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06 13:53:55

化妆品法规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1篇

化妆品法(试行)

其它相关化妆品关联法律

1.关于化妆品容量、重量标示的自律规约

2.功能性化妆品基准及实验方法

3.化妆品法施行规则

4.化妆品法执行令

5.关于化妆品价格标示制使用要领

6.化妆品标示及管理要领

7.关于化妆品原料指定及实验方法的规定

8.医用品、外用药品及化妆品的沥青色素规定、基准及实验方法

9.关于进口化妆品免除卫检的规定

10.医用品等安全性情报管理规定

11.关于海关指定检查货物及检查方法的告示

12.优秀化妆品制造及品质管理标准

13.CGMP运用要领等

公平交易关联法律

1.关于登门推销的法令

2.关于标示、广告应符合真实的法令

3.关于标示、广告应符合实际的试行令

4.关于广告符合实际的运营指针

5.重要的标示广告告示(99/10/23)

6.关于提供赠品不公平竞争的行为类型基准(2001/11/09)

7.不当的标示、广告行为的种类及标准指定告示

8.为公正起见从明年开始,试行修正的广告制度(2000/12/27)等等

与环境关联的法令

1.关于用合成树脂包装材料减量的告示

2.产品的包装方法及包装剂的质量等的基准规定

3.第二种指定贸业公司再利用方针。

4.关于促进资源节约及再利用的试行规定

5.关于节约资源及再循环利用的试行令2002/03/06 15

6.关于节约资源及再循环再利用的法律

二、制订原因及主要条款组成

1.化妆品法制订原因

化妆品应包含在药用品的范畴之内,和医药品采取同等或类似的法律标准。同时为了确保进口化妆品与国产化妆品有相同的竞争条件,促进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特制定本法。

2.主要条款组成

①希望化妆品制造者能根据保健福利部的规定,向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进行申请(法第3条)

② 化妆品制造者及进口者或者进口功能性化妆品必须接受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审查;制造或者进口的化妆品中含有首次从国外进口的化妆品原料,必须接受对原料成分的规格及安全性的检查(法第4条)。

③ 化妆品的制造者、进口者及销售者不得有对消费者进行欺瞒及容易产生误导的标示及广告(法第12条)。

④ 对于没有接受食品医药品安全厅检查的功能性化妆品、含有新原料而没有接受检查的化妆品及变质化妆品等不得进行与销售目的有关的制造、进口、保管,也不得陈列(法第13条) 。

⑤ 为保障化妆品的制造者及进口者自主的活动和共同利益,同时为了国民保健,可以组建团体(法第15条)。

⑥ 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对于违反《禁止制造及进口规定》从事化妆品制造者、进口者、销售者及其它化妆品业务,非法进行销售、保管、陈列、制造及进口化妆品或化妆品原材料等违法行为有权进行废弃处罚(法第19条)。

⑦ 食品医药品安全厅有权下令制造商停止生产,规定禁止产品的制造、进口及销售的时间,或定下期限命令违规者全部或部分停业(法第20条)。

三、化妆品法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目的

本法通过制定对化妆品的制造、进口、销售及相关事项的规定,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及促进化妆品产业的发展。

第2条 定义

本法中使用的用语定义如下:

1.化妆品是指用于人体清洁、美化,增加魅力,使人容貌变得亮丽;维持、提高皮肤、毛发健康;使用对人体作用轻微的物品。但是,药事法中第二条第4项中提到的用于医药品的物品除外。

2.功能性化妆品是指第1号令中有下列任何一项功能的、由保健福利部法令规定的化妆品。

① 有助于皮肤美白的产品;

② 有助于改善皮肤皱纹的化妆品;

③ 能提高皮肤抵抗紫外线能力、保护皮肤的化妆品。

第2章 化妆品的制造及进口等

第3条 制造业的申请等

1.希望从事化妆品制造业者(以下简称“制造业者”)必须向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进行申请,申请的事项中有和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规定的重要事项不同的地方必须同时申请。

2.有下面相关情形之一的,其化妆品制造申请书不予受理

① 精神病患者;

② 被禁止、限制生产者及宣告破产后没有获得恢复权者;

③ 等有污染者;

④ 违反本法或违反“保健犯罪团伙相关的特别措施法”,被判禁锢以上处罚的人员在服刑期间或处罚还没有执行的人员;

⑤ 违反第20条规定,制造设备被处以停产处罚,未满一年者。

3.第1项的规定提出申请者及希望从事化妆品进口贸易者(以下简称“进口者”)必须按照保健福利部规定的标准配备合适的设备。

4.根据第一项的规定,与申请及程序等相关的需要项目,由保健福利部制订。

第4条 安全性检查等

1.制造的功能性化妆品及从事进口业务者进口的产品,每个产品必须接受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关于产品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审查。审查过的项目如有变更,审查的程序一样。

2.根据第1项的规定,关于有效性的审查按照第2条第2款各个品种规定的效能及效果试行。

3.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关于化妆品原料的指定告示, 进口的化妆品如含有首次从国外进口的原料,必须在进口以前接受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对此原料成分的规格及安全性的检验。

4.关于第1项及第3项的规定,接受审查者应根据保健福利部制订的方法提交给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必要的资料。

5.第1项及第3项的规定,关于检查对象及标准的事项由保健福利部制订。

第5条 制造者及进口者的义务等

1.化妆品制造者、进口者及与化妆品制造和进口业务有关者都不得违反本法及与本法相关的规定。化妆品的制造及进口必须遵守保健福利部制订的各项规定。

2.制造者及进口者必须根据保健福利部的规定确保制造进口的化妆品符合第9条规定的规格标准。

3.制造者及进口者必须根据保健福利部制订的规定及时向食品医药品安全厅报告生产实绩或进口实绩。

第6条 停业申请等

制造者废业或休业以后再生产必须在20天以内向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进行申请,但是停产未满一个月又继续生产的情况不需申请。

第7条 涉及处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等

根据“关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国际交易的协议”,制造、进口的化妆品中含有动植物成分,按照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制订的规定,必须获得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的许可。

第3章 化妆品审议委员会

第8条 化妆品审议委员会

1.了便于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进行相关咨询,在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设立化妆品检疫委员会。

2.关于化妆品检疫委员会的构成、运营等重要事项,由大总统令决定。

第4章 化妆品的操作

第1节 标准

第9条 化妆品的规格标准等

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认为,为了国民保健,结合化妆品检疫委员会的意见,制定化妆品的功能、效果、品质等的规格标准及安全性、有效性的标准,并予以公告

第2节 标示、广告操作

第10条 容器等的记载事项

1.化妆品的容器或包装及附属说明书必须标明以下各种事项。除了由保健福利部指定的容器或包装上必须有的名称、商号、价格等事项外,其它事项记载标示可以省略。

① 产品名称;

② 制造者或进口者的商号及地址;

③ 若含有沥青色素等由保健福利部指明的成分,其成分名称;

④ 内容物的容量及重量;

⑤ 生产批号及生产日期;

⑥ 价格;

⑦ 若是功能性化妆品应注明“功能性化妆品”字样;

⑧ 使用时注意事项;

⑨ 其它由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制订的事项。

2.关于第一项中的价格,必须由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销售者记载标示价格 。

3.有关第1项及第2项的规定,注明标示方法由保健福利部制订。

第11条 记载、标示注意事项

第10条规定的事项用文字、图画或图案表示时,应标示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根据保健福利部的要求,应尽量采用容易理解的用语进行正确记载标示。

第12条 禁止不当的标示及广告行为

1.制造者、进口者及化妆品的销售者(以下简称销售者)不得有下列任何情形的标示及广告:

① 容器、包装或说明书中关于易误认为医学效能、效果说明的标示及广告;

② 超过对功能性化妆品的有效性、安全性接受的检查范围,或者检查结果不同的内容的标示及广告;

③ 容易造成将非功能性化妆品误认为功能性化妆品的标示及广告;

④ 其它对消费者进行欺瞒或容易造成误解的标示及广告。

2.关于第一项规定的标示、广告以外的其他相关事项由保健福利部制订。

第3节 关于禁止制造、进口及销售的规定

第13条 关于禁止制造、进口及销售的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进行与化妆品销售有关的制造、进口、保管及陈列:

① 没有根据第4条规定接受检查的;

② 没有根据第9条规定的规格标准制定,化妆品不符合规格标准;

③ 全部或部分变质的化妆品;

④ 被确认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或受过污染的化妆品;

⑤ 有异物混入的化妆品;

⑥ 含有由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确定的禁用原料或含有超过许可限度的原料的化妆品;

⑦ 使用由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规定的沥青色素以外的其他沥青色素成分;

⑧ 含有虎骨或犀牛角提取物质的化妆品;

⑨ 不符合第3条第3项的规定,基础设施未达到标准而生产的化妆品或者由于保健卫生上有危害、在非卫生条件下制造的化妆品;

⑩ 由于容器包装不良等原因,造成化妆品保健卫生上有危害的化妆品。

第14条 关于禁止销售等

1.没有按照第3条第1项前段的规定进行合法申请而生产的化妆品;违反第10条或者第11条规定的化妆品,进行与销售目的有关的保管及陈列等都要被禁止;

2.贴有易误认为医用的标示、记载的化妆品,不得进行销售或者任何与销售目的有关的保管及陈列;

3.化妆品的生产者、进口者、销售者不得将原容器中的内容物进行分装销售;

第4节 化妆品业团体

第15条 设立

生产者或者进口者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共同利益及提高国民卫生保健水准,可以组建团体。

第5章 监督

第16条 报告及检查

1.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认为有必要进行相关鉴定时,有权向制造者、进口者、销售者及其它化妆品业务上相关者要求提供必要的报告;有关方面的公务员有权出入化妆品的制造场所、营业场所、仓库、销售场所及其它化妆品相关的场所;有权检查相关账簿、书籍及其他材料;有权对有关人员进行质问及根据第19条的规定有权对可疑物品进行检查;有权要求提供用于品质检查的最小分量的化妆品。

2.第1项提及的公务员必须向当事人出示证明其有权行使权限的证件。

3.关于第1项及第2项的相关公务员资格及其它相关事项由保健福利部制订。

第17条 检查命令

食品医药品安全厅认为有必要对制造者、进口者进行相关鉴定时,有权要求制造者、进口者接受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的指定检查。

第18条 改正命令

食品医药品安全厅根据第3条的规定对制造者或者进口者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若发现设备老化、生产环境卫生恶劣,有权根据第13条列举的禁止事项进行认证,要求当事人对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进行整顿,整顿结束之前有权决定部分或全部的不合要求设施停止运作。

第19条 废弃命令

1.制造者、进口者、销售者及其它与化妆品业务有关者,若违反第13条及第14条的规定,食品医药品安全厅有权处以废弃其销售、保管、陈列、制造或者进口的化妆品、原料及材料(以下简称“物品")或其他合理处罚。

2.对于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第1项规定的对象不执行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制订的法律,或者食品医药品安全厅为了国民保健而采取紧急措施时,会让有关公务人员执行对相关的物品处以废弃及其它认为必要的处罚。

第20条 对制造设施的查封等

1.制造者、进口者有下列任何一项情形的,食品医药品安全厅有权对其制造设施查封,或者对制造、进口的产品或全部或者部分业务处以一年以内的停业处罚。只有涉及第1号的情况,必须命令其关闭全部制造设施。

① 涉及到第3条第2项任何一项规定的;

② 根据第3条第3项规定,设施不全的;

③ 生产、进口的化妆品,对国民保健容易造成危害时;

④ 违反本法及与本法相关法律的情况。

2.关于第1项规定的行政处罚标准由保健福利部制订。

第21条 处罚公文

食品医药品安全厅根据第20条的规定,对制造设施的关闭,制造、进口、销售品种的禁止或者对业务的全部停产,需向当事人提供处罚公文。

第22条 罚款处罚

1.制造者、进口者违反第20条规定被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处以停产处罚,可以缴纳5000万元(韩币)以下的罚金,来代替停业处罚;

2.关于第1项的规定,违规的种类、程度不同而需缴纳的罚金金额及其它事项,由大总统令决定;

3.根据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第1项的规定,罚金未在规定时间内缴纳的,将按照税法有关规定,附加征收相应的滞纳税款。

第6章 附加条款

第23条 申请证件的再发

制造者的申请书发生遗失,或不能使用或者需要申请的事项发生变更,根据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的规定,可以发给其申请需要的证件。

第24条 手续费

依据本法, 希望从事化妆品产业而进行申请或接受检查者根据保健福利部的规定,应缴纳手续费;申请事项或者检查事项发生变更者,也应依法缴纳手续费。

第25条 对技术开发的鼓励

保健福利部及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对有助于化妆品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制订奖励的政策,并对研究必需的费用给予支持。

第26条 权限的委托、委任

1.依据本法,根据大总统令,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的部分权限可以向地方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特别市长、汉城市长或者道知事进行委托。

2.食品医药品安全厅依据本法,可以将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的部分权限向第15条规定的团体进行委托。

第7章 处罚规定

第27条 处罚规定

1.违反第7条条款,将被处以5年以下劳役或者2000万(韩币)以下的罚款。

2.关于第1项劳役及罚金,可以对当事人进行两者并罚。

第28条 处罚规定

1.有下列行为者将被处以3年以下劳役,或者1000万(韩币)以下的罚金:

① 违反第3条第1项前段规定;

② 违反第4条第1项前段规定,或者第3项的规定;

③ 违反第13条的规定;

④ 违反第14条第2项的规定。

2.关于第1项的劳役及罚金,可以对当事人进行两者并罚 。

第29条 处罚规定

1.违反第12条或者第14条第1项、第3项规定的将被处以1年以下劳役或者500万(韩币)以下罚金。

2.关于第1项的劳役及罚金,可以对当事人进行两者并罚 。

第30条 处罚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被处以200万(韩币)以下的罚金。

① 违反第5条第1项、第2项的规定;

② 违反第10条第1项、第2项的规定;

③ 违反第16条至第19条的规定,而拒绝接受或妨碍公务人员进行检查或者逃避处罚。

第31条 关联处罚

法人的代表,或个体的人在从事与该法人或个体相关的化妆品业务时违反了该法第27条至第30条的规定,除了当事人要受到相应处罚外,其被的法人及个体也要受相应的处罚。

第32条 过怠费。

1.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被处以100万(韩币)以下的过怠处罚金:

① 违反了第3条第1项后段规定没有进行变更申请;

② 违反第4条第1项后段规定没有接受变更检查;

③ 违反第5条第3项的规定没有将化妆品的生产实绩或者进口实绩进行呈报;

④ 违反第6条规定没有将废业等事项进行申请;

⑤ 违反第16条规定没有进行报告。

2.关于第1条规定的过怠费,根据大总统令的规定由食品医药品安全厅(以下简称处分厅)进行征收。

3.对于不服第2项处罚规定者,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日起30日之内到处分厅提出异议。

4.根据第2项规定收到过怠处罚者,根据第3项规定提出异议时,不受妨碍地向管理法院通报事实,受到通报的法院可以按照非刑事案件的程序进行裁判。

5.关于第3条规定的情况,未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向处分厅提起复议,又没有缴纳过失处罚金者,将依据税法,附加征收相应的滞纳税金。

附则

第1条 试行日

本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第2条 有关许可等的经过措施

本法试行时已经依据药事法获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者,应以依据本法申请者为准。

第3条 告示、处罚、命令、指定及关于持续证人行为的经过措施

本法实施前,依据药事法规定的“告示、处罚、命令、指定、持续证人行为”等行政机关行为及“各种申请”等行政机关的相关行为,以本法规定的行政机关行为及行政机关相关行为为准。

第4条 关于处罚的调整措施

在本法实施以前违反药事法的行为或者过失,按照药事法的规定处理。

第5条 其它的法律改正

药事法也进行如下的修正:

1.第2条第1项、第26条第1项及第44条第2项中“医药部外品、化妆品”全部订正为“医药部外品”;

2.第2条第8项、第26条第8项及第29条第2项全部删除;

3.第6章第4节的题目“医药部外品级化妆品”订正为“医药部外品”;

4.第58条中“医药部外品或者化妆品”订正为“医药部外品”;

5.第59条中“医药部外品级化妆品”订正为“医药部外品”,“医药部外品或者化妆品”订正为“医药部外品”;

6.第61条中“医药部外品或者化妆品”订正为“医药部外品”。

第6条 与其它法律的关系

本法试行时其他法律中引用药事法的相关规定时,对规则有所变更则按照此法或此法的相关规定为准。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2篇

几千年以前,人类在同自然界作斗争及自身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自己,发现了许多能治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中植物占大多数。这在我国历史上的《中华古今注》、《诗经・卫风伯兮》、《韩非子集・显学》、《五十二病方》、《史记》、《皇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神农本草经》、《香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及李时珍的《本草纲木》等均有大量的记载。对面部的清洁,皮肤的增白、增亮,画眉,点唇,涂胭脂,祛痣,祛斑,祛痤疮,除酒糟鼻,除狐臭,浴疗等都有极其针对性的描述,其中包括内服与外用,因此可以讲,将天然植物用于皮肤创伤、疾病的治疗和美容化妆是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的。

近年来中国以中草药为特色的企业取得迅猛发展,涌现出了如云南白药、霸王集团、滇虹药业、相宜本草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日化品牌,一举打破了中国日化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格局;天然、植物是世界的潮流,更多的是商家抓住了市场空问,对产品的宣传也相对夸大,为的就是使产品在市场中占有席之地,获取更多的效益。

“含100%天然成分,无刺激,抗过敏……”现在市面上,打着“纯植物”旗号的化妆品深受女性朋友的青睐,她们认为只要是天然的、植物的,就是最安全的,因此,使消费市场越扩越大,如:

1.商超铺天盖地的大肆宣传

现在各大商场或超市的美容产品专区,都能发现几乎大大小小各个品牌都在打植物路线。有的全线产品都以自然、植物著称:有的则含点天然成分就恨不得整个包装就只有天然这两个字。店里轮回播放的产品广告,也在使劲儿地告诉你,某某产品是“植物纯萃面膜”,某某面膜“富含各种天然水果和植物精华”。

2.网络广告无处不在

网络上到处可见网友们类似的推荐:“我是敏感性皮肤,这个××产品是纯天然的,非常好用,不刺激”;“我很喜欢纯植物纯草本的产品,很温和”;“还是买纯植物的吧,不含化学成分,多安全”等,使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标榜“纯植物”成分的化妆品出现在市场上,混淆消费者的视听,造成了大量致敏的事件,因此,中国食药监局出台了

系列相关成分的法规,让我们来看看最新广告法是怎么说的!

《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化妆品广告禁止出现下列内容:

(一)化妆品名称、制法、成分、效用或者性能有虚假夸大的;

(二)使用他人名义保证或者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的;

(三)宣传医疗作用或者使用医疗术语的;

(四)有贬低同类产品内容的;

(五)使用最新创造、最新发明、纯天然制品、无副作用等绝对化语言的;

(六)有涉及化妆品性能或者功能、销量等方面的数据的;

(七)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

注意,如果你看到产品宣传文案中出现这些词汇,证明它也是违反最新广告法的:

祛(去)黄、祛(去)斑、去(祛)印、去(祛)皱、美白、亮白、润白。

最高、最大、最强……极致、极限……强效、强力……

抗氧化、抗辐射、抗紫外线、红血丝、细胞、纯天然、复活、全面、排毒、抗敏、零负担、消除皱纹、去除雀斑、复方、药用化妆品、安全、过敏、防敏、敏感、焕白、新生、换新、修复、全方位、速白、速效、无毒、焕肤、焕然新生……其中“药妆”、”药用”国内产品不能使用。

“有机xx、“专业xx、“含xx精华”、“敏感xx”、“纳米xx”、“生态xx”这些词无事实资料证明即为虚假。

书归正传,你可能会问,这里哪些跟植物有关呢?且听我仔细分析!

植物化妆品和纯天然没关系

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就是纯天然,化妆品是不要生化科技人造材料的,于是植物品牌在市场大热。然而,担心从此可以结束了吗?这植物护肤,难道真的就是纯天然吗?

在百度搜索“纯植物化妆品”的词条时出现了下面这段文字:

所有的化妆品都不可能是纯植物的!

国家卫生部化妆品不良反应防治协作组顾问、空军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蔡瑞康说:“纯植物是忽悠的,那是广告。所谓的纯植物化妆品,顶多是含有植物萃取成分,而且成分很少,因为多了之后植物的味道就会掩盖化妆品的味道,不好闻。你想想,虽然添加了植物成分,但如果没有其他化学成分,你怎么把水和油调到一块儿?无论是水包油还是油包水,都要靠化学物质来调的。没有防腐剂不行,没有表面活性剂也不行,这些都是化学物质。”

严格来说,市面上基本没有百分之百纯天然的产品。越是精纯的植物成分越容易腐败,就越需要大量防腐剂来镇压――除非你能保证在极短时间内用完,保存个一年半载那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欧舒丹家的橄榄焕肤面霜,添加了苯氧乙醇、安息香酸苯甲酸、脱氢醋酸、苯甲酸苄酯等化学防腐剂,以及多种植物防腐成分,以确保其植物精华不腐败失效。

同时,许多化妆品厂商会使用大量的合成酯、矿物油来搭配少量的植物油分。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是降低成本,藿藿芭油、玫瑰果油、月见草油等有效又安全的植物油通常价格昂贵,不使用点别的便宜货来混搭,成本多一块钱都要赔。二是,植物油虽然好,但触感黏腻,不明就里的使用者会产生不良情绪(矿物油用多了)。这时候,为了保证产品销量,就必须添加一些让化妆品好推、清爽的成分,以期获得顾客的认同。

总体说来,一个营养型面霜包括如下成分:最基本的保湿成分:多糖醇、油脂、透明质酸等等;营养和调理成分:比如维生素及各种植物提取物;乳化剂:水和油必须要乳化剂来融合;然后不可避免地要有防腐剂,调节产品黏稠度和pH值的玩意儿。此外就是不一定必要的香料和增加使用感觉的化合物。

纯植物化妆品是市场上宣传较广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含100%天然成分,无刺激,抗过敏等的化妆产品。后被并验证所有的化妆品都不可能是纯植物的,且国家出台相关条例来制止夸大虚假宣传。

植物成分在化妆品工业中真正被重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由于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工业污染有很大的恐惧,故出现了怀旧的情绪,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掀起了“回归自然”的潮流,也使化妆品行业有了新的出路与买点。有了“天然化妆品”的说法,生产商更着重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消费者对化妆品的要求更趋向于它的功效性。如果化妆品产品的说明上出现“纯植物”几个字,就要给消费者证明你的产品中除了植物,没有添加其他成分,更不能将所含的植物功效放在产品说明上来误导消费者。

由于植物成分相当复杂,其中有生物碱、黄酮类、酚类及醌类、苷类、皂苷类、蛋白质、肽、氨基酸、激素与酶、有机酸、糖类、挥发油等其他活性成分,也含有一些无效,甚至有毒的成分。由于提取技术与分析方法的落后,在最初的应用上根据祖传下来的经验,比较讲究复合成方,因此容易造成具有疗效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毒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分离手段与分析手段的创立与完善,使更好、更有效、更安全、更合理地利用植物成分有了可能。植物成分的种类很多,在治疗皮肤病的功效化妆品中主要的功能有:抗刺激、抗炎、愈合伤口、抗感染、杀菌、增白、祛斑、抗皱、润白等。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产品的效果并不定百分百达到预期,所以,以上的产品功效还是不要说为妙。

植物化妆品的范畴

含植物的化妆品其中含有两个概念,一是含有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成分,一般的添加量在1%-10%;二是该植物成分是针对皮肤上某种情况而界定其功效的,如美白、祛斑、抗皱、保湿、祛痤疮、抗炎、清除自由基、抗敏、收敛、皮肤再生等产品;此类化妆品不仅仅有化妆品的基本特征――润肤,还作为植物成分的载体,将植物的有效成分携带到皮肤上,发挥其功效,这是和纯天然、纯植物化妆品的说法是有区别的,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含有生物成分和含有植物成分的化妆品是这样的情况。

市场上可称为纯化、纯植物的化妆品剂型大概有以下几类:用通过近代的植物分离纯化而提取的植物有效成分制成的浓缩精华液、水类产品及精油类产品。消费者对精华液和水类产品都比较熟悉并使用过。故在此我们仅对目前开始有所流行的精油类产品做一简单的介绍,以供消费者参考使用。精油是从植物的花朵、茎干、树干、树叶、根及树皮中萃取出来的一种高芳香性油滴。其特点有:

1.由于精油取自于大自然的植物精华,其成分在植物中起着重要的生物代谢作用,因此又称为植物荷尔蒙;

2.芳香、浓郁、油性且具有挥发性;

3.分子细小,渗透力强,可经皮肤渗透而进入人体中;

4.可保持传统护肤品的使用方法,经皮肤吸收,促进细胞活性及恢复皮肤的弹性与光泽;

5.还可经呼吸道吸入散发在空气中的植物芳香分子,通过人的嗅觉系统产生心理学的功效,通过改善人的精神与情绪,调整人的内分泌与免疫功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6.经按摩方式,使皮肤与嗅觉吸满植物的芳香气息及赋活成分可具有美容、医疗双重功效;

7.具有天然的抗菌性;

8.含有多种无法用任何有机方法合成的有效成分。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的商场里出现了精油专柜,销售各种各样的精油,有单一的产品,也有复合的产品。目前我国市场上开始流行的SPA,起源于15世纪的比利时,以个有温泉的小山谷(span)命名.当时是用富含矿物质的温泉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传播到现在。现在意义上的SPA疗法是将精油、矿物水(经过滤的海水)、泥浆、花瓣等用于美容健身的全过程,从原则上讲应该是集纯天然、纯植物于一身的美容健身疗法。

由于化妆品是每天使用于皮肤上的产品,且使用者常常会使用几十年,因此不容许在使用中有损伤皮肤的事情出现。它的安全性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目前会有许多的手段来控制化妆品的安全性。一般就具有功效性产品来说,植物成分较合成材料有相对高的安全系数。但不是说所有的天然植物成分都是安全的,其中有许多含有有毒的成分,只能用于药品,但在化妆品中是禁用的。目前颁布的化妆品法规中已严格标明禁用的相关植物原料。

应当提醒消费者的是,即使是不在禁用之列的全天然和植物的产品也不一定是安全和有用的。比如芦荟品种有近300种之多,但其中只有库拉索芦荟,习称“老芦荟”,好望角芦荟,习称“新芦荟”,日本的树芦荟,中国的斑纹芦荟四种对护肤护理有效,是很好的天然植物原料。既使在上述所提到的四种芦荟中又有近几十种化学成分,其中有的对皮肤不仅没有利,而且有害。比如芦荟中的大黄成分对皮肤就没有好处。所以在回归自然、使用天然植物卖点的宣传中,不应当误认为用返古、原始的方法去护肤美容就是最有效的。其避免有害成分混到产品中的办法是采用近代的科学手段,对天然原料进行提纯、精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最有效的成分添加到化妆品中去。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用植物化妆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化妆品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化妆品不是药品,它的功效是长期的、缓慢的,所以不可能在短期有很明显的效果。

2.要对人的皮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人的皮肤的几大作用:

A、保护作用:如对机械性损伤、紫外线灼伤、化学物质的伤害及生物袭的防护;

B、调节作用:用来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要的较为恒定的体温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C、分泌和排泄作用:皮肤具有分泌和排泄功能,不少的药物和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可通过汗腺排泄:皮肤会分泌皮脂,用来提供皮肤和头发表面所正常需要的油脂;

D、渗透和吸收作用:皮肤不是绝对严密而无通透性的屏障,物质某些可通过表皮吸收:一般来说,水分不能被皮肤吸收,但分子量较小的油和油性成分,可经皮肤吸收;

E、皮肤的感觉作用:是指皮肤在遇到异常情况时,会表现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自稳定的作用。

皮肤还有代谢作用、呼吸作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潮流“植物”化妆品成分

要说植物护肤好不好?那当然是好!人类好几千年的历史里.爱美女性始终懂得用各种花花草草为自己的容颜增色。皂角洗发、橄榄护发、黄瓜敷脸、淘米水美白、丝瓜滋润……那都是老祖宗们的智慧,博大精深,还经过了几千年来女人们的小白鼠试验,不相信都不行。

葡萄籽萃取(伊丽莎白・雅顿就有一套镇牌葡萄籽产品),包括了多种有效元素,其中以原花青素最受重视,因为它的抗氧化效率比维生素c高18倍;比维生素E高50倍。葡萄籽萃取中含有95%的原花青素,可以使皮肤代谢良好,预防黑色素囤积(美白);保护肌肤免受紫外线的茶毒并预防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退化(抗氧化)。

雷公根,又称积雪草,契尔氏家有一款积雪草修护膏,它能促进皮肤伤口愈合,促进表皮细胞的修复,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合成纤维细胞有明显促进增殖和DNA合成作用;又能防止肉芽过度增长,防止皮肤疤痕的形成;同时还能抑制痘痘的生长,具备消炎、杀菌、止痒的功效。不仅如此,内服甚至还具有抑制乳腺增生的功效。

白杨柳萃取,国际知名药草,含有10%以上的水杨素,具有强力软性焕肤能九对顽固性的痘痘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功效温和于果酸。

海藻胶原质,能够深层保湿、嫩白、紧实、抗氧化、增生胶原蛋白……这些独特的综合作用是性能单一的生化类产品完全无法具备的。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香橙(清洁美白)、红石榴(对抗衰老)、白莲(美白均匀肤色)、姜花(振奋愉悦)、葛根(补充荷尔蒙)、蔷薇(增强保水力)、蜡菊(抗敏抗炎)等成分,都是近来化妆品厂商积极开发的美容产品原料。

植物成分越古怪复杂越强效?

众所周知,植物精油,不是按照东西的好坏来定价的,而是按照其提取的难易程度。比如香蜂草精油的价格有时比玫瑰精油还要贵,茉莉精油的价格更可以称为精油之王……然而它们的美容效果就肯定比玫瑰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薰衣草精油比较容易提取,价格也属于中低段,然而它的作用始终无可替代。

然而,我们总能遇到一些声称“蕴含大量珍贵稀有的植物精华”的价格高到让人崩溃的产品,它们真的就比已经验证有效的植物厉害吗?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花了大钱,得到的往往只是安慰。

搞清化妆品植物成分Q&A

Q:植物成分的化妆品中会不会含有害物质? A:当然有的。下面三种就是:

1.甲醛释放剂――包括尿素醛(防腐剂)、乙内酰脲、咪唑烷基脲、羟甲基甘氨酸钠等。这些复杂的化学成分具有防腐作用,常常挥发出甲醛分子,尽管剂量很小。一些国家已经颁布法令禁止使用这些化学物质,在Premium Body Care的名单中也是找不到的。

2.防晒霜的遮光剂――含有氧苯酮和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研究发现这两种成分可以快速渗透皮肤,引起内分泌失调,不符合Premium Body Care的健康指标,它们已经逐渐被二氧化钛和氧化锌所代替。

3.三氯森――尽管这个具有抗菌性的物质不会污染环境,可能对改善细菌抗药性有所帮助,但是它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最近的份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报告说抗菌皂中不能再添加这个成分,因此其与普通香皂的效果也就差不多了。

Q:使用标榜着“天然/有机/环保”的植物化妆品之后,我们就不能化妆或闻起来清香宜人? A:不会的。健康的护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产品功效、安全性选择适合你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感觉到乳液、精华液、唇膏、手霜、彩妆的成分变化。天然的香水只会更加精致迷人,让你拥有持久香味。weleda玫瑰香水是个不错的选择。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3篇

>> 中国化妆品市场国外化妆品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浅析 中外化妆品产业浅析 韩国化妆品法规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竹木草柳产业的影响和对策 国内外化妆品市场发展状况 加拿大的化妆品法规 欧洲化妆品法规最新动态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我国化妆品安全和适应性评价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高新产品的出口影响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与策略选择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 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要 技术性贸易措施浅析 我国出口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和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研究 浅谈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脂质体和包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进展 揭秘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六) 揭秘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技术(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2.5.

[5]王大宁,王霓霓.七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化妆品管理及法规概要[M].北京: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2008.

[6]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air Packaging and Labeling Act (FP&L A)[EB/OL].http://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legislation/ucm148722.htm.2009.5.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S].2007.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4篇

从历史上看,在加拿大化妆品市场上销售产品似乎有些过分简单,对化妆品的要求很多基本上与美国一样。事实上,除了制造商注册和进口商品要标明经销商以外,大多数加拿大产品与美国相应的产品非常像,只是要求有法文说明。化妆品市场的规模一直只有它南部邻居的十分之一大,而传统的法规多半是早在1938年通过《美国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建立的美国传统管理办法的翻版。

虽然自2003年12月12日新任命的保罗・马丁,从前总理让・克雷蒂安接任以来,议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很显然过去几年中,许多其它势力和财团已经对推进法规改变产生了影响。由于最近全球对成分安全性的关注、为实现国际协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欧盟《化妆品规程》的第6和第7次修正案的提出,加拿大卫生部似乎准备稳妥地采取一种新的管理体制。

政府管理和法律许可

在加拿大,化妆品必须遵守《食品与药物法》和其它一些法令,包括《消费品包装与标签法》,包括《消费化学品与容器条例》的《危险品法》中部分I和《检疫法》。这些由加拿大卫生部健康环境与消费者安全局的化妆品处管理的法规,用来禁止在不卫生的条件下和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的环境中制造化妆品和类似化妆品的药物。检查部门也要进行设施调查、样品收集和可疑违规产品的查封工作。这些法规适用于出售给消费者的产品,不适用于美容院或专业使用的产品。

在1993年修订《加拿大广播法》以前,所有的化妆品广告都需要事先审查和清理以保证诉求的适当性。虽然这项严厉的要求取消了,但是现在加拿大广告标准委员会(ASC)通过加拿大卫生部和加拿大洗化用品与香水协会在2001年了《化妆品广告与标签诉求导则》。行业和政府联合工作组不断对导则做出重大修改,以解决新的类别和新的诉求,例如最近口腔护理和抗氧化剂产品的问题。

在加拿大,化妆品被定义为任何"为用于清洁、改善或改变面部外观、皮肤、头发或牙齿而制造、销售或提供的物质或物质混合物,包括除臭剂和香水"。每年化妆品销售额估计超过10亿加拿大元,包括美容用品如彩妆、香水、指甲油、护肤霜和护肤水,以及修饰用品如香皂、香波和除臭剂。所有的制造商都必须为投放市场的每一种产品向保健局提交一份《化妆品通知》表格。

被分类为非处方药的化妆品通常要遵守《第IV 类专论》(Category IV Monograph)的要求,并且在进入市场销售前必须由治疗产品理事会(TPD)予以简单的核准。药品公司必须注册,并且必须持有药品公司执照。强制性的产品注册必须包括符合药品GMP的证书,证明产品不包含违禁物质以及支持性数据对于适用的专论来说是准确和完整的。一旦按加拿大卫生部各导则注册成功,每一种处方和非处方药产品都会发给一个药品确认号(DIN)。治疗性产品(药品)的例子包括防晒产品、止汗剂、氟化物牙膏、去屑香波和医疗性护肤产品。

化妆品标签要求与美国产品有许多类似之处,预计不久在成分表方面将有明显的改变。传统上,对识别警告、警示声明和危险一直有特殊的要求。与药品不同,化妆品上不需要标注批号和失效日期。这一法令还要求注明品名以及制造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在外容器上以公制标明净含量(相应的英制含量也可以标明)。重要的是要指出,最必要的标签必须同样显著地使用英文和法文,而由于实际的原因只有双语的包装才允许在加拿大各地销售。

1998年最初由加拿大卫生部对化妆品成分标签提出的一项新要求现在已经实行,之前在《加拿大政府公报I》中经历了一个三阶段的公布程序,有大约75天的评议时间,在《加拿大政府公报II》中最后公布,并附有实施细节。经历了议会新管理机构签署的短暂延迟,可能早在2003年3月《加拿大政府公报I》中公布,要2006年才生效。

确认成分的过程最初很复杂,与世界上任何这种要求都不同,当时提出在内外包装上都要有成分表。经过一次折中,许多以前已经自愿印上成分表的制造商受到鼓励只在(销售单位产品的)外包装上印上成分表。其他问题在极大程度上是通过允许使用术语"香味"(aroma)而不是最初建议的"气味"(saveur)来指明添加的"香料"(flavor)成分获得了解决。按浓度的递降顺序使用成分的通用INCI名称,将符合世界大多数管理惯例,包括对植物性成分统一使用拉丁文种的命名法。然而在使用种子油和树皮提取物等的英文俗称时,魁北克法语办公室(OQLF)宣称,必须包括法文和英文的译文。过去OQLF曾对当时自愿印出符合INCI的成分表而没有法文译文的许多制造商以违反《魁北克法语》为由发出传票。在加拿大洗化用品与香水协会等行业协会坚持不懈地提出异议之后,由于允许进行联邦修正,在2005年1月之前,提交魁北克总检察长的威胁暂时消除。

至于化妆品成分的管理,加拿大卫生部处理原料安全和环境影响评定的方式有相当大的改变。对于化妆品的成分限制在《化妆品条例》的几个部分中公布,而非处方化妆品药物的要求出现在《第IV 类专论》中。

化妆品处最近修改了它的《化妆品禁用与限用成分清单》,也称作"热表"(Hotlist),它从以前的66种成分增加到接近500种。尽管种数大大增加,但是其中大部分材料不常在化妆品中发现,而现在这个清单与欧盟《化妆品规程》等其它法规控制的范围更加协调。

在环境方面,1994年根据《加拿大环境保护法》(CEPA)制定了条例,要求在这个国家制造或进口了新化学物或聚合物时发出《新物质通知》。为了对按特定数量使用的化学品的环境和人类安全做出评定,要求有适当的文件说明。发现不可接受的材料就被当作"CEPA毒物"。

为了归类和对化学物存量进行分类,加拿大制订了一份大约包括23,000种物质的《国内物质清单》(DSL)。属于《食品与药物法》管辖的新材料要向DSL报告,而DSL的职能之一是确定其可能的存在和对环境的可能影响。

保健立法更新

加拿大《食品与药物法》的制定可以追溯到1953年,而其目前的法规包括适用于防晒剂等OTC产品的《第IV 类专论》。到2003年6月,正式开始了对整个保健法规的修订,建立了新的《加拿大保健法》,这项法律做了广泛的修改,特别是将对产品按照指定的危险程度重新进行分类。危险性大的产品可能受到"总安全要求"(General Safety Requirements, GSR)的更严格的管制。产品的定义将在适当的法规中解决而不放在这项法律内。同样,"食品、健康产品(药品)、天然健康产品"和"化妆品"各类都要修改以反映它们的诉求。提出生理学诉求的化妆品(类似化妆品的药品,或称CDL)将按健康产品对待并提出更严格的管制要求。

总安全要求程序的优点已经在食品部门应用。据说有助于消除创新和协调障碍的经过修改的法规,仍将继续强调消费者在产品寿期内的健康和安全。

开始与行业和有关各方协商的漫长的立法过程,预期将在2005年底之前产生草案。再经过在2007年结束的两年议会审议过程,法规草案可能在接近2010年的某个时候获得通过。

虽然这些提议和后来的立法过程看起来漫长而乏味,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加拿大的保健体系及其化妆品法规正在进行广泛的技术审查和修订。

网址链接

加拿大卫生部化妆品处热链

www.hc-sc.gc.ca/hecs-sesc/cosmetics/hotlist_intro.htm

加拿大卫生部(立法更新)

renewal.hc-sc,gc.ca

加拿大卫生部化妆品处

安大略州渥太华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5篇

目前中国化妆品是由政府多部门联合监管,主要的监管部门是卫生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卫生部(MOH)。负责与化妆品卫生相关的监督管理。包括制定化妆品卫生标准、规范和制度;新原料和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审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备案等工作。自从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归属于卫生部后,这些职能全部都转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AQSIQ)。负责化妆品企业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监督管理。包括进出口化妆品标签审批;口岸检验检疫管理;化妆品质量监督检查;对制修订各项标准的管理等。

相关的主要法规有:

1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1989 年9 月26 日国务院批准, 1989 年11 月13 日卫生部令第3号。它是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条例定义了化妆品,明确了监管部门及职责,规定了化妆品许可制度。随后1991 年3 月27 日卫生部了《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并于2005年5月20日进行了首次修订。目前SFDA正在着手修订这两部法规。

2 《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 年版)。是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与2002年版本的相比它有很大的变化。①对化妆品原料的要求:增加了790种禁用物质;增加了13种限用物质;增加了1种限用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增加了4种限用防晒剂;删除4种、增加3种限用着色剂;并首次加入93种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剂。②增加了几种新的禁限用原料的检测方法。③增加了两种防晒化妆品UVA防晒效果评价方法。一种是人体法,一种是仪器法。④增加了有防水功能的防晒产品的测定方法和标识要求。

3 《化妆品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2009年12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于2010年4月1日起实施。与前一版相比,①对国产和进口化妆品有明确的定义,“最后一道接触内容物的工序在境内完成的”是国产产品,否则是进口产品。②对提交的材料的要求,所有首次申报的产品都必须提交“产品名称命名依据”“产品中可能存在安全性风险物质的有关安全性评估资料”。“产品中可能存在安全性风险物质的有关安全性评估资料”要求配方师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可能由原料或生产过程中带进去的风险物质,在原料的选用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要考虑保证成品的安全,这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成品安全的考虑。

实际上《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版已经了征求意见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监管部门对原料要求的放松。2003年出台的《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单》基本上还是监管部门参考的已使用原料名单。如果配方师要在配方中考虑使用一些新原料的话,首先必须向监管部门申报新原料。这体现了监管部门从原料的源头监管化妆品成品的安全。目前SFDA已就新原料的分级申报了意见稿。

4 质检总局2007年8月27日了《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该规定于2008年9月1日生效。GB5296.3-2008是《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的修订,于2009年10月1日实施。这两部法规都是有关标签的。GB5296.3-2008除了原先规定的要求在标签上标注产品名称、制造商名称地址、净含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使用指南、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等外,增加了以下内容:①化妆品全成分标注。②实际生产加工地的标注。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6篇

一、目前的各种法规

目前的化妆品法规只要求含有香精的化妆品仅在其成分表中列出“parfum”字样即可,含有食用香精的化妆品也只要求列出“aroma”一词。而且,化妆品公司在产品说明书(Productlnformation)中必须要列出香精配方的名称和代码以及香精供应商的身份等。产品说明书中涉及香精的其它规定还包括有关香精的各种说明,如微生物指标和原料安全数据(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等。此外,还可能要求包括安全性资料等。

日用香精和食用香精,除非它们含有水,各种微生物对它们均有不利作用。所以,大多数供应商在微生物说明项下仅列出“不适用”即可。含有水的香精需要进一步说明,并且必须经过检验并提交检验证书(Certification of Analysis)。

二、第二十六次技术性修订文本

2001年10月,即这次欧洲化妆品法规新变化之前,大多数香精供应商均无任何困难向客户提供符合各种法规的所需资料。但是,这次新的法规修订文本将要求香精供应商花费更多的时间及补充更多的数据以满足新法规的要求。这些法规变动包括除限制某些香料使用浓度外,还要禁止使用香精工业所用的某些香原料。

表1所列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的各种香原料。该表所列香原料无论是作为香精的成分还是以任何数量存在于构成香精其它成分(如精油等,译者注)的一部分均禁止使用。如果现在配制的香精中仍使用了上述表中香原料,则必须把在欧盟内出售的香精中那些禁用香成分全部替换掉。所以,香精生产商需要各种分析方法用以检验配制香精的各种原料中是否存在禁用香料成分。

如果生产的香精中不含任何来源的上述禁用成分,即可向香精用户寄发属名信件,声明生产的全部香精均不含有“化妆品指南76/768/EEC附录Ⅱ,第二十六次法规修订文本”(Annex Ⅱ of the Cosmetic Directive 76/768EEC,26th Technical Adaptation)中禁用的成分。

化妆品中禁止使用甲基丁香酚,但是作为香精原料的天然精油中含有正常浓度甲基丁香酚,规定该成分在各种化妆品中不得超过的浓度分别为:

这给香精供应商带来很大困难。他们配制香精时也许根本未使用甲基丁香酚,却需要了解调配香精时使用各种天然原料中所含甲基丁香酚的具体数量,进而了解香精在化妆品中的使用浓度。如果在香精中确实发现了甲基丁香酚,必须立即与香精用户联系并解决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涉及二甲苯麝香(CAS 81-25-2)和酮麝香(CAS 81-14-1)的法规也发生了有利于香精供应商发展的变化。这两种香料现在已允许在化妆品中使用,但必须遵守下列使用浓度限制:

葵子麝香和酮麝香同甲基丁香酚一样,也给香精供应商的生产和销售带来大困难。

三、 对第七修正案的各项建议

2001年,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提议由化妆品和非食品科学会(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Cosmetics and Non-Food Products,简称SCCNFP)一份儿童及个人卫生用品安全性评价的指南。更为重要的是,欧洲议会要求凡是含有表2中所列26种香料变应原且在用后留在皮肤上的化妆品中浓度超过10ppm以及在用后需清洗干净的化妆品中浓度超过100ppm的化妆品必须在其成分表中列出上述成分。在欧洲议会全体议员讨论时,有议员甚至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单独列出警示语,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但未获全体表决通过。

香精中所有禁用成分的数量总和才是香精供应商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无论一种化学物质是作为一种天然成分(命名如该化学成分已经存在于未经加香的产品内)加入还是直接加入(例如该化学物质的唯一目的只是提供一种香气)化妆品中,法规对其能否使用及使用浓度的限制等规定都是相同的。而且,无论一种化学物质作为精油等其它组分中的一种成分被加入还是仅作为一种纯化学物质加入化妆品中,法规对此将一视同仁。总之,法规对禁用化妆品成分的限制与其来源无关。

以下列出,欧洲议会在第七次修正案中提出的欧盟内出售的用后留在皮肤上化妆品中浓度超过10ppm以及用后需冲洗干净的化妆品中浓度超过100ppm时必须在标签中注明的26种香料变应原目录。

欧洲议会提出的香料变应原目录

戊基桂醛

苄醇

桂醇

柠檬醛

丁香酚

羟基香茅醛

异丁香酚

戊基桂醇

水杨酸苄酯

桂醛

香豆素

香叶醇

羟甲基戊基环已基甲醛

大茴香醇

桂酸苄酯

金合欢醇

2-(4-叔丁基苄基)丙醛

芳樟醇

苯甲酸苄酯

香茅醇(Citronellol)已基桂醛

d-烯

辛酸甲酯

4-(2,6,6-三甲基-2-环已烯)-3-甲基-3-丁烯-2-酮

橡苔(Evernia prunasti)和树苔(Evernia furfuracea)的提取物

树苔((Evernia furfuracea)的提取物

四、法规最新动态

SCCNFP于2001年9月25日集会并表决通过上述建议。他们提出下列香原料及其限制使用条件等。

限用条件:从松科(Pinacea) 中松属(Pinus)和冷杉属(Abies)植物制得的精油和单离物只能在其内含过氧化物的浓度保持在切合实际的最低浓度,如生产精油时加入抗氧化剂的情况下才可用于生产化妆品。这类精油过氧化值将低于10毫摩尔过氧化物/每升精油。

限用条件:该香料应用在暴露于阳光的皮肤部位,不包括浴用制品、肥皂以及其它用后需冲洗干净的制品时,在最终化妆品中使用的最高浓度为2%。

限用条件:只有当游离烯丙醇在上述酯类化合物中的浓度低于0.1%时才可使用。

限用条件:烯以及含有大量烯的天然产物只能在其内含过氧化物的浓度保持在切合实际的最低浓度,如生产烯以及含有大量烯的天然产物时加入抗氧化剂的情况下才可用于生产化妆品,这类物质的过氧化值将低于20毫摩尔过氧化物/每升烯或含烯精油。

限用条件:辛炔羧酸甲酯在最终化妆品中的使用浓度不得超过0.002%,庚炔羧酸甲酯在最终化妆品中单独使用时,其浓度不得超过0.01%;当与辛炔羧酸甲酯联合应用于最终化妆品时,这两种成分浓度总和不得超过0.01%,其中,庚炔羧酸甲酯的浓度不得超过0.002%。

限用条件:马鞭草净油是以马鞭草(Lippia citriodora kunth)为原料制得的一种香料,在最终化妆品中使用的浓度不得超过0.2%。

五、结论

化妆品指南第二十六次技术性修订文本中的某些变更已获通过,并最迟不超过2003年10月开始生效。香原料供应商需要建立各种香原料标准以保证他们的原料不含禁用香烊。香精供应商将需要更新他们的原料规格和最终香精产品的标准。他们还必须通知客户在使用含甲基丁香酚、酮麝香和二甲苯麝香的香精时,注意不要超过新法规中规定的浓度限度。如果香精供应商并未受到新法规的影响,而且他们生产的香精也全部符合新法规,则需将证明文件送达在欧盟内销售含该公司香精的全部化妆品制造商。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7篇

撰稿:郭俊

前言:

《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两次公示;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7月执行;《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年版)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2007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化妆品市场的监管,出台法规的数量和力度为历年罕见,因此被誉为“中国化妆品法规年”。

本文选取本年度12件有典型意义的法规大事,通过众多法规事件的全景扫描,揭示法规出台的前前后后,与业内外人士一起勾画中国化妆品行业新的发展蓝图。

一、《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公示,近百词汇成标签禁语。

事件:,卫生部制定的《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经过两次公开征集意见,有3大类近百个词汇被列入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用语,其中包括:特效、瘦脸、延年益寿、提高记忆力等虚假夸大用语,另外还有除菌、祛疤、抗衰老、改善内分泌等术语。该《规范》出台后,半数以上的化妆品产品包装将面临更换。有关部门表示,会给企业一定的过渡期进行调整,以降低企业损失。

在终端,为了迎合人们特定的肌肤护理需求,公开标识“特效”、“控油”、“抗皱”、“祛疤”等功能的化妆品琳琅满目,并且相当热销。但广告夸大宣传、夸大承诺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由于没有严格的禁用规定,有关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监管;消费者使用后未达到预期效果,也只好自认倒霉。禁用词汇也伤害到化妆品行业的高速发展,化妆品标签标识亟待规范。

由于牵涉面甚广,《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于去年10-12月底面向业界公开征求意见,收到的反馈意见高达3000多条。卫生部根据反馈情况,曾专门组织研讨会进行讨论,并对《规范》意见征求稿的部分条款做了修改和完善。2007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公示,以求广泛征求意见,总条款也由原来的11条增加为15条,每项条款的规定都更为细致和严谨。

尽管业界对禁用词汇的范围选定存在争议,但《规范》的出台及实施已经成为必然。从长远来看,这将利于化妆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规范》要求,3大类近百个禁用词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严格区分药品与化妆品,禁用药物宣传术语。如除螨、除菌、祛疤、抗衰老、改善内分泌等。

药物宣传术语若被禁止,众多功能性化妆品将面临“灭字之灾”。以除螨为例,目前除螨市场已经形成数十亿以上的规模,一旦不能宣称“除螨”,整个市场都将遭遇巨大冲击。不过从广东等省份的化妆品抽检结果看,含有杀螨成分的化妆品,其实并不能有效除螨,消费者最好不要盲目使用。《规范》也给化妆品业界传达了明确的信号:以后再也不能将药妆混为一谈,化妆品宣传药物功能不仅不允许出现在化妆品标签中,生产企业也将由此受到法律制裁。

禁用词汇的另一类是虚假夸大宣传用语。如全效、特效、高效等。此类词汇被禁用不难理解,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够做到全效、特效,化妆品标签使用该类词汇,甚至在产品命名中直接出现该类词汇,多出于宣传推广的需要。此规定实施后,标有“全效”等词汇的产品将全面更换包装,那些新产品就要考虑用更规范、更隐性的词汇传达产品的功用和性质。企业要想决胜市场,必须依靠品牌良好的信誉和产品过硬的品质。

尽管业内对《规范》存在不同意见,但多数企业普遍表示会严格遵守标签规范。国家有关部门也表示会给企业一定的过渡期,并对分歧较大的部分做出具体解释。相信《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的最终实施,会为中国化妆品行业撑起更加规范的天空。

二、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7月执行,增加790种禁用物质。

事件:《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与2002版比较,新版《规范》有三大变化:一是修订了化妆品禁限用物质名单。增加了790种禁用物质,使现有禁用物质达到1286种;二是将卫生部2005年的《染发剂原料名单》纳入规范的限用原料名单中;三是对防腐剂、防晒剂、着色剂、染发剂中部分原料进行了调整,包括删除?增加和改变限用条件等。通过修订,化妆品原料的监督管理明显加强,逐步与国际化妆品标准接轨。

“SK-II金属门”事件、“迪豆含违禁物”事件、“牙膏二甘醇”事件……,化妆品原料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方面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妆品的安全健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原来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在技术内容及具体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很多地方已不能适应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不利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

卫生部2002年实施了《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内容包括化妆品禁限用物质名单、毒理学评价方法和理化、微生物检验方法等内容。随着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2002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在技术内容上与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2007年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禁限用物质名单参考欧盟《化妆品卫生规程》,增加790种禁用物质,目前共有禁用物质1286种,化妆品原料备案体系也在建立当中。与此同时,针对新增禁用成分的6个检验标准也在积极完成并申报国家标准。

新版《规范》的监管利刃直至化妆品“原料”这一重点,从生产源头上使行业更加规范。业内人士认为: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的实施,对一直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原料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企业而言,影响不大。但对于一些原先对质量要求不高、打原料“球”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而言,可能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一些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化妆品的检测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新《规范》虽然对原料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但在原料检测与执行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许多禁用成分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因此执行起来将有一定的难度。

据悉,全国化妆品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正陆续建立相关检验方法,继续完善各个新领域产品的标准。同时,全国化妆品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也在筹备建立"原料备案制",借鉴国际化妆品管理经验,计划在化妆品原料商中建立联盟,由化妆品检测中心对其原料出具相关检测证明,然后到省级药监局进行备案,这种做法将有效加强对化妆品原料的管理。

采用合格、安全的原料生产化妆品,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健康发展负责。化妆品卫生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最终维护的是企业的根本利益。

三、防晒产品标识统一标准,防晒化妆品有望告别概念炒作。

事件:2007年实施的新《化妆品卫生规范》等法规中,对防晒化妆品的UVA(长波紫外线)防护效果标识、防水效果标识、广谱防晒效果标识等有关规定做出了修改,统一了标准。同时增加了两种防晒化妆品UVA防晒效果的评价方法,即人体法和仪器法。新规范还规定高于SPF30的防晒品只能标注SPF30+。

防晒化妆品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化妆品行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防晒化妆品都颇具规模。同时由于防晒观念的深入人心,防晒目的也已从单纯的防晒黑、防晒伤发展到保护肌肤健康、减少皮肤病变及避免肌肤老化等多重细分阶段。

然而,由于对防晒产品一系列防晒指数(SPF、PA值)的测定方法以及检验标准的缺失管理,使部分企业有空可钻,防晒化妆品的概念炒作四起,消费者难辨真伪。仅各类防晒产品上标注的防晒指数就让人眼花缭乱:“UVB防御指数SPF,UVA防御指数PA”等缩写无统一标准;PA+、PA++、PA+++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物理防晒、化学防晒的依据不明;消费者无据可查。可见,防晒概念的炒作、过高标识SPF值(防晒系数)导致SPF值缩水以及SPF/PA值的概念混淆,这不仅给消费者的判断带来不便,更给防晒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不小的隐患。

防晒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在保证对消费者的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防晒功能。基于此类产品的特殊性,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包括防晒剂、SPF值及UVA防护效果的测定、标签说明等内容的相关法规,以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

2007年新实施的系列法规中,对防晒化妆品的UVA(长波紫外线)防护效果标识、防水效果标识、广谱防晒效果标识等有关规定做出了修改,同时还增加了两种防晒化妆品UVA防晒效果的评价方法,即人体法和仪器法。另外,对于集防晒和防水多重功效的防晒产品,将通过防水功能的测定。同时,新规范还规定高于SPF30的防晒品只能标注SPF30+。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有关专家解释说,SPF30的防晒值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防晒需要,更高的防晒指数未必能够达到更明显的防晒作用,对SPF标签的规范有利于人们正确使用防晒产品。

不过,不少进口化妆品品牌对此项要求提出质疑。因为在国外许多国家是允许防晒品标注30以上的SPF值的。如果要更改为SPF30+,进口防晒品将不得不更换包装,或者特制一款中国版的包装。

对此,有关部门解释说,新规范涉及防晒产品标签标识改变的,从2007年7月1日起生产或进口的防晒产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2007年7月1日前已经获得卫生部批准的防晒产品,在批件到期前生产或进口的,若其防晒功能标识与批准时一致,可销售至产品有效期截止。这实际上给了化妆品企业一个整改的缓冲期,也表明国家对行业规范防晒化妆品市场的坚定决心。

四、新版《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实施,生产企业为化妆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

事件:《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年版)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范》对化妆品企业从生产到保管到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生产条件、储存条件等都做了量化要求。新《规范》还强化了化妆品生产企业作为化妆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明确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如产品出现重大卫生质量问题,应及时召回。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0版)公布实施后,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化妆品卫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化妆品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这对化妆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

2000版《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业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原《规范》的某些要求和操作标准不明确,使得各地化妆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具体执行中掌握的尺度存在差异,也造成企业理解上的困难;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要求不高,使部分条件不够的企业仍能进入生产行业;对生产过程卫生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够高,导致一些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文件与生产记录不完整;自身检测力量不足,检测仪器设备落后,技术支撑力量薄弱等。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版)既考虑到我国目前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又考虑到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和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新《规范》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

1.强化了化妆品生产企业作为化妆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规范》对各类化妆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化妆品生产企业的选址、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贮存和出入库、卫生管理及人员等卫生要求。同时细化了各项操作规则,便于企业准确执行。

2.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如产品出现重大卫生质量问题,应及时召回。监测制度与召回制度的建立,将加大化妆品安全事件的防范力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维护。

3.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建于环境卫生整洁的区域,工厂周围30米内不得有污染源;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应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专家预测,《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7版)实施后,一批规模小、生产能力不强的化妆品厂将被淘汰,化妆品企业的进入门槛将抬高,大型化妆品生产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五、.二甘醇限量标准制订,严管牙膏国标即将出台

事件:2007年5月,巴拿马卫生部责令含有二甘醇的中国牙膏全面下架,随后,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等众多国家与地区禁售中国多款品牌牙膏。危机使国家加快牙膏相关规范法规的制定。7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禁止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的公告》。同时,国家认监委和卫生部正加紧制定《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卫生部已组织专家起草《口腔保健用品功效评价标准》,牙膏市场有望终结无国标的历史。

二甘醋事件绝非偶然。在中国被认为合格的产品,在国外却被判定为不合格,此类情况已经多次发生。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的过程平均标龄10年,而国际标准一般标龄都在四、五年之间。包括牙膏在内,我国部分产品标准的滞后,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进军国际市场埋下了隐患。

2006年,我国口腔清洁用品市场规模已达90余亿元。近百亿的大市场目前却没有《安全标准》和《认证标准》等国标。近年来,由于牙膏行业标准的缺失,使部分企业为所欲为,中草药概念泛滥、多种功能夸大宣传、原料添加无据可查……,行业市场的混乱现象很难得到有效扼制与规范。因此,关于出台行业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二甘醇海外风波”成为推动牙膏行业标准制定的加速器。

据悉,卫生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制度和标准,并表示认监委将制定一套严格的认证和评价程序,以推动中国牙膏行业的全面规范化。

据了解,《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将针对牙膏生产的原料、相关配方的健康含量控制、中草药标准比例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以防止某些企业仅凭保健概念进行产品炒作,危害消费者权益。

业内专家指出:一旦,《安全标准》和《认证标准》等行业标准正式出台,牙膏行业将步入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尽管短期内行业性的大洗牌不会出现,但一批小的、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牙膏生产厂家将会逐步被市场淘汰,其空出的市场份额,会被一些有实力的牙膏品牌所占据。知名牙膏企业与广大消费者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六、海关新税则大幅调高个人携化妆品入境税率,利好高档化妆品国内销售。

事件:2007年8月1日起,海关总署新修订的《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进口税税则归类表》及《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完税价格表》正式实行。 对比新旧《归类表》和《完税价格表》,旅客携带进境或邮递进境物品的税收,变动最大的是化妆品,“自用范围内”化妆品进境超5000元须申报纳税:税率由原先的20%提高到50%,大幅上扬30%。这是继2002年海关总署执行化妆品入境规定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由于关税原因,进口化妆品长期存在着境内外差价,催生了各式境外代购。国际代购网站大量涌现,不少出境旅游的年轻白领在购物论坛上发起"代购服务"信息以赚取佣金,甚至还出现专门在境外代购的"国际倒爷"。这种个人代购行为,一旦出现水货、假货,购买者维权难度很大。

同一产品国内国外价格悬殊,使得那些热衷于进口高档化妆品的消费者,不得不出境疯狂购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资化妆品在中国国内的销售。

海关新税则大幅调高个人携化妆品入境税率,国内国外购买同类商品的价格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在国内国外购买高档化妆品的价格差距缩小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那些专门帮人在境外代购的"国际倒爷"和出境疯狂购物的消费者。另外,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化妆品小店以及网络卖家来说,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利空消息,因为他们的产品渠道主要是通过个人携带化妆品入境。

对于个人代购者来说,由于税率的提高,代购成本增加了,利润会随之降低,从国外大批购买高档化妆品已经"不再划算",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在国内购买外资化妆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高档化妆品市场的消费,对高档化妆品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海关税则调整后的第一个月,部分高档品牌就提高了化妆品销售价格,但涨幅不大。以娇韵诗为例,其男士系列植物防皱霜七月份的单品销售价格为420元,到8月份就提高到450元,清透美白焕肤精华液七月份单价为650元,八月份提高到680元。从八月份的销售数量上看,除娇韵诗品牌下的男士系列植物防皱霜和新特效眼霜比七月份有小幅增长外,其它产品的销量数量与七月份相比都是下降的,说明消费者对此持观望态度。但后续统计资料显示,此次小幅调整对高档化妆品的忠实消费者来说影响不大,消费者流失率很低,市场情况向好。

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通过审定,化妆品包装戴上紧箍咒。

事件:《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2007年7月14日通过了审查委员会审定,《通则》除规定了“过度包装”的定义外,还对商品包装提出了减量、简单化、成本控制等基本要求。此外还对保健品、化妆品等六类社会比较关注的商品提出了限量要求。标准规定,此六类商品,包装成本不宜超过商品出厂价的15%,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的包装空隙率为小于等于50%,在包装层数方面,要求饮料、酒、糕点、化妆品、保健食品、茶叶的包装层数均为3层及以下。

豪华版、限量版、天价礼品……,近年来,商品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化妆品一直就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化妆品是塑造美丽的事业,美丽的包装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商品包装的成本比例已大大高于商品自身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非常不合理。“羊毛出在羊身上”,过度包装促使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引起消费者强烈不满。

随着理性消费意识的增强,产品过度包装导致的价格差已引起人们日益关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填补了针对产品包装专门法规政策的空白。

业内专家表示:"包装成本要控制在出厂价格的15%”等规定一旦被严格执行,过渡豪华的产品包装将难有容身之地,迫使化妆品企业放弃在“包装上做文章”的计划,将营销重心转移到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上来。

《通则》中关于化妆品包装的各种规定,并不是限制产品包装,而是将产品包装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净化了化妆品行业的营销环境,遏制了社会浮躁与浪费之风,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非常有益的。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要求,商品包装要做到材料适当化、减量化、结构简单化,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包装成本。这些关于商品包装的基本准则,为化妆品包装的设计生产规划了方向,也是未来化妆品包装的总体发展趋势。

八、“亚健康护理”将有标准,美容院服务日趋多样化、个性化。

事件:近年来,美容院开展亚健康服务项目成为发展趋势。为规范竞争环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亚健康中心正与专业美容行业合作,制定美容院从事亚健康项目的服务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标准,计划近期出台。

亚健康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是介于“第一态”健康与“第二态”疾病之间的身体状态,又称潜病状态。这种状态人群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的现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市场容量相当巨大。

相比日化线,美容院可以为消费者塑造一种全身心放松的氛围,以便由亚健康状态回归健康。因此,美容院纷纷推出“亚健康护理”项目,或者转型成为“亚健康护理”美容院。目前很多美容院推出了刮痧、按摩、拔罐等亚健康护理项目,或者推出养肺、养肾、消除背脊问题等护理产品,其诉求都是针对亚健康人群。

但是,由于美容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美容业开展亚健康项目的竞争无序化。比如,很多宣传有中医元素的护理项目,其实并没有将中医知识运用到位。不少美容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护理培训,甚至连消费者是否适合做刮痧、足底按摩都不知道。

美容院亚健康护理的无序竞争,显然不利于亚健康美容产业的健康成长。于是,有关各方携起手来,开始共同制定亚健康相关规范。对“亚健康护理”美容院所需规模、设备、人员素质等条件设立标准,亚健康咨询师的培训认证标准也在制定中,届时,消费者就可以在美容院接受亚健康咨询师、检测师、调理师等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

九、广告监管再出重拳,工商总局等11部门合力整治美容等虚假广告。

事件:国家工商总局、等11部门2007年1月30日召开的广告专项整治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充分发挥部门间的整体优势,合力整治虚假违法广告,形成统一高效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会议还决定,2007年,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将作为违法广告整治重点。

近年来,不论是专业线,还是日化线,消费者投诉案件频频发生。不难发现,虚假宣传引发的诚信危机已经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业内外普遍关注。

虚假广告宣传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效夸大宣传。"速效去斑"、"快速美白"、"10天还你青春"、"一针见效"等产品功效宣传语充斥市场,美容毁容的惨剧有增无减,部分大品牌甚至利用明星代言夸大功效宣传,欺骗消费者。

2.服务欺诈陷阱。以免费体验为诱饵,骗取顾客好感,然后鼓动开卡高额消费。消费者上钩后,承诺的服务却不到位,效果大打折扣。采用“偷梁换柱”的伎俩,以次充好,以低充高,赚取高额利润。

3.虚拟科研机构。美容院声称医学背景、海外技术;化妆品则是进口原料,法国研发。

其实很多科研机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小作坊内搞出的产品变成医学专家多年的研发结晶,虚假、浮夸之风盛行,使行业信誉陷入谷底。

美容化妆品行业虚假宣传泛滥,彰显了国家有关部门有效监管的缺失。传统的单一部门监管执法方式已不能适应行业现状。为此,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卫生部等11个部门组成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部际联席会议,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掀起更为猛烈的美容化妆品市场清理整顿风暴,重树美容化妆品行业的诚信形象。

十、国家药监局整顿药品与非药品混售,化妆品不能再当“药品”销售。

事件:国家药监局出台新规,自2007年下半年起,“健字号”、“消字号”、“妆字号”等产品将不能与药品混放在一起销售。混售问题严重者,将被取消相应的经营资格,直至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这意味着今后化妆品通过药店渠道改头换面为药品销售的现象将受到严厉制裁。

化妆品进药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于国家对药品价格大刀阔斧的调整,药品销售利润也被大幅砍掉,与医药行业相比,美容化妆品的利润比药品高很多,药妆品和药物化妆品便成为不少药店的“摇钱树”。许多药店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与厂家、经销商联手,将化妆品与药品放在一起,不惜非法大肆宣传化妆品的特殊疗效,并从中牟利。

专家指出,无论是药妆品还是药物化妆品,仍属于化妆品。但由于界限模糊,不少消费者对其存在误解,药店往往借机夸大疗效宣传。不少药店甚至把非药品摆放在店内醒目位置重点宣传。

今后,化妆品厂商与药店将不能打“混销”的球了。2007年下半年起,“健字号”、“消字号”、“妆字号”等产品将不能与药品混放一起销售,违规者将有取消经营资格的危险。

业内人士指出,国家药监局的行动肯定有利于改善行业混乱局面,不过也要警惕药店通过其他方式转嫁经营压力。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合理合法地利用药店渠道诚信经营,才是发展之道。

十一、2007中国直销业规范年,国家大力提高规范力度。

事件: 经历了2005直销立法年和2006直销元年之后,中国直销业迎来了2007直销规范年。《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规范期为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2007年为规范的主要年度,重点仍为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随着各方面工作在2007年得到调整,直销行业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直销在中国已有十几个年头。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自1993年起,直销和"非法传销"在中国风起云涌,非法传销公司的发展速度甚至大大超过正当直销公司的发展速度,直销行业一度陷入混乱。

2005年以来,直销相关法规相继出台,直销行业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我国直销业不再依循国外传销的发展方向,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直销发展道路,即大力借鉴传统企业优质元素,融合多种营销方式的优点(包括传统营销和新型营销),向多元化、规范化、国际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安利、雅芳等化妆品直销企业在完成了中国式的调整之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专业人士指出,未来几年中国直销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原因在于这些年来很多不正规的企业、灰色运营的企业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其中的非法营运现象对直销市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不仅这些企业的退出会空出一部分市场份额,而且消费者对直销的认同感将不断加强,直销的潜在市场将不断扩大。

直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也并不可怕。规范调整是国家对企业的切实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直销业的管理方式仍然以监管为主。直销企业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同时,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为品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整形医生认证新政即将出台,美容整形行业有望走向规范化

事件:全国整形外科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等行业组织透露:“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与考试专家委员会已正式成立,“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也召开会议,对相关医师培训和资格认定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

“易容术”早已不是武侠小说中的词汇,不论去韩国整容,还是在内地修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整形整容越来越热衷。然而,国家目前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整形美容医生培训与认证制度,队伍的混乱导致了行业混乱,甚至出现不少整形不当而毁容的事件。

卫生部为确保医疗美容服务质量和安全,出台政策对"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及"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其中,"整形外科专科医师"是卫生部对于整个医疗系统的大政策,由卫生部科教司负责组织和管理,具体事务性工作由中国医师协会承担,再由旗下各个专科分会负责,如整形外科则由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学分会负责;"医疗美容主诊医师"主要是针对医疗美容服务行业而制定的管理政策,由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

有关专家将卫生部的两项举措比作双管齐下。“整形外科专科医师”主要是对未来整形医生的培训和认定,而"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则是对现在整形医生队伍的资格认定。之所以要对现有整形医生进行资格认定,是因为现在整形医生的队伍比较混乱,医生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通过认定可以规范现有医师队伍,避免美容事故的发生。

为使这两套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有关部门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推进相关时间表。据悉,由10余位医疗美容专家组成的主诊医师培训与考试专家委员会已正式成立。全国第一本整形外科专科医生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也召开会议,就教材的编写进行再次讨论。

业内普遍认为,卫生部新措施对行业将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它能推动行业真正走向规范化,逐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得到"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后,医师就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主诊,解决了原来的异地行医问题。

后记: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8篇

一、建立化妆品管理法规的出发点

据卫生部门1985年调查,在沈阳市长期使用祛斑化妆品的妇女中,有人体内的汞含量是正常人的8倍;1988年,贵州省200多人遭受含高浓度剧毒苯酚制成的祛斑霜毁容;1989年,湖南株洲某厂工人使用未经检测的含汞新原料生产的美容霜,有33%的使用者皮肤损伤。此后,因使用化妆品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事件接连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化妆品卫生安全无人监督管理;(2)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仓促上马,行政部门对此缺乏控制手段,(3)消费者缺乏化妆品安全使用知识;(4)化妆品标识不规范;(5)虚假夸大的广告宣传泛滥,造成不良后果。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化妆品出现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使用禁用原料和超量使用限量原料,使化妆品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2)使用被微生物污染的化妆品,致使病菌侵入人体;(3)化妆品成分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及器管粘膜后,引起刺激性接触皮炎;(4)化妆品内存在的致敏性物质引起皮肤过敏。

面对国内良莠不齐的化妆品企业和件件令人痛心的化妆品毁容事件,化妆品卫生安全已成为社会的公共问题。为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促进行业发展,保障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能,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1985年,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着手制定化妆品管理法规和卫生标准,开始了我国化妆品卫生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化妆品管理法规的基本框架

经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卫生部于1987年5月正式颁布一系列以《化妆品卫生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法规,并于198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这些法规规定了化妆品的卫生质量要求和卫生指标的检验方法,建立了化妆品原料及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主要包括:(1)《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87);(2)《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GB7917.1-7917.4-87):(3)《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GB7918.1-7918.5-87);(4)《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GB791 9-87);(5)《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GB 5296.3―87)(1995年修订)。

(一)化妆品卫生标准

《化妆品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卫生要求,特别是对微生物和有毒物质提出了具体的限量标准,同时在化妆品包装材料、化妆品标签及卫生指标的检测方面也做出明确规定。

化妆品卫生标准是国家标准。按照我国《标准化法》规定,涉及人体健康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标准。因此,化妆品卫生标准是规范化妆品生产、经营行为的技术准则,是化妆品卫生监督的技术依据。生产、销售、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将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1989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1月13日卫生部令第3号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90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共分6章35条。

《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化妆品卫生监督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设立各级化妆品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检验机构和化妆品卫生监督员,负责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

《条例》从使用形式、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上对化妆品做了如下定义: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这一定义是化妆品卫生法规的基准点。

《条例》将化妆品分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国产和进口化妆品等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对化妆品原料、产品卫生质量和安全性实施卫生监督。生产育发、染发、烫发、脱毛、、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等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必须经卫生部批准,取得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进口化妆品必须经卫生部批准后方可进口销售。

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对生产条件和人员健康符合要求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由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并以此监督、规范化妆品经营单位和个人的销售行为。

1991年3月27日,卫生部令第13号了《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将《条例》规定的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和具体化,基本满足了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

《细则》分八章六十条,明确了《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审核批准程序和管理措施;规定了特殊用途化妆品和进口化妆品审查批准程序、要求,充实了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化妆品和国产化妆品分类管理的内容。对在生产、经营中违反《条例》的行为界定、处罚手段做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化妆品卫生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化妆品的安全性检验标准以及监督和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形成了化妆品管理法规的基本框架,为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发展及管理法规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三、化妆品管理法规的完善与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化妆品质量和品种的需求日益增加,直接带动了化妆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截止到2005年,我国已有化妆品生产企业5000多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伴随着这一行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化妆品管理法规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一)化妆品卫生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很多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化妆品行业的科技化水平。据此,国家结合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实际,及时地把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不断强化标准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截止2003年底,共化妆品生产行业的国家标准29项,行业标准32项。主

要有:

《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GB 5296.3-1995)

《化妆品通用检验方法》(GB/T13531小13531.5)

《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149.1-17149.7)

《化妆品分类》(GB 18670-2002)

(二)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2000年7月5日,卫生部了修订后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规范》的主要内容是:(1)厂址选择与厂区规划;(2)生产的卫生要求;(3)卫生质量检验;(4)原材料和成品储存的卫生要求;(5)个人卫生与健康的要求。

实施《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保证化妆品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要求,为化妆品生产企业考核、验收、颁发卫生许可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是对化妆品生产卫生监督制度的完善,在创造生产条件、规范生产工艺和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化妆品卫生规范

依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制订了《化妆品卫生规范》,作为法规和规章的技术性标准,把化妆品的最新科技发展引入技术规范。

1999年,卫生部了《化妆品卫生规范》,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2003年1月1日起实施。2002年版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共包括五部分,(1)总则:规定了化妆品原料及终产品的卫生要求;(2)毒理学试验方法:规定了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检测项目、方法和要求;(3)卫生化学检验方法:规定了化妆品禁、限用原料的卫生化学检测方法和要求;(4)微生物检验方法:规定了微生物的限量指标;(5)人体安全性和功效性检验方法:规定了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的人体检验项目,方法和要求。

《化妆品卫生规范》是以“欧盟化妆品规程”(DIR.76/768/EEC,2000年3月版)为基础制订的,是在已有化妆品卫生标准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适应了化妆品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创新需求。满足了化妆品卫生监督的技术需要。为配合《化妆品卫生规范》实施.卫生部又制订了《化妆品检验规定》2002年版,对检验项目和检验工作做出了规定和要求。

(四)化妆品卫生许可管理相关文件

1999年3月26日,卫生部实施《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规定卫生许可审批程序为检验、受理、评审和批准四个步骤,明确了审批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

同年4月13日,卫生部实施《卫生部化妆品申报与受理规定》,详细规定了申报单位申请进口化妆品和国产特殊类化妆品许可批件时应提交的资料项目和内容要求,明确了受理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申请的受理标准。为解决与旧规章制度的衔接问题,卫生部又了《关于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的通知》,对上述问题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五)健康相关产品国家监督抽检规定

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工作,2005年12月27日卫生部了修订后的《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这一法规从抽检产品的采样、检验、认定到抽检结果的评价与,都制定了规范性的要求,使抽检工作有法可依。

(六)简化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程序

为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监督管理,卫生部简化了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卫生许可程序,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对申请备案的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不组织技术评审,但明确生产单位或进口单位应对备案产品的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承担全部责任。

四、对我国现行化妆品管理法规的探讨

(一)《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亟需修订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已实施近16年,内容已显陈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化妆品生产、经营和产品的卫生监督制度、程序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化妆品卫生监督的需要,应重新分配化妆品卫生监督资源.调整化妆品监管内容和程序。

《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实施以来,卫生部针对化妆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同一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法规中,管理法规体系条理不甚清晰,既不利于企业依法进行生产和经营,也不利于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卫生监督管理。

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要求化妆品管理法规应符合WTO规则和法律要求,它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规范产品的卫生与安全,还要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化妆品管理法规和卫生标准已迫在眉睫。

(二)化妆品标签管理急需更新

化妆品标签是主管部门管理化妆品,确保化妆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对规范企业销售行为,保证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选择和使用化妆品具有重要作用。而原有的化妆品标签技术标准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的有关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化妆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应及时更新。

(三)化妆品卫生监督的重点需要转变

应重视对化妆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督,而非只着眼于最终产品,要改变化妆品卫生许可管理中重许可审批轻管理监督的现状,明确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责任,引导企业提高产品技术投入,遵循更高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四)加强厩料管理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9篇

问:为什么要出台新的管理法规?与之配套的相关文件有哪些?

答:原有的《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程序》及健康相关产品申报与受理规定已实行7年,在初审、申报与受理、卫生许可延续与变更等方面与《行政许可法》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已不能单独指导企业申请卫生许可,必须结合或参照其他相关文件或内部请示才能把握。新《程序》出台后,既能使行政主管部门遵循法定原则行使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又方便申报企业有章可循地申报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许可,使卫生行政许可规定更加全面、系统,增强了可操作性。

与新《程序》配套的相关文件有:《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审核规范》、《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卫生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和《卫生部涉及饮用水卫生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

问:新《程序》与原法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取消省级初审,增加了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审核。遵循危险性评估的原则,新《程序》要求对产品生产环节的有关内容进行详细核查,规定申请单位在申报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之前,应向产品生产现场所在地的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提出产品生产能力审核申请,取得省级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的生产卫生条件审核意见之后才能送检、申报。省级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情况,对企业提供的文本资料进行核对,确认该产品的生产条件是否与企业卫生许可和监督情况一致。当申请单位最近一年内在经营和产品卫生质量上有不良记录时,需要在资料审核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审核。

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受申报单位生产能力审核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意见,需要现场审核的,应于接受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执行审核任务。

问: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的受理范围是什么 ?

答:《程序》中有关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受理范围为,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备案)和化妆品新原料卫生行政许可。产品卫生条件审核和产品检验属于化妆品卫生许可的前置条件,因此不属于卫生许可受理范围。

问: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有哪些?

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包括申报与受理、审评与决定两个阶段。

一、申报与受理

申报单位应当直接向卫生部审评机构,即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提出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按照《卫生部化妆品申报受理规定》提交有关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申请材料不符合相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报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申请材料存在当场更正的错误,允许当场更正,申报单位应当对更正内容予以书面确认;但涉及技术性的实质内容除外。

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应当受理其卫生行政许可申请,并向申报单位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告之技术审评的期限。

申请材料需补正时,申请材料不退还,因此申报单位应做好申报材料的备份工作。

二、审评与决定

1.审评

卫生部审评机构受理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后,对国产、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在规定的技术审查期限内,组织有关专家及技术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并根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做出技术审查结论。

对需修改补充资料、需对生产现场或检验机构进行现场审查或核查、需进一步科学论证和需要进行验证试验的,出具“行政许可技术审查延期通知书”;申报单位根据“行政许可技术审查延期通知书”补充材料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直接报送或寄送卫生部审评机构。

申报单位对建议不予行政许可的技术审查意见(不予行政许可告知书)如有异议,可在规定时限内提出复核申请;自复核申请提交之日起,卫生部审评机构可以延长技术审查期限。

2.决定

卫生部自接收到技术审查结论之日起20日内完成行政审查,并依法做出是否批准的卫生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做出卫生行政决定的,可以延长10日,并将延期理由告之申报单位,同时出具《行政许可决定延期通知书》。

审评机构自卫生部做出卫生行政决定之日起10日内,通知申报单位领取卫生行政许可决定书或者证明文件。

问: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四年,如需变更相关事项或要求延续许可期限应如何办理手续?

答:被许可单位在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满前要求变更卫生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向卫生部审评机构提出申请,并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提交材料。配方或生产工艺等可能涉及卫生安全的内容不得变更,否则按照新产品重新申报。

被许可单位申请变更内容涉及改变或增加生产现场的,需要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相关检验。国产产品还应当按照要求经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监督部门对改变或增加生产现场进行生产能力审核。对于进口化妆品,卫生部将在必要时对其生产现场进行审查或抽样复检。

被许可单位申请延续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4个月向卫生部审评机构提出书面延续申请,并按要求提交有关材料。超过规定时限提出延续申请的,将不予受理。卫生部在接受被许可单位的延续申请后,组织专家对产品重新进行技术审查,并在该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做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卫生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向被许可单位重新颁发卫生许可证明文件,继续使用原批准文号;对不予批准延续的,书面告之原因。

问:国产化妆品与进口化妆品在申报卫生行政许可时有什么不同要求?

答: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只要求在产品投放市场后两个月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不需要卫生部审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虽然从2004年8月1日起简化了卫生许可审批程序,改为备案管理,但所提供的资料和检验手续不变,要求在产品上市前由生产单位或进口单位向卫生部申请备案。卫生部对申请备案的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不组织技术评审,由产品生产单位或进口单位对其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承担全部责任。

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申请卫生行政许可有两个前置条件,一是产品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审核,二是两级产品卫生检验。所提交的材料有:

1.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2.省级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的生产卫生条件审核意见;

3.申请育发、健美、类产品的,应提交功效成份及使用依据;

4.企业标准;

5.经认定的化妆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及相关资料;

6.申报的,应提供委托证明;

7.可能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8.另附未启封的样品1件。

进口化妆品在申报卫生许可之前,只需在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申请产品检验,所提交的材料有:

1.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2.产品配方;

3.申请育发、健美、类产品的,应提交功效成份及使用依据;

4.生产工艺简述和简图;

5.产品质量标准;

6.经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及相关资料;

7.产品原包装(含产品标签)拟专为中国市场设计包装上市的,需同时提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

8.产品在生产国(地区)或原产国(地区)允许生产销售的证明文件;

9.来自发生“疯牛病”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应按要求提供官方检疫证书;

10.申报的,应提供委托证明;

11.可能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12.另附未启封的样品1件。

问:新《程序》在与原有法规的衔接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2006年6月1日以后拟申请卫生行政许可的国产特殊化妆品不再进行初审,由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对所申报产品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进行审核,即对所申报产品生产环节相关内容进行核对,具体操作按照《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审核规范》进行。

化妆品卫生行政许可批件有效期限在2006年12月31日之前的,可按照原时限要求或新《程序》的时限要求申请办理延续,但无须提交初审意见。

2006年6月1日前,已经被认定的健康相关产品检验机构、省级初审机构或卫生部审评机构受理的国产特殊化妆品,可以按照卫生部印发的原申报与受理规定提交相关材料,但必须于2008年1月1日之前向卫生部审评机构提交许可申请,无需提交初审意见。

2006年6月1日前获得卫生许可的化妆品,其批件或备案凭证格式及载明内容与新《程序》要求不一致的,可以在批件到期延续时一并变更。

2006年6月1日起向卫生部审评机构递交许可申请(包括首次申报、变更、延续和补发等)的,应当按照新格式填写申请表。2006年6月1日前已经受理的健康相关产品,其卫生行政许可证明文件按照旧格式批准发放。

化妆品法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化妆品;市场;卫生状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135.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8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化妆品已由奢侈品逐渐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为了解我市化妆品卫生状况和经营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以及执行等情况,探索我市化妆品市场监督管理思路,规范经营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合法权益,我所于2007年6~7月份开展了对化妆品经营单位卫生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1内容和方法

1.1对象为使本次调查结果能充分反映我市化妆品卫生质量状况,在市区范围内重点抽查化妆品专营店、美容美发店、超市、药店、化妆品专柜等单位。

1.2内容标签、标识、说明书:重点调查化妆品卫生许可证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产品有效期、产品宣传内容等。

1.3经营单位情况重点了解销售化妆品的进货渠道,化妆品品种和价格、索证、以及经营者对化妆品有关法规和规定执行等情况。

1.4方法由我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科四名监督员参加,分为两组,划片分区进行,采取集中培训,统一方法和标准,每组对所查单位销售或使用的化妆品逐个进行检查,并对经营者进行询问,了解情况,并同时对经营者宣传讲解化妆品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填写统一调查表。

2结果

在所查1150个不同品种的化妆品中,发现101个产品标签、标识和说明书不符合化妆品卫生相关法规规定。其中,宣传医疗术语或夸大宣传的21个,多种产品使用同一个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准文号的36个,无卫生许可证的12个,无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准文号的16个,无中文标识、无生产日期保质期、企业名称和地址标注不全等问题的7个,超过保质期限的9个。

2.1经营单位情况本次共调查经营或使用化妆品单位40家,其中化妆品专营店5家,美容美发店12家,超市3家,药店5家,化妆品专柜15家。所调查单位销售的化妆品以护肤类发用类的普通化妆品为主,特殊用途化妆品中的染发类产品主要在美容美发店内使用,美容修饰和香水类防晒祛斑类化妆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化妆品专营店和专柜,药店主要经营祛头屑类洗发液。在调查的40家单位中,由商供货的5家,占12.5%,由上级公司提品的有12家,这类单位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等连锁店,超市化妆品专柜多数直接从企业和批发市场进货,分别有8家和15家。经营者在进货时,知道索要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的有8家,只有超市和化妆品经营店部分产品有索证,占所查单位的20%,其余32家均不能提供有关证件。

2.2经营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40家化妆品经营者对化妆品卫生相关法规的了解都是一无所知。

2.3销售价格范围在所查的化妆品中,销售价格为:5元以下的产品占7%,5~10元/瓶(盒)的产品占23%;10~20元/瓶(盒)的占33%,20元/瓶(盒)以上的品种占37%。同时,销售进口化妆品的单位很少。据经营者反映,消费者对进口化妆品认识不上去,所以销售不出去。

3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化妆品经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首先是产品说明书内容使用医疗术语或虚假夸大宣传,这些产品主要是美容场所和商场超市的护肤类产品,如改善化脓、疤疹、发炎;治疗青春痘;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伤口愈合;调理内分泌;增强细胞免疫力;7天见效;15天改变皮肤;24小时见效;15天祛斑等等.2.其次是标注内容不全,在本次所查化妆品中,有2个产品无生产日期保质期.还有9个化妆品超过保质期限和无生产日期保质期,企业名称和地址标注不全.销售无证产品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销售无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化妆品;(2)销售无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证批件而宣传特殊功能的化妆品;特别是宣称祛斑功能的化妆品较为普遍;(3)冒用或套用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准文号,此现象在染发产品中尤为突出,几乎在所查美发场所使用的染发剂中,都存在多种不同颜色的染发剂使用同一个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准文号现象.3.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化妆品经营者普遍缺乏化妆品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和识别真假优劣化妆品的常识,在进货时不能按有关规定,向供货单位索取“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等相关证件,也不管产品真假、是否合法,法律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4)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的范围大,任务繁重,卫生监督管理力量薄弱,我所的化妆品卫生由公共卫生科负责,疏于对化妆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项工作几乎为空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法规对化妆品经营者自身条件没有要求,卫生监督相关的专业人员缺乏,缺少相关的卫生监督知识和执法技能,这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化妆品经营者的卫生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广泛宣传化妆品有关法规知识和鉴别真伪常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化妆品经营者进行培训。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使经营者了解相关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提高如何鉴别符合化妆品卫生要求的产品能力,把好进货关。建立索证登记制度。同时还要增强消费者自身防护意识。

4.2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人员的化妆品卫生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培训,并结合实例,有针对性的对专业监督执法技能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坚持日常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积极探索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化妆品的卫生质量,保障广大消费者使用安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化妆品的违法行为。确保我市化妆品市场良好的销售环境。

上一篇:法规速递范文 下一篇:保险法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