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工作计划范文6篇

时间:2023-03-08 11:59:53 版权声明

icu护理工作计划

icu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ICU;呼吸道管理小组;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57-01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因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2]。由于ICU是危重患者和先进监护抢救仪器集中的科室, 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多[3],机械通气病人的气道管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占首位,尤以气管脱落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最大[4],因此如何在护理工作中减少气道管理的护理风险成为ICU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科自2010年5月~2012年4月设立了专职呼吸道管理小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准入资格

1.1具有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热爱危重病护理专业工作,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护士。。

1.2具有护师及以上资格,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在ICU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士。

1.3具有良好业务素质,技术操作水平高,对于气道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丰富、应急反应灵敏的资深护士。

2 产生方法

2.1 对于符合条件的护士,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产生候选人。

2.2由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负责培训的主任共同制定理论考核试卷、现场答辩题目以及与气道护理相关的技术操作考核项目。

2.3统一进行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40%),抽签进行相关技术操作项目(成绩占40%),抽签进行现场答辩以及现场阐述作为专职呼吸道管理护士个人的工作思路(成绩占20%)。

2.4最后成绩汇总后确定专职呼吸道管理小组成员5名,科室内每个护理小组都有1名专职呼吸道管理护士负责专项工作。人员安排好后上报护理部进行备案。

3 再培训与阶段考核方法

3.1对于选的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的气道管理方面的专项再培训,培训老师为取得中华护理学会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护士长以及呼吸专业的科主任进行专项授课,同时建立与北京呼吸治疗研究中心呼吸治疗师的长期网上联系,进行学术上的请教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的气道管理水平。

3.2培训结束后进行再考核合格后上岗,在工作期间继续有计划的参加各项培训,每6个月进行阶段考核以促进小组成员不断学习气道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3每年进行竞争上岗,小组成员享受岗位补贴以资奖励,并优先安排参加气道方面的系列培训。

4 气道管理小组的管理

4.1科室制定呼吸道管理小组的工作制度,小组成员工作计划、小组成员专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以及相关的专项管理制度,并上报护理部审批。

4.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4.3详细制定小组成员各班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各种记录表格。

5 气道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5.1负责科室危重病人的所有有关气道的护理工作,保证病人气道护理的安全。

5.2负责指导年轻护士的夜间气道护理工作,并协助护士长做好气道方面检查督导工作。

5.3作好所有病人的气道护理记录,分析病人的具体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解决。

5.4每月末负责书写本月气道管理工作汇报上交护士长,并组织召开气道管理分析会,将上月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

5.5每季度负责组织进行气道管理方面新进展的讲座,提高年轻护士的气道护理方面的知识水平,整体提高科室的气道护理水平。

5.6护士长随机抽查小组各成员的护理质量,对由于责任心不够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处罚。每半年进行一次阶段考核,动态考核工作质量。并及时与医生、科主任沟通了解专职护士的工作质量。

5.7每年撰写有关气道管理方面的论文,积极进行科研工作,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以及述职。

6具体工作方法

6.1专职护士不具体分管病人,只负责本班内所有病人的气道管理工作,记录专门的气道管理记录。

6.2通过系统评估后有针对性制定出不同病人每天的气道护理计划(包括肺部听诊情况记录、电动机械排痰如何实施、气囊管理、气道灌洗、胸部物理治疗的实施等)并进行详细的专项交接班。

6.3护士长每天晨间以及晚间护理时评估专职护士气道管理的质量,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并做好记录。对于经常出现气道管理不到位的专职护士进行指导教育,加强气道管理督导,持续改进气道管理质量。

6.4专职护士每班要与当班医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对于评估的病人痰液情况,管道的异常情况等及时向医生汇报,共同判断后及早处理解决,及时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件,危及病人生命。

6.5专职护士工作时,利用一定的时间可以对本班内年轻护士的工作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年轻护士的气道管理水平,做好人员梯队储备。

7实施后效果(见表1)

通过2年的专职呼吸道管理小组模式的运转,在气道管理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结果见表1。

8小结

气道护理工作是ICU抢救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组成项目,它的护理到位与否与病人的能否较快转归密切相关,护理不到位是引起病人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导致病人意外死亡的重要因素,可能会由此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纠纷。通过实施专职呼吸道管理小组的工作模式,并且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将以前分散给多人的工作,集中由专人负责,不仅降低了气道护理风险,而且通过专人的专项指导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的气道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推动临床监护室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6.

[2] 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

[3] 李平,冯凤.ICU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62~63.

icu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二篇

大家好!

今天,我参加竞争的职位是ICU护士长。首先,真诚的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展示自我、检验自我的机会。

首先,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的介绍

我叫魏霞,今年35岁,本科学历,护龄18年。*年*月的时候,我怀着现代南丁格尔的梦想来到本院,至今*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我从未间断过业余学习,在临床中我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曾担任过主管护师、护理组长、协助过护长主要从事临床护理、进行护理管理工作,并在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工作过,目前在泌尿外科担任***。

其次,面对竞聘ICU护士长这个岗位,我谈下对护士长工作的认识

ICU护士长这个岗位非常重要,它对岗位人员的要求更高,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当好领导的参谋同时还要做好部门护理人员的强烈后盾,作为ICU护士长即是护理工作管理者又是执行者,即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我深知ICU护士长的工作不仅需要忠诚老实的品格而且还需要具备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此次竞聘,我愿意在求真务实中认识自己,在积极进取中不断追求,在拼搏奉献中实现价值,在公平竞争中完善自我。

最后,如果竞聘ICU护士长成功,我将从下面几点展开工作

假如我竞聘成功了,我一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公平处事。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ICU护士长。

一是认清职责,开展优质护理。在领导和医生们的业务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根据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认真履行ICU护士长职责和义务。同时严格病房管理,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卫生的住院环境,并定期召开病人会征求患者意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以人为本,培养科室人才。调动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尊重,理解和爱护科室护理人员,发现并挖掘她们的工作潜能,提高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科室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发扬民主精神,工作中多和她们商量,集思广益,使科室人人都以主人翁精神参与管理。

三是加强管理,实行绩效考核。正确处理管与干的关系,就是既要成为管理能手,又要是一个实干家,合理分配干与管的比重,重点是组织、协调、指挥所属护士完成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整合集体资源,发挥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护理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

四是注重经营,节约科室开支。作为ICU护士长,必须善于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开源节流,精打细算,降低医疗成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保证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尽可能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以合理收费来吸引病人,为科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医院的声誉,提高总体综合效益。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无论这次竞职成功与否,对我都是一次锻炼和考验。我将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职位本身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其职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医院工作,为病人服务。

icu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 品管圈; ICU; 护理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57

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或者有意识将此类人员组织在一起,相互商讨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应用品管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1]。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CU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无家属陪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ICU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是ICU病房管理的核心。本科2012年2—7月应用品管圈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开放床位8张,执业护士20人,护理员3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护士13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10人,中专6人。

1.2 方法

1.2.1 QCC理论知识培训 首先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品管圈活动的相关知识,使全体护士对使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的认识,并掌握QCC的工作方法。

1.2.2 分析现状,选定主题 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管理缺陷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整改的主要问题:如各级护士完成的护理质量参差不一,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和督查,护士对科室事务的参与性不强,患者安全管理力度不够,转出患者回访工作开展不力,满意度调查力度不够,人员使用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未做到人尽其用,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尤其专科知识深度不够,护理操作不规范等。

1.2.3 成立“品管圈”小组 经梳理,成立了6个品管组,即:⑴护理质量控制小组;⑵沟通协调小组(含健康教育);⑶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含医疗安全及其他公共安全);⑷护理教学小组(含低年资护士带教及实习生带教);⑸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⑹药品管理小组。根据每位护士特点、爱好、专长,选择相应的品管小组,原则上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每组3~4人,选定组长。

1.2.4 实践

1.2.4.1 制定计划 护士长指出各个品管圈的大目标,各组分头组织讨论,拟出各组成员职责及分工,针对实际情况列出具体的工作计划,书面形式呈交护士长,护士长进行补充和修订。

1.2.4.2 实施计划 形成完善的计划书后,各品管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组长应经常对成员分管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护士长则不定期对组长工作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

1.2.4.3 总结 要求各品管圈每月开会一次,及时将工作运行中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及反馈,并完善相关资料,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2 结果

2.1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各项护理工作得到了深入的梳理和细化,如通过QCC活动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5项、患者转出流程、患者回访制度、低年资护士培训制度及具体操作方案,制定了患者及相关科室对ICU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格、每日护理质量落实评估单,建立了日常质控登记本,将仪器设备管理落实到个人,各种运行资料的检查和补充均有专人负责,保障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2.2 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见表1。

2.3 通过QCC活动,使全科护理人员主动参与科室事务的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护士作为医院基层的员工,长期以来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参加科室品管活动,让其有了扮演管理者的机会,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增强。

2.4 QCC活动提高了护士的能力 在QCC质量控制活动中,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对所做的工作首先要进行自我质量检查,再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质控,增强了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QCC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每个品管圈活动中,每位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要相互配合,接受组长的指挥和监督。在定期的讨论、分析及总结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既给予了个人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体现了个人必须对团队负责,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2.6 QCC活动提高了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技术水平 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前,低年资护士的理论和操作培训极不规范。通过开展活动以后,笔者对授课的人员作出了严格的安排,对讲授的理论和培训的操作进行了系统的安排,加强了考核力度。此举大大促进了各级护士自觉学习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讨论

护理团队是以基层人员为主,由一群工作性质相似的人组成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群体,这恰恰符合QCC对圈员的要求。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质控意识、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ICU病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质量要求更严,品管圈活动可提供基层员工由下往上的管理,较容易获得护理人员的认同和配合。有效挖掘护理人员的管理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及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提高全面、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2]。因此,品管圈活动是ICU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荣瑞.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811—1812.

[2] 孙多妹,王玉秀.品管圈在舒心示范病房中应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99—100.

icu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四篇

一、全年各项护理工作量及工作达标情况

1、工作量:急诊人次。参加抢救人次。配合急诊手术

例。护理留观病人人次。出车车次。处理突发事件次。

2、工作达标情况:急救物品完好率达。无菌物品合格率。病历书写合格率。护理综合满意度。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

二、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1、强化服务理念

全科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优质服务培训班活动,不断进行礼仪行为培训、规范常用礼貌用语及操作过程中的交流用语,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就沟通技巧方面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培养护理人员对纠纷苗头的预见性,有效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共同构建护患之间互相信任感,全年实现0投诉,综合满意度达99.1%。

2、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

不断改善输液大厅的环境,安装电视等设施,提供纸巾、水杯、无陪人患者床头一杯水等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及时进行分诊,对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诊优先服务卡优先缴费取药等措施,减少候诊取药的时间。并通过环境的卫生督促、护理巡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三无人员的病情处理、基础护理和三餐饮食、及时了解其情况、帮忙联系家属或救助站,今年救助此类病人达人,通过身份证联系省外家属人。此举措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他病人的赞许。对患者的意见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不断提高服务形象。

三、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重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

1、通过分组区域管理,进行分组连续性排班,减少交接班次数,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通过高年资护士的动态质控,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减少护理隐患,保证各班的护理质量。

2、对质控员进行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各区域的物品、工作流程等管理,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讨论修订,保证各区域的护理质量。切实履行绩效考评制度,如实反馈人员层级能力,使护理质控落实到位。

3、通过一年时间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根据急诊区域划分,基本上按个人工作能力定岗,基本实现护士层级管理,达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使用。

4、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合理利用绿色通道的措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5、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6、制定各区域详细工作指引及各区域工作告知事项,新入科人员工作注意要点等,系统引导新入人员和年轻护士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

四、急诊专业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

1.全年科室组织业务学习次,病历讨论次,操作培训项。

2.第二季度组织全科人员按要求完成了急诊岗位技能培训,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全科护士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全院考核毕业三年内护士急救药品知识,全部合格,达标率为。新毕业生考核岗位技能操作,全部达标。成绩良好。

4.基本完成全年护士进修培训计划,安排了护士到ICU进修学习危重病人护理,安排年轻护士到儿科注射室进行小儿头皮针穿刺技术,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技术水平。外派多名护士外出短期学习,并将新的护理理念带回科室。全年完成了名轮科护士的急诊培训工作。

5.每季度进行三人、两人配合抢救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加强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反复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

6.根据护理部要求进行微型培训,培训年轻护士的技术操作熟练度及急救仪器的使用能力,要求每组人员利用班上空闲时段进行小组病例讨论及护理查房。效果良好。

7.制定急诊岗位培训小本子,组织人员对科室人员层级能力评定,指定辅导老师,实施一对一辅导教育。要求每人每季度完成护理病例个案分析一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护理质量。

五、护理实习生带教

学生带教工作进一步规范,小讲课、操作示范、教学查房、抢救配合演练等教学工作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是抢救配合演练的教学方法收到全体实习生的一致好评。今年顺利完成人次的实习带教任务六、配合医疗开展专科发展调整原办公室建简易监护病房,留观病人逐渐增多,护理方面加强落实留观病人的病历书写、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同时安排人员到ICU进修危重病人护理,腰穿配合、胸腔闭式引流等管道护理。

icu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 非计划性拔管;PDCA循环管理模式;患者安全;家属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2-0099-04

The impact of unscheduled extub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racheal intubation patients by PDCA cycle management

LV Weixiao1 ZHANG Xuzhen2 TONG Xianghong3

1.Department of 27 Ward Invasive Technology, Lishui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Hemodialysis Room, Lishui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3.Nursing Departmen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ujiang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Pujiang 322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unscheduled extub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racheal intubation patients by PDCA cycle management. Methods Managed the accidental decannulation risk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of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by PDCA cycle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the unscheduled decannulation rat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patients fell to 1.78%from 4.31%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creased from 67.26% to 90.94% by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Conclusion The impact of unscheduled extub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racheal intubation patients by PDCA cycle management is sure,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unscheduled decannulation of tracheal intubation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Unscheduled extubation;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Patient safety;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PDCA循环是一种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质量管理循环模式,是依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的科学程序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系统。此方法最先是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目前在医院管理、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临床护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1]。非计划性拔管指的是尚未达到气管拔管指征,未经医护人员的同意,患者及其家属自行将人工气道拔除或意外脱落,也包括医护操作不当而致的拔管[2]。非计划性拔管是机械通气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负担,亦或导致意外死亡;同时也会引起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不满,出现医患纠纷[3]。研究表明,非计划性拔管占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很大比例。为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安全,我院在管道安全护理中采用PDCA 循环管理法对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时间顺序将我院ICU行气管插管且时间>24 h的645例患者及其家属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为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的住院患者共309例。男167例、女142例,年龄20~81岁,平均(52.1±12.4)岁,GCS评分4~12分,平均(7.7±3.3)分;机械通气25~87 h,平均(34.5±4.5)h。疾病种类:重症肺炎73例,各类手术后17例,呼吸衰竭97例,重度脓毒症休克83例,脑血管意外35例,其他诊断4例。实验组为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的住院患者共336例。男184例、女152例;年龄17~80岁,平均(53.4±13.5)岁;GCS评分5~11分,平均(8.5±2.5)分;机械通气24~90 h,平均(35.5±2.4)h。疾病类型:重症肺炎81例,各类手术后26例,呼吸衰竭97例,重度脓毒症休克85例,脑血管意外42例,其他诊断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工作程序;实验组运用PDCA循环模式对气管插管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规范管理,具体方案实施如下。

1.2.1 计划阶段 主要包括收集资料、查找问题的原因和高危因素、针对原因制定改善措施等内容。(1)收集资料:追溯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气管插管患者,总结在人工管道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和不安全的情况,例如管道移位、阻塞、意外拔管等。此外,因治疗和护理过程不如意或不顺利,医护直接相互埋怨指责,矛盾突出,同时医患关系也是很棘手的问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工作满意度不高。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认知障碍、意识不清、高龄老人、不配合等气管插管患者在置管后进行初次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认知能力、神志状态、年龄情况、身体状况、合作态度、生活需求及日常活动规律、病情用药情况、既往有无管道滑脱史等资料。(2)查找原因:①患者因素:患者通常采取的是被动,气管插管作为异物长时间的压迫和刺激咽喉壁黏膜,通常会导致患者疼痛、舒适度的改变,并且活动受限无法说话;部分患者会存在躁动不安或者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患者对气管插管的不舒适的程度、目的、作用等信息的不了解使得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插管的意识,进而由于难以忍受人工气道或者意外的脱落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4]。②护理因素:有的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受到的培训不足,使得自身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相对缺乏,未能达到该有的高度;部分异常烦躁的患者会因医护人员进行的上肢约束不当而摆脱约束后意外自行拔管;部分医护人员未能有效地进行评估意识不清或躁动的患者的危险因素,未能及时地使用镇静类药物;有的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候动作过于粗鲁、活动幅度过大使得人工管道受到牵拉而意外脱落;有的护士不重视不良事件的报警或处理不当;护士未能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护理和教育工作[5],使得患者及家属过于焦虑和对医疗工作的不满;人工插管固定的方式和程度的松紧也对舒适度和牢固程度造成影响。由于上述因素患者可能会因头部和躯体大幅度摆动致使气管插管脱落,出现意外事件。③客观因素:ICU患者身上通常会有多条人工管道,因多次被动翻身护理而致管道移位、脱落、阻塞等[6];同时,医院现通常用普通的胶带固定管道会因患者的体液、汗液、呕吐污染物而导致粘性降低使导管滑脱;ICU病房的护理工作人员配置不到位,护理人员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夜间和中午班次主动巡视不足使得超负荷的护理工作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2.2制定计划(plan) 计划指的是在行动和工作之前预先拟定一个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工作的预期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具体如下:(1)患者因素的干预:①为他们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尽量为患者及家属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治疗环境,例如减轻病室内外的噪声刺激,温度、光线和湿度怡人等,为他们提供环境方面的支持;医护人员应当正确评估患者的舒适度, 以期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如护理服务操作轻柔耐心,协助患者及家属采取舒适的,合理固定气管导管和牙垫等器械,以减轻器械对局部的损伤与压迫等。②实施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和家属有效的心理支持,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护理教育的宣传;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要耐心、细心,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说话、肢体接触等,加强无声的交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向患者家属讲解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从而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对部分病情稳定、清醒的患者可以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曲目,这可明显改善气管插管患者的身心状态,降低疼痛,减轻焦虑和烦躁等负性情绪,降低意外拔管的机率。(2)护理因素的干预:①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医院的管理体系,规范服务的操作流程,进而加强规范医护人员的管理[7]。定期召开护士会议和论坛,大家一起讨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共同商讨对策,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加强护理工作的指控管理,提高护士的责任心,教授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合理使用镇静剂的方法、发生意外拔管事件后的正确评估和紧急常规处理等内容,以提高服务的质量。②在固定人工管道之前,医护人员要保持患者面部的清洁和干爽,正确固定气管切开导管和气管插管,多次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带和固定胶布;护士每次交接班的时候都要仔细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和导管的固定状况,及时清除患者的分泌物,若发现胶布和或固定带潮湿或松脱应当及时更换,并着力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使他们身体经常处于舒适的。③针对患者的意识状况和心理情绪状态采用适当的肢体约束,要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确保松紧适宜。(3)客观因素的干预:①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护理人员的数目以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并对低资质的护士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评估技巧培训、镇静剂应用、认知培训、镇静效果评估培训等,以保证护理质量[8]。②加强高危时间段的巡视工作,主要为增加巡视次数,观察人工管道的深度和固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阻止并上报;发现意外事件高危个体应在其床头卡处加以备注以引起护理人员的格外关注和检查。③采取妥善的固定气管插管的方法。双条胶布应采用“8”字交叉固定方式,对于部分意识清晰、活动范围较大的患者,应使用扁带绕颈式的固定方法,这种固定方法可以大致解决因胶布潮湿脱落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医护人员节省操作的时间。

1.2.3 实施阶段(do) 护理管理部门的导向作用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护士长更需要熟悉各项护理服务的标准及流程,使实施者明白需要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去做。护理管理领导者们要把相应的工作计划、注意事项和评估标准等资料打印好,确保分发到每个护士手上,并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展开学习。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宏观的调控,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经管路滑脱评估后确认为高风险的患者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实行责任到人,要严格落实床头交班等各项防范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班班交接,从而增强每个人的护理质量意识;若发现意外拔管事件,责任护士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签订《人工管路意外脱落风险告知书》,并立即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阻止和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实行综合的护理方式,加强心理护理,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

1.2.4 检查阶段(check) 建立气管插管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由责任组长、护士长、责任护士等人员组成,并由责任护士们全面负责实施非计划性意外拔管风险患者的评估和防范措施;责任组长们负责对患者护理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和进行指导合理应对;护长组织对护理质量、态度和防范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以用于例会和培训期间点评分析。

1.2.5 处理阶段(action) 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就非计划拔管事件的防范情况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结果展开分析、探讨和总结,对成功的经验进行表扬和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出解决措施,并继续追踪改进措施的实效情况,尽量做到质量的标准化[10],以确保防止类似意外的再次发生,将讨论结果汇总后上报上级护理部,同时,把相关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具体的个人,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负反馈系统,如此反复,使得PDCA循环模式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率,分为发生与未发生两个维度。②采用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 PDCA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对照组为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气管插管患者309例次,共记录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14例次,非计划拔管率4.31%,其中女性6例次,男性8例次;运用PDCA循环管路模式的实验组的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气管插管患者336例,共记录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6例次,非计划拔管率1.78%,其中女性2例次,男性4例次。结果显示,采用PDCA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3.85,P

表1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

注:*表示P

2.2 PDCA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为67.26%;实验组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家属的满意率为90.94%,实验组满意度提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2,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注:*P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后,对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推广和加以标准化,对失败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总结,把未能解决的问题投入到下一个循环管理当中,目前已成为实现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方法。ICU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现象是全球医护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仅会延长治疗的时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增加ICU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是与患者、客观及医护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运用传统的护理方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相关文献提示有半数以上的气道意外事件是可以预防的,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在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对非计划拔管易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地查找与归纳,充分认识和把握意外事件发生的危害性,继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全方面的综合计划措施,到后来计划措施的实施与反馈,形成了一个整体化的和细腻化的工作流程,各环节缺一不可,都对降低非计划性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此方法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P

综上所述,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同时对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优化插管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在维护和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中也具有重大的作用,适合广大医护人员运用并推广于各项医疗护理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张欣. 应用PDCA 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3.

[2] 邓海波.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7):866.

[3] 何晓丹. 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2011,12(1):29.

[4] 张海燕,魏华丽, 欧阳丹. QC质量管理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实践[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42-143.

[5] 姬长芹. PDCA 循环法在提高儿科病房护理满意度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2,31(35):136-137.

[6] 袁兰. 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12,31(20):55-56.

[7] 龙烨,纪考云,刘小燕. 8例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33(1):112-113.

[8] 金旭华. 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16例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12,11(5):453-454.

[9] 袁志敏. 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10] 黄璐,龚洪玲.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 武警医学,2013,24(1):87-88.

icu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六篇

[关键词] 多护理单元;人力资源;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1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ynamic management of more nursing unit nursing human resources to make full use of human resources,enhance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departments that used traditional personnel allocation method to manage ward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departments that used dynamic management method to manage ward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Nursing quality liked nursing record,classification nursing,healthy education,ward managemen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t maked full use of human resources after conducting human resources dynamic management.The nursing record score was increased to (97.87±2.23) points,classification nursing score was increased to (97.81±3.42) points,healthy education score increased to (97.02±2.33) points,ward management score was increased to (99.36±2.97) poin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increased to(97.12±3.88) points.Apart from healthy education,all of the other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More nursing unit;Human resources;Dynamic management

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静脉穿刺难、静脉用药多、床位周转快、加床多且需随时调整床位[1],导致护理工作量的增大,且儿科护理工作有明显的季节性,造成单位时间内人力资源的忙闲不均,护理工作量多少不均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配置和科学管理护理人力资源,对护理学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更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2]。现将我科2014年为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科护士长实施动态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大儿科有6个护理单元,4个儿内科(呼吸内科及内分泌科、肾脏内科及消化内科、血液内科及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一个小儿外科及一个儿童重症监护室。大儿科护士有119名,2年内护士46名,占38.66%,其中科护士长1名、护士长6名,为新建儿童医院分院储备副护士长7名,开放床位257张,床护比1∶0.46。

1.2 方法

2013年1~12月采用传统人员调配方法进行病房护理管理的科室设为对照组,即需要临时调配护士;2014年1~12月采用动态管理方法进行病房护理管理的科室设为观察组,即在临时性调配的基础上,采用计划性培训及考核以及与绩效挂钩等动态管理。回顾性分析护理部质控小组检查的护理记录、分级护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及病人满意度等护理质量,动态管理方法如下。

1.2.1 护士长认识的统一 科护士长将护理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及绩效分配的思路、大儿科储备机动护士、护士多科轮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护士职业发展的需求等向护士长明确。

1.2.2 培训与考核管理 护士长按月工作安排及护士分层级管理的要求对本护理单元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科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长对工作1年内的大儿科新护士集中授课培训,培训后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考核,并需经科护士长考核合格后,方可由所在护理单元的护士长申请单独值班及绩效。

1.2.3 援助调配管理 科护士长在日晨会交班前到各护理单元查看病人总数及危重病人数,根据各护理单元护士长提出的援助需求,从人力资源相对较充足的科室提出调配,援助0~1 d或高峰时段1~2 h或1周~数周,科室遇节假日或夜间突发有潜在纠纷或遇危重病人需特别护理或抢救病人多,护士长在本护理单元难以解决,向科护士长提出请求援助的需求,科护士长调配大儿科储备的机动护士援助。

1.2.4 轮转调配管理 研究显示,实施护士岗位管理是加强护士队伍科学管理、持续推进优质护理的重要举措[3]。在院内培训过程中,N1-N2(N1级为工作3年及3年以下的护士和轮转护士;N2级为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和低年资护师)级护士以理论学习与科室轮转相结合为主[4]。科护士长按计划安排督促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安排工作1年内的护士到PICU轮转4~6周;工作2~3年的护士则由科护士长统一安排进行大儿科内轮转,即按入科先后顺序,每3个月各护理单元安排1名护士与另一科室的护士互换;同时按护理部年工作计划及个人特点以及岗位需要,部分护士长及副护士长进行岗位轮换。

1.3 评价方法

以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为评分标准,该标准由护理文书、分级护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及患者满意度共五项组成,每项总分为100分,发现不合格处按质控标准中规定的进行扣分,收治患者情况以我院2013年及2014年工作年报表整理分析,比较两个时段护理工作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收治患者情况及护士人数情况的比较

实施动态调配管理后一年内,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护士人数虽增加10例,但实际床护比由1∶0.39降为1∶0.38(表1)。

2.2 护理质控各项指标平均评分情况的比较

实施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检查的平均分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研究显示,目前62.8%的护士存在职业倦怠,其中8.8%的护士表现为高度倦怠[5],而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可导致护理工作的效率、服务质量、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均降低[6]。超负荷的工作量更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及厌烦心理,从而导致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和热情缺乏。我科各护理单元床护比虽达到1∶0.4的要求,但按实际在岗的护士计算,表1可见实际床护比未达到1∶0.4的要求,而国内多项研究表明,1∶0.4的床护比配置已经不能满足病人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求[7]。王爱莲等[8]研究认为,儿科护理人员编制在有陪病房以1∶0.79较为适宜。中华护理学会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马秀芝在2012年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会议上传达了目前儿童医院护理协作组达成的共识,儿科病房床护比≥1∶0.5[7]。《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实际开放床位与病区护士总数比≤1∶0.6。实施人力资源的动态调配管理后,我科合计动态调配护士136人次,总共267 d,有效满足临床护理的人力需求,降低护士工作负荷及疲惫感,减轻了护士工作的紧张状态,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激发护士工作的热情及积极性。

3.2 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资料显示,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沟通不良、评估不充分、管理或流程问题等。护理人员自身对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原因,而护理人员缺乏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间接因素[9],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多发生于9:00~11:00及12:00~15:30时间段[10],此期间为输液的高峰时段,而季节性病人数量的增多,护士人数相对不足尤为突出,合理动态调配护士充实此时间段的人力资源,使护士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并按流程规范操作,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隐患,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安全[11]。表1及表2结果显示,在病人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均有提高,因儿科陪护人员多且不固定,住院时间短,周转快,护士在短时间内难以对患儿的多个陪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以至于健康宣教评分较动态管理前提高不明显。

3.3 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

由于为新建儿童医院储备人力及保障优质护理的实施,以及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居高和护理工作量大的需求,近两年招聘的护士量猛增,导致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5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增多[12],而护理学的实践性、理论性很强,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锻炼和提高。我科采取的跨科轮转的动态管理模式,提示管理者应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护理工作量及护理工作的需求,合理安排护理人力及班次,并对护士实行扁平化的分层管理,同时还要加强理论及操作的培训与考核,并给予低年资护士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变能力锻炼及提高的平台,以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护理质量。由表2可见,虽然护理工作量增大,低年资护士多且护士动态调配使用,但通过加大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使护理质量得到了保证。

3.4 动态管理有利于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

护士职业生涯发展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专业领域内的行为历程,它是关系到护理专业发展、护理队伍稳定及护理质量的优化[13]。科室轮转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素质,促进技术的传播、更新、推广和应用,增强护士的创新意识,开阔思路,提高业务综合能力[14]。管理者的轮转,有助于增强她们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打破管理思路的僵化及靠惯性思维的管理,达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管理的技巧,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应急能力缺乏,多科岗位的轮转,使其意识到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胜任新的护理岗位工作,增强竞争意识,发挥自身的工作潜力,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护理质量。ICU是重症监护临床医学、护理培训及教学的临床实践基地[15],是先进急救设备和监测仪器集中的地方,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突发性、多变性及复杂性特点,护士进行PICU轮转可以提高护士急救技能和应急能力[16]。护士岗位的动态管理,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因此,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职业发展需求,为护士提供拓宽学习的渠道以及职业发展的平台。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能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人员的潜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满意度及护理质量,但在实际的动态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管理者不断优化创新,达到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秀伟.儿科护士的压力分析与应对[J].全科护理,2013, 11(1):168-169.

[2] 施雁,华萍,毛雅芬,等.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院,2005,9(5):61-63.

[3] 刘亚平,董军,马力,等.护理岗位管理设计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9-11.

[4] 吴欣娟.护士岗位管理与培训实践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7-9.

[5] 叶志弘,骆宏,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6] 刘萍,谌永毅.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5):1424-1425.

[7] 郑显兰,郭蓉.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9-12.

[8] 王爱莲,方立珍,王和平,等.儿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63-64.

[9] 张卫红,何义凤,王秀燕,等.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7):842-844.

[10] 高秀珍,王彦华,李兰风,等.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7):1112-1114.

[11] 花芸,吴庆艳.儿童专科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6):691-694.

[12] 洪海兰,王薇.低年资护士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61-62.

[13] 黄私伟,张巧梅.296名低年资护士职业生涯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3,20(1):23-25.

[14] 平翠翠.科室轮转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04.

[15] 陈凌,黄惠根,蓝惠兰,等.ICU专科护士院内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3):55-56.

[16] 杨卫香,崔秀珍,李静.基层医院内ICU轮转人员培训后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7):4087-408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三季度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