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9:01:13

生活与化学论文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周学新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新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很多生活化的因素。如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从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相关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认识到化学发展对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的促进意义,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如选修2“化学与技术”模块从走进化学工业、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化学与技术的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常见化学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大有裨益。在其他模块中,也都渗透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很多图片的情景创设是源于生活的,教材的“学与问”栏目中也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资料卡片、课后阅读资料中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化学材料的用途,等等。有的课的标题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选修6第四单元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等等。

2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创设,甚至流连忘返,没有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导致喧宾夺主。比如在讲酯的知识时,有的教师播放了很多品种的花还有红烧肉的图片,足足花了五分钟导入,只是为了说明花和红烧肉中的成分是酯类物质。这样的导入就是不成功的,过多过长的生活化情景淡化了知识本位,这样的导入也不具备深入思考研究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课做好铺垫,而不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地在臃肿的“生活化躯壳”里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应适当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感到学有所用。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浅尝辄止,或为了生活化而凭空虚构,滥用情境。生活化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前导入、概念讲解举例、实验说明分析、课后作业布置等等。但很多老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灵活,基本就是用教材的情境导入后就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提出课程教学与教学相关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有虎头蛇尾之感。当然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学,如一些原子的结构特点、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电解总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就是记忆性强或要求大量练习掌握技巧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讲解并练习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生活化当成公开课甚至常规课的万能钥匙,为了赶时髦,体现新课程理念,就牵强附会地将所有内容创设成“生活化”;甚至凭空虚构事例,有的还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左,引起学生质疑,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生活情景自然巧妙地镶嵌在知识讲授中,避免突兀感。

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提出实际的生活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运用直观语言、游戏竞赛、实物演示、多媒体播放等方法,沟通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使新知识的呈现便于为学生所接受。还可以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及时将知识验证于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可以分为纯金属和合金,铜器表面会生成铜绿,钢铁会生锈,银器使用时间久也会变黑,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金属材料的抗腐蚀性,并尝试提出最稳定的合金原材料配比,或可行的电镀方案。如在学习硫化氢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景:城市下水道中出现高浓度硫化氢是常见的,硫化氢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就曾发生过有人不小心掉进下水道而致死的事例。根据此可以拓展问题:实验中若有硫化氢尾气产生该如何处理?要是误入高硫化氢环境应如何应对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若某工厂大规模排放硫化氢,有何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研究课题促进教学。生活中经常涉及到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或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探究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煮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调查常用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价比,了解废电池回收的意义;验证购买羊肉时根据肉的颜色来判断新鲜程度是否有科学依据;调查常用燃料的种类、产热率、性价比、燃烧产物的污染性,提出合理使用建议;探究酸性水果或食醋能解酒的相关化学反应及其原理;实验探究水垢的形成与去除;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处理方案;调查市售补钙保健品的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的含量;调查不同品牌洗发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否含有月桂基硫酸钠、二乙醇胺、甲醛、1,4-二氧杂环己烷等有害成分;调查当地机动车尾气产生的污染及其治理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在一节课中要掌握多个知识点,学生在无形中对化学学习望而却步.在这种学习心态的影响下,如果教师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在这种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方法与手段

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前提都是找到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运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和研究.

1.利用生动的生活知识

点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主要体现在情境和探究.选用形象而合理的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引入,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牢牢抓住学生,从而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我采用了在汽车中经常用作装饰的“苹果花”作为情境引入:随着汽车的越来越盛行,苹果花作为汽车中的时尚装饰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使用.两片绿色的叶片和中心花朵会不停地欢快摆动,趣味十足,你们知道是谁为苹果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吗?然后带领学生探究“苹果花”中的动力来源,发现原来是硅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从而进行硅的知识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对硅的印象很深,甚至有的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后跃跃欲试,自己做了一个类似“苹果花”的用硅来发电的汽车装饰品.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形成主线进行科学探究,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氯气”时,我摒弃了实验室制氯气的方法,用生活中的84消毒液和洁厕灵在课堂中制取氯气,让学生根据它们的成分猜测生成的气体.在讲解到氯水的漂白性时,我又播放了一段液氯泄露事故的视频,发现在视频中氯气泄露过的地方麦地一片枯黄,油菜变白.先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氯气的性质可能有哪些?然后进行实验讲解氯水的漂白性.始终将生活中的素材贯穿在氯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中,让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丰富的生活知识

充实化学练习学生学习后进行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知识,能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练习中选用生活素材,既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加强,又让学生通过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对“铝的性质”这个知识点进行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每逢节假日,有些小商贩在街头卖氢气球,他们充气球的氢气是在一个铁桶里反应得到的,请问:小贩制氢气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铁桶不会被腐蚀掉?学生就会从金属和酸溶液制取氢气转换到用铝和氢氧化钠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再看到氢气球时就会想到铝和氢氧化钠产生氢气的原理.又如,在对“钢铁腐蚀条件”这个知识点进行练习时,我变换机械记忆题目,转换为生活情境题:小李晚上在家经常帮妈妈洗铁锅,但有时在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A.未洗干净,剩菜和铁反应B.残留洗洁精和铁反应C.铁锅未擦干而被空气腐蚀生锈D.铁锅与空气接触肯定会生锈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可以得到答案,同时巩固了铁锈蚀条件的知识点.

三、总结

总之,化学教学和生活融合,就是在化学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连接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让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知识为生活所用,这也是教育的宗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善于用智慧发现身边的化学知识,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提高.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在进行这个探究活动时,常有师生认为教材图1-19所示用哈气的方法来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有科学性问题。有的来信认为“哈气后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更大程度上只因为温差大,而不是呼出的气体中含水多”,“从嘴里出来的气体由于温度比外界高,所以遇到较冷的玻璃后水蒸气发生液化,产生水雾,而空气与玻璃温度相同,其中的水蒸气不会液化,因此没有水雾”,等等。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该现象可以用“露点”,即“饱和温度”的概念进行解释。在恒压下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冷却到开始冷凝时,出现第一个微小液滴时的温度,称为该气体混合物在该压力下的露点,即饱和温度。[2]由于空气中水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因此对于空气,在气压一定时,露点温度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有关,水蒸气含量越多,露点越高。[3]反之亦然,因此可以用冷却具有明亮抛光表面的容器,并测量此抛光表面因凝结水蒸气而呈雾状时的温度(即露点)来测定空气的湿度。[4]教材图1-19中的学生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表明人呼出气体的露点高于室温,而另一片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未出现水雾,表明空气的露点低于室温,更低于人呼出的气体的露点。因此人呼出的气体中水的含量高于人吸入的空气中水的含量。上述解释涉及了过多的概念,初中学生显然难以理解。而以上来信中的一些观点可归结为“人呼出的气体温度比体外空气的高,所以即使二者的水蒸气含量相同,人呼出的气体遇冷也更容易产生冷凝水”。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过程来说明问题:将一定量的常温气体加热至人体体温,这个过程没有水的参与,则气体中水的含量不会发生改变;再将该气体冷却至室温,这是上述加热过程的逆过程,显然也不会有冷凝水产生。因此,如果气体在冷却后产生了冷凝水,那么该高温气体中水的含量,一定要大于常温时相同质量的气体中水的含量。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进行的一个半定量原理性实验。图2-3展示了该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由于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得到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占总体积1/5的精确结果,因此在一些课堂上常会看到围绕这个1/5展开的误差分析。例如,水的体积小于1/5,可能是:(1)红磷的量不足或没有充分燃烧;(2)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3)装置气密性不好。大于1/5,则可能是:(1)止水夹没有夹紧或者没有用夹子;(2)塞瓶塞的动作过慢。这些分析具有相当的思维深度,对于竞赛备考也许是适用的。但在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初学化学,知识储备有限,类似的误差分析容易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致。因此除非学生接受程度合适,否则初次讲授时建议不涉及误差分析,可留待复结时适当提高。同时,目前对该实验的很多改进,主要着眼于提高测量精度,保证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是1/5。作为初中阶段的演示实验,应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突出原理,淡化细节,最好使用标准化通用仪器,使装置简单明了,避免仪器过于复杂,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主题。

三、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教材中的图2-11显示了硫在氧气中燃烧使用的仪器和部分实验现象。一些实验改进为消除产物SO2的污染,将装置设计得较为复杂。我们在操作中,在集气瓶中预先盛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适当减少硫粉用量,并及时熄灭火焰,就能够避免产生明显的空气污染。过于复杂的装置改进违背了演示实验的简明性原则,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影响教学效率。同时,强调实验安全和环保也不应绝对化,宜转变思路,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进行。[5]例如,结合教师的上述操作设计简单习题,让学生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既拓展了化学知识,又向其渗透了绿色化学思想;同时,让学生通过该实验闻到极少量SO2的味道,对健康并不会产生影响,反而有利于提高其环保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原子结构模型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有读者来信反映,图3-9“原子的体积很小”中地球、乒乓球和原子的大小比例严重失真,需要按比例画准确,否则会给学生甚至教师带来误导。地球直径约为1.3×107m,乒乓球直径为4.0×10-2m,原子直径在10-10m数量级,故地球直径约为乒乓球直径的108倍,乒乓球直径也约为原子直径的108倍。这便是教材中“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这个说法的由来。图3-9考虑到印刷上清晰度的要求,其中的地球、乒乓球和原子都是卡通图片,仅起示意作用,显然没有严格按照实际的尺寸比例绘制。新课标在“微粒构成物质”的情景素材中,将实验版课标“原子结构的发现”改为“原子结构模型”,降低了课标要求。因为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涉及原子的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等内容。要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涉及动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等内容,对学生的物理基础要求甚高。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原子、电子、原子核等概念时很难理解这些内容。向初中学生描述原子结构模型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对教师和教材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原实验教科书中的描述是“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相对比较准确,接近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然而学生根据常识很难去想象。为了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揭示其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教材引入离核远近、能量高低来说明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教材图3-10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相当于给出了一个并不十分精确、但比较形象化、直观的原子结构模型,便于学生理解。在本课题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标题下,教材不可能继续深入,更不是要与高中内容接

轨,教学中只要求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因,并认识到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与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大致关系。原实验教科书仅给出6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易说明规律,新教材在图3-12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自行寻找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引导其分析和认识典型元素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变化特点。并配合教材的相关叙述,理解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认识原子的结构是认识物质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从而体会到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五、电解水实验

教材图4-25的“电解水实验”使用了霍夫曼水电解器。在教材培训工作中,有学校反映使用电解器进行实验时效果不很理想:电解过程中溶液会显淡黄色,得到的氧气量相对较少。原因可能在于目前的一些水电解器为降低成本,没有使用Pt电极,而采用不锈钢或锰钢等代替。由于电极中存在Fe、Cr、Mn等活泼元素,电解时易被氧化,导致溶液变色。同时也消耗了电量和新生成的部分氧气,使收集到的氧气量减少,致使实验结果很难达到氢气和氧气2:1的体积比。

六、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

图5-2显示的“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原实验教科书中使用白磷,实验效果明显。但白磷作为危险品,受公安部门严格管控,目前很多学校难以获得。同时也出于安全和环保方面考虑,新教材改用了红磷。有教师反映实验时红磷难以引燃。由于红热的玻璃管的温度远高于红磷的着火点200℃,不能引发燃烧的主要原因是所用红磷不够干燥。实验室久置的红磷试剂瓶中,常有一层“水”在红磷固体上方。这实际是红磷在存放时产生的氧化物吸水后形成的磷酸、亚磷酸等的混合溶液。湿润的红磷在使用前应先用水洗净,然后过滤或抽滤,经干燥后才能使用。图5-3“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将实验容器由烧杯改为带橡胶塞的锥形瓶,主要是出于操作严谨性而进行的改进。这样也将该探究活动中的两个实验装置都设计成封闭体系,构建出典型、简化的模型,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接下来图5-5、图5-6显示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及镁条燃烧两个实验,都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也是非典型、非模型化的体系,更接近实际情况下发生的大多数化学反应。第一个由于气体逸出造成体系的质量减小,第二个则可能由于镁条氧化而增重或产物在空气中飞散而减重,称量结果并不确定。因此教材在这里新增了两个“想一想”栏目,引导学生在实验前预先思考,带着问题来观察实验,最后再结合“讨论”栏目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深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七、C60、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片(石墨烯)的结构

图6-4、图6-5和图6-6分别显示了C60、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片(石墨烯)的结构。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有可能让学生误认为三者的实际外观就呈足球状、管状和片状。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物质的宏观聚集状态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区别,指出足球状、管状和片状只是物质分子的微观结构,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并可结合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这3种物质在宏观上都是黑色粉末状的固体。

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新教材下册的探究活动“酸的化学性质”在进行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使用了生锈的铁钉。取材于身边的常见物质,能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有较好的实验效果。因为普通试剂Fe2O3实际上不易溶于冷的稀盐酸,与浓盐酸加热较长时间才有明显反应。而铁锈是含Fe2O3的复杂混合物,质地疏松,较易与稀酸反应。[6]类似的情况还有Al2O3,自然界中的刚玉为α-Al2O3,不溶于酸或碱,而Al(OH)3脱水得到的γ-Al2O3能溶于酸和碱,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该探究活动除了用生锈的铁钉外,也可使用氧化铜,它较易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效果比较明显。但要注意氧化铜的用量要少,而且盐酸要稀一些,否则得到的溶液呈绿色,对初中学生而言不易从形成混合物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九、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新教材下册的“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新增的实验,对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进行训练,同时又对溶液的知识进行了复习。该实验本身是一个定性的操作性实验,但教材在实验操作中安排了3次称量——称粗盐,称剩下的粗盐,称提纯后的精盐。其目的是复习溶液的相关知识,并同时利用计算得出的精盐产率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比较,通过分析损失来源,让学生在实验和生产中树立定量和经济的观念。在近几年的教材培训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对教材中的药品用量和实验操作的科学性提出了一些疑问,例如:(1)为什么使用10ml水和5g粗盐?在这里粗盐用量如果太多,不仅浪费药品,更延长了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的时间,该实验步骤较多,药品用量过大会影响学生实验进度;如粗盐用量太少,如1g,溶解后剩余的粗盐和最后得到的精盐量很少,测量误差也较大。同时教材为了简化计算,在数字上尽量取整。(2)在第一步溶解的操作中为什么要“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这样是为了形成饱和溶液,以便接下来粗略估算食盐的溶解度;同时由于粗盐中的杂质量并不是很多,提高盐水浓度可增加滤出杂质的量,便于观察,使学生对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产生直观认识。(3)为什么不能先加粗盐,再逐渐加水?这是因为溶液中有固体物质存在时,难以辨别食盐能否继续溶解,导致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4)为什么该实验名称不叫精盐的制备?教材中实验的最后一步操作是“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因此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并不能借此除去,所谓“精盐”只是一个习惯性称呼,将该实验称作“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也较为准确。

十、油脂类食品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期望效应;工科物理化学;课外实践;实证

物理化学包含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内容,是工科类院校化学、化工、矿物加工、材料、环境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1]。其以概念抽象难懂、逻辑性强、公式推导繁琐、记忆难为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2]。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把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期望效应”引入到工科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来,综合运用鼓励法、宽容法、信任法、关爱法和发展法等研究手段,达到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师生关系的目的[3]。

1“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ExpectancyEffect)”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或“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Effect)”,在教育心理学上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本身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证明了将期待变成现实的可能性[4]。

2实验过程

本文将“期望效应”应用到工科物理化学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运用实验和论证的方法,研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该效应下学生的活动规律,探讨“期望效应”与学生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实现“期望效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的。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和自主能动性,要求学生结合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在课余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并行的3个班学生分开,分别布置课外实践内容,对其中一个班说,当代大学生已是天之骄子,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都很强,很多创造性的成果都是在学校期间得到锻炼而实现的,我们同样能够做出惊人的事迹,请大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查找资料,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或现象,充分发挥想象和动手能力,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以培养独立和创新意识,提高资料搜集和论文撰写能力,同时也能开拓视野,激发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这本身也是对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很好锻炼。对另一个班的学生说,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每位同学必须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凭你们现在的水平和能力,也不敢奢望你们能写出什么好文章,但这是任务,必须完成,否则平时成绩会受到影响。对第三个班的学生其他什么也不说,就告诉他们要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现象,每位同学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交上来。最后将期末收到的小论文进行分类整理,从选题、内容、格式等方面分别统计3个班学生的论文,探究这3个班学生活动的差别。

3实验结果及分析

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的学生论文,无论从选题的新颖性和来源的广泛性,还是从内容的丰富性、逻辑组织的严密性和格式的规范性,整体上比第二个班的学生论文要好很多。例如,在选题上,“论半衰期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论稀溶液的依数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逆Carnot循环在空调节能上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草药及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物理化学为您揭秘生活现象”“关于无声饮水机的研究”“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综合分析秸秆的合理利用”“突破绝对零度—对温度的进一步认识”及“物理化学法在处理矿山废水中的应用”等,选题都很新颖,涉及领域也很广泛,很能吸引眼球。而第二班的选题大多是诸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平行反应的影响因素”“物理化学论文”“相平衡的内容”“熵变的内容”“凝固点降低及其生活应用”“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应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浅谈稀溶液的依数性”“物理化学的学习与生活”及“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等,基本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概括,少数同学作了知识点的引申讨论,新颖性和涉及领域都显得很平淡,难以抓住眼球。内容上也是,前一个班的学生论文内容整体较丰富,查的资料多,信息量全,有强有力的支撑材料,逻辑清楚,且能做到图文并茂,布局合理,行文格式规范,能够赏心悦目,看了还想看;而后一个班的学生论文,大部分是课本内容的整理,尽管也有一定的应用探讨和资料支撑,但整体显得枯燥单调,也未能图文并茂,有的甚至全文纯文字,连个示意图都没有,整体上要逊一筹,只有极少数学生论文撰写相对较好。而第三个班学生论文的表现整体上处于中等,介于前两个班之间,没有前两个班对比那么明显。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人们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这就是前述的“期望效应”。在给第一个班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鼓励法[5]、信任法、关爱法[6]和发展法,多鼓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这一剧中的辉煌,真诚地信任学生,教师的信任会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助学生将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生活领域,相信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将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我们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我们传授的知识将是他们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从上面研究论文撰写的实验研究结果也看出,这种鼓励、信任、关爱和发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改善师生关系方面比打击、瞧不起、不信任、刻薄和僵化所产生的效果会好很多。

4结语

将“期望效应”应用到工科物理化学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运用实证的方法,考究在研究论文撰写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规律,探索“期望效应”与学生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能够让“期望效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也能为“期望效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案例参考,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文霞.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国杰,黑恩成.物理化学导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再文,刘向荣,赵顺省,等.“期望效应”在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166-167.

[4]RobertRosenthal,LenoreJacobson,Pygmalionintheclassroom(Expandededition)[M].NewYork:Irvington,1992.

[5]白音.爱的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1(12):35-36.

[6]刘焕春.“罗森塔尔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16):51-51.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论文 多民族 绿色化学 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48

Application of Writing Small Paper for the "Green

Chemistry" Public Elective Course

WANG F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830046)

Abstract The reality about "green chemistry" of public course at the condition of multi-ethnic students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The role of writing small paper in the teaching was illustrated, som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rais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writing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small paper; multi-ethnic; green chemistry; public course

公选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高等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中享有重要意义。①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化学。是减少资源消耗、开发新能源、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基础。国内外许多大学比如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美国Scranton大学,美国Illinois大学,美国波士顿Massachusetts大学,我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等均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新疆大学于2005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绿色化学”公选课。课程将学生领进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介绍了用化学原理研究工业、农业、医药卫生、日常生活等等领域中的绿色化知识,以其新颖的知识体系,多样化的内容满足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需求,在提高学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疆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47个民族。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是新疆大学的特色。作为综合性大学,新疆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的89个本科专业。因此,“绿色化学”的课堂上有众多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此外,由于各专业学生选课积极性高涨,课堂人数较多,每个班多达120人。在这种母语不同,专业不一,学生众多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绿色化学”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我们认为:在公选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尤为重要。积极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创新意识。而撰写小论文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参与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作用。将其应用于绿色化学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撰写小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把握好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思想和技术上的细致工作,总结出一些做法与体会。

1 小论文的组织与实施

绿色化学公选课的教学重点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思想、原理和技术。提高的学生知识水平,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小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严格的训练。课程内容丰富,具有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而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课,我们在指导小论文写作时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思想重视:写好小论文,首先要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并能主动乐意完成论文写作。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为此,采用了“角色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论文的重要性和在本课程的作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介绍给学生。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读物包括科普文献,专业研究和前沿报道,使他们认识到论文在记录和传播科学研究成果,表达科学思想和学习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重要概念,典型工艺和实际产品性能等内容过程中,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论文,介绍当今社会中绿色化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使学生对论文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角色互动”:即让学生将自己模拟成论文的作者,让他们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如果我是论文的作者,看到自己成果和学术观点得以发表,我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我是论文的执行者,我该怎样做”,“如果我写小论文,有哪些收获,会得到怎样的锻炼”等等。这种“角色互动”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小论文的作用和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动员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打好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内容是小论文的主要来源。一篇高质量的小论文,一定是以坚实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为了使学生掌握好“绿色化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真组织教学内容,以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化学产品为主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系统掌握知识理论与实践。为了加强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课堂的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外自学、互动等教学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适合本课程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这些做法,为学生撰写小论文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合理选题:写什么,是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撰写小论文遇到的首要问题。传统上有教师统一命题和学生自己命题选题方法。由于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民族成分多,专业不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别。因此,论文的题目需要兼顾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统一命题会在题目内容、难度和广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类型的学生。虽然学生自己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并培养其总结提炼的能力。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题目内容分散和普遍简单两方面:有的题目与绿色化学知识相差甚远,不能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有的题目科学元素较少,不能反映出论文应有的学术内容。为了保障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采取教师命题和学生选题的兼容模式:教师先提出要完成的小论文的主题内容,学生自拟论文题目,即在选题过程中,教师把握方向,学生具体凝练与操作。教师提供的论文内容要体现公选课理论联系实际,贴切社会和生活的特点。不能太深而超越学生现有水平,也不能太浅而反映不了小论文的学术水平。此外,论文内容要全面,比如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化学技术,绿色化学产品,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绿色化学前景等,给学生多一些选择,使他们按照各自感兴趣的内容选题,保证论文质量。

形式多样:对于多民族多专业的特点。采取“百花齐放”的论文形式更能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论文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可以是对某一知识点的讨论与总结,可以是一个研究结果或工艺设计的介绍,也可以是一份新闻报道。这样做,符合了多民族,多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角度讲,达到了“投其所好”的效果。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和写作特长,将绿色化学的知识和成果表现出来。此外,形式多样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和谐,调动了学生写论文的积极性。

严格要求:从科学意义上讲,撰写小论文具有严密的思维体系、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虽然学生撰写是课程相关知识的介绍、总结或综述。也必须严格训练,体现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培养良好工作作风。根据课程特点,我们重点把握了文献查阅、论文格式和创新性等环节。文献是高质量论文的支撑材料。准确查找和合理分析文献,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保证论文质量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将文献检索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介绍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和查阅方法,同时也提供了与相关的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课堂上,针对每个学习专题,均提供2~3篇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分析文献内容,提炼重点和精华。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时必须运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论文格式的规范性是是体现论文内在质量的外在表现,是对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实践中,要求学生写好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论文要素,严格按的统一格式要求写作。为保证小论文的新颖性,要求学生明确论文内容和论点,摆出充足的数据和论据,合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结论。

自评互评:将论文的评价标准公布给学生,要求他们在提交之前认真自我评价评或互相评,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的观点,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能够总结经验提高写作水平。评价内容包括选题的合适度,内容的明确性,观点的新颖性,论证的逻辑性,论文结构的合理性,文字表达的规范性等。此外,评价标准要能体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交流:交流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很好的渠道。在绿色化学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论文作品以报告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合理安排报告者的民族、专业和报告内容。要求报告人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以生动的语言和表演来宣讲自己小论文。宣讲结束后,组织听讲学生提问,讨论和点评。最后,教师对每一位报告者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评价其论文写作质量,课件制作水平,讲解艺术效果等。通过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训练了口才,提高了表达能力。

2 指导小论文的体会

撰写小论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绿色化学教学的有效手段。由于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与专业课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教师指导小论文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族别,专业,年级等。在此基础上,要认真设计小论文的内容,使其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要求,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以赴。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客观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及时反馈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学生多沟通,多给学生发表自己学术观点的机会。与此同时,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和科学素养,进而提高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三期项目:XJU2013JGY08

注释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化学小论文 论文选题

1 中学开展化学小论文写作的背景与意义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开展丰富的化学教学活动,促进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已具备一定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开展化学小论文撰写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课后,学生回忆课堂知识,通过写作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相关知识,有利于将知识内化理解;同时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写作的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他们培养逻辑思维、提高论述能力,转变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促使自主探究、钻研化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

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化学小论文,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将学生论文中的素材进行有效利用来优化课堂教学。化学小论文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作业,使教学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更有效地开展化学教学。

2 化学小论文选题的原则

选题是化学小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它决定论文的写作方向和主要内容,关乎着准确理解课程内容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以,选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依据相关课堂教学的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知识的属性。选择出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所提升的写作主题。

2.1 可行性原则

写作的主人是“学生”,选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作的主题感兴趣,他们才会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写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此外,教师在设定写作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选择的主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写作价值。首先,如果写作主题偏难,学生会不知道如何下手,为完成任务而上网下载,进而摘抄,根本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更别提有收获了;其次学生还有其他课程作业,若写作主题偏难,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但如果写作主题过于简单,如:让学生对于一些课堂上已经讨论解决了的问题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毫无创造性可言的机械式重复,不仅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设置写作主题时,要在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使写作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造力。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化学知识与化学能力的差异,有层次性地设置写作主题,将选题分为简单、较简单、有一定难度,正确引导学生选题。使每个学生在写作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2.2 目的性原则

化学小论文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作业是普通课程作业的延伸与升华。目的是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所以写作一定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不可只考虑学生的兴趣,放任学生完全自主选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选择写作主题时要从课程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写作,做到劳有所获。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凭自己的兴趣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虽也会有一些收获,但是多流于表面,没有实质性的收获,甚至有可能脱离写作目标。例如,有些学生对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很感兴趣,他们将从网上下载的文章摘抄成一篇小论文,其实就是一些化学家生平事迹的罗列。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仔细挖掘这些化学家生平故事中,有关他们如何实验、探究获取真理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习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曲折性,和科学家们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总之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同时再结合学生兴趣设置写作主题,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目的性的写作。

2.3 针对性原则

化学小论文的写作,作为一种师生间交流的媒介,实施目的在于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使同学问进一步交流学习。因此教师要以挖掘学生在课堂及课程作业中无法反映的思想、感想为目的来设置写作主题。如:结合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感悟;学生对生活、社会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的看法等方面来设置相关写作主题。这类小论文的写作首先利于教师充分了解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和解题的思维误区,并能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改变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有效地指导。其次使同学们相互借鉴学习方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最终使教学变得高效。

3 化学小论文选题的新视角

3.1 辩证思考发现误区

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由于中学课业繁重,化学课课时安排有限。往往一节课结束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一道题的解题思路,遇到的问题,反思辩证的过程,发现的思维误区,以及如何修正自己的思维误区,最终得到正确结论的过程写成小论文,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己不懂的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忽略的细节,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细致。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练习题:MnO2+4HCl(浓)=MnCl2+Cl2+2H2O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的计算。学生的思维误区是:将失去电子的数目记作4个,原因是反应前有4 mol的氯原子。反思辩证的过程:由于反应后只有Cl2中2 mol的氯原子化合价发生了变化,MnCl2中2 mol氯原子化合价并未发生变化,也即反应中有2 mol的浓盐酸表现还原性,有2 mol表现酸性。换个角度,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到和失去电子的数目相等,失去电子的数目也应该是2。总结规律:类似于这种反应物中元素化合价部分发生变化的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原子个数要依据生成物来确定。学生通过小论文将自己的思想反映给老师,使得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导向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3.2 分享方法交流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平时学习很用功,不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额外找题练习,可在考试时成绩往往不太理想,学生也会因此问老师,为什么自己很努力,成绩却很一般。付出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难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另外一些学生,恰恰相反,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得轻松快乐,成绩却很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将自己掌握各类性质化学知识的方法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使学习方法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转变学习方法,找回学习的信心。使学习好的学生相互借鉴学习方法,争取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了同学们在学习上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3.3 发散思维更新实验

新课程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为了切实落实新课改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在完成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寻找满足实验的其他化学物质,进一步巩固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中氨的喷泉实验进行教学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除了氨气能形成喷泉实验外,还有哪些气体适宜做喷泉实验;(2)假设烧瓶里全为C02气体,怎么样也能形成喷泉;(3)假设喷泉实验装置中,烧瓶中只有一根长导管,无胶头滴管,采用什么措施也能形成喷泉;(4)假设2个烧瓶中分别充满纯氨气和带有空气的不纯氨气,形成喷泉后的溶液浓度是否一样?学生可将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写成小论文,从而进一步巩固实验原理和实验的注意事项,达到巩固和掌握实验的要求。

3.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化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在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的主题1化学与健康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常见药物的成分与疗效》的小论文,同时可以根据民生热点写一篇:《添加剂:瘦肉精的成分与作用》或者《三聚氰胺的成分和作用》的小论文。

3.5 紧跟时代关注科技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地方院校;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19-1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指导老师提供,也可以自主命题。一个好的选题会使论文有生机,才会有好的内容;若选题不好论文就难以写好。很多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多数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有鲜明的创新性和综合性;但对地方性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由于信息不畅、资源匮乏、前沿信息少、基础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差,科研课题很少,每到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时,学生发愁,老师苦恼,而且教育部要求必须有50%的研究型课题,这就给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教师带来了选题困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论文质量水平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系教师团队十分注重学生的论文工作,多年来对选题的重点及具体做法也有一些探讨与实践,现把我系从07年第一届毕业生至今的一些论文选题工作,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 从专业知识寻找论文课题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提,论文的选题同样要围绕着“巩固专业知识能力”的这个中心。化工行业中的很多前沿性研究是需要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将专业知识与当前科技发展相联系,不但可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系统知识的连贯性是大有裨益的。

2 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衣食住行到“神七”升天无不和化学相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生活,注重培养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的敏锐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的制备、检测课题;生活用水硬度的测定方法与改进方法研究;以及生物质新能源、太阳板电池的研发技术进展等。

3 从科研项目中寻找论文课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体会、感受和兴趣,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跟踪教师的科研方向[1]。如教师正在从事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上课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感受和体会传达给学生、安排或讲解相关科研实验、给学生布置一些综述类小论文,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科研、论文写作意识,给学生尽早地提供科研的机会。到了毕业论文选题时,由于有了前期的相关研究背景或相关实验经验积累,教师、学生都“心中有数”,从而可较快地进入论文选题阶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动手实践与创新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4 从与企业结合的角度寻找论文课题

地方性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其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生源质量均弱于重点大学;但地方院校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和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因地域、文化所决定的优势,是其他大学不可比拟的[2]。利用此优势,地方性院校教师可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平台、联合开发科研项目,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可作为学生论文课题。如我系与本地区化工行业建立的联合研究项目,既提高了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论文的选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5 从兴趣出发选择论文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论文的选题中,也可探索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综合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和设计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不但保证了论文的质量,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的内容[3]。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8-20.

[2]钟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7,2:82-84.

[3]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1-102.

收稿日期:2013年11月26日。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问题的提出

决定参与此项活动后,立即面临如何组织、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的问题。在如何组织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的范围和形式、组织方式,以及怎样做到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等。选题方面的问题是显在的,什么类型的题目、什么时候提出,如何结合学生的兴趣等。

二、基本思路

这项活动应体现主体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项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内容以初中化学知识为基础,鼓励同学们寻找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以求有所创新。范围是两个班全员参与,集体讨论与个人独立撰写相结合,课堂与课余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和指导学生学习论文写作。

在选题方面立足于“小”,学生自主选题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不受时间、地点和仪器设备等限制,便于全员参与。内容宽泛:学习化学的体会感受,对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探讨,怎样做题解题,学习化学的不利因素分析,结合化学实验、化学复习、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谈学习化学的应用,等等。

在资料收集上,由于互联网方便快捷,我们鼓励同学们自主收集、互相交流,少数特殊资料由老师帮助提供。

三、具体做法

1.选题。在学生自选论题写作的同时,穿行了两次教师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讨论后自拟题目撰写。一次是在自学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下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主要讨论怎样自学第六单元的方法和自学后的体会与成效。另一次是在第十单元“溶液”结束后,主要讨论溶液知识的应用。要求把化学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讨论学习溶液知识前后的比较和学习化学知识的体会等。

两次讨论的效果非常好,约有60%的同学选择了内容与之相关的题目。

2.写作。在教师讲明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要求后,先搞试点,然后推广。具体做法是:每班化学科代表和10个化学小组长先试写,老师及时组织总结和讨论,然后再组织全体同学写作。其间穿插一次论文写作格式的专题讲解。

3.交流。演讲和交流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本次活动共组织进行了3轮本班内演讲交流。

第一轮安排在第一周至第二周化学课开始讲课前1至3分钟,每次每班只限1人,参加演讲交流的人员是各班的化学科代表和化学小组长。

第二、三轮,交流时间都是安排在化学活动课上集中进行演讲,每次每班10人,由化学科代表和小组长负责安排演讲人员和顺序。

4.评价。采取班内同学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加的方式,从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对论文进行评价。教师的点评,主要鼓励同学怎样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四、收效与体会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撰写化学小论文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出现了学生人人愿意写,个个争着登台演讲交流的可喜局面。一学期共写小论文65篇。我们选送其中较好的21篇参加市教科所举办的“贵阳市第二届中学生化学小论文比赛”,共有13篇获奖。其中,《我家的防火预案》(熊令然)获一等奖,《沼气发展的诱人前景》(王志圣)、《废旧电池的危害与我们的对策》(许志远)、《厨房中的化学》(朱汝雪)、《热水袋的奥秘》(张幸)获二等奖,另有8篇获三等奖。

实践证明,凡积极参与写化学小论文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单从这些论文的题目,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乐于用化学的知识和方式去认识世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强烈意愿。

通过这项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的关系就更融洽了。由于师生之间频繁深入地知识和写作交流,学生对教师信任很自然就建立起来了。在学习中,教师的要求很快就能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这对整个初中的化学学习益处多多。

开展写化学小论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好的学生自不用说,部分其他学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变成了化学学科的优生。

开展这项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察敏锐、掌握的信息量大,所提出的问题相当尖锐和前卫。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敬业,甚至稍有懈怠,这项活动就很难开展下去。

初三学生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学、思路容易发散、敏感而脆弱。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要让同学们的思路以教材为中心,不能盲目超越知识范围;二是指出他们的不足时一定要注意技巧,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三是不能过多占用时间和精力。

在事后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对这项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项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这项活动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了化学学习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学和沟通的能力。一些同学表达了发表演说时的刺激,完成论文后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惊喜。一些同学表达了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乃至立志以化学为终生学习目标的看法和激情。总的来说,都希望这项活动能坚持下去,越办越好。

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为使研究结果能够反映客观事实,选取2000-2010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及教育类(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有关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2样本资料来源以中国知网(CNKI)论文数据库为检索库,采用高级检索,参考陈录生主编的《新编心理学》关于心理现象的分类部分内容,分别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以及结合化学学习心理,增加“自我效能感”、“价值”、“迁移”、“心理”、“问题解决”、“技能”和“科学素养”等为检索项“题名”的检索词,并且“题名”检索词“化学”,“来源”检索项检索词分别是“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匹配:“模糊”,时间为2000-2010年,结合手工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教育类(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相关论文是以“化学”为检索项“题名”的检索词,以2000、2004、2008年版的北大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为“来源”检索项的检索词匹配,并结合手工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剔除有关高考试题心理考查分析的论文后得到样本。

1.3分类及分析单元将样本从数量分布、内容、发表年份、作者、作者单位以及地区和作者合作情况等几个维度进行研究。参考王祖浩主编的《化学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心理的分类,以及陈琦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4部分“分类学习心理”中对学习心理的分类,将检索的论文分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策略”、“品德的形成”和“能力的形成”(由于有关能力的文献比较多,因此在这里将其单独列为一类)6大类。关于知识学习以及概念学习、知识迁移的论文归为“知识的学习”;关于思维导图、计算、心智技能的论文归为“技能的学习”;关于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论文归为“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关于记忆、动机、兴趣、元认知以及策略的论文归为“学习策略”;关于情感和科学素养的论文归为“品德的形成”;关于能力的学习与研究论文归为“能力的形成”。

2论文统计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统计,检索到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在3种化学学科教育期刊以及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关于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相关文献共560篇,从近11年4类期刊研究论文数量看,化学教育133篇,化学教学120篇,中化教参181篇,教育核心期刊126篇,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75%、21.43%、32.32%和22.50%,数量分布比较平均,没有太大的偏差。从总体看,各类期刊对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论文相对论文总量而言,数量较少。2000-2010年间,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各类论文在3种化学学科教育类期刊及教育类核心期刊的数量随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各年篇数在30~65间变化,年均发文数量为51篇,其中2001、2004和2005年发文数量最高,2006年发文数量最少,略呈下降趋势,但总体较平稳。一些起伏变化可能与当年的教育形势和相关政策有关,例如:2006年有关化学学习心理论文的发文数量比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2005年正值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首次实行1年后,更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新课改上。伴随新课改的有序进行,化学学习心理的发文数量又慢慢恢复增长,2007年49篇,2008年55篇,2009年47篇,2010年发文数量为50篇,呈上升趋势。

2.2论文内容统计及分析

2.2.1论文内容统计样本文献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学习策略、品德的形成和能力的形成六类内容,通过对论文统计处理,得到各类研究论文的数量和百分比分布图,如图1。图1各类研究论文的数量和百分比由图1可知各类论文研究数量有较大差别,其中研究内容最多的是能力形成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分别是165篇和144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29.46%和25.71%,两类共占论文总量的55.17%。其次是学习策略、品德的形成及技能的学习,分别是87、69、66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54%、12.32%和11.79%,研究最少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有29篇,占总数的5.18%。

2.2.2研究内容分析样本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有关能力的形成,研究主要内容有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培养及相关问题研究。能力在科学素质结构中位于最高层次,它既是知识与技能的条件,又是科学素质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化学学习能力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化学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化学学习活动的效果。科学素养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成为化学教育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因此,化学能力的研究紧跟时代需求。吁诚铭等把职业能力作为一项化学学习的能力提出,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社会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全程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尽早让学生接触到本职工作[3]。这种观点比较少见,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切合经济发展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能力作为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新要求,应该纳入化学学习能力的范畴。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方面发文数量较多,包括创造性、有序性、发散性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及心理机制,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心理、策略与训练等内容。学科问题解决是教育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研究的重要领域,问题解决属学习的较高层次,著名教育家波利亚(Polya)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教会其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同时学生问题解决水平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4]。化学学习策略方面,研究论文数量处在中间,化学学习策略主要指化学学习中的认知策略,或化学学习基本活动的组织方式,构建学习策略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形式。此类文献内容主要包括化学课堂心理、注意策略、记忆编码、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等。如肖小明等认为有的教师为了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往往无视或轻视学生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适当引导,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利用“最近发展区”,维持学生的探究心理;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5]。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与变化选择合适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技能的学习及品德形成的研究论文并不多,不及能力形成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论文数量的一半。在化学技能的学习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的技能和心智技能,对化学计算技能的研究也有一些。对品德形成的研究涉及较广,而且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有关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研究以社会事实为基础,通过社会事件,对品德形成进行讨论,如冯兴洲的“透过三聚氰胺事件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就是在社会事件中分析如何落实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6];部分论文分析新课改后化学课程模块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课程,从科学素养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品德。知识的学习方面发文数量最少,只有29篇,占总量的5.18%。化学知识的学习具体包括化学概念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分类、理解、学习与迁移以及化学语言的掌握等,最多的是化学概念的学习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因此知识的学习心理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很重要。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认知主义的研究取代了行为主义的研究而成为学习心理学的主导研究范式。从国际文献中可看出学习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认知心理学,而且多是实证研究。学习心理是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这就意味着可从不同类型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如化学知识的学习(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知识的表征、化学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等)、化学学习影响因素(元认知、思维类型、认知风格、行为方式、性别差异、学习动机等)、化学学科问题解决、化学课程教材设计、化学学习过程等方面的研究[7],不必从普通教育心理学理论演绎到化学学科学习心理,而是从不同的化学学习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归纳出化学学习心理理论。

2.3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3.1论文作者单位分析样本文献作者单位(部分论文作者分属不同单位的重复计算)共有630个,来自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文章最多,分别是330和259篇,占总量的52.38%和41.11%;教研机构有39篇,占总作者数的6.19%,相对较少;其他单位(包括一些培训中心、报社等)发文数量为2篇,占总数的0.32%,非常少。这说明,高校师生和一线中学教师始终是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主力军,化学学习心理的理论丰富了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同时一线教师的工作实践给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方向与平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发展。

2.3.2论文作者所属地区分布分析通过对所属地区的统计分析可知,论文作者遍及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排名前5的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5个地区发文总数为358篇,占总量的50.7%,是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核心地区。相对于核心地区,青海、内蒙古、云南、海南等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还有一些地区近11年没有化学学习心理。这主要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关,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教育设施、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研究等较重视,在化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就更深入,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对教育研究也不够,相应的化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就较少。

2.3.3论文作者合作情况分析由表2可知,样本文献总数为560篇,其中389篇是单独完成,171篇为合作完成,其中25篇由高校师生与中学教师合作完成,2篇由地市教研员与高校师生合作完成,4篇由地市教研员与中学教师合作完成,1篇由高校师生、中学教员和地市教研员共同完成,随着合作人数的增加,论文数量逐渐减少。合作率为30.53%,虽然该比例较小,但也说明高校师生、教育研究部门和中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正在加强。这其中有13篇文章是跨省合作完成,其中1篇3省合作。这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研究者之间的距离不再成为障碍。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可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消除地域、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等差距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应大力倡导中学教师、教研员、高校专家合作研究,鼓励不同地区的教育研究者合作研究,让各个岗位、各个地区的教育研究者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普遍适用性,共同为教育研究发展做贡献。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1)就研究地域而言,研究的地区较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行了化学学习心理研究,且一部分地区在这一领域的发文数量较大,为当地的化学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2)研究对象和内容涉及较广,研究对象包括中学生、大学生、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学习、实验、解题、问题解决、考试、竞赛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心理障碍及应用认知规律组织化学学习与教学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研究内容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关注热点问题,引领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向前发展。(3)从研究者来看,论文研究作者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多种单位,作者与作者间的合作也比较普遍,跨单位甚至跨地区的合作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都给化学学习心理研究注入了活力,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交流、不同地区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都大大加速了研究成果的产生、实施、反馈、改善和推广速度。

上一篇:化学与人类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工程师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