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02:37:14

医疗卫生论文

医疗卫生论文篇1

医疗卫生服务的性质,首先要准确界定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有关概念。

1公共物品理论

1.1公共物品的论述最早的论述

可以追踪到1651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一个观念,“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指明了国家或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看到的有关公共物品的最早论述。亚当•斯密最先注意到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与市场势力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指出君主要做好3件事:(1)保护君主所统辖的社会不受到其他社会侵犯;(2)建立严正的司法,保护个人不受到他人的伤害;(3)建设并维护公共设施。第1次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的是林达尔。1919年,他在《公平税收》中指出“公共物品”是国家对人们的一般给付,个人或集团通过赋税的形式购买。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经历过很长的阶段,但一般认为对“公共物品”进行严格科学的定义,是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所给出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1.2公共物品的类别

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同时具有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完全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只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布坎南认为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在所提供的一些利益是不可分的方面具有公共的特征,但是,在利益的一部分是可分的方面,他们同样具有私人物品和服务的特征”。

1.3医疗卫生服务的归类作者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公共卫生属于纯公共物品,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特需医疗属于私人物品。

2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模式

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主流看法是公共物品的最佳供给者是政府,而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及各个国家的改革实践则向人们展示了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的成功范例。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主要包含3种形式,即: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供给。

2.1政府供给

虽然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风起云涌,倡导实现“有限政府”,并通过“重塑政府”进而改善政府的绩效,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推行公共物品的非政府供给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不仅不能够减弱,反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即使是在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角色在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显得十分重要,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使得有一些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给。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主要有:政府的直接生产供给和政府的非生产供给。

2.2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有两种思路

(1)从排他性入手,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时间消费量;(2)从制度安排入手,使消费者的消费与付费尽量接近。

2.3社会供给

社会供给即公共物品由第3部门、社区和志愿者等方式供给。政府和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的角色分担政府是否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是否应将其中一部分移交市场?政府是否应当实行管制或者应在多大程度上实行管制?作者认为纯公共物品原则上应当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可以根据其性质由政府提供其中一部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可以由政府安排,也可以由私营部门安排。政府安排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通过签约外包、给予经营特许权、给予补助或补贴等形式安排私营部门生产。私营部门安排可以通过抵用券、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私营部门生产。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程度由弱至强分别为: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自我协助、政府贩售、经营特许权、抵用券、补助或补贴、签约外包、政府部门委托、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二政府和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三者的关系

1政府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3)提供有关的物品(或服务)时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4)通过合法的强制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2市场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私人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私人组织(企业)组成;(3)市场中的私人组织(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4)分散决策和以互利为原则的自主交易是市场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模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

(1)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即公益福利性和生产经营性。健康是人类的基本人权,医疗卫生服务应当充分体现公平性;(2)医疗卫生事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应加大政府的责任;(3)医疗资源无法采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因此,医疗资源的配置应以规划为导向,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4)医疗保健费用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得国家和社会各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民众都能承受。

三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

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决定着医疗卫生体制。通过研究国际上医疗卫生体制,大致有两种模式:(1)市场主导型;(2)政府主导型。

1市场主导型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市场导向是美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医疗卫生的供给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市场导向型医疗卫生体制的好处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效率,并且可以创造出花样翻新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医疗需求的服务项目。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政府无法控制市场上不断上涨的医疗服务成本价格,负担越来越重。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5%,人均年医疗费用5000多美元。从现实情况看,美国的医疗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医疗卫生指标如平均期望寿命、婴幼儿病死率等却排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后面。而且,虽然拥有如此巨大的医疗投入,但美国仍然有40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险。

2政府主导型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政府主导型的代表。英国实行的是全民纳入医疗保障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由政府进行全额拨款,对国民实行免费医疗,其中如果有钱人需要享受一些更好、更快和特殊的医疗服务,可以到私立医院就医,国家不承担这一部分医疗费用。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优点,实现了既有政府干预的公平性,又有市场的灵敏性;既有医疗成本的可控性,又有市场的自由性。在政府主导型的体制下,英国成功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费用较低,保障有效。医疗费用仅占GDP的7%,不到美国的一半,但实现了更全面有力的医疗保障。当然,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从目前看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效率较低。

四我国模式的建议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与政府和市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作者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应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调控关系,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政府不能缺位,现阶段政府的责任应该加强,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体制,同时要特别重视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作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医疗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防病治病的需求,同时它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2)我国改革的实践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虽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高水平项目和高效率的优质服务,但是医疗费用高居不下,政府、社会、个人不堪重负。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虽然服务的效率不如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但费用低廉,覆盖广泛,其兼具公平和效益。(3)医学科学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实践性、经验性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由于医学科学的专业性特点,医疗所具有的垄断性强、医疗信息不对称及医生有可能出现诱导消费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就应当实行政府主导型体制。(4)如果政府失职,政府投入不足,让公立医院利用市场进行补偿,公立医院会利用政府办的优越性和政府难以管理自家人的事实去谋取更多的利益,导致医疗费用过快的增长,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低下,并产生高昂的治理成本。(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和宗旨。因此,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方面,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我国政府权威性强、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成熟等特点也决定了在我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体制比较有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政府主导并不是摒弃市场作用

在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中也应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1)公立医院在管办分开、法人治理结构、医务人员绩效考评、医院成本管理等方面需要借鉴公司化管理机制;(2)医生人力资源流动方面也应引入市场机制,打破编制的桎梏,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机制。(3)在药品生产和定价及医疗器械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加强政府监管,严格控制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

医疗卫生论文篇2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下辖14个县(市区),其中11个属部级贫困县。全市191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310万,其中农业人口215万。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0.9亿元,财政总收入14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

(一)忻州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共5所,编制床位1430张,人员编制2050名;县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46所,编制床位4193张,人员编制5657名;乡镇卫生院185所,编制床位3182张,人员编制3089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编制床位72张,人员编制202名。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工作人员172名;设立村卫生室4325个,工作人员6604名。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177张(全口径),每千人口3.93张,其中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共有床位8877张,每千人口2.864张。

(二)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

全市185所乡镇卫生院,“一乡一院”。2012年全市财政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补助资金为16623.8万元,占其总收入的54.09%,平均每个卫生院补助89.86万元。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201.45万人次,平均每个卫生院1.05万人次。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为30731.4万元(包括基建投资3069万),平均每个卫生院为166.12万元;总支出为28753.8万元,平均每个卫生院155.43万元。

(三)乡镇卫生院人员构成情况

乡镇卫生院共有工作人员319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29人。截至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为1288人,注册护士570人,药师153人,技师(含检验师)161人,其他技术人员206人。

(四)乡镇卫生院体制机制状况

乡镇卫生院承担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妇幼保健、农村健康教育、农村爱国卫生和公共卫生应急等具体职责,把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由乡镇卫生院和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对口部门共同管理。目前,乡镇卫生院全部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经费由县财政差额补助变为全额补助。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不属编制、人事部门管理,其机构设立、人员聘用和工作要求及经费等均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安排施行。

(五)基本评估

1.公益属性得以确立。依据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职责,将其功能明确为公益性一类,人员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政府承担起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责任。

2.机构布局基本合理。全市14个县(市区),共设立综合医院14所、中医院13所、妇幼保健院14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185个乡镇,设立卫生院185所,实现了全覆盖;4971个行政村,设立村卫生室4325个,覆盖率为87%。

3.供给水平基本适度。国家要求“十二五”期末床位达到每千人4张(全口径),其中民营机构床位要达到20%,公立医院应达到每千人3.2张。目前,国家部属医院床位可达每千人0.048张,山西省级医院床位可达每千人0.325张。忻州市公立医院、卫生院床位每千人2.864张,其中市级医院每千人0.46张,县级医院每千人1.353张,乡镇卫生院每千人1.026张,供给水平基本适度。

4.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公益属性的确立、人员工资的保证、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趋利性态势,提高了员工为民服务的意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5.农村居民的满意度上升。基础设施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使全市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98.98%,大病就医得到补助,就医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相应上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架构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构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落实难以完全到位

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且投向不够合理。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年度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忻州市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上年增长19.26%,但医疗卫生支出同上年相比增长14.46%,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2012年在医疗卫生支出的153110万元中,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支出为17612.2万元,仅占总支出的11.5%,这种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区、城镇群体。

2.农村卫生室建设明显滞后。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网底的村卫生室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所用房屋由村委会自行解决,有的破旧,不符合医药用房的基本卫生条件;有的村卫生室设在村卫生员个人家,卫生设施根本无从谈起。

3.基本药物制度落实难。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首要目的是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但从基层的实际情况看,一些物美价廉的基本药物时常断货。基础药物在生产、供应、销售三个环节均存在问题。

4.“药品零差价”政策执行难。为解决基层民众“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实行医药分开、药品零差价的医疗体制改革政策,但由于供应环节的问题,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政府经招标采购的药品供应网点购买的药品,价格远远高于生产厂家出厂价,部分药品甚至高于市场零售价。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筹资机制不长效,农民个人出资部分靠的是乡村干部和医生挨家挨户的宣传说服,这种靠行政手段组织征收困难大、成本高、不可持续。集体经济组织筹资,对于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的贫困地区来说,几乎为零。政府筹资部分,近几年不断增加,成为新农合筹资的主体,但筹资水平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10~1/20,且缺乏制度保障。二是大病统筹补偿受益面距离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造成农民“小病不治自己扛”和“小病当作大病医”的现象同时存在,新农合制度还在经受考验。

(二)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不高、人才匮乏,成为提升服务水平的瓶颈

1.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医疗卫生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截至2012年底,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8.98%,大学专科学历的占23.8%,中专学历的占42.9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4.2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1.06%,中级职称的占20.08%,初级职称的占61.46%,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具有卫生技术执业资格的仅占41.1%,其中药剂师、技师(检验师)平均每个卫生院不足1名。

2.历史遗留的“集体”、“小集体”人员处境难堪。由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医疗机构依托集体经济而产生的“集体”、“小集体”人员,身份无法置换,到龄无法退休,至今仍滞留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有的没有列入人员编制序列,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且工资待遇很低。

3.农村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队伍培养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没有一所针对农村培养综合性(全科)医疗人才的院校。同时,社会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使得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生活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的农村,造成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

三、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

一是确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地位。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主要包括覆盖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常见病、地方病和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这都是应由政府承担责任、公平向全体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要确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地位,解决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强化责任、加强监督,在根本上向医疗服务网络倾斜,提高其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是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组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跨区域组建包括45家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联合体实行“基层首诊、分级诊治、急慢分治、双向转诊”,有利于患者诊治,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有利于缓解人们“大医院看病经济难”、“小医院看病治愈难”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吸引更多患者就诊和重病患者后期治疗,减轻龙头医院负担;有利于在降低患者诊治费用的同时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但是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讲,第一,联合体内转诊、会诊、专家出诊都靠电话联系,影响快速诊断和高效治疗,需要搭建远程高清会诊平台。第二,医保和新农合的相关规定,由于转诊住院起付费和补偿机制不同,制约了双向转诊,尤其是恢复期病人往乡镇医院转,可节约国家医保资金,但医保起付费的再次缴纳,影响患者积极性,需要对相关规定作合理调整。

三是将农村村级卫生室建设纳入国家正式规划。对最直接最便利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正式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发挥网底功效。

四是稳定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第二,适当降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晋升职称的门槛。第三,强化面向农村招收培养全科医生的教育,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第四,加大对农村现有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促进农村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五,制定以履行养老金缴纳义务、享受养老金待遇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小集体”人员有序退出机制,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整体更新、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五是完善机制、堵塞漏洞、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药品零差价制度改革成果。分析研究目前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原料保障机制、药品采购机制、补偿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基层药物配送机制等多个方面,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构建起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安全有效、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供应及时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论文篇3

关键词:纪检监察;卫生服务;医院管理

卫生系统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要求。如何实现纪检监察工作的服务行为,则是我们面临和需要探讨的课题。

1充分认识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的重要性,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服务意识

1.1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是党在新时期工作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的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无疑,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样,卫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要为发展卫生事业服务。这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纪检监察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把纪检监察工作统一于全局工作之中,自觉服务于卫生事业,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观点。

1.2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卫生事业的发展必然要遇到法制不完善、转体变制、利益调整、观念混乱等带来的诸多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尤其伴随了违规违纪行为、损害单位和行业利益及声誉的行为、影响单位稳定和发展的行为等。当然,有些问题是深层次的、一时难以辨明是非的,也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确立了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给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纪检监察工作紧紧围绕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大工作力度,规范某些行为,严格办事程序,尽量减少阻碍发展的某种因素,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卫生事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因此,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是现在和今后一个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

1.3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是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纪检监察工作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它表明卫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也不是为了惩处而惩处,更不是站在卫生改革的对立面去指手画脚、吹毛求疵,而是同系于卫生事业生存和发展之中。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清问题、解决问题、疏通障碍、弘扬正气、抵制歪风,以维护正常工作秩序,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保证卫生工作的完成,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确定了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确定了纪检监察的地位和作用、工作的意图和目的、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把纪检监察工作统一于卫生事业的全局工作中,就规定了纪检监察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大局,从而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各级领导干部和纪检监察干部只有充分认识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的重要性,才能消除思想上的偏见和消极认识,以发挥自主能动性,让纪检监察工作适应新形势,增强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的自觉性。

2发挥“四个职能”作用,是实现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的有效做法

纪检监察工作为发展卫生事业服务,不是在口头上号召而已,而必须付诸行动,产生实在的效果。通过近年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服务行为,就应从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教育、惩处、保护”四个职能去开展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2.1发挥监督职能作用,通过参与党政工作,使政策法规和决定决议得到落实,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监督作用,重在参与党政有关重要工作活动,通过参与达到服务的目的:(1)参加党政决策会议,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定决议在单位的贯彻执行。如贯彻十六大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党风兼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等。(2)积极参与单位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方案等的制订。如行风建设、人事改革、财务管理、医疗秩序管理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工作秩序和管理行为,避免工作中的某些失误。(3)参与基建项目和医疗器械购置等洽谈和考察活动。通过洽谈和考察,既可了解真实情况,又可避免某些不规范行为。(4)广泛听取意见,明确监督重点,恰当实施监督。(5)以“三个有利于”来处理监督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所谓特殊情况:①指难以判明或短期难以判明是非的问题;②指对外交往中关系到单位发展的问题;③指与当地政府部门的交往中关系到单位生存的问题。如技术合作、落实工程项目、完成设施建设;出台改革举措、分配方案、管理体制等。对这些问题如果监督过严过细,就可能阻碍单位整体工作进行,影响单位的发展,失去一些机遇。如果监督过于宽松,就可能走向违规的极端。对这类问题的监督,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恰当地实施监督,既不失监督原则,又突出了监督的服务性。

2.2发挥教育职能作用,消除负面影响,达到对不良行为的预防和违纪行为警示的目的根据不同的对象,教育应采取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1)纪检监察政策和法规教育。如廉洁自律的规定、中共党员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等。有的内容要进行广泛性教育,有的内容则针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2)制度教育。如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制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奖惩制度、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制度,及有关监督约束制度等。让干部和群众了解制度的内容,才能更好地遵守制度。(3)开展针对性教育。(4)强化教育。在查清事实真相后,对违纪违规的同志,由纪检监察干部和党政有关领导一同对其强化教育。

2.3发挥惩处职能作用,维护纪律和制度的严肃性,整治歪风邪气,努力创造积极向上、和谐的工作环境惩处不是目的,但必要的惩处是需要的。基层单位的惩处对象是违纪违规者。要达到惩处的目的,在惩处过程中就应做到:(1)对反映和举报的问题,要敢于查证,弄清事实真相。无论问题的大小,无论问题涉及到谁,都要认真调查,都要有一个调查结果。这样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对歪风邪气起到威慑作用。(2)对查实的问题,要严格依据纪律和规定予以处理,不能有主观随意性。(3)抓住典型问题及时查处。(4)掌握惩处的“度”。惩处使错误得到纠正,使职工受到教育而引以为戒。惩处得当与惩处偏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笔者认为,惩处时应注意:一是对查清的问题,不是都要惩处;对可惩处也可不惩处的问题,可以不作惩处。二是弄清问题的情节、大小和性质,而后再论处理。三是处理的问题要经得起历史的验证或多数人的认同。

2.4发挥保护职能作用,维护群众的积极性,保护领导和领导班子的正常工作保护职能,主要是防止和减轻不正当行为对群众和领导的伤害、对领导班子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制度或改革举措的出台,不因为个别人的反对或无理取闹或抓住某些不完善的环节进行攻击而放弃执行制度,纪检监察部门要敢于斗硬,维护制度和改革举措的正常实施。(2)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要敢于揭露真相。尤其对故意失实反映的问题,应在一定场合的人员范围公开并理直气壮地作出说明,指出失实的问题所在,以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和领导者的权威性。(3)保护举报者。保护举报者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原则和纪律。除分管院领导外,其余领导均不知道举报者姓名。对举报者实施奖励,其报告中只写举报人次及奖励金额。总而言之,保护职能在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3实现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应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还离不开党政领导的有力支持

实现纪检监察为医疗卫生工作服务,除有效发挥四个职能作用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因素。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监督机制,健全监督职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教育、法律等手段,尤其要在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强化监督的约束机制等。这些都是实现纪检监察服务功能有力的政策、制度和组织保证。结合卫生系统的工作实践,就实现纪检监察的服务性而言,则重点表述应具备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1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做好工作的前提。作为基层单位纪检监察干部,应具备三方面素质:(1)有较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就政治思想而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有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秉公办事、不贪不占之气,有勤奋上进、好学多思之风。就业务素质而言,熟悉纪检监察工作的政策、法规、原则、程序、职能、方式方法,以及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2)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审慎看待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适应发展的新形势。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和处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要敢于否定自己的陈旧观念。(3)要能够认识自己的角度,摆正自己的位置。第一要认识到纪检监察干部也是普通人,是人群中的一员,放下架子,去接触群众,与领导们搞好协作,去赢得群众和领导的支持。第二要认识到纪检监察工作是单位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应以单位中心工作为主,在接受党政领导的同时又要为单位工作服务。尤其要围绕党政的工作而布置自己的工作。因此,纪检监察工作不能脱离或独立于单位整体工作之外,更不能凌驾于党政之上。摆正了位置,就能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3.2必须得到领导的有力支持领导的支持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的支持主要体现于:(1)把纪检监察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目标管理和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工作,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制度建设、经费落实、外出培训考察等。(2)纪检监察部门机构健全,有专职人员,有分管领导,做到职责清楚,责任明确。(3)工作(办案)活动经费得到较好解决,配置有工作需要的硬件,如计算机和通讯工具等。(4)纪检监察干部的待遇与其他同级干部同等。(5)当纪检监察工作处境艰难的时候,党政领导能主动关心或与纪检干部一同做工作,给予纪检监察部门多方面支持。有领导的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就能渡过难关、经受考验,取得显著成效。

医疗卫生论文篇4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城乡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费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我国的财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费用比例偏低,在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现象。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虽然农村地区的卫生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资源总体不足的现象。在药品配备方面,现有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卫生站所能够开的药品种类仅有118种,可以采用的注射针剂也只有18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所拥有的医疗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设备更新周期缓慢,医疗器械老化,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农村的就医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对就医环境进行修缮和改建,很多街镇卫生院用房多为七八十年代建设,房屋大多数陈旧破损,面积不足。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的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县直医院或效益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很少有人喜欢到偏远山区工作,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4.5%,75%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正规学历。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老化、现有技术落后、技术教育和培训不足,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中20%不具备计生能力,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村卫生室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些主治医师虽然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年龄偏大、基本素质低等问题。一些年轻的医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部分庸医因为不懂医术,开大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外,农村还存在游医难以管理的现象。很多没有专业技术的假冒医生通过欺骗,不仅治不好病还骗取钱财,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药贩将假冒伪劣和城市过期药品倒卖到农村,这给农村地区的医药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

从监管保障机制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投入。对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进程、资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法律的层面来看,通过法律来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也是维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农民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农民来自基层,更加明晰基层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他们可以通过公共问询、行政问询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机构网点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农村大多数的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加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农村基层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比较薄弱,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药品质量不过关。受我国基层医疗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农村地区的诸多卫生所都已转为私人性质,乡镇卫生机构已没有领导卫生所的权利。即使是上级卫生部门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排查,很难做到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还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外诊疗监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实地核实或者是电话核实等原始办法。高昂的监管成本往往制约监管机构监管的频率和力度。另外,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农合开展情况所示,虽然我国新农合参合人数及参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会满意度仍然很低,社会满意度低主要源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的担忧。

虽然2013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也分别从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因缺乏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慈善资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总量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此外,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有限。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和兼并小病理赔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例如门诊、跌打损伤等并不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得农民实际受益的范围并没有预想的大。很多农民也因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他们只从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虑,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小病又不能报,加上门诊报销费用偏低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参加新农合。少数中老年农民虽然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还存在因经济困难无力按期缴纳新农合参保资金的情况。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不愿在本地缴纳新农合的情况。部分参合农民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态度、诊疗质量不满意,或者认为报账程序过于繁琐而停止缴纳。

三、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纯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在推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彰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资金的投入量,用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都指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定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进行统筹安排。政府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滞后状况。要加大对我国村镇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房屋、医疗设备不足的现状。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政府要更加重视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目前,该政策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实施,部分省市规定凡是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以上。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时,要使其待遇与大城市医院人员一样。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并采用竞争上岗、按岗择人、按事定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形成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绩效工资,按个人业绩定报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提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①就可以通过发挥城乡志愿者,推动和鼓励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到农村提供义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三)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共享,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互动。医改也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作为改革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抓住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为中心,镇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络。强力发挥该网络的整体功能,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畅通和互动,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进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载体,增进我国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通过增强政府的支持和完善运行管理不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进。首先,要适当调整原有的补助方式。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适当调整补助标准。集中财政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对合作医疗资金的投入。其次,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要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合作医疗缴费方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减具体情况或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个人缴费额度标准。在补偿封顶线和补偿比率的计算中,也应根据资金状况适当地调整,可以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额度,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范围,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最后,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监管制度。一方面政府要保证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同时对该资金要坚持公开、公正、供应的管理理念,不能挤占挪用资金。同时应为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专用账户基金,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尽快普及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农民患者经济负担。在基金的收支和实用情况方面,应采取政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向农民公布基金实用情况。

医疗卫生论文篇5

1.1山西省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现状

2010年山西省农村人口数达2329.18万,占总人口数的67.05%,有村卫生室29253个;乡镇卫生院1201个,床位数28891张;县级医院406个,床位数32949张。

1.2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分析

从系统的完整性角度分析,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在农村医疗机构内部及医疗机构之间的投入与产出。“投入”指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医疗设备、医疗材料等。“产出”则指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次数、等。此外,“农村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

1.3因果关系图及反馈路径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结构是反馈结构,这种反馈结构是建立在系统的反馈因果关系上的[3]。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卫生设备”包括卫生机构床位及高科技、信息化的医疗辅助设备等等,“卫生材料”则主要指医疗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性、不可再用的药材和器材。农村卫生资源系统因果关系图中的主要回路为:(1)卫生总投入县级医院总收入卫生材料/卫生设备/卫生技术人员县级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医院服务总量卫生服务总量农民健康水平农村人口数卫生服务需求量卫生总投入(2)卫生材料县级医院/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医院/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服务总量卫生材料其中,(1)为正反馈路径,(2)为负反馈路径。

2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

2.1系统流图

因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模型进行基本假设:不存在潜在患者;医疗卫生服务不包括疫苗的接种、卫生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农民的医疗消费均用于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其他医疗机构不予考虑。根据图1的分析结果,用Vensim软件绘制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流图,如下图2所示。

2.2主要方程设计

本文只列出与“县级医院”的部分方程,如表2所示。“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相关方程式以此为参考。

3仿真结果及分析

模型运行起始时间为2005年,结束时间为2015年。结果如图3所示。将图3仿真结果及真实数据对比分析,可知:①山西省农村医疗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在持续增加。②县级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增加,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却在不断地减少,且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增加速度要远大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减少的速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为医疗机构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和激励制度不完善、乡镇医疗机构设备落后,导致医学人才向县级医院集中。由图4可知,农村卫生机构床位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病床使用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推测农村医疗机构对医疗卫生资源———床位的配置效率将趋于最大化。但是,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还是低于县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其原因可能与住院环境、医疗设备等有关。

4结论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并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VensimPLE5.11软件、以山西省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结论:山西省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

医疗卫生论文篇6

报考医学文秘师系列,最对口的专业是医学文秘。其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院管理学概论、社会医学概论、医学法学概论、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概论、公文写作、现代公共关系、卫生经济学、文书与档案、计算机等。

一、医学文秘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文秘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他们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

二、医学文秘专业就业前景

医学文秘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体制而产生的一门新型学科,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掌握医学和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秘书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公司等单位的高素质人才。医学秘书在欧美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在美国,医学秘书协会是全国三大全国性秘书协会之一。医学秘书在医疗系统中作为医生助手,要去专门的学校进行培训,通过医务助理协会考试才颁发合格证书。就业前景较为乐观。而目前我国开办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招生人数也不多,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黑龙江、云南,近几年在湖南一些医学院校也开始开设这门专业。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前年开始招生,但录取结果不乐观,主要是社会对这一专业的认可度不高,有的用人单还停留在让专业人员兼任单位医务秘书的观念中,使得学生、家长对医学文秘未来发展前景不看好。由于是门新兴专业,缺乏交叉型专业教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医疗卫生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医丹卫生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卖施职业化袅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观点,论述了“职业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从业员工的意义并探讨了相关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职业化管理的策略。

引言

医疗卫生事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重要性确实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内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困扰,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一些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因此,深人研究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颇具现实意义。

一、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一些作为事业单位的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平均主义”及“大锅饭”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工作分析、科学的激励手段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常见的概念及管理手段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很难得到体现,许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以绩效评估为例,在一些管理不够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中,思想上缺乏绩效评估的观念,而实践中缺乏绩效评估的标准,导致了绩效考评工作严重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2、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较难理清,有的隶属于政府有关卫生管理部门,有的是带有赢利目的私营机构,有的又隶属于企事业单位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壮大受到多层领导或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组织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员工而言,管理体制的落后也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及职业的技能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落后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是滋生“推该、懈怠”等不良工作作风的源泉。

3、缺乏职业晋升中的正向激励

对于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员工而言,职称晋升要依靠指令性的负向激励。如湖北省城市大中型医院医生需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一年后才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天津市、河南是和安徽省也有类似规定存在。熊昌娥( 2009)认为这些指令性的只有时间约束的负向激励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只是走过场,晋升职称是他们的首要目的,违背了让大医院医生用先进技术、理念支援社区的初衷。

二、科学的职业化管理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赋予了职业化管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从另一层意义上来看,职业化是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职业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甲分常见,也为一些企业的发展及腾飞做出了贡献。一般而言,医疗卫生机构不是企业,但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及发展实践也值得借鉴。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职业枝能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职业化的理念确有用武之地。

无论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或是业内员工而言,职业化均有着其特有的意义。具体而言,职业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休现:y职业化可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对关键业务骨卜的培养。通常而论,一个职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其拥有系统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其不断培养及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关键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2)职业化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培育自身的文化。从企业界内的有关经验来看,一个职业化建设较好的组织往往是拥有优秀文化气氛的组织,也往往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3)职业化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实现远景目标。对于组织而言,具有并实现发展的远景目标对丁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职业化实施较为成功的组织而言,明确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实施职业化管理往往也意味着明确科学的远景发展目标及目标实现的具体策略的科学规划。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而言,职业化同样意义重大,其最重要的一点主要体现在员工价值的体现和素质及能力的提升方面。首先,职业化对于培养员工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进而促进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及在工作岗位中的不可替代性的形成及发展。

三、医疗卫生机构职业化策略探讨

1、树立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

加强文化引导,帮助员工建立科学的、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及组织文化理念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职业化的基础。“职业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念,因此,只有当员工可以正确地并较为深人地理解职业化的理念及其意义时,职业化的进程才能够得到有力的推动。

2、确定任职资格标准

明确合理的任职资格标准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职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通常来说,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任职资格标准的三个基本方面。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而言,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难度较大。根据整理有关文献,笔者认为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两个基本步骤可以被考虑采用。这两个基本步骤为:1)通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具体手段分析职业标杆人物的有关情况;2)通过分析所取得的标杆人物的有关资料及信息来确定此类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等,进而确定任职资格标准中所包含的模块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内容大致包括行为道德标准分析、职业素养分析及知识技能分析。在得到任职资格标准的雏形之后,可组织熟悉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研讨并确定适合本组织的职业任职资格标准。应当指出的是,任职资格标谁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及调整,而并不是一旦确立后就万事大吉。

3、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

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要以所确定的任职资格标准为依据,并需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特点,在此,科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及合理的评价周期等对于评价工作的开展及评估的效果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可注意以下原则;1)评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工作绩效与工作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为组织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评估工作应以公正、客观为原则,评估结果应对员工有指导意义,帮助其发现、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量化是为了保证组织内不同员工工作绩效的比较,而定性是为了帮助员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评估的结果应与激励制度挂钩,以便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其工作增加动力。

四、小结

医疗卫生论文篇8

 

作为医生"大医精诚"是行医的伦理道德底线[1],是自人类先民开始走出兽性进入人性的觉醒与理智发展的结果。医院的医疗行为是爱心系统工程体系,这种集体有机统一的"大医精诚"是促进医院现代化发展必备的人文精神。

 

"大医精诚"的"精"是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医疗技术在继承上创新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诚"是对患者对社会的诚信,对人的人格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由于这种尊重的存在,成为卫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卫生文化是提升医院和医生业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卫生文化包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价值观念、技术水平、管理风格等方面[3]。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是构建健康的医患关系中枢。医院必须是公益为先、以人为本、卫生文化新模式。行为准则的群体价值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1卫生行业竞争力的现状

 

1.1医疗设备与医疗技能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医疗设备硬件建设可以与世界先进国家媲美,但是人才软实力与国外还差距甚大,竞争力不强。这是由于医学教育制度落后和医改中强推承包责任制自负盈亏造成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后果。很多医生完全依赖医疗仪器的检测结果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以往严格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望触叩听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似乎已经被淘汰,临床医生有几许人能够熟练正确X光、CT、PATCT、核磁共震的读片;X光、CT、PATCT、核磁共震科室的医技人员,又有多少人能够熟练掌握这些仪器设备的制造原理、性能和保养修理,又有多少人能够读片诊断正确率达到95%以上;其他医技科室同样是如此。这种软实力在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只有下降不会上升。当然也有一些出类拔萃专业技术人员的产生,他们中有德才兼备者,也有有才少德者。总体来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软实力比硬件设备差。

 

1.2医疗卫生行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 从1985年医疗改革以来.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使广大卫生工作者将追求利润成为主流的观念,行政管理领导只看赚钱的结果不问赚钱的过程,不择手段的赚钱的过程,频频发生的医疗失职和腐败事件,已经成为广大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4]。在医改中强推承包责任制和自负盈亏,势必造成不管盈利过程只看收入结果。在医疗与药品上不择手段在患者身上淘金,社会道德底线被突破,医患关系就紧张,流血冲突瀕瀕发生,社会还会和谐吗?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古训,不能照搬扭曲"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意识。医改必须从政治体制上找原因。

 

目前不论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卫生行业单位都更多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卫生行业建立的目的:"公益为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 忽视了卫生行业的社会效益。导致医疗服务质量差,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药品回扣和红包仍然普遍昌兴,医患双方签订所谓"不收红包协议",不仅是作秀,更是为医生拿了红包反而得到了"未收红包"的法律书面凭据,隐隐中陡然促进医患矛盾的加剧。

 

这种现状在医疗制度改革中必须采取法治和道德规范加以纠正。

 

2卫生行业的未来

 

2012年12月纪念八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郑重地说:"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又说:"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八二宪法第35条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等等。当下,必须大力开展全国全民八二宪法学习运动,培养公民社会,开展违宪检查。彰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原则。卫生行业的未来必须敦敦实实进行医改,医改必须遵守宪法中民主民生民权的原则,依法治国,确立以人为本,公益为先,科学发展。

 

2.1医疗卫生机构尊重宪法回归公益性 在宪法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宪法赋予权益。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必须以宪法赋予的民生民权为原则,确立民本思想为医疗卫生机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从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回归公益性。政府必须把纳税人的钱用之于民。建立健全的卫生文化和行业精神"仁爱、诚信、公平、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一切以服务患者为核心。

 

一个城市要有区域性医疗设备硬件共用性,不要每个医院都有相同高档设备,千万不要出现每个医院成为独立诸侯国,重复浪费纳税人的钱!千万别再不断出现在电视上呼吁老百姓出钱救助贫困患者的声音,这实在是在伤害政府形象和使纳税人心寒!

 

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全世界共闻的。中国政府不是没有钱,解决全民公费医疗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削减2/3的"三公支出"就能解决全民公费医疗。政府的行政机构用钱必须公开透明,受全民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每个公民都有权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有凭有据的实事在网络实名舆论监督,只要不是无中生有的造谣,只要各级政府领导不护短,一个伟大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内心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有十足把握和底气的政治家群体,一定会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主流民意,因势利导调动全民力量,进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全面深入体制改革,那么,必定会建设成更加完善的和谐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选总统陈水扁犯罪与小偷同样待遇,穿囚衣带手铐被押进法庭受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主义司法不复存在。

 

2.2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 精神文化是卫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以人为本"的卫生文化建设理念,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广医务人员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并举,这种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并被认同,就会产生规范和自律作用,凝聚士气,把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不断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通过对“八二”宪法全面深入长期学习和宣传活动,加强领导干部和全民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感,使这一理念深入每一个单位员工的心理,使员工自觉地按照这个精神理念工作。这个精神理念能够充分突出卫生文化的社会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卫生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5];禁止对医药和医务人员的任何宣传活动(如利用媒体传播,特别是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站、微博等),避免造成误导和欺诈患者与普通百姓的行为,可使群众的权益和利益不受侵害,让广大群众体会到卫生服务的改善。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上一篇:卫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卫生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