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01:47:57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1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书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讲课时放该课的幻灯片以加强直观性。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看阅读提示、课下注释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3)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注音。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正音、正字;读熟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由讲、分析第1、2、3段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核舟记,即用文字记述用核桃雕刻成的一只小船。该文属介绍具体字物的说明文。

结合注释①弄清本文的出处及写作时代。

结合阅读提示,了解作者和对本文的概括介绍。

(二)正音、正字。

检查预习(出示投影片,为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贻有奇黍篛篷糁髯不属椎髻趾虞山

教师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投影片)

为宫室(2))峨冠()手卷)两膝衣褶甫

)曾不盈寸尝贻轩敞袒胸题名(题、提)壬戌(戌、戍)为楫(揖、揖)

还要往意通假字:诎()同屈”衡同“横”简同“拣”

(二)朗读课文

可单独读、领读、分组读,也可齐读。

初读:边读边识生字,读通语句。

再读。熟悉、巩固字的读音、了解课文各段所写的内容。

(三)理清文章结构

每个同学(或两人一组)在了解课文各段所写内容之后,思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讨论,归纳:

课文可分三部分。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细部

在串讲、翻译每一段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②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③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④提出写法上的特点如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及语言特色等。

1.读讲第1段(可一人,也可两人一读一讲)

同学讲后,教师补充、归纳。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奇巧、因势象形、贻、泛。注意:“曰”,这里可解作“名叫”。

重点虚词:

以:介词,用。为:动词,做,这里是“雕刻”“罔;否定副词,没有。尝:时间副词,曾经。盖:句首发语词。云: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核舟一:古汉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省略量词,即一只核舟。

内容要点:

总说,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

语言简洁、周密:“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

齐读、记忆、初背。

2读讲第2段课文(方法可同上)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有奇、许、轩敞者、相望、惨

重点虚词:

为:动词,是。覆之、闭之、糁之:“之都是代词,但指代不同。

内容要点:

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语言简洁:

“中”说明船舱的位置——一作者先介绍船的中间部分。

“八分有奇”、“二黍许”;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一

边读课文,边看幻灯片,记忆这一段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

问:“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响了什么?一

明确: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问: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讨论后,明确。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熟读、初背第2段。

3.读讲第3段课文。(边放幻灯片)_

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讪、历历

重点虚词: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助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明确:“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问: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明确: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熟读,按介绍的层次,记忆内容,初背。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2教时

教学重点

串讲,分析第4一6段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检查复习(笔答题用投影显示)

1.技课文的词语填空,并给该词注音和解释词义。

(l)_()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2)中_()冠而多_()者为东坡。

(3)_()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_()

(4)卧右膝,()右臂支船

2.口头背诵课文前三段并概括段意。

3.从“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两句,说说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有何不同?

(二)读、串讲、分析第4段课文

重点实词、短语:

横卧一揖、衡、若啸呼状(好像撮起嘴唇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问: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有趾的粗护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问: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明确:

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熟读第4段,注意说明顺序:先写中间一挥,再写左右Th舟于。初背。

读、串讲、分析第5段。

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

问: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同学们发言,教师补充,归纳。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

问: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明确,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最后看文章结尾,齐读。

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它意。)

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问: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

齐读(尽量背诵)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同学们讨论,然后归纳: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结合前面的分析,做课后练习一。

课上口头练习: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认真落实学校新学期教研工作目标,结合实际,以抓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学、教研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总体工作目标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提升语文教研组整体教研水平;3、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构建学习型团体。

1、学习是提升专业水平的基础,我校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内容:

学《语文课程标准》。本学期前两个月学习的重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每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并努力用课改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学名家教学实录(纸质)。名家教学实录对指导我们教学实践有很大益处,我们要将阅读名家教学实录作为经常的行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一位名师作为学习的对象,比如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于永正等。教研组还将组织教师观看名师课堂录像。

学身边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身边名师具有更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景山分校语文名师众多,我们要发挥这一优势,邀请校长、校长助理或王主任为我们上示范课。

教研组提倡教师阅读一定量的语文教学著作或论文,并在自己的教育博客发表读后体会。

(二)、规范、优化教学各环节,讲求实效,努力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简单讲就是教师“讲、练、测、辅”的过程,教学过程重在细节,细节成就优秀。

关于备课:

(1)、资源准备:教材、教参、课外资源包括网络、工具书、课程标准

(3)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形成教学思路,确立教学设计,并最终形成教案(教案可以是纸质稿也可以是电子稿、教学后记可以发表在自己的教育博客)

要求:备有效课、备优质课。鼓励年级“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备课模式。

关于讲课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实验室。本学期我们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作为我们语文组教师课堂追求的理想课堂目标。教研组的汇报课、观摩课、推门课都尽可能朝这个目标努力。全体教师还要努力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诵读能力、课堂教学语言、课堂应答语、板书、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调控课堂能力)

关于练习

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点。相关要求如下:

一、作业种类(黑体字部分为各年级均有,非黑体字为三年级以上有(含三年级)。)

1、同步练习。2、习字册。3、日记。4、读书笔记。5、单元试卷。6、背诵。7、大作文。8、手抄报

二、作业统一要求

1、用笔:同一次作业用笔颜色统一,同一种类作业尽可能用笔颜色统一。

2、书写:端正、规范、工整。

3、更正:老师标示的错字词要及时更正,一个错字或词语写两遍。

4、家长签字:习字册、练习册、试卷交家长签名。

三、具体作业要求

1、日记:时间、天气、内容。手抄报大假期、黄金周布置(主题明确、布局合理,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有家长评语、有班级、有主编姓名。四年级以上a3纸,四年级以下a4纸)

2、读书笔记:书名、作者、好词摘抄、好句摘抄、好段摘抄、感想。(可灵活掌握)

3、大作文:每学期大作文次数不少于教材单元数,三年级以上为必做作业。

5、背诵: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要求学生一定要过关。过关要签名(家长、老师或班干)

6、课堂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课堂教学要与练习对接”,课堂要安排一定时间当堂练习。

四、表扬和处分

1、本学期在段考前后举行作业标兵评选活动,具体通知定

2、作业不及时交的同学,第二天要利用时间及时补做。作业态度不端正的同学,作业要求重做。

五、作业批改

1、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错误要明确标示。杜绝作业批改知识性错误。

2、要求细批细改。对的划勾,错误的划点,杜绝大勾大叉。

3、作业批改标准程式:正误标识、等级、日期、批语(批语有针对性,要求人性化)

关于测试和辅导

单元教学结束后都要组织一次测试,测试具体时间由教师安排,测试必须全批全改,并做好分数登记。测试卷要求家长签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学生个别辅导,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关于教学常规检查

1、作业检查:定期检查为全班上交。备检作业为同步练习、习字册、试卷、日记、读书笔记。检查形式为教师互检;不定期抽查两次(段考前、段考后各一次,每班按通知上交,教研组检查);优秀作业评选(段考后,具体由通知定)。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少教多学" 备课 教案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去教,强制灌输,而不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事倍功半;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语文,让学生每天都盼望着上语文课,那么教师教给学生十分,学生可能会学到十二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重视课件的制作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幼,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课文的语言之美和结构、思路的奇妙之处可能感受不深,但是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图画形式却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吸引力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必然在下面昏昏欲睡。如果能穿插一些活动,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男女生朗读竞赛;对于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对《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模仿核舟中的人物摆动作。活动形式多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到课堂上了。

三、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准备一些轻松幽默的俏皮话,用来调节课堂气氛

使用一些这样的话可以有效化解课堂中的沉闷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有些老师天生幽默,课堂幽默招手即来,但对于平时不善幽默的老师来说,这样做就是在备课阶段必需的了。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笔者经常强调,仅凭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限地教,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采取措施,把这一目标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阶段中,从以下几个环节努力。

1.课前充分预习

学生如果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具体扎实的预习,许多基础的东西已经在课外消化,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提升拓展,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那么课堂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基础知识,导致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但这里又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许多教师往往是在上完前一篇课文后,在下课时随便说一句"把下一课预习一下"就走出教室。这样布置预习作业丝毫没有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朗读课文以及方法,要学会哪些词语、了解课文的哪些内容、摘抄精彩片段等。这样的预习要求既便于学生操作,又便于老师检查监督。当然,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如此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提前做好准备。

2.课堂巧设疑问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45分钟的课堂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现在初中阶段每周排6节语文课,去掉两节作文课,阅读教学仅有4课时,按进度大约要上完两篇课文。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惜时如金,充分利用。要在备课时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不能太多,太多则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进度无法完成;(2)问题不能太难、太深,要让学生觉得能够完成,否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3)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积极思考;(4)问题要有延伸性,要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土壤中。

3.课后巧设作业

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成果巩固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实现"多学"目标的重要渠道。作业的布置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延伸性、训练性。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把知识迁移为能力,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类文阅读训练,也可以布置对课文延伸理解的问题,比如学完了《孔乙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之后"为题为课文续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布置一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作业,比如学完了《隆中对》,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诸葛亮的对联、诗歌、故事等。学完了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拍摄自然景物,然后配上恰当的古诗词名句。这些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不论怎样,都会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传统的教案重在对文本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综上所述,"少教多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备课思路有了很大革新,因此,教案书写也要有全新的方法。在写教案时要淡化对知识的分析,对知识不能限定答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要扩充学生活动的内容,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增强方法的指导。要注意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土壤中,要能体现出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与学;方式与策略;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62-02

一、双案教学:教案和导学案实现教与学的双边统一

1.教案:为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预热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方案,因学科的不同,教案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教师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一种意识:教案的设计应当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怎样可以把教案做得更好?第一步:对有特色的课例进行评析。近几年来,有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等相关资源,教师可以对这些进行观看并对其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教案的设计提供深层次的思考。第二步:新旧对比,集体教研。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教师要全面挖掘新旧教材间的差异,集体研讨,切磋教学艺术,发挥群体效应。第三步:设计灵活,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尝试操作各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教案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1]教学过程是真正的师生互动、学生自由探究、积极创造的过程,而不再只是教师的包办和代替。开放性的形态,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2.导学案:为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探究提供宝贵资源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中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有助于教师在上课进程中科学调整教学计划,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模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全新的时代,学生自身受时代的感召,也在呼唤一种自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模式。导学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只有带着自己的困惑和思考走进课堂的孩子才更能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让学习的过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学科整合:多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也绝不是孤立的,它更需要多学科之间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不断适应新课程的标准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1.中文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的抽象表达形式,谨慎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直观抽象符号之间的链接,不仅有利于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新课程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在数学的教学中若以古诗词作为切入点,那定是画龙点睛之微妙,数学的课堂也可以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请看下面一首诗:“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什么呢?这其实是一道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学生当然迫切希望知道答案了,那就赶紧弄明白等比数列求和是怎么回事。再如,平面和直线垂直可以说“大漠孤烟直”,圆和直线相切可以说“长河落日圆”。此外,异面直线不可能共面,公垂线段是异面直线的最短距离,学生总是记不住,可以用一首小抒情诗来形容“你和我是异面直线,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走到一个平面!无奈只有寻求你我的最短距离——公垂线段!”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关键的是要“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文学化的数学陶冶了学生的性情,让数学教学也多了一份生命化、人文化的内涵。

2.数学和物理的彼此融合

物理学科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数学和物理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数学和物理的交叉点,以数学为载体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将数学分步计数原理和分类计数原理与物理中的串联、并联电路问题结合起来,使原本抽象的数学计数原理问题直观明了,再配以图片,可谓“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理解记忆就轻松多了。再如,在学习圆锥曲线时,抛物线有一重要性质: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抛物线上的一点反射后,反射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探照灯就是应用这个原理设计的,应用抛物线的这个性质,也可以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的光线,经过抛物面的反射集中于它的焦点,应用这一原理设计了太阳灶;椭圆和双曲线的光学性质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计中。如电影放映机的聚光灯有一个反射镜,它的形状是旋转椭圆面,为了使片门处获得最强的光线,灯丝与片门应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处,这就是利用椭圆光学性质的一个实例。数学对于物理有很深远的影响,有的数学问题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而有的数学表述方式也是因为有了物理理论才有了意义。

3.学科整合中的时代气息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新课程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基本关系,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学科整合也要与时俱进,才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把自己的学习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走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大教育。如在讲椭圆时引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2008年9月25日21时04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多人载人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知道‘神舟七号’飞船的飞行轨道是什么样的吗?”[3]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讨论,自发探索解析几何的神奇,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引导了他们对当下时代热点时事的关注,让学生对解析几何不再畏惧。这种整合思想也将会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深造也是颇有益处。

三、知识与实践: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此,笔者想以多年的数学教学为例谈一谈,怎样让知识走进我们的生活。数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常觉得高中数学难。的确高中数学有难度、有广度、有深度。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笔者采取以下方式: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数学

笔者会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考察。如到邮局或者信用社了解分期付款是怎么回事,去观察身边的各种建筑物结构,身边生活用品的结构等。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2.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将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引进课堂,创设一个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笔者在讲指数函数时会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有一张无穷大的纸,对折再对折你可以连续折叠100次吗?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纷纷拿出纸来折,还拿出计算器来算,接着问折100次需要多少张纸啊?学生算完才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不可能的。又问那么折叠X次是多少张纸呢?自然就引到了指数函数,还有细胞分裂问题也是很好的情景。又如,讲抛物线时会举投篮,掷铅球时篮球、铅球的运动轨迹;再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举例测教学楼,旗杆的高度。这些例子就在学生身边,原来数学也在我们身边。

3.注重实践操作让数学形象化

学习活动就是脑、手、眼协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容易掌握。其实,学生喜欢自己制作,自己发现,也爱探索,所以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再加上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也倍增。如在讲空间几何体结构时,几何体模型都是学生自己亲自做的,他们用身边的废旧纸壳,空矿泉水瓶子,铁丝,包装盒等做出各种各样的几何体。在制作的过程中培养了立体感,使得枯燥的理论有了活的载体,在操作中提高了团队精神,培养了创造力,让学生智慧的火花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改变生活的质量

在讲圆的标准方程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用品,想想自己身边的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圆会怎样呢?学生们的思维极其活跃,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我们的交通会瘫痪,有的说信息通讯工具无法用了……学生讨论后,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没有圆我们要回到原始社会了,原来一个小小的圆对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响,数学真是太神奇了。

综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新课程改革是对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修正,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方式,对我们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更要努力学习,精心备课,不断实践,积极参加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国内学术交流,内地短期进修等,在提高专业教学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教与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快乐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丁兆稳.情商培养与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月刊,2001,(11).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取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内容繁多,老师不可面面俱到,所以需要做出一些大胆的取舍。例如,对课文的大胆取舍、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和板块的重组。对课文的大胆取舍就是一些经典课文必须精读,其他类型的泛读或略读即可;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去掉多余的环节如字词的预习,另一方面是去掉肤浅的疑问如一些无关紧要,与内容无关的问题;板块的重组就是对一些类似的文章进行组合;取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能够更高效地学到有用且实在的知识。

一、对课文的大胆取舍

首先,上课堂之前要对课文进行筛选。“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语文老师教书普遍的两种方法。照着课本读,照着答案念,给同学灌输的是书本上固定的知识,也是一种“死读书”,这就是“教教材”。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自己去学,自己探索,把课本学活,老师只是一位引导者这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教师的职责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自己去学。因此,教师需要一套比较适合学生的教案,教案是使语文课堂活跃、有趣、生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便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课文的选择,选文对是否能高效利用教科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经典的课文,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课文;学习经典知识和技能。

二、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

对于识字的环节需采取不同的取舍。对于课文后列的一些只需读准字音的生字,教师就可以当作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的同时认读生字,在课堂上,通过朗读的过程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发现错误,及时地进行正音,增加学生对正确读音的记忆。省略一味地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这样会大大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前已经掌握但不会写的生字,通过多次的接触也会写了,甚至明白其中一些生字的意思。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和流畅性,教师应对依据实际情况对课堂上的一些环节做到合适的取舍,让课堂变得简洁明了,学生知道重点所在,不需要老师刻意点拨什么是重点。比如,新课与以前学知识不太衔接,对旧知识的复习这一环节就可以省去;旧知识要在不知不觉中插入这样会引起学生注意并会与新学的知识做对比,印象会很深刻,效果比生硬的插入要好得多。生硬的插入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和分散注意力。这时的导入环节就不必存在,一定要省略。

三、板块的重组

教学的要求因选文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可以重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文言文教学,体现的“温故知新”教学特点。教师经常把类似的几篇文言文组合,通过对比学习,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孔乙己》《范进中举》《核舟记》这三篇就可以组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加深印象,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有更高效地学到有用且实在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合理适当的取舍。

参考文献: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心中有本 弹性预设 服务课堂

前些时间,第五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拉开了帷幕,作为评委之一的于丹,对于比赛有一句精辟的点评让人记忆犹新:赛前准备和赛场即兴发挥,都是成就一场精彩赛事的重要因素。正如教学上的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两者是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精彩与否的重要因素。从某种角度讲,课前预设是课中生成的基础,因此做到在备课中进行有效预设,为动态课堂服务尤其重要。本文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对这个问题作了些思考与探索。

像赛前要充分准备一样,教师课前都要精心编写教学方案。而一提写教案,长久以来除了备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度、重点、难点之处,还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的答案、准确计算每一环节时间分配,使课堂在教师的掌控下有条不紊。这样的备课模式所产生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地遭到质疑与否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这段话明确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师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解读,也往往由于师生个体差异的独特体验,使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相当的偶发性、突发性。因此,再怎么精密的教学方案设计,也无法预设课堂内可能发生的一切状况,所以教师的备课预设不能是“死”的一环扣一环,课堂也不会是我问你答,我教你学的程序化。教师应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备课预设,为动态课堂服务。

科学的预设应是一种类似于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为现时的、真实的动态课堂预留有效的弹性空间。下面具体分析备课中如何做到有效预设为生动精彩的课堂服务。

1 心中有本,弹性预设

“预设”的第一要务仍是读文本。教材的设置安排对基础知识和人文价值都有规范的逻辑关系,任何预设都不能偏离文本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深入对文本进行研究,以发现文本中蕴含的三维目标的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包括时代精神、人文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篇章的把握与诵读等;学习方法的生长点,如揣摩词语的言外之意的方法,质疑探究的方法等。”[2]才能拓展一个充裕的空间,使预设紧紧围绕着文本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而显示灵活性。

1.1 针对差异,预设个性解读

我们知道对文本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和思考,有所感悟。”[1]这样一来课堂就变得复杂起来,为此,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应尽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文章易产生个性解读点进行研究,设计多种解答思路,为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预设弹性空间,留出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

1.2 预设“动情点”,挖掘文本价值内涵。

文为情发之物,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使读者阅读后产生共鸣的“动情点”。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文本“动情”时,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容易生成新的、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弹性预设时,需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设计出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

对上述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如下:

例一、在教《斑羚飞渡》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从中得到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启示。有鉴于第一课时中,当学生读到孤身的镰刀头羊昂着头跳下悬崖那一幕时,不禁表示出佩服和同情,备第二课时,我将这一幕作为文章的“动情点”,启发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并且利用学生喜欢动画片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拟人化问题:假如你是那只镰刀头羊,能开口说话,此刻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如果人类再肆意捕杀动物,最终地球上将会剩下孤零零地人类自己。

我继续启发道:“联系一下生物知识,当生物链遭到破坏甚至摧毁,人类能继续生存下去吗?”我还列举了准备好的一些有关人类破坏自然的实例和环境污染的清晰数据……

于是,学生又答道: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动物,还要珍惜其他的资源,这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显然,从羊群联想到整个动物界,从猎人的行为反省到人类的劣迹,再从捕杀动物到破坏生物链,从而意识到众生皆平等,共同拥有地球村……,学生们已经动情,教学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

“同学们还有哪些的见解?”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动情点”,进入弹性预设的教学空间。

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说道:“若我是那只镰刀头羊,我会骄傲地对猎人说,你们没想到我们竟会用牺牲一半羊群的生命来挽救另一半吧!也许你们自认为是高等智慧生物,但在很多时候还不如我们团结,不然就不会爆发世界战争了。”

这个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外,他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拿人类与动物进行比较,以动物朴素情感的惊人之举,反衬出人类某些复杂私欲的丑恶,既新颖独特又很深刻。他的个性化的见解,在我的预设之外,我高度地认同,并给予表扬,并且趁热打铁归纳总结了文章的两点启示:①人类应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取环保措施;②人类应该深刻反省,在面临灾难时,克服自私和贪婪,勇于牺牲,团结应对。

以上案例可以看到:课前的备课及时总结上一节课的情况,在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出“动情点”,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假设性问题,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特别要寻找、发现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不以‘传输情感’而僭越语言的学习,也不会为习得语言技能而无视文本所承载的作者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的观照和感悟,”[2]来预设弹性空间,师生共同挖掘延伸了文本的价值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精彩生动起来。

2 弹性预设为动态课堂服务

为使弹性预设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本,还要立足于满足动态课堂的需求,在预设方案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应该看到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控制、活动量的设置、度和面的把握、甚至活动形式,都有可能需要临时生成,就像赛场的即兴发挥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预设其实也是动态延伸的过程,备课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我们预设教学目标,只是基本的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只是基本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也只是基本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3]所以,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在备课中应以教学目标为主及时调整、修正教学方案,使弹性预设为动态课堂服务。

例二、教《核舟记》时,文本对核舟中坡、鲁直和佛印三人惟肖惟妙的姿态进行了细致描绘,反映艺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上第一课时,我检查学生昨天背诵的情况,便发现多数学生对文中描写三个人站立姿势、肢体动作时的顺序易产生混淆,成为背诵的难点。按以往做法有可能采取死记硬背等措施。这次,我根据初中学生抽象能力较弱的特点,在第二课时的备课中及时对预案进行了调整,为这个难点预设了弹性空间,临时增加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扮演各角色并表演其动作,借此来帮助他们记忆。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各自挑选喜欢扮演的角色;

第二步,我让学生观察并归纳课文中的描写顺序,提示:

(一)描写人物的顺序

段落第一句是总说。顺序是先写坡-再写佛印-最后写鲁直;后面是分写,顺序为先写坡-其次写鲁直-再写苏鲁二人-最后写佛印。

(二)描写人物姿态时的顺序

苏:从右手写到左手

鲁:从左手写到右手

苏鲁:从右足写到左足

佛:先写右膝、右臂-再写左膝、左臂;

第三步,让学生四人为一组,一人解说,用原文来叙述三人泛舟的情景,另三人分别扮演坡、鲁直和佛印,根据解说,借助想象,将文字转化为行为演绎出来。

第四步,表演结束,请两组同学上台汇演,并评比出最佳表演奖、默契奖和组合奖。这样的活动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到活动结束,学生们基本上弄清了描写的先后顺序背诵出原文,轻松地解决授课难点。

以上案例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堂反馈的学生信息,对不吻合教学实际的预设及时进行调整。这次在朗读、复述、表演、背诵等这些语文课堂中最基本也是最富弹性的实践活动中,由学生们到台前唱“主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催发灵感,使原本机械的背诵检查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智慧和活力,使调整的弹性预设为实现动态教学服务,很好地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3 结语

通过以上两例教学实践分析说明,课前精心细致进行弹性的预设,是课内的精彩生成的奠基石。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4]而这种教学设计正是得益于备课中弹性的预设空间。

综上所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做好弹性预设为动态课堂服务,对教师的备课写教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弹性预设时做到,①备文本。必须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体验,才能架起文本和学生生活的桥梁,[5] ②备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情感和经验出发,针对差异巧妙地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动情点”的空间,引发他们的思想火花。③备智慧。在弹性的预设空间内,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随机调整和修正原先的教学方案。

当然,我们也该清醒的认识到:即使是名师,其教学经验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长期的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追求课前预设的精益求精,使弹性预设更好地为动态课堂的精彩纷呈服务,实现教学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 2001

[2] 胡明道.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 中学语言: 上半月. 教学大参考, 2007, (1).

[3] 周建秋, 李秀珍. 基于弹性预设下的生成式教学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 (3).

[4] 叶澜.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 1997, (9).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7篇

摘要:有趣的生物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课堂教学原则的。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但是高中生物科目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加上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的相对薄弱,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高中生物教学,就必须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字:高中生物 科目 教学 兴趣 激发 经验 心得

一、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其次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巧用比喻: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利用科幻。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再次教师要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亲其师则重其道”,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效果。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教学中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这也是高中生物课改教学的一大教学指导理念,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比如在《细胞增殖》这一节教学中,我用硬胶片,小磁铁,针线,做成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让学生把自己的课桌当成细胞,就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中,边学习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主要变化,边动手摆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难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能真正的掌握细胞增殖的过程变化,再比如用染色体模型去解决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变化的一些习题也不适为一种好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因为这的确很有必要。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音语调、优雅的手势仪表,无疑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文艳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生物学教学》 2007 第7期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8篇

说明文的教学

二、研讨目的

说明文的“枯燥”,是因为它一般只有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这类课,往往上成科学课,或是上成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致迷失语文的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对本主题相关资料的搜寻、整理和学习,同过“一课多磨”或“同课异构”的反复操练,达到掌握说明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使课堂既有说明文教学应具有元素,又不失浓浓的语文味,打造尽可能漂亮的说明文课。

三、研讨过程与收获

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万里长城》。

这堂课,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可以比文本更有诗意。课堂上,老师要用诗一般的情怀,歌一样的语言,去承载学生的生命长城。

具体地展开,即“好课三味”。所谓好课,要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上出“语文味”?

2、资料学习

a.《“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关于“语文味”的一些界定:

“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语文味”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b.《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这个材料,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不是德育课、美育课、思维训练课。说明文教学中,过分关注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自然课的现象。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合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和语感来。

3、扎扎实实的磨课。

理论的习得并非能力的真正提高,得在课堂这块舞台上反复操练,才可能将辛勤的汗水凝固成丰硕的果实。为此,我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扎实有效的磨课。

最近,各种活动不断:大会小会频繁、抽查视导忙乱。戴老师向大家展示的《秦兵马俑》一课,我们依然毫不怠慢,事先抽出时间进行了认真的试上与听课活动。

再拿《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来说吧,沈诗红一人就上了四回。

(1)初稿

当沈老师有了初步的备课方案后,我们教研组专门利用时间进行讨论研究,梳理出一个当时认为比较合适的上课思路。

(2)第一次试上

效果不错。但是,我们教研组每个成员仍然群策群力,各抒己见,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付出热情,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教研活动记载簿上写了近三页纸的讨论稿时,教案第二稿有了雏形。与第一稿比,对文本的解读(尤其课文第二自然段)、重点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入。

(3)第二次试上

教学流程的大环节处理得相当不错,音乐、图片等的合理运用烘托了气氛,激发了学生情感。本着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我们的讨论内容在会议记录上写了整整三页:除若干细节外,稍大的改动是2、3、4自然段与5、6自然段分别采用细品慢嚼与放手演说的方式教学。至此,第三稿方案初步形成。

(4)第三次试上

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老师精当的指点、精妙而诗意的导语,换来学生对文本精深的理解和精彩的朗读。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密切配合,老师得心应手。这是一堂相对完满的课。然而,追求卓越的意识,使我们再一次围坐一起,精雕细琢起来:一句句子的独特语气、一个字词的多种预设等都再三推敲,直至教案第四稿浮出水面。

(5)第四次上

经过这么几轮的磨课,沈诗红老师驾轻就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详尽而丰富的资料补充,使学生恍如穿过时空隧道,来到18世纪的维也纳,聆听欧洲古典音乐最初的梦想;斟字酌句,使平面的文字立体起来,一条条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一座座古朴的音乐家雕像,友好地出现在孩子的想象世界里;伴着悠扬的旋律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把所有同学和听课老师的心激活了,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的蓝天,陶醉在掺合着花草芳香的晚风里……真是一堂熔书卷味、语文味、人情味于一炉的好课啊!

写到这里,我很想代表我个人,也代表我们教研组全体老师感谢学校领导,感谢你们组织的各种活动,使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提高,使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使人与人的情谊更深!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9篇

**军区**站,成立于20**年**月,成立以来,该站始终注重提高全站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该站党委立足新建实际,本着以教育促任务的思想,紧紧抓住“深入学习理解和自觉培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促进任务圆满完成”这条主线,组织引导官兵把功夫下在“真学”上,把重点放在“真懂”上,把成效体现在“践行”上,教育引导官兵努力争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实践者,探索出一条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思想和行为的新路子,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主阵地”,在集中授课中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抓好学习理解,需要逐条逐句学,从掌握基本观点开始。为此,该站安排3名站常委和2名基层领导上台宣讲辅导,重点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等讲清楚,把普遍关注的问题讲明白,把精髓要义讲深刻。为真正把课讲好,站党委组织参加授课的几名同志依据参考材料组织备课,对各自专题需要讲清的理论观点、解答的疑难问题,以及如何联系实际把远的讲近、把虚的讲实、把深奥的讲通俗等,逐一进行了研究,分别写出了详尽的教案。上讲台前认真组织试讲,确保每一课教员讲得清楚、官兵听得明白。授课过程中,授课的同志紧密结合使命任务,紧密结合形势发展,紧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辅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讲清了重大意义,讲透了基本内涵,讲明了实践要求,使广大官兵听后普遍反映好理解、烙印深。

用好“主渠道”,在日常行为中养成。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只有点滴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内化为政治信仰,外化成自觉行动。为此,该站组织开展了“测控歌曲唱起来、战斗标语挂起来、主题广播响起来”系列活动,政治处精选了忠诚之歌、航天测控兵之歌等体现测控官兵价值追求的5首歌曲,组织官兵以歌咏志,以志导行,让大家在唱响战斗歌曲中感悟航天测控精神。坚持在集合站队、点名、看电影、教育前把军人核心价值观之歌唱起来,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修正了价值取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弘扬“主旋律”,在军营文化中塑造。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该站坚持用历史印证、让事实说话,充分利用驻地的“红色资源”教育部队,把课堂搬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让老红军讲革命传统,引导官兵走进历史感悟军魂,深扎当好新一代举旗人的思想根子;重温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千年梦圆的壮举和基地为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亚丁湾护航提供卫星保障的事实,激发了官兵精忠报国的内在动力;组织观看“撼天记”等影视片,引导官兵从国防和军队建设跨越史、航天测控事业发展史中,铭记使命职责,争创新的荣誉。同时,该站还在营区主干道立起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宣传灯箱,办公楼前挂起了激励官兵斗志的名言警句和标语口号,在政工网上开辟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专题栏目,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浓厚氛围。

创新的教育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广大官兵牢固树立起了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坚定了献身我军航天测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区域;有机适应型组织;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6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是要通过每一所学校的具体的内部改革,基于每一所学校自身的发展而实现。基于学校的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符合学校发展的趋势,才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如何改革校本教研制度,把学校构建成为一个有机适应型的组织,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基于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对构建区域校本教研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有机适应型组织在组织结构、运转方式、人际沟通和评价管理等方面都与科层制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从组织结构方面看,它具有临时性,组织有项目小组构成,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会根据情境和任务随时变化,因此其适应性极强,可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从运转发生方面看,它是围绕着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开展工作的;从人际关系方面看,它强调组织成员的彼此信任;从管理评价方面看,它强调根据技能和专业训练进行横向的评价。

二、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以实验校为试点,大胆构建新的校本教研机制

近一年多来,我们根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专项课题的指导精神,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有代表性初级中学为实验学校,尝试以校本教研制度的变革推动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实验学校――汝州市第九初级中学,位于美丽的汝河南岸,南洛高速引线的西侧,占地约50亩,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是汝州市教科研基地学校。该校教师结构比例相对比较合理,课程开设全面,管理相对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初级中学一直处于前列。

根据构建新的校本教研机制的目标任务,我们认真分析了校情,明确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方向和思路,结合永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经验模式,立足实际,确立了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和进行校本教研制度探索的发展道路,在反复酝酿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调整学校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达到资源交流共享

一是利用暑假的有力时机,对学校教学楼各楼层所属的小办公室进行改造,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促进教师之间沟通学习;二是学校要求实行集体备课,错时段规定了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时间,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名主笔教师执笔备课,形成主教案,再由几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进行微调后形成实用教案,按照实用教案上课后,再进行课后交流总结,达到资源共享。

2、建立统一的教学制度,统一安排课表,统一进度,统一布置作业,统一实用错题本

在课表安排上,与集体备课相适应,尽可能在同一时间安排同年级各班同时上课,从而保证各班教学进度、作业布置、批改都及时同步,各时段同级科教师基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借鉴永威经验,各任课教师统一讨论确定作业任务,安排给各班课代表负责,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教导处、学校包科领导层层把关落实,结合学生统一使用的错题本,及时记录掌握作业出错的情况,及时检查订正。

3、建立统一的学生学习小组管理制度,各班统一划分学习小组,逐人编号,竞争合作,共同提高

全班学生每六人安排为一个学习小组,按入班成绩逐层次统一划分,每组分别设正副小组长各一人,全班每组每个学生统一编号,分别为一至六号,各组组长、副组长、每组同一号学生之间应为平等竞争关系,同小组组员之间应为合作交流和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关系。5、建立学习评价制度,设置班级“四清”公布栏和记录表,统一安排“四清”时间,留给学生把关提高的空间

所谓的“四清”,就是指平时的学习任务要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学校统一安排在每个班级教室的后墙上,分学科设置“四清”表册,各班学生按小组和序号统一印制表册,表头按学科学习内容明确“四清”任务,完成任务的学生由老师或课代表在学生名单后表格内进行记录,可以打“√”或简单评价为“优、中”或“差”,得到差评不一定是没有完成任务,可以理解为完成任务的质量,是一种督促和激励的手段。

6、建立考试分析总结制度,各班统一安排检测,做好试卷分析,及时发现共性问题

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自主安排或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学习检测,检测后各班任课教师要在本班和备课组或学校教研组分别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反思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策略。

7、建立班子分包责任制,层层落实

由校长、副校长亲自参与,包科检查各级各班学生的学习、检测和任课教师的工作情况,安排组织学科交流和外出学习等,及时利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教研活动,作业备课情况检查通报等形式,通报各种情况,检查督促各项工作。

8、建立校园博客网,利用各种交流形式,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发展

如省市领导教研视导、学科交流、家校博客、家长会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性地开展工作,激发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试点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为研究重点,认真分析经验,查找不足,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实现了全面的校本教研改革创新;二是调整学校教研组,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发挥了教师之间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四是通过实践,检验了校本教研制度的适切性

然而,我们还发现,目前我们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实施至今时日尚浅,缺乏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明显提升的成果检验;二是个别老师在参与教研活动中还存在顾虑,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使得有些工作流于形式;三是有些学生基础太差,不能及时过关提高,培优补差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四是有些学生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对学校的工作缺乏支持与理解,甚至有怀疑和抵触情绪,需要加强沟通等,这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查找根源,努力寻求改进措施,尽快补充完善。

上一篇:找春天教案范文 下一篇:望海潮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