行归纳整理,镇人大主席团成员也多次进行了交流,对所征求上来的意见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商讨,大家认为,县法院在以往工作中取得巨大成绩,同时也还存在着不足。

二、县法院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群众是非常满意的

2003年换届以来,新一届法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干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正效率为主题,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司法为民的各项要求,依法公正、高效、文明地审理和执行各类案件,受理案件数量、审结数、结案率和执法率均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县法院以抓班子带队伍为突破口,建立并实行了三大管理体系,使广大干警的忠诚法律、公正敬业、文明服务、廉洁执法、严谨慎行的良好执法形象取信于民。同时建立了巡回法庭和立案大庭,积极开展阳光投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诉讼难”、“打官司难”问题。从人大代表走访反馈上来的意见和建议看,群众是非常满意的,认为县法院的这些便民、利民措施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希望县法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长期坚持。

在评议城关法庭和刑事审判庭工作时,人大代表认为县法院的这两个单位在审判方式的改革、推行庭前证据展示、当庭宣判、消除“三不”案件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成功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人大代表希望这些好的改革、便民利民的措施能一以贯之,并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形成了一整套完美的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人大代表走访群众,反馈上来的信息,发现群众主要意见有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对法院办案程序缺乏了解,不知道官司该如何打;

二是立案时间长,案件的审理周期长,执行难。

三是个别干警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现象,吃喝当事人的,使一些本来挺简单的案件弄得非常复杂。

四是一些轻伤害案件受理容易、移送难,因为要求被害人举证、取证,而当事人因为无法取得法院认可的证据,案件难以判决。因此当事人就四处告状上访,严重影响了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

四、县法院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此,我们第三小组人大代表特向县法院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自我宣传力度,利用集日、庙会等机会,对近年来农村出现的法律问题新情况现场答疑解惑,规范群众的法律行为,还群众一个法律知情权,既提高群众的法律水平,又能节约司法资源。

二是县法院可与县电视台合办一个法律栏目,对广大群众关注的案件进行公开审判,现场直播,这样既提高了法院工作的透明度,避免了司法腐败,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律政策水平。

三是法院在县城显要地方,对有关诉讼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公示,把便民、利民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个诉讼环节上。

四是法院最好把审判庭放在最基层,比如农村的办公室,公开审理,并让群众广泛参与,以全面提高群众的法律知识,同时也是对有类似错误的人的一个警告。

总之,我们第三小组人大代表对县法院的工作是满意的,希望县法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围绕“稳定与发展”这个主旋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确保全县稳定和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以上不妥之处,请补充指正。

谢谢大家!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扩大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明确提出“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文拟就乡镇人大的构建现状、欠缺、完善做一探讨。

一、乡镇人大制度的法律建构及现状

乡镇人大法律制度构建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年9月全国政协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年12月政务院颁布的《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拉开了乡镇人大法制建设的序幕。“截止到**年底,全国农村无论新区老区,一般都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和乡人民代表会议。”(韩延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4页)实现了由乡人民代表会议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渡。**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这标志着我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也是乡镇人大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十年“”,基层民主政治出现大倒退,**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重新恢复了乡镇人大和政府体制。人大任期由建国后的2年改为3年。这是乡镇人大法制史上的第二块里程碑。从此,乡镇人大迈上依法、健康发展的轨道。**年地方组织法修正案对乡镇人大会议召集又有历史性突破,改历来由政府召集为人大主席团主持、召集会议,行使职权程序更加规范。**年6月至**年12月,全国已有25个省(市、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条例》。**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地方经验修改地方组织法,乡镇设立人大主席、副主席,填补了乡镇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权力的空白,迎来乡镇人大建设的繁荣与发展,这是乡镇人大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20**年统一人大任期。目前,我国乡镇人大基本形成了由根本大法、基本法、地方法规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乡镇人大的性质和地位。现行宪法、法律和地方法规都明确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由人民选举,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本质。

乡镇人大组织和任期。乡镇人大由选民直接、无记名投票选举代表组成,一般40人至130人,在本乡镇行使国家权力。为保证更好地行使权力,乡镇人大选举产生5人至15人主席团,同时选举产生乡镇人大主席1人、副主席1至2人,**等省设常务主席、副主席,**等省还规定配备人或专职工作人员。乡镇人大任期统一为5年,可连选连任。

乡镇人大职权及行使程序。《地方组织法》第9条和第10条规定了乡镇人大十四项职权,可划分为五大类:保证宪法法律和上级决议执行权、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公共利益公民权益保护保障权。人大集体行使职权,程序主要是开会,一年至少召开一次人大会议;有14个省(市、区)规定3个月或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主席团会议。根据需要还可召开临时会议。行使职权方式还包括提出议案、讨论通过议案、决定人选、提出质询、询问、评议、检查、批评、建议等。

乡镇人大代表制度。乡镇人大代表有权出席会议、参与本乡镇重大事项决策,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享有言论免责权、人身特别保护权、物质保障权等。同时履行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监督等义务。

二、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及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乡镇人大制度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愈显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缺失。一是“新议行合一论”,表现为乡镇政府超越、支配、领导人大;二是“党政合一论”,表现为乡镇党委或党政联席会决定本乡镇重大问题,往往是“党委决定,政府执行,人大靠边”;三是“地位边缘论”,这种观念不把人大看作国家权力机关,而看作可有可无的政府一个工作部门;四是“取消论”,这种观念视人大监督政府为“找茬”“挑刺”。这些似是而非或错误的观念,掩盖了乡镇人大的本质和功能,阻滞了乡镇人大职能的发挥。

2.法律设计的缺失。一是党政权力重叠。乡镇党委与人大职权重叠,易导致以党代政,使人大功能弱化。二是乡镇人大主席团地位和性质在国家立法中尚属空白,地方法规规定又不统一,致使人大职能难以发挥。三是乡镇人大法律规范结构失衡。有行为模式,无行为后果,有权力无责任;柔性强,刚性差,难以有效执行。四是监督权过于原则,启动困难,可操作性差,质询罢免基本是纸上谈兵。

3.法律实践中的缺失。一是基层权力运行机制结构失衡。宪法规定,我国乡镇政权是党领导的“一会(人大)一府(政府)”制的政权体制,实践中往往是党委领导下的“一府一会”制,不是人大领导政府,而是政府支配人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直接受党委领导,形成“党委决定、政府执行”的局面。有的政府只对党委负责,而不顾及人大的权力和地位。二是选举制度有缺失。法律规定,乡镇人大实行直接、差额选举原则,实践中群众代表名额往往部挤占,差额选举也往往被“陪选”架空或扭曲。三是组织制度有缺失。法律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和主席团成员不得担任行政职务。笔者调查中却发现:90%的人大主席、副主席兼任行政职务,抓行政管理工作,无暇顾及人大自身工作;90%以上乡镇长兼任乡镇主席团成员,形成政府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四是人大会议制度不落实。人大是集体行使权力制,法定一年至少召开一次人大会议和四次主席团会议。笔者调查却发现有20%—80%不落实,临时会议更是稀少。有的即使召开,也存在会期时间短、质量不高等问题。用代表的话说,是“一晌会,两顿饭,想发言,没时间。”五是职权不到位。法定的十四项职权,人民满意度最高的选举权也不到调查的80%,最差的监督权为33.66%。重大事项决定权被取代,保护保障权相对较弱。六是经费保障不到位。调查发现,33.2%乡镇没列入财政预算,44.64%乡镇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东部稍好些,西部省份较差。

三、完善乡镇人大制度的思考

坚持与完善乡镇人大制度,必须创新机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乡镇人大建设的实践,切实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大制度的根本保障。基层党委对乡镇政权机关领导的责任应放在制定大政方针、指明方向道路上,放在研究宪法法律如何落实到本地的步骤方式上,放在提高政权威信上。具体方式有:一是讨论决定本乡镇重大事项。但凡法定由人大决议决定的或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建议都要由政权机关依法做出决定。二是在乡镇人大中建立隶属于乡镇党委的党组织;选配好人大干部,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人大主席,以便党委书记想大事、谋全局、协调各方。三是基层党委要切实把人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分析研究人大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代表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保证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四是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保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和人大正常工作的物质与环境条件,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是完善人大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心环节。首先,要加强人大思想建设。要用科学理论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大的头脑,增强人大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努力使党推荐的候选人进入政权机关。同时,人大代表还应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其次,加强乡镇人大组织建设。扩大一线劳动群众代表比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依法设立人大专职主席、副主席,选配专干或秘书;人大主席团成员与政府组成人员不交叉任职,各司其职,单项制约。再次,乡镇人大要敢于和善于依法行使职权,严格依法办事,按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和主席团会议,努力提高会议质量;闭会期间围绕大局工作,组织代表开展评议、检查、调查、走访等各种有益的活动。最后,加强作风建设。人大代表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他们服务。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4篇

农村改革30多年来,海东地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全区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发展较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日益提高。在此情况下,海东地委行署顺应土地流转的现实需要,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有力推进了全区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但土地流转存在行为不规范、流转规模较小、对流转认识不足等问题,有等解决。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海东地区是全省农业大区,2011年,全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累计达到50.39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47.36元。其中,民和县土地流转累计8.94万亩,乐都县土地流转累计5.62万亩,平安县土地流转累计3.74万亩,互助县土地流转累计15.24万亩,化隆县土地流转累计10.71万亩,循化县土地流转累计6.14万亩。流转土地主要用于辣椒、核桃、樱桃等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据统计,2011年全区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1%,涉及全区33491户农户,流转的方式主要有:转包41220亩,16541户;出租20452亩,9307户;互换12788亩,2508户;转让12060亩,2291户;委托流转1280亩,512户;其他方式流转12200亩,2332户。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特点海东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土地流转地区分布不平衡。该地区各县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各不相同,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态势。一些交通比较便利、耕种条件比较好或人均占有耕地较多的县,县城附近、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土地流转速度较快、流转面积相对较大,而偏僻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缓慢。二是流转土地的流向多元化。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发展效益农业、实行连片种植和规范化经营,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连片种植、集约经营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由初期农户之间的相互流转逐步发展到向有实力的种植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投资主体流转。三是流转土地用途及模式多样化。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种田收益日趋回升,土地流转从农户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本社、本村内流转逐步向村外、乡外、县外、区外、省外流转;经营内容也由种粮为主逐步转向蔬菜、花卉、水果和养殖等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普及法律政策近年来,海东地区利用每年5000名干部下基层、宣讲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的机会,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宣传,使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完善和发展,不会改变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还能有效地遏制耕地撂荒,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近几年,根据中央和省、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关政策要求,各县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按照“依法、有序、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户每年除获得一定的租赁收入外,还可以获取一部分劳务收入,既有效带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11年,全区实施设施高效农业力度加大,新建日光节能温室2.065万栋,推广马铃薯、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栽培70万亩,同比增长36%。平安县新建日光节能温室2000座;全县农作物总产量达到12.26万吨,农业总产值达4.82亿元,同比增长6.9%;种植大果樱桃1000亩,枸杞2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同比增长15%。

(三)采取措施,支持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从去年开始,地委出台意见要求各县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00万元,地区财政也挤出一定资金建立土地流转奖励基金,对转让方和接转方进行不同比例的奖励补助。同时,对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在信贷、项目、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性政策引导。2011年,平安县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以下红庄村、大寨子村富硒设施红提葡萄、沈家村无公害富硒蔬菜、大路上庄无公害富硒番茄、富硒大果樱桃为主的五大千亩富硒特色种植基地,完成投资2.01亿元;地、县政府在信贷、项目、税收、技术等方面扶持引导下,建立了天源富硒畜牧科技开发公司奶牛养殖基地、金阳光高原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宇大蒜深加工等基地。

(四)按照法律政策,妥善调处土地纠纷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纠纷调处力度,地、县农业部门由专人负责接待土地纠纷群众,并及时安排人员深入村社进行调查,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按照实事求是、民主协商、分类指导的原则,妥善化解矛盾。2011年,全区共调处土地纠纷40多起,移交司法部门2起,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近年来,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从2009年至目前,全区因土地流转转移农户99602户230695人。劳动力务工收入成为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说明农民对承包的土地不仅吃下了“定心丸”,而且离开农业谋发展的意识已经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到2011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6.9万千瓦,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87513台,加上没有报户的农业机械,总计超过10万台,有各种配套农机具56886部。农业机械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农业机械作业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为农户节约了一定的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使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得到了解放,为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比较效益变化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低、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多数农民愿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种田收益日趋回升。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价格逐步提高,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由最初的“无偿”甚至“负偿”转为“有偿”。如循化县一些乡镇耕地每亩年租金一般达到500~800元,最高的达到1200元,山区耕地每亩年租金也达到了300元左右。

(四)农民收入水平及构成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海东地区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60元,同比增长15%。从构成看:(1)工资性收入占49.2%,比上年增长26.9%;(2)家庭经营收入占39.5%,比上年增长7.8%;(3)财产性收入占1.3%,比上年增长44.8%;(4)转移性收入占10%,比上年增长18.8%。上述情况说明,收入构成从以前单一的种粮为主转为多元化收入。

四、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流转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制度、管理、操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海东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经调查,全区土地自发流转的较多,流转土地分散,农村土地流转的随意性明显。农村土地流转多以农户间自发流转为主,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即使签订了书面协议,内容简单,形式不规范,程序不合法,未经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鉴定和备案,这些都是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隐患。

(二)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一是自发流转的多,规范流转的少。二是小范围内流转的多,大范围内流转的少。绝大部分的农村土地流转仅限于在本乡镇的村、组(社)范围内进行。三是一般农户间流转的多,流转给专业大户的少。四是短期流转的多,长期流转的少,有七成流转面积流转期1~5年,10年以上的不足两成。

(三)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民具有很强的恋地情结,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一些农民想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而又心存疑虑,看到流转后的土地实行了设施农业、规模经营,害怕彻底失去土地。因此,选择协商代耕、临时性转包等简单流转方式。加之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了各种补贴,增大了农民增收的空间,致使部分农民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制约土地流转进程。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影响土地正常流转。

(四)机制不健全,相关管理服务滞后一是土地流转管理程序不规范,合同签订内容条文不完善,基层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致使土地流转无法规范、有序进行。二是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使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三是土地经营权流转虽然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土地流转无论有形还是无形的市场都未形成,转出、转入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联系,阻碍着土地流转在更多方式、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转包费、租赁费缺乏科学依据,没有与之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因土地仍为养老保障的主要来源,恋土情节浓厚;二是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少且不稳定,经营土地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可靠来源,绝大多数农户尚不具备转出土地的条件;三是农民素质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有能力大规模经营土地的所谓“种田能手”、“经营大户”还只是极少数;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如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从事农业开发和经营的投资者少,土地规模经营缺乏有效载体。六是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市场服务机制不健全。

五、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依法流转。

(一)加强领导,协调配合,不断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建议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组织机构,综合协调、统一领导本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政策,积极稳步地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环境。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按照中央、省、地委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要求,引导农民知晓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和政策,做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通过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三)保障农民利益,畅通土地流转渠道一是要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化、市场化步伐,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土地价格形成机制,让农户有较高的流转收益,提高农户自觉流转的积极性;二是要解决土地流转后的风险问题。农业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的弱质产业,要确保投资业主一旦失败,农民能收回土地使用权或得到相应补偿。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可尝试采取向业主收取土地风险保证金,在农民每年所得租金中提出一定比例的信用保证金,防止流转双方单方毁约风险。

(四)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能,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监督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土地流转合同审查签证由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规范行为,形成配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积极地去引导、实施、管理和监督,并探索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纠纷仲裁体系。

(五)出台优惠政策,激活土地流转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制定海东地区土地流转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以及实施细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从体制和国家政策导向上促进土地的合理、健康、有序流转。

(六)加快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让农民放心的将土地流转出来,推进土地流转。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 关系 建议

一、企业要规避劳动风险

《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这两部关乎全体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带来的观念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据统计,有关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劳动争议已经占到所有劳动争议的80%以上,是目前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一)企业要签订好劳动合同

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一定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另一层意思是要根据不同劳动者的岗位、特点、职责、报酬等,因人而异的签订劳动合同,详细约定好相关条款。

(二)企业要依法制定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相当于单位内部的“法律规定”,企业当然可以根据规章制度来奖励或处罚劳动者,实施内部管理。《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因此,可以概括出有效的规章制度必备条件:“内容不违法、民主协商通过、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三)企业要搞好社保问题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五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是缴纳单位的义务,如果单位没有缴纳,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实践中确实有很多劳动者不愿意购买社保。为了规避此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险,接收劳务派遣用工等方式转移风险,也可以与劳动签订公平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四)企业要合理安排加班

加班费是个老问题,也是许多劳动争议的焦点问题。在实践中严格按照法律计算,支付加班费是许多企业难以承受的。瓯海区多数为中小企业,为规避这个风险,企业只能在严格控制加班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安排补休上多做工作,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对包括加班工资在内的工作作出约定。

(五)企业要收集保存证据

证据是“诉讼之王”,收集并积极举证是十分必要的。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很重,在许多情况下是举证倒置。在劳动关系的管理中,多数情况下是企业主动作出某种行为,如果企业不注意收集、保存证据,即使合法合理也有可能在仲裁和诉讼中败诉。

二、政府要规范劳动用工制度

一方面政府要利用《劳动合同法》倒逼企业守法;另一方面政府要帮助引导企业规避劳动风险。为此,政府要建立三个平台、一个机制:

(一)建好培训平台

抽调或聘请师资力量,开办《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专题培训班,争取对瓯海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主进行轮训,并长期坚持,使企业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

(二)建好指导和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劳动法律关系指导力量和开办咨询热线,根据企业请求或者主动深入企业,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因企施策,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适应法律、遵守法律。

(三)完善劳动用工平台

向企业提供各类劳动合同范本、工资册范本和规章制度范本,帮助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只有基础工作到位,才能把劳资纠纷隐患在萌芽阶段消灭。

(四)建立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要形成行政与司法联动应急协同机制,强化公安、人力社保、法院等部门之间的联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严惩恶意欠薪、讨薪行为,依法追究欠薪逃匿者的法律责任,提高欠薪违法成本。同时,针对建筑行业劳资纠纷多发的实际情况,在强化培训和宣传的同时,区住建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的监管,切实落实现场一线工人的管理,做好一线工人“人员清,工资明”。若有包工头恶意讨薪或者欠薪等欺诈勒索行为,区人社、住建与公安等部门多方联动,坚决严厉打击,以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诉裁机关要规制滥用诉权行为

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要根据目前现状多管齐下,规制滥用诉权行为。

(一)适法引导,强化协商调解功能

在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和人民法院处理案件过程中,要通过对劳动法律制度的正确解释与适用,规范引导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形成共同合作、互相尊重、诚信协商的职业伦理观念。在仲裁和诉讼中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分流仲裁、诉讼管辖,节省仲裁资源和司法资源。发达国家80%的劳动争议案件都是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的。而瓯海区许多劳动争议纠纷,不经过协商和调解就直接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加剧了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的负担,也不利于劳动纠纷的及时解决。因此,应完善我区工会制度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强化协商、调解功能,让协商和调解成为劳动争议的首选程序。

(二)制裁引导,建立劳动争议“黑名单”制度

近年来,瓯海区出现了一批劳动争议诉讼谋生的“劳动者”,以及恶意“劳动碰瓷的黄牛”。例如,湖北巴东籍谭XX熟知《劳动合同法》条文规定,专挑用工行为不规范的小作坊工作,再找借口离开单位,到法院谋求金钱利益。对于此类劳动者的诉求,法官应有意识主动行使职权调查,如果已经有充分理由怀疑当事人有可能滥用诉权进行诉讼,可以尝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一律判决驳回。同时,在瓯海区要建立滥用诉权“黑名单”制度,人民法院、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仲裁机构和法律援助中心等,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互通机制,将恶意仲裁、滥用诉权的失信对象信息形成“黑名单”公示,以警示企业用工时予以特别关注。

(三)规制引导,适当提高仲裁和诉讼门槛

我国为了维护劳动者这一相对弱势方的利益,对处理劳动争议采取的是调解、仲裁免收费,诉讼受理费10元定额收费的标准。这种不科学的收费标准忽视了诉讼费的惩罚功能,对败诉者起不到惩戒作用,极易滋生滥用诉权的现象。且现阶段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公正性不断提高,一方想获得更高的公正性,那么就要预先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也是符合法情法理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程序阶段适当提高劳动争议诉讼门槛。可先通过地方试点来实行调解不收费、仲裁低收费、诉讼高收费的方式,以验证是否达到规制滥诉行为的效果。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6篇

一、当前我县乡镇集镇区现状

集镇区功能不齐全,没有合理统一的规划布局。绝大部乡镇集镇区没有公共厕所;农民进城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有公共停车场地;城镇车辆乱停乱放,每逢集市交通非常拥堵。没有公共活动场所;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没有吸引农民入住城镇居住的魅力。没有专业的交易场所,食品、肉类、鱼类、服类、农机、家电等等均在一个农贸市场里交易,非常混乱。没有规范的街道和绿化,没有路灯照明及其它城镇配套,使城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乡镇集镇区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现代城镇经营与管理专门机构,城镇发展处于无序的自然发展状态。城镇基础设施薄弱,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等已是我县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乡镇城镇化建设重大意义

(一)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途经

乡镇集镇区是农村经济发展平台,是物流中心,市场服务中心,是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创业主要窗口,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二)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城经济均衡发展

乡镇集镇区的建设与发展是直接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乡镇城镇化建设直接带动周边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些乡镇小则2-3万人口,大则10万、20万人口,乡镇集镇区的建设,这些人口是直接受益者,只有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才能推动这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三)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镇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乡镇城镇化水平较低,功能不齐全,规划不合理,是制约城镇发展的瓶颈,实施城镇化建设才能解决城镇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和其它城镇发展问题,才能促进城镇健康和谐发展。

三、如何搞好小乡镇城镇化建设

(一)抓好规划工作。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了镇乡政府的对镇乡总体规划职责。一是各乡镇政府应很好的履行规划职能,将规划编制与管理列入日常重要工作日程。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将集镇区规划为农产品交易区、商业区、农林产品加工区、工业区、公共休闲区、住宅区等功能区,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列入规划重点。二是政府对土地规划与使用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土地的规划与使用。在乡镇所需的土地均是农民承包土地,如何把农民承包的土地转换成城镇规划用地是一个难题。各级党委政府在乡镇土地的使用和规划方面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乡镇建设所使用的土地不同于大中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大中城市土地使用以商业为主,增值空间很大。而乡镇建设用土地目的还是为当地农村农民服务,为公众服务,土地增值空间不大。最简单的说法是房地产企业进入乡镇进行地产开发条件仍不很成熟,土地的增值空间有限。所以对于乡镇建设所需的土地征用政策条件应适当放宽,采取差别化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县乡镇没有可支配用于在城镇规划与建设的经费。建议县级财政应该根据各乡镇年度财税征收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划拨给乡镇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税收的10%。各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县级及以上政府应对重点城镇加大投入。乡镇的城镇化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县级及县以上财政资金投入,这是乡镇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二是社会资金,也就是民间资金,民间资金一般是有偿服务的。这类资金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获取,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开展市场动作。三是争取有关主管部门的资金,这些资金是能够起到补充作用,但比较有限。

(三)城镇的建设。城镇化建设需要资金作为保障,项目作为乡镇建设的推进,要求各乡镇政府要作好项目规划,并积极主动向上级财政、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进行联系,这些职能部门对乡镇建设的指导和服务要跟踪到位,有关审批事项可以执行差别管理,注重于服务与指导。乡镇政府在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是主体地位,上级政府在乡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要给予充分的权力下放,如同大中小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模式一样,让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乡镇城镇化建设水平。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7篇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政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1]。

1生态环境恶化制约西部地区发展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8万km2,主要是山区和沙区。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及其气候条件,森林植被少,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化及酸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十分严重,河流断流、湖泊干枯的现象仍在加剧。2000年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km2,其中西部地区295万km2,占82.6%。比1989年增加了7万km2[5]。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目前全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2%,且扩展速度还在不断加快。20世纪70年代每年扩展1560km2,80年代每年扩展2100km2,90年代初每年扩展2460km2,90年代后期每年扩展3436km2。生态环境整体呈不断恶化趋势。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2]。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占国土面积57%的西部地区,居住着占全国23%的人口。1999年西部地区的GDP只占全国的1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13%;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贫困县集中在西部地区,9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快西部开发,实现共同富裕,是历史的使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实践。

2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近些年,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粮食安全有了保障;针对内需不足,许多高消耗、低品质的传统产品过剩,传统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同时,扩大内需,使政府有能力调整资金,投向影响全局发展的西部地区,投向基础产业。尤其加入WTO带来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等,为推动中国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草,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资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保障,又可为拉动内需,带动国内经济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加快生态建设

国家从1998年开始,陆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和建设防护林等政策,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3.1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我国仅存的1.06亿hm2天然林资源是我国的天然资源宝库,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天然屏障。1998年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在森林分类区划的基础上,大幅度调减木材采伐量,力求使这些区域的天然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规划期限为10a,总投入达962亿元,天然林保护面积达到0.9亿hm2。

3.2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25°的坡耕地进行农业耕作,是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毁林开垦的坡耕地。为了根治水土流失,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适当补助现金,无偿提供种苗。工程规划期限为11a,退耕还林面积达1833.34万hm2(其中25°以上坡耕地1466.67万hm2,沙地退耕还林266.67万hm2)。

3.3继续对“三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投资建设重点防护林体系,加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2001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四期工程的启动,到2010年,要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包括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大江大河流域和源头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在我国主要沙化和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地区建立起生态屏障。

3.4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地区沙尘危害直接影响首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正常运行,影响国家形象。京津地区沙尘危害风沙源在西部地区。加大西部地区风沙源治理,迫在眉睫。国家从2000年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力求恢复京津城市周边地区的林草植被,以改善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工程规划期为10a,恢复森林总面积达757.26万hm2;恢复和治理草地面积1032.8万hm2。

3.5强化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的保护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要。随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启动,国家实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西部地区是重点。要通过工程的实施,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部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工程规划期限为50a,使全国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500个,总面积达到1.728亿hm2,占国土面积达18%。力求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配合城乡绿化、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等措施,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西部地区、使全国的生态环境有根本性的好转,以保障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4实施加快生态建设的政策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4.1建立生态屏障,解决生态透支,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是造成生态透支的重要原因。据有关专家计算,我国生态超负荷的农田总量不低于0.1亿h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其中25°以上坡地农田607万hm2,按生产2250kg/hm2粮食产量,每kg1.2元计算,价值270亿元,其所涉及的人口5000万人,占农业人口近5%。但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损失十分严重。据估算,我国每年仅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洪灾和沙化的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沙化损失540多亿元[2]。1998年大洪水,损失3007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8%。生产270亿元价值的粮食,带来的生态损失是巨大的,间接损害更加严重。解决了5000万人的生计,就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退耕还林工程就是通过解决这些人的生计,来解决生态透支代价太大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改革土地利用方式,变不可持续为可持续,并增加森林等可再生资源总量,从总体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p#分页标题#e#

4.2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以来,林草植被恢复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2001年,全国造林670万hm2多,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造林317.95万hm2,占全国的64。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共完成造林94.81万hm2,比2000年增长122.36%;木材产量继续调减,森林管护面积达8860.51万hm2。退耕还林工程全年完成退耕地造林种草48.91万hm2,荒山荒地造林种草54.53万hm2,分别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16.45%和96.80%。2001年,“三北”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共完成造林54.17万hm2,新封山育林55.93万hm2;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49.32万hm2,新封山育林76.45万hm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全年综合治理面积65.48万hm2。同时由于投入有保障,政策措施有力度,造林绿化质量大大提高[1,6]。

4.3有利于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现有耕地1.28亿hm2,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测算,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确保基本农田为1.07~1.10亿hm2,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低产的耕地,特别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25°以上的陡坡耕地和沙化危害严重的耕地(0.13亿~0.2亿hm2),在停耕的基础上还林还草,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和牧业生产,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近年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我国2000年比1999年粮食产量下降了6%,其中实施了退耕还林的西部地区只下降了2%。我国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4.4增加了农民就业和收入,调动了农民参加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西部地区低收入农村人口多,耕地少,以城镇化、工业化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人口就业固然是重要的战略措施,但需要相应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据专家预测,我国剩余农村劳动力近4亿。由于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已从1997年的9.7%下降到2000年的2.1%。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林业,治理生态环境,既可以为城镇化、工业化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软环境,又可以为技能不多、文化层次不高的低收入农村人口增加就业的门路和收入的渠道。正如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那样:“两年多的试点证明,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实行退耕还林(包括还草、还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1年,仅退耕还林工程一项就增加工程区农民人均收入200元(中央投入,按1600万人计)。调动了农民参加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发展林业,治理生态环境,将是政府为增加不发达地区农民就业和收入所采取的长期措施。

4.5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前,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亟待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以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发展林业,市场潜力大,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带动木竹加工、干鲜果品、森林食品、药品、花卉、食草畜牧业、林产化工等中小型工业、手工业以及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当前开展的退耕还林,对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有效增加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西部生态建设还存在一些政策问题:一是生态建设没有形成以物质利益为纽带的良性循环机制,林业经营者,特别是农民造林,动力不足;二是相关政策不配套,一边造林种草治理,一边因滥牧、烧柴、开垦种粮等破坏得不到制止,造成新的破坏。三是工程建设资金运作沿用计划经济行政分配模式,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四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区内禁伐私人营造的人工林,补偿政策跟不上,影响了林业经营者的权益[7,8];五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期满后,农民的生计和出路,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可持续,需花大力气研究解决。

5加大政策调整,推进生态建设,保障西部开发

5.1生态建设指标应列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大宏观调控

森林生态产品及服务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生态服务得不到经济补偿,而破坏生态环境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体现经济发展的指标不能反映付出的生态代价,是影响各级政府、生产企业和单位以及个人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积极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及成本评估和核算指标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培育生态服务市场,建立交换机制,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产化。国家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通过税收手段和相应的财政、利率、信贷等政策,建立起森林生态产品及服务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5.2生态建设应与生态移民、能源建设、结构调整、乡村发展相结合

对因植被破坏,使当地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生态极度脆弱区,政府应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生态移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妥善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安置问题,使这些区域的植被得到恢复。农村生活能源和滥牧是影响林草植被建设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改灶节燃,发展沼气池、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措施加强西部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减少对林灌植被的破坏。与生态建设相适应,天然草场应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休牧轮牧、舍饲圈养、退耕减牧、封育飞播,制止滥牧、滥垦、滥采、滥樵、滥用水资源,恢复林草植被。

5.3改革生态工程管理办法,积极推行招投标制度

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造林投入管理办法,保证政府投入生态建设的资金,取得应有的效益,是政府林业工作应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关键是采取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明确林权主体,层层建立利益制约机制。措施就是对造林营林以招投标和工程监理为核心,实行规划、施工和监理队伍资质制度,推行专业队伍竞标承揽,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制度创新,降低管理成本,杜绝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9]。

5.4改革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完善农民经营自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经营目标。目前的采伐管理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改革采伐管理办法,实行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给予生产者相应的采伐自主经营权和经济效益预测权。政府限制农民采伐自己培育的林木,就应给予其相应的损失补偿,因限制经营者采伐的结果,是造成农民不造林了,这种政策是不可取的。改革采伐管理的同时,应依法强化造林更新监督。#p#分页标题#e#

5.5充分发挥社区农民参与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都应在具体实施中举行听证会、政务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农民的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制订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具有乡土技术、乡土知识和乡土树种选择等方面的优势。使“我让你干”变成“我愿意干”,逐步形成农民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

5.6以完善产权制度为核心,调动多种所有制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8篇

批评、意见办理情况的检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安排,2004年9月14日至5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副主任刘欣庆为组长、部分县人大代表以及县人大代工委、政府办负责人为成员的检查组,深入本布图镇、查干诺尔乡、博湖镇采取代表座谈、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县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办理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所提交的3件议案和60件建议、批评和意见中,属农林水牧类10件,属城建交通环保类6件,属科教文卫类11件,属财经、政策法规类36件。这些建议、批评和意见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谋献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从检查的整个情况看,县人民政府及有关承办单位对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办理工作是很重视的。县人民政府通过规范程序、层级负责、跟踪查办、综合协调、突出重点、坚持走访回访制度等举措,提高了代表建议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使代表建议办复工作取得了实效。今年人大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办理工作质量与往年相比有进一步的提高,代表对办复情况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参加检查的代表对今年各承办单位“办理前与代表见面,办理中征求代表意见,办理后做好跟踪检查”这一基本做法普遍表示满意。

截止到目前,关于控制辍学生工作、保持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和协调凯泽公司及时兑付原料款的3件议案全部得到了解决;大部分建议、批评、意见,经过县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努力基本得到了解决的有32件,占53.3%;一时难以解决的建议,已经纳入计划,力争尽快解决的有21件,占35%;受各种因素影响,近期内难以解决的7件,占11.7%。对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建议,县人民政府及有关承办单位分别向代表作了解释和说明;对代表不满意的答复,责成办理单位进行重新办理答复,直到代表满意为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县人民政府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工作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这项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一)仍有个别单位的领导对办理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敷衍了事,存在答复意见没有明朗的态度,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实际办理成效仍有待提高;

(二)有些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到有关机关承办和解决问题的效果;

(三)检查中代表还反映了一些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是代表所提建议、批评、意见至今未得到很好落实的,如:焉耆县糖厂欠查乡农民甜菜款、本布图镇那音托勒盖村苇区和草场界限划分不清、畜牧贴息贷款延期、乡村少数民族教师超编、防洪等拖欠工程款等问题。有的是代表反映的改革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政策宣传不到位,参保率不高;乡村道路建设补助款未到位;查干诺尔乡等几个乡镇因中低产田改造世行贷款未按时归还致使乡镇干部工资六个月未发;辍学生未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县人民政府承诺对畜牧业养殖户中修建棚圈、青贮窖、购买铡草粉碎机和多功能青贮机个数较多、从事马鹿等特色养殖应给予的补助未到位;博湖中学民汉合校食堂建设、县城芦花小区居民房产证办理、县城公用基础设施维护等问题,亟待县人民政府研究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抓认识,提高做好办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县人民政府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进一步办理好代表议案建议的新路子,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把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抓源头,保证办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一是努力提高代表的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代表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执行职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为代表议政督政做好服务工作等;三是扎实开展视察、检查和调查活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出合理合法、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

(三)抓督办,增强办理工作的质量。在议案和建议规定的承办时限内,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提出议案和建议的代表直接深入承办单位,深入现场检查,采取听、看、问的方法,了解办理进展情况,促进办理的进度。对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结果进行抽查。督促“一府两院”就议案和建议答复办理情况走访代表,虚心听取代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增进承办人员与代表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使办理工作更直接、更及时,更有效。

(四)抓宣传,推动办理工作向深层次发展。要加强外部宣传。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对答复及时、办理成效好的承办单位进行表扬;对不依法答复,办理不力,敷衍塞责,代表意见较大的承办单位予以公开曝光。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舆论监督,逐步推动办理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9篇

还是谈一下对志稿篇目设置的意见:

如果从字面上看,篇目很简洁,工整,选取的字眼都适合做标题,这是长处,但是问题在于没有按“以类系事”的原则来分,存在事类与机构混淆、部门各自为篇现象。拟题中存在标准和形式不同一的情况。如农、工、商、水等各成一篇,但却把交通与通讯合为一篇,显然立篇标准不一致。不将建筑业和工业合为一篇,也不将服务业与商业合为一篇,却将金融保险合为一篇、财政税务合为一篇。再如四大机关差异尤显:党委政府以类分,人大政协以机构分,不妥。政协即使是一层楼,也应冠以地方政协。而人大下有基层组织,也不能只以区人大为名。其他则大多是以部门分类,导致形成33篇。这样列,看着清楚明白,但不太符合专业要求,建议调整。

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或说有探索性标准要求,则这个篇目过于“堂堂正正”,地域特色不鲜明。宁河设有七里海,就是特色。而经济文化发达的津南区也应该有特色和亮点反映在志书中,虽然设有园区但没带地域标,不如武清科技园那样能“打远”。是不是可以考虑专设旅游资源篇,即升格一下?

再一次提应有“区城”的设置问题,本志仍然没专设区城章或节!――古代任何一部州县志包括各代一统志都规定州县要设“城池”条目,而今城区更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标志性的最发达的中心区域,怎么能不入志?怎能不浓墨重彩记述呢?――这缺失应是重大的。

下面重点谈一下综述和无题序方面的意见。

志书的述体实际是最难点,写好的不多,包括我主编的县志述体水平都不高。但那个过程中,我领悟了序与正文的区别――亦即述体和志体内容的许多不同处。

一是无题序存在的问题:

《津南区志》设33篇,其中26篇有序,7篇没有。一般说来,除了现代人不写自然环境的序之外,其余6篇都应有序,志稿于此至少没有掌握一致性原则。尤其是综合经济管理,是这个时代的大题目,无论如何应该有。主格调应该与计划经济体制分离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管理职能也相应向服务型转变,并且收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果。建议都补上,包括自然部分,也可以歌颂一下家乡美!

章下序,或有或无;节里序,偶尔亦有。建议章下也设序,只是比编的序要简略些。节可斟情而定。

其次是序的内容:26篇序归纳起来有四种,一种是在概括,本志稿写的比较好有工业等几部分。一种是写机构,这个最不好的。机构肯定不应放在序中,机构是地区和部门的大事,原则上应为专节,而不能含混在述体的序中(机构是志体)。一种是记述荣誉,这个也不行,成绩在正文中反映,荣誉只能在大事记中反映或另设录。一种是说明性的,只在人物中出现,完全可以。

从字数上说,有的数百字,有的不到一百字,如政协、社会两篇,都只有两行,显得太单薄。

因此,建议第一要补齐各编和章下序,第二写法要基本统一,内容一定是本部分的总体概括而不是其它。字数也应在三五百字之间为宜。

二是综述存在的问题:

综述的目的是为了纵谈历史,横剖现状,揭示时空地位。所以要有概貌、特点、优势、规律、远景等。撰写中需要有高度概括能力、深刻的思想和纯熟的文字技巧。

本志概述总体上尚可,但拆开看还是有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第一是自然和沿革部分。本志基本沿袭上志内容。二轮志于历史上的沿革应简略些,还应以时段内的变化为重点,比如改建津南区问题,这是大事,但志稿在概述和大事记都只一带而过,有些过简。――这不仅仅是称谓变了,更重要的是定位变了,建设理念变了,地位提升了,怎么能不多写一些呢?第三段是现实的,不应置于此。可以在第二部分中带一下。

第二是现状部分,应主要反映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活这几个角度去反映,本志也是朝着这样做的,但有些问题需要探讨:

志稿的顺序是农业、工业、民营经济、服务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和几句经济总述。

分析一下:从三个产业的角度上说,工业与民营实体在后期是不可分的,改制后都是民营唱主角,建议此处将二者衔接而不做二分式(不包括三产)。服务业和旅游业虽重要,但不能不提商业,这才是改革后最贴近人们生活最直接的标志性改变,对百姓、对社会而言,商业作用远在服务业和旅游之上。因此,建议补充商业。小城镇建设固然是近年的社会关注点,也是中央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志稿中应该翔实反映,但不能缺少了区城和村庄建设,建议本段题目改为城乡建设,其中重点记述城镇化进程,才比较全面。

对这部分的总体建议为:先说经济总述,然后分述农业的联产承包、工商业的改制,特别突出“工业兴区”战略的实施。包括下限时经济总量、财政状况、产业调整等。还可以进行首尾对比,以彰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概述特别要贯彻改革开放这条主线――“改革志”),然后以三个产业(农工商)分类竖写,之后是城乡建设成就。

概述的第二部分实际是写政治文明,也可以理解为政治生活,但内容偏少,主要是从人大政协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治安来写的。这里,觉得有几句话不能不提,那就是人民民力的问题,历经了三十年,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与民力越来越高,社会事务参与度不断加大,这是官方的志书应该提到的。本部分反映政治生活和社会平安程度内容少,不足支撑,建议与第四部分合并,先政治生活,再社会生活,既通顺,整个综述的均衡感也好。

第三部分是人物与文化。津南有没有“文化兴区”战略或口号的提法?如有,应鲜明地在志中反映出来。本部分前面所提人物都是上志有的,原则上不应再上。应记述这三十年间涌现的优异人才(政治人物除外),也可以不写,因时间短,不好定论。其余按文教体卫科顺序写来,就比较顺畅。这里,文化部分应补充文学创作,不能以民间艺术代替文学这个主流。还可以考虑将卫生的地位前提,将体育放在最后。――社会地位上也是卫生更重要些。

第四部分是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按建议的归类)和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俗风情,而且最重要的就是物质生活是首先要表现的,而不能先提民情风俗。所以第一段要调整,移民之类的都不应在此反映。此处要反映的应该是三十年来百姓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富裕型小康。之后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之后是精神境界提高之类。

最后,提一下前景,展现几句未来。

这里建议总调整为:综述开始的历史沿革建置,不应该是帽,而是本篇综述的第一部分,即:一、自然历史,二、经济,三、文化,四、生活。从序号上仍是四部分。主脉络也可避免杂乱。

另讲几句相关问题:

一是正文中的对接问题:通览全志,还是发现有一些上志当记和已记的内容。一般说来,上志内容不能原文照抄过来,如地理环境建置沿革等,概述可以说,正文不宜说,可考虑将有些内容“见上志”。

一是时空间意识问题:时间过限的意义何在?人民币从1948年写起,供销社也从建国初写起,对二轮志书都属不当上溯。如有的机构或事物发端于1978年,那么追溯还可以。似不应追溯过长。另外,时间点和时间段要有严格的界分意识,本志中也有以时间段开始某项工作的记述。空间上,各地志稿都有大量的省市和国家层面的记述,如文件、表彰、视察、来访,从某种意义上说那都是对方的行为,几乎可以不入本地志,正文尤不能人。除了重要人物来检查指导工作可以在大事记中反映外,其他的不应写。甚至要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认识:那属于社会行为的一种“越界”(写领导已泛滥成灾了!);再有则是地域上的越界――捎带着写宝坻武清建开发区写这书里干吗呀?这里要注意记述主体是津南自己,一切话都从津南自身上出发才对。

举例:“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波及津南……”应该是:“1976年7月28日,津南区受唐山强烈地震波及,死若干人、受伤若干人、财产损失若干”。

这就是记述对象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背景可以交待,但要为记述主体的从属地位来出现,而不把背景作为主体。

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蓬莱 全域旅游 发展

2012年,蓬莱市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域旅游”①的发展理念,在旅游全产业链化、智能化、一体化、国际化、精细化“五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蓬莱旅游突破北部滨海景观游的框架,逐步向中部、南部拓展。游客年接待量、旅游年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呈现出“城乡联动、业态融合、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全域旅游”定位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2月,烟台创建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全域旅游的宏观部署,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全域旅游工作,力求将蓬莱打造为烟台的全域旅游先行区。

一、健全综合协调管理体制,进一步夯实全域旅游发展根基。

打破现有体制和政策束缚,构建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协调统一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高效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推动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产业管理转变,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市级层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各镇街成立由书记、镇长任主任的旅游工作办公室,各旅游特色村及重点社区、行政村设立由村(居)书记、主任任组长的旅游工作小组,建立自上而下、运转高效的旅游领导体制,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党政齐抓共管的“一把手”工程。二是建立高效能的执行机制。强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对全市旅游规划、政策制定、项目准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等宏观调控职能。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修订《旅游产业岗位目标考核办法》和《旅游发展奖励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考核和激励作用。三是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贯彻落实5月中旬全市旅游综合监管工作会议精神②,旅游、公安、市场监管等十七个部门按照具体责任分工开展工作,切实将旅游市场监管由旅游联合执法模式转变为综合监管模式。加强全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管理,制定《蓬莱市旅游资源管理办法》,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推行旅游资源开发备案制度,实现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和有序开发。

二、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强化全域旅游产业支撑。

着力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一是加强产业共融共生。做好“旅游+”文章,推动“小旅游”转向“大旅游”。围绕“旅游+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历史文化、爱国教育、葡萄酒文化研学旅行基地。围绕“旅游+美丽乡村”,加快实施《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建成3处集中连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区,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小镇,打造“仙境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围绕“旅游+葡萄酒”,推进葡萄酒庄向旅游转型,打造独具特色的酒庄旅游发展新模式。另外,积极策划旅游装备展、动漫展、海上及沙滩对抗赛等与工业、体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活动。二是开发旅游新兴业态。系统梳理西海岸文化新区、东海岸旅游片区和南部艾山片区作为旅游新业态项目开发重点区域。西海岸文化新区本着早起步、早定位、早策划的原则,高标准引进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文化休闲项目;东海岸片区在现有文成城堡、马家沟生态景区的基础上,着力引进康达葡萄酒主题小镇、海洋绿洲等养生项目;南部艾山片区重点围绕艾山森林公园、温泉、木兰沟、和圣农业、丘山等资源,结合乡村旅游规划,集中引进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自驾车露营公园等项目。三是增强休闲度假功能。抓好君豪大酒店、青岛城投海滨旅游综合开发、蓬莱国际饭店、国宾大酒店等项目建设,提高休闲度假接待档次。积极推进鼎峰悦动港湾、宝龙城市广场、碧桂园城市综合体等项目进展,增强休闲度假服务能力。当前,重点对接聚仙湾国际旅游度假项目、大型文化旅游娱乐综合项目、古文物化石展馆等重点项目,争取早日落地。

三、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全域旅游市场活力。

一是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推进旅游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港中旅集团、北京首旅集团、上海景域国际旅游运营集团等中国旅游行业20强入驻③。加强与大公司合作,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文旅集团、八仙过海等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私募股权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快上市步伐,尽快做大做强。引导现有中小旅游企业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扶持引进电子商务、休闲农庄、旅游商品开发等特色中小微型旅游企业,壮大旅游产业集群。二是引导旅游发展一体化。引导滨海各景区、各葡萄酒庄、特别是乡村旅游点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资源打造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寻求错位发展,使全域旅游呈现“和而不同”的局面。推进景区、宾馆酒店、葡萄酒庄、农家乐等旅游经营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沟通机制,互相宣传,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旅游合作体,实现抱团发展。三是促进旅游营销专业化。高标准策划蓬莱城市旅游形象宣传,计划6月-8月相继在北京、珠三角、长三角举办三次旅游城市推介活动,8月赴韩国首尔举办城市形象宣传活动,深入宣传推介我市“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整体旅游形象。加快设计以寻仙探海、醉享酒庄、田园风情、康乐养生等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智能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在节假日策划系列网络促销活动。做好智游蓬莱专题页面推广和品牌专区、关键词推广,做到旅游营销更精准,对市场反应更迅速。

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

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打造“全方位”服务。一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深入开展“厕所革命”,编制全市旅游厕所整改提升计划,力争2016年底前完成改造。畅通乡村旅游点与主要交通干道连接,完善游客换乘服务系统,提高乡村旅游点可进入性。设立完善交通口岸、高速路口、主干道沿线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加快自驾车营地建设。选择合适区域,建立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立滨海旅游廊道,新上旅游观光巴士,开通连接滨海各景区的旅游观光专线。二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升级改版蓬莱旅游政务网站,及时蓬莱旅游政务信息,更新办事指南,旅游法律法规等内容,使市民和游客能够便捷的获取相关信息。对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进行科学布局,梳理整合旅游咨询电话。在智游蓬莱官方平台、天猫蓬莱旅游旗舰店增加网络客服,逐步完善旅游咨询、预定服务功能,争取年回复游客咨询由5000余人次上升至12000多人次。三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发放《全民旅游知识手册》,使每一位市民都成为“仙境旅游”的讲解员和推介员,激发市民“文明蓬莱、好客仙境”的主人翁意识。在电视台、《今日蓬莱》设立“旅游服务质量大家谈”、“旅游热点追踪”等栏目,在镇街、社区、居民小区设置宣传栏、大屏幕等公益媒介,弘扬文明行为,曝光不良陋习,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处处都是旅游资源”的浓厚氛围。

附注:

①《中共蓬莱市委 蓬莱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蓬发〔2012〕16号)

②《蓬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意见》(蓬政发〔2016〕22号)

③《 中共蓬莱市委 蓬莱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蓬发〔2015〕13号)

参考文献:

[1]毛溪浩.以风景桐庐建设为统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政策

t望》2012)

[2]李春燕,袁颖.如何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

展(《旅游纵览月刊》2015)

[3]王红.“全域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探析

上一篇:公诉意见书范文 下一篇:征求意见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