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23:28:49

卫生服务论文

卫生服务论文篇1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融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计生指导、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其管理创新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地引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坚持业务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创新以人为本优质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会为范围,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它是融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计生指导、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要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应该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管理创新的重点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综合实力,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1.1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今社会,不管实际的管理状况如何,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始终是时代的强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靠实力、靠服务,最根本的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事关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责任重大。工作做得好与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对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能够把我们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就有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保障。

1.2是科学地引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在树立“一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观念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公益性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走质量安全服务型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和巩固社区卫生工作的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

1.3是要坚持业务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业务建设是单位服务能力的强大支称,文化建设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灵魂,它包括一个单位外在的面貌和内在的秉性、素质两大方面。单位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这将极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进步,提高社区卫生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水平。

2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2.1要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主体是人,所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在创新实践中,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人才是中心发展的策略,把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有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整体素质高、作风过硬的队伍作为重要目标,把培养工作人员情感、增强归属感及发扬团队精神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力量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总体战略。

为此,要大力促进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要迅速转变“坐堂行医”的被动服务为积极上门主动服务,树立服务对象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深入,上门服务。要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经营观念教育,培养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等。我们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要进行形势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主人翁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工作人员立足本职讲奉献,将服务承诺变成自觉的行为。要抓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加强培训力度,围绕“专、精、强”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坚持把思想教育与干部职工的职责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岗位练兵、自学成才、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职工代表与主任直接对话沟通联心会等活动。要通过开展这些具有开拓性、多样性、创新性的活动,增强人本教育的效果,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2.2要把抓好激励机制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一是精神激励。对有突出成绩的科室和个人,要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进行宣传表彰。要通过举办各种评比和竞赛活动,评出先进典型,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工作人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努力奋斗。二是情感激励。我们要从业务、生活、学习、保障各方面关心职工,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提高的成人教育学习,对于基础较好、工作踏实的业务骨干重点培养,有计划地送他们到有关部门去学习进修,回来后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励其不断进步,迅速成长。三是物质激励。要制定绩效考核、经济奖励、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奖励机制,坚持分配与绩效挂钩,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还要设立主任基金,每年对受上级部门表彰的先进科室和个人、优秀论文奖等给予重奖。在奖金分配上向工作在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原则,奖励的目标直接倾向工作责任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科室和个人,真正体现劳动和技术的价值。

2.3要真正把优质服务工作做到实处。以“适合服务对象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服务理念,将服务对象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努力实现“人性化流程、亲情化沟通”目标。

首先,要让宾馆礼仪式服务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全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与训练,将宾馆式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态度上做到微笑服务,文明礼貌。其次,要采取系列服务措施,为服务对象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要结合开展“公正透明、优质高效”部门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寻找为相对服务人服务的最佳方式,具体表现为,要实行门诊导诊服务,将门诊大厅建设成开放式台面,工作人员面向服务对象微笑服务;在服务窗口设立办事程序指南、触摸屏、举报箱、咨询电话等,其目的是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内容、公开常用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以便接受服务对象监督,方便服务对象办理有关事宜。通过采取系列服务措施在环境上做到整洁优美,在服务态度上做到文明礼貌,在服务质量上做到业务熟练,充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展示干部和职工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最后,要不断加大仪器设备投入,提升综合能力。根据区域内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从而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

卫生服务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医疗服务营销也是服务营销的一种,它有其自身的一些主要特征,本文列出了一些实施服务营销的理念和措施并分析了现在医疗服务营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医院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1986年以来,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10多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1.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境外医疗服务大鳄也纷纷涉足大陆市场抢占先机。并且,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会逐步放开一些医疗服务市场。同时,对外商设立合营、合资医院的数量、地域、股权等限制也将有所宽松,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营销理念的挑战。

(2)服务营销规模的挑战。

(3)服务营销创新方面的挑战。

2.措施

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营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他们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模式等的本土化,则还需一段时日,这为我国医疗服务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机会。我国各级医院要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1)树立顾客满意和关系营销观念。

(2)加强服务产品创新。①创造服务新需求。②开发服务新产品。

(3)实施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实质是创造出一种能被感觉到的独特服务,实现差异化有许多形式,主要包括医院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服务产品等。

(4)实施内部营销。为成功地开展内部营销活动,医院应做好下列工作:①认真挑选并训练医务人员。②不断了解内部顾客的实际需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医院的凝聚力。③服务行为一致化。④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奖励系统,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实施服务的实体化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气氛,建立顾客对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使顾客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戴鑫戴黎樊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2):217

[2]杨洪昌刘金星:服务营销理念的再思考[J].商业研究,2000,(3):120

[3]赵云刚:家电业如何实施服务营销[J].现代家电,2004,(22):39

卫生服务论文篇3

针对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人口结构状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人群的基本情况,可以充分说明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开展社区药学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社区就医的人群,基本是中老年人群,年龄在60岁以上者占56.8%;中专以下学历占76.1%。受访人群中,经确诊的前5位疾病比例依次是高血压(53.7%)、糖尿病(36.1%)、高血脂症(26.3%)、心脑血管疾病(24.9%)、关节炎(19.6%)。在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正确理解医嘱及正确服药上,设计了一个普通的处方和医嘱,结果显示不容乐观,能够完全正确理解和用药的仅占8%,有绝大多数的患者采用了多种不正确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治疗效果,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慢性病、老年性常见疾病为特征,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这部分人群在用药的合理性、依从性、安全性等方面产生较多的障碍和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外,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如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疾病、肿瘤患者、艾滋病,以及酗酒、吸毒人群。由于这些人群的特殊性,病理、生理状况的特殊性,使用药品的特殊性等,产生用药差错,选择误差,撤、停药不当等类问题的几率会相应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势在必行。因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在提供安全有效的社区药学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查结果显示,有51.2%的患者对药师工作不了解,认为药师能够指导用药的比例仅为29.8%。在问及用药产生不适如何处理时,咨询药师仅占13.7%;问及用药问题一般向谁咨询时,仅9.8%的患者咨询药师。结果表明,老年人甚至大多数公众很难体会到药师的服务价值。在英国的社区医院,有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服务,工作细微到教老年人吃药的时间顺序。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在加拿大,社区药师在提供药物咨询、为患者解释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知识、帮助患者调整药物服用剂量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帮助医生选择药物。药师必须了解到自己的服务要使患者受益,就要担负起监护患者药物治疗的责任,包括了道德上的相互信任与尊重,以及法律上的责任归属问题。

2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

2.1调剂时的药学服务药师接收患者的处方并进行调配发药时,需要清晰知道自己的责任。交待清楚服药时间,如助眠药需睡前服用,抗酸类药物在饭前0.5h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饭后服用,个别药品如复合维生素应与早饭同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应空腹顿服,中西药间隔0.5h服用等;交待清楚服药剂量和方法,老年患者及孕妇儿童用药剂量需准确无误,混悬剂需摇匀使用,某些药物需要首次加倍如替硝唑片,硝酸甘油需舌下含服;告知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利塞膦酸钠不宜与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同服,抗感冒药中有催眠成分,铁剂可引起黑色便等;告知饮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服用阿司匹林期间禁止饮酒;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茶叶中的鞣酸不利于铁剂的吸收而影响药效;告知药品储藏知识。如胰岛素系列应2~8℃冷藏,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需避光保存等。

2.2指导合理用药药物作为特殊商品,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区药学服务人群多数为自购药者,若选择药物不当,忽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看不懂说明书,或盲目听从广告宣传,追求保健。针对患者使用药品时遇到疑问和问题的调查中,有26.7%的患者表示经常遇到,50.5%表示偶尔遇到。由此可见,多数人群都需要药师的正确指导和合理引导。社区药师可通过开展用药咨询讲座,开辟社区用药咨询宣传栏,创建社区用药咨询网络,定期更新药品信息,如新药的介绍、老药新用、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用药的知识,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我院联手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联系卡”,卡面注明药师联系方式,方便随时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我院还通过印发用药知识宣传页的方式,帮助患者解答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对老年人慎用药的总结、糖尿病防治的误区、高血压药物种类及其如何选择、儿童慎用药等,使患者在家里也可以阅读到对他们病情有帮助且科学的用药知识。

2.3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为了增加疗效,需要联合用药。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同时使用2种以上药物的比例达53.3%,5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为15.8%,且有52.6%的患者表示有过因用药产生不适的经历。有调查表明,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可增加50%以上。若多药相互作用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增加,即协同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须减量使用,反之亦然。如碳酸钙与含铝抗酸药物同服,铝的吸收增加,而与四环素合用,二者吸收均减弱;如骨化三醇,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能增加钙的吸收,但如与噻唑类利尿药合用则增加高钙血症的危险。社区医院药师可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首先,药师应向患者介绍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及基本特征,详细讲解不良反应的症状、后果及应急处理办法。在患者了解不良反应后,发放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表,追踪患者用药情况,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始数据。药师经过整理、分析后,向社区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汇报,并再次进行分析、评判,实现信息互动的同时,可促使医生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也可充分展示社区医院药师的才能。

2.4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极其重视,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颁布了相应的法规文件,但滥用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不合理的预防性用药、重复性用药、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准确、盲目更换抗菌药物类别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社区医院也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落实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分析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通过抗菌药物使用趋势的分析,针对出现使用量急剧增长,频繁超剂量超适应证使用,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5建立药历,加强回访药师应查阅患者的病历、用药记录,为社区患者建立药历,记录相关药物治疗信息,包括患者的资料、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史,每次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通过药历对患者用药进行合理干预,实现患者治疗的全程式药物服务。定期回访调查,主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假药、劣药的识别;药物名称识别,如同一种药物的化学名相同,但会有不同的商品名、不同的剂型及规格,以避免重复用药;解答患者的疑问,如口服液有出现浑浊可否服用等常见问题,并提醒患者应定期清理家中小药箱,及时清理过期变质药品。

3提高社区药学服务水平

3.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药师直接面对的是患者,应在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及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患者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

3.2加强沟通与交流药学服务以患者为中心,要主动进行服务,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关心和关怀。实施药学服务,药师有义务预防和解决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信任则是患者依从药物治疗的基础,药师需要具备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和能力,关心和理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通过药师的沟通,可以避免由于医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造成的不信任,这也是药学服务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3.3加强与临床医师、护士的合作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与医师、护士的密切合作。药师主动与医师沟通,及时把处方点评结果告知临床医师,便于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药师主动与护士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社区药学服务是多方合作参与的过程,药师与医师、护士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作出药物治疗决策,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4重视药学信息服务药学信息服务的重点是解决临床使用药物预防、治疗疾病时对药物相关知识的需求,最终解决患者用药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全面的药学信息服务是社区药师的职责之一,并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药学信息服务包括患者接诊前、就诊中及用药后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患者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3.5开展药学经济学药学经济学是为了使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所需的药费尽可能减少,以帮助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避免了药物的滥用、误用,造成医药资源的无形浪费,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在美国,社区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已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可每年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药费开支,也减少了很多药源性问题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药学服务是新世纪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药师在社区药学服务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药师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同时用“耐心、细心、贴心、用心、关心”的“五星级”服务理念服务于社区患者,以赢得患者、公众对药师的理解和信任,将设想中的臻善臻美的药学服务可以踏踏实实地实践于社区卫生服务中,使患者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药学服务提供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

卫生服务论文篇4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是社区医生了解辖区居民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基本的就业,救济,社保等群众服务工作,都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档案为基础。建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它记录社区的发展,客观反映社区面貌。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档案利用率低

当前,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多数是统计成纸质的档案信息,之后再录入到电脑中。受到信息化程度的制约,居民的各种健康信息和电子档案不能做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更新,各级就诊机构之间因为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健康档案管理的许多变化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能做到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这样就成为了“死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2.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从09年开始实施了,而建立健全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但是就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来看,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依从性差,部分居民还保留传统的“健康就是没病”心理。因此他们对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不太认可,大部分居民都是经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劝说后来同意建档。经过询问调查发现,多数居民不愿建档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其个人和家庭信息的泄露。基于此,工作人员可以和居民沟通讲解健康档案的优点,打消居民内心的顾虑。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档困难

当前,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驻居民生活小区开展建档工作,需要取得物业公司的支持。而且老人、小孩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很难敲开居民的大门。在加上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居民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依然保持着传统观念,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手受限的情况,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二、规范化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

1.加大投入,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实行民政、公安、卫生计生、物业管理等多方沟通合作,切实利用档案信息的各种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要围绕为居民服务这个宗旨,要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档案管理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辖范围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006年卫生部已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神内容,实施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连续管理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措施。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有这些项目都应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内。所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纸质档案不利于查找和进行档案动态管理,降低了档案的使用价值。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软件,实现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本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可实现健康档案的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的,逐步使居民养成预防为主的保健理念,降低居民就医费用,实现建立健康档案的初衷。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结合各种卫生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和建档意识。不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档案的依从性,及时把体检资料和健康信息反馈给社区医护人员。

3.加强人才培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是“六位一体”,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它的服务特点是贴近群众,解决广大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这一功能,“全科医生”便成为一种需求。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渠道之一就是门诊就诊,由全科医生建立。而全科医生人手有限,往往只顾了医疗,而忽略建档。要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医师的建档、档案为我所用的意识。

卫生服务论文篇5

[关键词]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c)-160-02

现代信息社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严重影响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2007年4月深圳市卫生局下发了《深圳市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工作手册》及相关文件,计划逐步在全市社区康复中心开展心理疾病防治和服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精神疾病卫生服务体系,兴围社康中心作为我院心理卫生示范站之一,开展了心理卫生进社区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福永人民医院兴围社康中心成立于2004年9月,本社区现有总人口 25 935人,其中,户籍人口1 082人,兴围出租屋管理办公室统计有劳务工16 450人。2009年1月1日~9月30日就诊15 568 人次,随机选择社区居民2 000人,就诊患者2 000人,工厂劳务工2 000人,共6 000人,其中,男2 358人,女3 642人;年龄15~60岁;来深圳6个月以上。

1.2 方法

采用深圳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小组编制的《深圳市社区居民心理卫生健康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需要时,配合应用我国常用的心理卫生评估标准量表,如临床症状量表(SCL-90)[1]、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等。调查表由调查者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发给被调查者,共发放调查表6 000张,回收有效调查表5 658张,有效回收率为94.3%。并结合个别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1.3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模式

1.3.1 一般人群管理 通过社区调查,运用电脑管理软件(罡正软件)完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对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服务。必要时,转介区以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加大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力度,我中心每月1/2次联合居委会举行大型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并开展接听电话咨询、支持性心理辅导和门诊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问题人群,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或提供转介服务,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1.3.2 重点人群管理 对遇严重生活事件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根据需求,做好转介服务,及时与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联系,降低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1.3.3 高危人群管理 对可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尽早诊治和及时转介专科医院。

1.3.4 现患患者的管理 对已确诊的精神病患者纳入社区管治对象,实行软件建档、定期访视;指导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辅助临床决策。

2 结果

通过调查表显示社区局民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个别心理问题严重。我中心立即加大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心理卫生宣传活动以及健康教育,自2009年3月以来到社康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卫生服务的社区居民大幅上升,提高了社区居民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使大多数心理障碍者摆脱痛苦、以健康的心态回归社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增强了社会效益。

3 讨论

3.1 社区居民心理卫生意识淡漠,需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卫生知识水平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设置固定的宣传栏、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科普讲座、在社区大厅制作专题VCD滚动播放以及发放小册子、小折页等卫生科普资料等方式,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心理问题的差异性需求,增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人们建立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体现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的特色,并把个案咨询与团体辅助相结合,提高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把心理卫生服务融入个人和社区日常生活中。

3.2 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我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医务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卫生服务场所[2]。我们作为从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要不断努力学习社区心理卫生知识,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探索适合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心理卫生理论框架。为了保证人人享有健康,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医院当务之急不是改进主要为不健康人群提供服务的昂贵的诊断和治疗系统[3],而是应该认真贯彻实施《深圳市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工作手册》及相关文件,使社区成为解决社区居民心理问题,为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服务的重要场所。

3.3 国家制定更多有利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规

由于心理卫生服务见效有其滞后性,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和法规大都针对的是治病、看病问题,要制定更多心理卫生的法律或法规,对社区心理卫生体系的建立进行技术指导。卫生部门督导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有效防止社区居民出现心理问题,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4 大力培养心理卫生专业人才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近年兴起的新的医学模式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心理医疗行为。它以精神卫生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处理一定时期或一定人口的心理卫生问题,其服务对象是全体居民,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家庭治疗、危机干预、康复指导服务等,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目前还没有培养这类人才的学校,从事心理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主要是由临床医生参加短期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后转型为主。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应加大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在职医生进行社区心理卫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心理卫生人才,提高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心理卫生进社区工作的发展提供保证;他们应与其他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团队协助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地工作。大力发展心理卫生事业,使心理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本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使社区成为心理卫生服务的主战场[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高红英,苗元江.社区心理卫生: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29(4):97.

[3]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4]修金来.健康管理的演进[J].中国医院院长,2005,(15):16-21.

卫生服务论文篇6

[摘要] 本文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出发,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各种探索,展现了其成就,并指出相关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18-02

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将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今年加快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将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有重要意义。

1研究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007年,关乎13亿人口切身利益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操作阶段。目前,九套医改备选方案一经出台,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都十分注重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社区卫生体系的构建与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将对医改迈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社区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它主要解决社区居民保健、康复、预防、诊断、健康教育和治疗等一系列的医学问题。与大医院相比,其特点有[1]:①社区服务的公益性明显。大医院主要是为了看病,社区除了看小病以外,更大的作用是搞预防、搞保健康复。②社区提供主动性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我们提倡主动性服务,上门服务,搞家庭病床。③服务对象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服务,大医院主要是为病人提供服务。在社区治疗的主要是常见病、慢性病,亚健康人群,甚至健康人群也是其服务对象。④社区卫生服务体现整体性,主要表现为服务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医疗以外,还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是多位一体的服务,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费用是居民能够负担得起的。

1.2中医学的特点适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中医药理论内容博大精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及辨证论治为其特色[2]。从中看出,中医辨证论治,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与社区全科医学观和预防观及方法具有相通点,这些都是由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具有很大的优势[2,3]:①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人群需求。它具有投入少、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的特点。②中医药用于疾病防治和保健的综合功能与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十分吻合。社区的预防与保健是按照我国传统医学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思想,针对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提出三级预防的策略。③中医适宜技术便于社区应用推广。中医学的诊疗中一些手段的应用无需昂贵的设备、精密的仪器或其他严格的诊疗条件,器具可随身携带,操作简单,投入人员少,临床疗效明显。

2关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各种探索

目前,关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各种探索集中在思想认识、人才培养、机构运行规则三个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家庭小型化,住房单元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服务个性化,信息网络化等一系列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社区的以“人”为本,包括心理、情感、文化的全方位需求,健全丰富的健康保健新理念,及其所谓“后三产”时代的特征,也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随着对依靠中医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开展,专家们在具体做法上也提出了各种独特意见,展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另一番前景[4]。

2.1以食疗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药借食力,食借药力”,将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渗入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去,以配合治疗,对弘扬中医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2深入细致, 贴近家庭,健全信息统计

根据中医整体思维,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平台,搭建起社区家庭有关健康的信息系统,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应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充实中医药内容。

2.3中医药社区卫生机构的特殊服务模式

以家庭病床、出诊和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家庭保健合同》等形式,形成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实施“三诊”配合,即门诊、出巡诊、转会诊,“三床”循环,即家庭病床、日间观察床、正规住院病床循环互转病人,提供双向转诊的可及性和负责性服务。并且在建立起的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资料库基础上,接受居民网上咨询,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

3目前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存在的不足

虽然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两者结合后展示的优势与具体做法的研究也很多,但对于这种结合运行中的困难,以及如何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地、大面积地开展下去的研究数量有待增加。第一,从上文我们看到,与我国越是贫穷地区越是需要发展中医药不同,在国外,越是富裕的国家,中医发展得越快。这说明,我国在对中医药的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对其治疗、保健、康复潜力的开发还有待加强。第二,对建立单纯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建立中西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分歧。第三,中医药服务能力和领域偏小,特色还不鲜明。现在中医药的服务定位在保健、康复等基本医疗服务层次,但是,作为社区服务,急诊设备与药物的配备尚未得到重视。第四,一些体现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职业范围受到卫生法规的限制。很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主动服务和中医药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而其中牵涉到的医疗服务的执业范围与现有的卫生法规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第五,目前大家广泛关注到社区医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的现状,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也存在中西医方式选择而导致的人才流失。

综上所述,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是两者相互促进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医药事业找到发展方向实现突破的一次契机。因此,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应该走怎样的路,怎样才可以长远地走下去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蒋作君.蒋作君副部长解析城市社区卫生政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22):5.

[2]刘映芳.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应用优势[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6):2002

[3]官少云.中医药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大有可为[J].中国药业,2007,l6(10):8.

[4]曲堂清.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地位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6,(8):28-31.

卫生服务论文篇7

关键词:公平 卫生公平 现状 评价 分析

公平,作为法律及社会学领域极其重要的概念,也越来越在公共卫生领域受到重视。2l世纪以来,卫生公平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并把消除健康不公平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相协调、卫生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卫生公平性问题日渐显现出来。卫生公平不仅是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和各级政府均明确把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作为卫生发展战略之一。本文试通过相关的文献查阅、统计数据的对比、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对我国卫生公平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基于政策角度进行对策分析与探讨。

一、公平及卫生公平涉及领域

1.何谓“公平”

何谓“公平”?柏拉图认为,公平“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而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他所表达的是一种有关分配理想,一种建立在事实不平等基础之上却又力求保证个人利益的理想。公平,从本质上讲是关于社会成员之间利益进行合理调整的一种分配理念和由此而建立的分配机制,同时也包括在利益分配出现不合理时的相应补偿机制。从其现实性看,公平既是一种分配制度,又是一种分配理想;它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价值导向,是人们美好愿望与现实差距之间的一种“协议”。因此可以说,公平是社会各种关系就利益问题成功合作(达成妥协)的产物,符合社会伦理“不损害他人利益”这一最基本原则。而卫生公平性正是人类面对卫生资源短缺所寻求的一种伦理解决方案,是人们对自身健康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照。

2.卫生公平:伦理与现实的困惑

“公平性”是一个“价值”负荷很高的概念,对不同公平性概念进行选择时必然包含着“价值判断”。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使卫生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常常使政策制定者处于两难的困境。很多理论上讨论的所谓公平也仅仅是从平均主义的理念出发,建立了“基本的卫生保健应当人人享有,超出基本的根据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的对待”的伦理原则。但即使是这样,这一切也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表达了人们对公平性的一种美好愿望,现实和实践与此相距甚远,同时也证明了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在卫生领域中,不管我们怎样宣传,或者用制度的优越性代替某种体制的不足,但是卫生资源分配与卫生服务的现状还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是合理的、公平的,是维护了大多数人利益的。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道德、医疗行业风气的影响,公平性更是难以做到。公平不可能是超越社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洞理论或假设,伦理的结论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

3.卫生公平主要理论探讨领域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着复杂的内涵,从学术探讨的领域来看,卫生公平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按需要分配卫生人力资源(医务人员)、物力资源(机构设施)等。卫生服务资源的公平性会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目前,卫生资源公平性的策略方法多借鉴社会经济公平性的评价方法,如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差别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 ID)、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等。

(2)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一是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即按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包括横向公平性和纵向公平性,前者是指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后者是指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比需求少的人应获得更多所需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工作报告中用反应性来衡量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二是可及性的公平性:真正实现的卫生服务是否按需利用。可及性将卫生服务系统与服务人群联系在一起。

(3)卫生筹资的公平性。根据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筹措卫生服务经费。包括:横向公平,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该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纵向公平,指支付应当与支付能力呈正相关,即支付能力高的人多支付。支付能力的高低,以累进制(随着收入的增加支付占收入的比例增加)来衡量更为公平。

二、我国卫生公平性现状分析

卫生公平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卫生的不公平却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诸多方面原因,不公平性在卫生资源分配、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筹资等领域都普遍存在。

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地区间的严重不平衡,造成各地区卫生资源长期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我国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的卫生资源却极其有限。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城市地区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和护士数远高于农村地区,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差距很大;发达地区卫生资源过剩和落后地区卫生资源不足的局面并存。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条块分割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现象。

2.我国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问题

医疗服务的利用与医疗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基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造成卫生资源的短缺与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并存,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形成民众趋高就医的趋势。现行医疗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医疗机构“医药养医”的市场畸形发展模式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不足。(从社会的利益群体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益低下,浪费严重,资源的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焦点的社会问题。

3.我国卫生筹资的公平性问题

我国卫生筹资领域长期存在极端不公平现象。2000年WHO世界卫生报告中,中国卫生系统总体成就排名第132位;卫生系统整体效能排名第144位,卫生筹资公平性排在第188位。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卫生总费用长期存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畸低和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畸高的问题。2000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只占15.9%,而个人现金支出高达60%。另外卫生筹资在社会公平、区域公平和代际公平方面也存在问题。随着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及新医改的推行,社会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政府预算支出缓慢上升,个人现金支出有所下降。但2012年数据显示,个人现金支出依然接近35%,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所致的因病致贫及因病返贫的现像依然存在;95以上是公立医院,但90%的运行费依赖按项目收费;即使预防保健领域,一般以上的医疗费用也来源于服务收费。

三、卫生公平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新医改实施4年来,中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大病救助制度等,大大缓解了中国9亿多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性、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医疗机构运作的市场化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都为我国建立公正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也有赖于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伴随卫生公平的发展,实现卫生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基于政策视角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责任,深入推进医改,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而推进卫生公平的社会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基于普及性原则,推进公平性卫生制度建设和政治框架设计

普及性原则(universalism)是相对于选择性原则(selectivity)而言的,是欧美社会福利理论政策的历史产物。其基本涵义涉及社会成本与社会福利、社会整合与社会参与功能,实质是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公民提供全民性、非商业化和平等利服务,实现社会公平目标。我国的二元城乡体制,各种基于身份的的医保及养老待遇,都是基于选择性原则的遗留弊端。选择型原则常常面临着一种难以接受的谬论所带来的风险:卫生保健服务不是作为一种平等的工具,而是起到了增加社会不平等的作用,其结果是大多数人的健康恶化,仅有少数人能够受益。目前,中国卫生模式正处于结构转型过程之中,在深入推进医改过程中,基于普及性原则,以卫生公平为医改的重要议题,进行总体制度框架建设和卫生政策模式选择,进而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完善政府财政经费的补偿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和国家的财政及筹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分税制实施财权分治,导致地区财力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地区之间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可以说,公共卫生财政体制和公共卫生转移制度的缺陷是造成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了地区间公共卫生投入的不平衡,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卫生水平的差距。在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3年,各级政府共需新增卫生经费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占近40%。在此过程中,应探索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准确定位;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平等可及的转移支付机制,重点关注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优先支持公平性缺口较大的地区;尽早开发科学有效的财政资源分配工具等,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卫生公平。

3.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特殊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责。但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投入配置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不明确、政府与公立医疗机构责权不明、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并未得到真正改观的现实,使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广受诟病。明确政府职能和责任边界,政府的公共职责是公共财政支出确保基本公平和起点公平的基础。应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强化政府的责任与投入,确保政府在公共卫生投入不缺位,以满足公平诉求;对于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本着比较效率原则,明确界定公共支出范围,在认清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的边界,弥补市场的不足、完善法律法规实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做到非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去行政化,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培育更多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范围,形成相对完全的医疗服务市场,避免政府管医院的“越位”现象,以满足效率诉求。

4.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健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一直是按照分别城乡、所有制和就业状况组织实施的,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这些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可以说,整体的医保体系建设已经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原则,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建设,应当打破城乡、所有制等各种观念,把公平、合理放在首位,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郭永松, 张新跃. 卫生服务公平性伦理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3):44

[2]张敏,陈锐.中国公共卫生财政资源分配公平性研究――基于社会剥夺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09,6(3):40

[3]严凤娇,彭丽辉等.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分析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22):279

[4]闫凤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13(6):296

[5]代瑾,高明.从社会的利益群体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93(7):390

[6]刘继同.普及性原则的基本涵义与公平性卫生政策模式[J].卫生经济研究,2004(11):7-8

[7]孙经杰,韩超等.基于S省市、县级卫生事业费地区分布公平性的测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7):507

[8]王琳.卫生投入公平性实现路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1,25(3):181

卫生服务论文篇8

2005年长宁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面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2007年长宁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心是上海市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2009年中心经过评审成为上海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2010年中心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在综合服务能力上再上新的台阶。

1重细节育文化

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细节营造服务环境,在文化建设中形成自身特色并不断突破。优雅的小洋房被装点得安静、平和、精致。绿色是主色调,从隐私保护、无障碍设施 、功能分区、一次结算的服务流程等方面处处显现因地制宜的人性化设计。

中心注重提高团队执行力,中层干部对接二、三级医院职能部门从而提升管理能级,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中心现有职工129人,其中全科执业医师30名,4名全科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11名公共卫生医师,注册护士38名,副主任以上医师4人,中级任职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36人。近3年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学历的人才3名。

新华始终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服务能力和品质的提升。新华已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化内涵,在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服务文化、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心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中心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企事业单位”、“上海市学习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2010年是中心建院50年,中心征文汇集职工感悟和社区居民心声,以《感动新华》一书为载体,让每一位新华职工都将自己成长的故事写进这本纪念册中。从这里体现了新华这个集体对于每个人职业发展的激励和关怀。

近年来,中心在积淀的过程中不断突破。首先,广泛的社区参与,积极协调街道、居委会、辖区单位等各方力量,构筑起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动员中的组织平台;其次,卫生资源纵向整合,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机构和专业机构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再者,从“六位一体”到“两个基本”再到“健康管理”,以综合连续为特点的服务融合度越来越高,从全科团队服务模式逐步向家庭医生制过渡,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主体越来越明确,“社区人群健康全管理”的理念已经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起来。

2循需求赞满意

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各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公共卫生项目试点。

2011年中心年门诊量280 352人次,开放床位40张,建立家庭病床551张。同时,中心已为新华街道15岁以上居民建立核心档案52 285份,并借助“长宁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2009年,中心通过了香港源全学会的5S管理培训和认证。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素养为目标,建立起质量管控从被动到主动的路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延伸到每一个服务环节,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从管理延伸到服务,中心将5S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健康教育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

新华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主动,带给社区居民的服务也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一直以来,通过第三方评估,居民满意度总是名列前茅。中心不断搭建各种平台同社区居民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比如新春联谊会、居民群众座谈会,团队医生见面会等等,将“不满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化解和整改,让更多的居民通过建言献策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中来。

3拓思路竞合力

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1995年开始,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2007年10月通过上海市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长宁区科技成果三等奖,为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加强理论研讨也成为中心扎实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过程中对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社区健康人群全管理、“3-2-1+1”医疗卫生协同服务等展开理论研讨,并在相关专著中发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水平,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医改背景下,中心迎来了社区卫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那就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心从优化人员组合着手,一名家庭医生配备一名社区护士,传统的医护组合结合了专业优势互补、人力成本效益最大化以及责任分工更明确等优势,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更高了,社区护理工作得到了推动和发展,实践证明新的医护组合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2007年中心成为上海市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区基地,7名学员在中心完成了社区实习。2009年1月中心经过层层筛选、专家审核,最终成为上海市唯一的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承担起传播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培训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职责。中心于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分别成功举办了四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和“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全国培训班,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80多位学员参加了交流学习,获得了卫生部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党中央、国务院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工作的重心,通过成功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并以此作为又一次发展的契机,传承文化、扎实基础、谋求创新、无私发扬!

封面人物:白朝晖,男,副主任医师,管理学硕士。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卫生部、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审专家。参与编写《中国特色健康保障之路的探索―长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与经验》,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

上一篇:医疗卫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药卫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