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7 11:58:17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农业知识培训;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5总结和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模式,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教育领域的一次尝试。依托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并针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知识培训平台的具体系统架构,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模拟和扩展。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培训平台,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具备良好的人机信息交互和教学反馈能力,自适应地开展农业知识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扩充与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昭涵,金桦,刘越.人工智能开启“互联网+教育”新模式[J].电信网技术,2016(12):6-10

[2] 张欣,王浩,O永刚浅谈人工智能与教育[J].电脑迷,2014(1):95

[基金项目]创新训练项目“‘鲜品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编号:201510638037)。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2

智障儿童教育是指采取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活动。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本研究以在山西省专门培养智障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任教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著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五)强化智障儿童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任务。因此,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要树立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以满足不同需要、不同学历和不同专业结构教师的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培训过程与效果的监控与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等结合起来,切实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有所获、习有所成。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培训;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评估

作者简介:张洪波(1982-),女,河南郑州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5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1-02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节点,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智能变电站较传统变电站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运行管理自动化;一键顺控等高级应用功能,实现智能化运行。这些新设备、技术和应用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掌握智能变电站技术的高素质人员成为日益紧迫亟待解决。

智能站知识主要来源于理论学习、参观学习、现场设备安装调试跟踪学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知识来源有限,应对异常和紧急情况的经验缺乏,迫切需要后续培训。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高效且针对性强的培训平台,真实再现了现场环境,使学员能够熟悉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和先进设备,掌握正常操作、异常处理和事故分析处理过程,培养员工的实践技能。因此,利用仿真培训系统成为当前智能变电站人员和后续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为一名电力企业培训师,应结合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岗位需求和现有的仿真培训系统研究策划开发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智能变电站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做好咨询和培训。[1]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进行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工作。

一、了解培训对象,确定培训需求

1.了解培训对象,进行需求调研

以智能变电站运行人员为例,虽然工作岗位仍然是变电运行,但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应用,其工作模式发生了变化,培训需求自然也会变化。即使来自同一岗位,有着相似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但由于他们年龄、学历、经验等自身因素的差距决定了培训面对的学员培训需求的不同,使得培训需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作为培训师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进行深入调研。

了解培训对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个人需求、组织需求。个体需求就是学员站在自身发展或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角度来确定自己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等。个体需求调查多采用座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要了解学员的特点,以便针对不同学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培训效果。组织需求就是要了解企业某一方面的发展现状与目标存在的差距。就智能变电站运行岗位而言,目前调控一体化模式相比以往的运行方式在监控系统、一次设备以及操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这种差距就是一种企业培训需求。作为培训师,必须要能够迅速地掌握这种差距和变化才能预测出企业对培训的具体需求内容,才能为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提供前提依据。

2.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从多维度来进行,[2]包括企业、工作、个人三方面。首先,进行企业分析。要立足企业培训的实际,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保证培训计划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战略的要求。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指员工为满足工作岗位要求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比较,当员工的水平不能达到岗位技能水平时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还需从企业发展规划、技术更新和特点上综合考虑,一方面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训人员的主要能动性与现实目标的有效结合。

二、根据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

随着电力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培训越来越需要贴近现场实际,企业培训更加重视技能培训,尤其注重岗位实践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师必须要承担辅导、培训的责任,通过对培训对象的授课、训练、指导,使培训对象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培训师必须深入实际工作,掌握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内容。[3]

以智能变电站培训为例,可以按照智能变电站的知识把多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模块化的培训内容。这样以仿真培训系统为平台的智能变电站培训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以下方面:

1.熟悉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是一种高效且针对性强的培训平台,能真实再现现场运行环境,并具有可随意操作性,使用方法简单。作为一种培训工具,需要熟悉该系统以便更好地学习。包括:熟悉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仿真培训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熟悉主接线及一次设备,了解保护配置。

2.学习安全生产知识

对于电力供电企业,电网的安全运行是第一位的,因此,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是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安规》、“两票”管理规定等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

3.学习智能变电站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新应用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智能变电站涉及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新应用是运行人员急需学习的内容。包括: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电子式互感器等;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网络结构的配置、网络数据的传输和监测;智能化保护装置。

4.学习智能变电站技能操作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以纯软件形式再现智能站的新技术、新应用,详细模拟智能一、二次设备,可以实现正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分析及处理三方面的培训功能。

(1)正常操作。通过正常操作培训一方面可以学习操作票的开取、修改、执行等常规的操作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智能变电站特有的一键顺控操作功能。

(2)设备巡视。培训学员查找设备缺陷、发现设备异常的能力,提高学员处理、隔离异常设备、恢复电网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

(3)事故分析和处理。培训学员进行处理、切除或隔离故障点,恢复送电,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培训学员判断和处理事故的能力。

5.对学员提出的研讨问题组织研讨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所面对的培训对象都是来自各供电公司的现场技术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与现场实际结合紧密,通过对其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大家集思广益,能够开阔思路,解决存在的疑惑,同时对培训教师来说也是收集培训案例的一个机会。

三、根据现场实际编写培训教材

教材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培训都离不开培训教材,培训教材要与现场实际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与培训内容息息相关,突出技能,其形式可以采用章节式、模块式、表格加注解式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容要紧紧贴合实际,最大限度地适应培训要求,满足培训所需,理论结合实际,针对性强。另外,教材可以借助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提供的信息量更大,表现形式也更加生动,可以丰富培训课程内容,并使培训课程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同时还能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也是较好的一种教材形式。总之,教材要注意讲究实效、实用。

四、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工作

1.合理安排时间,确定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制定培训计划的重要部分,培训时间一定要综合考虑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安排,不能因为培训时间过长而影响企业生产,也不能因为培训时间不充分而影响培训效果。所以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安排合理的时间,一旦时间确定才能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培训方式主要是培训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如在职或脱产培训等方式;培训方法是指培训教学工作采用的具体技巧与手段,如案例法或讲授法,企业培训所面对的学员参差不齐,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恰当的培训方法,如互动式、讲解式、体验式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学工具的使用,例如多媒体教材等。因此,好的培训方式方法对培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多采用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边实践、边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

2.结合培训目标,确定考核方式

每个培训项目实施后均要对受训人员进行考评,这也是对培训效果的一个检验。考核方式一般分为笔试、面试、操作三种方式。笔试又分为闭卷和开卷等。在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通常采用笔试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对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采用操作的方式,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对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评。

3.掌握培训技巧,实施培训工作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工作的实施可以包括组织培训、导入课程、讲授知识、操作训练、课程结束等内容。[4]在课程的教授环节应广泛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结合培训具有岗位针对性的特点,可以针对培训项目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教学工具的使用。此外,在培训中还需要遵循激发与鼓励原则,要注重针对性和实际效果,通过培训提高学员的能力和素质,使之满足岗位要求。

五、了解培训效果,进行培训评估

任何一项培训的效果如何,学员最有发言权,所以要广泛征求和了解学员的反馈情况。[5]在培训结束后,要组织参培学员对培训项目的内容设计、内容安排、师资配备、教师授课水平、教学态度、培训班组织管理的综合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形式通常以综合评估表、问卷等形式为主。培训评估的意义是可以采纳学员合理的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活动持续改善,使培训更具有生命力;通过整理总结学员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轮培训提供经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六、结束语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节点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智能变电站新设备、新技术、新应用将成为电力员工必备的知识。开展好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既可以满足学习智能变电站知识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专业人员深入、系统学习的需求,使运行维护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王成,王海蓉.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性[J].宁夏电力,2007,(2):67-69.

[3]李欣.做合格的电力系统企业培训师[J].中国电力教育,2009,

(2):263-264.

[4]刘翔.企业培训师工作能力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8,(2):13-14.

[5]张梅霞,陈群.电力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培智课程;特殊教育;课程建设

2007年国家颁布的培智学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了建设课程的基本原则,即“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地方政府、培智学校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培智课程建设中来。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情况学生。基于提高特殊教育课程针对性的目的,培智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是必然趋势。

1. 课程与培智课程建设概述

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存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进程。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课程也能够作为各类学校教育对象所需要学校的内容编排。课程就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计划和规程,我国培智学校的培智课程属于国家和学校的两级管理。国家的职能视为培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建议,学校主要负责课程运作开发。建设培智课程主要有调查、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该秉持着特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有五个原则:生活化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以及支持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要就是指培智课程应该以教学生活化为基本导向,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纳入课程中,将生活适应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则主要就是关注学生最需要的,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为课程核心。从而进一步满足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生活适应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应该选择学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态性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语文课程中选择“我的祖国”“我的老师”等主题的课程内容;个别化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建设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支持性原则主要就是指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总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和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目标包括爱国主义、功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况的独立个体。

2.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培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还是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主要的各类问题是在试验中来总结课程设置的不理性。例如学科的比重过大、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后练习和问题设计不合理等。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缺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颁布指导方案就能够完成 [1 ]。其需要国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国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系列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但是这些方针和建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落实方针的主体、流程、负责人、评价标准、监督部门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坚实的保障,无法落实课程建设项目。即使政府的资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资金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有待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培智课程的建设要得到规范性的落实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切实提高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2 ]。

3. 培智课程建设的建议

3.1搭建理论框架与结构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还有待长时间的开发和总结。基于切实提高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培智课程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对事实认真分析的情况下了解培智课程建设的过程、策略与方式等。其次,根据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实践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论性问题。特别是培智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秉持着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则,建设出与我国培智课程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模式,从而进一步合理指导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2构建培智课程建设研究体系

课程是培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核心,其涉及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与培智学校实践研究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深入探索培智课程建设,从而探索获得培智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培智课程建设的价值理论与实践指导。另外,培智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者也应该在理论研究者的引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形成互动灵活的管理价值是构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目标,培智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3.3改善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各类支持系统的要求也逐渐加深。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与培智课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培智学校课程建设高质量的开发就需要开展各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明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讲座、定期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 ]。

4. 结束语

判断课程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课程建设实践目前仍然处于试验阶段,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来完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践者应该合理灵活的调整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灵活使用,有选择性的教学。在课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不单单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还需要获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在学校与家长建立起共识后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富.加强特殊教育装备工作 推动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王富在全国视障教学及康复专用教室建设与配备标准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5):20~21.

[2]鞠小齐.拓展特殊教育学校艺体空间 促进残疾学生健康发展――特教学校1133艺体拓展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4, (04);30~32.

[3]郭仁菊.多感官参与 多学科渗透――特殊教育中培智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2, (06):74~75.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智能交通;实训基地;多功能平台;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1.1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4.3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4.4 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教师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创建和高效率运行,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现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广东京安智能交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高职智能交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马英. 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32-35.

[2] 蒋九. 探讨高职院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66-68.

[3] 周兰菊,顾青.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26-28.

[4] 姚东伟,王功. 民办高职汽车维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2(2):57-59.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6

1 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准确表述物理实验的步骤、现象、要点、结论等方面存在困难,回答问题丢三落四、顾此失彼,考试时问答题答得文理不通,不得要领,甚至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语,错误百出,这些都是学生缺少语言智能的表现。实验课同其它课一样,都是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做到规范、流畅、准确。教师在进行提问、指导、点拨、释疑及辅导等各个环节中,必须使用规范、准确、流畅的语言给学生做好表率作用。教师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专业术语,准确流畅的表达,抑扬顿挫的语调,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同时还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2 让学生多说。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尽量由学生的口说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十分有利于学生语言智能的培养。比如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结论、实验要点等,都可以由学生表达出来,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必要时适当点评学生的发言,补充学生遗漏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智能

空间思维智能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观察力。物理实验中尤其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2.1 观察习惯的养成。实验中的细微差别,往往蕴藏着科学的奥秘,放弃或忽略任何一个现象都会导致失败。因此,观察不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验机会让学生实验,利用多媒体手段放大一些微小的实验,布置可行性的家庭小实验,成立课外实验小组,增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等,都能增加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机会。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养成手做、眼观、耳听、脑想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经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会使学生形成对所见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有序的观察方法,总结积累观察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从而促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加深记忆。

2.2 观察方法要科学。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获取正确结论的保证,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好的观察方法一般是:①明确观察目的;②确定观察对象;③设计观察程序和手段;④记录观察现象;⑤分析观察结果。例如,对水的沸腾实验的观察。①观察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②观察对象:水;③观察的程序和手段。通过观察明确:A、水温在70~90之间水温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变化情况;B、水温在90~100之间水温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变化情况;C、水开始沸腾时水温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变化情况;D、水继续沸腾时水温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变化情况;E、停止加热的短时间内水温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变化情况。④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水沸腾前水中气泡较小较少,从下到上气泡由大变小乃至消失,水温上升;水沸腾时,水中气泡很多,且从下到上气泡由小到大,到水面后破裂,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加热。⑤分析观察结果: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3 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实验课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许多实验的操作,

(下转第19页)

(上接第17页)

要求学生要有灵巧、准确、协调的动作,需要眼、脑、手甚至是全身的协调动作。这些实践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肢体运作智能十分有益。

在教师给予的充分探索时间里,学生积极地动眼、动手、动脑,调动身体各部分参与操作。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肢体运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关键。这期间,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要尽量照顾各个小组,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如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学生应先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后方可称物体;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应用镊子,可学生往往用手拿砝码、移游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及时纠正。同时,我们应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入手,切实加强物理基本实验的操作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安排的学生实验,有计划、按步骤地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象最基本的刻度尺、量筒、量杯、弹簧秤、铁架台等仪器的使用出要加大训练的力度,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动作,务心使学生做到口能说,手能做。

4 培养生学人际交往智能

学生实验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2~4人。实践证明,小组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4.1 实验时各小组要加强成员间的交流,达成一种默契。实验过程中,各成员分工又合作,通过语言的、形体的、甚至是无声的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为着同一目标而进行合作,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智能,对学生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教师要允许组间适当交流。有些教师为保证实验课的纪律,往往不允许小组间进行交流,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我们当然不允许实验室里大呼小叫,乱糟糟闹成一团,但教师可以在某些环节上允许组间进行广泛交流,如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由现象推出结论时等等。

5 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能

物理实验有探究性的,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杠杆平衡条件;有验证性的,如验证光的反射定律等。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实验原理,学生明确了实验原理后,要学会由实验现象推出正确结论。这项工作同样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当学生自己不能推出结论时,教师才可以启发和引导。但教师引导的应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结论本身,因为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1+X;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

截至2018年底,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患有慢性病老年人接近1.8亿,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而失智老年人是这部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1]。当今失智老年人照护成为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的“堵点”和“痛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措施之一是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而体系的关键要素是人才,所以加快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1月,“1+X”制度首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提出,“1”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指学习者完成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获得的凭证,是学习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学习成果的认定[2]。而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者经过系统培训、完成失智老年人照护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考核、达到合格标准后所获取的“X”证书当中的一项,它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本校于2019年被批复为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并承担了失智老年人照护培训工作,现将培训的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一、前期组织

(一)认识培训意义

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失智老年人照护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工作能力等[3];同时通过培训,查漏补缺,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后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二)制订培训方案

通过选派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第三方评价组织(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师资培训班培训,并基于第三方评价组织培训指导方案的解读,根据初级和中级《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标准》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由护理系初步拟定培训方案,再由教务处审核修订,制订出本校较为完善的《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案》。

(三)组织学生报名

针对2018级护理专业在校生,本着自愿的原则,214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失智老年人照护培训,报名结束后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内容参考“失智老年人照护师资培训班与说明会”的培训内容。通过摸底考试,大致掌握报名学生的层次水平以及薄弱环节,做到培训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

二、培训实施

(一)项目组组建

由教务处、护理系、信息中心等多部门参与,共同组建项目实施小组,设立组长等,并指定专人与第三方评价组织对接,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信息传达不畅通等。

(二)培训班级组建

首先实施班额控制,在师资充足、教学实训场地充沛的条件下,班级学生不宜过多,每班50~60人,便于控制教学实施过程并确保授课效果。同时新组班级各设班主任进行分班管理,各班组建班委,设立班长、考勤班长和劳动委员等,负责班级管理,确保良好的上课秩序和学习氛围,以防出现迟到、旷课、早退现象;同时各班再设立小组,选定组长等,为后期考试报名等工作提供便利。

(三)培训师资选定

结合教师所授课程,选定部分教师成立失智照护培训小组,并派小组成员参加第三方评价组织举办的师资培训,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通过此培训进一步明确失智照护培训的内容、标准、考核的方式方法等,培训结束后根据本校《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案》,小组成员分班分课,定期备课,避免教学的被动性及盲目性[4],确保授课质量。培训任务必须责任到人、责任到班。同时以最终的通过率作为督导条件,调动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培训内容和教材

教材以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写的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教材系列丛书初级和中级《基础知识》模块、《身体综合照护》模块、《认知功能促进》模块、《活动功能维护》模块、《健康促进照护》模块为蓝本,以周春美、张连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3版《基础护理学》为辅助教材,内容包括失智老年人照护基础知识、认知功能促进、身体综合照护、活动功能维护、健康促进照护等知识和技能。

(五)培训方法

参考失智老年人照护培训的要求,利用晚自习时间,每日2学时,共34日、68学时的教学进度表将失智老年人照护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教学培训采用理论授课、视频播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借用专业教具(如多功能护理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气道梗塞模型、轮椅等)进行教学演示等。

(六)培训考核

在第三方评价组织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以副校长为总监考的考试领导工作小组,教务处、护理系、信息中心、纪委等多部门协作,严谨、有序、顺利实施全国统一的试点考核任务,考核内容包括照护实务和实践能力,题型均为选择题和判断题,内容考查涉及失智老年人照护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等。

三、存在问题

(一)培训时间紧

部分内容为首次接触,对师生而言,均为新鲜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吸收,在为学生准备充沛的题库进行强化训练过程中存在不足,训练题目偏少。

(二)与临床实际工作结合不足

理论讲授居多,与实践的结合不足,针对个别操作,教师演示多、视频播放多,学生动手练习机会少。

四、下一步改进计划

(一)征询学生意见和建议

针对首次培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尤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拟定培训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扩大培训范围

从在校学生延伸到社会人员,使真正有需要的社会人员,尤其是使在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医院或普通医院老年病科内的从业人员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获取证书,从而学有所用,指导实际工作;也使此项培训工作真正起到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作用[5]。

(三)拓宽就业机会

与个别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的医院等建立合作意向,如院校双方共同参与培训、培训获取证书之后学生可在合作养老机构或医院直接上岗从业等,真正让证书培训见到实效。

(四)改进教学方法

在下一批次的培训中注意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可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让临床教师参与培训等;同时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可引入PBL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解决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等难题[5、6],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五)集中培训必不可少

培训效果除与日常各门护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训密不可分外[7],短期规范化的集中培训也至关重要,集中培训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归纳整理,构建起学生失智老年人照护知识技能的框架,使学习效率与效果均得到提高。

(六)岗前教育不可或缺

此部分学生虽经历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但入职之后仍需要加强岗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适时、持续、动态更新培训内容,以确保具备职业的实践性和专业性。

(七)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激发学生或医疗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在自身繁重的学习或工作压力下继续学习失智老年人照护知识技能并获取相关等级证书资质的积极性,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除了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成果转化外,还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在晋升、薪酬待遇上按证书分级、能力等给予政策支持,提高从业人员或欲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确保1+X证书的培训工作能够稳妥推进,真正制度化、规范化[8]。

参考文献:

[1]冯希源,邓雪.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从事失智老人护理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6):15-18.

[2]邹文开,杨根来.研究先行标准引领重点突出:稳妥推进老年职业技能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J].中国社会工作,2019(11):34-35.

[3]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1+X”证书制度下高职宠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21-25.

[4]桑宝珍,戚荟.系统化护理教学提高新入职护士职业技能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7):2422-2424.

[5]杨进峰.基于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试点工作的思考与实施[J].高等职业教育,2019,28(5):63-66.

[6]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1.

[7]胡春玲,朱爱军.“人卫社杯”护士职业技能竞赛的体会与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34-35.

[8]胡宗萍,吕登智,李辉荣,等.失能失智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3):3633-3635.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 随班就读; 智商; 测验

1 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是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特殊教育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使各类残疾学生就近入学,以较经济的办法和较快的速度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与西方的一体化、回归主流在形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在出发点、指导思想、实施办法等方面有中国的特色[1]。

笔者从1995年开始在普通小学的毕业班教学中开展随班就读的实验,先后教育过轻度智残、低视、学习迟缓、轻度智残边缘等各类随班就读生6人,取得了一定的转化效果。1999年区教委调我到和平区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全区的随班就读管理工作。工作性质由微观的具体的教学实践转入宏观的教育教学管理。这样,我不但了解了筛查、认定、管理、评估随班就读生的全过程,而且还亲自参与制定了工作计划、专业培训、经验交流等管理工作,通过几年来的调查、听课、座谈,尤其是近三年来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智商筛查的分析,发现了近几年来随班就读工作的变化和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一些真实情况,就此整理出来以供大家探讨。

2 已取得的成绩

和平区的随班就读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二十几年来不断壮大,现已形成了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规模,在管理中也形成了教委、特教中心、普通小学的三级管理网络。具体地体现在:

1.1 随班就读生的测试与确定

特教中心于每年7月初采用美国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对普小部分学困生、特殊学生进行智力检测,筛选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确定为随班就读生。测试组成员包括负责中心工作的领导、专职工作人员和医生,他们均经学习培训,具备测试资格证。

1.1.1 测试程序

(1) 中心主任召开普通小学教学主任会,布置随读工作的要求和步骤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 被测试的学生家长需向学校递交智商测试书面申请。

(3) 经班主任推荐、学校同意后填写特教中心下发的《普小学生智商测试申请表》,家长和学校必须签字盖章。

(4) 测试时,测试教师需填写《智商测试报告单》。

(5) 特教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将测试结果登记造册,写出分析报告。

(6) 把分析结果上报和平区教委特教专干,最后确定随班就读生名单。

(7) 特教中心向各校下发《随班就读生通知单》和《随班就读生登记表》进行登记。

1.1.2 应注意的问题

(1) 学生智商测试必须家长认可.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做好家长的工作,面对现实,对于个别因非智力因素和家庭教育误导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个别教育,不予同意申请测试。(测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测试要求进行操作)。

(2) 一年级轻度残疾学生暂不列入随班就读,经过两年教育后仍没什么进展,再测试办理。

(3) 防止把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一贯低下与智力落后混为一谈。

(4) 对随班就读生的测试结果保密。

1.2 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管理

1.2.1 开学初进行全区随班就读生的登记。

1.2.2 召开全区随读校的教学主任会,布置这一学期随读工作的要点。

1.2.3 期中检查为新随读生建立的档案和个别教育计划。

1.2.4 每学期分别到两个随读校的随读生的课堂听课并和教师座谈。

1.2.5 期末召开经验交流会,中心领导总结这一学期随读工作完成的情况,各校上交随读工作小结和部分教师的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

1.3 法规的完善

1992年出台《天津市和平区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管理工作细则》,1997年1月又进行了修订。

1.4 教科研的规范化

1998年出版《特教文集》,2003年成立"和平区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2007共召开三届年会。

3 2005――2007三年来随班就读生筛查测验情况

笔者主要通过对2005――2007三年中各项检测数据来开展研究的,其中包括登记表和智商检测报告。

3.1 2005、2006、2007三年来筛查随读生的情况调查表

3.2 结果

三年中申请测试的学困生共150人,经检测轻度智障35人(占总人数的23%),中度智障9人(占总人数的6%),重度智障3人(占总人数的2%)。

4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使用

4.1 关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 for Children,WISC)是美国韦克斯勒(D.Wechsler)教授是该量表的制定者,1949年出版,是继比内测验之后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6-16岁)。这一量表在1974年重新修订并建立常模,称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1980―1986年由林传鼎和张厚粲主持并与全国22个单位协作修订的WISC-R ,称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我们一直使用这套量表。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分为语言、操作两部分。语言量表由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6个分测验组成。操作量表油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迷津6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语言测验中的背数和操作测验中的迷津属于备用测验。分别为某一同类测验失效时使用。

4.2 测验材料

(1) 手册一本

(2) 记录表格一份

(3) 工具盒一套(12个测验应用的所有材料)

(4) 迷津、译码测验纸各一张

(5) 秒表(或带秒针的手表)一只

4.3 对测验人员的要求

主试者必须经相关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负责测验的两位教师均在天津市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培训,并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4.4 测验步骤

1 测验开始前告诉儿童:"今天要你做一些练习--回答一些问题,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作业,有的题很容易,有的题有点难,还有的你可能不会做或者答不出来,没关系,会什么做什么:"这样同儿童交谈,注意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解除儿童的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2 主试者填写测验儿童的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等)。

3 在测验中语言测验和操作测验可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和富于变化。

4 具体测试方法:

(1) 常识:共30题。连续5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2) 填图:共26题。时间限制为每图20秒。

(3) 类同:包括17组配成对的名词,要求被试者说出每一对词的相似之处,连续3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4) 排列:依逻辑次序将每组图片重新排列,连续3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5) 算术:共19题。不得使用纸和笔,只能心算,连续3道不能通过就停测。

(6) 积木:共11题。连续两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7) 词汇:32张词汇卡片。连续5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8) 拼图:共有4题。

(9) 理解:共有17题。连续4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10) 译码:时限120秒。

(11) 背数:顺背8组,倒背7组。每题两次测验都不能通过就停测。

(12) 迷津:共9题。连续两次失败就停测。

5 测验的计分:(1) 实足年龄的计算。

(2) 量表分和智商的换算。

4.5 注意事项

4.4.1 一般情况下,室内除主试者和被试者外不得有第三者在场。

4.5.2 一定要遵从标准手续进行测试。

4.5.3 测试的指导语应该用儿语来表达。

4.6 韦氏智商的智障分级标准

4.6.1 轻度:智商分数在50―69。这类儿童可以申请随班就读。

4.6.2 中度:智商分数在35―49。这类儿童应到培智学校就读。

4.6.3 重度:智商分数在20―34。这类儿童基本丧失学习能力,应到特殊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4.6.4 极重度:智商分数在20以下。这类儿童终身生活需要他人照料

5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 普通小学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增多。在150名测试者中,中重度学生共12人占总数的8%。按《和平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细则》规定,中重度智障学生应属于弱智学校的招生范围,但由于普通小学的生源减少,学校和教师对随读工作的责任心不够,家长工作不到位,致使一部分本应到弱智学校就读的中重度学生滞留在普小得不到有效的教育,长期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对于这部分中度生,我们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认识到实施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由中心协调这些学生的就学,该入弱智学校的最好入弱智学校,可观察的再观察。

5.2 从数据中明显可以看出申请测试的学困生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尤其是五年级。这也暴露了广大普通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上的弊病,那就是对中低年级相对放松,而对高年级高压。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升学率的问题,从学生的系统学习上来看这是不正常的。随读生若能减少无疑是件好事,但低中年级不重视对随读生的筛选和转化,为了减轻升学的压力到高年级再大力筛查,那只能是急功近利,这种随读生实际是被升学压力淘汰下来的又被学校和教师遗弃的没得到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

我想改变这种现状,主要还得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从教委的工作布置中就应该提到对随班就读从低年级抓起,从低年级就重视学困生、特殊学生的鉴别和研究。这样,不但可以避免随读生集中在高年级的现象,而且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的整体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件好事。

5.3 从对随读生、随读生家长、教师的调查、听课、座谈中发现"随班混读"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随读生有其名无其实,他们在班级中不但没受到个别教育,而且备受冷落。中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银春铭认为:"所谓随班就读应该理解为把弱智儿童安排在普通班中,由教师们在教学教育工作上给以特别的对待和帮助,使他们学有所得。如果仅仅把这类学生编在普通班,而没有特殊的教育措施跟上,那只是随班混读。他们混到头来不但一无所获,反而使其身心障碍进一步加剧"[2] 。

造成"随班混读"的原因很复杂,我分析可以从主、客两方面来考虑:主观上一部分随读教师缺乏特教理论的培训,对随读生的个别教育无从下手,当然也有责任心差、敬业爱生不到位的问题。客观上普通小学班容量大、课业负担重、老师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能对随读生实施有效的教育,也是个问题。对于这些老大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对此,我想我们可以小步子、多实验、勤积累地渐进改革,同样是有效果的,尤其是要发挥特教中心培训、康复的功能。例如,加强对随读生的矫正和训练,弥补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的培训,像语言训练、肢体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咨询等。另外,还要加大对随读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生,能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5.4 学困生的结构有变化,随读生的人数在不断减少

尽管随读生的人数在不断减少,但是在普校中虽然智商正常但伴有各种类型的学习障碍如情感焦虑、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暴力、单亲家庭问题、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紧张等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却不断增多。这些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个人生活变化在教育上的反应,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懂教育还要懂心理健康,既要能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要能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生活上的困难和满足情感上的需要。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要未雨绸缪加强学习,加强对自己的培训与时俱进。

6 对未来的设想

要想使随读生留得住、学得好,随读工作能良性发展,首先还要转变观念。因为随读工作本身就是对原教学思想和人才观的挑战,不树立平等、宽容、发展的教育思想很难使随读工作开展下去。还要转变学校和教师的职能,学校不光是个育人机构,还是个服务机构,学校就要为学生服务,满足他们多方面的成长要求。教师更要为学生服务,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样一来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上下级和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合作式的、朋友式的甚至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其次,加强特教中心的枢纽作用和协调作用。特教中心要为全体随读生服务,为一切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应该以宽容的胸襟包容特教,以特教促普教。例如,随读生有的课在普通学校上,有的课就可以在中心上,在中心是接受个别教育,在普校是回归主流。出台有针对性的不同年级的随读生的教学指导手册和评估手册,使随读教师有章可循。最后亟待培养一支长期坚持、德才兼备、有学有术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随班就读这艘航船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43页"随班就读"词条

[2] 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104页

[3]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4] 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5] 《中国特殊教育》2002--2006(创刊于1992年)

[6] 《现代特殊教育》2002--2006(创刊于1992年)

[7] 《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上一篇:职高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月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