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12 08:25:29

商标法实施条例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1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于服务商标。

第三条 商标法和本条例所称商标的使用,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

第四条 商标法第六条所称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

第五条 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在商标注册、商标评审过程中产生争议时,有关当事人认为其商标构成驰名商标的,可以相应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认定驰名商标,驳回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商标注册申请或者撤销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商标注册。有关当事人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交其商标构成驰名商标的证据材料。

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其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

第六条 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地理标志,可以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控制该证明商标的组织应当允许。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依据其章程接纳为会员;不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也可以正当使用该地理标志,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无权禁止。

第七条 当事人委托商标组织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提交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内容及权限;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的委托书还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国籍。

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的委托书及与其有关的证明文件的公证、认证手续,按照对等原则办理。

商标法第十八条所称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是指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

第八条 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使用中文。

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证明文件和证据材料是外文的,应当附送中文译文;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件、证明文件或者证据材料。

第九条 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要求其回避:

(一)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当事人、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的;

(三)与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有利害关系的。

第十条 除本条例另有规定的外,当事人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文件或者材料的日期,直接递交的,以递交日为准;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准;邮戳日不清晰或者没有邮戳的,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实际收到日为准,但是当事人能够提出实际邮戳日证据的除外。

第十一条 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各种文件,可以通过邮寄、直接递交或者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委托商标组织的,文件送达商标组织视为送达当事人。

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向当事人送达各种文件的日期,邮寄的,以当事人收到的邮戳日为准;邮戳日不清晰或者没有邮戳的,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视为送达当事人;直接递交的,以递交日为准。文件无法邮寄或者无法直接递交的,可以通过公告方式送达当事人,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该文件视为已经送达。

第十二条 商标国际注册依照我国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办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第二章 商标注册的申请

第十三条 申请商标注册,应当按照公布的商品和服务分类表按类申请。每一件商标注册申请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书》1份、商标图样5份;指定颜色的,并应当提交着色图样5份、黑白稿1份。

商标图样必须清晰、便于粘贴,用光洁耐用的纸张印制或者用照片代替,长或者宽应当不大于10厘米,不小于5厘米。

以三维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并提交能够确定三维形状的图样。

以颜色组合申请注册商标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并提交文字说明。

申请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并提交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和使用管理规则。

商标为外文或者包含外文的,应当说明含义。

第十四条 申请商标注册的,申请人应当提交能够证明其身份的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商标注册申请人的名义应当与所提交的证件相一致。

第十五条 商品名称或者服务项目应当按照商品和服务分类表填写;商品名称或者服务项目未列入商品和服务分类表的,应当附送对该商品或者服务的说明。

商标注册申请等有关文件,应当打字或者印刷。

第十六条 共同申请注册同一商标的,应当在申请书中指定一个代表人;没有指定代表人的,以申请书中顺序排列的第一人为代表人。

第十七条 申请人变更其名义、地址、人,或者删减指定的商品的,可以向商标局办理变更手续。

申请人转让其商标注册申请的,应当向商标局办理转让手续。

第十八条 商标注册的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申请文件的日期为准。申请手续齐备并按照规定填写申请文件的,商标局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手续不齐备或者未按照规定填写申请文件的,商标局不予受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手续基本齐备或者申请文件基本符合规定,但是需要补正的,商标局通知申请人予以补正,限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按照指定内容补正并交回商标局。在规定期限内补正并交回商标局的,保留申请日期;期满未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九条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分别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的,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提交其申请注册前在先使用该商标的证据。同日使用或者均未使用的,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自行协商,并将书面协议报送商标局;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局通知各申请人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一个申请人,驳回其他人的注册申请。商标局已经通知但申请人未参加抽签的,视为放弃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未参加抽签的申请人。

第二十条 依照商标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要求优先权的,申请人提交的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文件的副本应当经受理该申请的商标主管机关证明,并注明申请日期和申请号。

依照商标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要求优先权的,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文件应当经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机构认证;展出其商品的国际展览会是在中国境内举办的除外。

第三章 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

第二十一条 商标局对受理的商标注册申请,依照商标法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或者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符合规定的,予以初步审定,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规定或者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不符合规定的,予以驳回或者驳回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商标局对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予以初步审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异议期满之日前,申请放弃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申请人放弃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的,商标局应当撤回原初步审定,终止审查程序,并重新公告。

第二十二条 对商标局初步审定予以公告的商标提出异议的,异议人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商标异议书一式两份。商标异议书应当写明被异议商标刊登《商标公告》的期号及初步审定号。商标异议书应当有明确的请求和事实依据,并附送有关证据材料。

商标局应当将商标异议书副本及时送交被异议人,限其自收到商标异议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答辩。被异议人不答辩的,不影响商标局的异议裁定。

当事人需要在提出异议申请或者答辩后补充有关证据材料的,应当在申请书或者答辩书中声明,并自提交申请书或者答辩书之日起3个月内提交;期满未提交的,视为当事人放弃补充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三条 商标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所称异议成立,包括在部分指定商品上成立。异议在部分指定商品上成立的,在该部分指定商品上的商标注册申请不予核准。

被异议商标在异议裁定生效前已经刊发注册公告的,撤销原注册公告,经异议裁定核准注册的商标重新公告。

经异议裁定核准注册的商标,自该商标异议期满之日起至异议裁定生效前,对他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的行为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该使用人的恶意给商标注册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

经异议裁定核准注册的商标,对其提出评审申请的期限自该商标异议裁定公告之日起计算。

第四章 注册商标的变更、转让、续展

第二十四条 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变更申请书。商标局核准后,发给商标注册人相应证明,并予以公告;不予核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的,还应当提交有关登记机关出具的变更证明文件。未提交变更证明文件的,可以自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补交;期满不提交的,视为放弃变更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变更商标注册人名义或者地址的,商标注册人应当将其全部注册商标一并变更;未一并变更的,视为放弃变更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 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向商标局提交转让注册商标申请书。转让注册商标申请手续由受让人办理。商标局核准转让注册商标申请后,发给受让人相应证明,并予以公告。

转让注册商标的,商标注册人对其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应当一并转让;未一并转让的,由商标局通知其限期改正;期满不改正的,视为放弃转让该注册商标的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对可能产生误认、混淆或者其他不良影响的转让注册商标申请,商标局不予核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六条 注册商标专用权因转让以外的其他事由发生移转的,接受该注册商标专用权移转的当事人应当凭有关证明文件或者法律文书到商标局办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移转手续。

注册商标专用权移转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应当一并移转;未一并移转的,由商标局通知其限期改正;期满不改正的,视为放弃该移转注册商标的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注册商标需要续展注册的,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商标续展注册申请书。商标局核准商标注册续展申请后,发给相应证明,并予以公告。

续展注册商标有效期自该商标上一届有效期满次日起计算。

第五章 商标评审

第二十八条 商标评审委员会受理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提出的商标评审申请。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事实,依法进行评审。

第二十九条 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所称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有争议,是指在先申请注册的商标注册人认为他人在后申请注册的商标与其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

第三十条 申请商标评审,应当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的数量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基于商标局的决定书或者裁定书申请复审的,还应当同时附送商标局的决定书或者裁定书副本。

商标评审委员会收到申请书后,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不予受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需要补正的,通知申请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补正。经补正仍不符合规定的,商标评审委员会不予受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期满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商标评审委员会受理商标评审申请后,发现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驳回,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商标评审委员会受理商标评审申请后,应当及时将申请书副本送交对方当事人,限其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答辩;期满未答辩的,不影响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需要在提出评审申请或者答辩后补充有关证据材料的,应当在申请书或者答辩书中声明,并自提交申请书或者答辩书之日起3个月内提交;期满未提交的,视为放弃补充有关证据材料。

第三十三条 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实际需要,可以决定对评审申请进行公开评审。

商标评审委员会决定对评审申请进行公开评审的,应当在公开评审前15日书面通知当事人,告知公开评审的日期、地点和评审人员。当事人应当在通知书指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

申请人不答复也不参加公开评审的,其评审申请视为撤回,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被申请人不答复也不参加公开评审的,商标评审委员会可以缺席评审。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在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决定、裁定前,要求撤回申请的,经书面向商标评审委员会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申请的,评审程序终止。

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撤回商标评审申请的,不得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评审申请;商标评审委员会对商标评审申请已经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的,任何人不得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评审申请。

第三十六条 依照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撤销的注册商标,其商标专用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有关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或者裁定,对在撤销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商标侵权案件的判决、裁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并已执行的商标侵权案件的处理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商标转让或者使用许可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商标注册人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

第六章 商标使用的管理

第三十七条 使用注册商标,可以在商品、商品包装、说明书或者其他附着物上标明“注册商标”或者注册标记。

注册标记包括(注外加)和(R外加)。使用注册标记,应当标注在商标的右上角或者右下角。

第三十八条 《商标注册证》遗失或者破损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补发。《商标注册证》遗失的,应当在《商标公告》上刊登遗失声明。破损的《商标注册证》,应当在提交补发申请时交回商标局。

伪造或者变造《商标注册证》的,依照刑法关于伪造、变造国家机关证件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有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商标注册人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报请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

有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行为的,任何人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并说明有关情况。商标局应当通知商标注册人,限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提交该商标在撤销申请提出前使用的证据材料或者说明不使用的正当理由;期满不提供使用的证据材料或者证据材料无效并没有正当理由的,由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

前款所称使用的证据材料,包括商标注册人使用注册商标的证据材料和商标注册人许可他人使用注册商标的证据材料。

第四十条 依照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的规定被撤销的注册商标,由商标局予以公告;该注册商标专用权自商标局的撤销决定作出之日起终止。

第四十一条 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撤销注册商标,撤销理由仅及于部分指定商品的,撤销在该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的商标注册。

第四十二条 依照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数额为非法经营额20%以下或者非法获利2倍以下。

依照商标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数额为非法经营额10%以下。

第四十三条 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许可人应当自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订之日起3个月内将合同副本报送商标局备案。

第四十四条 违反商标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收缴其商标标识;商标标识与商品难以分离的,一并收缴、销毁。

第四十五条 使用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有关当事人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禁止使用。当事人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交其商标构成驰名商标的证据材料。经商标局依照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为驰名商标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侵权人停止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使用该驰名商标的行为,收缴、销毁其商标标识;商标标识与商品难以分离的,一并收缴、销毁。

第四十六条商标注册人申请注销其注册商标或者注销其商标在部分指定商品上的注册的,应当向商标局提交商标注销申请书,并交回原《商标注册证》。

商标注册人申请注销其注册商标或者注销其商标在部分指定商品上的注册的,该注册商标专用权或者该注册商标专用权在该部分指定商品上的效力自商标局收到其注销申请之日起终止。

第四十七条 商标注册人死亡或者终止,自死亡或者终止之日起1年期满,该注册商标没有办理移转手续的,任何人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注销该注册商标。提出注销申请的,应当提交有关该商标注册人死亡或者终止的证据。

注册商标因商标注册人死亡或者终止而被注销的,该注册商标专用权自商标注册人死亡或者终止之日起终止。

第四十八条 注册商标被撤销或者依照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被注销的,原《商标注册证》作废;撤销该商标在部分指定商品上的注册的,或者商标注册人申请注销其商标在部分指定商品上的注册的,由商标局在原《商标注册证》上加注发还,或者重新核发《商标注册证》,并予公告。

第七章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第四十九条 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所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一)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二)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第五十一条 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任何人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者举报。

第五十二条 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罚款数额为10万元以下。

第五十三条 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连续使用至1993年7月1日的服务商标,与他人在相同或者类似的服务上已注册的服务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可以继续使用;但是,1993年7月1日后中断使用3年以上的,不得继续使用。

第五十五条 商标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五十六条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分类表,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

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的文件格式,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

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规则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十七条 商标局设置《商标注册簿》,记载注册商标及有关注册事项。

商标局编印发行《商标公告》,刊登商标注册及其他有关事项。

第五十八条 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缴纳费用。缴纳费用的项目和标准,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规定并公布。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2

2017年5月18日欧盟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公布,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了《欧盟商标实施条例》C(2017)3224 (以下:新实施条例)和《欧盟商标委派条例》C(2017)3212 (以下:委派条例)。

新实施条例是依据《欧盟运行条约》第291条的规定,由欧盟委员会为实施《欧盟商标条例》(EC) No 207/2009(以下:商标条例)中的特定条款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新实施条例结合欧盟知识产权局实践经验,对当前实施的《欧盟商标实施条例》(EC)No.2868/95(以下:旧实施l例)的部分规定进行了更改。受篇幅所限,本文仅选择其中重要的内容列举一二如下:

优先权:

优先权请求的提起时间:

依据旧实施条例第6条第2款,如若申请人在提交欧盟商标申请时,未主张优先权,该申请人依然可以在提交欧盟商标申请后的两个月内,向欧盟知识产权局提起主张优先权的请求。

与之相反,依据商标条例第30条和新实施条例第4条,主张优先权的请求必须在提交欧盟商标申请的同时提起,而不得在欧盟商标申请提交后,单独提起。

优先权证明文件的形式:

依据旧实施条例第6条第1款,在申请人主张优先权时,需向欧盟知识产权局提供一份经由相关知识产权机构(如商标局)认证的在先申请的复印件并附上能够表明在先申请日的、由该知识产权局签署的证书。

依据新实施条例第4条,在申请人主张优先权时,仅需提供在先申请的申请号并附上一份在先申请的复印件,该复印件并不需要通过相关的知识产权局认证。

商标图样呈现形式:

依据旧商标条例第3条,拟申请注册的商标必须能够以图样(graphic)的形式予以呈现,即使拟申请商标为一个声音商标 (sound mark),该商标也必须能以音乐符号等形式予以呈现。

在新实施条例中,商标图样呈现方式的强制性被取消,新实施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只要拟申请商标的呈现形式能够满足清晰、精确、自洽、可外化等条件,从而使得有关当局和普通公众能够以此来判定拟申请商标的保护范围即可。

委派条例是依据《欧盟运行条约》第290条的规定,由欧盟委员会对《欧盟商标条例》(EC) No 207/2009的规定制定的一些补充规定。该委派条例,连同新实施条例一起,替代了此前的旧实施条例和《欧盟知识产权局申诉委员会程序规则条例》(EC)No 216/96,新实施条例和委派条例的通过也代表着上述两个旧条例的废止。

此次的委派条例旨在加强欧盟知识产权局之前相应程序的透明度、效力及效率,并努力使其能够贴近市场实际及使用者的日常需求。为了满足上述目标,该委派条例的条款相较于之前条例的规定而言,具有更高程度的清晰性,法律确定性、灵活性和简洁性。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3

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执法机关为了保证具体行政行为的顺利进行或者保证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而依法采取的临时性处置行为,这种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行政强制措施具有行政性。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执法机关所作的一种行政行为,是行政执法机关为了实现其行政职能而运用行政权力所作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依附性。行政强制措施是为了保证具体行政行为的顺利进行及内容的实现而采取的。分为事前和事后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在作出行政处罚前,为了弄清

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或者为了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能有执行对象,就需要采取扣留、查封、登记保存等行政强制措施。在具体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执法机关对拒不执行的相对人也需要采取强制划拨、限价出售商品、收缴相关商品等强制措施,以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顺利完成。因此,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保证另一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或实现,它的实施、存在或消灭也就依附于另一具体行政行为。

(三)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时效性(临时性)。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执法机关采取的临时处置行为,是在有必要时才采取的,因而在时间的持续上以达到目的为限度。同时,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存在和消灭是依附于另一具体行政行为,另一具体行政行为不存在,行政强制措施也自行消亡。

(四)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强制性。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不是相对人自愿申请或自觉接受的,是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

(五)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法定性。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不是由行政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任意选定的,而是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实施,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违法事实来支持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并且,某种行政强制措施适用于何种违法行为也是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具体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机关也同样是法律、法规规定的。

通过对行政强制措施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很容易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法律有必要加以限

制。行政执法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是,就必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和具体实施范围。第二,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相对人违法事实的存在。

行政强制措施既可用于行政强制执行以实现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用于调查、取证或相对人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危害的场所,以保证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

行政强制措施既可对人身采取,也可对财物采取,就法律、法规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职权的规定而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只能对财物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而无权对人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执法人员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时,针对不同违法行为可以采取以下行政强制措施。

一、事前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为了调查取证或制止相对人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危害的场所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一)扣留权。

这是行政执法机关广泛应用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需要扣留的财物,有的是能证明行政违法行为人违法与否或责任大小的证据,或者是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违禁物品、违法所得,也有可能是在具体行政行为生效后执行的对象。

1、《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四条第(二)项规定: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检查投机倒把行为人的财物,其中

用于投机倒把的可以扣留。该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对投机倒把行为人的托运物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可以扣留,有关运输部门应当协助办理。

2、《云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第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经监督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对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采取查封、扣留的措施。

3、《云南省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条例》(1994年9月24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第(三)(四)项规定:封存或者扣留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有关的场所、款项、设备、材料、工具等;查阅、复制、扣留、封存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帐册、文件和其他资料;

4、《云南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1996年7月24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24日公布施行)第二十二条第(二)(三)项规定:查阅、复制、拍照、扣留、封存与违法违章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帐册、文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封存、扣留与违法违章行为有关的商品和资金;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0年7月8日通过,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及第二款的规

定: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项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7、《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2002年12月18日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取缔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与无照经营行为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资料;(五)查封、扣押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活动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六)查封有证据表明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场所。

(二)查封权或封存权。

这是行政执法机关对相对人的财物予以查实、封存,以待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加以处理的行政强制措施。前面提到的《云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云南省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条例》、《云南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都授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实施查封权。

(三)登记保存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96年3月17日通过,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

行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58号)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以上行政强制措施中的扣留权和查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相对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讼,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第一、必须依法定程序实施,第二、必须要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对人违法事实的存在,执法人员万万不可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二、事后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用于行政强制执行中以实现已生效的行政行为。

(一)相对人拒不执行已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将扣留、查封的物品变价抵缴罚款。《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二)项作了规定。

(二)相对人拒不执行已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强制收购商品,《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

(三)相对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

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作了规定。

(四)收缴并销毁相关物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缴其商标标识;商标标识与商品难以分离的,一并收缴、销毁。

《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33号)第八条规定:经营者有本规定第二条所列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依前条规定予以处罚外,对侵权物品可作如下处理:(一)收缴并销毁或者责令并监督侵权人销毁尚未使用的侵权的包装和装潢;(二)责令并监督侵权人消除现存商品上侵权的商品名称、包装和装潢;(三)收缴直接专门用于印制侵权的商品包装和装潢的模具、印板和其他作案工具;(四)采取前三项措施不足以制止侵权行为的,或者侵权的商品名称、包装和装潢与商品难以分离的,责令并监督侵权人销毁侵权物品。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业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建筑业活动,是指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及其承发包、中介服务等活动。

第四条 从事建筑业活动应遵循公正、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建筑业管理工作。

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按国家规定负责本专业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建筑业行业协会根据章程维护建筑业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督促建筑业企事业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第二章 业 主

第七条 本条例所称的业主是指发包建设工程并承担工程价款支付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 业主发包建设工程采取招标或协议的方式。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或参与投资的建设工程的发包,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招标。

业主发包建设工程,应当按规定选择资质符合工程要求的承包商。国有资金投资或参与投资的建设工程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应当在总承包招标文件或合同中明确可分包的范围、内容和分包商的资质条件、选择方式及程序。

业主发包建设工程,不得向承包商指定分包单位。

第九条 建设工程施工前,业主应按规定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申领施工许可证。未取得施工许可证,业主不得指令施工。

第十条 业主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工程管理人员或委托建设监理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业主与承包商商定由业主提供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业主应按合同约定的种类、规格、数量、质量以及供货时间、地点提供建筑材料、设备及其产品合格证明,并由承包商验收。业主提供的材料和设备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承包商有权拒绝接受。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竣工时,必须按施工合同、设计文件、国家和省有关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检验标准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业主不得擅自使用。

第十三条 业主必须按合同约定和国家、省有关规定支付建设工程价款,办理竣工决算。

第十四条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业主或其他不属承包商的原因造成承包商增加工程费用或延误工期,业主应按合同约定或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赔偿。

第三章 承包商

第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的承包商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活动的企业。

第十六条 设立建筑企业应按规定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资质证书,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

第十七条 省外承包商来本省承接建设工程业务的,应当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八条 承包商应按核准的资质等级和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

按规定应予招标的建设工程,承包商应通过投标方式承接建设工程业务。

第十九条 具有总包资格的承包商可按规定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业主认可。总包商对业主负责,分包商对总包商负责。总包商和分包商就分包工程对业主承担连带责任。

总包商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后,应对分包的工程进行全面有效管理。

分包商不得将建设工程再分包。

禁止将承包的建设工程倒手转包。

第二十条 承包商应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负责,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保证建设工程质量。

第二十一条 承包商应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保障制度,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承包商施工时,应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到文明施工。

第二十二条 勘察、设计承包商应按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进行勘察、设计,编制勘察、设计文件,并在设计文件实施中,按合同约定履行职责。

勘察、设计承包商不得在设计文件中指定使用特定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第二十三条 施工承包商必须严格按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

施工承包商购买、使用建筑材料、设备必须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业主发现承包商购买、使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不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有权要求承包商更换,承包商应予以更换。

第二十四条 承包商必须按合同约定和国家、省有关规定向业主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办理竣工决算。

第二十五条 实行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

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商在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时,应当开具工程保修书。在保修期内,因勘察、设计、施工以及材料、设备原因造成的质量缺陷,施工承包商负责维修,维修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二十六条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的原因造成业主增加工程费用或延误工期,承包商应按合同约定或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赔偿。

第二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履行工程项目管理各项职责,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第四章 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十八条 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招标机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监理机构和质量检测机构。

第二十九条 设立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应按规定申领资质证书和营业执照。

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应按核准的资质等级和经营范围从事业务。

第三十条 《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规定必须委托监理的建设工程,应委托建设监理机构进行监理。其他建设工程是否委托监理,由业主自行决定。

因建设监理机构的过错造成建设工程损失的,建设监理机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建设工程合同

第三十一条 在建筑业活动中,业主、承包商、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必须依法签订书面合同。

实行招标的建设工程,合同的内容应与招投标文件有关规定相一致。

第三十二条 推广使用国家统一的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

第三十三条 承包商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签订分包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分包合同与总包合同发生抵触的,以总包合同为准。

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程合同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依法申请仲裁机构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实行建筑企业资质审查制度。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对建筑企业实行企业资质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资质条件从事建设工程业务的,可降低其资质等级或注销其资质证书。

第三十六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开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七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建设工程价格的指导和管理,根据市场情况工程造价要素指导价格。

第三十八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教育,组织推广安全防护技术与设施。

第三十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建设工程合同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建设工程合同争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对承包商依法进行处罚外,对起主要作用或作为直接责任人的项目负责人,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建议注册机关责令其暂停执业,直至吊销执业资格证书:

(一)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工程中标的;

(二)将建设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三)不按照工程设计文件或施工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的;

(四)在施工中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物构配件或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造成工程建设安全隐患的;

(六)隐瞒或谎报、拖延报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破坏事故现场的;

(七)出借、伪造、涂改、出租、转让注册建造师资格证书或执业凭证的。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该项业务收费总额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按管理权限降低其资质等级或吊销其资质证书:

(一)无资质证书从事建筑业中介服务业务的;

(二)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超越批准的资质等级从事中介服务业务的;

(三)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转让资质证书的;

(四)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的。

第四十三条 按本条例规定收缴的罚没款,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四条 业主、承包商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建筑业活动中,,,行贿受贿的,按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承包商未按合同约定及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从事建筑业活动,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业主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算或支付工程价款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业主拒不承担违约责任的,承包商可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四十七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建筑业管理过程中,,的,按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猪屠宰监督管理,规范生猪屠宰经营行为,保证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商务部负责全国生猪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完善屠宰行业标准体系,指导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制订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

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猪屠宰活动的监督管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有利流通、方便群众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条 国家扶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鼓励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广质量控制体系认证。

第四条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对在生猪屠宰管理和屠宰技术研究、推广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国家鼓励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成立专业化行业协会、学会,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

第二章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设立

第六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设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应符合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

第七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设立应符合《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条件。

(一)依照《条例》第八条第(一)项的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充足水源,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依照《条例》第八条第(二)项的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设有待宰间、屠宰间、急宰间,其建筑和布局,应符合《猪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规范》的规定。生猪屠宰设备和运输工具应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三)依照《条例》第八条第(三)项的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必须配备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屠宰技术人员。屠宰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具的健康证明。

(四)依照《条例》第八条第(四)项的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必须配备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经考核合格的肉品品质检验人员。

(五)依照《条例》第八条第(五)项的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配备符合屠宰工艺和《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要求的检验设备,备有适用的消毒设施、消毒药品。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达到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物和噪声等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要求。

(六)依照《条例》第八条第(六)项的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配备符合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无害化处理标准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七)依照《条例》第八条第(七)项的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依法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第八条 申请设立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条例》第八条规定条件的有关技术资料、说明文件。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根据设置规划,组织商务主管部门、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条例》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就申请设立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是否符合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书面征求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意见。不符合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的,不得予以批准。

申请人获得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做出的同意的书面决定后,方可开工建设屠宰厂(场)。

第九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成竣工后,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符合《条例》规定的,颁发生猪定点屠宰证书和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

申请人应持生猪定点屠宰证书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条 设区的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生猪定点屠宰证书和标志牌发放情况及时报送上级商务主管部门。

商务部在政府网站定期公布全国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名单。

第三章 屠宰与检验

第十一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生猪进厂(场)检查登记制度。进厂(场)屠宰的生猪,应当持有生猪产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

第十二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严格的生猪屠宰和肉品检验管理制度,并在屠宰车间显著位置明示生猪屠宰操作工艺流程图和肉品品质检验工序位置图。

第十三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屠宰生猪,宰前停食静养不少于12小时,实施淋浴、致昏、放血、脱毛或者剥皮、开膛净腔(整理副产品)、劈半、整修等基本工艺流程。

鼓励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实施人道屠宰。

第十四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肉品品质检验规程进行检验。肉品品质检验包括宰前检验和宰后检验。检验内容包括健康状况、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以外的疾病、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有害物质、有害腺体、白肌肉(PSE肉)或黑干肉(DFD肉)、种猪及晚阉猪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检验项目。

第十五条 肉品品质检验应当与生猪屠宰同步进行。同步检验应当设置同步检验装置或者采用头、胴体与内脏统一编号对照方法进行。

肉品品质检验的具体部位和方法,按照《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和其他相关标准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猪胴体,应当加盖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章,并附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场);检验合格的其他生猪产品(含分割肉品)应当附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

第十七条 对检出的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对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从事肉品品质检验的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或同等学历水平,并经考核合格。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十九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如实记录活猪进厂(场)时间、数量、产地、供货者、屠宰与检验信息及出厂时间、品种、数量和流向。记录保存不得少于二年。

鼓励生猪定点屠宰厂(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第二十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发现其生产的产品不安全时,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产品,并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报告。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对召回的产品应当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防止该产品再次流入市场。

第二十一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按照国家《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及时报送屠宰、销售等相关信息。

第二十二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专用运载工具,并符合保证产品运输需要的温度等特殊要求。生猪和生猪产品应使用不同的运载工具运输;运送片猪肉,应使用防尘或者设有吊挂设施的专用车辆,不得敞运。

第二十三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所有权或经营权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歇业、停业超过30天的,应当提前10天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报告;超过180天的,商务主管部门应报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对定点屠宰厂(场)是否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不再具备《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条例》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取消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资格。

第二十四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种猪和晚阉猪,应当在胴体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上标明相关信息。

第五章 证、章、标志牌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生猪屠宰证、章、标志牌包括:

(一)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生猪定点屠宰证书;

(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等级标志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等级证书、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等级标识;

(三)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

(四)无害化处理印章;

(五)商务部规定设置的其他证、章、标志牌;

第二十六条 商务部统一规定证、章、标志牌的编码规则、格式和制作要求,建立全国生猪屠宰证、章、标志牌管理数据库。

第二十七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猪屠宰证、章和标志牌的管理工作,按照商务部规定的编码规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生猪屠宰证、章、标志牌进行统一编码;负责统一制作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无害化处理印章。

第二十八条 市、县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生猪屠宰证、章和标志牌的使用;颁发本行政区域内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无害化处理印章。

设区的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制作、管理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生猪定点屠宰证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猪屠宰证、章和标志牌管理制度,依据各自职责,严格制作、保管、发放程序。

第三十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本企业生猪定点屠宰证、章、标志牌的保管和使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使用伪造、出借、转让生猪屠宰证、章、标志牌。

第三十二条 发放生猪屠宰证、章、标志牌,可以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屠宰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政府报告生猪屠宰管理情况,争取当地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生猪屠宰管理、执法等所需经费,确保生猪屠宰管理和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发生大规模私屠滥宰、注水、暴力抗法等重大问题时,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请本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第三十五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方式和要求,对生猪屠宰活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生猪屠宰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违反《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和要求的私屠滥宰、注水、加工病害肉等违法活动。

第三十七条 生猪屠宰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十三条、十四条、十五条、十六条、十九条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未建立并实施生猪屠宰、检验、质量追溯等制度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未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九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从事肉品品质检验的人员未经考核合格的;

(二)运输肉品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

第四十一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本办法要求及时报送屠宰、销售等相关信息的;

(二)所有权或经营权发生变更未及时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冒用、使用伪造、出借、转让生猪定点屠宰证书或者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冒用、使用伪造、出借、转让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证、章、标志牌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依照《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商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为保证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生猪产品供应,确需设置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依照《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管理办法。

依照《条例》设置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能够保证供应的地区,不得设立小型生猪屠宰场点。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生产的生猪产品,仅限供应本地市场。

第四十五条 《条例》施行前设立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自《条例》施行之日起180日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申请换发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和生猪定点屠宰证书。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条例》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取消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资格。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6

在工程实践中,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经常因不同工地条件(Differ-ing Site Conditions)发生争执,从而导致工程索赔。

第一类不同工地条件是地下隐藏的自然条件与招标文件中所注明的存在很大的差别。招标文件包括工地勘察报告、土样抽查报告和工地地质报告等。隐藏的自然条件既包括自然条件,也包括人为条件,一般无法通过工地勘察发现,也没有在招标文件中加以注明。针对第一类不同工地条件,承包商必须证明实际遭遇的情况与分析招标文件时所能预见的截然不同。

第二类不同工地条件是地下不明的自然条件与通常遇到的和在类似工程中常见的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业主在招标前没有进行工地勘察,或者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没有提及任何非正常情况,但是事后发现,工地条件与通常遇到的或在类似工程中常见的截然不同。针对第二类不同工地条件,承包商必须证明实际遭遇的情况在投标时无法从招标文件中合理预见到。

二、风险分配

如果一个合同不包括不同工地条件条款,承包商将承担所有的风险,一旦在施工中遭遇到不同工地条件,承包商将无权要求合同调整。当遭遇到严重的不同工地条件时,承包商甚至可能破产。面对这种情况,承包商往往通过在标价中提高不可预见费来防范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在内的业主,选择在合同条件中设立不同工地条件条款,由业主来承担风险。这些条款建立了一套程序,以保证遭遇到不同工地条件的承包商,能够获得公平的合同调整。这套程序通常包括:

(1)承包商应该在不同工地条件被扰动前及时书面通知业主代表;

(2)通过调查,业主代表决定是否同意承包商的说法,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3)如果业主代表同意承包商的说法,则应对合同进行公平的调整。

然而近年来,通过在合同中加入总的弃权条款、特别的弃权条款、工地勘察条款等方式,一些业主试图让承包商来承担不同工地条件风险。还有一些业主试图回避因提供错误资料而面临的风险,因为这些资料日后可能被承包商用来进行不同工地条件索赔。他们认为,承包商有义务进行必要的工地勘察,而自己不能为咨询工程师和岩土工程承包商所提供资料的准确性承担责任。

三、关于不同工地条件的标准合同条款

将不同工地条件条款写入合同条件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不可预见的工地条件风险。如果没有不同工地条件条款,承包商将承担因不同工地条件带来的全部的成本增加和工期延长,除非承包商能运用超级知识索赔权利,来证明业主实际上已经知道这一情况,但却故意没有通知承包商。

1. 美国联邦政府合同(FAR)中的不同工地条件条款

当前,所有的美国联邦政府工程项目均要求使用标准合同文本FAR 23A(FAR:Federal Acquisi-tion Regulation)。该合同文本指出:

(a)承包商必须在不同工地条件扰前,以书面形式及时地通知合同官员:(1)工地地下或隐蔽的自然条件与合同文件中所表明的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或者(2)非正常的工地自然条件与通常遇到的或普遍认为在类似工程中常见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合同官员应该及时调查这一情况,如果发现实际工地条件确实大为不同,并且在承包商执行合同的过程中造成了费用增加(减少)或进度变化,合同官员应与承包商就合同做出公平合理的修改调整。

(b)承包商在这一条款下的索赔,必须给出条款(a)要求的书面通知,而政府可以给予时效延长。

(c)如果工程结算价款已经宣布,承包商不得再要求合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预见到的天气条件、劳工纠纷、解雇分包商以及其他非客观条件的延误,不能使用不同工地条件进行索赔补偿。

此外,所有美国联邦政府合同和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合同都包含工地勘察条款,要求承包商进行必要的工地勘察。承包商的工地勘察并不需要运用地质学和岩土工程的专门知识,但通过工地勘察,承包商必须明确是否已经发现或预见到不利条件的可能出现。

在标准联邦合同文本中还指出:承包商承认自己调查并弄清了影响工作的工地条件,包括但不限于那些与建筑材料运输、贮存、转移和丢弃有关的工地情况,劳工、水、电的供应和道路的可获得性,工地气候条件,河流状况,潮汐或类似条件的不确定性,地表的构造形态和条件,开始或施工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设施的情况。承包商进一步承认已经清楚了地面和地下材料,可能遇到的障碍的特征、质量和数量。这些情况可在工地勘察中从可以获得的资料中如实查明,资料包括政府进行的所有勘探工作、作为合同文件一部分的设计图纸和细节要求。如果承包商没有全面了解可获得的资料,则承包商应就没有充分估计困难和成功完成工作承担责任,政府将不对承包商做出的结论和解释负责。

下面的两个案例分析将有助于正确理解上述两个合同条款的相互作用。

在承包商Flippin Materials Company对美国政府(1963)的案例中,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了一个合同,开采石灰石来生产砂和骨料,供政府正在施工的大坝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发现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粘土填充的溶洞,需要另外花钱清除。政府完成了33个钻孔组成的工地勘探,作为合同文件的一部分,向承包商提供了钻孔柱状图和钻探记录。钻探记录上显示石灰岩中存在溶洞,但并没有标明溶洞由什么材料填充,而钻孔岩芯是可供承包商检查的。这些岩芯上显示了粘土和砂的存在,政府也有地质学家做出的现场记录。当承包商要求调整由于粘土的出现而增加的成本时,索赔法庭否决了承包商的索赔要求,认为承包商有义务检查现场钻孔记录和实际岩芯样本。法庭也注意到,这个特别的合同并没有包含不同工地条件条款,所以政府没有相应的合同义务。

在美国结构公司对矿业设备制造公司(1976)的案例中,由于合同中包含了完整的不同工地条件条款,仲裁委员会认为承包商没有义务从合同文件之外去寻找政府拥有的附加资料,因为承包商相信合同文件中的资料是完整的。裁决还认为,承包商只有认真检查资料的义务,而不应当承担地质学家或岩土工程师的责任,仲裁委员会最终支持了承包商在不同工地条件下的索赔要求。

2.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中的不同工地条件条款

AIA Document A201(1987版)包括下列的不同工地条件条款:

第4.3.6款 对隐蔽的或不明条件的索赔。如果工地现场遭遇到下列的情况:(1)地下的或其他隐蔽的自然条件与合同文件中表明的截然不同;(2)发现非正常性质的不明的自然条件,与通常遇到的和类似工程中的情况有本质区别。这时,观察到这些情况的一方应当在工地条件被扰动前及时通知另一方,最迟不能晚于初次发现问题后的21天。针对上述情况,建筑师将迅速组织调查。如果实际工地条件与原先掌握的情况有本质的不同,造成承包商的成本增加(或减小)、进度变化,建筑师应建议针对合同价格或合同工期进行合理调整。如果建筑师确定实际工地条件与合同文件中表明的没有本质区别,合同条款将维持不变。对于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建筑师应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业主和承包商。任何一方如有异议,必须在接到建筑师书面通知后21天内提出。如果业主和承包商就合同价格或合同工期的调整不能达成协议,应由建筑师做出初步调整决定,初步调整决定应服从本合同第4.4款(索赔和争端解决)的程序规定。

AIA合同对承包商进行工地勘察的要求包含在AIA Document A201(1987版)第1.22款中,承包商对合同的执行表明其已经访问了工地,熟悉了工程现场条件,并在亲自观察和合同文件要求之间建立了联系。

如果不利的工地条件非常隐蔽,优秀的承包商在检查了相关的合同文件后仍无法预见,那么工地勘察条款将不能阻止承包商的补偿要求。例如,在Bignold 对King County(1965)的案例中,合同要求承包商从一个场地开挖8900立方米土方去填充另一个场地,后来发现土方材料太湿,并且包含大砾石,无法用于填充。法庭认为,实际工地条件不足以通过工地勘察来发现,从合同文件中也不能找到,并且与招标文中表明的有很大的差别。尽管合同条款要求承包商进行仔细的工地勘察,承包商在不同工地条件条款下的索赔要求仍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3. FIDIC合同条件中的不同工地条件条款

在FIDIC合同文本中,类似的条款称为不可预见的外界障碍和条件:

第12.2款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承包商遇到了现场气候条件以外的外界障碍或条件,这种障碍或条件在他看来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也无法预见到的,则承包商应立刻就此书面通知工程师,并将一份副本呈交业主。收到这一通知后,如果工程师认为这种障碍或条件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也无法合理预见到的,在与业主和承包商协商后,工程师应该决定:

(a)按照第44款的规定,承包商有权得到工期延长;

(b)确定由于遇到这些障碍或条件使得承包商发生的任何费用增加,并将增加的费用加到合同价格上。

工程师应将上述决定通知承包商,另外将一份副本呈交业主。这一决定也应考虑给出任何工程师认为适当的和可行的措施,以便承包商在没有工程师具体指示时采取行动。

关于工地勘察条款,FIDIC条款称为现场检查:

第11.1款 在承包商投标前,业主应向承包商提供业主工程勘察所获得的水文地质和地下条件资料,但承包商应对自己的解释负责。

应认定承包商在投标之前已经检查了现场和周围地区以及相关资料,并能确保以下情况的成本和工期的可行性:

(a)地下条件的形态和性质;

(b)水文、气候条件;

(c)工作的内容和性质,用于执行和完成工作的材料,任何缺陷所需的修补;

(d)进入现场的方法以及承包商所需要的食宿供应。

一般应认为,承包商已经获得了所有必要的资料,如风险、不可预见情况和所有其他可能影响其投标的情况。应当认定,承包商是在业主提供的资料和承包商自己现场检查的基础上来准备标书。

比较而言,FIDIC条款的表述更加倾向承包商,而在美国的招投标实践中,美国业主认为,中标的承包商几乎应该是该类施工中最好的、最有经验的承包商,而不是仅有一般经验的承包商。不能仅仅因为承包商过去未曾遇到过,就说明工程现场符合不同工地条件的合同条款。除非承包商确实遇到了在该类工程施工中从未遇到的、极端个别的工地条件,否则将不会被认为是不可预见的。

四、不同工地条件关键概念的运用

本部分将通过一些案例来展示不同工地条件关键概念的实际运用。

1.第一类不同工地条件―――Poblete公司上诉案例(1968)

在一个跑道开挖回填工程中,政府的地形高程测量估计,挖方正好等于需要的回填方量。然而在施工中,承包商发现开挖土方特性与合同文件中标明的有很大的差别,不宜用来回填。承包商不得不从其他地方运来75000立方米合格的回填土方。法庭支持了承包商的索赔要求。

2.第二类不同工地条件―――CPSFC公司上诉案例(1969)

在对一座陆军营房大楼进行热尘清除时,承包商发现热尘中含有许多不寻常的东西,如啤酒罐、杂志以及其他垃圾,这些东西增加了清除的难度,并且都没有在合同文件中加以注明,最终该承包商被授予了额外费用补偿。

3.不同工地条件条款缺乏―――U.S.A对Spearin案例(1918)

这一标志性案例建立了一个先例:如果合同中没有不同工地条件条款,那么承包商将不能得到因遭遇不同工地条件而引起的损失补偿。

4.通知要求―――M. D. Activities上诉案例(1988)

在不同工地条件的索赔中,至关重要的是承包商必须遵守不同工地条件条款规定的通知要求,而不能假设业主已经知道或肯定批准索赔要求。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承包商没有按时递交书面通知,而被剥夺了索赔权利。尽管在其他方面,承包商的索赔要求是完全合理的。

5. 工地勘察条款―――AAAA Enterprises公司上诉案例(1986)

在这一案例中,承包商基于不同工地条件的索赔要求被拒绝,因为如果承包商执行了合同要求的工地勘察的话,浸油的土壤就会被发现,尽管这一情况没有在合同文件中标明。该案例告诉我们,承包商应该对所有的合同条款加以关注,应在投标前进行必要的工地勘察,而不能仅仅依赖合同文件中提供的资料。

6.放弃索赔条款

有些业主试图通过使用开脱责任条款,将不同工地条件的风险转嫁给承包商。法庭是否支持这些条款取决于地点(得克萨斯州和亚拿巴马州通常支持这些条款)和条款的措词。

(a)R.S.E.G公司对Miller-Davis公司案例(1986)

尽管有一个总的放弃索赔条款,以使业主在提供工地资料时免于索赔。但在这个案例中,法庭认为,当总的放弃索赔条款否定了不同工地条件条款时,放弃索赔条款将是无效的,因此法庭判决承包商胜诉。

(b)得克萨斯隧道公司对Chat-tanooga市(1964)

在这一案例中,放弃索赔条款被法庭认可,因为该市将咨询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提交的钻孔记录转交给各家投标商时,附带了一个专门的放弃索赔条款说明:这一资料仅供投标考虑,而并非合同的一部分。

7.已有的当地知识―――Promacs公司上诉案例(1964)

不同工地条件条款只能针对极不寻常的工地条件,或实际工地条件与合同文件中标明的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或是在该地区有经验的承包商也无法合理预见的工地条件。在这一案例中,承包商的索赔要求被拒绝,因为尽管没有在合同文件中提到,由于当地普遍存在,承包商本来完全可以了解地下永久冻土的情况。

五、三个标志性案例

案例1:Lee Hoffman对美国联邦政府(1964)

基于不同工地条件条款,原告要求政府业主,对于原告在俄勒冈州一座跨河铁路桥施工中增加的费用进行补偿。这一工程是联邦大坝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要求俄勒冈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设施变线。

在原告进行铁路桥施工前,另一个承包商已经开始在铁路桥上游68英尺处建造一座高速公路桥。作为高速公路桥工程的一部分,公路桥承包商建造了一座围堰,以改变这一区域的河流路线。所以当原告第一天来到工地时,发现打算修建桥台的地方早已是洪水泛滥。

原告表示,这种情况并没有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出来,显然构成了不同工地条件。然而合同官员基于以下理由拒绝了这一索赔要求:

第一, 这一情况是该合同签署后由另一个承包商施工时人为引起的,而不属于地下或隐蔽的自然条件,因此不应该启用不同工地条件条款;

第二, 原告位于河流下游,原告有义务与上游高速公路桥承包商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以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于是该承包商向合同上诉委员会提出诉讼,但合同上诉委员会赞同合同官员的决定。该承包商被迫继续上诉到联邦上诉法院,法庭认为:尽管这一情况是人为的,但它发生在合同签署之后,仍然构成施工困难和工期延误的直接原因,因此很清楚,这一情况属于不同工地条件条款的范畴;同时,政府不应该无理地要求两个相互竞争的承包商独立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作为联邦大坝变线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政府应当协调两个承包商的活动。法庭因此决定,原告有权要求对因不同工地条件而增加的花费,进行公平的合同价格调整。

案例2:得克萨斯隧道公司对Chattanooga市(1964)

这一索赔要求来自分包商,因其分包的城市下水道开挖工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花费。该分包商表示,用来计算工程量的钻孔记录图没有包含准确的岩芯获得率资料,而这一资料是由Chattanooga市雇用的一个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的,该咨询公司忽略了在总结报告中提供有关测试钻孔31和32岩芯获得率的资料。

地区法官表达了以下意见:

(1)原告代表没有向任何人查询是否这一资料是可以得到的,事实上,这一资料可以从市工程师办公室获取;

(2)总承包商表示,原告没有要求任何岩芯获得率钻孔记录;

(3)被告在原告完成工作二年后提出时,才得知资料存在疏忽;

(4)地区法官发现,该市和咨询工程师都没有故意隐瞒这一资料;

(5)该报告包含一个特别的放弃索赔声明:“这一资料仅用于方便投标者进行投标,而并不是合同的一部分。这一资料将不被担保,所以投标者必须基于自己的现场调查来做出决定。”

最终,地区法官驳回了原告基于不同工地条件的索赔要求。

案例3:Giulani承包公司对政府业主

Giulani公司在沥青路面下碰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混凝土,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中也没有说明混凝土的存在,但一张图纸上确实描述了在发现混凝土情况下重建路面的方法。针对沥青下面混凝土的存在,承包商及时通知了政府,并表示:(1)他是在对图纸和工地条件进行了彻底研究和勘察后,得出地区A没有埋藏混凝土的结论;

(2) 政府已经意识到混凝土的存在,而没有告诉承包商,已经负有在超级知识条款下的赔偿责任。

政府则争辩说:

(1)并不只有政府了解地下混凝土的存在,一些相关的人也知道这一情况;

(2)承包商知道这些文件没有显示埋藏混凝土的存在,但却没有征询政府,因此承包商应承担没有在模糊地区寻求澄清的责任;

(3) 如果承包商进行了必要的工地勘察,应该能够通过露出地面的混凝土和反射状裂缝确定混凝土的存在。

基于下列理由,原告因不同工地条件的索赔要求,最终被法庭驳回:

(1)合同文件已提醒承包商地下有混凝土存在的可能,因此政府没有超级知识赔偿责任;

(2)承包商知道自己需要的资料,也意识到政府是最可能的资料来源,但承包商忽视了投标前向政府进行征询和澄清;

(3)在工地勘察中,承包商在B区没有发现埋藏混凝土,基于这一事实,承包商推测A区也没有埋藏混凝土;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7

关键词:INCOTERMS;国际惯例;交易习惯

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4-0053-08

2011年1月1日起,实施了10年之久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INCOTERMS2000)将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INCOTERMS~2010)所取代。鉴于INCOTERMS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界、国际航运界以及国际货运保险与国际贸易结算领域的广泛影响,这无疑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与先前INCOTERMS的实施不同的是,本次实施的新版INCOTERMS后有了一个明显的注册商标符号“⑩”,其简称为“INCOTERMS2010”。经查询中国商标网得知:国际商会2003年5月28日在我国商标局完成“INCOTERMS”的商标,注册号为2021550,注册类号41,即“教育,提供培训,娱乐,文体活动”。

为便于分析,本文援引国际商会就援引INCOTERMS以及商标发表正式声明之全文,其内容为:

“Incoterms”是国际商会的注册商标。

Incoterms规则的条文就其整体或部分均受制于国际商会的版权。版权涵盖导言、序言或指南评注,以及卖方和买方的义务。其他以纸质或电子形式的相关国际商会出版物,也受制于版权。

国际商会保护其商标和版权拥有权。只有国际商会的初始Incoterms规则的文本才能视为并入买卖合同的权威文本。

当正确援引Incoterms规则――例如“FCA[地点]Incoterms 2000”――时全世界的商人都提及相同的规则。这是国际商会对保护其版权的警觉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国际商会可以授权以纸质或电子形式整体或部分复制Incoterms条文。这通常需要收费。

无论是其正式英文本或授权翻译本,均不给予在互联网复制Incoterms规则的授权。

复制全部或部分Incoterms规则的翻译或相关出版物之许可,必须自相关的国际商会国家委员会获得。例如,国际商会德国国家委员会可依其自己的条件授权复制Incoterms20t0的德文翻译,这种授权通常包含付费。

从其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到:(1)国际商会主张INCOTERMS~的文本受版权法和商标法的保护。(2)自IncotermS@2010起,未经授权不可能自互联网获得Incoterms2010的文本(包括翻译件,下同)。(3)整体或部分复制Incoterms2010基本上应获得收费前提上的授权。

国际商会将Incoterms作为其财产权的想法自当别论。但国际商会这种做法给我国法的冲击,却也需要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审视现有学说和做法之妥当性。

本文即从国际商会对Incoterms之版权与商标权角度,结合相关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检讨我国先前相关立法、司法实践与学说。

一、Incoterms@2010颁行前,我国对待INcaTERMs。之态度

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6月12日的《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第3条第5款第2项指出:“凡是当事人在合同中引用的国际惯例,例如离岸价格(FOB)、成本加运费价格(C&F)、到岸价格(CIF)等国际贸易价格条件,以及托收、信用证付款等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对当事人有约束力,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这种选择,予以适用。”这是我国法院首次明确表示Incoterms为国际惯例,一旦当事人在合同中援引Incoterms的贸易术语,法院应当在审判中予以适用。

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也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作为国际惯例并运用于裁判中。

我国学界一直以来均认为Incoterms是国际惯例。我国外贸实务界认为lncoterms“早已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法学界也认为Incoterms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

《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这表明国际惯例在我国具有法律渊源的地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的裁判依据。Incoterms在我国法院的适用,也表明我国法院认可其具有国际惯例的地位。

二、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保护下的INCOTERMS2010性质之反思

1 著作权法视角的Incoterms2010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第1项规定,《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结合《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的规定,作为国际惯例的Incoterms似乎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但我国加入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4款规定:“本联盟成员国得以立法确定对立法、行政或司法性质的官方文件及这些文件的正式译本的保护。”依照该规定,对“立法、行政或司法性质的官方文件及这些文件的正式译本”是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取决于该缔约国的内国立法是否将其作为作品予以保护。国际商会强调其对于Incoterms的著作权,无疑是国际商会基于法国法的规定可以享有且已经实际取得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由于法国与中国均参加了《伯尔尼公约》,国际商会依照法国法所取得的Incoterms的著作权,应属于《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所规定的受保护的外国作品范围。

问题是,对Incoterms这一具有“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的性质但又享有著作权的外国作品,究竟应当依照《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进行保护?抑或依照《著作权法》第5条第1项而不予保护呢?

如果将《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修改为:“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但本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除外。”则可以清晰地看到:因Incoterms属于“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而不应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由于《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并未限定上述“但书”,基于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这一前提,根据《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应优先适用《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而保护国际商会基于法国法所取得

的对Incoterrns的著作权。

我国对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的著作权予以认可并保护的做法,可类推适用于保护国际商会对Incoterms的著作权。这也是我国尊重并认可一些国际组织采取收费机制自我运行的必然结果。

2.商标法视角的Incoterms2010

商标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可视性标志而与他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从而使第三人能够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商标法》并没有规定不得注册为服务商标的类型,但《商标法》第4条第3款规定:“本法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于服务商标。”因此,Incoterms能否作为商标,得依照我国《商标法》第10条、第11条的规定予以判断。

Incoterms并无《商标法》第10条不得注册的情形,其能否作为商标注册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商标法》第11条。《商标法》第11条第1款规定不得作为商标注册的标志包括3种:(1)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2)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3)缺乏显著特征的。该条第2款规定:“前款所列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从Incoterms先前的运用来看,Incoterms一直是作为国际商会编纂的成文国际惯例。Incoterms是否属于直接表明对Incoterms进行“教育、提供培训”本身的内容,而属于《商标法》第ll条第1款第2项不得注册的内容不无异议。至少到目前为止,就国际贸易界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而言,提及或看到Incoterms的标识通常会理解为一个规定国际贸易术语的惯例。因此,Incoterms~0目前为止尚欠缺作为服务商标所应具有的“显著特征”。

在尚无商标异议的情形下,Incoterms经核准作为注册商标,国际商会也因此享有我国《商标法》关于商标专用权在内的商标权。未经授权而在第41类“教育,提供培训,娱乐,文体活动”服务中使用Incoterms,将侵犯国际商会的商标专用权。国际商会没有将Incoterms的商品/服务范围涉及于第16类的印刷品。

根据Incoterms的内容以及《注册商标分类表》对第4l类的服务界定内容,Incoterms注册商标涉及的产品/服务应当是:“由团体提供的人或动物智力开发方面的服务”,“尤其包括:有关人员教育的各种形式的服务”。

作为国际惯例、作为国际商会的出版物,Incoterms作为注册商标所带来的意义,应当是阻止他人未经授权而在出版物上采用Incoterms字样,或未经授权将Incoterms作为服务来源的识别标志。但如果其他人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对Incoterms进行诠释或者讲解,且不会让读者、消费者误解为是国际商会提供的服务,难说具有侵犯Incoterms商标专有权的行为。

3 新东方案的借鉴意义 2003年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的北京新东方学校侵犯TOEFL、GMAT试题的著作权与商标专用权案件,对认识Incoterms的著作权与商标专用权,有极大的参考作用。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诉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侵犯著作权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原告在美国享有TOEFL试题的著作权,并将TOEFL作为商标核准注册。被告复制发行“TOEFL系列教材”,包括:听力分册、听力文字答案、语法分册、作文分册、阅读分册、最新练习题选编及听力磁带。(美国)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诉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侵犯著作权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与上述TOEFL案的事实与法律问题基本类似。原告在美国享有GMAT试题的著作权,并将GAMT作为商标核准注册。

二审法院认为,根据《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及《伯尔尼公约》第3条第1款(a)项的规定,我国有义务对美国国民的作品在中国给予保护。新东方学校复制并且对外公开销售TOEFL、GAMT试题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但在课堂教学中讲解TOEFL、GMAT试题属于《著作权法》第22条的合理使用行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下,出版发行属于国家管制的特殊行业,出版物属于特殊商品,对出版物的来源进行识别一般是通过出版物的作者和出版单位来实现的。新东方学校在有关出版物题目突出使用“TOEFL”、“GMAT”字样是在进行描述性或者叙述性的使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和强调出版物的内容与GMAT考试有关,是为了便于读者知道出版物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表明出版物的来源,并不会造成读者对商品来源的误认和混淆。法院因而认为不侵犯“TOEFL”、“GMAT”的商标权。

比照法院在该案的立场,对于未经授权复制、发行IncotermS2010的行为,显然应当认定为侵权行为,但我国的出版物题目包含Incoterms字样本身(如《Incoterm2010评析》、《Incoterm2010的实务运用》等),不应认为是侵犯国际商会对Incoterms的商标专用权。

三、对Incoterms2D10法律11位的再审视

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保护下的Incoterms确实给我国立法和司法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给我国适用国际惯例的立法。带来诸多问题。

《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国际惯例,并不需要经由当事人约定适用才能适用。只要满足如下条件,则人民法院应当适用。国际惯例:第一,我国法律对该事项没有规定;第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对该事项也没有规定;第三,不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这说明国际惯例在我国具有补充性的法源地位。

先前的Incoterms事实上已经取得了我国法上的国际惯例之地位,但Incoterm2010作为作品与服务,又是我国《著作权法》和《商标法》所保护的私益。这导致问题略显复杂。

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历来不将具有法源性质的文件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当Incoterms。成为具有我国法上私益性质的民事权利(著作权和商标权)时,我国企业在了解、掌握、运用Incoterms2010时,如何根据《著作权法》、《商标法》支付使用费。以及如何利用Incotermsl2010,必然会带来少许的动荡。如果肯定Incoterms2010是《民法通则》所指的国际惯例,其实践效果相当于:国家通过赋予Incoterms~2010以法律的拘束力,而以国家的强制力向我国对外贸易界及相关行业推行一个需要人民支付使用费的文件。这显然与我国司法实践认为法源性文件不属于《著作权》保护范围的立场不符。

笔者认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cISG)第9条第2款对惯例效力的规定,可以作为我国法对Incoterm2010的态度。CISG第9条第2款规定:“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示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所经常遵守。”依照该规定,惯例的效力来自于当事人“默示地同意”适用。换言之,惯例的效力来自于当事人将其并入其合同,作为合同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就

是说,Incoterms并入了CISG之中。但这也说明CISG并未将惯例作为法律渊源,而是将惯例作为当事人的约定内容而赋予其效力。

当我国法将Incoterms2010作为CIsG第9条第2款的惯例,而由当事人并入买卖合同内容之一时,我们无需纠结于Incoterm2010如作为国际惯例带来的问题,且无损于国际商会对Incoterms2010所享有的著作权和商标权。

四、Incoterms@2010的运用

综上所述,质疑Incoterms2010作为国际惯例的地位,是基于《民法通则》赋予国际惯例以法源的地位,而国际商会又对IlqCoterms2010享有著作权和商标权。但质疑Incoterm,2010在我国法的地位,并非在实践中拒绝适用Incoterms2010,而是需要在尊重国际商会对Incoterms2010的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基础上,予以正确适用。

CISG第9条第2款以推定当事人默示同意将惯例作为其合同内容的组成部分,而认可惯例对当事人的约束力。我国司法实践中,认为“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构成我国《合同法》上的交易习惯。Incoterm2010符合交易习惯的特征,它属于国际贸易领域“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

我国《合同法》并未将交易习惯作为法源,而是作为事实问题,属于需要当事人举证证明的事项,并非由法院径行查明而予以适用的法律问题。因而当事人需要证明Incoterm产2010具有“通常采用”、“缔约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特点,且需要证明具体案件的价格术语在Incoterm2010中的具体内容。

实践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当事人是否需要提供经翻译机构翻译的中文本?由于国际商会仅认可Incoterm2010的英文本为正式文本,其他翻译文本均非正式文本。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实务问题解答(一)》第21条的规定,“当事人为诉讼目的而提供的所有外文资料,均需要附中文译本。对于当事人未附中文译本的外文资料,人民法院可以不作为证据使用。”司法实践中,以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CHINA)的中文简体字译本作为依据,或者以中国台湾国际商会的中文繁体字译本作为依据,抑或依照先前对待外文证据的做法而以翻译机构的译本作为依据,也是需要考虑的细节问题。

六、余论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改变对Incoterms。的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突出强调著作权和商标权保护的IncotermS@2010,其影响正随着Incoterm2010的实施而逐步凸显。实施在即,IncotermS@20lO的中英文本却不能自书店购买,而必须自ICC―CHINA指定的公司购买,给业界带来的不便只是一个小插曲。随着在教学、培训中使用Incoterms20lO,包括国际商务师、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资格考试使用Incoterm2010、国家司法考试将Incoterms2010作为法律法规之一、司法考试的培训等,都将面临诸多挑战。

ICC-CHINA尽早明确授权费的标准,尤其是针对司法、教学、商业利用的差异化的授权费标准,也许是延续业界认识和掌握Incoterm2010的良策。但无论如何,Incoterm2010的高度私益化,对我国实践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商标法实施条例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TRIPS;WTO;争端解决

中图分类号:D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48-06

2007年6月,中国就美国指控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特定措施案进行了WTO争端解决程序下的磋商。本案是美国酝酿已久的针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诉讼行动。无论本案最终如何解决,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值得分析和思考。

一、基本案情

2007年4月9日,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在华盛顿宣布,将于4月10日就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向WTO提出两起申诉。

2007年4月10日,美国政府就“中国―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有关的措施”和“中国―影响部分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向中国提出WTO磋商。

2007年4月10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对美国政府的行为“表示非常遗憾和强烈不满”,并称美国此举“将严重损害双方此前业已建立的合作关系”。

2007年4月20日,中国商务部通过中国常驻代表团致函美方,接受美方的磋商请求。

2007年4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政府对美方就知识产权问题中国一事表示强烈不满。

2007年5月25日,中国常驻WTO代表团通知WTO,接受加拿大、欧盟、墨西哥、日本作为第三方参与磋商。

2007年5月底,美方向中方提交了21页详细的“质问书”。

2007年6月5~8日,中美双方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特定措施”进行了磋商。

2007年7月3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表示,中国政府为打击盗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付出了巨大努力,美国向WTO提出针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没有道理,应该撤诉”。

二、简要评析

1.中国现行法律有关蓄意假冒商标或盗版案件刑事程序和处罚“门槛”是否符合TROPS的规定 美国在其磋商请求中提到,发生在中国具有商业规模的蓄意假冒商标或盗版行为如果没有符合“门槛”要求将无法适用中国的刑事程序和处罚。美国认为这违反了中国在TRIPS协定第41.4条和第61条下的义务。美国在磋商别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13条、第214条、第215条、第217条和第218条。此外,美国还提到了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04年解释》)和200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07年解释》)。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蓄意假冒商标或盗版行为是如何规定的,刑法第213条是有关“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使用商标”的刑事处罚;第214条是有关“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刑事处罚;第215条是有关“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刑事处罚。这3条都规定了“情节严重”或“销售金额数额较大”作为刑事处罚的前提。刑法第217条是有关“侵犯著作权”的刑事处罚;第218条是有关“销售明知侵权复制品”的刑事处罚。这两条中规定了“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作为刑事处罚的前提。

关于“严重”、“特别严重”、“较大”和“巨大”术语的涵义,我国刑法本身没有定义。《2004年解释》第12条对“非法经营数额”定义为:行为人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过程中,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侵权产品的价值,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多次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未经行政处理或者刑事处罚的,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数额或者销售金额累计计算。本解释第3条所规定的“件”,是指标有完整商标图样的一份标识。《2007年解释》对刑法第217条规定的“有其他严重情节”作了解释: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复制品数量合计在500张(份)以上的,属于刑法第217条规定的“有其他严重情节”;复制品数量在2500张(份)以上的,属于刑法第217条规定的“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美国认为,这种刑事程序和处罚的“门槛”不符合中国在TRIPS协定第41.1条和第61条下的义务。

TRIPS第41.1条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其国内法中包括关于本部分规定的实施程序,以便对任何侵犯本协定所涵盖知识产权的行动采取有效行动,包括防止侵权的迅速救济措施和制止进一步侵权的救济措施。这些程序的实施应避免对合法贸易造成障碍并为防止这些程序被滥用提供保障。”

从美国引用的TRIPS协定第41.1条看,关键词为达到“制止”进一步侵权的救济效果。美国指控中国“缺乏有效制止”盗版的刑事措施。这里不必讨论中国在事实上如何实施7RIPS协定第41.1条的,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做了大量据证反驳,证明中国在切实履行7RIPS协定第41.1条的义务。这里仅需要从法律规定上来分析,中国现行法律是否符合TRIPS协定第41.1条义务。美国的指控是擅自扩大解释了“制止”,即在“制止”前面擅自加了“有效的”。TRIPS协定第41.1条仅仅在前半段中规定了采取“有效的行动”。可见,美国要在法律上直接找到中国法律不符合TRIPS协定第41.1条是很困难的。要在事实上证明中国没有达到TRIPS协定第41.1条要求更困难,美国需要承担有说服力的据证责任。何况TRIPS并没有授权一成员去要求另一成员具体如何在国内实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相反,TRIPS第41.5条清楚地规定:“各方理解,本部分并不产生任何建立与一般法律实施制度不同的知识产权实施制度的义务,也不影响各成员实施一般法律的能力。本部分的任何规定在实施知识产权与实施一般法律的资源分配方面,也不产生任何义务”。这是当年TRIPS谈判,各方妥协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TRIPS协定第61条如何规定的,TRIPS协定第61条规定:“各成员应规定至少将适用于具有商业规模的蓄意假冒商标或盗版案件的刑事程序和处罚。可使用的救

济应包括足以起到威慑作用的监禁和/或罚金,并应与适用于同等严重性的犯罪所受到的处罚水平一致。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使用的救济还应包括扣押、没收和销侵权货物和主要用于侵权活动的任何材料和工具。各成员可规定适用于其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刑事程序和处罚,特别是蓄意并具有商业规模的侵权案件。”

从美国引用的TRIPS协定第61条看,与“门槛”规定相关的词可能是“商业规模”。这里又可分解为两个问题:第一,根据TRIPS协定第61条,成员国法律对“蓄意假冒商标和盗版的行为规定刑事程序和处罚”时是否可以设立“门槛”(如数量),第二,如果可以设立门槛,这种门槛多高为合理。

从以往GATT/WTO的案例数据库中查询,没有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提到该问题。1998年,美国、欧盟曾经就希腊电影和电视节目侵犯知识产权而提出违反TRIPS第41条和第61条的磋商,但最终是磋商解决,而未进入WTO专家组程序。因此,目前WTO争端解决对这个问题的立场属于空白。从TRIPS条文谈判过程看,由于无法达成一致,成员方故意不对“商业规模”做定义,以留待WTO争端解决机制来澄清。从语词角度看,“商业规模”是个有歧义的词,可解释为“达到某种水平或数量”;也可以解释为“经济或商业得益”。从最近欧盟试图协调关于盗版刑事处罚条款的立法过程看,其措词也是基本照搬TRIPS第61条的“商业规模”,因为欧盟成员国对盗版刑事处罚的规定有很大差异,只能留给各成员国具体衡量。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商业规模”是个有歧义的词,可以解释为数量规模,如我国规定的非法复制品数量合计在“500张(份)”以上的。其次,具体数量多少合理?没有明确规定。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各国具体情况,包括国家大小和市场规模。在此问题上不应该有全球统一数量标准,更不能按照美国的标准。美国1976年版权法第506节规定了刑事处罚盗版的标准,即在任意180天内复制或销售一份或一份以上,或者是总销售价值超过1000美元。

美国又从中国计算侵权产品的价值的方法上,指控中国“低算”了侵权涉及的价值,从而低于刑事处罚的“门槛”。《2004年解释》第12条规定,“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Writ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美国认为,应该是按合法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同样,我们认为,根据TRIPS第41.5条的规定,美国无权具体要求中国按照何种方式来计算侵权产品的价格。

2.被海关当局没收的侵犯知识产权商品的不当处置 美国请求磋商的第二个问题涉及被中国海关当局没收的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特别是该类商品在消除侵权特征后的处置问题。

美国特别提到了2004年3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第4章中的第27条“被没收的侵犯知识产权货物无法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且知识产权权利人无收购意愿的,海关可以在消除侵权特征后依法拍卖;侵权特征无法消除的,海关应当予以销。”另外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实施办法》第5章的第30条:“对海关没收的侵权货物,海关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处置:(1)有关货物可以直接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或者知识产权权利人有收购意愿的,将货物转交给有关公益机构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或者有偿转让给知识产权权利人;(2)有关货物不能按照第(1)项的规定处置且侵权特征能够消除的,在消除侵权特征后依法拍卖。拍卖货物所得款项上交国库;(3)有关货物不能按照第(1)、(2)项规定处置的,应当予以销。”

美国认为,中国允许在“消除侵权特征后”可以依法“拍卖”,违反了中国在TRIPS协定第46条和第59条下的义务。

TRIPS协定第46条规定:“为有效制止侵权,司法机关有权在不给予任何补偿的情况下,责令将已被发现侵权的货物清除出商业渠道,以避免对权利持有人造成任何损害,或下令将其销,除非此点会违背现有的宪法规定的必要条件。司法机关还有权在不给予任何补偿的情况下,责令将主要用于制造侵权货物的材料和工具清除出商业渠道,以便将产生进一步侵权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考虑此类请求时,应考虑侵权的严重程度与给予的救济以及第三方利益之间的均衡性。对于冒牌货,除例外情况外,仅除去非法加贴的商标并不足以允许该货物放行进入商业渠道。”第59条规定:“在不损害权利持有人可采取的其他诉讼权并在遵守被告寻求司法机关进行审查权利的前提下,主管机关有权依照第46条所列原则责令销或处理侵权货物。对于假冒商标货物,主管机关不得允许侵权货物在未作改变的状态下再出口或对其适用不同的海关程序,但例外情况下除外。”

这里相关的应该是第46条。该条规定,冒牌货仅仅除去非法加贴的商标并不足以允许该货物放行进入商业渠道,除非有例外情况。这里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进入商业渠道”,以及“拍卖”是否导致“进入商业渠道”。不可否认“拍卖”会导致“进入商业渠道”。但问题是,根据目前中国的法律规定,进入“拍卖”的前提是“完全消除”侵权痕迹。2007年4月2日,海关专门了《关于没收侵犯知识产权货物依法拍卖有关事宜》,具体规定:“(1)海关拍卖没收的侵权货物,应当严格按照《条例》第27条的规定,完全清除有关货物以及包装的侵权特征,包括清除侵权商标、侵犯著作权、侵犯专利权以及侵犯其他知识产权的特征。对不能完全清除侵权特征的货物,应当予以销,一律不得拍卖。(2)海关拍卖侵权货物前应当征求有关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意见。”这样“拍卖”的后果并不会影响“正牌”货物的“商业”利益,从而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进入商业渠道”。另外,从第46条行文来看,它强调的是如果“仅除去非法加贴的商标”是“不足够的”,可见,该条并没有完全禁止“进入商业渠道”,这不过是必须做得要比“除去非法加贴的商标”要多。从上述我国海关的规定来看,是要求“完全消除”,达到了“足够的”要求。

3.对在中国境内还未被授权出版和发行的作品拒绝提供保护问题 美国请求磋商的第3个问题涉及在中国境内未被授权出版和发行的创造性作品的著作权、音像制品和表演,中国法律拒绝提供著作权和相关权利的保护与执行问题。美国认为,被要求在进入中国市场前经历审查机构的审查(或者其他形式的出版前或者发行前的审查)的作品,在审查完成和在中国出版和发行被授权前无法得到著作权的保护。

美国提到了《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电信管理条例》等,但未指出具体的条文。美国具体提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条。该条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

美国认为,TRIPS协定第9.1条规定,所有WTO成员必须遵守《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

伯尔尼公约》(“伯尔尼公约”)第1条至第21条及其附录的规定。《伯尔尼公约》第5(1)条规定:“就享有本公约保护的作品而论,作者在作品起源国以外的本同盟成员国中享有各该国法律现在给予和今后可能给予其国民的权利,以及本公约特别授予的权利。”第5(2)条规定:“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也不论作品起源国是否存在保护。因此,除本公约条款外,保护的程度以及为保护作者权利而向其提供的补救方法完全被要求给以保护的国家的法律规定。”

美国认为,中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在中国境内受著作权保护的中国和外国作者作品的法律基础,并且其对这些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权利(复制权,翻译权和改编权)。此外,著作权法对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广播组织提供了特定的法定保护。但是,著作权法第4条第一句话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因此,没有被授权出版和传播的作品的作者似乎不能享有伯尔尼公约关于这些作品所特别授予的最低标准的保护。此外,出版和发行前被要求审查的作品的作者权利显然受限于此类审查的肯定性结论形式。美国认为,这违反了中国在TRIPS协定第9.l条下的义务。

这里,美国混淆了版权审查与市场准入的问题。对进口的文化产品进行审查是中国的权利。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于待审查的作品不予以保护。中国的法律对于著作权的保护并没有因为审查的过程而停顿。著作权是依法自动产生的,并不因是否通过审查而改变。中国法院对符合《伯尔尼公约》的版权作品都给予保护。中国司法实践中给予未通过中国有关部门审查的作品得到保护的案例也有不少,例如,美国的很多电影电视作品通过互联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而广泛传播,这些作品都没有通过审查,但参与非法传播的侵权人很多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美国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条的规定。该条规定的“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实际上指的是“违禁作品”,并非是“在审查过程中而未合法进入中国市场的作品”。当然,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排除“违禁作品”的版权保护是否与《伯尔尼公约》符合,在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违禁作品”的版权是自然生成的,法律只能限制其版权,但不能否定其版权。

4.未能对仅仅从事未授权复制或仅仅未授权发行著作权作品的人适用刑法程序和处罚

美国提出磋商请求的第4个问题涉及对未授权的复制或未授权的销售著作权作品的覆盖范围。美国认为,单纯的未授权复制(既没有同时未授权发行、或单纯的未授发行(即没有同时未授权非法复制),不受制于刑事程序和处罚。

这是我国刑法第217条中的“复制发行”一词行文不清楚导致的。不过《2007年解释》第2条已经做了解释,即明确说明刑法第217条中的“复制发行”,包括复制、发行或者既复制又发行的行为。

三、结论建议

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符合中国政府利益的,因此中美两国之间应该将精力放在探讨更行之有效的措施,美国政府不应急于提出WTO争端解决,更不能以此为要挟。当然。美国政府在此时提出与中国WTO磋商,其用意之一是平缓来自美国国会的日益增强的压力,中国在处理此问题时应注意到美国国内政治利益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政府就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和效果正在加强或提高。当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无论美国提出WTO争端解决与否,中国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刑事处罚,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平常心对待美国就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提出WTO争端解决。一方面:中国可以通过磋商来澄清美国方面对中国相关法律的误解;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按照WTO争端解决的正常程序,进入专家组程序,乃至上诉机构程序。如果WTO争端解决机构做出不利于中国的裁决,中国方面也可到时候争取在合理的时间内修改中国的法律,何况从本文上述分析来看,中国在本案中仍然持有一定的面。

上一篇:教学措施范文 下一篇:落实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