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9 17:05:17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1

国务院于2012年9月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了“ 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总结表彰大会”。总书记给大会发来了贺电,、刘延东、严隽琪、马凯、李兆卓等领导出席会议。国家有关部、委、办领导/全国各省、自治区政府的省、市长及教育厅长、编办主任、发改委主任、人社厅长、财政厅负责人、国家督学、“两基”工作和教师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参加会议。

总理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温总理全面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文盲率在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6年。到2011年,全国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国家投入数百亿元,完成了400多个县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第二件大事,从2003年到2010年,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了真正免费义务教育;第三件大事,从2006年到2011年的六年间,国家财政投入2429.5亿元,建立健全了国家助学制度。温总理对今后工作提出了三大任务:(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着力缩小校际师资差别;三是更加有效地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要更新教育观念;二要改变教学方式;三要合理设置课程;四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三)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一要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二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三要完善升学考试制度;四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温总理在总结教师队伍建设时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大以来办了几件实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工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五年招生5.5万人;三是实施“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招聘了30多万特岗教师到西部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四是启动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近两年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培训了350万教师;五是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在近100个市将中小学教师最高职称提高到正高级;六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近两年中央投入56亿元,建设宿舍10.5万套;七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计划;八 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总理对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第一,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第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三,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第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他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广大教师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祖国和广大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大会,并作出了重要讲话。她全面总结了我国“两基”工作和教师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对今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了全面、具体的安排部署。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2

2005年颁布的有关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文件的核心内容,期望给我田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日本 义务教育 结构改革

一、背 景

发端于1868年明治维新的现代日本教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后已日趋成熟,如今,其发展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出了整体素质较高的国民,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奠定丁其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推行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教育改革,并一直持续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印5年10月26日,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通过了题为《开拓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关于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理想状态》(以下简称“《结构改革》”)的重要文件,开始对义务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

当谈及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性时,前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表示:“本报告将指明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方向,它涉及教育的各方面事务,将成为解决目前各种问题的施政路标。”改革的目的在于“塑造每一名儿童的健全人格,使之自立于社会、发扬丰富的个性,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步,最终度过幸福而充实的人生”。这一切“都有赖于义务教育,它的基础在于教育经费的保障”。

二、义务教育结构改革内容论析

1.义务教育的目的和理念

此次改革以培养能自立于国际社会的心灵丰富、意志坚强的人为目标,以每名儿童都能受到高水准的教育为理想。《结构改革》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迷乱的时代、充满竞争的时代。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时代,肩负着塑造每一位国民人格、使之成为社会栋梁的义务教育的责任愈发重大。”在日本人看来,义务教育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必须继续保障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即教育机会均等、确保质量、无偿教育,它的贯彻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日本宪法第26条规定了全体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为了保障这个权利,战后日本设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其目的在于塑造国民的人格、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如今,义务教育的理念已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日益普及。义务教育对于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追求美好生活的国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此次结构改革将是历次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是国家振兴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结构改革》指出:“学校应当是能给学习者安全感和信赖感的场所,任何一所学校都要为学习者提供德、智、体等内容均衡的高质量教育。”确实,在现代社会,国家更应保障所有国民接受没有地域差异的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充实和完善可以防止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立国之本。日本政府与国民相信,克服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把义务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创造世界最高水准的义务教育是全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

2.义务教育的新形态

毋庸置疑,日本在义务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和进取心的缺乏,很多学生没有求知欲、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学校未能对这些情况及时作出应对,长此以往,将会培养出“垮掉的一代”。教育担负着在儿童成长发育阶段培养其必不可少的学力和道德感等的重任,“它一旦失败,将动摇国家、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结构改革》期望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具备高资质、能力强的教师充满自信地指导学生,监护人和地方当局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中教审鸟居泰彦会长认为:“创建具有这样的新形态的学校是此次改革的目标之一。强化学校的教育能力,强化教师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儿童丰富的精神是国家的改革目标。”

《结构改革》特别强调通过强化学校的教育能力即“学校力”和“教师力”培育儿童“丰富的人的能力”,创建学校新形态。具体而言,它包括尽快建立拥有高素质教师、充满活力的学校实体,它也是充分反映监护人意向、值得信赖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将通过学校运营协议会和学校评议员的积极工作促进监护人参与学校的运营和管理事务。笔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日本教育行政机关已开始从为儿童寻求高质量教育的角度去制定教育政策,教育现场的“意识改革”初见端倪。

3.义务教育结构改革

小泉内阁认为,当前义务教育的结构改革已极为紧迫。关于义务教育的体系,内阁责成文部科学省着力探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确立改革的目标,国家为实现目标对义务教育进行总体把握;(2)推行扩大市町村及学校权限和责任的教育分权改革;(3)国家有责任评价教育改革的结果,通过结构性改革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

为了“开拓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日本开始全面而谨慎地检讨目前的教育体系。2005年11月3日,新上任的文部科学大臣小坂宪次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在坚持我国义务教育成功之处的同时,对于目前的各项政策,要从实证的立场进行检讨,有错则改,我们要以这种积极的姿态为实现改革的目标而努力。”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作为指引义务教育结构改革基本方向的中央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对教育事务进行宏观调控,如在财政上充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在操作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推进扩大市町村及学校权限和责任的教育分权改革。2005年1月21日,小泉首相在第162届国会的施政演说中表示:“民间能解决的问题在民间解决,地方能解决的问题在地方解决:”而另一方面,政府试图用新的理念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以促进教育结构

的转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日本政府表示将以此为基石,充分发扬地方(市町村)和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国家目标与地方实际完美结合。

4.明确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职责,强化它们的合作关系

《结构改革》概括了国家、都道府县与市町村的关系:“义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必须全力支持学校。国家负有保障义务教育顺利推行的职责,而都道府县则须在其管辖区域内发挥最大作用。市町村地方当局和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有必要被赋予更大的权限和责任。”

从当前教育的现实来看,与儿童息息相关的机构正是担负着教育活动的学校和地方教育委员会。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使学校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开展最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同时尽最大可能地扩大其权限和责任”。另一方面,协调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的关系也开始摆上议事日程,从都道府县向市町村和从教育委员会向学校的权力转移将是义务教育分权改革的重点。而保障全体国民接受一定水准的教育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因此,国家有义务对教育事务进行宏观把握和调控。

5.关注教师——义务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

为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极为重要,为此,有必要使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相互协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作用,其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处理好有关教职员的事务。日本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度,国民一贯认为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拥有具备较高资质能力的教职员,而教职员的培养、配置与薪酬的应有状态是教育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方面。

教育是通过教师和儿童的交流、以互动的方式进行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塑造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的兴衰成败在于教职员。不管在哪个国家,确保教职员的质与量始终是重大的战略课题。能否保证具备高资质能力的教职员进入教育领域、能否营造使教职员安心从事教育工作的环境、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有没有形成,都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6.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的调整

义务教育和外交、国防一样,是国家应当承担的最重要责任,为此,日本政府重视确保必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在日本,与教职员的聘任相关的经费即“人件费”比例占了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3/4。

调整现行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是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结构改革》中占很大分量。为维持与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日本的都道府县原则上负担了大部分义务教育费用,国家则分担了都道府县负担经费的1/2,这称为“国库负担金制度”,所需费用由中央政府征税专门提供,与财政相分离,是义务教育经费的特定财源保障。为此,日本国会专门制定了《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它与《教育职员人才确保法》和《义务教育标准法》配合,为义务教育质量和经费的保障作出了最低限度的规定。

为保障教师质量,国库负担金制度自1939年确立以来就一直以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半的教师薪酬和补贴为主要负担对象。随着国家与地方职责和财政状况的变化,国库负担的对象也在不断调整。2004年,国家担负的义务教育经费为2.5兆日元,约占全部义务教育经费的1/2。自2005年开始,国家将部分税源转移给地方,这一过程称为“一般财源化”,即将诸如义务教育费、交通开发费等原先由国家专款专用的资金纳入普通财政体系。

2005年11月28日,小坂大臣视察京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国库负担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削减将不可避免。至2006年,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比率将从1/2下降到1/3,即将聘任中学教职员所需的总额达8500亿日元规模的税源移让给地方。长期以来,日本一些地方政府一直期望废止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此次降低国家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比例、将部分税源移让给地方的举措正是中央与地方谈判与妥协的结果。不过小坂也表示,关于国库负担金制度,今后将不会再作大的调整,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担负的职责,大部分中教审的委员也一致要求坚持这一制度。

三、结束语

对义务教育进行结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改革》在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被日本政府看做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指针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更为明显地表现在教育的普及与数量的迅速增加支撑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完成日本的赶超型现代化作出了最基础、最重要的贡献。但是,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当今日本的教育领域存在着以“教育荒废”问题为主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依照学习指导要领设定全国基准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形成质量均衡的国民素质的目标,但也带来了划一化和僵硬化的问题,阻碍了个人特性、多样性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经济的成功导致了“心灵的荒芜”。正如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水原克敏所言:“日本目前正处于为使人性回归而极力探寻各种方法的状态之下。”义务教育结构改革担负着这项重任,而改变整齐划一的学校体制、实现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教育、使课程弹性化,恐怕仍将是今后日本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课题。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3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现实性;可行性;经济背景;比较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到90年代中期又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进了《教育法》,经过近十五年的发展,于2000年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与日、韩等国不同的是,我国一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就是优先倾向效率的,即重点学校优先、区域教育优先与城市教育优先。因此,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凸显出来,义务教育公平或者均衡的问题因此显得特别突出,随后国家开始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此时我国的名义人均GDP为1042美元。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首次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进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此时我国名义人均GDP达到2069美元。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其中第四章第九条特别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j生任务”,此时我国的名义人均GDP为4431美元。事实上与我们的近邻日、韩相比,我国是在“补课”,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这一课,但此课也只能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补上。这就使问题随之而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是否能承担这个重大的任务?按照《纲要》的要求,我国在未来十年内要达到义务教育区域内基本均衡的目标,从经济保障上看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我国现阶段和未来10年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行性问题u。下文将通过美、日、韩、中四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背景的比较分析,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美、日、韩、中四国

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数据

根据世界银行网站的统计数据,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我国名义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间为2011年,落后韩国20年,落后日本34年,落后美国40年。虽然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2011年,我国人均GDP约为韩国的1/4、日本的1/8、美国的1/9;考虑到通货膨胀及购买力的影响,在2005年国际货币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2005international$)调整后,仍约为韩国的1/3.7、日本的1/4,美国的1/5.7。然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能否达到其他国家义务教育均衡时的水平,并不仅仅取决于GDP总量及人均GDP,往往主要取决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人隋况,即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占GDP比及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等指标。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为基准。我国2000年底宣布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开始提出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因此根据我国2001年、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并结合各国义务教育均衡进程开始和完成时的经济数据,比较美、日、韩三国在义务教育均衡进程开始和完成时的GDP总量、人均GDP,以及义务教育经费占GDP比和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然后依此对我国要在2020年完成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进行估计(详见附表1)。

需要说明的,是若要较为准确地比较各国开始和完成义务教育均衡进程的经济情况,仅仅考虑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GDP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货币贬值的影响,即需要将各国当时的经济数据换算成用同一年度的价格尺度来表示(本文以2000年美元价格作为尺度)。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各国之间物价水平的影响,即在同一价格尺度下,同样数目的货币在各国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这还涉及需要用购买力平价(PPP)进行调整(本文以2005年国际货币购买力作为尺度)。因此,我们在列出了各国义务教育均衡进程开始和完成时的、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GDP及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这样就能直接比较各国当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的经济投入情况(见附表1)。

二、现阶段我国开启

义务教育均衡进程的现实性分析

首先以美、日、韩三国开始义务教育均衡进程时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PPP,2005国际货币)的平均值作为估算我国此进程开始的时间点。三国的平均值为(1365.13+555.33+850.70)/3=923.72国际元,与我国相比较,2010年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为1096国际元,略超过了这个数字,说明我国若从2010年开始义务教育均衡的进程是比较适当的,此时间点与《纲要》颁布并强调“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的时间点相吻合。

其次,从各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看,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经完成了初等及中等教育的普及,即起点均等期(1830-1945);二次大战后,开始进入机会均等的发展期(1945-1960),即过程均等期;随后机会均等的黄金期(1961-1980)开始了,即结果均等期。1945年-1960年,美国的义务教育处于着重推进过程均等期,即义务教育过程均衡期。依据这个时期,美国在名义人均GDP为1594美元时,即1945年开始义务教育均衡进程时,其购买力换算成调整后的2005年国际货币价格,则是14397国际元。而我国在2010年此项指标才达到6819国际元,约为美国的1/2,可以说是完全不具备发展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但义务教育的发展主要还是受制于当年义务教育投入大小及生均经费高低。从这两个方面看,我国在2010年达到1.83%和1096国际元,投人大于美国当年水平(1.37%),生均经费比美国当年(1365国际元)略低了269国际元。所以与美国比较,若我国2010年开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稍早了点。

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其对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视,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也一直占教育经费的很大比重。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美国的支配下,于1947年3月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制订了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并付诸实施。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日本的义务教育还是很不均衡的,如从教育经费上看,1949年至1953年间小学人均教育经费最高与最低的地方数额差距通常为两倍。1954年,日本改革平衡交付金法,在吸收平衡交付金制度优点的前提下,制定了《地方交付税法》;1955年,日本又出台了《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费国库负担法》,并开始了第一个公立文教设施建设补助5年计划,终于在1974年完成了无城乡差别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表1的时间点看,日本在人均名义GDP还未达到1000美元时(1955年为267.5美元,4098国际元,2005PPP)就开始了义务教育均衡进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终于达到了均衡目标(1974年4218美元,15014国际元,2005PPP)。虽然日本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期时的人均GDP较低,但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很大,占整个文教经费的60%-70%(1955年为64%),后期比例虽然有所降低,但由于其经济总量的迅速发展,实质上义务教育经费依然充足。日本从1955年开始义务教育均衡进程时,公共教育支出已占GDP的4.3%,义务教育经费占2.88%,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为555.33国际元。我国与之相比,2001年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时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GDP的3.19%,而义务教育经费仅占1.39%,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为266.05国际元(约为日本的一半),还不具备均衡发展的经济条件。因此,与日本当时的经济背景相比较,若抛开体制和政策的原因,我国应从2006年左右(义务教育经费占GDP比1.50%,生均经费542.41国际元)开始义务教育均衡进程,这一点刚好和我国新《义务教育法》出台时间吻合。若以2010年为标准,则晚了4年。

韩国的义务教育发展背景与我国十分相似,因而借鉴意义甚大。1948年,韩国颁布《大韩民国宪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平等”与“免费”原则,自此以后,韩国的义务教育进程一直遵从这两个原则。韩国文教部正式宣布于1976年全面普及6年制义务教育,自此以后开始进入巩固小学教育并准备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时期。1985年,韩国颁布了《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决定首先从经济困难的岛屿、偏僻地区居民的子女开始实施初中义务教育,再向邑、市地区推行。此时的人均名义GDP为2368美元(7547国际元),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为850.70国际元,自此韩国开始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均衡历程。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韩国在2004年左右全面普及了平等、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韩国相比,若以我国2006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542.41国际元)在新《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看,稍早了一点;若以《纲要》时间2010年看又稍晚了点(义务教育生均经费1096国际元),但总体还是比较适当的。

综上所述,从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以购买力平价的2005年国际货币价格为标准)的高低看,我国2010年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略高于美、日、韩三国开始义务教育均衡进程时的平均值。若以2010年《纲要》为界,此时与美国当年相比略早一点(未达到美国当年生均经费水平),与日本相比(相当于我国2006年开始)则晚4年,与韩国相比(相当于我国2008年开始)则晚2年。因此,总体上讲,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进程从2010年开始,基本符合美、日、韩三国义务教育均衡进程开始时经济背景的平均水平,因而具备一定的经济合理性。

三、2020年我国完成义务教育均衡的可行性及其条件分析

第一,以美、日、韩三国完成义务教育均衡进程时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PPP,2005国际货币)的平均值作为我国均衡进程完成时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准:(2323.32+3628.84+4641.97)/3=3531.38。这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至少应该达到3531.38国际元,才能在经济投入上达到各国当时的平均水平。结合我国至2020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约15890万人的预测,那么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应该约为(3531.38元/人×15890万人)5611.363亿国际元。

第二,根据我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到2020年GDP总量可能在74.57-78.13万亿元人民币之间,人均GDP大约在52771-56331元之间(2008年价格)。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为6.9451,若以上述预测的低限为准,换算成美元,则2020年我国GDP总量约为107370亿美元(2008年价格);若以2000年美元价格计算,则为86386.7亿美元,人口数预测约为14亿,则人均GDP为6170.5美元(2000年美元),约是2010年的2.54倍,2010年人均GDP换算成国际货币就是6819国际元。那么,到2020年全国GDP总量计算为“17344国际元/每人×14亿人=242816亿国际元”。

第三,根据上述应投入的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和GDP总量之比,可以计算出2020年义务教育经费占GDP比值:5611.363/242816=0.02311,即2.31%,若假设到2020年我国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50%-55%(美、日、韩三国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期,此数据通常低于55%)之间,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占GDP总量的4.20%-4.62%之间。此目标与我国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比较一致的。

第四,考察美、日、韩三国在当年完成义务教育均衡进程时的义务教育经费占GDP比(分别为3.4%、3.12%、2.64%)发现,随着完成年代的推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符合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因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教育总经费也在不断增加,义务教育在初期需要投人更大,后期投入则会较为平稳,因而占GDP比会逐步下降。而我国到2020年此值估算约为2.31%,是符合这一发展规律的。

综上,若无特殊情况发生,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任务。另外,在此前提下,结合上述美、日、韩等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实际来看,还需要一些必要的配合条件才能达到。一是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至少达到4.2%以上。二是在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也要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55%,使义务教育经费占GDP比的2.31%;若义务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比下降至50%,则要保证总教育投入占GDP比增加至4.62%。三是要注意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策略。首先,在均衡发展初期,由于基础薄弱,硬件设施投入较大,义务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应该较高(日本、韩国最初都达到65%及以上),后期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此比例才逐渐下降。其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先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如韩国),即扶弱不削强,逐步拉近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最后,逐步提高对义务教育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义务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最终达到义务教育办学经费的75%以上(如韩国),尽量逐步减少地方政府的负担,以缩小地区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四、结语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4

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两基”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全面启动,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国十条”的出台,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在举全国之力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浪潮中,新世纪中国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改革创新,始终挺立潮头。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十年,正是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十年。

2002年到2012年,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强调要“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十年间,伴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演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行。

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中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兼顾质量与公平的内涵发展之路。优先发展、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回溯这十年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每一个节点上的教育“大事”背后,都深深浸润着对于人的关怀与尊重。

站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的起点,让我们再次梳理十年间这些教育“大事”背后的关键词,再次感受这些国家决策、大政方针曾经带给我们的心灵悸动。

2002年

关键词: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民办教育促进法

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通知》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8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决定》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为社会输送22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目标。

11月8日―14日,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明确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地位,明确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

在1997年前就被列入立法规划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经过4次审议之后,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与1997年制定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相比,《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2003年

关键词:加强农村教育・质量工程

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民政部、财政部等十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对已颁发的幼儿教育法规文件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

4月9日,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12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当时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顺势出台。

9月19日至20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由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农村教育工作,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此前的9月1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明确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2004年

关键词:“两基”攻坚・思想道德教育

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意见》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正式实施。

为实施《计划》,中央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采取集中投入、分步实施的原则,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用4年时间帮助西部地区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市、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该《计划》在国务院领导下,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

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10日至11日,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举行。

《意见》是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意见》要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3月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新一轮《行动计划》,是在1998-2002年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定。十六大闭幕不久,教育部决定继续采取行动计划模式,在充分听取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发表重要讲话。

《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汉城汉语水平考试韩国办事处举行挂牌仪式。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韩国“孔子学院”由国家汉办委托韩国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建立,成立后将首先建起一个具有5000余册有关中国文化和汉语图书的资料室,以促进符合韩国实际情况的汉语教学事业,并作为中韩两国高等教育机关进行交流的窗口。

2005年

关键词:均衡发展・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月4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启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阳光工程”。

该工程旨在把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全部公开,将招生录取工作置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之下,建立并完善招生考试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规范招生管理,增加招生工作透明度,更好地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平公正。

5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制定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次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要求用3到5年的时间,努力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10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1月7日至8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12月2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用5年时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1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06年

关键词:义务教育法修订・特岗计划

3月12日,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讨论时所作《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发表后,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为推动教育系统深入学书记讲话精神,3月12日,教育部党组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宣传活动。

5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该计划在不改变教师管理事权的前提下,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由国家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校担任特别岗位教师。逐步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该计划是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就业的实际行动。

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

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

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要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2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

关键词:资助体系・师范生免费教育

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意见》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

3月5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5月9日,总理主持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规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5月13日,国务院发出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覆盖面逐步拓宽。

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举行。

总书记讲话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10月15日~22日,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之首,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

11月28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所确定目标如期实现。

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8%,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85%提高到了99%,青壮年文盲率由5%下降到了3.58%。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的历史性转变。

2008年

关键词:抗震救灾・义务教育免费

5月3日,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并在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师生提出殷切希望。

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冒雨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同北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全国师生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积极培育优良校风。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教育部立即印发紧急通知,对抗震救灾工作做出部署。开始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开展每日灾区学生伤亡、学生复课等数据统计工作。

8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启动。

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8月1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逐步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省级统筹,落实省级责任。

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决定》从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全局出发,对发展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新的重要部署。

2009年

关键词:绩效工资・校安工程

1月1日,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普遍提高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保障教师工资水平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起按实绩和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兑现了基础性绩效工资。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政策体系。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4月1日,国务院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4月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2010年

关键词: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国十条”

1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意见》就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有关工作做出部署,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并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新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与战略目标――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7月13日~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做出全面部署。

7月14日,为加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刘延东国务委员为组长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9月10日,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举行,10位教师获得荣誉称号。

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9月6日,教育部作出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决定。

11月18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首次设置专门机构,对国家教育重大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应教育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十大改革任务,分10个组开展工作。

11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的10项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学前教育文件,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

2011年

关键词:全面实现“两基”・内涵发展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总书记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对青年学生和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

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3月~7月,教育部分别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根据“一省一案”的原则,由各地确定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承诺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备忘录,到2015年,我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11月,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全面实现“两基”。

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25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是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

2012年

关键词:提高高教质量・校车安全管理

3月22日~23日,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公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以部署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为主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再动员,是高教战线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再部署。

4月5日,国务院公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根据条例,校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不得以任何理由超员。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违法状态消除,并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

9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下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为了如期实现预定目标,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入职标准、聘用、待遇、职称、编制、专业和师德标准、考评等提出具体意见和规范要求。

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2012年底前出台。对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有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时间表”。

(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方晓东老师对本文写作提供的帮助。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5

“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部编教材做示范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据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目前教材编写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但受制于一些条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除了部编三科教材,其他版本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也进行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三科教材建设的要求,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面总结多年课程改革实验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集中力量组织专家精心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聘请了学术造诣精深、德高望重的一流专家担任总主编。除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任语文教材总主编外,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由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资深教授鲁洁、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担任,历史教材总主编则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担任。

编写组人员构成上涵盖了不同的层面,保证了人员构成的科学性。教材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研究人员,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

三科教材均按照严格的程序展开编写工作,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教材编写过程中,征求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等百余位专家对教材的意见,每学科专门邀请百余名一线特级或高级教师审读教材,提出修改建议。另外,还在东中西14个省市28个地区的121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参与试教的老师328人,学生13335人,在教学实践层面对教材进行检验和完善。

教材审查坚持正确导向

全面从严把关

为了把好教材导向关和质量关,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承担审查工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三科教材审查从根本上就是要把好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

把好教材政治关。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好教材的政治思想性,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材要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要求。

把好教材理念关。教材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学思结合,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独立思考,深入探究。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注重以学生为本,既要方便教师教,更要方便学生学。

把好教材科学关。教材要科学严谨,既尊重学科规律,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凸显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教材向学生传递科学与真理,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容量适当,难度适宜,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教材编排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各年级、学段有序衔接,各学科间有机融通,避免简单交叉重复。

教材审查首次实行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和终审制度。其中,学科审在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综合审在跨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情况;专题审在涉及我国、边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内容;确保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

据了解,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15次重要审查会议。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表示:“经过编写组和专家们的努力,部编三科教材整体质量是值得肯定的,一线老师试教试用反响也是很积极的。”

新教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彰显文化自信

三科教材编写总体上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三是坚持继承发展,教材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使经典篇目世代相传,又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道德与法治教材“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鲁洁介绍,教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使教材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法治教育内容采用专册与分散融入相结合的方式编写,编写法治教育专册,供六年级和八年级使用。

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贯穿语文素养。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温儒敏介绍,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很多经典课文回来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小学阶段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针对语文教学“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的问题,新编语文教材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

历史教材强化唯物史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材审查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介绍,教材注重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通过具体、丰富的史事,使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初中历史六册中有两册集中讲授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四十多人,科技、文学著作三十余部。重视革命传统教育,集中两册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国家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历史教材主要编写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表示,教材在设计上更多强调了学生的思考和体验,设计了很多辅助栏目,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栏目和插图,设计教学活动。

据了解,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后,教育部还将组织专家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修订完善,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6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校际间财政均衡;财政增量与存量

财政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和基础。各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非均衡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区域内校际间财政差异并未随着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量增长而实现同比的改善。对于省(市)域的教育财政均衡而言,在县(区)间义务教育财政差距相对缩小的背后,校际间财政差距依然突出。很显然,如果义务教育财政均衡不能深化到缩小校际间差异的层面,那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一、关注校际间教育财政均衡的动因分析

(一)校际间财政均衡是学生均衡享有义务教育资源的基础

从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资源均衡到教育结果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同时期的目标。我国目前正处在从教育机会均衡到教育资源均衡的转型时期,学生均衡享有教育资源的水平成为评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从教育资源的构成要素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来看,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学校乃至学生所能够获得的教育财政资源的多少。显然,如果不能实现校际间财政均衡,学生均衡享有义务教育资源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二)校际间差异是学生及家长感受最为直接的对象

尽管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分层次逐步实施的,从县(区)内、县(区)间到省际间逐步缩小差距,最后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均衡,但学生及家长感受最为直接的是本县(区)内学校间的差异。他们往往是通过对校际间差异的感受来评价义务教育均衡的水平,决定孩子受教育学校的选择。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校际间的差异普遍存在,而越是义务教育发达地区,学生及家长对校际间差异感受越突出,择校率也越高。或许发达地区普通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重点学校,但学生及家长比较的对象只是本县(区)的学校,对其他县(区)学校之间的差异没有直接的感受。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县(区)内公众义务教育的满意度的政策效果来看,缩小校际间财政差距对提高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是非常关键的。

(三)县(区)间教育财政均衡水平不能真正反映校际间的财政差异

国内有关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状况的实证研究成果,大多是以省际间、跨省份的区县间生均教育经费的面板数据为依据,来分析全国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状况。如:袁连生和王善迈用“省际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以及人均财政支出作为一个解释变量的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潘天舒利用1998年全国的2173个县数据、曾满超等利用1999年全国的2900个县级单位的数据,寥楚晖利用2002年、2004年数据,对全国义务教育支出非均衡进行了研究;王蓉利用全国的2178个县数据,并运用Generalized Entropy Class(GE指数)分别研究了在组内和组与组之间呈现出的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不平等性。但对于某一区域内(比如省域内)区县间、校际间的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实证分析研究成果较少。事实上,即使是在义务教育发达的地区,校际间差异仍然突出。比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程方平研究员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文教委以及民革、民建、民进等民主党派多次调研结果形成的调研报告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总认为教育最为发达的海淀区应该是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平等和相对优质教育的地方。事实上,在海淀区的地图上,在中关村以外,包括南部城区、西部郊区和面积广大的北部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差别明显存在,而且还在迅速地扩大,有些地方的公立学校教育甚至到了危险和严重的地步”目。这种状况提醒我们,在分析区域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状况时,如果仅仅使用区县之间的差异数据,往往会掩盖义务教育财政差异的真实状况。

(四)校际间财政均衡是长期被忽视的义务教育均衡关键指标

笔者发现,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披露的结果显示:至今为止,在国内各级政府公开的教育财政相关信息中,尚无学校之间教育财政均衡状况的相关数据。政府部门披露的数据大多是义务教育的经费总量、财政投入量、增长率等。至于政府财政投入对缩小学校之间财政差距的结果基本是被忽略的。不可否认,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量的增长有利于改善学校之间财政非均衡状况,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需要分析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在学校之间的分配关系。政府部门之所以不能或者不敢公开学校之间的财政均衡数据并非是统计上的困难,而是义务教育财政总量的数据相对于学校间财政均衡的数据更能够反映教育政绩。如果政府长期忽视学校间财政均衡的指标,不断增加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仅不能有效缩小学校间财政差距,反而有可能导致以“示范学校”的政绩工程代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掩盖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事实。

二、区域内校际间教育财政非均衡状况的实证分析

基于北京市18个区县的官方数据及笔者对北京市部分区县内256所中小学的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校际间教育财政非均衡主要表现在:校际间的财政差异明显高于区县间差异,校际间财政的存量差异高于增量差异,公众对校际间均衡的满意度也低于区县间。缩小校际间财政差距是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

(一)校际问教育财政差异明显高于区县间差异

表1、2数据显示,尽管区县间、校际间生均教育经费和公用经费差异均基本呈相对缩小的态势,但校际间生均经费的差异明显高于区县间,且初中差异高于小学。以2007年为例,校际间初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差异高于区县间差异分别为23%、20%;校际间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差异高于区县间差异分别为13%、10%,初中差异明显高于小学。如果从校际间教育经费内部差异来看,生均公用经费差异非常突出。

(二)校际间教育财政资源存量差异高于增量差异

如果把年度生均教育经费、公用经费作为教育财政增量,把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专用设备值作为存量,图1、2数据显示,校际间教育财政的存量差异明显高于增量差异。

图1数据显示,2002-2007年初中校际间的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变异系数、生均专用设备变异系数都是高于生均教育经费的变异系数,2003年初中校际间的生均固定资产变异系数最高达137%,比同年的生均教育经费变异系数62%高出74%,虽然后来的几年中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到2007年,初中校际间的生均固定资产变异系数仍在98%,比同年的生均教育经费变异系数58%还高出40%。初中校际间的生均专用设备值变异系数虽然从2002年的92%下降到2007年的69%,但还分别高于2002年、2007年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16%和11%。

图2数据显示,虽然小学校际间的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变异系数从2002年的99%下降到2007年的74%,生均专用设备值变异系数从2002年的78%下降到2007年的55%。但与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比较,2002年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变异系数高于同年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差异高达35%,生均专用设备值变异系数高于同年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差异高达14%。到2007年,小学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专用设备值变异系数仍然高于生均教育经费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2%和13%。校际间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及生均专用设备总值差异高于生均教育经费差异,主要是长期以来政府非均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政策导致的结果。目前地方政府对农村及薄弱学校财政投入倾斜政策以利于改善这种状况,但各地示范性学校的政绩工程可能又会“对冲”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公众对校际间财政均衡的满意度低于区县间

基于笔者2008年10月对北京市部分区县内256所中小学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公众对区县间的教育均衡满意度高于对校际间教育均衡的满意度,对小学校际间教育均衡满意度高于对初中校际间教育均衡的满意度。在被调查的初中学校里,对校际间生均教育经费均衡的不满意度最高,占被调查学校的46.8%,对区县间生均教育经费均衡不满意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33.6%,对校际间的不满意度高于区县间13.2%。对小学校际间生均教育经费均衡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加总为31.3%,对区县间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加总为28.1%,校际间的不满意度高于区县间不满意度3.2%。就初中与小学比较而言,初中区县间、校际间的生均教育经费均衡不满意率高于小学。

三、推进区域内校际间教育财政均衡的策略选择

(一)建立区域内校际间教育财政均衡指数

虽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长期的目标,但并非没有时间的约束,况且,均衡发展长期目标也应该有阶段性的目标来支撑。从推进区域内校际间财政均衡进程的需要来看,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建立动态的、最低的义务教育校际间财政均衡指数,即校际间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差异系数,以监测和调控全国和省内义务教育校际间财政均衡的进程。县(区)政府需要建立五年和年度的义务教育财政总体投入水平指数与学校之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指数。区县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是推进学校之间教育财政均衡,上级政府也应以校际间财政均衡指数作为考核下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的量化核心指标。因为,只有当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被量化,才能形成工作压力的氛围。

(二)完善地方政府教育预算过程的学校参与

从校际间教育财政非均衡形成的原因看,学校的预算外收入是重要影响因素。这就要求政府规范学校的所有教育收支,将政府用于学校的各种专项支出以及学校的各种财政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完善的地方政府教育预算,应当有学校的参与:一是学校根据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及学校特殊经费需求提出经费需求,编制预算表;二是政府根据义务教育服务均衡化的财政需求核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标准;三是政府应将预算内外教育财政资金统筹起来,确定义务教育财政总供给量,并据此进行均等化配置;四是学校应参与区县政府教育支出预算过程,区县政府应公开预算过程相关信息,学校之间在平等基础上进行预算博弈;五是经过批准的政府预算应坚决执行,预算执行的调整应通过法定程序,因为从根本上讲,政府促进义务教育校际财政资源配置均衡的政策,只有被落实到政府预算执行中才可能发挥实效。

(三)科学选择均衡校际间财政增量与存量策略

现阶段,义务教育校际间财政均衡重点在区县内,均衡区县内校际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配置应采取的策略是:每个区县要根据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对区县内所有学校进行排序,选择15%处于中位水平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作为基准,对低于标准的学校进行补助,使其达到标准。尤其是接受市级财政一般性教育专项资金的区县,资金应主要用于缩小区县内学校之间教育财政差距,省级(市级)政府应把区县内义务教育校际间教育财政均衡程度,作为考核区县政府使用一般性教育专项资金效率的核心指标。

均衡校际间义务教育财政存量的策略有以下两点。第一,根据本区县人均GDP的增长水平,具体测算出可能提供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专用设备值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专用设备值标准。对低于标准的学校,财政要加大专项资金投人来促进均衡。这不仅考虑了义务教育投入与人均GDP关系,也体现区域内应均衡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基本理念。第二,根据目前校际间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专用设备值存量差异,通过排序选择15%中位的学校作为基准学校,加强重点投入,提高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专用设备值水平。

(四)完善校际间财政均衡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财政信息披露制度是满足公众(纳税人)行使政府财政支出相关信息知晓权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基本途径,更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信息公开程度最低的莫过于财政支出的相关信息。尽管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中都规定了“建立县级政府义务教育均衡检测制度,定期对区域和学校间的差距进行检测与分析,建立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公报、通报、表彰制度”,但时至今日,大部分的财政信息仍然是作为政府及学校的“机密”而对公众“无可奉告”,在政府公开的信息中很难及时查询到校际间义务教育财政信息。而在缺乏权威的、全面的教育财政信息条件下,公众对政府财政信息的知晓及监督权利的行使本身就是句空话。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7

摘要: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来开展研究,旨在介绍外国语学院针对党史学习情况开展的各类工作,特别是支部在创先争优中的各种实践,结合黔西南州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从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黔西南生动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黔西南;外国语学院;实践

0 绪论

根据黔西南州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州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安排>的通知》(州学组发【2021】1号)要求,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自全州开展党史学习争先创优以来,外国语学院主动作为,学院党支部努力在支部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上开展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和党支部晋升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党员受教育、学生受启发、学院谋发展的目标。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如到红军村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党史教育活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办《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同心•彩虹行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培训。通过这一些列活动来有效提升基层组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着力彰显党的职责担当和先锋模范作用[1]。

1、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

近几年来,在省、州、市、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学院坚持组织机构建设、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水平为主线,狠抓学院思政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夯实基础组织,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把党组织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学院各项党务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加强政治学习,在全院周二例会上,印发资料、共同学习,形成了学院良好的党史理论学习氛围,在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党史理论特色教育活动,凸显“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素养[4]。要求大家要从筚路蓝缕奋斗牺牲中感受信念意志,从奠基建立国家中感悟奋斗豪情,从顺应潮流改革中感悟开拓创新,践行初心使命,明大德、立大志,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3],深入学习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好全校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认真履行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责任,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迅速制定学习教育方案,在学习教育中强化领导、压实责任,专题学习、专题宣讲、基层调研、“办实事解难题”、警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细化深化、落到实处,全校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的新热潮。刘文新同志在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座谈会上从政治、历史、人民、发展、治党的高度,准确把握在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2、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

我院在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认真组织师生开展活动,让全体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力争做到党史学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党史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作用,让其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抓好学院党史理论学习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集体学习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召开支部活动和组织生活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党政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选办法。要求学生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

学院支部结合学校工作实践,深入开展各项党员活动,浸润心灵。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总体到局部、从组织到个人全方位开展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活动,开展党史党建工作,让党史春风吹遍校园每个角落、让党的力量摧毁腐朽顽石、让党的理想信念熏陶每位师生。面对党旗、面对师生、用党的精神引领学院发展、用党的行动打动师生、用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通过多种形式使每个党员激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力争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有新的突破,有效着力提升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的奋斗历史,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切实增强学院师生爱国、敬业、奉献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4月13日,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组织教职工、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及全院教师到威舍红军村开展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参观了红军长征文化长廊、革命历史文物展厅、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红军洞遗址,瞻仰了红军长征纪念碑,认真地了解红军长征在我州兴义境内的历史。从黔西南的光荣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长征精神,勇于担当、不怕艰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4月2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表达对革命先烈无比的敬意和无限的哀思。号召同学们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做有理想、有行动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活动中,师生党员、共青团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和入团誓词,参观红色印迹—兴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感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号召大家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专题党课。通过支部集中学习交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四史”党课、举办系列活动、抓好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助党员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课讲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求大家要通过“四史”学习,从中汲取信仰之力、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党性之力、不忘初心;汲取发展之力,勇担使命[2]。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

加强全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建设工程,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积极引领党员干部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何安坤院长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题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九讲“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带领大家重温了对教育的部分重要论述,帮助大家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并从好老师的标准以及如何成为“四有”好老师展开,引经据典,通过很多好老师的感人范例,带领大家深刻理解“四有”好老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要求我院师生结合自身实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理性的爱国品格和明辩是非的能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师范生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早日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黔西南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四史”相关知识,他从“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习四史”、“怎么样学习四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历史真实资料、真实图片向全院师生展示了新中国漫长而又艰难的发展历史,并展示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全院师生听后非常激动,觉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5、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我院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尊重每位教职员工,完善教代会制度、院务公开、推行依法治院、民主治院、阳光治院。在学校第二届第五次教代会召开前,认真广泛听取广大教工对学院党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修订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关爱每位学生,搭建党员结对子送温暖工程,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6]。为深刻领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院于4月20日下午在市内校区大礼堂举办了《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院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院长何安坤,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进行主讲,全院教师、学生600余人聆听了讲座。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一讲“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第三,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并与大家一起学习了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6、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和学习有助于全院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理想信念,达到了预期成效。老师在师德师风中践行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党史学习吸取党的力量和责任担当精神,全院党风学风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位教职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5]。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在黔西南大地深耕和传承的结果,是“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的成果体现。

参考文献

[1].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J].本刊编辑部.中国民政. 2021(04)

[2].民政部党组传达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民政. 2021(04)

[3].民政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部署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J].中国民政. 2021(04)

[4].黔南州委老干部局传达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J].曹红利.晚晴. 2021(03)

[5].贵阳市委老干部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J].晚晴. 2021(04)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篇8

目录 一、我国的 教育 现状及困境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 三、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产业化”由此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但教育产业已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去了。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困境 总的来说,由于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体制与模式的 影响 以及在深层次上我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作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 发展 。 首先,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总体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关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500、600美元时,他们的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3.5%、4%。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1994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 中国 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就连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分别为3.9%和3.0%。即使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经过这几教育投资的高成长,现在教育预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仍不足5%。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我国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国家教育事业经费中,初、中、高三级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个小学生和25个中学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这样的国家教育投资在结构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94年到1996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预算内拨款的比重从59.85%下降到54.37%,其中 农村 学校下降到52.63%。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小学从59.85%下降到51.92%;初中从56.44%下降到49.44%;义务教育中政府拨款的比重比非义务教育的还要低,是政府拨款比重不尽合理的一个方面。 还有,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对教育发展不利。我国的基础教育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县、乡政府负担。但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加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如1996年在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04%,非常之低。县、乡政府往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的投入,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还到处被挪用挤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的费用少之又少。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 目前 已初步具备了教育产

上一篇:演讲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培训工作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