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ICU;新护士;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59-02
综合ICU收治的患者来自于医院的各个科室,患者均存在2个以上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并且ICU病房集中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使没有接触过ICU工作和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及正规指导的护士尽快地掌握危重症的监护技能。实现从无经验的护士成为合格ICU护士的角色转变。关系到ICU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质量的高低。如何找到一个合理实用的规范化培训方法是临床护理管理者面临的课题。现将我院ICU 2010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原有护士20名,ICu工作8-10年2名,4-7年5名,1-3年13名。由于我院ICU床位扩展,新招聘护士15名,均为女性,其中4名已有工作经历,其余11名均为应届毕业生,年龄19-27岁,平均(22.09~1.04)岁,均为大专学历。
1.2方法
1.2.1制订培训计划
根据我院ICU收治患者的特点以及ICU专科护士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详细了解新入科护士的基本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实施分阶段、规范化、标准化培训。
1.2.2编写培训教程
以《危重症护理学规范化培训教程》以及《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理论基础,组织带教组长共同编写适用于我院ICU工作模式的《ICU护士培训教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ICU相关的理论体系;②ICU护士工作制度与各班工作职责;③ICU基本监护技术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④常用护理操作流程;⑤各系统常见危重症的护理;⑥各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⑦监护室突发事件的应对。
1.2.3成立培训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成立理论授课小组和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小组。
1.2.4实施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共5个月。
1.2.4.1岗前培训(3 d)新护士人科后,首先由护士长进行环境介绍,详细讲解ICU病房的各项管理规定,ICU护士的职责,以及人科后的培训计划、内容、目标等。并对新护士提出培训要求。
1.2.4.2理论授课培训每周进行2次集中理论授课,由护士长、理论培训小组成员实施,结合临床实例,利用多媒体手段,针对需求,强化重症监护基础理论,并突出专科特点,使新护士在理论方面加深认识,以便于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
1.2.4.3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跟班实践指导培养科内1~2名示教护士,新护士人科后统一操作示教,主要培训ICU护理工作中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肺复苏术、无菌吸痰技术、气道管理、呼吸机、监护仪等的使用,并集中进行统一模拟练习,提高其技能水平。
1.2.4.4建立仪器操作流程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出现报警的原因及故障的排除方法,制作成卡片挂在仪器上,组织学习,方便护士使用。并将在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学习和总结,提高其掌握和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
1.2.4.5临床“一对一”跟班培训学习常用仪器设备操作及基本理论培训阶段结束后,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跟班带教,完成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顺利承担起ICU常规护理任务,最终实现从护生到ICU护士的转变。要求带教老师在培训中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的发生。
1.2.5考核内容及方法
理论考核:从各位老师授课内容中以及我科培训题库中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理论测试。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专科护理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综合素质考评主要包括:带教期间的表现,主动认真学习的能力,医护患沟通能力等几方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sup)2(/sup)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5个月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有1名护士不能胜任ICU的工作而被淘汰,有3名护士因个人原因辞职,未完成培训计划,其余11名均顺利通过培训。
新护士在经过系统培训后,理论知识较培训前提高了(22.545±1.404)分,操作水平较培训前提高了(16.182±1.077)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比国内外的ICU专科护士培训现状,国外的临床护士2011年8月第8卷第23期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方可进人ICU工作。而国内,有调查显示,87%的ICU护士没有接受过任何专科培训。我院ICU 2010年床位扩展,为了满足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笔者增加了护士配置,新人科护士中有11例无任何护理临床工作经验。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新护士的ICU上岗培训。笔者选择适宜的培训教程与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质量。
新护士入科培训前问卷调查显示,15例中有12例有畏惧心理,3例不愿意到ICU工作。10例对ICU专科知识完全不知道。这可能和ICU患者病情危重,护士工作强度高,新入科护士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有关。但是新护士学习热情非常高。学习态度积极,这是科内工作3年以上护士所欠缺的。经过规范化培训后,新护士的理论、操作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再进入临床工作,缩短了新护士的适应时间,增加了她们到ICU工作的信心。
新护士中4名有工作经验的护士在培训过程中并未表现出绝对优势,培训后考核并未名列前茅。这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护士在经过规范化培训后一样可以胜任ICIJ繁杂的临床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ICU护理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ICU护士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在这批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后,笔者发现其虽然能够承担ICU的常规工作,但与那些ICU熟练护士相比,在临床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方面还有着较大差距,这与胡敏等的报道一致。为此,笔者根据护士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患者分配,对于复杂疑难患者的监护等,仍需熟练护士的监督和指导,以确保监护质量。
关键词:细节管理;ICU;护理;方法 ICU是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产物,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管理体制、高超的医疗水平与医疗护理技术,为病情危重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救治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ICU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将细节管理引入到ICU护理管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细节化服务,及时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源,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我院ICU护理中强化细节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35~78岁,平均(56.8±18.2)岁。原发病情况:脑出血45例(22.5%),脑梗死66例(33.0%),重症颅脑损伤55例(27.5%),大型手术34例(17.0%)。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即基础护理和急危重症疾病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细节管理,具体如下:
①制定细致的相关护理管理制度。细节管理主要着眼于以流程作为导向进行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人员要与医疗人员在ICU原有的各种工作流程和制度基础上,重新修订ICU内的工作制度和护理流程,包括各项常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操作流程、专科护理流程、应急预案流程等。
②搜寻隐患的细节根源。搜集相关资料,总结护理缺陷,并分析我院护理工作检查中发生的隐患,整理并总结护理隐患的细节根源,如ICU内患者因卧床而发生压疮,由此需要护理人员注意皮肤细节护理,进入ICU时就要评估压疮发生率,做好预防护理措施。最后,为常见的隐患制定针对性细节管理措施,装订成册,定期进行培训学习,要求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
③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ICU常见疾病的救治知识,定期检查和考核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定期培训新来的护理人员并考核常用设备器械的使用,鼓励其继续接受教育,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④抢救物品与仪器设备的细节管理。护理人员要时刻保证抢救物品和仪器设备处在完好状态,缺失的抢救物品要及时补充,抢救仪器与设备要定期检查和维修,做好交接工作。
⑤改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内清洁、安静、整齐,充分保护患者隐私。工作人员之间减少谈话和走动,护理操作时尽量轻柔,维持病房环境。医院护理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检查、评价ICU护理管理质量、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相关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3讨论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ICU的监护水平代表了一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ICU病房中配备了最先进的医疗设施(包括监护仪器、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等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和技术精湛的医护技术人员,为危重患者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方法,以期得到最好的救治效果。尤其适用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患者、需要心肺复苏患者、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研究发现ICU护理管理中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提高救治效果,主要包括:
①语言性交流。护理人员可向神智清楚的患者介绍ICU住院环境,讲解病情及治疗情况,解释因为避免交叉感染等原因不能有家属陪伴,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间断性询问患者需求并在规定制度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满足患者;
②非语言性交流。对于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患者,可使用手势、标有常用需求词语的方格、常用需求的图片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需求。
另有研究表明,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对ICU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条件允许时合理安排医疗操作,避免在患者休息期间进行;
②医护人员巡视时要步态轻盈、减少谈话,避免影响患者的休息;
③尽可能调低监护设备运转噪音,拉上窗帘,帮助患者入眠;
④对紧张或躁动的患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保证充足的睡眠。
4结语
ICU护理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实施的保证在于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强化细节管理的观察组各项护理管理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强化细节管理不仅能提高ICU的医疗救治效果,还能促进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占荣贵.细节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4-95.
[2]卢秀英,王路,李星.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内镜器械清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49-150.
[3]刘楚霞,瓮琼英,黄柳华,等.细节管理在颈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701-1702.
[4]郑益娇,吴件姿.细节管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
[5]刘凤鹏,林平,刘芳.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过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7):51-53.
B续性血液净化是ICU常用的治疗方案,因其接收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危重,患者的免疫力和机体抵抗力均相对较低,同时由于患者行多种侵入性操作,从而明显增大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长时间给予免疫制剂或抗生素用药时非常容易伴发院内感染[1],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取本院ICU接收的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50例患者,施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方案,可见效果确切,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ICU接收的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100例患者,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50例,包含男性56例,女性44例;其中年龄最低的有20岁,最高的有73岁,平均年龄(41.16±6.62)岁。研究组共50例,包含男性59例,女性41例;其中年龄最低的有21岁,最高的有76岁,平均年龄(42.29±7.15)岁。两组患者的以上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5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施行常规护理管理方案,主要为采用常规治疗与用药管理,且为其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服务。研究组5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施行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治疗时如果患者需行回血、排气、冲洗等处理时,可经对三通接头盲端进行调整,保证整套系统操作于封闭下进行,防止暴露操作引发的感染,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医院感染风险,且防止医护人员的血液感染风险。通过无菌剪刀剪除一次性肾脏穿刺针针梗和针翼,以防止由于刺破液体袋引发污染和漏液,且减少医护人员的刺伤风险。医生、护士的全部操作均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2)选择具备丰富经验、责任感优秀的护士构建护理管理小组,安排护士长为组长,且经组长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均按照预防标准原则进行干预。组长定期考核组员对院内感染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组员讨论管理时伴有的问题。(3)医生、护士应注意防止穿刺病人的皮肤破损处,且于穿刺时防止暴露导管,并注意尽量一次性穿刺,防止多次穿刺。护士需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位置。定期进行换药和消毒,治疗完毕后以生理盐水冲管,以肝素液封管处理。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院内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纳入本研究内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数据,且置于SPSS20.0统计软件内分析,其中前者经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且以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后者经[n(%)]进行表示,且以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若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道感染3例(6.0%),泌尿系统感染2例(4.0%),肠道感染1例(2.0%),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0%;参考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道感染7例(14.0%),泌尿系统感染5(10.0%),肠道感染3例(6.0%),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0.0%。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时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高(P
3.讨论
ICU接诊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较危急,且存在起病急、病情复杂、病情不稳且变化快等临床特点,资料显示,约有20~29%左右的ICU患者会出现院内感染[2]。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主要是指经分子筛原理逐渐清除机体内的水与中小分子毒素,确保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患者脏器功能的改善,是ICU急诊患者的常用治疗措施,由于行该治疗患者的免疫能力相对较弱,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3-4],故加强对ICU连续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我们针对50例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施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方案,现针对ICU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与预防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强化他们对以上知识及相关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相关操作,落实无菌操作,改进操作程序;选择三通接头,防止暴露性操作,降低感染风险。以无菌剪刀剪断针翼、针梗,防止其刺破液体袋,且有助于避免医护人员刺伤。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时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高(P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案有助于减少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出现,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丽君,徐春萍,邹淑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4):3432-3434.
[2] 梁新蕊,徐庆华,赵君花等.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4):350-352.
[3] 张洁,冯志仙.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145-147.[4] 王柠,刘晓辉.JCI标准在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82-84.
Zhang Yan;Cheng Xiaohong; Wu Jing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无锡 214002)
(Wuxi No.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Wuxi 214002,China)
摘要: 通过对近2年新入科的护士采用ICU新护士工作指引手册进行分阶段系统带教,结合严格挑选的优质带教老师队伍和及时完善的考核体系,大大缩短了新护士培养周期,提高了新入科护士专科业务能力,使新入科护士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护理管理要求和护理操作标准,能独立完成工作。
Abstract: Work instruction manual is applied in systematical guiding and teaching for new nurses of ICU in past two years, combining with high-quality teachers and improved evalu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s that it greatly reduced the new nurse training cycle, improved their ability of completing the work independently, and made them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nurse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standards inside short time.
关键词: 新入科护士 工作指引手册 ICU带教质量
Key words: new nurse;work instruction manual;quality of guiding and teaching in ICU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89-01
0引言
ICU是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是医院中危重患者集中治疗的场所。ICU的护士通常要求具有抢救护理急危重患者的扎实的理论、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危重症学科的不断发展,对ICU的人员配比要求也越来越高,2009版卫生部“危重症学科建设指南”的要求综合ICU的床护比调整为1:3。为了进一步加强危重症学科的建设,近2年我ICU新入科护士共13名,对临床带教工作带来了挑战。虽然这些护士有3-5年的他科工作经历,可是由于ICU的特殊性,还是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培训和带教,才能把他们打造成一支高素质、技术精湛的ICU专科护士队伍。科室针对此特制定了新入科护士工作指引手册,严格按照手册来分阶段培训和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带教方法
1.1 新入科护士工作指引手册的制定我们结合ICU的专科特点,在最初的3个月内制定了每周详细的工作指引。第1-2周:由带教组长或护士长统一组织进行岗前培训,学习ICU的人员结构、建筑布局、常用物品的放置、抢救仪器和设备的配置、各项规章制排班模式及各类人员职责、抢救小组的人员配备及分工等;第3-4周:学习危重患者各系统的监护要点、ICU常见危重症的护理常规、ICU常见停电、呼吸机故障、意外拔管等风险预案的防范及汇报制度;第5-7周:专科基础护理的培训,如危重病人更换床单、气管插管的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护理、压疮的评估和护理、输液泵注射泵等一些常用仪器的临床使用,患者的转入、转出和外出检查流程;第8-10周:专科技能的培训,如CVP和ART的监测护理、呼吸机报警的处理和简易参数的调节、冰毯机和震动排痰仪的使用等,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11-12周:急救技能的培训,如最新CPR的熟练掌握和除颤仪、心肺复苏机、转运呼吸机的应用等。
1.2带教老师的选择带教老师我们采用自荐和临床考核制度,择优录取,与个人奖惩挂钩。要求本身是护理部统一考核具有资质的带教老师,专科工作经验不得低于5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精通本专业业务、技术操作娴熟等基本素质[1],起到榜样作用,采取“一带一”的带教方法。相对固定的带教让老师能逐步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保持带教的连续性。
1.3 加强入科教育:ICU不同普通病房,病人的病情复杂多变,极其危重,患者身上各种侵入性的管道多,抢救生命的高端监护仪器和设备也多。患者无家属陪伴,一切治疗、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这就要求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2],要求新入科护士要有爱心、耐心、认真学习与患者以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和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能把核心制度和护理常规落实到临床工作中的好习惯。
1.4 3个月后将新入科护士随带教老师进入滚动轮班,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独立分管1-2个病情相对于稳定的患者,带教老师负责对其工作质量和护理记录等进行监控,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予以指出以不断提高其专科护理水平,使其能逐步过度到能独立当班。
1.5 护士长加强监控和考核护士长每月动态关注工作指引的进度,对已经完成的工作指引对新入科护士进行考核,根据其掌握技能情况,与带教老师沟通,不断改进带教方式方法,也可可以根据各带教老师的特长,阶段性适当地调整带教老师,以吸取不同带教老师的长处,迅速提高工作技能。
2效果
2.1 ICU新入科护士工作指引手册做到了新护士的带教有计划,有目标,各阶段有重点,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了以往传统带教中存在的一些缺陷,确保了带教效果。
2.2 明确的考核体系。由于有工作指引的参考,护士长可以更好的结合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促进教学相长。
2.3 提高了新护士的综合能力。通过初期3个月的带教,全部新护士ICU现有监测技术,常用抢救技术和理论,巩固了带教效果。
3体会
ICU是一个医院的心脏部门,是危重病人集中的场地,ICU具有医院最先进的医疗设备,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医疗护理队伍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我科通过对新入科护士采用专科工作指引手册结合高素质的带教队伍和完善的监控和考核体系,大大提高了新入科护士的培养周期和专科业务能力,取得了教学双赢的效果,为新护士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梁泽平.ICU新护士带教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67-468.
[2]陈菊珍.ICU轮转护士带教管理[J].中国中医急诊,2005,4(14):388-389.
[3]洪铭.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在职教育[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
[4]吁英.PBL教学方法在ICU专科护士培训的应用体会[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0.
[5]吴娟.ICU专科护士培训及使用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10).
[6]肖菊青,魏艳,张慰伦.新毕业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07).
[7]陶菊花,张亚君.护士长如何做好新入科护士的培训[J].中国医药导报,2010,(30).
――――――――――――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70-01
大量研究表明:ICU护士的工作压力远大于普通病房护士,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好的对策可以减缓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效率。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整个科室的护理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身心健康。
1压力形成的原因
1.1工作环境特殊
ICU病房多是封闭管理。护士进入病房后一直要的下班后才出病房,易产生一种囚禁感。长期的噪音污染,如输液泵 微量泵 监护仪 呼吸机等各种仪器的工作声,报警声,患者的申吟声。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常携带多种管道,频繁调整用药,护理难度大,任务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另外,ICU是为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的场所,死亡率较高,使ICU护士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
1.2床护比倒置,超负荷的工作量。
ICU护士对患者进行24小时床旁监护,除完成日常治疗的护理工作外,还要经常面对突发的抢救事件,长期精神紧张,易头痛、腰背痛。ICU病房无陪护生活护理及治疗均由护士承担加之危重病人多,治疗护理多,工作任务重,使ICU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现阶段国内护士严重缺编,床护比倒置导致ICU护士夜班轮换频繁。“三班倒”夜班多严重打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节律,使护士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
1.3强度大风险高的工作性质
ICU收治的病人多为危急重患者使用许多现代化的监测仪和治疗仪,要求护士具有多学科的护理基础知识及能熟练操作各种监护仪和治疗仪,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病情变化。[3]ICU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要求护士注意力高对集中密切观察监护屏幕并对数据作出判断,避免因观察处理不周而延误抢救时机。因此,不论是精力还是体力的消耗都使ICU护士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1.4职业危险
自从18世纪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就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关注。ICU护士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着特殊职业的人群,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并处于多种有害因素中,ICU护士与患者近距离的接触,每天都要从事抢救重患何基础护理的双重角色工作,护士为患者吸痰,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等,污物常常会溅到护士的身上,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健康。在ICU常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术、简单的清创缝合等等,这些在操作过程中火拆分消毒处理时都易发生针刺伤、刀割伤。像这些以外的损伤让人方步胜防。一日三次的例行消毒,戊二醛、甲醛是常用的消毒剂,戊二醛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取混有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眼睛灼伤、皮肤过敏胸闷等,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体,长期接触可引起职业性哮喘,同时也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作用。
2对策
2.1降低噪音:定期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定期进行专业检查,尽可能降低各类监护仪器的噪音,减少不必要是噪音。
2.2增加ICU人员的编制: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ICU的护士人数,减轻工作负担。[2]
2.3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加强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组织到大医院ICU参观学习,支持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并给予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减轻她们的压力,护士所在科室给予有效支持,液有助于工作压力的减轻。[2]
2.4锐器使用的防护:尽量采用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减少清洗消毒过程中给护士带来的意外损伤,使用过后的所有锐器应小心谨慎地投放到锐器盒内,统一处理。如发生针刺伤,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消毒剂的管理:接触消毒剂时要做好自我保护,条件允许尽量将物品送至供应室统一消毒处理。
2.5提高护士低位,实现自我价值:人需要归属感、认同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自我价值实现定位到最高层,说明个人价值的认可在人类需要中处于重要位置。[1]医院领导应重视护理工作,尊重鼓励护士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管理者要学会用赏识的阳光看待ICU护士的每一处优点,每一点进步及时鼓励,将激励的重点放在“肯定”,康特教授曾经说过:“薪资报酬是一种权利,只有肯定才是一个礼物。”激发护士潜能,运用“鲶鱼效应”,[1]适当提高工作待遇,增加晋升和深造的机会。通过媒体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正面宣传,提升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认可。此外,护士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ICU工作看做是社会赋予护理人员角色的行为模式,是自己必然的原则。
综上所述,ICU的护士压力来源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护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国莲.解析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对策.华北国防医药,2010,22(4)393-394.
[2] 陈兰.ICU护士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国医学创兴,2011 8 (6)100-101.
[3] 于艳萍.ICU护士工作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5)2477-2478
[4] 罗桂芝.ICU护士压力与调控.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6)374-375
【关键词】ICU;护理带教;本科护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33-02
护理本科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由于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以及护理环境的特殊性,在实习的过程中常觉得需要学习的内容过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导致出现盲目性学习,学习效果欠佳。针对这个问题,我科在临床护理带教上根据护理本科生在危重症学科的实习大纲,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适合护生临床实习的带教模式,现介绍如下:
1 做好入科教育
入科时由带教老师进行入科教育,强调劳动纪律及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各项规章制度,重点让护生了解并熟悉病房环境及布局特点,物品放置,常用抢救仪器的使用,使本科护生充分认识到ICU不同于其他科室,消除对ICU封闭式管理的恐惧。向护生详细介绍在本科实习期间每周的具体安排:操作示范、专科讲课、教学查房的时间及内容、各实习角色的目标及内容,出科考核的方法,使护生明确在本科要求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强调劳动纪律并纳入出科考核的内容。要求每位护生自备一本实习笔记本,主要记录每天的实习重点,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带教老师随时抽查,每周写一篇周记,总结一周来的收获,包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对带教的要求及评价,由护士长对周记及时进行批阅,掌握护生的实习情况。
2 具体带教方法
2.1 本科护生入科的第一轮班或第一周班老师以教为主,护生以学为主。指导护生对危重病患者进行系统的监护,熟悉常见病的护理常规,老师教护生各班的工作职责、各种医嘱的处理、病情的观察及汇报、护理记录的书写,交接班的内容等为接下来独立工作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准备。第二轮班或第二周班,护生以做为主,老师以看为主,老师主要观察护生的工作流程和执行的医嘱是否正确,在护生执行前老师必须给予审查与指导,无误方可执行,同时老师需要做到放手不放眼。第三、四轮班或第三、四周班主要是对第二轮班或第二周班工作流程和各班职责以及专业知识的加强与巩固,在这后三轮班或三周班里主要是培养护生脑与手结合的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应运的能力。
2.2 动手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实践能力,带教老师在每项操作前向护生讲明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的难点、重点、易出问题的环节加以强调,再让护生进行操作,带教老师从旁监督,及时指出缺点。
2.3 善于和本科护生沟通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带教老师与护生的良好沟通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带教老师接待首次进入ICU实习的护生时,应主动自我介绍,并记住每位实习护生的名字。带教老师要多与护生交谈,减少实习护生对ICU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尽快熟悉ICU环境,使她们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即使一句不经意的赞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老师在带教中还要想方设法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2.4 护生出科前要严格考核、保证实习质量。带教老师从护生的学习态度、劳动纪律、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书写记录能力、行为素质等方面为护生进行综合评分,全面评价护生各方面的能力,指出存在的问题,使护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让让本科护生进行反馈,对ICU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其评价进行总结,以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完善教学方法。
3 体会
通过改变师生主从地位的带教实践,本科护生不再是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老师分配任务,而是上班后能够主动地去组织工作,这一主从地位的转变锻炼了护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本科护生的创新思维。护生掌握了ICU 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护生在工作中会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其中有不少好的方法值得老师去借鉴。同时护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与难题时会主动请教老师,也不断激发老师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老师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李丽萍.努力创建现代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486-488。
[2] 吴坚.临床护生综合能力培养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28(7):844。
[3] 钮美娥,薛小玲.护理临床教学中实施带教制的利弊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72-73。
作者简介:
关键词:机械通气;护理;程序化管理
机械通气是临床一种常用的替代人工或辅助呼吸的治疗手段,其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机械通气中经常使用的呼吸机是所有治疗设备之中风险发生率最高的一种仪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控制情况与护理质量好坏密切相关,做好护理程序化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本文选取我院ICU收治的86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8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实验组(n=43),其中男50例,女36例,患者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49.5±4.5)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ICU病房基础护理。实验组采取护理程序化管理,具体如下:
1.2.1 对相关物品和设备进行程序化管理
选择3人作为管理责任小组,其主要工作是每天对ICU使用的抢救药物和仪器设备进行清理核对。①病区管理措施:对探视时间和人数要进行限制,增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定期进行室内消毒和通风,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准备好应急设备。②呼吸机管理措施:呼吸机的使用、消毒、检修等都需要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上机时间等进行记录。③用物管理措施:患者的相关用物要选择一次性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配置固定治疗包。
1.2.2 对患者进行程序化管理
①做好基础护理:按照规范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重点强调体位,做好营养支持工作,以温度和浓度均适中的易消化高营养物质为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口咽、人工气道感染或压疮的保护措施,人工气道要保持湿润。另外,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手卫生操作要求进行洗手、消毒,使用相关医疗产品之后需要及时进行手卫生清洁,以免发生感染。②进行全程动态监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监控表,对24h动态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并绘制成图,以便对病情发展或发展趋势做出直观判断。③制定规范操作流程:医护人员要在询证护理理念指引下,将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作为基础,通过查找资料或检阅相关文献,在结合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化要求,具体包括人工气道湿化规范、口腔护理规范等。④定期开展疑难护理问题研讨会。针对机械通气护理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首先由机械通气指导小组进行护理会诊后,制定出详细的护理计划,做好帮助和指导,执行针对性护理。
1.2.3 对护理人员进行程序化管理
①建立机械通气护理责任指导小组。护理部主任各选择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胸外科、ICU护士长等人组织机械通气责任指导小组。上述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培训和护理质量考核,要对护士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重点部分在与培训中的护士讨论之后再由培训老师进行重点讲解和演练,并进行考试。②做好护理质量监督工作。每周需要进行2次护理质量考评,具体由机械通气责任指导小组内的2名成员完成,在全院护士会上对每季度的考核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并总结经验。③重点强调上岗培训工作。进行专项培训工作,具体包括岗前基础和专科知识的学习与操作、应急状况处理、设备、器材的具体使用方法等,待进行模拟考核之后由高年资护士进行言传身教。④分工明确。采取新老搭配的工作模式,具体工作按床分配,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做好彼此之间的配合工作。
1.3 观察指标
由专业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进行观察,同时做好数据记录工作。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包括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组研究中的全部数据加以统计处理,应用()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加以表示,并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等指标
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时间等指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等指标(x+s,d)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
2.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n(%)]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在ICU病房中比较常见,其与护理质量直接挂钩。ICU医护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病房环境标准,对相关设备、器材、用物消耗、病情记录等进行监督管理,以便为标准护理操作奠定基础。做好护理人员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专项技能培训工作,使护理人员熟悉机械通气的具体操作原理和使用标准;落实好护理技能专项考核够工作,以便促使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规范标准流程实施临床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尽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2-3]。
程序化管理主要是指对已经拟定完成的工作进行周密详细的安排,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流程要求进行操作的一项管理模式,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符合要求,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4-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时间等指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吴惠芳.程序化管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26(1):413-413.
[2]周晓玲.程序化管理护理干预措施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30(34):84-84,85.
[3]刘红林.程序化管理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0):35-36.
[4]曾莉,岑琼,胡波等.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护理程序化管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5):13-15.
关键词:中心静脉压;调查;ICU;护士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是指血液经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时产生的压力,是重症患者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为诊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1]。ICU护士对CVP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CVP测量值的准确性,以及治疗和护理,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对某三甲医院外科ICU护士的中心静脉压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我院外科ICU工作的50名护士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匿名调查的形式发放,要求填写时独立回答。问卷内容包括ICU护士的一般资料、CVP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个方面。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否接受过CVP培训及培训性质;CVP相关知识共考核8项内容。CVP相关知识满分100分,以60分以上计为及格,80分以上计为优秀。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 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采用t或者SNK-q检验。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女44人,男6人,年龄(26.86±3.10)岁;学历:大专16人,本科34人;职称:护士18人,护师24人,主管护师8人;工作年限:1年以内(含1年)7人,1~5年(含5年)25人,5年以上18人;参加过CVP培训42人,未参加者8人;在参加过CVP培训的人中,参加过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者7人,未获得者43人。
2.2 CVP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2.2.1 CVP相关知识得分基本情况 平均得分(76.86±12.96)分,最低分48分,最高分98分;及格率为90%,优秀率为64%; ICU护士对CVP的定义、正常值、临床价值掌握程度较高;而对"行机械通气时测量CVP的注意事项"回答正确率最低(见表1)。
2.2.2培训程度与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 接受过CVP培训的护士CVP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未接受过者(P
2.2.3学历与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 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4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对CVP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CVP相关知识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3.1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提高ICU护士对CVP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尤其是规范的专科护士培训 由表1知,ICU护士对CVP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一,临床工作中应对掌握程度较低的CVP影响因素、CVP数值异常的原因及意义进行重点培训。ICU护士对开放式CVP测量的操作要点、密闭式持续监测CVP的操作要点掌握程度偏低,可能与调查表本身对操作考核的局限性有关,临床工作中对这方面考核应尽量以实际操作为标准。表2的结果提示了对ICU护士进行CVP相关知识培训的重要性以及ICU专科护士培训具有更明显的培训效果(这可能与专科护士培训的规范化、不断强化和考核有关)。对未能参与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医院或科室在组织专科培训的同时,应加大培训后考核的力度,不断强化[2]。
3.2根据不同的职称和工作年限对ICU护士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 表3和表4的结果提示中心静脉压知识培训应考虑职称、工作年限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而不必过多考虑学历因素。工作小于1年(含1年)得分最低的,临床上护士长可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频率及力度。而在多人合作工作时,应交由低年资护士独立完成,并参与指导和评价[3]。
3.3 加强机械通气对CVP影响的研究和学习 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监测CVP在危重患者中有重要作用,而不同的通气模式及通气参数的设置对CVP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ICU护士在利用CVP值估计血容量是否充足时应全面考虑机械通气对CVP值的影响[4]。表1显示,在CVP相关知识的8个测量项目结果中,护士对"行机械通气时测量CVP的注意事项"回答正确率最低。因此应加强机械通气对CVP 的影响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石丽.实用心胸血管外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1-122.
[2]王翠云.机械通气对CVP影响的研究现状[J].安徽医药,2010,14(9):1093-1095.
[3]皮艳华,李湘萍,张希,等.护士测量中心静脉压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