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5:33:35

法学专科论文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1篇

3、法律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立法、执法与司法范围内。参加毕业实践活动的学员应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实践。实践单位和形式自己选择。4、法律实践(社会实践)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书面材料为依据。字数不少于20__字。

5、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经审核合格后给予相应的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未交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者后成绩不合格者不计学分。

6、对法律实践书面材料考核的内容有:法律实践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书面考核材料的内容与文字表达。法律实践成绩评定办法:

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由指导教师凭此规定成绩。电大分校负责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的成绩审核。

注:法律专科要求撰写的是:社会调查;法律本科要求撰写的是:法律实践。

二、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

2.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时进行毕业实践环节。

3.毕业论文是实施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4.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者当前司法实践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毕业论文的形式应为学术论文,本科字数不少于6000字,专科不少于5000字。

6.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应在事实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

7.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凡是成绩在及格以上者,给予5学分。

(1)优秀: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论证严谨,有一定的独创性,科学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格式规范,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

(2)良好: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理论性,论证较为严谨,逻辑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答辩中问题回答正确。

(3)中等:观点明确,内容较为充实,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论证较为严谨,逻辑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较为清楚,语言流畅,格式较规范,答辩中问题回答基本正确。

(4)及格:观点明确材料较为具体充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结构较为完整,层次较为清楚,语言流畅,格式较为规范,答辩中问题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5)不及格:有下述情形之一者为不及格:观点不明确或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材料空泛或虚假,论证片面、紊乱、无逻辑性、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语言不流畅、文章体裁不符合规定,字数少于要求的字数,有剽窃、抄袭、由他人或者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答辩中不能回答问题或者表现出对自己论文的内容完全不熟悉。

注:本科的学生要求100的答辩,并且在答辩时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专科的学生不要求答辩,省校对学生的论文按30的比例随机抽取进行复查,如果有成绩不符者,要求对所有的论文重新进行审查。

三、相关的要求:

1、学生应该和指导教师及时联系,有任何的问题和指导教师联系。

2、学生最好每次给老师提供打印稿,论文要求有一稿、二稿、三稿(定稿)。论文和实践的定稿要求用A4的纸、宋体4号字打印出来。

3、班主任根据专业主任安排的时间,要求严格遵守时间,积极的和指导教师联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论文的撰写。如果有学生这次不愿做论文,学生应该及时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专业主任。如果学生已经知道做论文的相关要求和自己指导教师,而因为自己的原因没做论文,或者没有按时论文,导致自己必须重做论文时,学生应该自己承担补做论文的费用,即交纳论文补做费:260元,然后再安排补做论文。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2篇

一、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的基本情况

1985年开设法律专业, 1992年以后为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又陆续开展了经济法专业、劳动改造法专业、涉外经济法专业等专科学历教育。1995年开办法学专业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截至1999年先后培养了几十万法学论文联盟专科毕业生,为国家的学历补偿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6年起经教育部批准,法学专业开展了本科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每年培养了1500人,三年共计4500人。

开放教育1999年秋-2012年春累计本科招生585125人,毕业生388266人,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4022人,获得学位的学生比例约占毕业生数的3.61%,目前法学专业在校生190376人。

2012年春招生,专科30626人,本科20959人,行政执法方向281人,法学双语专科1277 人、本科285人,蒙汉双语50人。

开放教育1999年秋-2012年春累计本科招生585125人,毕业生388266人,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4022人,获得学位的学生比例约占毕业生数的3.61%,目前法学专业在校生190376人。

2012年春招生,专科30626人,本科20959人,行政执法方向281人,法学双语专科1277 人、本科285人,蒙汉双语50人。

二、对电大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调查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开放大学, 就应该有专业, 就应该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这对于一般大学来说有的专业已经办了几十年,课程是成熟的, 或者说他们的任务是对原有的专业、课题进行完善、改造和提高。对于电大来说, 这是一个新任务。如何使电大的教师成功地转型到开放大学上来,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电大教师自己能否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开出精品的专业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关键。这些对电大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我省电大从事开放教育以来开办的第一个本科专业,至今已经10年有余,总体来看,是适应我省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的,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法学为基础,主干课程为中国法制史、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国际私法、国际法、法律文书、商法、仲裁法、竞争法、证据学、劳动法、公司法、国家赔偿法、房地产法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件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8学分,由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法律实习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总结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近年来的教学效果,为开放大学设计出更好的课程体系,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我省的4个地市级电大的法学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下发了16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120份。

法学专业开设与课程设置调查表数据统计

(1)关于被调查对象的背景

在参与本次调查学员120人中,所有调查者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有23.6%的被调查者年龄在35-45岁,年龄在25-35岁占60.5%,还有13.1%的人在25岁以下,45岁以上的仅占2.65% 。本次被调查者的入学学历普遍为专科,占82.1%,本科学历的人分别为17.9%。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入学前为非法学专业,占69.6%。具备上网条件的占63%。对于学习方式78%的学员选择小组讨论学习。

(2)对于专业课设的必要性

所有学员,都认为有必要开设,理由是工作需要和法制社会的需要。

(3)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根据学习期间的收获,对相关课程的的评价

在回答“课程设置合理性?”这一问题时,91.5%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 回答“教学内容实用性?89.9%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10.1%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认为“难易程度合理性”的被调查者中,有81.2%的人认为合理,而12.8%的人认为 “比较合理”。

(4)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究竟应该掌握的知识

在回答“学习电大课程对自己的帮助”这一问题时,选择对“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多帮

转贴于论文联盟

助的人数最多,占了被调查者的9论文联盟6.3%。而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同样占了很高的比例。

通过对于上述调查结果的初步数据统计,以及对部分被调查者的实地访谈和交流,我们认为电大的法学专业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得到学员的认可,这些经验、优点,在开放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应当予以吸取和发扬。

三、探索开放大学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的目标要有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大法学专业从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办好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将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进一步明确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始终坚持按照“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法律技能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应用能力”的原则,合理定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一流的学习资源为基础,培养多层次的具有法治意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和相关人文知识,能在司法机关、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根据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设定,培养要求主要是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法治意识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以学分银行为基础,实行宽进严出多层次的学习体系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3篇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未来。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 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选题要求

(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

(2)、要紧密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

(3)、选题避免过大。

(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教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

(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

三、成绩评定办法与步骤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喻友信 图书馆学家 早期活动 学术成就

1 引言

中国图书馆史研究在图书馆学人研究方面尚有不少缺憾。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一些重量级图书馆学家,如戴镏龄、查修、喻友信(又写作:喻有信)等人所知甚少。我们不清楚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无法描绘出他们的职业生涯。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或者很早就离开图书馆界,或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远赴海外,跟中国大陆的图书馆同仁交流不畅。

以喻友信为例,他被列为中国图书馆四代学人的第二代“文华的一代”,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但目前所见,在当代正式出版的图书馆学研究著述中,似乎仅有汤旭岩的《图书馆法规研究综述(旧中国部分)》一文对喻友信略有提及:“喻友信,安徽芜湖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毕业,1937年前后任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主任。”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图书馆学界对喻友信的生卒详情、求学经历、工作履历与著译成果等知之不详。这显然跟喻友信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地位不相符。因此,我们有必要搜寻各种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具体地考察喻友信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喻友信。

2 喻友信的姓名与籍贯

2.1 喻友信的中英文姓名

要查考一个人的生平活动,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人的姓名、字、号等等。要考察喻友信其人其事,我们当然也要先了查清他是否有字、号、英文姓名等。

我们找到了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于1936年编印的一本小册子《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一览》。这本小册子的文字系竖排,其中的“办公厅职员表(以到校先后为序)”部分共列有四个人,第三个便是“喻友信”。“喻友信”下方与“别号”对应之处则印着“鸿先”二字。这样看来,喻友信有一个别号叫“鸿先”。

不过,我们在民国时期杨家骆编撰的《图书年鉴》一书中却找到了另一种说法。该书分为若干篇,各篇均重新排列页码,即仍从第1页开始算起。其中,第三编为“全国图书馆概况”,介绍了当时中国各类图书馆的相关情况,其中便提到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为喻友信,并如是介绍:“管理员喻友信,字鸿先……”。据此,“鸿先”似乎却是喻友信的字而不是别号。但不管怎么说,喻友信又称喻鸿先,这一点确凿无疑。

在1934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发行过喻友信的一本图书馆学译著《图书馆使用法的指导》,列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丛书”(Boone Li-brary School Series)。该书附有英文版权页,其中印有如下字样:“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v CharlesY.S.Yu”。由此可以知道,喻友信的英文姓名为“Charles Y.S.Yu”。同时,由喻友信为该书所写的《译者序》也可以知道,他的妻子名为刘凤英,可惜我们不知其生平详情。

2.2 喻友信的籍贯与出生年

查清了喻友信的中英文姓名与字号,我们需要考察一下他的籍贯与出生情况。关于喻友信的籍贯,学界均认为是安徽芜湖,这点毋庸置疑。不过,我们在民国时期杨家骆编撰的《图书年鉴》中找到了更多线索。该书提到:“管理员喻友信,字鸿先,安徽人,永久通讯处为芜湖枣树园九号,年二十五……”。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信息。

首先,喻友信的永久通讯处为芜湖“枣树园九号”,这应当就是喻家老宅所在地,因此喻友信的籍贯肯定就是安徽芜湖枣树园九号。

其次,杨家骆的这本《图书年鉴》最早在1933年1月初版,列为“中国图书大辞典百种之第六十七种”,到1935年3月便印至第五版。既然该书称喻友信“年二十五”,而中国人计算年龄一般使用虚岁,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知喻友信应当是出生在1909年(1933-25十1=1909),但尚无法查知其具体出生日期。

由上可知,喻友信应当是于1909年出生在安徽芜湖枣树园九号。

3 喻友信的求学生涯

3.1 喻友信在文华图专

杨家骆的《图书年鉴》中提到喻友信乃是“武昌文华图科毕业”[4],但《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一览》则称喻友信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卒业”。那么,喻友信是在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还是在独立办学的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简称“文华图专”)就读?他何时入学又何时毕业?我们没有找到直接的文字说明。

我们在喻友信为其译著《图书馆使用法的指导》撰写的《译者序》中发现了线索。该序写道:“在三年前的时光,我在文华图书科读书,学校有种文华图书科季刊。我因刚进校未久,对于图书馆学仍是个门外汉,不懂得什么?……”这篇序文写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即1933年12月19日。由此可以推知,喻友信乃是在1930年秋考入“文华图书科”。

喻友信的“文华图书科”一说值得商榷。因为“文华图书科”则仅存在于1925年至1929年,附属于武昌华中大学,在此之前的1920-1925年间则是称为“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而从1929年8月起则正式定名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因此,喻友信实际上应当是在1930年秋考入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就读。

不过,喻友信并非文华图专图书馆学本科学生,而是图书讲习班的进修生。这点在1931年8月出版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7卷第1期刊载的《会员消息》中有所体现:“喻友信(鸿先)已在文华班卒业。服务于上海东吴大学法科学院图书馆。”由于“文华图专1930到1938年间办理了4期时间1年的讲习班。”因此我们可以推知,喻友信在1931年秋就已经从文华图专图书讲习班结业。

3.2 喻友信在哥伦比亚大学

学界通常认为喻友信后来曾留学美国,却无人具体指出他就读的大学与专业。不过,我们在金云铭撰写的回忆录《书城60载忆旧录》中找到了相关线索。

金云铭(1904-1987)又名金文名,别号宁斋,是福建福州人,曾任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主任、福州大学图书馆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长等职,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金云铭在《书城60载忆旧录》提到,他在1948年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攻读图书馆硕士学位,“同班的中国留学生读图书馆学的有东吴大学的喻友信和金陵大学的胡绍新,其余是修读历史和哲学的。”。既然喻友信跟金云铭是同班同学,均是攻读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因此喻友信肯定也是在1948年进入哥伦比亚

大学图书馆学院就读。

据金云铭介绍,他当时仅需“一年十八学分,分三学期读完(在美国连暑期也算一学期)”,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完成硕士论文《纽约城大学图书馆报告》并通过答辩。由于金云铭毕业之后才于1949年9月获知福州解放的消息,因此我们可以推知,他与喻友信应当都是在1949年夏毕业,并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

4 喻友信与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喻友信从文华图专毕业,到位于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一般称为“东吴大学法学院”)工作。这一点可以从喻友信发表的《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概况》一文中获得佐证,因为该文发表在1932年12月出版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4卷第3、4期合刊上。假若喻友信没有在离开文华图专之后前往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任职,他如何可能写出这篇文章?

1915年9月,原本设在苏州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在上海分设法科(后发展为法学院),而图书馆也几乎同时成立。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隶属于教务长,设有图书管理员一名,掌管全馆事务,实际上就相当于图书馆馆长。同时,该馆还设有图书委员会,除教务长与图书馆管理员为当然委员之外,还聘请校内教授或校外名流充任委员。

据1933年初版的《图书年鉴》,“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内设管理员一人,助理二人……管理员喻友信……”。1936年刊印的《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一览》也指出,喻友信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担任的职务为“图书馆管理员”。由此可见,喻友信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担任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管理员,负责该馆日常事务,实际上就相当于图书馆馆长。

喻友信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任职期间,努力跟外国法学杂志进行交换来提高该馆馆藏刊物的数量与质量,以便为东吴大学法学院师生的教学与研究活动提供便利。可惜这种交流不够稳定,换来的刊物不全。他还努力搜集民国以前各朝各代的法典律书,以备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之用。在喻友信的努力之下,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其外文法学书籍,在全上海都算得上是最为丰富,为全校师生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

在工作实践中,喻友信深感欧美各种分类法均不适合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这一专门法学图书馆使用,于是决定按照馆内藏书的实际情况,以杜威十进法为蓝本,另行编订一种仿杜威法学分类法,并时加修订。

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工作期间,喻友信还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协会的相关活动。1936年7月20-24日,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在青岛山东大学礼堂举行。1936年7月20日《青岛时报》上刊载了一份《中华图书馆协会出席年会会员名单》,其中上海与会者中便有“喻友信”之名。在这次年会上,喻友信提议选举一个执行年会议案委员会以便实现年会议案,并与其他四人不约而同地提案呈请教育部明令中等以上学校增设图书馆学课程。

大约到1948年秋,喻友信前往美国留学,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攻读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到1949年夏毕业。据说喻友信还兼修法学专业,可见他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的工作经历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至于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的活动,我们没能找到更多文献资料,无法加以阐述。喻友信可能就此离开了中国图书馆界,而这也正是此前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者对他了解极少的重要原因。

5 喻友信的图书馆学成就

喻友信不仅长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著译主要涉及图书馆管理与利用研究,国外分类法评介,以及编撰法学论文索引与研究图书馆立法问题等三大领域。以下分类介绍。

5.1 图书馆管理与利用研究

在文华图专就读期间,喻友信就开始发表与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相关的著译。据喻友信自己所言,他刚考入文华图专时,就想在《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上发表著述,但因刚刚入门,自己写不出什么文章,只能找点英文书籍来翻译。于是,喻友信在图书馆里找到了美国图书馆学家哈勤斯(Marga-ret Hutchins)、江生(Alice Sarah Johnson)与威廉斯(Margaret Stuart Williams)合著的Guide to the Use 0{Libraries; a Manual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一书,先将序言与第一章译成中文,以《图书馆使用法的指导》为题发表在1930年12月出版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2卷第3、4期合刊上。后来,他觉得有必要将该书全部译成中文,以便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利用方法,并于1931年将其翻译完毕,其中一部分又续载于1931年6月出版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3卷第2期上。

后来,经过徐家麟的校对与修改,这本《图书馆使用法的指导》终于由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于1934年刊印,并列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丛书”。全书除了原书的绪言与二十九章正文外,还附有喻友信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在上海东吴法学院图书馆撰写的《译者序》。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图书的分类、书籍的排列、卡片的制作与利用等等,对于读者十分有益。

1932年秋,喻友信前往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他很快就撰写了《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概况》一文,发表在1932年12月出版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4卷第3、4期合刊上。喻友信在文中分沿革、组织、经费、设备、管理、藏书、分类与目录等八个部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的相关情况,并附上该馆制定的《图书借阅规则》,对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管理者来说颇有借鉴意义。

大约在1934年,文华图专校长沈祖荣组织徐家麟、喻友信、章新民、吕绍虞、徐家璧、严文郁、邢云林、耿靖民、钱亚新、戴镏龄、吴立邦、李钟履、李继先、毛坤等14人合作翻译原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鲍士伟(Arthur E.Bostwick)编纂的Popular Librar-ies of the World一书。喻友信翻译了其中的《保加利亚》与《坎拿大》两篇。《保加利亚》为保加利亚教育部图书馆专家丹契夫斯基(Margaret S.Demchev-sky)所撰,而《坎拿大》为俄塔华迦勒基公立图书馆(Carnegie Public Library,Ottawa)主任希克斯(w.J.Sykes)所著,但其最后一段实为章新民所译。喻友信的这两篇译文先是发表在1934年6月出版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6卷第2期上,其后《世界民众图书馆概况》全书由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于同年刊印,列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丛书”。

在1934年6月出版的《学风》第4卷第5期上,喻友信发表了他翻译的《图书馆起源小史》一文。

这是一篇仅两页长的短文,是喻友信于“二十三年四月十二日”即1934年4月12日在他工作的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翻译的,原文题名为A Note ontheOrigin of theLibrary,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Library of University College,London)工作人员约翰・L・桑顿(John L.Thornton)所撰,发表在《威尔逊通报》第8卷第4期上(Wilson Bulletin,V01.8,No.4)。

在1934年9月11日出版的《学风》第4卷第7期上,喻友信发表了《省立图书馆应负之使命》一文。喻友信在“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九日”即1934年5月9日撰写了这篇文章,“以志毋忘国耻纪念”。喻友信在文中提出了省立图书馆的三大使命,即推广全省各县县立图书馆、扶助全省各级学校成立图书馆与提倡全省各机关各会社设立图书馆,并比较详细地说明要完成这三大使命所需要注意的各个问题。

在1934年10月出版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0卷第2期上,喻友信发表了《图书馆员应有之真精神》一文,探讨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精神风貌。这对于今天的中国图书馆来说,依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在1935年4月1日出版的《学风》第5卷第3期上,喻友信发表了他于“民国廿三年六月十七日”即1934年6月17日翻译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规程》一文。该文译自美国Thompson与West两家书店合编的《美国法典诠注》(United States Code An-notated)一书。此书于1927年出版,共分为61册,而喻友信此次仅译其中的第五章。喻友信认为,翻译该文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组织大纲,对政府与热心图书馆事业之人亦有所帮助。

在1935年12月出版的《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第2、3期合刊上,喻友信发表了《图书馆中一个实际的问题》一文。该文主要讨论图书馆开架或闭架的问题。喻友信通过分析读者前往图书馆的不同心理与目的,指出图书馆开架的实际效果比闭架更大、更好。

1937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印行了喻友信所著《实用图书馆学》一书,列入“现代图书馆丛书”。该书内分图书馆通论、图书馆学论与图书馆杂论3编,并附有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30年5月9日公布的《图书馆规程》等。

5.2 分类法研究

早在1934年8月出版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0卷第1期上,喻友信就发表了《论图书分类法标记》一文。

从1934年12月开始,喻友信开始选译美国图书馆学家布利斯(H.E.Bliss)所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in Libraries)的部分章节。在“民国廿三年十二月廿日”即1934年12月20日,喻友信首先翻译了该书第10章Decimal Classification,题名为《评杜威分类法》,发表在1935年2月1日出版的《学风》第5卷第1期。在“民国廿四年四月十八日”即1935年4月18日,喻友信又选译了该书第11章,题名为《评克特氏展开分类法》,发表在1935年9月1日出版的《学风》第5卷第7期上。随后,在“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一日”即1935年6月1日,喻友信又翻译了该书第12章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题名为《评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发表在1936年2月1日出版的《学风》第6卷第1期上。

1935年6月出版的《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第2卷第1期上,喻友信发表了他于“一九三四年,四月卅日”即1934年4月30日翻译的《麦尔斐杜威小传》一文。此文原为杜威分类法的编辑Porkas Fel-lows所写,刊载于1932年3月出版的《威尔逊通报》第6卷第7期(Wilson Bulletin,Vol.6,No.7)上。全文分“早年时代”、“首创图书馆学校”、“和平湖俱乐部”、“十五年前之回顾”、“杜氏人格及其影响”五部分简要介绍了美国著名分类学家杜威的生平活动与留下的历史影响。

5.3 法学论文索引与图书馆立法

由于长期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工作,喻友信自然而然地走出了一条将所学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法学相结合的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道路。在1935、1936两年,喻友信一直在编撰一份《法学论文索引》,分六部分连载在《现代司法》杂志的第1卷第9、11、12期与第2卷第1、2、3期上。在1936年6月出版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1卷第6期上,喻友信发表了《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近年来馆藏实况》一文,介绍了该馆收藏的法学书刊。

到了1940年,喻友信编撰了一份《比较宪法论文索引》,发表在《法学杂志》第11卷第2期上,按国度列举了在中国刊物上发表的美国、苏俄、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宪法的研究论文。同期,喻友信还发表了《各国鸟瞰》一文,介绍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瑞士、瑞典、土耳其、比利时、日本与泰国等13个国家的情况。

在1941年,喻友信又编撰了一份《宪法论文索引》,发表在同年1月出版的《法学杂志》第11卷第3期上,分为通论、五权宪法、论、人民权利义务、国民大会、中央政府、联邦制、国会与议院、总统、行政与外交、立法、司法、监察、省县、地方、国民经济、教育、土地政策、颁布问题、宪法杂评等21类,列举了中国刊物上发表的中国宪法研究论文。

编撰法学论文索引之余,喻友信还研究图书馆立法问题。在1937年出版的《法学杂志》第10卷第2期上,喻友信发表了他翻译的《日本图书馆法规》一文。在1939年出版的《法学杂志》第11卷第1期上,喻友信发表了所撰《战时图书馆立法》一文,讨论如何在战争年代充分利用图书馆保存国家文化。在1938年1月出版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3卷第3期上,喻友信发表了《我国图书馆应有之法规》一文,讨论中国的图书馆立法问题。在1939年11月出版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4卷第2、3期合刊上,喻友信发表了《利用图书馆作广告在法律上之检讨》一文,从法律的角度考察利用图书馆作广告的问题。

除以上三类之外,在1948年出版的《基督教丛刊》第14卷第21期上,喻友信发表了他于“三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即1947年12月16日撰写完毕的书评《评桂中枢氏的(桂氏字汇>与“方位检字法”》。《桂氏字汇》(Kwei’s Key to Chinese Characters)是桂中枢(Kwei Chungshu)创编的一本工具书,由上海青年书局在1947年出版。该书搜集汉字均按编者自创的“汉字列法”编排,每字后注汉字读音,有释义。正文前有方位检字法、方位目录法、汉字编列法、汉字拼音法、电码增编法、部首分类法等介绍文字。喻友信认为该书提供的“方位检字法”简易可行,有助于促进教育普及,因此加以评介推荐。这大概是喻友信在中国刊物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因为我们没能找到比这更晚发表或出版的喻友信著译,而喻友信又在1948年秋赴美留学,从此销声匿迹,音讯全无。

6 结语

自从喻友信于1948年秋前往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攻读图书馆学硕士学位以后,他的行迹便不为人们所知。他彻底脱离了中国图书馆界的视线,我们无法查考他在硕士毕业之后是否返回中国,还是就此呆在美国或前往其他地方?他从事什么工作,取得何种成就?他何时退休,何时逝世?这些问题都成了我们至今都无法解开的谜团,只能有待后续考察。

不过,我们毕竟已经弄清了喻友信的字号与英文姓名,介绍了他在文华图专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的求学经历,考察了他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长达16年的工作经历,并且分类介绍了他在图书馆管理与利用研究,国外分类法评介,以及法学论文索引编撰与图书馆立法研究三大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填补了学界对喻友信的研究空白,使得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喻友信在1949年之前的生平活动与著译成就,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喻友信在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史与图书馆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尽管它还有所缺憾,但我们的考察显然是有意义的。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部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卢锋,吴伟敏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1,(7)21-24.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专科 法学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从理论角度分析,党和国家奉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社会需要大量的法律专业人才,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该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过3~4年的系统教育后应该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完全可以胜任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事业单位的法律实务等工作。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文科专业尤其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6月的大学生就业白皮书显示,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8.83%,排名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哲学类,与排名首位的工学类毕业生95.84%的就业率差距比较大;专科层次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更是如此,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法学人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要求毕业生就业求职时要面临众多选拔考试、公平竞争,这无疑是在考量众多竞争者的能力,优胜劣汰,唯有成绩优异且能力卓越者方能胜出。专科层次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因学历受限无法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求职时处于劣势,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以培养具有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科层次法学教育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和本科教育有所区别,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当前的专科法学教育在上述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完善。

一、着手于教材建设,改变教材老化的现状

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教材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高校选用的教材大多是好几年前编写的,每次修订时只是内容的简单补充。其实,法律的每次修订并不仅仅是条文的简单变动,它代表着立法理念、指导思想的发展,是对社会现实变化的反映。以经济类法律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法的重心也随之调整,企业法、贸易法、金融法都曾经是经济类法律的热点。如今,随着公司的上市融资、并购的普及、金融衍生工具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都成为经济法新的焦点。而传统的票据制度因为交易电子化的盛行而式微,在经济法框架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为适应这种变化,经济法教材中的内容也应该相应更新。具体到专科层次的法学教材问题更突出,目前的情况是,教材老化且没有特色,直接影响了授课效果。

为解决上述教材问题,促进教学内容新颖化、与时俱进,就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促使教材及时更新,加强教材中讲解法律运用技巧的比重,促使产生更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法律案例教程。关于教材的编写,目前统编和自编的专科法学教材虽数量不少,但既能够反映社会实践中的法律应用现状又适合专科教学的教材却寥寥无几。因此,不妨尝试让司法实践部门参与教材的编写,跟专科院校法学专业教师合作,编写出适合专科层次法律专业教学的教材,除传统的基本理论解说外,还应强调判例研究的说理作用以及重大实务问题在法律运用的示范功能。

二、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专科层次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方面。公共基础课以传统的大学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为主;专业课方面,法学概念、法律原则、法律条文等理论知识比重较大,但专科教育只有三年,每门课程课时有限,讲解法律理论知识占去一大半,没有时间补充具体案例分析,最终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法学课程设置应当包括人文素质、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专业技能三部分。现在国际教育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学生要从“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也就是说,过去以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的模式必须让位于以道德熏陶为主的人文教育与科技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具体到法学专业来说,应进行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提高法律人才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一个有较高的维护公民权利意识的执法者,并能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捍卫公民权利,是法学教育的高层次目标。法学专业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合理构建其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重点强调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民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文书学,夯实学生法律专业知识功底。对于这些课程我们不仅仅要讲解基本知识,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解、运用专业知识。另外,应利用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通过选修、第二专业等方式学习经济类、贸易类、会计类基础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开展法律专业素养的教育,要从目前偏重讲解法律理论知识转向着重现代法律观、法律思维方法、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法律技能的训练。借鉴国际上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见长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模拟演练,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开设实践性、技术性都比较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商务法律应用、律师诉讼技巧、非诉处理谈判技能等,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搭建桥梁。

三、加强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当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实务部门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得在两三年以后才能适应审理案件、处理案件、各种法律实务的工作。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专科层次的法学教育,和本科层次的法学教育差别不大,注重课堂单向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与学相脱节,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解析,较少关注学生司法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强调学生法律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培养。总而言之,目前的专科层次法学教育没能体现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特点,也忽视了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已有的一些实践性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性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创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1.运用多媒体授课法。高校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授课,有条件的学校更应开设网络课堂。同时在教学中还应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生动的案例。以婚姻家庭法为例,用生动的、真实的视频案例解释结婚的条件、夫妻财产制、离婚纠纷的解决,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紧密结合所讲的理论知识,使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使用案例的预期效果。如果案例与知识点没有必要的联系,案例的使用就毫无意义。因此,案例的选择应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保持一致,便于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法传递的信息量大,以诉讼法为例,可以随时调用法庭审判实况、判决主旨、众多的法律条文,增强授课效果。

2.运用案例模拟加文书写作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避免学生被动地学习。“法律文书学”的授课比较能体现这一点。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社会热点或者自己承办过的较为典型的案件让学生模拟审判实景,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承担部分职能,在演练过程中认定法律事实、理解与应用法律,然后相应地写出各种类型的法律文书。针对每一篇法律文书,上课时先由学生互相评改,并提出自己的修改理由,最后由教师点评,说明这样写的原因、撰写时应注意的事项。这样,学生如同亲自承办具体的案件,学到了法律文书写作时要掌握的知识点、应注意的写作技巧,并锻炼了实际办案的业务能力。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比例。有很多专科层次法学专业教师的学历仅仅是本科,水平有限,对法学研究深度不够,无法实现“名师出高徒”的预期目标。同时,一些法学专业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理论研究上,忽视了法律在司法层面上的应用,自身接触到的司法实践活动也不多,空有理论素养,但不具备法律应用能力。教师没有经过法律实践的锻炼,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就会僵化,做不到深入浅出,生动授课,也不能有针对性地把枯燥的法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因此,应该在教师的工作内容中增设从事具体的律师事务一项,将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律师事务的时间固定下来,形成制度。

四、结合法学各科课程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法学14门核心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也就是把期末进行的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最主要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单一。闭卷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强调基本理论,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反映社会需求。同时, 法学专业作为一门以现实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以法学理论为支撑、沿用法律逻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一次闭卷笔试无法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其笔试成绩根本不能真实和全面地反映学生素质。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案例评析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的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1]法学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毕业论文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要求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学者曾经戏称本科毕业论文达到了“人神共怒”的地步。[2]

一、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急剧下降,抄袭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各高校法学专业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滑坡呢?

第一个原因是重视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都欠缺认识。毕业论文通常被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而在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找工作,准备各类考试的黄金时期。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将毕业论文排在了次要地位。因为没有时间,学生就想方设法到网络上,找一篇或者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进行复制粘贴,往往是一两个晚上就写完了本科毕业论文。这就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降,抄袭现象严重。而我们的教师和学校对待抄袭的态度是似是而非的,这就更导致了抄袭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第二个原因,部分论文选题不尽合理。确定论文的选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教师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可以避免选题大而空,不切实际的弊端,但往往教师命题与学生的研究兴趣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种选题模式是学生自己命题,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契合学生的研究兴趣,但弊端在于学生命题往往大而空,缺乏一定的实践结合性。

第三个原因,学生的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满足于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这样就足以应付大学的应试教育。这样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没有分析知识的能力,又何来创新能力呢?

第四,毕业设计的形式单一。毕业论文作为其唯一的形式,存在诸多弊端。有些学生由于科研能力的不足或者对选题不感兴趣,导致其完成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泛,观点陈旧,只是他人观点的拼凑而已。

二、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

正是因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很多学者提出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环节的建议,但对此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诚然,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抹杀其存在的意义。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在于:

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会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一旦具备这样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上遇到问题就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我们的法学专业本科教育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查找法学文献的能力。撰写毕业论文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要查找法学文献,收集资料,在综合分析各个学者的观点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如何查找法学文献在论文写作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学生具备了查找文献的能力之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要撰写一篇法学学术论文也就知道从何下手了。

综上,毕业论文的意义与作用,并不仅仅及于论文撰写阶段。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所带来的收益是将惠及他们一生的。

三、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模式选择与实施

既然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可取代,但又存在很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在毕业设计的模式上进行相应地变革。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像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将案例分析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另一种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

所以,笔者建议将学术论文和案例评析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两种选择模式。

(一)案例评析。要求学生根据真实案件的卷宗,撰写一份案例评析报告。具体操作如下:

1.案例来源: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通常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基于这样的时间按安排,可以倡导、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征得实习单位领导的同意下,复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介于有些学生的实习单位可能接触不到案件,也可以由教师在自己所办的案件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案件,提供完整卷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争议性,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

2.撰写内容:学生必须根据案件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写出一份完整的案例评析报告,报告的内容具体可以包括:案情简介,双方的争议焦点包括证据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自己的认定观点。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基于出现的问题,其改进建议如下:

1.在论文选题方面:为了克服在教师命题和学生命题所存在的弊端,可以结合专业导师制来确定论文选题。[4]导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与督促。学生的毕业论文也由其进行指导。在选题环节,导师应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确定适合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在确定研究方向上,可以参考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

2.在论文撰写方面:要避免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最主要的应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导师应每周通过见面、电话或电邮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了解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并对其在撰写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导师根据与学生的沟通情况,对其学习态度,论文撰写进行打分,并将分数列为毕业论文成绩。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应适应培养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打破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毕业设计唯一模式的僵局,将案例评析作为法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之一,丰富毕业设计形式,以期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综合水平。

(本文为辽宁科技大学校级教改立项“优化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子项目“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洁.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究竟什么才是“人神共怒”论文之原罪.中国台州网,.

[3]西南财经法学院:再写假大空学究论文小心毕不了业..

[4]袁岳霞.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前伸性”问题的思考和对策.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0(10).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8篇

远程开放教育法学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逐年下滑这一不争的事实,直接影响着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声誉与质量标准。这种困扰深深值得基层一线教学工作实践者去思考。以我校为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现状如下。

(一)现状

1.学生思想重视不够,意识不强。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从网上下载一篇即可,或是认为到时拼凑抄抄即可,论文指导期间不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

2.学生交稿的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网上下载、拼凑现象严重,有的连网页格式都未更改,指导教师提出重写或修改意见后仍不能改变此种状况。

3.少数指导教师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指导学生马虎潦草,也不主动与学生联系,放之任之。

4.少数辅导员重视不够,督促学生写作不力,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论文的写作进度,而事实上,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必须有辅导员鼎力协助督促才能完成。

(二)原因

1.学生本科阶段各门课程学习的到课率不高,专业素养未能形成

2.学生专科为非法学专业,专升本后,法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补修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践中也无法落到实处(因学生本科的课程到课率都很低,补修的课程就更不能保证了),这样使得法学专业本科学生整体基础薄弱;再加之原专科阶段的学生来自各类院校各个专业,其写作基本功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差距或欠缺,故造成论文写作的困难。

3.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工作阅历尚浅,对写论文存在畏难情绪,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论文指导讲座或是指导教师进行的辅导,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敷衍心态,甚至到写作时仍一头雾水,无法真正掌握论文指导的相关知识要领,继而产生“网上下载”行为,交稿了事。

(三)问题

1.论文选题

(1)选题不当。不少学生选题角度缺乏学术性,即不是从立法、司法等角度写作论文。选题亦或流于管理学、社会学、工作总结等方面。

(2)选题陈旧。

(3)选题范围太大,雷同。

2.论文结构这主要体现在结构松散、拼凑,成为教科书的体例、翻版。拼凑的论文没有主题,三、四篇文章杂糅,甚至网上原文下载,指导教师无法指导,答辩教师也无法答辩。

3.参考文献与论文注释分辨不清。运用极不准确,一些学生对专业资料辨识能力差,资料已过时、陈旧,仍作为参考文献列在论文中,还将没有阅读过的外文资料列在参考文献。

4.论文体裁。论文写作沦为工作总结,全文通俗白话,缺乏专业性。

5.抄袭情况。

(1)把别人论文改头换面,抄袭两至三篇文章,进行简单拼凑,结构稍作调整。

(2)照抄教科书内容。将教科书内容直接作为自己的论文内容及观点,论文全篇无自己的观点与思路。

6.论文答辩问题

(1)论文从表面看写作水平很高,但答辩时什么都答不出来。

(2)论文答辩不能按集中实践环节要求的程序进行,答辩走过场等。

(3)针对论文抄袭的同学,指导、答辩教师虽然给了补救修改的余地,但其不珍惜修改的机会,能糊则糊。以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法学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功能,这实际上已沦为一种形式。因此,这已与国家开放大学教学标准设立、质量提升背道而驰,如何解决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电大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无不是每位电大人的智慧结晶,因而解决这样的难题,得靠我们基层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实践结累。故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二、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写作实施的对策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每位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摸爬滚打的一线教师不懈的努力,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超强的细心加耐心,才能做好论文指导工作。由此,笔者对多年指导集中实践环节落实工作做了一些总结。

(一)做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

1.指导学生认真选题首先,指导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选题,讲明选题要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素质、写作能力、写作兴趣、写作方向等,有的放矢。第二,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论题,并给以恰当的建议。因为学生毕竟初次写作,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充分的耐心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第三,指导教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职业、兴趣、平时到课、思考写作能力等方面要综合考量,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业务专长。这对学生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大有益处。

2.指导学生安排论文结构

(1)拟定提纲(目录),这是论文写作结构的第一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结合多年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论文指导的情况,特别是现阶段学生普遍专业写作功底较弱的情况下,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安排好论文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杜绝论文抄袭的一个最有效的捷径。

(2)拟定提纲(目录)的好处是将大论点即大段段旨、中论点即段旨、小论点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用法律专业用语确定下来,便于文章不跑题,此外也能理清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亦能紧扣题意,还能减少网上抄袭之嫌。故笔者在论文指导时,十分注重论文提纲(目录)的指导,经过多年的实践,效果显著。

3.指导学生分清参考文献与脚注的运用。这既可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学风,也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习惯,最终形成学生论文写作的优良素养。

(二)毕业论文写作时应遵循的原则作

为开放教育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向学生交待清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论文写作符合最基本的要求,即能让人看懂。进而要求论文写作下笔时想的清、说的明、说的透,最终达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这个基本原则就是:

1.理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2.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3.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4.语言准确、表达简明。对于法学专业初学论文写作的学生,在标题的拟定方面一定要严格规范化,作为指导教师,不妨试水,做一做示范。笔者曾经试水,就此才能对学生提出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二要简练,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窠臼,虽说不能引人入胜,但足可让学生对自己拟定的标题感兴趣,继而激起其往下写作的欲望。

(三)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下笔策略

指导教师应把指导重点放在论文的“内容摘要”和“目录”两部分的指导上,反复强调写作目录和内容摘要的目的、方法、要点。以解学生论文写作无从下手、抄袭的困境。这样在正文部分的写作才能言之有物,自成一体。

(四)强调毕业论文的定稿要求

1.论文质量第一,是指内容上要严禁抄袭与拼凑。作为指导教师针对抄袭、拼凑的论文,一定要给学生指出来,让其意识到危害性。

2.论文的写作形式也不能马虎,指导教师要把好论文写作格式关,即格式上要符合定稿要求,这是学生最起码要做到的。

3.每次交稿时间节点需学生认真遵守,不能突破底线。

三、总结

总之,目前法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存在发展不均衡、集中实践教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等诸多问题,反思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制度支持不够等多方面。笔者认为现阶段正值国家开放大学兴起时,应尽快制订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应教学标准,面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特点,建立立体、多面的集中实践教学互动体系,借鉴国内外经验,开辟多种实践型课程,以建立相关制度给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落实以支撑。此外,严把毕业论文这一关,关键是要保证学生论文自己思、自己写,不弄虚作假。对于基层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培养的法学本科生来说,不一定要提出新的观点或问题(能提出新的观点或问题更好),但必须要考察其论文内容是否真实、客观、专业。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法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对学生、指导教师的合理评价机制,亦即建议规定凡在集中实践环节弄虚作假的学生不能申请毕业论文的写作,针对不合格的指导教师一律实行淘汰制,这样让学生、指导教师在每一实践环节严格的“重压”之下才能出质量。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9篇

对法学实践教学无专门的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的建设需要大量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有兴趣和有经验的教师、司法部门的配合等,与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相比,这些资源的取得更为困难,也昂贵得多[2]。法学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学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从事法学实践教学的教师本身拥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与实务活动相关联的实体和程序问题,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起导师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远程教育的法学教学仅设置了法学专业责任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没有配备专门的法学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即便在专业责任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中,有些人基本上没有司法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实践的阅历,在回答学生提出的实务性较强的问题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实务界的通常做法相距甚远,因此这些教师难以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

传统法学实践教学手段不能满足远程教育模式的需要目前,传统法学实践教学的常见模式主要有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法院旁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形式,现在也有些法律院系开始采用诊所式教育和社会调查作为实践教学手段。这些实践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些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以诊所式教育为例,一些高校引入法律诊所教学理念,开展法律诊所教育;部分高校没有诊所得以依托的法律援助中心,无法进行诊所教育。即便引入诊所教育的部分高校,也存在诸如案源不足、学生选择方向、课程设置、学分计算等这样那样的问题[3]。此外,虽然这些法学实践教学方法也能在远程教育模式下运用于法学实践教学,但作为主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远程教育模式,仅有这些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要满足远程教育模式的需要,教师必须要凭借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法学实践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在网上教学平台中应专门设置“实践教学”栏目,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给学生以法学实践教学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

当前法学实践教学与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存在冲突在当前的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的主体地位不明,仍旧采用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教学方式。以笔者数年来开放教育的亲身实践来看,无论是网上教学平台的教学还是面授课的教学都是以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为主体,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甚至有些课程的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环节仅有教师的参与而很少有学生参加,网上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中也很少有实践教学资源,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需要教师具备崭新的评价观念,强调异质的平等观,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善于适时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并及时提供有益支持的能力[4]。目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生评价体系。就教师评价体系而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如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中,科研是主导因素,这就导致教师将主要时间、精力投入科研,不重视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就学生评价体系而言,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评价,终考则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这都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些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思维活跃、分析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很理想,导致评价结果可能与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差异很大。

远程教育模式下法学实践教学导师制的构建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远程教育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要保留“实践课”模块,即在法学本科开设毕业论文和法律实践课程,在法学专科专业开设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并将这两门实践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在实施法学实践教学导师制时,应对这两门实践课程配备专门的导师团队,以一名导师指导10名学生为宜,专门引导学生参与司法实践,学生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其次,在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及通识课中,应改变与普通高校相类似的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的比重,使开设的课程更符合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目标。在调整专业规则时,可将分散于各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进行整合、提炼,形成若干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最后,对于现有法学专业规则中过于偏离法学理论和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现有课程,应当果断地剔除。

(二)组建“双师型”远程教育法学实践教学的导师团队构建法学实践教学导师制,应组建法学实践教学的导师团队,团队成员应由“双师型”的教师组成。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是高校法学教师又是兼职执业律师的教师[5]。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从教的资格,是法学教学的骨干,具有与从事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职业经历和实践技能,能够及时掌握法学专业发展动态和司法实践能力,熟悉和精通相应法律业务。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导师团队可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众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共同创建网上法学实践教学资源,中国开放大学的导师和省校导师可以网上教学平台为依托,在网上开展法学实践教学的导学,分校和教学点的导师可直接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司法实践,必要时也可邀请省校或中国开放大学的导师参与指导,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每人所指导学生人数以10至15名为宜。

(三)在法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与远程教育相适应的导学方法在法学实践教学中,除了采用现有的一些法学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外,还应结合远程教育特点来拓宽法学实践教学的渠道,丰富法学实践教学的形式,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基础的学生适用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及对相同基础的学生适用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方法来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如根据大多数学生为成人的特点,可多采用社会调查、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对于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法院旁听等实践教学形式可采用远程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依托于网络平台,做到资源共享;对于毕业论文、法律实践或社会实践课程可采用导师带队实习或指导其进行社会调查来进行,导师也可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支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

(四)利用远程教育规律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自觉调整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对教师而言,将自己的角色即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习资源的咨询者和管理者,绝非易事,同时教师让学习者自己解决问题也不简单。从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导的过渡困难重重。教师为主导到学生为主导的变化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6]。导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设置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督促、组织学生进行法学实践。无论是形成性考核还是终考,都应从考核记忆能力为主的考试与考核方法,转向以考核实际能力为主的考试和考核方法,在考核中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例。评价体系应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过程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应多样化,不仅要注重量,还要注重质,评价时应利用远程教育规律,可利用网络平台的技术来测试学生的在线实践学习。同时,学校对导师的实践教学也应确立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学生从事法学实践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绩效考核,以激励导师的教学积极性。

法学专科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性教学;缺陷;实践实习模式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及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和缺陷

作为成教学院的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许多与普通高校不同特点。首先,在校学生大多为在职成人,实行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面授为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上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其二,在校学生之间因各自的工作学习时间的不一致,学生学习时间与公检法等部门工作时间的冲突,导致学校无法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和安排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参加集中的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等相应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无法落实到位,整个实习环节形同虚设。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学生毕业前的作业,如社会调查报告往往是,虚拟、摘抄一个案例分析,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论文也多般是没有任何社会调查事实的基础和自己独立的观点,东抄西凑他人作品的敷衍结果。其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极大的缺失和反差(错位)。法学专科开设的18门选修和必修课程中,只有律师实务,法学本科20门课程中,也只有法律文书这二门与具体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几乎就没有开设。课程的设置仍然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性的考虑。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学生最大收获就是拿到了预期文凭,而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专科的学生毕业后,连起码的法律文书都不会制作,更谈不上“熟练掌握法律辅助岗位所需的技能”了。非法律专科的法律本科生毕业后,连起码的诉讼流程都不了解,就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和运用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工作的在就业时处处受阻、困难重重,已经在职的也因缺乏实践技能和竞争力,压力巨大,危机四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现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既不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不适应电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存在严重的缺陷及弊端。

二、探索实践性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我国无论是哪种高校的法学教育,均存在着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脱离的弊端,至今仍未有较大的突破和改观。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律职业者必将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群体,专门的法学教育也必然成为通向这一群体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高校法学教育来承担,法学教育向职业化转型势在必行。以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对本校08秋至11秋三年七届的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其中有85%以上的学生为在职人员,且大多数已经在本单位从事与法律事务相关的具体工作。这部分学生将获取文凭和学以致用或现学现用,为主要追求目标。他们多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往往都带着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来学习,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能迅速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发挥其潜能的过程。希望所学知识与对提高其本职工作技能有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并且能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条件。另外15%的学生,也大多都抱有将来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择业期待,选择了法律专业,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入职的学历条件和竞争就业的基本技能。他们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既不缺乏学习能力也不缺乏参与热情,其缺乏是参与锻炼的条件、机会和场所。“重理论,轻实践” 或者说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位,一直是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较为明显的缺陷,也是造成学生“学无所获”、“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在进行理论基础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同时,将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知识的获取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法律规范的法律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法律的各种技巧、方法、能力的能力和素质,学会如何与各种人物和机构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查证事实的能力。构建一种既能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特点,又能适应和满足电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法学专业社会实践实习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推动电大法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弥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构建“专业学习与法律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课题和必经之路。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实践性教学指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法律问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力的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完成由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到一个主动的办案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对具体而实际的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技能的提高。

(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调整法律专、本科实务性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我国法律教育目前存在的框架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四个层次。为社会提供了从事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术类法律人才和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应用类法律人才、和以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应用人才等三个类型的法律人才。法学专、本科教育在上述格局中位于应用类法律人才、初级应用人才和法律辅助人才培养的底端。据此,电大法学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初级应用人才。法学专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则是:辅助律师、法官、检察官工作为职责的法律辅助类人才。但现实中电大法学专、本科与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的设置和其法律人才培养的定位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司法考试改革后,所有法学专科毕业生都被排除在了司法考试的门槛外,这一变化对我国原有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格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法学专科毕业生如不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则无法参加司法考试,无法获得律师资格,更不可能去从事律师工作。故全国各类高校法学专科在此变化后,都纷纷取消了《律师实务》这门课程。而笔者所在省的电大系统,在司法考试改革实施多年后,在法学专科仍然沿袭老的教学计划,继续开设本应在本科开设的《律师实务》专业课程,这显然是与其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经学校领导同意,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笔者结合电大法学专科人才培养定位和需要,开始在本校着手对法学专、本科《律师实务》和《法律文书》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尝试。将《律师实务》调整到法学本科,取消法学专科《律师实务》代之以《法律实务》,增开法律文书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这样更便于专、本科的学生,根据其择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锻炼,更好的掌握基本技能。

(二)根据教学计划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同步推出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性阶段。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成员,在基础性阶段对规定的课程,除举办案例设计、法律文书制作等多种竞赛外,还在所教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同步推出便于学生学习的手机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的设置。课件中设有课程介绍、课程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经典判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法律文书样本,常见合同范本,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等参考资料、在线作业、网上模拟法庭、课程日历等18个栏目,同时还导入了中央大电、省电大、南昌电大学习平台和在线课堂的链接,同步推出的手机版移动课堂和网上模拟法庭,拓展和延伸了传统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空间和实训模式及条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便利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创设了一个具有学习设备小巧轻便、资源传输方便灵活、物理空间布局自如、人际交流直观真实等特性的实践性教与学的环境,将原来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分化穿插融入到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三)构建了以校内模拟法庭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实践实习的模式。如前所述,在固定时期内到法院进行旁听,到相关单位去走访,到公检法等单位去实习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与电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拟法庭教学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学校建立了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模拟法庭”教室,购置了法槌等相应道具和服装,设计制作了与教学计划和进度相吻合的各类案例,邀请了公检法部门的专业人员,选择节假日学生休息的时间举办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教学就是以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非毕业班,组织学生分别结合所学知识,举办班级模拟法庭,由任课教师担任审判长,其余角色分别由本班学生担任,庭后由任课教师和邀请的公检法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点评,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互动和交流。在毕业班举办由法学专业全部学生参与观摩的公开的模拟法庭活动,之前在学校进行公告,并要求全校法律专业的师生进行观摩。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律师(各方人)、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各方当事人、证人等全部角色均由学生担任。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不仅能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庭审中,还能够进一步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熟悉法庭审判的程序各个步骤和环节,并掌握了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通过模拟法庭中的学法和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求知的欲望,且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法庭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锻炼,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性作训的主要渠道和场所,毕业班学生在个中的表现则作为其“社会实践”课程的主要考核依据。

上一篇: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立法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