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原理范文

时间:2023-09-26 10:22:30

景观规划原理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学原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52-02

1 引言

园林景观若要实现真正的美学突破,首先应该与美学进行有机的结合。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体现视觉上的美感,也可以体现听觉上的享受。所以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是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感官,只有真正将其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新突破。

2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美学原理的融入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首先美学原理中提到了许多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如如何进行规划可以使得园林看起来更加的整齐,如何通过植物的搭配衬托出园林想要营造的整体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园林的打造,实现整体意境的美感等,都是需要通过美学原理的融入来展现的。所以美学原理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美学原理更好的融入其中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规划的高水准。

3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3.1 对比衬托手段的运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最先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就是对比和衬托。在园林景观当中提到的对比和衬托不仅仅体现在植物安排的颜色上,还可以体现在外观和形态的对比,通过这种既统一又有所差别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园林主要想突出的特点,主次关系可以更为一目了然。

3.2 组合美的呈现

组合美即是要求在一个园林景观当中,需要多种植物共同组成一幅具有美感的画面。如果只是单一的植物会显得单薄,若是有太多的植物也会显得繁杂而纷乱。所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排列,以一种相对规则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组合的效果,这就是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体现。

3.3 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美是园林景观规划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整体环境和氛围的打造。园林景观在设计完成之后,是供人进行欣赏的,所以需要相对的美感让人感觉到园林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利用景物营造美感,利用氛围来烘托美感,需要园林设计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实现对景物以及园林的全身心情感投入,这样才能在设计的园林景观中,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4 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4.1 对比衬托原理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当中,对比衬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美学手段。通过对比和衬托,可以有效实现对园林景观当中景物配置的疏密程度、景物的色彩对比安排、园林空间当中整体的弯曲与笔直乃至景物的大小和明暗对比,通过这样的比较看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和次要点,体现出主次关系。主要是体现景物背景和主体的关系,这样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审美的一种情感。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对于景物、路面以及相关设计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要求的:广场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为1%,丘陵和山区为3%。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6%之间,每隔50~80 m设收水口,实际上,园林景观局部区域内密度要更多些。按照这些严格的要求来进行对比设计,往往更能够符合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视线中的景观疏密程度最为合适,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4.2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就体现在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有机的排列,组成的一幅自然生态图。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框景、借景等手段来实现美感的体现,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园林本身进行分割,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另外园林景观当中应实现借景,还可以借山水之景,将这些景观都借用到园林当中。甚至连一些声音都可以进行借用,如拙政园中,在进行园林景观打造的时候就巧妙地借用了清风和明月,为园林景观自身的情感体现就增添了一丝意蕴。

4.3 意境美在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在园林意境美的体现中,主要是通过对园林中整体美感的把握,实现了对园林整体环境的烘托。意境美的主要承担对象就是欣赏者,所以需要依据一些具体的原则,进行一些意境景观的打造。比如在一些座椅的建设上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规定的:座凳高度一般38~40 cm,座面宽40~45 cm,单人座椅长60 cm,双人长120 cm。所以意境美的体现,首先也应该以欣赏者欣赏场所的打造做为基础。其次意境美的打造不能够只是局限于某一景物之上,要明确意境美不同于景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是需要欣赏者用心来感受的。

如图1就是一处园林景观设计图,在图中对于基础景观的营造基本都可以体现出来,包括静态的道路植物和动态的水等等,同时在构图和设计上也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笔直构图方式,选择了半圆的规划,符合了人们对于美的要求。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供儿童玩耍的滑梯,也有供成人休息的座椅,所以该景观可以说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大多数要求,也能够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美和享受,意境美的营造就相对成功。

园林设计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以观赏者的角度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对于这种无形的、无限的而可以让观赏者尽情想象的内容,做为园林的设计者,都是要充分考虑到的。所以意境美的营造,首先就要考虑大众对于美的理解,只有迎合大众口味的景观设计,才能够体现出意境美在其中的展现。

5 结语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景观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规律。美学原理的融入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更多可行性的建议,同时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享受,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准。所以利用美学原理做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可以推进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打造出更多的园林景观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宇轩.园林环境中光景观的应用与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3):47~53.

[3]任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审美需要与美学追求[J].中国集体经济,2013(6):94~95.

[4]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6):163~164.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布局规划;景观生态学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 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景观生态思想与景观布局规划

2.1景观生态思想及其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

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2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利用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并应充分考虑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保护和营造不同层面的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更为景观结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应该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进行。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

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绿地景观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则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

3.2.1关于斑块基本原理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景观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3.2.2关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与基质有明显不同的狭长带状地表空间。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在廊道规划时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通常情况下,带状廊道较宽,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带状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3.2.3关于基质的基本原理

基质是景观的本底,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绿地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原理)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

4.2绿地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别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空间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块之间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等。这一空间模式体现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则表现为“核―带(轴、廊)―网”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当面积的大块绿化空间,对调节城市气

候,提供生物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核”可以看作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

(2)带(轴、廊):即区域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线状或带状城市绿地。“带”可以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

(3)网:由纵横交错的绿带、绿廊和绿轴组成,并串连各类“斑块”的绿化网络。“网”是绿地系统“基质”的骨架。

核―带(轴、廊)―网模式的提出,为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应用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模式。

结语

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等多个领域应用。

但是,同其它多种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国土地资源极其贫乏,人类活动强度异常巨大的前题下,在欧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适用性如何还需经广大景观及城乡规划师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①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2

②周劲松,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城市,2005.5

③陈孝青,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1.6

④齐康,城市的形态,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3

⑤I・L麦克哈格著,芮径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3篇

我们知道,航模航拍技术应用的实质是改变人们获取景观资料的方式,具体说来:一是俯视角度观察,易于获得全局性的观测数据;二是随着图形图像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可以对景观对象进行实时观测;三是凭借航空模型平台和实时传输技术,可以直接获得实时、四维的空间数据。如果,将这种数据资料应用于景观规划时,我们不难发现,航模航拍技术不但丰富和完善了景观场地资料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还产生了一种新的规划设计成果表达形式。虽然不同景观场地的景观规划程序千差万别,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规划设计准备阶段、设计展开阶段、设计实施阶段以及竣工养护阶段。当航模航拍数据作用于这一规划程序时,凭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分析和应用,不但为景观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与参照,而且还会形成基于航拍数据的设计成果表现形式。在航拍原始数据转换为设计成果数据的过程中,融合了一系列景观数据应用的逻辑判断,最终构成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系统,其原理如图1所示。此外,我们知道,航拍数据的内容主要包括照片、影像和飞行数据,这样一来,上述作用原理就可以置换为航拍照片、影像和飞行数据在景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具体论述如下。由上述原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航拍数据的效度直接影响着景观规划的程序,也直接决定了这一数据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程度。在实验过程中,航模航拍数据的效度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一个是航模飞行姿态的稳定和拍摄设备的性能。实际应用当中,航模和拍摄器材的性能是相对固定的,为了获得有效的景观场地数据,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将拍摄器材通过“云台”固定在航空模型上,用来减少气流、震动对测控结果的影响。另一个是设定景观场地的地面参照基点网。这样一来,当我们通过降低航空模型飞行高度来获得高精度图像资料以后,就可以凭借这些参考基点来进行图形图像的拼接与合成。地面参考基点网的基本作用原理是:首先在地面或者地下预先设定一些参照点,并对其进行顺序编码,然后通过操控模型在各参照点的正上方垂直对地进行拍摄,将同一时间、同一参照点上进行多次拍摄和测量,获取同一区域或点的N副图像和数据,然后分析图像的偏移和误差,采用数学平均的方法计算出相对精确的图形或数据。依据对航拍数据精度要求的不同,这种地面参照基点网又分为两种类型:地面网格基点参照和地面主要标志点参照。如图2所示。前者的参照点之间距离相等,航空模型依据顺序往返飞行,在飞行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能获取连续性的景观场地图片,易于图形图像的后期处理,其航拍数据的最后效度较高,适宜应用于景观规划的设计成果表现当中。而后者的参照点是依据景观场地的关键点进行设置的,参照点数量少,飞行次数少,飞行方向自由,节约成本,适宜对景观场地重要节点的细节描绘以及直观观测。

2航拍照片景观分析与概念设计应用

上文提到,要想获得理性的景观场地的航模航拍图像,在拍摄器材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飞行高度以保障图像的精度。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所拍摄的图像包含了景观规划的区域,要么所拍摄的图像只是景观场地一个局部。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后者。所以,航拍照片的景观规划应用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照片的拼接和测量问题。接下来就是,处理后的照片如何在景观规划当中应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照片拼接

照片拼接是一种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表现手法,通常的做法是在一个站点上,尽量采用同样的拍摄高度拍摄场景的不同角度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进行裁切与拼贴,依靠主要标志点或标志物的近似重叠原理将两张或几张照片对接起来,然后蒙上硫酸纸对其进行线稿拷贝,最后对其进行其他的处理和表现。而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普及应用,航模航拍照片的拼接应用更加轻松自如。用过Photoshop这款图形软件的人都知道,运用“编辑菜单”中的“变换”和“自由变换”命令,可以轻松地实现一幅图片和另一幅图片的拼接。基本步骤是:选择其中一张图片为基片,将另一张图片放在不同图层中进行变换操作,使其与基片的透视关系相匹配,然后再启用“仿制图章”等命令修饰图片重叠和接封处,最终获得可以乱真的全景式照片。虽然,这种方法用于少量图片的处理时显得相当便捷,但是,当面对大型景观场地的大量航拍图片时,就显得异常繁琐。而在PhotoshopCS2.0以后的版本加入了图片自动拼接的模块,在输入“文件(File)自动(Automate)Photomerge”的命令,就可以轻松实现图片的拼接功能了。类似的第三方软件也有很多,比如CanonPhotoStitch3.1、Autostitch2.185等都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照片的拼接。这种程序的实质是图像配准技术的可视化应用。其基本原理就是将同一场景在不同拍摄条件下的两幅有重叠区域的图像进行处理,从几何上校准参考图像和待配准图像,用数学描述就是将一个图像像素的坐标系X映射到一个新坐标系Y中,并对其像素重新采样配准[2]。图照片拼接的最终效果决定于照片间的重叠或关联部分,其最理想的比率为25%~65%。

2.2照片测量

在规划设计实践中,我们习惯运用照片为直观的分析素材和概念表现形式。应用中处理诸如景观元素识别、景观植物长势分析、景观元素空间布局分析等基本内容时,上述航模航拍照片的删减和拼接就已经满足人们需求了。但是,我们还会对其不同的形态空间进行量化分析,这就不得不计算出照片所示内容的大致数据,以便概念规划设计更加科学。这样一来就需要借助照片测量技术。在测量学研究领域,航空摄影的测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内容,不但具有成熟的精确算法用以求得地形的点位数据,而且还依此开发出解析空三的专用软件,如VirtuoZoAAt-PAtb空中三角测量系统等。显然,在景观规划的景观分析和概念设计阶段借用这种方法能方便的获得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景观地形数据。然而,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的景观规划项目而言,不得不寻求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其原理是:先将航拍所获得的优质顶面图进行剪切后保存为位图文件,然后将其导入AutoCAD软件当中,建立好单位和衬底图层。然后选择画面上典型参照点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和实际场地上对应参照点间测量距离相对比,求出比例。然后运用参照缩放命令,对光栅图像进行1:1缩放,然后进行线条描绘,从而获得平面化的矢量图。[3]虽然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矢量图缺少必要的竖向参数,但是为一般的景观平面分析和概念设计提供了便利。

2.3抽取与透叠

经过上述处理后的航拍照片用于景观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地形、植被、路网、水系、山体等景观要素抽取的过程。较为传统的方法是在拼接好的航拍照片上蒙硫酸纸,然后将景观要素单独拷贝出来,并且可以将分析的结果直接以草图的形式进行注解,是景观分析和概念设计的便捷方式。现在人们习惯将照片导入Photoshop之中,运用其强大的“图层”和“绘图”功能完成照片数据的景观元素抽取。景观分析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对景观规划内容同样会分解为不同景观要素的设计。将设计内容在上述抽取的图纸上叠加和楔入,然后再将各要素的设计结果层层叠加在一起,将设计结果和航拍的照片叠加在一起。为了更好地判断和分析设计效果,最好将每一层看作一个半透明的层,将叠加看作透叠。

3航空摄影景观监控与景观场景动画应用

凭借航模获得高精度的航拍影像要比获得高精度的航拍照片要相对简单,至少在我所进行的航模航拍实验上是如此。起码,不用依据上文所提及的地面参展点进行大量升空操作了,只要事先确定好航向规划,以此从景观场地的主要节点飞行即可。并且,为了获得更为丰富而生动的影像,往往还要人为调控飞行高度、方向、以及摄像机的拍摄模式等参数。所获得的影像也更接近人观测的习惯和规律,自然会成为景观监控的最有效手段。其形式有二:一是将其看成“监控摄像头”,实时观测景观场地并做出评价与分析,二是将影像保存后对比查看或者是截屏分析,来获得更为理性的判断。就景观规划过程来说,这一应用主要表现在规划初期和规划实施后的景观养护期。而在景观规划成果形式当中,景观场景动画能给人给我整体、连续和真时的感受,自然也是设计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将航模航拍的影像数据应用到景观场景动画表现时,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将影像数据经过影像处理,使其在风格和形式上与景观空间、景观设施的虚拟场景相统一,最终和声音、文字一起构成形式新颖的表现语言。一种是将景观规划设计的虚拟效果插入影像当中,突出表现设计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处的影像处理的目的是展示景观规划的虚拟场景,准确而逼真是主要诉求。因此,影像应用的关键在于影像拍摄和设计场景动画在拍摄角度和路径上的匹配程度。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4航空测量竖向设计与场地三维建模应用

景观规划中的竖向设计就是对景观场地中各个景点、设施和地貌等在高程上做出的符合目的的高低变化而又协同统一的组织和规划。而将这种变化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表达出来,便是景观场地的三维建模。通过航空模型对景观场地的三向数据阵测量绘制出它的三维模型,便于规划师对景观场地做出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这样一来,如何获得景观场地不同参照点的三向数据是景观规划竖向设计和三维建模的前提和关键。上文说过,依据测量学领域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能获取景观地形的三向数据。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测绘技能和知识。对景观规划设计师来,要想弄明白这一原理并熟练运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笔者认为通过航空模型搭载高度气压计、激光测距仪和GPS定位设备,在上文所提出的地面固定参照点基础上进行测量,然后进行适当处理,同样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三向数据和三维模型。其基本原理是:设定景观场地上空一定的航高处具有一个假象的平面,运用航空模型的悬停特性,在上文提到的地面参照点上垂直航行到假象平面的高度,再用激光测距仪垂直测量航空模型与地面参考点间的相对高度,然后将高度气压计所获得的航空模型飞行的绝对高度减去相对高度,然后求出地面参照点的高程数据;然后借用航模搭载的GPS或地面参照点编码信息,求出经度线和纬度线方向上的坐标数据,接着将这些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和筛选,将选择出的数据阵看作X、Y、Z数据文件导入Surfer软件之中;运用该软件“网格”菜单下的“数据”命令,将数据文件转换为“网格文件”;随后打开这个“网格文件”,使用“地图”菜单下的“等值线”命令就可以获得景观场地的等高线图。接下来就是基于等高线图生成三维空间模型,作为景观场地规划的依据或表现成果。5结语综上所述,将航模搭载照相机、摄像机和其它测量设备对景观场地进行拍摄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经过适当处理以后,不但能作为景观场地的景观规划分析,而且可以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完成规划设计的成果表达。当景观规划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能直接获取精确的景观场地资料时,这种技术是一种较为实际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尤其如此。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文化基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渔业资源的开发中,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休闲放松的追求。

1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分析

1.1生态文化

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大都围绕着物质、行为、制度等方而进行概述。根据实际景观规划的需要,采用柴毅龙对生态文化内涵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2个方而;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思想观念、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生态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19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环境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系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研究有:李娟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土洪成通过已建景区的典型事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冉琼对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在生态文化旅游规划方面、生态文化旅游经营方面、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大环境方面以及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渔业活动方式,指的是利用渔村空间、渔业自然环境、渔业生产场所和渔业设备所进行的一项劳逸结合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达到渔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目的,提升旅游者对于渔业的体验和旅游品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渔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渔业良性发展。台湾渔业局从1998年起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强化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的休闲渔业起步于20世纪末,大陆休闲渔业发展各地起步时间不同,以渔民和小集体白发投资建设为主,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最初的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目前国内对休闲渔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渔业的发展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和休闲渔业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2基于生态文化的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

2.1相关理论研究

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的广泛应用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有了生态学领域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密切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廊道、基质各要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大小、形状、边缘长度、分布格局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功能。其次是景观整体性原理。该原理强调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构成特定景观,其中的主要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具有整体性的生态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不稳定。最后是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的多变与变异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具体的研究可以从格局多样性、组分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进行分析[1]。2)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是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的主要和关键原理之一,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有以下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园林造景艺术,这其中主要是配景和主景、实景和虚静、抑景和扬景的搭配关系,休闲渔业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只有经过园林造景的处理方法,才能将艺术性融入休闲渔业景观中。其次是园林布局方法,园林布局讲究的是景物和视线的相互作用关系,休闲渔业景观中空间感的强弱取决于景物高度和视线的项关乎关系,由此分为开朗景观和闭锁景观两大类[2]。

2.2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1)休闲度假区。渔夫的形象在中外文化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大量休闲渔业中的休闲度假区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渔夫庄园。渔夫庄园的设计在建筑上采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房屋设计,并配备生态厕所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备,装饰风格中更多地采用斗笠、鱼画和鱼形装饰,在增加农家乐氛围的通知彰显远离尘嚣,回归宁静的感觉。2)温室大棚区。温室大棚区主要是提供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及采摘体验,建议大棚建筑采用如下的样式,长80m,跨度7m,高4m,其中种植的品种可以充分体现东北风情和大连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部分温热带水果,让有课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风味。3)渔业养殖垂钓区。休闲垂钓区是休闲渔业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推荐将网箱养殖作为主要的建设类型,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殖鱼类既可以用来出售,也可以供游客学习参观网箱养殖技术,同时作为推荐窗口将北方名优特水厂向全国游客进行宣传。垂钓区建设以游客游玩为重点,通过数据调研和相关案例分析,认为可以在垂钓区附近配套建设渔人码头、体验馆、渔家宴和风车乐园等设备设施,共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放松心情,充分体验大连休闲渔业带来的快乐。4)湿地区域设计。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意对于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持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建议建设固定式、永久式的人工建筑。为此建议设置野餐区、野营区两大区域,其中野餐区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餐具和炊具,游客可以自行进行烧烤和野餐,食材可以是自带也可是垂钓所得。烧烤亭建议采用原木材料,减少化工材料的使用。野营区主要选取自然干净的平整土地,供游客再次进行帐篷野营生活体验。

3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需要紧紧围绕生态文化的理念和要求进行,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本文针对于大连丰富的渔业自然资源,提出了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福春,朱琳,王崑,洪丽,张璐,刘威.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24):74-78.

[2]朱琳.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旅游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5篇

1.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专业,推进师资建设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在校教师需走出去,一是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了解最现实的行业需求;二是参加相关培训,接触新观点,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观行业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建设高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很多景观设计中。可是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如何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该用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及技术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没在企业中接触实际项目或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很难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其次,尽可能聘请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员工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熟悉各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方法,他们会用实际工作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现实而直观的实际案例。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参观考察、点评作业等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时要协调统一,灵活运用。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能对单一的讲授法不敢兴趣,因此可以将案例讨论法作为知识传达的重要方式,对某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讨论,会比讲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应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讨论方案,学习软件的灵活运用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某些设计理念及原理告知学生,并让其学会使用。

结语

作为设计师,首先要考虑为谁设计?体现在对芸芸大众的关怀、对现实社会的忧患与对未来社会的改良之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需积极推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合理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6篇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教育、实践,这三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历经百年,景观规划设计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一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的。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教育、实践,这三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历经百年,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国际上一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这一学科专业尚处萌芽初期,正在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鸭溪;旅游开发;生态平衡

图文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1、1区位概况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南郑县西南部,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公园西达南郑县边界,与宁强县相邻,东至黄洋河东沟,北起白杨坪,南至冷坝南部梁脊,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现有居民7600多人。

1、2旅游资源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由西流河大峡谷、巴山松原始森林、石马山石林、中华龙山、冷坝草甸、红山云海、安汉垦区、黄洋河等景点组成。特殊的地质地貌使群峰、深壑、溪流、碧潭、山涧、峡谷和盆地相互交融,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十分秀美。景区的土壤环境、大气、地面水质量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每立方厘米负离子含量达到5万个以上,是陕西省最大最好的天然氧吧。该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景观为主,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为一体。公园共规划为四大景区,现已探明的景点多达160余处。

1、3景观分区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共划分为黎坪、石马山、黄杨河、冷坝四大景区。黎坪景区以巴山松原始森林、黎坪垦区管理局旧址,巴山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和蜿蜒的西流河为主要景观;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鸭溪景观规划设计的基地就位于黎坪景区的黎坪坝子。

黎坪坝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阳光充沛,就像是万山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片安居乐业的极好所在。几十户农户散居其间,到处都是竹篱瓦舍、小桥流水的场景,一片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

2、景观生态学理论在鸭溪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简单来说,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对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过程的科学。它通过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可以指导设计出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安全的景观,可成为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而且对农业开发、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鸭溪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充分保护基地自然景观的特色和质量,修复现有的生态破坏,创造顺畅的游览网络,建设优美的游览坏境,满足人们对观赏自然美景的渴求。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增加鸭溪景观规划与建设的可操作性。

2、2鸭溪生态肌理研究

2、2、1溪谷

由于鸭溪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因而其溪谷组成也多种多样,来自洪水的沉积物(沙、砾石、卵石等),和山林及湿地的有机质等组成了多变的河道。河漫滩的土壤构成和植物分布也是多样的,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的考察研究。

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哪些区域的生态是脆弱的,哪些地方是漫水区,哪些地方是汛期漫水区等。这样有利于我们景观节点的安全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保持河流的生态平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寻求到确切的科学依据。

2、2、2地表径流系数

旅游开发可能导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到达鸭溪的地表径流变化。基地现有的农业开发模式已使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多,景区建设将会加速恶化这一状况,也会使鸭溪的洪峰流量和频率增加。其后果将是水患增加、堤岸破坏和动植物栖息地的退化,进而会影响到鸭溪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科学而合理的景观规划要求我们必须对开发建设可能引起的鸭溪径流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研究,在这个准确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地表径流系数(如表1)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应用于指导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才能使规划和建设活动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表1)

2、2、3土地利用对坡度要求

为了防止对基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避免建成景观构筑物的潜在危险,我们必须寻求坡度与基地规划利用之间最佳的相互匹配的关系。坡地类型的选择取决于景区规划建设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鸭溪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酒店的建设基址、交通的组织,景观节点的建设布局和形态等。必须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

(表2)

最低,包括减少水土流失,不打破原有自然景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等。并进一步修复已有的生态破坏,如河道坍塌,农垦过度。

因此,基地的自然环境和坡度现状,及规划建设物所要求的合理坡度对整个规划设计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基地各项利用活动而言,我们必须知道用于酒店建筑、停车场、车行道、景观步道、草地等建设的最适宜的坡度。(如表2)

2、2、4溪谷开发与生态平衡

鸭溪两侧的平缓坡地是流域内排水系统的汇水区,而坡地的农业开发使得60%以上的降水都形成了地表径流,从而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1、坡地对流水侵蚀的抵抗力减弱,土壤被侵蚀,2、河道沉积,加重了河道的排洪压力,3、部分堤段存在坍塌的威胁,4、水质恶化,河道生态遭破坏。

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鸭溪两岸的整改方案。这些整改措施包括:1、对鸭溪两侧耕地进行相应的改造,树木、草地和农作物相间种植,2、取缔部分耕地,改造为林地和草地,3、田园区相应地方补充植被,4、加固部分危险堤段。

2、3规划设计分析

2、3、1功能分区

根据黎坪景区保护与开发的要求,游览与生产和服务与生活的多方面之间的联系,需要从景区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合理利用基地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多种需求。我们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了各种功能系统,既突出了各功能区特点,又注意了整体的协调性,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鸭溪景观规划共分成四个区:(1)田园区;(2)林园区;(3)家园区;(4)庭园区。四个功能区与鸭溪及自然的山、林互相贯通,彼此呼应。(如图1)

(图1)

在四类功能区的划分上,我们综合考虑了园区的自然景观和资源特色、交通现状和旅游设施现有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为了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引导游客行为和进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推进,特将规划区划分为“一脉、两片、三组团”的游览空间结构布局。

其中,鸭溪成为贯穿整个景区的主脉络,林园与田园为游览片区,家园与庭园为综合服务片区。在片区内部依据景观特色和游览主题,按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游览与服务的需要,划分为田园风光、林园魅影和酒店服务三个不同的功能组团,组团之间彼此独立,同时又通过景区内部的生态系统循环、景观节点序列以及游览路线组织使其紧密贯通。

2、3、2交通规划

景区主干道是指与黎坪国家森林公园车行道相连接的,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使用和服务于游客游览、后勤服务的机动车道。规划基地现有车行道两条,分别为森林公园车行道(连接到综合服务区和各旅游区),和居民用车行道,宽度均为5米,为泊油路面和土路。因此,对于主干道的工作,我们只需完善标示、修整土路和调整绿化。

景区次干道指从主干道延伸到景区的道路,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和贯通各功能区,创造方便、舒适的交通条件,我们规划建设的次干道宽3米,为水泥路面。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地形复杂、影响自然景观和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在此我们采取了最为精简的方式设置次干道,将酒店区和田园区分别与主干道相连。这样既避开了地形的问题,同时有效的维持了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并在路面下和空中以自然的方式为动物的迁徙提供了生态廊道。

游览步道主要是起到各个景点之间的连接作用,游览步道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游览的舒适度和游览的效果,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到景区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对游览步道的规划采取了随形就势,开合有序的方式。道宽为1.2—1.5米,路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块石、卵石进行自然铺砌,沿途适当位置设置园椅,供游客休息、观景。当游览步道坡度大于12度时,适宜随坡筑成台阶;当游步道纵坡大于25度时,我们采取每隔25—30米设一休息平台的方式缓解疲劳。规划设计的游览步道,将景区内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在不破坏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走回头路,同时使道路本身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

2、3、3鸭溪防洪规划

由于过度农垦,鸭溪河道及河岸在旅游规划建设之前就已存在诸多的生态破坏问题,因此,我们此次的景观规划设计除了不能加重这种趋势之外,还应当借此契机,为生态的恢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1)恢复过度开垦地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减少雨期径流和防止土壤侵蚀;(2)疏浚河道,清除障碍物,种植水生植物,结合景观需求和河道状况拓宽水面,(3)为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加强安全性,只在需要加固堤岸和防止坍塌的区段进行少量硬化,其余部分堤段利用植物等软质景观加强水土保持性能;(4)将涉及安全性的景观节点和道路设置在汛期漫水区之外的安全位置。

2、3、4酒店区总体景观规划

基地自然景观的稳定性取决于自然景观对开发建设和游客活动干扰的抗性,以及干扰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每一个景观单元都有着自己的内部稳定性,而基地自然景观的整体稳定性则反映在每个景观单元中各物质的比例上。一旦这种合理的比例被破坏,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便不复存在。比如道路和景观平台的建设,由于没有光合作用有效消蚀照射的阳光,其温度和湿度会迅速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这一单元系统的稳定性。当单元系统稳定性被过多破坏时,就会对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鸭溪景观规划基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景观规划的结构与功能,运用分区分点分析与综合考虑的方法能深化研究的内容,使结论更具逻辑性和准确性,进而使规划设计方案本身更具有(图2)

科学性。通过规划结构解析、规划功能评价、场地生态系统的内部逻辑分析的方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和生态安全三者之间关系的一般性原理,依据这些原理为鸭溪景观规划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使得居民和游客与动植物和谐共生,场地旅游开发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规划成果成为可能。(如图2)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沈守云. 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3] 周长亮等.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背景;景观;规划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新农村的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局部农村生态景观破坏,还导致了部分富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文化损失。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贯彻实施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地方生态景观,使富含特色乡土人情的自然资源不受破坏,已成为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性,在注重维护村庄原本景观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质量。

一、新农村景观特点与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是建立在不同土地单元上的自然生态景观,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人类生产及经营活动的制约。同时,新农村景观是由一块块形状大小不同的嵌块体所组成,不同的嵌块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都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新农村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都不相同,具有混杂分布、富含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迥异等特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标志着人们对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对景观规划建设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既是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的载体,又是精神文化的信息源,在体现了人为因素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所产生的约束作用。因此,对于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而言,应是艺术美与自然美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生态背景下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对物质与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配置来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优美乡村环境的规划工作,其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生态系统。在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应从社会与自然两个方面入手,融技术与自然资源于一体,维持景观生态平衡与农民的精神健康。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第一,整体综合性原则。新农村景观应是具有一定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景观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另外,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较为复杂,需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与管理,从而达到一种整体的最优状态。第二,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组成。多样性程度越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大,使系统中每种生态景观都有着丰富的个体特征。第三,自然景观优先性。生态背景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要求,人为因素对自然所造成的影响应控制在环境容量内,在不破坏生态系统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四,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艺术与环境的融合美,同时也是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最高美学原则。

三、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预留道路过窄,道路体系不规范。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因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导致预留道路空间不足,出现了道路狭窄的局面,并且难以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第二,村落建设不符合要求,杂乱无章。随着小型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企业与作坊不断涌入乡镇,导致了住宅及生产需求的建筑不断增加,致使村民不断扩建并违章搭建,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三,建筑整体设计不完善,布局凌乱。对于很多新建的房屋建筑而言,没有按照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求,导致新型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的局面。同时,部分未经整体规划设计的建筑没有考虑到对当地自然风貌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景观破坏,并且与传统的建筑布局格格不入,显得异常凌乱。

第四,未形成完善的景观结构。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实现对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与布局,造成了景观设置单一、景观结构不协调的现象。

第五,布局模式化现象严重。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色,盲目追求一体化的景观结构布局,并且以统一的标准对新农村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形成了“千村一面”的模式化布局。

四、加强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探索

(一)注重建筑结构的科学布局规划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废旧建筑进行拆除,并对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对新的建筑应进行合理规划,预留出居民安置区,并对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布局,并确定整体的风格基调。对于普通的建筑风格而言,应注重对农村特色的体现,在满足外形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朴素简洁。同时,还应注重农村社区环境的营造,从生态景观设计、服务设施设置等工作入手,使农村家庭切实融入到整个社区环境中。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竹林农家、渔民农家等“农家乐”休闲娱乐建筑的规划建设,并利用传统农村设施、传统工具等强化农家氛围。

(二)注重道路系统的完善和保护

传统的农村社区不需要通车,村内道路也较狭窄,且弯曲不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流、车流明显增多,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显然不能满足新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为了尽量降低建筑的拆迁量,应规划相应的绕村公路与连村公路,以解决原生态农村面貌与现代道路交通之间的矛盾。在庭院、公园铺设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当地石材,同时还应加强对一些废旧石材的应用。为了增加铺装的透气性与透水性,还应尽量降低对混凝土的使用。在靠近山体一侧不设置花池绿带,并增加道路宽度,在原道路外侧种植树木,以起到良好的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侧设置侧石,以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

(三)注重对住宅景观的保护、调整与绿化

在规划住宅周边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原来住宅的特点,并尽量保持原有住宅的结构。针对山区丘陵地带的村落而言,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并以现有的绿色山体为背景,凸显出山体特色,并在公共区域、道路两旁等位置种植以乡村植被为主的植物。同时,还应合理运用生态学原理,注重节约型景观绿化建设,并在一些关键的交叉路口设置公共绿地和小广场,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

在植物造景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配置植物材料,并坚持生态优先与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考虑林木与草地所形成空间形式的变化,尽可能地增加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时令花卉的使用,选择耐寒、耐盐碱植物,在提升景观规划效果的同时,降低景观养护成本。

(四)完善景观结构规划建设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稳定、完善。而通常的做法是加强对斑块、廊道的规划建设,将乡村的绿地、河流等每一处景观融入到完整的景观结构之中,并根据乡村现状来确定最佳的斑块位置与边界,最终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动态自然景观。

1.注重廊道规划建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分为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两种形式,是多种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的通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而言,人工廊道多是指村道,目前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无绿化等特点,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在具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方便化、绿化”的原则,形成高效有序的道路网络。同时,还应注重道路两边的绿化,在树种配置上实现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落叶相结合,高、中、矮不同高度树木配置相结合的规划形式,营造出具有良好层次感的优美绿化景观,同时还能起到防护屏障的作用。

2.注重斑块规划建设

斑块泛指周围环境在外貌、性质上的不同,并具有一定的内部匀质单元。对于乡村的景观而言,斑块可指居民点、农田、草地、林木等设施。在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斑块理论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村斑块景观。在规划居民点时,应坚持“统一集中,均匀分布”的原则,加强公共绿地建设,以在实现绿地均匀分布的同时,使居民点之间得到有机的联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有农林资源,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观光旅游开发,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五)注重文化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在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吸取当地的村落布局方式,尽量体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并因地制宜地体现当地的池塘、植被等状况,尽可能地保持乡村的原有景观形态。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还应注重其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合理调节土地的改造方式,以确保土地的利用与自然演变规律的平衡发展。在地域性景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应注重对地域特征的充分利用,以实现地域景观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景观规划原理的应用,注重对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理论方法的优化与完善,以切实顺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实现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美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

2.夏鸿玲.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探讨[J].科技信息,2008(33).

3.胡丽娟.浅谈景观生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09(8).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流派 生态 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世纪以来的50年,在欧洲和北美的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了一个全面的应用科学领域——景观规划。在此之前一直作为园林建筑的一大分支。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要求分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使各个国家,更注重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已达到了蜕变与成熟的临界点。面对困难和危机,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挑战之下,善变和进取精神引领不同流派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师积极进取,克服障碍。

1.欧洲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景观生态学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19世纪初,近代植物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科学先驱,德国洪堡(A.Humboldt)就引入了“景观”的概念,用来描述地理区域的整体性和综合思维。

1.1德国是景观生态学的故乡

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德国景观设计当属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功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后,生态设计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不仅在园林专业,也可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流域整治,旧城改造等相关方面。德国设计师面对的战争,工业大萧条留下的瓦砾和大型工业荒地,以一种新的审美和生态技术让历史得到重新的诠释。

1.2 荷兰景观生态年会

荷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土地利用评价和规划,自然保护和环境管理,并且在1972年成立了荷兰景观生态学会,9年后,在1981年,第一届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在你荷兰景观生态学会的组织下召开。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负责编筹国际景观生态协会(IALE),为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3景观生态问题国际研讨会

自1967年以来,每三年,斯洛伐克科学院将举行国际研讨会的来讨论当下的景观生态问题。会议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景观生态学家,旨在加强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到目前为止,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八届。研讨会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体现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讨论和建立的实际问题上。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景观生态学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北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2.1加拿大的生态土地分类

加拿大的生态土地分类的生态研究在北美是首屈一指的。1976年,加拿大为了交流土地调查技术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设置了加拿大生态土地分类委员会。由加拿大环境国土局设立委员会,下设方法研究,应用研究,数据处理和分析,湿地分类,土地和水体综合五个工作组。

生态土地分类是指土地调查的方向,主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分类和制图。生态土地分类委员会的基本点是:资源的综合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其工作程序是调查的组织(包括目的,方法,数据准备{人事组织;生态土地分类;土地评估},其后:加拿大成立了景观生态与管理学会,在圭尔夫大学的1987年5月举行的第一次景观生态和管理研讨会上,集中讨论了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在土地和景观管理,政策和决策中的应用。

2.2以生态学和生物学为主的美国景观生态学研究

美国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和生物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代表性巨著《景观生态学》由国际景观生态协会副主席R.T.Forman和M.Godon合作完成。该书系统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代表理论,提出了七个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则:①景观结构和功能原则;②生物多样性的原则③物种流动的原则④营养再分配原则;⑤能量流动原理;⑥景观变化原理⑦景观稳定性原则。

3 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

景观生态学在中国刚刚起步,从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刚刚开始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探索算起,至今发展了三十年有余。1989年10月,中国的首届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在沈阳召开,标志着中国在景观生态学领域已经打开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

经过三十间年不间断的发展,我国的景观规划学科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从传统园林引申到现代景观;从单一的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化专业。近年兴起的街道景观计,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社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等,这些景观工程的设计、施工已经与国际景观规划行业接轨。

因此,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呈现一下几个主要发展趋势:

3.1景观规划将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在农耕时代的经验哲学、经验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艺术性。而现代景观则是建立在科学体系上的交叉学科,重视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统一,将社会大众作为其主要的服务对象。随着建筑学、地理学、计算机、信息学、社会人文学等专业知识的介入,景观规划设计更多的把重心放在了科学环保和满足人类使用需要的要求上。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才能应对日益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的需要。迅速发展的景观市场需求也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3.2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将使得景观规划行业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Sassakii说过这样一句话,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地变化,景观设计师是个非常崇高的职业,它的终生目标就是要帮助人类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速发展的时期,各大中城市都把城市景观建设作为大事来抓,景观设计一开始就带着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疾病”的初衷而诞生。景观规划设计的工程实践范围广阔,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相较传统园林设计工程均有较大扩展。在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中既要保证一定数量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的介入,同时也要求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按照规范合理的秩序发展。因此,通过实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来规范和强化中国景观规划行业的理论研究,专业教育和实践,其实用的现实意义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3.3景观规划设计将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

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大众,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家或地区不同而存在或多或少差异,并且随着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而变化,景观规划设计协调的是自然、土地与人的关系,我们要研究遵循其中的规律,寻找符合科学和审美要求的设计方案,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才能做出适用于景观环境并通过规划与之相得益彰的项目。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 既要抓住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更要注意面对国情需求, 不断拓宽应用实践渠道, 使其更具有生命力。目前,亟待总结和汲取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关理论,丰富实践把景观生态研究应用于我国的国土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促进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当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必须勇于开拓,立足本土,遵循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律,才能既往开来,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箐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周向频.当代欧洲景观设计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 国外城市规划. 2003(02)

[3] 刘滨谊. 国内外景观规划设计热点纵横──理论、技术、创新[J]. 国外城市规划. 1999(02)

上一篇:乡镇规划设计范文 下一篇:农业高等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