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06:10:52

医学教学论文

医学教学论文篇1

MOOC具有传统教学及以往网络教学平台所不具备的诸多显著优点,它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广泛共享,以及课程模式的互动性要求。因此,它对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MOOC课程可分为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在线课程内容是由教师制作课程内容和学习者参与构建内容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课程视频、简短测试题、考试题。线下课程交流包括翻转课堂、学习社区、讨论区、固定时间地点的课程答疑以及其他互动形式。MOOC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本质是将各个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网络的形式实现学生共享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MOOC实现了教学的全程参与,其强大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生自主选择。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教”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核心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由“教”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MOOC的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课程的开放性

开放访问是MOOC的首要特征,它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对课程进行选择与比较,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比传统教育更强。MOOC面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只要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免费学习到世界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使时空和经费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二)内容的规模性

MOOC的大规模体现在两个方面,众多参与者的课程数量规模较大,以及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规模较大。没有学生人数限制,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随着宽带网络、移动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其受众将更加广泛。

(三)课程的微型化

MOOC的视频课程一般为10分钟甚至更简短的“微型课程”,这一特点迎合了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需求,也便于突出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够对这些短视频进行播放步调控制、回放、暂停、快进等操作,便于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和复习。

(四)在线互动交流

指学习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不受时空限制。MOOC提供一个互动式的网络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连通学生、教师、教辅人员等各方群体并为其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的在线学习社群,使得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互动快速而便捷。

二、建立医学课程教学MOOC的意义

MOOC最重要的价值是创造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课堂,以及世界著名大学开放课程的舞台,推动了封闭的大学课堂向信息化时代的多元、开放、共享课堂的历史性转变。方兴未艾的MOOC潮流正在引发一场世界范围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潮流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世界著名大学精英教授的MOOC优质课程将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众多学习者,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评价,甚至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学实体课堂教学带来冲击,对大学精英教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肯定了学生学习的自,推动着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现行的医学教学评价模式以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有所反思。

(一)MOOC对于医学高等教育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MOOC为医学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大量的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且这些课程大多来自于世界著名大学,如目前近15%的医学MOOC课程是由世界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供。MOOC不仅是简单的课程共享,也是教学技术的成功创新。MOOC突破了传统在线视频的单向传输特性,提升了视频课件的交互性,它不仅可以提供教学法上的支持,而且也可以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开放内容与开放教学等许多方面,给予医学高等教育以启迪。MOOC的发展,尤其是MOOC的开放内容与开放教学机制,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一种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新模式,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资源建设新模式,这对于深化和发展医学在线教育,以及医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因此,MOOC对于推进医学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医学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MOOC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由于关系患者安危,对医生的职业要求很高,需要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全方位综合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现代医学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过硬的实践技能、优良科学素养、崇高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医学工作者除了应具有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渊博医学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MOOC的出现给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首先,MOOC提供的医学课程都是著名医学院校精英教授提供的优质课程,且往往都制作精美、精益求精。在MOOC教学中,知识讲解清楚且富有条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两所著名高校曾做过MOOC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发现MOOC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MOOC课程的学习成本低,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通过MOOC学到最优质的课程,从而刺激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要有一台可连接到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医学MOOC课程进行学习,促进了教育公平,并为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第三,MOOC可提高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锻炼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结合实体课堂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自主在线观看病例讨论、手术演示、技能操作等MOOC课程视频,可以在互联网上不限时间和地点地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MOOC还向医学生打开了按需学习之门。由于MOOC的网络学习所占比例较大,便于教师及时便捷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MOOC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意义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MOOC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MOOC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MOOC就是以名校、名师、名课“三驾马车”作为动力驱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这趟列车的飞驰。从宏观上,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大规模在线开放式课程MOOC,是一所医学高等院校展示其教学实力的平台,也是一个树立品牌的过程,医学院校能提供的MOOC课程及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是其教学水平、教学实力以及影响力的体现。MOOC的推行,将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优质医学MOOC对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自身知名度,提升大学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MOOC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推进我国优质医学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学的全面融合应用、改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我国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以及提升大学形象和知名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MOOC引入医学教育教学的构想

MOOC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学校教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医学高等院校建立医学MOOC已经成为现实,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只有抓住这一教育变革的机遇,主动改革,开拓创新,不断融合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发展新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引领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逐步建立全国医学教育MOOC资源共享平台

在医学教育MOOC建设之前,应认清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处境和国情,明确我国医学院校的定位和优势。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等相关组织的统一协调下,推动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医学MOOC建设初期,需要国内一流医学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校际联盟,完善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信息融通,逐步建立医学MOOC公共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医学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价值在于开放与共享,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后,可以与国内外成熟的MOOC网络学习平台合作,为MOOC模式的医学学习提供内容支持,实现不同院校医学生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赢,共同为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医学MOOC优质核心课程、微课程等课程资源

优质课程是MOOC平台的内容,是构建MOOC教学模式的核心。首先,需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医学教材,将国内外专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一线优秀教师和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讨论,针对医学MOOC视频资源的设计原则、结构框架、开发标准及流程等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确定各医学课程教学微视频库的课型分类和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谱系,对医学MOOC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讨论锤炼;第二,建设医学MOOC优质核心课程,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计划,强调“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的结合,改变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病。此外,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MOOC微课程开发同时,更要注重对医学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MOOC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相对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式的医学MOOC微课程。如在学生完成预防医学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教师可针对新型传染病(如今年爆发流行的埃博拉出血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建立专题MOOC微课程,从流行病学、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讲解,为学生建构系统性的知识构架。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有“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选择某个专题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MOOC微课程学习,这也是当前我国医学MOOC微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三,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MOOC微课程,其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医学MOOC微课程,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医学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第四,要注重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医学MOOC微课程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在财力、人力、精力、技术支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医学核心课程的部分章节MOOC化,在部分医学院校施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弥补MOOC课程中的不尽完美之处,通过总结经验并进行完善,条件成熟时再大范围推行;第五,医学MOOC课程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要能满足本科、专科,乃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培养层次的学习需求,又要能作为必修课、选修课等不同课程属性的课程使用,同时还要兼顾毕业后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执业医师,以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需要。

(三)加强医学MOOC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

MOOC带来的医学教学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OOC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从课程的选材、课程的实现、动画的配备到后期制作都要有精心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从MOOC的教学特点可以看出,严格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评测要求、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时间划分等等,这一切均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MOOC的制作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一定的表演能力、广博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应对学生在互动交流时的提问,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医学MOOC课程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合理控制时间,还要精心设计问题与答案,更要及时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如何胜任高水平的翻转课堂,都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医学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未来的医学专业教学应更多体现知识的探索和师生的互动,这就需要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不仅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而且要潜心于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医学MOOC课程的建设除了优秀的授课教师之外,还要有一个分工明确且组织协调的专业化团队,包括学术团队、制作团队和运行团队。因此,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快对MOOC师资及专业团队的培训,加深对MOOC理念和技术的认识,为优质医学MOOC课程的建设储备力量。通过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对医学MOOC教育理念认识的加强,使医学MOOC真正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及培养学习自主性

传统的高等医学教学方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机械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新进取精神,真正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难以得到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导致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学生缺乏独立工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医学这一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领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而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MOOC课程中,学生既是课程的消费者,又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这种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将不断发展。教师也不断实现从教书匠向高水平导师的转变,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由此创生。在医学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组成学习社区,通过对临床病例讨论、手术演示操作等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讨论,在互相指导、互相帮助中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及服务意识,从而形成兴趣驱动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而这些是教师所无法给予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兴起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新兴技术,MOOC不可能取代传统校园教育,也不会让教师成为历史,MOOC的角色将定位在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完善”上,毕竟校园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部分,还包括课下师生的互动、面对面的交流、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之间的交流等,这都是MOOC难以达到的。作为实体课堂教学补充的MOOC和其他教学改革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它可作为传统校园教育的有益补充,我们要将MOOC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也是未来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不能盲目和没有准备地迎接,只有充分了解和辩证认识MOOC,才能积极应对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目前国外医学MOOC的课程数量已较多,且视频制作精美,而我国医学MOOC建设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两年内,包括我校在内的独立设置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联盟计划采取多校联合共建方式建成研究生医学MOOCs课程体系,我校负责的三门课程《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英文文献导读与论文写作》在建成后将在联盟内共享,并向社会开放运行。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要慎重思考如何应用MOOC平台,结合学科专业和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MOOC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契机,我们只有结合医学院校教学的特点,抓住这次机遇,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借鉴精品课程建设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医学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医学MOOC,从而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高等医学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医学教学论文篇2

1.1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山西省S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问卷1173份,有效问卷1095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男生占45.6%,女生占54.4%;一年级学生占15.4%,二年级学生占17.3%,三年级学生占17.7%,四年级学生占18.4%,五年级学生占31.2%(由于五年级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所以相应的比例较大)。调查对象的专业选取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占43.6%)、麻醉学专业(占23.7%)和医学影像专业(占18.6%)。为了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对药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占14.1%)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能集中有效地体现出样本的医学特性,同时,调查样本数量占总体数量的50.0%以上,能有效代表S医科大学的总体情况。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将网络影响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状况分成30个项目。主要围绕:当前学生的上网情况及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当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和医德教育现状;校园网络建设对医德教育的影响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2调查数据与分析

2.1当前医学生的上网情况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上网条件日益便利,学生每天都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网浏览网页,并将其作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一项事务。学生的上网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占58.9%,42.6%的学生全天合计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利用上课时间上网和全天上网时长超过5个小时的学生分别占17.49%和20.5%。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合理地掌握上网时间,但是仍有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上网时间过长,尤其是在上课和自习时间上网,影响上课和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存在沉迷网络的现象。第二,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网络信息普遍持相信态度,而且缺乏对有价值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学生对网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考虑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网上信息基本都是真实的,见表2。第三,大多数学生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能够做到自觉回避,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甚至有些学生上传过不良信息,见表3。

2.2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医德教育状况

第一,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什么是医德教育和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概念和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另外,学生们没有真正了解医德教育的目的,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医德教育的意义所在,见表4、表5。第二,学生们普遍认为医患矛盾突出与医德医风的教育与引导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学生们认为当前社会的医德医风总体较好,但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仍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滑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医德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见表6。第三,当前医学生课程中都设有医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满意度偏低,学校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见表7。

2.3当前校园网络建设情况与网络医德教育现状

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见表8),校园网的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校园网站中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更缺乏关于医德教育的相关专题(见表9)。学生们对运用校园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见表10),但网络上关于医德医风方面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医德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较差。

3对策建议

3.1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改变,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使得他们的主体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1]。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较弱,学校又缺乏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有效规范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其次,学生对当前社会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和医生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等现象比较关注,并能由此认识到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医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入;第三,学生对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医德教育表现得较为期待,但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网络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医德教育向着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3.2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规范,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新型网络媒体,为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学校在思想导向上,要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自觉规避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自觉辨析和剔除负面的、不真实的言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生活引导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规范学生的上网时间,优化上网环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休闲娱乐的消遣工具。第二,增强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将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提供有效的道德实践平台。在医德教育认知方面,学校要通过让医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从中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为道德情感和信念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在医德教育实践方面,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复杂的医德现象”[2]。结合这些现象,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运用所掌握的医德理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医德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进一步形成高尚的医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运用校园网作为医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为医德教育创建全新的教育模式。由于校园网具有可控性强、易于监管的特点,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BBS论坛、SNS社区、微博论坛以及微信平台。在引导学生进行平等、自由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发挥好学校媒体作为主流话语阵地的影响力的作用”[3]。在医德教育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医德教育网络课堂以及网络精品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医德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远程网络与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互动交流。在医德教育辅助教学方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医德模范事迹专栏,通过文字介绍和网络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先进事迹,并针对某一道德行为进行公开评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医学教学论文篇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供了弥合医学学科间、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的裂痕,改革医学教育的理论依据,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和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是促进整合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教育阶段开展整合教学,是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围绕整合医学的核心理念,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整合医学教育模式。

2.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通过课程整合,实现了教学计划的整合,但学生学习模式是整合的还是非整合,要靠学生自己构建。学生能否构建整合学习模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和实施整合课程,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学习的能力才是开展整合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

2.1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统觉的概念: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进入意识阈中;若其具有足够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现有的观念结合,形成统觉团。由此看来,统觉具有整合的作用。他认为,要获得新观念,只有新观念和头脑中已存在的其他观念比较后才会获得,这种通过联系旧观念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称为统觉过程。实现统觉有3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他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其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其课程理论的三原则:历史原则、集中原则、相关原则。认为如果各门知识是孤立互不关联的,那这种知识会导致学习受阻;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雷格汉和诺曼从认知心理学研究出发,提出“情景特异性”概念认为:在相识的环境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孤立的获取信息无助于有效记忆,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信息与之前学习过的信息联系起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综合。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为整合学习奠定了教育学的基础,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如下观点: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是探究式的;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通过自身经验构建意义;为理解而教学,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鼓励合作学习,学习和社会相联系;即时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混沌的、非线性的、开放的;重视生活与工作的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包含于课程评价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打破学科的界限等。

2.2整合思维与创新教育

整合思维是加拿大多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教授提出来的创新性思想。他认为,领导者制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整合,即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医学与人文学科、医学各学科之间本身具有内在联系,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不单纯是将相关知识按照经验主义进行编排,而是在整合思维的引导下,充分思考酝酿,融入人文科学,设计出最佳的课程解决方案。整合思维是医学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能够适应医学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思维方式。创新教育的实质是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更加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教育的理念主要是指通过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唤醒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整合学习建立在整合思维的基础之上,整合亦是医学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2.3整合思维与整合学习

医学科学发展正发生方向性转折,采用微观与宏观并举的思路、以学科交叉整合为手段,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乃至群体来研究生命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将是今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一方面把握好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另一方面,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有计划地开展整合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可称之为整合学习能力。整合思维的训练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工作以及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主流及方向。

3.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

3.1教学组织

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及有关制度是开展整合教学的前提,换言之,就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成立统筹学校和医院的课程委员会及各课程教学团队,明确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课程委员会负责组织审核各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计划。整合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委员会的决策权和各课程教学团队的执行力至关重要。

3.2课程计划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对整合课程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整合课程计划要以赫尔巴特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其集中性和相关性原则设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由各课程教学团队遵循课程委员会制定的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结合本校医学教育工作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整合方案,具体讨论整合的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课程团队的负责人应由临床教师担任,并享有课程委员会授予的一定决策权力,这符合以结果为基础的教学需要,整合目的也在于最终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或减轻患者痛苦。

3.3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是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专门的手段或通过特定的内容,有目的的构建教学计划,组织和促进围绕主题或问题的跨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有两种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横向整合法和纵向整合法。一些医学院校在课程整合时,将两种方法穿插使用,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将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临床医学导论、诊断学总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在内容设计上,打破基础-临床的常规,首先开展床旁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患者,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直观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无限的遐想来学习,并在学习基础和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最终回归到床旁教学。

3.4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问题或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整合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问题和病例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或复杂性的表观展现,患者之所以得病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整合学习的过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分析问题或病例,整合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精神亦可得到锻炼。

3.5教学评价

评价是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是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推进整合学习,必须同时推进整合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是评价整合学习适宜方式,类似于职称答辩的病例答辩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传统的书面考试也可用于整合学习的评价,在执业医师考试中的病例式多选题、配伍题等可借鉴到整合评价中。综上所述,要实现并促进医学生整合学习,可从教学组织、课程计划、整合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深入开展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教学论文篇4

1方法

1.1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文素养现状我们首先根据《新世纪医学职业精神》中阐述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项责任原则以及《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阐述新世纪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设计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市5所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带教医生以及在校不同年级本科生对医生职业精神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的认知情况[11]。

1.2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确定了我院医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内容,即根据《医生宣言》要求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当前与社会和医学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于三、四年级本科生中就涉及医学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意义和目的、职业伤害与权益、医学心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与环境以及医患关系等相关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系统讨论学习并撰写讨论报告。

1.3培养模式为融入我院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台,使得学生在与专业教师的密切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充分感知教师的言传身教。我院根据确定的医学人文培养内容,于每学期开学初提出4-5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主题,每个导师组(4-6名学生/组)中的学生须在其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职业生涯相关的、密切结合社会实践的人文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学生须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其中优秀者鼓励投稿发表,参加某些学术会进行交流。我们从2010年10月开始至今,在我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中实施了该项教育。两年多时间内,学生共就20多项主题对相关医学人文进行了系统学习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

进入21世纪,全球医学高等教育基本要求都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1-4]。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因此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例如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包括医学实践困境中的伦理、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与社会、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与人类、社会医学、医疗管理、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医学法学等[12]。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多样,包括课堂讲授、讨论与研讨、课外阅读与撰写论文等[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04-06)中也明确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不仅在医学教学中要进行人文学科教育,而且在临床、科研、体制改革和卫生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人文精神[13]。为此我院探索并实践了将医学专业教师融入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根据《医生宣言》要求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当前社会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中就涉及医学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意义和目的、职业伤害与权益、医学心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与环境以及医患关系等相关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综合、系统地讨论学习。教学方式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采用以当今社会案例和背景为基础的由专业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的模式。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最充分的自由度。这种医学人文的教学模式,不仅强化了医学生对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精髓的认知,也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进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也转变了医学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他们从只专注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医学研究的社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使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医学教学论文篇5

(一)重视不够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人文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医科院校不够重视,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和精神培养的现象。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施中存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的某个阶段,以至于无法持续、全面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内容僵化

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没有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与医学人文教育混为一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记忆,且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内容,使得医学生深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空洞与枯燥,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课程设置孤立,缺少渗透

医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医学教育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设置方面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彼此孤立、二者间没有融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然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临床工作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难以较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既不能与患者顺畅的沟通,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必然是一门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人文精神对于医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优良社会品德的发扬、对科学伦理道德的认同。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带给人类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学日益受到物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侵蚀,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对医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医学院校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回归医学的真正意义,确保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医生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一门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科学的人文精神。随着系统和整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不应当成为只看病不救人的纯技术主义者,应该医德高尚,且关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鉴于此,医科院校在医学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需要从只注重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的“单核驱动模式”,转变为融合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的“双核驱动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医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个医学生的体内,着力于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样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临床?教育者如何凭借人文教育为医学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医科教育学制长、内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课程体系下怎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医科院校应该重新整合原有的非专业课程,进而系统合理地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具有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其次,医科院校应该提高理解与实践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有机会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再次,医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临床课程中,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应该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医学人文课程的安排要贯穿医学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有必要成为一门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明显有别于医学专业课程,具体来说,人文教育的理论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性、指导性及启发性,强调学生的自学、领会及运用;应该倡导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医学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和开展调查研究,医学生通过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医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个人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并主动把人文知识应用于将来的医学工作中。医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对于医疗实践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医学实践既成为医学技能的实践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三)加强师资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师资力量是基础。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缺少医学背景,缺少将人文知识和医学内容联系起来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多是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学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更多地专注于医学专业的研究,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或很少接受系统的人文教育,很难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医学实践中蕴含的人文知识。这样的两难境地必然导致医科院校人文课程师资水平无法满足新形势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阻碍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完全舍弃原有师资力量的做法行不通,医科院校需要组织人文教师学习和进修,帮助师资队伍尽快成长;同时,学校应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的师资培训才能使医学人文教师不仅具有良好人文修养,而且了解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成长为复合型的教师;另外,医科院校应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不仅充实了师资队伍、优化了队伍结构,而且实现了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多元化,切实提高了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

医学教学论文篇6

口腔医学生刚入学时由于对口腔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及提升他们的这种兴趣。经过我们口腔系教师的一致决定,在《口腔医学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师安排上,从口腔的各个专业及医学基础方面选择了7名教师分别教授这门课程,以期对口腔医学新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普及,加深他们对口腔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了解所选择专业的概况,这是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能力阶段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学生结合口腔医学专业学好基础与临床课程,有助于扩大口腔临床能力的知识面,这是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探索点。由于第一学年的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口腔医学的专业课程,为了避免学生学习专业能力的兴趣降低,也为了从学生一入校就培养口腔临床技能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医生荣誉感,我们采用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包括每一年的“爱牙日”活动,在每年的9月20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零距离的接触口腔病患者,并从口腔预防保健和口腔检查的方面对前来的咨询者进行服务,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医生荣誉感,为其进一步加大专业学习提供了动力。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社区、企业和学校进行龋齿危险因素调查、社区牙齿保健等活动,所有的调查表及活动的安排由学生自主决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口腔病患者,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本院举办的全国口腔涎腺病学术会议及口腔医学会成立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交流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口腔医学的教育改革。

二、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临床技能培训

口腔专科的学生在第二学年起就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一阶段,我们对口腔医学的临床能力教学模式做了少许的修改,主要加强了口腔临床实践的教学内容,这其中包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整合了口腔临床医学主干课程中实际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考虑到牙体牙髓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的临床诊疗技能较多,而且是口腔医学的核心学科,因此把这三门课程组成口腔临床医学课程群,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腔临床综合诊疗技能,达到培养能胜任基层的口腔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口腔全科医生。我们根据调整后的口腔教学计划和口腔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开设各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数字化教学设备,将数字化教学引入口腔医学教育中,加大对口腔临床操作的视频文件的播放及讲解,现场提供牙齿、模型等实物来引导学生对临床实践的理解,实践证明这样能提高口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口腔实验室中的教学,我院口腔实验室利用教育部的专项资金购买了14套口腔仿真头模临床模拟教学系统模型,大大提升了本院口腔实验室临床教学的效果,目前可以开展离体牙标本模型和高度仿真头颅进行牙体牙髓病的临床各类洞型的仿真制备、口腔修复学的备牙操作、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手术操作及牙周病等操作为主的临床实验技能培训与考核,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条件,调动学生学习口腔临床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培训

我院每一年都对实习生进行为期一天的岗前培训。安排资深医师就医德、医风进行专题讲座,使同学们加强医德、医风的培养,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医务、质控、院感等科室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医疗安全、医疗纠纷防范、病历书写规范、院内感染知识等内容,为实习同学进行专题培训,培训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口腔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由基础及临床理论教学转入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的全面系统的学习阶段,是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口腔医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各科室按照口腔实纲要求制定各种口腔疾病的详细的要求,在保证临床操作质量的同时,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临床实习巩固和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学会处理危重和疑难疾病,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临床知识、操作技能的口腔医师。我们对各科的实习要求进一步细化:

(1)口腔内科学:通过实习能初步掌握牙体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发病率低的疾病有大致了解。

(2)口腔颌面外科学:通过对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做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对一些稍复杂的症状和体征能够做出较合适的解释,实习结束后能完成口腔颌面外科门诊的日常工作。

(3)口腔修复学:通过实习能掌握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修复治疗,了解修复学涉及的其他知识和范畴。

(4)口腔正畸学: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手段,对发病率低、分类较复杂的错畸形有大致了解。实习期间的教学内容既有口腔临床诊断治疗技能的训练,也有病例跟踪报告、专题讨论、读书报告等。每一轮实习结束后,由科教科和口腔科统一组织出科考试,考核内容包括:口腔基本检查占10%、病历采集书写占20%、病例分析占20%、口腔基本操作技术占50%。

四、新型口腔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我们连续五年对这种新型的口腔临床技能进行教学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体系教学改革系统,口腔医学专科教学新模式逐渐趋于成熟,通过学生第一年的社区实践作为临床实践的早期教育、入学第二年的口腔临床技能的专业培训和入学第三年的系统且直接的接触患者学习口腔临床技能,逐步引导学生对标本模型、仿真头颅、动物实体、实际病人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临床模拟环境下进行各种口腔临床医学技能训练,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也提高了。比如学生在实习的一个月后,经过我们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反馈回的信息可知,学生基本上对口腔科常见病能独立做出诊断和基础的治疗;半年后,对较复杂病例,如后牙管治疗、烤瓷冠修复的牙齿预备、全口义齿的关系测定也大体能够较好地独立完成。在全科的质控检查中,口腔医学生所做的后牙根管治疗X片评价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我们对五届实习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患者对实习医生的满意率逐年提高。在口腔医学生的毕业临床技能考核中,我们摈弃以往的考核方法,通过检测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侧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在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中重视能力测试,严格进行临床实习的出科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三站式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技能。

(1)考核的方法包括:①毕业临床技能考核采取二站式方法考核。②考生在指定考核地点,随机分别抽取各站考核试题,分别完成各站考核;考核过程中由考生互相检查。

(2)考核的内容包括:①第一站:口腔检查5项,其中一般检查4项,特殊检查1项,口腔检查记录表一份,病例分析包括诊断、鉴别诊断及其依据和治疗设计,测试病种20个,由考生随机抽取一个,包括浅龋、中龋、深龋、猖獗龋、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边缘性龈炎、坏死性龈炎、成人牙周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白斑、感染性口炎、牙齿外伤、智齿冠周炎、下颌骨骨髓炎、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等。②第二站:口腔临床诊疗技能及基本急救技术,包括无菌操作测试项目2项:洗手、戴手套、口腔粘膜消毒,由主考官指定2名考生互相操作。口腔临床诊疗技能包括测试项目4项:开髓术(离体前磨牙或磨牙),龈上洁治术(一区段),上牙槽后神经和下颌神经阻滞麻醉,上、下牙列印模制取。由考生考前抽取的1项进行测试,其中龈上洁治术和上、下牙列印模制取由主考官指定2名考生互相操作;开髓术由考生在离体牙上操作;上牙槽后神经和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由考生在下颌骨或颅骨模型上操作。基本急救技术:测试项目4项,包括血压、吸氧术、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由考生考前抽取的1项进行测试,含指定2名考生互相操作和考生对模拟人操作,通过这些临床技能的培训及考核,发现学生的临床技能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用人单位的反馈良好。

五、总结

总之,在我们数年的口腔临床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在临床实践中临床教学讲座较少、临床实习考核制度不严谨、现有的实习基地不足和实验室的临床教学系统数量较少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坚信可以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顺应口腔医学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医学教学论文篇7

1.1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要求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4创新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载体

通过学生常用、熟知的媒介,定期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廉洁文化教育寓教于乐。同时,还应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医学生的特点创新廉洁文化教育载体。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完善,应当充分依托网络技术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廉洁文化教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及形式多样的“廉洁”主题活动,将其对廉洁的认知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层面,提高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内化“廉洁”意识,形成自警自律的良好品质。

医学教学论文篇8

1.1研究对象

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西京医院儿科实习的第四军医大学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名。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时成绩、专业基础课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具体方法:课前让实习学生预习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时,授课教师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知识点,并指导临床技能操作,课后复结。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具体方法:①分组并确定Seminar主题。将学生分成2个小组,每小组10人,每小组选1名组长。由授课教师负责提前1~2周拟定讨论主题。以《儿科学》神经疾病为例,确定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为Seminar主题,授课教师提供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查阅、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并尝试提出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②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发言报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收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各组员分别查找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小组内部讨论整理和提取资料素材,撰写本组的发言报告,制作成Powerpoint进行展示。每次Seminar授课,每个小组推举1名代表发言。所有小组上课时都要报告本组形成的观点。③授课及讨论。讨论在教室里进行。首先,教师简要介绍授课重点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然后,各组分别进行发言,阐述在准备阶段形成的观点、看法及待解决的问题。各组轮流发言,学生们可以对各组阐述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对学生疑惑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和解答,控制课堂节奏,维护课堂秩序。④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堂所学主要内容,强调复习重要知识点,评价各个小组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3评价方法

学生实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试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①理论考试以第8版《儿科学》教材为基础,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以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满分100分。②操作技能考试包括儿科基本操作,如骨穿、腰穿等,满分100分。③问卷调查包括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提升团队精神、改善学习气氛、培养基本能力5个项目,每项10分,满分50分,采用无记名形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

实验组理论成绩较对照组理论成绩高,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操作技能成绩较对照组操作技能成绩高,两组操作技能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包括5个项目,每项10分,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40份,回收率100%。实验组问卷调查总分较对照组问卷调查总分高,两组总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问卷单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3讨论

3.1我国高校Seminar教学法的推广应用

随着Seminar模式对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价值的进一步显露,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大以及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能力要求的日益增加,我国高校对Seminar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扩展到各个专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教学中,而且从研究生教学扩大到了本科生的教学。如今,Seminar教学在中国已历经近百年风雨,仍然生机勃勃,吸引着大批教学研究者的目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陈胜云等尝试将Seminar教学模式运用于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临床教学,证实Seminar教学能培养研究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综合能力以及沟通技能,从而提高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易书明等将Seminar-案例教学模式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有效,在提高护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何彝等将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本科生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结果显示:在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上,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问卷调查方面,实验组单项分数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Seminar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2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Seminar教学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模式,其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真正促进课堂的教学相长。Seminar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为由教师或师生一起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拟定讨论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及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随后在课堂上以演讲或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报告内容提出问题,由报告小组成员进行解答,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和点评。Seminar结束后,各小组根据老师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写出总结报告并上交。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Seminar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以下优势:Seminar的教学组织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能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利于发挥两者主观能动性。Seminar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要完成Seminar所要求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阅读、思考和研究问题,必须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并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这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Seminar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理解,促进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Seminar教学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很好地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Seminar教学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听、说、读、写4种基本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成绩、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8年制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普遍认可该教学法。

3.3我国传统教学法的主要问题

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学包括八年制研究生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围绕学科知识为切入点组织教学,让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占据主流和核心地位的依然是“传承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制度仍然在整个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传统教学法颠倒了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之间的主从关系,抹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课程设置内容陈旧,不能够有效地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八年制医学生的教育被简单地看作是本科生教育的延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不一致。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普遍存在着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不浓、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不足、发现问题能力不强、研究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教学体系对研究生的研究创新学习能力培养不够。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距离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3.4Seminar教学法应用

于我国医学生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师生由于已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Seminar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存在抵触情绪、难以适应等现象。部分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对讨论问题的认识肤浅,难以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Seminar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管理素质较低,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更新思想观念,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保证Seminar教学顺利进行。总之,Seminar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能够适应培养具有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临床和科研人才的需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值得在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地推广应用。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流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