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7 09:17:09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1

心理辅导课有时也叫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因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近几年,除了心理辅导教师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也渐渐开始尝试开展心理辅导课。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又发现很多教师的心理辅导课设计缺乏系统性,辅导主题分析不到位或不透彻,辅导过程脱离辅导目标,辅导步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特点。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要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地设计辅导过程。

一般情况,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态度与情感目标是指形成对社会、自然、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是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次明确,清晰易懂,在当前心理辅导课设计中较为常用。在确定三个层次辅导目标的前提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就需要围绕辅导目标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材料来设计辅导步骤或环节。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过程可以根据三层次辅导目标设计三个步骤,分别针对和实现三个目标。

关于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钟志农提倡“起承转合”的团体动力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过程包括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曹梅静、王玲等人提出“导入―展开―结束”的三阶段教学模型。笔者结合他们的辅导设计思想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个阶段是“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包括与三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三个教学步骤;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因此将辅导过程概括为“三阶五步”。

一、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阻抗,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钟志农特别重视心理活动课的暖身阶段,认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可以是需要团体间个体相互合作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不需要合作个体独立的活动。但无论如何,暖身步骤的基本原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让个别同学参与,其他学生观望,如此起不到整体暖身的作用。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地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之,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感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是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笔者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因此,根据三层目标模式,笔者认为该教学阶段也基本上可以设计为三个步骤,以对应三层辅导目标。

步骤一,What&Why。该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环节,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艺术欣赏法等,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选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名人故事、经典寓言,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对学生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和榜样作用,后者来自实际生活故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启发更大。一般情况,可以先呈现名人故事,再呈现实际案例,从远到近自然过渡。在故事呈现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可以讨论故事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反馈、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Who。该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该环节主要是根据上个环节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在上个环节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写在纸上,写好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也可以使用想象技术,即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也可以说是催眠),并跟着教师的指导语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在想象中体验各种感受。在想象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及体验到的感受。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事件和感受;也可以改编生活故事,体验积极的情绪。此环节的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How。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也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对。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作总结。

有些人认为结束阶段可以包含到上一个步骤里面,笔者并不赞同,因为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依依不舍,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使师生渐渐为课堂拉上序幕。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心理辅导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即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三阶五步”辅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则是根据三层次目标而展开的。对一般的心理辅导课设计,“三阶五步”均适用。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如果辅导目标层次有所变化的话,那么“三阶五步”的辅导过程设计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灵活运用“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稿件编号:090906004)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1).

[3]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电邮: )

封面人物档案

张璧宏, 1957年生,河南温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许衡中学在六年多的时间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校,被教育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学校发展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过许衡中学后,称赞“许衡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好,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这样说:“许衡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是全国最好的素质教育创新的楷模”。

他上任之初,就率先建立起全市初中学校第一个心理咨询室,他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提出要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的乐园。有人说,许衡中学的成功得益于推行“8+14”素质教育模式;有人说,许衡中学的辉煌是因为贯彻了不分重点班、不许补课,允许学生不做教师超量布置的作业、允许学生随时进入图书馆等教育方针。而张璧宏则说:“我们所做的大家都能做,只不过我们比别人做得更细心、更持久罢了。”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2

特有民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团体心理辅导1问题的提出

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特有少数民族所处地域相对封闭,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落后,发展任务艰巨,迫切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健康的心理是特有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外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概念的特定方面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它涉及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不仅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富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在面临重要任务时能够调节、维持有意义的行为。自我概念的发展标志着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程度。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防御方式、应对方式、问题的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等心理健康因素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培养积极自我概念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增强。

鉴于此,本研究以培养特有民族学生积极自我概念为目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强调参与式教育,结合民族文化内容对云南农业大学特有民族本科在校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健康的自我形象、积极悦纳自我,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且有部分学生能够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头人,促进本地区民族事业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云南农业大学涉农专业的特有民族学生中随机选取37人,其中男生20名,女生17名。所有被试总体特征为云南特有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少数民族(包括布朗、怒、佤、傈僳、景颇、拉祜、普米、基诺族等),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提高自我概念期望,愿意并能够坚持为期一年的团体心理辅导培训。

2.2研究工具: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自尊量表(SES),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前后分别施测。

2.2.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

用于评估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该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包含自我概念2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2.2.2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

设计用于评估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对自己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评估。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四级评分,总分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2.3研究方法:由心理学、管理学、民族学等专业的教师负责,以参与式教学模式为主,运用角色扮演、个人分享、热身运动、参与式讨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培训,开展了自我再认、重识民族、情绪管理、澄清价值观、人际能力训练、民族特色、压力应对、职业心理准备、自我重塑等九个内容的培训,每周培训一次,每次2~3小时,持续一年。活动过程除了采取量表评估结果外、还使用小组分享、课外作业、主观评估等过程性评估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处理。

3研究结果

3.1团体咨询前后自我概念的变化

3.1.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从表1来看,参加了团体心理辅导后,特有民族学生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都有所提高,其中,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因子分培训前后差异非常显著,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及总体自我概念辅导前后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生理自我、道德自我、自我行动因子等分培训比培训前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3.1.2自尊量表

从表2来看,特有民族学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较团体辅导前自尊总分显著提高。

3.2主观评价

主观评估表明,参加团体辅导后特有民族学生在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口头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显著提高。

分享和总结中,特有民族学生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许多同学写道“我对自己重新有了认识”“我更相信自己”“我为我的民族而骄傲”“我更加快乐”“我更加了解自己”。

4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有民族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尊水平显著提高,在自我觉知的社会、家庭、心理层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我满意感增强,自我否定减少,自我接纳程度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总体自我概念更加积极。从主观评估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其心理能力、准确定位自身非常有帮助,基本实现预期目标。说明此次团体辅导有效地提高特有民族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

本次研究认为,结合民族特色,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模式对培养特有民族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交流、互动、体验、分享和反思等方式,使成员能够有效地表达自我,获得他人的心理支持,满足大学生被接纳和归属的需要,促进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特有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既与其他一般大学生有共同的规律,又受其民族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时要充分考虑特有民族学生的民族背景,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积极参与培训;加入展现民族风采的活动,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其文化理解,形成多元文化观念,在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和理解主流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在研究中,我们也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首先,结合民族文化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改变特有民族学生自我概念的效果是否具有长期性,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之间在自我概念改变过程中是否具有独特性。另外,此次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能否应用于更多的民族学生团体,扩大受益面,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自我概念年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3(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38.

[3]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80-82.

[4]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61-62.

[5]刘兴华,孟长治,陈文君.大学生觉知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98-101.

[6]李瑾,单小黑,卢雪.开封市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43-1245.

[7]凌辉,张建人,黄续,熊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19(1).

[8]张秀琴.对中国西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及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47-51.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业规划指导;寝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33-02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作用重大,在当前形势下,做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从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上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有: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工作,学生寝室管理工作,学生综合治理工作,学生心理保健工作,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异动学籍学生管理工作,班级制度建立工作,学生评优评先工作,学生“奖、惩、助、贷、勤”工作,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学生欠费催缴工作,学生各项活动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等。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上看,辅导员的工作还包括个人所承担的课堂教学工作如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以及所承担的各项科研工作如校级、省级、部级课题等等。有句话说:“你能走多远,你就能带你的学生走多远”,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水平若想得到提高,辅导员必须要做的还包括: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如取得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以及提升个人学历层次,如取得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学位证书。

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定性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独有特点,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任务繁琐,工作量大。在高校,一个辅导员管理约200个学生,他不仅要完成学校各职能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图书馆等下达的各项任务,还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这一切要求就像是“千条线”,最后都往辅导员这一个“针眼”里穿。很多辅导员都发出感慨,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八小时之分,而且永远做不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辅导员生活的常态,“上接天下接地”、“十处打锣九处都在”等等都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形象描述。

2.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现在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实际上,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学生也常常通过各种事情反映出来,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短时间内却往往难以取得成效。例如,一些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常常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进而导致与同学关系不和等问题的出现。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很难通过一次的谈话来帮助其扭转思想,常常需要多次,甚至一年、两年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3.工作压力大,心理负荷重。首先,辅导员工作繁琐、角色多样性是造成辅导员心理压力大的首要原因。他们为了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员、学习的引导员、职业的培训师、心理的疏导员、学生纠纷的协调员等等,每天忙于各种事务,忙碌与多重角色的扮演为辅导员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其次,学生突发事件也是造成辅导员心理压力大的另一原因。辅导员带200个学生,如果有一个学生发生突发事件比如自杀,他们就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然而这类事情的发生对每个辅导员来说都是有可能的。再次,现实冲突也是造成辅导员心理压力大的又一重要原因。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已经无暇顾及科研和个人学历的提升,再加上收入不理想,前途不明朗,工作不顺心,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等等,都带给辅导员沉重的心理压力。

4.工作价值具有无限性。辅导员工作成果不能像工人一件件去数产品,也不能像老师一节课、一节课的量化工作,他们工作的劳动价值是无法用尺子去衡量的,具有无限性。例如辅导员通过个人努力改变了个别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学生很可能将受益终生。所有的辅导员工作价值体现在它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在她的工作过程中的光荣而伟大,神圣与崇高。

除此以外,辅导员工作还具有管理性、服务性、引导性、咨询性、创新性等特点。

三、全面提升自我争当优秀高校辅导员

尽管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会面临各种问题,但辅导员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其价值无法衡量,它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因此,面对压力和责任我们仍要努力上进,争当优秀高校辅导员。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做好学生的政治工作,而政治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来实现。辅导员可通过学习提高自我政治认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真正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明确是非观念,明晰判断标准、明察学生动态。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作用重大,“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在辅导员正确的引导下,将会成熟得更快!

2.善用工作方法,提升教育成效。“欲先工其善,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和咨询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等等,因此辅导员要想高效地处理各种繁琐工作,就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例如在日常事务工作处理上要善于把握“二八原则”,先抓重点、紧急任务,再抓次重点,次紧急任务;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培养一批富有朝气、踏实肯干的学生干部队伍,提高班级管理成效;在学生思想教育上,要善于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善于随时、随地、随人进行教育,善于研究探索学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方法。等等,还有很多工作方法能够帮助辅导员提升工作成效。那些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深入学生群体的辅导员,才能更快地掌握学生工作规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更大地提升教育成效。

3.提高心理素质,减小心理负荷。首先辅导员要善于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工作“简单化”、“信息化”及“条理化”,统筹好工作,减小压力。其次,辅导员平时工作要多思考、多积累、多总结,遭遇突发事件不慌张,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再次,辅导员要学会用移情、反思、暗示、认知重建等多种方式消除压力带来的焦虑、不安、无助、烦躁、厌倦、消极和悲观等不良情绪,减小心理负荷。最后,辅导员要善于规划个人业余时间,提升科研水平和学历层次,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并带着良好情绪开展工作,减小压力负荷。

4.扩展各方面知识,提升职业能力。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与人的区别主要在业余时间的安排上。专家的业余时间主要安排了学习,充满了思考,而普通人的业余时间主要安排娱乐活动,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在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他们往往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灌输、基础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但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了解的却很少。因此,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就必须要学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扩展自身知识,提升职业能力。除了一些基本常识,辅导员还应该要懂得的有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法律基础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同时还应该了解受教育者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知晓其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就,关注其学科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此外辅导员还需要掌握与教师相关的其他知识,如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美学知识、甚至一些卫生常识、安全保健等。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提升职业能力,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提升工作成效。

5.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古人云:“君子务本”、“德者才之王”。辅导员也应有这样一种品性:固穷,耐得住清贫;淡名,守得住本性;爱才,对得起良心;乐教,经得起考验。优秀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都不能替代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的是真爱学生,以心换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保持积极性和上进心,恪守职业道德和信念。再次,辅导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不以学生家庭条件而亲疏任何人,不以学生能力高低而偏心任何人,不以学生成绩好坏而歧视任何人。总之,辅导员工作干的良心活,它的起点应基于爱,落脚点也应回归爱,因为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表,在政治上,辅导员是旗帜;在学业上,辅导员是导师;在品行上,辅导员是典范,在情感上,辅导员是朋友。因此,若要成为优秀的辅导员,就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

6.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狄德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体制改革,学生思政工作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的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掌握新的教育手段,提升创新能力才能解决新的问题。辅导员工作重在实践及在实践中创新,辅导员应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开展一定的理论研究,开发和应用一些德育项目和辅导项目增加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服务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为了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我们必须要不断树立新目标,研究新问题,提出新举措,树立新理念,总结新规律,摸索新方法,为学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有人说,如果把工作当做任务来完成,只能说是应付,但如果把工作当做作品来完成,那么就会对其精雕细琢,使其至真至善。对于辅导员工作来说也一样,如果我们把其当做一件作品来完成,那么我们就离优秀辅导员不远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当优秀辅导员!

参考文献:

[1]刘钧仁,肖玲,辅导员工作的工作特点与素质要求[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高教研究),2007,(4).

[2]王祥,谷月娟.浅议优秀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素质[J].热点分析,2009,(9):119.

[3]衰素文,论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素质特征[J].四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71-73.

[4]周治,吕丽青,温志武.谈谈辅导员工作方法[J].今日南国,2009,(8):76-77.

[5]单鹂娜,李双.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J].文化教育,2008,(11):152.

[6]李廷旺.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80-81.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28-02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当前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占30%,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阶段处于人生转折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本研究尝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5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方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方式,选取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70人,使他们在年龄、年级、性别、专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选取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5人,对照组35人。

(二)工具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症状自评量表(SympotomChecklist90,SCL-90),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状况检查量表,共90个评定项目,1-5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等10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使用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评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自编自陈式问卷,用于团体活动过程中调查被试的自我认知以及活动结束后被试对自己成长变化的自我评估和团体活动的评价。

(三)研究过程

1.前测

在进行干预的一周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被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测试。

2.团体干预过程

对实验组采用封闭性(全程参与)、结构性(有领导者)的团体辅导形式,辅导方案共4个单元,被试每周进行一单元用时3-3.5小时,持续一个月。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的领导者相同,对照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干预。

3.后测和成员自我评估

干预结束后,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进行施测。在实验干预结束一个月后,对实验组被试进行追踪评估。使用自编开放式问卷对实验组被试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评估。

4.团体辅导方案

根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的总目标,将本次团体方案的干预重点设计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成员的积极认知;二是培养积极心理资本;三是促进成员积极的情绪体验;四是促进成员的个人发展。

二、结果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处理。

(一)实验处理前后测结果比较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组在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后SCL-90总分明显下降,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因子分明显下降,说明实验组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强迫、焦虑和敌对情况有所缓解,观察显示实验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2.实验组前后测自尊水平差异比较

由表3可见,实验组被试的自尊总分显著提升,观察显示实验组被试变得更加自信,其中4人(11.4%)自尊总分无变化,其余31人(88.6%)自尊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照组被试的自尊总分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二)团体效果成员自评

参与团体辅导后,成员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团体活动进行评价,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对团体活动的喜爱并表示自己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有所改变。部分被试表示自己在之前生活中的自卑感、焦虑感、淡漠感、挫败感有所降低,表现出自信、从容和自我开放的积极转变。多数被试认为自己变得自信心增强,更加容易接纳自己和他人,能够增强人际信赖,更好地参与合作,在陌生场合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尤其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缓解焦虑、敌对情绪上,有显著的效果。

(二)建议

根据被试反馈和研究结果,建议在对大学生进行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辅导时,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被试进行积极关注,主动发现被试的优点和积极资源,鼓励被试认可自身优点,培养自信、希望的积极品质;二是围绕被试普遍关注的常见问题展开活动,结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团体特点,传递正向、客观的信息,给予被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导,帮助其掌握人际交往、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技巧;三是心理讲座配合团体辅导同时开展,围绕团体辅导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心理讲座,有助于传递给被试正确的认知,也可以通过榜样模仿的方式,帮助被试正确认识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促进其形成合理信念,从而进一步增强团体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然.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1978~1987年因精神疾病休学等情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3~116.

[2]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J].护理学报,2012(11).

[3]陈建文.大学生自尊、自我统合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5

摘要:自我控制能力;团体辅导;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7-02

一、引言

自我控制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和限制的情况下,个体按照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对于中职生而言,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增加,从而面对的诱惑也随之增多,学习、生活和成长更多地靠自己管理。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暴自弃,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本研究根据中职生的自控力特点及其需要提升的维度,开发一套自我控制课程,并尝试采用实验方法对团体辅导提高自控力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以此获取团体辅导有效性的数据支持。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从东莞市某职业学校的二年级学生中选取60人。6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各30人,年龄为16~17岁。

2.研究材料。(1)《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姣主编。(2)团体辅导成员自评量表,用来调查团辅成员的主观满意度及其收获。(3)团体辅导方案。

3.研究设计及其过程。对实验组的学生实施团体辅导,辅导时间约半个学期,从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每周一次,每次时间约60分钟,共16次。控制组只参加常规的学习任务。实验后测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一周后进行,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控力及其各维度的改变量来检验团辅效果。

团体辅导课程一共为八次单元活动,第一单元为团体建立与团体成员探索阶段,接纳团体成员、制定团体规范,为以后的活动做铺垫;第二单元为调节和控制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的管理;第三单元为拒绝诱惑;第四单元为应对挫折;第五单元为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六单元为学会延迟满足;第七单元为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第八单元为课程回顾以及结束团体。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的对比研究。

首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比较,表1显示实验组的得分虽然比控制组多3分,但从平均数差异性检验来看,结果并不显著(p>0.05)。也就是说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控制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被试基本上是同质的。

2.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2可知,实验组后测总分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3.控制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3可知,控制组的学生在总体得分和情绪行为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但不显著(p>0.05)。这说明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在自然状态下也在提高,但改变量不明显。

4.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4可知,实验组自控力总分以及情绪行为两个维度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5.过程评估。本研究除了量的评估,还采用过程评估,两者结合起来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每次团辅之后让团体成员分享感受与收获,了解团体辅导的成效,团辅过程中研究者和观察员对团体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

6.干预效果讨论。本次干预研究的结果说明: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自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两方面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控力,这与团体辅导具有针对性、操作过程严谨细致密切相关。

首先,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一直遵循团体辅导活动的原则,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和开放度,培养合作意识,增强信任感,营造融洽温馨的团体气氛,为团辅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团体辅导紧紧围绕自我控制的情绪、行为及思维三个方面展开,采取了自我暗示、角色扮演、榜样学习、游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同时辅之个别辅导;最后,从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上看,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得到了团体成员的认可,让他们在团体活动中得到了成长。

四、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的提高效果最明显。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它是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因此提高中职生的自控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不懈地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红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38.

[2]李培红.提高初一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6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4]田瑞琪,黄莺.大学生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及建议[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12-03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关于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的发展潜能,促进人们生活幸福的新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精髓,与大学生团体辅导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干预有效形式,即开展积极心理团体辅导。通过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增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让大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开发心理潜能、充满乐观希望,促进大学生学会幸福的生活态度。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武汉某高校60名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38名,女生22名,年龄在18―22岁。通过张贴海报招募,经面谈后选择在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或就业某些方面存在困难,且自愿参加团体训练小组的学生。按照匹配分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团体辅导实验组)、对照组(定期开展班会)和控制组(不做任何干预)。团体成员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意于改善心态和提升主观幸福感。

1.2 研究工具

(1)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此量表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Zung焦虑量表(SAS)、Zung抑郁量表(SDS):分别为20个项目,反映了焦虑和抑郁的水平。

1.3 研究方法

(1)实施程序:团体心理咨询每周活动1次,每次约2h左右,共6次,分别是:相逢是首歌、遇见最美的自己、打开快乐之门、积极人际、感恩、探索积极的人生意义与希望。活动结束后,学员要认真完成布置的训练作业,并有意识巩固辅导效果。

(2)研究设计:对成员进行实验组、对照组、控制组的分组,对三组被试进行不同的实验处理方式。首先对所用成员进行相同量表的心理前测。在实验实施阶段,对实验组实施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对照组被试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展开讨论,控制组在干预期不做任何形式的干预。实验结束后三组被试进行相同量表的心理后测。在实验结束后两个月,再对三组被试进行相同量表的追踪测量和访谈。

1.4 统计学方法

整理问卷,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被试实验干预前测结果比较

在干预前,首先对实验组、对照组和控制组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前测。测试结果表明,三个组在四个量表的均值和F值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三组被试在干预前具有无差异性,同质性较强,干预前的个体差异性小。详见表1。

2.2 三组被试干预前测后测的结果比较

在干预后,分别对三组被试各自的结果进行前后测的的比较检验。t检验的结果显示,三组中效果较明显的是实验组,在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u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上都有明显积极的差异变化,其中症状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在症状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上有一定差异,控制组在总体幸福感量表上存在差异。详见表2。

2.3 三组被试实验干预后测结果比较

干预后,可以对三组被试的后测试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分析三组被试的干预效果。表3显示,经过实验干预后,三组被试的结果出现显著性差异。其中,症状自评量表、总休幸福感量表上得分达到显著性差异,抑郁自评量表上得分达到差异水平,而焦虑自评量表上得分差异不大。

2.4 三组实验干预两个月后跟踪测验的结果比较

在干预试验后的两个月,对三组被试进行再测试。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4表明,实验组、对照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焦虑自评量表上得分也有差异。

通过以上干预结果的分析,三组被试在干预后和两个月后的结果,都显示了差异性,显示了干预对三组被试的影响的差异性。说明,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在抑郁、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在焦虑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2.5 实验组干预后及其两个月后的结果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的干预后与两个月后的实验结果比较,进行相同四种量表的追踪测试,可以从时间上纵向深入分析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表5结果可见,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验组接受团体辅导后的两个月之后,症状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存在差异;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上得分明显差异。由此可知,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验干预两个月以后,心理健康的各维度上的效果出现差异,即积极团体辅导结束后,在帮助成员掌握积极而幸福地生活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成员的积极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效果,而对抑郁和焦虑则缺乏长期干预效果。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参加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学生较没有参加辅导的学生而言,焦虑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有明显的提升,抑郁情绪也一定程度缓解;干预两个月后跟踪研究说明,参加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学生较没有参加的学生而言,抑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量有明显的缓解与提升;干预两个月后参加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学生,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掌握积极技能和方法、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上还存在效果,而在其他方面则没有产生明显干预效果。

3.1 巩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具备的积极发展性心理干预作用

在进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安全信任的团队,学生在辅导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与真诚反馈,发掘自我,感受同伴的温暖和力量,切身体验积极自我和积极情绪。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帮扶,体验到了许多新的经验和方法。在团队领导者和成员的解释、鼓励和安慰中,一起解决困感。

3.2 加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可延?m性

从实验组跟踪后测比较结果来看,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幸福感等方面继续有所提升,而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并没有很大变化。是否情绪相对来说比较敏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的长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得团体辅导的效果得以延续,如何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成员内心,如何使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力更加持续,是团体辅导需要深思与改进的问题。

3.3 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在整个研究中,对照组定期开展了六次主题班会,每次都围绕一个不同的话题开展。分析结果可见,采取集中会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其原因可能是,六次聚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成员的交流与沟通,加深了成员彼此之间的感情,提升了人际关系的互动,从而让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提升了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

3.4 该研究虽取得了预期的目标,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担负着以下几项职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风建设,辅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参与处理涉及大学生的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等。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提高,但是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心理感受以及职业倦怠行为的关注度还不够。辅导员队伍如果出现职业倦怠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将影响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预防职业倦怠的对策,将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提升工作效果。

一、问题提出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先提出倦怠(burnout)的概念,用以描述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是由Maslach提出的,他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体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现象。其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倦怠指标,其特征是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伴有挫折和紧张感,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是属于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其特点是对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等态度;低成就感属于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特征是产生不胜任感,表现出对所从事的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下降,这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已有研究(杨国枢,2009)表明,某校近一半的辅导员认为每天的工作繁杂琐碎,在每天的忙碌中没有作为,自感身心疲惫;90%以上的辅导员总在担心学生出事情;59%的辅导员反映自己常常感到烦躁,有一种衰竭、无助感;70%的辅导员认为本职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没有长久性;50%的辅导员认为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在部门的专业没有相关性,自身的学术方面没有可持续发展;85%的辅导员存在或轻或重的工作疲惫感。而另外的研究(汪军,2009)却显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不高,总体状况良好,去个性化程度较轻,个人成就感处于中等偏高程度,以往这些研究的结果存在着不一致。

从总体上看,目前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面,只有极个别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测查;对于辅导员倦怠成因的分析也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本研究将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我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9个学院和研究生院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4份,回收3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3份,有效率为97%。

2.调查工具

(1)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主要测量被试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收入以及职业兴趣能力与当前工作岗位是否匹配等。

(2)采用国内学者修订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Educational Survey)。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整个问卷共22道题,分三个量表:情绪衰竭、去个体化、成就感降低。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各维度均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高。

(3)采用清华大学李虹2005年编制的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24个题目组成,分成五个分量表: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

3.调查方法

根据自愿的原则,向辅导员发放问卷,并采用匿名方式填答,及时回收问卷。

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

根据表1三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来看,辅导员群体在情绪衰竭和成就感降低这两个维度上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倦怠,在去个体化这一维度上存在轻度倦怠。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转换,得分在0到1之间转换为0,即表示没有倦怠;得分在1.01到2之间转换为1,即表示轻度倦怠;得分在2.01到3之间转换为2,即表示中度倦怠;得分在3.01到4之间转换为3,即表示重度倦怠。各个维度倦怠程度的分布如下: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6.1%的被试报告没有倦怠,15.2%的被试报告有轻度倦怠,72.7%的被试报告有中等程度的倦怠,6.1%的被试报告有重度倦怠。

在去个体化维度上,15.6%的被试报告没有倦怠,56.3%的被试报告有轻度倦怠,25%的被试报告有中度倦怠,3.1%的被试报告有重度倦怠。

在成就感降低的维度上,9.7%的被试报告没有倦怠,16.1%的被试报告有轻度倦怠,71%的被试报告有中度倦怠,3.2%的被试报告有重度倦怠。

由此可见,我校辅导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由重到轻分别是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和去个体化。这意味着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感到中度程度的紧张、疲劳和情绪耗竭状态以及缺少成就感。在辅导员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存在轻度倦怠。

2.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差异

由表9可以看出,认为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与辅导员岗位匹配的与认为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与辅导员岗位不匹配的被试,他们在职业倦怠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是不一致的,以往研究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这可能是本研究被试数量有限的原因,也可能是认为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辅导员,因为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工作努力投入并做出一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职业倦怠感。

3.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状况

由表10可以看出,辅导员总的职业压力以及除了工作负荷以外的其他维度,平均分均低于理论中值。只有工作负荷这一维度超过了理论中值,说明工作负荷较大。

以压力得分的理论中值为临界值,将总体工作压力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分为高压力、低压力两类,调查结果显示,从总压力来看,76.7%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另外23.3%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大。从工作压力的几个具体维度来看,在工作保障方面,87.5%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在教学保障方面,69.7%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在人际关系方面,93.9%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在工作乐趣方面,71.9%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但在工作负荷方面,有65.6%的被试报告高压力。这表明,总体上看,辅导员的总体压力状况不大,但突出表现为工作负荷很大,每天工作时间很长,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工作上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很高。

4.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由表11可以看出,总体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总体压力越大,职业倦怠感越强。

四、调查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校辅导员群体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有72.7%的被调查者存在中等程度的倦怠;在成就感降低这一维度上有71%的被调查者存在中等程度倦怠;在去个体化这一维度上,有56.3%的被调查者有轻度倦怠。在职业压力方面,辅导员总体职业压力不大,但是突出表现为工作负荷大。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分析,我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1)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高要求与辅导员的低成就感存在矛盾。《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必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学校也据此对辅导员提出了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等工作要求。但因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缺少学术上的专业性,工作本身的成就感低,再加上辅导员常感到自己在学校的社会地位低于专业教师,使得辅导员对工作产生倦怠感。

(2)辅导员工作负荷较重和承受能力有限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辅导员既是学生学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生涯指导者,又是生活辅导员、心理疏导员、安全保卫员等。角色越多,任务也就越重。另外,辅导员的工作在时空上具有延续性和无边界性。辅导员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经常需要加班,即使下班时间仍要接听无数电话,处理大量学生事务,这样一来辅导员的个人生活空间完全被占据。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这些工作压力超过其个人承受能力时,辅导员就会感到情绪衰竭。

2.工作环境因素

一是在工作环境方面,辅导员面临教育改革的压力以及学历、职称、论文、职业发展走向等各种压力。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辅导员需要不断充电,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但是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就意味着同时面临着学业、生活和工作三重压力。

二是在职称评定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一项硬性指标,但是辅导员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使其缺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科研。

三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上,只有极少数人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但是对于渴望转向教学岗位的辅导员来讲,却极少有转岗的可能。

四是在工作付出与实际工作收入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3.个人因素

(1)辅导员自我抱负水平的高低与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矛盾。随着辅导员队伍素质层次的提高,有些原本各方面能力较强的辅导员,会因为自身在一些方面的优势而拥有较高的自我抱负水平。但是由于对辅导员工作的困难性认识不够或准备不足,实际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低自我价值感,如果这些挫折感不能有效化解,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2)部分辅导员的职业兴趣与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不匹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对于想进高校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学岗位和行政岗位,往往转而寻求辅导员岗位,并希望今后能够转岗。但是转岗的难度太大,这导致辅导员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其实原本不想从事这份工作,工作兴趣的缺失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五、调查结论

第一,我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表现为在情绪衰竭和成就感降低两方面有中度倦怠,在去个体化方面存在轻度倦怠。

第二,我校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不大,但突出表现为工作负荷大。

第三,我校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越强。

六、思考与建议

1.辅导员方面

(1)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辅导员自身要坚持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处理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2)调整自我抱负水平。在同样的成就水平下,自我抱负和自我价值感是成反比的,即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就更容易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因此,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时,应在正确看待自身成绩的同时,将自我抱负水平调节在适度的范围内。适当的自我抱负水平,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感。

(3)利用时间做学术。虽然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辅导员仍需要克服困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事科研,提高学术能力,增加学术成果。学术成果的增加,可以提高成就感,降低倦怠感。

(4)学习自我调节。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压力和挑战,情绪也会波动起伏。因此,应学习自我减压的方法以及情绪调节方法。在工作压力太大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在处于不良情绪时,及时采用多种方式化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

(5)建立良好支持系统。良好的同事关系带来舒适的心理感觉。在工作中,应积极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工作上的不良情绪,也能够通过同事之间的倾诉得到宣泄。

2.学校方面

(1)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学校应创造条件为辅导员提供和专业教师同等的工作环境,在职称评定方面,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鼓励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看到努力方向,对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2)适当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经常是事无巨细,均需亲力亲为,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能给予辅导员一定的自由度,由辅导员培训学生骨干,某些事情由学生骨干来完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3)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辅导员虽然从事着最基础的学生管理工作,但实际上却需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容易在工作中产生挫折感。学校应通过定期开展相关岗位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辅导员交流平台。辅导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困难,通过集体探讨,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每个辅导员都可能各有所长,通过每个人的经验分享,可使全体受益。总之,通过交流,可以开阔思路,不断学习更好的工作方法并从交流中获得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谢俊荣,胡小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 汪宏,王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张澜,史光达.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其调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

[4] 刘颖.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9,(9).

上一篇:化疗护士总结范文 下一篇:普外科护士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