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品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15:23

文物藏品管理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保护;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89-02

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珍藏着大批的文物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物变质、破损,日常管理中的拿取、移动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如何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基层文物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保护硬件条件差

文物需要通风、干燥、清洁的保存环境,而大部分县级文管所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都比较差。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像样的库房,虽然大部分库房是砖混结构,但离标准库房还差得很远;还有的利用旧房改造成库房,库房建设或改造时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藏品就地存放,远远达不到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设备、设施老化,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保护设施。没有藏品专柜,文物堆在一起,更谈不上使用囊匣保护;字画也是随意堆放在柜子里,平时投放几粒樟脑丸了事,未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一、二级文物也无保险柜存放。在防火、防盗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防火、防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文物损坏现象屡见不鲜。

(二)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和阻碍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并未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原则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不向文物事业倾斜,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尚无法解决,也就谈不上投入更多资金到文物征集工作中。

(三)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而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限,加上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死看硬守、防虫防潮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文物修复和复制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另外,对文物保管员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文物保管员专业技术能力差。

(四)藏品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一些县区的文物保护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有的甚至连文管所都没有,与文化馆合属办公。领导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过分关注其经济价值,而不关心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有些地方主管文物的领导担心因文物损坏受到处罚,影响仕途,隐瞒不报。平日对负责文物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关心,对文物保护漠然置之,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看好库房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五)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

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但是县级文物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藏品登记分类混乱、入库排架无序、编目统计不清、建档内容不齐等现象严重。加之保管员素质参次不齐,不熟悉基本操作规程,导致人为损坏严重。

二、对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应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要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光、防尘、防火、防盗等要求进行设计,增加保护设施,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和稳定、恒定的保存环境。购置移动密集藏品柜及囊匣,增强文物安全系数,以质地等级分库、分柜保管。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文物必须用保险柜存放。加强库内藏品的安全保护,必须认真记录库务日志,减少藏品自然损坏。同时,藏品保管人员要绝对实行安全操作,杜绝藏品的人为损伤。

(二)多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

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文物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向县领导沟通、汇报,通过媒体宣传等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增强领导对文物工作的认识、认可和重视,保证经费逐年增加。其次,要把专项经费全部用于文物保护。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由于其他方面经费不足,挪用专款现象屡见不鲜。第三,借助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为此,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如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县级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完善的实践来促进技术的提高。具体要做到: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文物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考虑从省、市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

(四)明确责任,强化保护意识

县级文保部门的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县级文管所不可能像博物馆那样设立保管部,但也必须有适应规范管理的保管组织。要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藏品库房的安全,保管员负责库房管理。要求文物保管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刻苦业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懂得保管工作的特殊意义掌握保管工作程序、方法和保护技术,遵守制度和有关法规,完成藏品保护的年度责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獗,馆藏文物失窃案件也时有发生。如承德外八庙和景德镇某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就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案件。所以,在建立、健全现有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情操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五)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首先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加强对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首先,必须确立合理、科学的管理程序。文物藏品管理的一般工作程序是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保管、提用、统计和注销。藏品管理工作程序必须做到科学完整,要正确理解每一个环节的内涵,如接收就是对入馆文物和标本以及原始档案、原始清单、凭证的接收、核对,然后进行原始登记、清洁、消毒和技术处理。对入馆的文物,只是形式上简单的接收,忽视了原始档案、凭证的核对接收,结果给文物编目、建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只有科学确立管理程序,才能为实现藏品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藏品保管工作制度必须严密,讲究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一般的藏品保管工作制度有登记提取、库房管理、藏品核查、库房进出人员登记、藏品管理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对藏品的登记、提取、核查和利用,及入库出库、防虫防霉和钥匙分管等做了具体规定,是藏品管理人员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保证。最后,必须提高保管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规范保管员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要熟悉《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2篇

一、分析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藏品管理思维的限制

目前,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只会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或管理思维来管理藏品,不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加强对藏品的保护意识,不会学习先进的藏品管理理念。同时,忽视大力宣传藏品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缺乏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的优势来更好地管理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等。

(二)藏品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偏低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往往忽视对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管理,尤其不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其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藏品管理技术能力也不重视,同时,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型策略的实施。

(三)忽视藏品的日常保护和修复

近几年,大多数人都不重视对藏品的日常保护和修复。本身在建立基层文物管理所时,管理所的结构不合理,忽视基层文物管理所内外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对藏品的危害,同时文物管理所的结构也缺少一些现代化的科学设计,因而大大减少了藏品的保存期限,使得藏品损坏的机率也大大增加。

(四)缺少创新型的藏品管理模式

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管理模式中,一贯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案,缺少创新型的藏品管理模式。例如,缺少先进的技术力量的输入,藏品的信息安全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等。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藏品众多,一些藏品的早期资料已经缺失,每个藏品没有自己特定编号,导致信息混乱。

二、浅析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具体解决方法

(一)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加强藏品保护意识

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基础要结合我国对藏品保护措施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藏品的保护意识。首先人们意识到藏品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知道基层文物管理所对于藏品保护的关键性。尤其,对于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学习先进藏品管理模式的积极性,勇于创新,不能一直只会运用传统的管理思维或者模式来管理现在的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尤其是重视一些关于古代字画、书籍的基础知识,同时,知道藏品对于博物馆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学习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管理藏品,注重藏品的养护和修复,同时可以重视学习国内外在这方面优秀的管理经验,为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再者,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等对如何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以及保护文物、藏品等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到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对于我国文化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二)加强藏品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培养

我们要全面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培养,从而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奠定基础。文化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要适量增加一些高科技的技术人员的引进。尤其,重视高薪聘请高学历的工作人员,提高基层文物管理人员的文化底蕴,加强管理人员对藏品的管理和养护。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地聘请国内外藏品方面的教授或者专家举行讲座,相互交流,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管理人员对一些藏品的识别能力、保护技巧能力以及运用先进的养护方式来保护藏品等。平时,基层文物管理所也要注重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先进文化、技术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基层文物藏品管理人员要注重自己本身的语言学习,最起码要掌握一门外语。每年可以派管理人员参加中外藏品交流大会,提高管理人员对于藏品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素质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管理人员要拥有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服务大众的积极进取精神等。同时,对于自己本身的工作要尽心尽责,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技术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要重点注重对文物管理的技术培养。首先,管理人员要懂得藏品分类。重点强调对于古代字画、书籍、碗、甲骨文等的分类。再者,基层文物管理所要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按照专业不同分配不同的岗位。同时,定期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养护和修复

在构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时,我们要结合我国对于藏品的保护的内外环境,全面综合分析,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养护和修复。第一,注重保护基层文物管理所所处的环境来保护藏品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立基层文物管理所时就要注重周围环境,重点避开湖畔、河流等临水区域,尽量减少基层文物管理所受湿度的影响程度。同时注意避免矿区、市区等繁华的地区,时常保持基层文物管理所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减少灰尘。尤其,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周围多种植绿色植物,保持环境良好,使得文物管理所空气湿度保持一定的范围。第二,建设基层文物管理所时,全面重视管理所本身的设计,尤其注重墙壁的设计,可以适当地加厚墙壁。其中,窗户一定要有严密的设计,最好是双层设计。其次可以将房顶设计成顶棚或者吊顶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为文物管理所养护藏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基层文物管理所一定要认识到文物保管方式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各种客观因素,考虑被损坏的藏品怎样进行修复。所以,管理人员首先要弄清楚藏品被损坏的原因,从而运用科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技术或者手段进行藏品的修复。修复时一定要遵守以下几点要求:尽最大努力保持藏品的原始形状,不可以掺和过多的杂质,如果保持不了原型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具有价值值得修复,对于无法拿定主意的修复藏品,一定要与自己的同事或者请问上级,是否要进行修复等等。所以,在进行藏品的修复时,对于技术人员是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的,平时要对于技术人员的保存管理方式及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加以重视。

(四)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

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全面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首先,基层文物管理所要运用现代科技,完善整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中的全部信息,同时运用力量和技术计算机先进管理技术,建立一体化藏品信息资料搜集库,并且统一管理基层文物管理所里面的全面藏品的信息代码。同时,全面保障藏品信息的安全性,对于计算机管理一定要设置密码,防止重要藏品信息的泄漏,并在计算机上下载360或者电脑管家进行定期杀毒,防止病毒或者黑客的侵入,保证藏品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另一方面,加强对藏品的搜集、整理、储存、输出、输入、管理的一体化,在保存和管理藏品的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再者,对于一些藏品的入账信息或者相关纸质材料要妥善保存,禁止管理人员乱改信息,以输入计算机中的信息为准,同时也要永久保存。另外,对于每一个藏品都要制定自己的藏品单号,禁止单号重复,同时要用仪器扫编号进行核对。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全球对于藏品管理模式中先进技术的使用,汲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更好地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三、结语

由上可知,本人结合自己对于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展开了以上的探讨,分析了当前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新型的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创新模式等。重点强调了我们要重视基层文物藏品管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来合理、科学地管理它们。然而,本人所学的知识有限,就此问题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借助本文引起大家对于此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斌.博物馆文物藏品定名规范的再探讨[J].科技展望,2014(22).

[2]周泉.博物馆文物管理藏品资源汇集的完善措施[J].丝绸之路,2015(08).

[3]董琳琳.浅谈建立和完善近现代文物藏品档案的重要意义[J].科学中国人,2014(08).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62-01

早在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创建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院)。从此宣告我国博物馆的诞生,随之藏品管理工作也应运而生。张謇在创建南通博物苑时,就已提出自己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观点,他认为文物的搜集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二是鼓励“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对文物的搜集范围,他主张“纵之千载,远之外国”,古今中外都要广事收罗,“外而欧、美、澳、阿,内而荐绅父老,或购或乞,期备百一”。藏品收藏要“室中宜多窗,通光而远湿。庋阁之架,毋过高,毋过隘,取便陈列,且易拂扫”。对于文物要妥善保存,按藏品性质分为历史、自然、美术三部分。每件物品都要“条举件系,立表编号”,并提出做好藏品的编目、著录工作。张謇还亲自为博物苑的藏品考证渊源,鉴定真伪,评论价值,并外请专家参与此事。对藏品库房,张謇提出要“严管钥,禁非常及其他种种之有妨碍者,均当专定章程期限遵守”,藏品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有专人“专掌图表册籍报告之事,其管理章程当别事”。张謇对藏品管理相关方面的理论阐述,是对我国近代藏品管理理论的首次论述,开了藏品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

1925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它以原清宫所收藏的历代艺术珍品,及其遗留的历史文物为藏品,开展了陈列、保管工作,从1925年到1932年,对文物开展了点验接收、建立库房、建立藏品账目、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部分文物的修复、审查鉴定等项工作,使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保管工作初具规模,从而奠定了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使其初具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博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工作及文物藏品管理方面的条例、法规,使得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藏品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首先进行了藏品清理整顿工作。初步建立了保管制度,设专人负责,专库庋藏,藏品安全得到了保证。1956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到1964年,全国文化系统博物馆已发展到228所。《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草案)于1962年3月颁发,这在当时不仅对指导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把藏品管理的理论向前发展了一步。

从1966年到1976年博物馆事业及藏品管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博物馆被取消或关闭,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及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古代建筑以及散存于民间的大量私人珍藏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博物馆事业和藏品管理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1976年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事业及藏品管理工作从此走上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道路。1978年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和《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使当时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是全面恢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国家文物局还相继颁发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关于拍摄文物的几项暂行规定》等,文化部和公安部还共同制定了《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这些法规和条例,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藏品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得广大的藏品管理工作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也是党和国家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是广大文博工作者长期以来对藏品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建国后国务院先后两次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于1982年颁布了建国后第一个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明确指出了在我国境内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并且强调各博物馆及文物收藏单位对所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一些省份还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条例,加强了藏品管理的工作实践,使各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得到稳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1986年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把藏品管理范畴进行了更广泛的扩展,提出“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管理办法》还对保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同时还形成的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

这一时期在藏品管理理论方面取得了另一成果,就是文化部颁发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它是我国第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对改变全国各地文物藏品定级中的混乱状况,加强藏品的科学管理均起重要作用。

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实践工作也成就硕丰。首先体现在藏品数量的迅速增加上;其次是藏品的保管设备和保护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三,加强了文物鉴定工作,成立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开展了古书画的全国巡回鉴定工作;最后,藏品管理实践工作在这一时期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藏品的整顿工作。1989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馆藏文物清库、登记、建档工作的意见》,各地博物馆都相继开始了建立藏品的总登记帐、编制藏品登记卡,建立一级藏品档案等工作,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藏品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藏品的数字化在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其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其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其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其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 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 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 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5篇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6]庄文静.博物馆藏品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中国文物信息网,2004-8-13.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引言

博物馆藏品作为博物馆核心的物质基础,代表着国家重要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藏品信息的管理是藏品管理的一种延伸,它担负着藏品来源、属性、历史价值、材质、保护记录、维护信息、研究信息等资料的管理。因此研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收集、整理、研究、保存这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实现博物馆藏品能被迅速查询、定位、维护、完好保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各个博物馆经济因素的不同,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各不相同。总体上来分析,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一)全手工管理

这种模式就是全部纯人工管理,从实物接收、鉴定、分类、入库、研究等,以及实物信息档案编写、卡片标签、历史查阅记录、研究信息更新等都采用纸质保存。这种纯人工管理模式不利于信息的共享、查阅,同时容易出现人文误操作、效率低的特点。

(二)互联网络管理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许多博物馆不再完全通过手工进行博物馆藏品种管理,同时出现了类似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通过收录国家博物馆藏品信息,同时也把民间私人藏品进行收录,在资源上形成了互相补充。但这种脱离实物的管理,只能对进行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而弱化了对于具体实物的精心维护与研究。

(三)网络与传播结合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博物馆管理技术、传播技术三种的综合,通过博物馆管理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研究、维护、保养,然后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珍藏品的信息化管理与记录,最后采用网络技术与传播技术实现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近几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同博物馆间信息是互相孤立,因而也形成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孤立。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许多藏品标本展出、保管等工作还都是手工操作。因为藏品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传统的手工运作管理必然会需要大量的人员,显著增加了藏品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除了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外,藏品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库房条件简陋

部分博物馆没有充分重视藏品的保管工作,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藏品库房管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博物馆部分基础配套设施落伍。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的藏品保管空间—文物库房。相对于藏品数量来说,文物库房面积明显不足。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根本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要求。

(二)藏品库设计问题

藏品库设在厢楼还是顶楼,由于受太阳光辐射,每到夏日,致使藏品库内温度偏高,温湿度无法调解。尽管个别库房配置了单体空调,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又缺少其他现代的必须保护设备,这就造成馆藏动植物标本、木制品生虫以及其他藏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三)保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藏品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

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本馆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出现脱节现象,不少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加上保管人员又时有变动,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三、改进藏品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

首先,藏品来源管理。在各种账目和出入库凭证中详细记录藏品来源。按照不同的藏品来源,实行不同的藏品账号编码规则。其次,移交入馆管理。藏品来源确认完毕后,保管人员持藏品交接凭证开展藏品入馆交接工作,认证清点移交入馆的藏品,在相关凭证上详细记录藏品的类别、来源、名称等属性,然后将藏品妥善运送到文物库房区。第三,库前整理和入库管理。藏品保管人员在文物库房区进一步检查、确认藏品在相关账目中录入的具体属性数据。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做好定名和鉴定,实测和技术处理,影像资料记录,藏品账目录入等一系列工作。第四,博物馆内清理管理。按照博物馆先行的藏品分类方法将入库藏品进行分类。综合考虑现行的藏品定名方法和每件藏品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进行文物定名。鉴定文物,仔细填写藏品鉴定意见书。开展必要的藏品技术处理工作,例如,简易修复、熏蒸、防锈以及除尘除垢等。对藏品进行必要的实测工作,详细记录藏品的完残情况、成色、重量以及尺寸等。采用绘图、摄像、拍照等方法,记录藏品的图像资料。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博物馆需要及时地将藏品的各项资料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必要的处理,生成相应的报表、图像档案、文字、卡片、分类账和总登记账等。第五,入库管理。只有上述工作完成后,才能办理正式的入库手续。第六,博物馆库内整理。编制文物分类账,建立完善的藏品档案,设置藏品存放的柜架,收集和文物相关的信息,并编制藏品修复年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藏品修复工作。

(二)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藏品通常只会存放在展厅与库房两个地方,并且很少移动。藏品管理工作较为简单,只要建立了藏品的档案、账目和卡,做好相应的保管与保护就可以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藏品开始频繁的对外展览,部分藏品经常在若干个地区展出,藏品的出库入库频率加大。经常移动的藏品不但增加了藏品遭受损坏的概率,而且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静态化的藏品管理工作,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博物馆展览的需要。因此,建立藏品动态化管理机制,加强藏品动态化管理,成为了当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对纸质类藏品的保管

我认为纸质类藏品的保管,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和保存的方法。要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采取密闭、通风及去湿、增温、吸潮相结合的方法,并配合除湿机、空调和干燥剂等手段,调控好库房的湿度和温度。保管员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拿取纸质文物,要避免经常移动。工作前洗手,操作时要戴棉质白色手套,以防汗、头屑沾污文物,拿取时动作尽量要轻缓,确保轻放。纸质文物的保护贵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只有防做得好了,才是抓住了保护技术的根本,才能减少治的任务。要特别注意防尘防污染、防霉防虫、防火防潮、防强光自射等。

(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静态展品为主体的陈列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形式,藏品说明牌只能承载很少一部分的藏品信息,难以将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充分展现,从而使得观众无法全方位了解博物馆的藏品,难以对藏品产生亲近感,进而和博物馆的距离越拉越远。但是,博物馆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后,藏品的展览陈列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大型博物馆运用了交互式、动感式、场景化的藏品展览陈列方式,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目前,对社会的影响和宣教服务等成为了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信息管理促进了博物馆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博物馆肩负着藏品公开展出、整理研究、科学保护等职责。为了充分利用藏品的价值,博物馆就必须解决目前藏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积极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将博物馆藏品管理推向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作者单位: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参考文献

[1]海.博物馆物论[J].中国博物馆.2011(01)

[2]王军.合法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J].新疆人大.2012(03)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管理 数字化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逐渐步入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各行各业也都在陆续的采用数字化手段完善自己的管理系统,其物馆的藏品管理也不例外。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业务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无论是做展览还是搞研究,自然都离不开藏品,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保管员们的工作效率,不但节省了翻看卡片的时间,甚至避免了对文物藏品不必要的移动,而且更加方便了馆与馆之间的信息交流。本文通过对藏品管理与数字化信息化的简单阐述,以及一些实际的经验,简单论述了藏品管理数字化的优缺点、建立信息数据库中碰到的失败教训,以及展望将来的发展方向。

1、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

最初博物馆藏品管理是一种纯手工管理。在这种状况下,博物馆藏品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手工流程,主要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其中实物管理是指每一件文物从接收到正式入藏,都要经过鉴选、登记、分类、拍照、清洗、消毒、修复、保养、入库、保管等一系列程序。而资料管理则包括所有原始记录资料的登记管理,包括馆藏文物的登记卡、编目卡、文物总帐、分类帐册、图片资料、背景资料、鉴定资料、研究成果、历年调用记录、保护记录等。手工藏品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如实物藏品不利于研究、资料的查询统计共享不易、规范性正确性无法保证、表现手段及地域单一、展品不可复制性等。目前,很多中小博物馆由于条件所限,还处在这种纯手工的操作流程中。

随着互联网资源建设的热潮,从本世纪初开始,一些官方的博物馆纷纷脱离了纯手工的实物藏品管理,开始相继推出了基于藏品管理系统的数字博物馆,这种利用互联网履行博物馆职能的新的管理模式很快受到了公众的欢迎。新模式不仅为国有博物馆所采用,而且也为许多收藏家和艺术品公司所效仿,来自民间的网上数字博物馆和私立博物馆与官方博物馆在资源上形成了互补,成为了互联网不可多得的数字瑰宝。当然,在这种状态下的藏品管理,主要以向公众宣传、展示的功能为主,而对藏品的研究、保管、教育等功能进行了弱化。

其实,真正的藏品管理系统应该是一种计算机科学、博物馆学和传播学科相融合的信息服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数字博物馆的持续投入,以及博物馆自身对全面藏品管理的需求,各省市博物馆陆续采用了国家文物局推行的“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并陆续将数据库一步步统一完善。

2、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信息的采集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对象是藏品信息,藏品信息的采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开始这一工作前,首先要确定“藏品信息指标群”,制定“藏品信息采集规则”,编制“标准规范的信息描述语言”。

⑴藏品信息指标群的确定

由于文物不仅具有一般实物所包含的性状、质地、重量、立体尺寸、用途等基本信息外,还包含了一般实物所不具备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科学内涵等特殊的信息。一件文物在藏品信息数据库中要反映的信息指标往往达到几十项甚至百余项之多。藏品信息指标群必须能够准确反映文物本身所包含的基本信息,还必须全面反映文物所涵盖的特殊信息。在未出台国家或行业的的规范性标准之前,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群的确定应当以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性文件为依据,结合行业习惯和本单位收藏品的特点来确定。

为了便于检索、统计,可将若干个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等级别,每一级指标下再排列若干类项。

例如,一级指标应集中反映藏品的基本状况,可称之谓藏品基本信息指标。二级指标可称之为工作信息指标。三级指标可称之为特殊信息指标。四级指标作为可扩展性指标。

总之,藏品信息指标群不仅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能够涵盖文物藏品的绝大多数信息,还要尽可能符合国内、国际博物馆界的行业习惯及其需要,以使其具有较普遍的意义,适应于馆际间藏品信息的处理和交换。

⑵藏品的计量统计

由于各博物馆藏品数量的统计方法不一,对单件、套件、附件、组件的统计单位和方法各异,往往造成文物数量统计结果不一致。所以,应当依据“博物馆藏品计数规则”,按照藏品的保管意义和统计意义,确定文物数量的计数原则和计量单位,以尽可能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程度。

⑶藏品信息的描述语言

藏品信息必须借助相应的检索语言和描述语言,才能得以记录、传播、利用。规范藏品信息描述语言,准确把握语言文字,针对不同的文物对象,使用标准的专业词语或传统的固定词语,来记录描述文物是一个合格的文物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功。

对于藏品名称、质地、工艺、纹饰等类的信息,必须采用专业的、规范的文字语言进行概念性描述。对于一些诸如藏品的流传经历、保存现状等用较长的文字篇幅才能表述清楚的信息,可以采用简明流畅的自然语言作表达性描述。

⑷藏品信息的采集录入

藏品信息的采集录入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工作。否则将可能出现张冠李戴或残缺不全的数据信息,使整个数据库的效能、质量大打折扣。

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过程必须精心组织、长远打算、科学规划、慎密安排。参与工程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扎实、慎重细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发挥效能,适应21世纪的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然而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漏洞与问题。

3、博物馆藏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其一,不支持产品的个性化配置,每个地域的博物馆藏品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然而统一的数据库统一了标准,统一了规范,这样的确方便了管理,但是无形中却忽略了地方的特色。其二,系统在互操作上设计缺失,在建立数据库初始,文字信息、图片信息是极大量的,在录入和校对的过程中,只能在一台机器上操作,这样给操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又不能有其他人帮助操作,这样不但加大了工作量还延长了工作时间。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不应该简简单单是文物实物的数字化,而是对馆内外有关文物有价值的图像、文本、影视、语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规范化的加工,集成海量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藏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业务的自动化、专业研究的科技化、社会服务的网络化、行政管理的系统化和知识信息的共享化,最终帮助博物馆在新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从“实物保管”转变为“知识服务”。

综上所述,实现藏品数字化对于博物馆馆藏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藏品数字化的道路是漫长的,要不断地摸索与完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数据库中不仅仅能看到馆藏文物的档案、图片,还能看到自然类标本的信息、档案。

参考文献:

[1] 邵海琴. 关于强化文物藏品数字化档案库建设的思考. 艺术科技[J]. 2005(1)

[2] 詹静. 试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 文物世界[J]. 2006(4)

[3] 刘若楠. 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 2010(34)

[4] 陶洁、李春晓.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 南方文物[J]. 2003(3)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思想观念;藏品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33—02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不能再生产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物品,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实物资料。因此如何保护好文物藏品,意义重大。下面就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弊端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日益重视,各地县级博物馆慢慢成立并逐步完善起来,但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在县级博物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1 文物藏品库房面积狭窄,设施简陋

从目前情况来看,县级文博单位一般都有文物库房,但面积狭窄,随着新增文物入库,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在各自适应环境下科学保护的要求;文物库房设施有存放文物的柜架和“三铁一器”的安全设施,有简单的防火、防盗设备,但通风、排气、去湿、防尘、恒温等设备缺乏,致使文物藏品因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自然破坏因素而向衰败的方向缓慢地转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如金属腐蚀矿化、丝织品粘连、书画虫蛀霉变、木质干裂糟朽、皮革脆裂、文献字迹模糊等。

1.2 分工不明,思想观念落后

县级博物馆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分工不明,思想观念落后。县级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往往属同一单位管理,工作人员少,且年龄偏大,所以分工不是很明确,缺乏专职的管理员。兼职管理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里,为了藏品安全,文物入库后,只要不被盗就完成任务了,对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了防盗,库房门常常紧锁,重要物品包裹严实,存放隐蔽,平时极少拿出来展览,平日里也极少进入库房,如果上级领导不检查,连防尘工作都懒得做,久而久之,一些文物藏品由于不通风、气温变化太大、空气污染等情况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还有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就是在资金方面总想“等、靠、要”,没有想办法从别的渠道筹取资金来弥补文物保护事业资金缺乏的空缺。

1.3 藏品管理技术滞后

一些经济困难的县级博物馆,由于缺乏资金购卖电脑设备和懂电脑操作技术的专职管理员,文物藏品入馆凭证、总登记帐、编目、建档等还停留在手工抄写阶段,虽然藏品信息在登记卡和入馆凭证上能找到,但查找藏品信息一定要靠管理员,其他人若要查找某件文物的相关资料,必须亲自到保管部去查阅;如果要看文物的外观,还需保管员进库房去查找,工作极不方便。况且手工抄写的资料,年代一久,纸质就容易变色腐烂,字迹也慢慢模糊不清,几年要重抄一次,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2 解决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弊端的对策

2.1 解放思想,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县级博物馆面积狭窄,设施简陋等问题,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要解决这一问题,县级博物馆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在资金方面老想着“等、靠、要”,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和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如:(1)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对县级博物馆事业的支持;(2)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加大产业的开发(如和旅游事业联合起来),获取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压力。

县级博物馆在争取资金后要加大对库房现代化保护设备的投入,以改善库房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对藏品损害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实用、经济。库房设备也应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虫、防盗和防污染等要求设计,其次现代化管理设备要齐全。

2.2 要善于发现现有人才资源,提高现有管理员素质

县级博物馆一直以来被称为“清水衙门”,单位条件、工作待遇相对较差,专业人才不愿来也留不住,因此,县级博物馆要善于发现现有人才,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思想方面着重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建业精神,博物馆管理员要热爱文物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严守国家秘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利用职权侵占国有文物,或将国有文物赠送、出租或出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工作中要严格尊重客观事实,保证材料正确可靠,核查时严禁虚报谎报。业务能力方面,着重培训他们使用现代管理设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技术和维护管理的能力,保证网络系统和各种现代设备的安全维护及正常运行。

2.3 改进藏品的管理方法

把传统的藏品管理改为现代信息管理,即建立资料信息库,使用电脑软件将藏片信息保存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库房的管理效率。一方面能方便快捷查阅、检索藏品资料;另一方面又可大大降低藏品的直接使用率,减少藏品的消耗。另外,还可以使工作人员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方位、保存现状、数量、出入库房的时间等等,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人员可以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藏品研究工作。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9篇

一、现代化藏品库房建设与库房监测管理

藏品库房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关系到藏品的安全,关系到藏品社会效益的发挥,现代化的库房建设与设备是科学管理藏品的必要条件。藏品进入库房后,加强对它的保护管理,防止有害物质对它的侵蚀,防止不良环境的影响,使藏品有一个良好的存储条件。《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和保管设备要求健全、坚固、适用、经济”。“库房应有防水、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房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并禁止烟火”。藏品库房建筑必须为藏品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保证藏品的安全、有利藏品的保护、便于藏品的日常管理和利用,以免人为或自然对藏品的危害,保证藏品不受损害。

由于文物藏品种类繁多,结构成分各异,所需要的保存环境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因物而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了保证文物能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得到安全保存,防止人为或自然环境对藏品的破坏。在对文物进行分类管理的同时,对文物结构形成,包括其材质成分、制作工艺等有关专业知识,要全面了解掌握。对文物所需保存环境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气候环境对文物藏品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撑握不同质地结构的文物藏品所需要的气候环境基础上,还要加强做好库房环境的临测。控制环境,加强对文物库房环境的监测管理工作,了解和掌握温、湿度、光线、有害气体的监测。藏品库房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间,库房内一天的温度变化不超过2―5℃,温度的急剧变化会导致藏品内部结构不稳定,引起物质膨胀或收缩。同温度相比,湿度(相对湿度)对藏品的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有机质藏品,对湿度比较敏感。经常性或定期对库房气候环境进行监测管理,运用有关气候环境调解方法可以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对气候较敏感的文物藏品,因气候的波动变化受到损坏,使文物藏品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应安全稳定的标准环境中得以保存。自然环境对藏品的侵蚀是非常大的。库房的温度、湿度、紫外线辐射、化学、生物学和电的活性同污物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一起形成了一个彼此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生活体系。温度过高,会使丝、麻、棉、毛织物和竹、木器等纤维质地的藏品中原有的水分蒸发,造成皮革制品变硬,编织品和纸张变脆,木制品干裂。湿度过大,会使部分文物发霉、生锈、腐烂;真菌和虫害就会繁殖,使金属器皿出现绣斑,漆变形、脱漆,书画生霉点,木质物品腐烂。湿度过低,则某些文物,如纸制品会变得干脆易折断,木制家具会爆裂、翘曲。文物库房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5―65%之间。光线中的紫外线对于博物馆藏品中一切有机物,如棉、毛、丝、染料等都有很大的损害,它能使物体内纤维老化,改变物体的坚固程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也能使文物的色素减退并腐蚀金属和石料。灰尘中的化学微粒能与有机质文物发生化学反应,对其造成损害。灰尘落在文物表面上,不但会改变文物外观色彩,形成污垢层,还会对文物造成机械性损害,同时灰尘中的微生物孢子在温、湿度适宜时亦会繁殖。气候的变化,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虫蛀鼠咬、霉菌繁殖,都会减少文物寿命。因此控制库房温、湿度,消除霉虫能够生存的环境,将库房全部实行密闭,隔绝日光对藏品的直接照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库房条件,使文物库房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光、防震、防虫、防鼠。并设有通讯、防火、报警、闭路电视监视等现代设备,使文物库房收藏环境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使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中,阻止或延缓其自然损坏过程。

二、建立藏品规章制度与藏品的科学化管理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准则。建立和建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博物馆管理的保证。藏品管理,在博物馆界是专业性很强、管理性很严的工作,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为的给藏品造成损失和危害将是不堪设想的。只有建立健全藏品科学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管理流程畅通无阻,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证藏品安全。建立建全文物库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藏品管理制度,是实现藏品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手段。是对藏品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管理的目地是为了取用方便。藏品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将使保管部门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无论是藏品保管部门,还是博物馆博物馆界的各位同行、各级领导,都应遵纪守法,模范地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及藏品管理的各项制度,使藏品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文物藏品管理范文第10篇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 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上一篇:母婴护理技术范文 下一篇:化工工艺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