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指标范文

时间:2023-03-14 17:17:51

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范文第1篇

148168个。在饮水型病区完成改水降氟的村(屯)占病区改水任务的46.02%。在燃煤污染型病区完成改灶任务的占病区户数的19.19%[1]。为了观察和评价防治效果,1991年开始在全国设24个重点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但国家尚未制定出规范化的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法标准,仅依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的规定进行。通过5年全国重点监测工作实践,试图选择出客观、灵敏、简便、适合大面积病区监测的方法,易于实施的指标。现综述如下。

1环境氟含量指标

1.1饮水氟含量是反映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源和环境氟的唯一客观指标,一些资料报道病情与饮水含氟量呈直线相关关系[2~5]。全国5年监测汇总资料[6],表明改水后饮水含氟量稳定在1.0mg/L以下的病区,儿童尿氟水平、氟斑牙患病率、成人骨X线阳性改变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饮水含氟量不仅是划分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客观指标,也是病区控制、评价防制效果的客观指标,是理想的监测指标。

1.2空气氟含量是评价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因和采取防制措施后降氟效果的客观指标。只要炉灶质量合格,使用方法正确,空气氟含量就能明显下降,如蹇曾山等人报道[7],分别于改灶前后采集106份空气样品,测空气氟浓度,较改灶前平均下降85.80%,最高下降95.34%。陈兴源等报道[8],改灶前测空气氟浓度最高值为0.2147mg/m3,改灶18个月后下降至

0.0031mg/m3。因此,空气氟含量是评价室内空气氟污染程度和改灶降氟效果的理想监测指标。

1.3总摄氟量也叫人均日摄氟量,是机体通过各种摄氟途径每日摄入氟量的总和,是反映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人群机体摄氟总体水平的客观指标,总摄氟量与生物效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有很多资料报道,氟斑牙和氟骨症患病率与摄氟量呈剂量反映关系[9~12]。但总摄氟量这一指标,实施复杂、调查难度大,工作量大,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摄氟途径不同(如呼吸道和消化道)虽总摄氟量相同,其生物效应并不相同。因此,监测工作不宜采用这一指标。

1.4玉米氟含量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尤其是中、重病区居民均以玉米为主食,因此,玉米含氟量的多少,决定总摄氟量的多少,玉米含氟量越高总摄氟量就越高。作者曾调查[12],燃煤污染型病区居民摄氟途径,95%是通过消化道摄入的,通过呼吸道摄入的仅占总摄氟量的5%左右。由主食摄入的部分占消化道摄入的85.68%。辣椒含氟量虽然较高,但毕竟是副食,食量较少。经煤火烘烤过的玉米含氟量可达几百mg/kg,高出原来含氟量的几十倍,乃至几百倍。改炉改灶后可使玉米含氟量明显下降[13~15]。因此,以玉米为主食的病区,玉米含氟量也是评价降氟效果的客观指标。

2病情指标

2.1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患病率,尤其是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与饮水含氟量或总摄氟量呈明显的剂量反映关系[2~5,9~10],是反映病情的客观、灵敏指标。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适用于大面积人群调查,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病区采取预防措施以后,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会逐年下降[6,16],经几年或十几年后可降到非病区的程度。朱洪波等报道改水和改灶降氟5年以上的8~15岁人群氟斑牙患病率和患病的轻重随时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17]。因此,氟斑牙患病率是病情监测的唯一较理想的指标。

2.2地方性氟中毒临床症状和体征常见的症状有疼痛,特别是腰背部及四肢关节。四肢及躯干麻木或感觉异常,其次是疆硬,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主要体征有,关节疆硬、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变形、弯腰驼背,甚至瘫痪,采取防制措施以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孟宪才等报告[18],改水1年后临床痊愈率1.43%,2年后增加到35.71%。高洪信等报道[19],活性氧化铝降氟2年后症状由61.97%降为26.76%,体征由26.76%降至14.08%。通过5年对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16],表明采取防制措施以后多数监测点症状、体征检出率有所下降,但个别监测点下降不明显或有升高。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各学者报道资料亦不一致。体征改变比较客观,但必须与X线改变结合起来,可以做为防制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

2.3氟骨症患病率氟骨症患病率也是反映病情的客观指标,很多调查资料[4,10]证实氟骨症患病率随饮水含氟量或摄氟量增加而升高。黄长青报道[20],改水5年后有47.62%的患者骨X改变出现好转趋势,有14.29%的人原有的异常X线影像恢复了正常。说明采取预防措施后,经一定时间骨X线改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和恢复。因此氟骨症患病率可做为防制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但并不是理想的指标,轻病区可无氟骨症病人,在轻、中病区大量调查氟骨症是不合算的,实际调查中拍片也有困难,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无X光机。远离县城交通不方便的病区人群很难集中到县城做X线检查。大面积人群监测,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很难实施。

2.4尿氟含量是反映机体氟负荷水平和摄入氟量的特异性指标,群体尿氟含量与饮水含氟量、总摄氟量、氟斑牙患病率呈剂量反映关系[4~6,9~10]。因此,群体尿氟水平可以反映出病区人群的摄氟情况,间接反映出降氟效果,通过5年全国重点监测总结资料[6,16],表明只要环境氟含量降到允许标准以下,人群尿氟水平会逐年下降,经几年后可降到非病区水平,故群体尿氟水平可做为防制效果观察的监测指标。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的正常值,各地区报道结果相差很大。在水氟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尿氟检出值与氟斑牙严重程度是不一致的。尿氟值受很多因素影响。正如王连芳报道,群体尿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排氟情况,间接反映摄氟情况,因而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但应注意尿氟倾向于反映近期摄氟情况,且受气候变化、饮茶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监测指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环境介质含氟量的指标,主要有水氟、空气氟、粮食氟。二是反映病情和人体氟负荷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氟骨症患病情况及人群尿氟水平。因这些指标较为灵敏、客观,而且在监测工作实践中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以最低的经济条件,达到监测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孙玉富,于光前,付可为,等.我国地方性氟中毒应采取的防治策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7,16(6):387

[2]汤瑞琦,刘昌汉,崔国权,等.饮水氟标准的研究—饮水氟与氟斑牙及龋齿患病的关系[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5,4(3):291

[3]王连芳.青少年氟斑牙患病率及其在地方性氟中毒研究中的意义[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6,5(2):114

[4]戴国钧,高洪信,张广洪,等.饮水含氟量与地方性氟中毒关系的定量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8,7(1):21

[5]刘华莲,程学敏,高玉真,等.水氟浓度与人体健康效应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3,8(1):21

[6]孙玉富,于光前,赵新华,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5年汇总分析[J].第五届全国地氟地砷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217

[7]蹇曾山,蹇新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预防措施的研究—改灶降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5,4(3):297

[8]陈兴源,苟延佩,陈正刚,等.改炉降氟防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实验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5(1):55

[9]吴德良,李优良.燃煤污染地氟病区总摄氟量与氟斑牙患病的相关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0,24(1):1

[10]孙玉富,滕国兴,于光前,等.摄氟量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12(6):351

[11]白学信,周定友,马何,等.燃煤型地氟病病区划分标准问题[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5(4):237

[12]孙玉富,滕国兴,于光前,等.燃煤污染型氟病区居民摄氟量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2,7(增刊):15

[13]吴广恩.煤烟污染型氟中毒[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6,5(4):267

[14]封厚培,程云联,蒲朝文,等.优选玉米干燥方式减少氟污染[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1,6(3):177

[15]郑茂之,陈连璋.改灶降低人群氟暴露水平的五年效益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12(6):356

[16]孙玉富,于光前,赵新华,等.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5年汇总分析[A].第五届全国地氟病地砷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244

[17]朱洪波,于秉性,严本武.湖北省改水改灶降氟考核及评价[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4,13(3):184

[18]孟宪才,秦玉平,陈培忠,等.氟骨症病人饮低氟水后的变化规律[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1,10(2):95

[19]高洪信,李增胜,赵风岐,等.家庭活性氧化铝饮水除氟实验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3(5):308

监测指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才能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重要环节包括采集、整理和分析舆情信息,需要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评价揭示网络舆情信息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指标是在评价某些研究对象所确定的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统一整体,用于反映网络舆情的综合状况,揭示其中的各个方面。本文首先介绍舆情监测的来源范围,接着阐述网络舆情监测指标的构建原则与内容,提出从主题汇聚、热度、内容倾向性、预警等方面构建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1 网络舆情监测来源

网络信息的来源不断趋于多样化,从传统的新闻网站、博客论坛,发展到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应用[2]。准确把握舆情态势,防止监测分析片面化,需要增加信息来源范围。然而,舆情监测难以捕获所有网络信息,网络舆情的来源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网络上,表现为围绕新闻、事件、问题与个案等产生的网络信息。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选择主要包括:

(1)主流媒体新闻网站。网络新闻是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特别是主流媒体的新闻。重大性与突发性舆情都会及时出现在主流媒体,聚集大量网民跟帖评论,是舆情的重要来源与传播源头。(2)论坛。在网络社区中,网民会发出具有个人观点看法的各类信息。在舆情监测工作中,接触到的近半信息都来自于各种论坛。(3)博客。博客是个人分享、交流思想知识的空间,会对热点和新闻事件、特定话题和现象发表个人评论,是舆情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博客数量众多,主要采集专家、知名人物的博客及网民回复。(4)视频网站。视频网站是社会生活和事件的记录与者,并且大多视频网站提供给留言功能,比如优酷、爱奇艺等。视频信息鲜活,网民会分享观感看法与态度,视频标题与描述信息为舆情数据的整理分析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以往工作容易忽视这类舆情载体,而实际中一些舆情事件会较早通过视频网站传播。舆情监测工作需要重视视频信息的价值,及时采集抽取其中的有价值信息。(5)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应用上,国内主要是微博和微信。微博相对数据开放,数据量巨大,很难在较短的轮询时间窗口完成采集遍历。所以,与传统博客类似,选择其中的部分微博。微信主要限制在个人通讯范畴,主要将微信公众号作为舆情信息来源。另外,一些网站由于赢利、点击量等原因,有意甚至恶意炒作负面信息。所以,要区分标识这类信息来源。同时,在采集器设置上进行一定限制和过滤,避免采集处理过多无效无关数据。

2 监测指标构建原则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包括:(1)主题性。具体的舆情工作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其舆情内容具有鲜明的主题、行业或领域性质。舆情监测的目的是及时识别问题与风险。因此,舆情指标应对各类信息做出灵敏响应。(2)可靠性。指标的选取要有相对可靠性与稳定性,确保指标的使用在时间上有延续性[1]。(3)系统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内容众多。指标体系一定要尽量全面完整形成整体,覆盖舆情工作流程,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网络舆情特征。(4)实用性。舆情监测指标必须反映舆情演化趋势与客观规律,符合网络舆情工作需求与相关流程,便于分析和引导舆情。同时,指标的计算分析结果要尽量便于理解与解释说明,为舆情简报等工作提供必备的数据支持。

3 监测指标体系

(1)主题聚合

按照内容相关度准确关联聚合舆情信息,是准确把握舆情整体走向、媒体与网民言论态度的前提。主题聚合即指依据信息内容实现信息的分类与聚类,是舆情话题发现与话题追踪的基本支撑。从技术实现角度,主题聚合涉及信息内容分析,大多都是基于词语匹配的聚分类方法实现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等主题聚合功能。然而,文本中存在大量词形不同,但意义关联的近义词、同义词与相关词,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新闻、帖文会出现在不同的页面与帖文。舆情信息中包括大量短文本,特别是网民回帖评论,存在明显的语义特征稀疏问题。分类体系只限于关键词本身,不具备主题词的语义描述,容易影响聚分类的准确率与召回率,主题聚合指数的性能会受到明显限制。一个解决方法是构建语义知识,并扩展语义计算模型提高分析的准确程度;利用当前的最新技术,比如深度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具有多隐层的学习模型,以海量舆情数据作为训练集,学习扩展语义特征,提升内容分析的准确程度。

(2)热度

舆情热度衡量舆情被关注的程度与传播范围。舆情热度主要包括舆情关注度、传播覆盖度、舆情权威度等二级指标。一些研究提出地域关注度指标[3],但网民IP地址对于第三方采集系统是难以大范围直接获取的。其中,舆情关注度采用主题内容下舆情信息的关注数量衡量,具体是篇目、浏览、回复数量的综合加权值,一般以线性累加和公式计算。该指标主要从网民角度,衡量舆情内容的被关注程度和感兴趣情况。覆盖度是指主题信息在采集来源站点中出现的比例。舆情信息来源站点是经过筛选的,代表舆情在整个监测范围内的传播程度。由于信息来源规模与特点不同,所以需要对来源类型预设参数再进行比例计算。权威度指舆情信息的来源权威度,比如人民网的权威度较高而小型商业新闻网站的权威度低,知名公众人物的博客权威度较高。权威度通过预设参数区分主流媒体、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的来源指标。最后,将以上二级指标综合加权,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主题热度。

(3)内容倾向

内容倾向是信息内容中包含的观点态度,内容倾向指标用于统计舆情信息中的各类情感倾向类型数量。倾向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正面(褒、支持)、负面(贬、反对)。文本中的句子不仅包括情感词,而且包含一些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形容词、程度副词、感叹词、否定词等影响判断情感倾向的因素。区分舆情的倾向性,需要构建情感词库作为智力支撑,才能提高情感判断的范围与准确性。比如鄙视、侵犯属于负面动词,而拥护、赞扬属于正面动词,安全、漂亮属于正面形容词。“鄙视这种言论”,“这种装置不安全”,可以依据其中的动词形容词判断情感倾向。

传统手工构建的情感词典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实际运用。考虑到技术实施的快速性、易用性以及语义问题。借助已有情感词典构建基本情感词库,运用Word2Vector工具将语料库(比如已采集舆情信息、维基百科知识)转换为词向量,计算其他词语与已知情感词的语义距离,构建情感词特征空间[4]。通过扩展情感词库,判断广泛的情感倾向。舆情信息中的回帖或评论大多由较短句构成,其中句子s中的情感词表示为,s的情感类型。其中,表示词wi的倾向类型。如果wi前面否定词个数是奇数,则反置wi的极性倾向。将倾向性判断问题转化为文本分类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判断各种长短文本的情感倾向,得到主题信息的情感态度频率分布与内容倾向趋势。

(4)预警

网络舆情表现为海量的网络信息,舆情变化程度对应相应数据的特征与趋势。所以,监测分析数据变化可以描述舆情的影响趋势,对网络舆情进行危机预警。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处理存在应急准备不足,报送时间不及时,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等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舆情预警能力相对较弱。舆情监测需要增强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将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收集有效数据,向深入研判与预测舆情的趋势方向拓展。常用的思路与方法是:预设时间窗口,获取主题信息数量,内容敏感程度,负面倾向性评价数量比例,传播范围等基本特征与指标。计算历史窗口下的信息增长率、增长梯度等变化程度,评估舆情信息的数据变化趋势并制定预警级别。进而,以数据挖掘为核心技术,应用不同的数据模型方法,比如传统的多元回归、贝叶斯网络、决策树、支撑向量机等预测舆情发展趋势。如果大于某阈值或符合预定模式,认为需要预警,即从海量网络数据中预判出潜在的危机隐患。

参考文献

[1] 王铁套,王国营,陈越.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舆情预警模型[J]. 情报杂志,2012, 31(6):47-51.

[2] IRI网络口碑研究咨询机构介绍及研究方法[EB/OL]. http:///wiki/网络舆情指数体系.

[3] 李雯静,许鑫,陈正权. 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设计与分析[J]. 情报科学,2009 (7):986-991.

[4] 黄仁,张卫. 基于word2vec的互联网商品评论情感倾向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16(6):387-389.

作者简介

监测指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监测指标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染防治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保护的前提,是实施生态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

一、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生态监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综合性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2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3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

从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问题、所受的环境压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指标可分为条件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其中条件指标又可分为反映指标、暴露指标和生态指标。反映指标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在各层次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组合状况的环境特征的指标;暴露指标是关于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压力大小的环境特征指标;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

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一般来讲,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代表性指标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2敏感性确定那些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并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以此反映生态过程的变化。

2.3综合性真实反映生态环境问题。

2.4可行性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要便于操作。

2.5简易化从大量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

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进行研究。

2.6可比性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应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

2.7灵活性对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指标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

2.8经济性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

2.9阶段性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先考虑优先监测指标,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也可分阶段实施。

2.10协调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尽量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CEMS)相协调,以便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根据专家意见和安徽省实际,下列指标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农田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三、结语

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扩展和对环境监测的新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为满足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的要求,我们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开展了一些生态监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吴忠勇.生态监测指标选择一般过程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6,4.

[2]王洪庆,陶战.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探讨

[3]张增祥,彭旭龙.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动态监测的空间信息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4]刘晓强,申田,连兵.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研究

[5]张坤民,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

监测指标范文第4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监测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强化小康达标创建中的组织领导工作,区、镇街两级的小康创建工作职能组集中办公,协调配合,着力解决民情民意调查中老百姓反映的问题;突出民生改善,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实施了“信息救助”、“对无固定收入老人发放生活补助”等民生工程;大力宣传小康知识,组织宣传队、宣讲团、电影放映队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百姓关注小康进程,参与小康创建,共享小康成果。小康创建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1、指标的总体完成程度

至今年一季度,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5个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小康目标值,到6月末,大多数指标又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实现了以区为总体的全面达标,实现程度达到百分之百。

2、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

至6月末,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具体达标情况为:

(一)经济发展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在20*年已经达标的基础上,*年—*年指标水平又有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1.8个百分点。

(二)生活水平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年已经达标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上年同期增加2.87平方米,高于小康目标值3.65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3平方米,高于小康目标值3平方米;农村100%的行政村通灰黑公路;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7.9平方米,高于小康目标值15.9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68.8部,比上年同期增加18.8部,高于小康目标值68.8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3.7台,比上年同期增加11.7台,高于小康目标值3.7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20%,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4.4个百分点。

(三)社会发展类: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初中毕业生入学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在上年末已达标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经评估依然达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分别高于小康目标值10个和15个百分点;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达97.1%,比上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高干小康目标值2.1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8%,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8个百分点。

(四)生态环境类:城市绿化覆盖面为40.8%,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0.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33.5%,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小康目标值13.5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质量指数,比上年同期减少1.8分,高于小康目标值1.3分。

二、小康监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我区小康统计监测工作的情况看,区和镇街上下联动,各部门积极配合,协调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小康指标监测的指标先行和风向标的作用。随着今年全区总体全面达小康时间节点的逼近,小康监测中的有关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监测的基础工作及基础数据支撑问题。小康监测的基础规范化及基础数据支撑是做好小康监测工作的保证。11个负有小康指标监测的部门,要从现在开始,着手将20*年-20*年以来的基础数据按规范化要求进行整理,建立档案,以供省市核查验收。

二是指标数据监测的波动性问题。从监测的情况看,大部分指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巩固和提升。但还有少数指标,如:“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上下波动,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指标,二季度比一季度减少了4.9分。对此类情况要及时跟踪和关注,可以不受季度、月度时间节点的限制,进行情况专报。

三是指标监测数据达标验收中的问题。今年是我区总体全面达小康的攻坚之年,要确保25项小康指标数据的“过硬”,其达标情况能得到省主管部门的确认。各部门要注意资料积累,形成历年小康指标监测全过程的有说服力的文字材料,便于在达标验收中汇报使用。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沟通,掌握情况。积极加强与省市级对口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具体业务要求的变动情况。积极邀请省市相关部门到我区进行业务指导,提前进入达标验收的对接阶段。

二是强化对镇街小康监测工作的指导。按照《*区及镇街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切实做好全区和镇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工作,希望11个部门在做好全区小康监测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镇街小康监测工作的指导,科学、客观的帮助他们开展可行性分析,避免盲目乐观,低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监测指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路运输业 供求均衡理论 统计与监测 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59-02

道路运输业的统计监测指标一直是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现行指标体系多企业层面指标,少行业或宏观层面指标,不能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多数量与总量指标,少质量与结构指标,不能及时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本文从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有效性出发,构建了两层面七要素共43个指标的统计与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分析研究行业的实际运行及其动态。

1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分析

道路运输业统计与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从宏观层面、行业或企业层面对现有指标归类汇总。宏观层面包含供需分析、社会贡献、保障机制、科技发展四要素,行业或企业层面包含运输生产、竞争能力、节能减排三要素。本文对新创或综合性较强的指标进行了解释说明。

1.1 道路运输业宏观层面的统计与监测指标

1.1.1 供需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道路运输业的供给情况为总量不足且结构性矛盾突出,需求情况为增长迅速且层次趋于多样化。因此从供需角度构建指标,有助于研究供需的总量与结构平衡。

(1)需求角度。

需求角度构建的指标主要有道路运输的旅客需求量、道路运输换算周转量的比重。由于高速公路的数据取得方便、真实性强,故选用高速公路货车通行量、高速公路货车货总重这两个指标间接反映运输业的整体需求情况。本文仅对道路运输的旅客需求量和道路运输换算周转量的比重进行解释和分析。

①道路运输的旅客需求量:旅客需求量不等同于旅客运输量,但二者存在密切关系。我国道路运输业的运力明显不足,故不能按照运输量指标反映社会公众的出行需求。一般而言,道路运输规划设计的旅客运输量滞后于旅客需求量。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以前年度旅客运输量的数据并计算调整系数,即:

旅客需求量=旅客运输量×调整系数

②道路运输换算周转量的比重:该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业完成的换算周转量占全社会换算周转量的比重,可以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对道路运输业的需求程度,计算公式为:

(2)供给角度。

供给角度的指标从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①运输供给能力:运输供给能力可以反映道路运输业向社会提供运输能力的大小,包括旅客(货物)周转量、运输场站拥有量、从业人员数量、拥有的车辆总数及各车型车辆的数目、汽车维修企业数量、各种级别汽车监测站数量等指标。

②运输供给结构:运输供给结构研究的是道路运输业内外部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故包含的指标主要有道路运输业换算周转量占全社会换算周转量的比重、等级道路比率、各种车型车辆数的比例、公司化企业和个体企业比例、不同等级的从业人员比例。

1.1.2 社会贡献

道路运输业的社会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劳动就业率。因此选取的统计监测指标为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道路运输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本文仅对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率进行解释和分析。

1.1.3 保障机制

道路运输业的保障机制可以从国家现行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政府扶持力度的强弱进行分析。

(1)国家现行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道路运输业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利于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增强其竞争力、稳定其发展。但该指标很难被量化,建议选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如“完善”打5分、“较完善”打3分、“不完善”打1分。

(2)政府扶持力度的强弱。

政府对道路运输业的扶持是其健康运营的基石。扶持的内容包括人员调度、资金配置、政策变动等方面,这些都将对行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分析该指标可以研究并预测行业可能的发展方向。该指标也不易被量化,建议选用“强、中、弱”等评语描述即可。

1.1.4 科技发展

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能力及水平、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提高竞争力、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构建的指标为科学技术水平和道路运输业的行业信息化投入比。

(1)科学技术水平。

该指标的构建时依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

式中:Q为产量,用道路运输业的总产值计量;K为资本;L为劳动力;

A为技术水平;α、β为指数。

它的对数形式是:

设: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用回归分析法估计参数A,即可测度道路运输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2)道路运输业的行业信息化投入比。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与行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有密切的关系,该指标可以用来反映道路运输业的信息化水平,并通过与其它运输方式进行对比,衡量该行业的信息化投资力度和重视度。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1.2 道路运输业行业或企业层面的统计与监测指标

1.2.1 运输生产

运输生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本文仅从道路运输业生产的投入、经营和使用三个阶段进行指标的构建。

(1)投入阶段。

道路运输业的特征之一是资本密集度高,因此投入阶段以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用的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率和不同投资主体所占比例。

(2)经营阶段。

该阶段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研究来分析企业生产活动的合理性。本文选用客货换算运量综合投资产出收益和客货换算周转量综合投资产出收益来反映道路运输业的经营现状。这两个指标分别从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占报告期的投资额比重来分析行业或企业投资的产出收益。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3)使用阶段。

道路运输业的投资回收情况可以反映生产过程的使用是否合理。通过投资回收年限、投资回收率等定量指标以及相关人员对客货源是否稳定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动态反映运输业的生产情况。其中投资回收年限的计算公式如下:

1.2.2 竞争能力

影响道路运输业竞争能力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探讨运输规模大小和服务质量高低这两个因素。

(1)运输规模。

运输规模的大小可以通过车辆数和就业人员数来反映,选用的指标为总车吨(客)位日及就业人数增长率。其中,车日可以动态把握企业车辆数量的变化,而总车吨(客)位这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运输企业的扩张速度或规模大小。

(其中i为车型;为i型车的总车日,为i型车的标记吨(客)位)

(2)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的评价依赖于人的主观期望与实际体验的差异,它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从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准确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安全性选用行车事故伤亡率;便捷性选用运送速度;经济性选用平均单位运价;准确性选用客运的发车正点率、货运的货物差损率。本文仅对平均单位运价进行解释说明。平均单位运价即每单位换算吨公里所需的费用,该指标从消费者角度评价其是否乘有所值、运有所值。

1.2.3 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意味着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用供求均衡理论,道路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可以从降低能源需求和增加能源供给来实现。本文从组织管理、需求调控、能源使用三个角度进行指标的构建。

(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主要从提高运输效率的角度对道路运输业进行统计与监测,选用实载率和拖运率两个指标。实载率是反映车辆里程和载质量利用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其与运输生产管理、货源的充足程度及其时空分布、运输组织方式等因素相关;拖运率指标可以反映运输业挂车的现状及使用效率,该指标的能反映道路运输业的运输组织质量、车辆配备及构成、政策制定及落实等情况。

(2)需求调控。

节能减排的重心是引导公众出行的理念,减少使用能耗较大的交通工具,提倡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故选取的统计监测指标为公共交通承担客运量的比例、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人次和私家车的增长率。本文仅对使用自行车出行的人次进行解释和说明。

①指标的数据获得。

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的功能一般包括:租车、还车、IC卡查询、租车还车记录查询以及后台管理系统,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网点开通、运营等的管理、自行车租还信息、费用信息的统计等。因此,该指标可以依据自行车租赁的后台管理系统获得。

②指标的作用。

公共自行车有节能环保、方便灵活、缓解拥堵、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等优势。通过对该指标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公众的环保意识、出行习惯,为企业租赁点的设置、自行车数量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持。

(3)能源使用。

能源使用从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和新能源的使用进行统计监测。交通工具消耗的常规能源主要是汽油和柴油,这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使用时应提高利用效率。新能源因其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效率等优良性质而备受关注。选取的指标有:百车公里燃油消耗量、百吨公里燃油消耗量、单位运输业增加值耗油变动率、新能源车辆的比例。本文仅对单位运输业增加值耗油变动率和新能源车辆的比例进行说明。

①单位运输业增加值耗油变动率:该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道路运输业增加值每增加一单位引起的耗油量变动,可以反映能源的利用率、投入产出效率、运输组织是否合理等。计算公式为:

②新能源车辆的比例:该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道路运输业使用的新能源车辆数占该行业车辆总数的比重,主要用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或企业对新能源的认知度以及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对道路运输业指标的分析,本文构建的道路运输业统计与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 结语

本文运用供需均衡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构建了两层面七要素共43个指标的统计与监测指标体系,以便系统全面地反映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但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建立在有关数据充分获得且正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实际操作中不一定能满足,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道路运输业信息传递机制的规范和监管。本文有些指标的设计仅从理论上分析探讨,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此外,必须注意到道路运输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应注重相关指标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统计监测的需要。

(指导教师:袁长伟,张志俊)

参考文献

[1] 张志俊.低碳交通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调查方法的确立[J].统计与决策,2011(8):44-46.

监测指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 遥感监测 环境因子 指标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76-02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选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均为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如前所述,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土壤侵蚀监测和水土保持治理监测。土壤侵蚀监测核心内容即监测土壤侵蚀类型、范围、程度、强度等信息,水土保持治理监测则监测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内容及治理措施对于减缓、抑制流失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水土保持成效监测,如治理前后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等的变化,通过定量指标来监测这些变化。两者相辅相成,其中土壤侵蚀监测的动态变化为后者水土保持监测提供了侵蚀变化的信息,两部分内容的监测又都体现在对于一系列地表环境要素、气候要素和人为活动因子的监测,所以在实际监测过程中水土流失现状的监测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监测是密不可分的,可以用同一指标体系。

水土保持监测从影响土壤侵蚀、反映水土保持成效的自然环境因子、人类影响因子(如土地利用、开发建设项目等)、土壤侵蚀状况、治理措施监测和治理成效等五个方面建立其指标体系。

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区域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或抑制因子,也是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客观反映,是水土保持监测首要考虑的指标因子。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自然环境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由其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为自然侵蚀(地质侵蚀),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貌自然演化的过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不断以各种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正常侵蚀的自然过程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和越来越剧烈的影响,使土壤侵蚀现象由自然侵蚀状态转化为加速侵蚀状态。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些自然因素来改变侵蚀力与抗蚀力的大小对比关系,使得土壤侵蚀加剧或者达到水土保持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等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因素和水土保持成效的客观表现,而土地利用则代表了人类作用于地表的结果,同时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的积极因素和加剧土壤侵蚀的消极因素两个方面。而选择上述环境因子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需要考虑其时空尺度表达,不同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决定了地质地貌演化、气候变化、植被与土壤形成与演化等自然过程的信息描述,也决定了各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口数量变化与分布、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过程、形式、范围和强度等评价的精度与可信度。因此环境因子指标的选取和研究尺度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

1 植被因子

作为地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与一定的气候、地貌、土壤条件相适应,受多种因素控制,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最大,对其它因素的变化反映也最敏感。利用遥感所获得的植被信息来分析影像上并非直接记录的、隐含在植被冠层以下的其它信息,如水土流失、区域环境演变遗留的痕迹等是选择植被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无论是生物措施还是农业措施,其直接治理成效均表现于植被变化上。而植被是土壤侵蚀的抑制因子,也是最为关键的水土保持可控制因子。在进行植被指标选择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及其机理,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选择反映植被类型及其结构的适当的遥感量化指标。

关于不同类型及结构的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对比分析方面,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径流小区、小流域实地观测数据,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结构的减水减沙效益,如陈廉洁(1991)根据三年的径流小区实测资料研究了乌江中下游余庆等三县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结果表明两层结构(如乔—— 草和灌—— 草型)的水土保持效益优于单层乔木型,乔灌草三层结构的水土保持效益最好。黄承标等(1991)以桂西北山区的龙胜、田林等四县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1982年到1989年,观测对比了不同植被种群的地表径流,结果是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分析原因是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是由植被的树冠群体或植物群体、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决定的。这种综合效能呈现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规律。

根据观测数据研究植被类型及结构的减水减沙效益,形成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的基本认识基础上,随着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的深入,开始深入到植被内部各个垂直层次来揭示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于乔、灌、草和枯枝落叶层等垂直结构上。研究表明,乔木层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冠层对雨滴的拦截而降低雨滴的动能,从而抑制了溅蚀。余新晓(1988)认为乔木层对降雨动能的削弱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林冠截留作用削减降雨动能;二是林冠缓冲作用减弱降雨侵蚀能量。灌木层和草本层与乔木层一样对降雨有截留作用。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与其自身的蓄积量、分解程度和持水能力有关。枯枝落叶层削减的降雨动能也可以分为截留作用减弱的降雨动能和透过枯枝落叶层所削弱的降雨动能。前者为大气降雨总动能的5.6% ~13.0%,平均为9.1%,后者可将透过乔木层、灌木草本层的降雨动能全部削减(韦红波,2001)。除此之外,枯枝落叶层降低坡面径流速度,降低了冲刷能量,同时由于降低了径流速度,从而增加了在坡面上滞留时间,增加了下渗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表层凋落物和腐殖质的积累,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孔隙度等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善,增加土壤的下渗率。

2 地形地貌因子

地形主要包括坡度、坡长、坡形和所在部位。一般而言,在降雨、土壤和土地利用基本一致时,地形越复杂水上流失越严重。前人试验资料表明,同样都是耕地,由于坡度和所在部位不同,在同样降雨、耕种条件下水土流失差异很大(倪晋仁,2002)。

(1)DEM。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表征区域地形地貌的参数指标,同时它也是生成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的其它地形参数的重要数据源。

(2)坡度。

坡度与土壤侵蚀方式关系密切,坡度指标不仅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地形因子,而且坡度大小也是决定面蚀或沟蚀为主导的关键因子。一般在坡度很缓时主要以面蚀为主,而随着坡度增加,则发生细沟、浅沟侵蚀,当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则以切沟、冲沟为主。倪晋仁等(2002)通过研究黄土坡面细沟发育特征,表明面蚀在整个侵蚀过程中的贡献随坡面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在缓坡坡面上面蚀作用远较沟蚀作用为大,但在陡坡坡面上则明显较沟蚀作用为小。

(3)沟壑密度。

在不考虑重力侵蚀的情况下,坡面的总侵蚀量为面蚀量和沟蚀量总和。面蚀主要发生在植被较差、有一定坡度和没有防护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随着坡长增加,地表径流逐渐汇集成股流,冲刷力增大,在细沟侵蚀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切沟、冲沟、支沟、干沟直至成为河流,形成蛛丝密布的径流网络,构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沟蚀的主要形式为沟头前进、沟床下切和沟壁扩张。

将面蚀和沟蚀分离之后,就可以对面蚀和沟蚀过程进行独立的研究,并对不同的侵蚀过程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和坡度等是影响面蚀的主要因子,而沟壑密度则是表征和影响沟蚀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所产生的沟谷的数量特性,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沟谷总长度(公里)为度量单位。沟壑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它提供了临空面,沟壑密度愈大,地表受降雨、径流的冲刷力和被侵蚀的面积愈大;同时它也改变了降雨的动能,沟壑密度愈大,降雨径流的冲刷力和侵蚀力就愈大,并且易触发重力产沙。

沟壑的发育和深化过程反映地表土壤侵蚀过程的结果和土壤侵蚀强度,特别是水力侵蚀研究的关键要素;反之沟壑发生过程的停滞也表明了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效,尤其是沟头防护工程措施等的成效等。因此沟壑密度既是表征土壤沟蚀结果的定量指标、是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地形地貌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客观因子。

3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支配土壤特性的根源,因其组成土粒大小和不同质地土粒的含量不同,可引起不同土壤理化性,如粘着性、可塑性、保水力、抗蚀性、通透性、离子交换能量及缓冲作用等性质。在此选择土壤类型图作为土壤质地的度量指标。

4 水文气象

气候因素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对于水蚀而言主要是降雨径流,在此降雨、风场信息、水文数据是重要的水文气象参数。主要指标要素为汛期降雨量、日风速风向及频率、流域年输沙模数等。

5 土地利用

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被逐渐意识到是推动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Turneretal,1994)。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土地覆盖的改变,因此土地利用是表征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干扰程度的良好指标。如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减小植被覆盖度等人类农业生活活动,以及开采矿石、煤矿、废渣废料堆放等开发建设直接加剧了土壤侵蚀。其中耕作过程虽然增加了土壤空隙度,但也破坏了土壤结构,减弱了土壤的耐冲性,直接促进土壤侵蚀。同时,小流域治理措施也看作是土地利用方式,包含于土地利用中,如退耕还草、开垦梯田、封山育林等措施,通过土地利用指标量化了人类活动的扰动或作用结果。

6 社会经济指标

相对于流域环境因子指标,社会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小流域人口、劳力、人口密度、人口素质、人均土地、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农业产值、农业人均年产值、农民人均年收入、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人均占有粮、人均居住面积等社会统计指标。

参考文献

[1] 张喜旺,凌峰,李晓松,等.永定河治理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J].测绘科学.

监测指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时差相关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2-0005-03

商品流通规模是对商品流通运行状况的数量性和结构性的总体描述和分析各国商品流通行业发展变化的重要概念。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机制是在对流通产业的波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与流通产业运行密切相关的一些指标变量,特别是与流通规模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变量,这些指标变量不仅能准确判断流通规模的运行态势,而且可对不正常波动进行预警,提示人们提前采取措施,以保证流通产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筛选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指标是构建商品流通规模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

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系统的指标纷繁复杂,因此,笔者首先要对选出的指标进行大致的归类,经过归类的指标根据自身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类:(1)原始统计型指标。此类指标由系统输出量中与系统运行表征有密切关系的指标组成。(2)监测型指标。此类指标是为了监控、测定系统的运行状况而设立的,该类指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监测统计指标,其由原始统计型指标中挑选最重要的指标构成;第二部分为监测评定指标,是数据经处理后再选和重建的一套指标。(3)预测型指标。此类指标是在监测型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出来的,可以直接用于系统功能的监测和预警的指标。是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本文就是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从监测型指标中筛选出预测型指标,以此作为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的依据。

时差相关分析法是以一个重要且能够敏感反映当前经济活动的经济指标作为基准指标,然后使被选择指标超前或滞后若干期,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差相关分析法的数学原理如下所示:

设Y=(Y1,Y2,Y3,…Yn;)为基准指标,X={X1,X2,X3,…Xn}为被选择的指标,r为时差相关系数,则:

在式中(I)中,l为超前、滞后期,l取负数时表示超前,取正数时表示滞后,l被称为时差或延迟数;L是最大延迟数;n是数据取齐后的数据个数。其中最大的时差相关系数反映了被选择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关系。只有超前相关性较强的指标才能被选为预测性指标,否则指标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

时差相关分析法在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指标筛选中的应用主要从下列四个方面展开。

一、商品流通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品流通规模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范畴,其发展变动必然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它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确定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规模、消费规模、货币流通规模、价格水平、城市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等技术条件、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它们共同作用构成商品流通规模变动的外部条件,对它们的监测可以用来推断商品流通规模的未:来走势,并在它趋于异变时发出预警,以提示管理层高度关注并在必要时执行相关政策以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原始统计型指标的选取

根据以上关于商品流通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选取1990-2005年20个社会经济指标作为待选指标。这些指标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农林牧副渔业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国内生产总值;批发、零售业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存货增加;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量;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载货汽车量;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数;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在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

由于商品流通规模监测预警主要关注的是商品流通规模发展的动态指标,因此笔者在待选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处理,统一计算它们的增长率或比重作为进一步待选指标。

三、监测型指标的选取

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可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根据流通产业的发展特性,商品流通规模变动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结构上的,都可以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表现出来,这一指标也是流通产业的理论研究领域所公认的代表性指标)和以下10个待选指标的线性相关性较强,根据相关性确定它们可以作为商品流通规模预警系统的监测型指标。它们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1;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2;批发、零售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3;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X4;政府消费支出增长率X5;货币供应量增长率X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量增长率X7;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长率X8;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数增长率X9;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在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X10(相关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四、预测型指标的筛选

使用Eviews3.1应用软件,采用时差相关分析法对表2中的监测型指标进行筛选和归类,从而确定各项监测指标与基准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之间在时间序列上的先行、同步和滞后的关系,以此区分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1)先行指标也称超前或领先指标,是短周期事物景气分析的有力工具,利用它们的特征可推断下一阶段事物发展的方向及其程度。它也是所有的预警系统所最为关注的指标。(2)同步指标也称一致指标,是现时事物运行状态的重要变量,用来刻画事物运行的轨迹,确定事物活动的谷峰位置以及基准参照轨迹,它可以使我们得以把握事物的运行状态。(3)滞后指标也称落后指标,用于分析前一循环是否确已结束和为现阶段循环分析服务,它不具备预测功能,是筛选应该剔除的部分(数据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表3统计计算结果,在各指标的时差相关系数中找出不同时差关系绝对值最大的相关系数,根据绝对值最大的时差相关系数,确定各个监测指标与基准指标之间的时差相关关系(数据整理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上文分析,滞后指标没有预警意义,因此笔者选择表4中的先导长度小于等于0的指标变量作为预测型指标。因此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筛选出的预测型指标共有6个,分别是:X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2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3批发、零售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X4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X8城市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长率;X,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人员数增长率。

五、小结

监测指标范文第8篇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由5.25%下调至0-0.25%。迄今为止,美联储已经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消除了美国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短缺,但是这造成了全球新兴市场面临巨大冲击,一是短期国际游资大量的流入造成物价和资本价格难以维持稳定,二是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使得新兴国家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外汇占款不断增加进一步放大货币供应量,加重通货膨胀预期。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国内经济通货膨胀压力逐渐明显。2011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4月份居民价格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0 %,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缺乏成熟、系统的价格波动监测预警的定量指标,使得在应对经济危机、市场变化、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时茫然无措。所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探究通货膨胀监测预警的定量指标,健全价格波动预警机制。

二 、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构建

根据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

(一)数据处理

在国际因素方面,本文选取国际原油价格(oil)、人民币兑美元汇率(e)、外汇储备(fer)。在国内因素方面,选取固定资产投资(FAI)、shibor同业拆借利率(i)、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盘价(stock_sh)、粮食价格指数(cpi_corn)、肉禽及其价格指数(cpi_pork)。本文使用数据采用月度数据,时间跨度从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国际石油价格来自OPEC网站,股票价格指数来自国研网,其他数据来自中经网。

(二)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构建

因子分析(FA)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相对于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更侧重于解释被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协方差之间的结构。实质就是用几个潜在的但不能观察的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协方差关系),这些随机变量被称为因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指标。其中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法,选择方差最大旋转方法进行因子旋转,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输出结果如表1。

表1因子载荷阵

由表1可知,因子旋转之前,部分因子的载荷系数比较接近,旋转之后,因子载荷矩阵的元素取值向两级分化,更加有利于分析。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两个影响通货膨胀水平的因子F1和F2。

从旋转后的分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F2在国际原油价格、利率、股票价格指数、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上拥有较高的载荷,而这些因素是影响当前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因此,F2反映了各个具体因素及其综合作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

(三)CPI与F2的关系

在样本区间,将F2的因子得分与CPI标准化数据的历史趋势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

图1

由图1可知,在样本观测期间,F2很好地拟合了标题通货膨胀趋势,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波动幅度、波峰与波谷,并且F2的变化总是快于标题通货膨胀的变化,对标题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四) F2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有效性研究

1. F2的波动性特征比较

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不应该具有很强的波动性特征。表1中列出了样本观测期间F2的波动性特征,并且与标题通货膨胀进行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F2的波动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波动性比较稳定。

表2波动性特征比较

2.F2对通货膨胀的解释能力检验

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要求F2能够完全解释总体通货膨胀πt中的趋势成分。xt=πt-f2是平稳序列,其中Xt是短期相对价格变化导致的F2的波动,Xt应该是一个平稳的序列,不应该有任何的趋势。表3中列出了样本观测期间F2短期波动成分的ADF检验结果。

表3解释能力的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Xt在1%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以确定Xt是平稳序列,即Xt ~I(0)说明F2能够完全解释总体通货膨胀πt中的趋势成分。

3. F2反映通货膨胀变化趋势的比较

F2拟合标题通货膨胀趋势的程度可以作为评价有效性的又一指标,首先计算通货膨胀的趋势值,利用HP滤波得到通货膨胀的趋势值,然后计算F2因子的RMSE值。RMSE={[ΣTt=1(πttrend-f2)2]/T}1/2,RMSE越小,说明F2的拟合效果越好,更加能够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F2的RMSE值为0.871261,说明F2对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拟合效果。

4. F2与标题通货膨胀的协整关系

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应当与标题通货膨胀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才可以成为长期指标被应用,新增数据才不会导致历史估计结果发生改变。本文采用协整检验观察估计得到的F2与标题通货膨胀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表明F2与标题通货膨胀至少具有1个协整关系,两者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表4协整检验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5. F2的预测能力的检验

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判断核心通货膨胀预测能力的依据是给定当前的标题通货膨胀基础上,考察F2包含多少关于未来标题通货膨胀的信息。利用方程πt+h-πt=αh+βh(πt-f2)+εt+h的回归平方和来评价模型估计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表5中给出了6种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F2的R2值。

表5预测能力的检验

由表5可以看出,随着h的增大,R2值有所增加,说明F2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在h=2及更大比h=1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更好一些,F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指标。

三、结论

(一)国际因素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影响,表明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实行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对经济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导致资产泡沫化严重,股票价格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实际利率处于负利率的状况,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分流下降,致使更多的资金流入资产领域,资源错配严重,推动资产的泡沫化,通货膨胀的上涨。

(二)F2因子与标题通货膨胀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很好地拟合了长期的波动趋势,可以作为中长期的定量指标。此外,F2因子反映了各个具体因素及综合作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其变化基本上早于CPI3-6个月,可以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

监测指标范文第9篇

成县2006年被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确定为甘肃省新增的监测县,是全省10个监测区县的农村监测点。2006年确定为部级监测点后,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和孕产妇死亡监测以县为监测单位,以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为监测对象;出生缺陷监测以县医院和妇幼保健站为监测单位,以监测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的围产儿为监测对象。按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中国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和《中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妇幼卫生监测工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指标

2010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2009年相比都有所下降,与2006年相比,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均>20%,见表1。

5岁以下儿童死因死亡率监测指标

2010年与2006年相比,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死亡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0年排在前4位的主要死因死亡率依次为: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与2006年排在前4位的主要死因死亡率相同。2010年与2006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死亡率相比下降幅度最小的是肺炎,达4.44%。

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总发生率

2010年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总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2007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的221.64/万,下降到2010年的99.21/万,见表2。

主要出生缺陷发生排序

2007、2009、2010年排在首位的主要出生缺陷为神经管缺陷,见表3。

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

2006~2010年孕产妇死亡原因排序为产科出血、颅内出血、妊高征、重度贫血、羊水栓塞、产褥感染,前三位的死因为产科出血、重度贫血、颅内出血。

孕产妇死亡率

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64.84/10万下降到2010年的28.89/10万。2006~2009年共上报9例孕产妇死亡,其中4例死亡地点在县级医疗机构,5例孕产妇是在家中分娩死亡的。通过县级专家组讨论评审,4例为可避免死亡,5例为不可避免死亡。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降消”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妇幼卫生监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住院分娩率从2006年的65.11%提高到2010年的93.87%。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群众的保健意识较低,需要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妇女儿童两个死亡率降低。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患儿急救绿色通道,制定相关的转诊制度,救治经费全省统筹,提高救治经费的报销比例,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妇女儿童的氛围,也是降低妇女儿童两个死亡的有效措施。

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纳入出生缺陷监测范围,扩大出生医院监测的范围,在监测县医疗保健机构都应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同时在监测县将妇幼卫生监测工作的内容和经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提高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的质量。

省级妇幼卫生监测机构应继续加大对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妇幼卫生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将妇幼卫生监测县开展工作的情况纳入年度省级目标责任书考核,使卫生行政部门更加重视妇幼卫生监测工作。

表2 2007~2010年成县出生缺陷监测总发生率(1/万)

表1 2006~2010年成县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监测指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危重指标的选择监测;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87-01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且重,需要及时的给予正确的治疗。临床上常有黄金7天之说。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指急性胰腺炎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呼吸、循环、肾脏、中枢神经等等并发症。目前多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该治疗原则,同时配合医生治疗及精心护理,我院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 0 12年1 月~2 0 13年1 0 月收治的胰腺炎患者

1 2 8 例,其中呼吸功能障碍患者4 6例、循环功能障碍43例、中枢神经功能障碍1 9例、肾功能障碍17例。男7 5 例,女5 3 例;年龄15-79 岁,平均(45.6±8.5)岁。

1.2 危重指标的选择监测与护理要点

主要的监测指标:呼吸功能、循环功能、中枢神经功能障、肾功能。将监测指标从高到低分为红、橙、黄三级。根据病人病情合理的选择监测指标,准备好充分的药品和器械,合理的安排护理技术人力。

1.2.1 呼吸功能障碍:5例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5 次/分 ,早期给予小流量 (2~ 4 L/m i n )持续吸氧,使氧分压维持在60mmhg以上,病人症状改善。呼吸功能设为橙色报警。12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疗后氧分压持续低于60mmHg,及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其缺氧状态改善,呼吸功能设为红色报警,病人配置呼吸机。严密观察病人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 为病人建立呼吸指征登记表,动态监测病人的呼吸以及血氧的变化。

1.2.2 8 例病人出现烦躁、 脉率> 100 次/分 、血压

1.2.3 19 例患者除一般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在发病初期被认为是胰性脑病, 它属于多脏器衰竭的一部分。后期甚至在恢复期发生的中枢神经异常表现为迟发性胰性脑病( PE)[1],也称韦尼克(Wernicke)脑病( WE)[ 2],且与长时间禁食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B1)有关。临床表现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昏迷、谵妄等精神症状;5 例精神错乱、幻想; 6 例突发视力模糊、眼球震颤、腱反射亢进、眩晕等神经症状; 1 例颅脑 CT 检查提示腔隙性脑梗塞。8例长时间禁食和大量输液所致 B族维生素缺乏, 精神神经异常, 经补充维生素B1100~200mg/次, 2 次/d, 肌肉注射, 复合维生素 B, 2 片/ 次, 3 次/ d,口服,1周内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 但有少数仍留有记忆力减退及步态不稳,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变化、合理使用约束工具,保证护理。安全,加上对 SAP 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 抑制胰酶的分泌、抗感染、 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法,仍是PE治疗的关键。

1.2.4 SAP容易并发肾功能衰竭。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尿比重,以判断肾脏微循环功能:每4 h检测血尿素氮、肌酐、CO结合力及电解质。提供及时动态临床资料,为医生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3 例病人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4小时尿量 < 100 m L ,尿比重在1.015以下(其中1 例 固定在1.010), 尿液酸性,尿蛋白定性 ++- I -;血肌酐增高,血尿素氮 / 血 酐为

1.2.5 常规护理 患者:一般采取平卧或患者感觉最舒适的,如有急性腹膜炎应采取半卧位,处于休克状患者可采取躯干和下肢各抬高10°~30°。四禁: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应严格执行四禁,即禁用吗啡、杜冷丁等麻醉性止痛药;禁食,禁服泻药,禁止灌肠以免造成炎性反应扩散。对已有初步诊断的患者,可根据不同情况处理。胃肠减压护理:向患者说明插胃管时如何配合以便顺利插好胃管,胃肠减压期间要观察吸出液体量及性质,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如有梗阻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保持通畅。注重心理护理:急腹症患者往往精神紧张或恐惧,此时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体贴安慰患者,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护理,使之解除疑虑,以最佳心身状态接受治疗。

2 结果

经过对这些患者进行危重监测指标的设定,为病人制定了个性化的监测方案,有的放矢,合理的利用了人力和物力,同时给予病人最需要的病情观察和及时的治疗护理,除5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危重,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基本痊愈出院。128例外科急腹症患者的治疗方式与效果如下:保守治疗2 5 例,手术治疗103例;痊愈125例、死亡3例;平均住院时间(8.5±2.0)d,患者满意度(98.5±1.3)%。

参考文献

[ 1] 高志伟, 张树生. 迟发性胰性脑病 8 例临床分析.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 20( 4) : 408-409

上一篇:在线监测仪范文 下一篇:避雷器在线监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