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2:08:01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们需先搞清楚究竟何谓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一般来说,它是指利用无线上网的掌上电脑和能够上网的手机这两种移动通信技术媒体,以及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知识信息传播技术设备,为学习者群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灵活学习、便捷学习的先进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形态。它是一种能够将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并使之融为一体,形成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从而为学习者的远程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远程教育技术形态。它是一种学习者能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在移动学习情境里,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远距离获取知识信息的新兴学习模式。它包含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其中,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移动互联远程学习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移动互联远程学习应用层面可容纳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应用与服务层面。随着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4G通信技术和近场通信技术等网络信息传输的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诚如我国学者唐佳希所言,“移动互联新媒体是在新的通信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终端多样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其支持的“手机、上网本、电子阅读器、数字电视等设备均可以通过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交互从而被纳入新媒体范围”,“其中,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因其便携性、交互性和人性化的使用体验而成为引领潮流的主流媒介终端”,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其“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阅读方式有其鲜明的特点”,也会令学习者“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因而它对于处在“移动互联环境”里的开放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世界上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最为巨大、应用前景最为诱人的远程教育信息传播技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会创造一个令世人称奇的远程教育神话。根据它的发展状况,可以想象,未来的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可由三块构成:一是促进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由固定互联网教学信息传播的平台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教学信息传播的终端模式发展,从而让教师和学习者在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中,获得与固定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平台相类似的远程教育教与学实践体验,我们说,这是开放大学发展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二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逐步实现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互联网化,我国开放大学可通建立飞信教学辅导平台,形成按照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远程学习者飞信用户群,为他们提供快捷的远程移动学习互动答疑支持服务;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功能,进行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当然,其创新的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远程教育的移动教与学的终端互联网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如基于移动远程教育教与学的Web2.0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微博知识信息传播业态、博客知识信息业态等。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认为,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教学文化生态融合,已经显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由于WEB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导致远程教育教学向移动信息传播动模型不断演进,特别是造成其实现与社交网络的对接,从而造成远程教育一栋教学网络的社会化趋势。当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基于Web2.0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引发了远程移动互联网络的革命性变化,它所带来的以人为本的移动教学模式创新,推动由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织网的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建构,逐渐向由所有远程学习者用户普遍参与织网的教与学民主化进程的转型之中。基于Web2.0的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模式,开始生成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它可以鼓励学习者在Web2.0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模式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教学和学习观点,使得学习者用户不仅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且也可自己的体会观点,供他人分享和借鉴;(2)它具有知识信息的聚合效能,通过在网络上知识渐次累积,形成以需要或兴趣为聚合点的知识信息社群;(3)由于它创建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远程移动教育平台,因而它会激励那些非常活跃的远程学习者用户,对其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他们会一直积极的参与其中。二是随着云计算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导致远程教育逐渐向“移动云计算”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开放大学将其远程教育教学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整个系统,乃至其他大学、开放大学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的网站中,从而实现远程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分散化、集成化和网格化,实现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的“去中心化”,由于这样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整合社会上所有的远程移动教学资源,实现“网站越多,服务越好”,有利于将各种远程教育教学网站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力量,实现集团化教学,使远程移动教学网络建立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链接和学习链接,这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间的联系强化,活动变得越来越强,结果,促进学习者和移动互联网有机协调成长,这样,每一个学习者,面对的远程移动教学平台,都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信息词条结构的在线学习百科全书。当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在“移动云计算”微不足道的文化表象背后,其实掩藏的是一个有着庞大、深厚体系分支的潜在的知识价值逻辑链和意义生成圈,它使得开放大学间的移动互联网教学,最终变成是协作,而非什么疏离与独立。三是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开始,逐步向多源异构化方向发展,这为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存储的分散化、网络化变成可能,同时,这也引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那就是过去那种只要建立一家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就可以垄断学习者远程学习天下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数据库绝对的掌控权,谁就拥有远程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时代已经春光不再。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教学从此由多家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共同合作完成,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远程教育的大学物联网、课程资源的网络节点库,同时对不同地域的远程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

显然,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里,远程教育教学的胜利砝码,开始偏向那些通过聚合各种远程教育教学课程网站来达到临界规模,并且将聚合的课程数据融入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服务中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机构的手里,远程教育教学的领导者、主导者或者话语主导者,开始由那些善于聚合各种远程教育教学网站在线课程资源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机构来担任。至此,许多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始认识到,对其他远程教育网站课程教学资源数据的掌控,有可能成为他们在远程教育领域,保持优势教学地位及其文化竞争力的来源。毫无疑问,MOOCs(MassiveOnlineOpen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MOOCs,即“慕课”)的出现,为此种观点提供了例证,MOOCs由于掌握了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聚合组织权,结果导致它赢得了巨大的远程教育市场的经济回报。当前,开放大学间的课程数据资源竞赛,已经打响,这种可以为任何学习者建立共享数据库价值的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正在成为开放大学发展建设中必须看到的一个重要策略。四是依靠轻量型编程模型,一种具有可编程性和可混合性设计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服务油然而生,由于互联网浏览器的“查看源文件”选项,使得许多用户可以复制其他任何用户的网页,因而最成功的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服务,通常是那些最容易采纳但是却未被服务创建者想到的新的方向,比如想办法让学习软件超越单一设备,这样就使得超越单一设备而编写出来的远程教育软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让开放大学坐收教学红利,因为即便是最简单的互联网程序,也涉及至少两台计算机,其中,一个负责远程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器,而另一个负责远程教育教学浏览器,这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而言,开放大学可以将远程教育教学网络作为软件平台予以开发。显然,把这个概念拓展到由多台计算机提供远程教育教学服务而组成的合成应用程序当中,它可以保证学习者以多种方式对许多有限制的远程教学内容进行访问。毫无疑问,迄今为止,iTunes是依靠这一软件编程模型而走向成功的最佳范例,由于这一款令人心仪的媒体播放器应用程序,可以无缝地从掌上设备延伸到巨大的互联网后台,使得个人的移动计算机(PC)扮演着一个知识信息本地缓存和控制站点的角色,这样就使能独立一运动的人,依靠那种能独立运行、完成移动学习特定功能的个人计算机,完成名副其实的远程移动学习。由此可见,iTunes的成功,体现了Web2.0的一些核心原则,那就是:它们也许本身不是什么网络程序,但却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使得网络成为其体系中无缝连接的、几乎不可察觉的一部分。这说明,iTunes展示了一些远程教育网络的集体智慧应用,作为一的方兴未艾的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它极大地丰富了远程学习者用户的网络学习体验,它使得我们意识到,对于应用于远程教育的移动互联网来说,其竞争的优势关键在于学习者用户会在多大程度上会参与其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学习体验,因为如果他们不参与其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教学游戏,那么,它必然就是一个“没有被参与的体系”,那么,无论它是多么强大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它的远程教育移动教学前途将必定黯然无光。由此可见,学习者们的隐式和显式远程移动学习体验,必然会为开放大学的多媒体远程教育教学程序增添新的应用价值,若果没有他们的有机参与,任何形式的远程移动学习访问和体验,都不大可能发生。从以上四个方面看,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教学文化生态融合,总是以出乎人们意料的形式发展着,它使得人们看到了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曙光。

二、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方式类型

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业已表明,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电信网融合形成的知识信息传播技术平台,通过灵活多变的技术模式、应用程序,通过与远程教育教学的生态文化融合,从而形成了崭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业务实践模式。具体而言,根据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业务模式可分为七大类型:

一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社区交往”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协作化学习方式,构建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字化远程学习社区,将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网建成能够吸纳最为广泛的学习者客户群体参加的,并能支持他们实现数字化远程学习生存的开放教育平台。显然,在这种由移动互联网络而构筑的远程学习虚拟世界里,如何实现开放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以及学习公共支持服务的数字社区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它可以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学习者,提供种种具有延伸支持服务性质的远程教育教学项目,并通过相关远程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远程学习者所具有的相同的远程学习诉求,从而使他们成功地实现“远交近联,学以类聚”,形成全新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互联数字化社区中的“数字化社交学习激情体验”,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自主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文化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毫无疑问,采用这种模式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群体对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心理黏性。诚如我国学者所言,“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因此,开放大学的移动互联阅读平台和软件可设置“分享”按钮,激励学习者“将阅读的内容分享至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阅读应用里,通过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站的紧密关联,用户不但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通过社会化媒体分享出去并在原阅读平台得以同步体现,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包括阅读行为还被作为向其智能推送个性化内容的依据”[3]。

二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知识短信”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式教学方式,通过内容上具有高度知识概括力的、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知识浓缩力、叙述上具有突出知识表现力的简短文字,传播凝练精辟、形象生动、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课程教学和知识信息内容。无庸质疑,采用这样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具有完整知识框架结构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知识信息传播的艺术化再加工和审美再创造,将其转换成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互分散,但经过相互组合,又能形成完整的知识语义链的知识短信群组,并对学习者的远程学习者产生持续而有震撼力地学习冲击。毫无疑问,编制这样精彩的知识短信,的确是需要无数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技术水平、文字功底和艺术才能的远程教育专业人士,通过相互之间的精心协作才能实现。不可否认,这种全新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能力的建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作为当前世界各国开放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的致命缺陷和文化软肋,它是需要开放大学的教师,强力打破传统大学教育的知识壁垒,通过教育与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与学术的有机文化融合后才能实现的,因为这种复杂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其工夫显然在诗外,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它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技术的范畴,而进入了教育艺术、教育文化的领域。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专门用于远程教育的知识短信的出现,正在使得互联网和电信网间的相互融合、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间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掌上的教育技术”最终转化为“拇指间的教育艺术”,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可能。

三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课程游戏”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娱乐化学习方式,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趣味,通过远程开放教学课程游戏软件的开发和传播,从而刺激和满足学习者的强烈的知识学习兴趣,并利用目前许多学习者对游戏达到痴迷程度的心理,因其势而利导之,将他们的“游戏化娱乐”兴趣转化为“游戏化学习”,从而使得开放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变成指导学习者游戏化学习、娱乐化学习的先导。显然,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远程开放教学的“玩中学、学中乐”快乐学习趣味,将原本单调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互联自主学习变得有声有色,格分外活泼和迷人,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习者时时、处处参与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的热情,满足他们的游戏化学习表现欲,锻炼他们的知识应用实操能力,提高他们的移动互联学习效率。当然,在移动互联游戏化远程教学活动当中,开放大学也可在此种课程游戏教学软件中,设定即时反馈学习效果的信息功能,并及时给学习者玩家的游戏化学习效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这样做,可以促使学习者很快了解自身的知识学习水平,为他们制定下一步通过游戏化学习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增强自身游戏化学习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习者的游戏化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的同时,也应当在适当时机,或者在他们成功达到某一阶段学习目的之后,给予其一定的分值和晋级奖励,这样,就可吸引和激励他们继续参与下一阶段游戏化学习,强化他们持续不断地参与游戏化学习的心理渴求动机[4]。笔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改变过去人们把网络游戏,看作是与学习实践相对立的两种活动的认识局限,将两个似乎根本不可能调和与相容的东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得开放大学通过游戏化触觉教学技术和触觉教学反馈技术的变革,给远程学习者的游戏化触觉学习技术和触觉学习接受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从而使得远程学习者产生“用户体验”般的心理快乐刺激和知识鉴赏情绪。无庸质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移动互联此种游戏学习方式,会作为移动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杀手级盈利教学模式或红利教学模式,掀起人们趋之若鹜投入移动互联游戏化远程学习的社会风潮。

四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电视节目”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影像化学习方式,引领远程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潮流,并使得“互联网教育电视”、“移动教育电视”、“手机教育电视”等成为新新人类远程学习者群体等时尚人士远程自主学习的新宠。众所周知,电视语言具有画质还原清晰、言语表达生动、动作持续形象、语意丰富深邃、音乐节奏怡人的艺术表现特点,因而它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人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最起码的艺术生活审美配备。具体讲,把它运用到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里,就是开放大学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中,通过移动互联电视技术的植入,成功地利用电视语言所具有的多镜头、多机位、多角度、多视点、多场景、多层次、多语言的蒙太奇知识信息表现与传播方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甚至有时还有点晦涩的知识内容,拍摄、编辑为声画并茂、充满情绪的知识艺术活动影像,从而吸引广大学习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很快沉浸到远程学习的知识情境当中,并通过镜头切换的导引,深入进知识结构体系神秘复杂而富有传奇的王国里。无庸质疑,“移动互联电视”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影像化学习方式,带给远程学习者的视觉冲击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它使得好的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电视节目,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动作大片一样,掀起人们心中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激情风暴,只不过,制作这样高质量的远程开放教育节目,传播这样高质量的远程开放教育知识信息,是需要教育电视节目编导、演职、制作和技术人员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创造水平的。目前,我国移动电视用户的群体正在扩大,但主要集中在积极尝试新事物、个性化需求较高的年轻人当中,作为未来最具潜能的远程学习者用户群体,这个群体的在未来可能会逐年扩大,因此,开发这样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是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的。

五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电子书籍”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阅读化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非常传统的、且是无纸化的、又非常生态的、存量大和便携式的读书自学支持服务。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数字化革命已经带来了人类阅读的彻底革命,因而,电子书,作为一种专门供现代人阅读的手持电子设备和数字化出版物,由于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存储设备中,并借助于特定的手持移动设备,来进行读取、复制和大规模传播的,因而,从一开始诞生起,它就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纸介质书籍出版物,具有很强的教育的社会普及化效应。电子书,又称e-book,它的主要格式有PDF、EXE、CHM、UMD、PDG、JAR、PDB、TXT、BRM等等。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移动设备都是支持其阅读格式的。在手机终端,人们常见的电子书格式可为UMD、JAR、TXT三种,它专为阅读图书而设计,一般有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这种特别设计的液晶显示技术,可以让人们在长时间,能够舒适地阅读图书。况且其中因为内置有可以上网的芯片,内存着大量的数字出版书籍文本信息,一般一次可以储存大约30本传统图书的内容,因而完全能满足学习者的丰富的远程学习阅读需求。目前,电子书的内存容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功能也有继续扩展的余地,再加上其字迹清晰美观,用户身份也易于确认,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非常便捷地购买和下载它,且付款也很方便,因而它的这些诸多优势,使它非常适合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琐碎的现代人生活,能够为远程学习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灵活投入自主学习,很快沉浸入知识海洋,暂时逃逸快节奏的生活,缓释工作压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供了方便。可见,这种充满情趣的移动阅读方式,能够有效填补人们的生活狭缝时间,惟因如此,它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迅速地流行并传播开来。当前,数字版权贸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使电子书的学习用户能以更低的价钱购买到更多的图书,在市场上,人们可以远低于传统纸介质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电子书籍,而且人们可以采用更加方便的信用卡或电子货币等付费方式,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书籍。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当前世界上有许多开放大学,也在为其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免费阅读的远程下载服务。显然,这一切,都为电子书在未来远程开放教育的大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手机搜索”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拓展化学习方式,为人们在移动学习环境中,深度、系统地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并通过它而成功实现目标的手机搜索引擎,因为整合了网络搜索、智能搜索、语义搜索、关键词搜索、图片搜索等语义互联网的信息搜索概念和知识检索理念,而且综合了多种的知识信息搜索方法,因而可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为学习者提供远程的垂直和水平的手机移动互联知识搜索体验,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甚至可以响应学习者所提出的各种远程学习知识查询要求,在因特网上、万维网(WWW)中,自动启动知识信息的索引功能,提供给学习者一切可供知识查询和检索服务的信息网站,并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策略,搜集网络上的有关知识信息,并经过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组织和处理,建成具有学习者个性学习特点的网络远程学习的索引数据库,这就为学习者自主建构更加令自己满意的知识信息检索服务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具体讲,就是它可以利用蜘蛛(Spi-der)系统程序从互联网上抓取那些与课程知识信息内容相关的各种网页,并按照这些网页所在URL、编码类型、页面内容所包含的关键词、关键词位置、生成时间、与其他网页的链接关系等,并根据一定的相关度算法,通过大量的复杂计算,从而计算分析得出每个网页页面内容与其超链接的每一个知识信息关键词的重要联系性,然后,再提取这些相关网页的知识信息,并进行相关度数值排序。一般来说,其相关度数值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据此顺序,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想阅读的网页,从而了解并掌握自己所想学习的知识内容,并建立自己的课程知识信息网页自主学习索引数据库,并通过定期重新访问所有相关网页,更新数据库的方法,促进自己及时跟进,深化学习[5]。由此可见,手机搜索这种移动互联远程学习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远程学习者的个人学习品质,使其享受到更具个性特色的远程学习快乐体验。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生态文化融合所形成的远程开放教育自主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移动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七是它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定制配送”这种远程开放教育的知识独享化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自己学习所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学材。这其中,既可是充满知识情趣的图片,也可是富有接受亲和力的知识音频,也可是具有丰富镜头语义的知识视频,学习者都可通过向开放大学提出个人定制配送服务,独享移动互联知识学习的快乐。显然,在这样的移动互联远程教学模式中,知识学材,成为学生们独自享受个人化、个性化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黏合剂。它通过图片课程教学资源———这种形象、直观表现教学内容,远与单纯的文字呈现更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召唤学习者自觉投入到那种完全是非连续学习状态的移动互联学习活动当中。通过音频资源———这种适合表现语言、文学、历史等相关课程知识内容的学材形式,让学习者在移动互联学习环境中,克服周围环境因素的干扰、影响和制约,得到短暂的听觉学习刺激和享受。它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资源———这种栩栩如生的知识内容表现方式,所提供的生动的教师讲授辅导、情景案例教学、三维动画演示、文字声音提示、图形符号会意等学材,合理地将所学课程的特定知识内容融于在一个完全个人化的学习情境当中,从而体验到一种随遇而安轻松愉悦的惬意学习效果。当然,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画文件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由于它适合呈现那些视频镜头很难呈现、复原、再现或者获取的知识内容,且其占用移动互联学习媒体内存相对较小,非常易下载与保存,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其知识接收效果更具审美意味,因而更应当是移动互联学习当中,学习者青睐的对象[6]。

三、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的超前试验

当前,基于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用,它尚处在研究和开发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我国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种暂时存在的令人遗憾的历史空位现象,或者说正在起步发展的一种教育文化现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会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手机的普及,走进一切有兴趣通过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媒体接受远程学习的人生活当中,成为远程学习者漂泊不定的生活旅途中的自主学习有效配备。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教育应用前景最为诱人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超过人们想象的高速增长现象,造成了人们对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学习信息和知识信息,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过,在我国,虽然现在使用手机的人也已经非常普遍,但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移动网的网民数量却只是达到3.88亿,而使用它进行远程学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ipad,在我国的应用尚且远未普及,它只是在一些高收入的社会人群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人,往往却拥有高学历,他们一般没有用其进行远程开放学习的具体社会需求,主要用它进行一般的信息传播接受。可见,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开放大学真正要想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针对广大平民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还需尚待时日,更何况我们对于基于此种技术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尤其是资源开发的标准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所做的工作,就是继续强化此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是面对手机这样的非常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好它的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功能,为以后大力我国发展移动互联远程开放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此,我们才能最终使它能够为更多的平民大众学习者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远程教育文明实惠,促进他们学习生活质量和人生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热切期待,我国开放大学能够建立自己的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够利用各种远程教育移动互联教学媒体,开展远程移动教学的超前实验,密切教师、学习者之间的远程教与学交往,因为这种移动学习平台,毕将成为人类未来远程学习者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由于在未来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络虚拟世界里,学习支持服务的虚拟社区化将成为主旋律,必将人类成为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因此,开放大学可以建构自己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虚拟社区,从而将远程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触角,延伸出到天涯海角所有的远程学习终端中,果如是,则随着学习者们不同的远程移动学习体验诉求的满足,必然会提高他们对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移动互联网的学习情感依赖黏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移动互联网络远程学习文化语境里,进行娱乐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也将成为未来的开放大学远程移动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如果我国的开放大学能够适时制作开发出适合我国学习者的各种游戏化学习课件,为他们提供兴趣化学习支持服务,那么,远程教移动教学课程游戏,将会作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移动互联教学模式的杀手锏,掀起我国远程移动互联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变革。果如是,他们为学习者们提供的游戏化学习专用远程移动教学课件,或将成为我国开放大学移动互联远程教育教学的急先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娱乐化的远程移动教育教学急先锋,可能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成移动学习设备终端发生一些新的革命性质变,比如它会造成游戏触觉反馈技术的加强,可带来学习者用户带来全新的远程学习体验跳跃。当然,我们也发现,手机电视也会成为未来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发展的新型形态,它可能成为新一代远程移动教育教学互联网电视繁荣发展的动力因素,并推动手机电视将成为远程学习者时尚人士的新宠。我们确信,手持电视远程学习者用户,将主要集中在那些愿意在旅程中,积极尝试移动学习模式的、个性化需求较高的年轻一代学习者群体当中,坐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地铁中,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远程移动学习着潜在群体,他们手持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身影,使得我们坚信,这样的远程学习群体在未来必将不断扩大。目前,因为随着手机移动学习功能的不断扩展,它已出现了屏幕显示超大化,画面效果高清化,音响效果立体化,以及音视频知识存储容量大幅度提升,学习者用户身份易于确认,远程登陆越来越方便等诸多优势,无疑,这就使得学习者的远程移动电子学习阅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流行时尚,可以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显然,这非常有利于年轻的学习者在旅途中利用移动电子阅读,有利于开放大学发展远程移动互联教学模式,以填补这些学习者在工作之余的人生狭缝时间。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平板电脑的普遍应用,使得利用它发展远程移动互联网络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业界时尚,由于一大批新兴的数据挖掘、存储、处理与分析技术的不断涌现,学习者通过它处理起知识的海量信息数据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就像手机搜索将会成为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助推器一样,平板电脑的知识信息搜索播放功能,也将不断增强,它的搜索引擎将会整合概念搜索、智能搜索、语义互联搜索等知识信息的搜索模式,综合多种各样的知识形态搜索方法,为学习者提供范围更广的远程移动学习搜索体验,使他们沿着知识信息的逻辑线索,垂直向内,进行深度学习,同时,也促进他们顺应知识信息的外延结构,进行水平扩展,形成拓展学习,总而言之,这种新型的远程移动互联教与学方式,将会更加注重提升学习者用户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体验,使他们在行进之中,感受到远程移动互联网络知识信息传播技术,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当前,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正在创造我国远程教育的新的历史神话,作为我国教育创新能力的文化表征,它最终为国家赢得全民学习的文化软实力创造新的竞争机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建立覆盖15亿人口、影响范围将达到7亿手机远程学习者用户的这样一个移动互联信息传播平台,将不再是一种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美谈,它的空位发展、缺位发展现象,必将在我国远程教育领域消失,它必将成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学新的生命活力源,它会广泛、深入应用到农村的田间地头、牧区的草原绿洲、城市的工矿企业、以及物流发达的人生商贸旅途等一切可能出现的远程移动互联学习环境当中,显然,到那时,它必定会创造出更加惊天动地的远程教育教与学人文奇迹!

四、结语

当今时代,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技术的变革,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它的发展,还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由是,因为技术和生活相互融合而导致产生的人类生活的“技术含量”,日渐成为衡量人类生活文明状态的一个显著文化标志,正是它,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名副其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互结合的先进生活状态。当然,也正是因为技术日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文化角色,发挥着如此重要的文化活化作用,因而,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的强力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正在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社会文化共识。显然,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作为信息传播技术此种科学技术的子层面,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与远程教育那种事关人类社会成员成长、进步和发展的亚文化层面的相互生态融合,就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因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文化融合,将人类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带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将人类的开放大学建设带入一个全新的教育文明繁荣状态。诚如我国学者余胜泉所言,“未来的十年,技术要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7]。显然,正因为此,笔者确信,移动互联信息传播技术对于我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所产生“革命性影响”远不止于此,因为纵观人类社会的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这种“革命性影响”最本质的东西,其实就是它引发了人类远程教育生态文化的全面颠覆和改观,它将人类的远程教育由自学课堂和函授课堂,直接引入到今天的广播和电视的空中课堂、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虚拟课堂,引入到未来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课堂,它使得人类的远程教育从此进入“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社会化动态学习生态文化课堂情境当中。由是,一种由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传播知识、信息传播受众、信息传播学习相互沟通融合的远程教育生态文化形态基本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远程开放教育的自组织文化传播进化系统,通过远程学习者这种独特的信息传播受众群体与开放大学的远程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完美联姻,创造出一个远教近学、人机交互、主客互动、信息交流、知识迁移、问题反馈、教学循环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生态文化环境。毫无疑问,这种穿越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由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所主导构成的全面、均衡、协调、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因为拥有非常和谐的技术与教育、媒介与学习者、学习行为与知识信息的共生共荣生态文化关系和生态文化系统价值,所以,极有可能将人类的远程开放教育带入“时空分离”、“教学分离”,但却“天涯互联”、“海内互通”的跨时空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的生态文明状态。基于这点,笔者认为,人类从远程开放教育与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视角,深入探讨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观,的确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对大学的评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政府部门不宜参与大学的综合评价,更不能按照某种排行榜次序分配资源。延展开来,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的评价,其评价体系设计应更趋于公平客观,评价内容对不同类型大学要有明显的区分度,评价取向要靠数量促进质量,评价标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才。而大学的三大功能——教学质量好、优秀的生源、高就业率,在评价中缺一不可。互联网时代,大学的评价体系覆盖面更为宽广,涉及的子项目更为详细。概括来讲,大学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良好的学术氛围,相应的职称结构和政策导向;学术资料和科研设施的条件、利用和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文化,政策环境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次数;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国际留学生数量;互联网的使用量。最后一点不可忽视,因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量与使用频次、效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未来的走向。

二、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它的出现将逐步改变教、学、评、课的结构和形态。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总会使人们高估此类技术近一两年内的影响,同时又总会低估其对今后十几年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讲,几千年来,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教学效率几乎没有提高。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师生比例亦没有变化。现在MOOCs来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于2012年在美国兴起,它提供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它提出了微证书概念,是大学本意的回归。MOOCs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而今后的面授课程则将成为奢侈品。

三、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融合

(一)MOOCs的兴起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IT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一直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传统的店铺直销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也创造了传统商铺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效益。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这次MOOCs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s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因而斯坦福大学校长把MOOCs形容为“数字海啸”,国际高等教育界对MOOCs也是相当关注的。

(二)网络公开课的方兴未艾

2000年之前,国外大学也仅仅主要开展校内公开课。2001年麻省理工大学带头开放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第一次上传了超过1000个视频课程,很快,其他著名大学跟进,现在超过1000所名牌大学把他们的课程视频放到了网上。网络公开课主要依靠CreativeCommons协议保证,视频可以免费下载,但不能用作商业目的。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鼓励上网开放;中国2010年下半年开始,新浪网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公开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为:65.8%的大学生、10.8%的研究生收听收看网络公开课;42.9%的大学生学习国外名校公开课,25%的大学生关注名人演讲。从这几年的网络公开课发展过程看,我国的互联网相比国际而言,互联网使用落后10年,网络公开课也落后10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则落后了2年。

四、互联网发展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思考

互联网变革与之带来的影响也给教育提出了如下问题:一是假如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给受教者提供了每门课的证书,企业聘人还必须要某个大学的毕业证吗?二是一位仅有二流大学的毕业证的应聘者和一位三流大学毕业却持有多门一流大学的课程证书的应聘者竞争,企业家会聘谁?三是MOOCs打破了地域限制,模糊了学校性质,国家教育如何保护?互联网将改变传统行业的形态,而传统行业自身又很难产生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新机制。网络购物不是百货大楼发起的,新媒体的出现不是源自于传统纸质媒体,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不是柯达公司的本意,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互联网金融业不是传统银行的发明,MOOCs的发展领域也可能不会是以传统大学为主。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现代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其基本功能是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未来大学的功能是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在我们的未来将是大学虚拟化、数字化,教学和管理泛在化、全球化。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使命崇高,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曾有研究表明,在五百年没有改变过名字的社会组织机构中,大学名列榜首,所以大学的改变是非常难的。MOOCs时代之下,如果学生能用更低的费用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知识水平,那么大学就该向社会证明,大学所能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价值何在?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再使用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并不是因为大学的排名不够靠前、院士学者不够多等等。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台阶,所以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如果大学不能引领人类发展的步伐,也应该紧跟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它对教育教学以及相关的学术与科技评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互联网+大学教育”这个新课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亟需思考和适应的。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智能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大学生年龄性格等特点决定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这个同样给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南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尚不足,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头脑中也尚未彤成全面的科学理论,那么他们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必然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如果过长时间接触网络,很容易被网络表面现象所误导,所迷惑,在思想和意识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混乱。首先,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也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正在逐渐成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阶段,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对未来认知不太清晰,同时网络上知识庞杂混乱,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人格形成阶段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十分不当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一般年纪尚小,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由于刚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此时自制力和控制力都略微不强,而网络的丰富有趣则容易使得他们沉溺其中,不去融入真实的生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从而大学几年一无所获。再次,智能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通过qq、短信、微信等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是传统沟通方式的一个极大进步,但是大学生自控性不强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过度依赖网上交流,从而忽略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从而不利于同学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培养,影响他们现实中的交往能力,长此以往,甚至会带来一些心理疾病。最后,网络的存在造成了一大批复制粘贴的抄袭型“人才”,过度依赖网络,不去实践和思考,会使得学生智力禁锢,能力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智能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教育方法的研究

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双面性,引导大学生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提高自己,自觉隔离不良信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创新教育模式,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针对网络知识丰富,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优势,在大学生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更加形象生动的课件或者视频,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最新前沿技术,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相对自由,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利和不利信息,高校教育工作可以开展多种讲座或者讨论组,引导大家自己论述网络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得出网络的有效利用方式,以及规避不良信息干扰的方法,让大家参与其中,深刻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的认识到网络的风险和优势,更好的学习和提高。

3)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督。针对大学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主要网络,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从根源上避免学生受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影响,净化学校的校园环境。

4)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群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更好的班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家的现实交往能力。为了更好的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交流沟通,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大家交流的机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等组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可更贴近真实的生活,避免网络的侵袭。

5)加强学生自制力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家提高自制力,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网上学术讲座或思想道德辩论,从视频中观察学生的言行和举止,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待网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远大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能够为之不断地努力。

3结束语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来临,我们不能阻止其前行的步伐,只能紧跟其脚步,培养出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未来人才。高校教育工作也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不断地总结教育方法,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应对网络带来的侵袭和危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社会高科技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全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证。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优秀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优秀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移动互联网为网校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网校也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顺势而为,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学员的能力。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广告设计;创意;变革

今年4月20日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0周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迅捷和方便的信息沟通渠道。互联网的诞生,给全球的信息传播都带来了根本性变革,也为广告设计创意带来了思维理念的革新。

一、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营销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经营着的思维模式在营销观念、思考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如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今天日趋势微与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形成的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超过或正有取代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同时,互联网思维也使得营销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变革,很多新的营销模式,如精准广告、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盒子、网络电视等等开始出现,并逐渐代替传统的营销模式。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二、传统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的弊端

传统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是主要是建立在针对传统媒介而设定的创意原则上,在这个大方向前提下,传统的传播媒介由于缺乏具体的监测手段,因此广告设计创意好与坏的评定主要是由广告主来评定的。在此影响下,传统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理念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完全由教师评定作品好坏的标准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中,延续了学生按照老师的命题制作作品,老师则一一讲解,说明作品的好坏,所有的评定标准均由任课教师来权衡决定。任课教师的审美观也决定了学生作品成绩的高低。这种方式在传统媒介营销中,是符合市场发展定律的,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评定方式则显得过于单一,不能适应互联网多媒介营销下,广告创意应多方向多角度发展的要求。

(二)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模式过于老套

现有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上较弱,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少,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教师讲授的基础知识,但是在知识扩展和举一反三的纵向思维发散上,学生普遍能力较弱。

(三)广告设计创意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专一

时代在变迁,广告设计是走在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行业,它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广告设计创意课程仍然以“专”为主,或“专”设计,或“专”营销,因此不能满足互联网影响下,广告设计人才应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

三、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的变革方向

在今年4月份的 “2014中国内容营销盛典”上,凤凰网副总裁徐进在其主题演讲:《原生营销,让广告走进生活》中提到,当前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品牌与人的距离其实在变远,品牌要吸引、粘住、影响人的购买决策变得越来越难。这表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广告的形式发生了以下变化:首先,消费者由受众转为参与者。互联网影响下,广告的评测有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消费者可以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对自己认可的广告创意进行评价,而实施者则能通过检测平台,及时掌握广告的传播效果。其次,广告创意形式由传统的夸张鼓吹转变为现在的品牌交互。通过各个网络展示平台,广告商可以真正和消费者实现互动,从而带动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认知度。再者,广告营销方式由传统的博取眼球转变为情感营销。在互联网思维营销下,一个优秀的广告作品如果想打动消费者,必须要融入到消费者的这样一个新媒体式的社交方式中,带动消费者的情感。

因此,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评审课程结课作业时,形成以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其他教师建议及本班学生讨论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评审方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广告评审的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做广告只要广告商认可,便可以投放到市场,对于市场投放效果评测没有十分准确的数据。然而,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今广告投放能通过各种平台来进行检测植入效果,数据准确清晰,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类平台进行广告植入效果的评价,因此,在互联网影响下,广告设计的优秀与否不再仅仅由某个广告商或者某个广告人来评判,其投放是否成功更多取决于受众的反响。将广告设计创意课程作业的评审变革为任课教师为主,教研室其他教师建议及本班学生讨论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方式,能中和教师和学生互相的看法,改过去的“以偏概全”为“主辅兼顾”,不仅能让学生从评审中学会分析广告设计作品的优劣,更能促使学生在“评中学,学中评”,从而在未来的广告设计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上,形成“教师讲授+学生创意小组讲授+新媒介资源平台分享+新媒介互动平台讨论”的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参与、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主动型学习方式。

在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都以教师讲授为主,手段单一,模式陈旧,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讲授+学生创意小组讲授+资源平台分享+互动平台讨论”的新模式,在课程教学前,成立学生创意小组,要求每组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堂教学时由教师引导讲授基础理论,在每次课的重点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创意小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达到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课后建立新媒介资源平台进行创意素材的分享,授课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己所看到的各类优秀广告信息和趣味素材信息,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方式,开拓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学生和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进行创意心得体会的探讨,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课程作业,并布置课后的创意思维散发作业,以5-6人为一个创意小组,每组进行人员合理的分工,在互动平台每天完成的作业信息。通过两个平台的搭建,可以在互联网工具使用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上,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有利于学生对于各类资料搜集和分享,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上,形成“1+N”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时代,对于广告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宽泛,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知识储备也要求越来越丰富。因此,将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由“专”向“通”发展,形成“1+N”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从现有的互联网影响下广告业发展的趋势分析来看,广告方式开始向“即时、移动、索取、简约”延伸,广告人才需要既懂专业又懂管理还能兼任营销,因此,多元化的广告人才特性也要求广告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形成“1+N”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以基础知识为主,增加综合知识的融汇,如美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关于广告审美及广告营销经营方面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文案能力和对于营销的感知能力。目前,很多企业对广告人的定位是既具备“创新、理性、活跃”的思维品质,又具有专业敏感的认知能力。要做到这两点,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广告人应当知识渊博,善于洞察现实生活,

其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形成“1+N”的教师教学模式。即以艺术设计系教师为主,中文系、经管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系教师主讲完广告设计创意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邀请其他系相关教师讲授边缘学科知识。广告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成功的广告人都在综合学科领域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通过其他系的相关教师讲述相关边缘学科知识,能大大改善现有以设计系教师为主单一的广告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多样化。

最后,在课外赛事训练中形成“1+N”的教师指导模式。每年针对大学生而举办的广告赛事丰富多样,如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金犊奖,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赛等等。都是要求学生从最新的角度挖掘出最好的创意,通过“1+N”即艺术设计系教师指导创意表现+其他专业教师指导广告市场定论和营销市场定律等前期调研工作,能让学生的创意更加完善,并让学生在赛事训练中学习到更多实践应用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已摸索和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但在互联网的不断影响下,课程作业的评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却在改革上相对滞后。广告设计创意课程师一门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课程,其教学改革一直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不断调整和变化,这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积极研究市场新的动态变化,积极参与实践了解实践,求知求变求思考,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勇.广告创意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丹.数字化时代高校广告教育的现状与理念创新[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3]罗萍.数字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教育改革思考[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4]朱玲玉. 数字技术对新媒体广告形式带来的革新[M].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四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论文集,2012

[5]. 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13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 以技术驱动互联网发展,打造高效互联网营销产品 以技术驱动互联网发展 打造高效互联网营销产品 基于“互联网+”战略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对策研究 以互联网思维看治理现代化 以创新性管理变革适应互联网时代 加里?哈默以互联网思维重塑管理 以“互联网+”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 以互联网之名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保险企业互联网化转型 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创新发展 以“互联网+”为驱动建立慈善工作新格局 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滨海模式”触动电子信息产业以互联网速度升级 以“互联网+文化”模式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互联网保险公司总体现状不佳 均称以特色化立足 以互联网思维搭建平台提升党建智慧化水平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烟草制品企业库龄管理 私银家:以“互联网+”的理念做财富管理 以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人社大数据管理 以生为本+互联网式班级管理探索和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以“互联网+”驱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以“互联网+”驱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丁旭")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使得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指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60-02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传统集市+互联网=淘宝,传统交通+互联网=滴滴、快的打车,而传统授课+互联网=MOOC(慕课)。“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但其核心思想和理念有广泛的适用性,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有重要的体现。

伴随“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各种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管理平台已经渗透到高职院校管理的各方面,相应的教学管理也必须与之匹配。所谓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应用信息管理软件、网络、富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化手段,科学、合理、高效地协调配置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过程管理,达成教学目标的辅助教学管理方式。因此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面临巨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分析,结合“互联网+”的理念,提出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时性理念,以提高其办学水平。

一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学服务水平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要明确服务的对象,一个是学生,另一个则是教师。学生为先是一种意识,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它会影响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分类,为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等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管理服务,如网络课程、微课等在面向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时,可进行适当调整,使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课程体验。此外,要建立双向的互动体系,实现管理者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第二个服务对象是教师。教学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受益,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仅能提高信息化的使用水平,还能创造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2.有利用促进教学管理精细化

教学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业务性强,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教学工作。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学校管理工作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优化整个教学管理的流程和细节,还能使教学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与目标,提高素质,同时也能借助数据化手段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

3.有利于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共享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除基本硬件设施的建设外,主要是教学信息管理等软件资源的建设。将学生、教师教学基本数据信息以及学生在校学习轨迹、课程资源、教学信息等教学资源数据集中在一个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学校各部门及教师、学生提供不同需求的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校内实现“大数据”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汇总数据,为教学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二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1.政策指导、制度建设不到位

各种教学信息系统及相关软件进入学校后,学校需要对整个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出顶层设计,明确未来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定位,制定出一系列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制度,配合教学信息系统及相关软件的应用。

2.教师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足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也是教学改革的排头兵。然而,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传统教学,认为传统教学仍是现阶段的主要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态度。这显然已经违背了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积极参与其中。

3.信息化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有限

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管理能力有限,同时缺乏具有专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学管理人才,需加大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4.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无法实现教学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高效率配合。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还需要与具体的教学工作内容进行磨合,发挥更强大的作用,对于不合理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设置要进行调整。

三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化,以技术带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管理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的智慧化校园管理体系逐渐形成。这些都将极大优化职业教育的业务流程,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及水平,降低资源消耗,真正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1.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完善组织机构职能

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在复杂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制度,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在“互联网+”和教学管理的融合创新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必须要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根据建设需要,合理调整组织机构,使其在发展中能适应环境、配合建设,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全面实施。

2.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是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发酵,“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相继出现,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足以让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敏锐地意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代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进而加强对“互联网+”教育的宣传力度,重视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

3.加大硬件配套设施投入,完善信息系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渠道日渐通畅。高职院校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去,在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避免因为硬件配套设施束缚其发展;同时,还应该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申报教学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教科研项目,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力求搭建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平台。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摒弃各教学部门、各系统独立的情况,加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尽量使其整体化,以达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协同合作的目的。对于无法整合的系统,通过对系统中数据的分析,结合相关标准,进行二次开发使其与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接口,以便数据统一化、完整化,达到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的。

4.优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实现科学的、高效的、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不仅要依靠强大的软件和硬件设备,更应该重视教学管理中“人”的因素,必须靠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严格科学地操作实施、与技术设计人员进行不断的沟通完善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引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同方面的人才,同时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优化组合过程中的能力,从而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以“互联网+”为契机,全面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思路,重新优化和分配教育资源,量化考核指标,充分节约资源,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最终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人文学科 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00001Z)

一、引言

“概念的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1]“‘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2] “互联网+”暗含无数可能,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在就业创业的浪潮中能否抓住机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将对其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依据CNKI检索,国内以“本科生创新”为篇名的学术论文共944篇;博硕士论文共计10篇,其士论文1篇。以“本科生创业”为题名的文献共91篇;博硕士论文共计5篇。以“本科生创新创业”为篇名的文献共23篇;博硕士论文0篇。根据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网站数据显示,相关专著有10-20部左右。

通过分析历年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可大致将我国研究本科生创新创业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发展阶段(2006―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学界相关研究的主要特征为:

1.对比分析国内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例如,以江西省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为例,进行详细剖析,最后结合作者自己所在的省进行梳理整合,富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2. 从开展的本科生创新训练活动中看成效与不足。例如,《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探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等文章。

3.从已有的创新方面的教改经验出发进行归纳和探讨。例如,《基于导师制下_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_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对国内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建设进行梳理与整合。

4.分析并提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例如,《浅谈生物技术本科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论文开展的研究。

总体看来,学界已有不少关于创新创业的论文,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政策相关方面学术论文及专著成果数量相对不足。

(二)国外研究现状

依据ProQuest和Springer link搜索“学生就业”,分别显示65条、72条。相关网站数据显示:AMAZON相关图书大约有30余本,E-bay相关图书大约有10余本。比如,Eunice Kanyi从学生、老师、政策制定者三个视角,探索了创新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总而言之,国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政策相关论文及专著较少,研究内容匮乏,需进一步深入。

三、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调查结果

(一)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调查分析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情况,课题组分别对江苏省省属普通高校,985及211高校的人文学科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省属普通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调查情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来自英语、日语、汉语言、对外汉语等专业500位同学填写了问卷。78%的调查对象家庭中父母没有创新创业经历或拥有自己的公司,但30%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58%的调查对象创新创业的意愿一般。超过半数的人肯定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意义,如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能更好地改善经济条件、解决就业。但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的障碍,88%的调查对象认为创新创业障碍主要由于缺乏资金和缺乏社会资源与人脉,78%的调查对象认为障碍主要由于缺乏工作经验。92%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可O2O校园网上超市、校园自行车等创新创业形式,其中有40%的调查对象愿意尝试这样的创新创业形式。84%的调查对象很乐意借助互联网分享创新创业知识经验。

课题组同时还了解到58%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听说过。课题组希望通过提高受访者对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认识,帮助更多的人文学科本科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针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调研非常必要,因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缺乏”[3],“创新能力有待提高。”[4]

2. 985及211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调查结果

课题组调查了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和江南大学三所985或211高校的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共有292名来自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的同学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调查对象家庭中父母没有创新创业经历或拥有自己的公司,但40%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45%的调查对象创新创业的意愿一般。超过80%的受访者肯定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意义,但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的障碍,63%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障碍主要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83%的调查对象认为障碍主要是由于资金,74%的调查对象认为障碍主要由于缺乏工作经验。59%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互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其中38%的人表示希望自己参加。84%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可O2O校园网上超市、校园自行车等创新创业形式,其中有48%的调查对象愿意尝试这样的创新创业形式。78%的调查对象表示很乐意借助互联网分享创新创业知识经验。

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985及211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都肯定了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但大部分人的创新创业意愿并不强烈,究其原因:“(1)人文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侧重知识架构,更偏向人文素养培养,而创业往往以技术为导向。(2)人文学科学生中大部分为女生,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3)人文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尚未觉醒。”[5]

(二)深入了解部分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成果

为了深入了解重点高校人文学科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的意见,课题组对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度采访,他们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总体反馈如下:

优点:系统性地讲解了当下的就业形势,从企业和求职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时需要注意和养成的能力表现,再现了面试的所有流程。

缺点:行业分析过于单一,且与当下具体情况有脱节;讲解内容往往是高校老师认为企业期望求职者应该具备的知识或技能,与求职者真正希望接触到的内容有较大不同。

希望改进的地方:求职者更多地期望公司管理层来面对面地讲解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这样会更加行之有效,此外,很多求职者期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给在校生提供有用的创新创业信息。

(三)深入了解高校创新创业课授课老师访谈对于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的看法

课题组对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的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这一主题,了解到了授课教师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相对于理工科类本科生,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更具难度,因为专业所限,创新创业内容多以创意取胜,缺少技术量,然而好的创意毕竟是少数,所以这点客观因素也给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增添了不少难度。

其次,就是资金问题。这两个问题不只局限于人文学科本科生。对于刚毕业、走向社会的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家庭的支持,但很多家庭也许无法支持孩子的创新创业梦想。此外,大学生获取外界资金的渠道有限,很多人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自己的创新创业打算。

再次,是人文学科本科生普遍缺乏创业经验,而且不少高校也缺乏相关培训,不少人文学科本科生平时很少接触企业和相关创新创业人群,因此普遍缺少创新创业经验。

针对以上三点问题,课题组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第一,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要具备应有的创业素质,比如心理素质、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等,具备这些良好的素质对创业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第二,要依靠政府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减轻创业初期的压力。

第三,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创业服务,在高校里开展创业教育,普及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增加创业经验,树立创业意识。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经济困难。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引起了我国高校的普遍重视。”[6]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

(1)创新思维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升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英语专业为例,学校应该调整课程设置,多开设一些关于中外思想文化史、中外科技史的课程,引导学生将外国思想和传统思想理论进行比较,学会梳理事件发展的进程和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性;同时,高校教师在讲授国际商务等涉及案例分析的课程时,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与当前“互联网+”背景有关的成功商业案例和失败商业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的创业理念,开阔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高校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通病。

(2)创新教育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7]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一些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上,安排部分学时由学生主讲,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尤其是高校的通识教育课,“作为一种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8],更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通识教育课,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国内外高校的优秀公开课。高校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自由安排视频学习、作业和考试,从而使学生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扩大知识面,又能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3)“创新学分”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创新学分”,旨在激励大学生创新,并将其纳入毕业考核的项目之一。“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决定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程度。”[9]赵环宇在《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中提到:“‘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新活动学分,一类是创新实践课程学分。” [10]目前,一些高校不仅将科研和实践活动的成果纳入了创新学分,还将各类与就业有关的技能证书纳入其中,丰富了创新学分的内涵,也更加能调动人文学科本科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把“被动的”修学分变成“主动的”获学分。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可将创业概念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创业概念为‘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次广义的创业概念是‘通过企业创造事业的过程’,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创建新企业和企业内部创业。广义的创业概念为‘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11]对于人文学科本科生来说,创业不一定是创办新企业,其本质在于敏锐地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所谓创业就是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使自身事业得到发展。对人文学科本科生来说,想要创业确实存在一些难题,如:缺少经贸管理类的综合知识,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等。“因此,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创业应该就是广义上的创业,更是一种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12]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想法,更容易接触到有相同想法的伙伴,这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而人文学科本科生的优势在于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如果他们能同时掌握更多创业技能、形成创业想法的话,将有利于他们的创业。

因此,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采取如下策略来提升创业指导能力:1)调整课程设置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指多设置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突出他们的主体作用;2)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并加强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指积极鼓励学生跨院系修课或修双学位;加强通识教育指培养跨专业兴趣,拓展跨专业能力;3)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类的竞赛,同时鼓励人文学科的老师积极担任指导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业、学习创业,形成创业的氛围;4)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并开展创业实践。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辅导课,与社会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层走进课堂,向学生宣传企业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过程,倡导创业精神,营造创业环境。

从人文学科本科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采取如下策略来提升创业能力:1)使用社交网站全面展示专业特长、作品、文学评论,开拓视野,学习沟通技巧。2)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成立团队,利用互联网分享知识,不断打造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

四、结语

正如“文学对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13],文学作品“内中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14],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强大的指导功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潮流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进行梳理,并从中寻求启示”[15] ,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正如有研究者从引路人视角,考察“成长小说的内涵”[16],从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 [17],并探讨如何“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18]。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现,仔细考量高校人文学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深入了解当前学生在创业准备方面的难题以及高校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的不足,并结合“互联网+”的背景,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人文学科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笔者也期待这一建议能够像文学作品中引路人一样,成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的航标”[19],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恰当的行动纲领。”[20]

参考文献

[1] 张军.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试点研究[J].安徽文学,2013(11): 144.

[2] 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 新闻与写作,2015(5): 5.

[3] 张军,张平.自我发展理论下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文学,2017(2): 134.

[4] 张军,张平.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 安徽文学,2017(3):115.

[5] 陆伟,商雷.基于工科院校文科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6):89.

[6] 军,吴建兰.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5): 266.

[7] 冯惠敏.我国内地高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1.

[8] 宫辉力.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 39.

[9] 陆伟,商雷.基于工科院校文科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6):89.

[10] 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17.

[11] 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0.

[12] 曲桃,丁凌.文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效果与改进方式调查研究――以西部高校为例[J].新闻世界,2014(11):201.

[13] 张军,吴建兰,纪楚楚. 索尔?贝娄国内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16(1):77.

[14] 张军.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 2013(5):99.

[15] 张军. 高校联盟研究国内外现状综述及其对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3(8):67.

[16] 张军.显与隐的交相辉映――索尔・贝娄成长小说《勿失良辰》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语教学, 2013(6):78.

[17] 张军,吴建兰,赵亚珉.“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J].安徽文学,2013(10):81.

[18] 张军.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4(6):75.

[19] 张军.贝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国文学,2013(3):78.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

教师的教学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包括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还包括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作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并不注重历史作业的设计,甚至根本不给学生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必须注重多元化的历史作业设计,通过作业设计来有效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那么,究竟如何设计出高效、多元的历史作业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具体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辩论型作业的设计

辩论型作业与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不同,它需要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最终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作业设计形式。例如,执教《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抗日战争究竟做出的贡献大还是共产党做出的贡献大?这样的辩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正反双方的激烈辩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是还是共产党,均为我国的抗日战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如,执教《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型作业:究竟计划经济好还是市场经济好?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正反双方亦展开激烈辩论。通过辩论,大家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市场经济更符合人类发展需要。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产物,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辩论型作业看似费时费力,但其取得的成效却是传统作业远远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固定答案,是一种开放型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作业完成兴趣。通过辩论型作业的完成,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也会在无形中不断得以提升。

二、论文型作业的设计

论文型作业,即是指以论文的形式完成的一种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业设计形式。例如,执教《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题,写一篇篇幅在500字以上的小论文,谈谈自己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些见解。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身的切身感悟有效完成了本次作业。有一名同学的论文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快速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模式必然会造就一代新人,在未来我国的人口素质会越来越高,国家的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次作业完成之后,我还特地抽出一部分时间要求学生自发朗读自己的论文,积极给他们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在我的精心设计下,本次作业设计取得了理想成效。论文型作业的设计是对学生协作能力和历史知识掌握能力的一项深入考查,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虽然并不一定是学生所普遍热爱的,但是它所取得的成效却不容小觑。因此,教师应适时设计论文型作业,以不断丰富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形式。

三、调查型作业的设计

调查型作业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调查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历史的伟大。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合适机会我便会设计一些调查型作业让学生完成,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也普遍表现出极大兴趣。例如,执教《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调查型作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其对当前社会互联网的普及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束之后,学生发现:互联网在当前社会已经非常普及,尤其是城区家庭,几乎所有家庭均已安装上了互联网。除此之外,智能手机在我国也非常普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均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实现上网。通过这样的调查,再与之前的历史进行对比,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并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调查型作业的主题可以由教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特别感兴趣,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这样的做法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积极践行。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历史作业设计形式之外,可采取的作业设计类型还有很多,在此不做详细论述。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注重历史作业的设计,并结合具体的教学主题设计出更多高质量的、令学生普遍感到满意的历史作业。

作者:毛伟光 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参考文献:

[1]范艳梅.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4).

[2]罗明东.作业设计的几个原则[J].今日教育,2005(12).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 科学历史观教育

一、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概念

网络科学历史观是在网络环境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科学历史观教育,网络科学历史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是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在网络社会环境下发展创新的结合,也就是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当今社会互联网给人类提供了更多的沟通平台,是目前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媒体,网络媒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科学历史观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就会努力的探寻这种新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一概念也确定了互联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教育的主体参与者是广大网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这也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特征,我们要认清楚互联网环境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科学历史观教育就是指科学历史观教育者在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网络客体不断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客体形成正确的科学历史观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二、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与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差异

科学历史观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导向,了解历史人物以及事件进程,达到对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而人们大都缺少科学的唯物史观做指导,意识中的历史常常会被扭曲甚至变形。对大众普及科学历史观教育尤为重要。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主要是利用教学平台,通过课堂讲解来完成,传统的科学历史观采用“传输――接受” 式教学关系,主体与客体有限。而网络科学历史观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上传教学课件,对于主体是没有限定性。客体交流群体更为广泛。

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提供条件

首先,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责任是由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体来履行的,其次,上传到互联网上的课件,视频等是现实中的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其实,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同样受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制约,原因在于指导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念方法也同样是来源于社会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对象也是现实中的人。是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则是通过网络载体传输的方法给教育客体,通过网络媒介来指导科学历史观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所以从本质上看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是用传统科学历史观的理论来指导一切实践的活动。

三、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优势

首先,网络环境下教育客体对教育内容的可选择性,传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是既定的教材按照教学计划采取“传输――接受” 式教学关系,传统的学校在普及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已定的教材和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教育对象在科学历史观教学内容上没有任何选择性。而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教育客体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广阔的自主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科学历史观教育交流的群体更为广泛,在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中互联网技术使教育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丰富而全面。利用网络平台庞大的资源,正确的历史资料可以无限量的传输到网络上,教育客体的选择机会就更多了。时下最为流行的名人效应,各种专家的微信微博都为教育客体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方式,而教育客体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其次,网络环境下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网络环境下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学习,使他们在学习科学历史观的过程中学习的形式不受限制,比如研读理论专著或者学术论文期刊,网络视频等。相比传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更能有效的激发教育客体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上自主的选择浏览网站和历史相关的作品,专家的微博甚至是相关的历史电视或者是游戏替代了传统科学历史观的书本教育。以学习科学历史观而言,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客体不必在传统的学校课堂上学习唯物史观的原理和唯物辩证法原理。而是可以选择某一唯物史观的原理深入研究。

第三,网络环境下科学历史观教育是自由开放性的。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料,方便大众学习和查阅,只要有网络信号覆盖,现代人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随时都可以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网络环境下有利于正确的科学历史观信息及时有效的传播。互联网全面,平等,公开的历史信息平台,有利于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科学历史观教育,还使大众有更多的途径接触和学习到科学历史观。

综上,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是在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础之上发展和创新的。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因它的独特的传输教育模式填补了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空白部分,但是它的理论基础是来源与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指导着它的实践活动。所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需要更多的去适应新型的网络化教育,在传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上发展好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丽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人民出版社.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 云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的方式与方法由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和课程目标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与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它们具有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复杂、抽象,深奥难懂。另一方面课程与现实、与学生自身结合得比较紧密。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考核有一定难度。一方面,通常的课程考核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或素质不具备现实相关性。光凭一张试卷或一篇文章,不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或学生人生的修养水平。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长远性,它往往对学生产生的是长远的影响,甚至是终生影响,很难检测,仅依靠单一的方法,不可能全方位的考查。

1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及互联网云平台技术对于课程考核的影响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仍以传统的理论测试为主,即以试卷测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记住其中的重要内容。虽然,也有些院校采用较为开放的考核形式,如课程论文、课堂辩论、小组作业、课堂演讲等,但总的来说,都难以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实践水平。

互联网云平台技术的使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呈现了新的特点。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思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学习资源极大的丰富,一个是学习过程清晰具体,可控制。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依托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第二,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第三,教与学的活动在时空上可分离,互联网云平台空间,成为了一个新的教学空间。这些新的教学特点,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也将呈现新的特点。第一,基于互联网云平台技术的思政课程考核,可整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得考核的结果更加全面。第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探索、发现、竞争、协作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控性等过程评价要素成为了课程考核的主要关注点,过程性评价特点更为突出。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云平台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周期,使评价结果能及时反馈,以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

2 基于互联网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模式构建

基于互联网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特点和基于互联网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的特点,可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模式。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中,学习者一方面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云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互联网云平台向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最终获得发展和进步。

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是在综合考察互联网云平台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考核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考核两个方面。

2.1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考核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考核,旨在考核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标考核,达到对学习者的评价。这些指标主要包括:①交互程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对学习者交互程度的考核,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利用互联网云平台中的各种交流工具辅助学习的进行来进行评价。比如通过网络留言、在群组中的活跃程度、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质量)、对某一问题的反应或评价,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的活跃度等。②提问情况。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问题,向教师和他人请教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通过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请教的问题次数、浏览问题解决的次数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次数等信息,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③资源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优势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任课教师的网络资源,而且还包括全国的各种资源甚至还有国际资源,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包括搜索、浏览、辨别、利用等,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搜集和利用等处理信息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眼界,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引入了ISAS教学法,即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进行课题研究,来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的资源利用情况,具体可考核他们浏览网页情况,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学习情况,利用互联网进行课题研究的情况等。

2.2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或教学完成之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定,目的在于评定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这些指标主要包括:①作业。作业是阶段性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与得分,考核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态度。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进行教学,作业也是在互联网空间完成,并在互联网空间,教师批改作业完全在网上完成,使得作业变得更为直观,可感知。作业的设计与传统的纸质版相比,更加注重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而不注重于对知识点的考查。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及时成为考核的重要因素。②考试。考试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形作一个总结性的评定,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互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引入,使考试变得更为便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空间建立试题库,试卷随机生成,做到一人一卷。考试以客观性试题为主,考试结束后,分数自动生成,考试结果更加快捷。

3 对基于互联网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模式的评价

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使得思政理论课的课程考核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单一变得丰富,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融为一体,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可信。但这个考核模式仍然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数据统计的问题。因为互联网云平台空间的存在,数据统计成为可能,但数据统计的工作量巨大,统计分析很不容易。又如,学生作业和考试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因为在互联网空间,学生动一动鼠标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作业也存在复制粘贴现象,使得作业的批改以及作业的客观公正成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完全与互联网云平台技术相关。再如,互联网云平台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对硬件要求比较高,要求学校要配备相关设施,使学生能方便上网。总体上说,互联网云平台空间思政课程考核模式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会带来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R.M.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R.M.加涅等.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刘桂辉.论质性教学评价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6(21).

[4]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J].上海教育2001:1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创新研究》ZJA2013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 下一篇:教师教育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