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03 20:22:02

法学硕士

法学硕士范文第1篇

根据《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②《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即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同时该《若干意见》也将卓越法律人才实行分类培养,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三种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下所确立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其中,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因而此种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是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是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着力点。为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层政法机关,该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法律人才。③此《若干意见》的出台无疑终结了法学界(法律教育界)长期关于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之争。④对于那些办学实力雄厚、生源优质和教育资源丰富的法学院系可以采用前两种或全部类型的培养模式来培养法学硕士。⑤考虑到办学时间短、教育资源短缺、生源质量不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在法学硕士培养模式上应选择西部基层应用型模式,以及在该模式指导下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

二、西部地方高校法学硕士培养标准的变革

考虑到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缺乏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现行体制和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现实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构建西部地方高校法学硕士生的培养标准:

(一)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适应,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思想和理论成就。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必须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法学理论知识是进行法律实践的基础和前提。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首先必须掌握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具体包括:掌握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基本法律制度和诉讼程序;理解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社会、道德、伦理等背景知识。

(三)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是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的核心能力。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能够获得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证,能适应西部基层各类法务实践活动,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法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好的谈判、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法律逻辑和法律思维;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具备较好的诸如法律诠释、推理、论证等能力;具有规范使用法律语言的能力,能熟练掌握法律谈判和法律辩论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四)具有相应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性思维要求人们能够突破常规,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我国法律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社会管理模式也急需创新,这种创新离不开在法律框架下的大胆探索和改革。因此,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针对法律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具有高尚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应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正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忠于事实和法律;严明纪律,保守秘密;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恪尽职守,勤勉尽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为人表率,注重修养;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适应急剧变化的西部落后地区各类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自愿扎根西部,促进西部法治事业的发展。

三、西部地方高校法学硕士培养措施的改革

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西部地方高校法学硕士培养的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准入与退出机制方面的变革生源质量是法学硕士培养的重要前提,因此西部高校在招录法学硕士时应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的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外语、有志于从事西部基层法律职业工作等。为保证学生的质量,学校应严格培养管理制度、学位授予制度,对于不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学生暂缓或延期授予,直至不授予学位。在学位论文方面,应建立起严格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制度。完善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制度,论文至少应有一名校外专家进行“双盲审”评审,实行一票否决制,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必须要有校外专家。

(二)培养学制方面的变革法学硕士可实行3-4年的弹性学制。根据其培养目标,3年制法学硕士按照“1.5+0.5+0.5+0.5”模式实施。第1、2个学期为人文素养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实施阶段,第3个学期为专业课以及学位论文开题实施阶段,第4个学期为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课程和社会管理创新课程,同时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工作,第5、6个学期为毕业论文设计阶段。

(三)深化“学校+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应将高校、实务部门教育资源有效系统融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条件许可的高校可与实务部门进行订单式或定向人才培养。这就要求西部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创新基地,①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高校+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和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深度拓展“学院与司法部门共建”、“学院与企业共建”、“学院与政府部门共建”等的社会合作教学模式。

(四)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标准,要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西部高校法学硕士的课程体系可从人文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等四个方面构建课程模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可开设《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当代中国社会》、《自然科学史》、《人类学概论》等课程。学科基础课模块应以法学方法论、法哲学、法学经典著作研读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应重点突出专业课前沿问题的教学,同时还应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可增设《民族法学》、《民族法律政策与公共治理》、《区域法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等选修课。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可开设《社会调查方法》、《法律诊所》、《法律实务》、《非诉讼纠纷解决》等实践实训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模块可开设《法律实务与社会管理创新》、《公共政策》、《危机管理》等课程。

(五)革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研究式教学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六)完善导师遴选机制,突出培养“双师型”教师导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因此确立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是优秀学生出现的重要制度性保障。对于那些不胜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导师应当停止其导师资格,对于那些学术水平高但还不是副教授以上的年轻博士可以直接聘为导师,破除副教授以上职称才能聘为导师的这一藩篱。同时,为培养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还应建立一支具有广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法学导师队伍。让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人员到学校担任授课老师或副导师,让学院一批优秀导师到实务人员岗位挂职锻炼,加快“双师型”导师的培养速度,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双师型”导师实行择优培养、末位淘汰和选拔递补机制。行文至此,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西部高校法学硕士培养模式的变革固然重要,但国家在法学硕士培养政策、就业政策乃至法治环境等方面的变革也非常重要。

法学硕士范文第2篇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分类,法科类研究生主要有两类: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其中法律硕士又有法学与非法学之分。两者在培养理念上存在差异,法学硕士被定位为“学术型”或者“理论型”教育,重点是培养高等学术研究人才,为高校、科研机构等储备人才,而法律硕士则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实务发展之需要。前者强调知识的学习、理论研究和创新,是一种为了知识而知识的理念;而后者则更多是为了服务政治经济等社会实践,强调职业教育,是一种为了实践而知识的理念。两者的矛盾是知识本体与其社会价值的冲突或对立。然而,一味强调两种培养定位的区分,没有对培养主体、培养过程和方式以及社会需求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科学考量,一方面使得两者更多地是走向同质化,没有定位上明显区分;另一方面又造成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为全面了解法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我们针对重庆高校法学硕士生及相关授课导师、重庆法检机关、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以及银行等单位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尝试从法学硕士的教育培养到最终社会实践效果这一整个流程中去反观法学硕士的培养问题,以便发现“真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法学硕士的教育发展。

调查发现:第一,“理论型”法学硕士“弱理论”化现象明显。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法学硕士应该是注重理论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的过程重点放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上面,主要的去向也应是各大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但当前法学硕士教育,从其个人意愿到培养方式过程,再到最后的就业去向都与“理论型”人才定位相矛盾。一方面,很多法学硕士生从法学本科升至法学硕士,并没有致力于法学理论研究的心理准备,仅仅是因为本科是法学专业而选择法学硕士,在法学硕士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也并没有选择走学术路线,更多人职业规划倾向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从最终人才走向看,法学硕士去向没有像培养目标设想的那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走向高校、科研单位等,相反大部分是走向公务员机关、银行、律师事务所和公司等实践机构。反映了师生对法学硕士“理论型”定位的看法。此外,从培养方案来看,法学硕士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也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理论型”人才定位的要求。大班填鸭式教学、对学生学术要求的低质化以及课程设置上诸多弊端使得法学硕士强调“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失去意义。如: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课程设置太少、课程设置与本科相同而没有体现研究生课程的理论深度、课程设置没有反映理论前沿和缺乏实践性课程等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与本科课程并没有太大区分、课程设置不能反映理论前沿及热点问题,会导致授课范围非常广泛,但理论深度和创新度不够,从而使得法学硕士“理论型”定位大打折扣。

第二,“实践型”法律硕士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实践要求。法律硕士的设置,原本是为了解决我国法律实践人才的稀缺,但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法律硕士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实践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众多单位和行业反映,法律硕士尽管有其一定的交叉学科的优势,然而在向社会输送专业“法律知识”产品时尚显稚嫩。从法检系统、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实践单位对于法律硕士的反馈来看,法律硕士普遍存在法学理论功底不深、法律思维方式欠缺以及法律信仰不坚定等缺陷。而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法律硕士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实践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对法学硕士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高且实践性、独立性强的职业,需要在大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专门职业培训后,才能进入其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法律硕士此等困境也正是说明法律学科是一门需要长时间专门训练的学科,没有长年累月的法律理论熏陶,仅仅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是不可能形成缜密的法律思维和具备坚定的法律信仰的,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此外,法律硕士的实务性训练也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大多数实践性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之上,很难帮助学生取得先机。

第三,法科研究生人才“假性过剩”现象严重。一方面,法科类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法学本科就业率连续3年垫底,法科人才供过于求,造成形式上的“人才过剩”现象;而问题的另一面却是过度扩张培养的法科研究生并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创新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从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看,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存在诸如缺乏现代法治精神,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这种现象凸显了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与实践的错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定位存在问题。具体就法学硕士来说,其主观上“理论型”培养的定位,必然会导致法学硕士人才的过剩。法学硕士理论型定位,是为高校、科研单位储备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但对于此种需求的具体情况(如人才需求的容量、结构、层次等)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培养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脱节。从当前我国法学硕士的培养情况来看,每年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与法律硕士的招生规模基本相当,而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与对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则不成比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如果法学硕士坚持单一“理论型”培养定位,就必然会导致大量法学硕士与社会需求脱节,法学硕士“人才过剩”。

二、反思:法学硕士打破单一“理论型”培养定位之必然性

法科研究生教育定位上的“理论型”与“实践型”区分,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传统观念,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认知理念。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伯尔曼所说,“新的时代将是一个‘综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非此即彼’让位于‘亦此亦彼’,不再是主体反对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渗入了一切分析形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才能在更高水准上达到辩证的综合。”法学高等教育也应有此精神,要辩证地看待职业性与学术性、理论型与实践型,不能过分强调两者之区别。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诸多的困境,不仅从法学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也可从社会实践中得到证实。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当前我国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长期并存的现状,以及社会对实践人才与理论人才的需求结构的不同,我们认为有必要打破单一的“理论型”定位,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性教育,强调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多元化,在健全法律人格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培养定位。

第一,符合法学硕士教育实际情况。注重法学硕士培养多元化,符合当前我国法学硕士的教育实情。首先,从法学硕士生的意愿来看,学生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不同打算,许多法学硕士生都是朝着实践部门进发。对于这些法学硕士生,应该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加强实践学习以便更好地走向实践岗位,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其次,从法学硕士的培养过程看,鼓励法学硕士多元化定位培养也是符合实情的,法学硕士一方面会去进行深层次理论上的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法学硕士生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实践时间并不短。最后,这也符合法学硕士就业需求。单一的理论型定位,并不利于法学硕士的就业,因为社会对于理论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法学硕士最终都会走向实践岗位,如果仅仅强调“理论型”人才培养定位,大多数法学硕士将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第二,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实践要求。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研究生教育产生于社会对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的需求。专门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促成研究生教育发生的动力源泉。法学硕士教育也应该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而今天的社会对于法律实践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远远大于对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法律硕士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社会对于法学硕士的需求,法学硕士教育应该正视这个需求。相对于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优势。法学硕士学习法律一般都超过六年,其法学理论功底较法律硕士更为深厚,且经历长期的法律氛围的熏陶,具备缜密的法律思维以及坚定的法律信仰,这些优势都使得法学硕士在实践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反映了相关用人单位对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选择意向)。法学硕士的教育,应该打破单一的“理论型”定位模式,强调多元化培养,加强法学硕士的实践性培养,以符合社会实践要求。

第三,符合法学学科应用性和理论性双重本质属性。法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时也具有实践性的本质属性,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实践性是法学本质属性之一。法律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的目的,都与实践有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法律本质是实践性的。学习法律知识,固然要重视理论学习,但也要具有实践性的属性和使命,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去研究纯法学理论,更不能用脱离实践的法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法之理在法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法学理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法学硕士是掌握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强调其多元化培养符合法学应用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本质属性。第四,符合高等教育“理论型”与“实践型”相融合的趋势。19世纪至今,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社会的巨变,高等教育从关注人的理智发展、满足学者“闲暇的好奇”到适应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到游离于经济社会的边沿再到走入社会的中心,其适应性在逐步增强。具体从理论型与实践型教育的发展趋势看,以二战为分水岭,二战前的研究生教育,强调两者截然区分,理论型研究生“只进行纯知识、纯学理的探求”,而实践型研究生则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然而,二战后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单一的学术性独霸天下的时代和职业性逐渐显现直至居于主流的时代后,进入理论性与职业性的共生融合时代。从两者最初的矛盾冲突到后来的和谐共处,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应该顺应此趋势,加强两者的融合,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性培养。

三、出路:法学硕士应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定位

高等法学教育非常重要。法治的完善、社会的进步、法治国家的理想等一切都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都是法学研究生教育发生的逻辑前提。“因为这一切的实现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实现该制度的主体,……法治的实现有赖于法律家群体的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学院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定位很重要。对此,我们认为法学硕士培养定位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认识到培养定位的确定,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学生质量的提高,能对社会需求起到结构化调整的作用,也应看到定位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不能仅仅依据公权力、学校单方面的主观定位,还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意愿、社会现实需求等因素。对于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应在保证具备健全法律人格的基础上,鼓励个体差异化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一)培养定位: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的多元化定位首先,法学硕士应该具备健全的法律人格。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才首先要具备健全的法律人格,不管其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健全的人格教育,是法学院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令人尊重的法学院”的前提。无论是学术型还是职业型法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法律人的职业伦理与道德。健全的法律人格,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学问、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关于法律学问,孙晓楼先生曾说过“我以为法律人才,第一要有法律学问;其次是法律道德;其三是社会常识。”法律知识是法学硕士生所必须具备的前提素质,也是区分法学硕士与其他专业乃至法律硕士的重要标准,其本身的特点决定法学硕士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法学理论;说到法律思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律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是不可能应对好法律问题的,因此,“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法律信仰,需要强调的是,拥有健全法律人格的法律人应该是拥有法律信仰的。当然,法律信仰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在成为政府公务员以后,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作为一名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应当恪尽法律职守,认真办理每一件案件;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当依法理性表达法律诉求,依法解决面临的矛盾纠纷。此外,法学硕士生还应该承担起传播法治,让更多人认识法治意义的任务。其次,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定位多元化。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在考验法学院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社会实践型人才?从现代社会来看,法学院的功能应该是多元化的,任何单一的定位都可能既不符合社会实践也不足以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正如国际法律中心(ILC)在《时代变迁中的法学教育》中强调的“法学院,被视为多功能的中心,他们可以开发巩固法律体系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理念;他们可以确定研究及智力成果开发的方向;他们可以解决从到刑事司法领域的各类问题;他们可以将土著语言作为法律执行的工具以促进其发展;他们可以帮助其他机构培训法律助手;他们可以为公民在学校的普法教育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帮助媒体更为智慧地对待法律;他们还可以为需要取得特许技能的法律职业者组织或者帮助其组织高级的专业法律培训。”对于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也应该多元化,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实践型人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需要理论型人才,公司、律所等单位对于实践型人才十分渴求。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上对人才类型需求单一的单位,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丰富起来,律所、公司等单位在青睐实践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人才的储备,高校、科研单位等对实践型人才也十分感兴趣。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个体对于事物的看法、喜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按照一个预先统一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法学硕士在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后,其将来的方向应与其兴趣能力挂钩,而不是预先设定。实现法学硕士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的定位多元化,是尊重个体差异性的表现,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展其长,实现个体才能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图1给出了法学硕士的1+N定位模式。

(二)培养方式:以健全人格为基础的多元化培养

1.课程设置:法律伦理教育与专业课并重如前所述,法学院应强调人才多元化培养,但前提是保证人才输出质量,首要的是健全法律人格的培养。法学硕士健全法律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包括法学知识、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首先,在法学知识方面,社会对于法学硕士首要的期望就是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在法学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也一定要加强法学理论的学习,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就是帮助学生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有大量的选课空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我国高校对于法学硕士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并不是十分合理,应该参照其他国家、地区高校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其次,在法律思维方面,法律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从法律人的角度去认知世界,这是对法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要求,法学硕士的培养应该开设一些法律思维培养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最后,在法律信仰的培育上,法律信仰不能抽象化,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将抽象的法律信仰转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如课堂上的角色模拟,让学生体验法官、律师、检察官等不同法律人角色,从而更好地把握法律信仰的深意。

2.教学方式多样化法学硕士的课程教学应该多样化,不应局限于课堂老师讲课。研究生的培养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而教学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许多老师迫于评职称、评优等现实压力,都偏重于科研而轻视教学,对于授课没有很多兴趣。教学的方式非常单一,基本上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还停留在本科教学的套路上。对于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模拟等方式,都视而不见或全然不会;教学过于以自己为中心,授课的内容多半是根据自己最近研究内容来定,方式更多的是个人演绎,很难保证学生听课效果。为此,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听课效果,广泛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在这一方面,澳大利亚的法学教育非常有借鉴意义。当代澳大利亚法学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学生能够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方法,注重传授学习的技巧和能力,认为这个远远重要于学习知识本身。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效果得到保证,老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不仅仅应体现在课堂之上,还应体现在教材的设计、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场地的布置等各方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3.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法学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还应扩张到学校之外,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这样既能让学校教育有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学硕士中选择从事实践性事业或者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对实践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走向岗位,或者通过实践来判明自己是否适合实践之路。理论指向与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在教育过程中交融在一起,互相影响彼此促进,理论研究有利于实际问题的准确发现和合理解决,为学生的未来孕育发展潜力;而实践指向的探究又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入,为理论难题的破解寻找对策。实践与理论相互补充,彼此呼应。此外,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要体现在对于法学硕士的评估上。当前我国高校对于法学硕士的评估存在形式化、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大多数评估手段还停留在所修课程的期末成绩上,没有发挥评估的激励作用和让学生发现自我的目的,相反很多学生为了评估刻意迎合。一个优秀的评估系统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反思未来职业道路、优缺点,指导学生获得相关的学习机会;激励并引导学生在整个法学院学习期间逐渐进行复杂的工作,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此,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以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激励为目的。

四、余论

法学硕士教育关系我国法治文明的程度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前对于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存在诸多误区,一方面,所谓的培养定位历来都是公权力机关、学校等单方面做的定位,如法学硕士“学术型”定位的确定,这种定位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片面甚至是武断的定位,起码“它忽略了法学院事实上如何为顾客和消费者(学生)所用,举例来说,法学院的学生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个人规划,而这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学院本身的使命或其老师的愿望。”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产生于社会对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社会对于法律实践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而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在招生规模上不相上下,将法学硕士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势必导致人才过剩。我们认为法学硕士的定位应该在考虑法学硕士生主体意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践的多元需求来界定。总体的定位是在健全法律人格的前提下,鼓励法学硕士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职业规划,打破单一“理论型”定位,积极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实行多元化定位培养。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阶段,加之网络带来的公共治理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面临的形势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为此,法科研究生的教育必须顺应社会需求:其一,突出国际性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事务,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与时俱进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以提升我国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与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应对强大的现实挑战。其二,加强宏观治理类法律人才培养。所谓“治理类”卓越法律人才应当是能够参与国家治理、社会宏观控制,能够驾驭全局、应对复杂的社会局面的全面性人才。从各国法律人才的实践运用来看,高端法律人才参与社会改革发展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美国历任总统中,有许多法科出身的,议员中也不乏法律人才。我国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样需要出色的宏观治理类法学人才,引领社会的发展。

法学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学硕士 培养质量 法律人才

[作者简介]李景义(1972- ),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王宏巍(1980- ),女,黑龙江海伦人,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XM_HLJ_2012009)、2013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JZ201301016)和2011年度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110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2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法学硕士的教育培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众多新出现的困难,尤其是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对传统法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一旦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将这些问题解决的话,一定会导致法学硕士培养工作的整体目标受到影响,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现。

一、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全国众多高校中法学硕士的培养策略,笔者发现,基本上大部分高校的定位都是“培养高级法学专门人才,培养科研学术型法律人才”。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法律教育的初衷是培养法学高等教育和研究人才,但是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来分析,整体设计不仅需要学术型的高端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众多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随着法治时代的到来,21世纪法学教育又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原来的目标定位已十分不合理。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对传统法律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提出了众多新的要求。在我国有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具体方案中,提出了最终的培养目标:通过长达十年多的时间,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科学的法学教育理念,进一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法律专业人才。①因此在此项计划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无论是进一步回应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是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都需要对法学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笔者认为,无论是将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还是将现阶段社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多种需求作为出发点,法学硕士都应当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实际组织能力;具备一定程度的敬业意识和合作意识,可以进一步融入各个行业的工作,进而促进各行各业的法制建设;具备雄厚的专业法律知识和广泛的学科知识,有着良好的文化、思想素质;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是拥有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法学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法学硕士教育的扩招培养了众多具备法律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并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同时,伴随着法学硕士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社会和教育界逐渐加大了对法学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视。近年来,国际、国内对卓越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法学硕士培养还存在课程模式、生源质量、导师指导等问题,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优秀生源流失较大,法学硕士培养质量降低。优秀生源流失的原因有两种:其一,国内外一流大学互相争夺生源;其二,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后,招生规模逐渐增大,调研高校均反映出了研究生生源质量逐渐降低的大趋势。基本上高校中均存在着本科生生源优于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优于博士生生源的现象,同时硕士生生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加之法学专业近几年就业情形不好,相对于某些经济类专业来说,法学硕士就业途径比较窄,比较对口的职业是到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或者到其他行业从事与“法”相关的工作,但这些单位的接纳能力是有限的。②

此外,法学硕士的培养质量也有所下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张速度过快,高校培养条件不足;第二,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过少,资助研究生的力度比较小,导致部分研究生一边兼职一边学习,进而导致研究生质量下降;第三,法学硕士读研动机多样化,有些在读研究生仅仅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个文凭才选择的法律专业,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设置忽视法律技能和职业道德,过多注重理论教育。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硕士培养过程中,所设置的课程过少,内容也不够全面,课程质量不高。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课占据的比例过大,专业课国际化水平低,几乎都是通过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培养方式和考评体系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实践教学过于忽视,我国高校法学硕士培养课程中缺少能力培养的具体课程,如律师实习、法庭辩护、庭审实践等具体课程。虽然法学高校在具体的方案中对研究生的实习课程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是由于法学硕士人数越来越多,再加上就业的压力,所以这些实习制度基本上都没有落到实处。

3.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对学生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法学硕士的课程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沿袭原来本科的教学方法,仅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教学内容没有随时更新,有的时候甚至很多年都使用同一个版本,没有科学合理地调整知识结构,因此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只有一部分实践课程,授课方式过于单一,仅仅重视正确的回答,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只是单一地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融合、联系,从而阻碍了法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妨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对法律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法学是一门最终应用于实践的学科,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法律人才的职业水平。

4.导师法律实践经验不足,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学硕士生导师队伍缺少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我国现阶段进行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任务重、责任大,而且基本上都在从事学术研究,从事法律实践的时间少之又少,导师的思维基本上都位于理论的思维范围内。这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一定会产生一定的封闭性,导致法学硕士缺少实际的办案和动手能力。

5.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在现阶段的法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基本上是使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现阶段硕士的课程结业考评比较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在找到符合教师的观点去对问题进行回答,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当具备的技能。

三、提高法学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对策

1.保证生源质量,提高培养质量。优秀生源是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招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招生环节能够保证招到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对法学具有研究兴趣和潜力的学生,就可以为保证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③首先,积极对外宣传,除做好招生网页和及时解答考生来电咨询外,要走出去,参加兄弟院校或大中城市举办的高质量的招生宣传咨询会,向社会宣传法学硕士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报考法学硕士。其次,完善接收推荐免试生工作。推免生大多为本科优秀学生,推免生的接收工作对法学生源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推免生的接收工作。争取优秀本科生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对于接收外校推免生,积极鼓励接收“985工程”“ 211工程”院校推免生,加强校际之间交流接收推免生。第三,在研究生考试复试阶段应科学设置具体科目,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实践水平、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进行考评的制度,扩大导师招生自,把握面试关口,综合考评,淘汰一些考分高但知识面狭窄基础较差的考生。④

2.调整课程具体结构,增加应用性知识。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应确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针对职业、针对社会、针对未来,提高法律职业专业等级,建立开发型理论课程,使得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知识。另外要建立实务型课程,如企业法务、检察实务、律师实务、法律诊所、审判实务、社会法务等实践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而且,课程的设置应当走国际化路线,对国际著名法学院的具体课程设置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所以,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突出法学专业人才应用技能知识的传授,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⑤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开展具体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所拥有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思维并独立思考。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从而建立一种系统化的法律思维方式。在法律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分析并研究相关的法律案例,在案例分析中进行自主讨论,提高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引进诊所法律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在理论学习中融入了实践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开发的人才培养系统,首先要开发教学环节:利用实习、社会实践和法律援助等种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将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具有丰富经验的检察官、律师以及国内外知名法律专家、管理者聘请为兼职教师,安排其到学校进行一定时间的授课,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培养单位应当与实务部门共建一定数量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满足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求。并通过案例分析课程、法学实验课程和课外实践中的教学实习、法律诊所、庭审旁听、模拟法庭、法学会学术活动等多种手段,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保证法学硕士教学的顺利开展。⑥

4.严格导师责任,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法学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由导师的水平决定。在法学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增强导师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近年来,法学硕士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而导师的队伍也随之进一步扩大。在聘用导师的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在新导师上岗就业前对其进行相当程度的培训。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导师才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教授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⑦依据东北林业大学法学专业的相关经验,学院制订法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鼓励不同类型的法学教师逐步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首先,对于已经获得司法考试资格证书的教师,应当给予一定鼓励,促使其到律师事务所进行挂职办案,将此项作为聘用的参考指标之一。其次,依据具体学校的法学专业目标,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学人才。考虑本学校所拥有的工科专业优势,培养掌握一定工科知识和法学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最后,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司法机关工作者、法学教师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一来,企事业单位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者可以到学校向学生们传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而法学教师则可以到实务单位进行实际工作,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法学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水平。

5.建立多元化法学硕士培养质量的具体考核评价机制。根据我国现阶段硕士教育质量的具体评价,虽然每一所高校基本上构建了相当系统的考评制度和指标制度,但是并没有体现出不同种类学科的特色,评价方法和依据过于单一,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学生的笔试来确定学生水平,对学术知识过于重视,而并没有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过多考评,有关应用型人才的技能指标过于单调。在我国法学硕士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趋势下,其质量考核不能只以坚持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也要严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关和答辩关。由于研究生的质量不仅仅体现于最终的结果上,还反映在日常学习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建立导师研究生淘汰制,加强平时学习及研究中的跟踪、督查。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解放思想,采用国际化的发展眼光,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经验以指导和完善既有的管理及考核机制。

四、结论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法学硕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法学硕士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导师指导、考核机制等几个环节,所以本文相应地从保证生源质量、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导师责任、严格考核机制等方面来提出加强法学硕士培养质量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

[注释]

①王文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1.

②刘会玲.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4):157.

③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59.

④汪文华.构建劳技课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J].中等职业教育,2007(14):23.

⑤张朝霞.走创新型法学教育之路提高我省法学硕士培养质量[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88.

⑥包玉华,颜士鹏,侯璐.“3321”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

法学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学硕士;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3-03

近年来,我国法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展迅速,以每年递增26.9%的速度增长。法学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一方面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和具备尚法精神和法律意识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随着法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国内法学教育界与法律实务部门逐渐意识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法学教育与实际需要、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脱节。如何根据社会对法学专业研究生人才需求的变化,探索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建构一种能够让法学硕士研究生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与经济、社会和科学紧密结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己成为高校和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简评

所谓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指在培养教育研究生的过程中,对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论文评价、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所有措施的总称。培养方式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其构成要素受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时代特征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产生内涵不同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应达到的规格标准和基本要求。人才培养的总则和总方向,它不但是研究生所有培养活动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全部培养活动的终极目标。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其培养目标是职业法律人,职业法律人又分为学术法律人和实务法律人。我们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到底是培养学术型法律人才还是培养实务法律人才?这是我们高等学校设置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纵观我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各高等学校把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法学高级专门人才”,即科研学术型法律人才。鉴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实际,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当。笔者翻阅了我国近百所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惊人的发现它们几乎都将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法学专门人才”。我国设立法学硕士学位的初衷是培养法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教育人才,这个目标定位在上个世纪的五十至八十年代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空前发展的今天,目标还定位在原来的水平已十分不合理。特别是近几年法学博士教育的扩招,出现了法学硕士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与此相应,我国的法学硕士教学内容主要是法学理论教育。仅从培养目标与开设课程来看,就知道我国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其目标预期是培养科研学术型法律人才。另外,鼓励硕士研究生结合科研课题到生产单位参加调研和生产劳动等实践工作。

2.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从社会需求角度看,需要的不只是一定数量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职业型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和规格日趋单一化,该趋势与社会的需求是严重脱节的。通知中还强调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一方面要培养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培养实务部门的高层次人才。

3.法学研究生教育与司法考试呈二元化形态。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脱节,是我国法学研究教育制度运作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大学法学院进行的研究生教育和司法部进行的司法考试呈二元化形态,司法考试的要求与法学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没有内在联系。老师带领学生所做的研究、向学生传授的内容在司法考试中几乎没用。司法考试中出现研究生考不赢本科生,本科生考不赢非法律专业学生的现象。目前我国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大学里面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理论知识的灌输,至于法律实务人才全由通过司法考试人员在实务中任其自然发展。这导致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差距很大,大多数用人单位极不愿意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

4.法学硕士生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状况偏向教学科研型。我国从事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导师教学任务繁重,且大部分精力投入学术研究,在任教前后很少有时间从事法律实践,思维主要囿于法律理论和法学逻辑思维的范畴。导师队伍的封闭性,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和教育效果的封闭性,因此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动手能力、办案能力也就很正常。北京大学法学院采取“双导师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改变硕士生导师队伍知识结构的有益尝试。

法学硕士生导师队伍的法学研究单调。硕士生导师队伍是法学研究的主要力量,相当数量的导师不参与法律实践工作,并在主流价值观上排斥或贬损教师的法律实践。因此,很多教师仅把法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加以讲解、研究,仅从规则的解释和适用的角度就法论法,忽略从社会经济背景、政策变化、法律规制的实际效果及限度等更为广阔的视域来研究法律现象。

二、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剖析

十六大报告中对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切实加强思想品德建设提出明确目标,即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定位、机构、层次、目标上融合思想道德建设高起点塑造新的法学教育模式,这是21世纪中国法治目标实现的前提。源于前苏联的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其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培养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毫无活力,由老师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主要是被动的记笔记并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基本不用讨论学习和案例教学的方式。

1.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不重视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信仰的教育。法学专业教育中首要的任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念,另一方面还要学生崇尚并信仰法律,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观念,法律至上观念。每一个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必须坚定的信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观。我们目前法学教育中最大的忽视就是法律的权威观念、法律至上观念的教育。[1]“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人的意志和理性,而且还包括了他的情感,他的信仰,以及他的直觉和献身。”[2]出现所谓的“学法律的是最不讲法律”现象,另外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更要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法律职业群体。法律职业人的基本任务是公正且客观地作出判断,以解决社会的纠纷和冲突。法律事业人的职业需要更彻底的伦理道德,使社会成员能够自愿地接受并认同法律职业人的工作。

2.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技能培养的倾向。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中有如下几个不足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主要以“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我国研究生的课堂教育中大多数教师念教案、讲义,学生在下面忙着记笔记,课程考试中学生背笔记、抄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其优点是学生能尽快地、系统地、全面地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根本原则、知识要点,其不足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完全就是知识接受与记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把理论与实践的内部关联性人为的断开。我国教育家芮沐早在民国初期就指出:“本国的学校法科着重知识的灌输而不及方法的传授,此端为本土法律教育最大弊端。”[3]另一方面则是忽视实践教学,当下我国院校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上,基本没有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比如法庭辩护、法庭调解、律师实习、庭审实践等课程。即使法学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实习课程,随着法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大大增加,以及在就业指标考核压力的驱动下,连以往这种基本的实习制度都流于形式。

3.考核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效果的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与单一。在当今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几乎没有除考试成绩之外的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全面及客观的评价方法的设置。目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结业考查中常见的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对学生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基本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识辨能力。因此,现有的研究生考查、课程考核方式,不能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分析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很多学生更多的是如何迎合上课老师的观点去回答问题。

三、提升法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路径

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我国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现行法学专业研究生培育模式中的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学评价标准做出一定调整,强化实践性教学在法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教育中的地位,实行案件教学法与诊所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既接收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受到很强的实践能力训练。

1.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职业能力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从有利于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领域全面发展的提高。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应让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体现从重课堂到重运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层级设置,能体现很好的综合性与较强的应用性,建构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的科学的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但要求知识面宽、能反映最新学科动态与学术成果、紧密联系实际需要。另外还应增加一些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新兴边缘领域法律问题专题研究课程,比如企业合并、商业谈判、国际贸易、证券金融等领域的法律问题!

2.强化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法律从开始就是平凡的,琐细的,甚至是俗气的,说穿了就是要争鸣于朝,争利而市,用洋人的话说就是‘为权利而斗争’。也因此,法学强调常人的理性,强调实践的理性。”[4]法律是经验的,实践是历练法学灵魂的途径,法学虽然是由一些概念、原则所组成,但法学本身更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同时具备政治性、实践性、社会性的学科特征,它除了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外,更主要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目前一些法学院校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试行校外导师制,即聘请法律实务界具有一定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法官和检察官、律师及政府官员担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兼职硕导,承担部分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学生的作业写作、社会实践。

(1)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英美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大学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按照Langdell的说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可以比拟科学方法的方法论。案例教学法教学生如何襐一个律师那样思考。案件分析教学法的对象不在于教授法律知识而在于教授法律推理的本领。在法律中,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要传授法律的内容,而是唤醒、加强,达到尽可能的完美顶点,一种特殊的法学思维方式。因此,法律教育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交给学生去研究分析案例,教学中同学更多处于主动地位。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围绕不同的观点展开深入讨论,激起学生的较高兴趣和注意。从这个视角来看,案例教学法就是教授一种重要的实践技巧的系统化方法。案例研究教学应留意如下几个方面:①案例选取要典型。选取案例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典型性原则;第二、真实性原则;第三,适宜于教学原则。②课堂研讨案例要求节奏适宜。课堂讨论是案例研究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讨论要让同学发言,谈谈同学们的看法与结果。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分析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③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2)开展诊所式教学法。在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和开放中,引进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诊所教育是日益增加的强调技巧和能力训练教育模式的一种教育方式。诊所教育是集中训练技巧的地方,其教育方式和特点决定了其实践型内涵。首先,诊所教育可以训练学生探究和思考律师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其次,诊所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得律师工作的经验,和将那些经验与律师工作的政治的、社会的和心理学的范畴结合起来。学生将社会中的问题带到课堂讨论,再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在这种教学模式熏陶下,学生毕业以后很快就能适应社会。诊所式教学法运用中要注意处理的几个问题:①解决法律诊所教育中的经费来源。诊所式教学法中,课堂大多是由多位教师来共同完成的。法律诊所式教学中除了需要基本的教学条件以外,还需有一定规模的办公设备、办公地点。因此,法律诊所教育项目的成本较高。②培养高素质的能开展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师资力量。目前我国诊所式教师是非常缺乏的,但是,在开展诊所式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课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际办案经验。因此,如何选拔一批高素质的诊所指导教师是关键,笔者认为诊所教育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法律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法学教学经验和法律事务经验。③争取案件来源的多样性。西方国家的诊所式法律教育从开始即与法律援助制度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我国法律援助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主要案件来源渠道,另外它也有利于中国法律援助事业的蓬勃发展;④注意参与学生的广泛性,让最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接收锻炼。但也要注意参加诊所式法学课程训练的学生法律知识储备量,其应该是已基本掌握我国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知识,法学硕士研究生开展诊所法学教育是最具备有利条件的。

(3)强化传统实践性教学内容。在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等新的教学方式时,不能放弃传统实践性教学内容,如模拟法庭、教学实习等传统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应用。传统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以能力、素质和专业技巧训练为主的一种实践形式,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得运用法律知识和诉讼技巧的基本技能。比如,教学实习其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深入到检察机关、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协助检察官、法官或律师办理实际案件,因此对于法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实习就是积累和巩固法律实践经验不可或缺的过程,它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撰写司法文书、处理实际案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经验,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法律实务工作的各种情况。

3.改革法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情况来看,尽管各高等院校各培养单位普遍建立有较为完善的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但在评价方法、目标及标准上,却未能突出不同类型高校以及不同学科的特色。评价指标与体系单一,基本是以书本知识为基本标准,较注重学术水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核,对应用型人才指标要求不够,这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在引入诊所式法学教育等新的教育方法情况下,有些课程是不可能用传统测试手段来检测学生的,因此,新的法律教育培养模式下,需要一套与传统检测、评价体系不同的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评价的指标体系;新的评价体系框架下,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基本核心。学生在承办案件等实践性课程过程中是否形成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知识和技能,更是评价教学结果的重要指标。同时新的法学教育教学模式下更应注重对学生就业操守的评价。新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下,宜兼采用学生办案小组内互评、学生自己评价、客户评价、教师评价多种测评指标。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35.

[2]张影.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何勤华.民国法学论文精粹(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37.

法学硕士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法学硕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包括既有普通院校,又有军事院校;既有教育部直属的院校,又有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院校,既有国民教育系列院校,又有为数众多的党校、行政学院等非国民教育机构。多类型包括既有参加统一考试入学的普通学历硕士、推荐免试硕士,又有同等学力的学位硕士、单独考试硕士,还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开设的在职硕士教育。多形式包括非定向、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等。截止2014年,具有法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所大概有200个,具有法学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所大约有170个。而且我国法学硕士培养单位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同2008年相比,具有法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和研究所增加了约60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法学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状况并不理想。北大朱苏力教授谈到:“当下中国的法学院发展尚不能满足社会的急迫需求,根因在于‘过剩’与‘紧缺’的错位。过剩的是中间、低端产品,而能够参与治理国家、决定对内对外政策的高端法律人才仍然欠缺,明显的例证是,扮演经济问题立法的主角多为经济学家而少有法学家,深谙涉外事务的多为来自外域的‘中国通’而鲜有本国的‘外国通’。

事实上,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尽管培养形式采取了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但是多数都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学校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总体而言,培养模式都较为单一,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不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人才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多领域拓展的形势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远未满足需求;适应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西部边远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需要的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维护民族团结的法治人才远未满足需求。综上所述,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现实条件:一是办学理念的现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研究法律条文的理性思考,课程设置重在完成部门法规原理的学习理解,缺乏针对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实践研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研究国内法律体系立法成果,缺乏研究法律成果的实际运用,缺乏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法律体系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先进法律体系在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运用研究。二是办学条件现状。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钻研教科书,多数学校没有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设施,诸如:电子阅览室,远程视频教育,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刑侦实验室、法律研究所、律师事务所、法律图书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三是实践教学现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教学和适当案例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亲身体验,多数学生在实务部门实习期间,安排的实习过程又都是一些记录、归档环节。有的实务部门办公条件有限,无法更多接收指导学生实习研究的任务。同时学校多集中在大城市,基于学校经费紧缺,没有更多经费输送学生到边远贫穷落后地区进行实习,很多法学硕士研究生对西部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知法执法现状研究知之甚少。

二、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方式与本科教育区分不明显本科阶段法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与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更多的理论的、实践的互动和讨论。但是随着法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的激增,教学条件不充分,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还在沿用本科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完全实现培养目标。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提到,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一个班级有20~30名学生,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有机会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如果学生达到40~50人,就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和教师交流、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等机会,甚至有些学校学生上自习都难以找到座位,教学质量必然大为降低。学生人数的过多增加会导致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和研讨的减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多,没有办法对每个研究生都密切关注,许多学生处于“放羊”状态,甚至还出现过导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次数不多,学生难以把握,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二)教学的方式方法滞后我国长久以来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独自讲授为主,缺乏讨论、研究和启发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学科的设置上,几乎不会开设交叉学科研究动向和前沿趋势的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局限于法学的知识之中,不能够和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几年在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出现了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大大改善了灌输式教育带来的缺乏互动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缺乏的问题。这种方式是以学生讲授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这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无法控制学生讲课的质量,在几名学生做某个专题的时候,其他同学感觉不是自己的任务,关注度和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只是做专题的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其他同学基本不参与的情况出现,缺乏所有同学参与实践的过程。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方式未成体系化。1870年,兰德尔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他开创了案例教学法,使哈佛法学院不仅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法学院,而且建立起了作为法律职业界领导人所需要的制度化的法律培训。1959年在国家法律援助和辩护人协会赞助下,法律诊所委员会(CLC)成立,1965年,该委员会被美国法学院协会接管,并更名为职业责任委员会(COEPR),1968年,具有独立地位的职业责任法律教育委员会(CLEPR)取而代之,在CLEPR的大力推动下,法律诊所项目的数量从1970年的169个迅速增长到1976年的494个。而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同时学生在十几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下,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的法学院由于教学设施和资源的缺乏,同实务部门联系不够都使得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流于形式。

(三)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培养不够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方法是在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灯,是条条蹊径中的路标,它的作用在于能给理智提供暗示或警告。”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能为法律人在科研以及实务活动中提供正确的思维路径,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更关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我国目前对于法律思维的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几乎见不到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课程,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提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零星的讲授完全不成体系化,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

(四)法学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脱节现阶段高校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以理论学习为主,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预期相差巨大,造成了法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同美国法学教育目标———面向职业化的法学教育,即将学生培养成“像律师一样思考”的人才———不同,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伊始目标是:法律教育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而非实务法律人。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仅需要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三、提高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向

(一)完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容一是教学内容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无论是科研活动还是法律实务工作都离不开理论基础。但是现代社会法学硕士研究生只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需要讲授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还要增加法庭辩护、模拟审判、法庭调解、律师实习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并开设研究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法学在交叉领域中法律问题的课程。二是加强法律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博登海默曾经提到:“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引导研究生利用科学的法律思维来思考法律现象,反思现行的法律规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需要多样化一是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案例式教学法在学理界还没有得到充分关注。案例式教学法的目的不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不是去探讨这个案例的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通过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围绕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训练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起到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不要轻易去评价学生观点的对错,要从方法和思维的层面来评析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二是诊所式实践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为了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在美国法学教育中兴起了法律诊所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法律诊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基础,是一种增强法学教育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法律诊所的实践,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当事人接触、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如何搜集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如何撰写基本的法律文书,包括上诉请求,如何进行审前准备、处理审判事项以及对裁决作出后一些事项的处理。但是诊所式教学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照搬美国的模式是不现实的,国内的法学院可以像美国著名的街道法律诊所那样,除了把学生送入司法实务部门实习外,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并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指导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具体的法律问题。把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双导师制落实到位,即,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到高校任教,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学习,形成良好的专兼职结合的法学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实习内容。教学实习是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深入检察院、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等司法实务部门,向检察官、法官以及律师学习处理案件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方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实务部门往往安排实习生做一些琐碎的“学徒式”的工作,比如:订卷宗、打印文书,整理卷宗等,无法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的理念是学校重点在于理论教学包括实体法程序法的教学和案例教学,为社会输送理论知识性强的合格人才,而司法实务部门本身也有义务为法治社会战线培养实践合格人才,更应该认真安排每一位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辅导教师,减少学生做机械性工作的时间,逐步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审理和辩护活动中,指导学生书写法律文书。学校导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活动情况,与学生实习单位辅导教师配合指导学生解决疑难重点具体的问题,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三)改进学位论文制度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一个硕士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学术素养、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严格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控制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是整篇论文写作的基础,是写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论文选题的环节,导师强化自身的责任,不要对学生的选题不闻不问,或是关注较少,同时学生也要主动找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学校组成的专家组也要对学生的开题严格把关,提出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二是严格要求论文评阅工作。在学位论文的评阅中,应该严格实行盲审制度,评阅人、指导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匿名,做到严格意义上的互不知晓,以保证论文评阅的公正性。三是严格把住答辩关。论文答辩是学生学习水平考核的最后一步,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答辩都流于形式。基于此,我们可以实行淘汰制,对于不合格的论文进行淘汰,推迟答辩或是推迟毕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提高论文的质量。

法学硕士范文第6篇

教其敢思

客观地说,在法学硕士研究生阅读的过程中就已伴随着思考,但那种思考通常是接受性和初步消化性的思考,而延伸性或创建性的思考则通常发生在“掩卷”或导师讲授之后。“掩卷”或导师讲授之后的延伸性或创建性思考,通常又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期间不乏枯燥、沮丧乃至无为之感,但是茅塞顿开的轻松感和超越他人的成就感则二律背反地生于其间。在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听到这样那样的话语,或曰:“老师啊,我已经想到的那个问题已经被别人谈过了,甚至谈烂了,并且有的谈的很好,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了。”或曰:“老师啊,对于那个问题,权威教材或权威学者已有定论,我觉得无话可说。”或曰:“老师啊,权威教材或权威学者对那个问题的见解,我觉得有问题,可我又不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我更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诸如此类的表达印证了当今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问之难和“研究”之难。耳听这些话语,在稍感一阵抑郁之后,作为指导老师,笔者通常把如下话语亲切递送:“同学们啊,学无止境,任何一个学术问题的已有见解包括权威教材或权威学者的见解都具有相对性,因此,任何一个学术问题都不存在所谓‘定论’,进而任何一个学术问题都为将来或后来者留下理论空间。而这个空间正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天地。我的切身感受是,在我感兴趣的问题上,已经形成的见解或说法特别是权威的见解或说法越多越好,因为这种局面可供我在其间‘纵横驰骋’,我从中获得的启发会越来越多,而被我超越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的见解或说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局限或不足。这个过程的心理感受是,对我感兴趣的问题,包括权威在内的已有见解或说法越多,则我的‘垫脚石’就越垒越高,‘一览众山小’的所谓成就感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大胆思考,并用‘小心求证’来支撑我们的‘狂妄之语’乃至‘惊世骇俗’之语。那么,对于我们各自感兴趣的问题的众多的乃至纷乱的已有见解或说法,我们不应是左右为难,而应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喜悦,而对所谓的学术权威,我们不应是畏惧,而应是敢于质疑乃至挑战。同一层次的学者之间用文章来商榷是学术繁荣发展的常见现象,而作为初生牛犊的硕士研究生向权威或大家用文章来“挑战”则是学术繁荣发展的“可喜”现象。至于对有父子之亲的导师,我们不应是愧怕,而应是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心态之下与之‘PK’。如死刑问题,自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之后,理论界已经争论了几百年了,但形成所谓‘定论’了吗?作为当今之人,即便在学术界我们还是‘无名小卒’,但我们仍然可以对之发出‘我们的’声音。”依然回响在耳畔的掌声说明了我的此番言语发挥了鼓舞的作用。在指导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曾有研究生难能可贵地对笔者表白:“老师啊,我觉得在我们刑法学中应该形成‘刑法中的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相当有意义,但我觉得这个很难解答,因为尚未有人关注这个问题,所以我苦于没有参考资料。”在一阵欣慰之后,我用殷切地口气对他说:“由你来填补空白的时候可能到了,原因就在于尚未有人予以关注,而当你觉得应该形成问题的时候,则初步的观点已在你心中‘隐约’有数。至于参考资料,那不成问题,只要耐心收集消化即可,况且运用参考资料未必就是直接套用别人直关主题的原话,而完全可以是‘迂回曲折’的参考资料。没有所谓直接的参考资料正说明这个问题是空白。所以,这个问题要继续思考下去。”我的话音刚落,我的这个研究生攥了一下拳头以示有信心。笔者所指导的研究生的专业写作及其论文的成功发表说明了研究生们的思考勇气需要指导老师去鼓舞,特别是在“发表难”的当今。本文在这里所讨论的思考是法学硕士研究生们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承上启下环节,而思考的勇气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不敢思考,则前面的阅读将变成了为阅读而阅读;如果不敢思考,则后面的写作将变成“无源之水”。原先我们说老师给学生的是知识,后来我们说老师给学生的是方法,而现在我们可能应该说老师给学生的是勇气,特别是做“研究”和“创新”的勇气。这里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教其敢思意味着研究生导师负有激发研究生们学术想象力的责任,而学术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我们的学者因为缺乏想象力,从而缺乏创新能力。一个学科的研究者如果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就绝对不会缺乏足够的学科自信。”[1]而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

教其勤写

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写作是其阅读和思考的延伸和继续,也可以说是其阅读和思考的“结晶”。那么,如何对待专业学术论文的撰写,指导老师对学生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引领作用。教其勤写首先意味着让其端正对专业写作的态度。相当一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写作表现出懒散,而造成懒散的原因或者是认为写不写对提高专业水平无关大碍,或者是觉得写着写着就无话可说了,或者是借口思考“成熟”了再动手。对于写不写对提高专业水平无关大碍这种想法,指导老师必须告知:由于专业写作是其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故专业写作是法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大练兵”。与研究生交流时,笔者曾说:“在书本面前,我们会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很多,但在一张空白的稿纸或一页空白的电子文档面前,我们时常会觉得自己懂得很少很少。这说明专业写作能够检验出我们自己到底有怎样的水平和存在哪些不足,而我们正是要根据这种检验来安排如何充实自己,包括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对于写着写着就无话可说这种感受和现象,指导老师应该指出:既然已经写出一部分了,哪怕就是几句话,则说明已经有了一个开端。如果半途而费,则将前功尽弃。笔者曾对自己所带的硕士研究生说:“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对专业论文也有写着写着就想中途放弃这种感受,但一想如果放弃了,则不仅仅是觉得问题没有得到自己的解答而可惜,而且觉得对不起自己已经付出的劳动。若中途写不下去,则先告暂停。在进一步阅读和思考之后,甚或在散步或与朋友神聊之后,我们又带着灵感提起笔来或坐到了电脑前。写专业论文,毕其功于一役者少,而‘连续作战’者多矣。”这番话在有的研究生身上起了明显的“效应”。对于思考“成熟”了再动手这种想法和做法,笔者不止一次立于自己做学问的亲身感受而对研究生们说:“这种想法和做法貌似‘成熟’,其实并不切合实际,久而久之会变成懒得写作的托词,因为所谓思考‘成熟’本身就是相对的,而问题关键在于:在我们动手之前,即便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自认为已经‘深思熟虑’,但那还是停留在模糊的大脑思维。一旦我们用文字将其‘清晰’出来,原先的‘深思熟虑’却令人伤心地存在着缺失、遗漏乃至错乱。只有已经写出来的文字才会咂巴嘴,提醒你如何完善。我自己在从硕士研究生开始的学问生涯中,也曾有过先认真构思再动手的体验,但情况是:一旦动起手来,则先前的构思不是被全盘,就是来个大调整。反复多次,想想这种情况也是‘事出有因’:只有在已经写出的清晰的文字的观照之中,我们才能清晰地知道如何继续下去。”再就是,教其勤写并不味意味着片面追求文章数量,因为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片面追求数量必然有损文章质量。笔者在本文所提倡的教其勤写还有另一番意含,即教其勤改,所谓“文章是改出来的”,正如花是“绣”出来的。需要强调的是,笔者这里所说的“改”是指改已发现的各种不足,从形式到内容,甚至包括标点符合和句子成分,只要改能使文章较不改好一点,甚或好一点点就应该去做。我曾对一位女研究生开玩笑地说:“你们女孩子应把梳妆打扮的劲头用在文章上,你们是越打扮越漂亮,而文章是越改越精彩。”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笔者对所带的刚入学的每一级的每一个学生的第一篇专业论文,都要利用打印稿的空白处甚至背面将其改得面目全非,除了专业论证,就连标点符合和句子成分都不放过。迎着他们的口瞪目呆,我投过去这番忠告:“你们不要以为老师我喜欢小题大作,甚至喜欢吹毛求疵。通过此举,我想向你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我对你们是严格要求的,二是写文章要‘用心’。‘用心’写文章对历练你们对学问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乃至对社会的态度也是大有益处的。另外,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和将来可能要从事的工作与法律有关,而法律事业是一项严肃认真的事业,那就让我们从写专业论文开始来培养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那种严肃认真的品格。我本人有的文章从第一次‘定稿’到最终发表历时最长达四年之久,中间大改小改不知多少次,把发表的那一稿和第一次‘定稿’作一对比,几有‘天壤之别’。”我的一个研究生在投稿过程中,只要前一次投稿未用,他总要修改一下再投,他明说是受了我的影响。如果把撰写专业论文比作艰难跋涉,则我要说:“千里之行,始于手下。”

结语

法学硕士研究生们在前述三个环节所能作出的努力是打折扣的,甚至是大打折扣,但是指导老师的“三教”责任是不能打折扣的。笔者所带的那个提出“刑法中的人”应是刑法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的研究生从其入学开始,经过巧读、敢思和勤写的“历练”而在快要毕业之际,已经在多家学术刊物(不包括那些只为收取版面费而来者不拒的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而发表其文章的刊物竟然有《环球法律评论》这样具有中文核心和CSSCI双重身份,连一般的高级职称和博士研究生学历者都不容易在上面抛头露面的刊物。这是对法学硕士研究生“三教”的有力回报。教其巧读、教其敢思和教其勤写,是指导老师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当肩负起的重要责任。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三教”中有“方法”,有“勇气”,也有“态度”,故值得我们在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去总结和完善,并加以推广。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三教”可以被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们的专业研究要善于且勤于“启发”,而“懂得如何启发,是教人的一大艺术。”[3]当然,本文就法学硕士研究生所论述的“三教”也适合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法学硕士范文第7篇

Bloomlngton,花开的地方

耳朵里听的是《北京欢迎你》,心里想的却是“北京欢送我”。我没有在8月8日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却在这一天离开北京,远赴美国攻读法学硕士。8日上午,我乘坐地铁快轨到达机场,下午5点,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前住芝加哥。

在出发之前,我猜想我会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一堆老外中间度过12小时的飞行旅程,虽然这的确是一个绝佳的练口语的机会。但是,已经结束托福、雅思考试的我,谁还稀罕这种免费外教全天陪练口语的服务呢?没有人听我说中文,这个旅程肯定很苦闷。

上了飞机以后,才发现由于买的是学生票,所以我周围坐的全部都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左边是名去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全奖博士MM,右边是一名去迈阿密大学的自费本科DD。这样很好,有这两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年轻男女与我相伴,总算不再那么苦闷。

回想这一段时间以来,从开始准备考试,到申请学校,再到准备签证,最后收拾行李,我都为了

个出国的目的而拼命向前冲,却从未静下心来思考这个目的本身的意义。现在,当我终于踏上了赴美的飞机,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和论证这一行为的合理性。因此在飞机上,我一路心潮起伏,开始分析背井离乡,去受这份“洋罪”是否值得。

在作了种种正面和反面的假设和论证,却实在难以得出一个证明此行的确对自己真的很有利的结论以后,我想到了老罗的一句话,“我多多少少有点自毁的倾向,人生追求的是牛逼,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飞机在美国当地时间下午4点抵达芝加哥,此时我已经在飞机上度过了12个小时,经历了心理上的后悔、恐慌和吃完飞机上提供的西餐后生理上的不适应,几近崩溃。所以当我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时,并没有电影中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而是赶紧在机场大找洗手间,继续面色苍白地上吐下泄。

处理好私人问题后,我排在了长长的队伍后面等待入关,这个过程花掉了我3个多小时。中间不断有各个国家的人加塞插队,其中不乏西方人民。我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心中时刻牢记“在外面绝对不能丢中国人的脸”的警句,放弃了很多次可以混在中间一起加塞的机会。但也忍不住郁闷,大家不是都说西方人有礼貌吗,怎么还兴插队?算了,排自己的队,让西方社会的人丢自己国家的脸去’

由于芝加哥并不是我的终点站,所以在带着四川雪茄和重庆火锅底料,担惊受怕地混出了海关以后,我并没有片刻机会欣赏这座城市的美景,而是路在机场狂奔,换乘前住印第安纳波利斯的飞机。在机场大厅小歇片刻,花了2.5美金买了一瓶500毫升的雪碧补充能量后,我又开始了恶心的空中之旅。我记得《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44课曾经花大篇幅论证坐飞机“又快又舒适”,我想那位作者肯定没有出过国,也没有转过机,更没有在出国的同时转机。

晚上11点,我抵达印第安纳州的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这仍然不是我要去的终点。但此刻天色已晚,我在机场与几名乘坐另一班飞机的中国同学会合后,在机场附近的一家旅馆住了下来,准备第二天早上再出发去我们最终的目的地,印第安纳布鲁明顿镇。

由于时差还没倒过来,第二天清晨,我早早就醒了过未。我在旅馆里用手机为大家放歌,发现自己无意中放的竟是《加州旅馆》,在美国的旅馆里听这首歌,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在旅馆用完早餐以后,就踏上了前往布鲁明顿的Shuttle。坐在车上向外望去,一路映入我眼帘的,是蓝得让人不敢相信的天空和绿得一望无际的绿地。此刻,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很土的话:“美国,我来了。”

汽车缓缓地驶进了布鲁明顿这个小镇,这是传说中风景位居全美前五的大学城。一路上绿树红瓦,星罗棋布,就象动画片里的场景。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王国,一切关于这个小城的风景的赞美都是多余的,我只想用一句抽象的话来形容,

“美得令人窒息”。

法学硕士范文第8篇

向来谦虚谨慎的副总经理、拼搏进取的法学硕士犯了什么法?案情大白后再审视程俊的人生轨迹,着实令人感慨,发人深省……

伤人罪不大,畏缩埋祸根

今年45岁的程俊是湖南省常德市人,1983年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89年退伍回到家乡在城区派出所当民警。

程俊一面干好本职工作,一面努力自学。因为在他心中始终都有一个未圆的梦想――上大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4年,程俊通过考试,被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民法专业录取为本科生。4年后,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省某棉纺织厂保卫处工作。军人出身、法学本科毕业的他很快被提拔为保卫处处长。

2005年初秋的一天,程俊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到车间巡逻,偶然发现几名工人神色诡异地四散而去,其中一个叫卢飞的工人还慌慌张张往垃圾筒里扔了一个东西……车间内弥漫着呛人的烟草味。程俊急忙跑过去查看。果然,垃圾箱内有一个烟头正冒着火星。

棉纺织厂对安全生产工作一向抓得很严,厂区内是绝对禁止吸烟的,何况又是在车间里!程俊把烟头踩灭,非常严肃地问卢飞:“这烟是你抽的吗?”卢飞嘻皮笑脸地回答:“是的。”程俊看到卢飞满不在乎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他按章办事:“工厂里禁止吸烟,你不知道吗?”可卢飞轻描淡写地回答:“知道!我抽烟很小心的,这不是没烧着东西吗?”程俊认为,车间抽烟违纪事已不小,卢飞的态度更有问题。程俊遂决定将他带到保卫处严肃处理。

岂料,卢飞到了保卫处后突然不再认账,他翘着二郎腿,神色傲慢地问:“你们看到我抽烟了吗?凭什么要罚款写检查?”程俊再也无法控制情绪,他吼道:“刚才不是你自己承认抽烟了吗?”卢飞也叫嚣起来:“保卫处的同志别冤枉好人!再不让我走,我可要告你们限制我的人身自由了!”

程俊已被彻底激怒。如果大家以后都像卢飞这样,自己的工作将如何开展?他大喊一声:“告我们?这个无赖真是欠揍!给他点颜色看看!”话音刚落,一名同样失去理智的保卫人员随即冲了上去,对着卢飞一阵拳脚相加……

两个多小时后,卢飞终于被放出来。此时,他的脸、手、背等多处被那名保卫人员打伤。出了保卫处,卢飞马上赶到医院做了体检和鉴定。尽管没有太大的危险,但他已经构成了轻伤。卢飞满怀对程俊的愤恨,把医院的检查结果等证明材料拿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说程俊等人,殴打并拘禁自己两个多小时。

警方很快立案调查此事,程俊等人被依法传讯。由于案情并不复杂,案件也并不算大,所以警方当时只拘留了殴打卢飞的保卫人员,其他人被取保候审。

然而,程俊从派出所出来后,却越想越恐慌。他知道。自己身为处长,指使保卫人员殴打并非法拘禁工人构成轻伤,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该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程俊痛苦到了极点:为了厂区的安全,他可是操碎了心!委屈不说,一旦坐牢,多年的血汗将全部付诸东流。更让程俊不敢想象的是,妻子和孩子也会为此受到连累。妻子罗娜是他的中学同学,而今是在读研究生,夫妻情爱甚笃,10岁的儿子更是活泼可爱……

懊悔没有任何作用,眼前,程俊必须拿出勇气来面对自己的过失,承担应有的责任。但遗憾的是,经过反复思量,懦弱的他最终决定逃避。

程俊在重庆读过四年书,对重庆比较熟悉,而且在当地有很多关系不错的同学。最重要的是,那里没有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打定主意后,程俊第二天夜里就带着妻儿乘火车来到重庆。

在重庆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程俊暂时安顿下来。像众多逃犯一样,他担心再被警察抓回去,深居简出,处处小心翼翼。

程俊暂时躲过了警方的追捕,但他的出逃并没有影响到案件的审理工作。半年后,殴打卢飞的那名保卫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程俊因为负案在逃也被襄樊警方上网通缉。

可案件判决以后,程俊却如释重负,认为提心吊胆的日子彻底结束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涉案的污点也渐渐模糊在了他和妻子的记忆里。夫妻俩又重新踏入社会,四处找起工作。

拼搏成名流,侥幸竟能安

程俊上大学时读的是法律专业,在棉纺织厂担任保卫处长时还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兼职做过律师,过不少的案件。于是,他找到一位在重庆开律师事务所的同学请求帮忙。这位同学的律师事务所刚开不久,本来就缺人手,所以没有多问,便爽快地聘用了程俊。

程俊决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这位同学。程俊非常敬业,常常深夜还在办公室整理案件所需要的材料,为了取证,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奔波。所有同事提及程俊,无不啧啧称赞。

程俊虽然用自己的血汗赢得了同学的信任和同事们的称赞,但他的身份还是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一次,他和同事一起到忠县取证,当他们忙完后,已是夜里9点了,同事就提议到宾馆住一夜再回重庆。程俊担心宾馆人员检查身份证而露出马脚,坚决要回重庆。可当他们赶到车站时,早已没了开往重庆的班车。无奈,程俊只好硬着头皮和同事到宾馆。在登记房间时,程俊用颤抖的手在公文包里翻来翻去,最后脸色苍白地对同事说:“我……我忘带身份证了,就用你的身份证登记吧!”但那一夜,程俊睡得一点都不踏实。

为排遣心头时常泛起的不安,填充工作所需的知识,进取心极强的程俊又决定报考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长期的律师工作经验使他心存侥幸,认为警方的资料未必会传到大学里。果然,程俊用自己的身份证顺利报考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并于2007年被录取。此时,妻子罗娜也成功考取了博士。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程俊彻底淡忘了在襄樊发生的一切,他的人生也迎来了另一个辉煌。

2007年初,程俊在办理一件案子时,偶然遇到大学期间的一位好友姚尘。这么多年过去了,姚尘已是重庆市鑫伟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投资开发了多个房地产项目,在重庆小有名气。

当天夜里,程俊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睡,老同学的成功深深刺激着他的上进心,他摩拳擦掌,暗暗发誓要把握机会出人头地,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从和程俊见面后,姚尘心里也挂念着程俊,想帮老同学一把。刚好,他在重庆江北有个房地产项目就要开工,需要一个值得信任、又有才能的人负责。于是姚尘就联系上程俊,请他先做江北房地产项目的法律顾问,慢慢了解房地产行业后,也进军

房地产。正踌躇满志的程俊不胜感激,马上加盟了姚尘的鑫伟房地产公司。

程俊万分珍惜这个机会,工作起来不遗余力,很快就成了姚尘最得力的助手。

2008年,姚尘决定把江北房地产项目10%的股份送给程俊。此后, 程俊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江北房地产的开发项目上。

一天,承建商在楼盘建到一半时,突然提出鑫伟公司没把工程款打到承建商账户上,现在他们不仅要停工,还要鑫伟公司,讨要违约保证金。姚尘听到这个消息,头都大了。如果工程不按时做完,怎么向业主交代?公司的信誉没了,以后还怎么卖房?当时,姚尘把资金投入到另一个竞标项目上。一时又抽不出钱来,这可如何是好?他心急如焚,赶紧跟程俊商量对策。

程俊运筹帷幄,首先把跟承建商签订的合同拿出来仔细研究,结果发现当时的约定是在房屋主体工程完成后一个月内付工程款的60%。他突然眼前一亮:“主体工程,并没写实,那么多建一层和少建一层都算……”于是,程俊拿着合同找到承建商理论,说他们主体工程并未完成,现在无理停工,要赔偿鑫伟公司损失。承建商本以为能得到便宜,没想到对方有理有据,只好继续修建房屋,还向姚尘赔礼道歉。从此以后,姚尘对程俊更加器重。

在姚尘的带领下,程俊开始崭露头角。仅2008年,他就在公司领取了180多万元的报酬。随后,程俊又跟着姚尘开发在沙坪坝的房地产项目。姚尘的事业越做越大,有很多媒体记者采访,而每次姚尘都把程俊叫上,说让他也露露脸,对以后的事业有帮助。此时的程俊才隐隐约约有点担心,他怕照片刊登后被警方发现,于是,每次都以自己不适合上镜为由拒绝记者拍照。

这年底,程俊升任公司副总,负责公司的项目开发并担任公司法律顾问。此时的他也成了公司里的大股东,个人资产已达近千万元。

程俊埋头工作,待人诚恳热情。熟悉他的人都说,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儒者。

2009年,程俊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的法学研究生毕业。他写的毕业论文引起了国际法学界的关注,新加坡一所大学随即向程俊发出邀请函,邀请他前往新加坡讲学,并担任法学客座教授。收到邀请函时,程俊的眼圈禁不住潮湿了……

春风得意时,锒铛落法网

2010年元旦,程俊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准备前往新加坡讲学的事宜。妻子叮咛:“新加坡是全世界有名的花园城市,风景一定很美,等讲学结束了,你一定要好好游览游览!”儿子得知他要到新加坡去,也拍着手,嚷着要爸爸带新加坡的“狮子头”回来。阵阵幸福的暖流在程俊的心头荡漾……

1月24日,程俊特意叫妻子陪着他到重庆解放碑太平洋百货去购买一套高档西服,准备到新加坡访问讲学时穿。他们走到品牌男装“皮尔卡丹”专柜,被其中一套藏青色的西服吸引了,罗娜赶忙叫服务员找适合丈夫穿的号码。当程俊穿好西服站在妻子前时,他发现妻子的眼睛里早已涌满幸福的泪水。的确,这一天的到来,是丈夫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凝聚了妻子太多的心血和期待……

第二天一早,程俊兴高采烈地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出国护照。程俊把身份证递给出入境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让他在隔壁的照像馆照张登记照片,程俊想也没想,赶紧到照像馆照相。

程俊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当他返回出入境办理处时,突然一副铮亮的手铐拷在了他的手上。程俊莫名其妙地问:“怎么回事?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工作人员严肃地说:“你涉嫌伤害和非法拘禁,已经是网上在逃犯罪嫌疑人!”程俊这才突然想起自己5年前的那个污点!

他低下头来,神情黯然,喃喃道:“我自己都忘记了……”

原来,程俊去照相的时候,工作人员把程俊的身份证号码输入电脑后,发现该身份证的主人是湖北警方通缉的逃犯!于是,他们立即联系沙坪坝区公安分局,当场将程俊抓获。

消息传出,鑫伟房地产公司上上下下顿时炸开锅:“这怎么可能呢?一定是搞错了!”只有总经理姚尘始终不动声色,他自有他的道理:“程俊是个法学硕士,绝对不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既然搞错了,就让他自己解决吧!别忘了,他是咱们重庆大名鼎鼎的律师,过那么多大案子……”

随后,程俊被襄樊警方押解回去,接受审讯。直到此时,姚尘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他赶到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为程俊送行,一见面又无法按捺抱怨的情绪:“没想到你这么聪明的人,竞做出如此愚蠢的事……”

民警也深深为程俊感到惋惜。他们解释说:就具体案情来看,如果程俊当初的认罪态度较好,又能积极赔偿受害人,依据法律很可能是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缓期一年执行。可他潜逃5年,性质就恶劣了,最高刑期有可能达到3年。

3月23日,程俊被襄樊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不久将被。而今,鑫伟房地产公司内部依旧不能平静。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复员军人,到警察、律师,到法学硕士、副总经理,再到新加坡高校客座教授……多年来,程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可是,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人生奔向辉煌的颠峰时,曾经的一个小污点却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法学硕士范文第9篇

年轻有为 硕士当上馆长

这位年轻人叫赵宏,1967年生于北京市丰台长辛店镇一个工人家庭。赵宏非常聪明,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大附中。父母十分高兴,想着儿子将来走进北大校园没有什么问题了。然而,童年就崇拜军人的赵宏在顺利完成三年高中后,竟然不顾父母及老师的规劝走进了国际关系学院。

1990年,赵宏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总后勤部一所院校担任英语教师,一年后破格升为讲师。事业一帆风顺,爱情也悄悄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和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女儿相爱了。女友母亲得知未来的女婿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大兵后极不满意,当面奚落他像个放牛娃,为了尊严,赵宏不顾女友的哀求,忍痛结束了这次恋爱。

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干,赵宏决定换一种生存方式实现自我价值。1992年,他谢绝了部队领导的挽留转业经商了。

赵宏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利用自己的专长做起了北京第一家私人翻译业务。那时,正值改革开放高潮,许多外国企业涌进了首都,而“洋货”进入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中文说明,当时,这类专业人才异常紧缺。赵宏瞅准了这点,充分利用了所掌握的人才资源,把生意做的非常红火,两年下来,他就成了一位小富翁。

然而,就在这时,他却把公司交给了一位朋友打理,自己另去找寻新的发展方向。此时,他过去在部队的首长,时任公安部的一位官员找到了他,调他到部里做宣传工作。

赵宏没有辜负老首长的期望,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在香港与澳门回归祖国期间,由他主持策划创作的两次大型展览受到了组委会的好评。

这期间,让赵宏充分感受到了事业的成功感,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他在工作的同时,报考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经过三年的努力,2003年赵宏拿到了法学硕士学位证书。

由于赵宏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北京一美术馆急需业务骨干就把赵宏调到了该馆,担任了副馆长。这个职位对一个年轻的知识份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

毅然弃官 不当馆长养山鸡

在美术馆工作,赵宏算得上是轻车熟路,上任不久,他负责组织了数次大型国内外书画家精品展及相关宣传工作,反响很大。

然而一次回乡探亲却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2003年5月,赵宏回到了家乡长辛店镇,得知弟弟承包了一座荒山。当时,正值草绿花开季节,弟弟领着赵宏进山了。一踏上深山的小径后,一只长尾鸡就“嗖”地窜起了,精彩而又美丽,还没等赵宏缓过神来,脚下一条可爱的青蛇又向他吐出蓝幽幽的光亮儿……赵宏一路走一路陶醉:“没想到啊,西山坡,真是人间仙境啊!”

夕阳西下的绚丽时分,赵宏深深呼吸了一口山里的甘甜空气,躺在了茂盛的草丛中,此时,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浮现在脑海,眼前的景色恰是如诗如梦,就在那个时刻,赵宏决定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他要把荒山转包过来。

一天,妻子让他到市场买几斤土鸡蛋,他跑了几个地方都没买到,一个摊主告诉他,北京市场土鸡蛋非常缺,供应的全是三黄鸡或九斤黄鸡产的蛋,这类鸡是饲料喂养,口感不好,也没什么营养。听完摊主的介绍,赵宏脑子豁然开朗:“既然北京的土鸡蛋这么紧张,何不在山上养土鸡呢?对,就养土鸡”。想到这里,赵宏一脸兴奋,想不到缠绕在心里多天的结一下子就解开了。第二天一上班,他毫不犹豫地向组织上递交了辞职申请报告。谁知,当赵宏要辞职消息传开后,馆里上下一片哗然。

赵宏的妻子是外企的高级白领,月薪三万,就在赵宏执意去西山坡时,她把丈夫堵在了家里,见无法说服他,眼泪一下子窜出来了:“赵宏,你不想当官可以理解,但你不要忘了你还是个法学硕士,当个律师总可以吧,你要真是去养鸡,我以后怎么见人呀!”

赵宏只是嘿嘿一笑:“我很清醒,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我这样难道不好吗?”

妻子无奈地摇了摇头,最后她只好搬来了赵宏的母亲。

但赵宏不想改变自己的主张,所以好好安慰了母亲后,还是走进了西山坡。

尽管所有的人都对赵宏的行为给予了否定,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一天,赵宏正在西山坡考察论证将要在这里饲养什么品种的鸡时,妻子开车找到了他。见到丈夫,妻子告诉他说,已经帮他联系好了一份外企工作,近日就可以上班,面对爱妻,赵宏一阵沉默没有答复。妻子恼怒了,转身钻进了小车。看着绝尘而去的爱妻、赵宏一阵难言酸涩。

奋斗三年 光彩芦花鸡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策划与工作,赵宏投资了十万元钱在西山坡这片荒山上建起了四间砖房和其它一些基础设施。

选择饲养什么鸡种,赵宏颇费了一番心思。经考察分析,赵宏认为时代变化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就会对肉类有更高的要求,随着绿色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安全无毒的绿色鸡自然会被人们青睐。赵宏查到了老北京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油鸡品种,因为它肉鲜汤美,过去就是宫中贡品,据记载,慈嬉非油鸡不食,而日本人称油鸡为天下第一。油鸡如此珍贵,那么饲美油鸡应该是最佳选择了。那么,油鸡现在何方呢?

为了寻找油鸡的踪迹,赵宏走村串户,向一些老人打听,结果无功而返。就在不知所措时,他突然想到了中国农科院,然而问询的结果一样让他失望,研究人员告诉他,油鸡早已灭绝了。

为了找到一个好的鸡种,赵宏又把目光转到了互联网上。有天,他在浏览网页时,看到山东有一种“汶上鸡”,俗称芦花鸡。细查下去,赵宏紧张了,资料显示,芦花鸡是一个非常珍稀的鸡种,面临灭绝,现在该地存量不足一百只!赵宏兴奋不已,当即决定实地考查。

2003年的一天,冒着酷暑,赵宏赶到了山东济宁汶上县。在一个小镇,他来不及歇息就四处寻芦花鸡。他见人就问,一天下来累得舌干口渴,结果不甚理想。情急之下,他向一个好心人要来了该镇镇长的电话,以求得到他的帮助。令人称奇的是就是这个电话号码意外地帮了赵宏的忙。原来,该镇长就饲养了这种鸡五十余只,资料上所介绍的卢花鸡存量基本上是在他家。

在该镇长家,赵宏有幸见到了纯种芦花鸡,在谈到自己的来意后,镇长满脸不高兴了:“你要买我的鸡怕是不可能,再说你也可能买不起。镇长有些得意的说:“去年有个外地人非常喜欢芦花鸡,

临走好说歹说扔下100元钱买了两只鸡,我现在还心疼呢!”

赵宏开始软磨硬泡起来,说他是从一千多里外的北京赶来,其目的是想饲养这个稀有品种的鸡,以不让它灭绝,镇长什么话也不听,最后还是把赵宏“轰”了出去。

回到旅馆,赵宏依然不死心,决定再次到镇长家去碰碰运气,对方见赵宏大热天的又跑回来了,有些过意不去,中午留他吃了顿饭。赵宏趁机就真心实意的和他聊起了家常。由于两人沟通较好,赵宏干脆不提走了,晚上就睡在他家。经过交流,当对方得知赵宏的经历后起身抓住他的双手:“老弟呀,你放着馆长不当,都辞职养鸡,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呀,芦花鸡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之后,赵宏还从镇长嘴里得知,饲养芦花鸡并不难,难的是难保证它的纯正。因为在农村大部分养鸡户是把芦花鸡和其它品种的鸡一起混养,这样杂交后产下的蛋,孵化出的小鸡就不是芦花鸡了。

好不容易搞到了芦花鸡,但对于怎样饲养还不是很清楚。雏鸡运回西山坡的当天,就有一些便血,经兽医检查,是雏鸡的运输反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赵宏对所有的雏鸡进行了防疫,同时还跑到农科院咨询请教,为了彻底掌握养鸡技术,赵宏还一下子从书店里抱回了数百元的相关书籍,抽空研究起了这些资料。

就在赵宏信心十足地饲养这些芦花鸡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芦花鸡长到半年后,开始产蛋,赵宏看到这些场景可高兴了,实在为自己的“杰作”开心,然而,随着鸡蛋的增多,他的孵化流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再者,那些经过淘汰出来的芦花鸡所产下的蛋怎么处理?从如今实际投资的成本以及营养价值来看,这些鸡蛋价钱一时难以让人们接受。

没有做就不能轻易下结论。赵宏决定把鸡蛋送下山投放市场试试。那天清早,他提了二十几斤鸡蛋,来到了长辛店镇市场,在公园门口,赵宏戴着眼镜蹲在鸡蛋旁学小商贩样子叫卖,顾客围上来了,然而,一问价都奇怪的问他“这是什么鸡蛋,十多块一斤?”有人还趁机打趣“莫不是金蛋银蛋吧!”更有甚者,指着赵宏的脸质疑“说你是养鸡的鬼才信,看你一个书生,骗谁呀!”

鸡蛋没卖出一个,反倒弄了一鼻子灰,这让赵宏哭笑不得。回到山上,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第二天他再次来到卖鸡蛋的地方,不同的是他手里抱着一只芦花鸡,一边向客户讲解一边用实物指证,然而这样的举措,依然收效甚微。

尽管如此,赵宏并没有丝豪动摇饲养芦花鸡的信心,相反,他对饲养芦花鸡非常看好。他相信随着绿色食品的趋势化,消费者迟早会认可他的芦花鸡。为了尽快开发市场,2004年,他在互联网上创办了中国土鸡网,并相继推出了自己所写的文章,全面介绍这种品牌鸡的珍稀性以及他的营养价值。值得可贺的是文章推出不久,辽宁、浙江一些客户就打来了电话,并相继来人订购了他饲养的芦花鸡。他的养鸡事业从此蒸蒸日上!

赵宏的妻子也逐渐理解了丈夫,更加深爱着这位敢于走自己的路,勇于创业的好男人。2005年的春节,妻子带着孩子来到了西山坡,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团圆年。

经过三年的努力,赵宏饲养的芦花鸡已形成了规模,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赵宏又投资了四十万元,招聘了一批工人,并进行了严格地培训,在一百多亩的大山周围扩建正规化的芦花鸡养殖场。今年春暖花开的之时,在这片深山密林里数万只芦花鸡自由自在在此生长,繁育后代!这个濒临灭绝的鸡种,从这里又要飞进千家万户,造福人类。

芦花鸡的绿色事业,在一位法学硕士的理想中飞翔!赵宏的人生――他的理想,他的精神,他的执着,是所有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荣和骄傲!

主人公电话:13901146395

网络实名:中国柴鸡土鸡网

www.china-chicken.com

法学硕士范文第10篇

你们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首先,我谨代表法学院05级法学硕士研究生向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付出过心血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谢谢你们!

我作为一个老中财人,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还记得青涩的我们在清河第一次上专业课的时候,戚渊老师给出了一道命题作文《站在法学殿堂的大门外》。那时,我们像初入军营的许三多,站在中财的校园里,却面对全然陌生的法律,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抬臂迈腿,跨出这艰难的一步。这一刻后,注定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永远将流淌法律人的血液。感谢把无知的我们领进法学大门的老师。

研究生这三年,是我们紧张而充实,飞速成长的三年。我们把一次次精彩的记忆压缩成相册里一张张有故事的图片。在我们身上已经不再有初入法学殿堂的迷茫与不安,在课堂上我们一次次头脑风暴,像所有执着的法律人一样,追求理性、正义、自由和公平。在模拟法庭上,张弛有度,唇枪舌剑,展示着我们的专业素质。在一本本厚重的法学印刷品上,烫上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凝结了我们学习和实践的结晶。我们不再单纯的向老师索取知识,而是更多的思考;不再刻板的研究法律条文,不再局限于过往的案例,而是紧跟时事,考量法律与社会真实的契合度,寻求对法律和法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为中财的法律人,我们也不再单纯的学习法律,而是找准经济和法律的结合点,尝试用经济的方法解决法律的问题。

再回首,我们的青春岁月已然烙上了中财的印记,点上了法学的色彩与凝重。虽然学习了七年法律,但我仍惶惶,深感自己在精深博大的法学瀚海中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深怕自己不适宜的言行会玷污法律人的形象。所以我承荀子之言,日参省乎己,希望能心知明,而行无过。在自由和理性光辉的照耀下,成为真正的法律人。如今,我已经无法忆起当初如何完成戚老师那道作文题,不知道今天即将走出校园奔赴各个岗位的我们,用这些年的辛苦与执着完成的答卷,老师您是否满意!

这三年,我们作为个体在成长,同样也见证了法学院的壮大。法学院有了更多声名显赫,钻研学术却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师长,有更多名校毕业的优秀学子加入我们的行列成为我们的学友,有更多知名人士为我们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学业,鼓励我们奋进、踏实的走好这艰辛漫长道路的每一步。无论是今天即将与中财挥别的我们,还是日益壮大的法学院,都像做了333个腹部绕杠后许三多,经历了辛苦的付出和无以名状的痛苦、挣扎,之后便是成长,是飞跃。

我们在中财,已由嗷嗷待哺的雏鸟长成了可以搏击长空的飞鹰,正背起满满的行囊准备冲向各个领域的老a。今天,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在中财的舞台上闪耀,最后一次在法学院的怀抱中呢喃。但我们承诺,我们会坚持正义的信仰和对自由的追求,坚强而乐观的开始全新的旅程。

上一篇:法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法学研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