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9 06:29:20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危重患者;ICU护理小组;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0-02

文章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9月ICU收治的128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观察在ICU护理小组引导下的相关护理措施的采取对临床危重患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并作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9月ICU收治的128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男68例,女60例,且年龄均在46~98岁间,平均年龄是60岁左右,且APACHEI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II)评分均大于10分,随机将患者分成A、B两组各64例,且两组在年龄、病情与并发症等资料上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组给予临床ICU的常规护理,即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发展展开及时抢救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对其给予一般护理与并发症护理等,而B组则建立专门的ICU护理小组,并在其引导下展开相关护理工作。

1.3观察项目

对两组监护平均时间、护理到位的程度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住院时间、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护理满意度可从宣教工作、病房环境创设与护士态度、操作等各方面展开[1]。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并用t值检验结果中的计量资料,若两组比较发现P

2.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B组监护平均时间、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住院时间均要低于A组,而护理到位率则明显高于A组,患者与家属均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3.75%,两组比较,P

ICU是各大医院中进行集中抢救危重患者的一个人特殊场所,同时也是对医院现有医学技术水平进行客观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其护理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ICU病房中各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B组通过建立ICU专业护理小组,并在其引导下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护理成效,B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监护时间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均要低于仅仅采用常规ICU护理的A组,且B组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3.75%,可见,ICU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将能大大提高ICU患者的护理效果,提升总治疗效果。而ICU护理小组护理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3.1ICU专业护理小组建立

小组由护士长领导,配备一名护士长与责任护理,2名专科护士,由护士长定期组织组内护士查房以观察ICU患者住院期间易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而责任护士则带领本组组员专门负责ICU患者护理与康复指导等各项工作以确保临床护理的效果[2];每位护士则负责ICU患者日常的一些护理工作与相关仪器的保养,同医生一起共同管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3.2护理措施采取与质量评估

针对每位ICU患者的不同情况,护士给予其针对性、人性化护理,主动加强沟通,主动为其服务;重视患者的参与与知情权,主动将治疗与护理方案告知患者以取得了其配合,并加强对ICU患者的临床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针对不同病症与ICU患者的心理、身体与性格特点,给予其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心理引导,减轻患者的恐慌心理,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小组护士长加大对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管理,并总结出防范对策并落实到各护士身上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构建危重患者的护理报告制度,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针对停电、患者自杀与气管插管脱落等不良事件提前制动相应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保障每位患者的安全。此外,每月进行一次质量监控,对本月存在的一些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并由护士长分析总结原因,进而探讨出应对措施,而对那些表现优秀的护士则需给予其表扬与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3]。

综上所述,针对危重患者建立专门的ICU护理小组,实现责任负责制,制定护理方案与应急对策,进而在其引导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专业化的护理,将可大大提高护理效应,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与患者监护、住院时间,并为临床众多危重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整体上提高患者与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和。

参考文献

[1] 欧阳凤珍.ICU护理小组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32-1034.

[2] 房丽,于淼,吕延艳等.ICU 护理小组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健康之路 ,2013,(12):389-390.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 危重症护理学 学科发展 发展趋势

危重症医学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新兴独立学科,依傍这门新兴学科的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兴起和完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危重症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各种危重病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危重症监护的技术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与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

1 学科发展历史

早期的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20-1910),她曾撰文提到应该为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建立单独的病区,并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严重负伤的士兵创建了护理病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许多战伤和失血性休克病人,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ICU的原始模式。1952年北欧爆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出现许多脊髓型麻痹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病人集中在一处,通过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和肺部人工通气进行救治,使病死率明显下降,从而促进了ICU在欧美地区的发展。1956年美国Baltimore city 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监护病房。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即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EMSS的三个服务环节中,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危重症护理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大大促进了ICU护理在香港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内地ICU的联系。为适应危重症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要求,使更多合格的ICU护士充实临床一线,中华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多次举办重症监护治疗学习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许多大型医院相继设立ICU,以适应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地取得进展。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地带,思维和研究往往最为活跃。随着危重症医学和医学电子学的进步,对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监护仪器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监测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有创监测技术正在被无创监测技术所取代,监测指标愈来愈客观和精确,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监护治疗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更方便、快捷,ICU的功能不断扩大。护理专业理论与基础医学、危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有机结合,监护技术与护理技术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为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全人、全时段、全身的监护。

2 危重症护理学重点领域发展和研究回顾

2.1 以危重病人为中心

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其重点应放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上。在监护病房,尤其强调做到病人的身旁护理,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充足的注册护士,重视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协作,找出最好的沟通方式,发现病人所需,促进患者康复[1]。

基础护理研究方面,在机械通气患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机械通气病人由于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想法和要求,与医护人员和亲属在交流上的困难常导致病人焦虑、恐惧、情绪上的不安定和孤独感,不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护理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同机械通气患者交流方法的研究成果有两类,即无声的(非语言的)方法和有声的(语言的)方法。无声交流法包括手势、观唇辨音(lip reading)、纸和笔、选认图片等;有声交流目前较前沿的方法是使用发声治疗装置,针对已气管切开、并且有完整的发声器官的患者,其应用效果随病人的年龄、疾病诊断、损伤类型、呼吸辅助装置的类型和心理因素而异。与置有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正在机械通气病人交流的最好方法尚无定论[2]。

另外关于危重病人的选择权方面的探讨提出: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的权利”,而且要尊重病人对危重病的救治的“自决权”。有些医院开展了病人清醒时的预嘱,将签名了的预嘱绑在腕上或做成胸卡,以便抢救时遵从病人的意愿,还进行了“尊重人的尊严”的哲学探讨[3],趋向将此作为护理的哲学主题。注意遮盖病人的身体,尊重病人的隐私,使病人选择舒适、无疼痛、无痛苦。倾听病人的心声,死亡时,不孤单,身体洁净,死得体面、有价值。不仅关怀临终的病人,还开展对家属的服务。

2.2 全面护理质量管理

健全的ICU制度与管理是发挥其功能和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保证,制度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ICU的护理质量,而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关系着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和病残率。现有的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管理学和护理学的双重特点确定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首要、以预防为主、以数据为依据的特点,实行标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

护士的工作充分量化,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制定有明确的标准,每周工作的时数定量,每班的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能较好的评估护士的工作负荷;ICU制定有明确的入院标准和住院时间,有完整的经济核算系统,尽可能的节约卫生资源;在临床、科研和护理的学术效果的评估中,经济核算、病人消费、卫生资源的消耗作为医疗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在评估一项护理成果时,同样也要评估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在ICU住院费用高、卫生资源消耗大。还因为部分病人占有床位时间延长,影响需要紧急救治病人的治疗时机,影响医院的抢救效率。

2.3 护理技术发展以医学发展为导向

危重病护理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各医学专科的发展而进步的。特别是随着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急、危重病人的复苏、各脏器支持的新技术等,危重病的护理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结合历史上的经验,以及检索文献所获的资料,发展成为新的工作依据,制定出有依据的护理程序。将这种护理模式称之为“循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例如在心血管外科新开展高难手术,通过细致的护理,更好地控制生命,减少或平稳度过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人的花费;血管介入治疗中抗凝的护理,制定出较好的护理措施,减少血管的并发症;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探访,术后监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严重颅脑损伤的病人过程中总结出全面快速生理复苏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加强基础护理,减少了死亡和致残,降低了经济消费等。护理人员还总结了呼吸机依赖的病人的脱机办法,持续肾替代(CRRT)技术的操作与护理等等。随着新、高、难医技的开展,高水平的护理专项技术应运而生,总结出“循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监护病人的服务质量。

此外,护理技术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在澳大利亚圣文森医院的监护病房内,护理人员自己动手取标本,在另室自己检验,约5分钟能获得结果[2],不仅有利于掌握及时的病情变化的信息,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ICU护士将逐渐进行目前属于医生的操作与处置,如Swan-Ganz导管插入、气管内插管、动脉穿刺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2.4 信息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医学诊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已成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代表。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等所有医学活动。

作为远程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的远程护理更是目前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为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并可大大节约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使偏远地区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医学信息共享。另外,护理的文件处理逐步实现电子化,微机的使用日趋广泛。为了“循证护理实践”,快速的检索护理信息已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危重病人护理的社区服务也将以信息为中介,从ICU向外延伸。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安放在病人家中的一些医疗设备,如无线监护、心电遥测装置、心血管信息系统、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仪(Holter)等采集的病人数据,及时地分析诊断,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可以建立传呼系统,便于病人及时与医护人员建立联系[2]。

目前环球护理专业网站已开始运行,如美国危重症监护护士协会的网站等。通过全球的护理网站,护理技术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必将促进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

2.5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士的心理调整

由于ICU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及亲属,以至护士本身的心理调整,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表明,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人文和心理因素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种族类型、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影响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危重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的ICU开展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使得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调整。患者由于与亲人隔离而产生的分离性焦虑引起了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因此,弹性的ICU探视制度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2]; ICU护理人员要能运用创造性的策略来减少床旁技术对患者的躯体损伤,调整患者的病理心理,对于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4]。

由于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及环境,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病房的护士要大,尤其是新护士[5]。BROSCHE等[6]指出,较多的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但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死亡的负面刺激,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却为人们所忽视。ICU的护士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调整自身的心理,增强自制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紧张的工作,实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完美结合。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护理管理者对工作负荷的调配、护士情感的疏通、重视给予护士心理调整的时间,如可按个人意愿安排脱产学习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开展ICU心理咨询有助于缓解ICU护士的心理压力[7-8]。

2.6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ICU专业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关于ICU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研究。在欧美国家,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危急重症病人及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 CCRN)的认证。截至2002年底,美国已有超过40000人持有CCRN资格证的护士在神经内科、儿童或成人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其ICU专科护士资格要求:①必须是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RN);②在两年内直接护理重症病人(新生儿、儿童或成人)时间必须达1750小时;③具备该资格后,方可参加CCRN考试,才能获得证书,并且每三年更新1次 [9]。其主要职能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心电监护资料分析处理;对心肺骤停进行救治;对机械通气系统进行维护,并能掌握拔管和停机指征及掌握允许使用的药物和药量,并能对用药反应做出解释等[10]。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需进行6-12个月的ICU专业训练;瑞典是1年,奥地利是9个月,丹麦是1年半。结业者授予ICU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房护士。1995年日本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开始在ICU领域培养专科护士[11]。可以说,实行ICU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已成为全球护理界关注的发展趋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2002年,北京护理学会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目的在于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并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但是我国ICU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模式还没有建立,从事ICU专业的入门条件和资格认证工作尚在论证和起步阶段,ICU专科护士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加系统的专科培训、规范专科认证标准、明确专科护士的岗位职责、完善实践能力的评价手段。

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护理科研开展方面,各个国家的护理组织及学会,积极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护理研究。丹麦等北欧护士联盟,为了发展护理研究,从提高护理教育水平入手,重点培养护理研究生、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是澳大利亚“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研究中心和亚洲护理协作中心,共同推动中西方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12]。

2.7 ICU工作负荷及护理人力配备的评估方法

在ICU 成本消耗当中,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占ICU总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 因此,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ICU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同样以护理工作量的评估为基础,其研究起因是由于ICU评价疾病严重度和成本效益的需要。评估护理工作量的工具主要是趋向于发展各种护理工作量的评分系统,评估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活动及治疗干预内容等[13]。所有这些评估工具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二是依据护理活动内容来测量护理工作量进而进行人力配置。

目前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工具主要有:1974年由Cullen提出的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和NEMS量表(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TISS是一种衡量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及指导人力资源配备的评估方法,对我国ICU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但由于存在操作不方便等的局限性,TISS已不再占主导地位。NEMS量表内容包括专科系统支持、护理诊断、ICU或非ICU治疗干预项目, 共有9个条目,与TISS28计分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有相应的软件对病人电子病历中与NEMS中相关的治疗干预进行筛选,评分省去了由医生或护士人工进行评分的过程,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14]。依据护理活动内容评估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还有GRASP量表及OMEGA评分系统等。GRASP系统包括50项护理操作,将护理项目分为11类:饮食、排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吸痰、清洁、翻身及协助病人活动、治疗、给药或输液、采集标本、转送病人及其他。其中每一类和每一类中的具体项目都是选取花费护士时间多或出现频率高的项目,根据测量每一项工作的平均时间给每一项操作固定的点数,护士根据每个病人所需护理项目的点数再加上一定百分率的延误或疲劳时间点数来决定护士工作。GRASP已被开发成为软件,成立了GRASP网络维护中心软件,可以不断地维护升级。目前此评估软件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不同国家的不同医院以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基础,通过评估工作量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要发展了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们之间虽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发展为ICU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资料中关于我国用量表或评分系统评估工作量以进行人力配置的研究较少。目前多采用床护比来配置护理人力。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监测的特殊病房,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卫生部2005年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评价指标中要求重症监护室床护比应达到1:2.5~3。而根据福建省卫生厅的《福建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资料显示,我省ICU的床护比平均仅达到1:1.75,达到1:2.5-3的要求的仅占11.76%。

3 福建省ICU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ICU建制的相关标准,福建省护理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对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以信函的方式就ICU管理模式、人员配备及仪器配备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医院概况,第二部分为医院ICU设置及仪器配备情况等。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参加“福建省重症监护培训班”的77所二级乙等以上医院以信函的方式发放问卷。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共回收问卷67份,回收率73.6%,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92.5%。

3.1 福建省ICU病房的专科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ICU大致可分为综合ICU、专科ICU和部分综合ICU[15]。本次调查的医院中多种类型ICU 并存,共有各类ICU 62个,其中综合性ICU 23个(占37.1%),专科ICU 30个(占48.4%)及部分综合ICU(包括外科ICU、急诊科ICU、内科系统ICU等)9个(占14.5%)。

目前对于何种ICU模式是最佳尚无定论。现阶段国外ICU逐渐向专科ICU发展,因其能显著降低院内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及削减医疗费用[16]。美国ICU发展轨迹是初始专科ICU―综合ICU―更高层次的专科ICU,美国目前的专科ICU的技术水平与装备数量均属于综合ICU层次,只不过其收治的病种限于某专科[17]。我省ICU以专科化ICU为主流,但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

3.2 福建省ICU的规模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调查的62个ICU总编制床位数为542张,实际开放床位数565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1%,床位使用率平均为95%,62.9%的ICU床位数在8张以下,仅有19.4%的ICU床位数在8-12张。62个ICU中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约13m2,其中32个ICU有设置单人间,平均占地面积约25m2,但仍有48.4%的ICU未配备单人间;在房间布局方面,大部分的ICU采用长方形的布局(64.5%),其次分别是扇形(19.4%)和环形(12.9%)。

《重症监护学科建设指南》中指出: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此外,一般来说,从人员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的角度,8-12张床位的数量作为一个ICU的管理单元最为合适。另有学者提出:一个ICU单元最多设置12-15张床位,因为超过12-15张床,对于一个护士站来说是难以应付的。如果床位需要超过12-15张,那就最好建2个或更多的ICU[1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床位使用率平均高达95%,另外,从ICU的占地面积来看,我省ICU开放式病床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13m2,而指南建议为15-18m2,实际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较标准小,拥挤的环境将会给护士的操作和患者的情绪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设置单独的隔离病房是用于收治器官移植等需保护性隔离的病人,或收治严重、特异性感染,需进行严密隔离的重症病人,有利于降低ICU院内感染率[15]。而本次调查中仍有42.8%的ICU未设立单间病床。福建省ICU的规模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3 ICU基础设施及装备与建议标准尚存在差距

每床用房面积平均13.0m2,单间病房配备率是51.6%。按实际床位数计算,所有ICU均配备监护仪和微量泵,平均每张床配备1台监护仪及1.5台微量泵;66.1%的ICU有配备输液泵,平均每张床0.6台输液泵;95.2%的ICU有配备呼吸机,平均每张床0.5台呼吸机,即每两床配备一台呼吸机; 24.2%的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和床旁X线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和26.2%;22.2%的ICU有配备血液净化机,均来自三级医院。在空气消毒设置方面,54.8%的ICU使用空气消毒净化器,其次是自然通风加紫外线消毒(30.6%),仅有19.4%的ICU采用中央层流净化装置,表明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大多数医院的床旁X光机和血液净化机都是共用的,基本能满足ICU病人的需要。《指南》中规定: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我省三级医院平均每两张床1台呼吸机,远不能达到规定要求。仍有部分其它项目与《指南》中的规定存在差距。

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人员走动多、操作多、患者插管侵入性监护与插入导管多、输液输血或其制品多等,再加上如果ICU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气不足,易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本次调查得出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原因可能为通常使用的紫外线照射和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均有害,所以不宜用于人正常活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使用层流净化装置,杀菌效果虽然好,但价格昂贵[19]。空气消毒净化器与紫外线消毒相比, 具有动态、连续消毒的作用, 其广谱特性优于紫外线消毒,并能除去空气中的尘埃和异味;与建筑层流净化相比, 具有费用低、能耗小、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医院ICU房间的大小, 正确选用空气消毒洁净器、定期更换活性炭过滤器,这将是ICU空气净化消毒器达到净化和消毒作用的基本保证[20],以有效防止发生院内感染。调查中仍有43.5%的ICU采用自然通风及紫外线消毒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辅助用房和辅助人员的配备需进一步完善

62个ICU中,79%的ICU有设立医生办公室,37.1%设有工作人员休息室,82.3%和71.0%的ICU设立了专门的更衣室和值班室。另外有2个ICU(3.2%)设有实验室,18个ICU(29.0%)设有家属接待室,40个ICU(64.5%)设有配药室, 10个ICU(16.1%)设有配膳室,还有2个ICU分别设有图书室和示教室。

在辅助人员配备方面,62个ICU中,有6个ICU配备了呼吸治疗师,共8名;仅有1个ICU配备了1名物理治疗师、1个ICU配备了1名营养师、1个ICU配备了2名临床药剂师、1个ICU配备了1名康复治疗师。

虽然我国目前并未对辅助用房(如家属休息室、图书室等)和辅助人员(如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的配备做出硬性规定,但此方面的配备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开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患者家属的良好心理支持对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李玲[21]建议在ICU病室附近设立家属休息室,同时也应准备书、报、杂志等,定时播放音乐、小品、卫生常识及最新医疗成果,使家属放松,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患者。另外,张振伟[22]提出为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快捷程度,如条件允许,ICU可设立(或与检验科共建)临床实验室,应有工作人员休息室、办公室、患者家属接待室、会议室等;朱晓玲[23]认为ICU内有多种高精尖监护医疗设备,应配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治疗师,如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专业维修人员等,定期调试维修设备,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调整治疗计划,以防止ICU护士承担非护理性工作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时间,确保在编在岗。可见设立辅助用房及辅助人员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人性化的层面,扩展到了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的抢救水平的同时,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医患关系建立的层面上。提示在今后的ICU建设中应更多地将医疗技术和人文有效结合,使人员和设备成为提高医疗技术、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3.5 ICU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ICU管理模式分为开放式(无专职ICU医生)、半开放式(ICU医生与原专科医生共管)和封闭式(ICU专职医生专管)等三种模式[2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的管理模式以半开放式为主(占43.5%),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医师和原专科医师共同管理; 其次是开放式ICU(占35.5%),它只有一支护理队伍,患者由各专科医生管理;最后是封闭式ICU(占21.0%),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专科医师查房或会诊,进行协调解决。等级不同的医院ICU管理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6.270,P<0.05)。

何种管理模式较适合ICU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现阶段国内外倾向于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认为封闭式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疗责任明确,ICU能够充分发挥其监测和治疗优势,而开放式管理存在医师顾此失彼,与专科病人相冲突的现象,半开放式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间协调不一致,出现学术上的矛盾等问题[25-26];另有国内学者提出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具备的医院,应选封闭式管理模式,基于现有人力资源及国内医学整体水平,参考广东的实际经验,半封闭式管理不失为一种合宜的选择,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较紧缺的医院,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均为可选管理模式[17]。因此,ICU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3.6 ICU护士处于缺编状态,不利于ICU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的ICU护士固定编制人数为862人,编制床位数542张,床护比为1:1.6;现有护士数1012人,ICU实际床位数565张,床护比为1:1.8。

人员编设是否正确、合理,会直接影响护理岗位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流动及流失率,继而影响到工作效率、护理质量[27]。根据《指南》的要求: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而通过本次调查得出: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为1.6:1,可见现有的ICU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规、岗位设置、护理标准等。目前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先进的仪器是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临床上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精通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来监视仪器并护理病人,所以对重症监护病房性质误解为仪器多了可以节省人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28]。如果ICU护士编制过紧,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①不得不空床,重点处理抢救病人;②不得不降低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而收治一些不够住ICU标准的轻症病人;③降低治疗护理质量,甚至发生差错事故;④护士因工作量大,长期紧张,积劳成疾[15]。在调查中发现实际床护比高于编制床护比,原因可能与各医院往往会根据工作量的实际需要等另外聘请相应数量的编制外护士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关。

3.7 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可持续发展力量不足

ICU护士中男性32名(3.2%),女性980名(96.8%);年龄方面,4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84.0%,其中25-34岁年龄段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51.6%;其次为25岁以下年龄段,占32.4%,说明我省ICU护理人员整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方面,以大专学历的护士所占比例最大(46.2%),其次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9.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所占比例最小(14.3%)。由表2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ICU护士的学历构成不同,三级医院以大专学历为主,而二级医院则以中专学历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Test,z=16.870,P<0.05)

本次调查中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大(占85.8%),其次为中级职称者119人,占11.8%;副高及以上职称24人,占2.4%。由表3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Test,z=2.220,P<0.05)

从表4中可见,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其次为工作59年者(19.6%)。

福建省ICU护士45岁以下的比例达84.0%,从经验、能力、体力等方面综合评定,中青年(即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 29] ;学历方面,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大(46.2%),从年轻护士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应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变化快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此次调查中,年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也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省大量本科、大专毕业护士开始不断进入临床工作,同时可见相当一部分临床护士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同时,坚持自学,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但二级医院高学历人才缺乏的现象较突出,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省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护理博士教育项目也已开展。但本次调查显示,ICU护士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缺乏,可能与我省培养的高层次护理人才目前数量较少, 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生较少等原因有关。

另一方面,技术职称普遍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占85.8%),高级职称的护士仅占2.4%,中高级职称者偏少,表明我省ICU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与此同时,护士临床经验缺乏的现象显著,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U临床教学和护理学术水平的提高。可见我省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如何解决高学历护士年轻化导致的工龄短、技术职称低和临床经验缺乏的问题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与思路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在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护理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总的趋势是:以人为本、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阶梯、以医学发展为导向,以人文护理为着眼点,向逐步完善的护理专科发展。未来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开展危重症护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二是要从国内外循证护理的角度来看,更加侧重于实用性研究,目的是切实高效地服务于患者。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进一步完善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

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二是需要一批先驱者的开拓以及后继人才的发展。然而,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学术素质是危重症护理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危重症专科继续教育体制,已呈现“高技术装备和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局面,而ICU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成立相应机制承担起省内ICU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结合当前急需和北京等城市的实践,总结国内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ICU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准入标准,尽快将ICU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省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可以分步走,首先在省内建立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实施ICU专科护士培训准入制度;再进一步论证在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建立CNS教育培训项目,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培养高素质的ICU护理人才。

4.2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我省基层医院如何进行合理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建设是今后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各级医院应该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根据本医院的级别、ICU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人员,重视ICU在医院危重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规范的ICU病房,配备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护理人员梯队。核心能力是帮助护理专业发展的工具,可指导护士如何在临床持续有效地发挥专业功能,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30]。省级综合性医院可成立多个监护小组,如:心脏监护组、器官移植监护组、呼吸机管道管理小组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全省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ICU发展道路。

4.3 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全国危重症学科建设指南,以循证护理为根本,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首先,结合各医院的实际,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危重症护理实践标准、各级人员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标准、重症专科护理管理制度等。其次,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护理流程,重视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病人重症期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专科护理和院内感染预防工作与护理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以数据为根本的质量管理。第四,加强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医疗、护理、医技、后勤为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五,以病人安全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完善各项紧急预案。

4.4 开展护理科研,加强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明确学科定位和归属,将理论体系系统化和条理化,改变目前学科研究“大而散”的现象,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着眼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护理科研工作。重点领域有:重症护理评估、病人舒适、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同时,加强现有ICU护理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分析成果应用的可行性,为避免重复研究及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规范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校护理专业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参差不齐,因此从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入手,撰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危重症护理学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省一所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如何以此为依托建立我省CNS教育项目,也是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必将为促进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科与国内、国际的早日接轨、提高ICU护士的整体素质,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4.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护理学要从“描述性”到“解释性”,提高科技含量,与国际接轨,否则临床资料将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国际交流。因此,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并广为传授,实属重要之举。引进不是单纯模仿,而是一种革新,必须结合我省的实际,探索前进的道路,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使本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争取能够联合有关单位和个人,为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等发挥枢纽作用。由此可见,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既要走中国的道路,又要与国际的进展相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缩短摸索周期,另一方面充实我国、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体系;在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危重症护理学。与此同时,还应致力于开辟国际间人才培训交流渠道,争取在未来的5~10年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造就出一批在危重症护理学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Kathleen McCauley,Richard S. Irwin. Chang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ICUs to Achieve Patient-Focused Care: The Time Has Come. Chest, Nov 2006; 130: 1571 - 1578.

[2] .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0-265.

[3] Mary Thiers.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ICU[J]. Crit Care Nurse 2006 Apr; 26(2): 16-17

[4] 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 57-58.

[5] 郭欣颖,郭爱敏,李艳梅.ICU新护士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71-372.

[6] BROSCHE T .Death, dying, and the ICU nurse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3,22(4):173.

[7] 林筱莹,许晓洁.规范工作流程有效缓解ICU护士心理压力[J].现代医院,2008,8(1): 126-127.

[8] 袁卫红,张莉,李满华,等.ICU护士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6-63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and 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 Safe guarding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care nurse certification[EB/OL].省略.com.

[10] 周枫.过渡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2):78-80.

[11] 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 785-786.

[12] 马继红.香港医院ICU的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 35-36.

[13] Guccione A, Morena A, 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 Anestesiologica,2004,70(5):411-416.

[14] Anel J,Florian B,Bernd H,et al.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the 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NEMS),using a patient data man agement system.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1487-1490.

[15] 蒋冬梅,唐春炫. ICU护士必读[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 SUAREZ J I, ZA IDAT O O, SUR IM F, et al.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act of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 Crit Care Med, 2004, 32: 2311 - 2317.

[17] 肖正伦. 广东综合ICU现状与未来及危重病救治网建设[J]. 现代医院,2007, 7(10): 5-6.

[18] 周恒瑾. ICU建设的创新设想[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 62-63.

[19] 孙晓春, 周连高.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4):288-289.

[20] 陈渝, 任波. ICU 空气消毒洁净器原理及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7, 14(2): 7-8.

[21] 李玲. ICU家属探视制度对病人及家属的影响[J]. 现代护理, 2008, 14(1): 44-47.

[22] 张振伟.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关内容解读[J]. 中国医院, 2006, 10(7): 6-10.

[23] 朱晓玲.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2):99-100.

[24] 邱海波, 陈德昌, 陈俊豪. 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2): 83.

[25] TOPEL I A, LAGH I F, TOB IN M J. Effect of closed, unit policy and appointing an intensivi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rit Care Med, 2005, 32: 299 - 306.

[26] 孟祥忠. ICU病房建制现状与发展新模式的调查分析[J]. 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3): 260-261.

[27] 关永杰, 宫玉花. 护理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01-118.

[28] 王一山. 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8.

[29] 杨翔宇, 成翼娟.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 16~18.

[30] 陈永强. ICU护士的核心才能[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12): 955.

课题组成员:

1.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李 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3.许 乐,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4.方东萍,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5.郑翠红,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 基层医院;ICU;职业紧张;现状调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a)-01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ccupational stress survey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ICU nurse in community hospital. Methods 52 nurses from ICU and 258 nurses from non-ICU in community hospital were selected in Lianzhou City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who received occupational stress scale.Occupational stress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Occupational task score (task overload,task discomfort,task ambiguity,task conflict,sense of responsibility,working environment,total score),individual response score (business stress response,psychological stress reaction,interpersonal stress response,somatic nervous reaction,total score) from ICU nurse in community hospital were higher than non-ICU nurse (P

[Key words] Community hospital;ICU;Occupational stress;Current situation survey;Influence factors

职业紧张是指在从事某种职业时,客观要求和个人适应能力间的失衡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长期处于职业紧张会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2],还会降低工作效率,这是目前职业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层医院ICU护士不同于其他职业,具有工作压力大、接触人群多、工作环境特殊等特点,属于职业紧张的高危人群[3-4],由此诱发的相关疾病,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同时会降低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各个基层医院不同程度的人员流失,这将不利于医院的长久持续发展,需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分析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相关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针,本研究开展此次调查,以促进职业紧张状况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连州市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基层医院ICU护士52例,年龄为21~52岁,平均年龄为(30.7±5.6)岁;护龄为1~34年,平均护龄为(10.9±4.3)年;学历水平:中专护士7例,大专护士27例,本科及以上护士18例;职称水平:护士13例,护师20例,主管护师16例,副主任护师及以上3例;任职方式:在编27例,合同制25例;工作性质:常白班7例,白夜倒班45例;婚姻状况:已婚40例,未婚12例。基层医院非ICU护士258例,年龄为20~53岁,平均年龄为(30.9±6.1)岁;护龄为1~35年,平均护龄为(11.0±3.9)年;学历水平:中专护士31例,大专护士134例,本科及以上护士93例;职称水平:护士68例,护师96例,主管护师73例,副主任护师及以上21例;任职方式:在编139例,合同制119例;工作性质:常白班41例,白夜倒班217例;婚姻状况:已婚199例,未婚59例。两组基础资料(年龄、护龄、学历、职称、任职方式、工作性质、婚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护龄≥1年;经护士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排除标准:实习生;进修生;离职进修护士。

1.2方法

给予基层医院ICU护士和非ICU护士职业紧张调查表评定。

职业紧张调查表评定标准[5]:参考Osipow编制、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和修订的《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包括职业任务评分(300分)、个体紧张反应评分(200分)、人体应对资源评分(200分)。其中职业任务评分包括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6个维度,分数越高,职业紧张越明显;个体紧张反应评分包括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4个维度,分数越高,紧张反应越明显;人体应对资源评分包括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4个维度,分数越高,个体应对能力越强。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以P

2 结果

2.1基层医院ICU护士和非ICU护士职业紧张量表评定结果的比较

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任务评分各个条目、个体紧张反应评分各个条目均明显高于非ICU护士的(P

2.2 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职业任务分析,年龄、任职方式、护龄、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个体紧张反应分析,年龄、学历、任职方式、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人体应对资源分析,年龄、护龄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表2)。

3 讨论

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而专科护士是指某一特殊或专门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业特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要求其对系统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应用能力较高,对临床护理、教学、会诊等相关知识相当了解。基层医院ICU护士承担着多个角色,不仅是先进仪器的使用者,还是危重患者最直接的观察者和抢救者,其护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救治患者生命的成功与否,因而工作压力很大[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任务评分各个条目、个体紧张反应评分各个条目均明显高于非ICU护士的(P

压力是机体对外界压力源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可诱发相应的神经与内分泌改变,当压力源持续存在时,机体的适应性会明显下降,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同时职业紧张出现后,护士的身体状况也容易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其日常工作能力,还会大幅降低护士的生活质量[10]。王书会等[11]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职业倦怠会造成护士产生消极性,失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缺勤率明显增加和人员流失率显著提高,因此为了确保医院护理的服务质量,要重视护士职业紧张问题的解决。

诸多研究显示[12-13],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与多个因素相关。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从职业任务分析,年龄、任职方式、护龄、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个体紧张反应分析,年龄、学历、任职方式、工作性质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从人体应对资源分析,年龄、护龄均是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4-15]:从职业任务来讲,年龄越高,护龄增长明显,职业紧张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因为护士专业知识增加和工作经验积累,会提高护士的身份和地位,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后,护士会逐渐成为骨干力量,这就需要高龄护士承担更多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还会增加其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出现了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增加了职业紧张的发生风险。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各级医疗机构的护士严重不足,聘用编外合同制护士的现象较多,同时这些合同制护士是目前临床医院值夜班、加班的中坚力量,平时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考试以提高自身技能,使得精神压力明显增加,其职业紧张风险也会明显增加。从个体紧张反应来讲,随着年龄增加,工作经验也会明显增加,很多护士都想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这种个体紧张感会由然而生,强迫护士产生职业紧张。基层医院ICU护士的学历参差不齐,在职称晋升、培训进修时会受到明显制约,低学历护士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提升学历,职业紧张感会明显增强。任职时,合同制护士工作压力大,但薪酬较低,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较为担忧,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职业紧张感。长时间值夜班,也会让护士身心疲惫,对工作产生倦怠,都将会增加职业紧张的发生风险。从人体应对资源来讲,年龄、护龄的不断增加,会让护士的临床经验大幅提升,护士也会承担更多、更重、风险更高的工作,而下班后,护士还要承担家庭角色,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护士没有更多的时间娱乐和休息,各种任务接踵而至,而个体能力有限,容易出现心理波动,这样会增加职业紧张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状况较严重,可针对影响因素,制订有效的措施以减轻其职业紧张感。

[参考文献]

[1] 高茹茹,柳晓琳,张冬梅,等.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89-91.

[2] 黄建美,刘华纯,宋香茹,等.医护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及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 29(4):492-494.

[3] 刘夕珍,徐蕾,史广玲,等.13所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职业紧张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2):10-14.

[4] 柯春霞,许一凡.ICU科护士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的相关性研究及应对措施[J].西南军医,2015,17(4):464-466.

[5] 朱文芬.重庆市主城区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9.

[6] 陈琼妮,李乐之.威廉姆斯生活技能训练对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5):430-432.

[7] 陈丽羚,赵惠芬,李春燕,等.泉州市ICU护士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2):1147-1149,1151.

[8] 魏小妹,李大登.重症监护室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职业紧张的相关性[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50-1452.

[9] 单学栋,吕翠,高丽霞,等.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职业紧张状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48-3650.

[10] 李煜.驻军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对职业生活质量的影响[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11] 王书会,孙梅花,高慧萍.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6-18.

[12] 史广玲,刘夕珍,朱玲,等.ICU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37-539.

[13] 余帅.ICU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7639.

[14] 李珊,张拓红.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在职护士职业紧张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1,11(11):118-120.

[15] 唐丽梅,殷立士,李晓晶,等.石家庄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0):1150-1153.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 品管圈;人工气道;吸痰;正确率

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危重患者存在吸痰不及时、吸痰不彻底、评估指标不明确、质控不到位等问题[1, 2]。为了改进危重患者吸痰质量, 自2012年10月成立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 确立了“规范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的活动主题, 旨在解决危重患者吸痰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制定统一规范的ICU人工气道吸痰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2月入住ICU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前组(2012年6月~2012年9月)和干预后组(2012年10月~2013年2月)。ICU护士共36名(吸痰人次376次), ICU工作1~5年护士12名, 5~10年护士16名, 10年以上护士8名;护士15名, 护师10名, 主管护师11名;文化程度:中专26名, 大专41名, 本科9名。

1. 2 方法

1. 2. 1 成立品管圈 由ICU 10 名护士为品管圈小组成员。设定圈名、圈徽, 选出圈长( 由ICU 护士长担任), 辅导员聘请危重症护理委员会的专家担任。

1. 2. 2 主题选定 圈员利用头脑风暴和应用共识标准法进行评价, 最后确定采用问题达成型来完成这次品管圈活动, 并以规范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操作, 改善人工气道管理质量, 预防感染为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

1. 2. 3 圈名 运用头脑风暴法选定圈名“畅通圈”, 此圈名表达主题是“随时预防呼吸道阻塞, 一个畅通呼吸道是一个快乐的呼吸道(a patent airway is a happy airway)”。

1. 2. 4 调查对象和工具 分别对品管圈实施前后ICU 护士和护士吸痰技术进行评价。2012 年3 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 医院的ICU 中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人工气道内吸痰护理的48 名护理人员, 对其进行调查。

1. 2. 5 现状调查及设定目标:收集资料, 确定存在的问题。经圈员共同讨论, 设立统一的自行制作查检表对建立人工气道吸痰患者进行统计。通过2012年3月1日~2012年6月30日调查数据分析出目前护士人工气道规范吸痰的正确率为85.60%。制定了活动计划书, 对护士人工气道规范吸痰的正确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 改善重点× 圈能力)。设定目标护士人工气道规范吸痰的正确率达到95%。

1. 2. 6 解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 进行现状分析 。

1. 2. 7 根据主要原因制定出改进措施

1. 2. 7. 1 制定了床边肺部听诊呼吸音检查登记表, 强化评估行为:规定每30分钟听诊1 次并在床边吸痰登记表上记录, 护士长和质控员不定期抽查, 查看是否如期听诊和记录, 记录与实际检查情况是否相符;对引流进行再次强化培训, 加强检查督促。

1. 2. 7. 2 改进、完善操作流程 通过流程再造, 撤去吸痰预吸罐, 在原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增加吸痰前后听诊, 阻断细菌通过吸痰操作进入体内引发感染的途径, 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使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更为合理实用、效果可靠、感染率低, 更好地满足了临床需要。规范操作流程并人手1 份, 以备对照参考。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负责检查, 每天抽查5~8 份;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及时反馈, 对个别不按操作流程执行的护士进行批评、教育, 限期整改。

1. 2. 7. 3 制定ICU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痰液引流操作指南。

1. 2. 7. 4 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ICU护士对吸痰规范的认识。方法:组织科会、布置任务、统一认识;学习ICU基础护理质控标准、学习ICU院感指南、人工气道吸痰的护理进展及上述制定的标准。

1. 2. 7. 5 加强对护士标准预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ICU护士吸痰时防护意识不强, 标准预防的行为依从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院感染科等, 应加强对护士标准预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供充实用的个人防护设备,提高护士对标准预防的健康信念,减少标防行动的障碍,从而保护患者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健康。

1. 2. 7. 6 加强质量控制 以吸痰前后听诊痰鸣音程度变化作为评估吸痰操作质量的指标;根据吸痰的操作步骤及容易发生的问题重点环节进行评价。① 护士长、护理组长进行数据调查、统计、分析, 每月进行整改。②从床头抬高、患者、吸痰前全面评估吸痰指征和患者病情、吸痰时的气道湿化、吸痰时的无菌技术、吸痰操作技术、吸痰前后通过呼吸机给予高浓度吸氧和高容量通气、持续时间达到2min等七方面分析护士吸痰规范依从性。

1. 3 观察指标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0年3月以我院40名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急诊科及ICU护士(研究组)20名,普通病房护士(对照组)20名。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其中研究组18份,对照组20份。急诊科及ICU护士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4岁,夜班数8~9个/月。普通病房护士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5岁,夜班数6—8个/月。

1.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自评。将有效问卷结果进行归纳、汇总、评分,运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调查工具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共归纳为去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基本症状因子,按5级评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因子分结果及比较见表1,两组护士在总分、身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恐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士所患疾病情况比较见表2,经卡方检验,两组护士患病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问题分析急诊科及ICU素来工作繁忙、压力大,对护士心身素质均具挑战性,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下,护士工作从单纯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整体护理是复杂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但急诊科及ICU护士缺编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国外研究报道,职业紧张影响智力活动、情绪状态,高强度的脑力紧张可引起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情绪障碍与自杀。急诊科及ICU患者多为危急重症,病死率高,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护理、治疗及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等方面与普通病房护士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对ICU护士的心身健康状态产生一定影响。表1数据表明急诊科及ICU护士躯体疾病及症状较普通病房护士易患性高,如何帮助她们缓解压力,营造有利与于急诊科及ICU护士心身健康发展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心身健康状态是护理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任务。

表2数据表明两组护士所患疾病情况,发病率高的前3位疾病主要表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习惯性便秘、神经衰弱,护士这一群体对这些疾病普遍存在易息性。急诊科及ICU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疾病的发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发现,急诊科及ICU护士不健康心身状态的主要原因为工作琐碎、量大、劳累,患者病情变化快,对护士要求高,护理难度大,环境嘈杂等。

ICU护士应激程度较普通病房护士强烈。急诊科及ICU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职业应激源。ICU护士经常面临急症抢救、技术革新以及各种疾病的威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同时要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这都使护士产生工作压力。长期的噪声污染如急诊科及ICU病房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危重患者的呻吟、烦躁患者的尖叫等,上述噪音远远超出国际声委会规定的标准(35+4.5)dB,这些超标的噪声会引起护士心理生理应激反应。

汉斯·塞尔耶的应激理论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性反应,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即为应激源。以上诸多因素作为应激源能刺激人的某种情绪、体验,在情绪活动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行为变化。急诊科及ICU护士面对持久的护理工作应激,如能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如主动与人沟通,积极解决问题,保持乐观心态等,工作应激水平就低;反之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如自责、回避、否认、发脾气、悲观,工作应激水平就高。久而久之就影响护士心身健康状态和护理质量。综上所述,长期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最终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从管理和个人角度注意消除护理工作压力源,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3.2 对策(1)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在专业知识上持有信心,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外科护士拥有价值感和尊重感。(2)注重自身对挫折能力的培养。加强心理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调节和完善,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3)保挣喻悦的心情。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升华积极情感;向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倾诉;培养业余爱好,使自己的苦恼得到宣泄、疏导,松弛精神,缓解工作压力;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倒休日,保证足够的睡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主动寻求家人支持,以利心身健康的调整,促进健康。(4)提高护理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产生紧张和压力的工作环境,改善福利待遇,增加晋升机会,合理编制,减轻工作量,创造良好的护患沟通途径,营造一个能轻松而认真交谈解决工作上的苦恼和问题的共同协作的环境。管理者应科学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提供—个成长发展的平台使护士感受到事业的成功,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及肯定,使其在工作中以饱满的姿态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专家认为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斌.心身医学一心理生理基础疾病[M].北京:中国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45.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94.

[3]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7(1):30-31.

[4]张伯源.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

[5]Cole A.Hi曲anxiety[J].Nurs Times,1992,88(22):26.

[6]Fieding J)Weavel"SM.A compariso of hospital and commu—nity—based mental health nurses:percephon of their work environment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J].J Adv Nurs,1994, 19(6):1191.

[7]吴兰华,李英.儿科病房护士心身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64(6):435.

[8]夏海鸥,马敏芝.青年护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183.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6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ICU轮转护士65名,其中大专生21名、本科生44名;女护士56名、男护士9名;平均年龄(23.1 11.1)岁;平均轮转时间3个月。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经院护理部批准,对ICU轮转护士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31名和对照组34名。观察组采用情景教学法,在ICU一病区轮转,其中大专生10名、本科生21名;女护士26名、男护士5名;平均年龄(22.9±1.2)岁;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在ICU二病区轮转,大专生11名、本科生23名;女护士30名、男护士4名;平均年龄(23.3±1.3)岁。所有轮转护士由4批次组成,每批次共分为2组,分别在一病区与二病区轮转,每次轮转3个月,两组轮转护士在年龄,学历、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OS ),且两个病区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带教老师在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2.2带教方法

1.2.2.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轮转护士人科第1天由ICU病区总带教接待并介绍ICU工作布局环境、科室人员构成分工、患者的疾病种类及护理特点、规章制度要求等,随机分配至带教老师,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ICU常用护理技能、危重症临床表现及评估要点、各种仪器使用技能及护理书写等。

1.2.2.2观察组

在传统带教方法的基础上,由护士长、总带教老师结合ICU近年来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事件设置6个情景模拟场景(共8个学时),在人科后1周内进行培训。例如:某COPD患者,因病情加重,神志不清,血气分析提示:pH = 7. 13 , PaCOz为78 mm-Hg,PaOZ为65 mmHg。医生于床旁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由2名带教老师分别扮演患者和医生,轮转护士根据此场景配合进行抢救与后续护理。场景设置以后,轮转护士可通过场景要求进行讨论,然后开始模拟训练。此案例要求:①护士要迅速准备气管插管用具,并检查器具是否完好。②了解插管流程并能熟练配合。③机械通气以后是否根据痰液载稠度加强气道湿化管理(如打开与调节湿化罐)。④患者插管后是否能预见性的进行双上肢约束,约束部位是否恰当合适。情景模拟结束后,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并对案例过程进行纠正与指导,回答轮转护士提出的问题,加以详解。

1.3效果评价

1.3.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通过统计科室护理风险事件上报表(该表由护理部组织专家编排,包括当班护士信息、事件发生原因、护理风险事件种类如胃管滑脱、尿管滑脱、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堵管与护理投诉等),得出ICU轮转护士在1年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次数,并计算其在护理项目中所占百分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关护理风险事件个数/相关护理项目总数。

1.3.2医护满意度通过医护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本科室医生护士对2组轮转护士满意度得分。医护满意度调查表是由本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制定,内容包括技能水平、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应变能力5个方面,每个方面20分,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士、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犷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轮转护士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比较

观察组轮转护士全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中胃管滑脱、尿管滑脱、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堵管与护理投诉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均<0. 05 ),但两组深静脉管道滑脱和其他管道滑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本科室医护人员对轮转护士满意度比较

医护人员对观察组轮转护士满意度评分(92. 7 1 82. 53)分高于对照组(87. 2 1 42. 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993 ,P=0. 001)。

3讨论

3.1情景教学法提高轮转护士对ICU护理要点的掌握

ICU做为轮转护士培训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对新护士从理论培训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教学任务,同时ICU集中了病情多变的危重患者,集中了先进精密的仪器设备,集中了危急重症救治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故而集中了护理风险的众多高危因素和高危环节,护理风险呈高发态势。良好的教学方法将保证护理安全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常规思维使得临床带教老师认为临床新护士已经进人临床实践,情景教学模式在院内护士培训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ICU做为一个具有高护理风险性单元,定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经历过不同的护理风险事件,因此相同护理风险事件的再发生率相对较低。轮转护士进人ICU,其专科护理知识、经验匾乏,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将有利于轮转护士较快熟悉与掌握ICU的护理要点与相关护理风险事件。

3.2情景教学法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护士是一切护理行为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川。护士在护理风险管理中扮演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环。罗跃全等研究显示,在ICU护理风险管理9个影响因素中,护士的核心能力位于第1位。乔安花等困构建的ICU护士核心能力结构理论框架里就指出,其核心能力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心理特质4个方面,科室具有针对性地设置模拟场景,不仅让轮转护士直接了解相关风险事件,同时也让其结合模拟场景中的案例,合理运用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提升专业能力以及锻炼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轮转护士的核心能力,有效的预测和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气管插管、尿管、胃管滑脱率以及气管堵管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通过演练能提高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这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 0. OS)也能得到体现。

3.3情景教学法提高医护团队协作能力

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使得轮转护士可以较快地融人到ICU工作环境当中。在护护合作方面,通过模拟场景的培训,轮转护士对ICU常见病种的病情观察、护理要点、处理步骤有了一定了解,护理责任组长可以更好地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医护合作方面,通过模拟场景的培训,轮转护士掌握了在应急状态下医护各项操作配合的流程,忙而不乱、灵活多变,将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配合完成。情景模拟既体现了单项操作,又突出了人员的定位配合,使急救配合达到常规化、规范化,提高了团队意识。通过本科室医护人员对轮转护士满意度评分可显示,采取情景教学法培训的轮转护士满意度得分要高于传统教学法培训的轮转护士。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 定向培养; 重症医学; 专科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161-02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日益增大。专科性的护理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培养专科护士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促使临床护理事业朝着专科化的方向发展。ICU作为医院的一级分科[1],具有患者病情严重、精密仪器复杂、治疗手段多样、工作量庞大等特点,使从事ICU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通常是普通病房的许多倍[2]。因此,ICU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护理能力和极高的应急处置水平。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针对ICU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有的培训模式仍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所以如何建设ICU专科护士培养机制仍需要深层次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ICU专科护士培训现状,为院校定向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先一步的探讨。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ICU专科护士培训开始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就设立了重症监护护理的专业团体,ICU护士必须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和能力测试才能取得合格证书。

1.1 美国培训模式

1976年,美国开始实施ICU专科护士认证制度,是提出并实施专科护士培训最早的国家。美国ICU临床专科护士要有学士教育经历的最低要求,而且必须通过由美国危重病学会组织的从事ICU患者护理执照考试,获得证书后才能进入ICU工作领域[3]。该国危重症护士学会采用网络学习的模式培训ICU专科护士,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通过互联网在线授课、光碟和录像机自我学习等形式进行教学。受训者可以不受地点和时间约束,自由掌握学习进度。培训模块包括目标、大纲、工作表、经验教训、自我测试和模块测试等6个内容,培训内容完全由美国危重症护士学会负责设计[4]。

1.2 加拿大培训模式

加拿大的部分高校对ICU专科护士的培养采取以学校为基础的培训模式,学校负责理论授课,医院负责临床训练,教育机构负责培训方法的设计、培训内容及教学实施[5]。此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分离。加拿大的某些医院采取以医院联合为基础的ICU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即所受训者需要的培训内容、方法和标准全部由医院负责提供。但是这种培训模式均针对医院护士,对在校护生并不适用。

1.3 北爱尔兰培训模式

北爱尔兰采取医院和学校联合的模式培养ICU专科护士[6]。此种模式是以培养临床护士为主,医院负责设计培训项目并提供临床实践场所,所有的理论部分均由教育机构负责讲授课讲解。无论是项目设计还是课程时间或是教学内容都取决于医院的需求,这种模式的优点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充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专科护理发展较晚,ICU护士在我国仅20多年的历史,ICU护士培训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有亮点有创新,但更多的是需要完善和改进。2002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启动ICU护士培训,当年及2004年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致力于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培训结束后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这两期培训为我国ICU 专科护士资格认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随后ICU专科护士培训在全国部分地区相继开展起来。

2.1 国家层面简述

2005年,卫生部要求: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重点专科护理领域实施专业护士培训工程,切实培养一批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化护理骨干,积极探索和建立紧跟时代步伐和岗位需求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高护士队伍的科学文化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8]。2007年,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2005-2010年)》,提出了ICU护士培训大纲,在培训对象、授课内容、培训方法、时间安排和考核要点等内容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9]。2011年,新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10]指出:要对重症监护、血液净化、肿瘤、急诊急救、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着重培养,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增强临床专科护士培训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意识到了ICU专科护士的重要性和培养必要性,并给予政策支持。

2.2 地区培训概况

2003年,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受北京市卫生局、北京护理学会的委托,并在其具体组织指导下,北京率先开展了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的尝试[6],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首次。2005年,广东省依托香港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培养专科护士,开设专科护士研究生班。2006年,上海护理学会具体承担ICU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并于当年建成10个ICU实训基地。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ICU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培训基地。此外,内蒙古、浙江等地也开展了ICU专科护士培训班。这些地区对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医疗系统对ICU专科护士的需求,但也说明我国ICU专科护士培训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院校培训模式

我国各大院校也相继展开了ICU专项培训。本科院校如苏州大学,根据地方需要,自2004年起其护理学系与苏州市护理学会共同开展了ICU护士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苏州地区具备护士执业资格、从事ICU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培训涉及ICU相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甄选、实训基地建设、考核标准制定等方面[11];专科院校如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5-2008年,连续四年,针对四届护理专业大专实习生(共计332名学员)开展ICU初级专科护士培训,在制定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建设教学文件、选择培训医院、选拔临床教师等4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12]。

3 国内ICU专科护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培训模式不统一

有的地区从在职护士中选拔人员,以参加短期ICU专科学习班的方式进行培训,有的地区以科室轮转代替专科培训的方式进行岗位任职培训[13]。无论是在培训周期还是在培训教材上,各地也不尽相同,且对培训对象是否拥有相应的学历、是否具有直接危重症患者护理经历没有要求,致使受训者的能力层次不同。但护士已意识到仅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远不能胜任ICU护理工作的需要,他们对正规系统的培训有强烈的要求。

3.2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ICU专科护士带教老师的能力不一。多数医院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但这些带教老师既要负责临床教学又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有的还要担任一些行政事务,可谓是身兼数职,难免会顾此失彼,影响带教效果和质量[14]。而在校授课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和技能,难以满足护生的需要。

3.3 培训课程和教材不完善

ICU专科护理领域的知识在我国护理本科教育中难寻踪迹,虽然在研究生教育中有专业的研究方向,但与课程设置匹配程度不够,与满足ICU护士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对重症监护思维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但由于学校与医院沟通交流不完全,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临床的实际发展。培训教材更新速度慢、权威性教材少、教学资料不全面等缺点使ICU专科护士培养难以拥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内容[15]。

3.4 准入标准和考核方案不确定

目前能够代表我国ICU专业水准的统一认定机构还未成立,对ICU在岗的护理人员是否必须持有专业资格证书还没有硬性规定。调查研究显示,我国ICU护士在校期间并未接受系统的重症护理教育,护士缺乏进入ICU前的培训;而进入ICU后的任职培训还缺乏正规化、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和模式。在考核中,衡量指标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变动性大,不能客观反映出受训者的综合能力,对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准确评估。

4 未来展望

4.1 建立完善的ICU专科护士培训体系

总体上讲,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要联合调研,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ICU专科护士培养纲要。具体来说,在课程内容上要科学设置,紧跟社会时展和医学技术进步的节奏,不与时代脱节;在授课计划上要周密制定,既体现ICU护士培养规律,又兼顾在校护生特点;在授课方法上要灵活选择,不拘泥于校内课堂和医院科室,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线授课,适时创新授课手段;在师资力量上要优化配置,不仅要从护士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授课老师,还要注重老师队伍的培养,增加授课老师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在考核方案上要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合理,过程便于操作,尽量统一有序。

4.2 严格ICU专科护士执业准入标准

对在职护士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要设置培训对象准入条件,对学历、经历、年龄要有详细的要求,对在校护生课程学习和任前培训要建立淘汰机制,确保优秀的人才进入ICU专科护士队伍。明确ICU专科护士的感念认识,统一ICU专科护士资格考核标准,建立规范、权威的资格认证机构。

4.3 尝试和完备院校定向培养ICU专科护士模式

即医院和学校联合培养ICU专科护士的模式,以在校护生为对象,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选拔和建设师资力量、选定和编写教材、设置教学课程和内容。护生通过“自愿+择优”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ICU定向培养班,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业:(1)定向培养护生在完成学校规定公共课程基层上,增学重症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学时要在150课时以上;(2)学校建立ICU工作坊,要求护生掌握ICU常见的10项护理操作;(3)ICU定向班的护生到指定医院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实习,实习计划有所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制定。这种模式是对护生合理使用的一种优化,不仅满足了护生学习临床实践的需求,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医院临床一线的需求,同时为建立合理的ICU护理队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黎明,夏明,李玉萍.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79-80.

[2]高燕,邢爱红,庞海霞.三年制专科护生ICU护理专业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2,12(26):3245-3246.

[3]任国琴,俞萍,苏纯音.国内外ICU护士培训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7-18.

[4]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CCNS renewal options and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2010-02-06.

[5]乔安花,席淑华.不同国家及地区ICU专科护士认证与培养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2):90-93.

[6]魏建民,杨杰,薛婧杰.国内外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与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55-57.

[7]曹红梅,陈湘玉.我国ICU护士培训现状及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87-8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S].2005-07-2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的通知[EB/OL].2007-05-25.

[10]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11]钮美娥,殷桂霞,薛小玲,等.ICU专科护士资格培训的实践与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692-693.

[12]邢爱红,王宁,闫春梅.初级专科护士培养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8):356-357.

[13]王志红,周蓝妹.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9.

[14]蓝惠兰,黄惠根,谭杏飞,等.综合ICU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5,4(1):39.

[15]彭爱芝.我国护理人才资源配置现状及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2(1月下旬):11-12.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篇8

清晨监护室病房里静悄悄的,一群天使忙碌地穿梭于病房中,她们个个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以百分之百的状态投入在工作中。不,这不是工作,在她们的心里这是使命,必须完成的使命。在这病房里的每一位病人都是她们的亲人,病人痛了,她们心里比病人更痛,病人好转康复了,她们比病人更开心。这就是那群可爱的人,那群可爱的icu护士。

我虽然是一名男护士,但是这个职业使我感到骄傲,能作为一名icu护士更是我的骄傲。三个月前,我作为一名护士来到了远大心胸医院重症监护室。所有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各种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很多都是以前听过但没有见到过的,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在这里我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友爱,互相帮助。这是我的幸运,是我的福份。科主任和护士长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我。为我创造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和追求进步的条件。

在护理部和科护士长的精心安排下,我开始了在icu培训,培训期间,有好多积极的事情感动着我,好多积极的人物带动着我,帮助我进步。我知道icu护士必须爱病人胜过爱自己。面对飞速发展的特殊的医疗事业对护士提出的业务要求,面对当今社会对护理事业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我曾经有过这样感概:当护士难,当好护士更难,当一个icu好护士难上加难,学习期间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教育,我深切体会到爱病人胜过爱自己是icu护士必备的品质。在此,我感谢每一位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不管多忙,总能按时开始,圆满结束,她们的精心准备、耐心讲解、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学员。随着培训的结束,我逐步开始了临床工作。

在我们病房大多数都是重症病人,他们不能讲话,这更加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颗关爱病人的心,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吃苦在前,不辞辛劳,不考虑自己得失的人才配做一名合格的icu护士。

上一篇:最新护士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项目经理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