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14 04:28:00

法语翻译

法语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语;广告词;语言特征;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88-01

一、法语广告文体的语言特征

广告的功能决定了一则出色的广告必须做到吸引人,迎合大众品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决定了法语广告的语言特征:简洁明了,喜用比较级和修辞。

一是简洁明了。广告词一般都短小精悍,不仅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住,同时是为了达到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费用内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因此,法语广告词必然要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这就决定它的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从而有利于加强广告的传播效果。

二是法语广告中喜欢用比较级。为了突出所宣传商品的优越性,法语广告经常采用评价性语言,用比较级加强语气。

三是法语广告喜欢运用修辞。广告用语要求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更加醒目,引人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大品牌的广告词讲求唯美,不仅推销产品,也达到宣传品牌文化的效果,一般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修辞。

反衬(antithèse):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拿来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反衬手法是法语广告中最喜欢运用的修辞手段,给人以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

复辞(Antanaclase):重复使用同一个词,但每次取其不同的含义,使得广告生动别致,语趣大增,欣赏广告的同时,也能体味到法语文化给人的美感,同时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如,Quandonfaitsescomptes,laqualitécompte.―――译为:“算账要算质量账。”第一个compte是名词,与动词搭配,指的是算账,第二个compte是动词变位后的形式,是“重要”的意思,单词同形同音,加强声律的节奏,在玩文字游戏的同时把产品之优点无意间透露出来,委婉地说明了自己产品的质量上乘,值得信赖。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修辞,还有比喻、暗喻、夸张、拟人、重复等很多修辞手法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无论以什么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二、法语广告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直译

直译,即指在不违背原语和译入语广告词特点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留形式又保留内容的翻译策略,译文所呈现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忠于原文。如Carvouslevalezbien.―――L'oréal.―――你值得拥有。欧莱雅是目前世界化妆品行业中最大的公司之一,它推出的商品当然高档,这句广告词既简洁,又影射了消费者的高品位,激发顾客来购买。翻译也把握了这一原则,形式和内容完整地体现了原文广告词的特点,直译既简洁又没有损害原文的美感。

(二)意译

有的广告语如果在翻译的时候字字对译,就失掉了原语广告的原汁原味和宣传作用,为使广告译文不仅能正确表达原文信息,又要把内容和言外之意传达给受众,还要保留法语广告词新颖、醒目、有说服力的特点,这就要不拘泥广告原语的形式,灵活翻译,从而把广告贴切的语义和宣传效果表达出来,这时就要借助于意译的方法。Quandc’estplein,onlevide,quandc’estvide,onseplaint.―――酒满一口干,酒空多抱怨。这是某啤酒品牌的广告及翻译。这里法语广告词运用了交错配列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是语言回环往复的声律美,如果把这种节奏美感翻译出来,就要考虑到汉语语言的特点,汉语多使用四字短语或五言律诗的形式使表达朗朗上口,具有美感,翻译的时候语译者用了意译的方法,既做到了节奏流畅明快,还把最完整的意思传达给消费者,使译文既契合了原著的意境,又兼顾到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让人听起来就感受到人们对该啤酒的钟爱,好像酒杯斟满后立即被一饮而尽,再斟满再饮尽,激发购买欲望。此条广告译文就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加入了新的创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不失为一则上乘的翻译。

(三)套译

谚语和格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明深刻的哲理。法语广告词,为了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经常用仿造、替换谚语、格言等手段。这种情况就可采用直接套译的方法。如,Montrezvotremontre,puisjevousdisquitues.―――此广告语为一手表广告,从其手表,知其品味。源于谚语Dis-moiquituhantes,jetediraiquitues.“从其交友,知其为人”。广告翻译巧妙套用这一俗语意蕴,采用四字结构,翻译成中文成语的样式,可以说形式和内容上都符合了原语的特色,很好地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加好感,在暗示消费者自身高品位的同时,也赋予了手表的高档次。

参考文献:

法语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诗歌翻译 释意理论 三美论

一、翻译概述

所谓翻译,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的状态或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状态或形式,从根本上来说,翻译就是语言的转化。具体来看,翻译至少有三个层次、三个过程。根据释义派理论,翻译的三个层次首先是非语言使用层次,即词义;其次是话语层次;最后是话语篇章层次,在这个层次,话语语义得到译者的基础知识和篇章环境知识的补充。其实这与杨绛先生所说的“翻译包括三件事:选字、造句、成章”是一样的。翻译的三个过程则是理解、脱离、表达。充分研究原语言(textd’origine)的词语、句法结构、交际情境、文化语境,从字、句、篇章三个层面吃透原文称之为理解。何为脱离?法国释意派理论提出“déverbalisation”,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它是理解一篇文章和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之间的一个阶段。在这一点上,杨绛先生提出的“冷却”与“déverbalisation”不谋而合,能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冷却”一下,再读译文就容易看出不妥的地方。最后是表达阶段,顾名思义,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将原文的语意重新整合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谓之“表达”。

为了了解在非专业翻译的人群中人们怎样理解翻译,我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做了一个有关“翻译”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几乎是压倒性的趋势)认为翻译就是把外文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87%的同学认为会外语就理应会翻译,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学外语的人总会遇到这样的窘境:每次放假,亲朋好友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词句,问这个用法语(或其他语言)怎么说?71%的同学认为翻翻字典也可以完成一篇翻译,最后54%的同学认为外国书籍的好坏跟翻译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看来,在人们的眼中,翻译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并非难事。

中外翻译理论都有相似之处,大都离不开“理解,脱离,表达”三大阶段,简简单单六个字看似简单无比,其实很多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学习法语笔译两年,两年的课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翻译,我也从最初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渐渐变得害怕翻译。有人说翻译是译者的再创作,但是在现阶段,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观点,以我并不十分丰富的翻译经验来看(以后或会对翻译的看法有所变化),我认为翻译是一个给译者极少空间的任务,译者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并不能随意地加减词句,更不能多加修辞。一个句子,若在极少变动原文结构,不增减词语的情况下,中文表达通顺就选择这种翻译,若实在找不出这样的中文句子,才考虑是否要调整语序,增减词语。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信”,其次才考虑遣词造句以致“达、雅”。

二、外国诗歌的特点

翻译并非易事,而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学习的学问。其中,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些,诗歌的翻译显得更困难,一听到诗歌翻译,很多译者都会“一个头变成两个大”。

我相信不是每个译者都是常读诗、会写诗、爱写诗的,但又无法避免地会遇到诗歌翻译,那么作为对诗歌不太了解的译者应该怎么着手翻译诗歌呢?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外国诗歌的写作特点。中国古诗和外国现代诗歌形式上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我并不赞成将外国的现代诗歌翻译成中国古诗形式,但是各国诗歌在总体上又是有韵律可寻的,如法国有著名的亚历山大体,即每行诗都有12个音节。法国诗歌讲究音节数量的整齐,从二音诗到十三音。说: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我觉得这个原则不但可以用于写诗,而且可以用于译诗。“精炼”,就要传达原诗的“意美”;“大体整齐”,就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要传达原诗的“音美”。鲁迅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内容”就要传达原诗的“意美”,“押大致相近的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有节调”就是既要传达“音美”,又要传达“形美”。这段话不仅道出了大体诗歌的特点所在,即“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还指出了“诗词翻译应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诗人用其精炼的文字写下的有声有色、捉摸不定的绝妙好词是意美;诗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是音美;而形美又有对称和长短两个方面。初次译诗,我尽量将译文向诗的特点靠近,“美”的境界定是未能达到的,只愿能让读者大致了解原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若还能做到有所押韵、有所形似就更好了。

三、举例试谈诗歌翻译

我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有幸能够翻译勒・克莱齐奥的《云中人》(Gens des nuages),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几首小诗,觉得在困难中前行很有意思,所以就浅显地谈谈翻译诗歌的体会。

翻开《云中人》,映入眼帘的便是印刷得很漂亮的一首小诗,之后的每一个章节亦是以诗开启,这无疑给整本书册增添了一抹诗意。尽管翻译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数不胜数,但是如何翻译诗,无疑成为我翻译的“头等大事”。

例1:原诗如下:

Gr?\ce à vous, la vie appara?et sur chaque pays que vous visitez,

Comme si vous étiez une pluie qui tombe sur la terre,

et vous donnez à voir un spectacle de gr?\ce,

comme si vous étiez des fleurs aux yeux de l’humanité.

Votre lumière guide le voyageur jusqu’à son but.

Comme si vous étiez des lunes dans l’obscurité de la nuit.

Dieu ne laissera aucun quartier manquer de votre visite,

?h vous dont la mémoire restera inscrite en chacun de nous,

au centre de notre corps et au fond de notre coeur.

首页的这首小诗字面意思易懂,读了许多遍之后,我尝试翻译的译文如下:

因为你,生活就在你去过的每一座城市

你就像坠落在大地的雨珠

让人欣赏着优美的景致

在人性的眼中你就像花朵

你的光芒引导着行者直到尽头

是漆黑夜空的一轮明月

上帝从未错过你到过的每一个角落

深深地,你嵌入到了我们的记忆中

嵌入到了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深处

第一,就“意”(内容)来说,起初以为与原诗没有太大出入,但是隔了几日再次阅读译诗后,发现有许多地方用词是不恰当的,有些诗句的翻译与原诗有不小的出入。首句的“vous”应当译为“您”更妥当。此处的“vous”显然不是复数,“您”用在诗歌中读音上“你”更悦耳;仔细多读几遍原诗再结合下文不难发现,诗中的“vous”意指的应是“水”,所以“la vieappara?et sur chaque pays que vous visitez”中的“vie”比起“生活”来说,更适合的翻译应是“生命”,这样诗句的意思就更明朗,水流所到之处都有勃勃生机的诗意凸显出来;“Comme si vous étiez deslunes dans l’obscurité de la nuit”一句中的“des lunes”之前译为“一轮明月”,这个显然是忽略了“des”,所以加上“一轮”二字是不妥的,于是在之后的译文中改为“明月”;最后一句的“inscrire”翻译成“嵌入”,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又经不起推敲,既然诗的意向是“水”,那么“嵌入”一词就用得太过刚硬,偶然一日与友人谈论起这首小诗,她说不如将“嵌”改为“渗”,我一听觉得甚是喜欢,“渗”一字无言中将“水”的柔和显现出来,更有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第二,就“形”与“音”来说,原诗的音节分别为17,12,11,14,12,15,14,16,11;译文每句的字数分别为16,11,10,11,13,10,15,14,15,这样看来,除第四、六、九句外,其他句勉强形似。第四句思来想去没有找到更好的翻译选择,第六、九句修改过后分别增减到12字,与原诗的“形”算是近了一些。至于“音”,原诗一、四句押“e”韵,五、六句中“but”和“nuit”押了大致相近的韵,可是在译诗中未能体现出韵之所在。

修改之后的译文如下:

因为您,生命在您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显现

您就像坠落大地的雨珠

呈现了优美的圣境

在人性的眼中您就像花朵

您的光芒指引游者找到方向

在漆黑的夜空里您好似明月

上帝不会让任何一个地方错过您的光临

哦您将渗入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的深处

这个版本较之前一个版本而言,原诗的“意”传达得更为准确,“形”也更为接近,而“音”较原诗来说相差较大,但较之前版本来说更顺口、好听一些。

例2:

Au-dehors,la nuit froide du désert.

Au-dedans,la nuit quis’ é chauffe,s’illumine.

Que la terre se couvre d’une fourrure d’épines!

Nous avons pour nous seuls un doux jardin.

勒・克莱齐奥在正文中所引用的都是鲁米《玛斯纳维》第一卷中的诗句。例2中引用的这四句小诗读上去甚是优美,诗歌末了,让人仿若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夜的冷、火的热。第一遍翻译为:

外面,是沙漠的冷夜

里面,夜晚散着热,发着光

大地上满是丛丛荆棘啊!

只有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

意思上,这个翻译版本基本正确。仔细读起来,原文的“Au-dehors”和“Au-dedans”直接处理成“外面”、“里面”似乎没有译为“门外”和“门里”来得通顺、自然。第一、二句的“沙漠的冷夜”和“夜晚散着热,发着光”相比原诗来说有些生硬,原诗中体现的温暖情怀与荒凉沙漠的对照体现得不够好,经导师指导后修改为“沙漠寒冷的夜晚”和“夜是温暖的,闪着光”,这样就比之前的“散热、“发光”来得巧妙,更为贴切原文,文字上也要美一些。第四句过于直译,没能体现出诗人温柔的情怀,修改过后将“花园”改为“温柔乡”,这样,译文就有了一种参差的美和动人的画面感。

原诗二、三句押韵,第一遍译文则没有体现出诗的韵,修改过后的译文“光”和“乡”在二、四句押了“ang”韵,离原诗的韵味近了。原诗音节分别为9、12、10、10,第一遍译文每句的字数分别为8、10、10、13,修改之后的译文每句的字数分别为10、10、8、12,两个版本没能与原诗“形”同,但是与原诗比较接近。修改过后的译文更能体现原诗的“意”,“音”、“形”,也更加接近原诗,所以最后版本确定为:

门外,是沙漠寒冷的夜晚

门里,夜是温暖的,闪着光

遍地是丛丛荆棘啊!

唯有我们拥有自己的温柔乡。

四、结语

傅雷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由此可见中文水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汉语水平跟不上,那么在翻译时就会出现理解了原文意思,可是翻译时无法表达或是词不达意,译诗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大量阅读优秀的中文著作是译者的必修课。在这一点上,显然我做得不够。无论是法文还是中文的阅读量,都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因此,每每在优美原文和枯燥译文之间,我总是遗憾不已。

“好的译文,往往是改出来,磨出来的”。我对于这一句话现在算是初有体会了。我的译文绝然算不得好译文,所幸经过修改改之后,那些拗口的句子、含混而费解的拙译也算是慢慢往明晰的方向去了。

参考文献:

[1]勒・克莱齐奥.许钧,钱林森,译.沙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周克希,著.译边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97.

[3]许渊冲,著.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73-168.

[4]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选编,1983,218-222.

[5]傅雷.翻译经验点滴[N].文艺报,1956(10).

[6]杨绛.失败的经验[N].中国翻译,1986(05).

法语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译技巧;词汇;句子;篇章

翻译技巧教学是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通过有效的翻译技巧教学来提高法语本科高年级学生的翻译能力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原文的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次逐步解读原文继而用译入语再在这三个层次上表达的过程。所以翻译技巧可以从这三个层次着眼:

1 词汇

在词汇层面上,常见的翻译技巧有词义的引申、词类转换、增词法、减词法、反译法。

(1)词义的引申

汉法两种语言除了词的客观意义基本相似之外,其延伸意义基于两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生活经历而大大不同。因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根据上下文翻译词的引申意义。如:

j'ai les idées en salades.

“salade”在这里思绪混乱的意思,如果译成生菜就说不通了。

(2)词类转换

汉法两种语言句子结构不同,译文为了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必需进行句子结构的调整,因此必然导致词类的转换。如:

la paleur de son visage trahit sa douleur. (名词转换为形容词)

(3)增词法

文化背景不同的读者对同样的文字产生的联想不同,因此有些文字背后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够充分传递,这时需要增加译入语来补充缺损的信息。如:

le divorce entre 《edouard》et 《jacques》,consomme dans l'épique présidentielle de 1995; la calamiteuse dissolution de 1997; enfin l'abracadabrantesque défaite municipale de paris…

以上这句话中“dissolution”只译成“解体”显然对不了解法国政治的汉语读者是不够的,它指的是1997年希拉克为了避免国内罢工恶化而解散国会,所以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要补充为“国会的解散”。同样,后面的“défaite”只译为“失败”也会让汉语读者摸不着头脑,它是指在巴黎市政议会选举中的失败,所以在翻译中也应将信息填充完整。

(4)减词法

无论是法语还是汉语,由于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些出于强调或其他目的而重复语义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读者看来是多余的。在翻译过程中,这种文字可以减掉。如:

goriot garda le silence pendant un moment,en paraissant faire tous ses efforts pour rassembler ses forces afin de supporter la douleur.

这句话中“faire tous ses efforts”是竭尽全力,“rassembler ses forces”是集中所有力量,意思重合,只译一次就可以了。

(5)反译法

由于汉法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有时对于同样语义的表达可能会采取相反的表达方式(一个用肯定形式,而另一个用否定形式),这时为了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需要调整表达方式,如:

réponds-moi sans mentir.

这句话的状语“sans mentir”是不说谎,但是译成“不说谎地回答我”显然是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而译成“老实回答我”就非常地道了,同时又准确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2 句子

在句子层面上,常见的翻译技巧有分拆法、合并法。

(1)分拆法

汉法两种语言句子结构不同,法语句子长,限定成分后置且手段众多(分词、补语、副动词、关系从句等)。而汉语因为限定成分前置而通常句子短小,因此在法译汉过程中通常要拆分句子。如:

il se rencontrait en lui un persistant besoin de jouer une partie avec les autres hommes,de leur gagner légalement leurs écus.

上句只是一个简单句,介词“de”引导了两个“besoin”的补语,但汉语要表达同样的信息的话是没法用一个简单句完成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对原句进行了拆分:“他非跟人家勾心斗角,把他们的钱合法的赚过来不可,这在他是一种无时或已的需要。”

(2)合并法

为了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有时原文结构相似的句子可在翻译过程中合并在一起。如:

on y discute,on négocie,on argumente,on parlemente,on complimente,on flirte,on poétise… mais on ne se bat jamais à coups de fourchette!

上文中有若干个以“on”做主语结构相似的短句,如果翻译成汉语不断地重复主语就显得繁冗,所以合并成一个含有并列成分的单句就更通顺:“就餐者们在餐桌上探讨、商谈、高谈阔论、讨价还价、道贺、吹捧、诗兴大发……但是,谁也不会舞刀动叉地打斗起来!”

3 篇章

翻译的视角仅仅落在词汇、句子上是不够的,公认的理想翻译单位是篇章。只有在语篇层次上,译者才能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原文的语篇内容,形成整体概念,最终完成译文的最佳“等值”。“语篇翻译”的基本标准是衔接性、连贯性。为了保证译文的连贯,这一层面常见的技巧有句序调整、关联词的处理。

(1)句序调整

汉法两种语言在句序上有差异(一个顺序,一个逆序),翻译时,必须对句子作适当的调整,以更符合汉语的习惯。如:

cette arrestation fut accueillie par les rires des employés de commerce et des petits gar?ons. mais,s'étant frayé un passage à travers le cercle populaire,un vieillard très triste,vêtu de noir et coiffé d'un chapeau de haute forme,s'approcha de l'agent et lui dit très doucement et très fermement,à voix basse

译文:围观的店伙们和小孩子们看见要拘捕克兰比尔,都开心得大笑起来。可是有一个神情凄苦、身穿黑衣服、头戴大礼帽的老人,拨开人群挤了进来,他走近警察,和气而又坚定地说……

上例中原文“s'étant frayé”构成的分词句在状态描写之前,而译文中却和后文的“走近”“说”连在一起,更体现了情节发展的连贯性。

(2)关联词的处理

汉语是意合语言,不必须用关联词就能表达完整的语义。而法语是形合语言,上下文的连贯性必须由关联词来体现。为了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译者翻译时要对关联词做删除或增补的处理。如:

bérénice se sauva sans que lucien p?t savoir par où elle avait passé; car,il faut le dire à sa louange,cet argent lui br?lait la main et il voulait le rendre; mais il fut forcé de le garder comme un dernier stigmate de la vie parisienne.

译文:贝雷尼斯一溜烟走了,吕西安来不及看清她走的方向,我们还得说句公道话,吕西安天良未泯,觉得那几块钱烫手,想还给她;结果他不能不收下,这是巴黎生活的最后一块伤疤。

上例译文中,省略了原文的全部连词和连词短语,但并未影响语义的完整性,反而显得更简洁明了。

以上是法语笔译中常见的翻译技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翻译技巧在此不再一一罗列,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技巧的应用都是灵活的。教授学生翻译技巧无疑对学生的翻译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钧.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冯百财.新编法译汉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3]罗顺江,马彦华.汉法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法语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3-01

一、法汉习语体现的文化差异

(一)日常生活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很过习语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例如,中国人饭后习惯品茶,而法国人习惯饭后品尝水果和奶酪。因此中文的“茶余饭后”,法语的表达是“entre la poire et lefromage”。这是由中法两国不同的饮食文化决定的。再如,法国有句谚语:“Un repas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eil。”意思是:一顿饭没有奶酪就像一天没见太阳。了解法国文化的人知道,奶酪是法国人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法国盛产奶酪 400多种。此类例子、俯拾即是。

(二)传统习俗的差异

中法两国的传统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法国,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法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法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和品格。例如,“avoir du chien. ”受中国传统习俗的影响,当看到这个习语时,我们很容易产生贬义的联想。其实这个习语在法语里是“你有魅力”的意思。

(三)历史典故的差异

法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汉语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源于一定的历史典故,它们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是字面意思所能表达的。法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于其特有的历史事件及《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例如,la bo te de Pandore(潘多拉之盒,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faux comme Judas(虚伪透顶), l’oeuf de Christophe Colomb(哥伦布的鸡蛋)等。

二、法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汉语语言表意功能强大,成语、俗语的表达内容相当丰富,从而为习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相当宽阔的平台。法语的习语多数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即使法语中不是习语的表达,在汉语中也有用习语表达的开阔空间。

不同语言的习语,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思想和文化,不能简单的做语言移植。既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那么翻译法语习语时,只有结合词义的特点进行语义调整,才可能跨过原语的障碍。在词义的平台上,有三种调整方式可以解决翻译习语的困难:习语转换为习语,习语转换为非习语,非习语转换为习语。

(一)习语转换为习语

在法汉翻译中,有些习语也许因为对自然的感悟相似,词汇与语义都会出项相似的现象,可以称之为“词义对应”。在两种语法结构和文化内涵完全不同的语言里,要找到从表层到深层都一致的表达方式的确不容易,因此相对来说,法汉两种语言的习语在“词义对应”方面并不多见。但还是有些法语习语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对于这种情况,只需做个语言移植就可以。例如,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 (隔墙有耳);Il faut battre le fei pendant qu’il estchaud. (趁热打铁);La v é rit é sort dela bouche des enfants. (童言无忌) 等。

(二)习语转换为非习语

有些习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面对这种现象,最好的翻译技巧便是采用直译,套用原词义,利用词义并行的特点,重铸习语。随着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类“直译句”会渐渐融会,最终演化为习语。在法语习语翻译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Tel p è re, tel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Tous les cheminsm è nent à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等。

三、结语

法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习语的运用和表达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法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同时,译者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法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

参考文献:

法语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法语翻译;发展趋势;国际交流

法语的需求量已经在不断增多,由于交流的不断增多和文化的碰撞,现代法语的翻译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渐呈现,法语翻译的技巧也要走向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国内对于法语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成熟,许多关于法语的学习技巧和语法知识并不能被充分理解,而法语翻译作为其中比较复杂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更多时间的研究。笔者主要分析现代法语翻译的情况以及未来现代法语翻译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所述。

一、现代法语翻译概论

法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许多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其中在客观情况下都有相同之处,但是毕竟两国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及风俗习惯,使得在进行法语翻译的过程中会需要进行变化,有助于文字的理解。在现代法语翻译中,需要更加注意一些词语在翻译时候的引申意义,从而更加符合文章的语境以及地域特色。另外,现代法语的翻译提倡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用词。语言的发展是随着交流的不断加上和文化的相互影响而不断发展的,法语的翻译也是如此,越来越需要在进行法语翻译的时候更加灵活地运用词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对相同的文字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翻译者能够灵活考虑一些文化多元性的特点,灵活使用文字。现代法语翻译要求翻译者能够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并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清楚地表达其最准确的含义,这就需要翻译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修饰语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现代法语翻译发展趋势

(一)更加注重翻译技巧

在现代法语翻译中,最常使用的翻译技巧有分拆法和合并法。因为汉语和法语在有关句子成分等语法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汉语的句子比较短小,句子意思紧凑,但是法语一般都句子成分比较复杂,句子的成分中类似于定语、补语等成分很多,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一般会将法语句子进行拆分,这样能够有效取得更好的翻译结果。

例如,在翻译“Il se rencontrait en luiun persistant besoin

de jouer une partie avec les autres hommes,de leur gagnerlégalement leurs écus”的时候,besoin de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是引导后面补语的作用,但是在汉语中却不能使用一个简单句来进行表述,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对句子进行拆分,可以翻译成:他坚持要和别人勾心斗角下去,一定坚持要将钱使用合法的渠道夺回,这在他看来是一种需要。

(二)更加注重俗语化的运用

由于各国之间文化的发展,法语在使用俗语的频率在不断增多,这也就导致了现代法语的翻译要走向俗语化。在法语的使用传统中,一般粗俗类的词语使用在工人和农民等社会群体身上,而科学技术类的词语一般使用在有关科学技术的工作人员身上,俗语一般使用在一些行业组织和团体的专利上,这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但是现在由于时代的发展,法语的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有那么区别化的划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语言使用已经逐渐融合,再加上各个阶层成员之间来往频繁,所以俗语的时候已经逐渐普遍化。因此,现代法语翻译也在逐渐走向俗语化。

现代法语翻译中,俗语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已经不断被大众所接受。例如,Cpest chouette 现在可以翻译成这活真是太绝了。C’est le pied! 可以翻译成:“太牛了”!tu connais ce linge?可以翻译成:“你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吗”?总之,在现代法语翻译中吗,应该更加注重俗语化的发展趋势,更多地掌握一些俗语的翻译技巧。

(三)更加注重外来语的翻译

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很多计算机技术和一些流行性的语言已经被大众广泛地接受,人们在语言方面的使用也在趋向国际化。因此,现代法语翻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逐渐引入一些科技型的语言和外来语言,自然法语翻译也要随之发展。在科技型的语言中,类似于clonage(克隆)、laser(激光)、biotechnique(生物技术)等都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词语,在现代的法语翻译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因此法语翻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科技型语言的发展。

另外,外来语言也在法语的使用中不断增多,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英语的影响。英语和法语在拼读和单词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由于英语的不断发展,其渗入至法语中的词语持续增加,不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等领域都能啊发现,这就给法语词语的运用增添了活力,自然法语翻译也随之变化。例如ampex(磁带录像机)、dispatcher(调度员)、hardware(硬件)等,都是一些外来词,所以现代法语翻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外来词语的翻译。

三、结语

翻译的主要目都是传播不同的文化,翻译者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尽量理解原著的意义,并和原著产生共鸣。法语的翻译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地因为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发生着变化,这要求翻译者能够跟随者时代的发展和法语的语言习惯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以保证其翻译更加贴合法语的语言使用习惯。笔者简要分析了现代法语翻译的发展趋势,促进法语的翻译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春莹.浅议法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2] 詹婷.地方高校法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模式探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03).

法语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法语谚语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一、法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的范围来划分,文化又可分为:①物质文化,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即各种物质产品。②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规及相应的风俗习惯等,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来的。③精神文化,即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中法两国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在各自谚语中都带有语言、文化、社会、历史、宗教、传统等方面的烙印。

1.生活习惯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法语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说的是“吃饭时没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没有太阳。”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人们则是以米饭,馒头,白酒为主,所以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谚语。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饮食文化特点的谚语。

2.不同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法中两国各自的文化当中。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无绝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千百年来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佛教有关的谚语也很多,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维方式不同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和动物的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个民族都从动物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总结出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来阐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有时在描述同一现象时,法中谚语中却用到了不同的动物。法语谚语“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猫儿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达同样地意思,中国人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两种语言分别用猫、老虎和老鼠、猴子来代表强弱两种势力。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狸不吃自己周围的母鸡。)汉语则常用“兔子不吃窝边草”。

4.历史文化不同

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谚语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恺撒的当归凯撒,是上帝的当归上帝。)出自《圣经》新约部分,意思是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汉语中的“物归原主”表达了相同的意义。“物归原主”出自明代凌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二、法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对等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要么放弃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选择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等值。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选择。直译是从形式出发的翻译,因此又被称为“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意译是从意义出发的翻译,意译的方法追求的是拨开原文形式的阻挠和囚禁,将原作所蕴含的内容和神韵表达出来。

法语谚语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倾向于选用中文的谚语和成语,进行对应性的翻译。因为不管是法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谚语,其中的一些谚语都是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往往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丰收的年份。)可意译为“瑞雪兆丰年”。但是对于某些法语谚语,中文里虽然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文化内涵并不能完全对应,有时字面意义一致但内涵却相距甚远,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远离了眼睛,远离了心灵。)可意译为“人走茶凉”,而非“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对法语谚语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直译法。

(1)直译不加注法。

有些法语谚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从内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这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用尽量符合谚语形式的汉语对法语谚语进行翻译,试着正确表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译加注法。

当法语谚语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时,有时需要对整个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释,有时还要注明谚语的出处来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该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腊神话,比喻致命的弱点。)

2.意译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较法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找到一些无论在意义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墙上长了耳朵。)

隔墙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过之后就是好天气。)

雨过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铁应当在其热得时候。)

趁热打铁。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着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转换形象。

一些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或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这时转换原语句中的形象,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进行翻译。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面前打狗。)

杀鸡给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3)舍弃形象。

某些法语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性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又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这时原语中的词性、词义、结构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饿的时候,一切皆是面包。)

饥不择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谈到狼的时候,看见了狼的尾巴。)

说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猫就有刁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中法谚语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法语谚语翻译过程中,直译法注重原文的表面形式,意译法主要针对法中两个民族在伦理道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些共识一些共识性的东西。两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功能和各自的特点,不应该互为矛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翻译的目的。

三、结语

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法语谚语的汉译过程不能简单地做语言移植。既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应当充分认识中法两国文化交际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加深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化、句意、词义的特点,使原语与译文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缩短两种语言文化的距离,才可能跨过两国文化之间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董启汉,马骏.法语常用谚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许钧.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罗顺江,马彦华.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2004.

[4]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尹富林,阮玉惠.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法语翻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 法语专业 翻译实践

1.引言

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被大批介绍进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奈达(Eugine A.Nida)等各家译论陆续传入我国,西方译坛的百花齐放使我们眼前一亮,国内翻译理论研究快速跟进,理论著作、理论期刊、理论研讨从数量和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今天中国学术领域对于翻译的理论性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高校作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对翻译理论的重视在翻译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过多的翻译理论研究也给高校的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2.当前我国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法语专业学生的法语学习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极少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法语。

初级阶段的课时量都占有较大比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基础课程,例如在四川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法语课程第一学年为496课时,第二学年为576课时。[1]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基础法语课程,两个学年总课时高达630。[2]一般在四个学期,也就是两个学年,学完基础法语阶段的知识,学生在第四个学期末期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四级考试。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法汉、汉法翻译课程以及口译课程,在第八个学期初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八级考试。

就毕业生就业去向而言,去机关事业单位和考研留学的占少部分,在中企和外企中直接就业的占绝大部分。尽管不同院校毕业生在中企和外企的分布有所不同,总体上仍能看出国内法语人才的需求和法语人才在国内发展的广阔空间。

3.当前我国法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外语院校的法语专业课中普遍开设翻译课。因为多数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由于中西语言的巨大差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能在四年学习结束时基本达到“听说读写译”的要求,所以除了英语专业翻译课开设的早些,英语之外小语种的口笔译课一般设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所以必须承认,对于法语专业以及其他小语种来说,这个“译”的能力其实是建立在比较薄弱的外语水平之上的,因为翻译涵盖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识,较高的素养以及丰富的经验。以此分析,我们小语种的本科高年级甚至研究生阶段只不过是外语水平的提高阶段而已。学生客观的水平决定我们的翻译课程宜强调外语基础知识学习和一般的翻译方法传授,侧重翻译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而不应偏离实践翻译,去盲目追求理论研究。

不可否认,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翻译教师中真正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翻译教师严重匮乏。因此,翻译教学大都遵循“练习一批改一讲评”的传统模式,很少有对比阅读、译文赏析、译文比较、课堂讨论等其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国内的教材在例句的选择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主要侧重翻译技巧的总结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在本科基础翻译课上也鼓励学生思考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但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学生更倾向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科技文、时事翻译,特别在四年级下学期撰写毕业论文时,学生普遍乐于选择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法国国情等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翻译类,特别是翻译理论类论文题目的学生,少之又少,当然排除指导教师指定题目这种情况。

4.翻译教学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对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翻译界在宏观理论层面虽然尚无定论,但在翻译教学中理论的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无可否认。正如在《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南京大学的柯平老师所说的:“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对于翻译的原则形成健全的意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种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翻译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作为指导。”[3]然而,培养翻译原则的健全意识,并不意味着将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囿于某一家理论,也不一定要求逐一介绍海内译界各家之说,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文本中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教学经验也让我们认识到:本科阶段对理论内容只需简单介绍,可不必要求深入研究,因为与其宣讲一些语言学派、结构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女权主义学派等翻译理论观点倒不如具体操练一下《法汉翻译基础知识》之类书中的练习题对学生更有帮助。理论可以在实践翻译中偶尔提及,以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为目的;研究生阶段可以适当地安排理论性介绍课,但要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切身体会,有关理论知识问题由教师点状提出,不宜深入介绍,以便给学生留出更多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由他们自己建构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框架。另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介绍的深入浅出,紧密结合实际,多举译例,例中现理。

5.打破传统,思维开阔,多元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以技巧讲解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呈现某种翻译技巧,然后用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种技巧,或者首先呈现例子,然后从中概括总结出翻译技巧。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灌输,学生或许能够记住诸如“增益法”“正反、反正表达法”“重复法”等翻译技巧。然而,学生耗费大量的精力学习、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的这些技巧在翻译实践中派得上用场吗?只要稍微有过翻译经验的人对此都心知肚明,没有哪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技巧或者那种方法,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也是跨文化转换”[4]。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须理解语言。因为文化常常为某一语言群体所特有,而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常常是空缺或差异。对于初学者来讲,单纯的翻译技巧和理论的介绍,不能使其在翻译活动中得心应手,翻译实践以及文化等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可或缺。

当然,技巧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我们不应该把它的作用盲目夸大,不应该让技巧传授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在给学生呈现出整个语篇以后,应该以语言、文化对比为讲授重点,让学生熟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别所在,知己知彼,然后下笔。

翻译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给同一源语提供两种或以上的译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素材,提高学生目的语的表达能力。按照阐释学的观点,人类的理解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其本身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翻译主体还是翻译的原文,都是历史性的存在,都处于历史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历史性使得对象本文所拥有的诸多过去视域与主体的现在视域产生叠合,即“视域融合”。不同的翻译主体与本文视域的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每一种译文都是从各自的语境出发进入原文的视域,形成了不同于原作的变体,它们都是以原作意义为旨归,是翻译主体创造性叛逆的结果。坚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出不同译文,并结合翻译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诗学观念、意识形态予以分析,定能加深学生对译文的深刻理解,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

6.结语

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说:“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如果不突破封闭性观念局限,学科的发展研究势必深受束缚。因此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必须将翻译学视为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力求在这个新观念指导下,构筑翻译学的科学构架。”[5]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突破局限,针对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开阔思维,多元化教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及其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勇.中国西南、华中地区高校法语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0(1):120-126

[2]安庆师范大学法语专业培养计划

[3]柯平:《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教学研讨会大会会议论文集》,1997,第49 页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前言第XIII 页。

法语翻译范文第8篇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的范围来划分,文化又可分为:①物质文化,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即各种物质产品。②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规及相应的风俗习惯等,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来的。③精神文化,即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中法两国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在各自谚语中都带有语言、文化、社会、历史、宗教、传统等方面的烙印。

1.生活习惯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法语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说的是“吃饭时没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没有太阳。”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人们则是以米饭,馒头,白酒为主,所以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谚语。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饮食文化特点的谚语。

2.不同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法中两国各自的文化当中。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无绝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千百年来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佛教有关的谚语也很多,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维方式不同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和动物的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个民族都从动物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总结出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来阐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有时在描述同一现象时,法中谚语中却用到了不同的动物。法语谚语“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猫儿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达同样地意思,中国人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两种语言分别用猫、老虎和老鼠、猴子来代表强弱两种势力。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狸不吃自己周围的母鸡

。)汉语则常用“兔子不吃窝边草”。

4.历史文化不同

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谚语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恺撒的当归凯撒,是上帝的当归上帝。)出自《圣经》新约部分,意思是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汉语中的“物归原主”表达了相同的意义。“物归原主”出自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二、法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对等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要么放弃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选择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等值。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选择。直译是从形式出发的翻译,因此又被称为“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意译是从意义出发的翻译,意译的方法追求的是拨开原文形式的阻挠和囚禁,将原作所蕴含的内容和神韵表达出来。

法语谚语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倾向于选用中文的谚语和成语,进行对应性的翻译。因为不管是法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谚语,其中的一些谚语都是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往往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丰收的年份。)可意译为“瑞雪兆丰年”。但是对于某些法语谚语,中文里虽然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文化内涵并不能完全对应,有时字面意义一致但内涵却相距甚远,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远离了眼睛,远离了心灵。)可意译为“人走茶凉”,而非“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对法语谚语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直译法。

(1)直译不加注法。

有些法语谚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从内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这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用尽量符合谚语形式的汉语对法语谚语进行翻译,试着正确表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译加注法。

当法语谚语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时,有时需要对整个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释,有时还要注明谚语的出处来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该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腊神话,比喻致命的弱点。)

2.意译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较法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找到一些无论在意义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墙上长了耳朵。)

隔墙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过之后就是好天气。)

雨过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铁应当在其热得时候。)

趁热打铁。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着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转换形象。

一些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或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这时转换原语句中的形象,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进行翻译。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面前打狗。)

杀鸡给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3)舍弃形象。

某些法语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性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又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这时原语中的词性、词义、结构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饿的时候,一切皆是面包。)

饥不择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谈到狼的时候,看见了狼的尾巴。)

说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猫就有刁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中法谚语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法语谚语翻译过程中,直译法注重原文的表面形式,意译法主要针对法中两个民族在伦理道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些共识一些共识性的东西。两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功能和各自的特点,不应该互为矛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翻译的目的。

三、结语

法语翻译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图示理论;烹调文化;法语菜名翻译

1932年F.C.Bartlett著作《记忆: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指出,1781年由I.Kant提出的哲学概念图示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组合”。图示可被分为三大类: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中西菜式在形式图式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菜名修辞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

案例一:金盏玉盘龙Dragon de jade dans une coupe d'or

案例二:祝君如意Divers champignons frits

案例三:大丰收Céréales cuites à la vapeur

案例四:迷你海鲜盏Dés de fruits de mer dans une coupe

案例五:白雪公主烩豆腐Neige blanche avec tofu

法语背景的外国食客对中式菜名中繁复的修辞结构难以产生对等图示,翻译时不能直译、应提供语境信息,减少外国食客的认知努力。

案例一中“金盏玉盘龙”的主料是虾仁、菜心,做法是虾仁卷着一颗菜心一起炒,炒熟后用特殊盏裝呈。翻译时不能使用玉盘龙蜷曲在黄金杯盏中的比喻,应采用“介绍菜肴的烹饪方法和主料、辅料的公式”译为Crevettes décortiquées avec chou chinois frits dans une couple。

案例二“祝君如意”的主料是竹山菌、云耳、薏米,做法是混合炒熟。翻译时不能直接以为菌菇拼盘,应将富有中国特色的各类菌菇名称一一阐明,采用“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的主料(形状)+辅料的公式”为:Bactérie Chushan 、champignon blanc avec larme-de-job frits。

案例三中“大丰收”的主料是红薯、芋头、花生、玉米之类的五谷杂粮,做法是几种搭配并一起装盘蒸熟。翻译时不能译为其美好寓意-收成好、产量高,也应与结合中国川、湘、陇等地“炝香烹鱼”的传统技法的做法相区别,选用“介绍菜肴的烹饪方法和主料的公式”译为Patate douce, taro, arachide,

des céréales cuits à la vapeur。

案例四“迷你海鲜盏”属于闽南菜谱类的主料是墨鱼粒、虾仁、胡萝卜粒、西芹粒,做法是混合炒熟后用特殊盏装呈。应采用“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和主料、辅料的形状(口感)+主料+辅料的公式”详细译为Dés de seiche、crevettes décortiquées、dés de carotte、avec dés de céleri frits dans une couple。

案例五“白雪公主烩豆腐”的主料是蛋清、豆腐、少许瑶柱蓉,做法是混合炒熟。应选用“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主料和味汁的烹制方法+主料(形状)+味汁公式”译为Blanc 、tofou avec un peu sauce de pétoncle frits。

参考文献

[1]顾晓晶 《琼州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19卷第1期

[2]顾晓晶《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11卷第4期

[3]杨群艳《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张媛《四川烹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5]王丽华《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法语翻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母语语言系统;母语文化;外语学习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无刻不存在。在外语学习中,教授者及学习者往往都强调和努力排除母语的干扰因素。然而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的,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和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母语语言系统掌握的完善程度的影响

学习外语要先掌握其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我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学习。虽然二者来自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但是归根结底,各种语言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一创造性活动成果在本质上有其一致性。当我们熟练掌握母语语言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时,我们在交际中能清楚的意识到所说的话语法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得体等。再对外语语言系统进行学习时,要由此及彼,联系个人所具有的母语语言系统,在比较异同中,发现母语语言系统和外语语言系统的共性与个性,求同存异,理解区别,努力学习和掌握这些差异和不同。这样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会显著改善。例如:任何语言在正式场合的用语都要求规范严谨,而在非正式场合的用语要求较低。

二、母语社会文化掌握的深刻程度的影响

要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只掌握外语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显然不足,还需要掌握其社会文化知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经济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活动的同一性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在本质上有其共性。因此,当我们具有高度的母语文化素养时,我们能博古通今,知人论世,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进行批判继承。而在对外语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入分析其社会文化特点,透过各种现象发现其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对比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外语文化的独特性,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更具礼仪规范。例如:对比分析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思想。

三、母语文化的灵活运用程度的影响

无论母语还是外语,学习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死板地拘泥于固有模式,不善于变通,只能使跨文化交际陷入尴尬的境地,要学以致用,就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系统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随机应变,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需要转换的外语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主要含义,然后演绎推导出地道的外语说法。在母语文化和外Z文化两种思维模式、两种表达方式中自由变换,既能使跨文化交际流畅顺利地进行,又可以将外语文化变成真正的武器来强大自己。例如:如何用地道的法语表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综上所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可以使外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文化对比,需要以母语文化为参考;较高水平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外语学习者运用自己的母语知识学习外语完全是一种必然合理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在翻译课程的学习中,甚至是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凯,龚丽.母语文化正迁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以职教本科类学生为例[J].求知导刊,2016(8):13-15.

[2]郝美娟.加强母语文化知识学习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4-155.

[3]邱寅晨.汉法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4

[4]邵炜.汉法口译教程――教你从容地表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8.

[5]马彦华,罗顺江.法汉翻译新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2.

[6]梁艳君.母语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J].教育科学, 2010,26(3):44-46.

[7]敖登.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蒙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中面临的语言迁移问题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0):150-151.

[8]孙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韩语翻译范文 下一篇:英语词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