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15:38:33

大学电脑论文

大学电脑论文篇1

关键词:电脑音乐 MI-DI 电脑音乐制作 教学实践

当前,科技水平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电脑音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引入关注,电脑音乐的发展称得上音乐艺术和声音技术的伟大革命。不仅对传统音乐创作和演奏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创造出了大量的过去无法实现的音乐艺术作品,不仅极大地满足各领域对音乐质量与数量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电脑音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传统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业界一致认为必将对音乐的教学方式等产生重大的变革。因此,目前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音乐教学产生的影响,也正被音乐教育界所了解和认识,且在各级、各领域的音乐、广电、录制音乐以及音乐表演中广泛的应用,同时作用的发挥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关于音乐制作教学终归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中,虽然开设了这一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电脑音乐教学规范,还有待对电脑音乐教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以此为背景,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电脑音乐制作应用和人才的培养以及课程的建设就被列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关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内涵

关于电脑音乐这个概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讨论范畴,广义的概念指的是:所有通过应用电脑技术或者设备进行创作和演奏,以及制作传播的音乐作品都被称为电脑音乐。而狭义概念指的是:运用电脑或一些电脑周边设备进行音乐作品的编程,然后借助对MI-DI乐器等其他数字设备的控制从而创作出的音乐艺术作品,称为电脑音乐,这些作品可以用于演奏以及制作。我们所研究的就是狭义的电脑音乐范畴,其中MI-DI,是英文Musical Instrumental DigitalInterface的缩写形式,又被称为迷迪,指的是乐器上的数字接口。而MI-DI技术是电脑音乐创作的基础,也是一种在国际上对电子乐器所规定的行业标准,可以看做是电子乐器的协作协议,是一种对电子乐器进行控制的信息传递方法和交流的标准语言。

我们研究的电脑音乐制作是运用电脑技术对信息进行高度数字化处理的能力,通过对声音开展理想的数字化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对音响保真的效果进行了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声音的艺术表现能力,使音响的质量得到质的飞跃,音乐的构造能力也突破了传统音乐制作的桎梏,产生超乎想象的表现效果。而这和数字音频以及MI-DI技术紧密相连,造就了电脑技术和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讨论的电脑音乐制作主要以电脑作为创造的控制中心,通过MI-DI技术以及数字音频手段控制,借助信息语言以及音频终端进行音乐的控制的方式。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的音乐创作是一种较为特殊体裁与类型,就是俗称的电脑音乐,它的风格以及语言、美学特征等较为独特。旋律、和声、表演等方面自成体系,和以往其他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关于电脑音乐制作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设电脑音乐制作专业的必要性

开设电脑音乐专业是社会与时代的需求,近年来“电脑音乐制作”专业在一些高等的艺术院校以及音乐系科或者中等艺术学校已经逐步开设起来,这是时展的结果,是教育事业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表现,符合教育创新精神以及现代教育要求。如今,数字化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脑音乐要求也越来越高。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中,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纸上谈兵”情况进行了纠正,学生可以一边配器,一边可以听到乐器的配器效果,课程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电脑音乐对于作曲专业的教学提供较大的支持。解决了写谱慢、不容易修改的问题,写谱更加轻松自如,提高了写谱的速度和规范化。同时还扩展作曲教学实用性。另外,电脑音乐制作适应性强。通过分析,电脑音乐制作除了是一种技术外,更是新的思维方式,利于提高和不断丰富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开展电脑音乐制作教学的必要性

开展电脑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训练“视唱”和“听音”效率以及质量。特别是有的音乐节奏或者片段等演奏的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就能够事先利用电脑音乐系统对其开展设计和编辑,有效避免在实时演奏时出现错误。电脑音乐还可以快速编程并自动播放视唱曲或者是听音等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摆脱钢琴,到学生中间开展近距离的集体训练与辅导。电脑音乐可以随意调节停和放,教师可以按照意愿逐节、逐句的播放,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教师范唱劳累。运用电脑音乐教学极大地丰富了作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手段。电脑音乐教程包涵音乐多元化风格,可以通过电脑音乐对软件各种类型与风格音乐的旋律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新的音乐表现手段。此外,电脑音乐可以写谱同步音响,记谱也成为愉快工作。通过电脑音乐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文字和图片以及影像等综合信息传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欣赏音乐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欲。

三、培养电脑音乐专业人才的定位和要求

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电脑音乐教学培养过程是认识和体验音乐完整性、全面性以及多元性的系统过程。而电脑音乐制作的人才也和以往的音乐艺术人才有着最根本的区别,因为和过去的音乐人才单一的特点而言,电脑音乐制作人才就是复合型的人才。

(一)电脑音乐制作专业人才都是“高”“精”“尖”技术人才

培养定位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音乐的演奏以及制作等,致力于音乐的创作和教学。这是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目标,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决定了音乐人不仅能够创作各种风格作品,而且可以满足广播电视、电影广告、录音录像、电子游戏等多媒体创作音乐。制作电脑音乐人才能够独立的操作设备完成从作曲到合成全过程,缩短创作音乐周期,节约制作音乐成本。

(二)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电脑、音乐、音响等技能人才

建立电脑制作音乐专业,不仅要培养“高”“精”“尖”电脑音乐人才。更重要的是建立这一专业,促进和专业学科相关课程的发展,使电脑音乐技术更加的系统,成为音乐体系,对其他音乐教育进行辅助与扩展。带动整个音乐教育普及和发展,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电脑、音乐、音响等技能人才。

四、开展电脑音乐教学的设施建设需要

电脑音乐系统主要分三部分:电脑、MIDI乐器和接口。

(一)电脑是系统的中枢

电脑机型特点要兼容性好,适用多数的软件,且信誉好大品牌,另外,性能和价格要比较好,适应未来规划扩展要求。还要考虑教学需要,配置清晰稳定大屏幕显示器。

(二)音源是MIDI重要的部分

音源选择影响音乐作品质量风格。音源如同教师手中的一支乐队,任由使用者组合不同风格作品。电脑音源每个通道就相当于乐手。使用者通过音序软件录制合成。

(三)MIDI键盘是系统的输入工具

使用MIDI键盘更快捷创作音乐,表现力更强。MIDI键盘实时记录音高,还记录音符长短以及音量和速度变化等音乐信息。同时,MIDI键盘价格不仅便宜,而且便于操作,适用教师使用,更适用建立电脑音乐教室。

(四)系统扩充

电脑音乐系统非常灵活,每个使用者根据经费情况来组合。经费允许可在添加其它设备及音响设备。如果条件较好工作室进行声音采集、后期声音合成,需要添置调音、音频工作站、麦克、监听、功放等周边设备。

五、关于电脑音乐制作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相互渗透、基本技能方法交叉使用”教学原则。这样使学生所学前后连贯进而产生思维与综合效果。使学生单科知识学习过程增加多元化和多维的视角,提高学习广度和深度。

(二)在教学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教学原则

聘请和本专业相关的人事兼职教师,进行讲座交流,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采风,了解现代音乐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热情。我们鼓励、启发学生理论课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既活跃气氛,又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专业课授课采用了小组形式,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演奏或演唱,相互之间使学生有更多沟通机会。对于所学理论应用,学生们互相提出建议,相互辅导共同提高。

(三)对于考试方法改革

除笔试外,电脑音乐制作的教学则是对电脑音乐的现场操作进行测试。比如创作课程,采用的考试办法是定期完成一定的作品量,而对于个别的音乐学科,考核方式还设置了写作论文以及论文答辩形式进行。总而言之,开展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效果,进一步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进行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属于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结合的新兴产物,是一种交叉学科。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内容涉及到音乐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比如音乐理论和创作,数字音频技术和MI-DI原理,电脑技术的应用和数码录音,声学等多个专业,融合了文、理科的相关内容。但是,在我国相关的电脑音乐人才数量较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以及社会上对电脑音乐人才的需求,且我国还缺少关于电脑音乐制作的标准。因此,开设电脑音乐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就成为紧迫且艰巨任务。只要抓住时机,共同努力,坚信我国的电脑音乐专业建设和发展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汤南.Midifan 电脑音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丽芬.高师电脑音乐教学系统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7,(14).

[3]李林.论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6,(03).

[4]师勇.电脑音乐制作大师CAKEWALK9.0[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0.

[5]卢小旭,汤楠.Cubase SX 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电脑论文篇2

黄修雄用新发现的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能很好的解释许多过去无法解释的已知事实,如:脑神经元回路为什么只有通电断电两种状态、特异功能、色盲、记忆、推理、智力、遗传等,都能得到相应的解释,这证明人脑神经元回路与输入的信息电波共振是客观的规律。

按常规,研究脑功能,就要先研究脑细微结构,如果按常规研究脑功能,那是一件相当长久的事。黄修雄用声、光信号直接输入人脑实验,最大优点,可以避开复杂的细微结构,直接探究脑功能。可以保持研究对象的原型不变,即保持脑结构和其思维活动、智力水平的原型,使研究结果能真实反映原本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目前,使用其他方法实验是难以实现的,使用黄修雄这一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黄修雄发现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他在论文《脑信息电波共振》中,提到用声光信息电波直接输入人脑的四个实验,各个实验都揭出三个事实:一、都有任意多次的重复出现;二、实验过程都始终保持对象功能的原型不变;三、都不受无关变量(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等)影响。这些事实,是事物本质联系的特征,是客观性、重复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表现,是判断实验结果正确的唯一客观标准。三个条件四个实验能同时满足成立,充分表明由实验得出的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是可靠的、真实的、有效的。它,确立了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8个前沿基础研究之一的认知科学的基础;破解了世界难题――人是怎样认知的,使认知有规律可循。

目前,黄修雄的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及同行认可,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将他的方法实践到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创新型人才?黄老师建议,根据认知规律,必须从娃娃开始构建优质的共振源,避免劣质共振源充塞头脑,这涉及到所处的环境,因此必须构建创新型社会环境,即社会的语言环境、文字环境和事物环境,三者要和谐、优质联系,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优质的共振源。

黄修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有关单位的高度认可。《脑信息电波共振》一文,具体介绍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的实验方法和结论,于2009年5月得到《医学信息杂志》编辑部专家的肯定,经编辑部专家评审,评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全文刊发在该刊2009年5月第一卷第5期上;《脑信息电波共振》经中国科协第十届年会组委会专家评审,入编《第十届(2008年)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黄修雄以此获得正式代表资格,参加37分会年会;2009年11月4日,经《教育学文摘》杂志社编辑部审核,全文正式发表《脑信息电波共振》……

大学电脑论文篇3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文学和电脑游戏的对比,认为二者在虚拟性、游戏性、审美性、消费性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这些都为文学和电脑游戏的互补融合提供了契机。而二者的互补互融更有利于文学和电脑游戏未来的发展。

提起文学大家都不陌生,“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而本文要讨论的电脑游戏主要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电子游戏,一般包括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时下很多文人,特别是文学青年对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文学艺术哀婉叹息,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很多经典作品受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少了,文学似乎已经走向了没落。面对这种状况,政府、教育部门要求各大高校开设与文学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与此同时作为新生代的宠儿,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兴起的电脑游戏也面临着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社会各方面对电脑游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批评,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也多次令行禁止,加强了对电脑游戏的管理。

两种不同的事物,两种不同的态度,如果我们把文学和电脑游戏两种看似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通之处,而这些相通之处对我们重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会有很大启发。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和游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性

所谓虚拟性是指文学和电脑游戏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虚拟的反映。

人们对文学虚拟性的探讨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从柏拉图时代的文学的 “影子说”到今天的文学“反映论”都承认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拟的反映。马克思唯物主义文学理论者认为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由此可见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实际上是对经济基础的一种虚拟的反映。如果从文学创作来看,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作家虚构文本的过程。这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都有体现,就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而言,“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全非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等艺术处理。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事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2]历史演义小说尚且如此,更别说神魔小说之类的了。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电脑和网络中常见的一个词汇,“现代虚拟现实的作者不是巫师、诗人或文学家,是信息技术专家。他们最为自豪的成就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cyberspace’的世界,该词的意思是‘计算机空间’、 那是一个由电脑软件专家们为用户营造的仿真空间”[3],电脑游戏正是在计算机空间里进行的游戏,在内容和形式上带有高度的虚拟性,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任意改变角色、相貌、性别、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甚至可以凭借自己高超的玩技改变历史中已经定论的战争的结果,这种高度虚拟出来的现象多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而这一点也正是电脑游戏遭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游戏性

游戏是人的本能,席勒曾说过:“只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4]对电脑游戏而言,它的游戏特性不难被理解。人们创造电脑游戏的目的就是娱乐,在游戏中放松身心,得到充分的自由,使人性得以舒张。而相较于电脑游戏,作为艺术的文学也具有强烈的游戏性:

首先,我们从文学艺术产生的源头来看,在关于文学的起源问题上就有“游戏说”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谷鲁斯等。“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角度来解释文学艺术发生的原因。这种学说认为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本能冲动”或者“天性”。由此可见文学刚产生时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和后来兴起的电脑游戏在游戏性上并无本质区别。回想一下我们文学的源头《诗经》,其中诗歌的产生并非“为艺术而艺术”,根据其来源于民间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的诗歌刚产生时具有强烈的游戏色彩。

另外,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有生命力的文学样式都具有游戏的特点。诗、词、曲、小说的演进过程也说明越是能为多数人“玩”的文学才越有生命力。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学娱乐大众的特点越来越凸显,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文学就是一个例子。网络文学其实就是游戏文学,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玩”。现在几乎每个大的门户网站都有网络文学板块,网络平台的搭建为每个人提供了写作的可能,而网络的互动性又使作者和读者同时参与了游戏,成为玩家。如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玄幻小说就把文学的游戏性发展到了极致。由此可见,不管是文学过去只供少数人娱乐还是目前网络文学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学“玩”的本性没有改变,这和电脑游戏由最初的单机版发展到后来的网络版如出一辙。

三、审美性

审美性是任何艺术都具有的特点。电脑游戏是不是艺术,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它和文学一样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从审美的心理层面上看,文学通过作品来塑造文学形象,而读者通过阅读文学形象进入作品,进而进入作品营构的审美想象空间。在这个审美想象空间里,读者可以自由地想象,使自己的身心充分自由,完成审美体验。当然,这种体验可能是喜,可能是悲,可能是哀,也可能是乐。如在读《红楼梦》时我们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人物形象,有的读者喜欢贾宝玉,有的读者喜欢林黛玉。喜欢林黛玉的人会跟着林黛玉走进作品中营造的她的世界:当林黛玉葬花时,读者就会感到一种凄凉,伤感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一种人生感悟,这就是一次审美体验。对电脑游戏而言,它是通过角色来塑造游戏形象,玩家通过担任某一角色进入游戏的虚拟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任务,取得胜利,使自己得到一种满足感。特别是在有成千上万人参与的网络游戏中,打败对手的,获得装备的愉悦感,每一次体验都会使审美主体产生不同的美感。从审美主体的心理层面上看,文学和电脑游戏都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每次都不尽相同,但都使主体完成了审美体验,获得了美感。

另外,从具体的审美形式上看,文学和电脑游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数诗、词、曲甚至是小说都十分重视作品的意境美,通过一系列意象的营构来达到整部作品的意境美。这在电脑游戏里也十分常见,特别是在以古代故事为题材的电脑游戏中。由日本光荣(koei)公司出品的游戏《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部游戏画面中的意象多来自中国古典的水墨山水画,加上传统的古典音乐,整部作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处处体现着中国古典的意境之美,而这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消费性

消费性主要是指文学和电脑游戏都具有商品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特征。

作为商品消费,文学和电脑游戏与一般商品并无太大差别。我们看书要向发行商购买,玩游戏也需要向开发商买光盘或者买点卡,甚至在游戏空间里的装备也可以拿到现实生活中买卖。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文学和电脑游戏都遵循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制约着消费,反过来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等。文学和电脑游戏与一般的商品消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还具有精神消费的一面,即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通过消费精神产品使自己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目的,或以填补某种精神上的空缺。对文学和电脑游戏而言,精神消费是主要的,这也是人们乐此不疲于其中的主要原因,这就决定了文学和电脑游戏的消费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千差万别。

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谈到文学和电脑游戏的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为文学和电脑游戏的融合提供了契机。当下随着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传统的出版业受网络文化产业的冲击越来越大,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的平面阅读显得捉襟见肘,文学首当其冲。依托电脑游戏寻找市场,不失为文学寻求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的电脑游戏市场逐年增加,各类游戏粉墨登场,但总体水准不高,来自负面的批评也比较多。一些成人玩家认为中国的电脑游戏太简单,过于小儿科;另一些家长则认为电脑游戏血腥暴力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等。究其原因,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没有把电脑游戏和文学有机结合起来。相反,一些外国公司的电脑游戏在中国却受到追捧,如美国暴雪公司出品的《魔兽世界》、《星际争霸》以及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无双》、《三国志》等,它们都适当地融入了文学的成分。

仔细分析这些电脑游戏我们不难发现,文学成分的加入无疑是它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暴雪公司每发行一款新游戏,总是先出品一套有关游戏官方背景的小说,而这些小说的内容多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密切相连。这就给玩家一种历史时空感,让玩家身临其境。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无双》为什么在中国会有这么多玩家?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的流传是分不开的,文学作品为电脑游戏提供了文化背景上的支持,这一点显而易见。

文学和电脑游戏的结合既有利于文学也有利于电脑游戏的发展,文学为游戏提供了素材,提升了游戏的品味和层次,而游戏强大的盈利能力又会让文学从中受益。这种模式既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让玩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因此无疑会成为中国游戏发展的一个亮点。文学与电脑游戏的结合已经被应用到了实践中,在当今网络时代它被称为网络游戏文学,这种新生的文学形式结合了文学和游戏的诸多特点,对于它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大学电脑论文篇4

关键词:电脑;熟练度;规范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38-02

1 受调查班级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学生6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0人,所有学生均在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在学校学习过脑课程,在学校电脑课上进行过上机实践,绝大部分学生的家中都买的有电脑,平时学生们在家里或多或少也都使用过电脑进行学习、上网或者娱乐。

2 使用电脑熟练度和规范度评价

本次对我们班同学使用电脑的情况调查,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熟练程度,调查同学们对电脑的了解程度,使用熟练与否;二是规范程度,调查同学们使用键盘按键等操作是否符合电脑操作规范。

1)根据同学们使用电脑的熟练程度,大体上划分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设置相应得分值,具体如下:

2)根据同学们使用电脑的规范程度,也可以划分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设置相应得分值,具体如下: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基本上普遍要好于规范程度。

3 使用电脑习惯对应的综合评价

经过对64名同学使用电脑的习惯逐一调查,简单分类,可列为以下几种:

需要说明的是,电脑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的生活工具,每一个同学使用电脑都不是简单的只是玩游戏,或者只看电影动画,因此本文对比的只能是一个同学使用电脑最主要的、经常性的活动。

根据以上习惯的分类,被调查64人,结果如下:

1)熟练度情况:

2)规范度情况:

3)数据分析:

(1)玩游戏:喜欢玩游戏的仍然是学生使用电脑中最多的种类,这一类的学生使用电脑是最多的,对电脑操作也最熟练,另外在网络游戏中也会有玩家之间的文字交流,因此对键盘键位也比较熟悉,但是喜欢玩游戏的,相对于熟练度来说,规范度要稍差一些;

(2)购物聊天:喜欢购物聊天的,女生要比男生多很多,而且不管是网上购物还是聊天,都是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这一类同学使用电脑也非常熟练,并且手指和键盘键位的对应也比较准确,因此,这一类的同学使用电脑的规范程度是最高的;

3)论坛资讯:喜欢看网站和论坛资讯的,男生较多,如军事迷,这一类同学使用电脑没有前两类频繁,使用电脑的操作也是以鼠标为主,对键盘的依赖度较少,只有在论坛上发帖或回帖时需要键盘输入,因此,不管熟练度和规范度均一般;

(4)视频音乐:喜欢看电影、动画以及听音乐的同学也有不少,如动漫迷、电影爱好者、音乐发烧友等,他们的兴趣并不在电脑上,而是关注内容本身,所以他们对电脑的使用更加随意,只要会搜索影片歌曲,会点开播放就行,因此,在操作电脑熟练度和规范度上,都要稍差一些;

(5)辅助学习:这些同学里大多是被家长限制使用电脑,平时用电脑的机会不多,并且很少在电脑上进行以上所说的各类娱乐或活动,电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就是用电脑查找一些学习资料,做一些练习题,找一些习题答案,因此,他们操作电脑的熟练度是这些种类中最差的,但是这些同学里有一些对操作电脑的规范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规范性上反而要稍好一些。

4 总结和建议

1)根据调查情况来看,那些能够经常性接触电脑的同学,无论是熟练度还是规范度都要稍好一些。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电脑操作联系,毕竟电脑的使用在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是必需的基本技能。

大学电脑论文篇5

[关键词] 呈现方式; 认知风格; 自我感受; 大学生; 电脑屏幕; 阅读成绩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前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阅读材料。2011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1]显示,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有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电脑屏幕文本阅读作为网络在线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影响因素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人因学( Human Factors)和人类工效学(Ergonomic)等领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已有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关注外部因素(如电脑屏幕的文本呈现方式与格式等)对阅读效果的影响。Andrew等人(1988)[2]借助有序散列表,对大学生超文本、滚屏、折叠等三种文本呈现形式的阅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滚屏的阅读效果优于折叠与超文本,但如果超文本辅以导航,效果将得以改善。当采用中文阅读材料时,Hwang等[3]发现水平排列的文本以自下而上滚动的方式显示引起了比页式更多的疲劳。朱海(1996)[4]综述了国内外对换页式(Page Method)、滚动式(Scrolling Method)、快速序列式(PSVP,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移动式(Moving Text)和超级文本(Hypertext)的研究,认为从英文材料得到的结果不能完全推广到中文信息的显示中去,有必要作一些中文文本的VDT(视觉显示器)的显示研究。还有不少学者[5][6][7]对电脑屏幕文本格式、时间等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作出了探讨。另一类研究尝试从阅读者的自身特点解释影响阅读效果的原因。张智君(2004)[8]等认为被试网络使用经验可掩盖认知风格的效应;刘儒德等(2004)[9]对网上阅读与纸面阅读行为进行了对比调查,认为由于阅读目的、内容以及感知上的感受,在纸面阅读中心理卷入水平要高于网上阅读。目前已有的研究或从外部、或从内部探讨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效果的因素,但班杜拉(1987)的“交互决定论”[10]提示人们,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因素)和环境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发生作用的,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环境(外部特征)、个体(内部特征)及其共同作用的角度讨论对阅读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电脑屏幕文本呈现方式、认知风格及自我感受对大学生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以实证方式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电脑屏幕文本呈现方式是否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大学生的认知风格是否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大学生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是否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成绩?

本研究中电脑屏幕文本呈现方式特指换页、滚屏、折叠、超链接等四种形式。换页式显示指阅读时敲一键或点击相应按钮换一新页,这种显示方式是纸质显示的直接翻版;滚动式显示即文本从下向上按一定速度逐行滚动显示,阅读者通过按键或鼠标控制显示速度;折叠指部分阅读内容在当前页被隐藏,阅读者通过点击按钮或热区实现隐藏内容的打开或收起;超链接指信息结点间建立一个非线性网络,阅读内容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允许阅读者从当前位置直接切换到链接所指向的位置。

(二)实验材料、仪器与实验程序

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制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试卷ZHC-A06C12X、ZHC-A06C14X、ZHC-A07C15X中抽取25道题目,题目为一小段语料(篇幅在50~150字)带一个问题,测查阅读归纳或阅读推理能力,题目难度系数为0.7~0.9之间,平均难度系数0.77;区分度0.4~0.8之间,平均区分度0.49。换页、折叠、滚屏、超链接、纸质,每种类型各5题,依据ZHC提供的参考时间,每种类型答题限时6分钟。电脑屏幕显示材料以Dream waver 8.0编写,文字格式为宋体、五号字,行间距1.5倍行距(滚屏中为增加滚动的几率,将行间距调整至2倍以上)。统一使用联想L194WD液晶显示器呈现电脑屏幕阅读内容,屏幕比例16:9,设置为32位真彩色,1024×768像素,显示比例150%。纸质文本格式同上,上下页边距2.54厘米,左右页边距3.17厘米,以A4格式纸张输出。要求被试将所有阅读测试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孟庆茂等改编的《镶嵌图形测验》[11]测量被试认知风格。自编《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问卷》,共11题,每题为一句描述进行电脑屏幕阅读时可能的感受,以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呈现。秒表一个,红色铅笔89支,要求被试全部用红色铅笔完成镶嵌图形测验。

被试为某本科高校89名大二学生,其中男生40名,女生49名。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第一步将被试随机分成5组,4组18人,1组17人;五种类型题目按拉立方平衡排序,5组被试分别完成电脑屏幕阅读和纸质阅读测试;为消除记忆效应给测试带来的干扰,每种类型的测试结束后,主试控制屏幕,播放1分钟自然风景图片。阅读限定在30分钟内完成,当场收回全部阅读材料及答题纸。第二步要求被试完成《镶嵌图形测验》和《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问卷》。前者完成时间约18分钟,后者答题过程约8分钟,当场回收全部问卷。数据结果用SPSS 17. 0统计分析。《镶嵌图形测验》分数以第二、第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的简单图形总数记分。每题一分,满分20分,并把被试的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其值越大,表示场独立性越强;反之,其值越小表示场依存型越强。为避免误差,记分由研究者一人担任,统一评分标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呈现方式对成绩的影响

89名大二学生的五种呈现方式阅读成绩的描述统计差异分析结果(见表1)表明:电脑屏幕阅读平均成绩略优于纸质阅读成绩,电脑屏幕阅读平均成绩3.99,纸质阅读平均成绩3.75。对各呈现方式阅读成绩进行配对T检验后发现:电脑屏幕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间存在显著差异,P=0.03﹤0.05;滚屏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存在高水平显著差异,P=0.01﹤0.05;折叠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差异水平处于临界状态,P=0.05;换页阅读和超链接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认知风格对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影响

被试的认知风格成绩,按从低到高排序,分别取30%的低分代表场依存,30%的高分代表场独立,比较不同认知风格被试的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差异,结果见表2。场独立者的成绩高于场依存者,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三)被试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的统计描述

对被试电脑屏幕阅读的自我感受进行调查,结果详见表3。总体而言,被试更认可纸质文本的阅读体验,而电脑屏幕阅读感受不佳。如提及“电脑屏幕文本阅读更能帮助我建立整体性概念”、“在电脑屏幕文本阅读中更容易提取信息”、“更容易理解电脑屏幕呈现的内容”、“我更喜欢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文本”时,表示“比较不同意”的分别是53.49%、47.67%、52.33%、45.35%。

(四)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不同的自我感受和认知风格与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值,以自我感受、认知风格为自变量,电脑屏幕阅读成绩为因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经系统逐步将各个变量移除方程,结果只有自我感受2与认知风格对电脑屏幕阅读成绩有显著的独立贡献 (P

四、讨 论

之前的研究曾对比VDT与纸质文本阅读效果,结论多为二者差异不明显(Muter, 1982;[12]Oborni,1988[13]等),而本研究的结果为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略优于纸质阅读成绩,原因可能在于被试、显示设备、测试材料及测试时间的差异。第一,被试使用经验可能覆盖电脑屏幕显示带来的认知干扰。Brian Hess 的个案研究[14]说明,被试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经验越少,在阅读过程中的遇到的干扰性信息就越多。访谈得知,本研究中被试多出生于1992年前后,多于小学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信息技术,具备丰富的使用经验,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土著”。有研究者曾总结“数字土著”的特征:[15][16]“喜欢随机进入(如超文本)”、“网络上工作时他们发挥得最好”等,这些特质可能使得他们在电脑屏幕阅读测试中表现突出。第二,较之早前研究所使用的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LCD(液晶显示器)显示质量更高,由于LCD每一点在收到信号后就一直保持那种色彩和亮度,恒定发光,因此画质高且不闪烁,从而可降低视觉疲劳。第三,测试材料为汉字,汉字是“表形”文字,而国外研究多以“拼音”的英文为测试素材,二者在认知过程中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本研究结果与之前国外研究有所不同;此外,本研究采用的短篇语料(题干、题项250字左右)对思维的连贯性、持续性要求不高,不易导致认知负荷。第四,本研究测试时间为30分钟,有研究表明,[17]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30分钟内,生理机能水平处于上升期, 精力充沛,机体能量消耗不多, 一般不会产生疲劳。此时,较之纸质阅读,电脑屏幕阅读可能带来的额外生理疲劳也尚未出现,因此不会影响阅读成绩。

比较电脑屏幕呈现的四种形式,滚屏阅读成绩最优,尽管之前的研究(孙悦亮,2006)认为滚动动作对阅读来说是干扰,翻屏时文本内容有跳动感,造成眼睛疲劳或跟踪失败,但本研究认为,在一定时间内(30分钟)、一定量(250字左右)的语料环境下,滚屏中适当的滚动动作及目光追踪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进而促进提取信息、加深理解;同样的理由亦可用来解释折叠成绩的次优。而换页中,因为缺少以上线索,减少了进一步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超链接中过多的点击动作及文本中过多的链接层,则容易使被试迷向或是产生认知负荷,最终影响阅读成绩。

有研究表明,在超文本阅读中场独立性个体的绩效一般优于场依存性的个体(Korthauer等,1994[18];Kim,2001[19])。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认为认知风格不仅与超文本阅读效果相关,还可能影响换页、滚屏、折叠中的阅读效果。此外,自我感受不佳,可能缘于电脑屏幕阅读较之纸质阅读在可靠性、真实感、手感、疲倦感、操作便利等感知特点上的差异;[20]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感受与成绩基本不相关,可能是因为“自我感受调查”是围绕平时电脑屏幕阅读体验展开,而成绩来源于短时间内短篇语料的阅读测试,这说明时间短、语篇短及经验丰富可能掩盖了自我感受不佳给阅读测试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不喜欢,但短时间内阅读短篇素材的成绩还不错”,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带来的启示。第一,“短时间内阅读短篇素材的成绩还不错”再次佐证了“微学习”的意义与可能。随时随地借助便携设备展开阅读,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短时间[21]的“微学习”已带给学习方式一次飞跃式革命,但只有对主体、内容、方式及载体等作持续研究,才可能实现“微学习”的“简洁而不简单”。第二,“不喜欢”再次使人们反思学习者与技术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技术观[22]认为“技术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的有机综合体”。技术的利用与开发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全体和个性发展为终极目的,如果只是片面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其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忽视用户的体验及感受,最后只能导致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描述的“不是人控制技术,而是被完全束缚在技术的框架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按照技术的需要去行动”。[23]今天的“不喜欢”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太多负面影响,但极有可能为未来可持续的高效学习制造壁垒。技术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应及时更新对学习者起点水平、认知风格、自我感受等学习特征的认识,应使技术应用走向“用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让技术作为学习者能把控的、支持学习发展的工具,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功能,又要使学习者回归主体地位。[24]

五、结 论

(一)短时间(30分钟)内,有经验被试的电脑屏幕短篇素材阅读成绩略优于纸质阅读成绩;其中滚屏、折叠成绩较优,超链、换页次之。

(二)认知风格与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呈显著相关。

(三)尽管自我感受不佳,在短时间(30分钟)内,其对有经验被试的电脑屏幕短篇素材阅读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

六、研究展望

国内外对VDT文本阅读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在进行中,本研究仅探讨了呈现方式、认知风格、自我感受对短时间内电脑屏幕短篇素材阅读成绩的影响,但不同个体特征(年龄、学历、个性等)、不同载体(Ipad、手机等阅读终端)、不同文本类型等对电子文本阅读效果的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1-04-24)[2011-05-11].http:///book/2011-04/24/c_121341147.htm.

[2] A.F. Monk, P. Walsh, A.J. Dix.. A Comparison of Hypertext, Scrolling and Folding as Mechanisms for Program Browsing[A].D.M. Jones, R. Winder (Eds.), People and Computers IV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421~436.

[3] S.L. Hwang, M.Y. Wa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hinese Information Displays on VDTs [J]. Human Factors,1988,(30):461~471.

[4] 朱海.文本阅读工效及其影响因素[J].人类工效学,1996,2(2):53~56.

[5] [8] 张智君等.信息呈现方式、时间压力和认知风格对网上学习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31(2):228~231.

[6] 姜丽红.电脑屏幕与纸面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 李洁.不同呈现方式对大学生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9] [20] 刘儒德,等.网上阅读与纸面阅读行为的对比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8~31.

[10]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58~361.

[11] 孟庆茂,常建华.关于《镶嵌图形测验》评分方法及部分常模的修订[A].谢斯骏,张厚粲.认知方式——一个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78~280.

[12] Muter, Latermouille SA, etal.. Extend Reading of Continuous Text on Television Screen[J].Human Factors,1982,(24):501~508.

[13] Oborni DJ, Holton D.. Reading from Screen Versus Pap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J].Man-Machine Studies,1988,(28):1~9.

[14] Hess B.. Graduate Student Cognition during Information Retrieval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A pilot study[J].Computers and Education,1999,33:1~13.

[15] Marc Prensky.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EB/OL].(2009-09-04)[2011-03-21].http:///writing/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20immigrants%20-%20part1.pdf.

[16] Marc Prensky,胡智标等.数字土著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191(2):48~50.

[17] 马勇,等.对学习疲劳问题的初步探讨[J].医学教育,1990,84(6):32~35.

[18] Ralph D. Korthauer, Richard J. Koubek..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Cognitive Style, and Structure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A Hypertext Tas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1994,6(4):373~390.

[19] KIMKS.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 Effects of User and Task Variabl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1,23(3):233~255.

[21] 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16~19.

[22] 李康.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哲学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0,83(3):3~6.

[23] 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

大学电脑论文篇6

高级的数码相框

以苹果iPad为例,9.7英寸IPS液晶显示屏,1024×768分辨率,内置至少16GB存储空间。仅凭这些参数,iPad就足以藐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框。至于播放软件,除了iPad本身内置的观看照片程序之外,App Store上还有大把的应用程序可以把你的iPad变身成一台酷炫的数码相框。不仅是iPad。其他主流品牌的平板电脑也同样可以胜任起这一工作。

肥皂剧爱好者的最爱

对肥皂剧的爱好者来说,平板电脑绝对是不容错过一有了它,哪里还需要打开电视。最热门的电视连续剧几乎都可以在各个在线视频的App中找到。一杯水,几块饼干,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让你轻松地打发一整晚的时间。

彩色的电子书

不用再眼馋什么E-ink电纸书了,因为平板电脑就是一个完美的电子阅读器,更重要的是,它是彩色的。无论是苹果的iPad还是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繁多的电子阅读程序和电子媒体几乎让你目不暇接,无论是最热门的杂志还是经典的文学著作,都可以轻松地装载在平板电脑中供你阅读。

大块头的掌上游戏机

索尼PSP和任天堂NDSL作为最热门的掌上游戏机,屏幕尺寸最大也不过4.3英寸,面对拥有7~10英寸屏幕的平板电脑来说,实在显得有些“寒碜”。不仅是屏幕尺寸上的优势,新一代平板电脑普遍采用了高端的硬件配置,CPU+GPU的组合为平板电脑提供了强劲的性能。无论是在苹果的AppStore上还是在Google的电子市场里,一个接一个的游戏大作层出不穷。有了平板电脑,暂时忘记掌上游戏机吧。

寓教于乐的好工具

数字化时代应该怎样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试试平板电脑吧,程序开发者已经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准备好了丰富多彩的寓教软件,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婴儿还是已经走入课堂的学龄儿童,都可以在平板电脑中找到最适合的内容:辨识色彩、认识各种事物、学习绘画、学习音乐……,甚至连宝贝睡觉前的讲故事时间,也可以完全交给平板电脑。

上网利器

现代人似乎已经患上了网络依赖症,很多人都有在空闲时间打开电脑上网的习惯。有了平板电脑,你完全没有必要再打开那台需要花一分钟才能进入桌面的传统电脑。启动平板电脑几乎只是在转瞬之间(平板电脑大多不需要关机,随时可以从待机状态下开始使用),接下来,是打开MSN还是QQ,浏览器还是新浪微博的App,随你高兴。

出差好搭档

平板电脑也并不总是“不务正业”,无论是苹果iPad还是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都可以找到丰富的办公软件。当然,如果你没有为平板电脑另外配备键盘,我们还是建议你最好只是在平板电脑上阅读文档,在虚拟键盘上敲字的感觉你应该不会喜欢。除此之外,平板电脑还是飞机上绝佳的打发时间的工具――手机是不允许掏出来的,笔记本电脑通常是无法支撑超过34"JJ、时的,只有平板电脑,如果iPad,10小时的续航时间几乎可以陪伴你从北京飞到法兰克福。

车载电脑

大学电脑论文篇7

—这可能是整个中国争论的话题

当今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是高科技社会,是我们发展中的社会……

computer是少不了的,哪一样不用电脑来完成呢!现代化空调是电脑控制;微波炉是电脑控制;电脑刻章;打出好看的文字来用电脑;资料记录用电脑;公司部门实行分店,开启内部网络,需要电脑;在internet里宣传自己的产品,效果显著;自己在电脑网络里安的家等等。这些哪个不用电脑呢?

虽然我是在乡村生活着,是土生土长的。我在我们学校computer技术是一流的(就这么说吧,我们学校电脑课很少上,就算进了电脑房,也是学不到什么。我是靠自学的)。我在网上没事时,就与我qq上文化成绩、电脑技术高的人交流交流,他们很羡慕我,说我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开发软件等。这可不是我吹的,可是事实。但就是你有这些技术有什么用呢?家长不支持你,总是让你学习,不能开电脑,再说我又不是像别人那样迷惑于电脑游戏,我是开发电脑游戏,不玩。

我爸这人有点“小心眼”,有时候太糊涂了,不懂装懂,用我这里的土话讲,读音进于普通话中的“将”,读jiàng。我在今年的5月投一个关于电脑的文章,在《少年电脑世界》的第8期里刊登了,我爸当然很高兴了(但是不给我玩电脑的决心,还没变,这也许是个人思想吧),到出宣传,算是个荣誉吧!但是我不满意,我是研究电脑网络和软件的(我以后就干这个工作,我的伟大理想早已决定),要经常上网,我在研究时,经常烦我,说快下网啊!我知道,这是钱的问题。自从家里开了adsl,每月的电话费在一百元左右,有时还到了190以上,在交电话费的时候就骂我,打我,我感到不知所以惜,感到跟委屈。他不懂多少关于电脑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经常说电脑有害。我主要研究电脑网络与软件。在他的眼里,钱是最重要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只要我有技术,到哪没饭吃。现在有好多“大学生”,全是假的,是用金钱来买的,没有真正的实力!光有证书有什么用,要真材实学,要有真正的本事,要二者结合(证书、技术都要有)。

“家长不让孩子玩电脑‘这个话题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个大型争论的话题。而在美国,在别的发达国家,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呢?我们中国的教育方针不是很好,是“死学”的方法,但现在正在一步步改进,在教育方面,我估计我们中国是最差的!我们中国有很多家庭的父母的文化成绩都不是很高的水平,对“现代化”这三个字不是完全了解,对电脑更不了解,成为新一代的“文盲”。

我发现,我们中国的孩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别的国家强。但就是每个孩子家长的原因,使至限制的范围。我建议,要先把学生家长抓起,与孩子共同进步,思想转变,不要老土。我们主席不是说过“与时俱进”吗?要与时代共同进步!

这是我深深的感悟,是我的肺腑之言、是我的不知所惜而得来的评论,是我被打骂时的心语传说,是我对全体中国人民说的话……

现在有许多孩子面临着这个问题,是全中国的“灾难”。

大学电脑论文篇8

【关键词】电脑音乐;人脑音乐;音乐教学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艺术;电脑是一种科技工具,把复杂的运算集中在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中,用高速的衍变解脱现实的束缚。通过电脑科技的技术来表现音乐,既是电脑音乐;它是数码时代的听觉新艺术,是音乐与科技的结合。电脑音乐的作用主要是极大地解放了人类对于乐音的编配、运算、和演奏等,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省去了很多比较复杂的教学方法。例如:电脑音乐系统可以直观、准确、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各种音乐理论到实践方面的学习训练, 同时通过“电脑系统”播放出学习训练的“音响”内容。但电脑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无随机性、模糊性、情感性、艺术性等能力。在目前的艺术门类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科学与艺术的相互结合,在音乐教学中,乐音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也开始受到关注。电脑音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下面就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应用中的利弊进行简述。

一、目前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一般得综合性大学中音乐课往往是作为一种选修课。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教学法主要是采用人类学的基础上,以事物与人原本的自然性和人对自由意志的渴望并通过原本音乐思维和行为达到了情感的释放,从而使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带上了人性与博爱的光环,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东西方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以美国音乐教育为例: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课人造卫星后,使美国认识到在培养高科技尖端人才方面出现了落后,随之出现了“当代音乐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计划;1963年的耶鲁教育研讨会也提出了有关音乐教学资源的问题,这时期正是电子计算机语言诞生的年代,作为第一科技大国的美国把音乐教学资源拓展化、科技化并一直保持着最先进的研究。可以说电脑音乐在国外的应用是比我国要早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基础研究上我们确实相对有一些落后。

我国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他于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的面向“现代化”则是倡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由一个专业方向拓展至其他学科的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我国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说教的形式,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常规教学模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这种教育方式在音乐学院的理论可教学中也许看不出有过多的不足,一个教授只带几个专业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为学生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可为他们作详实的说明。但是,在师范院校这种情况就大不同了,由于学校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师范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师生比例过大,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它至少有两方面影响:

1、由于音乐的主观性, 老师不能完全准确的对每个学生进行艺术表演评定。

2、日常的理论讲述教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能针对性的进行实际音乐技巧训练。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什么时候用多媒体设备、用多媒体设备干什么等诸多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所以目前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入实质关键环节。

二、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新兴电子设备的使用能细腻的展示音乐的魅力,吸引学生耳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板书知识理解;

目前素质教育一直作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方针,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就显得十分普遍。然而很多音乐专业课由于引进了电子计算机,很多五线谱等板书都被课件所代替,相关的音符的写法等知识就被多媒体这一工具给省略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没有了解过音符是怎么书写的,用计算机可以书写而用笔写反倒不会书写。

2、过多的欣赏使得动手能力削弱;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基础,而培养学生音乐技能是关键。现代的教学中过多的欣赏使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例如钢琴伴奏课,目前我们看到相关的教材都附带有演示光碟,于是我们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变成了欣赏课,而学生得不到有效的练习。

3、电脑音乐的非人性化弊端不断放大;

由于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工具,所以由计算机播放出来的音乐总是十分准确,时间、响度、音高都是十分确定的,而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说,具有一定的主观人性化色彩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肖邦的玛祖卡,主观上在节奏是有时快时慢的三拍,而计算机确只能简单的或按人的要求来进行表达,而乐曲的艺术性就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此以来很多作品的主观艺术性就遭到了破坏,而学生也不能感受到乐曲的美学特点。

三、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与科学定位

1、电脑音乐只能间接表达艺术审美性

什么是美?美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所谓自由创造的自由,不是随便、任意的意思,而是在认识到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地目的和要求。这种自由包含了创造,是人在创造中对自身的一种解放。美的形态如要分为四种,即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其中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对人类生活、社会实践和自然中美的能动反映,因而它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并不等于生活、实践,它是再现社会现实的同时,注入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情、态度、评价,表达出一种观念和思想,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创造的有机统一。艺术美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它能在精神上、思想上给人以巨大的影响,成为鼓舞人们改造世界、追求新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电脑音乐正是要更好的为艺术美而服务,如果简单的重复播放反而是扼杀艺术美的形式。在日常的艺术表达中,人类为了沟通才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但各种表达形式的主要目的则是体现精神、信仰、信息的传达,电脑音乐在这里面只能算一种表达形式,真正操纵音乐灵魂的是人类意识本身。

2、电脑音乐只能作为音乐教育多元性的部分内容

音乐教育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们都可以在音乐中感觉到它们。具体来说,音乐教育与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音乐教育多元性的客观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计算机只是许多科学门类中的一种,我们还需要结合数学、物理学、声学等知识才能更完整的进行音乐教学。

(2)电脑音乐不能代替音乐教育自身的系统结构

音乐教育自身多元性的系统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传授的多元性,如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唱、识谱等。二是能力培养的多元性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结合了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以上我们说到的这些能力,单用电脑音乐是无法完全表达、培养的。

3、电脑音乐与音乐教育工具性的不同

人类音乐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几千年以来,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发展,许多古老的音乐珍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音乐教育。从远古的口传心授,到利用乐谱教学,再到现代化电化教学,音乐教育以各种手段来传授,传承音乐文化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音乐教育具有工具性。也就是说,音乐教育是传递音乐文化信息的工具。

而电脑音乐则是单独对音乐进行记录,他不带有任何人类意识的作用,这也正是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最大的区别,人脑音乐是有评价体系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正是人脑的创造力、想象力赋予了艺术新鲜的血液,所以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人的思维产物。

四、发挥优势,摒弃弊端,使电脑音乐真正服务于音乐教学

电脑音乐的主体是音乐,而音乐是人类艺术的精华之一,它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是人脑音乐。如何使用电脑音乐使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正确认识电脑音乐的应用:

1、在不同的课程设置中正确使用电脑音乐

目前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内容:1、理论知识讲述,包括乐理、和声、音乐史等;2、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包括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3、能力创造与培养包括作曲创作、即兴伴奏等。从教学的手段来看各类课程都可以用电脑音乐进行教学辅助,如和声、音乐史、即兴伴奏、作曲、声乐演唱等,从表现力的艺术性来看,各个课程都应以艺术性为指导,所以电脑音乐在各个课程中的应用应该有所区分。

本人认为理论知识讲述课程是知识的积累,它们往往是从最基本的音乐元素开始的,比如和声课就要从四声部的每个音的位置入手,合理的分配,这是十分准确的一个过程比如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如图1)

如何体现这个区别?最好的办法则是用电脑音乐对其进行播放,这样的基础和声连接注重的是声音整体的不同,而不需要带有感情色彩,所以基础的相关课程用电脑音乐对教学进行辅助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对某种生活、某种现象,的思考、探讨。

当下的音乐教育只停留在美学学科的理论学习上,未能结合各类艺术活动而思考,加强艺术实践审美解析能深入的了解美学的概念并进行下一步的应用。很多应技能课程中应强调美学的重要性,如声乐表演课程中,教师加入审美的评判标准便可改变现在的声乐演唱状况。现阶段电脑音乐声乐演唱伴奏成了演出常用的手段,可电脑音乐一旦确立,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便大大缩小,这也正是很多音乐会不使用电脑音乐伴奏带的主要原因。当学生对审美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便能更加清楚的分析演唱过程中是否使用电脑音乐伴奏。

3、加强电脑音乐课程的正确教学导向

目前我国与电脑音乐相关的课程有很多,比如MIDI制作、后期合成技术、录音学等,这些课程都是随着新兴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但在这些课程中我们往往只是看到电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电脑音乐的缺点以及解决办法,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4、多举行课内自然音乐活动,加强动手能力。

近年来,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引领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加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这些高雅艺术往往是非常专业的艺术演出,他们基本都是以自然音乐为主题的,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音乐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各高校由于资源、场地等诸多因素并没有形成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整体氛围。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如能充分发掘资源多举办相关高雅艺术活动定能对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结:在当前新科学技术、设备突飞猛进的时期,作为音乐教育更应该冷静的分析当前的音乐教育,充分了解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的应用利弊,合理进行音乐教学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马达 许冰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

[2]方光耀《电脑音乐与人脑音乐》[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6年专辑

[3]王 帧《我国电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 音乐天地 2008年第6期

[4]贷 峻《有感于高雅艺术的高价倾向》[J] 四川戏剧 2001年第1期

上一篇: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政府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