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22:12:44

培智教育论文

培智教育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物理,素质教育

 

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这里,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比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也很灵活,记忆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l、利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驱使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人有了某种需要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以下的需要和动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学家的故事来诱发其“羡慕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远景性动机”。

(2)、利用“交往动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常常都会在班级中同别人交往,或与一些教师交往。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交往,让后进生多与优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励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后进生的交往。物理后进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自卑感强,虽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优生或老师交往,如果优生或老师又都不愿与其交往.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就会导致后进生之间互相交往来满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来得到“归属感”和“群体感”。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后进生交往,多关心和鼓励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其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们。学生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帮助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离就缩短了,交谈起来内容的真实性就提高了,老师的话他们就乐意听,布置的任务就乐意去完成,这样,就可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转化物理后进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点。

(3)、利用”成就动机”。由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平时测验”的难度适当减小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适当满足其“成就动机”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时使学生清楚地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怎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个内容时,向学生讲明,这是在电器生产和维修中“根据电路图纸生产电器或维修电器”的基础,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让学生明确航天、航空工程、人造卫星等就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师上好每一堂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既备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备好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引入新课又自然,讲解正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气自然而又抑扬顿挫、板书工整、教法新颖、教态自然、信息反馈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好,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愧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如果教师随心所欲地“应付式”讲课,那么即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持续多久。可见,在教与学这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很关键。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型式的更换和教学方法的变换与优选。教学型式较多,比如;直观型、实践型、探索型等。教学方法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等。新型教学法常见的有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图解分析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重复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用某种教学型式、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确利用检查评定,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范文论文的格式。

在考试检查方面实行“因材施考”。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较好:首先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其分为甲(优生、中等生)和乙(后进生)两组,考试时使用同一套试卷,但内容分“必做题”、“选做题甲”、“选做题乙”,甲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甲”;乙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乙”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但选做题不计入总分,用以作为测试优生智力情况和观察后进生进步的情况。这样“分层次”地“因材施考”,让学生“对号入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使多数学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机会,为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鼓励或奖励,通过带积极意义的评定,能很好地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下降的学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评或责备,应帮助其查找原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安慰、鼓励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

中学生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优势,多做一些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好演示实验,能做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讲“局部短路”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不易理解“电流不流经被短路的用电器而直接从短路线上流过”,有的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老师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如图所示。将K闭合、K1­断开,灯L­­­1和L2都发光,再将K1闭合,LA熄灭、LB更亮。这样说明了“电流是从断路开关上流过而几乎不通过灯LA”。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搞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出墙报、办黑板报、举行物理学史讲座、

举行物理游艺会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情感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和蔼可亲动态的对待学生生,给学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感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着面孔、暗藏怒气地上课,就会使学生“感染”上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情绪不良,学习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对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绪不正常,则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师而引起的,就要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交换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避免学生因对老师的不满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师就要教学生“转移注意”、“交换情境”,从多角度考虑,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使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情感。还要让学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情绪的易动性”,培养稳定的良好情感。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坚强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坚韧不拔,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然而有的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学习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够强,一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利用物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补讲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成长的故事,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的科研精神。还可以请班上品学皆优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他自己是如何对待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为意志薄弱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可多创造一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影响学生物理成绩好坏的因素固然是复杂的,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希望能引起物理同仁们的足够重视,并把它贯穿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去,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培智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创业精神;多元智能;观念转变;内省智力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后,新的消费偏好、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消费方式促使新产品的不断诞生。目前,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应这一发展的人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传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快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核心任务。创业教育先行,转变创业教育培育理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重点探析创业教育培育理念,以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模式为培育理念转变的核心,对大学生创业心智构建进行优化,向红军学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红色”培养模式。

一、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我们一直未能正确认识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人的智力有一个心智架构,包括七大范畴:“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另外还包括两大内省智力——灵性智能:自然探索、存在。内省智能和其他智能包括价值层次和事件层次,人类的真实能力往往会通过新的信仰、新的价值观影响而形成新的形象、理论、信仰能力——创造力。本文中提及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在针对丽江地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大二管理类学生创业精神调查问卷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出学生的内省智能需要被优化、被完善,进而探寻大学生内省智能的有效培育方法。

通过200份有效问卷的抽样调查表明:第一,2%的大学生有创业经历,参加过学校和云南省组织的各类大学生专业创业策划大赛,且获得过相关奖项,未来创业动机强;第二,2%的大学生创业精神中的意志、动机等能力已经通过失败创业经历得以提升;第三,7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大的障碍是心理承受能力,这部分学生缺少价值观层次的培育,缺乏对创业过程中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如图1所示)。

针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进行调查(如图2所示),抽样调查表明:独立学习能力强、热爱创新的大学生占抽样调查总数的85%,这部分大学生一直在询问创业教育中关于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时间、地点等问题。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丽江地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大二管理类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提升学生的内省智力能力。

二、向红军学创业是高校创业精神内省模式的核心

(一)向红军学创业的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课程中,缺少用红军长征精神进行事件层次教育的创业课程。向红军学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模式。

通过红军长征事件进行事件层次的教育,培育学生的自尊、自律能力,吸收红军队伍中各种人物的长处,静思规划人生目标。

第一,向红军学创业的内化创业教育模式,以红军队伍中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学习榜样,提高学生价值层次的内省。

第二,对红军长征事件中的成败总结,将事件的成败与创业精神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内省,提高学生原有的内省智力能力。

第三,在红军精神事件内省教育模式中,高校创业精神培养可以通过红军精神塑造创业团队中行动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及创业团队成员的信念、意志、品质等的高度统一性,建立高校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最高信仰内省模式。

第四,向红军学创业凝聚了不同知识、技能、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团员优势,创造一切条件完成组织任务,创造了团队组织所能完成的团队奇迹。

第五,“保证完成任务”是团队的价值观,团队为个体才能及个体心理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平台,个体人生价值观与团队社会价值观高度统一,团队的能力超越了个体价值所能超越的极限,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不可超越的组织任务。

第六,开展创业团队活动和完成团队任务,激励了每一个团队队员的内省智力能力,向红军学精神信仰,塑造创业团队成员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认真、负责、精诚合作,自动、自觉、自律的优秀品质,这是团队取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根本保证。

(二)通过红军精神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内省智力能力

红军团队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具备团队凝聚力、制度战斗力等优秀的敬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执行力,在拥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战略战术科学客观,坚持秉承“胜利是一种习惯”的指导方略,让红军精神不但不曾被历史的长河所抛弃,反而成为新时代的精神信仰。红军精神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急需汲取的精神财富,更是构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基本维度。

第一,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完善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中的团队价值观层次。红军团队的凝聚力、协作能力和战斗力都较强,“保证完成任务”是红军团队普通战士对组织的最高承诺,大学生创业团队精神的培育需向红军团队学习。

第二,高度统一的崇高组织精神和战士的职业精神完善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中的创业道德规范。

第三,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精神中的抗挫折能力。乐观自信无畏的红军团队精神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最大乐观智能潜力。

红军精神是我国高校多元智能理论在创业教育中的外延,向红军学创业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事件内省、价值观内省模式的创新尝试。

第一,客观分析时局特征,制定正确的目标与任务,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第二,不论任务大小,积极团结协作,拥有较高的成功率。

第三,决策失误产生后,个人与团队领导能够共同承担错误。

第四,时间是红军精神的磨合器,通过时间的磨合,形成以民族精神为主,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红军精神,高效地培养了红军团队的创业素质,为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经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素质管理方式。

三、向红军学创业,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初建我国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

(一)将红军精神纳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将红军精神事迹、团队特点等内容纳入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中进行创业精神培养。首先,在课程中重点讲述以红军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质和内容,积极开展有关红军精神的讲座。其次,邀请创业企业家,结合红军精神讲述创业过程中创业企业价值观,再通过双师型教师课程的精心设计整合红军精神创业教学内容。用实践创业课程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用历史事迹结合实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最后,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坚韧的创业精神。

(二)结合时代特点,将红军精神与创业精神进行对比整合

结合国内外的时代特点,对比国内外创业精神的优劣势,进行红军精神和创业管理精神的对比整合(如图3所示)。一方面,加强创业学生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比国内外创业精神教育课程,吸取可行的方法,整合红军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

向红军学创业是在社会知觉意识中建立成熟的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价值观体系,是一种超越现有价值观资源,进行效率优先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理念,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及团队教学的力量,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大学生内省智能模式中的社会知觉能力。

(三)营造红军精神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部分。利用红军精神教育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拥有红军精神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深刻理解红军精神的创造性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树立学生的创业志向,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红军精神文化的创业教育活动氛围。学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以红军精神为价值观的创业精神。在开展多维拓展训练课程中,加强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精神、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育,找到每位参与创业精神教育课程的学生所具有的优势,在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热情。

四、向红军学创业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初建的科学发展观

以创造性、主体性、挫折教育为原则,采取讨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人物访谈法、现场模拟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创业精神激励机制,鼓励师生进行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的教学工作。努力营造多维化创业精神教育的学校氛围,增加投入,积极调动师生参与创业精神教育的积极性。

第一,运用人们对红军的社会认知引导创业培训教师将创业心理学知识和红军精神价值观相结合,内化学生的创业精神价值观——创业精神教育中不仅可以信守承诺,而且可以建立高校创业精神教育的品牌效应,实现招生和创业培训教育教师的双向培训。

第二,教育品牌的实现可以树立创业型企业的信心,同样可以激励师生进行创业精神教育模式中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将公众视角与社会资金集中在高校创业教育的氛围中,形成创业精神教育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的模式。

培智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 理论 小学教育 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分析

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人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逻辑以及读写两个方面,而应该扩展到人类真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的组合。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智能的突出表现,并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在智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优异的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广泛的关注,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的良好的补充和发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关注小学生的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对小学生的多元化合理的评价。在这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包含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等多个方面,鉴于每个学生其生长的环境、性格以及兴趣都不同,因此每个学生的发展路径也应该有所不同。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一种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发展,应该有效地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每个学生将来成才的具体实现,因此小学教育被人们广泛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运用到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但是因为小学教育的特殊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学校以及相关的教师应该对多元智能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准确地把握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具体的方法,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从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通过对某一单一学科的掌握获得,实践表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相作用才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关键。

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多学科的建设,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同,让各个学科之间进行互相的渗透和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实现途径。而综观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比较常见的还是以单一学科为主,以数学语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模式,这种小学教育的模式这种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小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非常的充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并不利于未来的综合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具体策略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方式,它倡导多元以及开放,并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前提,并且要尝试培养学生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在充分研究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之后,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全面理解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实施依据,帮助小学生充分地挖掘潜能、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小学教育中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课堂教学中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新时期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到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式上,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去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应该以突出某一项学科为特色进行教育,而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最后,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不科学与不完善的。从客观上来讲,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开发,使得学生在某些学科方面显示出比较弱的能力,其实每个小学生都是非常具有潜能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应该通过教育的手段,比如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兴趣来促进和引发学生智能的成长,使小学生的心智达到一定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通过强调创新的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使我国小学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W手段也在不断的革新,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J].淮海文汇. 2009(03).

培智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大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缺乏一种可资借鉴、可供操作的理论,难以准确地认识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普遍缺乏因材施教,制约了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恰恰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

1.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天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育。

2.根据学科特点,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受教育者的不同智能,提供适合每个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智能的教育需求,进而使受教育者的各种智能得到充分、全面发展和完善。”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写作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2.1从学生作品发现其智能结构和智能水平

“我和母亲”话题作文集里,习作《我带给母亲的伤害》表现学生内心的愧疚、自责、懊悔的文字非常真切感人,反映该生自我认知智能较优秀。习作《我和母亲》则洋溢着母女之间亲密无间的至爱亲情,反映了该生较为突出的人际智能。习作《钢琴曲中的母子深情》,记叙的是在作为音乐教师的母亲指教下,苦练钢琴并小有成就的事。该文讲述的故事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当中,文章反映出该生具有出色的音乐智能。写作教学中,学生从观察和感受生活,搜集和整理材料,到选择和确定主题,构思和谋篇布局,都与其智能结构和水平息息相关。作为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若干次写作过程的细心观察,就能基本掌握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即学生多元智能结构中哪些方面智能发展要好些,哪些方面智能发展尚有不足。教师通过学生作文发现其智能结构和水平,无论对于教育教学还是对于学生自我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2.2通过写作教学,优化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水平

2.2.1“扬长”与“补短”并重,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指导上,特别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扬长”与“补短”并重。比如数学—逻辑智能发展不足的学生,逻辑推理、科学分析方面的能力较低,在写作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有相当困难,教师在进行上述文体写作教学时,要给予这些学生特别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数理—逻辑智能较强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给予更高的期待。再比如,自我认识智能较低的学生,在自知、自处、深入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方面能力低,要写好自传、自省方面的作品恐怕不易,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要更多一些,确保他们通过写作能在这项智能发展上取得进步。

2.2.2找准学科定位,注重培养语言智能

加德纳教授强调,人类的多元智能发展中语言智能居于首位。语言智能通俗地讲,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而这四项技能恰好指明了进入语言智能开发的路径。大学语文课程当中,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语言智能。培养和提高其他方面智能以及优化智能结构,仅仅是大学写作教学的附带的作用和目的。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头脑清醒,找准学科定位,分清主次,千万不可舍本逐末。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智能发展。

2.2.3创设情境,注重写作过程体验

大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应用文所涉及的社会生活极其广泛的特点,培养大学生多元智能。譬如,在贺词、欢迎词等礼仪类文书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资源,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既学会了相关文体的写作,又学会如何得体地与人交往沟通,从而达到提高人际关系智能的目的。再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求职信的写作时,就可以设计一场求职应聘的情境活动。学生在这种写作教学活动中,通过反省自身才能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了自我认知智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智能结构与多元智能[J].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2)

[2]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13(4)

[3]李艳,郝大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教学实例研究[J].大学教育,2015(2)

培智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一、艺术教育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而艺术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格茨尔指出,“创造性不仅用来解决人类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见和研究那些人类尚不知道的问题。”①创造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

学术界对于艺术教育有很多的定义。魏传义主编的《艺术教育学》中界定为:“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因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和欣赏而产生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则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艺术影响,学校是其主要实施场所。”②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认为,“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在实施的专业教育,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员,等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③本文所指的公共艺术教育来源于广义上说的“艺术教育”,区别于大学专业艺术教育,是普通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特称。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高校中对非艺术专业的所有大学生实施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通过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艺术技能,以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其内容包含对美术、音乐、舞蹈、摄影、雕塑、戏剧、文学等课程的学习或实践活动。

二、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意识,是指在解决问题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运用变化、组合等创新手段进行探索,从而得出创新成果,获得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如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等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只有具有创造的使命感和欲望,才能导向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艺术所张扬的精神,从来都是独创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批判的精神、不断超越的精神。史学家们普遍认为,现代欧洲国家第一个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始于17世纪初,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则是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为前奏的。而导致科技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文艺复兴运动又是以A·但丁、F·彼德拉克、G·薄伽丘和达·芬奇等文学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作为开端的。由此可以看出,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实践唤醒了欧洲人的创新意识,进而促使欧洲步入了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艺术精神与创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合理安排、有效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完全可以达到用艺术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作用。

三、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

世界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的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力至少有八种,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音乐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省智能;7.人际交往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其中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综合起来经过数十年的系统的研究并证实了多元智能中八个半智能中的六个半,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存在智能都与艺术活动或艺术教育之间有直接的关系,而另外两个逻辑数学智能和自然智能也与艺术活动有间接的关系。”④“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以开发学生多元智力为前提,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把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放到很高的位置,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并为现下中国艺术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有力的学术理论基础。

四、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⑤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教育的过程。学者冯永潮认为:“艺术教育主要由艺术科学教育、艺术美育和艺术语言教育三个方面构成”,“艺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体”,“反映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存在于艺术之中而又不同于艺术。”⑥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互动的。艺术教育离不开科学教育的支撑,反过来又推动着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科学教育需要艺术教育的提炼与升华,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产生。

21世纪需要的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文理皆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较好的团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贝蒂·爱德华.新素描[M].何工,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

②魏传义.艺术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1.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0—71.

④沈致隆.多元智能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9.

⑤李政道.科学和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J].科技文萃,2001:(8).

⑥冯永潮.艺术教育与科学、美育[J].教育导刊,2000:(6).

培智教育论文篇6

一、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背景

智障儿童是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不高,缺乏学习上的迁移能力,学习进度不快,学习效果不好,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等,这些典型的学习特征已经警告我们:对于智障儿童的学习要高度注重,必须要有紧密综合的认知,首先研究,然后确定适应每个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个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立足于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生活。因此,培智学校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寻找合适有效的课程内容。将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自然生活,加强语文学习课堂与智障儿童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是我国目前教育部门需要努力的目标。

二、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同样地,外国的教育学家卢梭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际执行者。卢梭让爱弥儿生活在自然中,教导他从游戏、种植、木工的劳动中得到感悟,让生活造就孩子,让自然做爱弥儿的天然教师。卢梭相信爱弥儿会在自然中得到最好的认识和教育,因为自然才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构建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本身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内容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习的人并不是从自己空白的基础而学习的,而是在以前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并不只是单纯地使知识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而是个人作为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由于智障儿童各种条件都有限,他们的学习教育都和普通的学生差别很大,学习的难度也很大。因此,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让智障儿童在玩耍中学到知识,获得自己需要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完善智障儿童的教育环境,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表现和方法

1.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培智学校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量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制作PPT,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智障儿童充分掌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和常识,以便以后独立地生活,进而塑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2.语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虽然教室是实习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但是教学不一定要在教室内进行,因为智障儿童不一定会喜欢被拘束在一个陌生的空间。对于他们来说,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往往比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可以在室外的操场、公园、游乐园等地进行教学活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要“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语文教学和智障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让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

培智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普通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罗宾•福格蒂(RobinFogarty)所著的《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六种创新的课程设计,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指引了具体方向[2]。多元智能理论从其创始就开始从各种途径传入我国,起初虽然没有强烈的反映,但是由于它的教育理念和主体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十分一致,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本身也具有的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特质,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我国广大教育者所认同。目前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各个学科,各个学习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不小的成绩。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去阐述多元智能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而且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具体某一学科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阐述[3]。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中国的体育课面对的是上课人数多、器材缺乏、场地空间不足等影响因素,应用起来难度较大。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达到改变学生对待教师、学习的态度,重新定位教育理念,达到课程的多样化则成为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1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普通教学中的效果

针对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国家于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文件中详细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然而现如今中国学校中的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堂都在面临学生人数多、场地少、器材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面对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时的问题上,学生、家长、学校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成为中国体育教育中一大阻碍,同时也制约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实施。通过查阅多种文献资料发现,于骁的课程实验表明: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学习理论,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等方面要优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掌握武术的动作技术[3]。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弥补了传统的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转变了以往传统教学课程内容不够宽泛,围绕身体运动智能组织课程和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并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并且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4]。黄英等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中的实验表明:在多元智能理念的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可以展现传统体育教学中多种能力综合培养不足的弊端,可以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互补[5]。

2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2.1改变以往的学生观依据以往学生中的态度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上体育课时刻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漠视表情,学生对待认真上体育课的教师则摆出一种厌烦、抗拒的姿态。然而,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教育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逐渐地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潜能,让每位学生在运动中发现乐趣,提高对学习生活的信心,从而树立每位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学生所具有的差异性,在教育中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传统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对待学生不同态度中也逐渐形成“智商的高低决定自己的聪明程度”的观念,忽视了自己具有的独特之处,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在转变学生这种传统看法。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八种智能的因素,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使每个人的智能优势及其表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不同的智能强项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此时,如果我们要以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方式进行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2.2审时度势的教学观每位学生在受教育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优势,都是在提醒教师应该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些存在的不同,在普通的教学形式中,有部分教师大胆开拓创新,改变以往常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首先,在同一门学科中分八次课,每次上课时的内容突出一种的智能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其次,教学实验过后,教师鼓励每一位学生勇敢地站在他人面前自信地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和所理解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教师则充分掌握了每位同学的学习倾向性。最后,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之后,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以提升。在教师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同时,改变学生关键之处还在于教师对学生们的态度。有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当作学生、朋友、老师、同学、儿童,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从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2.3课程观的个性化上课时,不再根据教学大纲完成课堂内容,而是从多方面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局限于课程教材,多结合生活中、游戏中内容,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发展。课程内容在选择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更新了课程观念,为学生发展优势智能以及开发劣势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慢慢地在教育问题上革除传统体育教学中走程式化、单调化的模式,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智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3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说体育教学正是多元化和全面性的教学与学习。在体育课堂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明显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弥补。在学生的参与度、课堂兴趣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多元智能理论广泛的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达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1开发多样性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普通课程的教学中时,大大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课程观。而后使用在体育教学中时,发现虽然每位学者对体育课程概念的理解描述各有不同,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即不仅是促进学生体能,使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在学生的心理方面、智力方面、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良好促进作用的课程。根据这些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恰恰更适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体育课,以此来适应学生表现出来的智能需求。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笔者发现在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在体育课表现方面至少有两种较强的智能组合。因此,在学习体育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完全发挥学生拥有的较强智能,经常性的在课堂中设置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提高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带来的教学风格也是活跃课堂的一剂良药,更好地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无论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组织还是教师的助手方面都可以不仅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激励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突出的智能。慢慢在整个教学中每位学生都会发现适合自己的上课内容及上课的形式,使用自己最突出的智能帮自己完成课程内容,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由于每位同学的突出智能不同,如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学生,他的数理思维智能常常表现出明显优势。因此,自己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长处,提高其他方面智能的能力。3.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通过不同实验结果发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可以从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效地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做出弥补。3.2.1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分别从八种智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充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3.2.2过程性评价老师、同学、家长在每位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会不断地激励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家庭、学校双方面对学生负责,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及早的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3.2.3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不再采用传统教师一人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否定教师在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此时,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学生自己、教师及其相处在一起的同学都将成为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主体。目的就为了最后结果的真实有效。3.3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的多元化是引导学生、指导学生的基石。多元智能理论表面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更深层的目的就在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在无形中提高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每位教师在深入观察学生并客观评价每位学生之后,要针对学生突出的智能优势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多元化的智能。只有教师清楚认识八种智能的内容,加之对自己的认真分析,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学生的感受,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切身需要,最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今后体育课、体育教育、学生体质、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价值。3.4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培养模式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从“兴趣”出发,发现学生所擅长的技能,同时,配合创新型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切入”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即:重视体育技术培养的同时,加强运用多种智能发展技术的能力。甚至在突出教师与学生相互融合的氛围中,发挥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本能,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使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式开展体育教学内容,是未来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弊端,较好地改变“千课一型”的教学局面,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4结语

新阶段的智能理论需要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的教育教学中。开发学习者多元智力,激发学习者内在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成为时代要求。当前,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已融入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形式甚至是最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多元智能学生不再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体育课的质量也显著提高。

作者:路金豫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多元智能理论与全面素质教育(上)[J].辽宁教育研究,2000,1(11):36—39.

[2]杨清明,易定国.多元智能理论下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14—116.

[3]于骁.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2010.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北京:教育部,1999.

[5]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6]黄英,蒋晓丹,杜康力.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J].学校体育学,2014,29(4):40—42.

[7]刘强德.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1(28):79—80.

[8]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教学实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41):80—84.

[9]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30):763—674.

[10]袁国强.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78—79.

培智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元智力;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59-02

传统的智力理论是以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一种能力的解读。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的理论,并随着《多元智能》一书的出版,传统的智力理论逐渐被多元智力理论所取代。在多元智力理论中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分别是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智力和交流智力。在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任何一门科目的教学中学生智力发展都不是单一的。人的智力发展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一、教学内容多元化

知识是形成智力的前提,没有多元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产生智能。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明确最基本的知识内容目标,基本技能目标,而且要掌握广博的综合知识。当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人才素质的基础性和多元性。美国近几十年内,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增加基础课,减少专业课,改善知识结构。据专家统计,“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50年代为20%;70年代增加到70%。而专业课比重却逐年下降,50年代为45%;70年代降到20%。据统计,美国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10%左右,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广博的知识,90%毕业生在专业领域顺利就业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培养学生合理的多元的知识结构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具备多元的综合知识。培养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绘画、雕塑、欣赏等外,还要广泛涉猎哲学、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美术教学中,智力不但体现在对创造力的作用,而且受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动机等影响,比受智力约束对创造所起的作用要大。

(一)坚持民主教学原则

建立师生知识对话、情感交流、相互关爱、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个性发展原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结构,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和方法,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彰显个性、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特性、自觉性、自制力、毅力和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三)坚持教学方法创新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为学生组织多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古典诗词、图形、神态、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三维动画与绘画课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活跃学生创作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的效果。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中要重视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如写生、创作、艺术展览、画展、沙龙、读书会、艺术报告会、人文知识讲座、前沿艺术动态,让视野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学,实践中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全面化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加现代化、智力化、多样化的社会,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现代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符合时代和未来发展所需的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意识和观点,包括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未来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要热爱本职工作,坚定职业信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牺牲奉献的品格和精神。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有扎实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体包括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综合知识,新颖的专题知识,从而构成多元的知识和智慧的基础。

(二)具有适应时代的各种能力

新型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能力;组织和领导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材进行选择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能力。还应具备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应具备适应时展的各种能力。

上一篇:生本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到关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