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15 11:00:25

混沌管理学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1篇

第一种:抽象而清晰

这样的校长在管理学校时举重若轻,办学理念非常清晰,能从宏观角度出发管理学校,在管理学校时看似轻描淡写,却常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充分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调动分管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分管校长也能从校长那里得到清晰的任务目标,具体操作时有可以发挥的余地:很少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他们对下属有充分信心,以“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心态和状态管理学校,学校很容易以良性循环方式发展。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工作重点在于对办学理念的澄清和对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选择上,会在办学理念基础上为全体教师树立可以被公认的愿景。对学校办学理念具体化,激励学校全体成员努力工作,进而逐步形成学校文化。这样的校长在选人用人方面格外谨慎,会敏锐发觉教师群体中那些执行力强,同时又有理念的人,并委以重任。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有创新的空间、明确的方向,很少有职业的倦怠感,他们乐得看见校长的“逍遥”。

第二种:具体而清晰

同第一种校长一样,这样的校长办学理念非常清晰,能恰当给学校定位,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恰当办学理念,实际工作中常常从细节出发管理学校,崇尚的是“细节决定成败”:未必不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可是会告诉分管校长具体该做什么、怎么做,分管校长无需去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管按照校长吩咐去做就行;常常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对自己有充分信心,以“事必躬亲”的心态和状态管理学校,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很容易陷入“这是校长一个人的学校,听他的就是了”的惰性思维。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工作重点在于对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及对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监督上。他们会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同时也会对同事以同样要求。这样的学校或许有能被全体教师公认的愿景,但缺乏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因为每个老师都会觉得“听校长的就可以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全靠校长一个人的办学思路。这样的校长在选人用人方面更注重教师群体中那些执行力强的人,不喜欢有理念的人。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没有创新空间,更没有创新意识,但有明确短期目标,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第三种:抽象而混沌

在管理学校时,这样的校长和第一种类型的校长一样,也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给学校定位,但他们的办学理念不清晰,不能恰当给学校定位,管理学校时不停学习别的学校管理经验,没有自己学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大多数老师也是得过且过,如果学校里偶尔有一些有自己教育思想的老师、中层领导,学校还能维持下去,因为这样的校长在一件事情上一点也不“混沌”,很清楚自己没有清晰办学理念,只是机遇等原因使得自己坐上校长职位:最大优点就是能较好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分管校长尽管不能从校长那里得到清晰的任务目标,却能在具体操作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未必是源于对下属有充分信心,而是乐得清闲。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会把工作重点放在不停学习“最近流行”的办学理念上,会大张旗鼓地学习风靡一时的“优秀学校”经验,对所在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目标却十分模糊,所以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更谈不上为全体教师树立可以被公认的愿景,老师们基本上也都是“各自为政”。由于在教师群体中不乏存在一些潜在、优秀的教育家,所以尽管这样的校长自己管理能力一般,却由于能给优秀老师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从而让学校生存和发展下去。这样的校长在选人用人方面依旧是“抽象而混沌”的,工作上也是混沌的。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尽管有创新的空间,却缺乏明确、共同的方向,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他们会觉得校长只是个摆设。这样的校长处于低级别的管理水平。

第四种:具体而混沌

和第一种类型的校长刚好相反,这样的校长在管理学校时举轻若重,办学理念非常不清晰,无法从宏观角度出发管理学校:管理学校时想到一出是一出。会看到校长在忙忙碌碌,逼着老师们忙起来,这样的管理方法看似轰轰烈烈,却常常把学校搞得“一地鸡毛”:在具体工作中事必躬亲,不能充分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无法很好调动分管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分管校长也不能从校长那里得到清晰的任务目标。而且具体操作时也没有可以发挥的余地:常常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对下属没有充分信心,以“冲锋陷阵”心态和状态管理学校,学校很容易陷入“一潭死水”状态。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工作重点不在于对办学理念的澄清,以及对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而在于对教师工作的监督上。这样的校长是不自信的,内心充满焦虑,所以会比其他三种管理水平的校长都急于树立在教师中的威信;会把监督教师当做己任,把教师偶尔出现的不良个人行为扩大化,让全校教师“感到害怕”,从而树立只有自己才能觉察到的威信;缺乏办学理念,注意力会集中在小事情上:在育人目标上混沌,在监督教师上很刻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校长拼命干、老师对着干的局面;在选用人方面看似谨慎,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没有自由空间和明确方向,极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会觉得工作是很痛苦的事情,并很快转嫁给让他们觉得痛苦的校长身上。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方向管理论 目标管理 管理系统 组织理念

中图分类号:G 304 文献标识码:A

方向管理理论于1986年6月首次提出的,在管理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今天,也应该算是一个具有较高学术及应用价值的创新的管理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很多结论因背离常识而显得太离经叛道,与传统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体系有极大的差异,接受该理论必须有一个过程。方向管理理论遇“冷”是其科学发展、不断完备的必然历程。方向管理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将会伴随着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不断地延展。

一、方向管理理论概述

方向管理理论就理论分类而言,应归于战略管理领域,是研究未来的理论。但与国内外理论界认同的战略管理理论相比,它又显得很另类。譬如,当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理论都将战略方向与战略目标混为一谈时,这一理论却着力研究了二者的非同步性和非一致性,研究对于一个特定的战略规划,其战略方向的不变性与战略目标的可变性之间的关系;再譬如,当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理论都在为设定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的时候,这一理论却提出“战略目标的达到与否并不是战略管理成败的最基本判据”“ 对系统运动方向正确与否的把握,较之如何趋近目标的控制手段以及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追求更为重要”;再譬如,当很多管理学家都认为规范化是管理“有序”的基本体现时,这一理论却提出“变化万端”才是“有序”的本质特征,强调创新与战略变革才是企业生命之源;再譬如,当如今管理学界很多人都在追求管理的模型化,热衷于运用数学方法提出具有一般解释力的命题时,这一理论却认为战略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应该体现在愿景层面甚至理想层面,而具象的愿景与抽象的理想的规划,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做模型化处理。 战略管理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方法。在笔者看来,不仅战略管理,甚至包括一般管理行为的模型化研究,绝大部分是数学之花铺就的美丽歧途,大部分是一些管理学家在书斋里的投机取巧、自娱自乐、中看不中用甚至不中用也不中看。这些几近沦为杂志管理学、课堂管理学的“公理化”“精细化”管理理论,只能证明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毫无思想性可言,对实际的管理几乎没有什么启发性,更谈不上应用性,成为管理理论中最典型的鸡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方向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如果说,现有研究对方向管理理论的创立确有些许贡献的话,大概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方向管理的概念。众所周知,目标管理的想法自古就有,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可用性”思潮影响下,目标管理的方法更是得到了极大推崇。但总体看,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还不够系统,不够严谨。自从被世人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完成目标管理理论的构思以来,管理学界普遍认为,作为“目标管理”概念的科学界定及管理方法的完整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但非常遗憾,德鲁克终究还是在研究“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如何“坚持不懈地将共同的目标作为他们努力的方向”时,把目标与方向混为一谈了,没有提出方向管理的问题。

以德鲁克的能力与智慧,判断有目标管理就应该有方向管理其实是不困难的,发现二者在联系的基础上有区别也是很容易的。应该说,当德鲁克发现工作目标与愿景目标的区别时,他已经非常接近方向管理的核心内容了,当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建立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时,他已经非常接近“自组织管理”的设想了。而对操作层面的“工作目标”与愿景层面的“战略规划目标”区别的认识,以及ψ宰橹管理思想精髓的理解,正是方向管理理论的两大基础。

我们冒昧揣测,德鲁克作为研究态度严谨的大家,之所以没有在目标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方向管理做进一步的研究,不是因为不存在方向管理的问题,也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不重要,更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太浅薄、太容易以至于不屑于研究,恰恰相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太困难。待到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方向管理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工具理论时,德鲁克的精力和知识结构,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再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之中了。

从拟管理系统控制方式的视角看,战略管理之外的当下所有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从严格意义上均可归类于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应用之广泛,可囊括至小到一个家庭的收支、一个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值、利润等的目标控制,大到一个国家GDP、CPI、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等的目标控制。

正如《战略层面不确定性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所讲到的: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中,“以不变工作目标为追求,以实现式管理为手段的管理模式,不管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出现,都无法改变其作为一种技巧管理模式的特质。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工作计划目标确定之后,管理者更偏重的是如何提升、完善有助于拟管理系统趋近目标的控制手段”。相对于工作计划目标实现的确定性,战略规划系统的非线性变化乃至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决定了系统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决定了所有战略目标管理其实都是一种“近似管理”,确定性战略目标的预设是相当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管理理论,根本无法适用这种不确定性的系统演化过程的管理。

而方向管理理论,是一种对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进行方向控制的理论,是一种基于目标变动而方向确定基础上的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不拘泥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性实现,甚至容许战略目标在不确定状态下的颠覆及重设。这种建立在全新管理理念之上的管理理论,对于不确定性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找到了适用于方向管理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理论。在现研究之中,所找到的研究方向管理的方法,一言以蔽之,自组织管理的方法;所找到的工具理论,一言以蔽之,是包括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理论、托姆的突变理论和洛伦兹的混沌理论等在内的一组自组织理论。

就学科分类而言,耗散结构理论属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协同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属数学理论,但它们都具有横断学科的性质。在这四个理论中,耗散结构理论侧重研究系统能否演化以及系统演化的方向,协同学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突变论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方式,混沌理论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存在状态。这四个理论构成了研究系统演化的一组完整理论。

三、方向管理理论的创新

方向管理理论说到底,恰恰就是一个以方向控制为目的、以自组织管理为手段的演化控制理论,是一个系统在预设方向的演化过程中如何把控才能不偏离方向的自组织管理理论,这四个理论自然就成为方向管理的工具理论的必然选择。

倘若真能因仅仅提出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找到一个研究相关理论的工具,就算是创立了一个理论,对梦想成为理论创新者而言,那当然很好,难度也不算太大。但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一个包含一组概念、逻辑自洽的理论的框架体系,才应该是衡量一个创新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黑格尔当年在为其庞大的哲学演绎系统设计逻辑起点时,曾对“起点”做出了三条主要规定:第一,它必须是最简单的、没有任何规定性和内容的最抽象的概念。第二,它又是最丰富的。正因为它毫无规定性,才内涵了以后发展的全部可能性。第三,该起点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部分,它能把自身包含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丰富的内容不断展开和外化,同时通过外化不断地认识自己,回复到自身。

黑格尔关于构建哲学理论体系及设计研究起点的思考固然很深刻,但毕竟管理科学作为应用科学,与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理论体系构建的原则不同,简单套用显然是不合适的。战略管理理论中不确定性管理的理念,相比较于经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等,是一种更接近于“道”而非“器”的管理理念,换言之,战略管理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更“哲学”的思考方式。

黑格尔所提出的人的具体认识过程就“时间的次序”来说,感觉、表象在先,但从道理上、从前提与结论来说,应该是概念、理念在先,是颇有道理的,也许这正是方向管理理论构建的突破点。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3篇

定价:28元/本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2007年1月第1版 开本:16开

如今书市上关于管理学的“著作”不胜枚举,并且每年都以指数级的方式递增,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管理”、“现代管理学”时,却很少有人去认真考量这两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这就像一段被割裂开的历史,某个片段式的回忆被猛然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不假思索的人也便囫囵吞枣地将片段生吞活剥。

对现代管理学图书追源溯祖,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永远绕不开的巨石,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后世管理学作品取之不绝的理论源泉,被誉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现代管理学开山之作”。

1911年,泰勒和他的《科学管理原理》翻开了管理学的新篇,统领了现代管理学80多年的发展历史。

有着丰富工程技师经验的泰勒,算得上是第一位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研究管理的人。他通过对熟练工人的观察,进行时间和动作的研究。所谓时间研究,就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它包括工作日写实与测时。而所谓动作研究,是研究工人在工作时,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经过比较、分析之后,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的动作,从而减少人的疲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个工作被分解成了多个简单的基本动作,形成了一套最快最好的方法,这套方法所用的时间被记录下来,扣除停顿和休息等因素后,成为完成的标准时间,这就是科学管理的原理。泰勒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最终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这套思想在20世纪初,成为了企业界的法宝。

Ups的15万员工,平均每天把900万个包裹发送到180个国家,他们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匙,以每秒3英尺的速度快速走到客户门前,先敲一下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科学管理思想被引入企业,这便意味着,你四处寻找门铃的时间都是公司的财产,都应该被最大化地节省下来。

这就是科学管理原理的实质,约束严格,带有不信任色彩并且缺乏创造性,但却又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并且直接促成了企业向大规模综合性公司的迈进。杜邦、通用汽车的发展和扩张,正是科学管理原理的现实体现。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强调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并没有现在很多管理学观点那么复杂。他提出“科学管理”体系并提炼出了科学管理的核心: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流程、标准、利益最大化,业绩考核,这就是《科学管理原理》,也是现代管理中最本质的一个侧影。无可否认,《科学管理原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巨人,而如今名目众多、枝繁叶茂的各式管理学观点、著作都是站在这位巨人的肩膀上窥探“世界”。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混沌 混沌管理 渊源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70-03

20世纪初,庞加莱在其《科学与方法》一书中预言了混沌科学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气象学家洛仑兹在计算机帮助下发现混沌之后,使得混沌学作为一门科学实现了飞跃发展。作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20世纪物理学第三次革命的混沌,它揭示了混沌与和谐、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的新自然科学观,从而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从此,混沌理论影响了包括物理、化学、文学、艺术和经济等众多学科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普遍应用,使得在混沌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混沌管理在现代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外对混沌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卓越的成就。国内对混沌理论的研究也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管理学领域与混沌理论的结合依然是欠缺的,从而导致对现代混沌管理的内涵及其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刻。本文从理论、管理实践与文化三个方面对现代混沌管理产生的渊源进行梳理,以助于加深对现代混沌管理的认识。

一、从混沌到混沌学:现代混沌管理的理论渊源

“混沌”是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一是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二是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三是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因此,“混沌”其本意具有“混乱无序”的含义。但是,究竟什么是混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科学家们也只是通过混沌系统所表现出的一些普遍现象总结出其所谓的本质,而且不同学科对混沌含义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在人类的早期,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大同小异地构造过自己的“混沌创世神话”,如我国《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神话,在西方,希腊神话和《圣经》都有关于混沌的神话。但是,把混沌从传说变迁到科学,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加以研究和运用则是近代的事情。在这种变迁中,对“混沌”的理解上大致经历了原始混沌、传统混沌和现代混沌三个阶段。原始混沌是古代神话中的天地不分、模糊一片的状态;传统混沌是在文明的传承中一直留有并内化为一种行为方式的中国式的混沌;而现代混沌则是近代科学中兴起的“混沌理论”,而且也赋予了其不同传统混沌的含义。

对于混沌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Edward Lorenz的天气预测模型“蝴蝶效应”。正是这一“蝴蝶效应”模型,揭示了自然界表面看起来杂乱无序的事物中惊人的某种秩序。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普遍认识到混沌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各领域的混沌现象进行大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混沌研究在全球迅速推广,物理、生物、化学、经济、管理等领域对混沌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传统上,常用“混沌”来描述混乱、杂乱无章、没有规律性的事物或现象,其与无序的概念相同。而当今科学意义上的混沌却有着不同于传统科学研究的内容,已不再是古代的“混沌神话”或“混沌之说”,历史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和新的思想,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了几千年的成就积淀和创新,已经使混沌学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的洛伦兹教授认为,混沌表征一个动力系统的特征,该系统存在完全混沌和有限混沌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系统中大多数轨道显示敏感依赖性,而后者则是系统中某些特殊的轨道是非周期的。协同学创始人哈肯从过程的角度指出了混沌的含义,他认为无规律运动来源于完全确定性方程,为了表征这个新的现象,用混沌来定义源于确定性方程的无规律运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指出,混沌是宏观无序、微观有序的现象。因此,混沌是自然界杂乱无章、不可预测的运动背后隐藏着的不随外界扰动而改变的内在规律性;而混沌学是一门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当现代混沌学的基本概念、精神实质、研究方法等渗透到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中,由此逐渐形成了现代混沌管理。因此,可以说在原始混沌、传统混沌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混沌,进而由此产生的混沌学,是现代混沌管理的理论渊源。

二、从混沌学到混沌管理:现代混沌管理的实践渊源

管理理论和思想的演化历史证明,管理范式的转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科学思想和方法的革新发展,启发管理者从新的视角研究管理实践活动,提出更加科学化的管理理论以指导管理实践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管理空间的不断延伸、管理对象的日趋复杂、管理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急剧增加与扩大,人的生存和活动环境变得愈来愈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者逐渐意识到过去那种确定的、连续的传统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而且也不存在一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且永恒不变的管理模式。同时,在一般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传统企业管理存在诸多局限性:把企业当做是外部指令控制下的机械系统,缺乏灵活性,管理问题简单化;中央集权的递级的流水线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容易失真,长期的确定战略也束缚了企业发展的自由度;一味重视经济效益,对员工关怀不够,忽视了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有多方面的需求,致使出现员工惰工、破坏的行为;企业眼光狭隘,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及合作伙伴的利益,企业之间发展不协调等;把确定性当作研究问题的本质,其实不确定性才是非线性系统的本质,如果抗拒企业系统的不确定性,企业就会走入穷途末路,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就是在不同阶段接受诸多可能性,不断做出适应当时情况的决策。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虽然管理过程简单,但不具备个性多元化管理能力,难以应对环境的骤变。

因此,无论是企业管理环境的变迁还是管理实践的客观需要,都需要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来促进传统管理理论和思想的改进,促进企业管理实践的优化。而混沌是指导管理者实施全面系统管理的崭新理论和有效途径,通过混沌可以把许多复杂的企业现象看作是有目的和有结构的行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或任何与企业管理有关的理论)不能无视混沌的影响,通过使用更多的战略决策方法寻求正确的监督机制,并与混沌进行交互(不是干扰),可以建立起更好的企业管理系统。将混沌理论引入管理,探讨混沌环境下的企业系统演化的模式、企业计划、组织和控制等问题,使之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是当今管理实践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混沌理论的革命性思想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正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掀起一场革命。汤姆・皮特斯在其著作《振兴有赖于混沌》中指出,混沌将导致一场革命,向我们自认为熟知的关于管理的一切知识提出了挑战,也向传统的管理实践提出了挑战。因此,将混沌学的相关理论与思想引入管理学领域,是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混沌管理的实践渊源。

三、从传统混沌管理到现代混沌管理:现代混沌管理的文化渊源

现代混沌管理可以说是在中国传统管理的基础上确立的。中国传统管理是质朴的,有一整套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在管理心理、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和管理文化等方面,均有一些详尽的论述和“案例”。与西方精确、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相比,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或人文管理,其主要是运用人文科学通过人的思想、精神、心理、行为等对人和物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宏、微观混同的,是非逻辑、非量化、非确定性的软管理,是一种传统的混沌管理。这种传统的混沌管理是建立在中华传统管理哲学的基础上的,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稳定性、整体性、自然性是其主要特征。儒家管理哲学是一种稳定的管理哲学,它赞同稳定并追求稳定,依靠其内在的机制保持稳定。儒道学家还推崇整体论观点。整体论哲学重整体、轻局部,重综合、轻分析;重宏观、轻微观。因而,传统混沌管理的方法论,必然是对整体、宏观、全局、全程、战略的管理。儒道两家的文化是互补的,很多儒者具有双重人格,儒道兼而有之,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因而,许多儒家人物也赞同道家的“自然”观点,“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的过程是自生、自长、自发展、自复制的过程,任其生物、社会、事物自然生长发展,即“无为”管理。可见,传统的混沌管理是建立在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小农经济数多且分散,商品交换极少,封建政府管理能力较差,也往往认为没必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似乎任其自然发展反而有利。当然,传统混沌管理的自然性表现并不一定形式地贯穿于“全程”的始终,它可能内在地发挥着作用。

现代混沌管理是以西方混沌管理为基本思想和观念的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人文管理或人本管理后,现代管理思想出现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两条路线,但实际中科学和人文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较早时期泰勒就认识到在原始管理中要加强科学的成分,但当西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达到某种程度后,即又悟出“全靠‘硬’的不行”,反对仅用定量化方法处理管理问题,提出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进一步提出了人本管理,即不仅要“见物”又要“见人”,进而模糊了管理问题的边界。管理界线模糊后,管理的宽容度增加了,灵活性加大了,辩证思维增强了,更易于涵盖管理事物,不好定量处理的管理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从定性到定量又到定性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从重视定量到重视定性与定量结合,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实践与思辨的过程。西方管理这种由定性始、经定量又向定性靠拢的演变,是一种上升中的回归、无奈的回归、“理性”的回归和必然的回归,是因管理面临着大量复杂、无法用量化的科学方法予以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即使“可量化”处理的管理问题中,也常出现“病态”问题,它们机理不明、边界模糊,很难确切描述,更难以定量建模。即使变通建模,也无法优化。因而,西蒙提出了“满意解”的模糊概念取代最优解,且其观点很快被管理界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权变管理和经验管理也向管理的规范化“宣战”,权变管理提出不存在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通用的规范管理方式,而经验管理则宣称管理是实践不是科学,是行动不是知识。

由上可见,传统混沌管理是对中国式管理的一种描述,其在中国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而被延续下来,它所代表的是把组织的稳定性作为最高目标的,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或管理哲学。西方管理在经历了科学管理的无视人的物本主义管理哲学和精确性、科学性的管理方法,充分的发展了所有这些确定性的方面之后,开始对东方式的神秘主义和不确定性产生了兴趣,在实践中的管理方式以及发展中的管理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转向混沌,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和模糊、混沌的管理方法发展。当然,现代混沌管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不同于传统混沌管理的“人本主义”,其植根于西方自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上,强调从人本身出发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把人的本质视作人的独特个性的表象,强调人的个体的存在,其以人为本也即以个人为本。而传统混沌管理并不是从“人”这个个体出发,而是从“组织”这个主体出发,把组织稳定的目标超越于个人之上,这种人本主义是“组织的人本”,而非“个人的人本”。因此,源于中国“人本主义”的传统混沌管理和源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现代混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某种意义是可以认为是现代混沌管理的文化渊源。

混沌管理作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了几千年的成就积淀和创新,已经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它探讨了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运动――混沌,揭示了一个形态复杂、结构新颖、确定又随机的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热潮。混沌理论和协同学等新科学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万物共生、彼此间有着复杂联系的真实世界,使过于理想化、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简单性与复杂性共存、有序性与无序性相伴的世界,它使我们再也不能以简单的眼光来看问题,并对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强烈冲击。混沌管理作为建立在混沌学研究成果上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并不排斥规范、界限、定量和技术方法,而只是提出这些东西都不是绝对的,只有在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充分理解事物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才会更合理。可以说,管理世界是混沌的,管理实践是混沌的,管理学无法避免混沌。

收稿日期:2011-06-20

作者简介:李清莹(1990-),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从事金融专业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润生.混沌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 黎红雷.儒家思想的管理诠释[J].社会科学战线,1996,(3).

[3] 李红波,刘彩虹.SDN混沌管理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

[4] 李培平,赵红梅,王建国.试论混沌管理的雏型和发展[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5] 李艳艳.传统混沌管理与现代混沌管理之比较[J].人口与经济(增刊),2006,(4).

[6] 刘兴国.混沌与混沌管理[J].企业经济,2003,(10).

[7] 王馨,戴峰.MIS的混沌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8] 伊利亚・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 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M].张淑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10] 张金春,王杰.企业系统混沌管理的涵义、特点及方法[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3).

[11] 张铁山.混沌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chaos management :Ttheory ・ practice ・culture

LI Yu-ying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ollege,Wuhan university,Wuhan 445000,China)

Abstract: The third natural revolution was the result of the chaos theory, the scope covered almost all areas and subjects. in the chaos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management is a na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of thousands of years to build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earth was shapeless and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to chaos into chaos, and waste management is the theoretical ; will be chaos theory into practice as a waste management which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s, it is an outgrowth of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is a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s ; traditional Chinese origin from the chaos of management to modern western management of chaos,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values and humanism the difference,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5篇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过程充满“混沌”,利用“混沌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管理不仅是对传统拉普拉斯式确定性、系统性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挑战,也预示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混沌理论;学生管理;探索

一、混沌理论的定义与特征

20世纪的混沌(Chaos)理论被誉为和相对论、量子论比肩的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它动摇了牛顿、拉普拉斯构建的经典科学基础,调和了确定论和概率论两者的矛盾,发现宇宙确定性系统中的内随机性运动状态即宇宙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之中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全面正确理解混沌理论的特征,关键是对以下三个概念的认识。

1.初值敏感性(Initial value sensitivity)

又称蝴蝶效应,是研究混沌理论的出发点,是对系统混沌不稳定性的形象描述。系统的混沌运动,无论是离散的或连续的、低维的还是高维的、时间演化的还是空间分布的,均对初始值具有极度敏感性。即在起初发展方向上的一个微小变化,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现象。因为初始条件是不稳定的,不为人知的,系统某一部分中的微小混乱所产生的后果,能导致系统其它部分的巨大变化,

2.分形(Fractals)

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而自相似性则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即在一个模式内部还有一个模式。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标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结构和规则的隐蔽的有序模式。分形的两个基本特征: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

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混沌理论认为,所有的系统都遵从于不可预测的扰动,混沌系统不是混乱的系统,而是有秩序的,是隐藏在无序中的有序方式。

二、“混沌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发

物理学家福特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与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则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而混沌则彻底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确定论式可预测性的幻想。”混沌理论将人们从传统的培根-笛卡尔-牛顿主义的机械论、线性论和确定论带入后现代的非决定论、非连续性、混沌、复杂性的宇宙观。传统线性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制度和秩序,以规定性校纪校规、量化考核来控制约束管理学生的言行举止,忽略了环境、教师、学生、情绪等各种因素变化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混沌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就应采用以开放、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后现代主义范式,以混沌理论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据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启发:

1、强化深层次管理

混沌理论的初值敏感性认为系统的动态行为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受到系统的非线性反馈过程的不断放大或缩小,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上,要强化深层次管理。当下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个性独立、自我中心、反叛意识强、敏感性脆弱、包容性差,且处事鲁莽,生活学习中的琐事或小矛盾也有可能引发或升级为大的冲突和伤害,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深层次的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各部门协同全员参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合理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管理,避免琐事、瑕疵、失误、误解、轻微违纪引发“蝴蝶效应”,造成更大的混乱、违纪,甚至伤害。

2、管理要严宽相济

混沌理论认为,系统是有序与无序共生的,有序来自混沌又可以产生混沌,混沌来自有序又可以产生有序。有序不是绝对的有序,而是有一定的有序度。因此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存在“无序”是客观事实,校园管理必须承认“混乱”、“无序”的客观存在,绝对的“有序”是不存在的,是有悖客观的变态,因为有混乱才有秩序,在高校管理中过于严苛复杂的校园规则制度以及严厉控制,不仅无助于改变“无序”和“混乱”状态,还容易引发更大的“无序”和“混乱”,理智的认识“无序”的客观性,宽容的面对校园中客观存在的“无序”和“混乱”,在不形成“熵”的前提下,让学生体验“无序”和“混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正确的社会准则,培养学生建立自反馈效应,实现秩序的再生与重组,从他律走向自律。

3、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

奇异吸引子是空间的分形几何体,具有层次相似奇异吸引子的这种层次自相似结构也是一种典型的有序性,是存在于杂乱现象之内的潜藏的规律秩序结构。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经历都不一样,但对于良好的校园秩序和环境,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期许或定义,那就是校园的秩序感。这种共同认可的秩序感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一旦个体行为和这种共同秩序感产生冲突,会产生个体内心冲突、考量、危机和探索,这种共同的秩序感如同系统内的奇异吸引子,吸引其他的平庸引子向他靠拢,进而形成特殊的稳定状态。对于高校而言,作为奇异引子的校园秩序感应该潜藏于每个师生脑海,形成理念和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这种奇异引子的形成有效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观,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为校园管理创造奇异引子。

三、结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革命成果之一,混沌理论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理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亮起新的曙光,提供新的视角。对伟大的思想和理念的理解深度和实践的力度,决定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而言我们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余长根.混沌大世界[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12.

[2]邓宗琦.混沌学的历史和现状[C].国家数学天元基金资助课题报告,1997.

[3]阳宁东.混沌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M].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0).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质预测;混沌理论;相空间重构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726-03

Water Quality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Chaos Theory

ZHU Guang-li,QIN Yu-fang

(The First Engineering Bureau of Henan Water Conservancy, 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The embedding parameter was calculated by correlation integral method; and the phase space of time series wa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chaos theory. The chaos characteristic of the water quality indexed time series was recognized by Lyapunov exponent. And the water quality was predicted using weight-dynamic local prediction model. The 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of Luohe river basin in 2008—2010 was predicted and compared with recorded value. Form the aspect of relative error, the model was with high accuracy.

Key words:chaos;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water quality prediction

在管理工作中,决策和计划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确的决策和计划取决于对事物的科学预测。水质预测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负荷以及产生的水环境问题,通过预测未来污染物产量,来估计和推测水环境质量,以便针对性地采取对策、防止污染、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水质预测是水资源保护决策的依据,也是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污染防治综合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1]。河流水质的影响因素不仅有物理、化学、气象、水力学、生物学以及人类活动,也与水文过程密切相关。河流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影响变量有很多,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的巨系统。目前常用的水质预测方法有模型模拟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法、灰色系统预测法等,近年来混沌理论及其在水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为水质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1 混沌理论简述

混沌学源于中国古代,兴于当代。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Lorenz发现了著名的“蝴蝶效应”。研究表明一些完全确定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甚至可用确定性方程描述的简单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仍可表现出非常复杂的、看似无规则的类随机运动[2]。

一般认为自然界存在确定性和随机性两种系统。对确定性系统,可由确定性微分方程描述其运动,结果可预测;对随机系统,理论上可采用概率统计预测其运动轨迹,但由于庞大的系统参量,很难对其进行准确预测。恰恰混沌理论可描述第三种情况,即在确定性系统中类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既有少数变量控制的非线性系统,也可产生一类看似随机的输出。混沌理论为自然系统演化规律的确定论和概率论架起了桥梁。混沌理论已形成混沌动力学、混沌工程学、混沌管理学等重要分支学科,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众多科学领域。

2 河流水质系统的混沌特性分析

水利部门水质监测指标主要有pH、总硬度、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等。

2.1 相空间重构

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的重要基础是相空间重构。任何系统的状态可分解为多个分量,系统的任一分量的演化是由与之相互作用的其他分量所确定,而相关分量的信息隐含在任一分量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其中一个分量,并将在某些固定的时间延迟点上的观测值作为新维度来处理,就可以重构等价的相空间,恢复原有动力学系统。当维数达到一定量时,重构的相空间与原有动力系统有相似的几何特性与信息特性。对给定水质指标的混沌时间序列{x(t),t=1,2,…,N},序列间隔为Δt,嵌入滞时为τ,嵌入维数为m,设m<N,将时间序列中的N个数据拓延成N-(m-1)τ个m维相空间的矢量。

x(t)=(x(t),x(t-τ),…x(t-(m-1)τ)),t=(m-1)τ+1,…,N

影响相空间重构质量的因素有τ、m以及嵌入窗宽τw=(m-1)τ。将τ和m联合考虑[3]确定最佳滞时τd和τw,再通过τw确定出m。步骤如下:

①选取合适的数据长度N,计算时间序列的标准差;

②计算以下3个统计量:

S(τ)=■■■S(m,rj,τ) (1)

ΔS(τ)=■■ΔS(τ) (2)

Scor(τ)=ΔS(τ)+|S(τ)| (3)

式中:rj=jσ/2,j=1,2,3,4,

S(m,rj,τ)=■■[CS(m,N/τ,rj,τ)-CmS(1,N/τ,rj,τ)]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7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是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货币表现,并且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价格将以价值为基础并趋向于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最终将反映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货币化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价值转换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均衡价格也相应成为商品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关于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程度反复动态博弈的结果。

图1 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

2.西方经济学与均衡价格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对价格均衡的研究是最为深入与透彻的。整个西方经济学中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全部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与确定市场的均衡价格。虽然西方经济学对均衡价格的研究只是基于经济学的供需理论,而不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商品的价值内涵;但从其实质看,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最终也是以商品的基本价值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将这一基本价值称之为均衡价值;而这一基本价值从理论上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分析研究的商品的价值。

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必须提到西方经济学对蛛网理论的研究。蛛网理论将蛛网模型分为三类,即发散蛛网、中立蛛网与收敛蛛网。在三类蛛网中,只有收敛蛛网才可以形成稳定的均衡价格。一旦收敛蛛网的均衡价格被打破,市场通过参与博弈的供需双方在多因素复杂博弈中的博弈决策可以重新回到纳什均衡点的均衡价格。

图2 收敛蛛网与均衡价格

3.混沌理论与混沌价格

混沌学的研究起源于1960’s。1970’s,科学家们开始普遍认识到混沌的存在与其重要意义,并对各领域的混沌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s,混沌的研究在全球迅速推广,物理、生物、化学、气象、数学、城建、经济等领域对混沌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代科学对混沌的研究起因于Edward Lorenz的“蝴蝶效应”,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天气预测模型。正是这一“蝴蝶效应”模型,揭示了自然界表面看起来杂乱无序的事物中的惊人的某种秩序。自然总是如此的神秘,捉摸不定、杂乱无章、不可预测的运动的背后,居然隐藏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且这种规律并不随外界的扰动而改变。这就是混沌。混沌就是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不断向稳定的内核运动的不确定的运动轨迹。

混沌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始于曼德布罗特对美国棉花价格的研究。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商品的价格,如棉花的价格,是以两种不同的节律波动,其中一种是规则的,而另一种是随机的。从长期看,价格由现实中的经济力量操纵着;而在短期内,价格会以或多或少的偶然性跳动。但事实上现实的数据并不能与经济学家的预期相吻合。曼德布罗特收集了美国自1900年以来60多年的棉花价格资料,当曼德布罗特通过计算机对棉花价格的数据进行精细分析时,他发现了他所寻求的令人惊喜的结果。从正态分布的观点看反常的数据,从标度的观点看却出现了对称性。每个特殊价格的变化是偶然的和不可预测的,但变化的序列却与标度无关。每天价格变化的曲线与每月价格变化的曲线惊人地吻合!更令人吃惊的是,根据曼德布罗特的分析,价格变化的程度竟在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危机的剧烈动荡的60年中保持不变。在大量不规则的棉花价格数据中,隐藏着一种难以想象的秩序,即价格的混沌特性。价格的混沌特性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商品的混沌价格,混沌价格对于特定时期的具体商品而言都是内在的确定性的,价格混沌变化的最终轨迹都将毫不例外的趋向于稳定的混沌价格。混沌学认为这是因为奇异吸引子的缘故,认为奇异吸引子的作用使得混沌的价格最终稳定到混沌价格。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价格的这一变化规律是与均衡价格规律完全相吻合的;混沌价格事实上就是商品价格在混沌理论的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均衡价格。而且混沌过程也是与博弈过程相一致的;混沌在形式上就是一个复杂的博弈模型。

4.均衡价格形成的博弈分析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还是混沌理论的等其他理论对均衡价格的研究,从其本质看都承认均衡价格的稳定性,并且在事实上将均衡价格确定为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分析所依据的基本手段与基础理论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各种分析中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其实都是一个博弈过程,也就是说可以将各种分析方法对均衡价格的解释理解为均衡价格形成的博弈过程。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形成过程是最为简单的单因素两方案博弈,而西方经济学与混沌理论中的均衡价格形成过程则属于多因素复杂博弈过程。

为了分析的统一与方便,论文引入基本价值这一概念用来统一表示上述各种分析方法中的价值、均衡价值与奇异吸引子等概念。表1是一个简单的价格博弈矩阵。

在表1中,价值指的即是所谓的基本价值,这一价值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认同。当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时,消费者所获得收益既是生产者所丧失的收益,而其所丧失的收益既为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所以在价格高于价值而消费者选择买时,消费者损失5个单位的收益,而生产者则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当价格低于价值时,消费者选择买会获得8个单位的收益而生产者则损失8个单位收益。只有当价格等于价值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获得正的收益,而且论文假设它们分别获得相等的收益。

显然,在表1所示的博弈过程中,当生产者将价格定在高于价值的水平时,消费者的最优决策是不买,此时消费者的收益为0。而当消费者的决策为不买时,生产者的最优决策为价格等于价值或低于价值;无论生产者的最优决策是价格等于价值,还是价格低于价值,消费者的最优决策都是选择购买。而当消费者选择购买时,生产者的最佳决策是而且只能是价格等于价值;此时,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就价格的博弈达成均衡,这一均衡就是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点所确定的价格水平即为商品的均衡价格。所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商品的价格虽然有时候可能会高于或低于商品本身的价值,但最终消费者与生产者动态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使得商品的价格等于商品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最终交易价格必然趋向于均衡价格。

理论上我们还可以将均衡价格的形成看作为一个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被抽象为讨价还价的两方。假设生产者为博弈方1,则消费者为博弈方2,并考虑贴现因子,而且假定博弈双方的贴现因子相等,即有。显然,在这一模型中,讨价还价的时期是无穷的,讨价还价的对象是博弈双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期望获得收益和。由博弈论讨价还价模型可知,率先出价的若为博弈方1,则博弈方1的子精炼纳

什均衡为,而博弈方2的子精炼纳什均衡则为;若为

消费者率先出价情形,则有、。所以,无论是生产

者先出价,还是消费者先出价,博弈双方必然在一个稳定的价格达成均衡,并使得博弈双方获得各自预期的收益;当预期收益达到博弈均衡时,商品的均衡价格也相应生成。

参考文献: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1997.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1998.

[5]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一门新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营销;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2-0000-03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m Reconstruction Study Based on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Zhou Cuijian

(Guangdong Huizhou Commercial School,Huizhou51600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y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model,the marketing staff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o break the disciplinary system,knowledge systems framework,making disruptive reform,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of study,to supermarkets and other nine products or marketing services marketing as a carrier for the courses,each course i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training are repeated in 8-10 items 15 typical tasks.Fiction text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and teaching methods,learning methods,support systems,teaching tools for the design.

Keywords:Systematic work process;Marketing;Curriculum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程设计,有效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有效的课程体系设计,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大前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设计课程体系目前较为前沿的是我国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姜教授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创新。2011年6月11日至6月12日上午,高等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研讨会暨全国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隆重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领域包括中高职在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思路

(一)体系的选择

打破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框架,做颠覆性改革。根据前期与企业的共同调研,分析相关岗位职业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相当于课程,每个学习领域里设计若干个典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相当于一个学习单元。

(二)要素的选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到底须具备哪些要素?笔者认为课程体系包含这几个方面的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环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专业建设方案》(包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建设保障措施、效果评价等),《学习领域设置一览表》、《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描述》、《课程单元设置汇总表》、《课程考核方案》等。

(三)结构的选择

过去在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里,常用的结构可以归结为混沌结构化。混沌结构化也称为任意结构化或随机结构化。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根据知识需要随机组合的一种结构[2]。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其实施性教学计划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一方面要考虑以工作过程进向序列原则,另一方面要考虑重构后的学习领域之间、学习情境之间有系统化逻辑关系原则。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可参照姜大源教授总结出课程体系的结构:第一大类课程结构连续一线性结构化形式,包括阶梯式课程、螺旋式课程。第二大类课程结构非连续一同心圆结构化形式。这种结构化课程也称为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课程,包括非连续性和主题化这二大维度[3]。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是以某些主题或某些项目为载体,分层由里及外一圈圈往外扩散基本、中级、高级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方法、素养,这种结构更多的是体现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混沌结构化为一堆零散的知识,而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则真正构建“系统观”和“整体感”。

二、职业教育领域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下面我们比较两张表。表一节选自广东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中专生三年学制实施性教学计划。表二节选自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营销专业中专生三年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表一

第二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

10 市场营销

11 市场调查与预测

12 经济法

13 基础会计

14 管理学基础

第三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

15 推销实训

16 采购管理

17 物流配送

18 商品学

19 超市营销实务

20 网络营销

21 商务谈判

22 连锁店长实务

23 汽车营销

24 房地产营销

25 广告实务

26 店长综合实务(营销策划模块、公共关系模块)

27 创业教育

表二

必修专业课 市场营销学

商品学

财经应用文

消费心理学

营销基础

营销师考证

推销与谈判

营销策划

市场分析

物流基础

物流员考证

电子商务

基础会计

广告学

网络营销

公共关系学

通过分析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和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这两份实施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共性,一定程度反映我国目前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现状和弊端。

现状一: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为主线,课程设置仍未能突破学科框架。

在这两所不同的学校的营销专业教学,均按三个平台开展教学。在第一平台的课程里,设置了德育、语、数、英、计算机、礼仪、体育、音乐等通识性课程,在第二平台里,主要是专业课程,也根据专业和社会需求,开设了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法》、《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专业模块课包括《商品学》、《推销实训》、《采购管理》、《物流配送》、《超市营销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谈判》、《连锁店长实务》、《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广告实务》、《营销策划》、《公共关系》等。为了拓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在第二学年一年可选修第三平台的其中一个模块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正是所谓的“大而全”,貌似涉猎广泛,给出的一大堆知识,但学生无法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融合的概念,也就无法运用一大堆支离破碎的知识来解决工作当中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也无法实现岗位迁移能力。

现状二:课程目标定位重知识和技能目标,轻方法和素养目标。

原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目标定位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本身,而忽略如何立足于行动体系,应用知识,利用所掌握的陈述性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重构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传授的是过程性知识,重经验、策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明确列示德育目标或素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职业素养。

三、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专业教师与校企业合作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组成课程重构团队,在前期充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原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18门课程整合成10个学习领域。

1.岗位及岗位群分析

做市场营销有几大对应岗位群:市场研究、市场策划分析、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全过程操作(售前、售中、售后)、销售。

岗位从低到高,分基层、中层、高层依次为普通营销岗位或客服岗位、营销主管(店长)岗位、营销经理或区域经理岗位、营销总监岗位。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工作任务由简入深,可以实现分层教学。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营销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思路可以归纳为4类15项:销售产品(分为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设计价格(分为定价、计费);寻找渠道(分为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策划促销(分为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危机处理)。

整合思路以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为载体、为课程,每门课程里均反复训练4类15项中8-10项典型工作任务,每项作任务至少被重复3次以上。

(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第一:基础支持领域。支持工作过程系统化其他专业课程,为顺畅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需要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支撑,因此开设《营销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作基础支持。

第二:专业学习领域。以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为载体设置如下学习领域:超市营销、汽车营销、鲜花礼仪营销、电信产品营销、电器营销、房地产营销、建材营销、网络营销、酒店旅游营销。

第三:综合学习领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理实务或店长实务专业实训课,创设综合实训场景和情境8个,综合4类14项工作任务强化训练。

课程体系设计以图表示:

序号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包含原课程内容)

1 基础知识领域 《营销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

2 专

域 超市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定价与计费、点钞与收银、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POP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沙盘模拟、危机处理

3 汽车营销 产品介绍、礼仪与沟通、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进出库管理、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危机处理

4 鲜花礼仪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计费、市场调查、物流与配送、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

5 电信产品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6 电器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7 房地产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8 建材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9 网络营销 在线产品介绍、在线产品包装与展示、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

10 酒店旅游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展示、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11 综合学习领域 经理实务或店长实务专业实训,综合实训场景和情境8个

(三)课程体系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

主要是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下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解析教学法、计算讲练强化训练法、纠错法等。

2.学法

行动学习法、团队合作法、项目作业法、团队作业法、模拟表演法、分组竞争法等。

(四)课程体系支持系统设计

1.班级组织模式

班级实行模拟公司运营模式,班长为总经理,分组为公司内设不同的部门或分组为不同的公司,班级文化按企业文化建设。班级创设公司场景和情境。

2.教室环境设计

设计一体系课室,无线网络进班级,教室营造公司文化。

3.教学工具

教材内容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整合,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整合教材内容,教学工具有《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描述》、校本化教材、实训设施设备。

4.考证

除了考原有的高级营销员资格证之外,还可以推荐考电子产品装配工、助理房地产经纪师、驾驶证、美容师、营养师等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高教研究,2009,4

[2][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混沌;混沌理论;电子政务

一、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首次提出,成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比肩的三大科学革命之一。混沌理论最初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混沌理论中的“混沌”一词,在传统意义上,它是指“混乱、紊乱、无序和没有规律性的事物和现象”。但是“混沌”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它又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内容。爱德华·洛伦兹认为:混沌这个术语是用来指代这样一种过程,“它们看似是随机发生的而实际上其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决定”。时至今日,混沌理论的基本体系日益走向完善,其研究和应用不仅开创了自然科学的新范式,而且其影响已经延伸到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之中。作为研究复杂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混沌理论把偶然性、非线性、非平衡性、不稳定性带进了公共管理的视野。在公共管理领域,我们对混沌理论的理解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二是临界水平,这里是非线性事件的发生点;三是分形维,它表明有序和无序的统一。”混沌理论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使人们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现实世界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目前将混沌理论与电子政务联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而应用混沌理论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的特性,研究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及其过程的管理,对发展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实际指导意义,混沌理论为深入研究现代电子政务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提供新的理论手段和理论范式。

二、电子政务的若干混沌特性

作为一个非线性系统,通过对其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具有以下一些混沌特性:

(一)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耗散性

混沌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混沌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着信息、能量及物质的交换与整合,同时混沌系统与外界也进行着类似的交换整合活动。电子政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除此之外,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处于社会、经济的大系统之中,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由此可见,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既在内部进行交换,又与周围环境也有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在不断地“耗散”从外界输入的数据的同时,通过系统内部各种不同的转换机制,再向用户输出信息。电子政务系统的这种耗散性使得系统在保持开放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又能产生系统在整体上的稳定性。

(二)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

混沌系统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保留其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从而形成的整个系统新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说混沌系统具有其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非线性,系统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是非线性的关系。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的四个主体:政府、企业、公务员和公民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表现为非线性的特点,一方面在服务方面,不同的服务差异可能会导致对最终服务的接受者公众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政府业务流程的改革并不能产生一定明显的效果。而且政府部门同时是以多种身份来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的,政府部门承当了用户和管理者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既是所有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这些公共服务资源的组织者。其它主体则充当着主动提供服务者、被动接受者、信息反馈者等角色,这使得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这些非线性关系的存在也正是电子政务系统无法用单一数据关系表示的根本所在,如何解决各个环节中的非线性问题,也是电子政务系统管理的重要方面内容。

(三)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分形性

混沌系统是一个自相似的结构,在非线性、非平衡的过程中的混沌会产生一种吸引子,系统的状态在吸引区向奇异吸引子汇聚,从而确保了它在整体上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这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同时具有自相似性,也可使系统仅在某一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混沌系统的分形性同时提高了整体与部分之间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相关联的方式。比如,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统,即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扩展开来的国家电子政务、省级电子政务、市级电子政务、县级电子政务。在我国,部级电子政务有中国电子政务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省级电子政务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电子政务;市级电子政务包括282个地级市和374个县级市的政府网站。纵观不同区域的电子政务,虽然其层次性表现的都很明显,但是不同层次的电子政务系统仍然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具有分形性的特点。

(四)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初值敏感性

从混沌学的观点来看,电子政务系统属于混沌系统,因为它具有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混沌理论认为,混沌系统的长期行为和结果,会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其长期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初始条件十分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相同的初始条件,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就是这个特征的形象比喻,他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中国古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就是指这个意思。这种“蝴蝶效应”在现代电子政务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运行及控制方式都没有大的改变,而一个微不足道的数据失误就可能会导致政府信用危机。因此,电子政务的初值敏感性就要求我们不能忽略细小变化给复杂系统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混沌理论下的电子政务建设

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永远运动变化的,客观环境也是永远不相同的;面对事物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有其深层次秩序在指挥和引导这一复杂系统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运用混沌理论探索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电子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变应变,同时在变化中把握秩序。不管是从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宏观层面还是到每一层、每一部门的微观层面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一)规范、统一各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行为

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分形性,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而且它们都在向一个“吸引子”汇聚,这个吸引子就是“阳光行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各种子系统差异性的基础上,创建一些统一的原则性的规范:既要为各级政府配置合理的行政权力,也需要中央将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建设。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结合该地方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要求,开展适合本地区的电子,满足本地人民群众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央在赋予地方相应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在尊重各地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方向,从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中找到共同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要做好利益的相协调工作,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中央和政府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要建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共享系统,还要对涉及到整体利益的信息、应该共享的信息都要做到及时共享,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另外,要注意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即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

(二)创造复杂性,加强民众参与

混论理论强调组织的复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这些特征,电子政务系统都具有。混沌理论的的非线性观告诉我们,将电子政务建设去简单化和明确化,这不仅不可能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而且会产生负面的结果。因此混沌理论要求电子政务建设的转变,由单一管理变为多元管理,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增加其复杂性,要求其必须放松规制,公开电子政务内容,加强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允许和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中来。

(三)重视组织的学习能力,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当今公共管理界的时髦话题,混沌理论强调的是组织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加强对变动组织和环境的适应性。虽然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复杂的环境,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产生创造性的能量,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通过发挥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来打破既有的结构、规范和程序,在面对偶然的事件中能创新处理措施和办法,从而推进电子政务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林江.公共行政中的混沌与复杂性理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刘洪.经济混沌管理——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罗章,彭莉,肖云.电子政务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SWOT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陈江,曹兆勇.牛鞭效应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4(2)

[5]相丽玲,蔡华利.电子政务建设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发展策略——基于CAS理论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21)

[6]张璋,武玉英.混沌理论与公共行政[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4)

[7]麻晓莉,卢文军.混沌理论视野下的公共行政范式的转变[J].理论导刊.2003(7)

[8]张亦春,周艳.混沌理论在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应用[J].当代财经.2005(2)

混沌管理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分析;再思考

管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随着人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不断提升,管理学理论也开始逐渐形成。到19世纪20年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始形成。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理论在新的发展时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管理学理论创新成为必然,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一、对管理学理论的分析和回顾

管理学理论建立至今,大体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建的,主要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劳动效率,这也是当时生产手段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在泰罗之后,由法国的管理学之父亨利•法约尔创建了古典组织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韦伯的行政模型、巴纳德的权利接受理论等都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典型代表。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方法,将管理学作为独立于经验管理、行为管理而存在,但是科学管理理论没有认识到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没有研究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由于受到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很多的资本家过分关注劳动效率的提高,忽视了工人的管理,使得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不断爆发的劳动罢工使得管理学理论开始创新,重视人际关系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与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以人的行为以及主导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将劳动者看作是“社会人”,注重组织动态、组织中人际关系研究,将激励管理和需求管理引入到管理手段当中。但是由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没有得到资本管理者的支持,很多观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应用。

(三)管理丛林理论

管理丛林理论实际上是对当时管理理论体系的梳理,由于随着管理组织的不断出现以及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具有相关背景的各类研究者和科学家对管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管理理论丛林逐渐形成。1961年,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对当时的管理学研究学派进行了分类,梳理出了包括管理过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和决策理论过程学派等6个主要学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80年,孔茨又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了梳理,在原有的6个管理学派中,又延伸发展出来5个管理学学派,管理学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现代管理学理论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动态化的特点,动态化意味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需要适应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也就是说非线性的变革环境会对管理学理论产生影响,基于这个特点发展的管理学理论有权变理论、超强竞争理论以及混沌管理理论等。其次,是全体化的特点,全球化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能够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开展管理活动,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下看待管理行为。另外,信息化也是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信息化就是要求管理手段的创新,电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最后,柔性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团队管理和文化管理等等。

二、新时期管理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信息和知识将代替劳动力、土地成为组织的主要资源,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需要及时的更新。其次,在21世纪,组织的成员已经开始寻求自我实现的转变,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全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管理理论中对人的假设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另外,信息爆炸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为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对管理学理论的再思考研究

(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形成的管理学理论,而且还在横向组织管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管理形态。管理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典型到一般、从一般到典型,循环往复下逐步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形式的不断变革以及人类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促使管理学理论不断发展,管理实践变化是导致管理学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组织和社会是管理实践的重要主体。也就是说,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组织和社会,同时管理学理论发展最终的服务对象也是人、组织和社会。因此,需要结合人的发展需要、组织的创新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创新管理学理论。

(二)管理学理论中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处理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管理学理论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以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分工理论下,劳动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分工带来的局限性和缺陷也在逐步的凸显出来,分工影响了组织的整体协调性,反而对组织整体的效率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系统观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协作的整体,通过对整体的管理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虽然提高了整体组织的效率,但是局部的效率却出现了下降的问题。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将辩证的观点引入到管理学理论中,可以看出分工与协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想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管理理论发展的特点,需要在管理学理论中将分工与协作结合起来,分工是在协作基础上的细致分工,协作是在精细分工上的协作。为了应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点,组织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整体价值链中进行明确的分工,开展有效率的、科学的管理活动。

(三)管理方法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所处的环境会发生迅速的变化,这种不确定的变化会给组织带来极大地管理风险,如何能够有效地化解这种管理风险成为新时期管理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中,创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变化总是从确定到相对稳定,然后发展为动荡、不确定,最后达到稳定的状态。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创业管理能够为组织和企业要及时不断地进行快速的反应。创业管理理论是围绕着机会、资源、企业家与团队、组织方式、时间和环境构建的组织管理模型,其中个人、组织、环境和创业过程是创业管理理论的主要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管理,对组织发展机会、组织团队和资源三个要素对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创业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正在逐步的健全和完善。创业理论要求组织成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这正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重要要求。

四、结束语

管理学理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在管理理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学理论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以动态管理为核心,创新管理方法,更好的为组织和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吕旭丹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力文.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J].管理学报,2014,(2):190-197.

[2]王宏.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史发展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4,(5):46-50.

[3]李锋,朱燕空.关于管理学理论的回顾与再思考[J].商业时代,2011,(11):85-86.

[4]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61-66.

[5]史永亮,张伟,刘彦妮.现代管理学理论浅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0-64.

[6]郭安元.对管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基于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0,(8):1-5.

上一篇:资产精益管理范文 下一篇:融资担保规定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