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12:46:10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1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土木工程 地方本科院校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扩大高能力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包括本科和高职在内的高等学校。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

“卓越计划”己经明确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特点、具体措施、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这给试点专业在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前提下制定各校该专业培养标准留下了创新空间—包括校企合作、课堂教学等实现培养目标的规定方式之外的创新。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0年启动“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计划,并于2012年获得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本专业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建设,逐步建立了系统的土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并培养了一批经过坚实的工程实践训练,并且能够胜任本专业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与研发等工作的具备优秀基本技能的后备工程师。

二、准确定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为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三类[1]。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的工程师,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工程师,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复杂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西南科技大学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办学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是四川省特色建设专业,也是四川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在校本科生3000余名。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领域70%以上是施工企业,岗位以技术员、技术负责人或主任工程师、项目经理为主。

本校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工程师,培养基于基础理论教育,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较强的土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拼搏精神,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三、探索合理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新近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1”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三年内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科技大学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能力结构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专业基于“3+1”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在“3+1”模式基础上,按照“2+1+1”方式进行培养。大一、大二,卓越工程班学生与一般本科生一起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其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工具性知识,并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进步成长。大三,卓越工程班学生进行专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大四,进行 校企联合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掌握企业专项工程技术知识,达到培养工程实际工作能力及综合设计、研究能力的要求。

校内培养阶段。校内学习阶段的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由土木工程专业指导组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计划、教学方式,并由专家组审定。校内专业知识培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累计1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由专业指导组与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企业学习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四、几个创新点

(1)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从学历、职称、企业挂职、科研能力等方面遴选专任教师,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以及中级职称。专业课程专任教师应具有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的经历。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求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

(2)导师制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全程导师制,每位导师指导的1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逐步进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强化科研能力与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3)校内培养按照通识、大类、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设立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的特点,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更多专业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专业培养。

(4)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实习实训效果。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择优遴选适合本专业实训的合作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良好的工程实训,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顶岗工作,毕业后,企业优先选择优秀人才留用。

五、结束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琦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指出,省属院校的积极参与将会有力地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西南科技大学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探索定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特色目标,建构卓越工程师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复合标准,推广实践锻炼,探索新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一个小分支。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梁桥,彭利英.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74-180.

[2]张厚先.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土建工程师培养标准的若干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5-18.

作者简介: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2

【关键词】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是一门实践教学大于理论的学科,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建筑工程方向的工作种类。但是大部分土木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岗位,这使得学生就业困难。学校土木专业教学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导向,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土木工程人才需求简述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土木与建筑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国家逐渐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这一举措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教学为本,面向社会市场的基本需求,以社会职业需求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培养优秀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而近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为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社会为导向的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社会需求就是,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规划等素质,并且自身乐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学生应该具备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以学校专业知识为支持的综合性技能。在土木工程生产实践中,需要土木专业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具备英语、计算机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断发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高,在教学上追求人才培养专业化的现象。职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着眼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上,盲目认为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就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这使得学生教学不能基于社会需求基本导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与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中。

“宽基础,厚理论”是当今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和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指导,不能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无法寻求理论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非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行甚少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大量的理论知识包围,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职业院校出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当今社会教育的普遍现象。因此,在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下,学生是知识的上的强者,但是确是实践中的弱者。

三、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策略

1.调整专业教学结构

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建筑行业中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需要学校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这些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并且根据这些特点,对学校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

首先,这些企业主要是基层单位,其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对专业的划分不详细,很多部门都是多种专业相互交叉。例如,当今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比较弱,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土木工程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并不是单独的土建方面的工作,还涵盖了很多装饰、给水系统、电气以及空调设备安全施工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就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网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需要拓宽,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故障中找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并不断改正错误,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2]。

其次,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是实际的施工人员,而不是研究性开发人员,学校需要主要培养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还应该懂得建筑施工工艺。

最后,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上,基础课开展程度不需要与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一致,而是基于社会需求导向,有自己的教学准则,因材施教。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开发中,应该不断坚持将对学生成长有用的策略作为基本原则,所有的课程改革都需要为学生技能成长服务[3]。

2.调整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实际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实习环节,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式生产实习模式。换言之,学生可以从工程的基础开挖、主体施工、装饰抹灰、门窗安装、屋面防水防火水暖电施工,做到从内业到外业等方面的实习工作,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施工全过程,并能从参与实习中找到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该教学方式在培养策略上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好评。这种岗前磨合的过程,为学生将来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尽可能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聘请一线工程师亲自带领学生学习,并指导实践,树立正确土木工程建筑思想[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满足社会岗位的专业需求。此前,很多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养成相互脱节,使得学生就业困难。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教学改善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教学中多引进优秀工程师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峰,张国栋,杨俊,刘鸿琳.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63-66.

[2]杨小岑.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问题与应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夏贵霞,舒宗礼,夏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4:95-98.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优化设计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2-),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胡艳丽(1983-),女,江苏宿迁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C-c/2013/0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79-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对于工科大学生,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教师的宗旨,也是当今社会企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企业愈加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其视为是否录用的首要条件。基于此,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了满足工程单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均有较大提高,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建设项目开发与投资分析、工程监理、咨询以及招投标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注册结构、岩土、建造、监理、造价、检测等现场工程师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交通土建的勘测、设计、施工、咨询、教育、投资、开发及监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环节。目前,在平时教学中,受学校办学条件、学生培养经费和现场实习难以组织等因素的限制,土木工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比重远大于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所弱化,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不仅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实践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1]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1.实践环节学时较少

目前,不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总学时逐年减少,教学计划偏于理论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各类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大幅度减少。比如盐城工学院土木专业很多课程设计仅1周,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2周,这些实践环节学时的安排已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其原因是实习经费紧张、实习老师人员配备不足等[2],使得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从而不能满足当今工程单位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2.现场实习得不到保证

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多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监理等工程现场工作,工作环境较差,且存在一定的施工安全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实习中主动性、纪律性和积极性均较差。[3]同时,由于实习给工程单位带来了安全管理问题,有些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只带学生在施工现场走马观花便草草结束,以往长驻现场实习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3.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有些高校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开出率较低,更不具备现场实验测试条件,导致实验环节强化不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锻炼。[4]即使在正常开设的实验环节中,也是以常规实验项目为主,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较少,很多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

4.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专业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许多专业教师本科、硕士、博士一直读下来,在校期间主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5],缺乏施工现场工作经验,教师本身实践能力有限,不能完全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的思路

1.制定新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围绕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充实、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动态化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工程实践不间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习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这是直接面向工程现场的一个教学环节。为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求大一完成认识实习,大二完成测量实习,大三完成生产实习,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其中,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前进行,以便学生与暑假时间整合起来,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加强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生产实习期间,学生需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深入到具体工程技术岗位从事具体工作,完成实习日记,最后由企业工程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6]

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是保证实践学时、达到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7]学校在实习环节上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专款专用。加大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现有实验条件,充实校内实验室资源,建立土木工程综合实验中心。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工程单位与学校的努力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校需对工程现场进行指导,工程单位提供实习平台,把实习基地建设落到实处,从而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保障实习的顺利完成。同时,可与大型施工单位共建实验室,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环节执行的主导和核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5]我校实行青年教师到工程单位挂职锻炼制度,这对青年教师是大有益处的,一方面可以切身了解实际工程,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参与企业科研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挂职锻炼时间,要求到工程单位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挂职期间要求青年教师定期交流,给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结束后提交挂职锻炼总结报告、成果以及实践部门的鉴定意见,最后考核与答辩,合格后作为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4.增强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传统实验属于验证型实验,为此增设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订新的实验方案、设计新的实验项目,增强了学生实验的参与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变成科技成果、服务实际工程的。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可设置土体与岩石力学对比实验,这是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进后形成的一个综合实验,其实验内容为采用诸如压缩、直剪、三轴等常规实验方法,对比分析土体和岩石的异同点,并且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要求等)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间由学生向实验室老师申请确定,经批准后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最后,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综合给出实验成绩。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中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8]

5.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作为应用型高校,盐城工学院创新了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构建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并可以聘期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提高。在团队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有总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指导教师,由3~5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总项目课题,这一项目课题可以是某一实际工程的全过程设计工作,或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专业规范,使之掌握了整个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流程及方法,确保其厚基础、宽口径走向社会。[9]

四、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逐年增多,考研率也逐步提高。实践说明,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进步明显,但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继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志英,邹莉,李丹蕾,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52-253.

[2]闫绍峰,孙月秋,廖国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机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04-106.

[3]刘祥鑫,孙光华,李占金.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模式优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157-159.

[4]张颖,胡晓娜,付立彬.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115-118.

[5]孙建,赵光明.当前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优化[J].中国外资,2013,(18):344-345.

[6]荀勇,李建宇.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20(4):30-34.

[7]郭兵兵,陈国祥,徐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1,(2):34-38.

[8]李富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5):158-160.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4

【关键词】博文管理学院;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是新型三本独立学院,以新的规模和机制开办的本科层次的院校,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现今国内以“三本”学生为培养对象的独立学院发展迅速,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现实发展中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套用母体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母体本校的教学手段和教材等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独立学院的教学当中,将会缺乏应有的实践特色和创新要求。因此,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将进行试点改革,改变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努力探索适合于我院土木工程师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年来,各大高校大规模进行扩招以及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相对不足,各高校特别是三本独立院校均反映在土木工程的实践环节遇到困难较多,笔者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1 我院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院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相对比较完善,包括了课程设计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方面,现在根据我院土木工程教学方面的具体现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1 在课程设计教学方面

本院土木工程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班级众多,但是老师比例明显不足,课程设计布置下去之后,由于安排给每位老师的学生指标较多,这样就造成了老师不能实现给每位基本上进行课程设计辅导,学生面对课程设计更像是面对“家庭作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宿舍自行完成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当中也只有少数成绩好、好学求问的学生经常问指导老师问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差,虽然每周都安排有几次集中辅导,但是学生并不能做到人人都到,人人都能针对课程设计中的问题提问指导老师,结果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完全按照课程设计任务书完成了课程设计,中段大部分学生也基本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不乏有少数基础知识差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会照抄别人的设计成果。

事实上,课程设计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位同学能够锻炼设计能力,将书本知识学会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去,是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之后,系统的应用本课程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的一次练兵,意义非常重大。

1.2 在实验教学方面

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在全院所占比重最大,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测量实验室、道桥工程实验室等等。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对工程进行局部认知,并且动手操作实验仪器,争取每位同学都能独立完成一项实验,能够基本上对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但是我院土木工程学生人数太多,实验仪器数量偏少,在安排的实验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并不能让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

再者,我院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实验老师没有条件给学生做梁板等大型构建的实验,模拟工程实际,让同学们对土木工程实体有更形象的认识,目前我院教学情况是:指导老师往往一批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多,不能对每位同学都照顾到,有些同学态度散漫,在实验过程中只是看其他同学做,自己怕脏怕累不动手,实验报告直接抄袭同学的成果,没有很好地达到实验目的。

1.3 实习教学方面

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包括大一的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大四的土木工程毕业和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会碰到以下一些问题:

1.3.1 实习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学院分配给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经费较少,因此,在校期间老师带学生集体外出实习的机会较少,而只能等到大四生产实习期间让学生出去生产实习来锻炼。如果实习经费够用,在学校学习完一门课程,就可以带他们下工地,看工程实体,一方面,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1.3.2 集体实习单位联系较困难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必须要到工地实践中去,而每个工地能容纳的学生人数有限,且许多施工单位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到工地实习,而且我院土木工程学生人数众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都是500人以上,因此绝大多数同学最终是自己先找生产单位实习,少部分由老师帮忙找单位实习。

1.3.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困难

现在学生均是90后,学生比较懒散、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少有学生自主要求进入施工单位进行实践训练,加之大多数工地上指导老师并不会让学生参与较多的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动手能力锻炼缺乏。

1.3.4 实习时间安排有待改善

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期未,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期初,正值寒假与春节期间,这段时间施工单位项目处于赶工阶段或者项目尾声,学生的实习时间横跨寒假,学生普遍反映时间不连续,导致部分施工单位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加上在寒假假期许多学生要参加各种类别的考试和考研补习辅导班等,在时间上与实习相冲突,二者难以兼顾。

1.3.5 实习质量无法准确估量

由于学生是在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不能时刻了解学生在工地的实习情况,最终评定实习成绩只能依据学习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并不能结合学生在工地的实际实习效果给学生一个更加公正的实习成绩,这样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平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2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在不断完善中。具体措施如下:

2.1 针对课程设计教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尽量做到“一人一题”,按照学号尾数给每位同学不一样的题目,防止相互抄袭。给每个班级指定教室完成设计,指导老师不定时去设计教室指导学生,及时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要求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到勤率和设计进度进行记录,保证老师能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水平及表现,集中指导和分散指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设计更深层次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2.2 针对实验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实验能力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对本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旨在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做到在实验教学环节,记录每位同学的实验完成程度,最终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分进行综合,设置各占50%的比例,督促学习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2.3 针对实习教学

1)呼吁学院加大对土木工程的实习经费投入力度。

2)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我院实习实训中心已经批准建设,正在筹划阶段,期望学院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速度。

3)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校内利用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

4)调整实习时间安排。将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个学期期末三个星期,这样生产实习时间和暑假连在一起,能够很好利用暑假的2个月时间,保证了实习时间的连续性,这样许多生产单位更容易接受学生实习,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5)改革实习成绩考核体系。实习的考核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考核成绩要综合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因此,考核的形式要从学生的出勤率、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答辩情况等综合考虑,给每一项评定相应的分数比例,按照比例算出学生的实成绩。实习答辩不容忽视,答辩除了能反应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程度,防止学生“假实习”,而且,由学院领导在答辩时对学生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内容真实性进行检查,并对实习指导老师进行相应评价。改革实习成绩评价体系能更合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实习的效果。

3 结束语

自2013年至今,我院土木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多,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提高,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全面。在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跟踪回访中,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好,综合素质越来越高,这说明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宛新林,丁克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3):101-103.

[2]王银辉,王小荣.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3):19-20.

[3]赵世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301-304.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5]程远志,刘欣.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动因[J].教育与职业,2009.

[6]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5

作者简介:

雷学文(1962 - ),男,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E-mail)。

摘要: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多元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5-04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历来深受各工科院校的重视,进行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改革与创新[1-4],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具有借鉴意义。文中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经过3年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土木工程专业是传统学科,涉及面非常广,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8个与土木有关的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中国现代土木工程包括现代社会所依存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施工、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学科,突出显现个性与综合性特征:(1)个性。土木工程是单一的,无法复制,也无法进行试做,并且一旦完成难以退货召回处理;(2)综合性。一项土木工程的建成需有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

涉及经济、法规、环境、地质、测量、力学计算、防洪水文、材料、工程机械、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施工企业也由专业施工向综合总承包、多种经营(BOT)发展。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适用现代土木工程的个性和综合性特点,应具有多学科、宽口径、综合性强的特征[5]。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走进高校大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和态度、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各高校在保证毕业生最低标准的前提下,也在向相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有这些,正是当今信息时代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对社会需求变化做出的有效应答,也是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以

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而工程实际不仅需要只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一部分研发型人才。每年走进校门的学生尽管入学总分差别不大,但其单科成绩、个性特征确有很大的差异性,为构建和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载体。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多元化教学模式与之对应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在一定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支撑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秩序、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双方等诸要素所设计形成的教学组合方式和活动顺序,是适应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6]。所以教学模式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1名教师指导7名左右的学生,从选题、实习、设计全过程等各环节全权负责。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教师的精力与经验有限,这种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果常常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易发挥,其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因此,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多元化教学模式即针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善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在教学方法和师生教学组合形式等方面实行多层次、多样性的改革。该模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永久性教学原则,即在培养目标上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并促使学生在构建知识能力结构,发展智力、体力、情感、个性品质等方面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获得最好的发展。

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成立毕业设计多元智能小组

霍华德·加德纳根据生命科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7],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八种以上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智能,并且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均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由此,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形成多元智能小组,即让做相同类型毕业设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相互学习和探讨,使得具有不同特长或智能强项的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及其智能结构的完善,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和完成优质毕业设计的目的。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智力观,尊重并了解学生智力差异,重视学生智力潜能发展;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制定多元的毕业设计目标,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在制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之初,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班级学生干部等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在确定指导教师时进行双向选择,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也采取多元设计模式,即设置多种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和要求,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对学生有选择性地分层次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元智能小组的学生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在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中,有的学生力学基础较好,可在结构衬砌内力计算、围岩稳定分析模型等方面深入工作;有的学生软件应用能力较强,则可在隧道断面优化设计、隧道开挖支护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有的学生对施工组织感兴趣,则可在隧道施工过程、工期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探讨。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强项,完善隧道工程整个设计施工过程,共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开展多级互动的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一个悠久的概念,是指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本质合作和形式结合。学校把人才培养服务、学术研究开发和企业生产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合作协调,培养方案服务于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恒久生命力。产学研结合既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级互动性[8]。

土木工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为适合这种合作培养模式,而毕业设计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不应仅仅停留在做完、做好课题,更重要的是应采用开放的、多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毕业设计环节更宜充分利用这种合作模式,使其效用更全面地发挥出来。

具体实施方面,部分教师通过科研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安排上,根据项目研究课题,筛选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另外,学校可与工程单位联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允许学生结合实习单位,针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认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同时,学生亦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参与生产过程,其研究课题紧密结合企业和生产实际,解决工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而完成毕业设计。事实上,学院在与部分单位产学研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已建立起若干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一些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同时对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开放式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推行双导师组制

双导师组制是将过去基本上由学校单一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科研单位、实习单位和学校联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推行双导师组制,对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9]。

学生在工程单位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实现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学生深入工程单位,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特点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10]。几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双导师管理,尤其是加强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项目的双向结合,即一方面结合工程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结合毕业设计选题进行工程实践。

学院结合地方优势,与一些大型建设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双导师组制的有效实施。学生到企业实习,经过生产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在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下,联系生产实践,并侧重于工程项目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具有特定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价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调查研究,搜集与选题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参考新的科研成果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为提出观点新颖的毕业设计积累一定的素材。尤其是结合部分校企联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做课题、做实验,进行工程实践,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实验分析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从资料收集、方案选择、图纸绘制、文件编写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已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成果奖。

三、结语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有必要根据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差异,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尊重并了解学生智力差异,重视学生智力潜能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并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制定多元的毕业设计目标,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3年的教学培养实践表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实现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多元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提高。深入完善毕业设计多元化模式,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群,彭亚萍,于华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1-123.

[2] 祝彦知,潘洪科,张春丽.土木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109-112.[3] 刘志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系统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18-121.

[4] 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5] 林峰,顾祥林,何敏娟.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26-28.

[6] 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对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7] 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9):17-26.

[8] 蒋德喜.基于多级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2):123-126.

[9] 姜天华,雷学文.双导师工作组制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Sup.):47- 49.

[10]樊琳娟.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校企“双指导”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0(10):13-1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LEI Xue-wen, GONG Jian-wu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P. R.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est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state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a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in graduation design has been put forward. The mode was based on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r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Meanwhile, students’ creation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has been greatly increased.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6

关键词:弹性力学;土木工程;教学;探索

弹性力学是高等学校土木水利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目前各高校很多学科根据本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基本要求,减少课时和精简内容。另外,土木类专业所面临的现代工程结构设计问题大多为非杆系的复杂结构体系,所以许多高等院校要求开设弹性力学和有限元课程,其目的是加强土木类本科生对复杂结构数值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现代结构设计的能力。然而学生普遍认为弹性力学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远不如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而且弹性力学理论抽象,数学推导麻烦,课程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现有的学时下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达到既增大信息量,减少教学时数,又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弹性力学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弹性力学教学现状

为了提高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相关教学水平和研究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2006年工作会议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2014年10月工作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各高校在每次会议中都对弹性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交流,对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和资源积累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北京工业大学在弹性力学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弹性力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与国内其他高校具有类似特点与问题。2006年之前弹性力学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或必选课,学时一般为40学时左右,使用教材以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为主要教学参考书。在2007版本科教学改革之后,弹性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中仍然设置为学科基础必修课,但学时改为16学时,考试时采用闭卷考试,对学生学习要求较高,较多学生仍然认为太偏重于理论,理论抽象,数学推导烦琐难以理解,并且其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远不如结构力学。在2012版教学计划后,课程性质以及学时都没变,但考试时采用开卷考试,对学生的公式推导要求降低。改为16学时时,教师和学生的感觉都是时间太紧张,学习压力大,所以在刚完成的2015版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中,弹性力学进行了很多变化,首先课程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学科基础必修课改为学科基础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其次学时增加为24学时,让选修弹性力学的同学能真正学习到弹性力学的主要内容。所以目前在现有的学时下,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达到既增大信息量,减少教学时数,又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中关注的问题,由此也产生了弹性力学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许多高校和研究者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和研究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多有益成果,尽管如此,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在以下几方面尚有待研究与改革:(1)教学对象上,弹性力学通常主要在工程力学专业开设,需要充分考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2)教学思路上,仍然偏向工程力学方法,在内容选择上较偏向数学,主要是理论上的教学,对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结合对比方面缺少。(3)讲课内容中未能充分引入弹性力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与土木工程结构相关进展,因此在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对弹性力学教学中的普遍与特殊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将促进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力学教学的发展。

二、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理论水平

根据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及2015版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需要考虑在既有学时下,使学生的理论水平能达到当今土木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1.重点突出弹性力学分析思路和概念。

在教学中,在分析思路上,一般重点讲授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相关问题,并且对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基本理论采取精讲的形式,对空间问题基本理论采取和平面问题基本理论相对比方法进行讲解。如果根据实际,直接从实际工程的三维问题,再到讲授二维问题可能更符合思维过程以及实际工程问题,使得思路更加自然,并且能节省教学课时。另外,在讲授方法思路中应突出思路、概念与结论。如弹性力学中的概念问题:弹性力学中应力的方向以及正负号的定义,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的区分,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处理局部边界条件的圣维南原理,等等,这些都是讲述平面问题基本理论中要熟练掌握的概念。

2.结合具体土木工程实例教学,附加一些分析程序和工具的介绍,拓宽学生分析方面的应用能力。

在介绍分析思路时,需要结合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工程算例来分析,这样可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理论分析完成后,还可以介绍相应的数值分析方法,介绍Matlab计算程序或有限元分析工具,对理论分析过程数值化,让学生自己操作计算,分析结果。最后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学会运用,可以结合一些设计规范进行学习,如: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建议采用弹性力学数值方法—有限元法计算围岩的隧道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等,通过在理论分析结果和数值分析对比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规范要求进行验算。

三、根据当今土木类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编写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就目前而言,对于土木类本科生的弹性力学课程,各高等院校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选用的教材均存有不同。换言之,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教材均没有统一的指定,仍处在各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目前已出版的弹性力学教材有很多种,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弹性力学简明教程》,徐芝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较多、较全面,也比较深刻,对概念思路的解释较为简洁,但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1)基本上从平面问题到空间问题最后到板壳一些特殊问题,分析讲解思路可以变化,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理解。(2)理论讲解较多,实际土木工程案例的分析较少。(3)理论推导比较多,数值分析对比较少,数值分析工具的应用较少等,另外学生学习的课余指导用书比较少。为此,编写更加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以及教材指导用书是有必要的。

四、改革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研制《弹性力学》的CAI电子教案

作为一门强调理论与应用的课程,仅以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明显不足。例如,本课程中复杂的理论推导数学演示,这些均可通过CAI电子教案的教学来表述。此项教改工作的目的是在教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就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而为之。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的要求及依据更加丰富的教材,可以编制本门课程的CAI电子教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预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学生能给出较好的评价。另外,课内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本门课程在土木专业上的应用性较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均会遇到实际结构问题的数值分析,对此需要课外指导,因此建立教师学生互动平台和窗口也是有必要的。

五、结语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关问题,并探索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1.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理论水平,使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达到当今土木类专业的培养要求。2.根据当今土木类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编写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3.改革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研制《弹性力学》的CAI电子教案,并建立教师互动平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徐芝纶.弹性力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81.

[2]马崇武,秦怀泉.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课程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7,(6):135-137.

[3]张宇星,吕建国.工程力学考试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4):128-129.

[4]铁木辛柯,古地尔.弹性理论[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8.

[5]杨桂通.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刘京红,等.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7]王雁然.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5,(6)

[8]原方,吴洁.研究生弹性力学教学方法及问题探讨[J].力学与实践,2005,(2).

[9]周全太.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73-76.

[10]W.C.Young&R.G.Budynas.TheoryofStructure(sSec-ondEdi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1]陆明万,罗学富.弹性理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7

摘 要: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性文件,反映培养出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工作能力。文章从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学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重视外语学习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篇8

总体上讲,当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课程实践性不强,提交成果存在思路不清、重点缺乏以及脱离实际的问题,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体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问题:

(1)选题方面:课程设计题目虽然来源于实际工程,但多是对工程问题的模拟、简化,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部分原始设计数据陈旧并沿用多年,不仅与本专业前沿理论缺少联系,没有体现学科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更不能满足学生设计成果多样化的要求。

(2)教学方面: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即由老师讲解设计步骤、重难点,学生参考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性没有体现;同时课堂教学难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有闭门造车之嫌。

(3)教学指导方面:指导资料有限,一般只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包含基本设计要求的指导书;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渠道,仅仅是通过固定时间的答疑,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答复。所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学生难以找到切入点,造成学习上的盲目性,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设计结果。

(4)成绩评定方面:缺少平时的考核环节,教师不了解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最终只是通过设计成果评定学生成绩,导致考核分数不客观、不科学;同时,学生设计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回馈给学生。上述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无益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已经引起了高校教师的极大关注,包括众多一线教师在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并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提高。文献针对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内容多样化,设计要求实际化以及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改革考核方式等方法来促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文献针对土木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指导模式,成立指导与答辩小组,实行课程设计答辩的模式。文献提出将“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四个课程设计整合为完整的建筑和结构设计过程,形成连续的整体;文献提出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进行整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子课程设计按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化,整合为一个有总体规划的总课程设计,按总目标,分阶段执行;文献提出将“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等课程设计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进行系统化整合,依据建筑-结构-施工组织-施工图预算工程设计顺序,把不同科目的课程设计连贯起来,分阶段实行。由上述可知,目前关于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及成果要求,包括课程设计题目工程化、任务多样化、指导实际化、成果验收严格化,实现“真枪实弹”做课程设计;其二是通过课程设计整合,将分散的课程设计按照时间上、内容上先后组织起来,形成课程设计系统体系,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完成。

三、课程设计网站的提出及主体思想

针对多年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经验积累,并结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提出构建课程设计网站的思想。课程设计网站的出发点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1)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力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效果;

(2)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的访问网站;

(3)构建课程设计网站,实现指导学生课程设计的一系列流程。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该网站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按照学生认知过程进行结构设计,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该网站具有完成课程设计的一系列流程的功能,包括:知识预习、检测,设计任务分配,课程设计指导,师生交流,成果提交,教师批阅,简化一系列相关流程;

(2)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优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技术,探索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直观、生动、形象、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营造出数字化教学环境,进一步拓展教学阵地,使教学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四、结论

本文在初步探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实践,提出构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网站,对土木工程人才实践培养环节进行探索改进,得出以下结论: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环节存在思路不清、重点缺乏以及脱离实际的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其实践教学效果;

(2)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强调为课程服务的功能,其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没有形成独立的、反映工程实践教学自身规律的教学体系;所以,有必要加强课程设计系统性实践理论的研究,真正实现其实践教学目的;

(3)本文提出的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网站是在长期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的教学成果,将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但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

上一篇:铁道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大专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