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1:28:02

工程力学论文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1篇

力学系列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通过考前复习和考试对其归纳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理论脱离实际模式的束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与培养2l世纪人才模式很不适应,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的力学相关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数量有所增加。如中南大学的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吉林大学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湖南大学的振动力学课程设计,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理论力学增设了实践环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增加课程设计数量的同时,一些高校更较重视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有限元课程设计是针对实际的索拉桥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所设课程主要有CAD/CAM软件应用、.net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和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等课程,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但在力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实际问题或力学模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人,往往思前想后不得其解,以至于束手无策;反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人则往往能自如应对一切难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开始,我校力学专业开设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设计”和“工程力学课程设计”,2011年又增设了“结构优化设计”和“CAM/FEM软件应用课程设计”。但总的来讲,力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差,特色不明显,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涉及的知识面、能力的培养均有待改进。

二、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题目和任务书拟定方面,均由指导教师事先确定分派给学生,由于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局限性较大,题目类型较少,研究方向也较集中,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而是一味进行强迫式学习,完成所谓的设计任务。学生目前经过课程设计后并不能应对就业后工作过程中复杂多样的技术难题。二是课程设计研究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有偏差。课程设计都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体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程设计时间在安排上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部分学生来说,会有一种惧怕且无从下手的感觉,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认真完成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形式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围绕一个核心题目完成不同方面的设计任务。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能者多劳”的现象就会出现。如果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检查力度稍低,就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不做或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由此可见,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空间较大。

三、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一方面,课程设计应选取具有一定的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谦虚的科学学风,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方面得到培养。

1.指导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选择。

斯滕豪斯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通过传授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通过列举工程实例、设置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是手段,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各种资讯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仍保持传统的观念,而必须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搜集和处理更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相关资讯,熟悉教育改革趋势和重点,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课程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设计题目,并且真正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全方位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思维能力。

2.课程设计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方法。

比如《理论力学》,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针对抽象化理想的力学模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感觉理论知识很好懂,但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却无从下手,理论和实际总是联系不到一起。为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时代性的实例,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知识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深刻理解力学知识和工程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材料力学》课程除可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外,还可以确定一些简单。的等值杆结构,让学生从选择材料到外形设计,从安全校核到经济评价等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会理论和实际问题间的联系。而这样的任务可以安排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那些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在下一学期进行。由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改变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游离的状况。

3.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生选题、教师拟定任务书、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及实施步骤来完成一次课程设计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际情况,适时安排一定时间的问题讨论及进度汇报,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经验交流集思广益,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遇到的重点或难点,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分析或讲解,绝对避免学生找不到教师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圆满完成课程设计的关键。在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结合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优势与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建设,可操作性强,对从根本上提升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升学生驾驭实际工程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及社会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偏向产品和外观设计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美术、色彩、人机工程等相关的设计类课程。《工程力学》作为为数不多的理工课程存在于教学大纲中。钱学森先生曾说:“力学+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主要手段。”这句话从根本上说出了力学在工业设计的地位。设计产品的外观,从某种意义来讲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工业设计指通过合理规划(外形、功能、色彩、装饰等)设计符合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工业产品的过程。为了实现设计产品的目标,从业者需要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对材料和结构的掌握程度进行设计而不是凭空想象。

2.《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思考

2.1鼓励为主,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尽量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引入力学概念,如自行车设计中的车轮设计引入运动、座椅的设计中引入拉压弯扭等材料力学概念,等等。将工业设计中的某个细节放大化,从力学角度进行讲述。让学生觉得产品设计和力学息息相关,对力学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2.2合理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2.2合理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由于力学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多数是在力学模型基础之上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当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

2.2.1调整学纲,减少对理论性研究性内容的学习。从课程设置来讲这些属于必须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部分内容是多余的。工业设计主要是培养一部分产品设计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大多指产品的方案设计,而具体结构设计将交付给结构设计人员进行具体设计。产品设计人员只需要在对产品整体功能和人体工程学很好地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设计和产品材料选择即可。对材料力学部分的强度理论、能量法等研究性内容的学习进行简单地讲解即可,重点强化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压杆稳定的内容学习。2.2.2强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减少计算作业量。

3.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包含刚体静力学(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平衡方程、摩擦)、材料力学中的拉压弯剪扭及组合变性条件下的内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的方法、一般内力图的绘制、稳定分析即可。因为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常规设计,并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校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和工业设计相关的力学计算软件,尽管软件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但是学好这些软件对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及今后产品设计都将是一种助力。

4.结语

本文从工业设计专业角度分析了《工程力学》课程的设置合理性,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对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重点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针对性地降低学习难度两个层次进行了论证,并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指导方案。最后从教学大纲角度给出了修改意见,为以后工业工程专业的教材选择、教学大纲调整做出指导。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3篇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6]。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图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图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3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图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4结论和总结

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教学和研究体会,针对目前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精力不够和兴趣不浓的问题,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力学应用能力,改进工程力学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达到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目的。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产生困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差。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更看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数学和力学基础的要求较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课程时,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存在困难。

1.2学习过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工程力学课程所包含的理论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也包含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而且工程力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2、第3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具体的工程问题,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往往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出现似乎能听懂,但不知道怎么去用、用到何处的问题,这与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工程向去甚远,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增加了学习难度。此外工程力学课程的概念多,理论性、逻辑性强。理论力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材料力学内容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教师不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则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高校教师一职多能,教学过程无法形成有效的PDCA循环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DCA循环:P-确定教学目标;D-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C-教学效果评价;A-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每个部分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在PDCA循环中缺失环节,导致无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工程力学课程的定位,决定了课程的重要性,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需要熟练掌握。所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2.1教学内容的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改革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图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图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3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图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结论和总结

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教学和研究体会,针对目前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精力不够和兴趣不浓的问题,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力学应用能力,改进工程力学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达到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目的。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5篇

现行工程力学教程大多要求学生在完成静力学、动力学的基础上完成材料力学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课程设置来讲这些属于必须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部分内容是多余的。工业设计主要是培养一部分产品设计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大多指产品的方案设计,而具体结构设计将交付给结构设计人员进行具体设计。产品设计人员只需要在对产品整体功能和人体工程学很好地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设计和产品材料选择即可。对材料力学部分的强度理论、能量法等研究性内容的学习进行简单地讲解即可,重点强化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压杆稳定的内容学习。

2.强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减少计算作业量

工业设计大多选择理科学生作为招生对象。在实际教学中,都有以前学习高中物理的底子,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概念。而对力学概念的灌输和强化是本门课程设置的关键。一个工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力学概念,设计出既有美学效果又符合力学原理的产品将会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在教学中注重对力学基本概念的强化和灌输,树立力学基本概念,这样将会在设计中加以体现。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对力学的要求远远低于其他工科专业,作业要求较工科专业低,不需要过多的计算技巧,而是明确一些力学概念和力学计算方法即可。

3.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专业特色进行调整。主要包含刚体静力学(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平衡方程、摩擦)、材料力学中的拉压弯剪扭及组合变性条件下的内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的方法、一般内力图的绘制、稳定分析即可。因为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常规设计,并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校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和工业设计相关的力学计算软件,尽管软件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但是学好这些软件对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及今后产品设计都将是一种助力。

4.结语

从教学大纲角度给出了修改意见,为以后工业工程专业的教材选择、教学大纲调整做出指导。本文是笔者在完成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与学生深入交流后总结出的思考。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情况下工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笔者和同事一直在积极努力研究适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过程。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6篇

在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中,工程力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与许多后续课程内容息息相关,是关键性的课程.其理论课程偏重理论推导,通过很强的逻辑数学关系进行公式证明和推导,对于初学者会感到枯燥.如果结合工程的实例,使教学内容生动,在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同时,理解知识,既有针对性又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案例教学的教学特点

在案例教学的授课中,并不是以教师传授课程内容为主,而是把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对教学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引入解释,让学生主动思维,接受新的理论内容,并掌握在实际中引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制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课堂讨论方案,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的案例形式多样,难度也大不相同,有些案例涉及内容广泛、难度较大,可以提前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可以采取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循序渐进.例如:在某桥梁设计的工程问题案例教学中,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讨论,然后针对桥梁结构中的不同材料选择进行分析,同时联系结构和选择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课前对工程材料做一些了解,在课堂上根据结构进行材料选择.教学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鼓励学生针对不同方案和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产生创造性的观点和方案.课堂讨论之后,教师对案例讨论中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针对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做点评,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做好总结是案例教学关键的步骤,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

3工程力学在案例选择上应遵循的原则

与传统教学举例不同,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典型性.因为案例教学的方法是通过策划和引导,使学生针对案例的实践环境,去分析讨论;案例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开展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需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工程力学教学案例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引用数据要真实、准确,来源于真实事件实例.例如:针对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可以选择工程上出现的选择约束连接不适当而出现的事故,查找现场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推断,再进行正确方案设计,这样就将约束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掌握.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对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引发教育界热烈的讨论。《工程力学》作为高等院校各工科非机械类本科专业和高职高专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和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它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沟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也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基础理论同时,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一、目前高校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工程力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对工程力学不够重视的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认为工程力学这门课程和自己所学专业没关系不大。比如汽车专业的学生就认为对他们最重要的是汽车专业知识,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等,工程力学学不好不会影响到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不会影响到就业。(2)认为工程力学只不过是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延续,没有新鲜内容,从而就放松了对课程的学习。(3)课程内容本身理论性较强,公式繁多,甚至有些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

2.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工程力学教学中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习惯用“粉笔+黑板”的板书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缺乏新意,学生只能被动的当听众,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并且作业较多,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也没有时间思考,因此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甚至弃学该门课程,授课效果较差。

3.教学学时减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学生掌握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调整,工程力学的教学学时减少较多,由原来的100多学时减少到80学时,个别专业减少到40多学时。但是基本教学内容基本不变,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其中理论力学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材料力学有四大基本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涵盖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性强,这就要求学生系统的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需要及时复习前面的知识点。因此就会出现学生缺席一两次课或者当堂课没有理解,后面知识的学习更更加困难,久而久之,掌握这门课程就更难。

4.个别学生基础差,有抵触心理

有很多学生物理和数学基础差,而学习工程力学需要这些基础,并且很多学生在开课前就侧面了解到该课程难学,且考试通过率低,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存在抵触情绪。

5.考核方法单一

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目前课程采用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试题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学生机械的套用公式,不能灵活地将课程的知识点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偏离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力学教研组结合多年的力学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1.加强工程力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工程力学是现代工程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不仅机械类和土建类还涉及食品工程和林学等专业,它直接影响到各个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了加强学生对工程力学的认识,所以第一堂课很重要,也就是要上好绪论课:首先根据专业的不同引入大量的相关工程实例,例如土建类可以以迪拜塔或者世贸大厦为例,机械类可以以高速列车为例,还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工程力学的实例,比如利用套筒扳手能够轻松的拆卸螺栓。也可以列举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中工程力学知识的应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其次以专升本和考研为例,工程力学作为考试课程或相关课程,分值是150分,而基础课程才100分,让同学们对课程因此足够的重视。再次介绍工程力学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关系,它是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它们有各自的体系,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分为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模块(理论力学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和高中或大学物理有重复和交叉,这里不再重复讲解),在教学中要打破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界限,以外力分析和内力计算为主线,贯穿分析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中以强度计算为重点,如图1所示。以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突出工程概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解决工程实际打好基础。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要跟上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遵循“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是教学的原则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1)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目前工程力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板书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明白逻辑推理的每一个步骤,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并且教学重点突出、直观性强,易于思考和知识点的巩固记忆梳理。但是却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效率低,且教学内容有限,尤其是一些视频动画和图片信息不好表达。而多媒体教学恰好能够弥补这一点,但多媒体教学传递的信息量过大,上课节奏过快,导致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接触演示内容,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导致课堂重点不突出,学生根本无法掌握课堂内容。结合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静力学受力分析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详细过程,而在讲运动学时,先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看直观机构的运动规律,然后再用板书教学方式进行运动的分析。(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难度不一,可以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采用课堂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讨论法和引导归纳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受力分析适宜采用课堂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步骤;而平面汇交力系由于内容简单适合用自学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掌握重要的知识点。而像平面弯曲就适合用问题教学法或引导归纳法,可以用引导归纳法逐步推导出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的理论公式,也可以用问题教学法列举“武警单手拍砖”为例,分析砖沿根部断裂的原因,从而掌握弯曲应力的公式。总之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3)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增加习题课的学时,采用多样化的师生交流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围绕重点、难点精讲多练。对授课内容注重讲概念、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点,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习题课,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和综合性强的例题拿出来,采用一题多解或者逆推的方法解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清晰的思路,避免碰到习题无从下手。对于学生作业每次批改一半,并及时发现的问题,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对作业完成质量好的同学提出表扬,较差的同学也给予鼓励。每两周安排一次习题课,每周安排一次课上10分钟的答疑,让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得到即时解答。建立QQ群和微信群,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或同学之间的讨论学习。(4)建立工程力学教学网站和试题库。建立工程力学课程网站,上传工程力学的一些重点内容的动画或者视频,帮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理解知识点。例如一些约束的动画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约束的性质,确定约束反力;运动学的动画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各个构件的运动。建立试题库并配以详细的分析过程,使学生通过增加练习更好的掌握各个知识点。

4.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它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在实验中改变以往死板的模式,例如在测量材料弹性模量E或弯曲应力实验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增量载荷,实验中出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实验失败也要分析原因,这样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体现实验的乐趣,还可以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去验证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找到出现这种现象的理论根据。

5.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工程力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绝大部分都是闭卷考试形式,考题就是例题或者习题的翻版,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导致学生只要考试前突击做题,考试通过甚至考高分没有问题,考试成绩不能代表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1)考试内容的改革,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因此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的比例,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出一些灵活性的综合题型,既考查了基本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和考试抄袭的不良习惯。(2)考核方式的改革。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闭卷、半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的方式,代替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法,并且增加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比重,减少期末考试比重。例如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期末考试(占50%)带一张A4纸张,可以写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和平时测验(这部分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及实验操作的实验成绩(占20%),这种考核方法更能全面的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束语

工程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工程力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对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但是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工程力学课程涉及面广,不同专业对工程力学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教学改革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为此河北农业大学力学教研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对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李新领 张世芳 李纪刚 桑永英 周志男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纪刚,徐鹏云.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力学与实践,2009

[2]张洪涛.机械类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思考[J].新课程,2010[3]段翠芳,李伟,王文堂.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4]王奇利.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5]卢素英.《工程力学》教学的改革探讨[J].电力学报,2008

[6]刘升贵,李惠芳,王修栋.《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8篇

课堂教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一个有超前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的课堂设计是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实用而有效的途径。如何学好“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4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关键,因而必须针对少学时多内容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理论学习效率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效果。

1.1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先提出有关教学问题,创设一个工程应用环境。如讲扭转时,可以先将汽车传动轴的实例提出,让学生回答如何对轴的强度及大小进行校核计算,从材料选择到空实心轴的计算说起。然后,由教师总结,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将结构形状和构件的相互关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对轴进行受力分析、理论推导和计算。针对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布置课外作业加深。这样可使教学客观化,晦涩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书本理论与工程联系应用化,增强了工程实践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1.2推动学生积极动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现代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措施的安排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第一次课开始,就指导学生带着2-3个工程实际问题,先预习教材,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课回到课堂讨论。课堂上接近一半的时间为学生发言讨论,余下时间教师总结。总结内容:概念清晰化、结构明朗化、公式深刻化。方式以推动学生口述为主。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3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对重点知识讲解,重要公式的应用举一反三,给学生留有自学和思考的余地,给学生发现和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空间。通过创设学生自身知识的不足和学习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鼓励学生深层次探索。如:轮系课完毕,就布置学生课外作业:设计一个轮系,用最少的齿轮实现同轴反转,且速比i=2。在讲完理论力学时,课外作业为:设计一个最简单廉价的200L油桶平地搬运工具(完全人工作业)。充分相信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以鼓励引导。回到课堂师生点评,确定ABCD最佳方案。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和自我探索,学生不仅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2积极引导课外学习与实践

课外学习与实践能较快地拓展学生相关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一是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二是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实课堂内容,时间用在刀刃上。

2.1引导学生文献检索开阔视野

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总结,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工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由教师选题,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文献小节报告。例如,轴承课结束,布置课外作业:无油轴承技术现状、大推力滑动轴承技术进展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分类整理,最后通过分析文献,提出自己的设想或建议。通过对课程所涉及的文献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理解,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新水平、新动态、新发现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写出500~1000字的文献小节。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和训练,课堂知识得到了提炼,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应用得到了拓展。

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习兴趣

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悟性的有效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途径。例如,减速器拆装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考虑好拆装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碳钢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应力形成过程、材料的比例极限σp、屈服极限σs、抗拉强度σb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掌握许用应力基本概念及使用方法,加深对杆拉伸状态下基本几何尺寸的计算。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增加探索性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作业是以课后作业为主,都是些常规练习,内容简单,答案唯一。这样虽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但“多学少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针对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实际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课外作业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探索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应力时,对裂纹的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举例说明。通过查文献,独立思考,学生对力学分支———断裂力学有了一定的理解,意识到工程上的许多灾难是由裂纹引起的。这样的主动探索反过来提高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一个学期进行几次这样的作业后,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帮助,增强了学生对工程概念的感悟。

3改革课程考评方式的实践

传统的考评方式多为闭卷考试,由于本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仅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对考核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改革前,只采用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改革后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成绩考评内容,一是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呈现。二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时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成绩体现。改革后,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4结论

针对非机械类工科三本学生,“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短学时,而内容不减的实际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作业和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任务驱动等多种授课方式,引入文献检索、工程实践问题讨论、课外自学与探索等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评估体系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撰写论文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也是对全程学习成果的一种综合检验。

一、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院校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总结,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现在各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有些缺少工程实践经历,指导的毕业论文内容往往缺少实际工程背景,这就导致学生的研究内容没有实际工程作依托,研究方法和成果缺少工程实践的检验。这种与工程实践脱离,导致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检查学生的技术路线、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再加上学生还处于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阶段,这就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及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这就致使有些毕业论文是在答辩前的一段时间内临时拼凑出来,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这些都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

3、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手段。目前,对于毕业答辩,很多学校成立了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答辩委员会评定毕业论文成绩。有些答辩委员对学生所作的毕业论文内容不是特别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教师虽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内容比较了解,但各指导教师有时会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印象分和人情分。这些都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定。

二、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建立

针对前文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工程力学毕业论文的质量内涵及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首先,要优化选题设计。对选题进行优化应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紧密围绕专业培养方向。(2)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3)选题应该注重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构成的联系。(4)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5)题目要尽量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6)鼓励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这大体上应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研队伍,加强培养科研能力。(2)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3)注重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与人格修养。

再次,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要制定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标准格式、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明确学生、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职责,理清各自关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2)建立充满活力的动态质量监督机制。依据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进行检查,实行动态质量控制。(3)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质量评定办法。

因此,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应有以下几方面组成。在质量方针上,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质量目标上,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在质量要素上,建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要考虑论文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论文撰写质量、论文答辩质量、论文评定质量和组织管理质量等要素构成。

三、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指标评估等级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为了使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工作便于操作,评估标准中只设计了A级和C级,介于A级与C级标准之间的定为B级,低于C级的标准定为D级。其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

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A级标准C级标准1234论文选题指导思想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题目难度选题难度要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要做到每人一题,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选题难度要基本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每个题目不超过3个人,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题目

工作量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12周的时间。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8周的时间。结合实际论文选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工程实践。论文选题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5678910能力水平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能够很好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能够一般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应用文献

资料能力能够独立、准确地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设计(试验)

能力能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基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参与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基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分

析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外文运

用能力能够独立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能够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计算机

用能力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111213写作质量论文结构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结构尚可,基本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文笔论文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文笔尚可,基本做到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

规范化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基本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基本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四、结语

总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坚信,只要高校各级师生、领导重视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科学合理组织,以严格求实的态度对待,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一定下会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J].高职教育,2002(6).11-13.

[2]陈莉莉.解读高校毕业论文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4(1).86-90.

工程力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本文在阐述信息化背景下考核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和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模式和方法,以及实施目的。

关键词:工程力学 信息化 考核评价

一、信息化背景下考核模式改革必要性

随着教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传统以闭卷笔试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难以适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能够服务地方行业,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程力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等多个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逻辑性强,推导计算部分较多,而且有些理论深度。力学课程软件辅助分析模式与工程力学问题结合,作为一种新型考试模式引入教学中,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特点,简化繁琐计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很重要意义。

二、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以期末考试为主,其功能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没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老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目前工程应用型课程考试,如工程力学,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如下:

(1) 考试模式单一。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2) 考试内容僵化。目前课程考核的内容一般为书本上和教师课件上的现成内容,学生死记硬背即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或基本没有,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是目前很多高分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影响对学生掌握应用本专业系统 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主体局限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仅为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师自我把关,形成教、考、评一体化,这样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欠缺科学性和全面性。

三、 信息化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

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改革工程力学考试评价体系,从哪些方面入手,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新课题。信息化背景的教学考试评价,应注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水平;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应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应动、静态有机结合,科学规范。结合其它一些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使考试优点得到发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采用计算机网络考核、大作业考查、课程总结、撰写小论文和实验教学四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1) 笔试考核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力学理论、基本力学规律和初步的力学分析计算能力。该部分权重设为0.5 左右。试题应体现以下要求:保证“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反映三度—梯度、深度、广度;包含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处理好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关系,设计好考试时间。

2) 以大作业考查方式考核。能够考查学生应用ADAMS、ANSYS 等力学分析计算软件在计算机进行简单力学工程问题分析、计算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权重宜设为0.3 左右。通过大作业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并融会贯通各部分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三基”的能力,会用计算机计算、求解工程力学各种数学问题。大作业训练题目必须具有综合性, 能够反映课程前后知识联系,选择题目最好具有工程背景,体现工程力学课程特点的问题。

3) 课程总结、小论文考查形式。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权重设立为0.1 左右。

4)实验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引导、监督学生平时的学习。该部分权重设为0.1 左右。该课程很多理论可直接运用到生产实践,并解决一些简单工程问题。加强实践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实验方法,对后续专业课学习有重要影响。

此外,要把平时考勤纳入课程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学生平时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

四、结束语

将改革原有“一考成定败”的总结性考试模式,构建工程力学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本体系去评价学生的智能水平、创新能力、进取精神和人格品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生。学科基本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分别考的新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可以通过开展软件辅助上机考试方式增强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基金项目] 院级教改项目(2010JGY04)

参考文献:

[1]邹春伟,郭少华.谈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J].力学与实践,2003(5)

[2]谢仲贤.工程力学实训课中“题目引导法”教学法应用[J].力学与实践,2004(2)

上一篇:人体工程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概预算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