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3-03 04:52:05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育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观念从只关注成绩逐步转向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数学学科而言,现在所指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六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构成统一整体。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所起作用的个人能力,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个人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有独创精神、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利用数学并参与其中以满足个人生活中各种需要的能力。笔者认为,数学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方法的积累与掌握、运用与内化,在实际情境中经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等。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习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应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关注。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为表现形式,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相关的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国内学者提炼总结了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即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

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数学思考和数学态度等的综合体现。数学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是表现,数学思考是手段,数学态度则是最终目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运用计算、推理、想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思考用什么样的思路解答问题,这就是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依托于数学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阶段性是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阶段。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理解水平及思维的复杂程度会随着年纪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形成不同水平与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持久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伴随着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工作的历程。每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都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数学以外的问题,这就是数学核心素养持久性的基本体现。数学学习并不是一项即时性的活动,而是一项持久活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令学生终身受益。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是所有数学素养中最基本的却又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深入,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出来。

第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核心素养是在计算、测量、推理分析、建模与统计等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正确数学观的培养。简单来说,数学观即回答“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的概括认识,数学抽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抽象思考和数学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命题及体系,形成合理数学观的前提;逻辑推理主要涉及归纳类比、演绎推理、联系和交流,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提出、模型建构和解释验证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形成有根据的数学观;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数学观。

第三,“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要求,而且对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可参考之处。研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标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在核心素养统领下以教育或课标为抓手发动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学实践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数学核心素养的确定对教学过程也有积极意义。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学设计更加注重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则更加注重立足于维度、梯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2.王蕾.PISA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J].数学通报,2009.7:15.

3.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4.顾继玲.新教材中数学观之分析及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2:100-102.

5.潘小明.关于数学素养及其培养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9.5:24-25.

6.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2:52-53.

7.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4:45-46.

8.邵朝友,周文叶,崔允t.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能力;提高

一、引言

某位著名的数学家曾经说过:“知识不是硬性灌输给学生的,一位优秀的传授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引领学生进行反思,而不是磨灭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它是一个创造、发现、更新并且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直接建设者与有序引导者,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发展核心,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等,对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对影响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高的因素与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提高策略.

二、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的具体培养目标

所谓灵活的数学解题技巧就是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形成与数学教材内容紧密镶嵌的解题模式,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对待不同类型的题目要注意灵活运用.熟练地运用数学解题技巧不是一味地为了技巧而运用技巧,而是在熟练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的同时,在逐渐的积累与实践过程中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学习规律,让数学解题技巧成为学生的一种辅助工具,比如,有的题目可以套用公式,但是同样也可以按照规律进行简便运算,数学解题技巧的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单单要让学生学会应对应试教育模式,还要更加注重技巧对学生解题的帮助以及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数学基础知识网络体系

数学解题技巧的本质在于将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进行深入整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比如,学生在学习函数这一重要章节时,不能单纯地学习函数的定义、基本性质、函数方程式的使用以及函数的实际应用等,还要将这几个部分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基础知识网络体系,以便于在解答具体题目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函数的基础知识解答具体的函数题目,最后,根据实际意思得出最终的准确答案.使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网络体系,掌握题目内外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主干思路的基础上,将零碎知识铸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更好地抓住难点,解决疑点,做到不重不漏,这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落实答题细节,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具体学习过程中,日常的练习与总结固然重要,而基础知识网络体系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催化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思考、整合教材基本知识,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数学分析以及实际应用的综合技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挖掘题目中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推导、结论的证明等,都要从解答步骤、答题思维以及逻辑规范等方面对广大学生做出具体的界定与规范,做到有理有据,从细微之处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因材施教,培养灵活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题目存在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要根据每道题目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本文主要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常用解}方法.

1.直观解题法

直观解题法要求我们直接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出发,运用相关的概念、性质和公式等知识,在层层推理与运算的基础上,得到题目的正确答案.直观解答法常用于涉及概念、性质的考查或者运算相对简单的选择题与填空题.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大小比较时,往往可以运用三角函数公式直接得出答案.

2.数值代入法

数值代入法指能够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灵活代入数值,通过得出的特殊答案,对题目选项进行一一筛选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题目条件清晰的特殊函数、特殊图形、特殊极值的解答中.例如,在进行含有未知数的函数题目求解时,除了按照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将带有未知数的公式列示出来,还可以赋予未知数一个特殊的值,这个值一般为“1”或“0”,通过特殊值求出题目的最终答案.

四、结语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育;核心素养;探究学习

新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真正让学生热爱数学、会学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与喜悦感。聚焦核心素养概念,它并不是改革的一时兴起,它早已引起了西方各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许多科研团体都投入了持续性、跨领域、多学科的系列研究,而且这个研究还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而目前研究只是单一地关注探究学习,并未把探究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无疑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研究者正是研究探究学习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探究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的相互关联有待深入研究,并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一、数学核心素养与探究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思想渊源

1.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现实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数学自身的学科特征是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客观条件;日益复杂的社会工作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对数学思维水平的迫切需求是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现实条件;国际数学教育持续性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是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外部条件。因此,数学核心素养思想的诞生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基于人们对社会生产、生活、工作、交流、学习的现实需求,基于应付与解决工作环境中复杂问题的迫切需要。当传统的数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水平时,那么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悄然地发生着变革。变革反映着时代的需求,所以构建一种新的目标体系,培养新型的且能够促进社会持续性发展,具有数学核心素养的社会人就是时代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召唤。

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实教学中都往往以“双基”为价值取向,过于强调学生考试分数的地位,弱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的本质,这种现状显然偏离了数学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2014年3月底,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提出各学段需要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社会发展需要、终身发展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同时加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方面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与创新实践。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新的数学课堂务必从先前的“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教师要关注的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2.探究学习方式的思想渊源

关于探究学习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当时著名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卢梭、费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就已经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教育中心逐渐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受当时社会工业化发展和民主化的双重影响,他提出了“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等重要的教学方法。“做中学”是根据最初的知识积累,再结合学习具体环境,然后进行迁移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现实教学中,先为学生准备适当的情景,学生遵循一般的学习规律或途径获得相应的知识。事实上,杜威这种思想无形之中就为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首次提出了探究学习概念。20世纪70年代初,教育家皮亚杰、杜威、布鲁纳、施瓦布等人论证了“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在理论上的合理性。由于这些教育家们的影响,社会上掀起了新一轮的“学科结构运动”,主要强调科学知识掌握和科学过程学习是同样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深入变革,各国都着眼于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开始对本国的教育体系做出了调整。

二、相关概念的解析与界定

1.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在整个数学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领悟的数学核心思想方法,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从而形成自身所必备的一种观念或能力。它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考试目标,而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思想方法与能力,是一种敏锐而深刻的思维方式,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理性精神。

根据目前的研究,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概况为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六大方面,它代表着高中数学课程未来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也预示着学生未来必备的人生品质与关键能力。

2.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探究学习,专指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索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者可以通^探究的途径去获得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创新创造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高中数学探究学习的内涵界定为: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在教师的诱导或启迪下,创设一种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情境,这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去解答疑难、求证猜想、尝试释惑等多元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质疑、求证、探究或自由表达等形式获得数学知识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综上,科学探究包涵自然领域与科学领域的探究,当前高中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不等同于科学探究。因此,现行文献研究资料往往把高中数学探究研究限定在一种思维方式的研究,同时,数学课堂中师生涉猎的探究范围也往往局限于高中数学学科领域内。虽然高中数学受到具体学科探究范围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探究学习就可以简单易行。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探究学习是复杂多样的,在探究过程中需要面对多种不同的思考角度以及不同的应用范围,不但在活动方式上多种多样,而且探究涉及的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宽广。

三、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阐释

1.关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授将学习的本质看成是一个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是学生能动通过感知、领会或推理的过程,从而促进记忆与思维的编码系统的生成,并将学习当作是通过把外部信息导入学习主体之后进行加工或编码,然后生成新信息的认知过程。他将学习过程概括为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获得、转化和评价。他认为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智慧。同时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对新情况的探索能力。譬如,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找出事物间的关系,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形成认知新知识的一种能力。

2.关于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是关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过程以及调节自身认知过程的一种能力,它是对在学习和思维活动中呈现的知识控制过程,或者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其中,元认知知识是对学习目标与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伴随着个人认知情感和认知体验,既有自身可以觉察的,也存在自己没有觉察到的。元认知监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基于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元认知理论调整其相应的教学策略,譬如,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元认知知识,逐步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调节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给学生提供反馈错误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关于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常识的一种系统化,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认为数学教学把那些已完成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与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相冲突。相反,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逐步自主完成数学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这才符合数学思维的建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完成数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以学生活动“再创造”为核心,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再创造能力。

4.建构主义理论

在20世纪70 年代,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创立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推动了建构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类学习的知识只是客观现实的一个相对近似,是建立在一定认知规律上的相对正确的假说或阐释,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客观表征。随着人类的进步,旧的假说会不断得到修正,学习方式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不是把外部知识机械地搬运到记忆系统,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建构成的过程,而且它会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或改组,重新对新信息意义进行建构。故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解释并且赋予其意义则是由个体所决定的。因此,学习者应该重视学习的主动性与情境性,在自身心理结构特征下结合原有的经验信念等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四、探究学习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选择合适的探究切入点,将学习的空间与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学习或活动经验,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探究学习的协调者或组织者,给学生释放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同时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学习道路上的引航者或摆渡者,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疑难或迷茫时,教师能给予其思想与方法上的引领。其中,学习过程是重中之重,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但要获取知识、积累方法,还要历经探索的过程,体验理性与理智的精神,同时收获求知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富有挑战性、学生在探究之后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数学材料来组织探究式课堂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习意识。譬如,笔者在组织“椭圆的定义”教学环节时,采用探究活动的方式:①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每个人事先准备两个图钉和一条细绳,通过图钉把细绳的两端固定,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了一个轨迹。②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究:笔尖(动点)移动需要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当细绳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绳长恰好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其轨迹是什么?结合以上活动如何给出椭圆的定义?③揭示数学本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师生共同给出椭圆的定义。探究反思:教师并未直接给出椭圆的定义,学生通过探究与实验操作,从而理解了椭圆定义,这个过程经历了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与直观化,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2.提升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培B学生的数学建模与数据处理能力。譬如,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笔交易:教师每天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是有一个条件:作为回报,从投资的第一天起学生必须返还给教师1元,第二天返还2元,第三天4元……即后一天返还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连续还钱30天,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两清了。这样的交易对谁有利?学生该返还教师多少钱呢?利用所学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知识,既能巧妙地进行数学建模,又能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与发散的思维品质

探究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案,培养高阶思维技巧。譬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分析思维、综合与评价思维的培养。探究学习方式能采用多方向、多角度与多层次方式探究,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学生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造力都将会得到较好的塑造,而且思维能力也必会逐渐沿着严谨、深刻以及全面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的探究课题,给数学教育注入不间断而又新鲜的活力,促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本质。因此,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多视角、多方位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恰恰这种灵活多样的思考与表达对培养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品质是非常有利的。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既注重发展学生主体性与创造精神,更能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品质。事实上,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综合应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手段与方式。譬如,借助数据分析、图形观察、逻辑推理等方式方法获取知识、强化认知,这能够使学生统筹研究技能和掌握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增长知识的持续性发展能力。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数学语言表达等能力,并兼顾学生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强调学生直接感知和思维分析之g交融统一,把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采用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并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尤其发展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五、关于探究学习的一些建议

1.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

教师只有给学生搭建平台,提供相关探究材料,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究,才会有所创造。对于学生来说,每天的内容都应该是新颖的,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同时教师又能从旁予以科学引导。

2.采用多样化评价体系,激励全体学生参与探究

教师可以采用肯定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全面化评价等体系鼓励与表扬全体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譬如,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骤去探究问题;营造一种宽松、风趣、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基础稍差的学生增强探究自信,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大胆猜测,并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激励全体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3.做好探究学习有关的方法指导,关注探究学习的效果

探究学习的相关技能指导对探究学习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学生探究学习之前的储备工作,还是探究学习顺利开展的一个保障。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或引导的方法,展示相关探究学习的优秀案例,给予学生方法上的集体指导,或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以个别小组遇到困难为案例进行剖析与拓展,还可以在探究活动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这些都可以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

4.重点提升学习探究学习的独立思考能力

探究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但绝不可剪切掉学生的自主思考空间。不管是哪种学习方式,只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才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才真正属于他们,只有他们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最有价值。因此,对于学生的自主思考,老师只能从旁点拨,而不能代劳。

当今时代,知识与技能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社会现实纷繁复杂,价值多元,因此学校教育永远无法穷尽知识与能力的教授。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品质,主动适应与创新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核心素养存在着紧密联系,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这应该引起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日)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毛中正,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3]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突破点 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思维素质。在经过长时间数学学科的系统学习之后,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区别于其他思维的数学思维。这种数学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认知能力,一种使学生透析数学知识本质、掌握数学知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对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建构起这种思维,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学明白、弄清楚,才能在训练和考试中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数学成绩的提高,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生存在的数学思维障碍

但是,我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中生存在数学思维障碍,这些成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统计发现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数学思维只停留在表象层面。我对我校高一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5%的高中生(其中女生占70%)的数学思维过于肤浅。这部分学生对高中数学中的那些概念、原理等只能做到“知其然”,做不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导致在做数学练习题或者做数学试卷的时候,无法利用概差念、定义的深层意义解决问题,更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反映平时很努力,数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我想数学思维表层化可能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2.学生个体差异导致数学思维各不相同。全校一千多名高一新生来自一千多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习惯、感悟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放到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上,就会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运用程度不同,或者面对相同的问题,学生会列举出不尽相同的多种解题思路。这种差异性数学思维的存在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偏执的认识,从而造成思维障碍。

3.长期数学思维训练导致高中生数学思维固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较系统的数学学习。等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九年学习已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种定向化模式。可是在高中阶段如果仍然紧握这些陈旧、老套甚至错误的模式不放手的话,就会让学生陷入解题困惑里。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既然已经发现了高一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那么就应该查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将“障碍”扫除干净,为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及核心素养的提升铺平道路。

二、高中学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原因一:布鲁格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对于新知识,学生基本通过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实现理解和吸纳。高中生经过九年学习之后,已经习惯用自己认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难把陈旧的知识点运用到新知识中,把握不住新旧知识结合的尺度;

原因二:在日常教学中,有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方法直接把数学知识“灌”给学生。

三、突破数学思维障碍,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中,数学最能训练学生思维,这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但是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基本形成了定式,因此很难适应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由此可见,要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数学思维的障碍。要使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有所突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之后,除了要适应陌生的学习环境外,更要面对突然变得复杂、变得艰涩的各学科知识,尤其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阶段数学知识难得多,而且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没有衔接。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初始阶段首先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工作。学校的做法是编写衔接教材,进行校本研究工作。并在高中新生升入高中伊始,拿出固定时间为学生讲解,帮助他们将初、高中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衔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件事,全面了解学生,根据他们数学知识水平的不同将其分类,然后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对于数学,学生一旦产生学习兴趣就会在这方面下更多工夫,减轻老师的负担。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运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37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人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其中,涉及高中数学运算素养在课堂培养中需要梳理和明确的有三步,即梳理数学运算常见错误,强化数学运算培养途径,形成数学运算的培养共识。

一、梳理数学运算常见错误

1. 审题出错(看错)

虽然看不懂,没看全,看错字等都是造成审题出错的因素,但缺少审题的步骤和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学生通过审题解决三个疑惑: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说要数学运算正确,首先要了解该题的基本情况和答题的基本方向,即首先是要有目标。这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目标意识。

2. 计算出错(算错)

不少学生对计算能力的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常常将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归结到非智力因素上,认为是“马虎”“粗心”“不注意”才造成计算错误。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们总是只看重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思路,对计算的具体实施,对计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等都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慢慢地就造成了一算就错的尴尬境地。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虽有基础性的问题,但缺少规则(规范)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规则意识。

3. 答案写错(写错)

虽计算等环节正确,但抄错、写错答案也是使运算出错的致命环节,造成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疲劳,数字书写不规范这两个方面。对于减少第一个错误的方法就需要强身健体(平时注意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减少第二个错误的方法就需要规范字的书写,这就体现了数学运算需要蕴含强体质意识、写规范字的意识。

4. 方向出错(弄错)

如果说前三种出错是细微是偶然,那么解题方案理解出错是方向性错误,犹如一艘迷航的船,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这是颠覆性和毁灭性的。造成方向性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想当然的坏习惯造成的,如三角函数的正弦函数y=Asin(xω+φ)的振幅,有的理解是A,有的理解2A,这就体现了数学运算蕴含方向意识。

二、强化运算能力培养途径

1. 理解概念夯实运算根基

概念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现行高中教学改革和教学考试考查中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根深之树不易折,泉深之水不会涸。准确理解概念是取得数学运算成功的重要根基,而学生许多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概念理解出错,或者概念理解不全。因此,在课堂上就需要把概念讲清讲透,通过举一反三,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2015年浙江理高考试题第7题:存在函数f(x)满足,对任意x∈R都有( )

A. f(sin2x)=sin(x) B. f(sin2x)=x2+x

C. f(x2+1)=|x+1| D. f(x2+2x)=|x+1|

这个试题的考查就是需要在课堂上落实函数概念教学,这样的考查应该说使考试更具有公平性,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如果课堂上能准确落实概念教学的教师,那么学生就多了一份可能和胜算。

2. 错错得正巩固运算经验

数学运算中有“负负得正”的运算律,对于学生运算发生错误,教师也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要给学生产生错误的机会,让学生知道出错了,也能知道发生错误的原因,实践出真知,通过一次次的出错,让学生慢慢得出正确的运算方法和\算结论。正如陆游的一首教子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 优化策略指明运算方向

运算策略是取得运算成功的重要条件,好比作战中的参谋部,可以为运算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运算方向和运算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分类讨论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想方法,但若能合理避免分类讨论那就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如果能注意克服动辄加以分类讨论的思维定势,并能充分挖掘数学问题中潜在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尽力打破常规,对应该讨论的正确讨论,对不必讨论的问题能避免分类讨论,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是分类讨论的一个基本要求:“用之有度、避之有法”。下面举“消除参数,避免讨论”一例进行说明:对于含参问题若能有效回避参数,运用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等手段可以使问题的解决与参数的讨论无关,避开对参数的繁琐讨论。

例:已知适合不等式|x2-4x+p|+|x-3|≤5的x的最大值为3,求p的值。

分析:本题的第一感觉是去绝对值讨论不等式组的解的最大值,显然去绝对值和后面的分类讨论过程都相当繁琐,计算复杂。不妨回避讨论:由不等式的最大值为3,知道整数“3”是不等式解的一个端点值这一重要信息,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可把参数问题具体化。

解析:由已知不等式的性质知“3”是不等式解的一个端点值。

“3”是方程|x2-4x+p|+|x-3|≤5的一个解,带入得p=8或p=-2,

当p=8时,不等式为|x2-4x+p|+|x-3|≤5的,

x2-4x+8>0,x≥3x2-4x-8+x-3≤5或x

2≤x≤3,满足题意

当p=-2时,不等式为|x2-4x-2|+|x-3|≤5,

易知5是不等式的解,故x的解肯定大于3,不满足题意,p=8。

4. 强化计算提升运算速度

计算是数学运算不可逾越的基本功,提高计算能力首先要避免计算上的错误,而课堂又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场地,在课堂上若能借助适当的计算,特别是全员参与的限时计算或竞技计算,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纠正计算常见错误十分有效。因为课堂计算是实战计算,是限时计算,是比较计算,(上接第37页)与课后计算有明显的区别,若能有效运用课堂计算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十分有益。

5. 一题多解提供运算通途

一题多解是提高学生运算水平和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若能借助学生的思维对一些问题进行多解研讨和研究,就可以有效拓展学生对于数学运算和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如关于不等式性质(同乘性)的讲解中,若能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讲讲不同的想法,那就会有下面至少五种不同的方案:

例1. 已知0

证明:1(巧用)因为01,>1因此有>1,又ac>0,即有ac

证明2:(换元法)不妨设b=a+m,d=c+n(m>0,n>0),则有bd=(a+m)(b+n)=ab+nm+mb+na,因此有bd-ac=nm+mb+na>0,即有ac

证明3:(传递性)因为0

证明4:(作差法)对于ac-bd=ac-ad+ad-bd=a(c-d)+d(a-b),

因c-d0,ac-bd

证明5:(对数法)因lga

因此有ac

这样一题多解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加深对基本不等式性质的应用,也有利于让学生体现数学知识对于解决数学运算问题中的普通性和通用性。

三、形成数学运算培养共识

就数学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阖之门”,数学运算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那“十围之木,五寸之键”,它是十分关键、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数学素养。数学运算的课堂培养需要学校、师生形成一个通识,从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三大核心任务入手,形成师生协力强化课堂训练,教师着力推进教法改进,学生用力促成习惯养成的培养意识。

1. 师生协力强化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就要特别重视课堂练习,数学运算能力提高的主阵地主要是课堂。落运算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就是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正确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错误的也可以适当引导,使其愈挫愈勇。当然,课堂训练不能让教师演示替代,更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课堂练习不但要有目标,而且需要有梯度,这样数学运算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2. 教师着力推进教法改进

教学改进就需要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向深层次的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进军。而运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提高数学成绩的瓶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改变教学方法,发挥教师应有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如教师在板书时既要讲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计算,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一些训练计算能力的练习题,要求他们要心算,也要笔算,即使是草稿也要整洁,因为草稿不是“潦草”。

3. 学生用力促成习惯养成

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习惯上强化,一般性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数学运算良好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形成的关键是时间,因为根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好意识的养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或意识,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自己验证两1次以上,它一定会形成你的信念或意识。例如采用《错题本》(课堂和课外结合)收集错误问题,巩固避错经验,做到“有目标、能坚持”,那么提升数学运算能力和水平亦是指日可待。正所谓静待花开,芬芳自来。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渗透:等差数列

自“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提出以来,高中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核心素养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上提出的新目标。在2015年刊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归结为六项: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这六项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1]。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指引了新方向,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1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与持久性[2]。

(1)综合性是指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数学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是表现,数学思考是手段,数学态度是目标。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想象、计算、推理等方式结束数学问题,还是探究用什么养的方式能够解决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方便的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2)阶段性是指学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在不同阶段与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同,对于问题的理解方式也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随着掌握数学知识的增加,同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3)持久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会随着高中生学习的进一步扩展与人生经历的丰富而逐渐完善,并一直存在下去。甚至可以说,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能力一旦生成,就会一直存在。

2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1)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基本数学技能(包括计算、推理、测量、建模、统计等)上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态度。体现高中学生站在数学思维上,对现实问题的认知水平与解决能力。一个高中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其数学知识技能水平、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探究能力是无需置疑的。

(2)有利于正确数学观的培养。从哲学上将,数学观就是回答“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对数学这个学科的概括认知[3]。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想象、计算、推理、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想成条理分明的数学观。而数学建模与直观想象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构建模型、验证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有根据的数学观。

(3)有效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3 以《等差数列》为例高中数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

高中数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4]。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态度与价值观融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就以《等差数列》一节为例,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1)教学片断

教师: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三段话,并将其中数据以数列的形式表示:

①众所周知,美国的篮球水平稳居世界前列,这和运动员们的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据有关人员统计,某职业球队男篮每日罚球训练次数为:周一:4000;周二:4300;周三:4600;周四:4900;周五:5200;周六:5500。

②某处建筑的楼梯间宽度是不等的,从上往下分别是:第一级90,第二级85,第三级80,第四级75,第五级70,第六级65,第七级60。

③著名数学家高斯曾做过一道数学题:1+2+3+4+…100=?

学生:①400,4300,4600,4900,5200,5500

②90,85,80,75,70,65,60

③1,2,3,4,…,100

教师: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下面请同学们想想,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A:都是整数组成的数列。

教师:说的没错,还有没有同学发现更深入的问题?

学生B:第一个数列和第三个数列的数值逐渐增大,第二个数列的数值逐渐减小。

教师:基本抓住问题关键了,大家再思考下,这些数值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C:第一个数列相邻两个数值差是300.第二个数列相邻两个数值差是5,第三个数列相邻两个数值差是1。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用数学语言将这个规律表述下?

学生D:对于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面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d。

教师:非常好,看碚馕煌学的预习做得非常好,值得大家学习。(鼓掌)这也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讲到的内容:等差数列。凡是满足以上特征的数列我们都称之为等差数列,而常数d叫做公差。等差数列是最常见的数列之一,同学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然后按照课程设计开始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

教师:前面说过,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学问题我们不去说它,重点看前两个问题:为什么第一个数列中的数值会逐渐增大,而第二个数列中的数值逐渐减小?哪位同学可以发表下看法?

学生E:在体育锻炼中,锻炼量一般都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而有规律的增加能够加强锻炼效果;人在上楼梯的时候,体力会逐渐消耗,楼梯间距变窄,不会太累。

教师:非常好!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课。

(2)教学分析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要通过数据分析、数理推理来解决,而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据分析都是高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连续提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数学运算与解决问题能力,最后将问题再回归到生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

4 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对于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正确数学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丁琴.突出”三重”发展”三力”――谈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中的渗透[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5):23-24.

[2]杨薇.例谈中职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3):148-149.

[3]杨苍洲,林少安.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以一节高三“等差数列”复习课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 2014,(10):13-15.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育价值

G633.6

近几年,我国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行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2014年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确定了完整的核心素质系统,指出新时代的学生不仅应该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全面学习的能力。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之间,所要求的的核心素养是不相同的,就高中数学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和运算以及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又相互独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因此要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深刻认识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教学指导价值。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具有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行发展性的学习。素质教育是要求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而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明确了21世纪培养怎样的人才和怎样进行培养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进行知识的传授,更是由教书到育人的过渡。

数学素养是培养学生具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有充分数学根据的判断的个人水平,发展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人才,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笔者认为,数学素养应该是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不断积累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能够融汇贯通的体系。在实际中能够用数学思想去认识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数学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指数学学习者掌握有利于自身今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是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应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牢固扎实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其扩展运用到具体问题场景中去,同时反映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完成数学的学习任务的目的。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通过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大量分析研究,有研究者总结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三大特征,即综合性、阶段性和长期性。

综合性指数学核心素养是对数学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法则的综合表现。通过对数学核心知识的学习经过长期训练形成一种数学能力,然后能够对问题进行数学思维的理解,达到最终学习态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一些运算法则、逻辑推理方法和一些基本技能以后,应该思考其可以运用的问题的区别,利用怎样的步骤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数学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依靠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形成一种正确数学态度的过程。

阶段性是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区别的。同样的数学问题,处于不同年纪的学生解决的方法有所不同,随着知识掌握程度和年纪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的驮有杂胁畋穑因此形成了不同层次和阶段的数学素养。

长期性指数学核心素养是伴随学生长期学习生涯和今后进入社会工作和生活过程的。人们会主动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不管是数学问题还是与数学无关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期性。数学学习不是一种短期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进行的活动,在数学学习时不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就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为以后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对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基本素样。当前数学研究不断深化,数学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对教学的价值越来越明显。

(一)通过了解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得到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数学核心素养是建立在数学运算、数学思想、数学建模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上,从而形成的一种数学态度和数学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现实问题中价值和意义。数学核心素养同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具体的回答了“数学是什么”

的问题。学生在哲学角度对数学的认识形成数学观,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意识、抽象思考和数学逻辑思维是学生形成数学抽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数学原理和概念,为数学观的形成奠定基础;逻辑推理能力包括类比、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是学生能够发现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顺序、有规律的数学观;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步步有根据处处有逻辑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使之具有很好运用数学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三)“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准确矫正教学实践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素养,而且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开发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核心素养下的教育和课程将对教育改革产生很大影响作用,引导数学教学实践迅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对数学文化的体现,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升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的标准建立在一定维度和梯度上进行,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2]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3]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4-4.

[4]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2):52-53.

[5]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4):45-46.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 问题驱动 高中数学课堂

在德育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观念等日益推广的今天,核心素养逐步成为了新时期课改的重要目标,高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满足新课标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各种新要求,确保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法。本文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探讨了如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的特征。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师特征

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角色转变,具体包括:

其一,教师是问题情景创设者,不是问题的求解者。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问题”是其应用的核心,终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合理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及求解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数学问题及常见问题求解方法,所以教师仅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才是问题的求解者。例如,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部分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几个难度适宜的问题:假设α和β为两个任意角,试求证cos(α-β)=cosα-cosβ恒成立?试简化cos(α-β)=?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是两差角的余弦公式,其有什么特征,该如何记忆?等等,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点。

其二,教师是问题学习引领者,不是问题结论传递者。学生是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的主体,而教师却仅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来讲,知识是在特殊背景下建构,社会情境变化才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源泉,同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为学生合理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来揭示有关的数学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有关数学知识。但是为了确保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教师必须要注重保持问题设计过程中难度的循序渐进,避免杂乱无章的教学问题设计影响了问题驱动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讲,各种杂乱无章数学问题均可以划分成若干个简单问题的组合,所以解决有关复杂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将其划分成若干个数学问题来达到求解的目的。例如,在推倒公式cos(α-β)的时候,教师仅为问题输出装置,具体的问题求解还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所以说教师仅为问题学习引领者。

其三,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激励者,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替代者。师生关系并非是主客二者关系,不可片面地绝对化某一方的自主能动性。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尤其是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基础来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通过自主探讨来去感悟观察和分析有关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从中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例如,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数学教师可以借助cos(60°-30°)=sin60°来引导学生推导出cos(α-β)=sinα等类似结论,这种猜想结果准确性与否并非重点,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其四,教师是合作学习促进者,不是合作学习施教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本质在于充分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潜在发展能力等来为学生合理设计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更好学习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特别是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借助分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相应问题情境求解的过程中来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所在,更为关键的是要借助合作学习来帮助学生可以借助合作学习和探究来发掘有关的数学规律和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特征

在高中笛Э翁媒萄Ч程中,为了切实贯彻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就必须要转变传统被动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从被动知识接受者向知识探索和学习方向转变,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或者可以说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特征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时候,施工围绕学生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教学的引导以及问题解决的组织,使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教学情境来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必要的解题技能,尤其是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9篇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让学生习得

我们都知道单纯依靠讲授所获得的知识巩固率要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所获得的知识少得多。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操作情境的主要有以下两类:

1.实物教具运用。

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各种各样非常好的立体几何教具模型,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制作简单的立体几何学具。笔者到现在都记得在自己的中学时代,老师要求我们自制焊接的立方体骨架模型,每次在立方体骨架模型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对于立体思维的建构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这不是单纯依靠电脑动画演示就能习得的。

2.建立实验模型。

比如在学习有关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可以请同学们自带一些白砂糖,因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自带水杯,所以课堂上,就可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糖水不等式的结论,这样既简单可行,又注重效果,还可以跨学科完成关于化学溶液饱和的相关问题。

以上两类情境创设都能够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做到让学生探究实践,对于知识的生成、理解、掌握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联生活背景,引发共鸣,让学生思考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在“情境”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做出了专门的说明与要求,我想这是因为情境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能体现出数学这门自然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更能正面回应在生活中数学毫无价值可言的谬论。

应该说,所有的数学知识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这一便捷工具,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背景的关联,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到亲切,比较容易代入数学知识的场景。比如:指数函数与半衰期问题。又如:椭圆与人造卫星运转轨道的关联,双曲线与发电厂冷凝塔的关联,抛物线与跳远、投篮、射箭、导弹发射等问题的关联。再如等比数列与折纸的厚度的关联……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不胜枚举,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丰盈,会让教师津津乐道地教,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并且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思考。

三、联系数学发展,让学生感悟

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对于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个巨大挑战,挑战源于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我们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具体学科的教师,我们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然后才会明白数学教学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而作为数学学科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数学史论的运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什么”“数学从哪里来”“数学能解决什么问题”等。比如: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应该作为必修教材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们,让同学们明白数学的发展也有悖论的产生,也有矛盾冲突与困惑,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会经历磨难与挫折,都要经历无数呕心沥血的努力与付出,这对于学生意志的培养、数学品质的培养非常必要。再比如:对于“虚数”学生不容易接受,觉得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为什么还需要研究。而把数学史当中关于数的发展介绍一下,学生们就会豁然开朗,甚至知道原来现在“数”的发展已经到了多元数、超复数的新层面,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提升数学课堂的思维含量,构建“让学生爱思考、会思考、享受思考”的情境教学课堂,为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教,这是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校本教材;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思维日渐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校本教材的出F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校本教材在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改加深,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呈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传统教学过度重视知识,而忽略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关于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质培养,有关专家学者已经做了相应界定,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除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的能力外,还包括数学思想的培养,如,学会学习,学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意识等.

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已经十分丰富,思维模式亟待转型,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高中数学的学习由于面临高考的考验,所以,在高中学科中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最为繁重.讲授内容繁多且需要大量的验算量.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对于数形的验算占据了高中数学课堂的半壁江山.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校本课在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上下功夫.因为许多学生以后都会面临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光是掌握大量运算技巧往往是不够的.数学的思维也必须达到一个高层次.

二、高中数学校本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结合

高中数学校本课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高中教材在介绍数学方法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不足,有目的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分析高中数学校本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结合的情况来说明,校本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教材编写内容灵活性

较之正规的高中数学教材不同的是,高中数学校本课的编写者就是授课教师自己.除了依据数学教学大纲内容编写教材外,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校本教材编写的方案和内容.明确校本教材的每章每节对于发展学生素养的作用,及时总结相关方法和技巧.在书中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学科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于一些现在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技巧进行补充.

(二)以育人为本

教材的编写实现的是学科育人,教育性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要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在体现教材教育性前提下落实教材的内容先进性、与时俱进性.具体操作上可以从案例研究,课题讨论开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步完善.数学育人主要是通过运算、推理训练和思维逻辑等方面来实现.

(三)编写内容科学性

高中数学校本教材也是教材,必须对校本教材内容逐一核实,对于一些数学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务必正确.教材安排要具有逻辑性、连贯性,不能出现前后矛盾、罗列不清的问题.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定性在高中阶段是正确的,但是在以后学习中就会引发争议,所以,在介绍知识方法时,一定要在高中阶段背景下介绍.

(四)适用性

对于校本教材编写必须要适应高中学生知识水平,适用于学生对于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编写上要以引发兴趣为主,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素材真实性

学习素材必须真实可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依据实际出发,切勿出现乱编乱造数据的情况.只有学生素材真实,学生在数学推理验算过程中,才能培养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

(六)学习内容的可读性

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可读性,因为高中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水平较高.校本教材不同于正规教材的客观严谨,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数学趣味题,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校本教材的趣味性.可谓一举两得.

(七)编写人员专业性

高中数学校本教材的编写人员阵容虽然基于学校教师,但是也一定注意编写人员的专业性.集中学校所有数学教师力量,听取数学教师编写教材的想法和意见.在保证编写内容专业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体现该校数学教学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对于高中数学校本教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是充分且必要的.因为高中数学校本教材就是高中数学教材的延伸和发展.校本教材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其在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校本教材对学生是“有意义”的,能引起高中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并为自己的学习效果负责.正是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校本教材弥补了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这有利于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章建跃.高中数学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44-49.

上一篇:教师素养范文 下一篇:光合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