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01 13:16:38

诚信的心得体会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儒家诚信;意志;德性

中图分类号:B22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056―06

意志与认识、情感、信念等一起构成道德的内在心理结构,而且意志是道德心理向道德行为、道德品质转化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意志是个体德性的基础,个体德性也必然彰显意志的力量。传统儒家诚信蕴含着极其强烈的意志精神,服膺于“天人合一”观念,诚信主体具有鲜明的意志自由;执着于“诚”的价值,诚信主体获得不竭的意志动力;忠诚于“内诚外信”的要求,诚信主体表现出坚毅的意志行为;遵循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路径,诚信主体实现自我的意志修养。从意志维度探讨传统儒家诚信,有利于我们深入解析传统诚信伦理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儒家诚信思想的价值性资源。

一、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

诚信从何而来?诚信是他律的社会规范还是自律的德性要求?诚信主体的行为是被决定的还是自由自觉的?对此等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涉及诚信思想的形而上学问题――意志是否自由。在西方学者看来,意志是钩联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的必要纽带,没有意志自由①,人们就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无所谓道德之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持有宿命论倾向,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控制,忽视个体的感望和意志自愿,个人的意志总体上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认为儒家伦理中没有意志自由。实际上,这一看法失之偏颇,儒家自孔子以降,在强调知命,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同时,许多思想家都肯定人具有独立的道德意志,肯定道德意志的积极作用,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

儒家诚信思想中的意志自由观念是以“天人合一”为其形而上学基础和逻辑出发点的。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道的自然法则与人道的当然之责的合一。从儒家“诚”之范畴内涵我们大体可以得知。“诚”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具有形上性质,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孟子特别提出“思诚”命题,认为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在于取信他人。《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宋儒更是将“诚”之范畴作了极大的发挥,将诚与道、诚与理、诚与性打通,认为诚既是天之道,亦是人之性。宋儒皆言天道本诚,诚是天道的本真状态并成己成物,人道即性,诚是人性之本原。

出于对天道的感应,儒家没有形成西方的“天人相分”与“上帝存在”的逻辑思维和道德理念,而是将诚信的意志自觉和对天道的虔敬统一起来,形成儒家独特的意志自由观念。孔子肯定人有独立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每个人都是自我道德上的主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作为“仁”统摄之德目的“信”(诚信),孔子认为亦是人的意志的自由选择。孔子指出君子应该“谨而信”,赞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孟子比孔子更明确强调意志的自觉能动性,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存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人是愿意而且可能“思诚”以致成贤成圣,把人的道德意志能动性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从而对普通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荀子也充分肯定了个体诚信的意志自由与自觉。他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日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荀子・解蔽》)荀子讲心对身的主宰作用,主要是意志、情感的主宰作用,这里的神明之主即自主的意志。所谓“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就是讲意志的自由选择。“心容其择也”,也是说意志具有选择的作用。“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中庸》讲“诚者,自诚也”。张载言“诚,善于心之谓信”(《张子正蒙・中正》)。王阳明“致良知”之学更是强调良心的自觉自为,诚信就在于良心之“磨镜去垢”之后的澄明。

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和担当精神,使得传统诚信具有鲜明的德性伦理的特征。借助于天人合一观念,儒家诚信获得了形上支持而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人们对于诚信的人道规范天然具有一种敬畏感,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历史条件下,通过借助天的权威甚至神秘性,人们的诚信观念确实较为容易确立,亦是不争之实。但我们也要看到其理论的缺陷与历史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看不到诚信产生的社会历史本质,在诚信的来源问题上,由天道直接引出人道,从而不可避免地将必然与当然、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混为一体,把“人道”这个人们行为的“当然之则”看作是不可违背的“天命”、“天理”之必然,陷入了道德宿命论,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是极其不可靠和虚幻的。另一方面,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并非没有限度,其限度就在于诚信的指向及局限,“诚”受制于“礼”,“信”受制于“义”,传统“礼”、“义”的时代局限直接影响和决定诚信意志的广度与深度。

二、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动力

儒家诚信除了获得天道的支持,还需要有心灵的自觉,需要有自我心理的认同和意志驱动,而这个心理认同和意志驱动的力量就是心性之真诚。儒家在天道观的关照下,打通了天道的实有到人道的应有的关系,又通过人性论和心性论的解释,使诚信获得了主体的认同与连绵动力。

认识诚信的意志动力,需要做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诚信自我价值何在?二是诚信能否获得主体的认同?

儒家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除了借助天道观的支持,还需要通过对“诚”与“信”的解释,揭示诚信的内在之德性。在儒家思想中,“诚”是兼具道德的“知”、“情”、“意”、“信”等现代内涵的词(在宋明理学那里甚至具有本体论的色彩),尤其具有强烈的意志意蕴。朱子说:“诚者,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诚者乃“开心见性,无所隐伏”,指的是作为人的一种真实的内心状态和品质,表现为个人自身的品行、品德、修养、情操,它是道德的、内在的。而“信”本意指人所说的话、许下的诺言和誓言等,表现为对某种允诺、信念、原则等发自内心的忠诚。儒家认为诚是百善之基,一切真正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真诚,有诚才有德。宋儒周敦颐对“诚”“信”关系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子通书・诚下》)。“诚”为五常之一的“信”的本原和内在根据。“诚”即内在的精神气度,“信”即外在的行为表现,无诚即无信,无信未必无诚。只有出于真诚,才能形成德性之知、情、意、信和行,形成道德习惯,养成道德品质。诚信的本质力量就在于诚,诚乃是诚信之德形成、增进的内在保证和驱动力,诚也是其他各种德性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言:“如播种相似,须是实有种子下在泥中,方会日日见发生。若把个空壳下在里面,如何会发生?”,“若不实,却自无根了,如何会进?”(《朱子语类》卷六十四)儒家将诚信与“善”紧密相连,注重其诚信的道德实质,而不是仅仅注重于诚信的外在形式要求。儒家诚信就是真诚于心,信于道义,强调对自己真实本性的忠诚,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性和一往无前的坚定性。这与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基础上的契约诚信、功利诚信与宗教诚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论是否有外在规则他律(如法律)的强制约束,是否有功利性的后果和是否有超越性的上帝存在为基础,而仅仅出于对道义的认同去实施行为,因而具有相对的纯粹性和自律性。

个体心灵如何能认识“诚”并接受它呢?儒家借助心性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心性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它强调心统性情。儒家所言的心不仅指人的思维器官,而且具有道德内涵,即指道德意识、道德思维和道德修养之意。儒家不离“心”谈“性”与“诚”。孟子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理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心是性的根源,而心是思的主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那里,诚虽是天生就落根于心的,但由于人心有利欲之求,诚心能被蒙蔽而放失,故要发挥心的思虑功能,“求其放心”,觉悟到天道之诚而使德性澄明。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他亦认为“心生而有知”,能知社会“义理”,从而规范自我言行,并且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论及“心”与“诚”的关系:“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不苟》)。宋明理学均认为“诚”存在于“心”中,但心对“诚”的认识因理学各派观点不同而存在分歧。程朱理学认为“心包万理”,“性”即“理”,义理是心的认识对象,但也承认心外有理,故主张“道问学”、“格物致知”,同时亦不反对“尊德性”、“自我体认”。陆王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心即是理,心对理的认识即是心的自我体认,无需外求,从而将“诚”与心、性、理完全等同起来,诚为心之本体,心对诚的认识就是“自家之体认工夫”。张载、王夫之气本派认为“心”与“诚”并非本体的同一关系,而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诚”在他们那里是没有超越性的本体内涵而只有认识论意义,“诚”被视作为一种心理的意识,如情感、意志、信念等的合集。

当存在于心中之“诚”被人“心”所认识,转化为人的自觉意识之后,诚信观念才真正树立,但这种诚信还没有表现出现实性,因为意志还没有对主体的情感、行为发挥作用,还没有呈现诚信的外在载体。诚信观念的发用还有赖于“心”主宰功能的发挥,一是“心”从积极方面的扬善并“择善而固执之”;二是“心”从消极方面止恶并“见不贤而去之”。“诚”的意志通过诚己、信人、欲人信、使人信等几个环节的交融,从而完成完整的诚信运行过程,至此,个体诚信实现了内城外信的历程而获得圆融。

儒家正是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由于真诚心性的缺失导致社会礼崩乐坏、伪善盛行之流弊,极力倡导真诚无欺,以诚统信,应当说是抓住了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和关键,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我们应认识到儒家把诚信视为一种自我的德性,其重心在“己”而不在人,重主体之“诚”轻他人之“信”,强调自律却忽视了他律,过于依赖人的内心信念,缺少必要的外在利益制约力量,缺乏坚强有力的诚信制度的保障。

三、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行为

在儒家看来,个体诚信的意志品格既是内在的意志自觉与良善,亦是外在行为的自律和持久。“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的内在的意志精神气度,必然体现为外在的“信”的意志行为。

学者陈劲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中将儒家诚信心理结构划分为正性取向和负性取向,其中正性取向有5个维度,即义、敬、真、仁、勇;负性取向有4个维度,即虚滑、欺诈、轻妄、奸狡。对应“义”之意志行为有“坚贞、强毅、披肝沥胆、守信、执着、刚直、有始有终、舍生取义、高义薄云”等,对应“敬”之意志行为有“稳重、踏实、本分、敦厚、认真、恳切、温良、从善如流、开诚布公”等,对应“真”之意志行为有“正直、诚实、光明磊落、坦荡、耿直”等,对应“仁”之意志行为有“内恕、豪爽、慷慨、心心相印”,对应“勇”之意志行为有“面折廷谏、铁面无私、理直气壮、直言无讳、敢作敢为、勇、不卑不亢、乃心王室”等;负性取向的虚滑、欺诈、轻妄、奸狡即是道德意志的无力或意志取向的偏离正道所致,每个取向都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这种划分让我们对儒家诚信的意志内涵与表现有了整体的了解。

从儒家的理论和其生活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出儒家诚信行为在意志维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内在“诚”德的引领和内外一致。王夫之说:“有不诚,则乍勇于为而必息矣。”(《诚明篇》,《张子正蒙注》卷三)缺乏“诚”的勇敢,行为最终难免要偃旗息鼓,悄无声息。如前所述,诚德是“义”、“真”、“虔”、“仁”、“勇”等众德之门,“舍生取义”是因为有道义的根基,“本分敦厚”是因为有虔敬的心理,“光明磊落”是因为有“真诚”的底蕴,“豪爽慷慨”是因为有“仁爱”的关照,“直言无讳”是因为有“勇气”的支撑;诚信需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做到内在与外在的协同。对此,《吕氏春秋》中有经典的解释:“非辞无以相期,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心之谓也。言不欺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二是行为“恒久”的努力。诚信即“至诚无息”,具有坚持性的品格。唐孔颖达说:“以行之一长久,能成就于物,此谓至诚之德也。”(《十三经注疏・中庸》)可见,诚的德性就在于它的连绵不断,如果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谈不上具有诚的德性。[8]大凡虚滑、欺诈、轻妄、奸狡的行为,有可能蒙蔽众人一时的眼目,亦有可能蒙蔽一人永久的耳目,但不可能蒙蔽所有人永久的耳目。三是行为勇于应对困难、恶逆的环境和条件。意志因困难恶逆而生,亦因困难恶逆而显。儒家诚信的意志品格因其勇于面对艰难困苦、逆境危险的环境或条件而彰显其魅力。在困顿环境中始终诚信如一,如“蔡勉旅坚还亡友财”、“阮湘圃耻得不义财”;在守信与利益冲突面前重信守诺,如“杨继宗要廉不要钱”、“曾子舆杀猪教子”、“辞曹操关羽千里奔刘备”;在遭受挫折和逆境中守信如初,如“杖汉节苏武牧羊”、“宋弘富不易槽糠”;在危险的境况中勇守诚信的道义,如“晋董狐书法不隐”、“高攀龙视死如归”、“陈小官不附和王申”、“铁面无私包文正”。正是诚信的行为成就了古圣先贤的德性和境界。

我们在看到儒家诚信行为内蕴和外显的意志力量时,不得不慨叹其德性伦理的崇高和伟岸,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认识到其标之过高的诚信伦理要求对普通民众的悬隔,认识到其单向的诚信义务而无平等互通的角色定位,认识到其纯粹的诚信义务而无权利的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剔除其时代的糟粕而创新发展其合理的价值内涵。

四、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修养

儒家诚信修养方法极具特色,重视意志方面的心性纯化和实践磨砺。儒家个体诚信的心性修养,即从个体修身的源头“正心”、“诚意”阶段就着手,纯粹、凝炼、强化诚信良善的意志动机,夯实诚信的内在根基。

《大学》是儒家典籍中较早系统论述诚信修养思想的作品,提出了许多包括诚信的修养方法,如“正心”、“诚意”、“慎独”等。“正心”是儒家进行道德修养的起始阶段,“所谓修其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忮,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礼记・大学》)在儒家看来,“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动机,就是增强、扩充自己善的欲望和感情而减弱或摒弃自己的恶的欲望和感情。而心之正,即是诚,即是信。如何做到正心,儒家提出了各种方法。孔子强调要“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这是从积极的方面去正心,又提出“克己”、“修己”、“正身”去克服那些不正当的道德动机,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正心。孟子提出要志在仁义、志在圣贤,要“不动心”,要养“大男”,树立坚定而正确的道德信念,不要因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朱熹提出了“省身克己”的诚信意志锻炼说,他主张关起门来,按曾参“吾日三省吾心”的方法,“专用心于内”。

“诚意”即包括诚信道德意志的修养和集中,就是自觉地把意志集中到高尚的诚信目标上来,使自己的意志诚实而无欺,不虚伪,不受恶、邪所染。也就是使诚信意志按其本然的状态得以发生、发展,这样就能到达诚信的意志纯一之境。《大学》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在解释《大学》时指出“深自省察以致其知,痛加剪落以诚其意”。朱子解释说:“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对“意”和“诚意”的一个经典性的解释,后来的儒家包括王阳明,都同意并接受了这一解释。如何做到“诚意”?周敦颐强调“主静”、“无欲”,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剥落”物欲,张载提出“尽性以至于穷理”(自诚明)、“穷理以至于尽性”(自明诚),程颐重视“敬义夹持”、“格物致知”,朱熹突出“居敬穷理”,王阳明高扬“致良知”、“尊德性”。

儒家“诚意”还开出了别开生面的“慎独”工夫。“慎独”的要义在于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不以外在因素作为自己践履道德的根据,它是在“不睹”、“不闻”、“莫见”、“莫显”的独处情境下,在“隐”和“微”上下功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能做到“表里内外、精粗隐微”、人前人后、明处暗中始终如一。如何做到慎独呢?《礼记・大学》云:“所谓诫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拼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里谈到要修身养性,提高自己道德水平,就不应自欺,而应尽力让自己如同讨厌恶臭一样,从内心讨厌恶,如同喜欢美色那样追求善。应该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应只是做给外人看。可以说,“慎独”充分体现了诚信道德意志的自制性特征,是具有诚信之人自觉的道德实践,它不仅是通过极其严格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增强道德意志、升华道德信念的一种方法,又是一个人在社会现实中将自我需要同社会要求统一起来,凭借道德意志的力量来践行道德信念,养成一以贯之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把诚信意志修养寓于丰富的生活实践活动之中,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凝炼成坚定的道德认知和意志自觉,是儒家诚信思想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特色。躬行践履是传统儒家极为重视的诚信修养方法。“躬行”即身体力行,亲历亲为。中国的传统伦理学家无不强调“躬行践履”,以“躬行践履”作为诚信修养的最重要途径。儒家从孔子肇始就很重视个人的笃行,他教导人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认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同上)他看不起“巧言令色”之人,认为他们“鲜矣仁”。孟子在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理性运作的同时,又提出“存心养性事天”的实践功夫,并且最终落在“存心养性事天”的道德实践上。荀子也是重行主义者,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这是对于行的重要性的最明确的说明。《中庸》之“诚”重笃行,宋明理学更是强调在实践中培养诚信道德,在实践中磨砺诚信意志品格。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虽然在“尊德性”与“道问学”方面存在根本分歧。但是在对“由实践而形成德性”的认识方面却有相同的看法。朱熹重视道德、道德意志修养的“道问学”,但并不忽视“尊德性”,始终坚持认为“论轻重,则行为重”,“《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若不用躬行,只是说得便了。”(《语类》卷十三)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明确地把实践提到第一位,并作出了理论性的总结。“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传习录》上)王夫之在诚信修养的路径方面作出了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回答,他说“心志专一,意气就随之而动,而后可德成。故学、问、思、辨、行五者的关系,以“笃行”为“第一不容缓”、“必以践履为主”(《读四书大全说》卷六)。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2

一、完善诚信培育制度是根本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明礼诚信”;“八荣八耻”中也把“诚实守信”提到首要位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诚信友爱”;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也把诚信培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以上可以看出,诚信无论是在社会发展还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诚信培育已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尤其是每个中职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建立诚信评价机制是保障

诚信的培养,主要靠主体的自身养成,但一定的外在机制约束也是诚信品德培养必要的保证。在我国,诚信目前主要依靠自律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品质在诚信的实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提升社会整体诚信水平,还需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即以诚信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机制。要通过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监督、惩戒机制的运用,让诚信的主体得益,不诚信的主体受惩,在全社会彰显诚信。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诚信评价机制已趋于成熟,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也尝试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等手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在中职学生诚信道德培育上既要强调自律,也要强调他律,逐渐使他律内化为自律。

参照国外一些做法及国内一些高校的有效探索,笔者认为,通过诚信机智的简历来使中职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势在必行。

1.组建诚信评价机构。中职学校应成立专门诚信机构,机构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由学工、教务、团委、图书馆、总务处及各班主任等联合组成,制定诚信评价方案,出台细则,使诚信评价有章可循。该机构负责学对学生进行诚信评估,其中班主任是评估的主力,因为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掌握的最清楚,也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2.确定诚信评价指标。诚信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作为评价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众多标准中选取学习、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作为诚信评价指标,以100分作为诚信评价的原始分,四个方面各占四分之一。

3.诚信评价程序。新生入学后,把诚信道德品质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充分了解学校诚信评价机制后,与学校签订诚信承诺书(一式三份),学校即为其建立起诚信档案,之后由班主任和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考核,并记录每个学生失分明细,一学期核算一次,得出成绩,并对失信严重者提出警告,对守信者进行加分等鼓励。学生毕业之前对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进行汇总,并给出综合性评语,最后将诚信综合评价作为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放入学生的个人档案。

三、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条件

1.社会诚信氛围是前提

纫蚴鞘挛锓⒄沟母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虽然说学生个体的因素在诚信道德养成中起根本性作用,但外部环境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生的诚信道德养成。所以个体道德素质的养成,与其生活的大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第一,积极倡导“言必行,行必果”的社会风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价值要求,切实促进形成诚信建设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推进诚信建设,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优良风气。

第二,大力提高公民诚信意识。十报告不仅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而且从公民个人道德行为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诚实守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同样需要诚信之风。让社会充满诚信友爱,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愿望。要把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就需要把国家信用体系和个人道德准则结合起来。既有硬性规定进行固化,又有人们从内心产生一种认同。这种由外而内的变化,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制定诚信体系,加强外部监管的同时,从社会的整体风气入手,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诚信的好处,这样,才能让诚信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2.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

首先,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要把诚信培育贯穿其中,让诚信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校园的醒目设置诚信宣传栏,将社会上和学校中出现的诚信典型案例,让守信之人时刻在身边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把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也列在其中,时刻熏陶着同学们的思想。在校园环境布置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宿舍的环境设置,从心理学上分析,宿舍是一个比较安逸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心理较放松,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所以在学生宿舍入口处也应设置诚信宣传栏,在最薄弱的地点设置心理防线。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传统媒体如校报、黑板报等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能够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时候有“曾子杀猪,以信教子”的故事,鼓励家长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示范,树立榜样。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很少独立接触社会,一切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各类事情,缺乏独立意识,并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导致一切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不会有意识的让孩子培养诚信意识,导致孩子中学毕业后在诚信道德教育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诚信意识还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诚信;诚信结构;诚信类型;诚信教育;逻辑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魏则西事件将百度竞价排名推向了风口浪尖,不断报道的毒食品(如毒海蜇丝、废纸馅的小笼包、人工合成的鱼翅等)也造成了大众人心惶惶。谁还相信谁?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社会诚信危机似乎越演越烈。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可以说,诚信内容在我国教育中历来不缺,但遗憾的是不讲诚信或者有条件地讲诚信是我们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一道比较明显的硬伤。“诚信概念因时而化,不同时代诚信建设的重点不同。”[1]因此,加强对诚信的内涵及其心理结构的认识,梳理诚信的逻辑关系是新时期的学校诚信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一、诚信逻辑层次分析内容

生活中有的人会一诺千金,而有的人经常发誓,却将誓言当作儿戏。一个学龄前的儿童往往不会因诚信问题而感到难受或者尊严受损,而成人往往会因诚信问题羞愧难当或者恼羞成怒。要科学地去描述、解释、评价这些诚信现象,我们必须加强对诚信本质的认识。

分析诚信的逻辑层次是为了更好地揭示诚信的本质。我们所说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多层次的结构,本质是具有层次性的。”[3]从理论上来说,诚信具有它特有的逻辑层次。综上所述,诚信的层次就是其构成“诚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诚信”的要素是什么呢?是要素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将“诚信”看作一个系统,如果从不同视角来看,诚信的结构、类型都可以称之为其构成要素,因为它们能够彼此相对独立而又共同诠释“诚信”这一事物性质。基于此考虑,本文诚信的逻辑层次分析就是讨论诚信的结构、类型之间的层次关系。

二、诚信的逻辑层次分析

1.诚信结构的逻辑层次

(1)从诚信的心理结构来看,诚信观是个体诚信的基础成分。诚信属于道德范畴,个体诚信是个体道德品质之一,必然也含有相应的知、情、意、行的心理成分。所以,有研究者提出体诚信的心理结构应包括诚信认知(诚信观)、诚信动机、诚信行为三个要素。其中,诚信观是构成个体诚信心理结构的基础性成分,诚信动机是个体诚信认知向诚信行为过渡的必要环节,而诚信行为则是个体诚信道德品质的现实体现[4]。也有研究者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诚信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组合的动态系统,它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5]。其中诚信需要是指主体对诚信的认识以及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诚信的心理需要,实际上其主要成分就是诚信观。

诚信观即为个体所形成的有关诚信的知识、看法及态度的整体认知组织,如个体认为什么是诚信?诚信是否是一种美德?诚信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吗?不可否认,个体的诚信心理受其观念的支配与指导。一般而言,只有认同诚信是一种美德的人才会去主动追求诚信;只有相信诚信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保障,才会自愿恪守诚信。因此,诚信观是个体诚信品质的基础成分,“塑造学生正确的诚信观是学校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一个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并不能代表其道德品质,一个人对诚信的认知也并不能完全代表其诚信品质,诚信的发展应该是有关知、情、意、行各种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2)从诚信文化传统结构来看,诚实是信用的基础。在我国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诚信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始于战国时期[6],由“诚”“信”两个独立的语词演化而来,诚信是诚与信的辩证复合体,诚信是由诚实和信用所构成。

关于诚实、信用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诚”与“信”的基本含义一致,“诚”是真实不欺,“信”也是真实不欺。即诚与信相通,具有同一性,二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互释、互训。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儒家思想中的“诚”是一种本体论,“信”只是一种具体的德目,含义相对较窄,“诚”高于“信”,为了“诚”,可以毁弃“信”。进一步说,“诚”是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心理基础[7],做到真心实意,无妄不欺才会有“信用”,才会获得他人与社会的“信任”,“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中庸》)。无独有偶,吴继霞、黄希庭[8]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认为诚信即诚实守信,最后构建了两个理论:①诚信由诚实、信用、信任和责任心四因素构成;②诚信四因素关系特点及其结构。在分析诚信四因素关系特点中发现诚实是最基础的因素,诚实是信用和信任因素的基础。由此,心理学的质性研究再一次论证或说明了诚实是信用的基础这一传统文化关于诚信逻辑层次关系的认识。

2.诚信类型的逻辑层次

(1)从诚信指向的对象来看,对自身的诚信是诚信的起点。诚信是个体的基础道德,表现在对自己和对非己的要求与约束中,诚信总是需要指向一定对象的。就诚信对象而言,诚信可以分为三类:诚己、诚人、诚群[9]。具体而言,诚己是指对自身的诚信,对他人的诚信称之为诚人,对社会的诚信简称诚群。

对不同对象的诚信与个体诚信发展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对自己诚信,反映了一个人自我要求严格,有较高的自我道德修养,能够比较好地管控自己。因而,研究者认为一个对自己都不诚信的人是不能指望也是根本不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有诚信的。诚己是诚信的起点和基础,是诚人和诚群的必要前提,而诚人和诚群则是对自身诚信的延伸。

(2)从诚信的动机来看,工具诚信需要价值诚信来平衡。从诚信的动机或者价值意义出发,可以将诚信分为价值诚信和工具诚信[10]。中国传统诚信更多是一种价值诚信,是将诚信内化于自身的价值观念中,认为诚信行为是自身的精神追求,此时诚信本身就是目标,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中国传统诚信相比,西方的诚信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基本属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诚信,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一种工具理性[11],即为工具诚信。所谓工具诚信是将诚信视为达成预期目标的中介,以此获得利益或避免因失信遭受惩罚。工具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是最为常见的诚信类型。

工具诚信符合人际交往价值交换的原理,是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诚信类型,但不能说工具诚信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诚信。“个人权利与个人利益是对个人来说是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抛开个人利益,欲图铲除个人利益却保留个人动力和创造性纯属幻想。”[12]我们无法去否定和排斥个体的正当利益,也就无法否定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实际上是一定价值交换上的工具诚信的重要性。但个人利益未必就和他人及群体与公共利益一致,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公民个体需要适当平衡内在的价值诚信与工具诚信,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工具诚信需要价值诚信来进行平衡,价值诚信在一定意义上指导和调整工具诚信。

视角决定了我们讨论的范围。由于诚信的心理成分、类型认识的多样性,以上诚信的逻辑层次分析并没有完全列举出诚信的心理成分、类型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诚信的逻辑层次关系的客观存在。

三、诚信逻辑层次认识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1.个体诚信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

如前文所述,“个体的诚信心理受其观念的支配与指导”,诚信观是构成个体诚信心理结构的基础性成分,即个体诚信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诚信还与自我意识关系密切。如2岁左右的幼儿具有明确的客体自我J知,而2~3岁的幼儿就已经开始说谎了。3~4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逆反期,3岁幼儿的说谎显著高于5~6岁的幼儿[13]。还有研究发现在幼儿时期,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不仅与说谎认知有关,而且应该是说谎认知发展的前提[14]。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调节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自我意识一般而言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人为什么要诚信、对谁诚信、如何诚信与诚信主体对自身、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密不可分。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必然影响到其诚信的发展,如处于自我中心(3岁左右)的幼儿也许会因为不愿上幼儿园而对家长“说谎”――挨了老师打,他们也往往并不会因为和同伴的约定而放弃现有更有吸引力或更快乐的活动。因此,诚信与否或者说不说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特定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2.诚信不能违背道德原则

“诚信是一个基础性的道德,它需要以正义的道德原则来统帅。”[15]如果我们孤立地分析诚信的逻辑层次,而不考虑到诚信在道德生活中的逻辑,那就违背了我们对诚信认识的价值意义了。从道德角度来讲,讲究道义的善意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真实无妄性,也并不影响一个人的诚信品质;而不分场合、不讲身份、不管对象的诚信可能是可笑、可怜甚至是可耻的。

从道德原则的角度出发,诚信自然有其伦理价值的要求。如果说“求真”是诚信的具体表现,但“求真”也应该有道德前提。如果离开了道德前提,对不道德现象的所谓诚信必然是不道德的。所以,建立在社会契约精神上的工具诚信在有的时候需要价值诚信来协调。

3.学校诚信教育应具有阶段性特点

就个体诚信发展而言,不能脱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诚信本身的认识而论诚信教育,诚信的逻辑层次的认识可以给我们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性意见。依据诚信发展的心理基础和诚信的道德要求,诚信教育的任务应具有侧重性,学校诚信教育需要前后有机衔接,也就是学校诚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诚信的逻辑层次说明个体诚信品质的形成有规律可循,如由“诚”而“信”,由“诚己”到“诚人”,以及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校层面的诚信教育要依照其发展规律而施教,如从强调诚实的道德修养的基础地位入手开展诚信教育,又如从改变学生观念入手,塑造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等。诚信水平的逻辑层次也提示学校诚信教育应该前后衔接,采用渐进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能只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去期望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解决个体诚信的所有问题。“要思考如何把握各年龄阶段诚信教育的重点,也只有具备了适合于学生诚信发展特征的那些教育培养条件,才能促使学生的诚信能够循序渐进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结语

就诚信而言,诚信逻辑层次的梳理揭示了诚信认识的复杂性,也表明了加强对诚信本身的认识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诚信教育而言,由于学生诚信认知的获得渠道多样化、诚信动机来源的多样化等,不能把诚信教育简单认为只是学校的责任,“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学校自身还难以完成,还必须与社会教育、法治建设、制度创新、伦理创新及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理想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安兰,吴继霞.诚信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J].征信,2014(5):57-62.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于全有.“语言本质”内涵的内在逻辑层次[J].社会科学辑刊,2011(4):235-238.

[4]李德显,洪 云.诚信的内涵考辨及其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5):38-42.

[5]唐国战.诚信内涵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005(4):145-146.

[6]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王学勤.“诚信”辨析[J].前线,2004(2).

[8]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3):354-368.

[9]杨 方.诚信内在结构解析[J].伦理学研究,2007(4):18-20.

[10]付子堂,类延村.诚信的古源与 现代维度之辨[J].河北法学,2013(5):2-9.

[11]宫.诚信的多维诠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90-95.

[12]夏业良.个人主义论辩――兼与钱广荣先生商榷[J].人文杂志,1999(3):8-11.

[13]董会芹,刘 倩,张文新.幼儿说谎与问题行为、家庭功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1):174-177.

[14]张文静,徐 芬,王卫星.幼儿说谎认知的年龄特征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3):606-610.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4

一、诚信为本,队伍和谐。

众所周知,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富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和谐队伍。包括行政领导、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三支队伍的和谐为此,我们专门召开学校行政会议,商讨和研究实施诚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制度和策略。同时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结合我校实际,讨论制订了《崛起诚信实验学校教职工诚信公约》,喷绘张贴于学校醒目位置,意在提醒全体教职工恪守公约,践行诺言。同时,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宝安区教师从教十坚持十不准》和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实际展开谈论,深入反思。我们坚持诚信为本,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并实行严格考评制,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倡导和开展“母爱”行动,对全体教职工每月进行工作量化考核,纳入教师期末各项评优评先工作,极大地转变了全体教职工的观念,激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全体行政率先垂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好领导、好老师和好职工,三支队伍的和谐,凝聚了人心,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诚信育人,师生和谐

我们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传承中华文化,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形式多样的诚信系列教育,将诚信教育作为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特色加以开展。尤其是2008年元月,我们作为宝安区关工委和新安街道关工委组织开展的“民族精神代代传―诚信待人”系列教育先行点后,在街道、区和市关工委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学校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德育处具体组织实施。通过广泛宣传,让学生深刻领会诚信的内涵极其重要意义,通过布置寒暑假诚信作业,开展诚信主题征文、手抄报、美术、书法、剪纸、诚信格言创作及诚信故事征集评奖,进行诚信宣誓和签名,举办暑期诚信主题夏令营、诚信演讲比赛,诚信辅导讲座、出版诚信主题板报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诚信教育,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培养和树立了诚信品德,增进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与情感,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三、诚信立校,家校和谐

要做好学校工作,真正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就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以诚信立校长,构建和谐家校长关系。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找准诚信教育这一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和载体,如举办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会议、家校联欢、教育教学开放日、学生给家长讲诚信故事、学生向家长派发诚信宣传资料、利用校讯通宣传等,对家长进行诚信教育,宣传我校办学理念,将诚信教育延伸到广大的学生家长,使其真正理解我校办学理念的深刻内涵。我们真诚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不隐瞒、不推委,更不推卸责任,认真整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服务水平,以诚信深得家长欢迎,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重要的是融洽和构建了家校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诚信渗透,社区和谐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也必须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将校园打造成开放式的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区。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是政府的最基层组织,是广大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是社区居民的“娘家”。一直以来,我们主动和学生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加强联系和沟通,如海华、洪浪、灵芝园等社区居委会,争取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和帮助,采取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诚信教育向社区居民拓展。如举办联欢晚会、诚信座谈讨论会、派发诚信宣传资料、诚信主题夏令营活动等。如今年暑假,在宝安区和新安街道关工委的领导和组织下,我们学校与海华社区关工委联合举办了一次“诚信待人”主题夏令营活动,效果显著。不仅很好地进行了诚信宣传教育,而且很好地宣传、推介了学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在社会上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口碑。通过这些方式的诚信渗透,也使社区和谐。

为总结诚信教育所取得的经验,我们还精心制作了题为《诚信―圣洁的心灵之花》的“诚信待人”教育活动汇编,同题制作了的DVD,协助宝安区关工委在我校召开了“诚信待人”系列教育经验交流和培训工作会议,现正着手制作诚信教育校本教材,准备在全校普及和推广。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5

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的倾向一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诚信教育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诚信教育学习心得1上一周,我们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诚信教育活动,并且要求每个班的同学都要到场接受教育。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都去了,没去的也找个生病的借口聪明地请假或是去了又溜了,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好的。主讲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受益颇深,有诚信真做人。让我们明白上学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它也是为了回报我们的父母的恩情,也教育我们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读书使人明智,可是我却觉得我们越来越庸俗、荒废。而对于这场诚信教育活动的真谛,我们在校的大学生也没有真正的参悟。我觉得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上这种有意义而无实际的课程,白白让一位年老的教者谆导了两个钟头。如果我们的学院领导有兴致来我们宿舍区做一天的调查的话,他们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他们千辛万苦所提倡的诚信教育课上得一点意义也没有,或者说其惟一的意义就是它让更多的人失去了诚信。

我决不是危言耸听,也决不是故意和学院领导唱反调,我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有据的。我认为我们学校的诚信教育课必须上但应具体到实践中,为什么呢?“人无信不立”这话是古人说的,它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们的大学生都是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才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的,如果他们连这个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那他们根本就不应该成为大学生了;如果他们已经懂得了这个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那我们学院领导再给他们上诚信教育课纯粹是多此一举。而实际上我们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不懂得遵守诚信,而是他们不会遵守诚信和不愿意遵守诚信。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失去诚信的问题已经由来已久了,并不是目前才发生的。这已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危机,我们学院的领导却幻想用几天几节的诚信教育课来力挽狂澜,那简直是比痴人说梦还痴人说梦。诚信本来应该是人人都遵守的一种美德,可是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却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毫无顾忌地抛弃了这种美德。如果我们现在还幻想用我们微不足道的力量来改变他们,并让他们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呵呵,我觉得这比去看一场可怪的搞笑更无奈了。在我们的大学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团员,很多人已经成为预备党员和党员了,可是你们知道吗,每每期末考试他们不是身先士卒啊,这本身就是一个不诚信的问题,在有些问题上也并不是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的优缺点,而是把丑的说成美的,把美的说成更美,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了许多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美德和才能。

实际上我也明白我们学院的诚信教育课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我根本就不敢奢望我们的大学生在这种教育课中能够突然开窍,自觉自愿地遵守诚信的美德。我一直都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堕落了,那他上再多的教育课也是枉然;如果他不想堕落,那根本就不用上什么教育课。那么作为形式主义的诚信教育课,我只希望我们学院领导能把它弄得漂亮一点,而决不是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我们的校园是这样的摇篮,为我们莘莘学子更好地提高各种自身素质,不断地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扩大教学规模,完善教育设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使我们受益,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诚信,我们的品格,和谐校园的基石。我们是新中国的接班人,学校便是培养接班人的摇篮,大学的教育工作更是离不开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我希望真正在这次诚信活动中学习的同学做到收益,更重要的是这种心得体会将成为我们专业课学习和以后就业的宝贵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除了保持诚信的品格,也要有奉献精神,无论为家人,为母校,甚至为国家。我们应有这样的义务,做诚信之人,行诚信之路。为诚信校园诚信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诚信教育学习心得2最近,全国律师行业全面展开了“诚信执业树形象”的学习教育活动。重庆益安律师事务所也组织了全所律师学习了“诚信执业树形象”的动员报告以及有关文件,开展了诚信执业的大讨论,并进行了自我对照检查。作为一名执业律师,作为益安律师事务所的一员,本人对此次学习教育活动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诚信乃律师执业之本

诚信,简而言之,是诚实信用的简称。诚信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社会中,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经济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我国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现今,我国不少学者称之为帝王原则。不难看出,诚实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而今,各行各业都在加强诚信建设,信用已作为一种制度普遍建立,而律师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诚信建设尤为重要。因为律师的专业性质和工作方式决定了律师行业是全社会对诚信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诚信是律师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纪律的综合体现。一方面,律师要宣传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尊严;另一方面又要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大多数人认为律师代表社会正义,如果代表正义的行业都有不讲诚信,社会还有什么诚信可言?因此,诚信是律师的形象,是律师执业的立足之本。律师必须以诚信为本,坚持诚信执业。

二、诚信要立足于实践

诚信作为行为准则,还只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如果说每一位执业律师不自学地遵守,并付诸于实际,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诚信将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没有任何实际价值。而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努力。作为执业律师个人,如何才能做到诚信?本人认为: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也许有不少认为律师不是政府官员,学什么政治,而律师是社会的法律工作者,具有贯彻法律法规的神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正义,如果不关心政治,执业活动将会背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此这般,还有谈诚信的必要吗?二是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律师又是自由职业者,要讲求经济效益,但在金钱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当中,不能为了金钱和享乐,丧失了诚信,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在具体的执业活动中,要把诚信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转变执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维护正义,勤勉尽职,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保守国家秘密,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尊重同行,公平竞争,同业互助。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增加服务的透明度,公开、文明服务,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珍视和维护律师职业声誉,自觉维护行业形象。

诚信教育学习心得3诚信乃为人之本,修身之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诚信感恩,文明的进步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诚信与感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所在。为深入贯彻党中央16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宜春学院于今年四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倡导诚信与感恩争做文明大学生”主题教育的通知》,我院结合学院实际,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成立了以党总支副书记熊尚鹏为组长,学工科科长黄华、团总支书记范琛为副组长,各学工科辅导员老师为组员的活动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主题班会进行思想动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主题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自觉将诚信感恩作为自己的品行修炼内容,牢固树立诚信感恩思想,接受实践考验。在此次主题教育中,学院开展了如下内容:

一、举行“倡导诚信与感恩争做文明大学生”的主题签名及倡议活动。4月21日下午,适时正下着细雨,可这挡不住经管学院莘莘学子的热情,在人文楼四楼、十二栋宿舍门口,摆着长长的印有“倡导诚信与感恩争做文明大学生”字样的横幅,继院学工科科长黄华向大家发出倡议之后,大家纷纷在横幅上郑重写下自己的签名,表达自己的决心。活动过程中,大家兴致高涨,不少同学特意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赶过来签名。签名代表着承诺,意味着言出必行,大家以坚定的信念接受这无形的鞭策,严格要求自己。现场反应热烈,为主题教育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举办主题为“诚信优先还是效益优先”的辩论赛。辩论赛能够提高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主题的印象。4月22日——5月15日,学院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了“诚信优先还是效益优先”的主题辩论赛。在比赛发动号召之初,各班同学踊跃报名参加。辩论过程中,双方选手围绕辩题做足功夫,一方强调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应该优先培养人的诚信意识,另一方则强调高的效益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诚信感恩提供物质保障。活动持续一个月时间,广大同学密切关注,场场教室坐满观众。通过双方选手的辩论,诚信、效益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举办“倡导诚信与感恩 争做文明大学生”大型主题书画展。5月16日——5月28日,学院面向全校同学征集“诚信光荣欺诈可耻”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于29日——30日在人文楼大厅进行展览。比赛受到广大同学欢迎,积极投送作品,有灵动秀美的山水画;有俊秀飘逸的毛笔字;有力透纸背的钢笔字。展览当天,作品吸引了许多同学驻足观看,从“诚信光荣欺诈可耻”的书画中体悟出深刻的含义,进一步加固了诚信感恩意识。比赛评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及优秀奖。

四、开展“关爱他人 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系列感恩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自觉服务社会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学院于6月1日——10日开展了走访幼儿园、敬老院等系列活动。当时正值儿童节前后,学院组织志愿者前往我市星星、育民等幼儿园送去大哥哥大姐姐节日的问候,大家不仅带去平时用不上的书籍、文具等精神粮食,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志愿者们在表演中体会到了奉献的乐趣。一边是童声笑语,一边是老人开怀的笑颜。学院还组织学生走访敬老院,大家自己筹钱买生活用品给老人带去。在敬老院大家再感慨老人生活艰苦的同时,积极动手打扫卫生,帮着老人整理衣物。老人跟在后面不住地称赞宜春学院的学生真好。

五、举办“我与诚信”大型征文活动。文章能体现学生的思想,是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6月21日——7月1日,学院向全院同学开展了“我与诚信”的大型征文活动。在来稿中,大家各抒己见,其中不乏观点独到、感情真挚的文章。“诚信其实很简单,就是做到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的话,社会何愁缺乏诚信?”……至此,主题教育已持续3个月时间,大家的思想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恩意识明显加强。

六、开展“感恩父母 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主题活动。7月10日——9月1日,学院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于7月10日至16日下访了我市新坊镇,通过参观当地知名企业、与镇领导人座谈、走访敬老院、实地考察生产车间、宣讲-法律小知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同学对劳动艰苦的体会。在三下乡过程中,大家与生产工人同吃同住,一起劳动,积极为当地政府发展出谋划策,与企业家畅谈经济管理知识,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相处中成才。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实际经验,大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造了吃苦耐劳精神,坚定了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决心,诚信感恩意识无形之中得到加强。

七、开展“诚信为本德以立身”班级团日活动。团组织是学生的第二思想课堂,丰富完善的团日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院于9月1日——30日多次召开主题班会。班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围绕诚信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诚信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认真刻苦学习就是一种感恩,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更是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具体表现。通过研讨,大家找出了之前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诚信感恩的具体要求,自我约束力大大增强,使同学更加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八、开展“诚信校园行”短信大赛。现代电子媒体越来越普及日常生活,手机成为广大同学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手机具有传播速度快、花费成本低的特点。为此,学院适应时展新潮流,于10月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诚信校园行”短信大赛。这一活动形式符合所有同学的口味,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参与。大家应用当下网络流行用语,精心编制短信,简洁明了,对仗工整,通俗易懂。参赛作品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反响良好。大家对这种全员参与的活动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加深了对诚信感恩的理解,增加了价值认同感。

九、开展“诚信立学 诚信立身诚信立业”专题教育活动。打铁要乘热,教育要持续。为保持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牢固确立诚信感恩意识、文明风范,10月8日——12月,学院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诚信立学诚信立身诚信立业”专题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诚信感恩题材电影、邀请专家学者开办主题讲座、召开总结研讨会等活动形式促进同学的诚信感恩意识牢固确立,进一步明确诚信的必要性、正确性。大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自觉养成诚信文明品质,德行修养明显提升。

十、对20--级新生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活动。20--级新生的到来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带了无限生机。学院自开学以来按照学校工作安排,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专业知识教育、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熟悉大学生活,明确诚信感恩意识,营造人人讲诚信、人人善感恩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学院倡导诚信与感恩教育,文明大学生养成的可持续发展。

扎实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成效,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不断加强。今年6月份,学院07级财务管理专业龚阳同学身患重病,紧急住院接受治疗。学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行动起来,10月份老师同学自发为龚阳同学捐款,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爱心狂潮。此外,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关怀下,在院党总支的指导下,龚阳所在班级还在学校、市区进行募捐活动。学院师生的感恩义举、文明风范先后被宜春日报、赣西晚报等我市主流媒体宣扬报道,社会爱心人士也伸出援助之手,捐献绵薄之力。最终活动筹集善款将近8万元,其活动持续时间之长、数量金额之大为我校历年来之最。为将每一分钱花在看病上,学院老师带着学校领导的嘱托,多次前往龚阳同学家中探望病情,并将善款悉数交给龚阳父母手中。当龚阳得知老师同学为她所做的一切,她忍着病痛写来了感谢信,感谢学校领导、学院老师同学的无私帮助。目前,供养在家休养,病情暂时稳定。

大爱育人一直是我校秉承的办学理念,而诚信感恩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此次主题教育,全院同学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活动,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进。同学精神面貌有一个很大改观,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习劲头更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文明素质显著提升,进一步浓郁了学风,筑牢了诚信感恩的思想堡垒。倡导诚信与感恩,争做文明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地、连续的工程,学院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此外,学院在活动中还存在着动员力度不够、学生主动性不强等缺陷,学院将在日后的工作中发动更广泛的宣传,让感恩成为学生的一种常态,让文明成为每一名学生的必备素质。

诚信教育学习心得4诚信,感恩,励志。

二、活动目的

这次主题班会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同学们对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政策的了解,明确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增强自身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助学贷款合同中的相关要求,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自己做起,将诚实守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从而推动学校国家贷款工作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活动开展情况

1、首先大家对诚信二字的含义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以自身经历或见闻阐述对诚信的重要性的认识。

2、班长组织全体同学观看由我校资助中心网站诚信教育专栏提供的《贷款助学,信用助人》教育宣传片。

3、由班长为大家解读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及相关政策的详细说明。

4、小组讨论及提问,大家畅谈观看完宣传片的心得体会,对国家助学贷款及相关政策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解答。

这个环节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诚信的认识,同时对学校发放助学贷款的相关事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以前很多不理解的概念也进行了学习。

5、同学们积极讨论关于毕业后还款的问题,就如何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保证按时还款等问题上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四、活动总结

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也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和立身处事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就是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次主题班会的开展让我们深刻的学习到了何为诚信,如何诚信。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诚信意识,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提高自身素质,诚信做人。这次活动也让我们学习和了解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贷款学生的诚信责任,普及了法律知识,并倡导了契约精神。加大了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诚信教育学习心得5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现代化新型社会的基石。针对我校品德课题内容,结合七(6)班学生实际,我们认真开展以“讲诚信”为主题的诚信活动,以引导学生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在全班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现对此次主题班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七(6)全班同学按时出席本班主题班会。

2、班会主要内容。

(1)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体现本班特色的承诺书。

(2)好书推荐(有关诚信的书)。

(3)收集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例子,并对这些例子进行讨论,总结出不诚信的后果以及诚信的意义,知道诚信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3、在班会的整个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地观看并能积极发言,参与其中的话题讨论。

二、主要收获

1、“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诚信不仅仅在这个诚信活动中被重视,我们的一生都要有诚信的伴随,让诚信伴我们成长。努力做好同学们的诚信教育,使全班学生都成长为讲诚信的人。

2、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次主题班会,通过实际行动和情景体验,使同学们接受诚信道德教育,提高诚信意识。

三、存在问题

1、形式不够规范。

由于第一次讲主题班会课,难免在筹备工作中存在一些小失误,准备不够充分,未能完全规范化。

2、班会气氛不够热烈,内容也仅限于说说讲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使同学们对诚信的见解有一定的局限性。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6

所谓诚信,首先是一种规范。“诚”是一种真挚、诚实的内心态度,侧重于指人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境界。“信”是指自己的外在言行,侧重于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是否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别人是否信赖自己。诚信是将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立足于规范自己,面向他人,在人际关系中讲诚实,守信用。其次,诚信是一种制度。诚信作为人们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模式,需要制度化才算稳定,持久而有力量。第三,诚信是一种人格。从根本上说,诚信是一种人品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法国学者蒙田说:真诚是“美德的首要和基本的部分”。缺失诚信就无美德或真正的道德。因此,诚信必须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位。

一、诚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是职业劳动者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有益于社会道德价值的准则体系。它是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准则的总和。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将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道德准则传授给职业劳动者,并落实到职业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活。诚信作为职业生活中的一条基本道德准则,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教育职业劳动者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忠于自己所属的职业团体,信守该团体的原则规范与理想目标。事实上,只有付出真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全身心地融于其中。职业道德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规范是“爱岗敬业”,如果员工缺乏诚信,不是真心诚意地把所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是难以“爱岗”,也不会“敬业”的。

其次,诚信也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条基本规范。在现代社会里,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系是有区别的,但有两条规范应是相同的,除“爱岗敬业”外,另一条就是“诚实守信”。在职业生活中,作为职业劳动者,诚实守信既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任何人的职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他人的支持与合作,也离不开必要的人际交往,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过程中,诚实是道,行道多助,失道少助;不诚实之人虚伪狡诈、不守信用,因而不可能取信于人,最终必定孤立无援、寸步难行。此外,创业也需要付出诚实的劳动与艰苦的努力,任何事业都是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创业的成功就是诚实劳动的结晶。因此,诚实守信是每一个职业劳动者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至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就更应该以诚取信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只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一个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缺乏诚信,搞欺诈或虚假经营,甚至搞假冒伪劣,它是难以在现代社会中长久生存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诚信也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将诚信纳入职校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体系之中,并作为重点传授给学生。

二、诚信是职校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性与道德境界,又是一种必备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有效的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应该成为职校生的修养、求知与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它是职校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1、诚信是职校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

首先,诚信要求职校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与暂时的失败与挫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过于自卑,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部分学生在顺利时飘飘然,遇挫折时又一蹶不振,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甚成熟外,也是他们诚信修养欠缺的表现。

其次,诚信要求学生们在待人接物上以“仁、信、善”示人,遵守原则和信义,无私于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做到心情坦荡,就能够唤起爱人之心,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信任,友好沟通。从这个角度讲,诚信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信任与安全机制。职校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就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诚信修养。

2、诚信是职校生求知的基本要求

首先,诚信有利于端正求知的态度。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诚信的培养能使人“尚真”、“求真”,而且在具体的行为中表现“真”。而求知就是为了了解、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它其实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一句话,诚信有利于端正学生求知的态度。

其次,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诚信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脚踏实地,有真言、真心、真行,反对欺诈和虚伪;诚信的修养就是要克服浮伪习气,培养诚实、务实的品德。因此,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在求知过程中缺乏毅力与吃苦的精神,只想找捷径,混日子,混文凭,或投机取巧,只求一知半解,或舞弊抄袭,弄虚作假等。这些不良学风与学生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有一定的关系。

3、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有诚信方有德,无诚信则无德。诚信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发掘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使其真心向善;就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将其道德之知付诸于道德之行,从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因此,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存在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欠缺、公德心不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脱节现象,与其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加强职校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诚信是职校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道德失信现象,因此,加强职校生的诚信,并努力探索其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

一般来说,道德意识起源于人的道德情感,有赖于人的道德意志,落实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关键是发掘其内心对诚信的情感,磨练其对诚信追求的意志,并将获得的诚信意识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如为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组织学生签订“考试承诺书”,增强诚信意识;针对不文明陋习,可举办“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

职校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诚信修养的自觉性,这种修养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将诚信当成一种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并形成诚信修养的较为完善的心理机制,使诚信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在的自律;在诚信修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有效地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2、慎重选择教育内容

对职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其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能搞“大一统”、简单的“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加强时效性与实效性,要选择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范例去启发、引导学生,而不是“老调重弹”。同时,学校还要将诚信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公德、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遵纪守法、校规校纪的教育相结合,培养职校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效果。

3、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教师的师德及其行为模式对学生的诚信修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现实中,要提高学生诚信修养水平,教师首先就应该成为诚信的坚守者、监督者与传播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情感投入。只有让职校生在情感上真正认同、接受教育的内容,他们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去体现诚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工作者者之间心灵的互动,而不是局限于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板起面孔训人。

5、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诚信教育活动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故事、典故等,通过征文、表演、诵读、辩论、演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可邀请社会上有关诚信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来校为师生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其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还可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为契机,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之一,充分发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台、校园网等宣传媒体,有机地安排教育活动。

6、重视学科教学渗透。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道德教育功能,将诚信教育工作者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如政治课、职业指导课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理科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基础上,融入诚信精神,这些对职校生的诚信修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注重形成教育合力。

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造成部分学生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言行的根子主要在家庭和社区,因此,学校通过开家长会、教师家访、走向社区、邀请社会人士座谈等形式,主动与家庭、社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尤其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7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倡道重德的民族,具有优秀的诚信传统。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交友之道,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诚信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使其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成为可能。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诚信教育的前提条件;主体能力的发展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主体价值的实现是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大学生主体性出发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需要,也是诚信教育能否奏效的根本所在。

诚信一直被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儒家尊其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即使在现代社会,诚信仍然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规范。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社会成员诚信意识淡薄,失信现象增多,突出表现为以经济领域作为中心向其他领域扩散,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连被普遍视为“净土”的高校也难逃此劫。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使得诚信教育问题日益凸现,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所谓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讲信誉,重信用,守承诺。诚实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守信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从道德意义上理解,诚实与守信是同义等值的,“诚,信也”,“信,诚也”。诚信弘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学习、生活于大学校园和现实社会中,实现着为人处世、交友,处于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基础和前提。

诚信是立人之本。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道德,大学生也不例外。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是说,一个人没有信用,就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就会在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言而有信者,受到世人的尊重和爱戴,那些言而无信者,受到世人的鄙夷和唾弃。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更应当讲求诚信。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把诚信视为做人的根本,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

诚信是交友之道。中国古代,“朋”指同类,“友”意为与自己有着共同志向、爱好的人。只有那些有着共同追求,志趣相同者,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孔子弟子子夏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学生从进入校门起,获得朋友和友谊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大学生渴望得到一个与自己互诉心事的朋友,他们无助时需要朋友的帮助,需要朋友的关心。可见,朋友在大学生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成长因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他们的行为及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与正直诚实、宽容谦逊、博学多识的人交往会大有益处。因此,只有在诚信基础上结交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才是坦诚相待的朋友,才能逐步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道德修养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铸造理想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个性的必由之路,其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个人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行自我教育。个人能否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和锻炼,关键在于个人有无内在的精神动力和自觉性。伦理学的理论和道德生活实践充分说明,缺少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力量,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道德修养和锻炼的,即使能发奋或激动于一时,也不能坚持长久。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智育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起健全人格,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父母和社会。

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自我价值是对自身的肯定,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对自己生命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等。大学生是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活跃群体,他们不拘泥于传统,不喜欢随波逐流,他们向往一种自我发展的道路,试图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来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完善自己。然而,大学生自身又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与周围的人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通常表现为人际交往。因此,诚信贯穿于人际交往过程的始终,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诚信,如果缺乏诚信,自我价值就无从实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从生理发展来看,大学生处于生理机能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最佳时期。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具有独立从事活动的良好身体素质。从心理发展来看,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趋于成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全面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有较大发展,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自主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还能够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对这些具有主体特性的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

然而,情况恰恰相反。目前的德育工作严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看成社会规范的造物,教育视野仅仅局限于教育者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只是片面地把受教育者看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只强调其受动性的一面,严重抹杀了其能动的一面,限制了受教育者主体能力的培养和主体人格的塑造。因此,诚信的培养不应仅仅简单的采取“约束人”的方法,实现对现存道德的维护,而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主体性去完善社会道德,批判和改善那些不合理的成份,从而超越现时代,同时,个体也可以在这种超越中获得充分发展。如果我们把诚信的内在价值看作是培育大学生诚信的外因,那么,大学生自身具有的主体性无疑是培育大学生诚信的内因。

1.主体意识的确立是诚信教育的前提条件

主体意识是主体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既包含对自身所承担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也包含对他人的尊重。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大学生作为具有自主性的主体,要有意识地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自然的主人;要有意识地把社会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社会的主人;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理智的控制之下,作自我的主人。只有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是主体,在诚信的实践中是主体,他们的诚信才是真正的诚信。他们会发自内心用自己的理性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把诚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养成稳定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心理,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不盲目地顺从他人意愿,不盲目地受外部客观环境的支配,做一些违心的事,说一些违心的话。可见,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时,他才能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2.主体能力的发展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能力,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主体能力潜在于其内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个体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身的主体性;反之,个体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低,他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愈感到无能为力。现代社会,主体想要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的品格,否则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大学生要想走出校园在社会上立足,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和赞许,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或他人的赞誉,反之则会遭到他人和社会的谴责。因此,大学生主体只有在纷繁复杂的实践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总结,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地位,提高自身的主体能力,才能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成就一番事业。

3.主体价值的实现是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的人对他人或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所谓主体价值。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与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等社会实践中实现的,而社会各种客观条件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事实决定了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的支撑,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资本。个体对社会来说,首先一点应该是诚实守信,其次才是才能,如果一个人有才而无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会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危害更大。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如果缺少诚信则会使他们在社会生存中遇到更多危险,一旦大学生做了失信的事,就会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在社会中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主体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做人的尊严。”[2]由此可见,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主体价值之本,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他们把诚信观念根植于心,以此来实现他们的主体价值、自我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反映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诚信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推动;诚信建设;思考

诚信,是普通而又神圣的名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是被奉若神明、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的“帝王法则”,如今,在很多国人的心中逐渐淡漠了、陌生了,被一部分人遗忘了,即便记得,或者偶尔想起,可能只是作为一种摆设,用来装饰门面;许多商家大多是作为一种手段,用以招徕更多的客户,而实际动机离“诚信”二字相差甚远;现在许多人嘴上说诚信,但实际上并不想付诸实践。以诚信为本,真心实意地以诚信来自律,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别人,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人,确实很难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笔者以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觉得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许多年来,由于诸多的腐败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未能得到有效制止,给人们的思想造成很大影响。在“权力可以决定一切,金钱可以带来一切”的思潮冲击下,许多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早已被人们抛弃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歪理又重新占据了不少人的心灵,诚信的理念逐渐被金钱所替代。首先,从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来看,不少家庭对诚信二字已经淡忘了,长辈的言行难以一致,儿女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在最重要的教育关口,不少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准则,拜金主义的举止给孩子纯洁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朋友之间,赤诚相见的不多,利益为重的不少;在教育界,考试捉笔代刀、论文抄袭造假的事时有耳闻;在商界,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消费者怨声载道;在食品问题上,就连农民都不吃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猪;在医疗界,医生开药拿回扣,住院开刀要红包已是路人皆知的“潜规则”;在社会上,乘车逃票,借钱不还,跪着讨债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有这些,日积月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可想而知。

二、主观意识的放任

从理论上讲,人们都知道做人应该讲诚信,但实际上真正要做到却很难。这是因为,从生理的角度说,人是有惰性的,正确的意识,良好的品行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这需要有意志,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不少人认为诚信很重要,也想从这方面去努力,但由于家庭的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干扰,觉得要做到诚信很难,很费力,甚至是“吃力不讨好”,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遭人嫌。在种种习惯势力的影响和干扰下,最终选择了“放弃”;不少人则是随波逐流,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诚信放一边,可以多赚钱;更有甚者,在金钱的诱惑下,为了一己之利,昧着良心做事,超出了法律的底线。主观意识上一旦放任自流,内心的防线就逐渐松垮,人的良知就会出问题,诚信的理念在人的脑海里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三、法律层面的缺失

在西方发达国家,诚信已成为国民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这里除了国民素质较高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有一整套完整的个人信用体系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在那里,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一个企业可以失去机会,甚至关门停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一旦失去信用,对一个人来说,他的一生将举步维艰,求学、就业、购物、出行、贷款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对一个企业来说,轻则信誉扫地,重则一世难以翻身。所以,在这些国家,很少有人或企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踩踏“诚信”这个底线。而在我们国家,个人信用体系还在建立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诚信的问题还停留在道德层面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失信的成本很低,很多时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是很严重的失信行为,处罚力度也很轻。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一些个人和企业在失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使得一些原本还有良知的个人和企业渐渐远离“诚信”这个原则,涌入了失信的队伍。

那么,如何来寻回已经渐渐丢失的诚信,如何来克服种种不诚信的行为,如何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信问题,笔者觉得应从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充分认识诚信缺失的巨大危害。这些年来,由于诚信的丢失,无论是对个人、对社会、甚至是国家和民族,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从个人来说,善良的人们常常被诚信的问题所困扰,感到不安和焦虑。在家要防盗贼,出门要防小偷;购物要防假货,食品又怕中毒;一旦遇上网络欺诈,一生的积蓄在顷刻之间就可能化为乌有。一个人终日生活在烦躁和恐惧之中,身心会受到很大伤害,现在我国患心血管系y疾病的人急剧上升,同不良的心情有很大的联系。不少人在失信于他人的同时,也同样会被别人所忽悠,结果自己也难逃此劫。一些靠制假欺诈、赚昧心钱发家致富的人,内心世界也时时受着良心的折磨,唯恐遭报应而终日提心吊胆,一生不得安宁。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危机的影响下,坦诚相待的少了,互相利用的多了;同事之间,由于缺乏信任而彼此猜疑,不仅损害工作,也影响企业的凝聚力;朋友之间,因受到“人心隔肚皮”的干扰,难吐真言,许多原本纯洁的友谊也慢慢变得利益化了。从社会的角度,由于诚信的丢失,不少品牌企业会被人冒用,轻则信誉受损,重则无端破产;一些高污染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公然将污水排入江河,大批废气侵入蓝天,于是,万倾良田难长庄稼,华夏大地雾霾不断;在食品安全上更是令人担忧,一些地下加工作坊所揭示的黑幕让人不寒而栗。在商界,各类虚假广告屡禁不止,“山寨”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虽怨声载道,无奈投诉成本实在难以承受。凡此种种,已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旦失信于世界,那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中华民族说话做事历来是“一诺千金”,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些年来,由于一些国民在国际上的失信行为,不仅使我们的国家形象受到损害,也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蒙羞,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沉积了深厚的道德底蕴,其中诚信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在中国古代的道德学说中,“诚”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而“信”则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还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诚信是天地之道与为人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意是:一个人不守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做人呢?);孟子则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大意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有这样的名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意思为:许下的诺言比大山还重);民间更流传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和“一诺值千金”的古训。古代先哲的话,都说明了诚信在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中的地位和它的极端重要性。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无诚则无德;诚也是一个人治学和立业的根本,无诚则事难成。诚信最基本的要求是:言而有信,不失承诺;不弄虚作假,不欺诈为恶。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他妻子去赶集,怕孩子吵闹而许诺回来杀猪给他吃。待妻子回家,曾子便捉猪来杀,其妻便阻止,说是和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小孩不懂事,凡事跟父母学,你如骗他,就是教他骗人。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此事虽小,但告诉人们,诚实守信,说话算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诚信的习惯,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抓起,牢记祖训,不忘根本。尤其是长辈、师长、领导,更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古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要高度重视对诚信的教育和宣传。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直没有好好解决的问题。这些年来,诚信缺失的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少主要领导同志曾多次提出要重视诚信的问题,国家还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但问题是,不少部门对诚信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诚信问题所面临的严重性估计不够,对解决诚信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缺乏精神准备。所以,在具体贯彻实施时,习惯于用搞运动的方式,开几次会,提几个口号,搞几项活动,最后作一个评选,开一次表彰会,任务就算完成了。其结果还是,空洞口号多,具体落实少;表面文章多,实际行动少;搞花架子的多,求实效的少。尽管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收效甚微。诚信的问题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已经侵入到人的肌体,腐蚀到人的灵魂,危害到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决不是靠喊几句口号,贴几个标语,搞几次活动所能奏效的。而必须下大的决心,作好长期作战的精神准备。要解决诚信的问题,必须运用政府的权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打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告诫人们,作为国人,不能忘记祖训,诚信是为人立世之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要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地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提倡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各种失信的行为、欺诈的行为,持续不断地予以曝光和谴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失信行为不再有市场。

(四)要尽快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制度。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对于失信的行为,尤其是一些欺诈的行为,仅用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没有一定的约束和必要的惩治措施,在客观上会纵容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无所顾忌,更加放肆,在失信欺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最后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另外,如果对失信和欺诈的行为,一味地迁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助长这种风气,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年,失信和欺诈行为之所以不断漫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人觉得,一般的失信和欺诈无须付出代价,即使问题严重也只需付点钱就能解决问题,因而对失信和欺诈没有畏惧感。笔者认为,对损害他人利益,伤及他人健康,危害他人安全的失信行为和欺诈行为,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必须予以必要的惩治,严重的必须绳之以法。要尽快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要让失信者和欺诈者知道,失信和欺诈必须付出代价,而且是昂贵的代价;要让一切不讲诚信的人明白,一个人一旦失信于民,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一旦欺诈他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要让全社会的人都懂得,诚信不仅仅是道德的概念,也属于法律的范畴。我相信,一个法制的国家,不会允许失信和欺诈行为畅通无阻,更不会容忍失信和欺诈的行为横行霸道。

上一篇: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普通话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