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收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7:47:32

外汇收支论文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汇率;外汇收支;广西

传统上,汇率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外汇收入下降,支出增加。然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引起的汇率升值,却使得汇率与外汇收支之间的传统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新关系。本文以广西为视角来对两者之间的新关系及成因进行剖析,探讨化解外汇收支不平衡矛盾的措施,以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汇率与外汇收支新关系的主要特征

1、汇率升值与外汇收入增长呈现一致性。无论从广西角度还是从全国视野观察,2005年人民币汇率升值2%以来,外汇收入不但不出现下降,反而呈现快速增长。汇改前2002~2004年,广西外汇收入累计189亿美元,年平均总额6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3.95%;同期全国外汇收入累计1150亿美元,年均总额38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0.5%。而汇改后2005~2007年1~7月间,广西外汇收入累计422亿美元,年均总额14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5.88%,高于汇改前22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外汇收入累计2554亿美元,年均总额85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41.14%,高于汇改前21个百分点。

2、汇率升值无法使外汇顺差持续扩大的格局发生逆转。由于汇率升值带动外汇收入和支出双双扩大,加上外汇收入规模远远大于外汇支出规模,使得外汇收支仍然保持大额顺差。汇改前2002~2004年,广西外汇收支顺差累计145亿美元,年平均总额4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24.8%;同期全国外汇顺差累计847亿美元,年均总额2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1.95%。汇改后2005—2007年1~6月,广西外汇顺差累计323亿美元,年均总额达10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40.56%,高于汇改前16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外汇收入累计987亿美元,年均总额329亿美元,年增长率55.34%,高于汇改前33个百分点。

二、汇率与外汇收支新关系的形成原因

1、我国出口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汇率升值对其影响有限。从而推动外汇收入的增加

(1)由于国外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导致汇率升值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不明显,出口仍保持高速增长。从广西情况看,汇改前尽管人民币汇率走势平稳,但出口已明显增长。汇改后两年来出口贸易在人民币汇率单边上扬情况下因国内外需求趋旺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行情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汇改前2002~2004年,广西出口累计58.6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6.39%;同期全国出口累计1357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30.62%。汇改后2005~2007年1~7月,广西出口累计90.8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28.58%;同期全国出口累计2263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33.49%。

(2)外贸进出口顺差持续扩大。汇改前的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广西贸易顺差同比分别扩大14.4%、29.3%和31%,全国贸易顺差同比分别扩大34.6%、16%和25.41%。汇改后的2005年、2006年和2007年1~7月,广西贸易顺差同比扩大13.08%、23%和101.53%,全国贸易顺差同比分别扩大65.2%、74%和80.9%。

(3)加工贸易中的低附加值产品受汇率变化影响较小。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产品中比重较高的产品,且多为进口大量零配件和半成品组装后再出口的“以进养出”、“大进大出”产品。这种附加值低的产品往往不受汇率升值的影响。据统计,2005年、2006年和2007年1~7月全国加工贸易比重已达54.66%、52,67%、50%;同期广西加工贸易比重分别为15.32%、12.71%、11%。

(4)境内跨国公司的出口产品几乎不受汇率变化影响。目前,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人驻中国,其中有26家进驻广西。跨国公司产品虽然在中国,但设计、品牌和市场等所获取高额利润的环节却控制在其手中。据统计,2002~2004年,广西出口贸易前30名企业中有7家跨国公司,出口累计7.8亿美元;2005~2007年1~7月增加达12家,出口累计达13.2亿美元,增长69.23%。

2、作为中长期投资的实际利用外资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仍然保持较高的流入势头。成为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主要外汇收入。由于直接投资是一种中长期资本流动,并不为短期汇率波动而萎缩。只有一国的政治稳定、法律制度、市场准入条件、市场规模和前景、生产成本、投资回报率宏观经济的基本因素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加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得外商投资心理预期得到充分释放,导致汇率升值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较汇改前增加。汇改前的2002~2004年,广西实际利用外资除了2004年出现负增长29%外,2002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8%和0.3%;而同期全国保持连续3年增长,年均增长率12.39%。汇改后2005~2007年1~7月,广西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8%、18.2%和72.5%,年均增长率高达37.68%;同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17.5%、22.24%和32.45%。

3、长期的“奖入限出”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

(1)以出口退税为主的出口补贴政策扶植推动我国出口产品以数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导致了出口产品结构极不合理矛盾产生并加深。尤其是2007年7月1日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今年国内许多出口企业赶在第二季度抢出口,使得第二季度全国贸易出口总值和顺差出现天量放大,从而也促使外汇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1985~2007年上半年全国出口退税累计24461亿元,年均增长32.64%;同期广西出口退税累计264亿元,年均增长36.17%。

(2)实际利用外资的非国民待遇政策优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吸收更多的境外资金,在土地、税收等“两免三减半”优惠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将利用外资作为一种政绩工程设置多种考核指标,甚至违法违规变相给予优惠政策和层层分解下达指标,如允许固定收益回报和先行收回投资收益等方式,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吸收直接投资规模扩张和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资企业新成立数量同比增长过快,很大程度是抢于明年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生效实施国民待遇统一中外资税率之前成立,以享受“两免三减半”利用外资政策优惠。(3)“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为外汇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宽松的监管环境。多年来我国外汇管理政策存在重流出轻流入、重公司轻个人,重资本轻经常、重居民个人轻非居民个人、重商品贸易轻服务贸易等外汇监管理念,1996年我国实现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后,为境外资金绕过资本项目管制流入经常项目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币升值强劲,境外资金以个人名义流入混入经常项目账户结汇规避资本项目严格监管的案例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账户大幅增长,成为外汇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

三、汇率与外汇收支之间的新关系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

1、外汇持续顺差扩大,加剧了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近几年来国际上频频出现对我国出口巨额实行反倾销和环境问题的案例,表明巨大贸易顺差已对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产生影响。一些欧美和日本等国家以绿色环境保护和反倾销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限制和打压我国出口产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2、资本净流入逐年增多,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近两年来,人民币汇率攀升,使市场上形成了强烈的可预测的升值幅度预期,因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增大。流入的资金除了直接投资和外债等正常渠道外,还通过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以及关联交易等方式进行,并在银行结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外资对内资的替代效应,加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据统计,2005年、2006年和2007年1~7月广西资本净流入分别为1.54亿美元、5.8亿美元和5.52亿美元;出口预收货款分别增长19.6%、31%和26%,进口延期付款分别增长17%、13%和33%。

3、扩大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来境外短期资金以贸易名义或服务贸易流入经常项目,其中不乏相当部分以逃避资本管理的短期境外资金,资本项下外资企业借入外债、资本金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的急剧扩大,已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4、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增加央行基础货币供应负担。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惊人,成为世界上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如此高额外汇储备,不仅成为欧美和日本干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藉口,海内外加重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更重要的是加大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引起国民经济流动性过剩,刺激通货膨胀,削弱了紧缩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据统计,2007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狭义货币M1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8%。

四、措施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积极寻求受汇率变化影响较小的贸易品种,以规避汇率风险。一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发展加工贸易。尽量减少初级产品出口,按照国际产品质量标准严格狠抓产品质量关,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来提高广西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发挥区域优势,加强边境地区国家经贸合作。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做大做好边境贸易“蛋糕”。三是提高汇率变化敏感性。灵活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多元化地采取措施规避汇率风险,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四是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既要加快促进进口增长,更要依靠国内市场消化产能,实现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

2、加快金融外汇工具创新,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一是大力发展买方信贷,开发远期汇率产品。二是进一步理顺银企关系,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优质涉外企业的信贷资金扶植,当好企业金融参谋。三是大力推广使用人民币结算,增加出口贸易中本币结算规模,以直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四是大力推广代客境外理财和外汇宝业务,尽快在全国推广银行代客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业务,以促进整体外汇业务的发展。

3、加强窗口指导,强化服务便利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效率

(1)加强进出口均衡导向管理,解决贸易大额顺差。一是重视外贸增长的综合效益,树立发挥比较优势、扩大进口有利于平衡增长的观念,鼓励进口国内产业所需先进设备、市场紧缺资源和能源资源。二是树立平衡观念,注重提高利用外资效果,取消对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业绩奖励考核制度。三是边境地区的政府部门应抓住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战略合作的发展机遇,将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简化企业境外投资手续,鼓励企业到东盟国家进行投资

(2)完善外汇管理,加强流动性监管,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打破市场上强烈的可测算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二是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采取更加灵活措施,进一步便利企业进口用汇。三是重视服务贸易管理,合理疏导国内外汇分流,实现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转变。四是大力推进资本流出入均衡管理,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壮大“走出去”企业,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五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性监管和统计监测,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系统。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收支 持续顺差 原因 影响 对策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相应地提升。近几年我国原本就已存在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现象出现了总体扩大化的趋势。可以说,我国是当今世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典型国家。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持续顺差是指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持续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持续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我们看到,我国国际收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3年以外,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2006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大,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同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跨过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我国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外汇储备1.5898亿美元。

那么,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方面总体扩大化的持续顺差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对此做出什么反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总结性的梳理和简要性的回答,以便给读者们一些启示。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存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国际上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不断地输入我国。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打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

从国内来看,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基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些因素有利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利于增强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2、结构性失衡。而造成这种结构性失衡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近年来国内储蓄总量高于国内投资与消费而导致的内部失衡。这就意味着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和资本投入不足共存的现象。过剩的生产就大量出口到国外,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3、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借鉴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原因,中国一直坚持着出口导向型的 工业 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4、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足。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储蓄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而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三、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以上对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宏观调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宏观调控的必然产物,它在客观上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现;2、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4、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直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持续顺差对一国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长期的持续顺差情况下,我们更要去注意它的负面影响:首先,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这是因为持续顺差在贸易上表现为大量商品出口,而大量的出口商品会直接减少国内社会产品供给,是国内需求相对增大;持续顺差产生的储备结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兑换压力,各个持有者的兑换要求,会迫使本国金融当局增加本国货币投放,从而又创造出新的需求,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从而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一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这样,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第三,长期双顺差将加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尤其是欧美的贸易摩擦。短期内,持续的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摩擦愈演愈烈,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制约,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第四,持续顺差也将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由中央银行对冲掉。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中国货币政策,对中央银行来说,造成了被动投放货币的的重要任务。“这样巨大压力,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长此以往,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且,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统中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货币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直接冲击。”?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由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蕊.关于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天下论文网.

(2)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3)苏志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科技资讯.2008(21).

(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5)王跃平.浅议现阶段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成因.宏观资讯

(6)(8)邵亢邑.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7)武健,方文.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财政金融.1997(6).

(9)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5篇

产业构造通货膨胀国际摩擦

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性记载了在一定的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同时注意的是,这种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开展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常常爆发的,招致一个国度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要素有很多种。

(一)周期性不平衡

在经济开展的过程中,各国经济都处于不同差异水平的周期性动摇中,而在经济周期的各个不同的阶段会对国际收支迸发不同影响。

(二)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一种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动所导致的一国居民收入的变动,另一种是具有持久性的,由于经济增长率的变换而迸发的不平衡。

(三)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是指因经济构造的变换,和产业构造变换的后退性,艰难性所惹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另一个意义是指某个国度的产业构造较为单一。或许是说尽管这个国度出口商品的需求的价钱弹性相对来说较大,然而这个国度进口商品的需求的价钱弹性相对来说较小,从而引起的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四)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在汇率程度固定或许必定的情况下,世界上某一个国家的商品的成本与物价的本钱高于世界其余国家的情况。

(五)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的发生水平是比较小的,持续时间也是相对来说较短的,临时性不平衡是具备可逆性的,因而临时性不平衡能够被认为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景象。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际收支假设呈现继续的、大批的不平衡,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只要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对这个国度的经济发作不好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一国国际收支呈现逆差,会招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应减少,人们对外汇的须要上升,从而招致外汇的汇率上涨,继而本国货币的汇率就会呈现下跌趋势。如果逆差达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那么该国货币的汇率下跌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本国经济增长受阻

一国一段时间内收支逆差不间断,该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顺势减少,外汇大量使生产所用资料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原材料的进口也会变得尤为困难,这样国民经济就会受到阻碍,从而会使国民收入的增速变缓。此外,一国如果长期处在逆差的情况,不但会厉害的耗费一国的储备资产,影响金融实力,还会削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会使该国综合国力下降,国际上的声誉也会受到毁坏。

2.不利于该国的对外经济交往

如果一国出现巨额逆差,人们对外汇的须要就会上升,这样一来,就会使外汇汇率明显上升,本币不断贬值。这会使该国的对外经济来往发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引发货币危机

外汇短缺,招致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一旦本币汇率急剧下跌,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招致该国货币信誉的下降,国际资本大批外逃,货币危机就会爆发。

4.影响人民的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逆差若是由经常项目的逆差引起的,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弱,影响该国进口,那么出口有关部门的就业机会就会相应减少。这样一来国民经济的增长就会遭到妨碍,进而就会对财政和就业构成一定水平的影响。

(二)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货币汇率上升,其外汇储备也会增加,从而使其对外支付能力增强,但并不是说国际收支顺差有利而无弊,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果政府出面干预,会构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招致通货膨胀;当国内物价回升时,必然导致本国商品出口的困难。

1.本国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

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都出现顺差,外汇的供给以及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该国的国家内部信贷就不会减少,该国银行就会在货币上作出调控,货币投放量就会被增加,这样一来无疑增加了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

2.使本国金融市场受到冲击

顺差急剧上升,会导致外汇汇率的快速下降,就会引该国外汇市场中外汇的供应的增加,本币就将面临升值的压力,这个时候如果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国际短期资本进入该国,这样一来,其国的金融市场就会受到剧烈的撞击,金融市场就无法保持稳定的状态。但如果说巨额的顺差促使了本币汇率出现持续上升的情况,又会对出口克制,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3.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

如果贸易收支顺差是引起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原因,贸易伙伴就必然会对其进行报复,这样一来贸易摩擦就会不可避免。该国产生了收支顺差,就代表其他国家发生收支逆差,很可能惹起国际摩擦,影响国际经济关系。

4.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批的外汇供应,招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招致在国际市场上,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如何治理国际收支不平衡.新华月报,2014.

[2]百度文库.国际收支调节.

[3]张春霞.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5.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 发展 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 计算 。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 企业 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 金融 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 科学 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 经济 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 发展 ,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 企业 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 会计 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7篇

石河子大学是兵团高校的代表,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构建“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兵团高校主要是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服务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特点。国外和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在国外,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所述学院的不同讲述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国际财务管理”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两个层次,而国内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融汇两个层次的内容,并且以后者为主。国际金融课程有三个特点:1.难度高。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求学生具备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及扎实的数学功底;2.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国际金融学概念抽象,理论内容必须在现实问题中得到检验,学生才可以认识深刻、具体;3.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教学内容与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二)教学要求。学生要对西方国际收支理论及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西方汇率理论及人民币汇率改革、外汇管制目的及意义、外汇风险管理办法、国际资本流动及金融危机的相互关系等有所了解。理解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各自的优缺点、常用外汇交易的特点与用途及保值增值的原理等。重点讲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项目及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外汇交易的各种方式、各种外汇风险的概念、种类、外汇管制的概念及内容;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金融危机的类型及危害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数据库、政府网站和学校图书资料等查找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材料,结合国内外及兵团现实情况,应用国际金融的知识和理论,剖析当前重大国际金融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兵团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以应用性为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运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外汇、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运用;了解国际金融宏观理论,学会解决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为国际经济合作奠定理论业务基础。

三、兵团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理论内容。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比如热钱流入的途径及盈利模式、资本外逃的方式及危害、货币国际化路径等,同时还应详细介绍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比如货币升值的定义、汇率变动幅度的计算、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计算和区别等。2.案例内容。在国家金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以相关理论为基础,站在国际金融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运行的特点,从金融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采用“小知识”模块方式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视频资料,选取专业的视频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理论依据的热情。比如《货币战争》视频介绍了人民币、英镑、美元、日元等发展历史,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该视频轻松掌握国际货币的发展史,初步了解国际货币体系。(二)教学方法及手段。1.开展讨论课。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具有畏惧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消除距离感,快速进入新的情景,是高校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关注当前金融热点,在相应章节开始前提前布置辩论主题,一个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观点,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中由教师主持开展辩论或讨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充分共享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了解国际收支的知识点,通过浏览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了解外汇与汇率的知识点等。3.课中采取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回答,再根据回答情况将知识点逐渐展示出来。提问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引申出来的知识比讲述出来的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三)拓展学习空间,注重实践环节。教学不应只是课堂上的90分钟,整个教学环节应该包括提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实习。课前预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课堂学习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介绍应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而课后实习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高度关注和探索课后学习的有效方式,对一些重点章节可以布置一篇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形成观点并书写成文。课外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高校应多建立实习基地,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还可以积极联系企业,特别是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和利用假日参与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单位学习,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同时邀请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开展讲座。(四)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进行考核改革是促进教、学、管等过程的全面变革,从而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过程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论文、实践三方面建立立体化、过程化的考核模式,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控制,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结语

国际金融课程以其特有的理论性、综合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兵团高校的办学定位,将课程的知识点和当期热点问题紧密联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为兵团培养优秀经济类人才的目的。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8篇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李冬梅王凯

论文关键词:货币 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

论文摘 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人们都所关注的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太大问题。对于这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流动性过剩的资本市场效应 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都冲向股市,引起股价快速上涨,为了防止人们所讲的经济泡沫产生,我们可以扩大股市容量,通过股市扩容会抑制股价的快速上涨。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量货币进入股市的充好时机,加速股市扩容,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流动性过剩似乎对资本市场有着良好的效应。

第一,股市扩容可以为中国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大家知道,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股份制,尤其是央企的整体上市,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有重大意义,而股份制改制的重要体制基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股份制,更谈不到央企整体上市。此次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正是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也需要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因而此次股市扩容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总之,股市扩容为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第二,股市扩容为公众享受改革开放的好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股市扩容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公众投资者。中国人富有之后,不仅仅需要提高消费水平,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投资渠道,而对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有的人因为有自身的职业,所以不可能去通过创办企业投资,而股市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每个人既是劳动者,有劳动收入,又是投资者,有资本的收入,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有效地相结合于一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冲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实现各种要素的有效和谐。而股市扩容,则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股市扩容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它可以为公众享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而提供了前提条件。当然,股市有风险,但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为人们提供选择风险与收益的“平台”,最起码使每个投资者有选择收益和风险的机会。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是民生的重要权利,我们必须要给人们提供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的条件和前提。因此,股市扩容实际上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为中国各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例如,中国银行改革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恐怕很难完成,正是因为有众多股民的投资热情,才使得国有银行能顺利上市和改制。又例如,如果没有股市扩容,中国不可能实现从间接融资为主而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从而实现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调控体制的变革。因此,股市扩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虽然要防止股市泡沫,但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确实为我们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股市扩容为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压力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空间”。我国近些年房地产价格确实上涨过快,而上涨过快的背后重要原因是投资性购房需求过于旺盛。为什么人们都将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主要是因为投资渠道太少,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而扩市扩容,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空间”,人们可以由房地产投资转向股票投资。实际上,从宏观效应分析上看,股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据有关同志研究,股市泡沫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要远远低于房地产泡沫。因此,股市扩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从这一点上讲,流动性引发的股市扩容,在整体上是有益的,例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放缓,正是因为股市扩容,将更多投资资金引向了股市。总之,要全面分析股市扩容的整体效应。

二、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方法的比较 如前所述,此次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此次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手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从而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发行”。“解铃还需系铃人”。正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所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方法,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减少出口而扩大进口,其中包括调整出口政策,不能搞过度的出口退税政策,而且对那些高消耗资源和高污染的产品不仅不再搞出口退税,而且还要提高出口关税,通过减少出口而解决国际贸易失衡,以及它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要调整进口政策,鼓励进口,尤其是对那些有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品及能源和原材料,要给予更为优惠的各类政策,通过扩大进口而减少国际收支失衡。二是调整外资政策,不能盲目强调引进外资,而是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主要是引进有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的外资,因而我们必须取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过度的外资优惠政策,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而引进真正对中国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外资。当然,无论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还是外资政策,都有一个“时滞效应”问题,也就是它们不可能马上对解决国际收支失衡起到作用,出口和外资进入的惯性作用实际上是很大的。而且,出口和外资进入的背后都是就业,也就是为我国提供了就业机会,因而我们减少出口和减少外资引进,必然会增加我国就业的压力,我们对此的承受能力有多大?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而缓解这种压力,但问题是内需的扩大也需要时间和政策的调整。因此,仅靠减少进口和减少外资引进,也就是仅靠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需要别的方式的配套。

第二,将外汇花掉,从而解决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太大的问题。大家知道,外汇量增长本身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外汇量增大并引起“人民币外汇占款”发行太大时,才会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我们如果将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外汇花掉,而不让央行因此而多发行人民币的话,那么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外汇过多,就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外汇要花掉,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所有花外汇的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都要用人民币去购买外汇;另一个是外汇必须花在国外,国内不可能花掉外汇。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就必须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没有自由的外汇政策,外汇是不可能花掉的。但问题是我国目前不可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尤其是在全世界都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条件下,如果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必然会引发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国无论央行,还是企业,实际上都承受不了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们既要将外汇花掉,而又不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我们应如何办?可选择的方式有:一是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外汇的人民币占款发行;二是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可以给这些特定地区一定的离岸业务权力,也就是在这些地区内放开外汇自由流动,从而将外汇花掉,减少央行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压力。但是,这些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央行外汇占款压力的方式,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仅靠它也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引发的经济泡沫。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反映在股价上,也就是大量多发行的货币都冲向股市,引起了股价的快速上涨。对此,我们唯一选择是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股价的过快上涨。对于股市扩容的效应,我们在上述已作了分析,我们应该推动股市扩容。但问题是,股市扩容的幅度并不是我们能主观决定的,不是我们想扩容多少,就是多少,因为对于企业上市,资本市场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只有符合条件,企业才能上市,我们才能实现股市扩容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中符合资本市场准入条件的,还达不到我们通过股市扩容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数量,因而虽然我们通过让在海外已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再回到国内上市的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还够。因此,仅靠股市扩容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有别的方式的配合。

第四,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国际上惯用的方式,我们当然必须重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央行票据出售、提高利率等方式,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些方式我们目前都已尝试过,但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有人认为主要是我们所选择的方式的调控力度不够,例如加息的力度就不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央行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失衡还在继续,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向,因此,一方面是央行在调控流动性过剩,而另一方面,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却没有被解决而在继续存在,甚至加强,因而流动性没有因为宏观调控而减缓。由此可见,仅靠宏观调控是不能根除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需要有各方措施的综合使用。

总之,单靠上述的四类办法中的任何一个办法,都是不能解决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我们需要上述四种方式的有效配合。因此,目前的关键,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当然,这需要央行、财政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有效协调。否则,我们很难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人们都所关注的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太大问题。对于这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流动性过剩的资本市场效应

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都冲向股市,引起股价快速上涨,为了防止人们所讲的经济泡沫产生,我们可以扩大股市容量,通过股市扩容会抑制股价的快速上涨。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量货币进入股市的充好时机,加速股市扩容,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流动性过剩似乎对资本市场有着良好的效应。

第一,股市扩容可以为中国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大家知道,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股份制,尤其是央企的整体上市,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有重大意义,而股份制改制的重要体制基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股份制,更谈不到央企整体上市。此次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正是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也需要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因而此次股市扩容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总之,股市扩容为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第二,股市扩容为公众享受改革开放的好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股市扩容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公众投资者。中国人富有之后,不仅仅需要提高消费水平,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投资渠道,而对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有的人因为有自身的职业,所以不可能去通过创办企业投资,而股市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每个人既是劳动者,有劳动收入,又是投资者,有资本的收入,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有效地相结合于一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冲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实现各种要素的有效和谐。而股市扩容,则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股市扩容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它可以为公众享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而提供了前提条件。当然,股市有风险,但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为人们提供选择风险与收益的“平台”,最起码使每个投资者有选择收益和风险的机会。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是民生的重要权利,我们必须要给人们提供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的条件和前提。因此,股市扩容实际上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为中国各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例如,中国银行改革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恐怕很难完成,正是因为有众多股民的投资热情,才使得国有银行能顺利上市和改制。又例如,如果没有股市扩容,中国不可能实现从间接融资为主而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从而实现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调控体制的变革。因此,股市扩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虽然要防止股市泡沫,但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确实为我们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股市扩容为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压力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空间”。我国近些年房地产价格确实上涨过快,而上涨过快的背后重要原因是投资性购房需求过于旺盛。为什么人们都将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主要是因为投资渠道太少,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而扩市扩容,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空间”,人们可以由房地产投资转向股票投资。实际上,从宏观效应分析上看,股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据有关同志研究,股市泡沫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要远远低于房地产泡沫。因此,股市扩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从这一点上讲,流动性引发的股市扩容,在整体上是有益的,例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放缓,正是因为股市扩容,将更多投资资金引向了股市。总之,要全面分析股市扩容的整体效应。

二、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方法的比较

如前所述,此次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此次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手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从而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发行”。“解铃还需系铃人”。正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所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方法,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减少出口而扩大进口,其中包括调整出口政策,不能搞过度的出口退税政策,而且对那些高消耗资源和高污染的产品不仅不再搞出口退税,而且还要提高出口关税,通过减少出口而解决国际贸易失衡,以及它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要调整进口政策,鼓励进口,尤其是对那些有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品及能源和原材料,要给予更为优惠的各类政策,通过扩大进口而减少国际收支失衡。二是调整外资政策,不能盲目强调引进外资,而是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主要是引进有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的外资,因而我们必须取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过度的外资优惠政策,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而引进真正对中国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外资。当然,无论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还是外资政策,都有一个“时滞效应”问题,也就是它们不可能马上对解决国际收支失衡起到作用,出口和外资进入的惯性作用实际上是很大的。而且,出口和外资进入的背后都是就业,也就是为我国提供了就业机会,因而我们减少出口和减少外资引进,必然会增加我国就业的压力,我们对此的承受能力有多大?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而缓解这种压力,但问题是内需的扩大也需要时间和政策的调整。因此,仅靠减少进口和减少外资引进,也就是仅靠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需要别的方式的配套。

第二,将外汇花掉,从而解决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太大的问题。大家知道,外汇量增长本身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外汇量增大并引起“人民币外汇占款”发行太大时,才会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我们如果将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外汇花掉,而不让央行因此而多发行人民币的话,那么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外汇过多,就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外汇要花掉,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所有花外汇的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都要用人民币去购买外汇;另一个是外汇必须花在国外,国内不可能花掉外汇。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就必须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没有自由的外汇政策,外汇是不可能花掉的。但问题是我国目前不可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尤其是在全世界都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条件下,如果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必然会引发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国无论央行,还是企业,实际上都承受不了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们既要将外汇花掉,而又不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我们应如何办?可选择的方式有:一是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外汇的人民币占款发行;二是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可以给这些特定地区一定的离岸业务权力,也就是在这些地区内放开外汇自由流动,从而将外汇花掉,减少央行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压力。但是,这些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央行外汇占款压力的方式,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仅靠它也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引发的经济泡沫。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反映在股价上,也就是大量多发行的货币都冲向股市,引起了股价的快速上涨。对此,我们唯一选择是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股价的过快上涨。对于股市扩容的效应,我们在上述已作了分析,我们应该推动股市扩容。但问题是,股市扩容的幅度并不是我们能主观决定的,不是我们想扩容多少,就是多少,因为对于企业上市,资本市场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只有符合条件,企业才以能上市,我们才能实现股市扩容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中符合资本市场准入条件的,还达不到我们通过股市扩容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数量,因而虽然我们通过让在海外已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再回到国内上市的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还够。因此,仅靠股市扩容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有别的方式的配合。

第四,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国际上惯用的方式,我们当然必须重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央行票据出售、提高利率等方式,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些方式我们目前都已尝试过,但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有人认为主要是我们所选择的方式的调控力度不够,例如加息的力度就不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央行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失衡还在继续,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向,因此,一方面是央行在调控流动性过剩,而另一方面,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却没有被解决而在继续存在,甚至加强,因而流动性没有因为宏观调控而减缓。由此可见,仅靠宏观调控是不能根除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需要有各方措施的综合使用。

总之,单靠上述的四类办法中的任何一个办法,都是不能解决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我们需要上述四种方式的有效配合。因此,目前的关键,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当然,这需要央行、财政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有效协调。否则,我们很难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0篇

1987年至2000年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连云港市中心支行;2001年至2002年调任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2002年8月至今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世界经济发展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国际金融学会理事。2013年聘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研究领域及观点

陶士贵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金融、金融制度、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改革》、《国际金融研究》等刊物上百余篇。早在1991年5月的《中国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人民币汇价双轨合一的构想》,而我国在1994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人民币单一汇率制。在1991年5月的《金融研究》上刊发了《“返投资”的弊端和减少“返投资”的有效措施》,国内较早发现一部分国内资金通过在境外注册法人企业后返回国内投资,进而享受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并未达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提出应该从制度上填补漏洞。对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作了超前的深入研究,较早地提出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目标问题(1992年12月《财贸经济》),明确指出边境贸易应成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突破口(《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提出了人民币实现内部可兑换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建立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自由汇兑圈,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管理现代化》2002年第5期),提出了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在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前,先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普遍可接受性,同时指出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应该界定为人民币自由兑换,而应该是国际收支均衡,人民币自由兑换应该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手段而非目的。近年转向了外汇储备运行及安全的研究。分析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改革》2011年第11期),论证了外汇储备累积、货币被动创造与经济转型升级的逻辑关系(《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提出要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新金融》2012年第10期),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要对外汇储备功能做进一步延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研究了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与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非正常状态下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安全及对金融产业的影响(录入由冯刚主编的《经济发展风险与维护产业安全》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构建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评估与预警指标体系(《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9期)。

三、主要学术成就和荣誉

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JY171)《应对军事冲突的中国外汇储备风险防控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10YJAGJW015)《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SJ002)《长三角共同推动金融制度创新研究》、2010年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科技融资工具选择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中国科技协会《大学毕业生起薪调查》,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中国银行业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担任《金融学》、《国际金融》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版)的副主编。

上一篇:国内投资论文范文 下一篇:税收优惠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