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范文

时间:2023-03-18 15:42:02

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范文第1篇

一、身心素养

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道德品行素养

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作为教师的我们,道德品行也应不断地完善,因为当今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德治学”的教育。平时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古至今,道德品行是推动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也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正如《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除此之外,教师还得要有正直、诚恳、善良的道德品行素养。一个做事正直、诚恳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多数是品行正直诚恳的。反之,却是虚伪谎言的。例如,在一次听课课堂上,一位教师给学生讲解的部分是上过的,而对听课老师来说却说是新课。虽然讲课效果较好,但其谎言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却逊色了不少。正直诚恳是必要的,但善良却是重中之重。在学生眼里最痛恨的是老师偏心,最可怕的是老师缺乏爱心,通俗地说是没有一颗善良之心。然而,在许多老师的眼里优等生是班级的顶梁柱,差生则是绊脚石。作为教师,关爱学生就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家长信任,才会放心地把孩子托付于教师。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上也得时刻关爱他们。所以说,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素养能促进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心理素养

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头脑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理素养,或者说压根就没这个概念。教师对自身心理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自然就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多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去处理,或者处理时蜻蜓点水、粗暴简单,以致学生对之敬而远之。在21世纪的今天,有着平等、尊重心理素养的跨时代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必备资源。教师有这样高的心理素养,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会变这种素养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在有的教师心里,一个班级不可能全是听话的学生,调皮、成绩差的学生多,惹麻烦的也不少。对此,心里素养低的教师只会抱怨,而心理素养高的教师却能化麻烦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例如,在某次英语课上,有一位教师正在教“cock”(公鸡)这个单词,突然,有个学生用土语话怪腔怪调地问:“英语里有没有母鸡?”顿时,班上哄堂大笑,课堂纪律也被扰乱了。教师不动声色地说:“有,而且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教师教了学生母鸡和小鸡两个单词,表扬该学生会联想,也指出该学生提问的语气不是很好。后来该学生受到了教师的影响,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成绩迅速提高了。可以想象,若教师当场采取一种强硬的惩罚措施,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应怀着“平等、尊重”的心理去应付课堂或课后发生的问题。平等、尊重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高尚的心理素养,会给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比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学生的影响还大,作用更深远。

四、文化能力素养

教师素养范文第2篇

一、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活动中。

1.热爱教育事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无怨无悔,热爱她,忠于她,唯有如此,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做教育工作就应该敬业乐业,我们应领悟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安贫乐道,苦中求乐,以苦为乐,成为合格教师。

2.行为示范,学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大多数学生向师性都比较强,老师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从这个角度说,教师应该严于律己,真正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想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就应该做到思想进步、道德高尚、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实际上,老师以身作则,率先率范,本身就是无声的引导。学生看到老师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就会自觉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会更加倾心于教师,乐于接近教师,主动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传授做人之道。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为了塑造美好的心灵,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肩负教好功课,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工作,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审美情操等职责。教师的职业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要担当起这个最光辉职业,就不能仅满足于做教书匠,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教育素养,提高教育品质,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二、有渊博的学识

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育实际工作能力。

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可以在某一方面不如学生,但在所教的学科上必须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教师只有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断引导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但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起主导作用。否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现代教师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就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生有涯,而知无涯”,学无止境,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教师要胜任教育工作,就必须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最新研发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

3.博采众长,博学多思。教师无论担任哪一学科的教学任务,都应该主动学习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知识,既当“杂家”又当“专家”。因为各自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现代科学知识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教师只有适应这一趋势,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此外,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会通过大量的信息渠道获得许多新知识,也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学业,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样样都懂,但广博的文化修养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是渡河的桥梁,教师要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教育理论,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原则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遵循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主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格的教师应该熟练地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发、参观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宜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在自己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时,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学会”的阶段上,而“不会学”,那么,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力争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教师素养范文第3篇

基于CBI教学理念的四种教学模式为:A.主题模式:主题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原创的各类主题、话题。B.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的各类专业课程,难度要符合学语言水平及专业的接受能力。C.辅助模式:辅助模式是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一个比较中和的方式。此模式指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的一种模式。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要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语言与专业在同一门课中相辅成。由专业课和语言课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D.专题模式:专题模式的授课内容与某一行业或专业有密切关系。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或有关学科领域。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对于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师而言,除了应具备过硬的听、说、读、写、译英语语言专业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多元的跨学科知识结构。由于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所以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师的课堂角色既不能像英语专业老师精讲,也不能像大学英语老师泛讲,而是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将二者较好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住多学科的知识,如政治、经济、科技、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只有考虑到了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授课才有效果,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专业+英语”及跨学科综合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讨与学生所在院系ESP教师互动与对接的方式,以便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双学位教学管理,为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敏锐的信息素养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新闻媒体传播的受众之一,无疑会接触到来自网络等各种传播源的信息。虽然年青人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毕竟缺乏社会经验,对新闻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任课教师,就要学会培养自己敏锐的信息观察力,以适当方式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信息。要教好书,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教学理论和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师除了要学会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便了解广大学生的需要与学习心理特征外,改变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就需要了解任务型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定期学习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英语课程论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并因地制宜地将这些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

3.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英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时展的要求,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双学位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到如何有效地把新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任课教师要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重点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方式向“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方式的转变;进一步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课堂信息量和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建立课程公共电子信箱、课程BBS论坛、英语专业双学位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互动教学平台,加强第二课堂教学,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

4.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为保证双学位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运行同步,任课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研究可从理论研究入手,探索语言和教学规律;也可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讨论教材、教法、评估与测试;还可从外语学习入手,研究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

5.专业道德高尚、具有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由于英语专业双学位授课对象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周一至周五共同的时间几乎没有,所以英语专业双学位的授课时间是在周末。任课老师需要牺牲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为学生授课。所以任课教师要具备乐于奉献的师德师风。同时,任课教师精神饱满、富有激情、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也会感染到听课的每一位学生。相反,因为周末授课,相对来说教学管理督导部门监管不严,任课教师备课不认真,敷衍应付的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

6.团结协作能力。在双学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英语专业教师和公共英语教师可以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此外,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充电,学习科学技术、经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依靠内容依托教学在方法上的灵活性,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结对子、小组活动、课堂展示、多媒体手段等行之有效的活动与学科内容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思辩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素养范文第4篇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基础

信息化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内涵不断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将“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信息和传播科技技巧”三个方面内容融合,组成“媒介及信息素养”。故此,当今媒介素养内涵应基本包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是现代知识社会国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力首先取决于信息的拥有度、开发度和控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培养具备媒介及信息素养的公民,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否则人力资源及国家发展追不上时代步伐”。对于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教育、传承工作,首先就落到了教师身上,这是提高全体国民媒介及信息素养的基础性环节。之所以是基础性的,是因为未来教育与社会是一个趋向终身、开放的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只靠教师之力无法完成整个社会的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主、自发地学习媒介知识,形成自觉思辨、批判媒介意识。作为提高国民媒介及信息素养关键和基础的一环———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教师对媒介认识与使用仅限于多媒体中的一种,或幻灯片的放映,或以电影、电视内容为教学素材,或推行“校校通”等。可以说在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评价、运用、发展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

有学者从教师作为“社会人、专业人员、教师职业”三个角度提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策略。本文笔者试从在职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教育与师范学院媒介及信息素养教育两个层次展开论述。媒介素养是媒介教育的结果,一方面,在职教师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全体在职教师媒介素养对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师范学院培养着未来的教师,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潜在部分,是提升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间接环节。从发展的眼光看,也应该纳入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提升的内涵。

1.在职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在职教师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和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在职教师媒介素养对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职培训是基础。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基础。从时间上看,在职培训是在保证教师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会打乱教师的教学安排而可以系统地学习媒介素养相关内容。从内容上看,中国的教师在职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专业训练三项基本内容,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与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专业训练相结合。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媒介与信息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在职培训中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传统知识的讲解,而更应该将最新、最真、最全面的信息呈现给在职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教师教育专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大学张志俭认为,媒介教育除了要将媒介教育作为各高校教育学院中教师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还应该与教师各自的专业相结合。又如广东省中山市在政府领导下开展的媒介素养师资培训。

(2)研究与实验是内在动力。基于具备一定的媒介与信息素养,在职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个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过程。⑧这就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有媒介教育的意识,开展媒介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媒介教育的方法等等。在自觉、自发地进行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媒介素养会提升是不可否认的,促进我国媒介教育的发展更是不言而喻的。研究与实验是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动力之一,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内在动力。在如今媒介教育还未成熟的现状下,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工作更具有现实性。如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单位联合开展媒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并在对学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改进,再以地区为单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沟通联合。

(3)评价是外在保障。评价是对教师媒介素养状况的一种反馈,是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外在保障。通过评价机制,一方面有助于调动教师学习媒介与信息知识的积极性,即使对于缺乏主动性的教师,也会唤起其对媒介与信息的关注;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掌握教师媒介素养状况,便于做出正确决策、调整培训内容。如学校在教师考核、考评中增加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内容,通过竞赛的方式评估一个教师的综合媒介素养。

2.师范学院师范生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各高校中师范学院培养着下一代教师,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潜在部分,是提升全体国民媒介素养的间接环节。从发展的眼光看,也应该纳入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提升的内涵。但是针对师范学院师范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1)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以率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以此为突破口,将其延伸和辐射到中小学。在师范学院应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师范生认识媒介、理解媒介信息、评价媒介及信息等方面的素养,如开设与大众传媒功能、制作、利益、法律、受众等方面相关的课程。通过传统课堂传授媒介知识无法适应媒介的技术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多样的课程,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提升师范生的媒介素养。如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邀请媒介工作者参与并指导教学,开设媒介观摩课程等。

(2)开办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活动。校园竞赛,形式更自由、开放,也更能反映师范生的综合媒介素养,比如媒介知识辩论竞赛、媒介在教学中应用的竞赛、媒介技术竞赛、师范生义务到中小学开展媒介教育的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运用媒介与信息。

3.开展校园行政管理人员媒介教育的研究。

虽然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对在校学生进行媒介教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媒介教育也不容忽视。就营造媒介教育环境氛围而言,是教师和学生媒介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媒介教育,对促进校园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缺少了教学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也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各个主体在高校整体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王凤侠对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都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甚了解,缺乏系统的学习。且高校教学管理者中各个年龄层次对媒介接触的频度不一致,从而提出注意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取不同的培训策略。这就对开展校园行政管理人员媒介素养的研究提出了需要,对于不同层次学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如何进行有区分的媒介教育,是有待研究的方向。信息化环境下,“如果一个社会里面民众的媒介及信息素养成都低,会妨碍这个社会迈向知识社会的进度”。輯訛輥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国内国民媒介素养全面提高的基础,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需要从在职教师与师范生两个层面开展,同时不能忽略学校管理行政人员的媒介教育。教师媒介素养提升作为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基础环节,要求教师在观念上先行、在理性思考上先行、在对媒介与信息的认识上先行,因为相对于“传”而言,“播”可能更需要迈过思想启蒙、思想自由的门槛。

教师素养范文第5篇

增强教师的生命素养,是因为教师的价值长期被工具化,缺少对其内在价值的关注。教师职业的伟大,古代在于教师具有社会教化的价值,“国将兴必将贵师而重傅”(荀子),而现代在于教师具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当这种价值赞美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时,教师的自我生命不仅得不到肯定,而且无法提升自我价值,甚至有损于教师的“伟大”。如此,教师只能在无私的奉献中,在牺牲自我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职业除了外在的社会价值,还必须具有内在的生命价值。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使教师在奉献学生、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关怀自我的生命,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才能使教师体验到生命的内在价值。

增强教师的生命素养,在于改变现代视野下技术化的教师发展模式,注重教师人格的培养。现念下的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模式,采取的是一种技术化路线,视教师为“机器”,培训的目的在于使“机器”更快更好地运转,而无视作为人的教师的生命情感,因此,教师的培训缺乏人文的知识。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灵魂的教育,不需要程式化的技术,它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没有生命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教师,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师,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拥有再高超的教学技术,也不配做“人”的教师。

增强教师的生命素养,是因为我们对教师的生命关怀不够,甚至有所忽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从“学生是主体”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尊重、赏识学生到无限地容忍和“零批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教师的生命活力却被忽略。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性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有主体性的学生;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怎么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个缺乏创造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个深陷痛苦的教师,怎么能够为学生带来欢乐、创造幸福?因此,教师的生命素养不仅是教师本人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

希望整个社会关注教师的生命素养,成就真正的有生命的教育。

教师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15-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障。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所谓教师信息素养指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和评价信息的综合能力,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结构

参照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也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伦理和终身学习能力五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教师而言,是教师大脑对信息(特别是教育、科研信息)在教学与社会交流系统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功能的认识的反映,它决定了教师捕捉、判断、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程度。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的能力。

2、信息知识 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教师信息知识主要包括:(1)信息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知识。(2)掌握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教学的知识。(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

3、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也称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1)计算机操作技能。(2)网络操作技能。(3)计算机辅助教学、科研技能。(4)网络辅助教学、科研技能。

4、信息道德与伦理 教师的信息道德与伦理是指教师在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对教师的信息活动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信息道德与伦理主要包括:(1)信息道德意识与伦理意识。(2)信息免疫意识。(3)信息安全意识。

5、信息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信息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提升、创新并设计出新的信息系统,从而提升自已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教师信息素养层次结构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结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教师的信息素养纵向上也可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师基本性信息素养、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和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如图1-2所示。

教师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的习惯;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丰富的所教学科的知识,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种学科教学软件,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掌握某一领域或学科方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信息技术,具有设计和开发新的学科信息系统的能力。在教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中,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教师要着重培养且必须达到的层次,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同样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也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义兵,李艺. “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 (3)

[2] Ameriean LibraryAssoe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ey(1989)

[3]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M]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李爽,陈丽. 美国国家教师相关标准及其对我国教信息能力标准制定的启发[J] 电化教育研究 2 003 (5)

教师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容量大,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与学,成为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信息化时代,自身必须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了如下探讨。

一、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时展的需要

人类已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方兴未艾。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直至生活方式。有理由认为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听、说、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时代,终生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2.素质教育的要求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能力,其中学会求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健康自由地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打破了国别和地区的限制,为所有受教育者服务,逐渐实现了平等教育。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今天教师更重要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二、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1.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并促进教育的信息化,观念的变革必须先行。当前一些学校更重视技术培训而忽视观念建设的作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只有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才能实现观念转变推动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促进观念转变的良性发展。

2.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提高信息素质是对全社会教师的要求,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从根本上使整个教师队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全员参与。但是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有后。因此在全员培训的同时,有必要先期发展一批教学思想先进、信息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大面积的提高。

3.校本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技能培训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如果学校利用空暇时间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这样的校本培训,那是再好不过的。通过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但由于人数众多,涉及设备、师资等各方面问题,又多是在职培训形式,因此有组织的集中培训只能解决工作面上的问题,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只能是一种入门引导。要真正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培训。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与他人交流经验,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教师将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自已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4.专题培训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

通常的教师培训是专题培训形式,如组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技术操练等。实践证明,这些作法对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确实是一种经济、简便、快捷的方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使培训流于形式,也有可能把应试教育模式搬到师资培训中来。因此,必须把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与他们自身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用、研究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质,同时把自身的信息素质整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整合”课程的开发,通过网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性学习组织完成某一项课题的研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

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教学实践,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很有现实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在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除了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关注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新颖

教学媒体设计要注意:(1)内容适切性,(2)目标达成性,(3)实施高效性。在教学策略设计中要关注情境创设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流程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使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流畅,过程架构简洁、新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

3.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经验的回忆、反馈、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同时又是作出新行动、新决策的依据。教学反思注重总结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建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智能结构,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探索教学反思的方法途径,发挥教学反思的最佳功能,把信息技术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4.在课堂评价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课堂评价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学生会利用反馈信息,顺势从自我学习内部进行调节,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纠正教学活动目标的偏差,从而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建立的适合的评价指标,可以科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素养范文第8篇

人文学科教师素养知识技能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1]魏煌,侯锦虹著.前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第199、200页.

教师素养范文第9篇

一、思想素养

首先教师要爱岗敬业。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作教师有许多优越性,且不论国家重视、社会尊重、学生爱戴,其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等,还特别有助于洁身自好,远离腐朽,清静而且清白!

其次教师要做到身正为范。教师应为人师表,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和模范。教师有教师的形象,也应当有教师的风范。教师言行举止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课堂上不可没有目的地讲一些庸俗的笑话、发一些低级牢骚,或有意贬损他人、辱骂体罚学生等,如此有辱自身形象,还会给部分学生树立不良的榜样。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修养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会把不满转嫁到他人或社会利益之上。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会帮助我们走好路、教好书。

二、知识素养

首先作为一名中学语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业务知识。

一是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知识。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精华,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语文课也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等等。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上的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

二是要有丰富的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其中包括古今汉语的联系与区别)、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常识(这是教师应该学的)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人们常常习惯于把备课比喻为“一桶水”,把教课比喻为“一杯水”,因为想上好课,我们教师平时就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今天科技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还应当敢于说“如果我有一杯水,我就应当给学生引来自来水、长流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本专业上要精深,但绝不是讲课越深越好。深得与学生实际脱离了,学生觉得太深奥,没有了兴趣,反而会出现不良后果。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详略得当,左右逢源,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三、业务素养

教师的思想素养为教学工作定向导航,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其开展工作的必备条件,那么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起的是决定性作用,所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业务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会“听”。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已经正确回答了,教师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又重复一遍,这是听的能力不好。“说”即教学语言,这是一门艺术,你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激发他的求知欲,使他感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其次,教师应具备灵活高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又无定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及教材实际,让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笔者在上课时,经常交替使用讨论、呈现、任务活动、竞答、抢答等不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真正参与、体会课堂学习,强化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具体实践中问题的能力,高速查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的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等。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语文教师还应该有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自我进修能力是一种因时展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一种本领,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个人魅力

魅力是什么?魅力就是很吸引人的力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吸引人?除却语文专业教学水平和宽广的知识面外,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

首先要有责任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是难以获得学生信任的老师。教师的个人的魅力常常来源于一名教师高度的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心。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热情观察、感悟、欣赏、敬佩的过程和结果。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也就是说,教师要心中有工作、心中有责任、心中有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若欲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就应当先提升个人的教学热情、提升个人的使命感、提升个人的责任心;就应当对事业多一点浩然、对名利多一点超然;就应当对工作少一点淡然、对学生少一点漠然。

其次要有幽默感和亲和力。幽默的语言、举止可以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活泼、热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英语。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是一种魅力、幽默是一种奉献,但幽默不是搞笑,更不是恶作剧。对于教师,可以积累幽默,也可以准备幽默,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以至信手拈来皆幽默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亲和力来源于沟通和心底的共鸣。只有亲和力才能将教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走向共同的目标。亲和力是靠精心培养、悉心呵护的,是靠讽刺、挖苦、体罚不出来的。它是一种感情投资,除培养了师生感情外,结果会获得更大笔的学生表现、教学成绩等无尽的回报。投资一笔微笑,收获一片蓝天,何乐而不为?

教师素养范文第10篇

这就如同过去一些年,我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技术不是魔法师,善用技术的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实践在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有当新的技术与新的做事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收益才会来临。而这新的做事方法,就是今天人们大讲特讲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然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何而来?师范院校虽然在不断地进行课程的改革,但是,课程改革的节奏似乎没有办法赶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于是,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一上岗就不得不接受培训。而在职教师的境遇似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暑假,各色培训和林林总总的研修班却粉墨登场,教师疲于应付,不少人都觉得苦不堪言!培训似乎没有将人们期待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给予一线教师,更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引发教室中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又不得不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个时髦词汇――信息素养。因为,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它显然不是单纯依靠简单培训就可以给予一线教师的,尤其是不能借助听听讲座就可以获得的。比能力更重要的,或者说更加底层的,是素养。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也必然建立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之上。

信息素养的内涵,在我来看,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意识;第二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能力;第三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

在过去二十年,我讲得最多的几句话,恐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毕竟,以搜索引擎使用为核心的信息检索,实际上就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世界,随着全球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的迅猛发展,我们根本就不缺少资源,这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就不缺少美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而在信息时代,我们缺少的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一线教师。

提及信息检索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我相信读者诸君可能就笑了,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搜索引擎固然不难,但是下意识地使用搜索引擎去获取信息、探求新知、问题解决可就没说起来那么简单了。事实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获取知识的习惯,但借助搜索引擎确实是最简单、最低成本和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因此,“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这看起来是在讲搜索引擎,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意识问题。

教师信息素养的第二层,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师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分享、信息表征等具体的处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在最近几年,各地都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平板电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基于微课的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智慧教育等。从实际情况或实际收效来看,目前对这些项目和计划做出评价,似乎还为时过早。但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里,最普遍和最常见的情况是,实际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没有取得预期的产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三层,是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也就是教师和信息打交道的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在过去一些年,有关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单就网络资源来说,如图片、引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源的引用过程中,对作者和出处的标注,到今天依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想想看,如果教师都没有办法遵从信息伦理,那么如何教导和要求学生遵从网络伦理呢?

和信息伦理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文化。其实,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文化问题日趋突出,如网络表情包、自拍、红包等,这些新的网络文化现象,不仅和学校教育息息相关,而且也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不见,今天有那么多的一线教师,以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人,通过QQ、微信、一直播、CCtalk等直播工具,在网络世界里传播各种形式的知识、技能、技巧,这些自发的个人的行为,构成了当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际中的重要的网络文化图景。今天的学校教育如何整合这些非正式的学习资源,将社会性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应用于学校的各项事业之中,实在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n题啊!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素养。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就不再缺乏教学资源,教师的工作效率可以借助技术得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借助网络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关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成效,而且还关乎受教育者。为此,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便成为全球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重大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BIG6项目、美国的PT3项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项目等,就将信息素养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十年,全球蓬勃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风起云涌的开放课程和在线课程,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借助网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的通道和机会。其实,我一直觉得,教师的学习,除了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慕课学习之外,一个越发重要的途径便是在实践社群中学习。通过网络,在实践社群中,教师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学科知识,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法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以此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今天,学习已成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而信息素养则是教师的职业基本生存技能。毕竟,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此乃信息时代的第一知,此乃信息时代教师的第一知,这也正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吧!

上一篇:人文素养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