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记叙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5:32:31

高一记叙文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1篇

高一记忆作文记叙文800字1

时光匆匆,物是人非,如今的我也早不是当年幼稚的我了。虽然一切都在变,但唯独记忆不会变。

在我的记忆中,很多发生过的事都犹如刚刚发生,其中记得最清晰的那件事,记载了我的成长。

那年暑假,在大多数人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与几位朋友决定挑战自我。我们计划沿黄河岸边骑行到泰安,并登上泰山之巅,没有家长,没有老师,没有呵护,没有依赖,有的只是我们青春的肩膀和登上泰山之巅的希冀。几辆自行车,几个热血少年,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

我们在凌晨出发,途经黄河。走在路上,左边是汹涌的黄河,右边是没有开发的土坡。想要踏上这条路,先要克服懦弱。我在一开始就想放弃,一位年龄较大的学长对我说:“走上这条路就无法回头,要勇敢的向前冲。”对,不能放弃。我们坚持了一天后,骑到了济南,我们为自己的速度所震惊。在激动和狂喜过后,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挑战——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们要自己定宾馆,自己去吃饭。在一番支支吾吾的解释后,宾馆老板不仅表扬了我们,而且热情的帮我们挑到了合适的房间,我觉得自己更有了自信心。

第二天,我们启程骑行去泰安。泰安全是山路,一路上大坡小坡不断,一个接一个的山坡起起伏伏,让我们劳累不堪。当遇到一个8公里的上坡时,我们乱了手脚,有人说租车上去,有人说推上去,但最终我们选择了骑上去,因为我们想挑战自己。前九公里感觉还好,后几公里的骑行简直生不如死,双腿如灌了铅一样,无法移动,前进全靠意志支撑。我的喉头如充血一样干燥难忍,说话的力气完全没有了。我们以极慢的速度一米一米挪了上去,终于挪到了终点。我们几个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话,都倒在地上大口喝水,这种痛苦与自豪夹杂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之后,我们又顺利到达了泰安,登上了泰山之巅,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

这次经历,我将永不忘记,因为它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学到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后来,与我共同骑行的骑友问我:“你还记得那次骑行吗?”我说:“怎么会忘记。”那次骑行让我成长,早已成为我成长中最有价值的记忆。

高一记忆作文记叙文800字2

夏天如期而至。

犹记得,在刚刚踏进附中校门心中那莫名而来的孤独,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第一节课上,语文老师扬言,我们会在四天之内背下《滕王阁序》全篇。

我并没有读过它,只是在旁人惊讶的目光里,读出了危机。待我拿到那个散发着油墨香的打印纸,被那满篇密密麻麻的墨色字迹给震惊了。曾经自认为背诵能力还不错的我,想去挑战极限。几乎满篇的生字,不知从何下手,就索性扬言放弃。一想到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背下来的东西,为何不努力?是,努力也许未必成功,但放弃只有失败。

暗暗地,与自己较劲。

书架上落满了灰的字典终于被我拿下来,但当我背至一半时,卡住了,如果自己就此放弃了,是否会很轻松?后来细想,要坚持。当满篇的黑字上布满了红色注释,当对一种文体从陌生至熟悉,当夏日的暖风对我不再是躁热厌烦。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起来,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吧,我背得有些一知半解,原本熟悉的句子排了队似得溜出脑海,想伸手抓也抓不到。你上嘴唇与下嘴唇一张一合地吐出来的字,将我原本炽热的内心瞬间变得冰冷。——“坐下”。

原来,你说我背得不熟。

可我明明很努力了,每当想起你满不在乎的神情时,有股无名火,将我包围,那颗种子终于萌发成芽,从泥土里顽强的钻出来。这是记忆中那时自己所剩下的唯一信念。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常常劝自己,一个班里那么多要挑战的人,不可能全都停下来等你,但我还是希望,他那时可以再给我一分钟,让我填补空白的大脑。

或许应该谢谢你,没有你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也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重燃斗志。或许老师你的一句“加油”,一个眼神,对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就算我们做的不好,但老师你不知道,一个孩子为了你的鼓励,有多么努力。

高一记忆作文记叙文800字3

童年,总有充满稚趣调皮的回忆。在我的金色童年里,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往事,但至今仍令我回忆犹新的就是“偷”穿妈妈连衣裙的事。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我七岁的时候,充满稚气和好奇的孩童时代。那是一个星期六,我正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只听见妈妈对我说:“豆豆,妈妈去买菜了,自己起床呀。”只听见“咚”的一声,妈妈出门了,我一下子睡意全无,兴奋地从床上蹦起来:“万岁!”

吃完早饭,觉得很无聊。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个好玩的点子。我打开妈妈放衣服的衣柜,“哇!”我大吃一惊,原来妈妈漂亮的裙子有这么多呀!有彩色条纹的、有黑底红花的、还有蓝色图案的,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最后我挑了件上面有好看花纹的裙子,穿在了自己身上,直奔镜子。我在镜子前照着我自己美丽的样子,瞧,镜子里的我多美!花裙子映衬得我的皮肤白又嫩,虽然有些大,但丝毫不影响我的美丽。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要是能涂上点好看的口红,那就完美了。我一边想着,就一边去找口红,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仿佛它是在跟我捉迷藏,永远不肯露面。只好涂了点眼影,我把左眼皮涂成蓝色,右眼皮涂成绿色,脸蛋涂上腮红。跑到镜子边扭了扭,摆了几个舞蹈造型动作,我感觉自己就是仙女下凡。回到了客厅里,妈妈还是没有回来,我便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睡着了。

在我快要睡沉的时候,妈妈回来了,对我说:“你是何方来的妖怪?我家孩子呢?”我着急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是妖怪呀!我是豆豆。”妈妈仔细地看了看我,哈哈大笑起来,笑着说:“瞧你那个样子,真像个小丑。”我觉得自己并不像个小丑,反到很漂亮,很自信。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了,但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很有趣也很傻,它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高一记忆作文记叙文800字4

如果给你一台时光机,让你有一个机会回到某一段时间,你会选择回到什么时候?

我会选择回到初中的时候,初一,初二的时候。那段时间也许不是我所经历的最开心的时间,但是那段记忆却是令我最难忘的。

那个年纪是最傻的年纪,也是最无畏的年纪。选择那个学校一开始并不是我所愿意的,是因为成绩差被迫去的,但是两年以后直到现在,我发现选择这个学校是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

在那里我度过了快乐的两年,我们学校因为学习差被别人轻视,但我感觉这并没有什么。老师并没有因为我们学习成绩差而歧视我们,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教导我们。

每天下午放学以后她们会留下来义务给我们补课,整栋教学楼就剩我们几个还在补课的人。等我们走了以后她们依然留在那里给我们改作业,无怨无悔。

虽然我们学习成绩不好,我们教室小,但是老师们都在尽她们所能给我们最好的。

记得高二合班的时候,我们还坐在被搬空的教室里爆头大哭。约定着以后常联系。我因为一些原因初三的时候不得不转走,没有跟你们一起毕业,毕业照上没有我的照片一直是我的遗憾。

睡梦中,我经常梦到我回到了那个熟悉班级跟你们一起上课,但醒来发现一切只是梦一场。过去的时光不会再回来了,遗憾终将成为遗憾。

多想再有一次机会跟你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高一记忆作文记叙文800字5

上个月,在帮助父母收拾书房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写着“2011年日记”的本子。当我翻开本子时,豁然发现了记忆犹新的“2011年3月21日”这一天的日记。

母亲在日记本上写着:“儿子考试七十分,老师发来短信。丈夫平静教育起成效。”这句话慢慢勾起了我那段珍藏已久的记忆。

四年前的一次考试,我考砸了。试卷发下来时我的心都凉了,七十分的成绩肯定让我回去无法向父母交待。在回家的路上,我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得直跺脚。情急之下,一个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对!向父母撒谎。

回到家,父亲依旧坐在那宽大的皮沙发上,表情有点严肃,这可着实令我心中一惊。一跨进家门,父亲却平静地询问道:“儿子,听你的同学说你们昨天考试了,对吧!”“嗯,考了!”我的嘴似乎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说出了这句话。“考得怎样?”父亲语气依旧平和。可是我却双手扯着衣角,后背不断地渗出了汗液。犹豫了一阵,我说道:“我……考得不错……”其实挤出这句话的一瞬间,我对自己说谎话的信心都已经没有了。心想着那几句话可能早已被父亲看透了吧?只是当时父亲并没有说而已。我越想越难受,心里很不是滋味。

令我奇怪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父亲并没有责骂我,而是与我真诚地交谈了几次。记得其中一次谈话,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子,困难与危险并不是你人生最大的敌人。你知道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我摇摇头。父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自己,一次两次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连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了。”当时我并未完全理解父亲说这句话的用意。现在我知道了它的真正含意——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其它困难。其实父母早已知道了我的考试成绩,却委婉地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的责骂与批评。

合上日记本,我心中一亮,这一件事让我重新拾回了信心,知道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回想起这事,我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对他们的敬爱之意油然而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素材;挖掘;题材

高一上学期,教材在写作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记叙文写作,因此学生所要面对的就是记叙文写作。和初中比,高中记叙文在题材范围及表达方式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面我就一篇优秀记叙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来谈谈高一学生如何写好记叙文。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作为一个高中生,教材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最主要体现在你要写一件什么样的事,即选择提炼什么样的情节素材。

有学生会说:“老师,我不知道该写什么。”生活中天天有事情发生,可是在他们看来,这些事情实在是太普通平常了,不值得把它们写在文章里。可是有些时候,平淡才是真,普通里蕴藏着不平凡。而且,有了素材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懂得选择和提炼素材,在素材里边挖掘出题材。一般来说,记叙文写作中,一个优秀的素材、一个深刻的题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寻求。

一、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古人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一般都是小事,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写深入,写具体,才容易把题材写好。以小见大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出鲜明,写出生动,写出深刻的道理。初中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记一辆纺车》,取材只是作者自己用过的一辆纺车,引出延安时代所有的纺车。作者吴伯箫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关键是要认真注意,留心思考,这样才能够挖掘出深意。

二、同中求异,构思新颖

在写作的时候就要努力在看似一成不变的事物,区别不大的人物中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如写父爱的文章很多,朱自清却通过写父亲与茶房的讨价还价、过月台买橘子等,写出了父子之间的隔膜与亲情,很是感人。

三、波澜起伏,出其不意

记叙文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这样的作文是不会给人留下印象的。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才能够引人入胜。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有了丰富的素材、深刻的题材还不够,学生还必须能够把这些素材落实到800字的篇幅中,这里边还是有些技巧的。

1.找准机会,设计好文章的开头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必须能引人入胜。可采用渲染、铺垫、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等方式。当然,让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疑团、一点回忆来引出全文,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背影》,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为作者的写作源泉。

2.构思全文,安排好文章的记叙顺序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文最忌平铺直叙,在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安排好文章的记叙顺序,合理利用插叙、倒叙、补叙方式,设置悬念,埋伏笔,欲扬先抑等,能够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细节描写,饱含感情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凡是有感情的地方就有美。”在记叙文写作中,要注意把感情与细节融合在一起。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记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从平淡走向感人。

4.美化语言,叙议结合

语言上文采飞扬,能吸引读者眼球,让读者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篇幅中,在适当的地方来一两句议论,有时候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发人深省的效果。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它的一些要求都是固定的,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记叙文写作要求来自课内,但要真正写好记叙文,更多的还是依赖平时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用一双慧眼看世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张志荣.浅谈初高中写作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学园,2011(11).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3篇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极具引导作用。这些文章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经典范例,作为教者要充分挖掘这些优质资源来指导高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必修二教材时,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借助文本资源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

一、抓景物描写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是这样描写他的地坛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作者调动所有的感官(如视觉、听觉)细微的感受着古园每一个瞬间的变化,通过描摹蜂儿、蚂蚁、瓢虫等古园常见的生物给我们展示了“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他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这些自然的生物以鲜活的生命,不仅有生命,还有情感,如“想透”、“不耐烦”、“寂寞”等词语的运用,让这段描写既是景语,亦是情语。虽然荒芜但依然生机勃勃,暗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学了这篇文章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景物描写的片段式训练,要求是调动多种感官、运用修辞手法的同时要融进自己的情感。作文训练题是《零距离》,有学生这样写景:

开头:楼下拐角处有一棵老银杏树,从根处又长出一棵小树,枝头朝向相反的方向。风来各自婆娑,雨来各自起舞,它们离得很近,却又相距甚远。一如我和母亲。

结尾:楼下,那两棵树依然风来婆娑,雨来起舞,依然看起来离得很近,却又相距甚远,但我知道它们的根相系在泥里。

这两段环境描写很显然有首尾呼应的效果,从视觉的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展示了“我”和母亲的关系一如老银杏树和小树的关系,写出了母子之间由有距离到零距离的过程,首尾这两段环境描写就让人看出了文章的跌宕起伏。

经过这样多次的强化训练,学生生成了这样的一些结论:

记叙文要出彩,少不了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吻合心境,情感一致;多种手法,多个角度。

二、抓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细小事物或环节,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细节描写就是用特写镜头把所写对象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法。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记叙文写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的细节描写是否到位。

《祝福》、《流浪人,你若到巴斯》、《亡人逸事》、《金岳霖先生》等文章里都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先生从肖像、神态、动作等方面形象传神的展示了一个精神麻木、生活凄凉的下层妇女形象。通过这些范例,我们归纳了描摹细节的方法:

细化动作,展其过程;巧用修辞,画其神韵;遣词造句,表现特征。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些方法学以致用,下面是学生文章中的一些细节片段:

①穿着工作服的他被那不透风的布料死死地缠着,只顾修车的他丝毫没有注意汗渍已在身上开了不知多少朵花。只见他很熟练地从工具箱中拿出一个个零件,这毒烈的太阳将它们烤得很烫,爸爸会不时地拿了又放下。又是一个弯腰,又是一次擦汗。(细化动作、巧用修辞)

②妈妈打开灯,拾起那张被我折磨得惨不忍睹的卷子。用她那双粗糙的手抚平卷子,小心翼翼地将纸角拉直,用胶带纸把破了的地方粘合在一起,交到我手里。她吃力地蹲下微胖的身体,靠近我坐下。(细化动作、巧用修饰词)

一枝一叶总关情,真实的细节描写袒露了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学生把文本中的细节描法迁移到现实的写作中,这是写作技巧的内化,也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必经过程。

三、抓主题思想

一篇文章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语言的优美,更多的还是源于它内在的精神力量。记叙文写作不仅要有传神的细节描写,还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必修二的每个专题对学生来讲都是精神大餐,在娓娓的叙述中传达出文章的主旨,浑然天成,水到渠成。如:《我与地坛》中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懂得珍爱生命;对母爱的感受和思考,让学生懂得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亲情,“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令人感伤的。类似这样的启发渐渐地在学生的心田开出了美丽之花。

①好像经过一场洗礼,我也觉得自己又长大了,至少此后不再认为爱的简单,我也懂得了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爱,每一种爱的伟大都是血和汗最终的归宿。身体渐渐长高,心也慢慢从一只青涩的橘子变得成熟起来,感谢让我在父爱中成长。当初在爸爸教导下学走路、学知识、学做人、学珍惜……而今依旧!《在爱中长大》

②这不同寻常的打工经历,让我收获了对父母更深的理解,有了正确的金钱观。用惨痛的教训收获了一份坚持,一份信念,用无尽的汗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成长的机会。付出与收获形同天平的左右盘,天平始终平衡,付出得越多,收获就越多,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只有辛勤耕耘的喜悦。《收获》

这些夹叙夹议的真情文字表达了学生对所写事件的思考、认识,见证了学生心灵的成长历程,让我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是思想之花在盛开。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4篇

一.初步设想

按照人民中学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之一《写作》的总体要求, 高一的写作任务核心是复杂记叙文之叙事能力的养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将复杂记叙文的叙事能力的养成细化为:1、叙事的隐显2、叙事的曲折3、叙事的呼应4、叙事的错综5、叙事与描写6、视角与人称。

高中记叙文低幼化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有别于初中记叙文教学,所以,高一记叙文教学准备研究复杂的记叙文。高一下学期着重研究叙事能力的养成。

所谓复杂的记叙文,即在一个貌似简单的故事中,还隐藏或暗示着若干个故事和其他丰富的内容,这些东西需要通过文中的蛛丝马迹,借助读者的想象得以呈现。这些隐藏的故事和内容对丰富文章内容、扩展文章背景、深化文章意义、增添文章魅力都有作用。总之,使文章充满张力。

叙事的隐现,就是指作文既要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要包含更多的内容,也就是要符合“冰山原则”,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要比说出来的多得多。

叙事的曲折,是指叙事要注意悬念、转折、发现、摇摆,甚至峰回路转,出人意表。

叙事的呼应,就是指在结构上要注意伏线、照应,在文章的适当部位点染、暗示。

叙事的错综,既是指明暗的线索交杂、故事内容穿插,又是指人称变化、视角变化、语言变化等。

叙事与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怎样随文章内容和写作要求合理使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是学生困惑的问题。尤其不会描写,不知道怎样与叙事结合,怎样化记叙为描写。

人称与视角,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写作问题,是随现代小说而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在高一研究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阅读,并试图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是高中作文写作教学的与时俱进的一种考虑。

二.深入讨论

初步设想交给全组讨论,并及时收集了反馈的意见。这些意见归纳起来是:

1.高中记叙文写作最大的问题是“低幼化”。体现在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各个方面,并不仅仅是叙事的技巧、叙事能力的不足。只从叙事的技巧、能力角度研究高中记叙文教学,不能解决主要问题。

2.这六个方面,涉及到写作的专门技巧,有些过于简单,比如“叙事的呼应”,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有些过于艰深,比如“叙事的隐现”和“叙事的错综”,这是很高的写作技巧,不属于高中作文教学普遍的教学要求。有些又过于超前,比如“视角与人称”,虽然教材或者课外阅读会涉及这些技巧、知识,但并不是高中作文教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3.高一学生的生活范围小、生活阅历浅,他们的直接经验是比较有限的`,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分析、认识、表述能力有限。这样就必须强调积累间接经验,强调借助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校外体验、活动参与等开阔视野,增加见闻,促进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作文教学。具体到这一学期的作文教学内容,就不应该局限于技巧、能力的养成,而应该在如何解决“选材低幼化、立意浅薄化、构思雷同化、表达贫乏化”上下功夫。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深化。

4.文章以内容取胜。许多短小精美的传世名作,并不是技巧有多么高超,故事有多么曲折,往往是简单的故事,平淡的故事,却有深厚的内蕴,动人的力量。而这些内蕴和力量,来自于作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切的观察和感悟。如果舍弃这些重要的方面,而只研究技巧、能力,是否本末倒置?

5.高中作文教学,要紧紧抓住“深化”这一点。何谓复杂记叙文?就是在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深入下去,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悟人所未悟,言人所未言,这就是复杂。与其说,高中作文要写复杂的记叙文,不如说,高中作文要写比初中深入的记叙文。所以,与其研究如何写复杂的记叙文,不如研究如何写有深度的记叙文。复杂,不如深化。

6.“低幼化”是高中生记叙文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低下、情感感受能力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孱弱的现状。要正视这一现实,并着手进行研究,分步探索,分类解决。这是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的牛鼻子,也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7.原方案的亮点是,提出了高中作文记叙文教学立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怎样突出高中作文教学的特色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不是初中作文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强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作文能力,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能力,不完全是一个线性正态发展的过程。作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准确地说,作文是人的成长史,特别是心灵成熟史。只有牢牢把握人的成长这一主线,才能让高中作文教学教到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学生写出从心里流出来的故事和情感,而不是挤出来的微笑与眼泪。

三.修订更正

高一下学期作文教学研究内容(修订稿)

主旨:如何写有深度的记叙文

内容:1.烛照的目光,广阔的视野(选材)2.独到的体悟,缜密的思考(立意)3.曲径通幽处, 新奇扑面来(结构)4.你的语言, 你的味道(语言)5.弦外有声, 言外有意(隐现)6.不同的人称, 不同的视角(现代)

阐述:

1.记叙文记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习见的、日常的,并不追求险怪、诡谲。但与初中记叙文写作相比,要求将平常的故事写出独特的味道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对自己确定的写作内容,用新的目光来审视和探究,在新的视角下看看这些以前写过的生活,有了哪些新的感受、体验、觉悟。这个新的视角,就是学生的人生体验、思想进步、感情深化。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生活范围的扩大,兴趣爱好的广泛,阅读经验的累积,视野也在不断的扩展,选材的广度和自由度也在扩展。这两者的结合,就是高中作文选材上的深化。

2.同样的生活内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体会是有差异的。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的体验也会有差异。作文就是要求我们把这些差异写出来。这种差异就是独特的体验。能不能体会到这些非常个人化的体验,能不能叙写出这些体验,是学生作文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在作文时,能否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隐约缜密的独特感受,则是更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指导、批改、讲评、复写等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和纠正。

对自己独特感受进行体验和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立意的过程,就是决定文章立意高下的过程。对于高一记叙文的立意,相较于初中记叙文的立意,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立意的深化。

3.记叙文要求写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学生的困难在于,不清楚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往往只按照线性逻辑平铺直叙一个庸常的故事,所以表现在内容上,就是大同小异,陈陈相因。表现在情节上,就是索然无味,读头知尾。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推演的,情节则是作者写作时设计的。故事的推演是事实,不可更改。情节则可以安排、穿插、重置,可以单线发展,也可以多线并进,还可以交缠推动。所以我们无法创造故事,却可以设计、改变情节。初中作文一般只要做到故事和情节的一致,故事和情节是等同的。

在初中作文写一个完整故事的基础上,高中作文在情节上的深化,就是要在情节上学会各种叙事的技巧,比如明暗线索、倒叙、插叙、巧合、悬念、发现、转折、摇摆、隐现、人称、视角等等。

4.语言是作文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的问题很多。在学生作文语言单一化、学生腔的背景下,我们只能就学生语言的个性化做一点探讨。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能比较能够改变现状。我们强调“你的语言,你的味道”,重点是“你的”。“你的”,就是要求写出你的日常语言,你的文学语言,你的个性化语言。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造性地表达。

初中作文教学对语言的要求,主要是规范、准确,高中作文在语言上的深化,就是更强调个性,强调在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形成一点个人的味道。

四.反思检讨

如何确定高中记叙文的研究内容,如何确定高一下学期记叙文教学的重点,我们经过了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最初确定的“复杂记叙文之叙事能力的养成”,到“如何写有深度的记叙文”,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修改、确定。

“复杂记叙文之叙事能力的养成”这个主题,有其优点,它提出了“高中作文记叙文教学立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怎样突出高中作文教学的特色的问题”,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不是初中作文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强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养成和发展”的思路。但过于专门化,过于艰深,很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有效解决。

我们将高一下学期作文教学的主题更改为“如何写有深度的记叙文”,就比较妥当。“有深度”,是指在初中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在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有所提高。这种提高,有可能是全面的,也有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这就适应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各有所得,很切合实际情况。对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很有针对性,因为每个教师面对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他可以根据班级情况,选择某一点进行教学。对于整个教研组来说,因为各个教师研究的方面各有侧重,汇总起来则千姿百态,各擅胜场,避免了僵硬和雷同。由此可见,“深化”比“复杂”更切合教学实际,更切合学生需求,更切合教师教研,更切合高中作文教学的整体要求。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记叙文 基础 层次

这几年的高三教学,自己不断反思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头疼写作?究其原因,除了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记叙文重视不够。基础不牢,百层之台就难以筑起。

高中阶段的写作无外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戏剧、应用文等几类,可是课本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主要集中在小说、戏剧等情节性较强的文体上。而从实际效果看,高中教学应该注重记叙文,但在实际教学中记叙文经常被边缘化。课本中又缺乏经典的范文,鲁教版中,记叙类文章,第一册有《荷塘月色》《荷塘风起》《故都的秋》,第三册有《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其中《荷塘风起》《故都的秋》是自读文本,《都江堰》更是文化散文。这样导致老师精讲的文章很少,学生感性认识不多,写作起来自然就很难。

从高考角度看,大家都很重视的议论文其基础就是记叙文。除了结构外,议论文材料的概括,思想的延伸,优美的语言不都是记叙文的发展吗?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里面“丰富”“有文采”的几个具体方面都是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或延伸性要求。

先来看表现丰富:

1.形象丰满。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学生作文过程中常常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以贴标签的形式进行议论抒情而不是让写作对象自己来说话;二是以叙事代替描写,往往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个影子,不能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三是即使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个特点来写,但没能把握主要特征,往往过于单一、平板,不能充分展示所写对象的变化和复杂性,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切的感受。例如,“一片树叶从枝头落下”,是叙述语,而“一片树叶绕树三匝,一步三回头,在树根脚下找到归宿”,则是描写抒情语,这就很有形象感,很有韵味。

2.意境深远。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如2006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

距离是一段可进可退的空间,亦是欣赏美好的桥梁。

伊甸园中的的夏娃想要缩短与渊博的距离,于是听信了蛇的怂恿,吃下了智慧果,心明眼亮,有了羞耻感,从此与亚当之间产生了隔阂。两人都藏在茂密的树林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坦诚相对。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无人能够改变。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完美是无止境的,所以何不与完美保持一段距离,在远处欣赏它呢?就像美好的乌托邦夜空有彗星划过,留下一道美丽的轨迹。还像好友之间客气的道谢,保持着礼貌。更像我们仰望星空,将那宝石般的星星映入脑海!

本段表露着真情,又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表现主题。

再来看有文采:

1.句式灵活。适当地变换句式,如骈句体现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表现出来语言的参差美和错落美,可使表意更为自由;长句表意严密、准确、细致;短句短小精悍,干脆,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倒装可以突出强调,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

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开头就用这样一个长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句话初看上去有些嗦,把它重新组织一下,用简称改成几个短句读起来不是更顺畅一些吗?其实不然,如果改用简洁的短句来叙述,那就表达不出鲁迅先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那种沉郁、悲痛、激愤的感情和气势了。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可以使形象鲜明,气韵流畅,音调铿锵有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例如高考佳作片断:“面对着无言的伤口,我们不仅想到风波亭上的岳武穆,德胜门边的袁督师,菜市口前的六君子,我们还会想到邓拓、吴晗、老舍、彭大将军,想到我们民族首屈一指的人物的历史悲剧!面对这无血的创面,我们不仅想到王安石变法废弃的奏折,莫高窟内断头的佛像,民族工业残破的厂房,我们还会想到被推倒的古长城,被污染的清江水,被喝掉的教育款……想到我们民族的坎坷历程!一只残手,简直就是我们民族一切苦难和艰辛的耻辱碑刻!”

这段文字作者选用了十几个事例,在运用语言表述这些事例时,于遣词造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作者将这些事例分成两大组,用近似于对偶的形式,并列推出,给人以凝重悲怆之感;每一大组中又分别以五六个句子构成的排比组成,一气呵成,气势逼人;最后一句以借喻作结,鲜明冷峻,振聋发聩。正因为语言有文采,所以所叙事例尽管比较平常,却仍能表现出勃勃生机,使赖以证明的观点得到有力的张扬。

3.文句有表现力。“文句有表现力”主要是指在叙事、抒情一类的文章中,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如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愿景是向日葵迎着太阳的笑脸,每一张都绽放着生命信息的传递。愿景是我们感动时落下的泪滴,每一颗都包含着心底真挚的感触。

漫游山间,薄雾萦绕,偶遇一素服道人。他见我面容愁苦,低语问曰:“施主,为何闷闷不乐?”“人生越来越苦楚、坎坷,荆棘密布。我生来平凡,毫不出众。相貌平平,智慧有限,多年来更是一无所成,身边的朋友寥寥无几,人生无望,难道不该伤心欲绝?”道人微微笑道:“你看那树枝上的蝉蛹上且有它的愿景,它在静静地等待,总有一天会破茧成蝶,留下它美丽的身影。为何不给自己一点空间,一份希望?”“可是有了愿景,梦想就会成真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不错啊!”

夕阳西下,道人远去……

本文用道人与施主的对话营造出了画面的感觉,画面看似平常,却字字传神,“我”的低语与道人的微笑、我的极度的伤感与道人的自然描述,无不相映成趣,对比鲜明。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考的要求和佳作都告诉我们记叙文的基本功训练不可忽视。

但是从我们学生现实写的作文来看,议论文事例的运用,略的是一两句,详的就是一大堆,什么都写,这都是记叙功底不足的表现。所以记叙文写作必须重视起来。

在高一的时候,大家都进行记叙文训练,但是很难和课本实现有效对接。在教材不能有效指导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借鉴经典范文,模仿名家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

高一记叙文训练好了,高二就可以训练议论文,高三进行小说、戏剧、散文等。三年统筹安排,分层、分阶段实施,让语文写作真正有序起来,学生也不用再挖空心思的编材料、想思路了。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6篇

高中语文新教师无法像老教师那样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规律,也没有多少押题猜宝的本领,因而更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把握写作教学的重心。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重心在于“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学生们对写作没有欲望,甚至望而生畏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种氛围暗示他们体察、关怀社会、自然、人生对于塑造一个完整健全的人的重要性;也没有一种氛围感染学生去感知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的批判创造欲求等对于青年时期学子思想成长的重要性。

因而高中语文新教师首先就需要营造“勇”的氛围,也即是注重善于感知、敢于表达自我的氛围的营造。其前提是高中语文新教师必须意识到写作教学看上去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是写作教学的缺失培养出来的人却是不完整的人,无论从培养人的角度还是从拿到高分的现实意义上来说,写作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事关重大。高中语文新教师也必须及时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薄弱部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帮助学生。

其次,高中语文新教师必须努力营造“纯”的氛围,也就是说在写作教学中要做到去功利化。教师需要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试卷上的分数,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生命的展开,自身思想的自由表达。更进一步说,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一项自觉行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关注自身成长,透过自己的眼睛对当代的社会人生百态进行深入思考,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文化使命。

再次,高中语文新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营造“真”的氛围。在写作教学中老师通常会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但应让学生知道写作技巧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旦使用不当就会使整篇文章千疮百孔、不堪入目。掌握写作技巧并不强调作文模式化,它唯一的标准就在于拒绝八股文,呼唤真作文。所谓真作文,即能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文字表达真挚的情感,能用一颗以真、善、美为标尺的心来观照自己的生活乃至社会人生,展现自己独特思考的作文。写作是让学生在自我对话中体悟生命的本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升对于生命的理解,实现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表现形式。它真正观照到了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能动体验性。

二、拟定周密渐进的教学计划

在备课时,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同时亦须考虑“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制定严密的阶梯性教学计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人教版新课标中,编选者按照高考设定了几个板块,高一侧重于记叙文写作训练,高二侧重于议论文写作训练,高三侧重于综合性训练。高中语文新教师必须总览整个高中阶段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来安排每一学期写作教学进程。

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我手写我心”。高中语文新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所安排的“记叙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写景要抓住特征”,将描写、抒情、虚构的学习不间断地贯穿到四个专题的学习中,还要适当增添“在记叙中议论”等专题学习,注重从记叙到议论的过渡性写作训练。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知识,让学生学会透过“我”的眼睛观照自身、关注社会。

高二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我手写我思”。写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从理性的视角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每一教学单元,都可以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进行选材角度、论据选择、论证方法等方面的专项练习。

高三主打是巩固前两年记叙文写作与议论文写作的优秀成果,结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进行综合性训练。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教育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真谛。这种观点适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也适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笔者深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也深感数辈语文教师不辞劳苦奔波于这条路上的艰辛。一次小型的作文写作,再次让我们深知作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次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时维四月,序属为春。淅淅沥沥的春雨,谱写了我校百年校庆的序曲,也奏出了本校高一作文题――《为他/她撑起一把伞》。写作中,学生们撑起了一把把花伞,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情;考试后,我们战栗在风雨中,体会作文教学的严冬。

之所以选择《为他/她撑起一把伞》作为月考作文题。于公,是因为之前刚刚写过《第一次拥抱》,在筛选、讲评范文时,我们将细节描写作为了这次作文讲评的重心,而《为他/她撑起一把伞》恰好可以强化训练这一记叙文写作重点;于私,刚从他校取经回来,感受颇丰,急于一试的心态占据上风。

然而,作文最终呈现的亚健康状态,让我们陷入深思。静下心来,再次聆听陶先生的教诲,去寻找真正的钥匙。

一、病情――教育生活化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1]现在的学生就像这捉来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长期的饲养,已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就像这次作文呈现出的状态。

其实,经过一个学期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对于学生的作文状况,笔者已有基本的认识。九百多学生选材、立意的趋同性,本已不是什么新奇事,在情理之中而已,然而这次却让我们也颇感意外。相近的桥段,让我们惊呼九五后的默契。“饲养”的后果,让我们惊恐个性化的消失。

本次作文,学生的选材、立意主要集中在三类:

其一,亲情类。惊人的巧合:没带雨具,而父母早已等在校门口,在回家的路上父母为了让自己免于淋雨,而淋湿了自己,感动于此情此景,联想到平时父母的付出,“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为父母撑起一把伞。

其二,友情类。两人相处难免吵架,一场大雨,一把雨伞,两人同行,从无语到勿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三,留守类。或到幼儿园、孤儿院看望留守儿童,动情于他们的遭遇,动手于撑一把伞给他们;或在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感于他们的现状,敢于为之撑伞。

选材、立意的高度集中,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停下前行的脚步,慢慢去品,细细回味――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病在何处!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2],正是有了疑问,我们才能进步。

作文中我们一直倡导的走进生活,真的走进了吗?

二、对症――教育生活化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3]陶行知先生将“教学做”的真谛讲解得透彻而生动,的确,任何事情不做不知难为。坐下来,静下来,面对作文的现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反思,反思,再反思。仔细翻阅之前每次作文之后的年级范文,不难发现,我们已经走进了记叙文写作“教”的恶性循环。

庭院深深深几许,学校方墙高几许。有形的方墙,将社会的浮躁、喧嚣拒之校外,也将真实的生活挡在了墙外。学生所接触的生活被无限缩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更适合现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模式。亲情、友情是他们身边触之可及的真实,是真情实感流露的源泉,因此在一次次的作文中,这些题材会不厌其烦地出现在各不相同的作文题中。

而每次作文,笔者总会将学生的优作印发全年级,在亲情中择优,在友情中选好,筛选的最终结果便汇成了情感的舞台。加上作文讲评难免要进行范文分析,如此一来,优中择优的亲情、好中选好的友情再次被一遍遍强调,这两大主题在一次次的作文讲评中进入学生的潜意识。年级范文的分量,优作文章的引领,越发坚定了学生继续上演情感大戏的信心。

如此循环,学生跳不出狭窄的题材区间,范文也打不开广阔的天地。

忧哉!痛哉!

至于本次作文留守类题材的出现,恰恰再次说明了范文的“引领”作用。上次作文《第一次拥抱》,为了在题材上有所突破,笔者选取了任教班级的一篇文章,在稍作点拨后,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发在了笔者的信箱。当时突破题材、立意的窃喜似尚存心间,不想却成为了这次月考作文的“始作俑者”。这一现象,让笔者不得不佩服学生“技艺精湛”的“山寨”能力。

痛哉!忧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更是作文教育的中心,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形成真正的教育,作文也要通过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关注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是与作文永远焕发青春的源泉。

三、下药――教育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其实作文何尝不是呢,我们一直强调高考作文的选材、立意的重要性,通过这次作文,我们越发感到“添鸭”的弊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4]。为此,笔者愿多递给学生几把伞。

(一)认知共通之伞

“没有经历过”是学生写不出作文时经常挂在口头的托辞,托辞不假,但不足以成为理由。

经常阅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哪怕看到高考满分作文,也会相互指点着评价其中的虚假之处;哪怕看到让自己泪流满面的文章,也会在心中说一句“老生常谈”。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这句曾经时常出现在港台电视剧篇首的字句,在告知我们,人世间有太多的相似,情感、看法、价值观等本质是相同的,差异的只是表现形式。人与人之间在很多认知上也是相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通过阅读,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经历别人的故事,感受自己的真心。

教师应有“吾道夫先路”的气魄与积累,未必面面俱到,但求以一当十。在某段时间、一定范围的阅读区域中,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章,重在通过这一文本将作者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打通,一种情感、一种认识、一种技巧――也许学生没有经历过,也许学生对此很陌生,但通过教师联系生活、牵引旧知的过程,将这一认知潜移默化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我也有类似的认知,只是未认识到而已。

记叙文、散文、议论文、杂文、小说、戏剧、诗歌……阅读没有范围,认知没有界限,为我所用,认知共通才是阅读之本,作文之路。

(二)热点渗透之伞

陶行知曾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5]如何改造社会,那就是了解社会,关注现实,体现在作文上就是将“热点问题”渗透到作文中。

关注现实是高考对考生的要求。记得曾在兄弟学校聆听过一节“将热点引入作文”的公开课,虽然着眼于议论文,但记叙文何尝不可?

《扬子晚报》《南方周末》等学生了解时事、热点的途径不算窄,但学生缺乏的是对热点的敏感度、筛选信息的有效性与实战操作的实效性。这无疑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教越品得语文教师的苦,因为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不是纯语文知识,而是海纳百川的储备,识古今,通百科。一堂作文课,就是一个微型世界;一次作文批阅,就是一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混战。

要想学生的作文在热点上有所突破,语文教师就必须成为“时事达人”。

“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是近期发生的一件事,笔者曾利用课件将相应视频播放给学生,由此让学生刨根究底。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难以遏制,预计的小讨论,转而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们的热情让笔者感到他们对热点分析的渴望。扔掉课本,参与其中,从总结学生的看法到发掘事件背后的本质,一直到如何在作文中渗透这一事件或是传达得出的观点,漫漫45分钟,从课初的“热闹”到课尾的“沉静”,笔者知道学生的思维在飞速旋转,这一节课――浪费得值!在之后的几次作文中,这一热点屡屡出现在学生作文中,食之虽无味,但至少在选材和立意上稍稍前行了一步。

热点就在身边,用与不用它都在那里,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它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让它成为学生括宽作文选材,提升作文立意的不竭动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6]这才是作文增值之道。

(三)范文引领之伞

创造教育之教科书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7]

年级的每篇范文就是一次创造教育的教科书,何为范文?文美义深才为典范。然而,面对高墙之内的莘莘学子,我们又怎能苛求他们谙熟社会之事。在范文的选取过程中,博采众长,有则加冕。如果在选材、立意方面,有可取之处,作为升格文章出现,也无可厚非。对学生进行简单点拨,让学生修改后再印发全年级,既可达到当面讲评的目的,亦可提升年级范文的质量,何乐不为?

高一虽然训练记叙文,但是有深刻内涵的议论文、文质兼美的散文也应成为学生阅读的范本。

一次月考作文,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一次重新审视,愿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的路上积累更多的经验。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8]社会给予了教师重责,考生寄托于教师众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作文在学生考试中的分量,我们会谨记陶先生“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9]的教诲,为学生撑起一把作文之伞!

作文难越,谁悲语文教师之苦;分数提升,岂是朝夕之功。面对70分的作文,我们一直行走在摸索的路上……

注释: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页。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页。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6][7]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9]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8篇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来说至关重要。学生如果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有了语文学习的发动机,就可以在语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力要在阅读实践中形成。有了阅读习惯,学生就可以自由而广泛的进行阅读。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领悟能力,也会间接提高写作能力。好处多多,对学生形成稳定而良好的思想品格也大有好处。学会读书了,就占据了语文的多半壁江山了。具备了真正的阅读能力,高考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手中。提高阅读能力,还会带动语文的其他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做笔记的习惯。语文除了工具性,还有知识的繁杂性。学习语文,做好积累十分必要。讲了很多,读了很多,但如果不注意整理记录,任意散失,最后大多所剩无几。课堂做笔记,读书做笔记,随时随地地记。长期做笔记,会养成事事留心的习惯,更主要的是为语文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3.思考的习惯。这也许是各科的共性,语文同样如此。但容易被学生忽视,认为语文记一记,读一读,写一写,不需要深入思考。其实,语文同样需要思考。没有思想的人,学不好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阅读需要思考,写作需要思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思想,有见解,不人云亦云。

4.自学语文的习惯。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语文的独特性。方法多样性,完全可以在初中的基础上,经过指点而进行一定量的自学,教师可以不教。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才可以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二、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高一高二的学生要完成必修课的教学任务,除掌握必要的知识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坚实的阅读基础。除了课堂上完成必修课程之外,剩余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在保证时间的情况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交流,提高阅读的效率,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的同时,不要忘记训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锻炼思想,积累素材。不要等到高三,再补阅读这一课,实在太晚。

三、学会三种文体的写作

高一高二要让学生会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识别文体,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写出的作文,自己要知道是什么文体。有了这一基础,高三作文就更好办一些,提升才不是一句空话。

四、培养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比方法和知识更主要。因为有了兴趣,就有了学好一切的可能。课堂要活起来,学生要活起来,方法要活起来,作业要活起来。课本剧搞一搞,角色要演一演。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让兴趣引领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后劲就会更强劲。这样,到了高三,不管学生复习如何累,只要有学习兴趣在,都会有强劲的学习动力在,厌学不存在了,即使枯燥的复习,也会变成乐趣。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9篇

一、无奈的作文教学现状

其一,教材让写作边缘化。

纵观任何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皆是大同小异,多以文本主题为单元结构教材,每个单元除了“阅读”,就是“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新版教材(2013七年级上版,下同)把“写作”和“综合性学习”单列在文本单元之后,“口语交际”,“写作”的地位有所下降。这样的编写,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写作”成了“阅读”的“添头”。每个单元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阅读”,在四五篇文章后附加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而“写作”部分,几乎都是在之前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结合单元文本主题直接出示一个作文题目。新版教材略有改变,“写作”排在了“综合性学习”之前,有了一些写作指导。初中教材中“作文”部分少有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指导,高中教材稍好一些,有具体的写作指导,但都缺少系统性。实际上,“写作”成了“阅读”的“添头”,似乎你购买了“阅读”就给送给你一个“写作”。

二是写作训练无序列。“写作”仅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之主题或话题的延伸,从初一到初三的作文训练,根本谈不上有序训练。往大的方面讲,教师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初一记叙文、初二说明文、初三议论文、高一复杂记叙文、高二复杂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三文学创作。可真正细化到每个学期的七八次作文训练,每次作文到底训练什么,教材是没有任何指示的。旧初中教材仅有题目,新版教材虽有了写作指导,但很零碎,高中教材是配合文本的写作训练,内在联系都很松散。

三是写作知识及训练粗疏而陈旧。以人教旧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整个教材几乎未涉及到写作知识,每个单元后的写作训练仅有配合单元“阅读”主题的命题作文。有些“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似有写作材料或方法的暗示,可又似乎让人感觉到暗示的不应该是写作。高中教材的一些单元后还有写作技能、方法的指导,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写作片段,但因为太经典,学生又感觉离自己太远。更让学生不喜欢的是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形式单一,方法老套,仅有命题作文,至于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基本没有提及,且题目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不紧密,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新版教材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力度很不够。

其二,教师让写作随意化。

因为教材对“写作”的边缘化,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对每个单元后的“写作”视而不见,真正按照教材之“写作”训练意图而为之的难有一二。这就出现了司空见惯的三个作文教学现象:

一是教学计划可有可无。教师每学期都在制定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阅读”教学计划内容充实,而“写作”教学多被忽略。两周一次大作文训练,每次练些什么,在计划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二是教学实践兴之所至。由于教材笼统、计划空缺,导致众多语文教师的写作课堂似大海泛舟,任意东西,随波逐流。每次作文几乎都是脑袋发烧,找一个自己认为与中高考有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写,至于这次作文“为什么写”“怎么写”“要写成什么样子”,教师自己都不清楚。月月如此,岁岁如斯,写作教学就这样得过且过。

三是教学评价仅有分数。由于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是什么、怎样达成这个目标等问题不清楚,教师对每次作文的评价就只能用一个可以多样解释的分数。作文教学往往只有两头,开始的作文布置,最后的评价分数,更为重要的写作过程被严重忽略。教师评改作文是给一个分数,学生最关注的也是分数。至于分数背后的涵义,学生疏于认真反思、反复修改乃至重新写作,导致作文教学效率非常低下。

其三,学生让写作随缘化。

作文教学自身内在及外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让学生对作恨交加,要放弃又不敢,要全心全意爱她又得不到好的回报。因此,在学生心中对作文都有一个隐秘的想法:让作文随缘吧!

为什么呢?

一是作文得分凭运气。特别是在各种竞赛和考试中,运气大显神威。平常写作能力优秀的,作文中有很多亮点的,分数高不上去。而平常写作能力一般,甚至很少写作文的,还得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优秀作文没有好报,一般作文却好运连连,学生自认的就只有运气。

二是作文优劣差距小。在各种考试中,作文阅卷都有一个起始分数,只要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字数达标就在起始分数之上。阅卷人在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为保险起见,不打高分也不打低分,多往中间分数打,质量监督者往往查不到。这导致优秀作文和一般作文没有多大差别,有时一般作文分数还高些,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作文教学为何如此尴尬

作文教学陷入如此窘境并非偶然,语文教师也无可奈何。除了前面所谈到的教材编写、作文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外,以下三个方面对作文教学影响巨大:

一是“可教”与“不可教”的争论,没有统一认识。那些著名的文学大家们,对作文教学各执一词。有些人认为作文是可教的,通过教师的指导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有关作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技能。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

而有些人却认为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教师多教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多写。鲁迅就是这样认为的:“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绝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任自己去探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字,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

这样的说法多了,教师们的疑惑就越来越多,就自信不足,始终在“可教”与“不可教”之间徘徊,就懒得写什么计划、搞什么方案。

二是作文教学“到哪里去”不清楚。作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许多教师是模糊的。本来课标中有很多阐释,教师们自己能弄明白。但现实却又不是如课标说的那般。各种竞赛、考试,无疑都在强烈地暗示: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小作家,文学写作就是作文教学的唯一目标。但是,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用到文学写作的有多少?今天的学生将来能成为作家的有多少?各种考试不是在甄别未来作家有多少?其实叶圣陶早就指出:“再说文学写作,少数中学生或许能够写来很像个样子,但是绝不该期望于每个中学生。这就是说,中学生不必专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如此困惑,教师们又能怎样?

三是八股腔浇灭了学生的作文激情。此处所言“八股腔”仅指那些脱离学生真实内心世界、真实生活实际的文章腔调。现在的中高考满分作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腔调:罗列心忧天下鞠躬尽瘁的屈原、司马迁、范仲淹之类的名人以表自己为天下苍生的人生追求;堆砌辞藻铺排俪句,追求骚文骈文以展示自己厚实的语言才华;文言白话交相辉映、藏典隐故佶屈聱牙以体现自己丰富的文化积淀……众多的作文,哪怕不知所云,皆因文章表面的华美而获得高分。这就害苦了那些不用八股腔的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叙事、真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往往得分很低。这就逼迫众多的学生去模仿八股腔,写出了很多超级作文:超规律,超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文主题少年老成;超主题,超出普通人的思想,写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伟大追求;超阶段,超出学生实际年龄段的写作能力,初中生写出高中生水平的作文,高中生写作家水平的作文;超生活,超越生活实际,写“五子登科”,写亲情就写亲人雨天“送撑子”(重庆方言:雨伞),写师生情就写“哭鼻子”(为老师的教育而感动万分),写同学情就写“讲卷子”,写献爱心就写在放学路上“扶盲人”“推车子”(推卖苹果的板板车),写社会责任就写在公共场所“捡废纸”。值得庆幸的是有些学生有两套作文话语体系,作文就用八股腔,日记就用心灵话语。

三、努力回归作文教学的原点

中学作文教学已经离出发点太远了。在“我们为什么出发”和“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走得越远就越危险。作文教学,应该多些原点思维,找到作文教学的原点,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思想、行为和评价多向原点靠拢。

作文教学的原点在哪里呢?不妨看看新课标(2011版,下同)吧。

在谈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之前的修饰语是“实际生活需要”,那么,学生在当前的学习、锻炼、交往、娱乐、休闲中所需要的“写作能力”是什么呢?是不是都是文采飞扬的文章呢?是不是都需要文学表达的方式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生活中需要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多种多样,但现在的作文教学似乎最需要的是文学语言运用的能力。并且很少顾及“实际生活需要”,多是游离生活的悬空作文。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可当下许多作文的“真情实感”是注水的,是被“健康向上”过滤后的注水情感。请问,有几篇能像鲁迅那样把自己学习中的发怪问、画画、逃课写进公开作文中?有几篇能像鲁迅那样把自己偷豆、骂人写进考试作文中?不是学生不愿写,而是谁敢写?许多的作文,“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几乎都是一样的,这可能吗?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实践感受等都不可能相同,怎么可能会有一样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能写“记叙性文章”“简单的说明性文章”“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和“常见应用文”。四大类文章,每个类型下面包含了多种文体,比如“记叙性文章”就不仅仅指一般的记叙文了,诸如传记、游记、报告文学、小小说、新闻、通讯等是记叙性文章。可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几乎只剩下一般记叙文了,高中几乎就只剩下议论文了。只有记叙文和议论文是“实际生活需要”的?未必。

不厌其烦地罗列的这几句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作文有原点。这个原点才是中学生作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写作教学是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它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借助多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就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和“我们要去哪里”这两个基本问题。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努力回归这个原点,作文教学就有了出路和希望。那么,怎样才能回到这个原点呢?

其一,解放学生的手脚。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捆绑学生手脚的镣铐还不少。把作文主题的“健康向上”换成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选材的真实换成材料的“高、大、全”,把语言的生动形象换成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的运用和辞藻的堆砌,把有文采换成用典藏故、文白兼用,把朴实平淡换成语言贫乏……多年来所形成的无形镣铐,紧紧地捆绑住了学生的手脚。学生想在作文中吐露心迹但不敢说,比如学生普遍的厌学情绪在作文中能看到吗?哪篇作文不是写自己热爱学习呢?比如学生在上课时像鲁迅那样画画或逃课的能在作文中看见吗?真正要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吐真情,作文教学乃至考试必须要解放学生的手脚,要让学生有写真实自己的空间,要用儿童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文,而不是用政治的眼光去审视儿童的言行。

其二,大兴朴实之文风。

中学生作文的文风有些远离朴实,追求奢靡。无论是铺排比喻拟人,还是堆砌丽词佳句;无论是长篇累牍的排比抒情,还是不厌其烦的反复议论;无论是一个又一个的名人出场,还是接二连三的典故运用,无不是追求一种豪华艳丽的文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淀。当然,这与这些年来炒作满分作文密切相关。从公开的所谓中考高考满分作文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上述文风的代表。许多学生为了考试分数,只得趋利避害,跟风而上。长此以往,许多学生丧失了正常的书面表达能力,一想到作文就是写出浓艳之文。这也许就是许多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吧。叶圣陶曾说,学生“作文要搬弄词藻,讲究形容和比拟,诸如此类,我以为不宜再输入今时学生的意念之中了”。

因此,必须首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在中高考的评分上着力引导一种朴实的文风,让文章少一些富贵气,多一些平民风,像朱自清的《背影》那样,用最朴实的文字写尽父亲浓浓的亲情。其次,日常的作文教学,尽量摒弃那些华丽的文风,要大张旗鼓地鼓励那些用最纯洁朴实之文字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让文章少些拿腔拿调的娘娘腔,多些清新淳朴的田野歌。像杨绛的《老王》,在很平常的叙述中,真实地流露自己与老王那一份胜似亲人的情感。

其三,改变作文训练之方式。

如今的作文训练方式非常单一。哪怕就是各种考试最常见的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及话题形式,都太过单一了。初中三年,几乎所有的作文训练都是清一色的记叙文;高中三年,几乎所有的作文训练都是议论文。

多年的作文训练,需要进行书面表达训练的文体类型太多,仅记叙性文章就有很多个不同的类型,从“实际生活需要”的角度,学生应该得到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恐怕永远不止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应该说,与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还有很多没有训练到,比如自传、日志、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商业信函、广告、演讲稿、祝酒词等等。从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角度看,这些一定比记叙文和议论文更为实用。如果给学生一个特定的场景,也许学生更愿意写,也会写得更好。例如,以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的6.6级地震为特定场景,设计以下作文供学生写作训练:

1.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大事记。

2.给地震灾民的一封信。

3.地震受灾情况调查报告。

4.救灾英雄速写。

5.灾区故事。

6.为灾民募捐演讲稿。

7.诗歌大赛。(以本次地震为题材)

8.贴吧摘录。

9.微博摘选。

10.命题作文:地震以后。

从这样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会找到想写的题目。学生写八股腔不行,但写这样的“实际生活需要”的文章也许是高手。有人总以为“实际生活需要”的文章含金量不高,训练价值不高,甚至认为拿着范本依样画葫芦即可。其实,看看各国政要在国外大学的演进,看看每年六月许多大学校长给学生的毕业致辞,就不会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经常碰到中学生写不好请假条、申请书和研究报告,大学写不好研究论文,都是中学作文训练方式和类型单一造成的。

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要让学生喜欢作文,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努力转变训练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学设计。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并非仅有记叙文和议论文。每次作文训练时,努力创设好一个特定的场景。多设计几个需要学生书面表达的题目,让学生选择。二是让学生多参与体验性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安排学生用两周时间调查本校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然后向学校写出调查报告,学生会没有兴趣吗?恐怕比让学生去编生活要好得多。三是通盘考虑中学阶段要训练的内容,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为核心,以写好各种文体为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作文训练。四是尽量让学生自主命题。每次作文训练,教师最好都留给学生自主命题的空间,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并且也不要给予文体限制,不写一般的记叙文,而写自传、演讲稿、广告、书信等,任由学生选择。

其四,变革作文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挥棒,实际上它捆绑了中学作文教学。这个顶层设计如不变革,一切作文教学的新做法都是徒劳。诸多的评分标准都要求:“立意有深度,见解独特”“选材新颖,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语言生动,有文采”。这样的评价标准隐含的是什么?一是唯一可写的只有记叙文,如果写说明文或议论文,就不可能符合这些条件。二是只能进行文学写作,否则也难以符合这些要求。三是可以宿构和套作,因为在考场上只有4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作,要在立意、选材、构思等角度达到如此高标,不套作能办到吗?

要变革作文评价标准,首先要降低作文要求。尽管上述标准是最高要求,但这个要求就是风向标。学生为了中高考的分数,为了达到这样的高标,八股腔作文的出现就绝非偶然。就考场作文而言,临场写如此高标文章的有几个呢?其次必须鼓励写真实。为了严防“假大空”的“超级作文”泛滥,在评分标准中应特别强调真实写作,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抄作业、逃课、离家出走、问怪问、取绰号、做小动作等真实的生活写进文章有何不可?写这些未必就不健康向上吧?既然是受教育者,有这类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真实的情感。其三,必须让标准有可操作性。目前的作文评分标准等于没有标准,阅卷教师很少能按此标准给分,教师的个人好恶决定了文章分数的高下。因为标准表述太笼统,难有明确的区分度,不具备可操作性。

高一记叙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学生体验教学经验策略

一、注重描写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是学生个人情感、认知、体验以及思维的综合产物,只有拥有良好的感知与体验,才能够在写作的时候更加顺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多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进行写作,感悟生活的细节内容,让生活经历成为自己写的素材,拓展写作的范围。我个人认为学生进入高中后,一定要强化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让他们明确记叙文文体特征,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写真事,抒真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作文训练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作文题与学生的生活有效对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容易书写真情实感。老舍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特级教师王大绩老师曾说过“高考作文也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只有成长在自己熟悉生活的一盆土中。”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盆土”,也就长不出完全相同的枝叶,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经历,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中长大的他们对于相同的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当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感受入手的时候,才能写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与体会,纵然是再小的内容,在学生各自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这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不至于作文内容人云亦云,失去本真。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好的作文取材应该着眼于“小”,构思着眼于“精”,立意着眼于“新”,主题着眼于“深”,也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细节,捕捉细微处的感动,然后精雕细琢,想别人所未想,进而说别人所未说,让作文能够成为学生思想动态、个人体验的一个直接表现,使作文能够展现出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对于作文的认知感与归属感。

二、养成练笔习惯,体悟世间百态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想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单单依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能从自身的生活事件中、思维动态中寻找作文的素材与写作的契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知识是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作文更是一个无边的学习项目,任何一点感悟、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是写作的对象。所以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写作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写作就是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习惯、经验。很多人都不知道哪里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习惯培养就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只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作文的实质,激发他们对于作文的情感投入与重视程度,才能够更好的引导他们进行写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尽早的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认知,让学生能够尽早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生活的营造从高一练笔开始。我不把学生课外自由写作称为“周记”,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每周一记,记流水账;也不叫“随笔”,因为“随笔”的“随”容易误导,养成松懈散漫的毛病。我称之为“练笔”,强调一个“练”字,是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提高。“练”什么?练眼,练手,练心,练胆。为什么要从课外练笔开始?因为练笔这种不拘一格、抒发性情的写作形式容易上手也容易突破,让学生获得成功。又为什么是高一?因为新的环境和自我期待容易塑造学生,这也是人生的新阶段,容易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学会唤醒自我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留心身边的人、景、事,以一种新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他们的练笔本上开始出现校园的风景、学习的故事、人生的梦想,并一步步的深入,进而体现出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人生的思考等等,这就是学生长时间练笔积累出的成果。

三、不断改进完善,雕琢刻画精彩

一篇好的作文往往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就如同当年贾岛在琢磨“推敲”的时候误撞韩语的仪仗队,两人一起探究“推敲”二字的选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丰富,以便能够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更加传神。在有了生活的源泉,有了真实的情感这个基础之上,就是努力让学生润色语句,雕琢精彩语段。比如中央电视台自2002年以来,每年都要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我每年都要给学生印发这些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一方面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总结颁奖词在语言、修辞、句式方面的特点,颁奖词是语言艺术的运用,我们在心灵受到强烈撞击的同时,还能把感动凝固下来,让我们透过一年一度一篇篇充满神韵、各具特色的颁奖词去充分领略汉语言的美丽。我让学生为心目中可敬的人写一篇颁奖词,学生们仔细斟酌,推敲词句,让他们不断完善,以便能够使自身的写作内容显得更加生动传神。

所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并不注重学生作为的“量”,而是对于作文的“质”要求较为严格:当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我就让他重新改正。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于是我就让他们先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审阅。由于在这期间有了新的知识积累与体验,学生在阅读以往写作的作文的时候就会有新的见解与新的观点,再重新进行润色、修改,就会使自己的作为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宁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三点体会-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1.

上一篇:教师培训小结范文 下一篇:岗位竞聘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