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背景音乐; NICU; 播放时段
近年来,背景音乐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场所。温馨舒缓的音乐,能缓和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减轻压力,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1]。本研究对NICU不同时段播放背景音乐的效果作一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入住本院NICU的患儿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共86例。平均日龄5.67 d,平均体质量2.54 kg,平均住院天数15.5 d。其中女33例,男53例,机械通气16例,CPAP应用19例,吸氧21例。
1.2 方法 A组于9:00播放音乐40 min, B组于10:00播放音乐40 min。选择的音乐均为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曼的《梦幻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音量40~60 db。
2 结果
A组和B组患儿SPO2及心率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音乐干预对于缓解患者在各种医疗环境中所面临的疼痛是有效的,并在多种研究中得到证明[2]。NICU中患儿病情危重,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对患儿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造成机体应激状态,不仅加重病情,还会影响医疗护理的临床观察判断。
3.2 研究表明,通过有规律的舒缓的旋律对患儿产生一种催眠放松的治疗效果[3]。9:00前后医生为患儿诊疗查房,平静柔和的音乐使患儿处于最佳状态,为医生的诊疗判断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指导实施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3.3 音乐能促进消化道的活动,影响心血管系统,使血脉畅通,加速排出体内废物,有助于疾病恢复[4]。9:00护士为患儿做基础护理,肠内喂养时间。柔和的抚摸配以舒缓的音乐使患儿建立良好的食欲,减少喂养困难、呕吐及消化不良状况发生。
3.4 当患儿听音乐或卧床休息时,应尽可能消除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干扰[2]。NICU中,10:00护士最为忙碌如采血,吸痰,静脉注射等,对患儿疼痛值数较高的操作集中进行,平静舒缓的音乐反而使人产生厌恶情绪,心生烦闷。
3.5 背景音乐适时有效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生理反应等作用,而且还能增强患儿的免疫力[5]。
总之,背景音乐的治疗干预效果已得到很好的验证,但临床中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如环境,患儿病情及疼痛刺激程度等影响。护士应充分了解评估各种信息,才能确保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鹏,姚海芳.ICU综合征的治疗与护理.护理杂志,2002,19(1):27-29.
[2] 马丽,余丽君.我国运用音乐进行疼痛干预的护理研究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8-270.
[3] 李亚静.音乐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3,18(3):225-227.
1 ICU护理存在的风险
1.1 ICU疾病的严重性及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因疾病的自然发展和演变导致不幸的情况时有发生,容易被患者或其他医疗人员误视为医疗事故。
1.2 ICU医疗设备设施因素 根据病房的实际需要,本院ICU科室配备了19台监护仪,16台呼吸机,15台微量注射泵,每张床都配有2套中心吸引及中心供氧设备。这些仪器先后购置,有的已陈旧,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当护士在使用这些仪器、医用设施材料时,若事前未发现质量问题或抱着侥幸心理,就会引起质量风险而引起纠纷。
1.3 医院内感染 ICU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环境及医疗仪器受污染,这些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
1.4 护理技术因素 由于ICU工作量大,基础护理繁重,护士常过度疲劳或紧张,会产生厌倦、失望等情绪,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责任意识下降,而产生如下情况:一是观察病情不仔细,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突然发生了病情变化,但因临床思维片面、主观臆断而未及时汇报、处理或记录不及时而产生质量风险;二是有些制度如病房管理制度、意外事件报告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造成的风险,没有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三是业务水平低,由于科内低年资护士多,护理业务和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等,加上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应用,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日趋增加,因而技术风险也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1.5 医患沟通问题 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有效沟通,是医疗程序中极重要的一环。由于ICU患者的病情特殊性(患者由于意识不清或人工气道的建立),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医护沟通的难度;有些家属不能理解ICU的有关管理制度,特别是无陪人制度;患者家属对突然丧失亲人会出现极度悲痛反应,出现拒绝、愤怒或抑郁情绪,有些会因此迁怒于医护人员。亲属对导致亲人死亡的每个细节均十分关注,而这种强烈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深对医护人员的矛盾。
2 ICU护理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2.1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 我科的医疗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年龄不一、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种人群,医疗护理服务具有高风险性。应通过多种渠道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分析有工作缺陷的病例,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掌握病情,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必须有医生、护士陪同;使用镇静剂要密切观察镇静分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执行住监护室患者及家属告知度、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制定ICU心内直视术后护理规范及约束用具使用规范等,规范护理行为。
2.2 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工作
a ICU病人病情危急,迅速主动接诊,以娴熟的技术实施急救措施,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b给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交流表达的机会,对病人常见问题做成文字卡片或图案卡片给病人看,指出要求。对一些有创伤性的操作,向病人解释其必要性,可能出现哪些不适,尽可能取得病人的理解同意,切不可因与病人的交流障碍,而忽视与其交流。C主动、热情地介绍病人当天的基本情况,耐心倾听亲属的询问,圆满回答亲属提出的问题。在病人活动受限期间,护士尽力保持其舒适,减少不适感,让亲属感到医护人员尽心尽力地照顾关心和治疗病人,尽量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更好地得到亲属的信任和理解。
2.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护理记录是客观性资料,患者有权利复印。这对广大护士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护士长要注意环节质量检查:a患者入院评估要详细,尤其是外伤急诊患者有多发伤包括皮肤损伤,仔细检查并准确记录,处理及时,并进行动态评估。b每天检查护理记录,如果有缺陷及时修正。c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所有处置、用药全部记录在案,进行效果评价。如遇到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可执行口头医嘱,事后一定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不符。同时,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能够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操作、处理结果等多问一句话,多进行一次关注,可唤起相互间的深情友谊,弥补工作中的缺陷或漏洞,从而有效地防范护理差错。
2.4 通过业务学习、疾病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使人人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及相应的护理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保证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耗材物资准备充足。ICU的设备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抢救药物认真交接,以免因物品不足、设备器械故障等,导致抢救延误或护理工作受阻引发医疗事故。认真使用各种药物警示标识,除了各种敏感药物标识外,还自制膀胱冲洗标识,胸、腹腔冲洗标识和肠内营养标识,当这些治疗和输液同时进行时,可避免护士接错液体酿成大祸。
2.5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交流,如写字板、图片、规范化手势语(伸大拇指表示大便,伸小指表示小便,伸示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形如水杯表示口渴,握实心拳形如重锤表示疼痛,用手拍床表示想交流,握笔写字式表示想写字)。ICU的护士不能一味依赖监护设备所监测到的各类数据,要学会综合分析判断,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患者的主诉表示理解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护仪、呼吸机的报警参数,减少设备噪声,切忌在病房大声喧哗。
2.6 合理配置ICU的护理人员,保持相对充足,合理排班,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护理人员的排班需求。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上班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部分优秀的护士送进修学习,满足护士自我实现的需要。护士本身注意劳逸结合,合理营养,积极地调整心态,做一名有强烈责任心,工作沉着冷静,具有独立工作,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好的身体素质的优秀ICU护士。
参考文献:
[1] 郑春燕.ICU护理风险事件与对策[J].护理学报,2012,15(5):92-91.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有感
王杨周
长治市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李俊:从一滴水中看见太阳,从一片叶子感知春天。王杨周进修归来,从协和带回来一滴水和一片叶子。
就"救死扶伤,勤业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雪芳精神与"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在内涵及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协和人对待责任的选择和对待细节的态度,却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医院有大小,但面对的是同样的生命,我们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将病人的血压维持在140-150/60-80mmHg,从生命指标上看没错,但协和精神让他们选择了提高10mmHg,进而拯救了患者的生命。责任从对生命的生理指标达到了对生命本质责任的高度。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协和人开始思考,什么决定细节?他们的回答是:态度!由此,我们应该得到深刻启迪:把雪芳精神从宏观的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取决于我们的职业态度和人生态度。作为医生,与其说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人生选择。职业有节假日,有上下班,但生命的钟摆却不能停歇。因此,医生的生命里有了病人的生命,病人的生命让医生的生命有了高于其他人的意义。于是协和人说:"救活一个生命就有这样的成就,生活中碰到很多很多糟糕的事情,一想到你曾经救活了一个人,你的心情就好了".协和人突破了上下班的规定,不是迟到早退,而是提前或延迟,奉献了自己的节假日。王杨周问为什么?他们回答:我们都去问病人,这是所有问题的起点和终点。
我的结论是:因为协和精神,已经融入协和人的血液和生命,协和人在医生这个当今"高危"的职业中,成就了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人生。——王杨周从协和带回的这片叶子和这滴水,反映的宏大主题,带给我们的是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值得全院干部职工为她"点赞"!
赴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的契机是 2013年一个危重病例的专家会诊。一个车祸导致肋骨骨折、腹部闭合伤的病人,住院期间突发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转入我所在的长治市人民医院ICU,我科迅速诊断为张力性气胸并积极抢救,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之后一周,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脏器功能均趋于稳定的同时,其肾功能却在进行性恶化,与腹部闭合伤有关?经腹部B超、CT等检查及普外科会诊,迅速排除了这一可能性。那么,是突发张力性气胸时的缺血缺氧导致的后果?由于抢救及时,患者缺氧及低血压时间并不长,之后各项生命体征都维持于正常水平。肾损伤为什么没有纠正?医源性?因为入科患者就存在急性肾损伤,并没有使用肾损伤的药物。
协和精神最先给了我下马威的是其勤奋与奉献。科室每日7:50交班,作为学生,第一天我赶在7:30匆匆走进病房,想要提前熟悉一下病人,然而,协和本院的住院医已经详细检查了所有病人,记录了检验检查结果,带组教授们也已经查完了重点病人,正在讨论些什么,我有点懵……然后慢慢习惯,协和人的一天并不是从所谓上班时间开始的。而每日早晨、下午两次主治医师查房,上午的教授查房,午间的带教培训,下午的文献讨论,下班后的科研数据采集,始终贯穿于诊治病人的过程当中,风雨无阻,教授们即使到各地开会、会诊也不能耽误病房的诊疗和学习。起初的两个月,年纪轻轻的我就像台老旧的机器,始终处于腰酸背痛两眼酸涩脑袋发昏的边缘,一旦坐下,分分钟就能睡着,待到身体适应了协和生活,始终紧绷的神经仍然让我每日下班后都有如一滩烂泥一般,而协和的老师们,则开始了文献查阅、科研数据采集和分析、会议及教学课件整理等工作……更不必说所有医师都已习惯的24小时×7天×365天的待机状态,以及协和的总住院医师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日的魔鬼式训练。带教老师偶尔交给我一篇文献讨论,就让我熬夜三四天做翻译、查资料,做成课件不过十余分钟的内容。做科研助手时的近距离接触,我看到每位医师桌面除了电脑、文献,只有各式各样的茶和咖啡点缀其中,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可乐可以提神……终于发现他们也不是超人,更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是靠什么支持着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继续下去的,崔娜医生在《生命缘》中给了我答案:"救活一个病人就是这样有成就,能让你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哪怕碰到很多很多糟糕的事情,一想到他,你的心情就好了".刘大为主任在查房时也给了我答案:"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为什么,不是你问我,也不是我问你,我们都要问病人,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所有问题的起点和终点".至今我对他们的工作方式仍然充满敬畏,病人至上的原则也扎根在心底。
协和医院的ICU拥有一流的监护系统;PB、Drager、Maquet等各种类型功能配置齐全的顶级呼吸机;Braun、Alaris等各种微量泵、输液泵以及输液管理系统;可常规进行肺动脉导管、PiCCO、经食道超声心动、经胸壁超声心动等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开展CRRT、IABP、HFOV、ECMO等先进的治疗手段。然而在对我们的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却是细节。刘大为主任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细节决定成败,什么决定细节?态度!"严谨求精就是协和人的态度。在工作中,病人生命体征的采集常规是以小时为单位,遇到病情不平稳时,如血压、心率等变化,则要求精确到实时,每一个异常的指标都必须马上发现,必须有想法,有想法就必须有行动,每次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立即评估效果,来判断是继续目前思路治疗还是改变处理方向,甚至在患者出现少尿时,等不及每小时一总结的尿量,趴到床边一滴一滴的数尿的滴数来判断处理的效果。一个容量过负荷导致心衰、呼衰,依赖很高条件呼吸机支持的病例,利尿效果很好,夜班经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还要保证有效循环灌注等工作,一夜间利尿达到8000ml,呼吸机支持条件迅速减低,查房时上级医师的意见则是:"病人为什么没能脱机?利尿8000ml?为什么不是10000ml?你知道这样病人的脱机目标就会减慢几小时甚至一天吗?你知道因此之后所有的治疗进度都要推后吗?你知道所有的治疗都如你一般拖沓的话也许病人要多住院一周、一月,甚至会失去抢救的时机吗?"夜班医生委屈吗?委屈,也不委屈,一代一代协和人就是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协和人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我们为什么不能?自此,每日我们都安心守在病床前观察病人的症状,详细列表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检验结果的动态变化,我们的处置,以及效果,在交接班以及上级医师查房时备用。查房时,上级医师总会提前看过病人,有时甚至能纠正我们汇报中某个数值的小失误,有疑问时,往往立即调阅监护系统或联系当班医护核实,查房内容有时重点突出,有时轮廓分明,有时事无巨细,有问必答,每个病例都是我们活生生的教科书。偶尔遇到老师不能确定时,没有遮掩,没有架子,他们会现场查阅资料或留下讨论作业,次日大家一起讨论。我非常自信自己对病人的观察,也相信自己汇报的准确性,老师们为什么总是要花时间亲自看过所有原始数据?这曾让我感到不被信任,某天,王郝老师对我们解释:"你汇报时的所谓正常/异常指标,在这个病人身上,在经过我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分析后也许就不是正常/异常指标,每个细节都很重要,都不能放过。"我释然了,也被严谨、求精的协和精神深深感动了。
一年中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令我难忘,然而最震撼的还是协和的团队意识。一个人精力有限,也难免有惰性,难免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在看护病人的过程中,尤其值班期间,难免会更关注自己主管的病人;在科研、会议、教学方面,难免有工作量的分担问题;在科室与科室间,难免有责任分摊、风险承担的问题,诸如此类。但是在协和的一年,我见到的是在老师之间,互相帮忙看护病人,分析病情;在值班期间,每一个病人的进度都不能落下;在一个人任务重时,另一个主动无私地补上;在抢救病人时,瞬间没有了病区,没有了组别,只有谁在这一环节最精通,谁就出现在这个位置……我见到在感控方面,责任医师不怕得罪人地制定出了"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的制度,陆续制定出各种"麻烦"的制度,如重点病人的所有操作都必须医护双人"check",从意识到行动上提醒所有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手卫生的重要性;如中心静脉穿刺时限制病房人数,全身铺单,操作范围铺双层以上无菌单;如感控小组每日交班提醒大家重点病人易感因素,护理要点;如每一例院内感染必须在每周的例会中讨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推广实施,甚至提醒其他科室做相应改进……这些无疑增加了每个人的工作量,然而没有人抱怨,反而积极配合,分析不足,提供改进思路,结果是院内感染率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病人的安全多了一重保障。我见到值班医师了解科室内所有病人都如自己主管的病人一样细致,所有病人推进的检查治疗手段都可以以最快速度完成,所有病人病情变化和调整都有明确的分析和责任人,下班时或假期,我可以放心的埋头苦睡,在微信群询问病人状况时,总有当班或刚下班的医师可以详尽回复;我见到在需要多科配合处理的病人中,没有人推诿,疑难危重高风险病例自己没有把握时,总会有更高一级医师站出来,总会有其他兄弟科室的医师伸出援手;我见到在进修医师的周末沙龙,总有本院的带教老师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为我们答疑解惑,或就某个小专题进行讲座,没有人藏着掖着,没有人笑话我们的问题幼稚;我见到在文献讨论时、教授查房时,前一刻还嘻嘻哈哈的老师们往往会就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火花四溅,但是讨论一结束,或有一个大多数人的共识达成时,执行力可以不需要有丝毫怀疑。我看到的是一个大家庭,有家长有孩子,有兄弟有姐妹,互相分担,互相包容,互相提醒,互相激励。
都说协和有三宝:教授、病案、图书馆。然而在我的心中,协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宝,是协和百年不衰的生命源泉,他培养出一代代协和人,激励他们创建出今天的协和,传承了医疗技术、经验、临床思维过程的积累,也丰富和继承了协和精神,代代相传。陈德昌教授告诉我们:面对医学新挑战,我们不能囿于"今日之真理",创新思维的步子永远不能停歇。如此,突破可能就在下一个站台等着我们。
能有一整年的时间融入这样的大家庭,我是幸运的。这一年,我拥有了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每天、每时、每刻都有的各种查房,各种教学、讲座,各种会议、论坛,免费的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系统,更有活生生的有问必答的"老师团".在老师们身体力行的教导下,我对医学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重症医学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当初那些奇奇怪怪的指标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抗病魔;对各种高大上的机器设备、监测手段、治疗手段部分熟练掌握,部分有了初步了解;对严谨的科研过程初窥门径。一年间,有些惰怠的我,逐渐跟上协和的节奏,从"见习生"成为"副班"开始管理病人,又经考核升至"主班"带着"副班"管理更多病人,承担更多责任,并在结业时得到"优秀进修生"的鼓励,这是协和的大家庭带给我的巨大改变和提升。然而,更让我刻骨铭心的却是协和精神,病人第一、细节无止尽、创新无边界,我将他们深深刻在了心上。
关键词:卧床患者压疮危险因素集束化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88-02
集束干预策略(Bundle of Care)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用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这些循证指南若同时施行较单独执行有着更好的效果[1]。我院尝试将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压疮的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我院内外科卧床患者767人,其中监护室患者432人,其中男415人,女352人;年龄70岁173人。
1.2方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387人,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压疮预防护理方法)380人。
2结果
767例患者共发生褥疮38人(入院时有褥疮者25人),多为入住监护室的难免压疮患者。
3结论
3.1易发因素。
3.1.1年龄。年龄在60~70岁和>70岁的患者压疮发生危险性增加,年龄越大压疮发生危险性越高。老年患者运动及神经活力较低,机体控制力差,感觉功能衰退,老化的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组织萎缩变薄、易损性增加,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2]。
3.1.2住院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压疮发生危险性增高。多数患者住院初期并无压疮发生,但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组织持续受压的时间越长,越发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
3.1.3Branden评分。Branden评分为保护因子,评估的分值越高压疮发生风险性越小。我们采用Branden量表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假设可能发生难免压疮者随着评分降低其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大。
3.1.4体温。体温>37.5℃和体温
3.1.5体重及营养。体重20%的患者较标准体重的患者疮发生危险性增加。低体重、低蛋白患者皮肤组织变薄,骨突出明显,且多合并营养不良,组织水肿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高体重的患者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皮肤组织所受的压力明显增加,加重缺血、缺氧,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
3.1.6高APACHEⅡ评分与急性炎症反应。老年危重患者合并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溃疡者发生压疮比率亦明显升高。
3.2集束化策略。
3.2.1护理人员培训及高危压疮预报及登记跟踪制度。每月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如:①高危压疮患者的判断;②高危压疮因素的评估方法;③压疮预防措施及外用药物流程;④高危压疮患者交接班制度;⑤压疮患者护理措施及各类创面的处理方法;⑥卧床患者翻身技巧。对入院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分,并将高危压疮患者登记上报以便跟踪结果。
3.2.2认真交接。规范压疮预防流程,落实质量考评标准,切实做好高危压疮防控工作。责任护士在护士长和各班组长带领下,认真床边交接班,重视患者全身情况,并重点观察患者皮肤受压情况,评估患者翻身前后病情、皮肤、管道、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针对不同患者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2.3翻身护理。针对患者情况,确定翻身频率,一般每0.5~2h翻身1次;规范翻身方法,避免拖、拉、扯、推等增加摩擦力和剪切力的动作。注意患者床头抬高不宜超过30°,受压部位垫软枕、水枕等,以分散骨突部位所受压力。
3.2.4皮肤护理。卧床患者常因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皮肤弹性差等原因引起皮肤浸渍、变软,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较高。对高热或皮肤易出汗者,应及时擦干腋窝、腹股沟、颌下等部位的汗液,必要时温水擦洗;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用湿纸巾清理肛周,并外涂保护膜;因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者,应及时通知医生用药,减少大便次数,并用酮康唑、甲硝唑磨成粉末后加入炉甘石洗剂外涂肛周,以减少大便对皮肤的刺激,减轻肛周潮红、糜烂;对于极度消瘦、皮肤弹性差者,除使用减压用具外,还应在肘部、足跟、大转子等骨突部位贴透明敷贴;使用约束带者,应加垫棉垫,以防约束部位皮肤损伤。
3.2.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营养支持方案。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必要时静脉应用白蛋白、输血或鼻饲,以改善患者全身营养,降低压疮发生率。
3.2.6健康教育。给患者做细致的心理护理,讲解如何减少剪切力和发生压疮各种危险因素对预防或减少压疮发生的关键性[4]。由患者、家属或陪护者共同参与,普及压疮预防知识,重视全身营养,认真执行营养计划,做好皮肤清洁干燥,给予舒适卧位。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共同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君,朱健华,顾艳荭.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90
[2]宋朝晖.老年术后病人发生压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1):106
[3]段征,刘义兰.ICU住院患者压疮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1):42―44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医院的临床工作重心从治疗逐渐转向护理中来。经有关人士研究发现[1],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恢复速度。在临床护理过程中[2],其护理风险因素较多,若不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容易出现各类威胁患者安全的事件发生[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病房于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患有心血管内科重症疾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47~83岁,患者平均年龄约为61岁。均因心血管内科重症疾病入院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入院原因为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主动脉夹层14例,心力衰竭7例。按照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47~83岁,患者平均年龄约为58岁。其中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例,患有主动脉夹层患者6例,心力衰竭患者6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49~82岁左右,患者平均年龄约为61岁。其中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患有主动脉夹层患者8例,心力衰竭患者1例。
1.2方法 以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均应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具体护理内容包括用药护理、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及其他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临床风险防范护理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具体由临床护士成立风险防范护理小组,在临床基本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护理风险因素进行防范性护理。具体防范性护理内容包括积极配合医生各项治疗、加强用药环节的临床护理、严格按照无菌术操作过程护理、及时向上级汇报汇总、避免发生意外伤害。对此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加强用药环节的临床护理,由小组成员对患者每日用药进行"三查七对",在此期间,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确保用药的准确性。为避免临床感染的情况发生,应严格按照无菌术操作过程进行护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检查,对患者每日临床表现,突发状况应及时进行回报及汇总,在护理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护士值班的密度,尽量避免因坠床及其他意外情况发生,每日定时对患者应用仪器状态进行检查与维护,避免因操作原因导致救治时间的延长。除每日工作外,对风险防范小组内护士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风险管理及心血管重症护理的各种应急方案的应用。
1.3护理效果判定 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分为临床护理显效、临床护理有效及无效三个临床评价等级[4]。临床护理显效:患者经临床护理后,并未发生临床不良事件,患者病情有所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临床护理非常满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经临床护理后,未发生严重临床不良事件,患者病情未加重,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临床护理比较满意;临床护理无效:患者经临床护理后,发生严重临床不良事件,患者病情加重,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本次研究的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相比较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显著,其临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更低。见表1。
根据上表中数据所示,观察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15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11例,其临床护理有效率高达86.67%;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10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8例,其临床护理有效率为60.00%。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疾病属临床中比较危重的一类疾病,其患者常驻于ICU病房之中[5]。虽然ICU病房中护士分配相对较多[6],不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但一旦出现,即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临床风险防范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大大降低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2013,28(13):1203-1204.
[2]齐勇梅,权开花.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初探[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66-267.
[3]任惠廷,刘瑞芳.关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大家健康,2014,8(1):362.
[4]谢艺珍.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178-179.
[5]苏菊云.结肠透析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2012,11(9中):459-460.
[6]赵忠秀.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防范和评估探究[J].北方药学,2013,10(6):109-1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82-02
意外拔(脱管)(Unp lanned Extubation,UE)[1]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导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我科脑血管意外患者因吞咽困难导致饮水、进食呛咳或因意识不清无法经口进食或进食量无法满足机体需要时给予胃肠营养管管行管饲饮食十分重要,但临床上在留置胃肠营养管期间时有UE现象发生,影响了治疗和护理的进行。笔者对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发生的23例胃肠营养管发生UE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3例胃肠营养管UE事件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8―87岁,其中神志清的患者10例,神志不清13例,患者强行拔除胃肠营养管有8例,胃肠营养管自行滑出12例,患者因恶心、呕吐将胃肠营养管呕出的为3例。
2 脱管原因分析
2.1 健康宣教落实不到位 沟通一直被认为是有效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对策之一[2]。本调查中23例UE事件中因患者强行拔除胃肠营养管有8例。
2.2 鼻饲管固定不到位 23例UE事件中胃肠营养管固定方法均为胶布固定于鼻尖和脸颊上,固胶布易被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或是因患者脸颊出汗、皮脂腺分泌而松脱,从而易导致管路滑脱。
2.3 肢体约束不到位 部分神志不清的患者肢体约束不到位,患者通过挣扎或用手直接拔除鼻饲管。
2.4 置管后不适 由于鼻饲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加之固定鼻饲管的胶布松脱,导致鼻饲管滑出。
2.5 护理不到位 因为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到位,胃肠营养管发生UE事件的高发时间段一般多在中午连班或夜间护士人手较少时,护士巡视病房时由于对鼻饲管滑脱的危险性认识不够,未能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预防。
3 护理干预
3.1 建议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加强置管前后期间注意事项的宣教和患者及家属的管道自护能力,以减少胃肠营养管UE的发生。在留置鼻饲管的前、中、后各时期反复多次宣教鼻饲管的意义和脱落的危害,引起患者和家属足够重视;协助患者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时要注意技巧,减慢动作,避免牵拉鼻饲管,防止不慎拔管。
3.2 改进管道材料,改进固定管道的方法以促进患者舒适感,降低UE发生率。本调查有例12UE事件是因为管道固定松脱引起,因此,良好的固定方法可防止脱管,增加患者自行拔管的难度。我们在工作中采取每日更换胶布,晨晚间护理为患者进行面部清洁时用温水仔细擦去油脂、汗液、口鼻分泌物;每天两次口腔护理时及时评估胶布受污染情况及其黏贴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换胶布。
3.3 及时有效的肢体约束 对于神志不清、烦躁不安患者,在加强营养管固定同时可合理使用约束带,注意定期更换约束部位,观察约束部位皮肤血运情况,确保安全。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使用过程中要加强患者神志瞳孔变化及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配合抢救。
3.4 减轻患者不适感 置管期间注意和患者保持沟通,询问患者感受,提供舒适护理,减轻患者痛苦;如加强口腔护理、雾化吸入能减少恶心、呕吐现象发生,缓解患者因留置营养管管产生的不适和痛苦,从而提患者对营养管的耐受性,降低患者自行拔管的概率。
3.5 合理排班,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 根据护士年资及工作能力进行合理排班,注意新老搭档,同时要求护士交接班时认真仔细交接患者鼻饲管留置情况,加强夜间巡视,发现胶布污染或不黏时及时更换;加强低年资护士安全教育和病情观察的培训,增加夜间值班护士人员,降低夜间拔管风险。
4 小结
针对我科脑血管意外患者胃肠营养管滑脱事件分析,我们总结了原因并提出了护理干预措施,规范了胃肠营养管的护理路径,有效降低了营养管滑脱率,保障了患者安全、舒适及营养摄入,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蔡虻.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34-937.
[2] 庄一渝,袁莲凤.医护合作减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417-419.
[3] 耿红梅.鼻饲管固定方法改进[J]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12):1431.
[4] 孙玲,龚素勤,张玉双.450例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2005,(1):14-15.
[5] 张艳,王娜卿,刘均娥等.留置胃管所致患者不适反应程度及相关因素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1,25(01):10-12.
作者简介:
8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手足外伤合并神经、肌腱、血管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采取SBAR沟通模式,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占比和满意度分别为85.71%和96.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8%和8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SBAR; 手足外科; 疼痛; 医护沟通; 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SBAR for pain management doctor and nurse communication in hand and foot surgery.Method:126 cases of hand and foot trauma combined with nerve,tendon,blood vessel injur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of 63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SBAR communication mode,the 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very satisfactory proportion and satisfaction were 85.71% and 96.83% respectivel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5.08% and 87.30%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BAR; Hand and foot surgery; Pa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nurse; Ap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Guzhen People’s Hospital,Zhongshan 5284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6.020
疼痛是在患者M织受到一定损害或者是患者机体在恢复的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反应,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多见的症状[1-5]。在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常会由于并发的疼痛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以及不安等情绪,对患者治疗后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对手足外科患者的疼痛管理中要给予积极治疗并加以有效干预,鉴于此,本文通过观察研究SBAR在手足外科疼痛管理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更好地服务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手足外伤合并神经、肌腱、血管损伤患者,其中男83例,女43例,年龄12~75岁,平均(46.9±9.8)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男42例,女21例,年龄16~72岁,平均(45.6±9.2)岁;对照组男41例,女22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47.1±1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使用常规方式对患者进行沟通。观察组患者采取SBAR沟通模式,具体内容:(1)组建疼痛管理的SABR沟通模式,为了提升医护人员形成关于SBAR的思维模式,设定打钩形式的相关记录表格。依据具体要求设计内容,内容包括S、B、A、R 4个模块。S是患者的床号、姓名、疼痛评分、患者阳性体征以及不适情况主诉;B是患者的主诉依据和相关的分析,现在的治疗、用药途径和剂量等;A是汇报者对患者所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关评估以及判断,患者产生的异常反应,心理状态以及观察重点;R是医护人员采取的具体措施。(2)医护人员熟悉掌握SBAR相关沟通模式,成立相关的训练小组,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实施培训的内容包括讲课、案例分析及情景模拟等。使医护人员深刻了解采取SBAR沟通模式的重要意义,熟悉相关理论知识,组长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3)疼痛管理中的SBAR相关沟通模式的应用,对患者实施以护士为主体,医师以及麻醉师等相互结合的疼痛管理模式,将疼痛评估作为常规护理,实施患者疼痛认识的相关教育,对疼痛进行持续性评估并且记录,对患者使用非药物性质的疼痛治疗方式,并且监督完成镇痛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价,对患者自控式镇痛泵进行协助管理。对所有患者实施疼痛评估后,填写完成SBAR疼痛评估沟通相关表格,并且按照记录的顺序向医生报告重要信息并且提出有关意见。
1.3 疗效评价标准 (1)对所有患者根据自拟评分标准,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满意度,90分以上为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2)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毫无疼痛感为0级;出现疼痛感但可以忍受为Ⅰ级;患者出现疼痛,并且无法忍受,需要使用镇痛药物为Ⅱ级;患者疼痛无法忍受,与此同时出现被动或者是自主神经紊乱等,一定要使用镇痛药物为Ⅲ级。(3)由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医护沟通模式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占比和满意度分别为85.71%和96.83%,均@著高于对照组的65.08%和8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
3 讨论
手术后的疼痛作为临床上的一类十分复杂的生理以及心理反应,常会出现在组织的损伤以及修复过程中,这种反应不但使患者睡眠质量不好,还会造成患者的焦虑以及烦躁等不安情绪,对于患者的正常恢复产生较大影响[4-6]。所以,对于手足外科患者的疼痛管理中要给予积极治疗并加以有效干预[7-8]。文献[9-11]研究表明,手术后的疼痛反应不但容易使患者对止痛类药品产生依赖,还会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长,情绪更加恶化,加大经济压力[12-15]。如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临床医师逐渐把对疼痛进行有效护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好的护理方式不但要求医护人员对各方面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而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主动寻找多种解决方式,以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发现,对观察组患者实施SBAR沟通后,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SBAR在手足外科疼痛管理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提高了病患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焦虑与抑郁程度,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罗珊,李瑞艳,张沁莲,等.急诊突发公共事件救治分诊中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595-597.
[2]牛杰,牛凤.SBAR沟通模式培训对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14):1775-1776.
[3] Chen J,Zheng F,Guo R,et al.Algal Feedback and Removal Efficiency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lgae Process(SBAR) to Treat the Antibiotic Cefradine[J].PLoS One,2015,10(7):e0 133 273.
[4] Raiten J M,Lane-Fall M,Gutsche J T,et al.Transition of Care in the Cardiothoracic Intensive Care Unit:A Review of Handoffs in Perioperative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Practice[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15,29(4):1089-1095.
[5]赵改丽,华宇婕,姚悦,等.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重症监护室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6,16(1):9-11.
[6]费杏珍,孙丽丽,邓仁丽,等.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29-232.
[7]吴越,李洁琼,胡婷,等.SBAR沟通模式在手术室巡回交接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2):197-199.
[8]牛杰,牛P,付玉芹,等.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护士临床沟通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7):1307-1309.
[9]蒋国娥,范志红,赵辉,等.自制SBAR式交接表用于急诊患者转运[J].护理学杂志,2015,30(5):53-55.
[10]王自珍,肖华,李磊,等.SBAR沟通模式在早产儿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2):904-906.
[11]郭学珍,杨宝义,方敏,等.标准化沟通方式在I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8):1333-1334.
[12]徐双燕,姚梅琪,周海燕,等.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48-49.
[13]费杏珍,孙丽丽,邓仁丽,等.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29-232.
[14]柴翠萍,谢秀霞,闫红丽,等.个体化SBAR沟通模式在骨科疼痛管理医护沟通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0):1840-1842.
[15]张慧玲,王盼盼,彭会珍,等.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5):1945-1948.
[16]陶怡,蒋小平,程晓红,等.SBAR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患者院内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9):1035-1038.
[17]韩春香,范志红.降阶梯思维导入SBAR模式在急诊、ICU单元间患者运转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z1):55-58.
护士的满意度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护理服务质量,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康复,影响着护士队伍的稳定。
“医院院长要特别重视护士满意度调查情况,对照查找管理上的问题,在改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重临床、建机制的工作。重临床,即提高护士护理患者的专业能力,加强医护合作,在安全、效果和效率方面下功夫;建机制,即落实岗位管理,将护士的岗位设置、人员配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教育培训、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统筹考虑,稳定和建设好医院临床护士队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认为,通过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可以提高护士满意度。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质量和人才两架马车助跨越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下称“三中心”)“取消住院患者家属陪伴”(下称“无陪伴”)的实践,可谓享誉全国。从2005年1月推出至今的8年时光里,前来学习与参观的医院不胜枚举,然而,8年前三中心院长杜智的这一突破创举,直到如今仍一枝独秀。
有人问过杜智,为何这种模式难以复制,答案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在原卫生部启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5年前便着手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杜智前瞻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需要诸多护理工作的内涵建设来丰富和支撑。而正是这些不断丰富的内涵,成为医院护理工作发展的隐形推动力。
三中心护理部主任田丽将医院的护理内涵建设总结为两方面,一是狠抓护理质量,一是注重人才培养。
狠抓护理质量
为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三中心健全了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规章制度163项,各类疾病护理常规270项,临床护理服务规范及标准操作规程(SOP)、应急预案、告知程序165项。为保障患者安全,三中心先后建立起意外跌倒、非计划拔管、压疮、生活自理能力、糖尿病足分级等10项评估系统。为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建立了入院接诊、协助患者进餐、患者安全转运等9项服务流程套餐。
制度是基础。田丽表示,规范化管理重点在于落实,要进行质量监控,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垂直管理组织体系下,每个病区护士长也成立了质量小组,科护士长严格落实护士长手册里要求的每月质量查房,通过三层级管理,推进护理质控检查。
护理部每个月向院长汇报本月的质量检查汇总情况,其中包括患者安全、优质护理、特殊病区以及当月满意度几个维度的内容。田丽打开汇报课件,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展示,“每个月都会做这几个层面的检查,根据情况会有微调。这个月检查了几个病区、多少名护士,检查了哪些内容,都会有详细的统计。”就患者对用药知识的了解问题,田丽还专门做了2013年4个月的趋势分析图,“对比更能发现问题。如果出现下降,我们会做PDCA分析,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田丽强调,质量检查要与绩效挂钩,充分调动积极性,以促进护士把质量控制融入工作中。
注重人才培养
“每名护士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田丽表示,三中心的护理队伍之所以能够积极向上,有赖于人才培养机制。
三中心对护理人员进行岗位管理和分级管理。将护理人员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级别的三级护士每两年竞聘一次。对年轻护士而言,只要学历、临床实践能力、患者满意度、护士长测评等达到标准,就可以报名参加考核。对5年资以下的护士实行规范化管理,每个年资需要按照规定路径,完成医院规定的内容,考核合格进行升级。同时每个年资考核前5名的护士都有机会出国进修学习。另外,医院还设立了全科护士的岗位,这个岗位基本囊括了3~8年资、未能成为护士长的优秀骨干,除了定期外派学习、在重点科室轮转,还担负教学重任。“我们的目的就是给不同年资的护士提供对应的发展平台。”田丽对此表示。
专科护理是三中心今年推进护理工作的重点。“专科护理是护理发展的方向。我院选送护理骨干参加造口、糖尿病、肿瘤、急诊等专科护士的国际、国内认证,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岗位管理需要落实到细节。如何让研究生、本科生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与大专护士区分开,田丽颇为重视。在三级护士竞聘中,本科护士在年资的要求方面有所降低,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竞聘为高一级护士。虽然医院拥有的研究生学历护士数量有限,但田丽已经开始关注其职业发展路径。
“80后、90后的年轻护士思想活跃,如何能让这批护士热爱医院,也属于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田丽继续分享:“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创造环境,为不同层面的护士设定一个发展目标,给她们创造自我提升的环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三中心护士队伍的素质颇受认可。有人将护士在三中心的工作经历称为“镀金”,凡是在三中心工作过的护士,到天津医疗市场上都是香饽饽。
北京医院
提高护理专业能力
北京医院以治疗老年病见长,包括老干部在内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均相对较高。分管护理工作的副书记、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田家政对此表示:“这种环境下,护士要完成的不是简单的护理,包括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何让老干部保持心情舒畅,都是护士要思考的问题。北京医院几十年的优质护理实践,形成了精心护理的良好传统。”医院百余年的历史中,培养出林菊英和曾熙媛两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而现任护理部主任孙红,也连续多届被选为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护理学会理事长。
老一代的言传身教让护理传统传承下来。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医院向广大群众开放后,百姓普遍反映北京医院的护士服务态度好、健康指导到位。“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就像北京协和医院的文化是学术氛围浓厚一样,保健意识强、优质服务是北京医院的文化。”田家政说。
北京人称呼对方爱用“您”。护士姑娘一声“您”,便大大拉近了护士和患者问的距离。“面对长期卧床不起或昏迷不醒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带着感情做这份工作,才能做好。”田家政表示,北京医院对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一直做得很好。
过去,在外界看来,北京医院是一所“保守”的医院。最近20年医院护理队伍的成长,让田家政感受颇深,医院开放求新,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护理理念很快在医院推广。“不光服务态度好,护理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田家政表示。
10余年来,医院陆续送出730多名护士外出进修,其中300余名护士获得了到国外进修的机会。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北京医院的护士增强了责任感,“我的患者”的概念深入人心。护士的专业技能提升,对于卧床的患者,护士会将床头抬高30度,以此减少患者的肺炎发生率。
护士不仅是医生的助手,更是合作伙伴。田家政介绍,近几年,医院坚持“专业发展,人才为先”的理念,有计划地选择护士进行专科培训,目前已培养重症监护护士、急诊专科护士、造口治疗师、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糖尿病专科护士等多个学科的专科护理人才。医院有11名研究生学历的护士,对于这部分人才,医院有计划地给她们一些科研课题,并承担大学的教学任务,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护士价值。
为给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就业环境,医院每年不惜投入。一方面逐步增加护理队伍的福利待遇,提高夜班费;设立优质服务专项基金,以激励和表彰优质护理工作;每年单独设立用于护士培训、护理学术交流的预算经费。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医院护士的工作热情得到激发,护理队伍相对稳定,离职离岗率不超过1%。
另一方面,为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北京医院每年投入近百万元预算,与院内后勤、药学、信息及行政管理等部门协作,并与专业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央运送系统。预约检查、标本及结果的送传等工作都由外包公司完成,减少护士非技术性的工作。医院还建立临床护理移动信息系统和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减少护士书写病历的时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护理岗位管理改革
开展优质护理后,面对护士短缺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下称“北京友谊医院”)采取了举措,包括信息化建设、集中配液等。然而短期救急后,如何建立长效的机制,成为困扰医院的新问题。
此时,岗位管理给医院开展护理工作带来了新曙光。
岗位管理萌芽
2011年,北京友谊医院把一批优秀的护士长送到德国去学习。到德国后,护士长们的一个常规问题“你们医院有多少护士?”难住了对方。在国内普遍的观念里,护士的数量与护理的结果密不可分,护理人数是护理质量的基本保障。但是德国医院并不清楚护士人数,只知道医院有多少护士岗位。
在这个观念重塑的过程中,医院邀请澳大利亚的护士来院讲课。护士长们这才知道,在澳大利亚的医院里,护士清楚自己当天的岗位职责、标准,在完成这个必须的工作外,还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岗位。这对当时北京友谊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而正是这些交流让医院看到了护理工作推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走这条路。这是缓解护士数量不足的良方。否则无论怎样不停增加护士的数量,都无法满足医院不断增加的需求。”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健回忆当初的想法。
借助外力,医院引入了德国的护理岗位管理经验,在对全院的护理岗位进行测定后,确定了625个护理岗位。“我们为每个岗位制定一个详细的说明书,重新制定了准入门槛,建立岗位价值系统,并与绩效分配挂钩。”张健介绍,“医院为同类的岗位制定一个标准,护士可在标准相同的同一类的多个岗位上工作。”
随着岗位管理的推进,医院对护士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医院对护士的评价是为患者洗了几次头等指标。“我们发现这样的导向十分有问题,甚至有些不该洗头的都洗了。后来虽按护理级别制定不同的系数,但仍然不及岗位管理的要求清晰。”张健进一步表示。
岗位管理升华
护理部主任郑一宁介绍,目前北京友谊医院625个护理岗位中,已经开放了5个动态岗位,包括门诊抽血室、急诊病房、国际医疗部夜门诊、一日门诊等。例如,在病房的护士可以报名,利用业余时间到门诊抽血室上岗,医院提供相关培训,考核合格后便可以上岗。“门诊抽血室的工作锻炼专项技术,同时可以拿到相应的绩效薪酬。而且窗口工作和病房工作的感受完全不同。”心内科护士长刘酉华告诉记者:“我所在病房的护士参与动态岗位工作后,变得更加自信。”
岗位管理促进护理人员构建起学习型护理团队,护理人员中间流行一个新词,叫“证书化”。岗位证书即上岗证,例如只要考核拿到ICU的护理证书,一旦ICU缺护士,眼科护士也可以到ICU护理岗位工作,一人可以持多个岗位证书。“这就把护理资源盘活了。”张健分管护理工作,这两年感慨颇多。
在郑一宁看来,护理岗位管理丰富了床护比的内涵。“譬如50张床位,按照配备比例应需要23-25名护士,但如果加到60张床位,或者5名护士休产假,或者只收了20名患者,配比就变了。现在,没有机械的床护比,而是科学配置护理资源。”
随着护理岗位管理改革的推进,医院决定将岗位管理在院内推广。目前北京友谊医院已在5个科室做了岗位管理试点,整个医院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为2012年7月1日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提供机制支持。“护理岗位改革推动医院机制变革,解决了医院长期悬而未决的事情。”张健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给护士贴上管理者标签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2年所做的112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护士满意度排名居第4位,患者满意度居第19位、浙江省第一。
浙医二院连续三年在院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医生对护士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见表)。2012年浙医二院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91.82分,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高达99.84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为96.48分。
[关键词] 床旁交接班;交接班模式;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b)-016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exchange model and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e shift exchange model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d.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432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model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root caus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model in five aspects: personnel, machines/equipment, materials, methods/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 and a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was put forward, called five principles of bedside-shift. A total of 434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The effect of two kinds of bedside-shift model was evaluated in patient's condition highlight, well-organized of patient's condition, well shift of inspection, clear pipeline management, daily life activity function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of fall/drop of bed, risk assessment of pressure ulcer, pain assessment,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change model, patient's condition highlight, well-organized of patient's condition, well shift of inspection, clear pipeline management, daily life activity function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of fall/drop of bed, risk assessment of pressure ulcer, pain assessment,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 n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t the same time, nurses became more actively involved and work processes were practiced, including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llness/condition, detailing risk evaluation, and applying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afety.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shift model makes shifting of duty more normative and efficient, while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Key words] Bedside-shift; Shifting of duty; Nursing quality
在护理工作中,交接班是承上启下传递护理工作内容的重要过程[1-2],交接班的重要环节就是护士床旁交接班,是护理交接班的决定因素[3]。护理床旁交接班是每班护士对所分管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护理工作连续性、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4-5]。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以下简称“我科”)围绕“护理质量、患儿安全、优质护理服务”等工作环节,针对2013年护士在432人次床旁交接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2014年初优化了床旁交接班模式,固定5大类床旁交接模块:病情、检查、管路、评估、药物,简称“床旁交班五项”。经过2014年434人次床旁交接的临床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传统交接班护士12名,平均年龄(28.83±5.46)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7名;学历:本科4名,大专8名;工作年限:5~10年2人,>10年3人。2014年1~12月改进后交接班护士:13名护士,平均年龄(29.38±5.47)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7名;学历:本科5名,大专8名;工作年限:5~10年2人,>10年3人。两种交接班护士的平均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交接班模式
接班护士提前5~10 min到岗清点物品、查看患儿,早晨8:00集体交接班,夜班护士、医生按照医院的“交接班制度和流程”汇报。集体交接班后医生护士分别巡视病房、进行床旁交接班。护士床旁交接班项目:病情、治疗、管路,交接完毕后接班护士开始工作。中午连班(12:00)及小夜班(17:00)护士在清点用物后直接进行床旁交接班。2013年1~12月我科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完成了432人次交接。
1.2.2 改进后交接班模式
1.2.2.1 汇报形式 晨集体交接班模式不变,按照医院的“交接班制度和流程”汇报。
1.2.2.2 分析原因 针对护士在传统的床旁交接班模式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根因分析法,从“人员、机器/设备、材料、方法/管理、环境”5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从而改变传统的床旁交接班模式。见表1。
1.2.2.3 改进后交接班模式――床旁交接五项 病、检、管、评、药,晨集体交接班后大夜班与白班床旁交接、中午12:00白班与中午连班床旁交接、17:00白班与小夜班的床旁交接时交班护士针对每个分管患儿按“床旁交班五项”进行交班,交班护士向接班护士详细汇报本班次内患儿的病情、检查(今日检查及预检查项目)、管路、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压疮、疼痛等风险评估)、药物(本班次内口服药、静脉输液、肌肉针、雾化等药物执行完成情况及下一班次需要执行的内容)。
1.2.2.4 规定床旁交接班时站位及要求 病床旁交接班站位:病床右侧为护士长与接班护士,病床左侧从床头至床尾依次为交班护士、其余护士[6]。主班护士拿手消毒液。晨床旁交接班时主动向患儿及家长问好。白天的责任护士在晨集体交接班前5~10 动到所管患儿身旁,了解患儿夜间的睡眠、排泄、晨进食水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
1.2.2.5 护士长对护士晨床旁交接班后进行工作点评及总结 接班护士在接班后概括自己所管患儿当日的护理重点工作,护士长进行总结及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各项护理措施是否落实,结合护士分管的患儿特点,给予预见性的护理指导及患儿安全防范的指引,明确重点或危重患儿疾病观察要点,提出当日病房的重点工作。护士长在白班护士与小夜班进行床旁交接后,对护士交班后的内容给予补充、点评、指引,加深夜班护士对重点、特殊或危重患儿所存在的护理问题或安全隐患的认识。
1.3 评价方法
查检表是根据岗位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及工作流程,为进一步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判断或核对、检查、确认工作质量而设计和使用的一种表格。它具备查检表的一般特性,在短时间内对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检查,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遗漏和差错的发生[7]。我科自行设计的查检表分为眉栏及查检项目,眉栏项目分2列:第1列为日期,第2列为床号及姓名;查检项目为第3大列,根据“病情交接、检查交接、管路交接、风险评估交接、给药交接”工作内容进行分项,共细化为9列:第3-1列病情重点突出,第3-2列病情条理清晰,第3-2列检查情况交接到位,第3-4列管路交接清楚,第3-5列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第3-6列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第3-7列压疮风险评估,第3-8列疼痛评估,第3-9列各类给药交接,第4大列为查检结果。护士长以查检项为标准,符合要求者打“√”,不符合要求者打“×”。结果护士长只作为信息收集及数据统计来源,帮助护士个人及科室找到床旁交接班中的薄弱点,表格在使用中遵循PDCA循环管理方法,使表格不断完善。护士长在传统交接班模式和改进后的交接班模式中分别使用了本病区制订的查检表进行了数据的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士长以病情重点突出、病情条理清晰、检查情况交接到位、管路交接清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风险、压疮风险评估、疼痛评估、各类给药交接为重要评价指标,两种交接班模式在这9个方面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3.1 传统床旁交接班模式存在问题
3.1.1 床旁交接班流于形式
在晨床旁交接班时,一堆人进入病房,杂乱无序,有的护士更是站在病房门口,没有走入到患儿身边。
3.1.2 条理不清、遗漏交接内容
交班护士在与接班护士进行床旁交接时,对新入院、疑难、危重、特殊患儿,头脑中没有系统的概念及条理,层次不清,交班时交接项目和交接内容等不全面、漏交,汇报无重点、没有条理。
3.1.3 忽视风险评估的交接
床旁交接时对患儿的护理风险评估内容偶尔体现或无体现等问题。
3.1.4 给药交接不全、不到位
我科患儿的口服药种类多、剂量不统一,患儿年龄小,多为神经科的患儿,服药时不能配合,口服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护士在床旁交接时,对于本班次内各类给药完成情况及下一班次需要给予情况也无交接。
3.1.5 年轻护士被动工作
本病区低年资护士多,临床经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地去判断或评估患儿所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安全隐患,护士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本职工作。
3.1.6 床旁交接细节内容关注不全面
护士进入病房在交接班时只关注患儿有无病情变化、卧床患儿的皮肤及管路情况,缺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忽视了患儿的感受及进食、进水、排便、睡眠及基础的生活护理情况。
3.1.7 管理者监管不到位
护士长对护士床旁交接班中存在问题未能给予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2 改进后床旁交接班模式应用效果
3.2.1 规定床旁交接班时站位及要求
护士按规定及要求执行,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要求,在床旁交接班的过程中,能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护士不再出现松散的现象。
3.2.2 避免交接漏项
“床旁交班五项”涵盖了本班次患儿所涉及的全部问题,减少了因交接不清而出现的护理工作遗漏、不到位现象,使接班护士能充分了解了患儿在上一班次中发生的病情变化、检查完成情况、留置管路情况、各项风险评估的结果、各类药物执行情况,也知晓了本班次中需做或需要注意的护理工作。按照“床旁交班五项”进行交接可作到有章可循并避免遗漏,有利于护士交接水平及对患者健康状况掌握程度的提高,减少护士专业水平的差异[8]。
3.2.3 重视评估内容
改进后的床旁交接班模式注重了患儿的风险评估,护士能知晓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评估出患儿在本班次中需要的生活帮助;使护士在本班次中能做好合理的安排和高度注意跌倒/坠床风险指数高的患儿。能使接班护士知晓有皮肤风险的患儿存在的问题项目和程度。使护士知晓患儿疼痛的程度及需要再次评估的频率。各类风险评估的交接使患儿的护理问题得到了个性化和具体化,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个性化,保证了患儿的质量。也促使了“交班者在交班前对患者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和了解”这一流程的真正落实[9]。
3.2.4 调动了护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护士主动、充分地了解患儿病情,思考并总结患儿的存在的护理问题和下一班次护理工作的重点,促使了护士尤其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护士交接班模式中,强调的是交班者必须向接班者交代清楚。在交接班过程中,接班者一般处于被动状态,思想不集中,致使接班者获取信息不完整[10]。改进后的床旁交接班模式规范了护士床旁交接班的行为,制订了我科床旁交接班管理标准。使床旁交接班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提高了接班护士的主动性。
3.2.5 体现了对护士的能力培养和锻炼
护理理论内容与患儿的具体护理内容相结合,促进了护士对儿科护理及小儿神经内科专科护理水平的提升。在晨交接班中,接班护士针对患儿的各种问题,归纳总结当日患儿的工作重点,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护士长结合每名护士分管的患儿特点,给予补充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指导、患儿安全防范的指引,这种模式对低年资的护士也是一种培养。
3.2.6 体现了对护理工作的环节管理
规范床边交接班模式,加强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环节管理,护士长每日交接班后,针对交接班过程中发现护理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提示和指导如何发现和解决护理安全隐患,做出正确的护理抉择,提高了隐患的处理能力,保证护理安全[11]。
3.2.7 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
专科护理给予了患儿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规范护理交接班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强化了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观察患者除医嘱以外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2]。靳立巾等[13]也提出,良好的护理交接是避免安全隐患、预防护理差错的保证。若重点不突出,信息不全面,护士间缺少有效沟通,则会直接影响患者康复[14]。
3.3 小结
交接班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之一,对于连续性的护理工作而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病情观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15-19]。我科的传统床旁交接交接班模式存在较多的问题,各医院、各科室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疾病、种类不同,床旁交接班模式也多种多样,我科对床旁交接班进行优化、细化与整改,所有护士经过培训-执行-监管后均能按此“床旁交班五项”进行交接,经过2014年的实践,使得护士从对所管患儿的病情掌握、动态细化的评估、针对护理及安全问题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这一流程得到了落实。细致的交接班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并使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下一个班次得到评价和补缺,从而能有效控制护理并发症及护理缺陷的发生[20]。此床旁交接模式也使得接班护士、低年资护士在最短时间内全面、动态掌握了所管患儿的情况,促进了我科护士儿科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细致、到位。
[参考文献]
[1] Klim S,Kelly AM,Kerr D,et a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nursing handover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an individualized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J]. J Clin Nurs,2013,22(15-16):2233-2243.
[2] Johnson M,Jefferies D,Nicholls D. Developing a minimum data set for electronic nursing handover [J]. J Clin Nurs,2012,21(314):331-343.
[3] 黄景莲,黄满金.床边护理集体交班的实施与效果[J].全科护理,2007,5(12C):37-38.
[4] 芦志英.护理床头交接班流程再造提升护患满意度[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47-248.
[5] 古城潘,刘学琴.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下护理交接表班改革与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1-32.
[6] 张丽,彭琳,詹婷,等.标准化护理晨间床旁交接班的实施与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2014,12(7):170-171.
[7] 赵丹丹,冯洁惠,徐建宁,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质量查检单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28-30.
[8] 古成墙,刘雪琴.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下护理交接班改革与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1-32.
[9] 刁庆庆,徐剑鸥,陈丽,等.床旁交接班流程的优化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79-81.
[10] 赵松翠.主动接班模式在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6):48-49.
[11] 金静波,杨立洁.规范交接班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4,(9):225-226.
[12] 李国宏,徐翠荣,任璐璐.规范护理交接班模式的创新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4-65.
[13] 靳立巾,张玲,马丽红,等.班班交接质量互评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3,(1):32-33.
[14] Spooner AJ,Chaboyer W,Corley A,et al. Understanding eurrent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handover practices [J].Int J Nuts Praet,2013,19(2):214-220.
[15] 曹英,江榕,朱侥侥.护理交接班流程在ICU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42-143.
[16] 王计红,段磊珍,张爱文,等.ICU标准化护理床旁交接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10,24(8):2232-2233.
[17] 徐春燕.品管圈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3):170-172.
[18] 刘喜红.临床护士交接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119,121.
[19] 梁瑞美,刘秋云.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中的细节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27-128.
[20] 张慧娜,刘彦平,赵新雷.品管圈在降低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3):351-353.
一、上半年工作分5个方面:
(一)狠抓落实。为了保证年度目标实现,我们加大落实力度,措施是:一是制定了两个表:一个是20*年工作目标责任一览表,将24项任务逐一下发到各科室,明确责任人;第二个表是20*年业务收入进度情况一览表,每月公开一次收入情况及进度。从效果看,这种办法确实起到了效果,每周开会大家都增加了压力,调动了积极性。二是加强了两个督导:一个是稽查部经常化、不间断督导,第二是院领导周一行政查房督导、周四听取各科汇报,调度工作完成情况。努力使每项工作都形成一个管理闭环,即有始有终,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整改。三是接受举报。开通网站,并设立了2个反映问题的渠道:一个是留言簿,第二个是院长热线,留言簿凡是上网都能看到,第二个只有院长自己才能看到。自开通以来,已接到各类建议176条,反映各种问题的都有,有病人咨询的、也有在职职工反映问题提建议的,能办的马上解决。觉得效果非常好,因为是无记名,听到了一些实话,畅通了对话渠道。
(二)严格纪律。一是靠制度。对于已经定下来的制度严格执行。一旦查实违规情况,即按《奖罚条例》执行,并在每周五院周会上进行通报,不但丢人,还要丢钱,今年上半年共处罚各类违规人数67人、罚款8840元,4人罚款1000元以上,3人次给予待岗处理,做到令行禁止。对于出现问题而尚未制定制度的及时进行规范,形成新的制度,做到有规可依,如:停薪留职制度,以前基本上有申请的都批,目前原则上不批;在职继续教育,以前是随便报考,可以跨专业报考,如转业军人可报考临床,回来后即进入临床,导致业务技术水平不高,目前规定不准跨专业报考,即使报考了,回来也不予认可;请婚假,针对目前年轻人较多,结婚请假、怀孕请假,已严重影响到工作,对此我们规定:每年内连续请假一个月、累计两个月的予以待岗,回来时有岗就上,无岗待岗;此外还有退款、TCU病人分成、退休人员返聘制度等,都形成了制度,使事事都有个规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二是加强收支管理。第一是每周一下午,稽核部、医务科、护理部三家对各科室收支情况进行抽查,并将结果通报,对于发现的违规及时整改;第二是微机进病房,第一批先安排了手术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4个科室,病人划价在病房管理,既方便了病人,又堵住了漏收。三是物品管理。所有采购(只要形成一定数目)都要进行公开招标或议价。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四是文化建设,相继召开了春季运动会、5.12护士联欢会,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同时努力做到人性化管理,如ICU比较脏、累,急救中心抬病人比较脏、累,反映无法洗澡,我们立即采纳,购置了热水器,大家对此很满意;夏季蚊蝇比较多,每人发了2瓶灭蚊药(疾控中心帮助购置),值班室也放了2瓶,使职工觉得医院想着他们,从而从要变成了我要干。
(三)强化质量。一是每月通报一次医护质量检查结果,特别是对病历(处方),严格质检,对查出的问题通报到科、到人,限期修改,在此基础上,从今年4月份起,对查出的问题实行量化打分,每分50元,处罚科室和当事人,4月份共扣分31.59分,最高科室扣分到9.7分,罚款485元,直接从效益工资中扣,使得责任心大大提高。二是在评选“星级护理”的基础上,从今年4月份又开始了“星级医生”的评选,今年以来,已评选“星级护士”4次共30人次,“星级医生”2次共16人次,发放奖金4600元,从而弘扬了正气,使一些深受病人欢迎的好医生、好护士,在政治、经济上都得到了实惠,为全院人树立了榜样。
三是加强学习。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今年我们投资1.5万元专门购置了电脑、投影仪、投影幕,并且要求所有的各个讲课人员都制作课件,同时实行签到制度。每个科室参加讲座的人员不少于50%,低的每少1人扣科室10元,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这样从强制大家学习,逐步到目前的自愿学(有了投影仪,讲课质量上去了)。今年上半年共举办了专家讲座、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和急救、ICU、急救中心应急能力专业化培训40余次近百学时。四是加快人才培养。加大与山大二院、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合作,自合作以来省级专家来了8次,开展讲座13次,治疗病人234人次,开展手术27次,并选派4名同志到省二院进修。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学术活动,今年以来全院已有112人次参加各种学术培训,以及省、市卫生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的参加。
五是在血库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血库,保证了血液生化。
(四)加大投入,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从最急切的地方入手,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基本条件。一是为了改善病人住院条件和业务专家工作条件,我们为门诊各诊断室、病区各病室等增加空调36台;同时更换了门诊治疗室的诊床、诊椅共12套,近日又增加床垫20张。二是为手术室、ICU等增加心电监护仪4台。为康复中心购置了PP床、多功能治疗仪、偏瘫治疗仪。为检验科更新配置血凝分析仪、离心机、血液流变学监测仪等设备。三是利用麦收病人较少季节,将内科病房进行全面整修,对楼房房顶作防水维修,内外墙粉刷,铺了地板砖,对损坏的地板砖进行了整修,更换了门。同时扩大了ICU病室,增加2张监护病床。四是为保障工作正常用电,更换病区大道主供电线杆,改造架设了空调专用线路等等。据统计,上半年增加固定资产45万元,偿还各种债务40万元。
(五)其他工作。一是卫生支农工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真拟定了帮扶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将淘汰下来的诊疗桌椅、脑电图仪、水浴箱、离心机等,援助给他们。目前正免费为他们培训B超、脑电图、妇科专业人员各1名。近日,已经确定选派一名老同志长期到旧城做诊,为他们培训人员。在“三夏”卫生支农活动中,麦收期间,我们共下派医疗队7次,参加人员56人次,发放防暑药品价值2000余元,义诊服务1200余人次。二是大力开展“优质规范护理服务病房”活动。加强了护理人员培训,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三是城市救助工作。在”城市医疗救助”、“省扶贫医疗救助”、“爱心国际医疗救助”工作中,对持救助卡来我院就诊的贫困人员实施了医疗救助,上半年共救助贫困就诊人员41人次,救助费用总计4862.98元,最高救助比例达30%。四是政务公开工作。继续加大了公开力度,接受广大职工监督。五是继续加强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近日又将目前排名前20位的药进行了降价,平均降价20%左右,个别品种降价达40%(银杏达莫)。六是继续做好依法执业,传染病防治,继续教育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房屋破旧,设备老化等问题日渐突出。由于缺乏启动基金,和准备建设病房楼、医技楼的投资商谈判非常困难,迟迟不能动工,制约了医院发展。。
二是人员匮乏。特别是业务人才,缺乏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三无”病人欠费多,最近1个月就发生了3起,欠费2万多元,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任务。
四是在职工中“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科室之间互相扯皮、推诿病人、服务态度差等情况仍然存在。
三、下步打算:
一是加强工作调度,继续狠抓落实。
二是加强基本建设,改变医疗环境。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