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11-23 17:20:09

医学检验诊断学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重要性

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 )是一门以疾病为中心,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学科,它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1]。笔者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校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77名。

1.2 方法: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验系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如何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感兴趣程度、接受分子诊断学的能力和上好分子诊断学的建议。

2.结果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为88.31%,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接触过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 (见表一)

3.讨论

3.1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

3.1.1 学生需要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通过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大量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由于一些新技术本身还不成熟、方法相对复杂、操作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检验的常规应用[2]。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将以其不可比拟的强大功能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主要手段。因此,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将来能胜任检验临床工作。

3.1.2 学生分子诊断学知识来源需要正规化的教学。通过调查,学生接触过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进一步了解得知,学生接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主要是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解的内容,其次就是部分学生选修了分子生物学课程,还有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影响等。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将分子生物学课程选修做为必选课程。通过调查,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主要是由于在2004级本科首次开设了《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查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在2005本科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试课程,受经费的影响,只是开设了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实验,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习好分子诊断学课程。

3.1.3 完善本科课程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检验医学已由原来以血、尿、便为代表的基础检验拓展为融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细胞学和遗传学技术、计算机和自动化程序为一体的交叉性极强的前沿学科。针对学科内涵与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相应的对高等院校人才尤其是对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为适应及促进学科发展奠定基础[3]。为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培养现代化医院需要的检验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完善本科课程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开设的分子诊断学是非常重要的。

3.2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广泛交叉和渗透形成的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对于“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在于基因”已达成共识,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随着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和疾病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分子诊断学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我院附属医院已经开设了分子诊断实验室,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分子诊断领域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为宁夏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因而,开设分子诊断学是非常必要的。

4.展望

2007年11月检验系实施“系科合一”以系为主的办学模式,双方优势互补,达到既能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我系的实际,充分利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我校的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实践,使分子诊断学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37-139.

[2] 杨清玲,陈昌杰,章 尧.检验本科诊断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2007,14(4),15-16.

[3] 邬晓薇,王云贵,王振维.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重庆医学,2008,37(3),273-274.

注:本课题为宁夏医科大教改课题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建设。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2篇

目前分子诊断学教材有相当章节侧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部分高校分子诊断学的授课内容中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比如转化、质粒提取、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PCR等[2]。诚然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但在目前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分子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本技术应该以复习为主,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应增加深度和广度,结合临床实际。比如以PCR为例,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尝试引入Realtime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临床常用的以PCR为基础但包含PCR的相关技术。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加深学生对PCR的理解,提高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二来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就掌握临床常用的实验技能。此外,临床上常用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等看似复杂其实也较易上手的实验应根据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开展,而比较基因组芯片杂交(arrayCGH)、northernblot和southernblot等较难开展,但在临床和科研上也经常用到的实验应该在理论课上予以重点讲解。

2分子诊断学教师的选择

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分子诊断学的教师也应该加强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能力[3]。笔者的经验是分子诊断学教师应该吸收医学背景,并且在课题研究方向上与分子诊断学有关联的新毕业的对教学感兴趣的博士生,这部分教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的理解很透彻,比如一位新教师提出将载体构建作为分子诊断学的基础实验,因为载体构建设计到质粒提取、转化、切胶回收、连接、酶切鉴定、测序和甚至PCR鉴定等多个步骤,多个技术。将载体构建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每一步的意义,提高了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条理性、链条性和连贯性。做好载体构建实验为后续的分子诊断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笔者教研室新引进一名生物学博士,在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开放课程的制作,为学校分子诊断学慕课的设计和实施做出了不少贡献。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有热情和干劲足的优点,把年轻教师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分子诊断学的教学才更加具有活力。

3分子诊断学实验课改革

如前所述,分子诊断学实验应该多结合临床实际,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尽可能在开设分子生物学的学期内完成。为此,学校应该在教学的仪器设备上予以满足,比如RealtimePCR仪等应该作为教学常用设备,也可整合教学资源,保证实验教学的应用。另外,分子诊断学实验有其自身特点,比如PCR时候得等待一个多小时,一步一步离心的时候也需要等待,质粒提取实验之前的摇菌需要过夜,很多一上午的实验,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时间却并不长。因此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同时实验教师也应该根据情况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利用。特别是一次实验没有出现理想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应该重复实验,实验教师应该配合学生开放实验室和相关仪器设别供学生使用。此外,在期末考试中加入实验考核内容和实验考核成绩比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总之,我们在分子诊断学课程教学中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的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需要分子诊断学课程的教师们更加努力探索,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3篇

1.1基因扩增技术1983年美国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该技术利用DNA高温变性和低温复性的原理,通过变性、复性和延伸3个温度变化,成功实现核酸片段的体外扩增。PCR技术以其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农业、食品检验等领域。PCR技术分为两种:常规PCR技术和实时PCR技术。常规PCR技术,指仅对PCR扩增反应的终点产物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无法对起始模板准确定量,也无法对扩增反应实时检测的一项核酸扩增技术,但该技术所需技术平台和仪器设备较低,花费成本相对也低,目前临床上主要运用该平台对定性项目进行检测,例如:缺失基因、突变基因、融合基因等的检测。实时PCR技术,又称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实时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在检验医学上主要应用于核酸定量、mRNA表达水平分析等,可以分析和指导临床用药、监测药物疗效、判断病情进展。

1.2基因测序技术1977年Maxam提出了化学修饰降解法模型,为核酸测序时代的到来拉开序幕。同年,Sanger等发明了DNA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可以检测物种或细胞的核酸序列,再与基因库进行比对,从而知道被检测物种或细胞的特性。Sanger法作为最经典的测序方法,读取序列长,能够较好地处理重复序列和多聚体,仍为目前常用的测序方法,广泛应用于基因组DNA、cDNA等多重复序列的检测。该技术不足之处:灵敏度较低,通量较低。1998年Ronaghi发明了焦磷酸测序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引物延伸时所释放的焦磷酸基团激发荧光,通过峰值高低判断与其匹配的碱基数量。比起Sanger法,提高了灵敏度,在SNP位点检测、等位基因突变测定等广泛运用。近几年,发明了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该技术通过DN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测序。该技术测序速度快、准确度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测序检测,主要应用于全基因组序列、内含子序列、外显子序列等的分析和研究。

2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存在、转录及表达异常,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得到阐明,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最为直接、最为准确的依据。目前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2.1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感染性疾病是指外源病原体入侵机体后,生物体无法排除该病原体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的反应。一般通过病原体培养或血清学方法进行病因查找。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是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检测免疫学指标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但是一些影响因素不容小觑,临床待检标本常受溶血、黄疸、脂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判断错误。血清学也只能确定机体是否接触病原体,不判断是否是现行感染。PCR和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敏感性高、耗时少、效率高等优点。例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的载量,与传统的酶联免疫法相比,既可以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监测药物疗效、预后与复发。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可弥补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不能培养或生长缓慢的病原微生物;(2)通过病原微生物的定量检查监测病情;(3)微生物耐药性的检查;(4)细菌分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2.2分子诊断学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遗传性疾病是指遗传因素占主要发病原因的某些疾病,几乎都存在一定的基因缺失或突变。分子诊断学技术是指通过分析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作出或辅助诊断的方法。分子诊断学技术已经能够诊断已知致病基因的遗传性疾病,对一些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病也有良好的诊断意义,也能利用遗传标志来诊断一些病因未明的疾病。例如,镰状细胞贫血:β-珠蛋白基因中第6位密码子的序列由原来的GAG改变为GTG,编码的血红蛋白为镰状细胞血红蛋白。通过PCR技术可以将包含突变位点的β-珠蛋白基因片段扩增,根据产物分析的结果可以对该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对基因SNP进行分型,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发现50%的儿童期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withsequence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对白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137G/C基因型多态性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607C/A、-137G/C多态性与江西人群哮喘未见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可以准确预测胎儿发生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风险,从而达到降低畸形儿出生率的目的,例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等。

3现状和挑战

分子诊断以PCR为基础,自从发明以来,广泛地应用于疾病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断,有力推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检验医学的新领域,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与挑战。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分子诊断已经成为了医疗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内的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始终落后临床的发展,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分子诊断项目开展较少,重视程度不够,应用缓慢。以下从两方面分析我国分子诊断学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分子诊断检测平台现在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和一体化,分子诊断学技术努力实现检测仪器、试剂和校准品的一体化,从而避免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差异。我国的分子诊断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平台,还处在起步阶段,实现自动化尚需时日。目前我国在核酸提取、扩增反应系统准备、扩增前加样、上机、产物和结果分析等方面仍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欧美国家基本上采用自动化核酸提取系统,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生物暴露时间,还避免操作人员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目前我国应用于检验医学的主流分子诊断学技术是实时荧光PCR技术,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核酸的检测,而欧美发达国家,检测平台较为多样,主流技术为测序,分子诊断涵盖了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领域。

3.2技术人员的水平与能力分子诊断检验项目质量控制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各个层面,因此对技术人员、仪器、标本、环境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我国对分子诊断学技术人员的培训尚不到位,技术人员在实验操作、结果报告、临床咨询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人们对人类基因组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生命、疾病、衰老、死亡的认识更深。分子诊断涉及个体的基因差异,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提出专业的意见,指导预防疾病、降低患病风险,以及实现个性化治疗等,这就对从事分子诊断学技术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4前景和展望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学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学,国内检验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和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平台,还是从事分子诊断技术人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管理规范,与国外先进技术或管理比较,都处在落后的局面。希望通过检验医学界同仁共同努力,规范管理分子诊断的开展,引进和培训分子诊断技术人员,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为疾病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断,作出高质量的分子诊断检测。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 分子诊断 应用型实验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9-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桥梁的检验医学也得到了空前活跃的学科建设,其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是一门专业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只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而在医院,检验科也一直被认为只是为临床提供检测结果的辅助科室。医学技术在不断创新,21世纪迅猛发展的医学检验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常规检测,而是正朝着自动化、高效化、小型化、标准化和个体化发展,不再只是简单地为临床提供检测数据,而是在向着可提供临床咨询和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检验医学的方向进行转变。检验医学不同于医学检验,后者是侧重于应用技术,以标本为中心,而前者检验医学则综合了科学、技术、临床三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或为评估人体健康程度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血清学、免疫学、化学、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等检验,并提供检查范围内的医学咨询服务,包括对于结果的解释和提供进一步诊疗建议的学科[1]。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医学检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能胜任各级医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门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室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20世纪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学即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与生长点,随着其理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诊断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免疫学、生化、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分子诊断的前瞻性、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使得其临床意义在于不仅能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确切诊断,而且还能确定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风险评估、预后判断以及疗效的动态监测等,因此分子诊断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医学检验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3]。

1 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 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4]。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 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 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 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 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

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 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 结语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涉及的医学领域和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需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意识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胜任和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临床实践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12-14.

[2] 张玉心,段巧玲,石莹,等.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20-922.

[3] 周丽萍,钱晖,张弛宇,等.分子诊断学课程实践教育创新模式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198-199.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性临床二级学科,其目标任务、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不断探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重点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检验医学人才中的价值。本文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学历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以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娴熟的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医患沟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将临床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满足临床检验诊断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即培养“能看病的执业医师”。其职业需求性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显著特征[4]。

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1规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要求,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5]。由此可见,对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专业和学历应进行严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五年一贯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才符合报考条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应限制报考。否则,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制度障碍,难以实现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应明确规定报考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免学生误填、误报。

2.2严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临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于临床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过程主要在检验科和部分临床科室轮转训练。因此,只有医院检验科或从事实验诊断的相关科室的硕士导师才能依托临床医疗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2.3转变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理念

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看,临床专业实践培训是其培养的生命线。由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导师仍然受到科学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往往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观念影响培养质量。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让导师们充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并可定期考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上,可加大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研究水平的要求,从制度上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2.4推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报考条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但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严格、系统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受训者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即培养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训练方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为“双轨合一”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条件相衔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不仅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的重复培训,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同时获得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6]。因此,“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5合理选择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有国家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加强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招生培养单位都设置了专门面向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其他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针对性较强,需要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选择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需求和实用性强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如“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电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实验诊断技能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6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实践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的实践性学科,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临床疾病的诊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对较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能生搬硬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首先在临床轮转培训科室的选择上,应选择血液科、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与临床检验诊断密切相关的内科科室进行轮转学习,重点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疾病诊治思维和诊疗技能,开拓临床视野。同时,还应轮转与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等实验性学科,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临床训练考核标准上,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临床学科应以“三基”和临床思维考察为重点,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可以临床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训练,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2.7突出临床科研特色

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立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检验匠”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总结规律、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困惑,并指导或调整临床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7]。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培训期间,33个月必须在临床轮转实训,有利于发现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选择、设计毕业课题,注意课题研究深度适宜,不能过分追求创新性和理论研究意义,可突出科研工作的临床特色和实用价值。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招生面临的生源问题

目前,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本科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前者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5]。这就意味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但绝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工作,报考的生源数量非常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将面临生源匮乏的严峻问题,值得检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3.2临床轮转训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其中11个月为临床专科训练,22个月为检验医学科的专科培训时间。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分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他们缺乏的恰恰是临床诊疗思维、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似乎是“蜻蜓点水”,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检验医学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探讨。

3.3基础理论课程和科研训练与临床轮转实训之间的矛盾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至少33个月在临床轮转培训,剩下的3个月时间要完成临床基础理论课程、必要的临床科研和毕业论文答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基础理论课程和科研工作均需在晚上或临床工作间歇进行,难免与临床实训之间产生矛盾。首先,科室、导师应协调临床工作安排,妥善处理矛盾,积极支持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所有培训任务。其次,要加强对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可探索建立“1+X”导师组模式,即1个学位导师,“X”为临床轮转科室和检验科各专业组的指导教师,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都有老师指导、管理和监督,保证每个问题和矛盾都有老师协调和解决。总之,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有了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必要对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和不断完善,突出学科特色,强化职业教育特性,提升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检验医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目前,检验医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猛,大量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新的检验项目日益增多,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断更新,包含的实验诊断信息更加丰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几乎涉及临床的每一个学科[1]。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检验医学的工作任务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还必须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充分挖掘实验诊断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和检验技师之间缺乏互动,工作逐渐脱节,一方面检验科开设的检验新项目,因临床医师不清楚或不完全了解其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而放弃选用,阻碍了检验新项目的临床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的检验项目,检验科又没有开展,导致医技双方的工作均处于被动地位[2]。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医院临床实验室(检验科)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并逐步设立了检验医师工作岗位。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将检验医师纳入专科医师分类,并实行专科医师准入试点。目前,我国尚未开设专门培养临床检验医师的本科教育专业,检验医师的培养完全依靠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9年国家教育部决定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随着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又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二者有机合一[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培养检验医师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文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检验医师培养中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

1检验医师岗位的定位

1.1检验医师岗位设置的依据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检验医师属于病理学科。美国病理学家协会成立已近100年,有力地促进了检验医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国内,检验医学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起步较晚,尽管在2003年就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标志着我国检验医师的正式诞生,但由于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资格准入、岗位职责、职称晋升等配套制度和政策还处于空白或不完善阶段,因此阻碍了检验医师队伍的发展壮大[4]。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诊断性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解释和咨询的服务。该规定为检验医师岗位的设立提供了法理依据。

1.2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新变化,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提供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也势在必行,现已推出了多个诊断性报告模式的专家共识[5]。检验医师作为临床实验室和临床医师交流、沟通和咨询互动的桥梁,是提升检验医学服务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全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三届检验与临床高级研讨会》首次提出了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近年来,关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在业界讨论非常热烈,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要概括为[6]:(1)指导、培训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运送;(2)对检验项目及项目组合的设置、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提供解释、答疑和咨询服务;(3)参与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从实验诊断角度提出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4)掌握临床医学发展动态,及时开设检验新项目,结合临床诊疗需求合理制定检验项目组合,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检验项目及组合的诊断效能;(5)参与检验质量全程管理,审核检验结果,出具、签发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6)准确收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检验效率、检验质量、服务质量的反馈意见,并组织持续改进;(7)承担科研和教学工作。

2检验医师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看,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操作技能,还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知识和诊治经验,才能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由此可见,检验医师需同时具备执业医师和检验技师的双重任职资格,资质要求几近苛刻[7]。一方面,检验医师要熟悉检验科所开展的各种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检验结果解释、质量控制等业务环节,并能承担部分日常检验工作,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签发诊断性检验报告。另一方面,检验医师应具有足够的临床医疗知识、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活跃的临床综合思维、良好的交流能力,才能做好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和咨询,才能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指导和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才能对细菌药敏、基因测序等检测结果出具分析型检验报告,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将有限的检验结果有效转化为高效的疾病诊治信息,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合格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

3.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满足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随着学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标志着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推开[8]。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位、学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有效沟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成为能够将实验室检验与临床诊疗相结合,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即培养“能看病的医生”。由此可见,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提高临床检验医师理论素质、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育目标与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完全一致,成为了我国检验医学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3.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合检验医师的培养

目前,检验医师的培养主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9]。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区、市)须在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按照该方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为3年,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3“双轨合一”的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欢迎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都是培养临床应用型高级人才,相同的培养目标使二者实现了“双轨合一”,这不仅不会产生冲突,而且还能相辅相成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3]。“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毕业答辩后,可同时获得《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即受训学员在完成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同时,又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为受训学员节约了培训时间,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效益,深受检验医师培训学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有理由相信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必将成为未来检验医师培养的主渠道。4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4.1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教育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脱节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该目录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这就意味着2013年之后医学检验将不存在,而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与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但学科性质为理学,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越离越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完全背道而驰。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由此可见,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检验医师的未来发展之路被堵死。这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脱节,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因此,强烈呼吁改变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模式,从检验医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出发,建议尝试设置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方向)本科专业。4.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待完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并轨后,临床规范化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其中检验医学科的专科训练为22个月。从培训时间安排看,11个月的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学员是合理的;但对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学员来讲,由于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缺乏的是临床诊疗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是似乎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医学检验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商讨。另外,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为3年,临床科研创新研究、论文撰写以及答辩的时间仅为3个月,导致科研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准备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多多少少与临床轮转培训存在时间冲突。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总之,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均能较好地满足检验医师的培养需求,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既能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能使学生获得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和学历教育,对有意从事检验医师工作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检验医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其培养模式有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封忠昕,陈琦,闵迅.检验医师的困境与出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69-570.

[2]马红雨,朱美财,吕建晓,等.我院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81-182.

[3]黄彬,陶丽华,唐乾利,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现状及实施“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9-21.

[4]张竹君,粟薇,邹丽琴.检验医师何去何从[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5):707-708.

[5]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肠道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4):1083-1086.

[6]张继瑜,裘宇容,杨佳,等.检验医师培养的实践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7):904-906.

[7]石应康,秦莉,王兰兰.从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看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培养[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3):1-2.

[8]王凤超,朱安友,胡建国,等.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会[J].淮海医药,2014,32(3):302-303.

[9]乔蕊,张捷.中国检验医师培养现状浅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5-7.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7篇

对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将现代教学手段和最新实验方式引入教学环节并以多样化的形态学教学内容补充到手工实验中,结合理论课中循证医学的思路,探讨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在于突出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实验课是实验诊断学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思维,直观地理解实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实验室诊断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在《诊断学》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检验科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是继承了医学检验系的授课模式,该模式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如手工项目比重较大、新项目与新技术介绍较少等,已严重制约其发展[1-2]。鉴于此,本校在开展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步对实验课进行了调整,以期实验课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配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陈旧,目标不明确

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已在近年来不断改版的诊断学教材中得到体现,然而很多诊断学实验课大纲仍然停滞不前。如血液检查仍然使用牛鲍计数板进行手工计数细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计数细胞的含义,他们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其教学应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核心在于通过实验了解实验诊断学项目的临床意义,并会根据诊断需求选用合理的检测项目,并通过实验知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从而综合分析诊断病情。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向医学领域的不断渗透整合,传统的临床基础检验手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正被逐步压缩和取代,基本的自动化检验仪器和信息化数据系统在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或卫生院都已比较常见[3],临床医学生所具备的实验医学知识必须同步更新,而在现阶段教学中对新项目介绍内容较少,对这些检验项目的适用范围、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很少涉及,由此产生学生知识培养提升与实际临床应用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这一矛盾将导致临床医学生未来不会使用或很少使用新项目辅助诊断,可能会限制其医疗服务质量,阻碍相关专业的发展。

1.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形式单一,多采取的模式是“复习-看挂图-实验”,作者在以往教学时曾经使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手绘挂图教具,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多教学使用的显微镜保养不好导致形态学内容无法进行。理论课采用填鸭式教学,大部分项目来不及消化,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理论课也缺乏兴趣。而如今循证医学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实验室诊断的短板势必会影响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提高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对实验诊断学及其实验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课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但目前的实验诊断教学仍旧以理论课为主,学生普遍反映实验课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足,理论课与实验课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实验课操作对其临床学习毫无帮助,而且内容陈旧,还停留在理论的重复叙述上。已在部分医学专业开展的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优秀的教学方式在实验课上使用滞后,仅是安排一次到检验科的见习课,直接影响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4-5]。临床检验技术及手段发展迅速,缓慢的知识更新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6]。

1.3实验课教师队伍年轻且不固定

目前实验诊断教学通常由检验医师兼职,大部分实验课由青年讲师承担教学任务,虽成立了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也按学校要求进行了教师配置,但并没有编制专职人员而且实验课教师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实验课的教师更难以固定;检验医师虽然精通检验技术和方法,但缺乏临床医疗经验。兼职教师临床工作繁忙,授课经验少,备课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有应付任务情况的发生。优秀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兼职教师平时工作使用的大部分是自动化仪器,授课时又回归到手工操作,从而对教学质量和管理造成影响。

2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尝试

2.1重新制订实验课教学方案,增加实验课课时

目前本教研室实验室诊断学理论课教学已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根据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授课内容,贯彻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病案为中心的授课思路,进行实验课备课。各实验课教师在备课前要熟悉理论课授课知识要点,重点将检验方法学实验转变为以临床项目为基础的实验,从教学对象今后的工作需求出发,弥补理论课授课内容较难涉及的部分,如用形态学来改革教学方法。同时在授课中也采用问题为基础式教学,而且问题的提出方式更具体于理论授课,例如在尿液常规检查中通过对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回顾,既帮助学生理解尿胆原和胆红素的检测意义,同时也复习到生化检测肝功能的部分项目,结合平时积累临床病例分析能够使理论知识点串联于一体而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调整实验课课时,由原先的9~12课时增加到20~24课时,专业设置按体液、血液、生化、微生物、免疫和综合案例分析,使知识点分布更加精准,从而以点带面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2.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增加微信群消息

青年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随着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工作中运用先进多媒体教学和数码显微互动教学成为现实,将数码显微互动教室与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有数码显微互动教室基础上,通过建立实验诊断学分享群,利用QQ群和微信群课件、试题及最新的实验诊断学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2.3形态学教学内容和最新医学前沿知识点的补充

学生往往对医学前沿知识更感兴趣,作者通过增加教材以外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床旁诊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质量管理和认可等新理念通过实验课加以补充,使学生们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前沿知识的补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7]。同时让学生们掌握选择使用合适的实验室项目,使教学质量能跟上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在基础(血液和体液)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中增加形态学教学内容,通过尿沉渣涂片、血常规制片及典型的微生物染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直观的形态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医学专业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很难再学习这些形态学内容,而部分形态同疾病的诊断息息相关,例如通过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就能为从事肾脏疾病专业的学生打下一定基础。在补充知识点和形态学内容同时对老旧项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内容相近的实验项目进行合并,将过多倾向于检验原理的内容进行删减,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

2.4授课教师的安排和资质考核

为了较好地完成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改革任务,在每学期制订教学任务准备会时,所有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都必须集中备课,授课内容需兼顾各个专业交叉的知识点。实验课教师首次授课前需要进行试讲,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打分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后才能实际授课,并根据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及授课方式,对于不满意的课程则进行二次备课。总之,实验课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上不应片面追求内容的多和全,把实验课当成了是理论课的简单重复,不能一味强调背书。以开阔视野的临床思维角度出发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探索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综合能力,为以后工作中会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检验结果,与检验医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凡,万海英,李冬,等.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8):1133-1134.

[2]宋伟,魏书杰,付玉荣,等.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42-243.

[3]洪俊,李艳.以临床思维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新模式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36-939.

[4]李桂玲,多丽波,刘彦虹,等.临床医学五年制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6):79-80.

[5]郭素红,李正祎,孙可歆,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1):71-72.

[6]张继瑜,杨春莉,周芳,等.检验医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302-305.

[7]武文娟,梅传忠,李玉云,等.医学检验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328-331.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8篇

摘 要:诊断学是大专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医学生以及临床医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与临床严重脱节,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象。为了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技能,需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并综合教学实践,对诊断学实验课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通过一种全新的授教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验证性为主的实验课形式,在课程教学中导入病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检验结果的能力。

关键词:诊断学 实验 教学 临床医学

1引言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搭建起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度的桥梁,在教学内容中也将最新的实验理论与检验技术融入其中,为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依据,是医学生及临床医师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

诊断学的实验课程主要是为了充分了解医学检验指标参考值的范围和临床意义,能够正确选择指标、学会开化验单;根据实验检验的原理及结果对疾病做出合理解释,最终达到对疾病诊断的目的。在开展诊断学实验课程时,首先要对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熟知,从而进一步实现由项目选择到结果报告、疾病诊断中检验指标的全过程,教学以应用为根本,让学生可以根据获取的各种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系统分析,从而培养临床思维,促进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本文主要针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分析。

2症状学

症状是指疾病过程所引起的机体或某器官发生的机能紊乱现象,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这一般称为征候。在医学临床上有着主观和客观体征之分,而机体紊乱现象及形态结构的变化统称为症状。根据致病原因、动物机体的反应能力、疾病所经过的时期,从临床的观点分析,可以将症状分为这样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示病症状或特有症状、早期症状或前驱症状、综合征候群、后遗症。

3问诊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并经过综合分析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问诊采集病史是医师诊治患者的第一步,它是医患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医学生要学习正确的方法及良好的问诊技巧,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医师的亲切和可信,从而有信心与医师合作,对诊治疾病有重要作用。

在大专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中要掌握重点病史的采集,主要是针对就诊的最主要或是“单个”问题(现病史)来问诊,并收集除现病史外的其他病史部分中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治疗。需要做这种重点病史采集的临床情况主要是急诊和门诊。通常患者的主要症状或主诉提示了需要做重点问诊的内容。主要流程为:问诊诊断假设某系统疾病过去史系统回顾相关内容省略无关病史。

4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的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叩诊锤、检眼镜等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为基本的检查方法。许多基本通过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作出临床诊断。医师进行的全面体格检查后对健康状况和疾病提出的临床判断成为检体诊断。学生在诊断学实验课程学习时,要掌握基本原则。即对危重病人应先抢救后检查或是一边抢救一边检查,按照一定顺序检查,随时复查,集中检查、分开记录。检查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视诊主要是医师用眼睛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触诊是利用手接触被检查部位的感觉来判断;叩诊是用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嗅诊是通过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学生要牢固掌握这几种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从而对病人的体格做出准确的判断。

5实验室检查分析

5.1参观临床检验科,认识现代化检验设备和技术

在实验室中,首先要参观临床检验科,熟悉检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学生通过观摩这些现代化实验室、自动化检验分析仪等设备,对临床实验室结构和布局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各类仪器的功能及所能完成的检测项目,对检验项目中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兴趣。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强调质量控制,让学生深入了解临床经验与诊疗过程存在密切关系,临床检验不是单一的检验科独立完成的工作,是医、护、检验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完成的工作,对于合格规范的检验结果一般涉及从标本留取到检验结果报告中各个环节。而学习的结果有助于学生未来在临床中实现项目检验、报告分析等的合理应用。

5.2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诊断学的实验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初次接触临床专业学习的医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需要创新实践教学过程,如图1为创新实验教学过程模式图,教师在基本理论知识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理、生化、免疫及病理生理等知识,逐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实验原理、异常结果,从而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室检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临床意义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如在R床生化检查这一章中,学习血酮体的测定,教师应该逐步启发学生先进行糖代谢、脂肪代谢这两大代谢过程的复习,从而有助于理解血酮体升高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实验室检查的方式和临床意义,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创建特色化的管理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管理为手段,如图2为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图。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将下一次要讨论的病例给学生提前布置下去,并在每一个病例的最后附上具有启发式、分散式的问题。学生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学、诊断及治疗。最后为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充分自学后,可以明确讨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在每组总结发言中可以提出,最后在教师及全班同学的共同探讨下获得圆满答案,完成单元总结。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完整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构建。

5.3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学习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使得当前大部分实验室检查过程都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检查仪器操作完成。其实,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进行项目的检验,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由此,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不断加深检验对检验项目原理及方法的认定和理解。根据实际操作,对操作方法进行反复的实践、推敲和摸索,从而深入的认识到化验结果中的影响因素,把握临床诊断主要问题,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6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诊断学实验课程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及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优化教学手段,通过强化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此外,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注重应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在学习、反思中寻求创新,更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品浩,孙建,周卫红,等.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3):312―313.

[2] 王斌全.诊断学实习实验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2―106.

[3] 刘丹丹,袁宏,孟秀香.浅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8―159.

[4] 何凤屏.浅谈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3):221.

[5] 张梅,吕卓人,韩丽.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1):47―48.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1]。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学科,在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高新科技向临床医学的广泛渗透,实验诊断学也不断地融合了现代医学科学新技术,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等,因此,如何使实验诊断学更好地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是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一、实验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教材部分内容与临床脱节

在实践中,实验诊断学内容庞杂,更新较快,涉及专业也较多,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与临床脱节,一些常用的生化和免疫学检查,如血糖、血脂的测定,钾和钠的测定及乙肝免疫学检查等均未写入专科教材。如何对繁杂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根据临床工作实际在有限的学时中增加教学内容和必要的检验项目,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验课教学模式陈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以往多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围着检验科转一圈,参观一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检验科的工作流程,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内容庞杂,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验的机会。实验诊断学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如骨髓细胞形态主要是讲解细胞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抽象,仅仅靠书本上的图和教学挂图很难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教师不固定和经费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实验诊断学涉及多个学科,而多数高校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人员不固定,教师又大都来自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或实验室,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临床医师对于检验技术不甚了解,而来自实验室的教师又缺乏临床医学实践知识,并且他们的日常临床工作繁忙,缺乏教学经验,受学时的限制授课时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上完课后只记得教师罗列了一大堆检验项目,至于在实践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检验项目,大多数学生不甚清楚,对于具体项目意义的理解也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的教学方法对后期临床实践产生的不良影响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过渡性学科,学生只有学好诊断学才能学好以后的临床课。但由于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多年不变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学生往往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实验诊断学教学模式达不到的。临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一切治疗的前提条件。目前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很难做到正确、快速地从庞杂的检验项目中筛选出最合适的化验项目,在面对大量的检查报告和资料时,要么临床思路受限,要么过分相信检验结果,很难做到正确、综合分析,极大地影响了临床诊疗质量的提高。

三、改进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措施

1.以临床应用为目的,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授课内容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并将实践结果用于临床。因此,笔者建议以临床思维的方式编写教材,由目前的以检验科设置(血液、体液、生化、免疫、病原学、肝肾功能)为主线,改为以内科学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风湿、代谢、感染、肿瘤、遗传)为主线编写教材,尤其侧重于对检测结果的分析。这种方式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针对某一系统的相应疾病选择适当的检验项目,把实验诊断学教学与临床诊断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牢固的基础,更为学生进入临床后灵活使用检验项目奠定基础。

2.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桥梁”学科,是为临床服务的,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联系基础理论;二是要结合临床需要拓宽授课内容,以疾病为主线,结合病例讨论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正确、综合分析检验报告和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承担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教师既要熟悉临床,又要熟悉实验、懂得实验,并能将临床与实验紧密结合,使实验为临床服务。在授课时,教师既要讲某种疾病有什么变化结果,又要讲某些检验结果变化可见于哪些疾病,适当拓宽学生的诊断思路。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学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医学信息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大量的板书也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实验诊断学本身内容繁多,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把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得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加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还要结合临床发展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技术和新动态,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进取精神,跟上时代的发展。然而,以前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难以做到这一点。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采用问题教学法,穿插病例分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有的学生还是觉得教学内容抽象,因此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教师可选择相关的真实病例以及病人的各项实验数据进行病例分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迫切进入临床角色的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每一个实验项目的真实含义及临床应用。教师的讲解、启发、提问与学生的思考、讨论相结合,师生能很好地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更好地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甚至是辩论,得出正确结论,在分析过程中对检验科、化验单、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数据形成具体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在理论课上学到的重点理论知识。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思维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实验诊断渗透到临床、融会到疾病中,又能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检验项目、正确地分析检验结果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正达到将实验诊断服务于临床的目的。

要成功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预先想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足够的耐心。

目前,虽然诊断技术不断更新,检查手段日益先进,但临床上的误诊率却没有明显下降[3]。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临床医生的观念比较落后,对新知识没有进行认真学习和掌握,滥开化验单,却又不能正确分析和解释某些检验结果。因此,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边教边学,努力积累经验,丰富临床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陈伟,清,吴丽娟.改革实验诊断教学 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J].重庆医学,2008,(37).

[3]韩慧.发刊词[J].中国实验诊断学,1997,(1).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第10篇

1.1教学目标不突出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临床医师,而不是检验医师。因此,实验诊断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的能力[2],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项目和方法。目前,在实验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仍放在某个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方面,对各种检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及甚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利用检验信息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临床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1.2教学时数安排不合理

教学学时少而内容多;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临床诊断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其中理论课主要是以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分类来讲解,基本分为血液、尿液和体液一般检查,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几大块。各个项目分解讲授其优点主要是有系统性,但不利于学生的临床实际应用。大多数学生进入临床后,仍然不知道一些常见病应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各种项目在某一具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效果如何。

1.3教学内容滞后,方式落后

目前,实验课的主要内容仍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为主,其他实验(形态学检查等实验)安排示教或录像。教材主要以介绍原理及基础的内容为主,实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一些临床上已不常用或已近淘汰的检验项目或检测方法列入了实验课内容。再比如:血液检查中,包括了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末梢血的环节,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之前缺乏相关的练习,造成了无法顺利地采集血标本或采血量不足等问题,致使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这一环节,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或者没有时间完成。

1.4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几十年固定不变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以“检测项目为中心”,然后是参考值,临床意义。但对于究意如何合理选择这些项目,灵活地应用,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这显然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思想相违背[3]。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诊断学主要由由临床医师或检验人员兼任。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常常不能细致认真的备课,况且,兼职教师本身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常常轮流教学,讲一课换一位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明确教学目的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通过对各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明白实验结果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相同的疾病也可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是否有合并症等不同而检验结果有异。教学重点在常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应更广泛地介绍新的检验项目,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医学检验项目及各种检验项目的内在联系,学会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提高利用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思维的能力,学会在具体病例中正确合理综合使用各项检验资料,协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疾病的预防等。使医学生毕业后达到会开化验单、会看检验报告、会分析检验结果和利用检验信息的培养目标[4],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医生。

2.2改进教学内容

首先,在原本实验诊断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时数与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目前部分已基本淘汰的或基本不用的东西相对压缩少讲,节省下来的学时着重讲述现代实验诊断技术进展快,具有新的实验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常见的影响这些检测结果的因素,强调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应注意学会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项目[5]。如我校就取消了血常规的红白细胞计数等需手工操作的实验而增加了临床常用穿刺术实验室检查的示教和录像,使实验内容更贴近临床的需求。

2.3改进实验教学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课-实验-考试”的模式,实验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生手工操作,缺乏灵活充实的教学方式。由于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实验条件,实验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以弥补实验室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引入临床实验室,实验技术也得以高速的发展,涉及到免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对于本领域的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技术含量,可以利用录像、教学短片等手段介绍给同学们[6]。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在从事实验诊断学教学的师资来源,大部分是临床内科医师,部分是检验科的“技师”,真正的检验医师很少。随着医学事业迅速发展,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检验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临床医师对检验的了解已跟不上检验的发展。培养一批既有较好的基础理论,又有良好的实践经验,既懂检验又懂临床,业务素质高,敬业向上,热爱实验诊断学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实验诊断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一篇:财务资金风险管理范文 下一篇:文化经济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