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地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20:22:03

生活地理论文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如果把一节课的导语看成新闻导语,那结果提前、悬念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导语的作用比作导游,那课堂导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其语言需精炼含蓄,举例生动有趣。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章节,内容多,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也很多;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关俄罗斯著名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国家,以引起对俄罗斯的兴趣。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难猜出。可让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图,找出俄罗斯位于中国哪个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位置越往北,纬度越高,气候越怎样?俄罗斯人喜欢喝什么酒?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较易得出结论,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解答:俄罗斯人经常喝较浓烈的酒来暖身,如伏尔加酒,原因是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我国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人们通常也喝较烈的酒来暖身,如大家熟悉的二锅头、高粱酒等,这样,学生兴致就被调动起来。顺势利用导语让学生记住俄罗斯的气候———寒冷。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生活地理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现象,决定生活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性,也就决定教学并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可将课文学习和走向生活以及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分三个步骤学习: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弄懂水对人类的作用;人类所需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量的比重及其来源;我国水资源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等问题。二是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周边生活环境水污染情况;自己及家人、同学有否浪费水;做到、看到或听到的节水措施。三是学生经过调查掌握一定生活现象和问题后,可适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停车场内洗车浪费水现象严重;福州内河白马河、晋安河污染严重,水质浑浊,臭味熏人;学校洗手间水龙头经常开着或没拧紧,浪费严重;家里的节水方法,如把洗米、洗菜的水用来冲洗厕所、浇花等。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对水污染问题及浪费现象及节水方法谈了看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示并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去形成对知识问题(亦是生活问题)的认识,而后再带着生活现象又回到课堂,去探讨地理知识、讨论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活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事例,理解抽象概念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专业术语。有的理论性较强,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有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地理内容的生活化现象,又为学习地理、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如何使地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但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授八年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时,初二学生阅历有限,对于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和重要性一时难以理解。可先用农村改革流行语做导引:“要致富,应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先修路。”这句流行语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先行作用的最好概括。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本校门前福州西二环路为例进行讲解,二环路还未开通前学校周围还有大片农田,较为僻静,人流车流都很少,属于城郊;开通后,车越来越多,路两边的房子也多起来,还建起宝龙和万象城两座大商场,面貌焕然一新。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由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地理课程生活化现象决定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生活,而要使生活现象走进地理课堂,使地理知识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既学好地理,又了解生活,就必须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服务、实现这些教学目的。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即将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趣味性、生活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形象的理解。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枯燥、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使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转变了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地理知识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把生活化的气息引入课堂,将地理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案例进行解释,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首先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关键有充分的认识,并具有足够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能力,此外,还应当积极观察生活、收集生活资料,力求使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变得顺畅、自然、易于接受。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当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导入、生活化情境的渲染、生活化活动的组织等几个重点内容。以下对这几个关键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1生活化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应当有一个导入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以及列举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中国是什么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然后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吗”,在师生互动列举一些国家后,教师继续引入“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吗”,进而可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导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2.2生活化情境的渲染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仅仅有生活化的导入是完全不够的,应当在整个过程中塑造和渲染生活化的、轻松的地理知识教学情境,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和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化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索。例如在进行“中国的民族”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特色进行死记硬背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在这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述一些各民族有趣的风俗习惯和衣着特色,并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然后让所有的学生合上课本,将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列举某个生活习俗和衣着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是哪个民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设置一定的奖励。如此,方可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生活化活动的组织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产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地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增长。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课程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在当前的教学体制改革下具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师应当认识到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所在,并积极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效,力求通过科学的实施策略,使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效得到凸显,使学生的综合地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从“衣”中来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由于地域差异

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在地理学科中

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3)从密云水库运20吨活鱼到北京,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4)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5)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要求最经济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从以上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二、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而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所以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资源,去模拟生活场景,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直观的感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举例如下:衣:比如在学习完我国气候的降水特征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剧: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8月1日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一场暴雨,于是匆匆忙忙买了一件雨衣穿上。8月10日,该同学又去了乌鲁木齐游览美景,在乌鲁木齐的三十天内一直没有下雨,雨衣反而成了累赘,于是他就将雨衣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启程去了广州。可是没想到一到广州他又遭遇到了持续的阴雨天,他气愤地冲天呐喊:“这是为什么呀?”观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特征来帮助这位外国朋友解答这个问题,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直观有趣地感悟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

2.组织实践活动去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走出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的。食:苏州地区的碧螺春是远近闻名的一种绿茶,而距离我们学校十几公里处就有茶园。在讲授完中国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时机,我组织学生去参观了苏州碧螺春产区,向茶农了解碧螺春的生长习性和产区特色。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份苏州地区生产碧螺春的有利自然条件分析报告。住:在学习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外探究活动:请大家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的方式,检测学校教学楼或宿舍楼的楼间距是否合理。因为该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事先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论指导: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射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人人身边有地理。如何把生活中的地理搬到课堂上,如何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只有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才能真正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寓生活于地理之中、寓地理于生活之中”,让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焕发它独有的魅力和生机!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其一,运用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经了解的地理知识、规律,将地理问题变成生活问题,由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现象非常熟悉,因此会感觉到地理问题新奇、熟悉、具有挑战性。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因此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消除学生对地理的陌生感,同时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何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呢?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见过空调暖气,为什么暖气安装在地面上,而空调安装在房间墙壁上方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暖气、空调,因此他们会将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到仪器上,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其二,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活动和教材紧密结合,活动量具有选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例如:①选房购房活动,让学生收集开发商的广告,上网查阅资料,并到房产处实地考察,分析周边商品房的设施、布局、环境和价格等,模拟选房购房,让学生能够锻炼手动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②模拟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本地区一个地点,设计旅游活动,并自己模拟导游,写出选择、介绍景点、规划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的文字方案,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③解决环保问题活动,让学生到周边地区收集城市污染的资料,并上网了解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居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让学生提出缓解环境污染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

其三,运用生活化实例。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建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创建探究活动。例如在环境污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并且经常出现酸雨,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其四,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招聘会拥挤的场景、城市堵车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是和生活相贴近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引导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高中地理的“地球自转”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案例。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囿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只知道基本的概念,而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是“神舟七号”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非常优美的曲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曲线是如何产生的吗?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引力,吸引“神舟七号”做这种曲线运动。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可以拨动一下手中的地球仪,看看地球是如何自转的,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在手中的地球仪上标出南极、赤道和北极的位置,并思考一下,如果同学们站在这三个位置,看到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呢?生:在北极时是顺时针,在南极时是逆时针,在赤道上空看是由西向东运动。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地球是球形物体,转动是有周期的,我们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师:在图片中有同一恒星,如果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恒星和太阳的距离为4光年,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出太阳转动24小时的角度和与恒星自转360°所用的时间吗?生:地球转动24小时的角度是360°56'''',恒星转动360°所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师:很好,我们将这两个数值成为太阳日和恒星日,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太阳日为地球自转的周期,那我们每天见到的日升日落、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是由于地球自转。师: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神舟七号”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中,然后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性,让学生动手计算、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生活中有许多非常好的并且非常实用的地理知识,这类知识的讲授往往能够非常有效的给课本内容的教学带来辅助功效。例如,一次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了如何辨识方位,随后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以北半球为例,在野外如何确定方向?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很难找到直接答案,即使能够找到答案,辨识的方法也十分单一。然而,学生们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很多实用的辨识方向的方式。我让大家课下仔细想想,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方式能够辨认方向。在检验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时我看到,很多同学都非常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并且给出了各种好的答案。如在晴朗的白天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在下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答案的汇集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也将课堂推向高潮,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通过学习地理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二、列举生活化的教学实例

生活化的教学同样可以体现在生活实例的列举上,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课本中讲到的一些知识通常较为理论,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如果能够列举一些生活化的实例来作为知识讲解的辅助,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发散与迁移,要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来增进大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这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知识点的讲授过程都可以穿插一些好的生活实例,并且实例的呈现方式也很多,教师应当做好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让生活化教学能够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学生从悲壮的画面中深深感悟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四川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如果一旦发生了灾害,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做。生活实例的列举不仅给大家创设了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又如,在讲到我国人口问题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春运时上海火车站的情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体验到我国人口之多,并且会结合课本知识为缓和我国人口问题献计献策。

三、设置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在生活化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上,这同样是丰富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想要增进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设置一定的探究活动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置更多生活化的探究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也是一种推进。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我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和探究活动:日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但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呢?它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我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日历,并且总结出日历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呈现的主要信息。很多同学平时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过日历,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少学生回家观察的都很认真,并且总结出我国的日历通常由阳历和农历两部分组成的。阳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根据拓展的知识,分别说出了公历和阴历的优缺点。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不仅将课本知识很好地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也让大家有效地展开了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实践。

四、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的展开形式。首先,教师应当善于挖掘生活中好的教学素材,这将会给地理课堂的教学带来很多帮助。其次,可以更多的列举生活化的教学实例,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应当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探究活动,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与体会。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6篇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并且他们都能说出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及描述当地自然景观的特征。于是,笔者以提问学生的旅游经历为导入,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描述有困难的学生,笔者引导他们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描述,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学生的描述,再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一性质。

二、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小游戏“连连看”

景观图片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教学自然带的形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连连看”的小游戏,五张景观图片分别对应地图中的五个地理位置,让学生对应连线。五张图片分别是海南椰林、江浙水乡、金秋北京、内蒙古大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体验,再加上导入环节中几位学生的描述,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找到图片在地图中对应的地理位置。在学生完成游戏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图片中景观的差异:“为什么北京金秋落叶,而海南岛却四季常青?为什么北京有着大片的银杏林,而新疆塔克拉玛干却是茫茫沙漠?”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能够独立地分析出自然带形成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虚拟的旅游情境

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典型的是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为了探索自然地理环境中水平地域的分异规律,笔者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旅游情境,把全班学生组成旅行团,笔者做导游,带领学生走两条旅游线:一条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南北游”,另一条是从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自东向西的“西游记”。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沿途代表不同自然带的森林景观,让学生在教材中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标注出旅行路线,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和归纳两种地域分异的规律。在寻踪画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两种地域的分异规律,而且在虚拟的旅行中直观地感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基于生活体验进行问题探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笔者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美化校园环境的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深刻体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最后,笔者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设计了一个“校园因你更美——为学校选绿化树”的探究活动,备选树有棕榈树、胡杨树、樟树和白桦树,要求学生探究这四种树作为学校绿化树的可行性。习性迥异的四种树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探究,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就感。

四、结束语

要进行基于生活体验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需注意几点:①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事物,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②教师应多积累与地理教学相关的生活素材,把它们巧妙地融入地理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③教学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即使再贴近生活,也是华而不实的。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分类法;地理小论文;指导撰写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在《地理学辞典》中的解释为“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研究本乡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乡土地理给学生提供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就此研究成果、心得体会、撰写小论文其意义重大。

一、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撰写小论文的意义

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由于撰写地理论文要先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收集数据,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写作能力,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加深学生爱乡、爱国情感。

二、指导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把人的智力分成:

(1)言语─语言智力;

(2)音乐─节奏智力;

(3)逻辑─数理智力;

(4)视觉─空间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自知─自省智力;

(7)交往─交流智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本人根据此理论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编排,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到家乡实地考察,获取个人体验,独立撰写论文,是对“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人意见;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的活灵活现的阐释。

三、运用研究对象分类法,指导学生选好论文主题

乡土地理小论文的题目选定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航灯,是撰写时思路源泉的保证。为了保证论文符合“小”、“活”特点,突出乡土性,本人采取研究对象分类法,切实指导学生开好题、选好题。

1.基于时空演变的研究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火热进行,家乡变化日新月异,乡土地理也发展演变,随着时间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中心也发生空间上的迁移。这种变化,历时较长,学生无法在现实中直接考察到。为了实现对这种时空演变的研究顺利进行,作为指导老师,就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城市地图(包括相关地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比较研究,然后提出许多地理小论文专题,如《看晋江市交通地图家族扩大,喜家乡腾飞》。

2.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例如,本人曾组织学生参观陈埭镇丁氏祠堂,访问阿訇主持,指导学生阅读陈埭回族族谱,我国伊斯兰教历史变迁,引导学生拟定出研究主题,如《陈埭回族与伊斯兰教源远流长》。

3.资源环境研究法

我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空气、水、土地、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现在质量、总量如何?被污染了吗?存在什么问题或弊端?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指导老师的追问下一一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疑惑去研究。如我们学生撰写的《晋江上游水污染的调查报告》获市一等奖。

4.工农商等经济类研究法

我们身边地理事物丰富多彩,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部门,这些经济建设相对初中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难度要大些。作为指导老师要尽量避开那些抽象名词、给学生具体的生活面,指导他们从身边环境变化,人民消费方式的改变等角度去发现问题,找专题。如《青阳商业街结构设计》(获市一等奖)。

5.生活休闲类研究法

考虑到初中生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研究的对象最好选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吃、穿、住、行、玩、用等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聆听家人、朋友及同学的心声,抓住生活中、校园里的变化,提炼出研究专题,并以此展开研究论述。如《我为“泉州市交通病”把脉问诊》(获市一等奖)。

6.文化习俗类研究法

晋江人杰地灵,乡土资源丰富多彩,人文地理独具特色,闽南文化别具一格,这些都值得我们指导学生去了解、学习、研究,有机会争取把它发扬光大。有的小组研究泉州戏曲;有的研究闽南婚丧习俗;有的研究古民居;有的研究地方方言等。

7.时政热点禁令法规等研究法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际社会热点事件、了解各级政府颁布的禁令、通告与倡议、公益广告,提取关键词,小组讨论后确立论文主题。这样撰写的小论文就有时代感。例如,“禁塑令”公布后,我们研究性小组写出了《改变旧习,驱逐塑料薄膜污染》(获市一等奖)等论文。

四、指导学生正文撰写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学生撰写论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在实践中个个龙腾虎跃,选题时思维活跃,可是一到了撰写论文时,却犯畏难情绪,不会写,不爱写,写不好的一大堆;讲大话,写废话一大片;有的学生写成了语文作文;有的眉毛鼻子一把抓,中心论点不突出;有的文字青涩,阅读起来很别扭;有的学生行文中丢失自己的见解,缺乏创新性等问题普遍存在。

2.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时要把握好几点

(1)“三段式”写作模式

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本人一般采取“三段式”模式,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写出了,经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措施及创想并有理性地写出来。

(2)紧扣论题,言简意赅,突出实用创新性

任何文章最忌“无病强”“拖泥带水”,很多学生经常犯“东放一枪,西放一炮”的错误。指导老师总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指正,提醒他们要紧扣主题,语言简练,要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建议、解决措施。

(3)谋篇布局多样化,图文并茂,突出研究性

不同研究小组撰写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有的是调查报告,有的是故事性的议论文,有的是叙事开篇的,有的是访问采访式的,附上调查表、设计图等研究结果,使得文章图文并茂,实践性强。

五、指导教师实践反思

指导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对指导老师是一次很大的考验,甚至是一次“洗脑风暴”。首先,它需要指导老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作文模式、行文技巧上都要指导。其次,平时多关心家乡建设,对时事周边地理事物变化有较敏锐的目光,这样指导的论文时代感较强,乡土味浓。第三,它要求指导老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现在社会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很快,要求指导老师博学强记,兴趣广泛,当然对待不同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

一篇乡土地理小论文从开题、选题、研究到结题充满着师生双方艰辛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是一项师生双赢的活动,是一项有利于教师、学生能力提升,地理素养提高的活动。今后,本人将继续充满热情地参与,并争取获得更多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胜庆.乡土地理新论[M].测绘出版社,1992.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8篇

引言:游憩是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下的一种休闲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背景下,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游憩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游憩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推动城市发展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人际和谐、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游憩涉及的游憩物质空间及游憩者行为现象、规律,以及游憩引发的一系列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游憩功能的研究及游憩学科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统计分析,从地理学的视角对近年来我国游憩研究进行了综述,梳理了目前我国游憩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进程,旨在为今后我国游憩事业的发展建设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指导,从而推动我国游憩学科的完善及游憩事业的发展。

一、“游憩”学科归属探讨

注:根据《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游憩地理学树状图绘制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游憩与娱乐研究系教授史蒂芬.史密斯在《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描绘了游憩地理学树状图,指出了游憩地理学以其他学科为基础的边缘学科性质及其两大主要研究课题:旅行为基础的研究和资源为基础的研究。

我国游憩研究几乎在林业科学(森林资源、资源、生态)、地理学(城市、规划)、旅游学、建筑学(规划、园林)领域同时起步。1986年北京大学地理系何绿萍的一篇《城市游憩绿地的几个问题》提出居民的户外游憩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性为研究》通过旅行测定手段获得基本数据,运用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游憩的相关研究。1995年吴承照发表《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世纪以来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过程,从游憩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一个重要游憩空间──公园的形成和演变,概括了城市、城市区域和组合城市游憩规划理论与方法。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游憩的相关研究。

此外,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能反映出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动态趋势。通过题名“游憩”进行模糊检索,截至2011年12月,共有相关博士学位论文1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8篇,并分别按年份及学科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如下(图2、图3、图4、图5):

图2 “游憩” 相关博士论文年度分别发文数量

图3 “游憩”相关博士论文按照学科专业分类的发文数量

图4 “游憩”相关的硕士论文按照年度的发文数量

图5 “游憩”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按学科专业分类的

发文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2001年中南林学院生态学旅游管理专业秦学发表第一篇“游憩”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都市游憩空间结构与规划研究――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罗艳菊发表第一篇“游憩”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总体数量较少,硕士学位论文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见,一方面随着对“游憩”相关研究的增加,游憩学科体系渐成;另一方面,地理学在游憩研究领域仍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地理学应更多的将其人地关系分析,空间分析及综合分析的优势运用到游憩研究方向,推动游憩研究的发展。通过图2―图5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游憩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这些专业整体的发文比重约为21%,硕士学位论文中这些专业整体的发文比重约为56%,可见地理学在游憩研究有很大的

份额。

二、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国内游憩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研究者

游憩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在重要核心期刊发文3篇以上。

(二)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篇名“游憩”进行检索,共搜集到1981-2011年(2011年的数据可能因为数据库更新的滞后而不完整)相关文献761篇,2000-2011年论文数量为695,占总量的91%。图1为2000-2011年的数量

变化。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从地理学视角对我国游憩研究内容进行分类(表3):

图1 2000-2011年的数量变化

选择《地理学报》等14种地理学及相关学科主要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共计150篇文献对近年来我国地理学领域游憩发展文献进行详细统计分析。从表4看出,目前国内地理学领域对于游憩的研究集中在城市游憩物质空间研究,游憩者游憩需求、游憩行为、意愿的研究,游憩价值评估三方面。

三、未来研究重点

(一)打造人性化的游憩空间.

包括步行空间系统打造,日游憩空间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开敞游憩空间的建设。

(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游憩空间.

从生态环境意识角度,构建充满生机的生态绿道生态网络。例如2010年广东珠三角生态绿道系统工程的启动,解决了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为进一步扩内需促增长,转变发展模式提供新载体,为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及城乡建设奠定基础,极大的推动城市了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职能的加强,科研院所学者理论研究的加强.

政府应在规范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上发挥应有的职能,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媒体宣传感染、教育机构普及推动为游憩发展建设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相关游憩立法如游憩建设指标,游憩土地配置标准,游憩开发、管理、保护立法等法律依据的制定;公共游憩管理机构,国家公园局等管理机构的系统化;确保游憩发展过程中分工到位,资金、监管、研究规划等权责分明。

科研院所学者应加强游憩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注重实用的同时兼顾理性的上升。

(四)多学科综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游憩的研究涉及旅游、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园林、艺术、地理、社会、统计、文化、生态、规划、心理、体育等多学科的交叉。

现代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构筑不同专业学科领域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不同游憩利益主体参与到游憩的发展与建设中。

四、总结

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和建设者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发展总体上,初期重视国际市场,忽视国内市场到逐步重视国内旅游市场的培育;城市旅游发展,最初重视国内市场,重视区域之间的竞合发展,忽视当地城市居民的微旅游,短期近郊游憩行为,近年来城市旅游的发展逐步带动城市游憩空间和设施的发展建设,城市RBD,城市近郊游憩地环城游憩带成为城市游憩系统中首先发展起来的版块,今后城市游憩空间发展要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为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游憩氛围。游憩地理学是未来地理学家研究闲暇活动的重要开拓领域。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史密斯(吴必虎译).《游憩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67-168.

[2]何绿萍.城市游憩绿地的几个问题[J].中国园林,1986(03):9-11.

[3]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性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3,49(02):117-127.

[4]吴承照.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5(04):22-33.

[5]秦学.现代都市游憩空间结构与规划研究――以宁波市为例[D].湖南株洲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1.

[6]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薛莹,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济地理,2007,27(05):826-829.

[8]吴必虎,董丽娜等.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J].中国园林,2003(04):48-50.

[9]黄向,保继刚等.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21(09):19-24.

[10]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24(04):354-359.

[11]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14(04):59-64.

[12]鲍富元.城乡和谐型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分析――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03):66-71.

[13]赵玲、王尔大等.ITCM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及改进[J].旅游学刊,2009,24(03):63-66.

[14]巩,陆林.游憩活动对城市公园土壤的影响效应――以芜湖市赭山公园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05):479-484.

[15]曾宪川等.珠三角绿道网――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新举措[J].南方建筑,2010,04:36-40.

(作者单位:1.临沂大学 商学院;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科技论文写作;联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31-02

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的核心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这一人口、资源、信息高度集聚的复杂综合体,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更是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与周围广大区域以及城市内部各功能组织之间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城市地理学作为揭示和预测城市现象发展变化规律性、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所遇矛盾及问题的科学,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科技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将城市地理学与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力结合,既拓展了学生学习城市地理学的知识面,强化了对课程的理解,又为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创作提供了基础载体,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城市地理学的内容体系及课程特点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内容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条件;二是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和城市分类的研究;三是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及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社会空间、市场空间及行为空间等研究;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该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为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阐述理论时,引用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涉及到很多公式的推断以及海量数字的整理。不同于其它的教材建构在成熟的概念、原则及知识点上。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如教材226~239页“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一节,城镇密度、城市经济区等内容采用了许学强、陈田、顾朝林、周一星等研究成果,每一种研究都涉及到数百个城市的数百种指标,尤其是顾朝林构建的“d系――d系――Rd链――城市经济区”这样一个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有难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二、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如建立“导师制”,由导师专门指导学生,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科技活动,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学生科技立项及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竞赛,等等。科技论文写作过程是创造性思维深化的继续,是进行思维训练和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但是,学生在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参赛论文上所表现的写作能力普遍偏低。“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主要讲解科技论文所包含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及参考文献等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及写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定的范文进行讲解,但学生只能学到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缺乏基础载体,对于给定的研究对象,用什么方法加以研究,学生还是无从知晓。

三、城市地理学与科技论文写作联合教学模式探讨

1.广泛阅读论文,拓展城市地理学知识面,深化对科技论文的理解

大学本科生习惯在图书馆翻阅参考书籍,不习惯查阅期刊论文,而期刊论文代表业内最新的研究动向、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在城市地理学与科技论文写作联合教学中,一是要求学生必须查看一定类型的期刊,如地理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地球信息科学、经济地理,等等,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获取前沿信息,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要求学生了解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其人其事,了解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如周一星,宁越敏、顾朝林、约翰・弗里德曼、彼得・霍尔,等等。二是由教师提供一百篇以上的期刊论文及学术著作供学生参阅。所提供的资料一部分是教材上引用的期刊和著作的原文,如陈田“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1]顾朝林“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2]管驰明等“100多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3]另一部分是教材未提及的相关期刊和著作,如宋小冬等“上海市城乡实体地域的划分方法与应用”,[4]杨国安等“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5]吴兰波等“中国城市建设区面积二十年的时空演变”;[6]还有一部分是课程某一理论知识点的扩展研究及应用,如讲解“城市中心性”理论时,提供了周一星等“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一文,[7]讲解“核心-边缘”理论时,提供史春云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一边缘空间格局演变”,[8]讲解“中心地理论”时,提供黄涛等“成都市商业区形成与演变的空间句法研究”,供学生参阅。[9]同时,注重与学生熟悉空间环境的联系,引起他们的共鸣,增加学习兴趣。如王青等“成都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提出成都市城镇体系的五边形结构理论,论证了成都向东、南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10]张莉等“重庆市中央商务区的职能特征与重新定位”,计算了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及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论证了重庆CBD处于以低级职能为主的发展阶段。[11]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拓展了城市地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更清楚地懂得论文的结构体系及各组成部分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

2.研究方法的深入解析,为科技论文创作提供保障

城市地理学教材中所举研究涉及到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如教材118~122页“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所提到的主成分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教材151~152页“城市职能及其分类”提到的多变量分析法、教材155~156页“中国城市职能分类”提到的多变量聚类分析及数据的标准化无量纲处理等,这些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方法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在教材里也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些分析统计方法是科研工作中分析数据必不可少的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及论文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比较详细地介绍这些统计分析的原理,同时给学生介绍相关处理软件如通用的Excel、专业的SPSS软件,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还要列举一定的范例,如在讲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时,引用山东泰安城市发展地理条件综合评价的例子;在讲解“城市化水平预测”内容时,给学生提供多种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学习。[12]如联合国使用的公式;周一星先生的城市化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对数相关关系:y=40.62lgx-75.6;饶会林先生的工业劳动人口比重预测城市化水平:y=a+bx;时间序列法预测城市化水平:yi=ati+b。通过对多种研究方法的深入解析,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进行科技论文的创作提供基础和保障。

3.实时作业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城市地理学教材内容布置适当的平时作业,要求必须按论文的格式和内容完成。必须进行一定的前期调查,收集相关的数据,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如以下两个作业,一是“根据教材127~130页周一星先生都市连绵区演化模型,分析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阶段。”这个作业要求学生首先要查资料弄清成渝经济区所包含的城市,收集每个县市的人口和经济资料,然后根据教材24页的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方法,界定哪些县市已经形成都市区,哪些还未形成都市区,再根据教材26页都市连绵区的界定方法看有哪些指标满足,而哪些指标不满足,最后绘制类似教材129页的图形,划定成渝经济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二是“分析家乡所在的省(市、自治区)城镇规模体系分布的特征。”该题目要求学生首先收集家乡所在省(市、自治区)各城镇的城镇人口资料,然后根据资料,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研究结论。期末还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完成一篇论文。课程的成绩考核结合平时和期末论文的书写情况综合考虑。这些作业涉及的数据量较大,学生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要求严格按照论文的格式书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更可以得到提高。

大学生素质教育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大学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田.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J].地理学报,1987,42(4).

[2]顾朝林.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1,46(2).

[3]管驰明,崔功豪.100多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

[4]宋小冬等.上海市城乡实体地域的划分[J].地理学报,2006,61(8).

[5]杨国安,甘国辉.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J].地球信息科学,2004,6(3).

[6]吴兰波等.中国城市建设区面积二十年的时空演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7(4).

[7]周一星等.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4).

[8]史春云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一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7).

[9]黄涛等.成都市商业区形成与演变的空间句法研究[J].四川建筑,2010,30(1).

[10]王青,陈国阶.成都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

[11]郑伯红,王忠诚.重庆市中央商务区的职能特征与重新定位[J].城市问题,2002,108(4).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活动教学;探索实践;学习兴趣;课堂环境

一、地理活动教学的含义与特点

1.地理活动教学的含义

学校的“地理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地理活动”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狭义的“地理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各种课外的、校外的学习活动。活动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补充。

2.活动教学法的特点

(1)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使学生的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转化。活动教学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发展。活动教学,学生既可动脑,又可动手、动口,从而真正动起来。

(2)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活动教学具有时空开放性,在活动教学中学生或在课堂上,或者校园,或在野外,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可以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和途径直接体验生活、体验社会,检验地理学科知识。开放的活动环境、自主的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条件,在活动教学中,形成一种自由、独立、主动的探究过程,积极发展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3)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核心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教学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教学相比,第一,活动教学中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给自己提供了探究的动机;第三,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保证;第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五,通过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学生在对事物的探索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类型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活动内容是形式多样的,笔者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开展的场所环境等,大致将地理活动类型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园活动、乡土地理调查、地理课外阅读和写作、地理竞技活动以及其他一些形式的活动。

1.课堂内的实践活动

(1)小型辩论会

针对高中地理课堂中许多需要讨论的活动内容,用主题辩论会的形式来进行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我们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不但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利用书上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比如,举办有关“雨林开发与保护”的辩论会,运用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甲方辩题是雨林的保护,乙方辩题是雨林的开发。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上网查找辩论会所需资料,查阅有关报纸,找实例,在辩论会上针锋相对,辩论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读图绘图类

高中地理课堂中会出现许多图上作业类活动,读图和绘图的过程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时,可以这样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读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光照图,并且在赤道、回归线、极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昼弧、夜弧,懂得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步,同步绘出夏至日、冬至日的光照图,学生能直观地、形象地感受到在空间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的。第三步,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分布规律,有的时候还可以总结归纳分布模式。

(3)实验操作类

实验操作类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两大类,演示实验主要指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去设计实验并加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得地理知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可以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观察思考、学生的分工合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例如,讲授“地球运动”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用两根小木棍演示: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两级、地心、赤道、回归线、极圈,最后用一根木棒充当晨线放在地轴位置,另一根相当于太阳直射光线放在赤道位置,两根木棒始终保持垂直关系。问:此时是什么时候,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学生即刻做出准确的回答。如果两根木棒始终保持垂直,并且代表太阳直射光线的一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呢?这时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分析不同位置昼夜长短及其变化,学生分析得很到位,而且印象深刻。

2.课外主要类型

(1)观察类活动

地理野外观察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家乡父老乡亲如何应用人类的聪明才智去利用和改造自然。通过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野外考察的内容多种多样,比如观察植被的分布状况、地形类型、土壤的性质、土地使用状况等。

(2)观测类活动

地理观察观测活动主要通过仪器或者一些比较先进的手段来观测地震、台风、月相、日影等。

(3)地理调查活动

地理调查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分为自然调查和人文调查,自然调查比如水文、植被的分布情况,人文调查有工业生产调查、农业生产调查、农村土地资源调查等。让学生参与地理调查活动,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最新科技,去自己设计,动手操作,深入调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还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

(4)撰写地理小论文

撰写地理小论文对高中生来说有点难度,因为他们的知识面狭窄,技能还不够成熟,他们写出的论文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因此只是一种尝试性的论文,或称为小论文。

下面就简单谈谈如何写好地理小论文。

①确定小论文的论题

判断一篇论文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达到预期目的的标准之一是论题的确定,所以说该论文的论题是根据地理知识和课外活动来确定的,而不能脱节于课外活动。

②搜集资料

在学生选定地理小论文的论题后,就要根据此论题选择课外内容的活动,把它作为自己进行写作活动的重要参考,在搜集、整理和理解这些资料后,才能起到撰写论文的重要作用。

③实地调查

小论文的论题一经选用,就应对文章列出纲要,并进行地理实地调查、考察,以取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写出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④提出论点

学生写小论文时如何提出论点?也就是他们在选题目时该怎么办呢,学生一般从地理实地调查和研究地理活动较小范围出发,采用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尽量不用那些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枯燥乏味的文字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这时能穿插一些活动,就有利于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地理活动中,学生需要独立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并把这种思考付诸行动,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在行动中需要与学生密切合作,所以说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技巧

由于学生比较缺乏生活经验以及生存技巧,教学中可以通过地理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技能演示、练习。比如带学生到野外,在一片森林中,让学生判断东西南北方向,以某棵树为参照物,从正东出发,最先到出口者为胜,然后再观察一棵树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断,通过这种野外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求生知识、生存技能得到锻炼,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合理利用教材的活动内容,优化地理课堂活动教学

1.抓住时机将活动内容适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教材中有许多活动是紧扣教材的简单问题,高中生只要稍加思考或阅读教材就可以回答,作为新课的导入。教师在处理活动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它来自然过渡。教材中的有些活动内容可以放在课堂的结尾作为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功能,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2.活动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在高中地理教材所设置的活动中,有一些活动适合采用多种类型,由于有些活动耗时较多,所以教师也要适当变换活动类型,这样既丰富了活动的过程,也不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枯燥;不仅有了合理的活动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科教学和各种德育有机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有限时间内的活动教学效率。

3.结合教学,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使每一节活动都能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备课,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并给予认真指导。课堂上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参与到课堂活动教学当中,学生才有话可说。实践类的活动一般所需的时间较长,不可能在课内完成,所以必须利用课外时间,而这种活动不可能经常进行,因此,必须重视每一次活动的质量,事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和安排,要使每一次活动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地理活动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营造一个轻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一种轻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见解和独特的判断,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地理活动教学中应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地理活动教学中,虽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创造、想象,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完全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不能给学生制定一系列的框架,但要加强正确的引导,根据教学目的,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活动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3.给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教学要做到在活动中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反之,理论知识又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观察、判断、推理、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好奇、好学、好动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褚亚平.中学地理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夏志芳,陈大路.活动:地理盛会之舞[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06).

上一篇:地理科技论文范文 下一篇: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