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05 11:36:49

供应链管理学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随着各类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举办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各个高校里,供应链管理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重视,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都被列为必开课程。但是对于这门新生学科,各高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则过于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教学效率,有必要对现阶段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从事研究能力。作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联系研究生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颇受学生欢迎。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几点整改意见,以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改革,已有的研究只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现有教育水平的分析,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亦提出改良改革方法来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试验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实行案例教学;改革考核手段,全方位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将最终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进行结合考核学生;运用“图钉式”教学理念,教学时候侧重于一个点的传授,并且在此点基础上发散教学。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角度都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而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目前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不同产生的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教学问题,则没有任何研究。现阶段,高校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而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基本和本科阶段相雷同,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弊端亦愈来愈凸显。因此,对于研究生供应链管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目前在中国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教学阶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与本科大同小异

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教材都大同小异更没有任何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因此,硕士生教学很难跳出本科生教学的思维框架,教学培养方式与本科阶段学生教育培养方式几乎相同,教学内容很难创新。

由于该课程范围宽广,而且教材基本相同,因此不管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在本科生阶段教学,所讲授内容都较为浅显,深度不够。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接受的知识大同小异,即使深度有所加深,亦无本质区别,导致研究生教学成为摆设。

2、教学任务单一

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已经完成,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侧重于研究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训学生研究方法,启发研究思维,体会研究的严谨性。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课堂教育偏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研究思维的培养。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课堂教育也是采用传统课堂知识传授教育方法,课堂上老师所讲知识较多,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任务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跟不上,跟大学生区别不大,亦没有体现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3、学生生源不同

在研究生教学中,供应链管理课程多开设在商学院,而商学院的研究生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特别是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有一部分本科阶段根本没有修习或者接触过任何管理知识,而另一部分本科则是管理类,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已经十分熟悉。因此,已有的管理学知识水平不一致。许多在大学阶段修习管理的学生对供应链课程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从工科、计算机或者数学等专业考过来的研究生对于供应链管理则十分陌生。学生已有水平差异较大,也增加了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难度。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要创新

对研究生教学不能像本科教学一样注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的教学,教学内容应更为发散。管理学科中,各分支学科都彼此联系,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更应注重于发散知识传授。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联系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知识,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到管理学中的不同学科,将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设计部分教学时,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里系统设计的知识融入供应链管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同时,能够与曾经所学管理信息系统知识想结合;在进行仓储管理教学时,可以与生产运作管理中库存管理相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回顾曾经所学知识,吸收现学知识,并能融入贯通,而且在发散思维后能引导学生思维回归于本课程,让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形成一个系统框架,并能收放自如。

2、教学任务多元化

针对上述提出的教学任务单一,供应链管理教学侧重于书本知识传授,对研究思维方法培训较少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教学任务多元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穿插传授管理研究方法知识,启发学生进行研究的思维。供应链管理这一领域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对此研究还属于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时,更容易在课程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首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理是这样的,以前的学者们是根据什么样的思路想法将原理理论概括出来的。在讲述为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顺着研究方向思考,让学生形成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的方法,在自己的研究中,学会用这样的研究视角发现研究问题。其次,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对于各类模型,在教授课程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样的模型方法,是否可以考虑将之使用到别的领域中,或者可以整合不同的模型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型。供应链管理中许多模型亦是通过以前的模型方法改进后,基于供应链管理思考,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模型方法来研究新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3、“差别”对待学生

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大学阶段修习的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整体满意度。

在实际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班上27名学生中以前学过或者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有7名,从来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学生有20名。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所讲内容过于简单详细,曾经学过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所讲内容复杂深奥,从没有接触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的学生则反映完全听不懂。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时可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对从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20名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应予以较为详细的讲解重点和难点,给他们布置基础任务,让他们在课后予以自学;主要注重于基本框架的教授,让学生能很快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迅速入门,且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激发这一部分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积极督促他们在课后的主动学习并且进入状态。

而对于以前曾经学过或者对供应链知识有所了解的7名学生,则在讲课之初给其布置任务,让其自己查阅关于供应链管理方面较为新颖的文献,进行阅读,并且将文献整理,在课程的最后两节课上给全班讲解。通过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接触了解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理念,最后跟全班同学分享时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沟通能力。

通过“差别”对待学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知识,且都满意,从而激发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新颖理念都能熟悉理解。

三、结语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由于其发展历程较短而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目标和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改革视角。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注重于强调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手段等,且多注重于理论研究,提出大而广的改革手段,而本研究则从细微的角度,联系实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倡导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我们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时进行实践实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陈皓: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09(5).

[2] 张圆圆、邱荣祖:浅谈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J].中国市场,2009,5(19).

[3] 黄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4] 李壮阔:“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

[5] 顾晔: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管理观察,2009,5(13).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模式 沃尔玛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综述

供应链管理(SCM)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 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1.供应链的三种基本模式。供应链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以3PL(集成物流供应商)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见图)。

二、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1.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跨越了企业内部管理(ERP)和与外界“沟通”的范畴,而是形成了以自身为链主,链接生产厂商与顾客的全球供应链。沃尔玛的无缝供应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拉”式供应链模式。沃尔玛认为物流是由顾客购买引起,由顾客决定买什么,买多少,以及何时购买。然后,零售商根据商品的销售情况,制定订货计划和进行订货;而生产商则根据订单来安排生产。这样就使供应链各环节的活动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各成员通过减少存货、更好的能力使用,更少的缺货形成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这也是和当今商品流通领域中顾客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及定制化的潮流相一致的。

(2)自动补货系统。自动补货系统是现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一项非常关键性的技术,它直接决定着零售商的运营效率,也是形成订货决策所需数据的直接来源。沃尔玛的每个商店都有一个补货系统,通过该系统,沃尔玛在任何时点都可以知道商店有多少存货,有多少货物在运输途中,多少在配送中心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某种商品在前段时间卖出多少,并预测到将来能卖出多少。

(3)集中配送系统。沃尔玛采取集中配送的送货方式为其无缝供应链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是通过建设大型配送中心,变分散库存为集中库存。由于配送中心稳定地、保质保量、实时地配送商品,经营店铺不需要库存,可以使库存面积用作营业面积,有效利用“黄金”场地。同时,集中配送可以减少店铺的采购、验货、入库及出库作业,进而减少了相关费用;而配送中心配送能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快速周转地供货,可以为店铺带来经济效益。沃尔玛采用与供应商一起分担中心建设费用的方法,来降低成本与费用,将这些节省的成本将让利于消费者。

(4)高效的运输系统。沃尔玛拥有自己的运输车队,将运输业务纳入公司一体化的可控流程并辅以高科技进行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不可控成本较高的中间环节和车辆供应商对运输的中间盘剥,从而大大缩短了商品供给时间而且降低了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根据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对运输车辆做出及时的调度和安排运力,确保了货物的及时发送和运抵,从而将货等车、店等货的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使配送中心的发货与各店铺收货平滑、无重叠衔接。

2.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启示。沃尔玛公司出色的供应链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和成功的关键点之一,研究沃尔玛供应链管理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和借鉴。首先,以庞大的销售体系吸引众多的供应商,并从中挑选优秀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是沃尔玛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其次,以顾客需求为源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以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沃尔玛公司的第一目标,通过无缝式的供应链结构及时准确地将消费者的需求反应到生产上,奠定了其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基础。最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了整个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平稳、光滑的过程,一个顺畅的过程,才谱写了“用信息取代库存”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合作为核心,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集成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必然走向中国,我国的企业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国内行业的具体情况,研究出适应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张莉莉: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5.5

[2]雷 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理论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5.3

[3]段存广:供应链管理:沃尔玛的至胜之道[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5,(5)

[4]周玉宇:浅析沃尔玛的无缝供应链运作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5,(16)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已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的运输、仓储、生产、配送/分销及零售等环节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条供应链的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 供应链管理 经济增长

物联网的定义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其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与网络连接起来,以便更加方便的识别和管理。物联网运作的基础是EPC编码,它是与现有EAN.UCC标识系统兼容,提供对物理对象惟一标识的一种编码。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在被运输物品出厂或出库之前贴上基于EPC编码制成的RFID 电子标签,在运输线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可以提高对物品生产、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物联网的独特技术优势及发展前景,使得中、美等世界各国逐渐提高对其关注度,相关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也陆续开展对物联网的研究及实践工作。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将实施供应链管理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物联网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跟踪监控的全新理念,将在根本上改变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研究物联网将如何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成为了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简称SCM)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概念是指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企业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普遍应用。其具体环节如图1。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将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实施供应链管理诚然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不容忽视的是,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且动态、多变,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的管理模式同单个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模式的矛盾。传统企业管理的立足点是单一企业,由于企业间信息缺乏交互性,导致在有业务关联的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具有排他性。这种供应链的分裂也导致了竞争关系的效力损失。

许多部门和企业未按照标准的字段、类型和长度建立商品信息数据库,从而影响了供应链成员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由于供应链缺乏足够的可视性,许多企业将本应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的信息,当作企业宝贵的信息资源加以保密,造成信息流的人为阻滞而中断,使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实时共享成为不可能。

由于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费用太大,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非标准化导致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管理软件在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供应链管理技术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了应对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成员之间常常建立动态联盟。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动态联盟的暂时性和非静态性,也导致无法建立稳定、统一的业绩标准,缺乏整体监控。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成为很多企业家与学者追求的目标。

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从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所依靠的两大载体(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中心)上不难发现,每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的出现都能给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契机。因此,物联网的出现也将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并且为其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有效应用带来机遇。下文分别通过分析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几大环节的应用以论证其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影响。

运输环节。在运输环节,通过对在途货物和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上的检查点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使供应商和经销商能实时了解到货物所处的位置、状态及预计到达时间,还可以合理调度在途车辆,最大限度提高车辆利用率。

仓储环节。在仓储环节,基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可保证企业对其库存实现高效管理。通过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使企业实时了解有关库存情况,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准确性。

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EPC技术,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在整个生产线上通过识别电子标签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并且快速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地找出工位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除此之外,EPC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使生产更加柔性化,同时也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与追踪。

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通过更新贴在商品上的EPC标签的信息,使管理员可以通过电脑实施精确的库存控制,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零售环节。在零售环节,通过利用配有嵌入式扫描器的货架,可以有效地监控商品的流动情况,还能起到货物防盗的作用。当商品存货数量降到偏低水平时,还能实现适时补货,减少库存成本。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秤可以自动识别商品的类型,并按该商品来计量、计价和打印小票。在商场出口处,带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商标由读写器将整车货物一次性扫描,并能从顾客的结算卡上自动扣除相应的金额。这些操作无需人工参与,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结账流程,同时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能否快速、及时的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将可以利用物联网,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达到在尽可能小的成本下,更加快速、及时的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二)以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缩小供给库规模

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如何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以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成为很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通过利用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从而对供应链进行集成。物联网形势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优化还可以保证企业及时评估合作伙伴,并筛选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与其建立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监控。

(三)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使供应链管理高度敏捷化和信息化

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企业存货水平,特别是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水平不断降低,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

(四)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

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与产品生产有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物联网被充分利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后,企业可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通过在各个环节上实现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及追踪,保证企业能够提供尽可能高品质的产品。

(五)以产品服务化理念创建服务供应链

许多公司在完善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到了加强资本投入以及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上,却忽视了客户满意度、需求模式的变化等下游流程。面对客户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在保证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及时读取客户需求的变化,实施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物联网形势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将呈现出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价值的发展趋势。

结论

虽然物联网离真正进入大规模实用阶段还有很长时间,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制定产业标准、研发核心技术等等问题,但基于EPC/RFID技术的物联网已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地影响。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应用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必将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供应链管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2.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3.孔洪亮.EPC与“物联网”―引发供应链革命的导火索[J].中国标准化,2005,04

4.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Welbourne Evan, Battle Leilani, Cole Garret, Gould Kayla, Rector Kyle, Raymer Samuel, Balazinska Magdalena, Borriello Gaetano. Build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RFID: The RFID ecosystem experience [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9(3)

6.Mulligan, Geof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ere now and coming soon[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10(1)

7.Melnyk, Steven A, Lummus, Rhonda R,Vokurka, Robert J, Burns, Laird J,Sandor, Joe. Mapping the futu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delphi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16)

作者简介:

王辉(1988.10-),男,浙江省临海市人;在读学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沈洁(1989.7-),女,江苏省南通市人;在读学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会计系。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经济波动;经济稳定化

0引言

1982年6月4日,英国著名的物流咨询专家KeithOlive在金融时报采访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他认为:供应链管理(SCM)是规划,实施和控制供应链运作的过程,目的是尽可能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涵盖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成品从运动点到消费点的所有流动和储存。自此,供应链管理理论教学研究和实施在大学和大中型生产企业大规模展开。到199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们发现供应链管理不仅有微观管理效益,而且也有宏观经济效益。即供应链管理不仅在微观层面能够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在宏观层面能够降低经济波动。

1供应链管理概念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供应链管理最初是来源于生产营运管理,属于管理学概念。199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们发现供应链管理不仅具有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功能,而且也有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功能。故应该赋予供应链管理以经济学定义。

1.1供应链管理的管理学概念

供应链管理就是协调及控制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内外资源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将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为一个企业同盟,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同盟的内部管理就是动态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企业联盟管理。

1.2供应链管理的经济学概念

研究美国宏观经济的、尤其是美联储系统的经济学家发现:第一自1980年代初起,美国经济进入大缓和时代,市场供给和需求越来越均衡,市场出清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波动趋于微波化。第二,这种前所未见长期的经济波动微波化的宏观经济现象恰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革命同期兴起。由此,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动性。研究供应链管理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波动微波化。也就是供应链管理不仅有微观管理效应,而且也有宏观经济效应。为此,赋予供应链管理以经济学概念就成为必要: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弱化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协调控制供应链的供给和需求均衡,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网络的外部性,将供给和需求均衡特性扩散到更大范围的其他相关行业,进而达成市场出清的经济稳定化。

2经济稳定作用

经济学界认为,在1980年代之前,促进经济稳定化一般有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这两种手段。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现象,尤其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稳定化功能出现了明显失灵。故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出面实施宏观调控,由政府采取行政、财政和货币手段创造需求以带动生产和供给,恢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但1970年代的经济滞涨现象打破凯恩斯经济学的神话,加上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1980年代初,孕育和推动新型经济管理方式的诞生——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替代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超越了市场机制的经济稳定功能的缺陷。

2.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与竞争风险作用机制使得经济活动趋于稳定化。

2.2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基础。宏观调控是为纠正和避免单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不能也无法替代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稳定机制的基础作用。宏观调控调控经济的方法是逆经济周期,即当经济过热,需求过旺时,压制市场需求;当经济衰退,需求低迷时,创造需求,以烫平经济周期与缓和经济波动。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措施包括行政、财政和金融政策及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投资、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2.3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使得供应链管理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得以有效的实施,使得供应链节点企业的采购流程合理化,在满足生产和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库存水平,弱化了牛鞭效应,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网络的显著外部性,使得牛鞭效应弱化扩散传导至更大范围相关行业,促进市场出清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波动微波化和稳定化。

3供应链管理在耐用品行业中的显著经济稳定作用

1980年代初期,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在大规模耐用品行业中快速转播(尤其是汽车工业),加上大规模耐用品行业的产品特性(价格高、功能重要、生产复杂)以及消费行为改变,使得这个行业中的超大型核心企业迅速全面地实施“maketoorder”、“backorder”和“JIT”等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生产方式,以优化生产模式将大波动幅度的不可控需求(订单)转变成小波动幅度的可控需求(销售)。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得这种可控需求在供应链中的传导透明化和即时化,而且大规模耐用品行业基于其长供应链和复杂物料清单结构叠加美国的高消费(采购)边际倾向所产生的高乘数效应(物料清单越复杂,供应链越长,乘数效应越高,传导性越强),从而具有更强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传导性,能够将可控需求波动收敛特性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通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链有效传导到更多、更大范围的其他相关行业,进而影响带动经济波动微波化和稳定化。

4小结

在协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方面,以现代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作为看得见的手正日益取代看不见手的市场机制,并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是供应链结构发生变化。基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作为新型经济组织形式不仅日益主宰市场的供应方,而且使得需求方日益规范化和组织化,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网络的外部效应,将供需均衡扩展到整个经济活动中,提高市场出清水平,使得供应链管理网络具备一定的经济稳定功能,最终实现经济波动的微波化。

参考文献:

[1]曹永福.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评述[J].经济研究,2007(7).

[2]范剑勇.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环境与劳动生产率[J].管理世界,2009(8).

[3]高阳.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评述与批判[J].南开经济研究,2015(1).

[4]龚刚.回归哈罗德: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波动[J].世界经济,2009(4).

[5]李勇.体制性波动、市场性波动与经济周期[J].南方经济,2010(7).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热点分析基本停留在内容分析法上,鲜有学者运用科学计量学对我国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热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点及主流学术领域,为其他学者快速有效地把握供应链管理学科动态提供研究的切入点。

1.关键词词频分析

文章以2010-2014年CNKI收录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供应链”为检索词,检索路径为篇名,除去无关键词、重复检索等文章,获得论文2169篇,共出现关键词4052个。使用SATI对所选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限于篇幅,列出前10个关键词词频

2.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共词分析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或论文中次数的统计,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进而展现该学科的研究结构,以探索学科的发展,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将关键词视作为网络中的行动者,由文章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形成的网络可以称为“共词网络”。文章从关键词共现角度出发,两两统计前100位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由于多值矩阵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局限性,将多值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

(1)网络的密度

在无向关系网中,若有n个行动者,那么其中包含的关系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可能值为n(n-1)2,如果该网络中包含的关系数目为m,那么该网络的密度为mn(n-1)2。总体来说,网络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越大。网络密度已经成为社会网络分析中反映节点间的关联性最常用的一种测度,数值越大,节点间的联系越紧密。以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为数据源,沿NetworkCohesionDensity路径计算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表明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说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

(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指数之一,反映了每个关键词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节点中心性分为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种。第一,度数中心度。行动者的度数中心度可以分为两类: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绝对中心度是用网络中与某节点相连节点的个数来衡量的,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该值越大,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越高,越接近网络的核心。相对中心度是绝对中心度的标准化形式,即绝对中心度与图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之比。第二,中间中心度。两个不相邻行动者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集合中的其他行动者,特别是在这两个连接路径之间的行动者。该测度反映了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最短的途径)上,就说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第三,接近中心度。一个点的接近中心度是该点与图中所有其他点的捷径距离之和,与中心点距离最远的行动者也在信息资源、权利、声望以及影响方面最弱。因此,该值越大,说明该点越不是网络的核心点。在具体的网络中心性分析中,如果研究的问题关注交往活动,应采用以度数为基础的测度,如果研究对交往的控制,应采用中间中心度,若侧重分析相对于信息传递的独立性或有效性,应采用接近中心度。基于此,文章使用UCINET分析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截取前10位关键词情况。由以上分析可得,度数中心度前11的关键词中有8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这些词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说明度数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收益共享契约、突发事件与双渠道虽然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由于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紧密,在关键词共词网络中获得较高的度数中心度。在共词网络中,中间中心度是测量某关键词影响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能力大小。中间中心度前10的关键词之中有7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说明中间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核心企业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在网络中起到较高的的“中介”作用,具有较大的中间中心度,对其他关键词是否共现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

(3)派系分析

“派系”指至少包含三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完备”即其中任何两个关键词之间都是直接相连,并且不存在任何与派系中所有关键词都关联的其他关键词。在进行派系分析时,为了排除“偶然”现象的发生,剔除了共现次数少于2的关键词,只分析共现次数大于等于2的前30个高频关键词的分派。在UCINET中沿NetworkSubgroupsCliques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分派分析,选择派系最小规模为4,共得派系9个

(4)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构,这种结构中主要存在两类行动者:核心行动者和边缘行动者。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网络,可在主对角线上找到高密度的块与低密度的块。“核心”是高密度块,是由一些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边缘”是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低密度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联系较弱。在UCINET中沿NetworkCore/Periphery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核心-边缘分析。核心-边缘分析把共词网络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边缘区。核心区节点之间的网络密度较大,为0.833,处于该区的关键词共现比较频繁,并拥有着极强的辐射能力。核心区包括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协调、博弈、突发事件、博一、供应链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热点分析基本停留在内容分析法上,鲜有学者运用科学计量学对我国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热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点及主流学术领域,为其他学者快速有效地把握供应链管理学科动态提供研究的切入点。

1.关键词词频分析

文章以2010-2014年CNKI收录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供应链”为检索词,检索路径为篇名,除去无关键词、重复检索等文章,获得论文2169篇,共出现关键词4052个。使用SATI对所选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限于篇幅,列出前10个关键词词频

2.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共词分析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或论文中次数的统计,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进而展现该学科的研究结构,以探索学科的发展,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将关键词视作为网络中的行动者,由文章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形成的网络可以称为“共词网络”。文章从关键词共现角度出发,两两统计前100位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由于多值矩阵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局限性,将多值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

(1)网络的密度

在无向关系网中,若有n个行动者,那么其中包含的关系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可能值为n(n-1)2,如果该网络中包含的关系数目为m,那么该网络的密度为mn(n-1)2。总体来说,网络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越大。网络密度已经成为社会网络分析中反映节点间的关联性最常用的一种测度,数值越大,节点间的联系越紧密。以关键词二值共词矩阵为数据源,沿NetworkCohesionDensity路径计算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表明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说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

(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指数之一,反映了每个关键词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节点中心性分为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种。第一,度数中心度。行动者的度数中心度可以分为两类: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绝对中心度是用网络中与某节点相连节点的个数来衡量的,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该值越大,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越高,越接近网络的核心。相对中心度是绝对中心度的标准化形式,即绝对中心度与图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之比。第二,中间中心度。两个不相邻行动者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集合中的其他行动者,特别是在这两个连接路径之间的行动者。该测度反映了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最短的途径)上,就说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第三,接近中心度。一个点的接近中心度是该点与图中所有其他点的捷径距离之和,与中心点距离最远的行动者也在信息资源、权利、声望以及影响方面最弱。因此,该值越大,说明该点越不是网络的核心点。在具体的网络中心性分析中,如果研究的问题关注交往活动,应采用以度数为基础的测度,如果研究对交往的控制,应采用中间中心度,若侧重分析相对于信息传递的独立性或有效性,应采用接近中心度。基于此,文章使用UCINET分析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截取前10位关键词情况。由以上分析可得,度数中心度前11的关键词中有8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这些词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说明度数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收益共享契约、突发事件与双渠道虽然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由于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紧密,在关键词共词网络中获得较高的度数中心度。在共词网络中,中间中心度是测量某关键词影响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能力大小。中间中心度前10的关键词之中有7个同样位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前10,说明中间中心度与关键词频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核心企业出现频次未排在前10,但在网络中起到较高的的“中介”作用,具有较大的中间中心度,对其他关键词是否共现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

(3)派系分析

“派系”指至少包含三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完备”即其中任何两个关键词之间都是直接相连,并且不存在任何与派系中所有关键词都关联的其他关键词。在进行派系分析时,为了排除“偶然”现象的发生,剔除了共现次数少于2的关键词,只分析共现次数大于等于2的前30个高频关键词的分派。在UCINET中沿NetworkSubgroupsCliques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分派分析,选择派系最小规模为4,共得派系9个

(4)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构,这种结构中主要存在两类行动者:核心行动者和边缘行动者。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网络,可在主对角线上找到高密度的块与低密度的块。“核心”是高密度块,是由一些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边缘”是行动者与事件构成的低密度分区,此分区中的行动者与事件联系较弱。在UCINET中沿NetworkCore/Periphery路径对共词网络进行核心-边缘分析。核心-边缘分析把共词网络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边缘区。核心区节点之间的网络密度较大,为0.833,处于该区的关键词共现比较频繁,并拥有着极强的辐射能力。核心区包括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协调、博弈、突发事件、博弈论、收益共享契约,与度数中心度分析基本一致,其中,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虽然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但其与核心区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低,故排除出核心区域。边缘区的网络密度很低,仅为0.076,说明此区域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非常少。中间区的网络密度为0.243,该区域关键词间的联系较为疏松。

二.小结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近几年,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科学领域的一大主要研究热点。第二,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表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第三,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供应链协调(基于博弈的供应链协调、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供应链突发事件等,并且这些研究热点间关系紧密。第四,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供应链虽未处于核心区域,但二者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表明其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较高,亦属于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第五,分派分析表明,供应链回购契约、随机需求(不确定需求)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

作者:苟辰楠丁程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弈论、收益共享契约,与度数中心度分析基本一致,其中,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虽然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但其与核心区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低,故排除出核心区域。边缘区的网络密度很低,仅为0.076,说明此区域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非常少。中间区的网络密度为0.243,该区域关键词间的联系较为疏松。

二.小结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近几年,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科学领域的一大主要研究热点。第二,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密度为0.1418,网络比较稀疏,各关键词之间的聚集性不高,表明我国在供应链领域近5年来的研究较为分散。第三,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供应链协调(基于博弈的供应链协调、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协调)、闭环供应链、供应链突发事件等,并且这些研究热点间关系紧密。第四,stackelberg博弈和双渠道供应链虽未处于核心区域,但二者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表明其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较高,亦属于供应链领域研究热点。第五,分派分析表明,供应链回购契约、随机需求(不确定需求)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材料供应;物流

[中图分类号] 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9-03

[作者简介] 周盛世,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牟 青,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性研究。建筑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作为主导,根据建筑工程可分为长期合作关系与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点在于双方的合作目标与项目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则关注各方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项目还是特定项目,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的都是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打造强有力的建筑供应链,需要达到合作、双赢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2.满足生产需要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依据批量运送、批量生产、照单组装等供应链的类型细分,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其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稳定的精细生产,而在其下游,需求是变动的、柔性的。关注供应链和施工现场的衔接面,对施工现场采用价值流程分析与供应链重组,解决诸如待料、征地拆迁、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窝工、停工等相关问题。

3.施工过程中资金保障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保障建设资金,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单纯从资金流视角对建筑供应链的探讨文献很少,更多的是抓住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质并从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伙伴关系的构建中,信誉与支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每年拖欠民工工资绝大多数产生在建筑行业。因此,资金保障与合理的支付体系似乎十分棘手,建设部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收到一定成效。

4.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重要资源,建筑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而建筑所涉及的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信息的获得、处理、转移的态度各异。建筑项目的管理常常围绕成本、时间、质量来展开,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决策者或沟通者,信息的有效流动影响了项目的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需要有清晰的模型来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

5.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研究。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及劳动力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方多,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影响了其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建筑供应链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了面向项目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模型,强调在风险管理中可共享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以及定义通用的风险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定项目的风险条目、风险转移和应对措施。

二、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给出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三、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1.ERP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ERP以“平衡供需”为目的,能使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能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必须看到:资源的有限性同建筑企业扩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面对社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逆向物流。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节能环保型材料工程的实施。

(3)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又可以降低成本。设计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保证其畅通,做到绿色回收,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3.关联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呼吁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联供应链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废弃物在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和持续发展,而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关联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绩效双赢的有效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发展战略,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解决的问题。

(1)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与质量缺陷。材料供应商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性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以及各种装饰材料。因此,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

(2)施工网络进程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产生诸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施工材料配送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未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他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

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是构成物流配送运输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链式结构中,误差逐级向上逐层传播并叠加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也将成倍增加。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3)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供应链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供应链两端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

2.应对措施与方法。供应链的网状链式结构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存在,针对系统中各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对影响,研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供应链管理中这些因素。

(1)确定合理与科学的库存量。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库存,具备足够的库存维持量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项保险措施。不确定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是复杂的,而现在还没有能精确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大小的方法,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只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此外,建筑企业必须正确评估企业当前库存量,才能做到对材料的供应量心中有数。第二,供应商的下游客户应跟踪收集并认真分析其上游供应商供应延迟的一些数据,如供应的平均延迟及准确性能等,从而有助于决定库存。第三,在供应方与采购方之间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材料供应商能够共享总承包企业的信息,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造成的不确定性。采购部门作为供应商与生产部门联系的纽带,应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尽量选择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合适可靠的供应商。多头采购易增加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少的可靠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亦有保证。

(2)建立工程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系统。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施工企业、客户方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及快速传递,使上家获得下家需求信息的原始来源,提高预测精度,使之能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证决策的可靠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同时,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做好计划与预测。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保持准确、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硬件保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以及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要求总承包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关系,从而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求。

(3)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精简优化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充足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便捷可靠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供应商,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的可能;选择第三方物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战略的观点考虑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惩措施,使施工生产过程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杨耀红.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5,(3).

[2]刘北林.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阎之刚,吕亚君.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7篇

一.一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但效果其实不显著

在二00二、二00三年,因为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更直接地感遭到了全世界市场的剧烈竞争,品种的多样化、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和顾客请求的提高,因而更深感依托企业本身气力与本行业的对于手竞争已经经不能知足顾客需求,因为企业的产品从出产到送至用户手中,要经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多重环节,因而要知足顾客对于产品在款式。机能、价格、数量、交货期及服务等方面的请求,则与上述各环节有关,现实市场竞争的需要,迫使中国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以及注重供应链管理并投资于供应链业务。用供应链思想指点运作,已经经为各类企业所注重。对于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认识更趋于统1。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经到了这样1个阶段:信息系统之于现代物流已经经成为企业物流管理以及操作的1个不可或者缺的要件.

然而,许多企业仍缺少对于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本身内部的出产流程到下游的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环节的全进程总体计划,导致因在物流的某1环节紧缩本钱而致使总体本钱上升的事情时有产生,许多企业正在为供应链问题付出昂扬的代价。有人分析,就像今年呈现巨亏的康佳,其亏损的主要缘由在于巨量库存,这主要是由于其销售渠道以及销售策略呈现了问题,更进1步说,就是他们的供应链呈现了问题。这位人士表示,国内家电类的企业因供应链不顺畅而酿成的本钱损失,1般要占到其年营业额的一0%摆布。有这样1组数据来讲明问题:假定全国有一 000家家电企业,这些企业的年平均营业额为二.五亿元。那末这些企业每一年因供应链不顺畅而酿成的本钱损失就将高达二五0亿元,而依照国际惯例,进行供应链整合第1年的收费大概在这个数字的一0%摆布,也就是二五亿元,这还只是家电行业,整个市场空间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这里面尚无计算施行供应链方案带来的储运业务收入的增添。

一.二供应链管理钻研与实践更为深刻

在近两年,供应链管理表现出了更强的实践性,愈来愈多的企业介入进来,并且获得了优良的成效。企业所采用的各项措施,也通常斟酌到为供应链服务、晋升供应链地位的目的。跟着全世界化过程的延续,企业对于于全世界化的供应链管理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致。埃森哲中国公司的专家称:“供应链已经经成为中国企业首席执行官及高层管理人员明确关注的首要问题。事实上,在亚洲各国,供应链服务的市场需求正以二三%的速度逐年递增。”

近两年,有关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钻研更为深刻与细致。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供应链管理绩效评测参考模型SCPR一.0。二00三年一二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CSCC)在上海举办了“供应链管理绩效评测参考模型SCPR一.0”新闻会。这1绩效评测模型对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定量的评介办法,在国内供应链管理领域中尚属首次。SCPR一.0是CSCC针对于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需求,组织国内供应链管理相干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充沛吸收国外供应链管理,用时近1年,经由多轮研讨、修订并推出的。SCPRI.0模型是目前中国第1个自主的、拥有知识产权的、以供应链定单反映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型。业内人士认为,SCPR一.0模型的出台,将有科于科学判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扭转中国企业信息化、尤其是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缺少价值衡量的现状。同时,SCPR一.0还能科学地指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引导中国本土企业更为注重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业务协同以及反映速度,并规范中国供应链管理行业的服务行动,有效地防止IT黑洞。SCPR不但为企业提供了1套科学、定量评价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提供了基于评价结果、针对于单项指标的改良措施,使患上企业在施行运用SCM工具的同时能够不断对于其进行延续的优化以及管理晋升。

一.三我国供应链情况初步调查

二00二年一一月二六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合作调查的《工商瓜葛调查讲演》在中国连锁业年会上公布。本次调查选取了国内零售百强中的三二家企业(占连锁百强的零售市场总额的一六%)、若干外资企业,和国内知名供货商。调查结果表明,九七%的零售商最关切的是供应商的定单是不是足额交付;九六%的供应商关注零售商的信誉是不是优良及是不是拖欠款。在患上到好评的前一0名供货商中,跨国公司或者带有跨国公司违景的企业占各主角地位。调查结果还显示,本次前一0名的供货商对于零售商的满意程度不到四五%,而零售商对于制造商的好评最高才四五%。调查认为,造成供应链管理难的缘由不是单1制造商或者零售商的问题,而在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力不高。首先,制造商被供货商抢压供应链,其区域过大且政策不统1,结算系统的效力低;其次,分销系统层次过量,有多家供应商,且系统不统1,服务低下。零售商受系统制约,总部职能低下,运作不透明,跟不上供应商的系统发展;最后是消费者消费能力较弱,受价格驱动。加之商家结算手法单1。所有这些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扭曲并降低了效力。有的供应商为防止以上障碍,采用权宜之计将终端转移到销信渠道中去,但零售商方面不会使用这些系统,供应商不患上已经要派自己人去帮零售商户下,终究结果就是供应商向自己下单,这就致使良多问题变患上繁杂化。此次调查认为,恰是在这些扑朔迷离的瓜葛基础上,渠道费用变为了工商瓜葛矛盾的焦点,其实归根结柢的缘由在于整个社会处于通缩状况,除了非中国七亿多农民的购买力被创造出可消费的动力,否则在通缩状况的条件下,零售商永久唱主角。

二 供应链管理钻研与实践状态分析

二.一企业供应链行动更为理智、有序、有目的

近几年,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为具体而有针对于性,对于于合作火伴的选择、同盟的树立等问题都表现出了实际的操作行动。在中国的各类企业中,都涌现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新的突破的企业。

例如,宝供宣告将与IBM合作,为企业提供供应链1体化解决方案,并将由第3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进行战略转型;联想胜利施行耗资一亿的供应链管理;长虹公司同苏宁电器连锁团体公司在南京正式签订阶段性彩电

购销合同,加速行业供应链整合;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家企业签订协定,成立了中国第1家自由连锁采购同盟--上海家联采购同盟有限公司,通过联合采购,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本钱,晋升同盟成员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国美连锁经营将与全世界著名的数据管理及企业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赛贝斯公司以及武汉金力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国规模内施行金力供应链系统JLSCM;上海联华实现供应链的增值管理晋升企业竞争优势;中国石油化工股分有限公司与美国艾斯苯技术股分有限公司就采取艾斯苯油品销作解决方案优化中国石化成品油2次配送系统签署了协定,优化供应链中的销售物流;等等。这些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填上了新的内涵。

二.二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合作趋势更加显明

其中,表现患上最为凸起的是中国物流业领先者。例如,二00三年一二月一0日,大田团体与捷富凯公司签署合资意向书,宣布了大田将与捷富凯携手,挺进中国物流市场的处女地--汽车及零备件供应链物流市场,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更为具体,开辟新的供应链物流领域:二00三年九月,中国外运股分有限公司与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江科技公司达成为了全方位战略合作意向,与国际供应链管理专家树立强强组合,携手打造最好物流服务;等等。这类国际性的合作,将为晋升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优良的机会。

二.三国内有关供应链的钻研遭到注重

这方面,表现患上最为显明的是各种论坛、会议的举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供应链及物流圆桌会议(二00二年九月二四日~二五日,北京);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国际论坛(二00二年八月一0日-一二日,北京);二00二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论坛(二00二年六月一三日-一四日,北京);中国美国联办供应链物流展(二00二年四月二四日-二七日,北京);第2届中国企业采购国际论坛(二00三年一0月一四日,北京);二00三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峰论坛(二00三年五月二二-二三日,上海);跨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列研讨会(二00三年):首届中国食物物流与供应链高层论坛(二00三年九月四日~五日,北京);中国--欧洲家电供应链高层研讨会。另外,国内成立了相应的钻研机构,例如,二00二年,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以及招商迪辰团体有限公司联合兴办的“北京大学光华—迪辰物流供应链钻研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将依靠北人光华管理学院雄厚的师资气力以及钻研资源和招商迪辰在当前中国科技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业的专業违景,依托众多国内外1流钻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推进中国物流供应链管理领域高档管理人材的培训与学术钻研。

三 结论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 绿色供应链 现状 对策

一、企业绿色供应链概述

1.企业绿色供应链产生的背景

供应链的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往往只考虑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很少关心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处理、回收和再利用等问题,使资源使用量急剧增加,资源短缺、全球变暖、垃圾成灾、森里锐减等现象不断加剧,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对环境行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国际贸易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绿色战略的趋势逐渐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中显现出来。在人类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宏观条件下,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实施绿色供应链可以使节点企业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与供应链一样,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其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绿色供应链包含绿色制造、绿色采购、绿色物流、逆向物流等内容,它体现了一种循环的理念,加入了更多“绿色”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的提出,来源于美国的一项研究。研究认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材料、绿色营销、绿色包装运输、绿色回收等都属于绿色供应链。在我国普遍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用户和供应商,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最小,资源效率最高。该定义说明了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环境以及资源的利用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并强调环境作用,通过对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协作的强化,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下,提高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企业绿色供应链得到长远发展。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才刚开始发展,其理论和实践都很不成熟,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的竞争已面向全世界,如何立足于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企业面对的首要挑战。根据调查数据,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原材料的采购和废弃物的再回收利用环节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国宏观的市场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持续发展。

1.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识没有普及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而在短期体现不出。从政府方面来看,在我国大多数的政府部门对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只关注环境治理的工作,对于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从企业方面来看,由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大多数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对长远的发展的认识不够,其改变的能力也有限。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否成功,要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领导部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否一致。我国很多企业对环境还没形成科学的认识,常常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采用末端治理方式,将环境治理看成了一种负担。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者只是关注购买产品的绿色、安全,并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形成足够的认识。不能促进企业对自身在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改变。

2.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在绿色物流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虽然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但是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且执法部门责任范围模糊,执法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供应链的发展。从绿色供应链总体方面来看,在许多方面管理仍然滞后,效果较差。致使企业在守法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的条件下,选择了违法低成本。

3.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的制约

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利益增加,主要原因是企业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形成的制约。我国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基础设施上的绿化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落后,现代化的物流设施使用效率较低。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都要求较高,在技术方面,我国企业在绿色运输和包装材料的重复利用的技术不过关,造成环境污染。在信息程度方面,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的利用率较低,成员之间内部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4.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的落后

首先,企业供应链各环节缺乏全过程的绿色设计。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忽视了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绿色管理,没有从整体出发,对系统进行整合及其全过程的优化设计。所以,降低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其次,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之间保守封闭,使企业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无法实现绿色供应链的自身的价值。

三、实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1.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

政府部门应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宣传,使企业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政策,使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大力宣传,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建设企业绿色文化。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实现。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在不断的完善当中,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来适应新时代的环保工作。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不顾环境污染,因此,只要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让这些企业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就能有效避免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能够促使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长期发展下去,企业会逐渐由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习惯按照法律的要求处理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和资源的问题。

3.重组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

无论是改善原来的供应链模式,还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都可以借鉴传统供应链的管理流程,在改造时不能只局限内部,还应包括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企业的重组,使整个绿色供应链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重组时,应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不能轻易地将条件不够的供应商排除,而应提供相应的帮助。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新的战略合作关系,成为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同享利益的有机集合体。通过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来促进发展,促进战略联盟的决策性成功。

4.加大经济政策的支持

经济的宏观结构、采用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的发展道路问题都会影响环境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正确的政策。政府应该为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并且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同时,对于一些有难度且难度较大的技术层面的知识,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获取。对于尖端的先进技术可由政府先投资,研究成功后再推广到需要的企业中,使企业的研发风险降低。

参考文献:

[1]李向霞.蔡宣灿.绿色供应链及其现状分析[J].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

[2]谭顺勇.王明超.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分析[J].万方数据,2010.

[3]范兴兵.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中国集体经济报,2007

[4]刘明.绿色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协调策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2010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46 -02

一、概述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成为传统企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不仅促使生产难度进一步下降,而且也推动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迫使企业进行升级以满足行业竞争的脚步。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的要求逐步提高。在这种条件下,一家企业想要长期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联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提高彼此协作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市场,才能获得持久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情况

就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来说,专门服务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处于萌芽阶段,且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供应链各层级的关系譬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这种情况下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判断供应商好坏的因素选择,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研究,以及自己的竞争战略,并没有从整个供应链即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考虑,而且有关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效果等问题也未曾涉及。因而可以坦白地说,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引入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一些企业已经自觉将发展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目标任务。

判断供应链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从社会贸易总规模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外包比例来看。一般来说前者等于后两者之积。笔者了解到,伴随着社会贸易规模的逐年递增,现有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外包的比例依然极小,因而提升的空间很大。具体来说,信息技术产业的供应链管理外包已较为成熟,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外包比例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而供应链管理行业依然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任的缺失导致合作过程的不畅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上下游的企业。在这种条件下,合作是其实施的基础。但是现阶段,上下游企业往往互相猜忌提防对方,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对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它们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关系是简单的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买卖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企业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看法,传统的竞争理论要求企业必须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并竭力扩大企业利益。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通过种种手段转移自身的生产经营风险或是成本,与此相对的,与之合作的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别人的风险,选择同样的办法来转移自身的风险,导致处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在实际情况中竞争的比重过大,各自为政,完全合作共赢的战略思想,更严重的是,甚至企业为了扩大自身利益,不顾其他企业的反对,将其他企业置于尴尬的境地。这种传统的买卖关系决定了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看法,如若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建立长久合作的经营关系,须知合作才能共赢,以信任的代价换取暂时的利益是殊为不智的。

(二)技术手段落后导致的信息沟通不流畅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处理庞大的上下游企业信息,必须综合考虑,权衡利弊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这样的要求下,传统的信息沟通手段和处理方式愈发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发展出一套以具有快速反应,综合处理能力的信息沟通平台来支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受历史的影响,国内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时日相对较短。传统的沟通方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依然占比较大。受此影响,国内企业目前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来收集顾客需求和偏好数据,也没有有效的沟通平台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的联系断断续续有机地联系起来,大家依然是各自为政为自己服务。由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投入,成本较高,许多公司发现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大于他们的收益时,它们选择放弃信息技术建设而采用传统的手段。

(三)机构设置不科学,流程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组织结构设置为了满足职能分工的需要,常常设置成单一的直线型组织结构,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满足领导者划分组织职能,便于分门别类的管理,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直线式的形式,导致当组织规模越来越大时,管理层级的链条过长,领导者的决策传递到下层组织所花时间较长,且由于各层间的传递作用,传递过程中信息逐渐失真。这种组织结构使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独立起来,虽然彼此间工作不干扰,但是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部门间的合作尤为重要,放弃了合作的企业很难完成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对应什么样的业务流程。由于企业单一直线的组织机构设置方式,各部门单独办理各自的业务,彼此相互不联系,不干扰,企业信息在企业中的沟通不畅,导致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有效的反馈,进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方法:

(一)平等互信,长期合作

供应链管理本质上要求各参与企业之间摒弃企业间界限的隔阂,树立“共赢”的思想,将各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需要参与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目标,将合作精神散布到发展的每一步中,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合作的战略联盟,联盟中成员互相信任,共享彼此的信息,以整体之资应对市场竞争,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使供应链以内的库存水平降为最低,使库存成本得以优化。

对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来说,其赖以信任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确定合作者能满足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合作企业能够提供合格的产品,也要求合作企业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工作水平,确定合作企业后,明确合作范围、方式以及利益分配,尽可能地提前避免可能发生的纠纷。一般来说,选择一个合格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会使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否则则会影响企业经营效率,降低利润,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丧失发现挖掘新市场的机会,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二)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优秀的企业区分于落后的企业,很大一点就是管理方式的水平,好的企业会将自身的管理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不仅能够提升信息传递效率还能降低信息传递的错误率。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新的竞争手段,新的收益来源,新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来说,如果图谋它的发展为企业增加竞争力,信息技术的支持必不可少。严格地说,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只能付诸笔上,没有实际操作价值。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实施效果,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建设,这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还需要引进配套的软件。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建立有效的外部沟通网络,实现上下游企业沟通互联,增强信息及时共享能力。

现阶段市面上已存在近百种供应链管理软件,如何从这近百种软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也很重要。如果某个软件只在一个公司中使用,而它的上下游公司都使用其他软件,那么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公司与公司间的信息沟通就会有一个先天的信息屏障,这是由于软件与软件的独立性决定的。软件各管理系统自成体系缺少兼容沟通的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他们安装了许多信息系统来完成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但是由于各信息系统间就缺少协调性和整体性,对解决企业间信息沟通问题作用不大。

(三)重建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重建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第一步就是梳理企业业务流程,确定核心业务,缩减非核心业务,达到专业化专门化的业务要求。这样可以加大核心业务的资源投入力度,确保企业在核心业务上的竞争优势,同时方便企业确定自己切实需要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获得重建,以使新的业务流程更加连续,尽可能的发展柔性生产计划,在流程中员工的自主决策权将进一步扩大来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当企业业务流程发生变动时,相对应的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再设计。新的组织结构是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而建,因而不能是直线型的科层组织结构,而应该是方便员工进行无碍沟通交流,扁平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在企业重建组织结构的同时,企业应投入相应力量改变企业文化环境,将合作共赢的价值观根植在每一个员工心里,使企业的组织结构重建得以顺利进行。

按照经验来看,传统企业存在很多职能重叠,工作内容相似的部门,企业领导层往往花大量精力解决经营过程中的种种琐事,这样不仅会加重领导层面的工作量,也会诱导决策者忽视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这样的管理方式已远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处理的要求,所以应取消中间层次多余的组织机构,尤其是整合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比对各部门信息,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到决策者手上,这样才能节约决策者的宝贵时间,又能保证信息的全面性。

总的来说,建立平等互信,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重建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该方法实施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动态控制,通过实施效果的反馈,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真正改善现有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状况。

参考文献:

[1]骆宏.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2,(05).

[2]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夏文,何玉影.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方法、对象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0,(09).

[4]曾鸿志.全局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2003,(11) .

作者简介:

许耀坤,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

供应链管理学范文第10篇

价值链管理的“价值”及内涵

伴随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无论是客户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革新,还是竞争格局、竞争手段、市场范围、协作方式等,几乎都处于难以预料的变化中:客户(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为“3c”)这三股力量,日益成为影响或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牢固确立以客户、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理念,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的传统业务运营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或转变,以建立起能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市场个性化需求的被称之为“企业供应链”的新型企业经营管理系统。20世纪后期兴起的企业供应链、价值链管理学说,以及后来风靡全球并影响至今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践等,即是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和要求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并进行系统改造的一种管理思想与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价值链管理”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后为哈默博士等吸收并以“业务流程重组”的形式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中。其核心思想及内容,根据波特教授及其他著名管理学家的阐述说明,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现代企业在本质上可视为“一个为最终满足客户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和业务流程的集合体”,是一个以最终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由内到外联结在一起的“作业链”:其次,在这一作业链中,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并形成一定的作业成本和价值,然后再按照既定的业务流程依次转移到下一作业环节,直到形成可提供给企业外部客户的最终产品。这种以业务流程为纽带彼此相连的作业链,从“物质形态”上看,可视为一种互为客户、互为供求并以企业外部客户为最终服务目标的企业“供应链”。比如在制造型企业主要表现为采购、研发、制造、销售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业活动与流程:若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则可视为一种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不断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企业“价值链”;最后,要想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与方法对企业的业务运营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系统改造和完善,并通过选择、打造和优化新的企业供应链体系,以及加强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全程监控与管理,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与质量,不断降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成本及费用。

也即是说,所谓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实际上是对企业本质及结构的一种新理解、新认识,是从作业和流程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过程的系统化描述与概括;所谓价值链管理,则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供应链或价值链为对象,通过运用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对企业的整个作业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重组、优化和控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由于该学说以全新视野深刻揭示了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与经营管理特点,因而一经提出便被公认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企业管理思想之一。

价值链管理的实施与“打造”

当然,运用何种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对企业进行系统改造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价值链管理学说并未给出具体而明确的答案,同时人们对这方面的理解、认识及做法也不尽一致。不过根据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内容,同时结合当代企业的管理实践,原则上我们可以将价值链管理的操作流程及实施要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企业供应链的选择与构建。主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具体化”等工具,合理选定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核心关键业务流程,以构建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供应链。这是进行价值链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其二,企业供应链的重组与优化。主要是根据企业流程管理现状和需要,运用“流程重组”的策略、方法与技术,对企业的核心关键业务流程,及以核心关键业务流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价值链进行全面的重组或优化。这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和质量、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关键。

其三,企业供应链的成本控制与费用管理。主要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客户需求,以供应链中作业活动或业务流程为对象,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预算指标控制体系,以实现企业资源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合理配置,以及供应链成本费用的事前控制。这是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行成本的重要保证。

其四,企业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与考核。主要以供应链中各关键作业岗位和部门为责任主体,通过运用“战略具体化”、“平衡计分卡”等工具,设计出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以关键业绩考核指标(KPI)为内容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以实现对供应链中所有作业活动的关键业绩考核。这是驱动整个供应链持续高效运转的内在动力。

其五,力争实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主要通过实施以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CRM)、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SCM)、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HR)等为内容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供应链运作体系。这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与技术保障。

上一篇: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业科技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