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法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3:08:18

优秀法律论文

优秀法律论文篇1

角逐“十佳”

“确定一个行为的性质关键是两个,一是事实,二是法律,先来看本案的事实,请问辩方。王小虎告诉马天龙的内容是什么?”

“王小虎告诉马天龙的当然是运输,但是这就能推断马天龙主观有运输的故意。就能推断两人之间成立故意犯罪吗?”

“刚才辩方说了,马天龙答应了王小虎运输的请求,这就告诉我们,在犯罪预谋阶段,马天龙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已知道对方是要运输,他也知道运输是有严重的法律侵害性,却仍答应实施,这就是一个预备。再请问辩方,马天龙有没有陪着王小虎运送?”

“控方的问题接二连三,却对我方提出的问题环顾左右而言其他。再次请问控方,您认为两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据何在?”

“首先两人有共同故意;第二,两人有共同行为,请问辩方,您认为马天龙有没有陪王小虎一起运输?”

“难道控方要认定成立共同犯罪,不以王小虎构成犯罪为前提?请注意。王小虎只有15周岁,15周岁的人的行为能构成运输罪吗?”

“马天龙和王小虎都直接实施了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不存在马天龙只是一个被教唆犯或帮助犯,他既然实施了行为,就应承担刑事责任,至于王小虎是不是承担刑事责任并不影响对马天龙刑事责任的认定。我方认为两人有共同的故意和行为,构成共同的运输罪。”

这不是法院的庭审现场,台上激烈交锋、唇枪舌剑的两个人也不是真实案件中代表控方和辩方的公诉人和律师。扮演控、辩方角色的分别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副处长陈茜茜和四川资阳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陈王莉。

10月25日,空军北京丰台招待所报告厅,第四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的论辩赛决赛正在这里进行。从1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20位选手经过这天的激烈辩论,将会有10位进入十佳公诉人候选人的行列,并通过政审之后正式问鼎“十佳”。

“我在决赛中的论辩不太理想,把重点放在了对辩论技巧的把握,但是辩论内容还有欠缺。这次比赛主要是对基本功的考查,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最后能不能得‘十佳’并不是最重要,因为在这个比赛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很多。”当天的论辩赛结束后,陈王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10月26日揭晓的最终比赛结果是,陈王莉获得全国十佳公诉人提名奖、全国优秀公诉人这两个奖项。而她的论辩对手陈茜茜取得全国十佳公诉人候选人第一名。此次大赛共评选出十佳公诉人候选人、十佳提名奖得主各10名,全国优秀公诉人62名,优秀公诉人提名28名,比赛还设置了最佳论文、优秀论文、最佳论辩、优秀论辩奖等单项奖。

全面测评

“选手必须担任助理检察员以上法律职务5年以上,从事公诉工作并独立承办案件3年以上,办案数量在本院公诉部门人均办案数之上,并曾办理在全国或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和公诉厅联合举办的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进行到第四届,与往届相比,此次对选手资质的界定令人关注。

“对参赛选手的资格要求更加严格。这是今年的一个重大调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黄河告诉本刊记者,“十佳公诉人和优秀公诉人有个成长期,需要经过相当的实务磨练,对公诉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需要更加洞悉人性,了解社会。公诉工作是面向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工作,如果太年轻,对人性的观察不够准确,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就很难成长为优秀的公诉人。从往届看,有些被评为‘十佳’的公诉人刚从院校毕业,论辩和理论功底比较好,但缺少实际办案经验,很难服众。所以我们提出了办案数量、质量、任职年限的要求。”

选择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司法官员担任评委,增加外地评委。这也是今年的一个变化。“往届的评委基本是从北京聘请的,北京周边的检察机关与评委相对熟悉,可能在比赛中占一定的先机,其他地区的检察机关对此会有异议。所以这次我们从西南、西北、东北各聘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担任评委。”黄河表示。

那么,如何从考试环节的设计和试题的拟定角度充分体现和考查优秀公诉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对此,黄河一一给予了解答:“为考查选手们平时办案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要求其报送近三年来的办案清单,随机抽取其中两三起案件,再要求其报送相应的书、审查报告、公诉意见书、判决书等办案文书,通过比对,衡量质量的高低。”

公诉人在平时办案中向检委会汇报案件时,往往存在评语不恰当、重点不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误等问题,所以为全面考查公诉人的审查和诉讼监督能力,在业务笔试环节,组委会根据实际案例改编成一套247页、近8万字的卷宗,内容涵盖了普通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涉及十几个罪名的辨析以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要求考生在11个小时之内审查这些卷宗,并提出审查、量刑、补充侦查等意见。“点多面广,涵盖了公诉工作所涉及的基本业务,难度和强度非常大。”

“论文写作环节特别设置了有关公诉人社会责任的题目,引导大家去反思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公诉人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业务答辩环节,要求选手们根据给定案例回答案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并由评委追问宏观的理论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考查公诉人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理论和公诉政策的把握;论辩赛环节所给定的案例主要考查刑法总则、分则的有关问题,让选手们通过辩论展示其理论功底和论辩能力。”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也发现了有待加强和改善的地方。”黄河说,“一是东西部有差距,进入‘十佳’和获得‘优秀’的公诉人多数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名次比较靠后。我们下一步会倾注更多力量在西部省份,明年会加强西部公诉队伍的培训和岗位练兵,让东部优秀公诉人到西部巡讲。二是层级发展不平衡,获奖者大多来自市级院和省级院,基层院在‘十佳’中只有两名,层级之间的业务水平、素质还有差距,今后要加强基层公诉人的队伍建设。另外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公诉人对常见的普通刑事犯罪、职务犯罪研究较多,但对一些涉众型的经济犯罪知之甚少。这方面还应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何为“优秀”

“我知道我的每一个案件,无论卷宗是厚是薄,案情是难是易,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平民或高官,他们都在乎能否得到正义。”这次比赛中,一位选手在论文里这样写道,“要认识到公诉人肩负的客观公正义务。公诉人的角色内涵经历了从‘国王人’、‘国家的守护人’到‘法律守护人’的转变,我们必须

做好法律守护人,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公正,平和理性,打击犯罪者,保护无辜者,援助一切受国家照料的人民,使其‘既免于警察的恣意,又免于法官的擅断’。”

公诉是检察机关核心的标志性的职能,检察机关的职能基本上是由其向前向后延伸拓展而成。公诉人是公诉队伍的主体和核心,是指控犯罪和诉讼监督职责的直接承担者。通俗地说,公诉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检察机关的形象代言人,其表现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对检察机关的评价。那么,什么样的公诉人才能担得起“十佳”或“优秀”二字?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黄永维是此次大赛业务答辩和论辩赛阶段的评委。“从考生们的表现看,总体感觉他们的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丰富的公诉经验及良好的形象,语言运用的技术和技巧也不错。”10月22日,在业务答辩上半场结束后,黄永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在刑事诉讼中,检察官、法官以及律师在理论基础、实战经验的要求上处于基本相通的平台。三方角色不同,检察官是攻方,律师是辩方,法官居中裁判。“发起攻势的一方是检察官,这对检察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正确认定证据、事实、犯罪性质,全面准确把握犯罪情节,必须有出击时无懈可击的思想准备和精神状态。公诉人要运用自己的观点明确说服合议庭,同时还要反驳、否定辩方的观点,以期让合议庭接受自己的观点。”

所以,黄永维非常关注公诉人在法庭上应具备的素质,“积极、机智、锐利、诚恳”,其仪表、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包括语速、重低音的把握、流畅度、对词语的恰当使用和把握)、肢体语言的运用、临场发挥等都很重要。文字材料要简洁准确,口语运用准确精练。

“积极但不攻击;侃侃而谈但不是无针对性的卖弄;既有气势,又避免过于咄咄逼人;准确把握辩方的漏洞和谬误,而不进行人身攻击;准确理解合议庭掌握庭审中的要求,但又依法独立地行使公诉职能;恰当提出建议但不影响诉讼进行。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并进一步发挥,那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公诉人。”作为评委,黄永维这样阐述了他对优秀公诉人所应具备的素质的理解。

参加全国公诉人大赛的都是公诉队伍的精英,是全国各地公诉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对于优秀公诉人的定义有着各自的理解。

获得本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提名的陈王莉从事公诉工作已有八年多,她更看重对这个职业的热情,“公诉工作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相对枯燥一些,很苦很累,所以首先必须热爱这份工作。当然,业务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也很重要,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必须经过了长时间的社会经验累积和沉淀,睿智、沉着、冷静、处事沉稳。而且若只是单纯地指控犯罪、诉讼监督,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做更多的工作。”

如今舆论的透明度给公诉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社会在关注公诉人的一言一行。陈王莉认为,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应当在办案中担负起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我办理过孙伟铭醉酒驾车一案的二审,当时一审的死刑判决出来以后,民众拍手称快。但我们对此案重新审视,认为一审判得过重,在二审出庭发表公诉意见时,我们提出不宜判处死刑,并在庭上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孙伟铭不属于罪行极其恶劣的人,为什么判死刑太重,通过说法和说理告诉公众为何应对其改判,最终二审改判无期徒刑。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期之后,大部分民众能逐渐接受我们的观点。这个过程起到了用法律引导民意的作用。”

往届获得十佳公诉人称号的检察官们对于“十佳”和“优秀”的含义也有着各自的领悟。在第三属全国十佳公诉人、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郝静看来,获得“十佳”只说明具备良好的公诉潜质,但是不是名副其实,老百姓说了算,办案结果说了算,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且要永远在知识上保鲜,这样才不会落伍。越是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塌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办案,越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她认为,这些对公诉人来讲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比划公平的尺度。在手持正义之剑斩断罪恶的同时,也用真诚的心让人们感受到法律的温情。”第二届全国十佳公诉人、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的宋晶认为,新时期的公诉人形象就当如此。她非常重视公诉人在法庭上的形象,并将其概括为“形神兼备”四个字。所谓形,即着装得体,仪表大方,容貌整洁,举止规范,具备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公诉涵养,尊重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而所谓神,则包括廉洁、公正、忠诚、理性平和、渊博自信、执法为民。“一名优秀的公诉人应当具备专注、敬业的精神,人格素质、理论素质、社会阅历、心理素质等四种素质,以及审查判断、处理问题、执行政策、沟通协调、逻辑思维与应变、语言表达等六种能力。以上的精神、素质和能力构成了优秀公诉人的综合素质。”宋晶还强调,公诉人应当忠于法律,内心对法律及其程序应具备信任、信心和尊重。“如果连我们自己的内心都不怀有崇尚法律的情感,那就不用奢谈公正执法和法律权威了。”

作为本届大赛的评委,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龙宗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具备维护法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素养与道德素质,是优秀公诉人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优秀的业务素质当然不可或缺,这主要是对法律精神的充分把握和正确理解,既要有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对各种案件进行正确分析,也要有能力,即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如果只是学了不少书本知识,能熟练背诵法律条款,但分析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不足,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诉人。”

龙宗智认为,对于公诉人、法官、律师这三种法律职业而言,公诉人应兼有法官的客观中立性和律师的冷静分析、理性思维这样两种品格和能力。“在审查阶段,根据案件材料决定是否犯罪嫌疑人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法官裁判具有相似性;而在充分掌握犯罪嫌疑人有罪证据的基础上力证、指控犯罪,这一过程中公诉人又应具备像律师一样的应变、论辩能力。”

“公诉人不仅是、指控犯罪者,更是代表国家提起公诉的群体,同时又是法律监督者。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必须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查明案件真相,将有罪者绳之以法,使无罪和罪轻者避免受到不适当的追诉。”龙宗智这样告诉记者。他同时表示,公诉队伍是检察队伍中素质较强的。但整体能力还有待提高,优秀公诉人的选拔、培养以及持续发展还有待加强。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黄河看来,优秀的公诉人应当是“三讲”的高手,即讲法律、讲政治、讲人性。

首先,讲法律,即无论审查还是出庭公诉,无论指控犯罪还是诉讼监督,都要严格办案,擅长处理疑难案件。就如同一个名医必须诊断过许多疑难杂症才能历练成名医一样,优秀公诉人也

应当处理过许多疑难案件,才能做到善于应用法律,要在全方位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专家型公诉人。不仅能熟练掌握最新理论,而且要多角度、多方向甚至是逆向地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其次,讲政治,作为一个优秀的公诉人,所讲的政治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第三,讲人性,优秀公诉人首先得做人,洞悉社会和人性,这是基础。

“‘三讲’是优秀公诉人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同的目标是要有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黄河说。

如何担当

“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对法律的期许不只满足于与己相关的个案,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出自己的声音,公诉人若只是独善其身地办好个案,已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一位参赛选手所说的这段话带出了现阶段公诉人面临的工作挑战。

对于当前公诉工作所处的形势以及如何提高公诉人的综合素质等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黄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相应的解答。

如何给“公诉”下一个定义?

公诉部门担负着指控犯罪与诉讼监督的职能,既处在同犯罪直接较量的第一线,又处于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既是侦查程序的审查把关者,又是审判程序的启动者和诉讼程序的纠错匡正者。

公诉部门作出的所有决定都要接受审判机关、侦查机关以及案件当事人的制约,质量高低与对错往往立见分晓;监督的对象是司法工作人员,对其实施监督要有高度的智慧并讲究策略方法;公诉人在法庭上与辩方激烈对抗,其观点和意见要接受律师的辩驳、公众的评论、媒体的监督和法院的裁判,不仅关系到指控犯罪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形象,公众也往往通过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表现来判断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当前公诉工作面临哪些形势和挑战?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诉部门的工作量将是不断增加的趋势。而随着全社会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开放度、透明度的提高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公众对公诉工作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既要有力惩治犯罪,又要有效保障人权;既要实体公正,又要程序公正、开放透明;既要办准案件、避免冤错,又要辨法析理、释疑增信;既要及时审结案件,又要事了心服、不留后遗症;既要自身合法公正。又要监督其他诉讼环节合法公正等等。可以预见,今后公诉工作仍将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此外,犯罪的种类、手段、方式“传染”速度加快,新类型案件、涉众型案件、、网络媒体高度关注的案件明显增多,公诉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这对公诉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优秀法律论文篇2

关键词:法治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基因

任何新思想、新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某一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必然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新理念。“法治中国”新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思想的精华,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蕴含深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探讨“法治中国”新理念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深刻理解“法治中国”新理念的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四个方面阐释“法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一、科学立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13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①把科学立法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在立法工作上不仅要批判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又要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精华。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②科学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指出:“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③提高立法的科学化不仅要求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使立法成果科学化,还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立法内容必须符 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具有科学性。科学立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立法的民主化。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主体,而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科学立法也离不开人民,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立法民主化的表现,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有效参与,才有利于法律的实施。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④

强调立法的科学与民主,保证立法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同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而这种立法的指导思想表现出来的“与时俱进”,正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早在战国时期,法律作为一种能“定争止纷”的统治工具而得到了统治者们的关注,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因为这时的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统治者认为儒家经典即为当时最为科学的经典,所以在立法时提倡引经注律,春秋决狱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确实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所以这种立法形式确实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清朝入关时,在立法上推崇“详译明律,参酌时宜”,既要求对明律仔细参详、认真研究领会,又要求在立法时结合清朝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实际要求。这种与时俱进的立法思想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立法要符合国家实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科学立法要做到“与时俱进”,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进行科学立法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动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

二、严格执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机关,“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执法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专业的执法队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有法不依的情况,或是执法不严,甚至腐败不作为。针对当前国家机关在执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次要求严格执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上,他强调“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压法、询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⑤这种严格执法的精神古已有之,早在《吕刑》中就有记载,要求执法的官员熟悉法令、严格执法。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一大批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官员。汉文帝作为国家政权的制高点,在自己的舅舅薄昭犯了罪后,并没有徇私枉法,而是依法惩处,并不因为他的背景而宽恕他。而在历代皇帝中“罪己诏”的例子也很多,在出现问题后,他们并不因为自己作为统治者而不承担责任,而是依照法律严格惩处自己。正如“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使法治得到有效施行。

还提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⑥关于执法从严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执法如山”的精神。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必须做到“执法如山”,从严执法,才能克服、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公正司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公正司法,主要就是在司法过程中体现公平与正义。公平与正义作为现代法治的标志,在司法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由于我国现在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在司法上也存在各种矛盾,公正司法既是人民所肯定的,又是人民所诟病的。因为在司法过程中,司法程序、司法结果中都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一些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必须做到司法公正。

多次强调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如果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可以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每一份权利上都能得到保障,违法犯罪活动都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冤假错案就不会发生,那么司法的公信力就自然而然得到增强。如果人民群众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么司法自然就无公信力可言。所以无论是司法程序上的公正,还是司法结果的公正,都要求司法工作者们重法而轻利,把公平正义摆在司法的首要位置。在政法工作会议上就说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⑦而这种追求法治上的公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体现了,商鞅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就主张取消奴隶主贵族法律特权,要求法律平等适用,强调“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法经》)韩非子还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信赏必罚”(《韩非子・有度》)。这种司法公正的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法治中国”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问,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关于公正司法的要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司法公正思想,体现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

四、全民守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史・刑法志》)自古以来,统治者就清醒地认识到法律设之于官府,主要是给人民群众看,让他们来遵守的,只有做到上下都守法,国家的统治才能够安稳起来,从而“吏安职业,民无怨尤,而天下已平矣”。(《明史・刑法志》)

“法治中国”新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民守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人人守法,建设法治社会。因此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全面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这与封建社会中要求官员守法为先也有几分类似。因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只有做到领导带头、全民守法,才能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文化生态。只有做到领导带头、全民守法,才能营造出法治社会的文化氛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精华,营造科学立法、从严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才能将法治思想融于我们的精神血液中,增强建设“法治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之花在当代中国发扬光大,并结出丰硕的“法治中国”之果。

[注释]

①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1.

②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

③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57,98.

④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5.

⑤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0.

⑥.之江新语[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9.

⑦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46.

优秀法律论文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中华法治文化传统,以及由此构成的中华优秀道德教化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届四中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对于认清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道德教化体系的法治化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形成与实质

中华民族是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思想,而且把治理与教化相结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守法意识的养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教化体系。这种融合百家学说、突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指出:中华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①中华民族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把对国家治理和对个人、社会的教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印记的道德教化体系,这一体系在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进要求中获得了长久生命力。梳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思想的演进及其实质,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法治与德治文化的重要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强调并形成了以德政为主导、以教化为载体、以修身为目标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道德教化体系。一是强调当政者要树立楷模意识,在当政者的主导下对民众开展道德教育。孟子认为君主的“恻隐之心”是以德服人的根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章句上》)春秋齐国法家的管仲非常看重道德的作用,认为国家运行的基本准则是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二是主张德法兼备、抑恶扬善,坚守道德底线。孔子在强调德政的同时,也主张德法并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论语・为政》)。孟子提出通过一定的法治强制力来保障仁政,实现天下秩序和谐。唐代以后,国家明确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倡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以法典的形式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注重教化理念和实践,形成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一是在教化的理念上,秉持天人合一,造就圣人君子,实现修己安人,内圣外王。天是儒家传统思想中道德生活的终极依据,天人合一体现了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把天看成是自然界的主宰,同时认为人的生死、富贵、国家的兴衰等也由天主宰,把“知天命”作为培养人们优良品性的前提,进而衍生出“畏天命”。使人成为人,唯有学习和教化。荀子指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东汉王充指出,人与动物能够区别的地方在于“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为此,需要造就“君子”、“圣人”。君子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成为君子要“谋道”,“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向人们展示了只有注重道德内化,加强习得,掌握人伦天理,才能成为君子、圣人,达到“修己”的目的。但又不止于此,还要通过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达到“安人”的目的。二是采取多种道德教化实践形式。《礼记》中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这说明中国古代的道德教化主要依靠各类学校来实施。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立太学,大兴教育。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国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为天下培养君子士人,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开展面向民众的以道德教化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三是树立道德榜样,研习道德经典著作。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伦理思想家重视对道德榜样的树立,从而名扬善举,实现道德教化,对道德典型的道德弘扬已经深入到启蒙教育中。同时倡导礼乐教化,融入道德的内容,人们喜闻乐见,使道德教化的外在形式转化为人的内在德行,从而使人内心的崇敬之情得以寄托。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体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和普遍的传承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虽然在历史变迁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有了重要的改变,时代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迁,传统道德教化形成的原初状态已不复存在,但是蕴含在传统道德教化之中的核心内核并没有丢弃,并在时展和社会进步中不断丰富完善,并赋予新的科学精神和时代气息,发挥了长远的历史作用。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普遍性特质。历史的发展证明,一种思想文化只有经过实践和时代的检验才能够具有普遍性,并由此成为世人认可的优秀文化或优良传统。当代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核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表达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着智慧和道德准则。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的很多价值规范源远流长,成为当代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演进进而探索人类未来理想的合理内核和共同价值。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提倡以德配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在国家治理中,提出要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在思想革新方面,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学习上,主张格物致知、自强不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主张礼尚往来、仁者爱人、讲信修睦;在官德方面,提倡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教化思想,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对国家治理、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正如指出: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②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体系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获得了长久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和血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与道家和外传的佛教等文化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性格,是中国传统教化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宝库。一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思想在历史实践中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③以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理论的阐述、道德的建构和实践的推进,而且在创办学校、开展教育、促进教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钱穆曾总结孔子思想时,说其“一生主在教”④,孔子提倡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普及儒家知识,提升了人的品德,以期望“天下有道”。孔子及其后世弟子倡导经世致用,不仅是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品质的教化者,而且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正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之下,中华民族在文化的印记中深深打上了忠孝、气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人格烙印,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二是传统道德教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儒家传统教化思想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上升为社会的责任,通过个人道德修行,实现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和抱负,凸显人的社会价值。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号召,都折射出中国古人“贵群”的集体主义思维,家、天下所代表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国人追求的至高价值。为了保障家、天下的和谐稳定,“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展现了为人者的气度和胸怀。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谦卑思想,以及孟子阐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思想,让社会充满了和谐。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给养。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时代挑战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思想和实践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和宗法统治时代,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中孕育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与鲜明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旧时代的历史特点同时并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演进中,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代进程中,急需理清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的时代挑战,实现传统道德教化优秀特质的弘扬和不适应时展内容的变革。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从传统教化向现代教化转变的挑战。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以内敛和服从为特征的道德教化为主,历代统治者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出发,将儒家文化为主的道德伦理凝练为束缚人们思想的道德教化。封建时代流传甚久的“三纲五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维护社会和谐、统一思想观念的积极因素变成了遏制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这些消极思想道德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尤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逐渐淡出中国社会生活。进入新世纪,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造就了新的道德体系和科学的教育内容。传统的道德教化内容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改造。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思想的传承,是批判改造基础上的传承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和再版。从方法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注重背诵和牢记,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进行体验。这种教化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形成了扎实认真、日用不觉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注重教化者的主导性而忽视被教化者的主动性的问题,在网络时代知识传播高速快捷、思想交流空前活跃、个体需求特色鲜明的背景下,单纯的灌输不仅不能适应被教化者的思想特点,也不能适应道德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

中国道德教化体系面临从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挑战。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和重视宗法和伦理政治,轻视法理政治,形成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管理模式。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社会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制度,传统的伦理道德面临市场经济规则的挑战,也面临着世界市场、国际交往不断加深的挑战。人们既要保持对道德的信仰,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法治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积极推进,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国家治理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观念。这就带来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时代诉求。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传统法治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借鉴,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法治教化与当代法治培育相结合,使传统的道德教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出了切实甄别传统道德教化中不适应时展需要的方面,尤其是传统道德教化中轻视法治的理念和现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教化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的挑战。社会封闭是指以社会内部结构的封闭性为基础,整个社会处于与外部世界孤立、隔离的状态。⑤社会内部结构的封闭性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性、保守性和封闭性决定的。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就是自然经济,并导致我国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是在复杂的社会物质基础上进行的。我们一方面要快速发展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又受到落后但广泛的农业生产的困扰,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封闭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由此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交往方式的深刻改变,封闭半封闭状态被开放型社会快速取代。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的强力推进下,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反过来促进社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解构,开放型社会日益显现。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国家治理方法的变革明显滞后于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开放型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的精神文化和道德价值不断向外扩张,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与发达国家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日渐边缘化。全球性的认同危机爆发,几乎每一个地方的人们都会问“‘我是谁’、‘我们属于哪儿’”。⑥尤其在不断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这种孤独感不断增强,认同危机让人们失去了精神家园和民族身份,甚至造成了一些文化和文明的消逝。变化中的当代中国,既需要法治理念,更需要道德教化。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道德教化的制度载体和制度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所要求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与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但二者的社会制度基础不同,所要实现的社会理想也具有本质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原则的本质体现,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消灭私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未来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⑦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道德规范、新的法治理论培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化和法治文化。

在依法治国进程中构建道德教化体系

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依法治国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强制力量的同时,需要加强对道德的引导和教化,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构建基于法治国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给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传承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广阔空间。道德和法律都具有规范和指引功能,二者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靠他律,通过强制力来实施;道德靠自律,通过人的自觉修为来实施。新时期的依法治国,必须发挥道德和法律功能的互补作用,共同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高度重视法律运行中的道德支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纷逐渐增多,违法乱纪的现象层出不穷,法律的触角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而延伸。国家加快了对各种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让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法律的实际运作中,良法善治仍然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不仅影响社会主义优良道德的形成,而且制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无数的事实证明,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去实现,如果人的道德品行不好,存心不善,就会导致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守法不诚。同时,社会上对完善立法的关注度超出了对于法治精神基础的道德的关注度,诸如食品安全、社会救助、子女不孝等现象不仅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也需要通过法律和法治加以规范和制约。缺乏法律制约难以惩恶扬善,缺乏道德教化则难以公正执法。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期对传承弘扬优秀道德教化的新要求。二是对依法治国进程中重视法律的工具性而忽视道德教化的缺失要有足够的关注。法律是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必须融入社会价值观进行建设。在法治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公平性,法律从制定上要结合国情和民情,关注社会底层,注重保障民生,没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注入,法律必定只是冰冷的工具。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不仅要关注经济运行,还要保障分配,尤其注重分配中深层次的公平性问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及人们对法律效率的过渡关注,也要引导人民重视法律的人文道德价值,坚持法律的道德价值性应该高于法律的工具性。

在法治基础上构建当代道德教化体系既要传承历史传统、借鉴国外经验,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道德教化推进路径。为此,要把握道德教化建设的意识形态之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我们一方面欣然乐见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交流和文化交融,因为它们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强,人们价值理念的多样性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善待。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受西方意识形态和民主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在法治和德治两个层面加以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

要加强法治治理文化的道德滋养。一是要将道德教化融入法律制定中,体现法律的道德化,制定善法、良法。法治虽然是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但唯有良法、善法才能获得人们认可和遵守,否则就会遭到唾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完善中,把古代先哲创造的优秀道德教化思想和当代教化思想作为制定法律的重要参照,让法律具有道德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二是提高法治队伍整体道德素质,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如果法治队伍缺少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为,缺乏中和的审美态度,就难以养成克己奉公、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如果法治队伍缺乏公正之心,就难以做到严格执法,结果徇私枉法、知法犯法。三是要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全社会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公德建设,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实现和谐安宁、公正公平的社会氛围。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契合性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L14AKS003)

【注释】

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②李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一个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8页。

④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第3页。

⑤李恒瑞:《世纪难题的破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

⑥[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建构》,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优秀法律论文篇4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优秀法律论文篇5

本人于2005年6月毕业于苏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在实小这个大家庭工作的六年中,有欢笑也有眼泪,有日丽也有风雨。工作以来,执教于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让我在不同阶段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自己。

思想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各项工作,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所获综合表彰:

2008.1xx市“优秀共青团员”,

2010.9xx市“教坛新秀”,

2010.6校“教学新秀”,

教育教学中,坚持“三爱”思想,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小一以来:

2010.6 参加xx市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

2008.5 参加学校“135”教师说课、赛课活动荣获一等奖,

2009-2010 于xx镇中心小学支教期间,参加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获一等奖,在xx村完小送教活动中所上语文课被评为优质课。

2006.9 xx市中小学生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实践征文活动辅导奖,

2008-2009 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中小学师生书法展示赛多人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多人获奖,

2009.5 指导学生参加xx市中小学美术、书法比赛多人获奖。多次获得了学校“教学进步奖”。

教科研方面,我勤于练笔,及时,积极参加各类案例的评比,积极投稿。小一以来,

2008.12《创设环境,提高学生语言训练》发表于《xx日报》,

2009.3《小学生家庭挫折教育浅议》发表于《大学生》凤凰教育论坛。

2006.12《试论现代小学生家庭挫折教育的意义与培养策略》在xx市第十三次教育科研优秀评比中获二等奖,

2007.6《浅谈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在学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2008.3教学设计《小松鼠找花生果》获江苏省“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优秀奖,

2008.6《品“味”》在xx市教育科研优秀案例评选中获三等奖,

2008.12教学设计《登鹳雀楼》获江苏省“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三等奖,

2008.12《浅谈拼音教学》在xx市第十五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2009.1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在江苏省“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2010.10《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培养》在江苏省“蓝天杯”第八届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2007在学校“教师文明礼仪”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

2006.2-2008.7参与xx市级课题《研究型班主任培养途径的探究》。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

2006在学校“青年教师读书成才”比赛中获三等奖。

2008年在“135”青年教师读书比赛中获二等奖。参与指导诗文表演《四季》,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节目的排练,在校经典诗文活动中获一等奖。

优秀法律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文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68-02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事务层出不穷,互联网+文学的形式,也即网络文学也呈欣欣向荣发展的态势。大学生对作为青年群体,对创新性事物,对文学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大学生在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角色: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生产者,很多有文学爱好和特长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网络文学的消费者,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便于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金额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一些消极影响。

一、网络文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文以载道,文学自古以来都承载着传道的职能。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阅读者通过阅读作者构建的文学情结获得思想上的启迪,道德的熏陶,信仰的坚定;同时,阅读者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更深刻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

(一)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无痕教育的新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灌输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学缺乏民主气氛,学生自由度很小,这不利于形成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多的强调双向互动的民主性,学生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自由讨论而获得真知。而网络文学天然具有民主性、自由性、亲民性,网络文学的这些特征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接受新的一种无痕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传统载体外的新载体。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正如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指出的那样:“文学被作为一种说教的课程……文学对教育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懂得感激,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不同的阶级之间制造一种伙伴兄弟关系的感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种倾向不是作者直白的表达的,而是蕴含在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字里行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材或者思想政治活动的载体作用,而忽视了新的载体的开发。网络文学这种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具有交互性特征的新载体,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足。大学生通过创作、阅读和评论网络文学作品,展开对人生、社会及各种思想观点的探讨。一方面,通过交流产生共鸣,可以强化自己已经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不断调整自己不当的认知,逐渐认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三)网络文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自我参与的新方式。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这些大学生自小成长环境优越,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来对网络有亲近感。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思想和心理问题。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心理,但理性思考略显欠缺足;他们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容易丧失道德原则;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往往内心孤独迷茫。面对这些思想和心理难题,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正面的矫正作用。

在网络文学阅读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深刻领悟作品的意境,融入作品氛围。例如:当大学生有负面情绪时,阅读一些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可以让读者产生心理置换效应,改善不良情绪。阅读积极向上的作品也会激起心中的激情。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宣泄自己的情绪,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在网络文学评论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谈论、辩论,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这些功能的实现,都在于大学生完全的参与度较深,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的明显且持久的。

二、网络文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学有可能消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形成。由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提供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社会责任感不够强,加上网络文学在作品的发表上不存在严格的审核关,缺少必要的监管或者监管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作者缺乏自律意识,因此在内容上很可能出现一些消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形成的作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其正在形成的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

(二)网络文学有可能扭曲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载体,但网络文学往往有拒绝崇高,崇尚娱乐的错误倾向。很多网络文学作品为了迎合一些人低级趣味的需要,把一些假丑恶的东西当作时尚,在无形中扭曲的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三)网络文学有可能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网络文学容易让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导致他们出现人格障碍,不善与人交流,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发生悲剧事件。同时,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一些网络作品投入大量笔墨去描写色情场面或直言性感受等内容,这中对性内容、性主题的过度渲染极容易导致那些性观念不稳定,性心理不成熟的学生或者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做出违法甚至犯罪事件。

三、积极引导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国家有关部门要健全法规制度,为规范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网络是人群集聚的空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应该有规范,规范的表现形式就是法律、法规、纪律等规范性文件。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立法部门要加强网络立法,为网络文学发展和繁荣有法可依。政府机关要加强规范的执法和监督,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在有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后,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和监督就成为关键因素。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队伍组织,提高执法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查处力度,确保网络文学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优秀网络文学网站的扶持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减少重复、互联互通、加强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络文学网站,使这些网站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先进引领的作用。

(二)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建设和监管,为发挥网络文学正能量提供保障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大学生阅读网络作品提供技术保障;同时,高校还要上线优秀的网络作品,为大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提供内容保障。通过这些举措始终使学校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要渠道。

高校应该在校园网上开辟网络文学专栏,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网络文学专栏应该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要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鼓励学生推荐优秀网络作品,同时对不良作品及时剔除。尤其重要的是,高校应该要建立一支具有可靠的思想政治素质,公正客观的网络评论的评论员队伍,这样就能能够起到引导大学生阅读优秀网络作品的目的。高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把好技术关,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技术手段侵入网络系统散布一些不健康言论;同时要把好内容关,对于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文学作品要坚决抵制。

(三)教师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行为

第一,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行为。大学生是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创作群体,在学校要组织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创作者学会正确看待社会、辨别真假、美丑、善恶,这样他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就会有正确的思想引领,从而创作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

第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选择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如果不加分辨的阅读,没有正确引导很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言情、武侠小说,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推荐优秀网络作品,比如学院网站的论坛版块开辟读书评论版块,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教师个人微博等方式。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网络作品为教学内容。有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单纯的灌输式的理论讲授,大学生在接受度上存在一定的抵触或障碍,如果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来传达这些思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指定一些特定的网络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读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读书心得,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价值意义,通过这种无痕教育的手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网络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需要学生将思想政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教师通过学生在网上阅读文学作品,各抒己见,在网下面对面与交流关注关心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大学生要培养自律意识和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学作品的侵蚀

优秀法律论文篇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其核心目标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政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具体地讲,就是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在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走过一小段弯路。正如金耀基1998年指出:“我们不会不注意到,中国内地这个华人社会的高等教育,自1949年之后所推展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根源的社会主义教育,它有系统地清除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主)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的(被认定为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这种认知确实揭露了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脱节甚至人为制造对立的状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关系。这种反思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始,时至今日,学者们仍然十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互动、互利性,进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重要生长点,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了解,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认同。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同承担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之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又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之窗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可以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思想作为论据,而且可以在适当的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论据,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两者功能的内在互补性,更新教育理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优势,找准结合点,充分展现合力育人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内容对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注重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其中。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实现内容上的完美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诸多育人的宝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在“原理”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契合深化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如从古代神话的开天到女娲补天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渴求。通过神话故事的推介激起学生学习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思想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增进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某种“抑商”倾向,但在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上,中国古代先哲也形成了自己的“经商之道”,并积极探索经济运行规律。如春秋末年的“范蠡认为物价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测的”。他指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中国古代的经商之道与价值规律虽表述形式稍有不同,但实质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崇尚大同理想,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不能忽略诸如“大同理想”一类的重要社会理想资源。如《礼记•礼运》中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及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等分别阐扬的“大同理想”,尽管他们的大同理想有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某种痕迹,但其在中国社会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本土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理想的典型代表,其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存在内在契合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通过两者的比对、分析,建立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不仅通过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还从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资源,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学生的空间距离,缩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学生的时间跨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在育人化人中的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载体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创新传播载体,即不断创新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具体而言,要注重实现口语表达精致化和演示文稿即PPT展示精美化。口语表达精致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充满智慧的宝库,在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接过程中,要注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方式现代性的双重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现代语言展现古典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与奇效。口语表达可以采用古文的方式,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否则,学生没有听懂,起不到交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做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结合,展现出其历史的生命力与思想的深邃力。PPT展示精美化:现代化条件下的教学往往借助PPT的手段,PPT具有易保存、易共享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在课后可以下载PPT,考前复习会阅读PPT,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PPT展示精美化不仅体现在制作的精细与美工上,还应注重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有机结合,在PPT平台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灵动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理性批判

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恢复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发挥理性思维的批判作用。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学会用理性批判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讲到历史观时,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引入历史上现实存在的、且争议较大的人或事,如清末帝后之争。有的同学可能将清朝的灭亡归结为慈禧一人之过,甚至将中国近代的受欺压、受的悲惨史实归到慈禧一人头上。一方面,允许学生积极思考,开动头脑,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思考“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转到思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让学生从人物的批判到封建制度的批判,并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正确对待封建制度中的优秀文化。除了在课上引入中国历史上的人与事外,还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观点,如讲人的本质时,引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非善非恶论等,一方面,介绍他们思想中的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并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说加以对比,进一步指出强调阶级社会中人性是具有阶级性的。

五、结语

为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可以采取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在“原课”课中抽出2学时专门讲授中国哲学史。以中国哲学史的历史分期为线索,介绍中国哲学史上可圈可点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介绍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并能批判地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学生共享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与批判的兴趣。这种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然后根据个人的兴趣,一些学生会自主探究相应时期的某些哲学家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

优秀法律论文篇8

一、对待工作他总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

十八年的法律职业生涯铸就XX同志严谨务实、坚毅不拔的职业品格。无论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作人员,还是担任技术处副处长,XX同志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多年来,秉持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对检察事业的满腔热忱,XX同志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廉洁从检;在学习上孜孜以求、不懈进取;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始终心系群众冷暖,不断伸出热情之手,去帮助身边的同志,去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他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勤廉兢勉的工作作风、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可。

二、忘我勤奋的工作,赢得赞誉

在工作中他深深体会到,检察技术工作的文检、痕检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高深的学问,其鉴定结论作为重要的证据,对突破案件、对案件定性、对制服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任何疏忽或错误,都可能导致案件失败,甚至出现冤假错案。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既坚持原则,尊重科学,注重职业道德,又做到一丝不苟,缜密细致,每一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从检20年来,他共出具各类文检、痕检鉴定书2589份,完成现场摄像、照相1600多张,各类视听资料180多份,参加省、市研究各类文检、痕检疑难案件510多次,纠正错误鉴定65份。

一是坚持科学的态度。1993年8月,XX市建设银行营业部被伪造的汇票骗走人民币XX万元,在当地银行系统引起很大影响。XX同志在一个星期内从上万份汇票的笔迹、账号中发现一个叫XXX的人具有重大犯罪嫌疑。据查,南是浙江一个体户,与XX市建行营业部有过业务往来,即伪造汇票骗取了10万元。由于XX同志的鉴定比较准确,XX建行及时追回了被骗的10万元钱。为此,XX市建行向XX市检察院发了为他请功的报告。二是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199X年5月,XX同志受理了XX县办送检的一份房产契约的鉴定。这是一份解放前的房产契约,当事人因房产闹了几十年纠纷,也是有名的上访老户。他对这份契约反复检验、对照、分析、研究,认为字体虽一样,但风格不同,从一个简化字上分析成文年代不同。据此得出结论,此契约不是一个人所写,不是一次写成,有些关键字是后来加上的。

三、重视检察技术理论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浅谈“文检”如何加强与业务部门的联系》发表于第二届鄂豫皖湘赣检察机关物证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对一例套摹笔迹案件的检验体会》和《对一张伪造单据检验的体会》发表于第三届鄂豫皖湘赣五省检察机关物证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上一篇:刑事辩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法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