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5:12:56

教师道德论文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较为广泛,内容涉及到学科比较多,如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要有丰厚的理论修养,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对理论有深刻地理解,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否则将难以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的特点,也无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基础”课是一门公共课,如何引导不同专业的同学对一门公共基础课有学习兴趣,除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下功夫之外,还应当考虑如何使方法、手段、方式如何完美地为内容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自然流露、浑然一体。从而给听课者以美的享受,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思考并接受知识。

2.1教师应拥有和雅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为人品质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善良美好的心灵,“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的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心境明朗、品格高尚的教师将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起着积极、深刻的作用。

2.2教师应提高语言魅力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播

文明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工具。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语言大师,教师的语言应该生动活泼、表达流畅。教师在课堂应首先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熟悉教学内容,语言表达通顺、流畅、中肯,通过语言传达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学内容,如何运用语言、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通过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该提高运用语言的艺术和魅力。

2.3教师应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地位平等,且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具有更加谦卑的姿态,在内心里放低自己的位置,虚心教学。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化解学生在听课中的疑问,认真听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想法、思考、观点,鼓励并引导他们。倡导同学们积极发言,不同观点相互碰撞,让同学们体会自己思考问题的欠缺或周全,既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诚相待、以友相处,及时疏导,要有耐性,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观点。这样,使教育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达到教育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嫁接到学生身上,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教师要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在学生面前保持高大、完美的形象,渊博的学识、纯洁的灵魂以及严谨、忘我的工作态度。只有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出完美的学生,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大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个性、意志和情感,但在思想品德上仍然很薄弱,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真假美丑亦难辨别,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作为一名指引者,教师要树立鲜活的榜样,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高校教师的岗位虽然是课堂,但却与千家万户密切联系,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师用自己的道德教育和影响,培养了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这些个体的道德水平如何,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提高责任意识,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

曾几何时,高校是一片理想的净土,与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却又显得十分遥远。而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已经完全融入其中。在这种环境里,教师未免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其价值观产生了扭曲,急功近利成为教师这个神圣职业中挥之不去的败笔。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利用职务便利,把利益的魔爪伸向学生。比如在期末考试,一些学生自知很难过关,不得不去找教师,而他给出的上上策是金钱交易。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视钱财、名利为粪土,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自己的天职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下一代。其次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不为诱惑所动,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损害自身形象的事情不做,只有这样才能当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二)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在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时常会在报纸上看到一些老师的负面新闻,其中不乏一些让人触目惊心安全,甚至连普遍人都大大感叹,现在的教师都是这样的吗?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精神的熏陶者,思想道德是一名教师的根本。若一名教师连最起码的疼爱都没有,那么就妄为一名教师,不配做一名老师。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同,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根本。爱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音符,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爱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教师爱的表达,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可以说,爱是一种看无形的强大魔力,荡涤着学生尚且稚嫩的心灵。教师应把爱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潜移默化地灌溉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学生们能够生长的快乐、舒心的教学环境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它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表现,同时它也是指路的明灯,能够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不断的积累才行。正如韩愈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是其最根本的职责。这也要求教师应当具有高深的学识,能够为学生开题解惑,而且更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高校教师不应当局限于自身专业的狭小空间之内,应当开阔见识,广泛地学生其他专业的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寻求新鲜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令自己的学识、才能、品德去熏陶和感染每一位学生,要做到为了供学生“一碗水”,自己时刻准备满满的“一桶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了对知识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四)懂得自律,以身作则

无论是课堂还是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正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所以说,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喜欢模仿自己,而自己更乐于被模仿,学生在关注着你,就像你一直关注学生一样。正是如此,教师时时刻刻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谨言慎行,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教育自己、监督自己,想想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总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自己并不是置身世外的桃源老翁,而是有重大担当、肩负国家兴旺责任的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的境界,才能为祖国未来增砖添瓦,才能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才能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不够清楚,如何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作为当代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教师的师德本质要求。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校教育是这一事业的前沿阵地,教师则是站在前沿阵地上的排头兵。所以,教师的师德不仅是教师自律的准则,也是国家、社会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的师德修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影响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旺。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所以,打造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具有模范的师爱形象、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和掌握精湛师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之本。而目前新时期高等院校师德建设,不仅要实现教育的目标,还要新时代德育内涵的建设。

(二)提升意识,献身高等院校教育

思想意识是否正确,健康,积极向上,这是人确立道德观的一个关键,思想意识何从得来,它的内容与核心实质的东西又是什么,又该怎样做好这方面的修养,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思想?从字面上理解“思”是思维、考虑,是对主、客观事物进入人们的感觉(视、听、闻、触),根据个人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同,考虑的结果也会不同的一个过程。“想”是在思的过程,假设和拟定而虚幻的影像,模拟过程中对主、客事物假设拟定内容的正确与否,不论怎样讲,也不论水平高低,只要在“思”和“想”的过程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都行。其次是正确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增强感知和认知事物判断力。在则应该了解意识是什么———是感知和认知与觉悟通过思维产生的言行。言行是展现在人群中的,教师的言行是展现在师生中的,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将对自身从事的工作———教书育人的事业有一定的影响,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1.服务意识。无论是教学和管理,都要具备很好的服务意识,因为职校学生生源现状告诉我们如没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工作的成效不能达以理想境界的。这是这个年龄段青少年需要正确思想的引导和正确方法诱导的关键时期。只要具备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这样的思想意识,才能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2.创新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和方法,一是要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四是做到统筹兼顾。能否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有所创新,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对事物发展有创新意识去判断和认识,做到尊重客观实事,克服主观武断,用智慧去创新.3.学习意识。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存在,都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有所变化,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多方面的学习进取,而且要做不断的改变学习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所提升。4.科学意识。同志对科学的内涵也曾有较多的解释,就是要人们具备科学意识,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指导和开展工作,要勇敢地高举反伪科学的旗帜.弘扬科学精神,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5.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意识在现代意识中是个人思想意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竞争是保证自己合法利益与某一竞争对象能力和智慧的较量。是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能否争取获胜,是自身能力和智慧来决定的,因此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就必有具备很强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和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三)加强修养,发展职业创新精神

1.理想和信念的修养。人没有理想和信念来支撑,生活、工作绝对是盲目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人的生活,工作才会有动力,而动力才会找到源点。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又是建立在思想意识是否正确的基础上,而思想意识的正确与否,又是建立在思维方式之上,而思维方式的建立又容易受感知和认知的影响。感知和认知的来源又决定于个人的知识文化,对客观事物分析理解能力和吸收水平。故而一个人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要不断的加强自我学习,增加知识面,提升高品位文化素养。如伟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信念。一般人有而言,“美其饰、富其食、乐其居”的理想和信念来支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优秀共产党员乡邮员,王友顺的理想和信念则是“我应一匹好马相伴,为更多的人及时送去佳音与温暖”。作为职校教师,我认为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应该是桃李芬芳满天下。烛光使用太阳蜡.照亮自己照亮他(她),不损自我共谋达。2.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修养。在不同制度的社会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是难以生存的。不但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而且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法,实质上是一种公共道德的规范。及给人有权力,同时又给人义务。及给人有约束,又给人自由度,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个度,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将受到极大的困扰,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修养,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才能全心身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3.权力与义务的修养。权力与义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国家给社会公民法定的,提倡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就是要求社会公民在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义务的相对关系。如果只想拥有权力,而不尽社会义务,不为社会做贡献,不用来源于社会的知识与技能回报社会,要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就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每一个公民提升了对权力与义务这一法定规则的认识、理解,而且能自觉的履行,社会才能有序的发展;同时个人也才有机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权力与义务的修养,在社会知识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得一职莫荣,失一职不辱,莫说求职难,难在对职观。正确理解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需要承担的义务就越多这种辩证关系。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师要提高政治觉悟信思想素质

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集点和落脚点,巩固马克思主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常学习回顾马恩原著,从原著中汲取营养,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加快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安于本职业,专于本职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是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献身于具体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爱好、浓厚的兴趣。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这门课,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喜欢这门课,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教师自身必须充分自信,才能有充分的底气上讲台,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授课,让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将来走入职场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和尊重学生,这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也有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畅所欲言,给我们教师提意见,以便我们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达到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信任,尤其是潮气蓬勃的大学生,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在教学过程针对这一特点,研究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不同要求,在三年制的班级授课的时候更加注重启发大学生的思考,三年制的学生经过高考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需点到为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进课堂,启发他们的思维。而五年制班级的学生初中毕业就来上大学,知识积累相对较少,课堂讲授中则更多的则重于知识点的讲解,详细的内容讲解使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很容易的理解,尽量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挫败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触类旁通建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服务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教师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思想活跃、知识面教宽、勤于思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90后”,对于当今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具有新颖的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得出他们认真思考后的结论。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中,有些学生很容易走极端,看到的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教师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回积极的正能量的一面,引导学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宣扬社会主旋律,只有国家繁荣富强,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国家为个人提供了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个人理想的实现也促进国家的发展。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教师如果没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难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案,也很难驾驭课堂,没有趣味性,学生不喜欢上我们的课,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让自己紧跟时代步伐,每天上网浏览网页,掌握每天最新的信息,熟悉网络用语,使我们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时零距离,没有代沟,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善于捕捉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医学方面的信息,我校大部分学生是医学专业,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的职业道德这一部分的讲授过程中,以典型医患关系的案例来授课,贴近学生专业,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以“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为主体,进行演讲活动,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演讲,教师逐个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及时、准确地给他们提供新的信息,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教学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感。教师的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也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也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职业道德。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修养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为学生做榜样,使学生喜欢上我们这门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用一生。

作者:龙丽波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当然,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首当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现实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上缩小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以政代德”有损于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尤其值得强调得是,对一些“左”的倾向,更要注意加以纠正和防范。

二、加强对中学教师人格的塑造

在教育领域,立身是立言的根本,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教师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德育环境里。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的程度常常超过了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恋亲情结”转移到师长身上,或者在师长中寻觅自己“英雄崇拜”的对象,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行为举止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摒弃“育人者”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重于道”,避免爱富嫌贫、亲尊疏卑,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人格。

三、确立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解放教师

第一,尊重和保护教师应有的权利。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思想、观点和教育风格应得到学校的尊重;教师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直至个人仪表等应是独立自主的。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天24小时都是道德的完人,对于中学教师的个性和他们的社会职务,我们应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二,正确对待教师的情绪,科学有效地进行劝解。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时刻在影响着教师此外市场经济的大潮,更是给中学教师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中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及生活水准都不太理想。所以当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时,当他们遇到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上的高与低等各种现实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时,常常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错位。于是有的教师牢骚满腹,有的焦躁怨恨,有的自卑消极、应付差事,甚至有的经不起商品经济的挑战与物质利益的诱惑,把商品经济的原则盲目地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中去,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取代一切。凡此种种,必然对教师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损害,使他们陷入心理上的苦闷、彷徨和空虚中,摆脱不了内心的矛盾,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唤起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第三,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校一定要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一些中学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标准定得过高,用古代“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师德观来衡量和要求现代教师,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天职,而轻视教师的应得利益,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队伍变化的必然性,要求教师事事处处都成为“人之楷模”。有的中学把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标准描绘得“尽善尽美”,把“誓做蜡烛”“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喊得又响又亮,对教师的应得利益却很少考虑,甚至连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都不能很好地维护。有的中学对教师双休日补课、节假日加班要象征性地给予报酬,与此同时却给教师冠以“拜金”的“罪名”,甚至有的把教师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也视为不本分、不道德的行为。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诚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准则,教师如“蜡烛”“人梯”般的奉献精神应当大力弘扬。但是,不能过度理想化,不能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师德模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抽象概念。中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赋予教师思想道德以更有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思想建设具有合乎实际的可操作性。

四、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监督评估制度

第一,借鉴国内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中学教师培训基地,将中学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如可以规定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半年到一年的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执教。第二,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监督机制。中学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师德建设评估体系和师德考核体系,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定期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和德育素质的考核、调查和评比。第三,防止纯制度化的倾向。制度建设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促进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但是,制度约束是对教师的外部作用,是外因。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中更重要的途径,是激发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和内因是辩证的统一,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制度规范使教师有章可循,但更需要教师通过从容选择、思索、修炼等自省的形式,形成固化的内在素质。切莫将外因与内因关系倒置,或割裂开来,轻视或忽视内因的作用。有的中学,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上,重度约束、轻教师自身修养,重他律、轻自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一大摞,条条框框一大堆,却很少有为教师做实事、办好事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举措。有的学校,只强调教师“乐业”,而不关注教师的“安居”,上百名教师居无定所,学校却视若无睹。有的很少有尊师重教的举动,就连教师节也“泰然处之”,不理不闻。凡此种种,大都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1.职业道德。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从我国哲学观点来看,道德侧重个人自我内在德行修养的提升与超越。何谓“职业道德”呢?在现代化社会结构日趋走向理性、社会分工的历程中,维持人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的行为过程和人际关系随之改变。一位优秀的职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外,更有其职业道德的理论认知与处理所面对问题的实践经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教师扮演的是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拓展学生的个人潜能,同时教师应去除自我中心主义、本位主义观点,以宏观的事业处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需不断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自我的成长与进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自我身心的修养。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三、结语

教师是一门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传递学科知识外,更需在教学领域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面对异质性的学生观察其生活经验,聆听其心声,欣赏其独特性,善于运用多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每位学生能依自己的个性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让“教”与“学”活起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高校教师需彻底敞开心扉,融入到学生中,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拥有真实的自我,活出真正的自我,以成就自我。同时,唯有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有认同感,才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返璞归真,才能发扬师道精神。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7篇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1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2.2建立奖罚制度

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1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2.3建立监督制度

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3.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1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4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1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永宽.建设高素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8,(20):173.

[2]赵士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91—93.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8篇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1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2.2建立奖罚制度

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1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2.3建立监督制度

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3.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1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4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1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永宽.建设高素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8,(20):173.

[2]赵士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91—93.

[3]石子球.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87—91.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道德;教师规范;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104)01-0028-05

杨建朝,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副教授。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400715。

① 资助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2YJC880137);云南省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成“人”视角的教师德性研究(编号Y13038)。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其道德状况必然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普遍的功利化社会背景下,很多教师由于受到制度环境和个人欲望膨胀等的影响,德性状况出现了越来越令人忧心的情形。一些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归纳和述评,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与局限。

一、关于教师德性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教师德性问题,国内研究尚不多见,一般都是从麦金泰尔的德性观进行演绎,认为教师德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或内在精神品质,可以确保内在利益的获得,从而集中在道德条目的意义上,阐述教师应该具有爱心、责任心、应该公正对待学生,应该善良,宽容、同情等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周建平[1]、石峰[2]、陶志琼[3]。特别是在陶志琼看来,正因为现时代的教育精神需要,才呼唤教师的德性,善、公正、责任应构成教师德性的核心。[4]金生鈜在《何为好教师》中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伦理德性也进行了分析,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师要有正义感。[5]吴海燕持德性境界说,认为教育德性表现为七种境界: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6]教师需要为此而不断修身养性,提升德性境界。

关于教师德性的组成,学者的观点颇为零散,在界定上显得随心所欲。有的人把其界定为爱,包括“尊重、宽容、关怀、良心等基本德性”[7]。有的人偏重于德性之行,“他必须践行德性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德性并成为一个符合教育制度伦理原则的人”。[8]有人归结教师德性的具体表现,认为是品质、道德力量和教育行为准则。[9]有人把教师德性与幸福关联起来,认为包含“良心、善和理解力”[10]。另外,有论者把德性局限于某种品质进行阐述,例如,张楠楠把教师德性主要归结为公正,认为教师需要着力养成公正的德性。[11]

针对很多研究者把道德与德性不做区分,从而把教师道德与教师德性相等同的观念,宋晔对此进行了区分,认为后者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包含“关怀、宽容和良心”,前者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12]有论者提出,教师道德包含两个层面: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两者有不同的内涵,前者属于私德,主要靠个人修养,后者是底线道德,依靠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制约。[13]周建平持有的观点与此一致[14],并且针对流行的无私、牺牲、奉献的德性观,提出生命德性的观点。[15]对圣洁道德提出质疑的还有薛晓阳等人,他提出基于人性力量的“升华”德性。[16]

二、关于教师德性缺失的原因

当前教师受到社会多种不良因素及自身修养缺失等的影响,道德退降,德性缺失,这是学者研究该主题的主要原因,只是在探索原因时的立场和角度有差异。其中制度是最凸显的视角,例如认为高校制度文化中的能力主义的伦理倾向和底线道德在实践中的运行是教师德性提升的制度文化原因[17]。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只靠榜样德育、环境德育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如何提高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有三条原则,即学生参与,发展为主,服务生活。[18]另外,其通过分析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的突出表现、产生根源和解决对策,指出教师道德首先来源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切实保障,而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种途径。要妥善处理教师素质与教师待遇、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19]

另一种较为具体的观点把应试教育制度作为教师德性缺失的直接原因[20],其他原因包括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以往师德教育中泛道德主义教育的失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等[21]。还跟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教育产业化、制度不健全、德福不一致等有关,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伦理教育和健全职业道德规范[22]。有学者特别针对大量“无德而富”现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道德不能给人带来财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传统道德资源被瓦解,天命良知、因果报应失去制约力量[23],这直接导致包括教师在内的中国人把利益作为行为的首要标准,道德状况堪忧。

三、提升教师德性的对策与途径

受到社会制度不健全、伦理缺陷突出,过度功利化、长官意志盛行的影响,教师德性处于边缘化位置,“老实人吃亏”的社会现实迫使部分教师放弃了自己的德性修养,激烈竞争使得很多教师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教育行为标准,置学生发展于不顾。在此背景下,很多人研究了如何提升教师的德性水平,改变教师的伦理困境。杜时忠等人强调,学校德育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应审视社会正义,提倡主体精神。依据“自愿选择,理性判断”的原则,造就自制、理性和负责的个人。[24]他们认为制度德性对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尚欠深入认识,因而希望从制度伦理建设的视角解决德育低效问题,并引发了大量相关研究。其根本观点是:第一,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第二,不能回避制度德性。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缺陷。[25]显然,实施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产生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与理想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对我国教师道德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教师道德选择常常处于现实之生存与理想之正义的道德困境之中。为此应适度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使传统的教师道德变得更有弹性和张力。[26]曹辉基于现实的道德教育脱离了人们经济生活现实的困境,从人学视角研究了道德教育与经济生活的联系,人的经济生活及其道德教育意义等内容,从而使得道德教育不再与经济生活互斥。[27]在当前,从教育制度德性视角研究教师德性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例如,产欣斌认为学校制度德性是师德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师德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学校制度的德性欠缺所致。其还探索了学校制度公正的原则,认为师德在学校制度德性的观照之下,通过学校制度公正来匡正师德建设,以使师德建设走出误区。学校制度安排要秉持人本管理的理念。[28]

除了从制度德性研究教师德性问题外,其他教师德性提升策略相对比较零散。有的侧重德性提升的外在条件,有的侧重于教师德性提升的自我努力,自我实践。有研究者认为:为了提升教师的德性,必须重视其闲暇生活的建构。闲暇生活以其自由与和谐的本质与个体德性的根本发展指向相一致,闲暇生活的质量对于教师德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教师的闲暇生活存在时间缺乏、质量缺失以及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对教师德性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闲暇教育的制度建设,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保证教师闲暇生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而促进教师德性的提升。[29]

有研究者提出:具有“君子”人格是教师道德修养的现实目标。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必须通过教师主体的自律得以实现,但同时也需要外在约束机制即他律的完善,这就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责任。[30]问题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制定的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实际,抽象地想象出优秀教师的道德形象,然后要求教师努力修炼,争取形成“不求回报、一心奉献”的君子人格,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关于这类观点的批驳的文章也很多,例如:有学者指出:1. 德性是自主选择和完善的,是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思的结果。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做道德的裁判官。2. 德性高扬自由意志,其对立面是奴性,受制于物欲。3. 德性体现做人的尊严,即师道。[31]同理,有人认为教师德性主要依靠自我培育,并给予了培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德性根植于教师作为人的基本德性,又与其职业生活和专业角色密切相关,包含好学、关怀、宽容、责任等优秀品质。教师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教师道德的主体化、个性化过程,因此,自我培育是教师德性成长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教师德性自我培育的基本策略。[32]也有研究专门分析提高教师道德责任感的策略[33]和教师德性提升的方式[34]。审视与反思高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实践运行中的制度公正,可为教师德性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35]

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阐释教师的德性提升。[36]其他策略有:重视教育实践;加强体验;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制度环境。[37]有研究认为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省是其具体途径。[38]

唐爱民分析了教师道德发展的途径问题,教师教育中的技能主义、专业主义遗弃了教师职业的道德根性与教育的道德指向性,而道德发展是教师确证生命价值、提升教育品质、成就人生幸福的德性基础和基本担保。[39]张宁娟曾经研究了批判型教师的问题,把批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德性。[40]张博提出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矫正对策:包括客观上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主观条件包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自我调节。[41]

还有一些研究侧重对某些具有优秀德性的教师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其教育事业成功背后的个人品质。例如,有人详细研究了斯霞的教育人格、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心育人思想和她的教育艺术,体现了可贵的教育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力资源。[42]有学者为纪念黄济九十华诞写了《价值追求,是教师精神家园的扎根地》《师爱弘扬,是教师精神家园的奠基石》等;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南京师范大学鲁洁80华诞纪念,其弟子专门编写了纪念的论文集[43];浙江大学王承绪百年诞辰纪念;山东师范大学傅统先百年诞辰纪念等。类似的研究还有《珍视民族传统 重拾教育精神——谈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童心母爱:永不熄灭的教育精神——纪念斯霞诞辰100周年》等。王全林论述了大学教师担当知识分子责任的可能及其障碍性因素,是解决大学教师德性缺失的有效途径之一。[44]

四、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相关研究

与教师德性研究密切相关的教师道德问题研究非常多,但基本侧重于对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职业道德规范的分析和探讨,很多是以教材的方式直接阐述师德包括什么内容,怎么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例如:周延富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崇高、示范、深远”的特征,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渊博的文化素质、精湛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45]。于淑云和黄友安提出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46]

申继亮从道德、公德、法律三个维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论述,并对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和自我养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养成的途径和措施。[47]类似的编著还有:李黎、吕鸿的《师德与教师礼仪》,余维武、朱丽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钱焕崎的《教师职业道德》,连秀云的《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齐念等的《师德风范》,林崇德的《师德通览》,等等。在这类书中,很多论述教导教师要对学生仁爱、关怀、民主、尊重、公正、平等、宽容、理解,在交往中要为人师表、自尊自爱、真诚相待、积极参与、对话沟通、平等合作、客观理性,等等。我国近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则提出了一个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中亦蕴涵了一些德性内容,但更多的是对公民德性在社会行为外化的一些具体要求,而且还有很多的德性的内涵还没有在以上文字中列出。这些论述共同的特点是有说教,无分析;有要求,无讨论。不做本体的分析论证,也不能对这些道德要求提出质疑,只能遵照执行。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教师道德研究领域,檀传宝做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其代表性的专著有《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和《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前者从教师伦理学与师德范畴讲起,提出了教师幸福作为教育伦理范畴系统构建的起点,相继对教师的公正、仁慈、义务、良心等做出详尽的论述,最后以教师人格论作为全书的总结。[48]后者讲述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当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理论。[49]檀传宝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对教师德性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转向作用。

另外,有非常多的期刊杂志以教师道德为研究主题,提出教师道德的滑坡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例如认为教师道德在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同时,更要坚守教师道德的底线。相对于教师的利益,学生利益的优先性就决定了教师道德的底线是: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损害学生的正当合法利益。[50]有研究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构成是提升境界和操守底线,提升境界和操守底线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坚守。[51]

五、研究中的问题与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德性的研究内涵还处于简单演绎的层面,大多将其归纳为良心、善、公正、责任等,没有反映出教师何为教师的特殊性,与一般意义上人的德性表征没有区别开来,而提出的解决教师德性的策略又集中体现在强调自我修养和外在规范建设层面,难免落入窠臼,无法真正解决教师德性迷失问题。

除檀传宝等人的研究外,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大部分是以“外铄性”的社会价值取向为侧重点,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主要探讨社会如何要求、规范、约束教师,即教师应该怎样做以及如何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规范伦理学的范畴,对教师的道德成长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这些道德条目缺少教师内心的深刻认同,没能融入教师的心灵深处,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并对此智慧的把握,即在德性上不断提升,那么往往是空洞说教,无济于事,从现实教育实践来看,这些道德说教作用非常有限,教师从各种教科书和教师培训教材中都知道教师“应该”、教师“要”、教师“必须”后面的道德内容,但为什么那么多的教师却不遵循,为什么会出现诸多对学生发展不负责任的事件?许多老师不仅不充满爱心、还经常伤害学生人格、羞辱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

显然,已有研究基本都不太注重对教师道德的学理分析,即从教育本身的特性论证教师应该做什么以及其内在机理。在教师“应该”和“必须”的道德说教中,教师显然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而成为一个有待被社会塑造的“机器”,当这架机器被制造出来后,就利用它来制造产品——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学生。他们大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缺失德性的修养,这是现实教育的困境,让人悲哀。其根本原因是,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旨趣,热衷于教师道德规范的研究、制定并试图要教师完全遵守执行,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也都习惯于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一系列规范来要求教师。实际上,因为道德规范终究是外在的、强制的,教师往往不会发自内心地自觉执行。真正能够对教师教育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要是教师内在德性,这已经在教育伦理学研究领域中有所体现,一些研究者从德性伦理学出发,对教师德性问题有了初步研究。

但正如前面的综述所揭示的,一方面该主题的研究非常贫乏,零散而琐碎;另一方面,研究的层次大多还处于简单罗列和经验归纳。他们的研究重在揭示教师德性包括什么品质,然后要求教师自我修炼德性,而没有从本体论层面挖掘教师德性的本真,更缺少分析教师德性缺失的社会基础,并提出重振教师德性的路径。而且,尽管有学者指出了教师德性缺失的制度原因,试图通过制度育德来进行应对,但如何熔铸于教师德性提升中,尚未见详实的分析。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教师德性的现实表现和彰显路径,对教科书式喋喋不休的说教进行扬弃,坚决反对一种强加于教师的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应该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应该呕心沥血地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这种论调应该给予深刻的反思。“教师可以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可以有自己的道德追求,同时,教师也并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而是同普通人一样,只是一个追求道德完善的平常人。”[52]

总之,基于上述述评,从人性诉求对教育的要求来思考教师德性问题——即从本体论层面着手加以研究,从新的研究角度深入挖掘教师德性的遮蔽与凸显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为每个教师着想”,它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基于理性的选择自由,有自主探索的能力,其独特性理应得到尊重;每个教师的自由选择和独立人格理应得到保障,并且在充分自由的条件下,把有利于每个教师德性形成的价值真理揭示出来,让每个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去体悟、辨析,并按照基于人性的德性诉求去行动,让德性成为教师期待和向往的价值载体,而不是单薄无力的教条式说教。这对当前教师德性迷失困境的打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14][37]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3,184,195.

[2]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

[3]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4]陈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4.

[5]朱小蔓,金生鈜.道德教育评论(2008)[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27-235.

[6]吴海燕.论教育德性的境界[J].江苏社会科学,2001(2).

[7]王令.试论教师德性的内涵与实践[J].郑州大学学报,2012(7).

[8]段治乾.教育制度伦理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02.

[9]王荣德.教师道德教育论[M].科学出版社,2004.31-33.

[10]黎琼锋,吴佩杰.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张楠楠.教师公正德性的养成与实现[D].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12.

[12]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13]王艳.教师道德反思——从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德性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

[15]周建平.生命性教师德性:教师德性观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16]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17][35]蒋文昭.教师德性的制度文化困境及超越[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18][19]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20]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1]李先军.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对汶川大地震中师德状况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22]陈法宝.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的归因分析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23][24]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5]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26]高晓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的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27]曹辉.道德教育与人的经济生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8]产欣斌.制度公正与师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6硕士论文,2006.

[29]申明.闲暇生活与教师德性之提升[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30]张黎.自律与他律:论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教师德性的生成路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1]金沙.道德规范与教师德性[J].中国德育,2008(12)

[32]郭清丽.教师德性的自我培育[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3]李先军.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对汶川大地震中师德状况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34]周小山.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44

[36]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40-43.

[38]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9]唐爱民.道德成长:教师教育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40]张宁娟.论批判型教师及其成长[J].教育学术月刊,2008(1).

[41]张博.对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现象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

[42]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7-18.

[43]戚万学,等.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4]王全林.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45]周延富.教师道德规范与修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46]于淑云,黄友安.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7]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8]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9]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0]郝文清.论教师道德的底线[J].齐鲁学刊,2010(5).

[51]尹玉英.教师道德建设:提升境界与操守底线[J].嘉应学院学报,2011(4).

教师道德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社会道德是一个网络式、普系化结构,教师道德在这个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特珠地位。这种作用表现在他对社会新一代迸德品质的形成;对社会新型道德关系的形成;对社会道德的进步巨大促进作用中。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是一个即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此谈点浅见。

社会道德结构是一个网络式结构,是各种道德多样化的统一。随着教育的产生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历来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

人类的社会生活按其基本特征可以划分为三大基本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除了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都适用的一般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外,在一些领域还需要特殊的道德手段来调节。与此相适应,社会道德可以具体分为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大部分。

各种道德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因时代而异的。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广泛的社会分工,道德调解主要局限在氏族内部的公共生活中,因而氏族的社会公德居于主导地位;进人阶级社会,道德也分化为阶级的道德,所以社会公德的主导地位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所代替;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从根本上清除了阶级对立产生的根源,虽然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具有较高程度的公德性质,但是这些原则的具体化除了表现为场所道德而具有的普遍的适应性之外,它更多的是表现为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特殊性。据此可以说,职业道德是我国现行道德结构中的骨干部分。

职业道德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和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以致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不下千百种的职业行业。在各种职业行业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这种职业关系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产生相应的职业道德进行调解。正如恩格斯说过的:“实际上,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诸种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职业生活实践告诉人们,人们的职业生活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直接同机器、物品、植物和动物打交道。他们对人的关系是通过他们与这些对象(即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情况则是,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直接面向着人的。尽管在两种情况下,道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在直接面向着人的职业活动,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的道德不能不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并成为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还要看到在各种直接同人打交道的职业活动中,如国家管理人员的职业活动,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活动、科学工作者的职业活动、艺术工作者及各种服务行业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都值得关注和探究,但是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更是不容忽视的。道理很明显,教师的职业活动不是一般地与人打交道,而是培养人、教育人。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书育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事实正是如此,教师的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范围,调节手段,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职业道德不可比拟的。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道德在道德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特殊性是通过教师道德的作用具体地体现出来的。

首先,教师道德在进行道德教育形成新一代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知道,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根木上说来,它不能靠历史的道德传统习俗的感染而成,也不能由社会经济发展而自发的产生,而是要通过教育从外部撇输。从纵的角度看,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不同,譬如,儿童时期主要接受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主要接受学校教育;成年时期主要接受社会教育。每个时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主体都是不同的。然而纵观一个人的一生中的这几个时期,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看,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这段时间里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占希腊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的好:“教育改造了人,在改造人的同时,建立(人的第二)本性。转引自(教师道德》第12页]。而要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教师必须”言传”,教导学生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如果不指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是羞耻的;·一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指教师)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做”。(柏拉图:转引自(教师道德)第3页)而要如此,教师首先必须明辨善恶是非,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身教”,正人先正已。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动去教育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必须懂得教师的思想、感情、育语、行动,对学生时时,处处起着耳需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据国外调查材料证明,教师的性格特征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精力旺盛,反应质为0. 46;好交际,反应质为0. 40;团结,反应质为0. 34,固执,反应质为0. 33。这一切都充分证明,教师道德在形成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优秀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教育职能。

其次,教师道德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诸因素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在氏族内部关系中处于主要地位;进人阶级社会则被政治、法律等关系所取代而处于从属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道德关系将逐渐加强,最终将上升到主导地位。任何一种道德关系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的建立无疑将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道德在这一点上恰恰表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第一,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十分泛,它作用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而。教师道德内容告诉我们,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除学校内部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集体,教师与学校领导这些关系之外,还包括教师同社会、教师同学生家长等一些关系。因此教师道德不仅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而且还通过学生对家长以及社会的道德风貌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教师道德作用范围的这种广泛性必然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第二,从纵的角度看,教师道德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教师道德在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能时他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里青少年都经过良好的道德教育,都成为道德高尚的有修养的人,那么整个社会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实现就会大有希望,同时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主义关系建立带来美好的前景。第三,教师道德在改善不良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创造条件。社会的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有,有旧的东西,也有新的东西,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也有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有好的社会风气。也有不好社会风气,因此,必须积极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而“几十万教师—这是一种推动工作启发人们思想,同目前群众中还存在着的偏见作斗争的机构”(列宁: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68页)教师道德在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能中不仅能够及时纠正不良风气对学生道德的影响,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产生出正确辩别,认识和白觉抵制战胜各种不良影响的道德觉悟。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无疑将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教师道德对社会道德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道德发展史表明,人类道德自从产生之时起就是曲折前进的。尽管这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矛盾的过程,但是总体看来人类道德是在不断进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出:“道德对社会解放过程和个人精神完善产生良好影响的可能性的不断增长,乃是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季塔连科著第26页)而教师道德恰恰在社会解放和个人精神完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它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已有的思想资料,并在此基础卜加以发展。正如马克思讲的:“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精神事实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4页)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种发展和继承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正是由于教师的辛勤努力才使新的一代在认识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新的社会主义道德。因此,教师的道德当然也不能不在道德进步的历史上打下深深的印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共至可以说,没有教师道德作为重要保证,人类道德进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语)那些为人类道德进步作卓越贡献的教师的道德情操,永远为后人所怀恋所景仰,所效法。

上一篇:教师政治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心得体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