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29 10:54:50

国际医学教育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现阶段,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医学教育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需要不断进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早在2002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卫生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第一个医学教育专题研讨会,这是我国新世纪第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到2003年初,教育部正式立项“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以期能够更好地规范我国的医学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医学教育国际交流经验探讨

2.1医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途径

医学教育国际交流对我国医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提高外语水平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互相带动。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对于公共英语课程,可以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量的扩展方面和听说技能的提高方面。比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场景对话,以医院为场景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选取一些医药发展相关知识的短文进行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医药知识有关的辩论等。其次,多开展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不应局限在学校的交流,可以是国际化的交流。通过国际化的交流模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语言能力。学术交流尽可能用外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术的沟通,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意义更为显著。一些医学外语形式的讲座等,也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2.2留学生双语教学的探讨

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而现阶段,需要将教育模式转变为既培养学生学“做事”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学“做人”的能力。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我国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双重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开设,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关爱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思想。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道德思想的教育和人文情感的培养,努力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实现医学教育的新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留学生的双语教学。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医学知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的目标包括学习中医药学,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学习西医的留学生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来我国的医学留学生很多来自以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些学生在国内就已经接受双语教学了。留学生来我国学习需要掌握中文,尤其是医学教育的留学生,学生至少要在华学习达5年以上,掌握中文是十分必要的。医学留学生在学习方面,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通常包括语言沟通问题和文化差异。当来华学生遇到这些方面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地为他们讲解,逐步融合到一起,减少文化差异,促进语言沟通理解程度。

2.3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瑰宝,我国的中医药业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深入国际,才能够认知国际,这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必由路径。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实现中医药和现代西药融合的过程。要在医学教育国际交流过程中,让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国际认可,推广我国的医学成就。

三、结论

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医学教育同国际接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实现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坚持,不断完善。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探讨我国医学教育的形式,走最为适合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之路。相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会走得更好,其国际化的道路也会更为完善。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立足于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吸取各国文化之精华,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培养出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为社会作更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同样,高等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必将跨越传统国界,走向世界。中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着以全球化为契机,以及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挑战。我国已有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和重点大学的医学院,进行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日益明显。

1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的起源当初就具有国际化的性格。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大学发展的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国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等),已经超过国界,成为必须由全世界共同来解决的国际问题,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一样具有国际性。社会的飞速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要求高等教育加速国际化的发展,计算机智能化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缩短了时间和空间。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领先一步。美国极力倡导教育国际化,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不论在进行教育国际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都可以说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这种国际化的活动,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除了即刻可见的利益(以经济利益最为明显)外,还有许多尚未显现的潜在利益和影响[1]。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是世界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而且还出现了作为跨国界、跨文化学习和国际教育的先驱——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因为这两所古老的著名大学曾是当时欧洲知识传播与研究中心),并诞生了曾经成为世界教学、科研中心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2]。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被列入讨论议程,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改革外籍教师招聘、留学生外派和接受等制度,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条件。现在,一些著名的大学正在有计划地实施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4年7月3日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14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中国的一些综合性院校广开校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等医学教育必然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全领域的国际化。

1.2医学学科本身性质决定教育国际化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上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医生应具备的许多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致的,全球化的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正变得日益明显[3]。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将彻底打开对外经济贸易的大门,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加大,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临床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学技术交流和人员跨境流动趋于频繁,医学人才培养和准入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3跨国疫情需要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不断出现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医学难题使国际医疗的合作增多:始于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的鼠疫大流行,总共波及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让世界震惊,并一度让全球医疗界感到束手无策。近年来的禽流感疫情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公共卫生问题不是某一国家自己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公事。还有一些医学难题的存在(恶性肿瘤等),促使世界各国的卫生医疗界加强合作、携手攻关。世界卫生医疗界的合作基础就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1.4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也明显增长。人们在要求延年益寿的同时,也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高质量的生活质量需要高度发达的医疗技术作为保障。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不应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而应该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发展中国家更应加快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先进经验和医疗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将自己在医学上的长处奉献给全人类。

1.5医学教育国际化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但现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并没有完全适应于新的医学模式,表现在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学生培养的理念和一些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在医疗活动中还广泛存在重躯体治疗,轻护理、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的现象,一些医务人员对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发达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有着较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值得我们学习,要真正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一定要实现国际化。

1.6医学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2005年,我国大学平均升学率已超过21%,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院校的师资、教学资源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已成为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但我国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所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上也差别很大,我国高水平医生的缺口较大。要保证高等医学教育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毕业合格标准问题,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都在致力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合格标准应积极向国际标准看齐,才能保证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1.7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医学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面向当地,主要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医学教育关系到人世间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人的生命和健康。世界各地的居民不分种族和阶层,理应享有同样行业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4]。生命的同一性决定了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我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下达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并投入巨资全面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工程。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应不甘落后、主动出击,把握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契机,勇于探索和实践。每个医学院校均有其自身的特色,推崇医学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全盘否定院校自身的特色,我们应探索走国际标准本土化的道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国际化的同时进一步保存和发扬自身的特色。而且我国的医学教育特色也只有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能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使医学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跨越性、可持续性发展。

2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部,这些地区的医学教育大部分由省(自治区)属院校承担。由于地处经济后发达地区,办学经费紧缺、教学资源不足、信息不灵,导致办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医学界的交流少、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困难、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办学规模小、生源起点较低,医学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他们对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是个别的、零星的,没有形成体系。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院校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困难重重。

3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设想

3.1改变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适时调整办学定位办学意识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经济后发地区的医学院校改变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是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至关重要的问题。应把所培养的人才目标定位在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上。这些地区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思考、勇于创新。院校领导要把此项工作当作事关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并争取得到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3.2针对医学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改革IIME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给医学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方案与标准,更提供了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它强调培养新型人才中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相统一的重要性,突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质。它的内涵也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5]。针对“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规定的医学生七大学习领域的要求与60项细则,重新制定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方法、积极创办模拟医院开展临床模拟教学、加强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重点加强医学生的医学观念、人文教育、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执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时,应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各校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完全西化,在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

3.3加强师资的培养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学生,必须先具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现状,必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每年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出国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如攻读学位、访问学者、短期专题培训等,他们回国后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他们在带来学科新知识、新观点、新进展的同时也能给本校教师以触动、起到催人向上的名人效应作用,促进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3.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是实现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搞好国际交流工作,应成立国际交流处,它的职能应定位在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业务部门,而不仅仅是办理具体涉外事务的部门。国际交流处应经常思考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事宜,为校级领导班子当好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参谋。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科研课题的国际合作、与国外医学院校建立友好关系、有计划地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积极探索与国外医学院校的学分互认制度,促进本校教学的国际交流合作。

3.5积极探索多渠道的办学资金来源办学经费紧缺是制约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再完美的计划也如同纸上谈兵。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要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在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充分利用国内外贷款的同时,还应通过社会募捐、校友资助、开展产学研结合等形式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

3.6推行英语教学改革、开展双语教学语言是沟通与交流的基础,要实现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专业人才,必须通过语言关。英语是国际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语言。首先,要针对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起点相对较低的现状,延长英语必修年限,开展5年或7年不断线的外语学习模式,使英语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业的始终,在培养英语读写能力的同时要重视英语口语教学,构建全程英语教学新体系。其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探索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形式,通过双语教学、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在巩固学生公共英语的同时可以学习专业英语知识。

3.7加强信息化的建设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搭建和改进网络教学和信息平台,设立专门的网络教育中心。尽管要建立较高层次的校园网络系统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但足不出户便可接受国际教育、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享有强大的信息平台,将进一步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其后期收效无疑是巨大的。

3.8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分配制度要进一步向教学一线倾斜,强化教师、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以确保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精神能够主体深入。

4结束语

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行医学教育国际化,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才可能获得跨越性、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5-62.

[2]王留栓.欧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谈起[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2):54-58.

[3]孙宝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

[4]赵群,于晓松.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5(3):1-4.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基础工程。特别是一些国际间通用性强的专业和学科,更应尽早实现国际化,为我国培养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需要的专业人才。而医学正是这样的学科,因其研究对象是生命本身,较少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域间同一性强,国际间可比性强,使医学领域全球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也使医学教育的国际化任务更加紧迫。目前,医学教育的全球标准已经出台,使医学成为所有学科中唯一具有国际育标准的学科,也给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1]我国的医学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培养符合《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医学专业人才,就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与国际同步[2],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历史原因及医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内医学教材与国外相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精心选择、充分论证后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原版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因本土教材落后而引起的教育滞后,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可以直接享用国际上先进的医学教育的研究成果。而且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挥影响,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原版教材,可以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靠国外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促进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材是教与学的直接媒介,是学生专业知识的首要来源,所以对教材内容的权威性、精确性必须做最高标准的要求。国外经典医学教材,常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比如《格氏解剖学》目前已是第39版,其权威性、成熟性是国内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该教材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名副其实的名著。而且国外教材多注意不断完善和及时更新,以教学反馈和科学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长期的精心打磨使教材内容的取舍更加科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编写方式更符合教学规律,使教师更易教、学生更易学,使医学专业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顺畅。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的检验,有些国外经典医学教材几乎已成为发达国家医学生的通用必备书。我国的医学生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也应该首先从知识的来源方面与国际同步,与他们未来的国际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学习同标准的东西,采用同水准的教材,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同时,也应该充分接触这些人类医学和教育学发展的结晶,充分享受国际经典教材所带来的益处,促进自己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2传递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教材不但是专业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者。引进医学原版教材,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在国外教材的引进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做中外医学教材的比较学研究,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必将自觉地熟悉教材、研究教材。这些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国内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差异有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国外原版医学教材,特别是国外专门为教学准备的针对医学生的权威教材,实际上本身就是先进医学教育理念的应用范本,认真挖掘,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信息,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近日引进的《格氏解剖学:教学版》,它既保留了《格氏解剖学》的权威性,又专门针对教学进行了重新编排,从内容和结构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外医学教育的鲜明特点。

2.1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实施综合性课程

虽然从书名上看《格氏解剖学:教学版》是一本解剖学教材,但其内容与我国传统的解剖学教材差异很大。全书是以人体局部分区来划分章节,首先讲述该区域的功能,然后讲述其组成部分、与其他分区的关系及该区域的重要特点,而后的局部解剖学部分有较多的临床相关讨论,还有少量最新的与该区域相关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这样的教材内容对应的显然不是我国传统的单纯讲述结构的解剖学课程,而是一种综合性课程,重在让学生掌握人体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与临床相关的各部分基本的结构和功能知识。这也体现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教改理念,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着眼于培养合格的医生。由于全书讲述循序渐进,对内容的深浅度有着精确把握,所以整体反而显得清晰明了。与我国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式课程相比,这种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更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统一,对我们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参考作用。[3]

2.2以病例为中心,紧密结合临床,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达到统一

《格氏解剖学:教学版》虽然是基础医学的教材,但全书在内容的编排上时刻注意联系临床。每一章都有一小节专门讲述体表解剖学,使学生能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检查直接结合起来。并且每章最后都专门精选了10个左右的相关临床病例进行讲述,让学生从临床诊断和临床技术操作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本区域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基础医学教材中具体讲述一定数量的临床病例,这在国内教材中非常罕见,体现了目前国外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趋势。这种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也体现在很多其他国外权威医学教材中,比如Guyton&Hall的《医学生理学》,Kumar等的《基础病理学》等,其核心理念是基础医学为临床实践服务,在具体的病例中让学生感受到基础知识在解决临床问题中的应用,从而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的统一。

2.3实施交互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书原版每册都附有一个与书籍配套的交互式教学网络的帐号,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帐号进入到系统中去,利用其互动界面,主动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实现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进行实时的交互式测验,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这种界面友好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测试内容,这与传统的单纯被动听课的教学方法相比,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4反映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经典”并不等于陈旧落后,近年来解剖学领域内最重要的发现都能够在本书中得以体现。及时反映学科进展是保持教材生命力的基础,让学生知道本领域最新、最重要的发现,既完善了其知识结构,又能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权威教材中处处隐含着先进的教育思路,而且教材本身的内容又恰恰体现了其具体的应用方法,所以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原版教材,在研究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能够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帮助。#p#分页标题#e#

3开阔师生视野,有利于他们自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本文所说的医学原版教材,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国外教材完全一致的英文影印版教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带着鲜明的国际化特点。让这样的教材直接进入课堂,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了解国外同行教学实践的现状,从而开阔视野,立足国际大环境,避免井底之蛙式的封闭与盲目自信,树立合作意识,增强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自觉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去,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4促进双语教学,提高师生的外语水平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医学教育;职工培训班;PTC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91—02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生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我国继续医学教育近二十年来获得快速发展,但现阶段尚存在项目适用性不强、技术培训类项目偏少、缺乏大型普及型项目推广经验等问题。本文结合PTC国际培训项目案例分析,提出建议和解决思路。

一、PTC国际培训项目简介及在我国运行情况

PTC,即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是由世界初级创伤委员会(PTCF)发起的,以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程序和措施处置各类创伤患者为主要培训内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应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并解决在第一时间内对创伤病例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问题的一项国际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技能培训、课堂考试等,共约24个学时,有多种国家语言版本的教学课件供使用。该项目得到WHO认可和多项基金资助,目前正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拓展项目之一。

中国PTC项目由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受PTCF和Kadoorie慈善基金会资助,由卫生部医政司负责组织管理、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于2010年9月在武汉启动。现已在湖北、辽宁、河南、广西等地建成4个国家级培训基地,计划用3年时间采用梯级培训的方式完成对我国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进行初级创伤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培训,最终实现项目覆盖全国所有地市。

PTC(广西)培训中心于2010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挂牌成立,第一阶段首期40名广西三级甲等医院麻醉师和急诊医师已圆满完成培训并获得培训师资格。第二阶段培训随后展开,至2011年4月,已完成200名地市级医院医疗骨干培训工作。第三阶段从2011年5月开始,在广西柳州、桂林、贵港等中心城市主要医疗机构建立并启动9个PTC培训分中心,在技术监督下由上阶段培训师培训县级医院医疗骨干,至今已完成400余名培训任务,目前正向乡镇级基层医疗单位展开,并计划向广西周边及东盟地区推进。PTC项目在广西的初步推广受到广泛肯定和好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5%(88/104)的参训者普遍在专业理论和/或临床技能方面明显受益。

二、PTC国际培训项目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增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适用性

1991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和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据卫生部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仅2011年举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达到5590项。然而对项目类型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项目属国际新进展类,而临床技能培训型类项目明显偏少,既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切合国内医疗急性的实用型项目更少。现阶段,我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整体适用性不强,直接影响继续医学教育促进临床医疗水平提高的实际效果,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亟待改善和加强。

PTC国际培训项目将先进创伤救治理念与实用技术有机结合,突出适用性,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有重要启示意义。PTC项目的适用性建立在实际医疗需求的坚实基础之上:世界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历经多年调查,充分了解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一线医师,普遍存在第一时间内难以对创伤患者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问题。另一方面,PTC项自秉承国际创伤一体化救治先进理念,并吸收外科、急诊科、麻醉科等相关学科最新成果和成功经验,设计、编写授课内容,有效保障项目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从项目设计上看,PTC项目是先进性和适用性结合的成功案例。从实际效果来看,也确实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公认的良好效果。

(二)更加注重技术培训和能力提高

医学是一门知识体系,更是一门技艺。当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过于偏重理论研究新进展的介绍和学习,而对先进临床实践技能培训重视不够。实际上,从包括高等医学教育阶段在内的整体医学教育来看,我们对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操作教学等方面的教学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方法也比较有限,总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PTC项目属典型的技能培训类项目,目标非常明确,即提高临床医师及时规范有效救治创伤患者的实际能力,所以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当今世界主流的创伤救治理念和经验证的最新成果,还安排了专足够学时进行各种治疗措施、处理程序、操作规范等的讲解、操练、考核。不仅如此,该项目充分关注到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甚至搜集整理了世界范围内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实用教学技巧,务求参训者达到项目设计的临床实践能力要求。其先进的设计理念、科学的内容设置、有效的教学手段等,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大型项目宜实施本土化运作策略

当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大型医疗教学单位在不少医疗领域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某些专业或疾病的诊疗规范或诊疗指南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医疗、教育、文化等差异较大,项目推广难度很大。从近年来已面试的诊疗规范或指南来看,项目推广范围相当有限,效果也与设计要求相差较大。其原因除了项目设计对可行性考虑不足,还可能与项目运行策略不当有直接关系。

PTC国际项目采用质量可控的本土化运作策略,将项目成功推广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成功的运作策略,对于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大规模推广普及型项目有重要借鉴意义。所谓本土化运作:充分依托当地医疗、教学、社会、行政等多方面资源,以利于克服地域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不利因索的制约;所谓质量可控即在项目设计中嵌入质量控制模块,并在项目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监督,以保障项目质量。这种运作策略有助于以较少的投入,在满足项目质量要求条件下,跨越地域、社会、文化等羁绊,在尽量大的范围内扩张与发展。

(四)兼顾质量和效率,优化实施方案。

大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推广,必须兼顾质量和效率,选择高效实施方案。当前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疾病、各种肿瘤、各类创伤等。这些病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基层医疗单位对相关诊疗指南或技能培训项目的推广有巨大需求,但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此类项目迅速展开,使得全国广大一线医务人员获得项目设计的实际能力,是一个工程管理范畴的重大命题,在国内可作为成功范例的尚不多见。

PTC项目采用技术监督下的梯级培训,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使得项目快速推进,令人印象深刻。阶梯培训即在培训内容中附加师资培养模块,使受训学员获得项目教学能力,可以对下一批学员进行项目培训。这样,培训效率大大提高,使得短时间内培训大量学员,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成为可能。技术监督即在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关键环节实施技术监督和指导,比如,种子学员由世界初级创伤委员会专家亲自授课,在梯级培训过程中派专家督导等。实践证明,PTC项目展示出极高的效率和可靠的质量,值得借鉴。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2JGBl25);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1XJGZ08)]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

0引言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未来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的临床医生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患者,因此,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我校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改革的研究对象,借助新型的学习技术和教学方法,与不同国家的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进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积极推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出具有视野广阔、具备跨文化诊治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医学生。

1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纵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培养出国际通用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桂林医学院从2000年起开始试行培养一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这些五年制的临床医学课程已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也改革为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整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重组与融合,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仍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内容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引入教学的高端课程。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并且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2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意义

五年制医学本科国际化教育是国家针对现阶段社会医学专业人才储备不够充裕的状况,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学制接轨,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与教育利益群体渴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心理预期相一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医学教育学制改革。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将有如下意义:(1)建立与完善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水平接轨、与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内涵一致的课程体系,使五年制医学生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潜能,真正成为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2)培养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3)临床医学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国际化共享与学术交流国际化。(4)提高五年制医学生医学专业英语的实际理解、沟通及运用能力。(5)将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真正打造为“高起点、优产出”一流医学教育品牌。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改革措施

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如今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应当从学生、教师和课程设置三大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和改革,而且这种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阶段。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3.1设立培养国际化医学生的目标。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达到世界医学教育的标准与基本要求(GMER),通过接触临床学科世界级知识的创新点,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全英文病历书写及英文教学查房,提高五年制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使我校培养出的五年制医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来,真正成为能够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临床医学人才。

3.2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通过国内外互派教师访学或讲学、项目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围绕学院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国际化。

3.3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3.3.1组织各学科专家讨论:遴选部分国外原版优秀临床医学教材,指定国外出版的参考专著等,整理编写英文的讲义及大纲,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作为已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或作为选修科目。3.3.2关注临床课程的国际趋势及动向:介绍最新医学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开设部分高端课程。3.3.3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校际之间的网络式交流:如邀请发达国家医学院教师来院讲学或开设主题性的系列学术活动,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3.3.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国外医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双向交流互访等,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既往临床课程的封闭性,顺应世界高校改革潮流,推进了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自从我院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施以来,五年制医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在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为我们继续推动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注入的强大的动力。总之,在全球化这一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的进行国际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只有培养出具备核心能力、具有全球职业视野的临床医生,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为本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丽群,吴平,朱海,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探析.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164-166.

[2]潘晨,刘莹,孙红,等.我国医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的探讨.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634-644.

国际医学教育范文第6篇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s becoming the indispensable strategy to school.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ts core elements include five aspect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ystem, personne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sourc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ore elements is significant to grasp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高等医学教育;核心要素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core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28-02

0引言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十个年头了,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处在急剧变革时代的高等教育无疑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实现自身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必然趋势,国际化正成为办学办校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的大变革,清醒认识发展的大趋势,牢固把握发展的大方向,迎着教育国际化的大潮,顺势而上,成为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自觉追求。目前,国内一流医科院校在教育国际化的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国际化的定义,特别是其核心要素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策略和举措的前提和基础。

1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入进行着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的解释各不相同,但也有重要的共识存在。比如著名学者JaneKnight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化的观念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的过程。(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n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or global dimension into the purpose, function delivery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1]这是目前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界定。国内有樊代明把教育国际化概况为“用国际视野和理念来把握和发展教育”。[2]两者在表述上非常接近。

2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

把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个过程,即必须通过各个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来最终实现学校整体的国际化,而学校整体的国际化必须依赖于一些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

2.1 办学理念国际化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理念从根本上指引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国际化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 ,没有观念的创新,一所大学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19世纪的德国大学敢于创新,开创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了现代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1876年,美国创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启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序幕。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逐渐壮大和成熟,世界各国以不同方式地学习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办学宗旨中可以看到“国际化”和“国际教育”的字眼。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七所大学都是世界大学中的佼佼者,都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长期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前十位,它们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说:“哈佛和一些类似的机构有时作为‘研究型大学’而出名,但在这所大学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更重要。”[3]而国内一些院校把国际一流片面理解为追求SCI论文数量,追求科研项目资助额度等科研指标,萨默斯的话无疑是最好的警醒。

2.2 课程教学体系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与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4]可见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

一所大学的课程能力主要取决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所形成的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在这种专业结构下形成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这两个方面与国际接轨是课程国际化的关键。传统上,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学习借鉴前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当今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我们要想实现课程国际化,必须认真寻找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从而实施改革之道。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学国际化也是课程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教学国际化包括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语言和课程实施教师三个方面的国际化问题。医学教育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毕业生拿着学历证书不能直接申请发达国家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课程内容没有和国际接轨,没有被人家所承认。课程实施语言包括了双语教学和外文教材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载体,是实现课程教学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的师资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院校在双语教学和引进外文教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结果收效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对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师两个关键环节没有重视。

2.3 人员国际化这个问题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国际交流。教师的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是课程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促进课程教学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目前,教师的国际交流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项目合作等方面的联系和往来。[5]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6]国内医学院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国际专家来讲学或者指导临床工作,另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国际交流一方面对于培养国际视野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借助认识其他文化,学生可以对本国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少数具备条件的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开始定期选派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生,到国外参加从假期专题研讨到1年的定点培养。

2.4 科学研究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国际合作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7]目前医学科研国际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中华医学教育基金(CMB)等。二是校际合作,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合作的“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浙江大学和UCLA合作的八年制本科项目,三是研究人员的交流,如邀请国外专家讲学、交流,选派学者出国留学、访问等。

2.5 教学资源国际化从物资资源来讲,通过一些国际组织的协调和帮助,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申请资金、技术的支持,如研究经费和留学生助学金等。从信息资源来讲,互联网、电子图书馆、虚拟大学使世界上各个地方的学生、学者有了联系在一起的可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

虽然“要获得一个为所有人所接受的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8]但对于其核心要素我们应当有明确的认识,这对于把握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Jane Knight and Hans de Wit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n Pacific Countries. Amsterdam. EAIE,1997.

[2]樊代明.教育国际化[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10.

[3]HarvardUniversity.TheTeachingFellowsHandbook,2005~2006.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2005: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Z].

[5]程斌,程宜康.2000年以来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2):196-199.

[6]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Z].

上一篇:合同结算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学教学意见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