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6 23:41:08

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1

本届论坛主题是:“城市与新媒体营销”,“城市文化品位”。作为城市品牌营销和城市文化建设专业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本届论坛旨在总结学术界在城市品牌学科和城市文化领域取得的创新研究成果,从城市文化品位的视角出发,探索城市品牌个性的构建及整合营销传播的路径和方法,就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等重要领域展开深度的学术交流。

本届论坛共有约6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品牌传播和文化领域的学者及专业研究者汇聚一堂,分别就 “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品位的影响”、“多元文化与创意城市”、“用城市文化打破千城一面”、“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界面”、“城市文化品位的系统构建” 、“都市的排水系统与城市文化品位的关系”等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实质就是提升城市真、善、美的程度。”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副主任、资深咨询顾问眭谦在谈到城市文化品位的实质时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之间互相区别的特质就在于体现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品位。因此,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发展,其实质是城市文化在质的方面的跃升,是城市社会理性的升华。”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她的文化,但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够成为文化城市”。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萧东荣,对目前大小城市风起云涌的打造文化城市运动的现象提出他的观点:“在成为文化城市之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建设城市的文化。文化城市不是盖几栋房子、办几个会议、喊一喊口号就能够建成的。城市的自我了解,很关键。选择,很关键。选择做自己,就是找到城市自己的文化品位,这才是城市建设者与城市使用者在打造文化城市的时候所要面对的第一个课题。”

本届论坛主办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范红教授指出:“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里,中国在数量上的领先并不代表我们在城市化的经验上也领先世界。但是,我们在可预见的将来所累积的经验对世界是具有非常可贵的价值的。因此,清华城市品牌研究室除了致力于为国内各大小城市、城镇、村落打造品牌之外,更着眼于促进国内外城市品牌学界的学术交流,同时希望能够协助有需要的国内城市,在建设好品牌之后顺利走向世界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管理与科技》与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从2014年第1期开始合作的“城市品牌”栏目广受赞誉。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的专门从事城市品牌塑造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的学术机构;《城市管理与科技》作为城市管理领域唯一一本综合性管理期刊,是城市管理者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国外观察家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窗口”。2015年,《城市管理与科技》将继续联手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为广大读者呈现精彩。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发展;旅游研究

一、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兴起源于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普遍出现制造业长期衰退、高失业率现象,在创新城市经济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型产业因其良好的产业特性和符合消费时代需求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在1990年代快速成长为一个显著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对城市旅游研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现实:一方面是如何有效解决旅游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对历史城市旅游的需求所带来的到访率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很多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城市将城市旅游作为城市复兴战略的政策。

城市旅游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供给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市场和形象研究。城市旅游产品研究,包括城市吸引物研究、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城市遗产旅游以及城市事件旅游。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包括经济影响研究、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环境影响研究、居民影响研究,以及其他因素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管理研究、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等。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困难地区”的旅游、城市旅游统计的标准化和城市景观评估的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理论界对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探讨,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现状,选取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为线索,理清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梳理和勾勒出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学术前沿态势。

2000年和2001年的旅游研究侧重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与当时全国许多省(区、市)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旅游业列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或列为当地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现状有关。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旅游规划创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理论有了深入地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有趋热的表现。2004年和2005年的旅游研究朝着实证和规范的方向发展,旅游研究的视角更为宽泛,研究主题的趋热点不明显,各个层面的研究趋于平衡。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的概念和开发思路更为明确。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和更多参与。

近年来对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城市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模式的一般理论的研究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重视。对旅游经济和曾经对旅游业产业地位、产业政策、旅游发展阶段、旅游市场化发展与政府行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的研究落在更有现实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上。

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化、世界化理论的提出,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研究落定了座标,明确了方向,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对中国旅游城市如何登上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舞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对比,理论著述以及相关战略对策,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更为积极的抗争因素,有力激励了中国旅游城市创建的市场。

由于城市旅游的基本概念存在着诸多外延,无明确一致的定义,又无成功的旅游城市发展经验以供借鉴和推广,导致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使现实的城市旅游经济行为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背景,难以形成“真正的”城市旅游学的系统理论。另外,我国对旅游城市的研究视角过多集中在对旅游客体的评价和开发上,缺乏以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在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国际旅游前沿问题,缺乏将需求导向型与技术导向型有机结合的理论平台;目前国内旅游研究尚未真正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旅游、与旅游等与中国社会伦理文化发生冲突的敏感性问题,但这是理论界在研究旅游与现代性之间关系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旅游所追求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性需求刺激与理性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这是我国研究城市旅游活动国际化、市场化必须正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8(11)。

[2]冒宇晨,滨水城镇旅游发展问题初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5~40。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3

1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回顾

1.1 城市历史研究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 1976)、吉尔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姆森(Ramussen, 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 1960)等对传统城市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大的创造。”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董鉴泓, 1982; 贺业锯, 1985; Sit, 1995;Wu; 1993; Xu, 2000)。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的伦理与哲学思想。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置。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1.2 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

古典市镇规划分析起源于欧洲中部,以德国的斯卢特(Schlter, 1899)为代表的“形态基因”研究(Morphogenesis)是其最早的理论基础。“形态基因”在康泽恩(M.R.G.Conzen, 1960)的著作中被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欧洲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元素被划分为街道和由他们构成的交通网络;用地单元(plots)和由它们集合成的街区;以及建筑物及其平面安排。依靠创立并运用以下概念方法:“规划单元”(plan unit)、“形态周期”(environmental period)、“形态区域”(environmental regions)、“形态框架”(morphological frame)、“地块循环”(plot redevelopment cycles)和“城镇边缘带”(fringe belts),康泽恩的研究在英国形成了康泽恩学派。在上述的概念方法中,“城镇边缘带”的影响最为广泛,这一概念指城镇边缘由混合用地构成的动态带型区域,其存在是城镇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对这一“不稳定”区域的研究有助于对城镇发展演变的理解,并进一步为规划管理提供建议。康泽恩对城市形态研究的贡献可概括为五点:

(1)建立了基本的市镇规划分析体系;

(2)第一次在英文地理文献中使用完全的过程演变的方法;

(3)确立以独立的基本地块为研究单位;

(4)使用详细的地图配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

(5)发展了城镇景观的概念(Whitehand, 1987)。1980年代初成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系的城市形态研究组(Urban Morphololgy Research Group),继承和发展了康泽恩的思想,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已逐渐由欧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洲扩展到了整个西方的城市研究学术领域。尽管市镇规划分析研究发展出许多分支,例如对建立城市“规划控制”和“发展管理”原则的应用,但它对旧城保护实践的意义依然最为重要。(详见:bham.ac.uk/geography/umrg/umrg.html)。

1.3 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

形成于美国的形态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第一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被称作文化形态研究的伯克利学派,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居聚落而非城市;第二是形成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运用折衷社会经济学理论强调城市用地分析。在社会学家伯吉斯(Burgess, 1925)创立了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霍伊特(Hoyt, 1939)发展出扇形区理论,哈里斯(Harris, 1925)和尤曼(Ullman, 1945)发展出多核心城市理论。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他们及其追随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理论作为城市形态研究的一部分是因为它关注城市用地,而规划和建筑设计仅被视为城市用地的载体。另外,相对于解释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克里斯托尔(Christall)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分析了城市之间的空间及规模关系。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反映了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用地发展关系的城市形态方法。

1.4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在这里广义的包括宏观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与商品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一领域的代表学者哈维(Harvey, 1985)分析了城市景观形成与变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再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资本循环”(capital circuits)理论,他指出城市景观变化过程中蕴涵了资本置换的事方法实。鲍尔(Ball, 1986)推进了这一思想,发展出“建筑供给结构”(structure of building provision)模型,他讨论了建筑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社会元素,其中包括发展商、规划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动力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诺克斯(Knox, 1991)在研究中指出“建筑供给结构”包括更为广泛的范围,通过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分析,诺克斯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同等重要并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建筑环境产生和变化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是主要作用因素,同时城市发展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社会机构所起的作用亦是研究的焦点。

1.5 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

乔尔(Gehl, 2000),林奇(Lynch, 1958),拉波波特(Rapoport, 1990)和赖特(Whyte, 1980)等的研究建立了人类行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理论,他们的探索包括人类如何感知特定的环境并且产生行为反应,进而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利用这些规律。在这些研究中客观科学的方法代替了旧的个人直观的行为研究传统,他们的理论著作改变了现代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在林奇的一系列研究中,“心智地图”(mental maps)的方法被用来反映个人对环境的感知,通过使用“节点”、“路径”、“地标”和“区域”作为基本元素来分析环境心理趋向。他同时使用“可识别性”来描述环境特质,好的建筑环境使居民感觉舒适,亲切。林奇强调好的城市形态还应包括:活力与多样性(包括生物与生态)、交通易达性(开放空间、社会服务及工作)、控制(接近人体的空间体量)、感觉(可识别性)、灵活性和社会平等一系列要素。拉波波特(Rapoport, 1990)、洛赞诺(Lozano, 1990)和特兰塞克(Trancik, 1986) 讨论了人对特定建筑环境的行为反应,分析了现代城市问题多出于“逆城市”和“逆人”的作用力。基于这个观点,他们建议城市发展演变应与当地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相适应,强调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即“环境行为”的方法。

1.6 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

在大量的形态理论研究中,由建筑师与城市设计师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对理解城市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类型学(typological studies)与文脉研究(contextual studies)。类型学起源于意大利与法国,意大利建筑师玛拉托利(Mara tori)、坎尼吉亚(Canniggia)和罗赛(Rossi)奠定了类型学的基础。根据罗赛(Rossi, 1982)的解释,类型是普遍的,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学领域,类型同样是一个文化因素,从而使它可以在建筑与城市分析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类型学关注于建筑和开敞空间的类型分类,解释城市形态并建议未来发展方向。类型学的方法在欧洲建筑设计及城市景观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脉研究着重于对物质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分析,其目的是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创造有意义的环境空间。文脉研究在艾普亚德(Appleyard, 1981)、卡勒恩(Cullen, 1961)、克雷尔(Krier, 1984)、罗(Rowe, 1978)和赛尼特(Sennett, 1990)著作中被广泛讨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概念是卡勒恩的“市镇景观”(townscape),这一概念的建立基于两点假设,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规律可以被认知,二是这些规律可以被应用于组织市镇景观元素,从而反过来影响人的感受。通过分析“系列视线”(serialvision)、“场所”(place)和“内容”(content)。卡勒恩指出,英国1950、1960年代的“创造崭新、现代和完美”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建设和富有多样性特质的城市肌理(包括颜色、质感、规模和个性)相比较,后一种更有价值和值得倡导。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同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1.7 空间形态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空间形态研究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March,Martin, 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Mitchell, 1990),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 syntax,详见: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形态分析”(environmental analysis),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二是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三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2 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的思想。在过去的20多年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实践要求规划师更多的关注于“政策规划”、“发展影响评估”、“发展管理”、“社会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师的职责似乎完全脱离了物质环境。然而,物质环境在规划学科中,无论过去与现在都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如霍治(Hodge, 1998)指出:“大量的规划工作依然围绕着两个中心,一是计划新建项目对现状环境影响的评估,二是组成物质环境的不同功能和活动部分的空间协调。”城市形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在城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适当安排新的结构元素的能力,如“形态分析”已成为提高城市“发展管理”和“设计控制”等规划实践的重要工具,评价规划工作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得到规划许可的城市发展的结果。基于这一观点,城市形态的方法对辅助与充实规划实践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交通”研究是当前西方规划学科的热点课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日益得到重视。具体的规划概念如密集式城市发展(compactcity或neo traditional development)和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要求创造较高建筑密度,混合用地,发展步行和公交系统和一系列新的设计原则。作为物质参照的城市形态是“可持续发展”及“城市交通”等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完善和理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城市形态研究的意义同时存在于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尽管城市设计概念自出现到现在的30多年来,还未形成一个全面共识的定义,但是,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实践层面上的认识,可以描述为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参与的,给予环境以特定形式的活动。其中的活动指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结构元素,用于提高缺乏统一与整体性的城市环境(Schurch, 1999)。城市形态的目标是理解城市结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的作用力的关系,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同构关系,不仅表现在文字描述上,同时反映在设计实践中,所以系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用于加强和整合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

3 城市形态的方法与理论研究框架

根据诺克斯(Knox, 1994)的“城市化过程”(urbanization as a process)理论,城市化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生产技术和环境变化过程所推动。城市化的直接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于日益扩大的城镇区域内,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其它的一些结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果,如城市体系、城市用地、社会结构、建筑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定的社会系统,如政府政策、法律体系、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关注到变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反应继而影响初始的动力因素,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循环体系。诺克斯的分析利用广义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城市化过程”理论的基础。作为城市化的一个结果,城市形态的变化明确的反映了城市化过程。基于以上讨论,“城市形态作为城市化的结果”(urban form as an outcome of urbanization)这一模型,使物质的城市形态,抽象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城市规划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并可以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来分析城市形态变化的动力及过程机制。在这一模型中“形态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的概念与方法被强调作为主要的物质环境分析工具。形态分析关注于和城市相关的客观物质、图形及文字资料,环境行为研究强调城市居民和专业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的调查分析,方法它们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视角检视研究对象,从而使城市形态的研究更为理性与客观(图1)。复杂性(complexity)与不确定性(uncertainty)理论在这一研究框架中被同时强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西方社会科学中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思想是分析和探索各种系统表现出的混乱、非连续性和难于控制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复杂性是主要因素。事物所具有的复杂特性挑战了研究分析与规划决策过程。充分认识到复杂性这一因素并不能使工作过程变得容易,但它可以使决策者有充分的准备,从而应对由复杂性产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性的清晰认识可以帮助寻找适合的分析方法。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 1985)在研究中指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取决于目标与方法的不确定程度,当人们对目标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形成共识,确定性较高,分析与决策过程可以依赖科学与理性的步骤去完成;当人们同意目标的方向,但不知如何达到它,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学习过程;当人们不确定要达到的目的,但有许多可选择的方法,分析与决策成为一个讨论过程;最后,如果人们同时不能对目标与方法达成共识,分析与决策成为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过程。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可以对问题的特性作出判断,从而找出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概括而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渗透于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它们应成为形态研究框架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由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为主体转型为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存在。其中的转型性经济因素(transitionale conomy)、缺乏稳定性的发展政策和领导主观意愿构成了分析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因素。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理论的体系内,形态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被强调作为主要城市形态分析工具。其中的形态分析,虽然包括广泛的方法与技术,但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是其基本要求。不可否认,规划设计方案只是整个规划过程的一部分,完整有效的规划依赖于管理、控制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但规划设计方案记录了社会价值观念、人们的主观意愿和环境管理方法。没有作为形态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案,大规模的规划是无法实现的。好的城市形态决不是仅仅基于美学原则的标准,它更依赖于活动其间的人的感受与评价。得到人们欣赏并积极评估的城市环境是真正有价值并应得到广泛的倡导与维护。基于环境行为研究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相关人员的访问和实地观察,这些工作过程不仅重视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其中更关注普通居民及流动人口的意向,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最终将其反馈到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及具体管理行为中。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一系列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构。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形态的变化,从动力机制到实体环境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其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城市形态的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虽然国内阶段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已不断出现,然而系统与全面的分析,尤其是方法论的研究还有待提高。本文关于这一课题的思考,目的在于希望从大量的相关文献中理出一个简单与明晰的脉络,并适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良辉,鄢泽兵。解读城市形态的三个分支理论——读《Good City Form》有感[J].山西建筑,2004,(18)。

[2] 欧阳勇锋,张延龙,蒋颖。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5)。

[3] 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4] 孙晖。城市物质空间环境问题的多样与复杂[J].国外城市规划,2002,(4)。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数字城市;实施策略;模式研究;思考

前言:据了解,我国的数字城市的实施计划还不全面,实施技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数字城市的实施策略,强化实施手段,对数字城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城市的信息全面化,从而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1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相对而言就是信息化的城市发展,随着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对城市建设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要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对城市进行规划,通过网络的传播速度从而实现城市的三维立体化发展。数字城市的发展实现了人与地理的和谐统一,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理念共同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城市就是对城市的货币流通速度、人们的交流方式、物品的流通方式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了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因此,通过信息化的城市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节约城市的资源[1]。

1.1数字城市的发展特点

数字城市实现了居住与工作环境相融合的功能,数字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职业实现了在家办公的目标,同时,由于数字城市的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得到了普及,在进行召开会议的时候可以进行网络会议,也可以利用远程来强化信息化城市的发展,同时,数字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的交通也带来了便利,如:当今社会中各种交通软件的开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1.2数字城市的发展历程

数字城市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由工业化转变为信息化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的进步,因此,在信息化的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我国的城市建设由最初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工业社会,从工业化的城市建设转变为当今的信息化的城市,这期间转变的是对城市经济的主导方式的转变,在农业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的是农业的经济,而在工业化的城市建设中重视的是对工业化的历程,然而,在当今的数字城市的建设中,信息将成为数字城市发展中最主要的建设。因此,要努力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从城市信息化的建设带动国家网络技术的发展。

2数字城市的理论基础

数字城市的理论基础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含了许多的学科理论知识,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信息管理学等等学科,因此,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要要依据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论证,经过系统的、权威的理论进行检验,从而加强对数字城市的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受信息化发展的制约,还受着科技、网络、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限制了数字城市的发展。

数字城市的发展是将城市系统工程理论、流动空间理论、信息化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城市循环理论相结合为一体的理论建设,从而构造出了数字城市理论的基础。

2.1城市系统工程理论的建设

城市系统工程理论是对城市工程方面的建设,在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论,因此,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是对城市结构的掌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因此,就加大了城市系统工程理论的复杂性,为实现数字城市的发展,要将工程理论的建设落实到每一处城市建设当中,从而促进城市的信息化的进步。

2.2信息化理论

数字城市的实施就是对信息化的发展的肯定,因此,在对数字城市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城市的信息化的发展,将城市发展包含的信息完整的展现在网络化的平台中,为数字城市的发展构建一个新的平台。同时,由于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建设过程,需要城市的各个方面积极的配合,从而才能促进数字城市的和谐发展[2]。

3数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要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数字城市的实施指的是实现城市的信息化的管理,因此,数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对未来的生活加以保证,从而实现数字城市的发展。

3.1数字城市的实施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数字城市的实施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便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城市的发展,因此,通过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将城市包含的所有的信息都展现了电脑上,方便了人们进行管理,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城市的信息化,将城市的气候、土壤成分、环境变化进行深刻的分析,从而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经过系统的分析,预防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3]。

3.2数字城市实施的重要性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离不开对数字城市的建设,因此,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发展,就要积极的实施信息化的城市管理。努力发展数字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还有助于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利用,方便了对城市的人员流通、资金流通的管理,为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带来了便利,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实施数字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结语:数字城市的实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为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要积极的发挥数字城市的作用,强化数字城市的发展手段,从而促进城市的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刘纯波,承继成等.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19(1):32-36.

[2]任海军,文俊浩,徐玲等.一种三维数字城市的构建和实现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4):101-104.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on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imple exposi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city plann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改善和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创造能够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和物质空间的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始规划建设的前期阶段,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所处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实现的规划设计。大体上从规划设计实践的区域和完成的时间来看,我们把城市的规划设计分成了全局规划设计和区域规划设计,长期规划设计和短期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出现并完善的进程中,设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内容开始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前进。更加注重了城市不同职能的区别,针对交通、自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方案。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概念,因此不仅包含事物本身,同时也需要联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一个城市最终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联系。在我们实施城市规划设计的同时,会受一定的历史社会因素、人为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所以,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我们一定要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贴近城市实际发展需要的设计。

2.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也可以说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是对该城市建设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是城市实现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城市规划设计颁发后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定义为: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的需要,使我们手中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活动所做出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城市规划管理就是要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空间得到了充分调整,人们生活的环境和质量得到保证,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城市规划管理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的城市管理规划有这几个内容:

首先是城市建设的选址的管理规划。在城市建设当中,尤其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和大型行政行建筑的选址过程中,这项管理规划是进行建设、使用土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市的建设要有好的导向和操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项目选址发挥作用,因为这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之处,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更对该城市未来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和性质的确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城市建设的用地的管理规划。用地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不同于土地管理,而是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来确定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提出所占用土地的使用要求,让所用的城市建设都能在此前提下展开。通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都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做依托才能得以实施,所建设的土地或待使用地都必须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的部门进行怕批准审核,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投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二、管理对设计的具体影响

1.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与统筹发展相结合

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实现城乡的协调规划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无论是城市的用地规划还是城乡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才能有其实现的可能和物质保证。而城市的建设又不是孤立的,不同空间都紧密联系依赖,城乡的协调与统筹发展是在这种规划设计体系下出发产生的更具体的方法,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的理论之一,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让更多的市民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设计,为城市规划和城乡建设的体系做出贡献,更促使城市的规划朝着革命性的方向发展。

2.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

科学有效的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凭借建设的现实要求和任务条件,根据所要开发的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设计,确定建筑物的占地空间、具体性能和建筑材料。如果没有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无法实现对城市科学的管理,就不能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项目的投入。城市的规划设计规定城市具体的建筑投建,那么规划管理就是对针对建筑做具体的安排,通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解决城市建设的点和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建的建筑设施更加完善,设计师也能够遵循建设的规则,注重人文关怀和环保意识。

一个城市的象征就是城市内重要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所以建筑开发的项目和建设规则是否合理,就要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同时,建筑设计的思想也要尊重城市规划管理,符合设计书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城市的总体建设更完美、更科学。

3.提高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城市规划会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不单是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与统筹发展相结合,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还能提高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城市的规划管理能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而且这样也是适合时展的潮流,这样使得城市管理设计的实现的得到了科学的实现。

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地区环境,对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求和建筑的设计要求也就越高了,城市的规划设计受着时代的影响和牵动。根据地理研究学、社会环境学、经济管理学、建筑设计学等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实了城市建筑的设计理论,渐渐的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城市的设计者和建筑者也开始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研究出更多适合城市发展建设的方案,丰富城市建设理论,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还需要不断的改建,伴随着也会出现更多问题,城市规划管理要尽可能的运用知识和想象力,进行科学的管理,促使城市规划设计得以顺利实现,提高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前提和依据,而城市规划管理的实现也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城市规划设计越完善,就更方便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才有可能实现整体的城市的建设,适合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城市规划设计也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城市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更对整个城市的行政和公共事业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两者协调、科学、有序的前提下,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美好,国家变得更富强。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 (06).

[2]何世源.城市规划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谢鹤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认识[J].规划师,2006(03).

[4]宋振宁,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与认识[J].规划管理,2006(01).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6

主要从人文学视角探讨城市规划对公民民主意识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会影响公共空间的设置,影响人群的集

>> 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管理 论校园规划与城市规划 论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 论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建议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论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联 论城市规划与施工测量 论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 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 论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协调 论城市规划与精品城市设计 论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之关系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 论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规划 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 论城市规划的主体性与规划尺度的适宜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庞文治,于进海.政治对规划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规划师论坛,23

[3]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徐善登,李庆钧.论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民主价值.理论与改革,2009,(02)

[5]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

[7]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8]学明,吴松,远东.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午印书馆

[10]对美国城市规划的新认识.http:///NewsShow6147.aspx

[11]Roland Martin.A. et J. Picard.古希腊城市规划.1974

[12]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变迁.城市规划,2009,33

[13]路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城市照明;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照明包含城市照明设计、城市照明施工和城市照明建设管理。无论哪一部分,都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照明工程。本文着重讲述城市照明的规划设计和后期管理。城市照明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很重要。城市建设管理涉及到城市照明后期的各项管理。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

城市照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整治、地理和人文景观,表现了这个城市的自然风貌和建筑格局。同时还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特色、风格和品味。所以从城市照明的规划上就要做好总体构思。城市照明要依据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原则,总体安排部署好整体的表现形式和建设步骤,促进城市照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2.1 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

城市照明包含了功能性照明和景观性照明两种。主要包括居民住宅、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物、广告牌、桥梁、公共绿地等场所。城市照明管理涉及到城市照明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到地域、科学、文化、经济等领域,也涉及到建筑学、计算机、光学、电学、美学等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也包含了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指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上去管理城市照明,以政府的指导为前提。狭义概念是指在日常管理方面加强检查、监督、协调和管理。无论哪种管理,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照明质量。在城市照明的规划和管理方面,我们都必须重视节约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照明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城市照明管理的意义

城市照明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节能环保的基本国策。它不仅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效益,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建筑风格。它在人民生活、交通安全、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城市照明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风貌,而且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城市照明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健康发展。

2.2.1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要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绿色照明工程”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用量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节约。我国的电力资源也相对贫乏,所以加强绿色照明工程,对实现节能和环保,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照明是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和主管部分加强对城市照明管理工作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来加强城市照明的管理。提高城市照明管理工作的水平。

2.2.2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照明的质量和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已成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美化城市夜间环境,还能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2.2.3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可以带动城市的商业、广告、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血液。城市照明工程的节能规划、设计施工,不仅能繁荣城市经济,也能促进投资和经商,加快城市的建设发展。

三、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在城市照明建设中,我们也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城市照明中央监控系统的建设。现代的城市照明设施数量广泛,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大,所以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我们的管理技术,多运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加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2 搭建服务平台,重视城市照明服务工作

城市照明最主要的功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在城市照明管理中,要加强服务热线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及时处理和反馈群众的建议。建立健全信息传输机制,规范服务流程,加强责任追究,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让群众满意。

3.3 加快城市照明的节能建设

在城市照明的规划中,注重城市照明的节能和环保,推广节能技术。在城市照明的建设中,多选择高效节能产品和绿色能源产品。在城市照明的后期管理中,加强集中监控,合理安排照明开关时间,合理的分时控制,加强对陈旧照明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努力降低电耗。加大对节能照明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

3.4 建立健全城市照明法律法规

在城市照明管理中,要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依法打击偷电行为和破坏公共照明设施的行为,对于违章的行为和个人要加强处罚措施。只有依法管理,才能保障好城市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

3.5 加强城市照明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照明的后期管理也非常重要。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城市照明倡导绿色照明,要求以人为本,在管理中,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城市照明节能环保的宣传,增强人民的节能环保意识,自觉的付诸行动。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减少不必要的耗能,在家里多安装节能产品,遇到恶意破坏城市照明设施的行为及时举报等,增强城市主人翁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照明建设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城市照明规划和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还能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再加上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王兆明. 城市照明事业管理的思考[D].山东大学,2008.

[2]杨春宇,陈仲林. 中国城市照明建设研究[J]. 灯与照明,2004,03:2-7.

[3]詹庆旋. 我国城市照明现状与展望[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06:56-57.

[4]孙风荣. 浅谈城市照明的规划设计与管理[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2:211.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8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同志在西柏坡,就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60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旧城消失、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诸多城市“综合病”。如何破解城市面临的众多问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城市党委、政府面临的难解之题,也是必解之题。

值此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杭州出版了一套图书:《城市论――以杭州为例》,对同志60年前提出的重大历史性课题的作出了很好地回答。

此书作者王国平是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就任杭州市委书记的十年,也是杭州市发展速度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十年来,杭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不仅经济总量连续十多年保持省会城市第二位、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成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还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城市论》一书从城市面临的挑战、城市地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环境、城市产业、城市文化、城市法治、城市定位、城市的水、城市交通、城市土地、城市住房、城市教育、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人才、城市农民工、城市社区、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群、城市“三农”、城市公共治理等24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研究。

全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杭州城市建设与发展实践为基础,用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审视城市、研究城市,在国外“城市更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新理念。这一理念把科学发展观引入了“城市更新”,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既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更不同于“拆老城、建新城”的旧城改造,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科学回答了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新城建设与旧城保护、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城市发展与城乡统筹等一系列城市化问题,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科学发展之路。

最近,人民出版社在杭州举行《城市论》出版座谈会,专家盛赞《城市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系统性、操作性、通俗性的城市研究力作,是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城市学”专著,此书将成为我国城市研究者、城市建设者、城市管理者不可多得的佳作。

《城市论》是对城市的多视角、立体式的图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认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已成为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城市论》的出版,代表了杭州对城市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思考。

《城市论》是对城市的多视角、立体式的图解。作者从自己受教育、人文发展的经历,以及从事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丰富经验出发,从城市学家、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设者、城市功能的开拓者、城市欣赏者五个不同的视野对城市进行了描述。

同时,作者本身也是《城市论》的践行者。三个具体例子可集中体现这一点。一是西湖的综合保护;二是杭州立体式的特色交通解决方案;三是对教育的支持,尤其是在城西建设和谐杭州示范区。

《城市论》是好著作、好教材、好手册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城市论》一书提出的一系列既具有世界城市发展普适意义,又具中国特色、杭州特点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观点、做法、举措,将不仅仅在国内外城市研究领域具有广泛而积极影响,而且在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具有现实借鉴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论》是一部推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可多得的“城市学”好著作、好教材、好手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潘公凯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与规模极为迅猛,如何探索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子,几乎是萦绕在每一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脑中的问题。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样一种城市建设新理论的探索已经形成,并且写成了专著。这不仅令人惊喜,而且令人感慨。《城市论》眼界开阔,撰述严谨,以城市有机更新为主线,以杭州市的经验成果为验证,提出了一整套新理念、新思路,不仅是杭州市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更具有建构中国式的城市理论的开创性意义。

这套书有许多独创性的观点和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许江表示,在理论视野上,这套书有许多独创性的观点和研究。例如,书中谈到的农民工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城市的根本问题。因为关于城乡移民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在中国它又和农村问题、城乡二元矛盾问题捆绑在一起。书中不仅详细地从多方面分析了农民工的边缘化状态,提出了治理的观点、方法和策略,而且花了很多篇幅,谈到如何使农民工不仅能够富裕起来,而且能够幸福起来。

《中国纪检监察报》总编辑孟祥锋评价《城市论》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著作,是一部城市管理之作,是一部城市研究之作,是一部城市管理者、城市研究者,尤其是城市当家人的必读书,也是全国、全世界的杭州粉丝们深入了解杭州的必备参考书。他感觉这本书最大的看点、最大的亮点、最大的卖点是理念新。

上一篇:管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工作实践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