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13 18:14:46

寒潮措施范文第1篇

椒江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台州湾入口处,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受海洋水体调节,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和湿润。受2016年1月23~26日的寒潮影响,椒江区出现了低温、冰冻、大风天气。此次寒潮强度之大,近10年未见,尤其是24~25日的极端低温天气,对椒江区蔬菜瓜果产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总结了椒江区蔬菜瓜果产业在应对寒潮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作参考交流。

1 气象概况

1.1 前期气象情况

椒江区2015年12月月平均气温10.7℃,较常年和2014年分别偏高1.6、2.7℃。2016年1月平均气温7.7℃,较常年偏高0.9℃,较2015年偏低0.8℃,其中上旬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4.1℃,仅次于1951年(11.9℃),中旬气温较常年偏高0.8℃,但下旬气温较常年显著偏低2.0℃(数据来源于椒江气象局)。

1.2 寒潮期间气温风力情况

自1月20日开始,椒江区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21日凌晨沿海出现大风,21~23日椒江区内陆极大风力达到16.5 m/s(洪家街道),24~26日极大风力达到17.9 m/s(洪家街道)。23日强冷空气主力南下,椒江区气温急剧下降,持续至26日,连续4天最低气温皆在0℃以下,出现明显冰冻,其中24~25日平均气温分别为-1.8~

-1.1℃。25日早晨气温最低,台州市气象站(原洪家站)最低气温

-5.2℃,为2000年以来最低值,全区最低气温出现在椒江农场新佳果自动站(-8.7℃,5:57)(数据来源于椒江气象局)。

2 田间应对措施调研

2.1 提前采收

对于可以采收或接近采收的果实应提前采收,主要包括茄果类蔬菜(主要是大棚番茄和大棚茄子)、接近成熟期的叶菜类等,这样一方面避免冻害造成产量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2.2 增强作物抗逆性

一是喷施叶面肥,降温前喷施磷酸二氢钾液等2~3次;二是加强通风,降温之前,大棚作物在白天温度较高时候通风,降低棚内温度,避免作物徒长;三是燃烧烟熏剂造成轻微药害,烟熏剂使用剂量较推荐使用量适当增加,控制在刚好能造成叶片边缘产生轻微药害的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物的抗性。

2.3 多种覆盖方式保温

①薄膜覆盖 不同的薄膜保温方法因薄膜的材质厚度以及覆盖方式而异。目前椒江区的大棚外膜厚度0.06~0.08 mm,内膜厚度一般在0.014 4~0.025 0,内膜的材质一般为防冻无滴膜。寒潮来临之前田间作物薄膜覆盖方式有外膜+内膜+地膜(简称三膜)、外膜+内膜+裙膜+地膜(简称三膜+裙膜)、外膜+内膜+两棚头隔离膜+地膜(简称三膜+棚头膜)和外膜+内膜+小拱棚膜+地膜(简称四膜)等。

②遮阳网覆盖 遮阳网除具备遮光、保暖和防冻功能外,还可避免作物在低温降雪之后的白天受到太阳直晒后失水萎蔫,可用于露地和大棚蔬菜

栽培。

2.4 大棚作物棚内加温

①连栋大棚 采用烧炭方式加温。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操作人员进入前必须注意通风,并采取至少两人合作的方式,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②单栋大棚 加温方式有燃香、点蜡烛、灯泡和燃烧烟熏剂等,其中燃香的方式普遍采用,一般采用比较粗的香,可以持续燃烧12 h。

2.5 加固设施,防风防雪

降温过程常伴随着大风天气,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降雪,必须对竹架大棚和钢架大棚设施进行一定的加固。主要方法是在竹架大棚内增加支架,同时通过增加防风线、对大棚薄膜裙边进行整理和用泥土压实薄膜等,以免薄膜被掀开,或者因薄膜存在漏风等造成棚内植株冻伤。

3 不同应对措施下蔬菜瓜果田间受冻情况

在降温期间和降温过后,立即对椒江区的蔬菜瓜果田间受冻情况进行调查,主要调查不同种类作物在不同保护措施下的受冻程度。对于受冻情况当时还不明显的或者无法判断的,则采取一个星期之后再调查的方式。

3.1 甜瓜

甜瓜受冻情况总体良好。调研显示,全区甜瓜733.7 hm2,受冻程度达10%以上的仅146 740 m2,多数为大棚内零星几株受冻。

甜瓜防冻措施主要表现在薄膜覆盖方式不同,包括四膜覆盖、三膜覆盖,以及棚内燃烧香、点蜡烛和用灯泡加温等。农户根据植株长势不同采取不同的薄膜覆盖方式,一般较小的植株采取三膜覆盖(地膜、保温膜、棚膜),植株在7~8节以上的则采取四膜覆盖。对三甲街道一种植户大棚(竹架大棚,宽7.8 m,高2 m)甜瓜进行调查(7:00时测量),24、25日棚内温度约为0℃,四膜覆盖地温13℃,三膜覆盖地温11℃,高于甜瓜的极限低温。

从调查来看,受冻害最严重的种植户所种甜瓜出现了30%以上的冻害,主要原因是植株较大、长势较嫩,且大棚朝向为东西向;同一种植户朝向为南北的大棚内受冻害比例则仅约10%。其他受冻害的种植户,尤其是四膜覆盖的甜瓜,受冻害比例最高达到4%,主要是棚头位置植株受冻。

3.2 大棚蔬菜

大棚蔬菜总体上受冻情况较好。由表1可知,总体来说,茄子抗冻性优于番茄。在三膜覆盖下,挂果大棚番茄冻害比例较大,受冻位置以棚头和嫩梢为主;而大棚茄子,在四层薄膜覆盖下,无冻害情况,在三层薄膜情况下,仅棚头的茄子有轻微冻害,少量挂果的茄子则基本无冻害。

大棚叶菜类在单层大棚膜覆盖的情况下基本无冻害,部分大白菜叶片萎蔫,但午后即有所恢复。

3.3 露地蔬菜

露地蔬菜在这次寒潮中受冻情况较严重。大白菜受冻情况较严重,尤其是植株较大、接近收获的,在这次寒潮中基本绝收;菠菜叶片有冻害,在有覆盖物的情况下(如遮阳网)冻伤情况减轻;白萝卜肉质根结冰;芹菜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叶片严重冻害。芥菜、青菜以及植株较小的白菜类等抗逆性较强,冻害情况较轻微。

3.4 草莓

大棚草莓采取三膜覆盖(外膜+内膜+地膜),其生长基本不受影响,部分没有加盖内膜的,有花穗冻伤的情况。

4 小结

此次寒潮,不利因素主要是降温速度较快、降温幅度较大、降温前温度较高;有利因素是降温后温度提升较快,尤其是低温的白天气温较高,使得地温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且没有降雪,因此未遭遇融雪导致进一步降温的情况。在这2个有利因素影响下,椒江区蔬菜瓜果产业表现好于预期。通过对椒江区蔬菜瓜果作物的防冻措施和冻害状况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①对于设施栽培来说,棚内加盖一层小拱棚是最有效的防冻措施;增强作物抗冻性也是较好的应对措施;其余的加温措施包括加灯泡、燃香、点蜡烛等,效果不明显。此外,棚内薄膜厚度对保温性能影响也较大,0.025 mm的内膜保温性比0.014 4 mm的强很多,在规模种植情况下,0.025 mm规格薄膜较为牢固,不易破损,因此相对来说操作更为便利。

②作物的长势不同,采取的防冻措施也不同。植株营养生长期抗冻性远高于结果期,植株越小的抗冻性一般越好;提前采收,减少作物挂果数量,能极大增加作物的抗冻能力,如茄子挂果越多,同等条件下则抗冻能力越差;而对于番茄等吊蔓作物,离地越高的部分抗冻性越差,大棚棚头位置受冻率达到100%。可考虑前期加强通风增强作物抗性。

寒潮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狭水道 船舶受风影响 港内航行 助航拖轮

0 引言

寒潮大风来临时,大型空载船舶在黄浦江狭窄弯曲的水道中航行极具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碰撞、搁浅、压损码头及其装卸设备,甚至导致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所以,大型空载船舶在寒潮大风中航行于黄浦江时,年轻驾引人员应该引起注意。本人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就大型空载船舶在寒潮大风中的黄浦江安全航行进行探讨,提出了注意事项,供广大穿梭于此的驾引人员参考。

1 风对在航船舶的影响

1.1一般船舶前进中受风偏转规律

船舶在风中前进,受风压力和水动力影响,产生风压力矩Fa和水动力矩Rw,由于作用中心并不重合,所产生的合力矩改变了船舶运动状态,导致船舶偏转,如图1所示:

a.正横前来风。船舶空载、低速、尾倾、船首受风面积大时易顺风偏。

b.正横前来风。船舶满载、高速、船尾受风面积大时易逆风偏。

c.正横后来风。船舶明显呈逆风偏。

正确理解和利用船舶前进中的偏转规律,就能更好地在风中驾驭船舶,也能为船舶赢得更多的停车减速时间。

1.2船舶保向界限

船舶受风偏转时通过自身舵力、推力来克服偏转从而使其具备保向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范围称之为保向界限。图2[1]给出了5万吨级杂货船压载状态下操35°及15°舵角时的保向界限曲线,曲线上方为不可保向区域,下方为可保向区域。可见,在水深一定的情况下,当船舶正横附近受风,风舷

角= 60°~120°时,可保向界限小,保向难度大;首尾来风时可保向界限大,且顶风比顺风可保向界限大,易于保

向[1]。

图3给出了风速与三种典型干舷高度船舶保向、航速的关系[2],可供大家参考。

强风中,船舶保向界限随风速的减小、速度的提高、舵角的增大而提高。驾引人员应根据上述规律,提前采取保向措施,以免在减速过程中突然丧失对船舶的控制。

1.3船舶风致飘移

船舶在前进中受风向下风漂移,当水深和航速不变时,相对风速越高,漂移速度越快;在水深和相对风速一定的情况下,航速越低,漂移速度越快,且随着航速的降低明显加快。如图4所示:某油轮在水深和相对风速不变情况下,船速与漂移速度的关系[1]。

2 船舶受风情况

寒潮光临申城时风向多为西北、西北偏北,由于黄浦江弯曲,所以对船舶而言,在各个航段受到的方向不一样,一些航段吹向浦东,而另一些航段吹向浦西;一些航段可能是顶风,而另一些航段可能是顺风等,驾引人员应对本航次船舶在各个航段受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3 寒潮大风时,船舶在黄浦江航行的注意事项

3.1船舶直航道航行

直航道航行是黄浦江航行的“喘息期”,此时船舶运动状态相对单一,避让船舶容易,有利于在这个航段改善船位、调整航行节奏、观察风对船舶影响变化情况,驾引人员应充分加以利用。

(1)直航道航行时可利用电子海图及雷达活动距标圈核对船位,大风条件下的船位较平时应更偏上风侧。利用好直航道航行的机会,根据GPS提供的航迹向数据对船位进行及时、充分的调整,为下一个转向做好准备。黄浦江部分直航道走向如表1所示:

(2)为调整航行节奏或避免紧迫局面,大型空载船舶应尽可能在直航道采取减速措施。从上文图3不难发现,当Va/Vs≥3时,高干舷船舶会发生保向困难;而对低干舷船舶来说,当Va/Vs≥5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驾引人员应对相应风速下的临界航速有一定心理准备,特别是当风舷角=60?~120?即船舶接近正横受风时,保向界限小,航速不宜过低。同时根据当时所处环境下船舶受风部位对照船舶风中偏转的一般规律,对可能发生的偏转做到及时预判,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在减速过程中提前对船舶失去控制,以便为减速过程多争取时间。

(3)如果船速的降低,船舶向下风漂移的速度将加剧,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予以判断。通过观测雷达船舶矢量线与船首舷的夹角简单直观地获得实时漂移情况和风、流压差角大小。在无法离开t望位置时,则可充分利用沿岸无处不在的“叠标”,选择方位处于船首附近远处的高大建筑物进行串视观察。把定航向航行时,船舶的横向漂移方向与后标相对于前标的移动方向一致,可根据漂移情况对航向、航速进行相应地调整。

3.2船舶过弯操纵

在黄浦江内过弯转向时,大型空载船舶要遵循“顺势而为”的原则,不同风向下采取不同操作,以达到始终将船位置于上风侧有利位置的目的。

(1)大型空载船舶过弯转向下风时,施舵宜迟不宜早、宜慢不宜快,要始终占据上风位置。可用一连串小舵角令船首始保持偏转,以免转向过快落于下风。而转向上风时,施舵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应采取抢占上风位置的操作方法,以免转向过慢而落于下风。

(2)根据上文图1中a和c的力学分析结果,一般大型船舶空载、低速航行时,遇正横前来风时转向上风会困难些,转向下风容易。受正横后来风时则相反,转向上风容易,转向下风略困难。在遇到转向困难时应始终保持船首有一定的转向角速度,一旦出现体转或反转趋势,要及时通过加车、舵等措施,增大舵力予以纠正。转向较为容易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顺风航行转向上风时,应严防转向过度造成船舶打横。如发现转向过快,可及时回舵甚至压反舵结合加车加以抑制。

(3)驾驶台靠近船首的船舶在进行过湾操纵时要充分考虑到船舶转心在驾驶台之后的因素,应顺弯势早转向,避免船尾甩向下风处的码头或反向航道。驾引人员的站位应尽量在驾驶台中间,形成眼睛、船首桅杆与岸上某物标的连线,再结合船舶离黄浦江两岸的横距来判断船位,并确定下一转向点位置和相应的航向 [3]。

(4)大型空载船舶过弯操纵船位控制不易,故应避免在航道转弯处与他船交汇。尤其要注意在将要到达附近有小轮锚地、系船浮的弯道时恰逢当地转流或小潮汛,经常会遇到小型船舶受风打横甚至走锚后侵占航道,造成可航水域被大幅压缩的情况,驾引人员对此要有足够的戒备。在过弯前的直航道内就应通过一切有效手段进行t望,如使用AIS可及时发现远距离的来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理性的评估,根据风中操纵难度协调过弯先后次序,做好随时停船的准备。

(5)大幅度转向后应重新确认船位和船舶受风情况的变化,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船位调整。

3.3船舶尾随航行

黄浦江航行,尤其是进口航行时,尾随前船在所难免。大型空载船舶应根据本船和前船操纵性能,特别是当时风力和风向情况下本船低速航行时的操纵性能及是否具备拖轮助航等因素,保持安全航速航行。应充分认识到风中低速航行对调整航向及船位所带来的困难,在保障自身安全又不妨碍他船航行的基础上,尽量与前船保持足够的尾随距离并始终保持戒备。航行中,可通过AIS等手段掌握前船速度变化,以便对本船航速做出及时调整。注意守听甚高频(VHF)无线电电话,密切关注前船动态,当预计到前船将要减速、滞航时,应尽早选择合适时机,掌握主动,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如有必要应进一步拉开与前船的距离。

在寒潮大风中,应避免大型空载船舶前方滞航或者突然采取大幅减速的行动,如不得已而为之,也应及时动态,以便后船有所准备。比如103灯浮至106灯浮航段属于禁止追越的弯曲水域,且没有高大建筑群遮挡风势,对大型空载船舶来说一旦尾随进入吴淞口后遇到前方靠张华浜、军工路码头初落水的船舶因靠泊计划延迟而减速、滞航就会面对船位控制及转向的困难,因此这类船舶在进入吴淞口之前就应及早与码头取得联系,不要贸然进口,以免阻挡大型空载船舶的去路,造成其操纵困难。

4助航拖轮的使用

用好助航拖轮,对有效保障大型空载船舶黄浦江的航行安全意义非凡。

4.1 协助制动

通过船尾正后方的正后方(巴拿马带缆孔)系带拖轮,这样在航行时如遇紧急情况,便可通过拖轮倒拖达到紧急降速的目的,并能在紧急抛锚制动后有效帮助控制船位。应注意助航拖轮对本船的负面影响,在进入转向点前应提醒拖轮保持拖缆松弛,以免在船舶转向时将船尾拖向下风。高速状态下若实施大幅度转向机动,应充分考虑到所系带的拖轮,以免危及其安全。

4.2协助开道

可命拖轮将船位控制在本船船首盲区边缘,即在本船驾驶台观察时,拖轮在可见又不可见的位置,一方面可避免小型船舶在两船之间穿越,另一方面当会遇大量小型船舶侵占本船航道,特别当不可避免的在转向点水域与之会遇时,可利用拖轮事先占据有利位置以挤出一条可航的通道[3]。在抵达被居间障碍物遮挡的转向点或支流河口前,还可命其先行赶往该水域协助t望,以利安全通过。

4.3协助转向

当大型船舶空载航行受风影响特别大时,可安排拖轮在下风侧尾随而不带缆,随时准备上前协助。如船舶操纵性能较差,受风影响导致转向更为困难时,可在大型船舶船尾的左右侧各带一根拖缆至拖轮,通过拖轮向左右侧拉动,协助大型船舶转向。

5寒潮来临时,黄浦江航行及对通航管理的建议

5.1 限制航速

船舶在进入黄浦江航行前,应当充分考虑到该水域航行限速8节的规定给本船在寒潮大风条件下操纵所带来的局限性,如航速8节不能满足安全航行的需要,则应当果断放弃进入。

5.2 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黄浦江内有小型船舶锚地6处、系船浮109个,受寒潮大风影响时,常有小型船舶打横或者走锚侵占主航道,威胁在航船舶的航行安全。建议海事部门在寒潮大风来临前提早介入并加大对上述水域,特别是转向点附近的小轮锚地、系船浮的巡查和管理力度。鉴于张华浜、军工路江面船舶通航密度较高,该水域浦东侧锚地恰好位于航道转向点上下游,建议海事部门能一劳永逸地撤销或者缩小上述两处小轮锚

地[3]。

5.3 引航员协调工作

引航员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引航时,应主动介绍引航方案和本航次的难处,了解船舶主要机械的工作情况,及时听取船长的意见,取得船长和船员更多的配合,发挥团队作用,相互尊重,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寒潮大风的影响[4]。

6 结束语

驾引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冬季寒潮大风时船舶在黄浦江航行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提前做好功课,克服恶劣天气对航行船舶的影响,沉着冷静地处置一切突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避免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发生,为维护上海港正常的通航秩序,满足港口生产的日常需要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洪碧光.船舶操纵[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2]Daniel H. MacElrevey. SHIP HANDLING FOR THE MARINER[M] Cornell Maritime Press Inc.U.S.4th.2010.

[3]陆元旦.超大型邮轮进出黄浦江安全航行的思考[J].航海技术,2010(2).

寒潮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天气学 寒潮 环流演变 德庆

[中图分类号] P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36-01

德庆地处广东中部偏西地区,属亚热带亚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寒害天气发生频率也较北方低。根据《广东省各类主要灾害性天气标准》中单站寒潮指标规定统计德庆单站气温气象资料,发现德庆寒潮天气主要发生冬季12至2月。1981~2010年,德庆寒潮天气共发生12次,其中12月3次,1月8次,2月1次。近年来德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柑桔、巴戟天、何首乌、西江玉桂等已规模产业化,作为农业高影天气之一的寒害天气除对蔬菜、禽畜、水产等有影响外,尤其对这些产业化农业项目影响严重,易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影响德庆最严重的一次为2008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总经济损失3777.5万元,其中受冻害影响柑桔7万亩,经济损失达3162.5万元。因此做好寒害气象预报服务,可有力保障德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德庆最近一次寒潮天气发生在2010年12月14至18日,17日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温霜(冰)冻天气,大部分乡镇最低气温在0℃以下,导致柑桔等喜温的经济作物不同程度受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分析这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和环流演变过程,并提出防御对策,以利于日后更好地做好寒害气象预报预测和三农气象服务工作,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一、寒潮天气特点

分析德庆本站实况可知,本次寒潮天气过程具有前期回暖明显、降温剧烈、湿冷开始、干冷结束的特点。 11至13日潮湿阴天有小雨,日平均气温逐日升高。14至16日德庆降水明显,48小时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0.1℃,16日最低气温4.9℃,17日过程最低气温0.1℃,全县有10个区域站点最低气温在0℃以下;18日低温霜冻天气维持。19日最低气温回升至9.3℃,寒潮天气结束。

二、天气形势分析

1.寒潮酝酿过程

500 hPa图上,8至10日远东冷涡维持,不断有冷空气在雅库茨克地区聚焦堆积。11日08时,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维持两槽一脊型;20时,横槽在黑龙江—贝湖生成,同时孟湾上空南支槽出现。 12日,横槽明显加强,中脊后部等高线密集,华南副高加强。

对应850 hPa图上,11日,远东冷中心达-37℃,0℃线在淮河一带。12日,0℃线在黄河一带;关键区内(50~60°N,70~80°E)附近存在一个152 dagpm闭合阻高,20时高压中心增强至160 dagpm,切变线南压至南岭附近。

对应地面图上,11日不断有冷空气从俄罗斯东亚北部地区南下堆积,冷高压中心加强至1050 hPa以上,12日,冷高压中心继续加强至1052.5 hPa以上,华南处于脊后槽前。

2.寒潮爆发过程

500 hPa图上,13日08时,横槽西段向南下摆;20时,随着中脊东移南压,横槽西段加强并南压,东段则转为东北—西南向,华南受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影响。14日,西段横槽继续南压,到16日20时横槽已全部转为竖,并与南支槽叠加成为强大的东亚大槽,槽的西北气流引导寒潮主体迅速南下,17至18日整个中国处于槽后西北西气流中。

对应850 hpa图上,13日20时, 关键区内冷高压中心为160 dagpm,0℃线南压至长江流域;14日,冷槽东段转竖,0℃线已过长江。15日,横槽西段继续南压转竖,切变线自北向南影响华南地区,0℃线南压至南岭一带;16日08时,160 dagpm冷高南压至四川,切变线出海,华南受一致的偏北风场控制,0℃线抵达华南中部地区。17日,广西转受东到东南风场影响,粤东为东北风场影响,暖脊快速建立,0℃线回推至黄河流域。

对应地面图上,13日,地面冷高压中心加强至1060 hpa以上,密集等压线主要在40°N附近。由此可见一股强大的冷空气将大举侵袭我国。冷空气前锋08时还在河套地区,20时已抵达华南,梧州转吹北风6m/s,气温为18℃,下降未明显。14日20时冷高压中心增强至1070 hpa,华南地区转受冷高压脊控制。15日寒潮冷高压继续南压,20时前锋到达南海。16日,随着寒潮主体冷高压中心南下,08时冷锋南压至南海中部,20时,寒潮主体影响华南。17日08时,寒潮主体继续控制华南地区,20时高压主体移减弱至闽浙一带。18日,冷高压变性减弱并东移出海。

3.寒潮结束形势

18日,500 hPa图上,高空槽东移出海,华南转受偏西气流影响; 850 hpa图上,华南地区受暖脊控制,转为偏南风场;0℃线回推至黄河流域;地面图上,冷高压脊变性减弱并东移出海,华南转处低槽边缘。

上述形势分析可知,足够的冷空气在中高纬积聚,促使横槽转竖为东亚大槽导致了此次寒潮天气的爆发。此次寒潮天气形势具有高纬度冷空气源地偏东;乌拉尔山地区有阻塞高压,阻塞高压以东有横槽存在;低纬度有南支槽配合,前期偏南气流强盛;爆发时突然,横槽转竖后快速东移出海的特点,导致寒潮天气前期回暖明显、降温剧烈、湿冷开始、干冷结束。因此在日后进行寒潮天气过程预报时,须注意考虑以下方面:

1、500 hPa高空引导气流的方向以及冷暖平流的动向;2、850 hPa闭合冷高中心的强度(160或以上),及0℃温度线动向

3、地面冷高压的强度(1060hPa或以上)和轴向,以及地面冷锋的动向。

三、寒潮的防御对策

寒潮是一个剧烈的降温天气过程,并伴有低温或霜冻天气,可使人畜、水产渔业,尤其是柑桔等果树受严重灾害。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积极防御,避免或者减轻寒害和冻害带来的损失。

1.增强防寒防冻意识,做好寒害防御规划。通过各级政府立法,制定寒害冻害防御规划,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进一步宣传寒潮天气特点、危害和防灾减灾措施等。

2.加强寒害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研究,提供防寒防冻理论依据。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寒冷预警、灾情评估及减灾辅助决策和抗寒应急议案。

3.当寒潮天气袭击时,积极采取有效防御措施:

3.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尤其加强做好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工作;

3.2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保暖工作。首先要加强圈舍检修,并使用煤炉、炭炉、锯木屑炉等设施向舍内供暖,有条件的可采取红外线灯、红外线板、保温炉等保暖措施。其次要精心管理,搞好卫生及加强营养,提高禽畜的抗寒能力。

3.3 对柑桔等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防冻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以柑桔为例,冬季为果实成熟期,在寒潮天气前,应组织人员采收的,要尽快采收柑桔上市销售。若没法及时采收的,应采取以下措施防冻:a、寒潮来临前2~3天喷施植物防冻剂;冻前培土,使土壤疏松,提高土温。b、保护物覆盖 果树要用草帘或稻草包扎果枝(穗)后再用薄膜套盖。c、树干可用生石灰等匀刷。d、在雪后初晴或长期阴冷天气、骤晴无风的霜冻天气夜晚点燃秸杆、杂草、锯木屑、谷壳等作发烟材料暗火熏烟。e、适时排灌 遇上湿冷寒流时,及时排除冻水,避免植株烂根、死苗。遇上干冷寒潮时,适时灌水保暖。

参考文献

[1]钱光明等等.广东省气候业务技术手册[M].气象出版社,2006.

[2]林良勋等.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气象出版社,2006.

寒潮措施范文第4篇

例1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冻害主要会对农业及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造成农业减产;P地周围山岭环绕,北面开口,冷空气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且P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冻害严重。第(2)题,农业中冻害的防治措施应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出发,同时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培育耐寒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误区点拨

(1)寒潮就是寒冷空气。

这个认识是片面的。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2)寒潮危害发生在隆冬。

该说法是错误的。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9月~次年5月,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原因是春秋季正是冬夏季风调整期间,冷暖空气更替频繁,因而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多,而冬季冷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于优势,天气形势稳定,降温幅度相对较小,达不到寒潮的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受寒潮影响也不相同,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春、秋季节正是农作物生长或即将成熟的季节,此时爆发寒潮,易冻伤作物幼苗,影响作物成熟。

还须说明的是寒潮除了造成自然灾害外,也有一定的益处,如寒潮低温可以杀死一些土壤和空气中的病虫害,降雪可以补充土壤水分。

二、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例2 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A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B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A、图B,完成下列问题。

图A 图B

(1)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B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B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8月台风转向点不断向东北移动,8~10月则向东南移动,10月后则向西南移动。第(2)题,由图B可知,台风中心转向的位置20°N以北,130°E以西。由图A可知6~7月份转向点位置20°N以北,130°E以西,所以这个台风出现的可能时间是6~7月份。第(3)题,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空气强烈旋转上升,形成狂风和特大暴雨,在沿海形成巨浪,淹没低地。

答案 (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

误区点拨

(1)只有沿海地区才受台风影响。

我国台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我国南起两广,北至辽宁的漫长海岸地带,时常受到台风的袭击,大多数内陆省份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其中,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数的1/3以上。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2)台风百害而无一利。

台风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某些有利影响。如果防御台风得当并加以利用,台风也并非一无是处,而且在气候、科研、能源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如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伏旱带来的旱情,为人们降温解暑。台风是大气运动的形式之一,对台风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台风蕴藏着巨大的风能,如果能够开发利用,效益很大。

1.读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2)寒潮入侵的季节不同,经过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天气现象,下列有关图中各地寒潮天气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潮入侵①地区常带来风雪迷茫、寒冷彻骨的天气

B.寒潮到达②地区,由于冷空气干燥常出现少雨雪多风沙的天气

C.4、5月份,寒潮冷锋到达③地区常使该地区成为全国多雨中心

D.春秋季节寒潮入侵④地区可带来大规模雨雪、冰雹天气

(3)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于7月12日在美国关岛以西大约21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生成后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19日在海南文昌登陆,最大风力达18.4级,造成海南农林牧渔业损失惨重。下图为 “威马逊”移动路线图。

(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威马逊”在文昌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是( )

[时间][气压][A B C D] [气压][时间] [气压][时间] [气压][时间]

(2)当“威马逊”台风中心登陆文昌时,广州的风向大致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3)列举“威马逊”过境时可能对海南产生的灾害并说明海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台风的危害。

1.(1)B (2)A (3)春季和秋季。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作物成熟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寒潮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薄膜育秧;死苗;原因;应对措施

采用薄膜育秧,对于提早插秧、避免高温热害以及减轻病虫害危害都极为有利。但是薄膜育秧受温度、土壤质地和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常发生死苗现象。根据对我市多年田间观察,分析死苗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1霉病和冷害

1.1发生及危害

霉病又称绵腐病、立枯病,常发生于寒潮期间。在低温阴雨期间,连续5d日平均温度在11℃以下霉病就会发生。一般是北边的厢头先发病,稻谷已坏或者扎根不好的弱苗先发病。秧厢两头和厢两边发病重,中间轻;抗寒力弱的品种霉病更重。当低温阴雨长达5d以上,叶龄2.5~3.0叶,秧苗叶片特别是心叶黄中带红,或者在已经死亡的稻谷或弱苗上开始发霉即预示霉病可能大发生。这时就要认真检查,及早防治。

霉病属寄生、腐生或兼性腐生微生物,只有当秧苗生长不良,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时病菌才能入侵。另外,低温使秧苗生活力削弱,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菌侵入,而多湿则有利于病菌繁殖。但如果寒潮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次数多,就会出现冷害死苗,这属于低温直接伤害秧苗而造成的冷害,主要是受害植株根部活力被破坏较大、根压微弱、蒸腾显著大于吸水、水分平衡失调所致。

1.2应对措施

对于霉病的防治可采取在播种前或播种后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250~3750g/hm2,拌泥300kg/hm2撒施,或在稻苗一叶一心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喷雾,防治效果良好。发病早期如果在不妨碍保温的前提下适当通气对于防治霉病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寒潮期间,通气与保温有矛盾,应以保温为主(寒潮期内,膜内日平均温度一般比膜外高2~3℃)。寒潮期间应以保温、提高秧苗生活力为主。寒潮期间当芽鞘有霉病发生、需要灌“跑马水”洗霉时,应在中午前后进行。当气温在12℃以上时可揭开两头,或只揭背风的那一头通风1~2h,使水易灌进厢内,可改善膜内小气候和土壤环境,有利秧苗生长,这对防治霉病有显著效果。正常天气,1片真叶以后,气温在15℃以上,就要揭两头膜进行炼苗,防止徒长。经长期低温阴雨的秧苗黄而矮,若寒潮未过,有短时间气温回升,揭膜则可防止高温烧苗。当膜内温度超过25℃时揭一头,超过35℃时揭两头。种谷下泥后,芽期保持沟内有水,秧畦湿润,以免阻碍扎根扶针。发生了霉病,要立即灌“跑马水”。当秧苗2、3叶以后,通气组织已经形成,秧苗生理需水量增加。这时除晴天灌水外,平时也要有1cm深的浅水层淹根,这样既有利于秧苗生长,又能抑制霉病发生。

苗期灌水要注意勤排勤灌,经常晒秧脚,防治秧苗过分伸长和“软脚”,并可增加土壤氧气,消除还原物质;要防止冷水经常流进秧田,降低膜内温度和泥温;排水口要不高不低,既要保持一定水层,又要让降雨能随时排除;落大雨时要彻底排净水,薄膜要密闭,压好膜脚,防止膜内外水分对流。

2青枯和黄枯

2.1发生及危害

寒潮过后忽然转晴,常引发青枯和黄枯死苗。青枯和黄枯都在低温阴雨过后的暴晴时发生。病苗从心叶等幼嫩部分开始萎蔫,茎部呈污绿色,先卷叶,然后整株萎蔫死亡。以2、3叶龄发生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低温阴雨,秧苗吸水力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当气温突然升高,使秧苗生长缓慢,叶绿素形成少,光合作用减弱,造成生理失水而枯萎死亡。寒潮过境后,气温上升幅度虽不大,但因秧苗抗病力弱,原有病斑有的还会稍扩大,甚至出现新病斑,重病者常死亡。水稻生长适温是25~35℃,最高是38~40℃,温度过高时,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消耗多而积累少,时间短,危害不大,时间长了,就会使秧苗受伤死亡。薄膜育秧在高温晴天,应控制在38℃以下,超过40℃就有死苗的危险。高温烧苗的形态表现:叶片卷筒,轻的到第2天早晨能恢复常态,重的第2天经太阳曝晒,叶尖枯黄,严重的全部叶片枯黄,以致整株死亡。

2.2应对措施

寒潮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稻冷害烂秧;特征;防御措施

水稻苗期冷害,是指在育秧期间.遭到连续或短暂的低于秧苗正常生长发育温度影响,使生长发育发生障碍甚至死亡的现象。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差异较大,梗稻对低温的忍耐力明显强于籼稻。

1 水稻冷害的类型和特征

1.1 延迟型冷害在营养生长期,有时也包括生殖生长期,在较长时间内遭遇较低温度的危害,削弱了稻株的生理活性,使生育拖后,抽穗开花延迟,不能充分灌浆成熟而导致显著减产。也有前期气温正常,抽穗并未延迟,而后期由于异常低温导致延迟开花授粉灌浆成熟。水稻遭遇延迟型冷害,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差,减产严重。

1.2 障碍型冷害水稻在生殖生长期,遭受短时间异常的相对强的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制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出现大量的空壳,而严重减产。根据遭受低温危害时期,又分为孕穗期冷害和抽穗开花期冷害,孕穗期气温低于17℃ 5-6天,就会造成大片颖花退化或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和卵细胞,造成大量空壳;抽穗开花期气温低于20℃就会发生大量颖壳不开,花药不裂,散不出花粉或花粉发芽率大幅度下降,因此不育,造成减产。

1.3 混合型冷害在同一年度中,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同时发生,生育初期延迟根茎叶分蕖的生长发育,延缓稻穗分化,延迟抽穗,影响产量。孕穗、抽穗,开花期又遇低温会造成颖花不育或部分不育,延迟成熟,产生大量空秕籽料。

2 水稻冷害烂秧表现

水稻产生障碍型冷害,穗子是低温的敏感部位,其中花药是直接感受低温影响结实的器官,在一个穗上对低温反映也不同。障碍型冷害的敏感时期是小孢子形成初期,从水稻生育进程来看,减数分裂期与小孢子形成初期相距只有1天左右。生产上引起孕穗期不受精的短期低温处理的临界温度有下述3种情况:发生不受精的起始温度在18-20℃;发生障碍型冷害的危险温度是15-17℃;完成不受精的临界温度是10-12℃。在田间昼温高,夜温低,昼夜变温与稳定低温引起的不实率有差异,当白天温度高足以补偿夜间低温时,就不会影响结实。在水稻生育过程中,遇到适温以下的低温条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异常。试验证明:低温影响净同化率,根际温度低于16℃,净同化率减少。在新的冷害机理认为,低温引起生物膜相变以后,生物膜损坏,引致代谢系乱,造成伤害。有专家认为,低温使喜温作物生物膜发生相变,这是水稻对零上低温的初始反应,也是冷害的始因。由于膜的类脂类物质凝固,膜质由液晶态变为凝胶态。膜质中脂肪酸的碳氢链由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列,使生物膜厚度及外型改变,由于膜的收缩,膜面产生孔道,出现龟裂。生物膜透性增加使细胞人溶质外渗,呼吸减弱,细胞里的无氧呼吸积累乙醛、乙醇等有毒物质,致细胞受到伤害,作物生长受抑。低温持续时间短或强度不大,这种过程还是可逆的。温度回升转为正常后,膜相又转为液晶态,作物代谢恢复正常。如低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细胞膜降解为不可逆状态,引致细胞和组织死亡。造成植株萎蔫或枯死。

秧苗发生冷害后的主要表现为:叶片内叶绿素迅速降解,秧苗发黄甚至发白,根系对肥水的吸收能力降低。若低温后温度迅速上升,往往导致秧苗水分平衡失调,出现“青枯”现象。日均气温低于12℃时秧苗停止生长;低于10℃,秧苗发僵、萎缩,出现冷害症状;低于8℃,不耐寒的品种发生烂秧死苗;低于5℃,会出现大面积烂秧死苗。不同育秧方式和田间管理对秧苗的耐寒性也有明显影响。根系欠发达、柔嫩的秧苗易受冷害,在低温出现时未及时灌水的秧苗受冷害较重。发生冷害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能够减轻冷害损伤。

3 防御措施

3月中旬至4月中旬,倒春寒高发期,也是水稻育秧期,冷害、烂秧时有发生。没有捐膜的,可以适当延长盖膜时间,在温度回升时,每大上午先揭开两头,下午再盖好薄膜,慢慢炼苗,促进壮秧。以下措施可预防或减轻冷害烂秧损失。具体做法如下:

3.1 培根防寒。烂秧死苗的主要原因是根冠受伤,丧失吸收能力,造成地上部分失水死亡。因此,根据“干长根,湿长苗”的规律,提倡旱育秧。如果采用水田地膜湿润,在播种时要求踏谷入泥。如果温度正常,尽量使厢沟灌水,厢面保持湿润状态,以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发根数和扎根深度,利用土壤的保温能力防寒。

3.2 健苗防寒。主要是通过调整施肥配比,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施用“壮秧剂”,避免偏施、重施氮肥。要求每667平方米(1亩)秧田施腐熟的粪水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尿素10千克,氯化钾10千克(或草木灰150千克)、壮秧剂10千克。有机肥能够提高土温。磷钾肥能够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根冠比,促进长根,并加快叶片角质的形成,控制过度失水。

3.3 灌水防寒。主要是针对水田地膜湿润育秧采用的措施。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尽可能将厢面淹没。水位的深浅根据秧苗的高度确定,幼苗期(1叶(心)灌水2厘米深,小苗(2叶1心)以上灌水2-5厘米深。

3.4 冷害后补救措施。寒潮结束后,根据寒潮强度和秧苗受损程度确定适宜的补救措施。

轻度寒潮(日均温高于10℃)只会减缓秧苗生长速度,不会死苗,寒潮结束后逐步降低秧田水位即可。重度寒潮(日均温低于8℃)虽然对秧苗造成损伤较大,但在寒潮结束后不会马上表现症状出来,往往造成麻痹大意,错过最佳补救期。在重度寒潮为害后,切忌采用以下加重损伤的不良“措施”:①马上进行土壤施肥,尤其是氮肥。因为土壤施肥会加重日后“青枯”的发生。②马上排掉秧田中的冷水。在寒潮后的阳光下“加温”,由于温度迅速回升,也会加重“青枯”死苗的发生。正确的补救措施为:①保持秧田深水2-3天,通过水的高比热控制温度回升速度。②采用磷酸二氢钾防治叶瘟的多效陛等叶面喷施,水稻苗期冷害烂秧及防御措施。

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差异较大。粳稻对低温的忍耐力明显强于釉稻,不同釉稻品种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3.5 药剂防治。播种前进行苗床消毒。对由绵腐病为主引起的伴秧效果较好。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2%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800-l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施防治。

参考文献

[1]苏明勇.水稻低温冻害死苗成因及应对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013(10).

[2]王洪军;贺萍.低温冷害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黑龙江气象,2012(1).

寒潮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温度灾害;防御措施

1 寒潮

1.1 寒潮的为害

寒潮是指大规模冷空气(在气压场上为冷高压)所经过的地区出现剧烈降温、大风、霜冻、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过程。北方冷空气入侵,造成24h内降温10℃,并且过程中最低气温达5℃以下。寒潮天气急剧降温会使植物遭受严重冻害。尤其是晚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万物苏醒,植物开始萌芽和生长,一旦有强大的寒潮暴发南下,就会使幼嫩的植物遭受霜冻为害。

1.2 寒潮的防御

在寒潮到来之前,可采用加覆盖物、设风障、搭拱棚等方法保护育苗地,对越冬园林植物要选择优良品种,并提高抗冻能力;加强冬前管理,如采取增施磷钾肥、镇压等措施提高植株的抗冻能力;改善小气候生态条件,如苗圃地越冬期间可采用冬灌、镇压、覆粪或覆土等措施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以达到防御寒潮的目的。

2 霜冻

2.1 霜冻的为害

霜冻一般发生在平均温度为0℃以上的温暖季节里,霜冻对园林植物的为害主要体现在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从而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给园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当霜冻不严重时,植物可在温度回升后通过缓慢的解冻而恢复生命力,但是,如果霜冻后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急剧上升,会使细胞间的冰晶迅速融化成水,而这些水分在还未被细胞逐渐吸收前就已大量蒸发,这样就会造成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

2.2 霜冻的防御

2.2.1 生产技术措施

(1)合理安排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不同品种的苗木合理布局。如采取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等技术措施,尽量避开霜冻的危害。

(2)选择合适的地段,适地适树。如三面环山、开口朝南的地形,在山坡中部和靠近水边的地方霜害较轻,可种植抗寒能力较弱的苗木;从南方引种到北方的苗木应尽量栽植在山坡中段,以避开霜冻为害,提高引种的成功率;在南坡或北面有挡风障碍物等地形的地方可种植抗寒能力弱的树种。

(3)混合施肥。特别是在冬前要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抗寒能力。

2.2.2 物理抗霜措施

(1)熏烟法。即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他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0.5h或1h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它的增温效应在于燃烧烟堆形成烟雾可以阻挡地面辐射,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使得地面温度不致降得很低;同时,在形成烟雾的过程中会因燃烧而产牛大量热量,使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升高;烟雾中有许多吸湿性烟粒,可以充当凝结核吸收空气中的水汽,促进水汽凝结并放出大量潜热,这样也能提高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据试验,一般熏烟能提高温度1~2℃左右。但这种方法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一般只适用于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情况,风太大时熏烟效果很差,且成本较高、污染大气,不适于普遍推广,只适于短时霜冻的防止和在名贵林木及其苗圃中使用。

(2)灌溉法。在霜冻来临前的l~2d灌水,通常灌水后可使温度升高2~3℃,持续时间为2~3d。对于小面积的园林植物,还可以采用喷水法,即在霜冻来临前1h利用喷灌设备对植物不断喷水。

(3)覆盖法。将塑料薄膜、芦苇、秸秆、草木灰、稻草、土杂肥等覆盖物覆盖在植物表面,使被保护植物与外界隔离,减少了地面辐射,使温度降低较少,从而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可用稻草包裹树干,根部堆草或培土10~15cm也可防御霜冻。有些矮秆苗木植物还可用土埋的办法使其不致遭到冻害。

(4)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热量来提高土温。也可在入冬后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显的防冻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应在霜冻来临前3~4d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将树木、果树的树干刷白,以减少散热。

3 冻害

3.1 冻害的为害

(1)细胞间隙结冰伤害:当环境温度缓慢降低使植物组织内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细胞间隙的水开始结冰,即胞间结冰。

(2)细胞内结冰伤害:当环境温度骤然降低时,不仅细胞间隙结冰,细胞内也会同时结冰。细胞内冰晶体积小、数量多,它们的形成会对生物膜、细胞器和基质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机械伤害。

3.2 冻害的防御

(1)可根据当地温度条件选用抗寒品种,并确定不同作物的种植北界和海拔上限。

(2)栽培措施:越冬作物播种适时、播种深度适宜、北界附近实施沟播和适时浇灌冻水,果树夏季适时摘心、秋季控制灌水、冬前修剪等。

(3)农业技术措施:如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浇冻水、地面覆盖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4 热害

4.1 热害的为害

高温胁迫引起的植物伤害被称为热害。植物受高温为害后,因体内蛋白质变性、代谢性饥饿、有毒物质积累以及生理活性物质缺乏等,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伤害,导致出现各种热害病症:叶片出现明显的水渍状烫伤斑点,随后变褐并坏死,叶绿素被严重破坏,叶色变为褐黄;木本植物的树干(尤其是向阳部分)干燥、裂开,出现雄性不育、花序或子房脱落等异常现象。

4.2 热害的防御

(1)培育抗热品种;

(2)高温锻炼:一般是将萌动的种子在适当高温下锻炼一定时间再播种;

(3)改善栽培技术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热性,如合理灌溉,增加小气候湿度,促进蒸腾等;

寒潮措施范文第8篇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内黄县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县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2008年6月25日出现雷雨大风,造成1.33万亩蔬菜大棚等农业损坏,电视塔被刮倒,直接经济损失2460万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8月6日特大暴雨,日降水量县城达到164.1mm,马上乡达到248.2mm,突破历史极值,全县因此次暴雨损失3166万元;2009年11月11-12日暴雪,降水量达28.2mm,雪深达23cm, 突破历史极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近几年投入业务使用的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内黄县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内黄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7.1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内黄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寒潮措施范文第9篇

一、全面整合教材,把握课标要求

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打破课本的章节顺序,重点以我国区域为背景,讲解主要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洪涝、沙尘暴。提炼出四点课标内容:①运用地图说明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布;②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③结合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同一灾害对不同地区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④针对重要的气象灾害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方法及防灾减灾措施。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课标的要求,针对课标的要求选取典型的配套习题训练。

二、重点分析灾害的成因,把握本质

气象灾害的复习和自然地理联系比较紧密,在分析讲解时,成因是重点。下面以台风和寒潮为例举例分析。在讲解台风时,可从台风是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入手,分析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从而分析出台风的三个结构及台风形成的三个条件,这样,学生在掌握台风形成的三个条件基础上很容易分析出形成台风的地区在哪里,非常简单地理解了台风的形成和分布,而不用去死记硬背台风的知识点。

三、危害和措施体现差异性、区域性

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①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②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③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④同一灾害的不同地区措施要有差异,如洪涝灾害不同的河段措施不同: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四、辩证地看待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在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寒潮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寒潮;农牧业;影响;内蒙古奈曼;1959―2009年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13-01

寒潮是北方强冷空气大规模向南暴发,且在其所经地区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和冰冻等灾害天气[1]。2006年中央气象台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 h内下降8 ℃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至4 ℃以下;或48 h内气温下降10 ℃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至4 ℃以下;或72 h内气温连续下降12 ℃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 ℃以下[2]。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各地常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寒潮的标准,内蒙古自治区以气温24 h下降8 ℃,且最低气温下降至0 ℃以下;或48 h内气温下降10 ℃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至0 ℃以下作为寒潮天气的标准[3]。本文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寒潮标准定义寒潮天气。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4]。奈曼旗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之一,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3%。奈曼旗农牧业生产因寒潮天气造成的损失达年均1亿~2亿元。因此,研究寒潮对奈曼旗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1959―2009年的寒潮资料来自奈曼气象站,农业损失数据、牲畜死亡率数据来自奈曼旗农牧局。春季为3―5月,秋季为9―10月,冬季为11月至翌年2月。

2 寒潮天气概况

由表1可知,1959―2009年出现寒潮天气次数最多的月为11月,共60次;以1959―1969年寒潮出现次数最多,达59次。

3 寒潮天气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1 对农业的影响

寒潮天气带来的降温幅度较大,降温后的最低温度通常超过了农作物的最低耐受温度,往往造成农作物发生霜害或冻害。1959―2009年奈曼地区因寒潮天气共发生10次较严重冻害,分别发生在1961年5月21日、1964年9月15日、1966年5月23日、1966年9月14日、1967年9月10日、1969年5月20日、1973年5月20日、1987年5月13日、1995年9月14日、2006年9月10日。其中春季晚霜冻和秋季早霜冻各5次。春季晚霜冻最严重的是1969年5月20日和1987年5月13日,2次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均超过15 ℃,气温最低达0 ℃以下,地面最低温度达-5 ℃以下,造成小麦死苗40%,大田小苗和经济作物及蔬菜死苗85%以上,冻伤率达100%。秋季早霜冻最严重的是1966年9月14日、1967年9月10日和2006年9月9日。1966年9月14日、1967年9月10日的最低地面温度均达到-5 ℃,晚秋作物和经济作物全部被冻死。2006年9月9日的降温过程,虽然极端最低温度没有前2次低,但因其出现时间早,持续低温时间长,降温幅度大,并伴有冷雨天气,因此其寒潮过程给奈曼旗农业造成巨大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3.2 对畜牧业的影响

寒潮除了带来大风、降温外,有时还伴有降雪。在牧区,由于寒潮暴风雪而酿成的“白灾”常造成牲畜冻饿或因而染病,引起大量死亡,对畜牧业危害很大。另外,持续的低温天气一般都出现在牲畜的接羔保育期,过低的温度致使幼畜的成活率大大降低。1959―2009年奈曼地区因寒潮共发生15次较严重的“白灾”,其中灾情较为严重的为1963年2月、1968年3月、1981年3月、1981年11月、1985年11月、2004年11月、2007年3月,降雪量均在10 mm以上。而1981年3月24日的寒潮天气降雪量达38.1 mm,此次寒潮天气引起的大风、降温和降雪对奈曼旗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仅牲畜死亡率就高达30%。

寒潮天气除了对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外,还会对当地的林业、交通、电力和通讯等方面造成影响。研究寒潮天气对当地农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影响,对相关部门做好防寒潮的应急预案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具有指导作用[5-6]。

4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 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崔学明.农业气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荆玉平,张树文,李颖.奈曼旗生态脆弱性及空间分异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2):159-164.

[5] 房世波,阳晶晶,周广胜.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11(5):69-73.

上一篇:项目措施范文 下一篇:巴黎公社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