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指标范文

时间:2023-10-14 03:17:21

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篇1

但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进行血糖监测的意识。2012年有报告指出,我国只有不到10%的城市患者拥有血糖仪,农村患者拥有血糖仪的比例更是不足3%。而在发达国家,血糖仪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以自我血糖监测为例,大部分患者认为每个月去医院测一两次血糖就可以了,一部分患者甚至根本不测血糖,以为只要用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因为监测不充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血糖是否达到治疗目标,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严重并发症。

那么,如何进行血糖监测呢?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有哪些?本刊特邀专家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方法、控制指标全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周健

血糖监测有许多方法,从最初的尿糖测定到最新的动态血糖监测仪,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方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方便、精确、全面、痛苦少。具体进行分类,血糖监测包括了“点”(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线”(动态血糖监测)以及“面”(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等不同的方法。

1.尿糖

尿糖监测目前已较少使用,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检测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包括单次尿糖监测和分段尿糖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为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血糖监测。

2. 血糖

血糖监测的最基本形式是糖尿病患者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通过平时坚持血糖自我监测,患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平时的血糖水平,帮助医生及时为自己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目标。

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一般为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还需监测夜间血糖(一般为凌晨2~3点)。

具体的监测频率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就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胰岛素治疗,第二种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第三种是生活方式治疗。相应地,血糖自我监测方案也需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而异,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以使用预混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和控制空腹血糖的中效胰岛素以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的患者为例,患者可以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4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1)。

表1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

血糖监测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每周3天

×

×

复诊前1天

×

×

×

×

×

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存在监测的“盲区”,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若增加监测频率往往病人较为痛苦;②易受个别不准确测量结果的影响。

动态血糖监测仪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仪器,每天可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可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貌”,弥补了自我血糖监测的许多不足。但动态血糖检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检查费用较为昂贵;②对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目前仅仅在一些二、三级医院内分泌专科开展。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当然,糖化血红蛋白自身也有局限性:①如果患者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往往不可靠;②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月综合的血糖水平,因此对近期的血糖变化不敏感;③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精确反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点。

4.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是血清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较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住院治疗或近期治疗方案调整的患者,糖化白蛋白是很好的疗效评价指标。此外,糖化白蛋白可用于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是对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有效补充。

5.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

1,5-脱水葡萄糖醇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前3~7天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单纯餐后高血糖以及血糖不太稳定的住院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项指标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尚未在临床推广使用。展望未来,如果将即刻血糖、1,5-脱水葡萄糖醇、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这几项指标结合起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

以上各项血糖指标的控制目标是多少呢?根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9~7.2 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宜控制在≤10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宜控制在

其中,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但是应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

除了血糖指标,糖尿病患者还应综合控制其他相关指标(表2),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表2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目标值

血糖(毫摩/升)

空腹

3.9~7.2

非空腹

?10.0

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毫米汞柱)

总胆固醇(TC,毫摩/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毫摩/升)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TG,毫摩/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合并冠心病

体质指数(BMI,千克/米2)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毫克/毫摩)

男性

女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微克/分钟)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监测指标篇2

148 168个。在饮水型病区完成改水降氟的村(屯)占病区改水任务的46.02%。在燃煤污染型病区完成改灶任务的占病区户数的19.19%[1]。为了观察和评价防治效果,1991年开始在全国设24个重点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但国家尚未制定出规范化的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法标准,仅依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的规定进行。通过5年全国重点监测工作实践,试图选择出客观、灵敏、简便、适合大面积病区监测的方法,易于实施的指标。现综述如下。

1 环境氟含量指标

1.1 饮水氟含量 是反映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源和环境氟的唯一客观指标,一些资料报道病情与饮水含氟量呈直线相关关系[2~5]。全国5年监测汇总资料[6],表明改水后饮水含氟量稳定在1.0mg/L以下的病区,儿童尿氟水平、氟斑牙患病率、成人骨X线阳性改变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饮水含氟量不仅是划分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客观指标,也是病区控制、评价防制效果的客观指标,是理想的监测指标。

1.2 空气氟含量 是评价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因和采取防制措施后降氟效果的客观指标。只要炉灶质量合格,使用方法正确,空气氟含量就能明显下降,如蹇曾山等人报道[7],分别于改灶前后采集106份空气样品,测空气氟浓度,较改灶前平均下降85.80%,最高下降95.34%。陈兴源等报道[8],改灶前测空气氟浓度最高值为0.2147mg/m3,改灶18个月后下降至

0.0031mg/m3。因此,空气氟含量是评价室内空气氟污染程度和改灶降氟效果的理想监测指标。

1.3 总摄氟量 也叫人均日摄氟量,是机体通过各种摄氟途径每日摄入氟量的总和,是反映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人群机体摄氟总体水平的客观指标,总摄氟量与生物效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有很多资料报道,氟斑牙和氟骨症患病率与摄氟量呈剂量反映关系[9~12]。但总摄氟量这一指标,实施复杂、调查难度大,工作量大,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摄氟途径不同(如呼吸道和消化道)虽总摄氟量相同,其生物效应并不相同。因此,监测工作不宜采用这一指标。

1.4 玉米氟含量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尤其是中、重病区居民均以玉米为主食,因此,玉米含氟量的多少,决定总摄氟量的多少,玉米含氟量越高总摄氟量就越高。作者曾调查[12],燃煤污染型病区居民摄氟途径,95%是通过消化道摄入的,通过呼吸道摄入的仅占总摄氟量的5%左右。由主食摄入的部分占消化道摄入的85.68%。辣椒含氟量虽然较高,但毕竟是副食,食量较少。经煤火烘烤过的玉米含氟量可达几百mg/kg,高出原来含氟量的几十倍,乃至几百倍。改炉改灶后可使玉米含氟量明显下降[13~15]。因此,以玉米为主食的病区,玉米含氟量也是评价降氟效果的客观指标。

2 病情指标

2.1 氟斑牙患病率 氟斑牙患病率,尤其是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与饮水含氟量或总摄氟量呈明显的剂量反映关系[2~5,9~10],是反映病情的客观、灵敏指标。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适用于大面积人群调查,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病区采取预防措施以后,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会逐年下降[6,16],经几年或十几年后可降到非病区的程度。朱洪波等报道改水和改灶降氟5年以上的8~15岁人群氟斑牙患病率和患病的轻重随时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17]。因此,氟斑牙患病率是病情监测的唯一较理想的指标。

2.2 地方性氟中毒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症状有疼痛,特别是腰背部及四肢关节。四肢及躯干麻木或感觉异常,其次是疆硬,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主要体征有,关节疆硬、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变形、弯腰驼背,甚至瘫痪,采取防制措施以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孟宪才等报告[18],改水1年后临床痊愈率1.43%,2年后增加到35.71%。高洪信等报道[19],活性氧化铝降氟2年后症状由61.97%降为26.76%,体征由26.76%降至14.08%。通过5年对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16],表明采取防制措施以后多数监测点症状 、体征检出率有所下降,但个别监测点下降不明显或有升高。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各学者报道资料亦不一致。体征改变比较客观,但必须与X线改变结合起来,可以做为防制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

2.3 氟骨症患病率 氟骨症患病率也是反映病情的客观指标,很多调查资料[4,10]证实氟骨症患病率随饮水含氟量或摄氟量增加而升高。黄长青报道[20],改水5年后有47.62%的患者骨X改变出现好转趋势,有14.29%的人原有的异常X线影像恢复了正常。说明采取预防措施后,经一定时间骨X线改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和恢复。因此氟骨症患病率可做为防制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但并不是理想的指标,轻病区可无氟骨症病人,在轻、中病区大量调查氟骨症是不合算的,实际调查中拍片也有困难,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无X光机。远离县城交通不方便的病区人群很难集中到县城做X线检查。大面积人群监测,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很难实施。

2.4 尿氟含量 是反映机体氟负荷水平和摄入氟量的特异性指标,群体尿氟含量与饮水含氟量、总摄氟量、氟斑牙患病率呈剂量反映关系[4~6,9~10]。因此,群体尿氟水平可以反映出病区人群的摄氟情况,间接反映出降氟效果,通过5年全国重点监测总结资料[6,16],表明只要环境氟含量降到允许标准以下,人群尿氟水平会逐年下降,经几年后可降到非病区水平,故群体尿氟水平可做为防制效果观察的监测指标。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的正常值,各地区报道结果相差很大。在水氟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尿氟检出值与氟斑牙严重程度是不一致的。尿氟值受很多因素影响。正如王连芳报道,群体尿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排氟情况,间接反映摄氟情况,因而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但应注意尿氟倾向于反映近期摄氟情况,且受气候变化、饮茶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监测指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环境介质含氟量的指标,主要有水氟、空气氟、粮食氟。二是反映病情和人体氟负荷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氟骨症患病情况及人群尿氟水平。因这些指标较为灵敏、客观,而且在监测工作实践中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以最低的经济条件,达到监测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玉富,于光前,付可为,等.我国地方性氟中毒应采取的防治策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7,16(6):387

[2] 汤瑞琦,刘昌汉,崔国权,等.饮水氟标准的研究—饮水氟与氟斑牙及龋齿患病的关系[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5,4(3):291

[3] 王连芳.青少年氟斑牙患病率及其在地方性氟中毒研究中的意义[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6,5(2):114

[4] 戴国钧,高洪信,张广洪,等.饮水含氟量与地方性氟中毒关系的定量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8,7(1):21

[5] 刘华莲,程学敏,高玉真,等.水氟浓度与人体健康效应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3,8(1):21

[6] 孙玉富,于光前,赵新华,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5年汇总分析[J].第五届全国地氟地砷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217

[7] 蹇曾山,蹇新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预防措施的研究—改灶降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5,4(3):297

[8] 陈兴源,苟延佩,陈正刚,等.改炉降氟防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实验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5(1):55

[9] 吴德良,李优良.燃煤污染地氟病区总摄氟量与氟斑牙患病的相关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0,24(1):1

[10] 孙玉富,滕国兴,于光前,等.摄氟量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12(6):351

[11] 白学信,周定友 ,马何,等.燃煤型地氟病病区划分标准问题[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5(4):237

[12] 孙玉富,滕国兴,于光前,等.燃煤污染型氟病区居民摄氟量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2,7(增刊):15

[13] 吴广恩.煤烟污染型氟中毒[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6,5(4):267

[14] 封厚培,程云联,蒲朝文,等.优选玉米干燥方式减少氟污染[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1,6(3):177

[15] 郑茂之,陈连璋.改灶降低人群氟暴露水平的五年效益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12(6):356

[16] 孙玉富,于光前,赵新华,等.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5年汇总分析[A].第五届全国地氟病地砷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244

[17] 朱洪波,于秉性,严本武.湖北省改水改灶降氟考核及评价[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4,13(3):184

[18] 孟宪才,秦玉平,陈培忠,等.氟骨症病人饮低氟水后的变化规律[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1,10(2):95

[19] 高洪信,李增胜,赵风岐,等.家庭活性氧化铝饮水除氟实验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3(5):308

监测指标篇3

关键字:水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内在质量的外在表现,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性,某些要素之间有很紧密的相关性,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审核。本人根据多年数据审核经验,对环境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以下概述:

溶解总固体和电导率

电导是水溶液电阻的倒数,水样中可溶性离子越多,电阻就越小,电导就越大,因此水样的电导率和总溶解固体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天然水中,总溶解固体和电导率的比值大约为0.55―0.70,这只是一种粗略的估算。若水样中含有较多的游离酸或苛性碱,其比值要比0.55小,若水样中含有大量盐分,其比值可能比0.70大。

溶解总固体和总硬度

由于水中主要离子有八种,其中就含有Ca2+和Mg2+ ,因此水样的总硬度

氟与硬度

氟与 Ca、Mg 形成沉淀物溶度积较小, 因此, 在中性、弱酸性或弱碱性水溶液中, 氟含量与钙、镁量负相关, 即与硬度呈负相关。

可滤蒸发残渣和可滤离子总量

对于清洁水样,可滤蒸发残渣(105℃烘干至恒重)大体上等于可滤离子(主要是水中离子Na+、K+、Ca+2 、Mg2+、SO42-、Cl-、HCO3-、SiO32- )之和。对于受污染的水样,由于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Fe3+、Mn2+、Zn2+、Cu2+、F-、NO3-等离子,可滤蒸发残渣浓度可能大于离子浓度之和。水样中若含有较多的酸性成分,由于烘干时酸因挥发而损失,可滤蒸发残渣浓度可能小于离子浓度之和。

总硬度与钙、镁总量的关系

总硬度实为钙、镁总摩尔浓度,但由于其它离子也与EDTA络合,所以当其它离子浓度较大时,测得的总硬度应大于钙、镁摩尔浓度之和,当其它离子很少时,测得的总硬度近似等于钙、镁摩尔浓度之和。

总碱度与总硬度、碳酸盐硬度、非碳酸盐硬度间的关系

碳酸盐硬度、非碳酸盐硬度是总硬度的两个组成部分,通常用CaCO3(mg・L-1)表示。碳酸盐硬度相当于水中碳酸盐及重碳酸盐结合的钙和镁所形成的硬度;当水中钙和镁含量超出与它们结合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含量时,多余的钙和镁就与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结成非碳酸盐硬度。

总碱度是指水体中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总量之和,主要反映水体中CO32+、

HCO3-、OH-含量,通常也用CaCO3(mg・L-1)表示。

由以上概念可得出,当总硬度>总碱度时,总硬度等于碳酸盐硬度与非碳酸盐硬度之和,非碳酸盐硬度应检出;当总硬度

水中阴、阳离子摩尔浓度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摩尔浓度关系是指阴、阳离子当量之和的关系。由于水中阴、阳离子始终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欲要保持水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平衡,那么阴、阳离子摩尔浓度总和应大致相等[3]。

离子积和溶度积的关系

许多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如CuS、HgS、CaF2、MgF2、SrSO4、BaSO4、AgCl、HgCl2等,而且重金属在近中性的天然水体中,多数都会水解为难溶的氢氧化物沉淀而被悬浮物吸附或转移至沉淀相中(如Fe3+),因此,可滤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不可能高。当离子积大于溶度积时,化合物即析出沉淀;当离子积小于溶度积时,则该离子可存在于溶液中。因此,F-与Ca2+、Mg2+之间、SO42-与Ba2+ 、Sr2+之间S2-与Cu2+、Hg2+之间、Cl-与Ag+、Hg2+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当一方浓度较大时,另一方浓度则很低。

CODCr、CODMn、BOD5之间的关系

重铬酸钾的条件电极电位比高锰酸钾高, 在重铬酸钾氧化体系中酸性的强度和氧化剂的浓度都比高锰酸钾氧化体系更强、更高。对于一般水体必定有一部分有机物质不能在 CO DMn 法中被氧化而可在 CO Dcr 法中被氧化, COD cr 氧化率可达 90% 以上, 而 COD Mn的氧化率为 50% 。CO Dcr 和 BO D5 两项指标各有 特点,生化需氧量能够反映出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量,而化学需氧量则几乎可以表示出有机物全部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对于同一份水样,存在以下规律:

CO Dcr >CO DMn ( 酸性法) CO Dcr>BO D5

TOC、CODCr、CODMn之间的关系

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来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TOC采用燃烧法将有机物全部氧化,直接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TOC、CODcr和CODMn同为表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在生活污水和不同行业工业废水的测试结果TOC与CODcr及CODMn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从理论上讲CODcr是用消耗的O2 表示耗氧量,而TOC是用C来表示耗氧量二者比例为O2 /C=32/12=2.7,对特定的水体而言这个换算系数能满足要求。但由于不同水体组成成分不同,有机物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水体由于水期、来水情况、生产工艺不同和原料成分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要进行试验得到[4]。

石油类与 CODcr的关系

石油类属于有机污染物, 能被重铬酸钾氧化, 石油类浓度值高, 则CO Dcr浓度值高, 但没有一定的相关系数。

三氮与溶解氧的关系

由于环境中的氮存在形式受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特别受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影响,硝酸盐氮和氨氮不可能同时高,一般溶解氧高的水体硝酸盐氮的浓度高于氨氮浓度,反之氨氮浓度高于硝酸盐氮浓度,亚硝酸盐氮浓度与之无明显关系[2]。

水温与溶解氧的关系

水中溶解氧的分布和变化是受温度、生物、化学及各种物理过程联合影响的结果。总体上来说,主要是受水温控制,其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水中溶解氧值与水温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相应水温下的饱和溶解氧值。

三氮与总氮的关系

氮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硝酸盐、亚硝酸盐、氨和有机氮. 因此总氮应该是三氮和有机氮的总和。对同一份水样,存在以下逻辑关系:

总氮>氨氮 总氮 > 氨氮与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之和

六价铬与总铬的关系

水中铬通常以三价和六价存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总铬是三价铬和六价铬之和,因此对同一份水样,存在以下逻辑关系。

总铬 > 六价铬

硫化物与重金属的关系

在同一水样中硫化物浓度高时, 则重金属( Cu、pb、Zn、Cd 等) 的浓度值则较低. 若重金属以络合态存在时, 则不一定符合上述关系。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之间的关系

大肠菌群只是细菌种类中的一个种群,受其污染的途径有限。根据长期检测的结果可得出检出大肠菌群的样品细菌总数也能检出,细菌总数数量多的样品不一定检出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属于总大肠菌群,且其检测温度为44.5℃,比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温度37℃高,因此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值要比总大肠菌群的检测值小,即粪大肠菌群值

数据的审核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的环节,审核人员根据掌握的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性进行综合的比较、逻辑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审核结论。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张芳.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中各类数据逻辑关系的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 第33卷 第11期2008年11月

[3] 王俊荣.浅谈环境水质分析结果的审核工作[J].理化分析-化学分册,2005,7(17):500.

[4]韩永生; 邓宇杰. 总有机碳与高锰酸盐指数及化学需氧量的相关性.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2000年度

监测指标篇4

关键词 生活饮用水 放射性指标 监测

中图分类号:R123.1 文献标识码:A

1监测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核电站30公里(距离首座核岛)范围内的2家集中式供水,4家分散式供水的总%Z放射性和总%[放射性进行监测。集中式供水包括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各2份,分散式供水4份。全年共监测水样20份。

1.2监测频率及监测项目

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大连市红沿河核电站周边饮用水总%Z和总%[放射性指标进行监测,枯水期及丰水期各监测一次。

1.3评价方法

检测结果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2结果

2.1不同类型水样放射指标结果

2015年红沿河核电站周边饮用水总%Z指标整体范围在0.0020-0.0911Bq/L之间,均值为0.0404Bq/L;总%[指标整体范围在0.018-0.2346Bq/L之间,均值为0.1456Bq/L。农村分散式供水总%Z指标整体范围在0.0186-0.0655Bq/L之间,均值为0.0380 Bq/L;总%[指标整体范围在0.1001-0.0235Bq/L之间,均数为0.1787 Bq/L。农村集中式供水总%Z指标整体范围在0.020-0.0911Bq/L之间,均数为0.0420Bq/L;总%[指标整体范围在0.1180-0.2282Bq/L之间,均数为0.1235Bq/L。见表1。分散式供水总%[和总%Z平均水平与集中式供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不同时期放射性指标检测结果

核电站周边饮用水丰水期总%Z指标整体范围在0.0126-0.0911 Bq/L之间,均值为0.0503 Bq/L;总%[指标整体范围在0.0934-0.1445 Bq/L之间,均值为0.1775 Bq/L。枯水期总%Z指标整体范围在0.0020-0.0574Bq/L之间,总%[指标整体范围在0.0180-0.2346Bq/L之间,二者均值分别为0.0305Bq/L、0.1137Bq/L。丰水期总%Z指标与枯水期总%Z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2=1.894,P>0.05);丰水期总%[指标和枯水期总%[指标水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2.369,P

表2:2015年大连市不同时期饮用水放射性指标检测结果(Bq/L)

3讨论

2015年大连市红沿河核电站周边饮用水总%Z指标整体范围在0.0020-0.0911Bq/L之间,高于全国总体水平(0.001-0.01Bq/L);总%[指标整体范围在0.018-0.2346Bq/L之间,在全国总体水平范围(0-0.26 Bq/L)之内。总%Z和总%[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0404Bq/L和0.1456Bq/L,均低于国家标准值(总%Z为0.1 Bq/L和总%[为1 Bq/L)。一般认为水源水中%[放射性主要来源于地壳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40K,本次结果显示,丰水期饮用水中总%[指标平均水平高于枯水期水平,这可能是由于丰水期降雨冲刷地表,使水中总%[放射性指标含量增加;而丰水期饮用水中总%Z平均水平与枯水期并无显著性差异。真正能够反映总%Z、总%[ 水平的主要因素, 是具有能够产生辐射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和盐类金属离子对核素的解吸能力,与水中溶解性固体的含量多少无明显关联,而本次监测也表明,溶解性固体含量较多的分散式供水总%Z与总%[平均水平与集中式供水无统计学差异。监测大连市红沿河核电站周边生活饮用水总%Z、总%[放射性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作用的,监测的总%Z、总%[放射性水平与国家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总%Z和总%[放射性指标限值进行比较,可较好地了解饮用水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为有效地保障供水和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瑞菊,涂.水样残渣量与放射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2):155-156.

[2] 唐肇昶,杜桂英,窦玉梅.水中放射性总%Z、和总%[与溶解性总固体关系的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3):285-286.

监测指标篇5

【关键词】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临床意义

手术创伤破坏了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使机体出现高凝状态,有可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1]。三类以上大手术的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血栓栓塞和血栓形成,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将会影响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甚至引起重要脏器栓塞,导致患者死亡[2]。为了术中出血,术前都会常规进行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检测,但术后很少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一旦出现栓塞现象,往往错过最佳溶栓治疗的时间,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3]。本研究中,2010年01月至2011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还有60例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3、5 天,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采血,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1月至2011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还有60例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5.2~65.3岁;6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4.7~64.6岁。在年龄、性别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试剂 抗凝剂:0.109 mol/L的柠檬酸三钠;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进行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试剂盒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1.3 采集和检测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3、5 天,分别采血,使用0.109 moL/L柠檬酸三钠进行1∶9抗凝,以3000 r/min的离心速度,离心15 min后,收集血浆待检。同法采集同期对照组血浆待测。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程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于PT、APTT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1,3,5天没有明显变化,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Fbg、DD、vWF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1天都出现显著升高,P

3 讨论

三类以上手术多数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较为严重的损伤,往往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为了防止术后出血,一般给予止血药物,进行促凝治疗;术后患者卧床,血流缓漫、瘀滞,都会导致术后出现高凝状态,甚至发展形成血栓。对于术后血栓栓塞,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临床重视,发生术后栓塞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负担。

PT、APTT分别作为外源性、内源性凝血系统的重要指标。DD是交联纤维蛋白特有的降解产物,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作为体内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4]。Fbg的含量与凝血活酶活性有较大关联,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质,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物[5]。本研究显示,对于PT、APTT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1,3,5天没有明显变化,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Fbg、DD、vWF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1天都出现显著升高,P

参 考 文 献

[1] 刘书强.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及调控.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4):270,271.

[2] 卢小林.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2010,25(1):44,45.

[3] 林敏.妇科肿瘤手术凝血及纤溶水平变化的分析.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2):171,173.

[4] 王鸿利.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9,84(2):171,173.

监测指标篇6

【关键词】暗娼 艾滋病 行为监测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75-02

暗娼是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同时又是经性途径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的主要桥梁人群,暗娼人群监测是艾滋病行为监测的重要目标人群之一[1] 。为获得我县暗娼人群的HIV和梅毒血清流行率水平,了解该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高危行为特征以及性病艾滋病感染率,为我县艾滋病的防治策略的制定和评估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水富县于2008-2010年开展了省级社区暗娼哨点综合监测工作,现将近三年来开展监测的主要指标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云南省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采取二阶段整群普查法调查不同档次的娱乐场所暗娼作为监测对象。娱乐场所包括桑拿足浴、发廊、按摩、路边站桩、茶水录相店等暗娼活动的场所。

1.2 调查方法 监测期为每年的4-7月, 使用统一调查问卷、调查方法和标准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后,对符合要求的对象进行面对面无关联的一对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资料、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安全套使用、咨询检测等,同时采血3-5ml静脉血,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进行梅毒抗体初筛检测,初筛阳性用梅毒抗体血凝试验(TPPA)进行确认,确认阳性判定为梅毒感染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IV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送市CDC确认检测,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的判定为HIV抗体阳性。

1.3 资料分析 完成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后,用EpiData3.2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双录入、核对数据、有效性检验,导出数据库后使用SPSS 12.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008-2010年监测对象的一般人口学数据无明显变化。2008年共调查暗娼360人,调查对象年龄中位数为22岁,30岁以下占79.4%;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5.3%;户籍为云南省的占39.5%,外省占60.5%;该人群第一次发生商业性的年龄中位数为20岁,平均每周接客10人。2009年共调查暗娼360人,调查对象年龄中位数为24岁,30岁以下占69.7%;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6.7%;户籍为云南本省的占36.9%,外省占63.1%;该人群第一次发生商业性的年龄中位数为21岁,平均每周接客16人。2010年共调查暗娼308人,调查对象年龄中位数为26岁,30岁以下占60.3%;婚姻状况以在婚为主,占53.9%;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和小学,占77.6%;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3.8%;户籍云南本省的占46.4%,外省占53.6%;该人群第一次发生商业性的年龄中位数为22岁,平均每周接客18人。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2008-2010年暗娼哨点综合监测中,监测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6.7%(240/360)、77.8%(280/360)和89.6%(276/308)。从中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八个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在48.9%到97.5%,其中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最低,仅为48.9%,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最高,为97.5%。

2.3关键行为指标 2008-2010年暗娼综合监测中,监测对象最近一次商业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75.4%(258/342)、78.2%(280/358)和83.4%(257/308)。最近一个月商业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7.7%(126/334)、48.6%(175/360)和61.7%(190/308)。最近一次商业时没有使用安全套最主要的原因是客人不愿意用,分别为43.5%(37/85)、74.4%(58/78)和52.9%(27/51)。

2.4最近一年接受艾滋病预防干预情况2008-2010年暗娼接受干预覆盖的比例都偏低,最近一年接受艾滋病预防干预覆盖率分别为35.2%、40.4%、59.6%。

2.5艾滋病检测情况 2008年有117人(32.8%)作过艾滋病检测,其中有93人(79.5%)知道自己的检测结果;2009年有181人(50.3%)作过艾滋病检测,其中有176人(97.2%)知道自己的检测结果;2010年有137人(44.5%)作过艾滋病检测,其中有128人(93.4%)知道自己的检测结果。

2.6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8―2010年社区暗娼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83%、0.00、0.00;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2.22%、5.19%。

表3 暗娼人群血清学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进一步增强对暗娼人群性病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2008-2010年调查的1028例暗娼中大多数为外省户口,婚姻以未婚为主,学历以初中和小学居多,年龄中位数偏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66.7%、2009年77.8%、2010年89.6%),但是还有较大一部份暗娼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并且未达到对暗娼干预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98%以上的要求,以上这些说明暗娼人群流动性很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份人都了解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但对日常生活和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还存在一定误区,有相当多的人对如何预防性病和艾滋病仍然有不少的错误认识,这些因素都能加大性病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因此继续开展病和艾滋病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

3.2 安全套的推广和坚持使用对预防性病和艾滋病较为重要有研究显示,大多数暗娼在发生商业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低下[2]。从2008-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最近一次发生商业使用安全套的比例(75.4%、78.2%和83.4%)均高于最近一个月使用安全套的比例(37.7%、48.6%和61.7%),2008-2010年暗娼安全套使用率均有所上升,但总体偏低,主要原因是客人不愿意使用。说明暗娼人群已经认识到在商业时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但不能坚持正确使用,对安全套的使用没有全面的认识,使得梅毒感染率有所上升,因此今后在高危干预中将突出宣传安全套在预防性病和艾滋病中的作用,增强暗娼人群坚持、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的意识。

3.3 加大性病艾滋病干预力度2008-2010年暗娼人群接受干预服务比例上升,提示近年来在暗娼人群中,行为干预服务的可及性在提高,但整体干预覆盖率偏低,说明干预力度不够,干预措施有待改进,干预范围小。提示暗娼干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扩大干预覆盖面的同时,要制定有效干预措施:(1)加大对高危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使业主和FSW改善对防艾工作台的态度及依从性,增强防艾意识,提高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护水平;(2)加大对高危娱乐场所FSW性病艾滋病主动监测力度,及时准确掌握性病艾滋病疫情;(3)推进高危娱乐场所同伴教育、100%使用安全套和VCT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安全套发放比例[3],以保证干预的效果和持续性。

3.4 HIV抗体阳性率下降,梅毒抗体阳性率上升 暗娼人群HIV感染率总体水平低,呈现下降趋势,梅毒感染率呈现上升现象,说明暗娼人群对预防艾滋病的重视程度高于其它性病(如梅毒),同时因监测对象绝大多数是中低档暗娼,其接待客人的数量显著高于高档暗娼[4],并且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偏低,而大多客人又不愿意用安全套,同伴教育者缺乏信心,很难开展工作,得了梅毒治疗也不规范,这就使梅毒感染和传播率增加,因此,应选择好同伴骨干,树立同伴教员的信心,并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中低档暗娼作为开展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的重点。

总之,应制定有效的暗娼干预措施,加强对暗娼人群的监测力度,采取综合的艾滋病性病防控策略,以减少性病和艾滋病在暗娼人群的传播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岚,王璐,王丽艳等.暗娼人群2005-2007年行为监测主要指标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2):140-142).

[2] 李晓亮,张开宁,我国安全套使用研究现况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3, 17(4):36-38.

[3] 孙维权,卢祖洵. 城乡结合部低档涉性场所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进制病,2007,13(6):536-538.

监测指标篇7

关键词:资源节约;指标体系;评价

资源节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推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对建立资源节约型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我们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必须在对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及其协调性,使指标体系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取得数据,作为计量和评价基础。

2.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要反映全面性要求。同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指标体系中的重点。

3.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应与国际上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过人等等,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平均水平比较均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4.简便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同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是日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具有或通过努力容易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其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目的性与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工作,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考核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成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适应各省市及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具体指标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筛选,明确指标含义,指标间可通过一些辅助指标;互相校核,便于取得资料进行监测。

6.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应突出发展速度。但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发展的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总体小康”的区别,除内容更加全面以外,速度与质量并重也是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指标体系应由宏观经济评价指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构成。

1.反映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将环境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反映包括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从环境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1)环境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态产出总量(EDP);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

(2)资源状况指标如:人均能源年消费量;制造业增加值中自然资料密集产业所占份额;已探明矿物储量和已探明矿物燃料能源储量;物质材料利用强度;可再生能源资料的消费份额。

(3)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

2.反映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主要由产出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5)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具体包括: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农业秸秆资源化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适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指标主要分成三类指标:一类是目标指标,一类是过程指标,一类是条件指标。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

1. 确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量化标准。资源节约型社会奋斗目标以全国为考核范围确定其量化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对不同的省、市和地区而言,不能成为该省市、该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应远远超过临界值。也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指标的取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临界值。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不同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时也不能采取一套模式,有些地区个别指标可能已经达到了的标准,有些地区还达不到最低标准。

2.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由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多个层次的指标子系统,考核评价应包括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各具体指标的实际水平。实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存在快慢、先后,这样必然会出现有些指标的水平高,有些指标的水平低。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要坚持科学性与措施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该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功能,更要有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增长和环境预警工作是一个整体,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讲,指标的数据必须可以获得,具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能够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要能够为政策的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按照“统筹兼顾、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整合煤电油气热等资源的信息,建立快速反应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能源与经济运行预警能力。为使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程度及最终是否实现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评价,实际工作中应以最上层的总体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玲.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监测评价[J].改革研究,2004,2:45-47.

[2]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国家统计局将建立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EB/OL].中国网. 2006.

[3]黄思铭,欧晓昆.云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2:12-14.

监测指标篇8

整群选取大连市546名城市小学女生,按照年级分为6个组,测定学生远视力。计算4种“率”和2种“均数”;为反映长期动态趋势,分别计算定基比、环比。结果 小学六年级与小学一年级相比(城市女生):(1)≥5.0(国内标准)的视力正常率由95.68%下降到40.00%,定基比分别为-58.19%和+1 288.89%;(2)>4.7(国际标准)的视力正常率由100.00%下降到64.37%,定基比分别为-35.63%和+∞;(3)平均视力由5.12下降到4.84,定基比为-5.47%;⑷平均视角由0.758 6分扩大到了1.445 4分,定基比为+90.54%。结论 群体视力监测应按照5分记录法计算平均视力,然后还原为平均视角,再计算定基比和环比。

【关键词】 视力试验;健康状况指标;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78.1+1 R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683-03

为反映群体视力状况,统计学生视力监测的数据时,国内目前最常用“视力不良率”(视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易于反映视力变化的长期趋势,故选取城区小学女生为调查对象。抽取大连市旅顺口区大华小学女生546名(1 092只眼),按年级分为6个组,年龄为7~12岁。监测时间为2005年。

1.2 方法 采用对数视力表,执行标准为GB 11533-1989,采用5分记录法[8-10]。

1.3 质量控制 抽样复检率为5.86%,误差率

2 结果

2.1 几种率与均数的比较 (1)率:先分别按照国内主流标准(视力4.7的百分率,即“视力良好率”。(2)均数:先按照“5分记录法”统计平均视力(L=5-lga,a为视角)[8-10],由于发现反映长期趋势不敏感,又尝试按照视角统计均数。见表1。

小学六年级与小学一年级相比(城市女生):(1)以5.0为判定“病”与“非病”的诊断标准,视力正常(≥5.0)的百分率由95.68%下降到40.00%,即视力不良(4.7)的比率由100.00%下降到64.37%,即视力不良(≤4.7)的百分率由0上升到35.63%。(3)平均视力由5.12下降到4.84。⑷平均视角由0.758 6分扩大到了1.445 4分。也就是说,群体平均水平上,小学一年级女生可以分辨出夹角小到0.758 6分的2个物点;到了小学六年级,能够分辨的夹角已经增大到1.445 4分(5.0视力相当于正好能够分辨1.000 0分的视角)[12]。

2.2 环比 为反映长期的趋势,计算环比(将前一个年级作为基数,以相邻的后一个年级与之相比,再减去100%)[13],结果见表2。由于小学一年级以视力正常占绝大多数,若采用视力不良率(以5.0或4.7为判定标准)来计算环比,则视力不良的基数太低,计算出的环比达到正无穷大、+332.18%等;反之,采用视力正常率来计算环比,则趋势比较明显、客观,但普遍为负值。根据平均视力(5分记录法)计算出的环比波动范围太小,不敏感,并普遍为负值。而根据平均视角计算出的环比最为合理。

2.3 定基比 为反映长期动态变化的趋势,计算了定基比(把一年级作为基数,以各年级与之相比,再减去100%)[13],结果见表3。

如上所述,表3更加反映出采用视力不良率来反映长期趋势不合理,按照≤4.7比率,定基比都为正无穷大;按照

2.4 百分位数与分度的比较 分别统计百分位数(计量)和分度(计数),列于表4。表4中的数据没有剔除1.5%,故与表1相比,视力一般偏低0.01。

3 讨论

3.1 按照“均数”统计合理,按照“率”统计不合理 中医把近视称为“能近怯远”,给出的定义为:眼无不适,外无障翳可寻,瞳神气色如常,平素目无它病,惟视远昏朦[14]。故近视眼不应归属于疾病问题,而应该当作发育问题来考虑[2],主要体现在眼轴的发育[15-16]。

排除少见的病理性近视[2,12,17],学生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2],特点有:近视度数通常不很高;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通常不伴有严重的眼部病理变化;与眼睛发育密切相关;同身高、体重等一样,体现了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2]。

因此,不宜按照“疾病”统计“近视率”,而应该按照“发育”统计“平均视力”。

3.2 统计平均视力,5分记录法最适宜 视力的记录(表达)方法主要有[12,18]:分数记录法、小数记录法、logMAR视力[8-9,19]和5分记录法。

国际上,目前以log MAR视力为金标准[19-20]。上述的前2种记录法都遵循了V=1/a(视力为视角的倒数),故表示的都不是log MAR视力(对数视力)[12,21]。而后2种都遵循视力为视角的对数(log MAR视力)[9],故与前2种相比,优点为视力表增率均匀、统计方便[12,18,22]。“5分记录法”由温州医学院缪天荣教授于1958年提出,即L=5-lga[8-9,18]。与国外log MAR视力的记录方法相比,是视力记录方法的一次革命,避免视力出现正负值的问题,也方便理解(视力越好,数值越大)[8]。但统计后要注意适时还原为log MAR。

3.3 统计平均视力最终要还原为平均视角才宜于比较分析 本文按照实例具体计算了平均视力,发现如果要反映长期动态变化的趋势,如计算环比、定基比[13],平均视力很不敏感。

其深层次原因要从视力的本质来讨论。视力的概念是“视力就是眼睛能够分辨二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以视角来衡量。视角越小,视力越好”[12]。因此,与由视角演化来的视力(如1.0,5.0,6/6等)相比,视角才是反映视觉能力的根本。所以,最终要把统计出的“平均视力”换算成“平均视角”才为合理。

3.4 对传统视力统计指标的再认识

(1)“视力不良率”的缺陷:按照计数资料计算“率”不合理。若计算定基比等反映长期趋势很不客观。(2)“新发病率”:按照“视力不良率”无法直接计算定基比等,只好提出了这个特殊的概念与统计方法。因此,若非要采用“率”,也应该用“视力良好率”。(3)视力不良的分度:由于近视眼不宜视为疾病,笔者认为讨论分度的意义不大[2]。(4)以视力

然而,鉴于先入为主,以及资料的连续性、可比性,传统的视力统计指标仍需受到重视。

4 参考文献

[1] 白呼群,主编. 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 32-33.

[2] 王智勇.

学生视力监测统计评价指标之我见. 中国学校卫生, 2008,29(2): 100-102,105.

[3] 戴梅竞. 学生近视眼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中国公共卫生,1996, 12(5):193-194.

[4] HE M, ZENG J, LIU Y,et al. Refractive error and visual impairment in urban children in southern china.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3):793-799.

[5] MAUL E, BARROSO S, MUNOZ SR,et al. Refractive error study in children: Results from La Florida, Chile. Am J Ophthalmol,2000,129(4):445-454.

[6] MORGAN A, YOUNG R, NARANKHAND B,et al. Prevalence rate of myopia in school children in rural Mongolia. Optom Vis Sci,2006,83(1):53-56.

[7] NAIDOO KS, RAGHUNANDAN A, MASHIGE KP ,et al. Refractive error and visual impairment in African children in South Africa.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3,44(9):3 764-3 770.

[8] 缪天荣. 《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的5分记录. 眼视光学杂志, 2005,7(4):217-219.

[9] 缪天荣. 从数学角度看对数视力表争论中的问题. 眼视光学杂志, 1999,1(1):49.

[10]王智勇,李成芝,许放,等. 高中学生视力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10): 901-902.

[11]王智勇,吕向阳,历有为,等. 红点黄本对城市小学生远视力保护效果的追踪观察. 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10):876-877.

[12]瞿佳,主编. 视光学理论和方法.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4,89-90.

[13]杨树勤,主编. 卫生统计学.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61.

[14]王明芳, 谢学军. 眼科中医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653.

[15]黄佳,瞿小妹,褚仁远,等. 青少年近视在不同阅读距离调节状态下眼前段结构的变化.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2):92-95.

[16]陈宁, 杨波,王锐,等. 不同视力状况学生眼球发育的年龄特征. 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1):56-57.

[17]张保身. 抢救视力.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91-95,103-122.

[18]李爽乐,李观富. “标准视力表”之我见.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1):58.

[19]HAZEL CA, ELLIOTT DB. The dependency of log MAR visual acuity measurements on chart design and scoring rule. Optom Vis Sci,2002,79(12):788-792.

[20]FERRIS FL 3rd, BAILEY I. Standardizing the measurement of visual acuity for clinical research studies: Guidelines from the Eye Care Technology Forum. Ophthalmology,1996,103(1): 181-182.

[21]郑曰忠, 时冀川. 眼科研究中平均视力的几种计算方法.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9):683-685.

[22]尹忠贵,徐海鹏,汪芳润. 视力表的标准化. 国际眼科杂志,2003,3(2):55-57.

上一篇:避雷器在线监测范文 下一篇:在线监测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