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核舟记》教学文本深究的关键字

时间:2022-06-19 12:12:33

泛:《核舟记》教学文本深究的关键字

初中文言文教学往往停留于字面理解,作“表面滑行”,经典作品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教学只是走近文本而非走进文本。如何引领学生沉潜到文字深处,与经典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是文言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核舟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雕刻家对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尤其是对“泛”字的艺术化呈现,堪称精妙之极,传神之至。在教学过程中,此“泛”字是引领学生沉潜到文字深处的关键。

“泛”意为乘船浮行,也就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后赤壁赋》),它包含着苏轼游赤壁时的自适与悠然,自得其乐的惬意,以及豁达超拔的洒脱。这也是“大苏泛赤壁”成为文坛千古佳话的重要原因。这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要通过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小小的核舟上表现出来,实为不易。王叔远巧妙地设计了人、物并赋予他们神韵,极为传神地表现了“泛”中所包含的精神意蕴。

一、亲近文本,迥异的神情流露“泛”

初读文本,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核舟上的五个神情迥异的人物。艺术品强调的是摇曳多姿,试想,如果佛印也与苏黄一道共阅手卷,那么画面就少了一分谐趣,少了一分随性,变得呆板了。核舟让苏黄的专注与佛印的随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各得其乐,自适其适的心境,他们人人各异的性情态度跃然眼前。“泛”中所隐含的闲适通过画面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雕刻家如此煞费苦心,巧妙构图,其用心精巧可见一斑。

情态各异的,还有船尾的两个舟子,这不仅是让“大苏泛赤壁”显得更加真实可感,而且还另有深意。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神情与苏、黄不属。”这个舟子动作粗犷豪放,苏黄精美的画卷,赤壁如画的山水与他毫无关系。他可以随意而为,让身体处于一种最舒服的状态,甚至可以做出“右手攀右趾”这样看似不雅但却是最放松自由的动作。或许是因为此刻“大苏泛赤壁”的闲适、自由、随性已在无形中感染了他,他无需考虑将船划向何处,只需将船托付给江上清风,“任意东西”。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个舟子全神贯注于茶炉,神情平静安闲,在静对茶炉之时,或许他已神游千里,或许他已在不知不觉间跌入了“大苏泛赤壁”的诗意境界。两个舟子一动一静,一个放松,一个专注,两人相映成趣,又与船头的三人遥相呼应,你会发现,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安然沉浸在各自或雅或俗,或宁静或安闲的世界里。整个核舟因为这种意蕴而浑然一体,“大苏泛赤壁”的神韵变得更加生动可感。

这是初读文本之后,应该体验到的“泛”。

二、深入文本,随性的动作演绎“泛”

如果只是停留于他们的神情、样貌,就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们继续深入文本,依然扣住“泛”字做文章。这五个人物之中,提到随性,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佛印。坡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奇闻。比如泛舟湖上“尸骨”哑联;比如金山寺里玉带换袈裟等等,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智慧无边、潇洒至极的僧人形象。

在这只核舟上,他一如既往,岂止是不修边幅,简直就是放浪形骸,“袒胸露乳”,与文人打扮、穿着严谨的苏黄迥然不同。此时他正“跷首昂视”,或许是在纵览水光山色,或许是在遥想当年,或许只是在享受当下,又或许已超脱于尘俗,身心俱寂,独享禅意。苏黄所谈话题已与他毫无关系。他有他的境界,他独享他的乐趣,其自由随性可见一斑。而这一切正是对“泛”的最好诠释。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动作——抚,也是随性之至。“(苏轼)左手抚鲁直背”,在今天看来,自然得很。但古代文人十分注重礼节,文人雅士、士大夫阶层更是如此,“抚”这个十分随意的动作于苏黄而言颇有点不成体统,但此时的“抚”却把两人的轻松随性,泛舟的自在随意表露无疑,这个动作是对“泛”字所包含的精神状态的最生活化的演绎。

像这样不经意却巧妙之极的动词,如果不深入文本进行解读,就会错过美妙的风景。

三、超越文本,美丽的错误成就“泛”

走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只有这样,文本才会被解读得更加完整、更加透彻。在这篇文章中,“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前后《赤壁赋》中的“客”为何人,向来是文坛之谜,但根据史料推算,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黄是不大可能同时出现在赤壁的这叶扁舟上的。更何况“乌台诗案”初定,苏轼的挚友们还处在惶惶之中,无奈之中。所以两人同在黄州赤壁(实际是赤鼻矶)出现,很可能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雕刻家有意为之。因为苏黄亦师亦友,留下了无数文坛佳话。两位文豪在赤壁把酒临风,共话诗文,彼情、彼境、彼景多么富有诗意、情意而令人神往。这幅画面了却了苏、黄的心愿,也满足了万千读者的期待。雕刻家在设计时把他们放到一起,虽不尽合理但却合情,这其实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美丽错误,更是一种艺术真实。

所谓艺术真实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艺术家的美学理想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正确反映生活风貌和本质的形象与情景。艺术真实既包含着客观的生活真实也包含着主体的真情实感,在艺术形象上既表现出真实性又表现出倾向性。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黄河之水天上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都是美丽的错误,但却是艺术的真实,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说,王叔远深谙此道。他用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成就了这么一件令人称绝的艺术品。“大苏泛赤壁”,虽不能至,却可心向往之。

苏黄两人共持手卷,沉醉其中,江上的清风,脚下的碧波已无暇顾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苦痛、未来的渺茫已暂抛诸脑后,有的只是沉潜于画卷所获得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这正是“泛”的神韵之所在。

核舟构思之妙当然还体现在其他地方,比如让舟尾的一楫“横卧”,这正好暗点了“泛”字,仅一个细节而境界全出,意蕴盎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一个“泛”字,包含了如此丰厚的意蕴,教学时当紧扣“泛”字,引领学生走进核舟的艺术构思,感受核舟的形神兼备,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神韵,并对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产生深刻印象。

文言文教学如果能引导学生扣住文眼并深入挖掘、细读深思,拒绝表面滑行,漫溯于经典深处,就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出经典的原味,使文言经典作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永恒的经典。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环港初级中学(226408)

上一篇: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曲的教学 下一篇:有感于语文课上的“不再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