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4:16

呼吸疾病研究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2013年,国内关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针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其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等等疾病的就诊指南已经广为人知,现将2013年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的儿科呼吸系统的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有效的应对措施。

2结果

通过分析,最终决定在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哮喘、肺间质性疾病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3讨论

3.1肺炎 肺炎在儿童中发病的概率较高,发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组链球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其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过,SARS在我国流行后,我国开始深入研究冠状病毒,特别是对病毒的研究更加的多见,有学者通过研究北京周边地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发现其中有病毒NL63基因,这一研究表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病毒NL63基因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同时,禽流感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此病毒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有密切接触史,如果出现了长时间的高热、剧烈咳嗽、肺部显著变化的儿科患者就要诊断是否为禽流感病毒肺炎。由于以往甲型流感病毒较为普遍,研究人员主要对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支原体、衣原体也逐渐的在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被发现,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支原体、衣原体可以感染呼吸道。这些年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儿童病患中存在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对于这一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

3.2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是非常多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除了哮喘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的原因会导致气道狭窄。临床上,很容易把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等等的各类疾病判断成是哮喘,所以,对于诊断哮喘,需要明确的知道病因。婴幼儿反复哮喘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呼吸道病毒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健全[3]。一般来说,针对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的病因是比较难以定夺的,因为比较复杂,所以,在病因的诊断中,哮喘患者接受治疗时候的反应,以及是否是阳性家族过敏史,这些因素是区别哮喘和非哮喘的一个可参考的因素。

3.3肺结核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的传染病,其原因多由于感染了结核杆菌,这些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依照有关资料显示,3个人就有可能有1个人患上结核,如果人体遇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更加容易患上该疾病。儿童的年纪比较小,不够注意个人的卫生,比如,不勤洗手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感染疾病的概率。儿童在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到结核杆菌。针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要提高治疗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正规、联合的治疗用药方法,治疗的时间通常要达到6个月,肺结核治疗药物对于儿童肝脏的副作用较大,所以在用药的期间一定要注意检查儿童的肝脏情况,一旦发生肝脏异常,就要停止用药。同时,要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哮喘 小儿哮喘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经常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生活习惯、吸入气体等等的原因导致哮喘的发生,随着物化吸入治疗研究的深入,该疾病治愈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4]。

3.5肺间质性疾病 间质性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按解剖来进行分类的话,算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从发病率来看,有不断攀升的趋势,病死率也比较高,对于患病比较轻的患者能够存活3~5年,如果发病比较迅速,有可能在六个月内就出现肺广泛纤维化,从而导致死亡。通过统计分析,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在攀升,导致感染的因素是微生物感染、药物、吸入粉尘、大气污染,同时,有可能会出现继发结缔组织类的病症。国内对儿童肺间质性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对该类疾病,要多家单位、多学科的联合起来研究和分析,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和成人呼吸科进行联合研究,从而深入分析儿科肺间质性疾病的分类、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4结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要对儿科呼吸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体系,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再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03.

[2]李静,陈正贤,王首红,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3,04:12-14.

[3]卢亚娟.黄芪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2.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疾病;特点;抗生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233-01

引言: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患者,对于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与杀灭作用,能够挽救大量病人生命。然而,抗感染药物如果使用不合理,将造成抗生素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所以,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应当引起呼吸内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1 呼吸内科疾病的新特点

1.1并发症状增多

呼吸内科疾病并不是局限于呼吸系统,引起发病原因的复杂化导致并发症增加许多,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医治更加复杂化。上呼吸道感染是生活中的常见病,每个人每年恐怕都会感冒几次,但是如果治疗不当的话就会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结膜炎、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炎(病原体经过鼻泪管、耳咽管、淋巴组织等周围组织时产生并发症),败血症,变态反应性疾患。并发症会严重削弱单一治疗方式的功效,使得在医疗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复合式的医疗手段,但是目前在我国行之有效的复合式医疗手段仍在探究之中。病人只能接受单一的治疗方式,而这种治疗方式不仅会耽误大量的时间,还会耗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增加家庭负担,最重要的是对病人的心理、身体造成痛苦。

1.2更容易复发

传统的呼吸内科疾病具有简单、容易治愈、不易复发等特点,但由于目前自然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的环境隐患使得人们的抵抗力变差,感染呼吸内科系统的疾病机会增多,更容易反复发作。在工业区,人口密集区域,空气质量差(雾霾天气严重,空气含尘量高)等地区,复发率更是高出了普通地区。疾病的重复发作使得病人服用大量的类似的药物,导致病毒或者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甚至会产生变异细菌,而且发病间隔越短,服药量越大,变异后的细菌越棘手,甚至会衍生出新的类型的疾病,增加了医治难度。

2 抗生素的分类特点

临床常用抗生素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喹诺酮类以及其它抗生素。

2.1β-内酰胺类

此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细胞壁粘肚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内渗,最终导致菌体胀破,从而杀灭支气管分泌物的细菌。

(1)青霉素类包括:①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等不耐酸青霉素类;②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以及双氯青霉素等耐酸青霉素类;③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呱拉西林、美洛西林等广谱抗假单胞菌类;④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等广谱不抗假单胞菌类;⑤美西林、替莫西林等抗C-杆菌类。

(2)头孢菌素类

属于广谱抗菌药物,由于不具有后效应,故临床使用时应足量直至患者痊愈,其四代产品中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四代及部分第三代品种对绿脓杆菌有效,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易出现耐药性及出血,且价格昂贵,故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症。

(3)非典型β-内酰胺类

新型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具有极广的抗菌谱,对G+球菌、G-杆菌、厌氧菌以及对多数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均有很强的抗菌能力。氨曲南可对包括绿脓杆菌、肠杆菌科在内的多数G-杆菌起效,但对G+球菌及厌氧菌无效。临床常用舒巴坦、他舒巴坦以及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组成复合制剂,在扩大抗菌谱的同时增强对耐药菌株的杀灭效果,临床常用品种有舒普深(头孢呱酮加舒巴坦)、优立新(氨苄青霉素加舒巴坦)以及他唑西林(呱拉西林加他舒巴坦)等。

2.2氨基糖苷类

这一类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剂,常见的有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西索米星和链霉素等,可以杀灭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及不动杆菌等抗G-杆菌,其中阿米卡星最为强力。对于抗G+球菌也具有一定的活性,但是不如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针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奈替米星的作用最为强力。

2.3喹诺酮类

临床使用类型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依洛沙星以及洛美沙星等,此类药物可导致细菌在各个品种之间产生交叉耐药,并且对如β-内酰胺类等的其它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在应用时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2.4大环内酯类

本类药物属于窄谱速效抑菌剂,其抗菌谱和青霉素G十分相似,需氧的G+球菌、G-杆菌和厌氧球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和一些流感杆菌对于本类药物敏感,并对绿脓杆菌及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没有效果。新大环内酯类主要有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比较起来,抗菌谱无显著扩大,但是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善与副反应已经减少。阿奇霉素对于G+球菌的效果要比红霉素更差,对C-杆菌的效果则比红霉素要强,特别是对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及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具有极好的抗菌活性。

3 呼吸内科疾病常用抗生素的合理运用

3.1应用原则

临床应用抗生素之前应先进行痰涂片检查,以大致对感染病原体进行G+球菌或G-杆菌的划分,从而选择具有相对针对性的抗生素。医院内感染、老年患者、伴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或免疫抑制患者,主要是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等G-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G+球菌以及厌氧菌感染,临床常选用广谱青霉素类、耐酸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以及抗真菌药。抗生素治疗3d后,若肺炎症状好转,说明方案选择正确,可按原方案继续用药,若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反而恶化,则应及时更换抗生素种类。另外在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

3.2联合用药和配伍方法

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可以用一种抗生素进行控制,没有必要进行联合用药。但是,对于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者,或者病人本身就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出现混合感染的,应当进行联合用药,从而发挥协同作用,以增强用药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中的合理配伍,可以在繁殖期杀菌剂中加入静止期杀菌剂,比如β-内酰胺类加上氨基糖苷类就能起到协同的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则能加速抑菌剂的作用;青霉素类加上头孢菌素类就能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之合成,从而产生协同的作用;速效抑菌剂和繁殖期杀菌剂则不宜联合使用,这是由于速效抑菌剂能够快速抑制细菌蛋白质之合成,从而使其难以进人繁殖期内,从而造成繁殖期杀菌剂的活性降低,以至于形成拮抗作用。

4 结束语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疾病谱;研究

目前,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多发病。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炎是儿童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虽然全球针对肺炎已经研究出疫苗和抗生素,但是全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1年内的372 例住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资料,利用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

1.2调查方法 首先将我院收治的,经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病历,检出年龄在0~14岁的儿童。然后按照疾病分类及疾病名称以ICD编码为标准。

1.3统计分析 利用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汇总(按第一出院诊断疾病进行统计)及 SPSS STATISTIC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我院儿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的基本情况 1 年期间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总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始终高于女性患者,约为女性的 1.8 倍。

2.2我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不同年龄组构成分析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以婴儿和幼儿居多,分别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总住院人数的39.5%和 48.6%。

2.3我院儿内科住院患儿不同年龄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构成(见表1)。

2.4我院儿科呼吸系统住院患儿病种构成分析 肺炎所占比例排首位,其次是毛细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排到第3位,其下依次顺位是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其它呼吸系统疾病 35 例,占所有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 0.15%。

2.51 年我院儿内科呼吸系统住院患儿病种及顺位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例数逐年增多,呈现上升趋势。当中肺炎均排在首位,其次为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例数从各年度变化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住院患儿例数从各年度变化趋势来看无显著变化。

2.6 1 年儿科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季节分布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冬、春季多见。

2.7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地区分布情况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城市比例多于农村。

3 讨论

根据以上情况得出,我院收治住院患儿人数有一个逐步升高的状态,体现在呼吸疾病方面,其他的疾病相对比较稳定。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多影响在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上,例如:婴幼儿这2个阶段,发病的季节体现在春季和冬季。据统计,在我院收治的患儿中,婴幼儿肺炎排在第1位。排在第2位的是毛细支气管炎位。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年内支气管哮喘是排名第5位。儿童免疫力低下,容易被呼吸系统疾病侵袭。因此,研究儿童住院情况的特征和规律,可以为科学管理和服务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在大气污染较严重的状况下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作为参考。

4 结论

在观察研究中得出,我院近1年的收治住院患儿人数有一个逐步升高的状态,体现在呼吸疾病方面,其他的疾病相对比较稳定。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多影响在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上,例如:婴幼儿这2个阶段,发病的季节体现在春季和冬季。据统计,在我院收治的患儿中,婴幼儿肺炎排在第1位[1-3]。

参考文献:

[1] 陈春明, 杨平. 二甲医院 3 年儿科住院患者统计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0, 7(4):131-132.

[2]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 2000 年与 1990 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比较[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27(2):112-116.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防治技术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61-0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和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以及腹泻综合征并称为危害规模化养殖场的三大疾病综合征,会给一个地区养猪产业造成致命威胁。最近几年,随着猪养殖规模不断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呈现高发趋势,给猪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一旦养殖场内存在患病猪,致病菌就很难彻底清除干净,给养殖场造成致命威胁。因此,做好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技术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研究进展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北美地区提出了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猪一系列呼吸道疾病的总称,是由细菌、病毒、饲养环境、饲养管理以及易感猪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的统称,主要对断奶仔猪和保育猪以及早期育肥猪产生危害,患病后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肺炎、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高热、厌食、饲料利用率降低,患病猪的体重会迅速下降,发病率在5%~60%左右,死亡率在20%~90%之间。有研究文献报道,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病原种类很多,同时还会受到非传染性因素的影响,在致病菌侵袭的基础上,日常饲养管理不科学,季节因素和小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养殖场爆发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目前已知的能够造成猪出现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致病菌主要有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圆环病毒Ⅱ型、猪肺炎支原体、胸膜炎放线菌、链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致病菌。环境因素主要有饲养密度、圈舍中有害气体含量、通风效果、烟尘等,管理因素主要包含了圈舍选址建设不合理,生物安全措施防护不到位,母猪更新比例较大、圈舍污染物清理不及时、圈舍没有空闲时间,连续饲养,不容日龄的仔猪混群饲养,饲料中缺乏维生素、营养比例搭配不科学,向猪投喂发霉变质饲料。

2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2.1 病毒性病原免疫机制研究

首先,高免血清的研制。有研究文献将发病猪场的病料制成悬浊液,对成年猪进行强化免疫,然后分离制备出高免血清,选取同一个批次的断奶仔猪90头,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仔猪在40~60日龄,按照每公斤注射中0.5ml量进行免疫注射,对照组仔猪不注射血清,患病猪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饲养到80日龄后,称重,统计出栏率,结果显示实验组出栏率高达90%以上,而对照组只有60%左右,平均增重量比对照组多出了4.4公斤。还有研究文献做了同样实验,实验组出栏率同样高达90%以上,日增重比对照组高出了90g以上其次,自制灭活疫苗。从某规模化养殖场采集典型病料并制成灭活疫苗,选择400头38日龄仔猪,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仔猪在40日龄注射血清,然后在43、56日龄各注射自制灭活疫苗2ml/头,对照组分别在40、50和60日龄注射血清,90日龄后统计发病率。结果显示实验组有18头仔发病,发病率为9%,对照组有26头仔猪发病,发病率为13%。结合发病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采用自制疫苗加高免血清进行联合免疫防治,效果显著。

2.2 对细菌性病原防治研究

对于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通常情况下采用抗生素防治,最近几年,随着饲养户抗生素种类和计量不断增加,很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大大增加了疾病的防治难度,因此,在防治细菌性致病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时,在确定细菌种类之后还需要做药敏实验,结合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科学选择高敏抗生素。有研究文献选择使用支原净、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母猪用支原净拌料投喂两周,结合地区的发病规律仔猪在50~65日龄,90~110日龄分别使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拌料投喂2~3周,结果显示连续投喂比脉冲式投喂的防治效果显著。

2.3 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首先,引进种猪混群饲养。对于新引进的种公猪在正式投入配种前有至少一个月的混养时间,选择10~20%的老母猪和种公猪混合饲养,并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连续投喂2周,饲养一个月后才能用于配种;其次,严格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原则。空舍期要使用氢氧化钠或者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全面消毒,带猪消毒一般适应百菌消消毒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李小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保育猪多病原混合感染的诊治[J]. 中国动物保健. 2016(03)

[2] 蒋春燕,何海健,叶秀娟,张超颖,应月青. 集约化猪场主要疾病及防控对策[J]. 动物医学进展. 2012(08)

[3] 郝林,陈维维,姚金水.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疑似病例肺脏实变的显微观察[J]. 中国畜牧兽医. 2009(11)

[4] 唐文山. 青海省农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动物医学进展. 2009(10)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呼吸衰竭;急诊;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96-02

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与治疗预后有关[1],但是关于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间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2-3],为了探讨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间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83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83例资料,其中包括男61例,女22例,年龄范围45~80岁,平均(67.3±17.5)岁,Ⅰ型呼吸衰竭者50例,Ⅱ型呼吸衰竭者33例,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后送入急诊室治疗时间为工作时间(一周工作日时间并且为日间工作时间)者62例,送入时间为休息时间(休息日或者工作日的夜间时间)者21例,基础疾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者24例,合并支气管哮喘者40例,合并重症肺炎者10例,剩余合并基础性疾病者9例。

1.2 入选标准[4-5]

患者在平均呼吸状态下,氧气分压值低于60mm Hg,同时CO2分压值超过50mm Hg,患者入院时动脉血中乳酸含量超过1.5mmol/L,患者无原发性心排出量降低导致的低氧血症和因为恶性肿瘤导致的血液中乳酸代谢障碍患者。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病例资料相关项目包括:患者的年龄、进入急诊抢救室时间、初始pH值、PaO2值、PaCO2值和血液中乳酸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分类变量的统计学检验选择卡方检验,对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选择t检验。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率是通过使用Kaplan-Meyer曲线进行评估,按患者进入急诊室进行抢救的时间进行分层。通过Logistic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选择逐步回归模型,以P

2 结果

从患者来看:工作时间进行急诊抢救者[74.7%(62/83)]明显高于休息时间抢救者[25.3%(21/83)](P

3 讨论

结果表明,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并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工作时间插管组与休息时间插管组患者的死亡率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论与刘慧等[3]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对呼吸衰竭患者的处理急诊室值班人员就能胜任。而从我院急诊室的流程和人员配置方面分析:我院急诊科具有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同时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医师结构梯队合理。急诊医师均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掌握内、外科常见急诊处理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因此,ACS患者在休息时间与工作时间抢救的预后效果具有一致性。

由统计结果表2中可以看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初始pH值、PaO2值、PaCO2值和血液中乳酸含量。年龄越大的患者身体各种生理机能减退,住院期间恢复较慢,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重要因素[6],而血液中乳酸含量过多时,患者体内供氧严重不足(与PaO2值较低一致),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患者体内pH值降低(与PaCO2值较高一致)也是患者体内缺氧的标识[7-8]。

最后,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统计病例仅83例,病例数比较有限,说明性较低,仅作为参考;二是病例来源比较单一(仅有2010年1月~ 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83例资料),而各医院的医护团队以及抢救流程不同,因此不能代表所有医院的状态;三是没有对83例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进行综合考虑,而基础性疾病可能会对抢救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9-10],因此,对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需要更广泛的病例才能具有更强的说明性。

[参考文献]

[1] 邓创豪,杨志雄,刘付亮,等.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不同时间段疗效及并发症的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50-651.

[2] 冯纳婷,李新立,张晓名,等.不同时间正压通气对脑出血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8):690-691.

[3] 刘慧,张天托,黄静,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7):730-734.

[4] 周一平,陈小可,刘慧,等.经喉罩球囊扩张术成功抢救气管结核严重狭窄呼吸衰竭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1):59-60.

[5] 高茜,杜黎明.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2(z1):33-34.

[6] 钟松,张连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与治疗延迟时间之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1024-1026.

[7] 杨钱华,严玉澄,车妙琳,等.呼吸衰竭患者中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2,28(6):450-454.

[8] 陈宇清,周新,张杏怡,等.压力支持通气时不同压力上升时间对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9):639-641.

[9] Kasapkara HA,Topsakal R,Yarlioglues M,et al.Effects of serum uric acid levels on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oronary artery disease,2012,23(7):421-425.

[10] 郑国新.血磷水平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脱机时间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1):1202.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6篇

周霞,女,(1963.10-),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医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系疾病与居住环境的关系,为呼吸系疾病的预防以及环境因素对呼吸器官的危害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2000年~2010年春、秋两季呼吸系疾病症状患者人数的变化,随机抽取2009年、2010年患者1000例,对患者及居住环境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人数逐年上升且商品住宅小区居民病例数高于平房居民。结论 商品住宅小区自然通风问题是呼吸系疾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呼吸系疾病;呼吸器官;居住环境;住宅小区;自然通风

呼吸系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环境因素对呼吸器官危害性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医务界从事呼吸系疾病防治的科研课题。大气是与人体呼吸系统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素,有资料显示大气污染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通过对德州市城区居民呼吸系疾病患者的分析发现,居住环境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疾病有明显影响。

1临床资料

2000年~2010年春秋两季,症状表现为咳嗽、咯痰、咯血、胸疼、哮鸣、发热、气急等呼吸系疾病患者,2000年为1487人逐年增加至2010年为9746人。抽取2009年、2010年的1000例患者,年龄12岁以下351人、12~50岁221人、50岁以上428人,构成比分别是35.1%、22.1%、42.8% 。其中 12岁以下、50岁以上患者779人,居住情况为:平房(含单位自建楼房宿舍区)166人、商品房住宅小区613人,构成比分别为21.3% 、78.7%。

2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呼吸系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商品住宅小区居民发病构成比明显高于平房和单位自建楼房宿舍区居民,经常在家或在小区时间相对较长的人员如12岁以下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和50岁以上离职、退休人员,其罹患呼吸系疾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经常外出或在小区外活动的人员,反映了居住环境对呼吸系疾病有一定的影响。

3讨论

基于以上现象,经对相关住宅小区进行空气检测和调查,发现小区内空气污染物含量普遍高于国家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在103左右的时间全年超过200天。病因学研究证实,呼吸系疾病发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或SO2超过1000μg/m3时,慢支急性发作就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SiO2、煤尘、棉屑等也刺激支气管粘膜,减损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为微生物的入侵创造条件。[2]

住宅小区内的空气污染物有CO2、SO2、NO2、CO、醛类、碳粒和多环芳烃以及来自烹饪的油烟、汽车尾气、燃烧垃圾所产生的烟尘、焦油、四乙基铅和NOx、HC及建筑材料本身散发的放射性核素、氡及其子体,石棉及其纤维、油漆涂料的有机溶剂、塑料粘面及其绝缘保温材料、电脑、打印机等散发出的有毒有害气体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非特异性损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3]小区内铺设的沥青路面所散发出的苯并芘对肺癌的发生也有强烈的促进作用。小区内空气的净化主要依靠污染物向外界大气的扩散和稀释,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程度主要取决于风速大小,调查发现虽然住宅小区的周边条件均符合住宅建设的环评要求,但正常天气下小区内风速比小区外风速低50%,小区内外风速差>5m/s,也就是说当外界风力为3级以下时,小区内几乎是无风状态,说明小区内的自然通风状态不佳。

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主要受到大气边界层中的气象条件和区域下垫面结构的影响,气象条件将决定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速率和迁移转化的途径,大气底层接触面的性质、地形及建筑物的构成情况(下垫面)不仅会影响到气流的运动,同时也直接影响当地的气象条件, [4]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表现出独特的局地气象条件,从而对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5]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国传统的住宅建筑注重南北通透、整体布局整齐,表现在实际建筑中为建筑物纵向、横向排列整齐,这样的布局使自然风道畅通,在小区内产生有利于空气运动的环境,使通过小区的空气速度明显高于外界风速,有利于污染物向小区外扩散,保持了小区内的空气洁净度。早期的平房和单位自建住宅小区基本属于这一类型,临床观察中,这类住宅居民呼吸系疾病发病人数较少。

现在的商品住宅小区,对采光考虑较多,对通风考虑较少,忽视了小区总体建筑布局和外墙形式以及建筑物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风压差等因素对小区风环境的影响,缺乏建立小区内自然风道的足够认识,小区的风环境让位于土地利用率,建筑物排列不当,拥挤无序,造成小区局部形成复杂的下垫面,导致小区内不良风环境出现。位于主导风向迎风面的建筑物阻碍了自然风进入小区,建筑物的无序排列又阻碍了自然风通道,影响了小区内空气运动,使小区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向外界扩散和稀释,并极易形成熏烟等空气强污染气象条件,居民长期处于污染空气环境中,呼吸器官长期受有害物质侵袭、损害,呼吸系疾病高发就成为必然。

呼吸系疾病发病逐年增加的现象与城市化过程中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不尽合理导致不良风环境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住宅小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其空气质量直接决定了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呼吸系统的健康状态,在环境因素对呼吸器官的危害性的研究中,住宅小区的通风问题应引起高度注意。

参考文献

[1] [3] 陈锦治 .社区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109.

[2] 陈灏珠 .内科学[M].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呼吸系统; MRI; CT; 肺脏血管性病变; 纵膈及胸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9

目前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胸部X线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其充满气体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对比性,所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能够对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会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进行应用,然而在CT和MRI问世以来,在一些方面对普通胸部X线检查的不足进行了弥补,目前已经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针对MRI在肺脏血管性疾病、纵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临床较早期采取MRI心电门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显示,肺栓塞的主要症状为血管腔内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号病灶。肺动脉高压时能够发现的缓慢血流信号与血栓进行鉴别一般较为困难。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稳态返回采集(GRASS)对血流存在比较高的敏感性,凝血块呈现低信号。磁化空间调制技术(SPASS)的应用让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条带标记,能够对肺栓塞以及缓慢的血流信号进行区分。MRI技术的进展成为MRA一种常用的方法。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后患者屏气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够对肺栓塞进行准确的判断,且可以对肺血管的解剖进行详细显示,包括有肺动脉的亚段级分支。螺旋CT在对肺栓塞进行诊断方面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诊断方面的进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MRI依旧为一种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检查对X射线和碘造影剂进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够在一次检查中对肺血管以及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进行同时显示,MRI还能够清晰显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气情况,在肺栓塞的诊断中意义显著[1]。

在对累及肺动脉的血管炎进行诊断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动脉炎会对主动脉及分支和肺动脉造成累及。曾有研究显示,在77例患者中肺动脉异常者约占70%左右,其中肺动脉扩张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围肺血管异常的树枝样表现者占66%,后者的出现应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予以考虑。白塞综合征累及肺动脉的病例十分的少见,一般占5%左右,为肺动脉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因。若是肺动脉瘤者充满血栓,常规的血管造影无法得到诊断,MRI为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诊断方法。肺动脉瘤的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肺动脉瘤可呈现真性或假性,多发者比较常见,同时也能呈现出单侧或者是双侧。经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可缩小或者是消失[2]。

2 纵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纵隔肿瘤 在前纵隔肿瘤诊断过程中,胸内结节性甲状腺瘤在T1WI以及T2WI条件下均呈现信号强度均匀的征象。MRI在对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结构移位进行显示存在特殊的意义。然而MRI对于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针对一些甲状旁腺肿瘤者MRI在术后依旧存在高血钙者的应用较为常见。异位甲状旁腺可出现在纵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检查联合能够在术前真开合理有效的定位诊断。甲状旁腺在TlWI上呈现出明显的等或低信号,而在T2WI条件下则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在对造影剂予以注入后甲状旁腺存在明显的强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对恶性间皮瘤的肿瘤以及胸腔积液进行鉴别,能够对肿瘤向胸壁、纵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围进行显示。MRI的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可对良性及恶性胸膜结节展开有效区别,据研究显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为胸壁最常见的一种间叶肿瘤。MRI及CT均可以准确诊断。其他的良性及恶性肿瘤都表现均为胸壁肿块,MRI信号不存在特异性,然而可以对病变的范围进行确定,这活检及手术均具有重要意义。

2.3 膈 MRI的冠状以及矢状位成像对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态均能够清晰显示。MRI对肿瘤对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进行准确的判断。MRI还能够对膈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对胸部病变的MRI诊断予以辅助[4]。

3 肺癌

一般情况下肺癌可经CT获得准确的诊断。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检查进行诊断,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对病变进行显示、且肿瘤对胸壁软组织的侵犯进行判断也较为容易以及较清晰地对淋巴结及血管是否受侵犯进行显示[5]。MRI的增强扫描在鉴别肺内的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作用[6]。MRI为对肺上沟瘤分期进行判断的一种首选方法。MRI的T1WI增强检查能够对中心型肺癌的肺门肿块以及周围的肺不张予以区别。因肺不张的血供相对于肿瘤而言比较丰富,所以其信号强度也相对较高。肺不张信号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肺癌肿块要早。MRI对肿瘤对于血管、纵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进行显示方面意义明显,然CT在该方面则存在诊断困难[7]。针对一些患者MRI可以对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肿瘤予以准确地区分。针对对碘造影剂不耐受者MRI可对CT予以替代确定是否存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异性在72%左右[8]。这两种方法均以淋巴结的大小为依据对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确定,然而却存在限度。譬如说>10 mm的淋巴结一般无肿瘤转移,

4 小结

综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十分的广泛,且准确性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进行有效的联合能够大幅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尽管目前在临床上采取MRI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应用相对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术将会对于肺部疾病展开更加深入的评价,日后MRI将会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值得关注[12]。

参考文献

[1] 欧陕兴.呼吸系统疾病CT诊疗新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12(1):418-419.

[2] 马大庆.多层螺旋CT在胸部疾病应用上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0,12(3):253-254.

[3] 蔡超达,王贵谦.支气管结核性肺不张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14(8):415-417.

[4] 储成凤.低磁场MRI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初探(附29例报告)[Z].中国肿瘤临床年鉴,1993.

[5] 程德云,陈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1996(5):5-7.

[6] 仲军,任萍.试析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疗[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华.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27-187.

[8]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等.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417-418.

[9] 张玉珍,范国平,张永平,等.胎儿胸部异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14(12):457-458.

[10] 涂建华,何江波,姚振威.增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94-195.

[11] 庄培恋,张贵祥.肺癌脑转移的MRI早期诊断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46-247.

[12] 潘纪戌,吴国庚,陈启航,等.肺气肿的诊断:CT和肺功能检查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29(10):680-681.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8篇

1指南的制定和研讨会的召开

继2007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发表之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联合急救学组、免疫学组制定了《儿童医院获得性肺炎管理方案》[1]。该指南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以<1岁、1~12岁、>12岁为界点分为3个不同的诊断标准,强调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对革兰阴性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采用联合治疗。指南对HAP初始抗菌治疗依据、选择原则和疗程等均有描述和评论,并对明确病原菌后的目标治疗提出了抗菌药的选择策略,有益于临床医生规范化管理HAP的诊断和治疗。随着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重,儿童变应性鼻炎(AR)也明显增加,由于其对下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如哮喘)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均有重要影响,专家们制订了《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该共识提出儿童AR的诊断除了典型的临床表现之外,还需具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方能确诊。针对儿童AR的治疗,轻度间歇性和轻度持续性AR首选抗组胺药物,而鼻用糖皮质激素是中-重度持续性AR的首选药物,该共识对规范儿童AR的临床诊疗及哮喘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气道慢性炎症最有效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科呼吸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中。为使广大儿科医生合理规范地使用ICS,国内专家首次制定了《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3]。该共识针对ICS的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地位、应用范围、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作了详细介绍,提高了临床医生对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的认识,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和指导。全国性会议可促进儿科专家及学者间的相互交流,小儿细支气管炎防治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召开,会议针对小儿细支气管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包括概念、发病机制、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治等方面[4]。该会提升了儿科医生对细支气管炎的认识,并可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目前细支气管炎的指南正在制定之中。

2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

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北京、重庆、广州的调查研究表明,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湿疹的发病率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重庆发病率高于北京、广州两地,而过敏性鼻炎和湿疹与儿童哮喘存在着密切关系[5]。被动吸烟与儿童哮喘的发生显著相关,已有Meta分析显示被动吸烟儿童发生哮喘的危险性为无被动吸烟儿童的1.51倍。研究发现,孕期烟草暴露20支/d以上的孕妇其子女在新生儿期及1岁、2岁时肺功能下降,生后3年内发生喘息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次数≥3次者发病率增高,表明孕期接触烟草对子代呼吸道免疫及气道敏感性可能存在一定影响[6]。因此,关注二手烟,甚至三手烟对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的改变参与哮喘的发病。Zhou等[7]发现,在哮喘患儿中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和脱落增加,且细胞凋亡和上皮脱落存在着相关性。气道重塑不仅发生于成人哮喘,同时出现于儿童哮喘中,当前的治疗方案不能逆转业已出现的气道重塑。而气道重塑可以提供哮喘治疗新的潜在靶点,其防治将成为未来哮喘研究的重要方向[8]。遗传因素在儿童哮喘发病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不同地区的儿童哮喘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研究发现,Mina基因rs4857304位点与重庆地区汉族儿童变应性哮喘相关[9]。俞晨艺等[10]发现CysLT1基因927T/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温州地区汉族儿童哮喘易感性相关,该位点C等位基因的男性携带者哮喘患病的危险性为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755倍。但CysLT1基因927T/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温州地区汉族哮喘儿童的特应性体质、家族特应质及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相关。而其另一项研究表明,浙江汉族儿童不存在TLR9基因-1237位点多态性[11]。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惟一针对变应性疾病病因的治疗手段。研究显示针对明确变应原为粉尘螨的患儿,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哮喘的规范化防治,与激素治疗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相比,前者在控制哮喘病情方面更加理想[12]。孟鲁司特钠是白三烯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在哮喘缓解期能降低血白三烯C4(LTC4)、尿白三烯E4(LTE4)水平,而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作用不明显[13]。洪建国等[14]发现孟鲁司特钠可通过改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泌,调节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而起作用。哮喘长期发作是引起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高危因素,研究表明哮喘患儿及其母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15]。因此,对哮喘患儿在进行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配合适当的心理行为干预。在评估儿童哮喘的控制情况方面,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不仅具有良好的信度,且与病情严重程度亦密切关系。中文版C-ACT问卷与儿童哮喘生命质量调查(PAQLQ)问卷相比,更为简练,耗时短,更适合临床推广[16]。

3呼吸道感染

3.1病毒感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对191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发现,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其中前两者的流行季节在冬春,而后者在春夏季节较流行[17]。不同地区人类偏肺病毒(hMPV)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均不相同。王宇清等[18]研究苏州地区6655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hMP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发现hMPV在该地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占第二位,主要在冬春季流行,气温和雨量对其流行可能有影响。该研究为当地hMPV感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人类博卡病毒(HBoV)NP-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检测长沙地区773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显示HBoV的检出率为11.4%,好发年龄在0~12月龄,且只有一种基因型在当地流行[19]。流感病毒根据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谱最广,易于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形成新的变种和亚型。自2009年甲型HlNl流感肆虐全球后,目前人类对甲型流感已有了新的认识。2011年赵劭懂等[20]首次报道了亚太地区类禽H1N1猪流感,该病毒主要侵袭呼吸系统,短时间即发生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和(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合并机会病原菌感染。沙莉等[21]研究2003—2010年331例甲型流感住院患儿发现,与季节性甲型流感相比,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力更强,更易出现并发症,且病死率高。储矗等[22]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T淋巴细胞受到全面抑制,而NK细胞比例的降低与危重患儿的病情相关。该研究提示早期检测甲型H1N1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推测病情与病程,有助于甲型流感的临床诊治过程。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我国率先研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予注册使用,但该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更多研究证实。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160份甲型H1N1流感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进行分析发现,AEFI多见于6~12岁的儿童,104例在疫苗注射24h内出现,发生偶合症最常见(125例),“偶合症”是指受种者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这种疾病发作,与预防接种仅在时间顺序上形成了巧合关联,但并无实质关联,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多3d内完全缓解,预后良好[23]。

3.2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S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SP对常用抗菌药青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不断增长。一项前瞻性研究从3865例小于5岁的肺炎患儿中分离出了338株SP,其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19F(55.6%)和19A(13.9%)。6/338株SP对青霉素耐药,337/338株SP对红霉素耐药,其中19A型耐药性最高,且在中国发病率较高;7价、10价、13价疫苗能分别覆盖76.3%、76.9%、92.3%的SP菌株,提示PCV13更能预防中国肺炎链球菌的感染[24]。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石燕华等[25]分析了下呼吸道感染患儿643株SP的耐药性,显示SP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从2005年的55.7%上升到2009年的76.7%,而SP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9.3%,提示临床医生需慎用大环内酯类作为治疗SP的一线药物。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即酿脓链球菌)是链球菌属中的1种,是儿童咽扁桃体炎的常见致病菌。Chang等[26]发现重庆、深圳和上海3个地区咽扁桃体炎儿童携带的酿脓链球菌emm分型存在地域差异,其中emm1和emm12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株。儿童肺炎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株多见于学龄前期儿童,有较高的耐药性且存在多重耐药,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以ST59为主,葡萄球菌染色体盒mec分型(SCCmec)以Ⅲ型、Ⅳ型和Ⅴ型常见[27]。北京儿童医院报告了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MRSA(CA-MRSA)菌株超抗原基因和剥脱毒素基因的流行情况,该研究增加了我们对CA-MRSA致病因子的认识[28]。范娟等[29]研究成都地区801例健康儿童鼻腔部CA-MRSA的情况,发现金黄色葡萄菌携带率18.4%(147/801),其中CA-MRSA携带率1.1%(9/801)。9例CA-MRSA全都携带mecA耐药基因,6例为多重耐药,因此健康儿童CA-MRSA的携带应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肺炎克雷伯菌,台州地区小儿呼吸道135株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30.37%、15.56%,后者以DHA-I基因型为主,两者均高度耐药[30]。因此,应常规检测ESBLs、AmpC酶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张同强等[31]通过分析耐碳青酶希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32例患儿,指出早期识别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避免发生CRAB感染的重要手段。随着医院感染率逐渐增高,“超级细菌”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滥用抗生素是“催生”超级细菌的“罪魁祸首”“。超级细菌”主要是指携带NDM-1基因,编码I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菌。陆权教授从超级细菌的由来、I型新德里金属蛋白酶(NDM-1)的分子结构和特性等方面让儿科医生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超级细菌的防治措施及手段[32]。超级细菌目前主要包括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等。

3.3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是年长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近年文献报道MP肺炎呈低年龄化趋势。北京儿童医院总结了79例婴幼儿MP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33]。该研究使广大儿科医生对婴幼儿MP肺炎有了新的认识。Xu等[34]发现MP肺炎的好发季节具有地域性,杭州MP肺炎夏天和秋天发病率高,气温是影响其发生率的惟一气象因素。该团队的另一项研究运用基于P1基因的PCR和RFLP技术,检测MP肺炎患儿的鼻咽吸出物,发现P1-I型、Ib亚型是MP感染的主要基因型,但MP亚型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35]。

3.4肺部真菌感染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严重,院内真菌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肺部真菌病尤为多见。研究表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滥用,使婴幼儿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性增加,高热型早期具有临床表现轻、肺部CT病变重、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高、白细胞总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等特点,尽早予伏立康唑治疗可获显著疗效并可有效降低病死率[36]。

4毛细支气管炎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住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306例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调查抗菌药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重症RSV肺炎主要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70.9%合并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和早产最多见),33.3%合并感染(革兰阴性菌最常见),88.9%使用头孢菌素治疗。该研究提高了我们对重症RSV肺炎的认识,并可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目前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仍然主要是对症支持疗法,包括补液、吸氧和吸痰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研究发现,高渗盐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显著疗效,与对照组生理盐水比较,它能更快地缓解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和体征,缩短住院时间,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38]。

5HAP

儿童重症监护室HAP病原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占78.47%,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均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39]。另外,刘秀云等[40]对普通病房内22例HAP患儿进行了病原谱分析,表明HAP多为院内交叉感染的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而细菌性HAP见于有慢性肺疾病(如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因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对降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6结核病

我国是全世界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儿童结核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表现多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报道了1例4岁的慢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患儿,其发病在幼儿时期,病程2年多,表现为全身多处骨损害,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有骨皮质破坏、溶骨性改变、骨质疏松及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等,经抗结核治疗后明显改善[41]。先天性肺结核是罕见病,死亡率高,Peng等[42]对170例先天性肺结核(6例来自研究单位,164例来自其他研究报告)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报告。抗结核治疗能降低先天性肺结核的死亡率,其中好发年龄、颅内损伤、抗结核治疗、特殊面容和淋巴细胞计数能预测先天性肺结核。儿童肺外结核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余刚等[43]总结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98例儿童肺外结核的临床特点,发现儿童肺外结核病占同期儿童结核病的2/3,多见于6~14岁,其中浆膜腔结核和淋巴结结核为主要类型,多以头痛、呕吐、体表包块和骨骼疼痛等为首发症状。提示临床应提高对肺外结核病的警惕,以免延误诊治。

7睡眠与呼吸障碍性疾病

睡眠质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学习记忆和行为均非常重要。上海关于学龄期儿童的睡眠质量的追踪评估显示,影响儿童睡眠质量的高危因素主要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平时使用电脑时间过长、睡眠时卧房开灯、与父母或照养人同床睡、慢性疾病的影响及父母作息习惯不良等[4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研究表明,肥胖是发生OSAHS的危险因素,肥胖程度和睡眠呼吸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4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儿童不存在较高的夜间遗尿发生率,Su等[46]证实OSA严重程度和儿童遗尿症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女孩OSA越严重,遗尿症发生率越高,而男孩不存在这种关系。黄振云等[47]通过检测138例OSAHS患儿的血尿酸水平,显示肥胖患儿的血尿酸水平更高,而血尿酸与儿童OSAHS的相关性并未得到证实。尿白三烯与睡眠呼吸紊乱的严重度和肥胖相关,而白三烯浓度和腺样体扁桃体大小之间的相关性仅存在于非肥胖儿童[48]。腺样体肥大是儿童OSAHS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合并腺样体肥大和(或)并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能减少咳嗽持续天数,减轻腺样体肥大临床症状,缩小腺样体体积[49]。

8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为了提高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DPLD/ILD)的诊断水平,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协作组(pDPLD/plLD协作组)首次为儿科临床提供了14例DPLD/ILD患儿完整的临床-放射-病理资料和C-R-P诊断思路[50],并报告了93例儿童ILD的病因谱,排前三位的疾病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特发性间质性肺炎[5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报道了3例小儿间质性肺炎的患儿[52],深入阐述了小儿间质性肺炎的特点,提高了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9罕见病和其他

北京儿童医院申昆玲课题组在新英格兰杂志报告1例肺泡微石症[53]。该例患儿6岁,女性。持续干咳4年,肺部体征不明显,胸片发现两肺中下叶致密的网状结节影,30%肺组织标本发现有微石,经6个月的持续支气管肺泡灌洗和对症支持治疗后咳嗽无明显改善。肺泡微石症是一种罕见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先天性气管狭窄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胸部CT三维重建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可基本确定气管、支气管狭窄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许煊等[54]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下带囊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气管狭窄2例,经治疗后狭窄段气管扩张良好,2-3个月随访发现未见肉芽组织增生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先天性完全性气管环(CCTR)是先天性气管狭窄中一种罕见的气管畸形,张静等[55]分析了18例确诊为CCTR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表明CCTR患儿多表现为反复咳喘,易同时伴肺动脉吊带和支气管桥畸形,强调支气管镜是诊断CCTR的金标准,同时指出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对CCTR有部分治疗作用。李昌崇等[56]总结了儿童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和诊治策略,阐述了国内外对支气管扩张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支气管扩张的病因较复杂,91例支气管扩张患儿的病因分析显示,支气管扩张与反复及慢性肺部感染有关,而弥漫性支气管扩张与局限性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并不相同[5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疾病,定义为肺泡渗液或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徐保平等[58]通过病例讨论1例“持续咳嗽7个月”的患儿,阐述了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可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10呼吸系统诊疗技术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药物;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3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17-02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各类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近年来,随着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快速提高,其抗菌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新型抗生素药物的研究变得十分迫切,头孢类抗菌药物便应运而生,并且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除此之外,诸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药物也得到了比较多的使用。抗生素药物种类的增多也带了药物选择的不便,若选择的抗生素药物不合适,不当无法达到抗感染的目的,反而会增加细菌的抗药性。因此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在临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提供合理的用药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对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所有的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资料进行统计性回顾分析。对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用药类型、用药周期、用药量等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1.2方法

依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典药物明细分类标准,对我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对各类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规定的每日使用剂量、药物使用周期、药物总共使用天数、药物合理使用指数、药物总花费等指标进行详细统计。其中药物使用周期=药物使用量/规定的每日使用剂量;药物合理使用指数=药物使用周期/药物总共使用天数。若得到的药物合理使用指数大于1,则可判定药物使用比较合理有效;若小于1,则说明药物使用不合理。

2结果

通过对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所有的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中,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最为频繁、其次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使用也非常多。具体用药情况见表1。

3 讨论

通过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表明,在抗感染性药物中头孢在一年之中的用药量以及金额是位于病区首位的,头孢类抗生素的抗菌用途较为广泛,并且抗菌的效果非常明显以及服用之后出现过敏的情况较为少见。在本病区治疗中,服用的主要是第二代或者是第三代头孢,例如:头孢呋辛、头孢三嗪、以及头孢唑肟和头孢曲松等。在全国的医药市场中,头孢类的抗生素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调查显示,在每天的平均消费中,头孢类抗生素的消费金额位居第三,金额数目为26916元。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家近期在不断的降低抗生素的价格,目的是为了从医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病区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的倍他内酰胺类药物主要为哌拉西林与阿莫西林等。这一类的药物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杀菌能力强,临床的使用效果也非常好。但是这一类的药物还是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皮试检测。

从现在医学药物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也是不断的加紧步伐,而且此类药物的第四代药品已经开始在临床上进行使用。在本病区中,此类药物主要使用的有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它们分别是第三代药品和第四代药品。这两种药品具有用途范围广、药效稳定、使用便捷等优点,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也十分的便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此类药品的患者的经济负担。尽管如此,此类药品还是存在一些不良的反应,例如:肠胃道反应、疼痛反应、静脉炎反应等。由于这些不良反应的影响,所以护生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该严格按照参照标准进行使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

窄谱抑菌剂包含了大环内酯,其主要生产的药物只有阿奇霉素。因为大环内酯的品种较少,所以在药品中的使用频率是比较少的。但是如果从单一的用药品种来看,阿奇霉素在药品中的用药频率已经到了345110,并且在药品总使用量的第四位。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了阿奇霉素对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

林可霉素类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克林霉素也是属于单一品种,因此它在使用过程的用药频率以及总量与前三种药品相比较,都低于它们。同样的,它的抗菌范围没有阿奇霉素广泛,并在在治疗支原体、军团菌以及衣原体方面的效果较差,所以它的用药频率以及总量也是低于阿奇霉素的。

在众多的药品中。氨基甙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因此它在临床的使用中是较为稀少。同样的,医护人员在选择此类药品时,也是非常的谨慎,从而导致了此类药品的用药频率以及总量都偏低。但是,因为现在抗生素的运用非常频繁,导致了其他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都提升了,所以在临床治疗中普遍选用的是耐药性较为低的药品。由于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氨基甙类药品的使用频率与总量有所提升。但是此类药品的价格非常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希望有关的政府部门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药品的价格,减缓患者的负担。抗真菌类的药品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它在临床治疗中的用药遭到了限制。但是根据调查表明,此种药品的价格也是较为昂贵的,所以也希望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价格。

4结束语

总的来讲,对于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抗感染性临床治疗,并且引起患者的感染性病原菌等情况的出现,所以医护人员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同样的,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需要控制好药品的用量,避免大剂量的采用。如果患者的致病菌是明确的,则在使用药品是可以适当的配合头孢的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本文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在治疗内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时候,头孢类药品的使用频率及总量都是高于其它药品的,并且它的治疗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长时间的服用此类药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菌的抗药性,所以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中还是需要控制好此类药物的使用量。

参考文献:

[1] 朱丽清,李庆端,张惠文. 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及防治[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4(06)

[2] 马宁,苑春莉,盛辉,刘为平,李瑞云. 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06)

[3] 乔丽雅,田可歌,王若薇,张宏珍,范敏,赵爱华. 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的关系[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08)

[4] 蔡平生,王宁霏,赵小迎. 妊娠中期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08(06)

[5] 刘健,贾琳钰. 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15)

作者简介: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腓骨蛋白-1;肺癌;支气管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

Abstract:Fibula protein -1(Fibulin-1) is a member of the fibula family,organized in various organs of the body has its expression,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ny respiratory diseases(such as lung cancer,bronchial asthma,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etc.)are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progress in some respiratory related diseases in the system of Fibulin-1 is reviewed.

Key words:Fibulin-1;Lung cancer;Bronchial asthma;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呼吸系统疾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与大气污染、吸烟、吸入性变应原的增加,病原学的变异及耐药增加、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并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已成为医院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已有研究表明,Fibulin-1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均高度表达,并在呼吸系统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对腓骨蛋白-1(Fibulin-1)的充分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并有希望为我们提供更有效的疾病防控和治疗策略。

1 腓骨蛋白-1的结构和功能

Fibulin-1的分子量大小约90~100 KDa大小,有着一个可变的C-端区及2个重要的前接异构体Fibulin-1C、Fibulin-1D。有研究证明,Fibulin-1主要分布于组织器官的基底膜、弹性纤维及结缔组织中。同时它也是一种血浆蛋白,并参与了多种细胞外超分子结构的组成。有研究表明,Fibulin-1在细胞的多种功能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形态学、生长过程、粘附作用及移动性,并与支气管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肺癌等多种肺部疾病及人体许多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相关。

2 腓骨蛋白-1与呼吸系统疾病

2.1腓骨蛋白-1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中最常见的的疾病之一,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气道重塑,它包括气道管壁的增厚,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的改变[1]及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增强。这些异常的改变可能来自于肺内的异常修复过程,如支气管平滑肌的异常增殖,而当前对哮喘患者症状的控制及治疗还不能完全阻止及逆转这种气道重塑。

ECM是一种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动态和复杂的网状物,有助于维持和影响气道细胞的功能。有研究表明,Fibulin-1为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它可以在多种器官中高度表达,且Fibulin-1在哮喘患者的肺组织中,如支气管活检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及血清中均高度表达,在AHR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参与着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并有助于维持ECM的稳定[2]。一些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在哮喘患者的BAL和支气管组织中的水平也是显著增高的[3]。

众所周知,气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即气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修复过程)增强与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密切相关。而TGF-β不仅可以提高哮喘患者ASM细胞中Fibulin-1的表达水平,还有助于其沉积在ECM中,而哮喘患者气道结构通常都伴有显著而持久的改变,包括ECM分子组成的变化。尤其是ECM蛋白在网状层的沉积,可以导致基底膜的增厚[5]。因此,TGF-β水平的改变可能会影响ECM沉积的过程,且哮喘患者气道中TGF-β的水平越高,其ECM的沉积可能越多,从而对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作用越强。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Fibulin-1有望可以作为哮喘患者气道重塑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即发现一种可以有效降低Fibulin-1水平的药物将有助于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改善,并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4]。

2.2腓骨蛋白-1与IPF IPF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呈进行性发展,有很高的死亡率的疾病,且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生物标记物来明确和判断其加速进展的风险,所以目前IPF尚无有效地治疗方式[6,7]。另外,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中最常见的一种,且死亡率最高,其5年死亡率达44%,而结缔组织相关性ILD为33%,肺结节病为2%[8]。

既往有文献表明,糖蛋白-Fibulin-1是一种在细胞外基质和血液中均存在的物质,它是胚胎发育及肺泡膜形成的必要条件[9,10]。另外有研究表明,糖蛋白-Fibulin-1还参与了间充质细胞的增值和修复,与没有肺疾病的受试者相比,IPF患者血清及肺组织中的Fibulin-1水平明显增高,而且其水平升高与肺功能的下降有关,即Fibulin-1的水平越高,患者的肺功能越差,合并有IPF的患者其原发性实质性肺纤维母细胞培养产生的Fibulin-1比没有IPF的受试者要多(P1.6 units的IPF患者与Fibulin-11.6 units的IPF患者其一年内疾病进展的可能性为血清Fibulin-1

因此,Fibulin-1可以作槠拦IPF患者疾病进展的一个新的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反映肺纤维化活动的程度,并且预测哪些病人将会迅速进展,进而可以按其轻重缓急对他们进行集约管理和肺移植。故而它也可以作为一个靶点,为IPF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增加了可能性。

2.3腓骨蛋白-1与肺癌 肺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2],尽管近年来肺癌的治疗方案有所进展,如分子靶向治疗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等,但其总的生存预后仍然不佳,五年生存率仅15%左右[13]。这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被发现时大多已处于晚期有关。既往有研究表明,肺腺癌的生长与扩张速度明显快于肺鳞癌,且肺腺癌的发病率50%[14]。且迄今为止,肺腺癌(Lungadenocarcinoma,LAC)患者发生癌变和进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既往有研究表明,Fibulin-1在细胞的多种功能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形态学、生长过程、黏附作用及移动性,且其在多种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而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Fibulin-1的表达水平也不尽相同,其原因也尚未明确,这可能与Fibulin-1的异构体Fibulin-1C、Fibulin-1 D的过度表达及其功能有关。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15],与正常肺组织相比,Fibulin-1在LAC中的表达是偏低的,且与低分化腺癌患者相比,Fibulin-1在高分化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更高。Fibulin-1与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Ki-67(兔抗人增殖细胞核核抗原单克隆抗体)的表达水平有关。Fibulin-1的表达水平越高,其分期越早,分化程度越高,患者生存预后越好,总生存期越长;相反,Fibulin-1的表达水平越低,其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患者生存预后越差,总生存期越短。因此,Fibulin-1可以作为肺腺癌患者的一个预后因子。

3 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Fibulin-1在呼吸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参与着重要的作用,其中Fibulin-1的过度表达则会加速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且Fibulin-1的水平与IPF患者的疾病进展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肺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生存预后呈负相关性。因此,随着未来对Fibulin-1更深层次的研究,如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Fibulin-1抑制剂或激活剂可为呼吸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目标和希望。

参考文献:

[1]Ebina M,Takahashi T,Chiba T,et al.Cellular hypertrophy and hyperplasia of airway smooth muscles underlying bronchial asthma.A 3-D morphometric study[J].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1993, 148(3):720-6.

[2]Tran H,Vandusen W J,Argraves W S.The self-association and fibronectin-binding sites of fibulin-1 map to calcium-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s[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97,272(36):22600-6.

[3]Vignola A M,Chanez P,Chiappara G,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expression in mucosal biopsies in asthma and chronic bronchitis[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1997,156(2 Pt 1):591-599.

[4]Lau J Y,Oliver B G,Baraket M,et al.Fibulin-1 Is Increased in Asthma CA Novel Mediator of Airway Remodeling[J].Plos One,2010,5(10):e13360.

[5]Hirst S J,Twort C H,Lee T H.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on human 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henotype[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 Molecular Biology, 2012,23(3):335-44.

[6]Listed N.Correction: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with ambrisentan[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4,160(9):págs.487-496.

[7]Shulgina L.Treating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with the addition of co-trimoxazol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orax,2011,66(Suppl 4):A63-A64.

[8]Demedts M,Wells A U,Antó J M,et al.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an epidemiological overview[J].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Supplement, 2001,32(3):2s-16s.

[9]Miosge N,Gtz W,Sasaki T,et al.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fibulin-1 and fibulin-2 in the early human embryo[J].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1996,28(2):109.

[10]Kostka G,Giltay R,Bloch W,et al.Perinatal Lethality and Endothelial Cell Abnormalities in Several Vessel Compartments of Fibulin-1-Deficient Mice[J].Molecular & Cellular Biology,2001,21(20):7025-34.

[11]Jaffar J.Fibulin-1 predicts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Chest,2014,146(4):1055-1063.

[12]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2,62(1):133-133.

[13]Ahmedin J,Rebecca S,Xu J,et al.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0,60:277-300.

[14]Travis W D,Brambilla E,Noguchi M,et al.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lassification of lung adenocarcinoma:executive summary[J].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2011, 8(5):381.

[15]Cui Y,Liu J,Yin H B,et al.Fibulin-1 functions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lung adenocarcinoma[J].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5, 45(9):854.

上一篇:科学发展研究范文 下一篇:文化教育报告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