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药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12:17:59

生活药学论文

生活药学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 中医药 思维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52-02

思维是决定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的因素之一。中医药发展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其存在状态和发展。因此,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中医药思维方法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作为高校教师来说,如何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等活动中体现中医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作一探讨。

1 在突出传统的基础上要更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也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有着深刻的生命科学内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同时,也恰恰因为惯性思维,缺乏对新生事物和现代高科技的敏锐感和认知力。另外现在仍有所谓的“铁杆中t”局限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排斥融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旧思想、旧观念无形中束缚了中医药事业前进的步伐。事实上,任何学科都是开放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中医理论来源生活实践,若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循守旧则只能滞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 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政策

主席也曾把中医药比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中医局局长,希望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能够研制出一台具有中医思维的设备,属于中国人的设备”。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同时,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世界植物药市场连续30年呈活跃发展态势,全球性“中药热”正在升温。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环境看,中医药产业都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伴随着机遇而来的是巨大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正视中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思维限制的瓶颈,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因此,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要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在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医药思维[2]。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中药起源于中国,进而发展于中国。

3 要善于回顾中医药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的故里,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原医林兴盛,名医大家辈出,中药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特别要以该校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河南中医药博物馆为平台,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发展的悠久历史,以此来增强学生中医药思维感悟,树立对民族的自豪和自信,激发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激情和斗志,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研发出更多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

4 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如讲药用植物学课程人参时,因一年生的人参只有一枚具有三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三花;两年生的人参只有一枚具有五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巴掌;三年生的人参生有二枚具有五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二甲子。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人参的腊叶或者浸制标本带到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面对面观察并体会其中的涵义和韵味。特别是对东北的文化、人参的文化,东北人参采参习俗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以此培养对中医药理解和热爱的思维。另外,要以该校的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和中药植物园为平台,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药内涵的深入理解。

5 要懂得诠释药名,激发学生的新奇和兴趣

还可以为学生讲授关于中药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比如金银花的由来,就非常有趣:古时候,有一个村子里,一对善良的夫妻,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俩个长如花似玉,聪明伶俐,乡亲们都非常喜欢这对姐妹。 两姐妹很快都到了十八岁,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都要踏破了门槛。可俩姐妹谁也不愿嫁,生怕从此分开。俩人私下发誓:生愿同床,死愿同穴!父母也拿她们没有办法。谁知忽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这病来势凶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医生看了病后惊叹地说:哎,这是热毒,无药可医,以是悬脉。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痛苦欲绝,在一旁守候着。一天金花对银花说:离我远点吧,这病传染。银花说:我都恨不得替姐姐得病还怕什么传染。金花说反正我活不成了,可妹妹还要好好过。银花说:姐姐忘了,咱们有言在先:生愿同床,死愿同穴。姐姐要是有个好歹,我绝不独活!没过几天,金花病危,而银花因照顾金花也被传染,卧床不起。俩人对父母说:我们死后,要变专门治热毒的草药。不能再让得这种病的人无药可医,让得病的人只能等死!俩人死后,乡亲们帮着其父母按其生前遗愿,把俩人合葬在一起。第二年春天草木发芽时,金花银花的坟墓上什么草也没有生,只生出了一株绿叶的小藤。每当到了夏天开花时,花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乡亲们都很奇怪,从没人见过这样的花,于是便认为黄的是金花,白的是银花。又想起姐妹俩临终前的话,于是就采下花来服用来治疗热毒,果然有效。从些人们就把这种藤上的花称为金银花或二花。每一个植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以此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6 要打好河南“仲景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河南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中医药自然资源和人文非常丰富。河南中医药大学、南阳医圣祠、宛西制药的中华医圣苑、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张仲景展览馆被命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成立了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分会,组建了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团,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等13位专家当选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推出《精诚大医》《大国医》等一大批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群众喜爱。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河南站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宣传。成立许敬生中医药文化研究工作室,开展古籍遗迹的整理与研究,并设立了《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洛阳正骨、焦作四大怀药加工与炮制等先后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于学生中医药思维和兴趣的培养,要在中西并重的基础上,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使其成为“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三有”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勇,蔡光先.浅谈中医药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4):106-108.

生活药学论文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 学习理论 课程标准 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教材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而师范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开展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危害的宣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课前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一、《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材内容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①《化学与生活》第三章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同时,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重点介绍滥用药物的危害及的危害。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某些常见药物和副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药店,阅读药品说明书,学会安全用药;通过网上调查药物错用、滥用及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拒绝的安全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树立科学用药、拒绝的正确价值观。

(三)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课文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我们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乐于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危害的宣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2.教学实施过程

二、对“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说明

1.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课程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本节课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使用药物”的要求,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学生有能力从和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此外依据互联网等课程资源,如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吸毒成瘾的机理等与课文知识紧密联系,使课文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而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人工合成药物),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天然药物)。教科书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的同时,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如服用阿司匹林、青霉素和麻黄碱的不良反应,同时介绍了的危害等。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具体药物的相关知识,而是这些知识背后含有的化学思想和方法对日常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本节的教学,在情境交流中学生了解家庭小药箱中常用药物的种类,在对具体药物的介绍中逐步建立起应用自身的化学知识,选择药物、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认识,把学生从普通人的选择和使用药物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意识和方法,认识到自身化学知识对生活的重大作用,最终完成正确使用药物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共同学习构建家庭小药箱,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在学习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要科学用药,因为所有药都有副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关于的危害从互联网选择了大量国际禁毒日的宣传图片,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观感受,使学生意识到的危害。

重视开放性课堂的特征。特别是对家庭药箱的讨论和习题中吸毒、吸烟的讨论,组织好这样的课堂,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帮助。

生活药学论文篇3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理论,内容比较繁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4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未来推动民族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课程学时不足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的知识众多,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都包含大量理论知识点,而且许多知识点都具有古代哲学思想观念渗透在里面,需要大量的学时。而现实是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安排通常需要占到一半的学时,留给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而教材中中药学需要介绍的常用中药就有一百八十余种,中成药学需要掌握的常用中成药方也有98副,介绍清楚学科的最基础知识都已经非常紧张,更别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来讲授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常用中药和中成药也只能靠死记硬背[2],缺乏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学生兴趣不高

中医药学概论中许多理论知识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里面,像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很多内容都是医古文,这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更别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生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偏向于西医,再加上中医药学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1.3教学手段单一

中医药学概论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中药材样品实物作为教学演示的标本,然而现实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药材都展示出来,而且一种中药材往往还包含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规格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中药材还属于名贵药材,不可能实物展示。学校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带学生去中药标本馆参观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受益[3]。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控教学进度,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总体进度,把控主动权,缺点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容易走神。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个问题是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一个起点,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动性帮助很大,但PBL教学的课程容量比较小,对于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来说具有挑战性。另外,PBL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会使学生专注于探索问题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每8个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梳理和总结知识,在此基础上制作出PPT,每节课前挑选1组或若干组进行5~10分钟的展示,全班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再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制作PPT阶段会经常联系教师了解、咨询问题。中医药学概论本身理论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都是抽象的内容,如果不深入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兴趣越来越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2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所以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试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和难懂的,而让他们把“金”联想成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刀,把“木”联想成树木,刀剑可以砍树木(金克木)、树木长在土里面(木克土)、水来土掩(土克水)、灭火需要水(水克火)、火可以点燃树木(火克木),学生一目了然地就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林黛玉天天忧愁悲痛而哭泣,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再对应了五志(怒喜思悲恐),说明是肺有病变了,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这样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也很容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找到答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多实物展示

中医药种类繁杂、数目众多,非常难记忆和理解,而且许多品种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4]。如肉桂和桂枝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肉桂树皮,桂枝为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再如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二者来源不同,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易混淆的药物,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察,使他们能够辨别药物的性状和特征,并采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对药材进行系统分析,就有助于学生甄别不同药物的功效、性能,激发学习兴趣[5]。

2.4完善考试考核

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看到一个中药材不但要知道它的功效、用途,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利用它去治病救人,如何跟别的药物共同作用以发挥最大功效。所以笔者衡量成绩时把学生对于实践应用的灵活度作为一大指标。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这样的考核,认为这种办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该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马上上岗,这就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考虑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于技能的培养。笔者通过积极探索找出最适合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兴.中成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2]姚丽梅,刘瑶.高职中药专业方剂与中成药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2):75-77.

[3]刘彩霞,孙杰.案例教学对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153-154.

[4]张冰冰,石岩.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试验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14.

[5]张新渝.中医四诊技能训练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生活药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该类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加之缺乏文献集结的基础。使止痛中药要性理论的研究出现空白。

生活药学论文篇5

李泽厚对黄药眠“社会性”思想的理论继承

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中将“美感二重性”的“主观直觉性”理解为人类长期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就已经显示了李泽厚对于“社会性”的理解。而这一理解是李泽厚在对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批判中,吸收了黄药眠先生美学思想的结果。这在《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一文中有着更为清晰而又直观的反映,正如该文开篇所说“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在“非此即彼、互相排斥”中要么抹杀了美的客观性,要么抹杀了美的社会性,走向了“不可统一的对立”(13)中。李氏此话一出,由其标举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的美学大旗,其意不言自明,目的就是要在理论“缝合”中修复并“连接”起黄、朱、蔡三人在“客观性——社会性”两极之间的“鸿沟”,以此通往美学研究的真途。为打破“黄、朱、蔡”三人在“客观性与社会性”问题上的“非此即彼”,连接上这种“割裂”,于是,一方面,对于朱光潜由“心物关系说”过渡而来但仍然侧重于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情趣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李泽厚拿起了蔡仪“客观性”思想的板斧,从“存在决定意识”的反映论哲学出发,义正词严地指出“即使承认了美(美感)的社会性而拒绝承认美是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就“仍然不是唯物主义”,由此在“存在决定意识”的“客观存在”维度上李泽厚与蔡仪一起再次将朱光潜打入了唯心主义的阵营中;而另一方面,对于蔡仪一直坚持的“美的客观性”问题上,他又拿起了黄药眠“社会性”思想的利剑,从“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批判蔡仪“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由此在人的现实生活的“社会性”维度上李泽厚将蔡仪划归入简单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阵营之中。以批评蔡仪为例,李泽厚对于“社会性”的理解集中表现在对人类社会的关注中:“要真正解决美的客观存在问题,就不能否认而要去承认美的社会性。应该看到,美,与善一样,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14)更难能可贵的是,年轻的李泽厚为了说明自然美的“社会性”,蔡仪“美在客观现实”的观点,他引入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化自然”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观点,集中论说了“美是客观存在,但它不是一种自然属性或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而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现象、规律。它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15),它本身已“大大不同于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自然,而已具有了一种社会性质。它本身已包含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对象化),它已是一种‘人化的自然’了”(16)。李泽厚紧紧抓住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这一命题,从人的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强力彻底地批判了蔡仪美在客观自然属性的观点。然而,学界据此则基本认为“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是第一个引入“自然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社会性”角度出发进行美学分析的学者。而实际上,不但李泽厚“社会性”的思想源于黄药眠,而且其“自然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也晚出于黄药眠先生。空口无凭,有史为证:首先,早在1946年发表的《论美之诞生》一文中,黄药眠先生就已充分论说了美在人类实践生活中的“社会性”意义:“一切自然界的风景,艺术的色彩、光线、线条和运动,都是死的,只有人类才能赋予它们以生命,然而人类的意识,又是有社会的意义的、阶级意义的。这一点本来是一个最平凡的真理,可是常常被学者们所忽视了。”(17)由于蔡仪持静观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是基本否认美的社会属性,而朱光潜先生虽持“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思想,也坚持“社会性”的维度,但朱光潜理解的“社会性”仅仅只是自然物“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所形成的“社会的物”(18),也就是说“社会性”在朱光潜美学组成中仍是人类社会意识、情趣等主观性占主要地位的东西,很显然,这种强调人的情趣意识的“社会性”与黄药眠所理解的人类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性”在思考的路径上具有本质的差别。据此,三除二,显而易见的得出:作为“缝补罅漏”,“连接割裂”“黄、朱、蔡”三人理论的李泽厚,其“社会性”的理论来源只能是来自黄药眠先生。其次,虽然黄药眠先生没有如李泽厚一样按照“学术规范”明确地在文章“页脚处”将引用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自然的人化”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观点的文献明确注释出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黄先生成为“美学大讨论”中真正率先运用“自然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观点进行美学分析的第一人(19)。黄药眠先生在《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中,在批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将人情世态与自然事物加以类比时就已经从“自然人化”的角度对美的本质的混淆进行了批评。黄先生指出:文学之描写自然现象和描写社会生活,这中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把自然加以人化,其所描写的是物,而所表现的却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但当它描写社会的人和人的生活的时候,它却不能不如实地写出生活的本质,努力去捕捉生活中所包涵着的美。(20)由于受历史所限,该文正式发表于《文艺报》(1956年7月)时,关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以及“自然加以人化”这处最最关键的句子与论述“美感二重性”一样也被删除,但在1957年版的《初学集》中得以完整出版。这些只是历史因素的偶然!但历史的今天我们理应给予客观合理的对待。综上而言,李泽厚“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美学中,其“社会性”的思想源自于黄药眠,并且正是师宗和吸收了黄药眠美学思想中强调人类生活实践的“社会性”理论营养以及关于“自然加以人化”等美学结论,李泽厚才以“黄氏美学”解说者的角色在前辈理论的继承中,强调了社会生活之于美感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然人化”这一美学命题加以了理论上的发挥,并由此走向了“实践美学”的建构之途。

“实践美学”对“生活实践论”的选择、吸纳与发展

李泽厚早期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前提,就是其吸收黄药眠关于“客观的社会性”及“个人的主观性”美学思想后提出的“美感二重性”这一理论命题。而在具体到“美感二重性”细微的理论建构中时,他与他的老师黄药眠发生了“分歧”。因此,他对黄先生的理论在整体师承的同时又有所保留——选择和吸收的是黄药眠在1940年代就已经详细阐释清楚的关于客观的社会性的“生活实践”观,因为这能传授予李泽厚无穷的“功力”,以便强有力的反驳蔡仪“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观以及对抗朱光潜“忽视社会生活”的心物统一论美学;而“分歧”和放弃的是黄药眠同样极为重视的“个人主观性”,诸如“人们的情愫、气质和趣味(或情趣)”(21)等。所以,从美学讨论中李泽厚发表的所有论文来看,尽管他最先“标举”其师黄药眠所认同的“美感二重性”旗帜,且信誓旦旦地强调“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是一个“统一的存在,忽视或否认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22),但是当落实到具体研究中时,其对于“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这一维度的阐释却与其师黄药眠旨意相背,更有违他最初的誓言,不仅几无提及、论说匮乏、近乎“丢弃”,甚至还要对持此观点的异己者给予批判。正如他1979年重新回忆时所感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论证非常粗陋简单。美感也未谈其构成诸因素(知觉、想象、情感、理解),艺术部分更为简单化。这只是写在五十年代国内环境下的一个初步提纲。(23)显然,成熟后的李泽厚此时已经充分意识到年青气躁时的自己在“美感二重性”论说中的失误与不足,这是时代环境的限制,也是其“违抗”师意的后果。关于李泽厚与黄药眠在“主观直觉性”上的“理论分歧”,在此不作展开。下面接着要着重论说的是李泽厚对黄药眠选择与吸收的部分——“生活实践论”美学观。“美学大讨论”是李泽厚美学的起步,也是他建构“实践美学”的草创阶段,而这一时期他的实践美学思想是在黄药眠生活实践观的影响下起步完成的。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尽管朱光潜在“自我检讨”后逐渐完成了由“形象直觉”到“主客观统一”的理论转向,但朱光潜作为学术涵养极深的美学家,他非常清楚人的主体意识在美感经验中的重要性,因此他又提出了“物甲——物乙”说,对美感过程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的重要性加以明确肯定,坚持认为“美感在反映外物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却起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美感的对象并不是这个物甲而是物乙”。由于理论渊源和思考方式所限,朱光潜先生美学思考的逻辑出发点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去阐释美学,所以他侧重的仍是个体主观的美感经验。但迫于学术压力,他不得不将“客观性”和“社会性”拽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以完成“唯物”的身份转变,提出了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4)这一“新”的观点。但与黄药眠理解的“社会性”不同的是,朱光潜的“物甲”“客观性”和“社会性”,更多的是一种出于人身自卫的理论“保护色”,因为“社会性”在朱光潜的理解中仍只是跳出“纯自然物”,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社会的物”这一层面而已。

抛开历史的限制,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显然有其合理性,他强调的实际就是黄药眠同样极为重视的“个体的主观直觉性”(个体审美能力)这一“美感二重性”的维度之一。但是,问题在于当时语境的压力使得“仅持一端”的思想是行不通的,强调了“主观”即意味着“唯心”,就要受到批判和谴责。因为当时思考的逻辑就如李泽厚所说:“不在心,就在物;不在物,就在心;美是主观的便不是客观的,是客观的便不是主观的;这里没有中间的路,这里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动摇,或‘折中调和’,任何中间的路或动摇调和就必然导致唯心主义。”(25)这大概就是李泽厚之所以与其师黄药眠发生理论“分歧”并放弃“美感二重性”中“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的重要缘由,也是李泽厚要吸收黄药眠“生活实践”论以便批判朱光潜的根本原因。与朱光潜相反,蔡仪始终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只不过遗憾的是,他“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是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在李泽厚眼中,这就是“简单的低级的”生物学上机械式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美学观”(26)。通过细致的梳理分析后,李泽厚得出结论:朱光潜“过去在于现在就仍然在于取消了美的客观性”,并且“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因为它依存于人类社会意识、情趣的缘故,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美的主观性,这就完全错误了”;而蔡仪把美或典型看成是不依存于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不仅是简单机械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还给“唯心主义留下了攻击的借口”,更是“错上加错”。而接下来令人“无法思议的奇迹”发生了。尽管李泽厚师承黄药眠提出了“美感二重性”,但迫于时代的条件限制,他不得不放弃最初所强调的“统一存在,缺一不可”中的“个人主观直觉性”这一面,甚至就因为在这一“阶级意识、个人情趣”的“个人主观直觉性”维度上朱光潜与黄药眠意见一致,李泽厚也要在批判朱光潜的同时连带老师黄药眠也加以一同批判,尽管其着墨最少、批判力度也最小:“黄药眠的错误大体与朱光潜相似,只是表现得隐晦些”(27)。李氏对老师的批判是留有余地的,也是含糊不清的,通篇只有这一句话。李泽厚的论说策略和批评手腕可谓相当高明,因为“更无法思议的奇迹”还要上演。上文已述:李泽厚对黄先生的理论在师承的同时又有所保留,“分歧”和放弃的是黄药眠与朱光潜都极为重视的“个人主观性”,而选择和吸收的是黄药眠关于“生活实践论”的观点。而“奇迹”就在于——李泽厚要用选择和吸收其师黄药眠先生的“生活实践论”再反过来批判黄药眠和朱光潜都坚持而他自己又“放弃”和“保留”的“个人主观直觉性”的观点。“生活实践论”是黄药眠1940年代批判舒芜《论主观》以及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等等文艺批评实践中的核心武器,也是黄先生作为一名“身经百战”历经无数革命洗礼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思考文艺理论及美学的逻辑出发点。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5年,在《论约瑟夫的外套》一文中,黄药眠就从“生活实践论”的角度出发批评了舒芜《论主观》中“把人类整个历史解释成为主观发展史”的观点,黄先生指出:无论是一定阶级的主观亦好,无论是一个人的主观亦好,主观是决定于历史社会所赋予的具体的生活条件。换句话说,也就是生活决定了意识。我想机械的教条主义之来源是由于一些没有实践经验的知识人,只从理论里去学习到一些前人的学说,专从抽象的原理原则里寻找根源,而没有实践的生活去充实他的内容的缘故。首先是要加强实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使主观更明显和更有力“实践”“生活”是指根据于一定的社会的历史的任务去斗争。(28)黄药眠从“生活”“实践”的观点出发,指出了舒芜剥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发展主观抽象的空谈理论的弊病。在随后的《论美之诞生》一文中,黄先生又在美学问题上运用“生活实践”的观点批判了朱光潜剥离实际生活、割裂社会历史内容仅从“美感经验”出发将美看成“形象的直觉”的观点:“美感经验虽然不是直接由功利观念产生,可是它为现实生活所培养,和为现实生活所限制;而现实生活是无法和功利观念割裂开来的。”与朱光潜一样,黄药眠也赞同审美经验中个人主观的审美力,但与朱光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美感经验“不是名理的知识”“与科学知识无关”的“孤立绝缘”的“单纯的意象世界”不同,黄先生是从社会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将之看成是人类生活反复堆积、沉淀的结果。他指出:“美感都是根据于人们的情愫、气质和趣味(或情趣),而这些情愫、气质和趣味,则又直接地决定于生活。每个人都要生活,因此每个人都必然会有功利观念。这种生活上的功利主义,久而久之就沉淀在生活意识的底层,而无形中影响到他的审美观念。只有从生活这个角度去看,从阶级意识这个观点去看,才能获得一个满意的美学上的答案。”(29)黄药眠“生活实践”的文艺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延续和发展。1950年在《论美与艺术》一文中,他更加明确地从“生活实践论”的角度论述美与艺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从“实践论”的角度研究美学的论文之一。文中黄药眠正式提出了自己对于“美”的研究结论:“美是人们在当时历史的具体条件之下,各自根据其阶级立场民族传统,从生活实践中去看出来的一个系列的客观事物的典型性。”(30)在这一对美的定义中,黄药眠将美看成是“客观事物的典型性”这一观点并不新鲜,早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1942年延安新华书店初版)中就已提出“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美是生活”,而只有同类事物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也即“典型”“才是美的”(31)。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蔡仪的《新艺术论》(1942)、《新美学》(1947年初版)中更是对“典型性”有着详细的论说:“艺术的形象则是主要地以个别显现着一般。这里在个别里显现着一般的艺术的形象,就是所谓典型”,“艺术的美就在于艺术的典型,艺术的典型形象就是美的形象”(32),“所谓美的事物,就是种类的属性条件较之个别的属性条件是优势的事物,也就是‘个别里显现一般’的典型,这是我们对于美的基本的规定”(33)。但是,黄药眠与车、蔡两人在“典型性”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是从“生活实践”的理论高度对之加以发挥和阐释:所谓种类的典型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本身固然是在推移,但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种类,这些典型性是随着人们对于它的看法来转移的。美的典型性,虽然是客观地存在着,但它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各人的立场不同,因而各人所遵循着的序列不同,而所谓典型也就不同了。强调从生活实践去看出美来,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34)而人类的生活实践又与人类的历史文化发展、阶级意识、个人长期的环境感染及文化教养等各种因素是紧密相关的,它是人类历史文化层积、竭力的历史结果。于是黄药眠进一步指出:“从生活实践去看出美来的感觉,是从许多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层积所陶养成功的。美是人们在当时历史的具体条件之下,各自根据其阶级立场民族传统,从生活实践中去看出来的一个序列的客观事物的典型性美必须是经过人类的认识才能成为美,而人类对于美的认识则是从生活实践出发的,因此美的典型性又必须是通过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美的传统而具现着。”(35)正是从人的“生活实践”入手,将美的“典型性”和“美感”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形态中历史阶级性和民族性美的传统的呈现,同时又辩证地看到环境感染和文化教养下人的情愫、气质和趣味对于美感形成的重要作用,黄药眠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蔡仪在美的问题上便自动地划开了距离。黄药眠先生对于“生活实践”的理解是十分深刻而丰富的,远不止以上内容,尤其是其“积累说”也正是孕育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之中,并被李泽厚吸收发展成了“积淀说”,容专文再述。

在随后发表的引发美学论争的《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中,黄药眠与1940年代批判朱氏《文艺心理学》的《论美之诞生》一文相似,明确从“客观的社会性”及“个人的主观性”两个辩证的维度出发,从“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自然加以人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社会历史的“文化积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教养和禀赋”“人化的感觉”(36)等多个角度对朱光潜的“形象直觉说”加以批判,其行文除时代背景限制下特有的“火药味”外,其内容和思想都可谓有理有度,在同类批评中应数上乘之作。可是这些在当时极具见地的思想,为什么当下学界学人却视而不见而仅仅停留于苛责黄先生批评话语的“政治姿态”(37)呢?与今天学界对于黄药眠在“美学大讨论”中所扮演的历史地位评价不相称而相反的是,师宗黄药眠理论思想的李泽厚却得到了与其“身份”不符的过分“拔高”。下面再来看李泽厚是如何吸纳与继承黄药眠关于以上“生活实践”论的美学思想进而又运用于批评其师黄药眠以及朱光潜、蔡仪两位前辈的。针对朱光潜美在“主客观统一论”思想中主张的“美感能影响美”,美感的对象“并不是这个物甲而是物乙”,在美感反映外界过程中主观条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剥夺了美的主观性,也就剥夺了美的社会性”(38)等观点,李泽厚拿来了黄药眠上文提及的关于“生活实践”“阶级立场”“民族传统”等理论思想,跟随其师黄药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批评了朱光潜剥离生活实践的美学思想:没有社会生活内容的梅花是不能成为美感直觉的对象的。它(指美感——笔者注)不是简单的生理学或心理学上的概念,而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和个人文化修养的精神标志。人类独有的审美感是长期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对个人来说,它是长期环境和文化教养的结果。美感直觉本身中,就已包涵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功利的实用的内容所以才产生和决定了美感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种种差异。美感这种表面上的个人主观偶然的心理活动,就完全是客观必然地决定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而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实践的。(39)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生活实践”的论点恰到好处地“击中”了朱光潜从心理学出发强调个体审美经验的美学薄弱处。再次,针对蔡仪“美在客观自然属性”的观点,李泽厚又搬来其师黄药眠上文提及的关于“自然加以人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化了的感觉”等思想对蔡仪进行了富于力度的批判: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是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着的。自然这时是存在在一种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之中,它与人类生活已休戚攸关地存在着一种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关系具有了一种社会性质。它本身已包含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对象化),它已是一种“人化的自然”了自然美的社会性也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40)当然,李泽厚对于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美学思想在选择和吸收的同时也给予了丰富和发展,尤其表现在“自然的人化”这一观点上。如果说黄药眠在《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中,仅仅是将这一命题率先在讨论中提了出来,那么李泽厚则是沿着老师指明的这一方向对之加以了深化和拓展。

1957年3月至5月份由黄药眠组织牵头在北师大发起的“美学论坛”上,继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之后,黄先生最后所作的演讲《不得不说的话》成为他在美学讨论中落幕的“告别仪式”,一周之后即在“反右”运动中被剥夺了学术权利,打入了另册(41)。但是,正是在这篇演讲中,黄药眠对“美学是什么”(不是问“美是什么”——笔者注)、“美与美感”(提出要跳出哲学认识论,从生活实践入手,主张美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已初步萌发了价值论的思想)、“形式美”(提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取决于人的生活经验和美的评价)、“自然的人化”(明确提出自然现象的美,不仅能要从整个社会的人去衡量,将自然人化,也要从每个人的感性认识去衡量——李泽厚仅仅强调前半部分而忽视后半部分,笔者注)、“审美能力”(知识修养、习惯传统等)、“审美个性”(知识观、认识观、世界观)以及“社会美”(指出艺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形象的反映,还要看到个性、情感——这一点李泽厚直到“”之后在《形象思维续谈》一文中才提出,笔者注)(42)等美学问题进行了耳目一新的诠释,并萌发出了由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的思想幼芽。可惜的是该文因黄先生“军师”的身份被尘封42年,直到1999年才显露于世,更可惜的是黄药眠从此退出了美学论坛,美学事业也自此损失了一名很有可能改变当时学科发展走势的学术主将。历史似乎也给李泽厚创造了“代师成名”的机会。此后,李泽厚在黄先生“生活实践”论、“自然的人化”等观点的吸收继承基础上,加上对苏联以万斯洛夫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派”理论资源的吸纳,他在美学问题上集中落在了对“生活实践”(43)观点的论说上,并在往返论辩中不断丰富着实践美学的理论话语,为1980年代“美学复兴”中真正建构属于他自己的“实践美学”思想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生活药学论文篇6

1课程内容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1)药品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2)药学实践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3)药品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的基本管理规则;(4)药师职业道德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5)解决药学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对我国药品管理的体制、机构,药事法律、法规以及药事活动的主要环节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并运用药事管理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工作,为执业药师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实践

2.1案例教学法

药事管理学涉及的法律问题非常多,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法规条文感兴趣,并能牢牢记住,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讲述、归纳、分析和讨论。例如,在绪论中,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管理内容出台的背景及实施的重要意义,我们有针对性地列举了3个典型案例:1937年发生在美国的“磺胺酏剂事件”,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对西方药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957年的“反应停事件”成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1984年的“晋江假药案”触目惊心,震动中国。通过这几个案例,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兴趣和决心。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中我们还列举了很多经典案例,如讲授有关药品时,制作了“药品十宗最”的案例,使学生对新药研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介绍药事管理法的渊源时,列举“白武松案”,强调刑法与本法的重要关系;在假药、劣药及相关法律责任的教学中,介绍2006年的“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让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案件的能力;另外,针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违法药品广告”和“药品商业贿赂”等社会热点问题,选择整理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如“网上虚假伟哥案”、“曲美违法广告案”和“医药代表七步曲”等,引导学生关注医疗体制改革,实事求是、诚实做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3方面的问题,首先应优选建立案例库,选择的案例应注重其典型性、时效性、准确性以及难易度[3]。其次在运用案例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切忌过于频繁地插入案例,能够启发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即可。最后,案例问题的设置关系到案例分析讨论的实施,问题设置不当,可能导致讨论和分析时的偏题。

2.2情景互动式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及查阅文献,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及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尝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情景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药品经营监督管理”这一章,组织了药品学术推广课堂模拟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4个小组,小组自行分工,推选1-2名同学为重点发言对象。各组在国内外知名药企中选择一家企业,围绕企业文化及主打产品的药品信息,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检索资料,制作学术推广PPT,准备时间为1周。再进行课堂宣讲,时间15min左右,由学生评委评定打分,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此活动在2个班级作了试点,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制作的幻灯片中既有动画,也有视频文件,可以看出学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2.3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成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4]。我们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在绪论中,用较浅易的英语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内容等,让学生用中文讲解,然后教师给出中文的对照,使学生了解本课程。比如将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概括为3个方面[5-6]:Masterthemajorlawsandregula-tionsinpharmacypractice(掌握药学实践中的基本法律法规);Distinguishthelegalbehaviorsandillegalbehaviorsduringtheprac-ticeofpharmacy(明辩药学实践行为中合法与违法);Analyzetheproblemsexistinginpharmacypracticeandsettlethembyusingthemethodyoulearnedinthissubject(分析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各种药学现象和问题)。具体章节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运用中、英文概括讲解。每章中的重点英语专业术语,如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traditionalmedicine(传统药)、OTC(非处方药)、prescriptiondrugs(处方药)、ADR(药品不良反应)等,要求学生能够立即反应并说出对应中文及英文全称。

2.4习题教学法

课程中法律法规条款较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也多。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习题教学方法效果也非常好。根据各章教学重点,按照执业药师考试的形式设计一些习题,也可以选历年执业药师的考题,每次讲完理论后,抽出5-10min的时间让学生做,可促进学生消化吸收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助于记忆。

3教学改革的设想

3.1PBL教学法的应用

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将应用“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模式,比如根据“普药大王”四川蜀中制药为降低成本,用苹果皮制作板蓝根,最终导致其中成药生产线被令停产、GMP证书被收回的案例,设计了“由苹果皮引发的惨案”的PBL教学素材,将以模拟法庭,实行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尝试PBL教学,将学生分成了法官、公诉方、被告方及律师。按各自分工,检索所需的相关资料,把知识片段连在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完成整个庭审过程,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法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地运用。

3.2评价模式的优化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对考试模式进行逐步改革[7],把考核分成两部分,即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如参加活动,课堂提问,案例分析作业等,占30%;期末以笔试形式考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占70%。这种考试模式能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情况,既考结果也兼顾过程,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3其他借鉴相关院校的教学方法与经验

我们将依托我校教务处的精品课程系统,积极构建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此外,在案例和多媒体教学中,适当配以图片和视频,对教学也将会有一定促进作用。

4结语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培养并树立了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但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和改革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以实际效果为准则,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推动药事管理学科的发展。

生活药学论文篇7

关键词:蒙医要学 医学交流 医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在众多民族医药当中,蒙医学是一块灿烂的瑰宝,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医学同其他传统医学一样,都是在人们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医学、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藏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与其他传统医药之间的交流,对蒙医学近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药学的发展史也是蒙医药学与各民族医药之间的交流史。

民族医学之间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内容与每一传统医学的母体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医药交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 有使用价值。②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③符合民族的心理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它是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医学理论是作为文化的一分子被吸收进来的。文化模式给医学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医学本身直接参与了文化模式的建构。蒙医学是根据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疾病特点,在原有的理论雏形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吸收外来医药的精华而形成的。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对其他医学进行民族化的产物,也是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一、传统蒙医学经验积累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之前是传统蒙医学积累经验的时期。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与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卫生保健习俗和经验,而且在饮食、药物及外治等方面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有些方法在中医学或藏医学著作中有零散的记载。

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经验在中医经典中的生动反映,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蒙医学与中医学之间的交流。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烧地炕急救法,与《史记》中记载的汉使苏武自刎时匈奴人所用急救的方法十分相近,很有可能这种与北方寒冷气候相适应的急救法在此时已经传人了中原地区。唐代社会繁荣。中外医学交流日趋活跃。中医学著作

二、传统蒙医学形成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初至l6世纪中叶,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蒙医传统疗术、饮食疗法及临证用药等诸方面在原有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骨伤科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独立的临证学科嗍。由于统治者提倡各种文化兼容并蓄,蒙古族与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倍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医学交流。中医学与蒙医学的交流空前活跃。据《长春真人西游记) 记载,成吉思汗仰慕道家养生,特召见中原全真道教领袖长春真人丘处机。两人当面谈论道家之养生之法。据《元史》记载,1226年在蒙古军中发生传染性疾病,精通中原文化的耶律楚材应用中药大黄治疗,这是蒙古族使用中药的较早记载。[71在蒙汉民族往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少北方民族医家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汉医,有些汉医著作被传播到蒙古地区,对传统蒙医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蒙汉医学合璧之杰作。其中相当篇幅论述了蒙古族传统医药及其北方游牧民族医药知识。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成书于1330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收录了大量蒙古族传统饮食,并作了理论阐释。

元朝时随着广惠司、回回药物院等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然会有回回医药著作及医疗技术、药物大量从西域的传入,促进了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蒙医学的交流。《回回药方》就是一部中医学、蒙医学与阿拉伯医学学术交流的产物。蒙古族的正骨技术也是比较进步的。一般认为,《回回药方》中之正骨、骨外伤手术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正骨、脱臼之治疗原则等,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中的骨伤科处理措施等,都或多或少吸收和总结了蒙古族正骨经验和技术。《晶珠本草》、《兰塔布》、《蓝琉璃》等等医药著作先后传人蒙古地区,促进了蒙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中医学对蒙医学也有较大影响。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直接或通过藏医学传人蒙古地区,从而影响和丰富了蒙医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脉诊等成为蒙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章列举了l8种病的治疗方法。《方海》等方剂学著作中也收录了大金丸、理中丸、八理散等一些中医方剂。明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了不少蒙古地区常用药物及用药经验。

生活药学论文篇8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教学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又涉及医学、药学、统计学、心理学、广告学、管理学、药事管理法规等许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是它有集方法性与实物性于一体。这门课程需要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以医药营销为特点,总结医药营销的规律,并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卫生类学校药学专业,将医药市场营销学作为必修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笔者试就《医药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的体会。

1、课本理论与案例教学的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医药市场营销学最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一个阶段以后,开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对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先进行分析,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想法,其他各组针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再提出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评论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课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了解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工作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

2、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学好医药市场营销学就必须更多地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在报纸杂志、网络上查找一些关于医药营销类的文章,每次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由一位学生上讲台谈谈他所找到的文章,与大家进行分享、讨论。学生自我讲解,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共同分析,最后进行自我总结。这种互动的形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市场调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两次的市场调研活动,能有效地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准备好调查问卷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分组、分类对当地的药店、药厂、医药销售公司等进行走访、调研,零距离地接触医药消费者、医药代表、医药企业领导,完成调查问卷等调研任务。通过市场调研,不仅能让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市场,深沉次地感受市场,还懂得了商品在市场中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有哪些需要。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人才才能为市场所接纳,从而指导教学的更新、改革。

4、网络学习

现在的知识更新迅速、信息传播量大,医药市场营销学可以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商品在网络上的营销模式,了解医药公司、企业的网站,加强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熟练性和自主性。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加合适的教学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很快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伍雪芳.关于医药市场营销的教学创新[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02-103.

上一篇:药学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学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