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15:16:48

工程计划

工程计划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农村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条件制约,农村体育仍然是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体育场地设施医乏、体育组织建设滞后,使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时冷时热、时断时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我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民是我省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它既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更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没有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体系覆盖不到广大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农村体育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值得高度重视,需要着力加强。

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但文化体育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方式落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发展深受农民欢迎的硬化篮球场地,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村级小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实施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项目和规模可灵活掌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投入,量力而行。

2、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场地建设要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尽可能与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3、地方为主,多方参与。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给予指导和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农村体育发展。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有条件的行政村做起,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由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5、农民自愿,民主决策。项目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意见,征得所在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同意,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到*年在全国完成10万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按照国家总体要求,我省目前有23265个行政村,“*”末要完成4000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建设内容

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

(二)建设标准

硬化标准篮球场必须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

(三)项目遴选原则

确定的项目行政村和乡镇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

2、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职责,保障设施的长期有效利用;

3、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热情高,有场地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且经民主决策,征得村委会同意;

4、有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无标准场地设施;

5、通过申报审核方式择优确定

四、资金安排

按照国家规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每个标准篮球场及配套器材平均需投资3万元,其中场地建设约2万元(含材料费和机械费,不包括人工费),器材费1万元(含一副玻璃钢篮板固定篮球架、二张水磨石台面钢架室外乒乓球台)。完成4000个行政村的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共需投资1.2亿元。完成上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共同筹集,按5:3:2比例安排。各级政府负责承担地方配套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引导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但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事关农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必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面宽,各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摸清情况,按照要求动员符合条件的县(区、市)积极申报,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申报工作方案。要把工程建设与村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等村级公益事业设施建设,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尽可能与附近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一场多用、共建共享。做到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工程,要保证建设资金和配备的器材及时到位,取信于民。

要严格资金使用监督与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要通过签订援建协议书,使实施对象认真履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建设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并承担起维护和管理的职贵。

(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着重抓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要全面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组织到位、骨干到位、活动到位,引导更多的农民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地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结合农村举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群体系列活动机会,利用全民健身周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视,引导农村基层体育工作的开展。

(六)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对实施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各市、县、乡、村要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建立县、乡、村三级使用管理制度。由县级体育部门与实施对象签订协议书。实施对象要认真履行权力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援建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承担维护和管理的职责。村委会配备养护员,负责看护场地设施,保持场地器材的清洁卫生,保证设施不被侵占,器材不被损害,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功能完好,使用安全。各市每年底要将本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材料上报省体育局。省体育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将对各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

六、预期成效

工程计划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推进环保工作重点从污染控制转向全面治理,集聚人力、财力、物力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汕头市人民政府于近日颁布实施了《汕头市治污保洁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10年,全市投资52.25亿元建设包括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整治等37个治污保洁重点工程项目。方案确立了近远期目标,即:到20*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环境综合指数达到80分以上;环境质量基本达到相应环境功能区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全市酸雨频率降低到35%以内,地表水水质达标率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声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医疗危险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达9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中心市区的创模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新建市区各项创模指标如期达标。到2010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80%以上县(区)建成生态县(区),全市建成国家生态市。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方案明确了市环保、经贸、林业、建设城管、水利、海事、宣传、发展计划、科技、公安、财政、规划国土、物价等部门的责职和分工,要求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治污保洁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实现环保投入的多元化。方案同时确立了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市各级政府结合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加强对治污保洁工作的监督检查。

全面启动练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治污保洁方案”报道一

练江流域的整治是本次治污保洁工程的重头戏,汕头市治污保洁方案对此做了详细规划,制定五项措施推进整治: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限制印染、造纸等行业的发展和流域内新建水污染型项目,取缔“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污染物全面达标工作和重污染企业停产治理。二是狠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至20*年底,建成潮阳棉城、和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潮南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等污水处理设施,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5.1万吨/日;至2010年底,建成以上4座污水处理设施二期工程及谷饶、贵屿、铜盂、沙陇、井都、成田、田心、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等地11座新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8.77万吨/日。三是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至20*年底,建成潮阳、潮南两个区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处理能力达700吨/日;至20*年底,建成13个镇级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全面实现垃圾的安全处置。四是实施河道整治。改造练江截洪工程为可调控分洪水利设施,利用海门湾桥闸外潮水清污;对练江河道进行清淤清障,加大江水流量、流速,定期清理江面水浮莲,恢复练江的自净能力,逐步改变污染面貌。五是深化贵屿镇环境污染整治。加大“三个禁止”力度,严把固体废物进口关,取缔无证经营,实施固体废物集中经营加工,拆解污染集中治理,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产业。

工程计划范文第3篇

(一)工程计划《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计划》重点项目共42项,“*”期间总投资49.*亿元。其中碧水工程计划项目15项,投资22.19亿元;蓝天工程计划项目7项,投资10.96亿元;绿地工程计划项目12项,投资12.01亿元;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计划项目8项,投资3.90亿元。1、碧水工程计划(1)水环境污染现状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剧增,导致我市局部水环境有机污染严重。1*9年全市城市污水年排放量19822万吨,比1*5年增加3268万吨,比增19.7%。其中1*9年工业废水排放4157万吨,比1*5年减少3248吨;工业废水处理率86.3%,比1*5年上升49.7个百分点;但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1*9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5665万吨,比1*5年增加6516万吨,比增71.2%,生活污水占城市污水年总排放量的79.0%。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直接污染了纳污水体。西港内河、黄厝围沟、三脚关沟、新河沟、潮阳市护城河、澄海市环城河等水体出现乌黑发臭现象。汕头市近岸海域水质因受有机污染,无机氮、石油类、总磷时有出现超标现象。练江污染尤为严重,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的有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等多项指标。(2)工程措施①主要江河、河沟综合整治工程:投资144386万元,采取截污、疏浚、沿岸绿化等工程措施,建设汕头市区东区排水系统整治工程、汕头市区中区污水截流工程、达濠片区和河浦片区排水管网建设工程,以及汕头市西港内河、濠江和潮阳市练江、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等8个工程项目。②城市(镇)污水处理工程:投资71500万元,建设汕头市区西区污水处理厂、潮阳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澄海市澄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汕头市区达濠片区污水处理厂、潮阳市峡山污水处理厂和南澳县青澳湾污水处理工程等6个工程项目。上述项目建成后,至20*年全市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36.5万吨/日,削减COD排放量1.11万吨/年。③市区重点水污染源企业搬迁工程:在20*年前,将汕头市区内重点水污染源企业迁出市区中心区,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2、蓝天工程计划(1)环境空气污染现状1*9年我市工业耗煤量为127.49万吨,比1*5年增加了102.09万吨,比增4.0倍;废气排放总量为2*3132亿标立米,比1*5年增长了1.4倍;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122吨,比1*5年增加了89.5%;工业废气处理率91.8%,比1*5年上升6.0个百分点。虽然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但由于机动车拥有量增长加快,1*9年机动车保有量为386756辆,比1*5年增加了41.6%,道路建设没有形成有力的疏导网络,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力度不够,造成机动车排气污染日益严重。我市市区“九五”期间酸雨出现频率范围为10.4~55.3%,酸雨pH值最低达4.45。(2)工程措施①燃煤锅炉改造工程:投资2600万元,将汕头市区和二市一县城区所有燃煤锅炉改造为燃油锅炉,改造后可削减SO215*吨/年、烟尘830吨/年。②机动车排气整治工程:投资3000万元,在汕头市区内建设6个汽车加气站。③市区城市管道燃气工程:投资35000万元,建设气化站2座,改造原有的4座气化站,敷设100公里的燃气干管,供气规模为20万户。④城区饮食服务业油烟废气整治工程:投资2000万元,将全市城区餐饮业实施燃气改造,削减SO270吨/年、烟尘10吨/年。⑤华能汕头电厂二期工程烟气脱硫工程:投资40000万元,建设华能汕头电厂60万千瓦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SO2去除率达90%以上,削减SO215194吨/年。⑥市区重点大气污染源企业搬迁工程:在20*年前,将汕头市区内重点大气污染源企业迁出市区中心区。3、绿地工程计划(1)绿地生态现状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乱开山采石取土,毁林造坟,陡坡开荒等人为破坏,加上森林生态功能脆弱,防护林整体效能下降,导致宕石风景名胜区笔架山和广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汕头路段等局部地段自然生态景观遭受破坏,也带来水土流失问题。建成区现有绿地面积仍然偏少,城市绿地系统不健全,生活居住区绿地明显不足。(2)工程措施①生态公益林重点建设工程:投资7000万元,主要通过造林补植、更新改造,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沿海沙滩防护林主干林带建设工程、高产片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入汕“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提高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②林业基础建设项目:投资2350万元,主要进行13.3公顷林业科技园和7.3公顷中心苗圃的建设。③红树林建设及保护工程:投资1200万元,建成2000公顷沿海滩涂红树林造林工程和湿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④汕头市南彭-勒门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工程:投资500万元,建成保护区海域面积36000公顷。⑤生态示范区规划及建设工程:投资130万元,完成汕头市区及南澳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分别投资300万元及400万元,建设潮阳市及澄海市生态示范村(镇、场)。⑥水土保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投资7800万元,完成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km2。⑦汕头市区城市园林绿化设施建设工程:投资100000万元,市区新增公共绿地290公顷,建设公园、广场、苗圃,开展有关科研项目,提高绿化设施档次。4、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计划(1)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持续增加,已成为我市的又一重大环境问题。1*9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4.3万吨,比1*5年增长了4.6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4.8%。1*9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134.1万吨,除汕头市区外,各县(市)的生活垃圾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十分严重。(2)工程措施①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工程:投资20000万元,建设汕头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年处理危险废物4万吨,彻底解决我市危险废物的出路问题。②城区和中心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工程:投资14793万元,建设汕头市鮀浦黄酸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汕头市南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潮阳市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澄海市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南澳县城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以及各个中心镇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③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工程:投资4200万元,在全市其它的城镇各建设1座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二)实施工程计划的主要保证措施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计划》纳入政府任期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优先安排本工程计划中所列的项目。在具体实施中,要把本工程计划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明确责任,实行部门领导责任制。定期检查各有关部门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计划、经济、建设、农业、财政、环保、林业、国土、水利、海洋、电力、民政、公安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认真实施本工程计划。要把本工程计划中本部门的工程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依法保护蓝天、碧水和生态环境,为完成本工程计划提供保障。每年年终要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本部门实施本工程计划情况。2、建立地方环保法规体系,推进环境管理法制化依照“依法治市”的要求,加快地方环境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基本建立具有汕头特色的地方环境法规体系。“*”期间,逐步制定饮用水源保护、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正确运用环保法律法规,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把经常性的监督管理与定期执法检查紧密结合起来,各级政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环保执法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同级人大和上级政府报告。3、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①以修编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汕头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契机,加强对市区周边扩延腹地的规划控制,制定远期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二市一县的总体规划修编和村镇规划、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使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规模和等级结构趋于合理、有序。逐步形成以汕头市区为中心,以棉城、澄城和后宅为次中心,以各中心镇为增长极核、广大城镇为依托的市域城镇体系。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推进东西两翼和南澳海岛城镇群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减轻由于人口、工业聚集于城市中心城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明确功能分区,改变同一区域兼有多种功能的发展模式,形成功能清晰的城市分区圈层结构。从全市的大局出发,合理调整全市工业的规划布局,工业区布局要相对集中,并适当增大规模,便于污染集中治理。集中发展市、区、镇级工业区,严禁新办街道、村级工业区,已建成的要进行调整,彻底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小型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的状况。汕头市区北岸工业用地宜作为一、二类工业用地。安排从事机械、电子、纺织(不含印染)、缝纫、电脑软件开发、食品(不含食品发酵)、医药(不含原料药生产)、工艺美术文教体育制品、加工业和高新科技等无污染或轻污染的工业企业;黄厝围工业区的油、气库要逐步搬迁,并限制工业发展规模;西港片工业区的企业要逐步调整产品结构,转产无污染或轻污染的产品。市区南岸的广澳片和河浦区的部分工业用地宜作为三类工业用地,安排从事电力、冶金、化工等污染型工业企业。市区北岸污染严重的企业宜搬迁至南岸三类工业用地。潮阳市、澄海市的污染型工业宜向三类功能区海域一侧发展。③结合技术改造或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对布局不合理的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搬迁。促使汕头老市区小公园片的地方国营汕头无线电四厂,陵海片的汕头市中药厂、汕头微电机厂,大华片的汕头市羽毛球厂、汕头市乐器厂、汕头市米面制品厂、汕头制药厂提取车间,乌桥片的汕头市渔业用品厂、地方国营汕头酱油厂、海霸王(汕头)食品有限公司,以及汕头市红卫化工厂、汕宁氨基酸有限公司等一批与居住区混杂的工业企业易地搬迁;一些布局不合理的小型工业区,如白沙里工业区、长夏里工业区、广兴工业村等,应予以调整,工业区(村)内工业企业也必须在20*年前逐步迁出城市中心区。④严格禁止建设国家、省、市列入淘汰名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装置以及“15小”企业,已建成的要坚决关闭,并严防死灰复燃。严格控制建设漂染、电镀、制浆造纸、制革、食品发酵等污染型工业项目。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引导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行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⑤积极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推行环境标志产品计划,提高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质量,扩大认证产品种类。为适应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在全市各行各业中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引导企业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促进我市工业可持续发展。4、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清洁生产①进一步强化污染源管理,继续巩固和发展工业污染源达标成果,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完好运行,提高三废处理率和达标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②运用行政、经济手段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工业污染防治从生产的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排污控制从浓度控制为主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超过水环境容量的河段所在区域――练江及西港河流域,列为污染物总量控制重点区域,原则上不得新建水污染型项目。冻结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开发同环境友善的技术,发展清洁生产工艺。③继续实施《汕头市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全面限制使用高硫煤(油),确保燃料煤的含硫率控制在0.6%以下、燃料柴油控制在0.5%以下、重油控制在1.0%以下。到20*年,除火电厂和热电厂外,全市城区全部淘汰燃煤锅炉,改用燃油锅炉;大力发展热电联供,提高能源利用率。控制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禁止新审批单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下(不含12.5万千瓦)燃煤、燃油发电机组,新建火电厂应配套脱硫装置,切实落实华能汕头电厂60万千瓦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调整全市电力工业布局,逐步关停汕特电力发展公司发电厂、汕特松山电厂、汕头长浦电力发展公司鮀浦电厂、汕头长潮电力发展公司潮阳电厂、汕头长海电力发展公司澄海电厂、华能汕头燃机电厂、汕特燃机电厂等一批小型发电机组,充分发挥大型骨干电厂的规模效益,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南澳县要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开发潮汐能发电等清洁能源。5、强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为调动全社会节水和治理水污染的积极性,要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征收水资源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费,实行用水定额分配、取水许可证制度,运用价格调控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②组织实施韩江、练江和榕江水质保护规划,与有关市、县(市)联防联治水污染。重点整治汕头市区西港内河、新河沟、龙湖沟、黄厝围沟、潮阳护城河等流经城市(镇)河沟和练江污染,促使上述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③加快城市(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下水道管网、城市(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规划,并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下水道管网要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规模尽量大型化,以利于发挥规模效益。优先建设汕头市区东区排水系统整治工程、汕头市区中区污水截流工程、河浦片区排水管网工程和汕头市区西区污水处理厂、潮阳市污水处理厂、澄海市澄城污水处理厂及其汇水范围下水道管网配套工程。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开展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积极开发和推广禽畜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减轻农村面源对水环境的污染。6、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力度①全面实施《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定期淘汰和限期维修制度,及时淘汰超龄服役车辆,加强在用车的年检、路检、抽检,对检测超标排放的车辆责令限期维修,无法修复的按规定强制报废。②合理规划、建设城市交通网络,将远程交通和过境车流控制在城市中心区,减轻中心区交通压力。中心区内要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外迁中心区内的工厂、货场、仓储等设施,逐步形成畅通的交通疏导网络。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解决违章占用道路问题,降低因道路交通堵塞、车速过低而导致的机动车排气和噪声污染。③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车用含铅汽油,推广机动车排气净化技术,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加强双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在公交车、出租车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在汕头市区中普及使用,逐步向二市一县城区推广;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限制并逐步削减市区摩托车的保有量,从源头上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7、规范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①强化危险废物的管理,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理、处置经营许可证和转移报告联单制度,全面执行《广东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和《广东省危险废物转移报告联单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防患于未然。②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新建扩建燃煤电厂的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③加快城市(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要做好城市(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城区和中心城镇都要建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继续推行“净菜进城”,减少过量包装,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利用,改变现有垃圾收运方式,防止二次污染。探索多种综合利用和经济可行的处理途径,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8、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促进城乡生态良性循环①以发展特色林业为指导思想,加快林业建设步伐,确立林业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把山地绿化与城市、公路、江堤、海岸的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山、林、田、水、路绿化统一规划,分类经营,分步实施。做到经营专业化,管理法制化,四旁五边林果化,农田、江堤、海岸林网化,城镇乡村园林化,形成比较完备的,多元化、多功能、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区位特色的现代汕头林业新体系。抓四大生态公益林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我市生态公益林体系,重点营造沿海滩涂红树林,每年造林400公顷;水源涵养林建设,每年更新改造2333公顷,树种以台湾相思、木荷等乡土阔叶树为主;沿海沙滩防护林主干林带建设,采用高标准营林措施更新改造每年267公顷;入汕“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每年完成采石取土迹地和疏残林更新改造200公顷;高产片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每年建设林网长度40公里,植树及补植原来林网30万株,树种以落羽杉为主。大力加强森林管护工作,一是加强林地管理工作,制止乱征占用林地的行为;二是强化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火灾;三是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虫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四是抓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②构筑城市绿化体系。按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绿化系统,从四个层次构筑城市绿化体系。一是城市充分利用周边现有森林,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为城市服务,形成城市可依托的绿色生态屏障;二是规划组团间的分隔绿化,建设具有生态、绿化、美化综合功能的骨干防护林带;三是改造提高老城区现有绿化水平,扩大绿化覆盖面积,确保新城区的绿化用地面积,加强道路绿化的建设改造;四是健全乡村绿化,提高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质量,增强防护效益。发展以水系、海岸线、道路系统、风景区的大面积公共绿地和郊区林网所组成的城市绿化主网络,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城市(镇)绿化规划、管理工作,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绿化覆盖率,做到合理布局,提高绿化档次。市区北岸形成以小型绿地和大型道路及沿海、沿河、沿路、沿沟的绿化带为主,以广场绿地、街心绿岛、小区绿化等为辅的绿色结构。市区南岸利用组团间大面积的山地、农田、风景游览区进行普遍绿化,建立防护绿地。近期主要对汕汾路、潮汕路、泰山路、河浦大道等沿路绿带进行建设,对三脚关沟、黄厝围沟等东区四沟的沿沟绿化带进行配套,对梅溪河、西港河、大港河等沿河绿带进行规划、建设,对海湾大桥北侧的海湾公园、宕石大桥桥头公园等沿海绿地进行建设。建设七日红公园、北郊公园、体育公园、东方公园、达濠双泉公园等一批市级、区级公园,加快宕石风景名胜区、青云岩风景区、龙泉岩风景区、北回归线标志塔风景区等一批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把风景林地开发建设成为城市公共绿地。加强城市出入口的绿化,在市区主要出入口,如324国道、2*国道、深汕高速公路及汕汾高速公路汕头路段等敏感地带建设绿化防护带,使城市出入口两侧的采石取土迹地和疏残林相得到改造,减轻市区的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强化居住区绿化建设,强调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的主题。在城市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以及交通道路建设过程中,都要按《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汕头经济特区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的规定,安排配套绿化用地,切实增加绿化用地面积,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地率。近期主要做好各新建小区的绿化工作,新建居住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旧城改造的绿地率不低于25%,加强居住区绿化管理,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化用地,必须与总用地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完成,稳步提高城区园林绿化水平。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对已建成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要严加管护,依法监督,坚决禁止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各类生产开发活动。大力推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各种保护小区的建设,逐步建立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管理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全面开展创建生态示范区工作,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场)6个,力争把南澳县建设成为部级生态示范区。④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全面实施《矿产资源法》及自然资源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管理规定,做到依法开采。重点抓好石矿场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取缔广汕公路汕头段等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的采石取土场。对已封场停采的砂石土矿场要限期完成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宕石风景名胜区的笔架山,要在3年内完成绿化垦复工程。要坚决禁止无证开采、违法开采行为,组织制定发展控制性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巩固和发展水土保持成果,依法严禁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⑤强化海洋环境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近岸海域。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重点加强海岸工程和陆源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尤其要加强围海造地、滩涂开发、河口整治等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海域污染。保证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加强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水质的监测,随时掌握水质的动态变化,为我市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9、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引进和开发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经济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着重开发节水、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烟气脱硫、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机动车排气净化、油烟净化、污染物总量监管技术以及适用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扩展新的领域,建立社会化的环保服务体系和环保投资、融资体系,将环保产业扩展为产品从原料生产-使用-报废处置整个生命过程中对污染严格控制的新型环保产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制订环保产业管理法规,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促进环保产品和工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10、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投资机制,切实增加环保投入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本工程计划的项目投资,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列入国家、省和地方财政安排,加大政府的投入。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市政建设规划,其建设资金从市政建设费、市政设施配套费、市政设施建设附加费中统筹安排。③新、改、扩建项目的污染治理投资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实施建设项目“三同时”保证金制度。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资金由污染者自筹。④按“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汕头市区和潮阳市区、澄海市区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和建设费用补助。从征收的水资源费中安排5%用于水环境保护监测。⑤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按照“总量收费和多因子收费”的原则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用于污染源的专项治理。⑥积极争取和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贷款或赠款资金和吸引外商投资开发。凡列入本计划的项目,在银行贷款和外资利用方面,应给予优先安排。⑦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稳定的投资机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或BOT方式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鼓励汕头现有上市公司参股投资营运环保产业,政府扶持组建市环保责任公司,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并积极开拓新的投融资渠道和方式,运用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工具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到20*年,全市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于3.0%。11、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各级宣传机构、新闻媒体要从贯彻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通过电台、电视、报纸等渠道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重点抓好对各级决策者、企业负责人和广大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各级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开展创建环境保护示范点和绿色学校活动,建立环保教育示范基地。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法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规范公众环境行为。加强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力度,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及时报道我市《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和监督本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计划范文第4篇

为从根本上改善藏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决定,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在全省藏区牧区实施“牧民定居计划”,力争到**年结束全省藏区的游牧无定居生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思路

从20**年起至**年,通过4年努力,整合各方资金和利用相关政策资源,通过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公共财政支持、牧民群众自建,基本解决我省藏区牧区现有未定居牧民群众和仅有简陋固定居所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通过政府设计和给予一定帮助,解决所有牧民野外生活帐篷内生活设施的更新问题。政府在牧民定居新村配套加强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与牧民定居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卫生事业,在我省藏区牧区全部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达到牧民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畜牧业经济有新发展的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二、主要内容

实施“牧民定居计划”坚持“政府引导、牧民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一是建设定居新村。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交通干线相对集中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牧民定居新村,以村为单位组织牧民统一新建、改建住房,引导牧民集中居住。二是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组织生产厂家开发设计或统一招标比选适宜高寒地区使用的帐篷及生活设施用品,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鼓励牧民群众购买,改善牧民野外生产时的生活条件,让牧民群众在游牧过程中享受到现代生活。三是建设“村民活动中心”。在牧民定居点新建综合配套的村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初级小学、村卫生室、村级组织统一共用的办公场所和科技文化服务设施。

三、资金安排

实施“牧民定居计划”实行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投入为主,牧民住房以牧民投入为主、信贷扶持和政府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激励办法。“牧民定居计划”按每人平均1万元标准安排补助,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帐篷设施补贴和按每户1万元奖励自建住房牧民。资金筹措主要采取省、州、县资金投向调整、资金整合、信贷支持等方式加以解决。

四、工作要求

在牧民定居区配套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牧民定居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卫生事业。

(一)大力发展藏区教育事业。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最后2年的实施,继续加强学校建设,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着力调整与“牧民定居计划”相适应的教育布局,实施“9+2”免费教育计划,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让牧民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一是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藏区各纯牧业县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入学,小学3年级(含3年级)以下的适龄儿童在牧民定居点学校(班)入学,半农半牧县的牧区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相对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就读。二是有序推进学校布局调整。适龄儿童、少年人数较多且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乡(镇)可在牧民定居点建立9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的统一集中到县城寄宿制学校。学校的布局由各县在州政府的统筹下设置安排。**在学校布局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与大骨节病防治易地育人规划的实施相结合。

(二)配套完善村级卫生室建设。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全藏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是实施1村1个卫生室计划。现有牧民村已有乡镇卫生院所不设村卫生室,原则上每个牧民村建设1个村卫生室。根据村卫生室覆盖人口数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本着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的原则统一技术规范和建设方案。配合牧民定居计划设施在4年内分期分批先在藏区10个纯牧业县和木里县建设村级卫生室。对已有村医的集体举办的村卫生室,每室每年投入维持经费1.5万元。二是加强村医配置与培训。对藏区目前无村医的村卫生室通过公开招聘或当地医疗机构抽调配齐村医,也可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募乡村医生,并在3年内完成培训和分配。

(三)统筹藏区交通建设与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公路建设等级,调整完善藏区公路网规划,优先建设干线公路,使牧民定居点尽可能沿已有公路沿线布设,尽量向干线公路沿线集中,方便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由省交通厅结合牧民定居点具置合理确定通往牧民定居点的道路技术等级、标准。

(四)支持藏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畜牧产业、电力产业和旅游业,增强定居牧民群众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能力。

五、责任分工

“牧民定居计划”由州、县政府负责,以县政府为工作主体、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牧民群众的积极性,认真组织规划实施,推进“牧民定居计划”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省政府将组织督导组全程跟踪、协调、督促检查。

工程计划范文第5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思路,实行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就近就地转移培训与异地转移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年全省培训新型农民56万人,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即阳光工程)30万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6万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5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其中,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共计5万人。

三、工作要求

(一)分项目按规定全面开展培训

1、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年满16周岁以上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包括异地转移、就近就地转移的务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信息员和社员以及返乡农民工。主要培训务工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专业技能等知识。培训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四个办法”、“五项制度”实施。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含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工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主要培训农业生产经营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包括农作物合理密植、科学播种、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大棚蔬菜高效栽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等技术,以及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等。培训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科教发〔2006〕2号)、《*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财农〔20*〕252号)实施。

3、农民创业培训:培训有创业愿望或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主要培训市场准入政策、创业理念、创业技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品牌战略、循环经济、企业信息化等知识。培训按照《*省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实施。

(二)分类别分层级培训重点学员

1、种植大户。全省培训2000人,其中:省级培训种植规模1000亩以上大户100人;市级培训种植规模500亩以上大户500人,由各市按创业培训任务数的1%予以安排;县级培训种植规模50亩以上大户1400人,由各项目县按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数的1%予以安排。

2、养殖大户。全省培训15000人,其中:省级培训畜禽养殖大户200人,水产养殖大户100人;市级培训畜禽、水产养殖大户4700人,由各市按创业培训任务数的10%予以安排;县级培训畜禽、水产养殖大户10000人,由各项目县按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数的8%予以安排。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全省培训5000人,其中:省级培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200人;市级培训4800人,由各市按创业培训任务数的10%予以安排。

4、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人、监事、财务人员和信息员)。全省培训10000人,其中省级培训1000人;市级培训4000人,由各市按创业培训任务数的8%予以安排;县级培训5000人,由各项目县按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数的2%予以安排。

5、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培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15000人,由各项目县从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中予以安排。

6、村级动物防疫员。全省培训3000人,由各项目县按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数的2%予以安排。

四、实施步骤

全省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施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全面动员部署(20*年1—2月)。省农委、省财政厅研究制定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印发《关于做好20*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科〔20*〕31号),召开全省农业系统实施民生工程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全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二)落实培训任务(20*年3月)。各级农委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政〔20*〕1号、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民生办〔20*〕1号、省农委*农科〔20*〕31号等文件和全省农业系统实施民生工程视频会议精神,按照有关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项目,落实培训任务。一是公开招标认定培训机构,将培训任务计划分解到培训机构。二是围绕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培训产业和专业,适应农民需求,选定培训学员。三是严格项目申报工作,各地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计划,认真制定本地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申报书;省根据各地申报情况,对培训机构年度培训任务进行批复。

(三)开展项目督查(20*年6—11月)。按照有关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和财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要求,规范项目实施和管理。强化过程监管,采取随机抽样、暗访等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省农委民生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地培训情况进行督查,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将组织综合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验收总结考核(20*年12月)。各地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认真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培训工作总结。省农委、省财政厅按照《*省20*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考核通过抽查,并结合平时督查和各地报送总结宣传材料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并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为切实抓好抓实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工作,省农委成立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各市、县(市、区)农委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各市、县(市、区)都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适当安排工作经费,切实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一是项目法人责任制。各级政府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项目管理单位与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二是培训基地招标制度。项目市、县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招标确定培训机构。三是台账制度。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台账(见附件1),记录有关培训情况。培训台帐一式三份,分别存市或县项目办和培训机构各1份,一份由培训机构作为报账依据。四是公示制度。省农委在*农业信息网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公示和宣传平台,公布全省项目县培训任务、培训机构,宣传典型经验;项目县对培训机构、培训任务、资金补助及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培训机构对选聘教师、培训计划进行公示。五是管培分离制度。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培训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六是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培训补助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项目市、县严格规范使用和拨付培训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七是月度报告制度。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行培训进展月报告制度(见附件2),培训机构必须每月度向县项目办公室报告培训进展,县项目办公室汇总后逐级上报,各市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培训进展情况汇总报省农委。八是检查验收制度。项目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提出验收申请,市、县项目办对每个培训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验收,并向达到培训要求的培训机构出具合格证明,检查验收情况形成报告上报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组织对项目市、县进行抽查和绩效考核。

(三)创新工作机制。鼓励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培训券、培训卡或与培训产业结合的物化补贴等培训补助方式;将新型农民培训与粮食高产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有机结合,提高项目实施效益;积极探索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新途径,在培训方式方法和培训教材方面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寻求新突破,推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工程计划范文第6篇

目前,淮河路、南京路8个标段的排水工程大部分已完成,全面进入灰土、水稳施工阶段,现就进一步搞好现场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制定近期工作方案。

一、尽快摸清情况,统一思想,理清思路,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版权所有1、检查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情况、质量保证措施的制订和落实情况。管理机构设立,人员数量、资质、工作态度等,对照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及有关规范,对不满足要求的,尽快以书面形式通知其公司,立即限期整改,1周内整改完毕,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处罚或中止合同。(附各标段投标文件中承诺的现场管理机构、人员一览表)

2、检查各施工单位机械进场情况,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及工程质量的要求,责成监理、施工单位保证按要求进场。在灰土、水稳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至少应到位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自卸车、灰土拌和机、水稳摊铺机、水稳拌和站等主要施工机械。由各驻工地代表会同监理单位2天内完成统计工作并汇报。不符合要求的限1周内必须配备齐全,不能按要求配备的,公司将从公路等部门替其租赁机械,聘用机械手,所有费用及租金按实从其工程款中扣除;或者尽快与其中止合同。(附各标段投标文件中承诺的施工机械一览表)

3、督促监理、施工等单位把住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检测试验关,对于土工试验,施工单位自己做的同时送检测站做,同时监理平行试验,业主进行抽样送检,把住试验关,为工程报验提供基础依据。

4、严格工程验收程序。中间产品及工序(分项)、部位(分部)的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经常检查工程的验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发现未验收及弄虚作假或验收不合格就进行下道工序的,坚决按合同、法规及有关规范进行整改,并进行严历处罚,对不能按要求整改的,版权所有坚决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并与其中止合同。

5、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明确职责。全组人员要树立全员质量意识,检查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做到质量一票否决,严格要求施工、监理单位认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贯彻质量管理条例,严查关键工序、质量隐患。

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措施赶工期,保证10月1日基本通车。

1、一周内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对下一阶段工程进行工期倒排,按照该工期计划及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要求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保证机械、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投入。

2、督促检查施工、监理单位工期保证措施的制定、落实情况,如高温、雨季、夜间施工赶工措施。

3、对一周内没有能力落实的单位,坚决中止合同,杜绝人为拖延工期行为。

4、努力配合拆迁、协调交叉施工,狠抓关键节点工程,尤其做好阜颍路交口、桥2标的开工工作。从一开始就严格按合同要求施工、监理单位人员、机械设备进场,以确保工期和质量。

三、加大协调调度力度,建立巡查制度及快速反应机制,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1、强化调度会制度,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每天早晨8:10在公司会议室召开由孟总工主持,由公司驻工地代表、监理员参加的现场管理调度会;每周末召开一次参建单位调度会。调度会要汇报现场组织管理情况,质量情况、进度情况、施工环境问题及解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当即安排相关人员、单位限期解决,工作安排有记录,并检查具办人的办理情况。

2、建立值班调度制度。每晚8:00到次日6:00,现场管理组安排人员在现场调度室参加值班,做到全天侯、即时处理工程相关事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负责检查夜间施工加班时的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的管理、监理情况,包括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监理人员、安检员、旁站监理员是否在场进行有效的工作。

3、切实落实巡查制度,发挥业主驻工地代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上传下达的作用,鼓励驻工地代表反应工地存在问题。由全组人员及总监组及其他有关人员成巡查组,巡查发现的问题,以巡查记录表的形式,下发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质量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严重质量问题,巡查组应进行记录并公示,并在各自管理权限范围内及时向这些工程的施工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或《停工通知书》,责成监理单位组织整改并将处理整改情况每天一次书面回复。同时,报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依法予以查处,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在案。对巡查工作中发现质量管理方面有好的经验和作法,各巡查组要及时收集和上报,予以表彰和推广。(附巡查整改通知书、工程暂停令格式)

4、严格履行合同,以合同管理为中心,要求施工单位履行合同、完成合同,履行双方应尽的义务和权力,要求施工单位的公司负责人、公司技术负责人、公司质量负责人对工程施工项目部加强管理和检查。坚决防止并查处挂靠、转包行为,一经发现,按合同及有关规定立即中止合同并追查其责任。

四、依照法律、法规、监理合同,严格对监理进行管理。

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进行管理、控制,并接受业主等单位的监督。要求监理单位按监理招投标文件及监理合同,1周内组织人员、仪器、设备进驻工地,彻底改变其目前人员少、力量弱、不能按工程监理程序工作的状况。

巡查组要对监理工作是否按监理程序及有关规定工作进行检查

五、强化廉政意识,建立廉政机制。

参加公司及上级部门的廉政教育活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做到不吃请、不受贿,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加强自身拒腐能力,提高全组人员的战斗力。

六、严明纪律,加强考核,奖惩分明。

工程计划范文第7篇

规划按两年基础期(2008年)、三年奋斗期(2009年)和五年发展期(2011年)三个阶段推进。

“城乡清洁工程”主要包括城乡环境卫生和城乡容貌秩序两大方面的内容。

城乡环境卫生是指城乡公共空间环境的卫生整洁。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包括城乡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城乡街巷、道路、居住区、公共场所、水域等区域和乡村的环境保洁,城乡垃圾、城镇污水、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除、运输、中转、处理、处置、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社会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城乡容貌秩序是指城乡公共场所(活动地),人们必须遵守和维护法律、制度、公约确定的行为标准。容貌是指特定地域(市、县、乡)整体环境建设和公共秩序管理的水平和风貌。城乡容貌秩序管理主要包括道路设施、工程(拆迁)施工、旧城改造、园林绿化、交通组织、环境卫生、户外广告、建筑立面、街景美化、灯光配置、执法监察等内容。遵守“容貌秩序”既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公民自觉遵守和维护容貌秩序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

未来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端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我市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对于提高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创建优美整洁的市容环境,推进城乡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总则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创建自治区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为目标,以开展城乡清洁卫生运动及参加全区市容“南珠杯”竞赛和开展全市市容“花山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功能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我市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南疆国门城市新形象,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崇左。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综合治理原则。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原则。坚持人人参与,联创共建原则。坚持完善体制,综合执法原则。坚持风险防范,公共安全原则。

(三)基本思路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决定》(桂政发[2006]64号)精神,调整完善工作机构,建立执行标准和考评细则,强化政府及其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管理水平升级目标;分类指导,分片推进,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规模差异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采取“逐步提高、逐项晋级”与纳入领导业绩考核的办法,落实各项责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具有崇左特色的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长效管理体系。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中心城市、凭祥市、5个县城及7个县(市、区)所辖的乡镇村庄。综合考虑我市各县(市、区)经济和城镇规模上的差异,本规划实施细则对全市县城(含凭祥市)列分为A、B两类和乡镇划分为A、B、C三类:

县城A类:凭祥市、扶绥县、大新县。

县城B类:龙州县、宁明县、天等县。

乡镇A类(13个):

江州区:新和镇、驮卢镇

扶绥县:山圩镇、东门镇、渠黎镇

大新县:硕龙镇、下雷镇

天等县:龙茗镇

宁明县:爱店镇、海渊镇

龙州县:水口镇、响水镇

凭祥市:夏石镇

乡镇B类(17个):

江州区:江州镇、濑湍镇、左州镇、那隆镇

扶绥县:渠旧镇、中东镇、东罗镇、柳桥镇

大新县:全茗镇、雷平镇

天等县:进结镇、向都镇

宁明县:明江镇

龙州县:金龙镇、下冻镇

凭祥市:友谊镇、上石镇

乡镇C类(39个):

江州区:罗白乡、板利乡

扶绥县:昌平乡、龙头乡、岜盆乡

大新县:龙门乡、五山乡、昌明乡、福隆乡、恩城乡、榄圩乡、宝圩乡、堪圩乡、那岭乡

天等县:都康乡、宁干乡、驮堪乡、小山乡、把荷乡、东平乡、进远乡、上映乡、福新乡

宁明县:那楠乡、寨安乡、板棍乡、那堪乡、桐棉乡、峙浪乡、东安乡、北江乡、亭亮乡

龙州县:上龙乡、八角乡、上降乡、彬桥乡、武德乡、逐卜乡、上金乡

(五)规划年限

本规划年限为2007至2011年。

(六)总体目标

到2008年,力争中心城市和凭祥市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城市,3个以上县城建成市级文明县城;20%的乡镇成为市级文明乡镇,30%的乡镇成为县(市)级文明乡镇;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城市1个,卫生先进单位50个,卫生县城(镇)1个,卫生村20个;到2011年,50%的村镇成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城市2个,卫生先进单位100个,卫生县城(镇)2个,卫生村50个。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行政管理机构日益健全。形成责、权、利相一致、奖惩与监督落实到位的运作机制。行政执法工作日益规范、全面、高效。各级人民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形成稳定的长效管理机制。城乡居民身边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与区域间的文明卫生差距逐步缩小。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文明卫生素质明显提高。卫生、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三、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任务和措施

建立完善合理的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进城乡垃圾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日常保洁系统,加强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提高日常保洁能力和管理水平,营造清洁、优美的市(乡)容市(乡)貌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积极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促进垃圾处理向产业化发展,基本建立我市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努力引导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使城乡环境卫生行业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规划期内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2008年,中心城市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市和县城(市区)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中心城市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率达到100%。

2011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全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30%;全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中心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30%以上;全市所有县城(市区)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率达到100%。

1.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2007年完成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编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建设好乡村垃圾处理设施,整治村容村貌,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深化环境卫生管理改革

各级人民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建设体制、运营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政府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各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能和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监管网络及能力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市、区)的环卫设施建设和运营逐步按照特许经营的要求实施管理;加快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吸引各种资金和企业参与环卫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建立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培育和完善行业咨询体系,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3.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保洁

建立和完善城乡道路日常保洁系统,城市道路须做到全天候、全覆盖保洁,大力发展城乡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将城乡水域保洁纳入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大力提高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区域和旧住宅小区的清扫保洁水平,乡镇须设立专职保洁人员,对乡镇道路进行定期清扫保洁。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好卫生责任区的清扫保洁工作,临街单位和店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

4.完善城乡垃圾收运与无害化处理系统

根据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规划期内选择以密闭压缩运输为主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和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堆肥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各县(市、区)应按国家相关标准建设配套的垃圾收集站(池)、转运站,配置相应的垃圾运输车辆,新建、扩建、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在全市逐步建立起“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同时,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逐步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和餐厨垃圾处理的试点工作。

各县(市、区)按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标准完成建筑垃圾消纳场和综合利用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机构,实行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

5.加大城乡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区)要根据制定的排水专项规划,完善排水系统,逐步消除城镇积水现象,减少直接排入江河的污水量。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加强在建项目的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建成投入使用,提高我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同时,对已建成项目要加强运营监管,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6.加强公共厕所建设管理

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区)应按国家建设部标准建设和管理公厕,充分利用环保、节能型技术,配备无障碍厕位,完善公厕导向系统,储备移动公厕,在规划期内基本完成旱厕改造。建设单位拆除公厕须按规划要求重建。单位公厕应实行对外开放。

7.改善环卫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城乡清洁工程”的工作需要足额配置各级城乡环境卫生从业人员,落实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年度经费,逐步提高环卫职工的福利待遇。依照有关规定为环卫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并按国家相关标准建成和完善各级环卫管理办公用房、环卫车辆停车保养场、环卫机具修理厂、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及工具房等环卫工作和作息场所。

8.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费

全面实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凡已建成、在建或已批复立项准备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区)均应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费应按保本微利、逐步到位的原则制定收费标准,并专项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与维护。可采取与水费或电费统一征收和代扣代缴等方式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

9.建立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提出应对城乡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储备必需的应急救援物资。加强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卫生监测,加强对城乡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队伍的建立和技术培训,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础工作的日常检查和工作考核。

四、城乡容貌秩序管理主要任务和措施

以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完善城乡容貌秩序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的新思路、新办法,优化整合职能,建立规范高效的统一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突出抓好城乡容貌秩序的精细化管理和综合整治,引入城市美学理论,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优化配置城市资源,着力打造市容市貌的示范精品和形象亮点。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起管理上水平、执法有保障的长效管理体制,改变当前我市城乡容貌秩序管理滞后的现状,实现全市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城镇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舒适、市容街景美观的管理目标。规划期内达到以下目标:

在规划期内,中心城市要达到自治区B类城市的容貌秩序管理水平,A类县城(市)要达到自治区C类城市容貌秩序管理水平,B类县城要达到A类县城容貌秩序管理水平,C类县城要达到B类县城容貌秩序管理水平;A类乡镇要达到B类县城容貌秩序管理水平,B类乡镇要达到A类乡镇容貌秩序管理水平,C类乡镇要达到B类乡镇容貌秩序管理水平。

1.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区)要统筹编制市场建设管理、城镇交通组织、停车秩序管理、占道公共设施、市政管线设施、沿街建(构)筑物立面、户外广告、街景灯光等各项城乡容貌秩序管理方面的专业规划,对街道H型横断面(路两侧建筑物,路面上的容貌秩序管理,路面下的管线施工)开展自上而下的立体式管理。

2.2007年,中心城市创建2条一级道路管理标准示范街(路),之后每年增加1条;凭祥市和各县县城创建1条一级道路管理标准示范街(路),之后每年增加1条。一级道路管理标准示范街(路)的评比标准为自治区“南珠杯”竞赛的道路设施、建筑(设)施工、园林绿化、交通管理、市容环境卫生、街景设计、建(构)筑物立面、灯光广告、执法监察管理等方面的检查标准。

3.各类城镇合理设置和建设早餐、夜市、集贸市场、企(村)办市场等各类市场,以解决当前市场布局不合理、数量不足、档次不够等问题。制定市场内部的日常管理办法和检查标准,合理调整出供农民进城销售农副产品的地点、位置、路段,并制定农民进城销售农副产品的相应管理措施。

4.各级各类城镇要制定限制乱摆乱卖、占道经营、门槛经营的管理办法,在城区一级道路取消跨道超门槛经营,在城区二级以下道路和县城的主干道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群众实际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城市空地及道路的临时利用方案,确定合理利用的地点、项目及规模,进行规范管理。经过批准同意利用城镇空地和道路经营的项目要做到配套设施完善,禁止灰渣、污水、油污污染路面。

5.优化城镇交通组织管理,规范各种交通语言标识,及时更新刷洗交通标志和设施,完善交通标识和技术设施建设,按车类划定停车位置和停车标线。县城应逐步淘汰落后的机动三轮车交通营运方式,逐步采用以公交中巴、的士为主体的交通营运方式。

6.要做好城镇主次干道、商业区、住宅区、广场夜市、集贸市场、车站码头的车辆分类停放管理工作。整顿现有停车场,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现有停车场利用率;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制定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停车场建设,形成地下、地面、立体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机动车停放格局;按照《城市车辆清洗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城市车辆的清洗保洁活动。

7.全面整治城区主次干道、支路、小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公路进出口的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城镇建成区内的铁路沿线、江河水面及沿岸卫生也要纳入当地城乡环境卫生和城乡容貌秩序的日常管理和综合整治范围。突出搞好窗口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打造文化窗口、工业交通窗口、居民社区窗口、风景旅游窗口等区域的良好形象。

8.做好违法、违章建(构)筑物的检查、调查、取证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拆除计划,按照相关程序,在2008年完成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内的拆除工作,在2011年完成其余区域的拆除工作。

9.各级城镇要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订户外广告设置和整治方案,严格控制户外广告的内容规格样式,在城区主要出入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置高档次、高品位的广告。门头匾额、标牌标识、公交车广告等户外广告制作要美观新颖,霓虹灯及灯箱的灯体、文字不能残缺。建立完善户外广告审批制度和管理规范,对沿街各种未经审批的广告予以拆除。

10.加强施工环境整治。施工工地应设置连续围栏和警示标志,实行全封闭施工;搞好施工工地卫生,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规范停放设备、堆放建材;密闭运输松散物料,防止车辆沿街撒漏;工地门口设置冲洗设备设施,防止车轮带泥污染路面:文明施工安全施工,防止扬尘和噪音扰民。

11.街景灯光、沿街建(构)筑物立面装饰及路牌、站亭、果皮箱、变电箱等占道设置的公共设施应力求与街道整体景观协调一致。重点地段的灯光和建筑物立面装饰应做到风格独特、特色鲜明。沿街建(构)筑物的立面要定期清洗,楼顶禁止堆放杂物。

城镇建成区路灯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标准实现全覆盖。

12.各县(市、区)要创建一个示范乡镇,通过建设和改造,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达到自治区城乡容貌标准要求,规范管理,提升功能。中心城市创建5个示范社区,各县(市)创建2个示范社区。示范社区在建和新建的建筑物不得设置超出建筑立面的防盗网,拆除原有社区、小区、单位(庭院)的违法违章建筑、超出建筑立面的防盗网、破损遮阳棚(伞、亭);粉刷居民小区、单位(庭院)破旧建筑和沿街立面;根据实际,增加绿化面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13.维修人行道板、路侧石、路缘石,修补道路坑槽,搞好桥梁维护,硬化修整人行道至建筑物之间黄土地带、路口间与道路间衔接部位、道路与单位大门口的衔接部位等,做到路面平整。人行道板铺装“纵到端”、“横到边”;路缘石和侧石稳固、勾缝严密;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

14.对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中各种管线的架设、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做到管线入地、同步建设;清理废弃线缆、线杆,净化城市空间。经常检修维护市政、电力、通信等检查井、雨污水检查井井盖,做到各类井盖与道路平面衔接顺畅平整:同时要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解决好井盖被盗问题。

15.公园、广场、游园的设施要完备,功能要配齐,做到道路平整、无积水破损,喷泉、照明灯饰完好;绿地植物要完整;路树无死株、缺株;草坪平整、均匀,无漏草、斑秃、干枯;园林绿地平整,无杂物、脏物,卫生清洁,无黄土,无杂草;绿化要做到树穴整齐,有植物覆盖,边线清晰。打造精品亮点公园、广场、游园;打造绿化精品示范道路,做到一街一景;打造高品位的景观区。

16.禁止在城镇建成区道路及空地焚烧沥青、橡胶、塑料、落叶、秸秆、垃圾、杂物以及其它产生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17.各级政府要制定废旧物品回收行业管理办法,废旧物品回收经营作业必须在回收站(点)围墙内进行,不能占道跨门槛经营,回收的废旧物品不得露天存放;回收站(点)应当保持周围环境整洁,在回收、分类和运输废旧物品时,不得污染环境;流动收购的个体工商户不得在主干道的人行道上停车收购。

18.各级政府应制定限管结合的养犬管理规定,对养犬实行严格管理,以保障公民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市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协调机构,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协调机构的职责是负责指导、协调、督察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履行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职责。各县(市、区)、各乡镇(社区)应建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当地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二)认真落实责任制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行政首长要负总责。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逐级明确目标任务,狠抓措施,政府主要领导按月、按周要定期巡查。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制。

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城乡清洁工程”的考核和公布制度,在报纸、电视台公布政府“城乡清洁工程”的考核结果。真正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考核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根据自治区城乡容貌标准和公用设施精细化管养标准,落实“城乡清洁工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坚持领导巡查督察制度,健全工作考核和奖惩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要参照自治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有关规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容貌标准》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四)加大对“城乡清洁工程”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要求,落实投资来源,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城乡清洁工程”各项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的同时,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城乡清洁工程”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五)广泛动员群众,加强社会监督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宣传教育办法》的要求开展系列宣教活动,广泛宣传“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成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城乡居民的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积极性,全力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经营门面、基层居委会、共青团、工会、妇联、村委会等在街道、社区、村庄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管理中的自主作用。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营造浓厚的舆论监督氛围,既要注重正反报道,还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关职能部门要聘请社会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全面监督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城乡清洁工程”队伍建设

要调整充实现有的管理队伍、环卫队伍和执法队伍,提高相应待遇,建立一支人才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管理水平高,熟悉法律法规,掌握信息技能的“城乡清洁工程”队伍。其中要重点加强执法队伍法律知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积极推行人性化执法,形成过硬的队伍作风,并通过建立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环保、旅游等部门配合城建监察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执法的机制,切实保障执法人员人身安全,优化治理工作环境。

(七)大力开展创建活动

“城乡清洁工程”要与创建文明城镇、卫生城镇、“南珠杯”活动和“花山杯”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创建文明与卫生城市、文明与卫生县城(镇、村)和文明与卫生先进单位,推动“城乡清洁工程”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落实。

(八)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

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管理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相关政策。在管理政策导向上,应坚持疏堵结合与便民利民的原则,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合理设置临时市场,提供规范、低门槛的经营条件,扩大就业范围,加强综合管理,引摊进场,还路于民。在发展政策上,降低、减少垃圾和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各类税费,加大垃圾、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鼓励行业加快发展,推动“城乡清洁工程”持续和健康发展。

(九)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工程计划范文第8篇

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重大决策,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年,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三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较往年有了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辖区各河流水质污染仍非常严重,三条主要河流水质仍处于劣V类,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要求尚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经济面临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淮河流域治污任务十分艰巨,河流出境水质如不能按期达到国家要求,将对我市建设三大基地,实现“突破河东”造成巨大压力,会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环境要求,甚至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实施“碧水工程”计划,对于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治污思路,建立职责明确、合力治污的管理体制和辖区水环境管理的协调机制,构筑、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提高环境政策手段的综合效率,全面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会议精神及《山东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治理为重点,按照目标、总量、项目、投资、责任五位一体的控制思路,实施水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策略,综合利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群众监督机制和宏观管理机制的作用,争取在年底以前基本解决我市的水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三、目标任务

(一)目标

到年底,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三条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枯水期洙赵新河于楼断面COD浓度低于70mg/l,氨氮低于5mg/l。全市COD、氨氮年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33779吨、2360吨;COD、氨氮年入河总量分别控制在10758吨、566吨。

到年底,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三条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水质明显好转并基本达到III类标准,枯水期洙赵新河于楼断面COD浓度低于60mg/l,氨氮低于3mg/l。全市COD、氨氮年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8941吨、1830吨;COD、氨氮年入河总量分别控制在8243吨、439吨。

到年底,全市的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三条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全市COD、氨氮年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674吨、340吨;COD、氨氮年入河总量分别控制在2540吨、152吨。真正实现“有河有水,有水有鱼”的目标。

(二)任务

1.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年底前,建成投运曹县、东明、单县、成武、巨野、郓城、定陶、鄄城八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1.5万吨,同时建成投运污泥处理、氮磷脱除设施并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装置,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使实际日处理能力达到建成能力的60%以上。完善河东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氮磷脱除设施和在线水质监测装置,配套污水收集管网。

年底前,建成投运河东、单县、郓城、东明、巨野、成武、定陶、曹县八个污水处理扩建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3万吨,同时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成投运污泥处理、氮磷脱除设施和在线水质监测装置。

上述污水处理厂建成一年内应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使实际处理规模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三年内达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

2.全市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

确定成武宏达纸业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属市控重点污染源,鄄城华立淀粉厂等85家企业属县区控重点污染源。今年7月30日前,河东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等72家企业必须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做到污水达标排放;其他所有日排废水50吨以上的企业,有治污设施的必须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若治污设施老化外排废水不能做到稳定达标的,必须在年底前全部完成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保证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同时,所有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企业年底前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3.面源污染控制

各县区都要积极建设生态县区。实施“两减三保”,即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总量减少”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到年,使全市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基本做到品种结构合理,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县区内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建设治污设施并达标排放,粪便和污水要实现资源化利用。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坚持“三同时”的制度,不得产生新的污染。底前,牡丹区、定陶、鄄城、曹县要分别建成一座畜禽养殖粪尿处理项目。

4.清洁生产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有关责任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认真抓好辖区内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切实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年6月底之前,全市所有化工、造纸、印染、皮革、淀粉加工等企业必须按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5.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各县区要结合生态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地大力推进有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到年,确保高效低毒农药为主的农业生物综合防治面积达到区域总防治面积的80%。

6.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与污水资源化《山东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我市东鱼河北支要建成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沿河各县区要积极配合市水利局开展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东鱼河北支中水截蓄导用工程。

各县区要重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尽可能的规划出人工湿地工程的建设方案,不仅可以进一步截留和降解出境水质的污染物质,还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增加辖区内的环境容量,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7.产业结构调整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有关责任部门,对省政府明令关停的企业污染严重的生产线,要按时关停。对辖区内规模小、污染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造纸、化工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实行结构调整。同时,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轮胎及橡胶加工、化学原药药品、印染、化学纤维、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造纸、有色金属冶炼、煤炭采造、电镀、发酵制品(淀粉)、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等12种项目实行限制发展。

8.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

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不准擅自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对已批准建设的项目,其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今后,全市所有新扩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必须达到100%。

四、责任分工

(一)县区人民政府职责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切实抓好本辖区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清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建项目环境管理等工作,逐步改善辖区内河流水质状况,按期达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要求。

(二)市有关部门职责

1.依法加强对全市水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由市环保局负责牵头落实。

①认真组织开展全市水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工作,抓好督促检查,确保限期治理任务如期完成。

②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认真组织开展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在核定排污量的基础上发放排污许可证,持证排污,严禁无证或超量排污,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要在年底完成。

③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实行最积极、最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超总量排污或超标排污的企事业单位依法进行处罚。

④加强对“十五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的监管,发现后一律取缔。

2.实行清洁生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由市经贸委负责牵头落实,市发改委、环保局配合。

①认真组织造纸、化工、印染、淀粉、皮革制造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在年6月30日前完成。

②督促重污染企业搞好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年底前治理一批、转产一批、关闭一批向南水北调沿线输水干线直接排污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造纸、化工、皮革、酿造、淀粉等重点污染企业的生产线。

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由市建设局负责牵头落实,市环保局、物价局配合。

①年底前建成八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年底前,牡丹区沙土集镇、定陶陈集镇、曹县庄寨镇、青土固集镇等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重点乡镇也要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②各县城区污水处理费要严格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通知》文件精神提高到0.80元/立方米,并于年上半年全部执行到位。

4.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禁止重污染建设项目上马。由市发改委负责牵头落实,市环保局、经贸委、外经贸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局及金融单位积极配合。

①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各自职责,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确保所有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②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市场环境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区域环境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能耗高、工艺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大污染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③对违规审批、不依法执行审批程序和执法不力的,要依法追究审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由市农业局和市环保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

①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禁止生产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引导农民合理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②搞好畜禽养殖业废水、废物的处理,推行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厂进行污染治理,做到废水达标排放。

③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等直接还田技术,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⑤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县区工作。

6.按期完成中水截蓄导用与污水资源化工程。由市水利局负责实施。按照省、市有关规划,要在年底前完成东鱼河北支中水截蓄导用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及其配套建设项目。

7.认真做好人工湿地项目建设。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各县区人民政府都要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规划出若干个人工湿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做好项目建设,使辖区内的城市污水和企业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在湿地内进一步得到净化,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质安全,同时为实现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8.逐步加大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市发改委、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

①要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用于水污染防治工作。

②督促各县区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各部门年度立项计划中统筹落实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③要大力开展环保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搞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9.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由市环保局负责牵头,发改委、经贸、工商、建设、市政、规划、公安、司法、监察等部门配合。

①要继续坚持团结协作,严格执法,组织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②对治污不力、恶意排污的企业,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予以关闭。

③对造成重大以上水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法追究主要领导、有关行政责任人和企业法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④对违犯环保法律法规,擅自制定干扰、阻碍环境执法的,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⑤对拒绝环境执法的企事业单位,要依法处罚并追究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10.加强水污染防治宣传教育。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牵头,市广电局、河东日报社、环保局、文化局积极配合。重点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治理的重大举措和成效,宣传正反典型,为碧水工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碧水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各县区必须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监管、部门配合、市场引导、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机制。

(二)严格考核奖惩

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定目标责任书,并在年底、年底、年底分三个阶段对各县区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完成目标的县区政府将给予通报表彰及一定物质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追究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加强水质监测

工程计划范文第9篇

(一)工作目标

1.组织推荐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校长(园长)参加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活动,力争一定数量的校长(园长)当选。

2.深化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名校长后备力量,系统、有序地推动名校长群体的不断壮大。

3.系统梳理、总结评选出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宣传、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

4.建立健全打造名优校长群体的运行机制,保证“名校长工程”的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争创工作

根据北京市教育学会评选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争创工作。推荐部分政策理论水平较高、有一定办学理念、业务能力较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由北京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推介活动。在*教育发展指导团的指导下,通过校长自身总结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特点、学校发展情况,形成参评事迹材料,参与评选活动。

20*年12月20日前完成推荐人选的事迹材料准备工作并报送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评选组委会。

20*年4月-9月,配合组委会的“校长采访”活动,组织入选校长(园长)根据组委会的采访要求,深入总结、挖掘其办学理念、典型经验。

2.继续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

在对20*年度名校长工程培养对象综合评定的前提和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选拔30位左右中小学骨干校长组建“校长专题研修班”。通过专家的指导、引领,重点开展以提升依法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为主攻目标的系列培训,强化以学校效能改进为指向的培训培养。其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学术报告、研讨交流、课题研究、工作诊断、参观考察等。20*年4月-12月,总计200学时。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3.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

选拔40名左右中小学青年校长、书记,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分设校长组和书记组,以教工委、教委年度重点工作为主题,开展符合青年干部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系的系列活动。为青年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积累管理经验。

20*年2-12月,组织论坛活动3-4次。具体计划、方案另行制定。

4.继续举办校长办学理念研讨活动

对入选的北京市杰出校长(园长),以及在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的基础上,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素养,具有较系统的办学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显著的办学实绩、有一定影响力的校长,总结、提炼他们的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0*年下半年适时以集中或个别展示形式开展研讨活动。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5.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

三年来,我区名校长工程不断推进,塑造推出了一定数量的名校长,已初步形成了*名校长群体,为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重点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

通过明确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任务、目标,确立责任,培养一定数量的年轻校级干部,从而提高青年校长管理学校的水平,提升骨干后备力量的基本素质。

20*年拟组建2-3个名校长工作室。

6.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

收集整理近三年来我委塑造推出的名校长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分院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完整保存名校长的信息资料,保护好*优秀校长的办学经验成果,为年轻校长学习、研究提供方便,逐步积累*校长队伍建设成果。

20*年上半年,完成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名校长长廊。

7.启动学区培养塑造优秀校长工作

各学区以教工委、教委《20*—20*年名校长工程实施意见》为依据,结合本学区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塑造工作计划,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培养,并适时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培养学区层面优秀校长、骨干校长,逐步形成本学区优秀校长群体。

20*年4月底前各学区制定出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实施方案。

二、“名师工程”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名师区域影响力、辐射力和总结名师成长规律为主线,扩大名师团队规模,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1.落实“三级管理”工作制度,推出200名左右区级学科带头人和40名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市级骨干教师。

2.完善导师带教工作制度,坚持资源共享,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制定落实对区级骨干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实对在职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

3.做好宣传和展示工作,进一步推出我区名师品牌,扩大和提升“名、特、优”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4.完善引进名师的制度,推进引进工作,扩大名师团队规模。

(二)工作重点

1.区级工作层面

教委人事科牵头,协调教研中心、*分院、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以完善专家带教和宣传推出名师群体为重点,集中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做好区外专家导师带教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区外专家带教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聘请5位外区专家对我区遴选的16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导师带教的培养工作。以管理、培养、推出并重,促进带教学员的成长,为20*年新一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做好准备。

20*年4月、9月召开阶段工作会,12月召开总结会。

(2)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

探索和完善以特级教师个体领衔的“特级教师工作室”运作模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师带徒、开展“名师讲堂”、“名师讲坛”等方式,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特级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20*年完成15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和开展工作(4月底前组建5个,8月底前再组建10个)。

(3)继续开展“名师讲堂”

选拔在职特级教师、部分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在*有线(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继续推出“*名师讲堂”系列讲座,宣传和展示我区名师群体,逐步打造、形成一个品牌栏目。

20*年计划安排12个专题,每月1个专题。

(4)举办“名师讲坛”活动

充分发挥在职特级教师资源优势,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专题,20*年计划围绕2-3个模块,由特级教师在*分院定期举办讲座,逐步形成特级教师开设讲坛的特有风格。

20*年计划安排6次专题讲座,每两个月1次。

(5)加大名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在教委开辟专门展室,收集汇总我区名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物化成果,宣传名师做出的贡献;在*分院建立“名师长廊”,汇集我区名师教育教学风格和特点,展示名师风采。

20*年12月底前分别建成“名师展室”和“名师长廊”。

(6)组织名优教师出国考察学习

进一步提升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丰富教育教学知识,继续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到教育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学习。

20*年11月之前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境外考察。

(7)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名师引进政策,推进名师引进工作。组织市区示范中学和国家、市骨干专业职高学校引进名师工作研讨会,指导学校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2.区级学科工作层面

教研中心为工作主体,在*分院的配合下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名师的培养培训,以“新课程研究中心组”课题引领、对新评选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宣传展示名师专业发展轨迹等形式推动学科名师工作。

(1)推进“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取得成果经验的基础上,以16名导师带教学员为核心,继续实施课题引领的学科名师团队培养。

20*年3月以前组建5个“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并推进工作。

(2)召开学科名师教学特点研讨会

不断为学科名师创造成长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及时宣传他们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特点及取得的成果。

20*年不同阶段在中、小、幼、职不同学段分别选出1名学科名师为其召开“学科教学特点研讨会”。

(3)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增强学科素养,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做好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推荐工作,提前进行准备培训。

(4)多种形式发挥区级学科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教研中心《*教育研究》、《*课改》和教委信息网介绍名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通过网上献课、举办研究课、送教下乡、组织校本研修等方式,更大范围的发挥学科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影响力。

20*年在《*教育研究》、《*课改》、《*教师教育》和教委信息网开设名师栏目,对学科名师进行宣传介绍。

3.校级工作层面

基层学校为工作主体,在教委各业务科室和教研中心、*分院的指导下,加强校内现有骨干教师和名师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并做好校级名师、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1)制定并推进20*年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工程”工作计划

结合上级下发的“名师工程”工作文件和学校制定的“名师工程”工作方案,制定本单位20*年“名师工程”工作计划并加以推进落实。

20*年4月底之前完成工作计划制定并实施。

(2)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

各基层学校在推进校内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实践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带动全区各学校名师建设工作的开展。

结合市区骨干教师认定和名师引进情况,20*年适时利用表彰会宣传“名师工程”工作典型单位。

(3)提高校内名师培养工作实效性

加强学校“名师工程”各项常规工作的管理,积极推进年度计划的逐步开展。各校要定期总结并上报学校名师工作的进展情况,使校内名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各基层学校12月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三、保障措施

工程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城乡低保及医疗救助

2015年1月,全县月均保障城市低保1675人(其中城市“三无”人员271人,其余保障人员1404人)、农村困难群众11905人、农村“五保”对象479人、孤儿36人,城乡低保金要全面实现金融机构,发放率要达到100%。2015年,资助1675人城市低保(含271人城市“三无”人员)、11905人农村低保、479人农村“五保”对象、36人孤儿参保参合,共支出参保参合金126.855万元。完善全县低收入群体收入核定办法,到2015年年底,做好城乡低保对象、“三无”、五保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工作,将全县符合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畴并实行“动态管理”,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不低于200元和90元。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2015年,城市“三无”人员月人均供养标准不低于500元,农村“五保”户月人均供养标准不低于350元。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制度,将全县城乡低保对象、孤儿、五保户等低收入家庭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区别实施医疗救助。开展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全县城乡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55%。

二、社会福利事业

积极汇报工作,争取更多的省、州、县专项资金投入到城市“三无”供养、孤儿养育和发展福利事业方面,让我县孤老残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年得到提升。

目前,现有城乡敬老院11所,其中茹龙镇中心敬老院1所并已纳入事业单位登记,有床位195个,有敬老院工作人员5人,敬老院床位使用率为68.72%;集中供养134人,集中供养率27.97%,继续实施敬老院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和学雷锋活动,抓好敬老院内部管理、人员培训、政务公开等工作,为召开全州敬老院管理工作现场会议作好准备。抓紧抓实老龄日常工作、养老监测、老干部慰问等工作,开展好重阳节座谈、慰问活动。计划新建拉日马镇中心敬老院1所;做好县社会福利中心和沙堆乡通科村农村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的后续设施配备工作;计划新建吾西新区社区服务中心1个。完成养老服务体系重大课题研究,将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县“十三五”规划,力争争取1个养老项目,力争出台80周岁老年人优待政策并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

三、其他工作

上一篇: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员工工作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