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13:49:41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

针对我国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通过成立纺织职教联盟,提出“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高职本科衔接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思路,并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为例,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总结取得的经验。

关键词:

纺织产业升级;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2分段培养

一、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和纺纱锭数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纺织服装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然而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用工成本和综合成本不断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占。此外,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用工成本仅为我国的三分之一,大大冲击了我国传统的低中档纺织产品的优势,普梳棉纱、针织服装低中档纺织产品的生产逐渐向这些国家转移。同时,美、英等原纺织大国利用原料优势(如美国的棉花优势)、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行纺织“再工业化”,对我国的纺织产业造成了新一轮冲击[1]。在当前多种挑战下,我国纺织产业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实现健康平稳发展,而纺织产业升级必须依靠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引领和支撑。目前我国纺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以纺织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本科院校,但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封闭,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衔接升学的可能。此外,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多采用学科型教学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面向我国纺织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探索高职和本科的“对口贯通”,依靠双方的相互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培养卓越纺织人才,建设一支适应传统纺织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思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到2014年,全国签约实施该计划的企业达到一万多家,高校和社会力量协同对接产业,面向市场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理念,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获得技师职业资质或技师职称潜力的后备技师。如何将“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要求为指引,加强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的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的联系和合作,对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进行研究和探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省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提出基于“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卓越人才培养思路。“一个目标”是指校校、校企联合培养能推动纺织产业升级的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两种能力”是指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融合”是指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四个落实”是指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实施的组织、制度、资金和条件落实。“五项措施”是指建设融“人生导师、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工程师”为一体的“三师型”队伍;共享集约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生全员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产学研一体育人;成立纺织职教联盟,发挥联盟内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合作成立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组织机构,并牵头成立了盐城市纺织职教联盟,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盐城市纺织职业教育联盟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财政支持的纺织技术实训中心、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等,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联合企业,校企双主体共建了纺织检测中心、纺织品设计中心、纺织生产中心和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等校内技能训练平台,建成了集技能训练、技能鉴定、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此外,充分依托悦达纺织集团等相关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落实了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施所需的实践条件。同时,充分利用江苏省品牌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盐城市纺织创新服务平台等优势资源,推进纺织教育与纺织产业对接,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

1.培养目标设定

纺织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比值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江苏省以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为主的纺织产业组织形态,在我国纺织行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如苏州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无锡江阴的毛绒和毛纺产业、南通海安的色织产业、南通叠石桥的家纺产业、盐城东台的纺机产业、盐城阜宁的过滤材料产业等。但是江苏省纺织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也存在层次低、创新弱、投入少、转型升级慢等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因此,江苏省纺织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卓越计划”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不仅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且凸显服务江苏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定位,根据区域内纺织行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以“五年一贯制制订培养方案,分段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详细论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纺织生产企业、纺织品检测机构和纺织品流通领域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织材料及其质量检测能力、纺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试验及质量分析、纺织生产调度、纺织生产核算统计、纺织试验、纺织跟单与销售、纺织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明确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培养“卓越技师”;盐城工学院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衔接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在制订“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计划时,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合理设置了各类课程,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

(1)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阶段课程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则,本科阶段课程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将本科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如纺织生产实训等)前移到高职阶段,将原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后置到本科阶段,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此外,考虑到生源多元化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等进行分类。通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菜单”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通过学分制柔性管理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有效对接。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并完善高职与本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监控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国家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也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纺织行业职业国家标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认证、评估,入选全国首批“纺织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站以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时,高职、本科作为两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虽然其学历不一样,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不一样,但课程标准应适应不同层级的职业(工种)的岗位需求。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四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在本科阶段进行预备技师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以“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课程为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筒并摇工、整经工、浆纱工、穿经工、织布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等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重新制定了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策略等方面的课程标准,其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对比见表1。

3.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基于此,高职与本科院校必须按照系统性、科学性、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原则协同构建卓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反馈—调整—评价的控制系统,通过构建“多方(学生、教师、社会、专业机构、技能鉴定站和竞赛机构)同评、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4.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学生在高职阶段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的准予毕业,但是能否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还要符合转段要求。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必须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并获得相应的高级工技能证书;此外,3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纺织材料检测”“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必须通过盐城工学院统一组织的考核方能转段。转段条件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业升级驱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建立健全“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设定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全方位体现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贯性,破解了高职与本科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难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纺织专业群学生100%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大批学生参加全国纺织面料检测、纺织面料设计和纺织服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技能标兵”称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以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四次蝉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大赛团体一等奖,在2015年更是以专科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姚穆.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棉纺织技术,2014(2):1-5.

[2]王建明.高职院校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3(10):91-93.

[3]周方.“卓越技师”培养的目标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6(2):23-25.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化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已逐渐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加以应用。本文总结了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染整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染整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先进职教理论的引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引进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结合模块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新型职教课程模式[2-3],其核心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从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排序入手,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合作”的原则,寻求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工作现场、职业活动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边干边学,通过系统化完成若干工作任务的过程逐渐熟能生巧,从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策略和技能水平,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色。

1.针对就业岗位需求优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通过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参与的行业发展趋势调查进行分析,确定近阶段染整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纺织印染及贸易企业的工艺员、打样员、化验员、检验员、跟单员、营销和贸易业务员等。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以及与之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和认知规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染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整合工作领域对应的各个学习领域,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染整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染整生产工艺实施”工作领域为例,根据完成生产流程中“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四个岗位(群)中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形成对应的4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应确定4门学习领域课程。为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开设染整设备和综合实训方面两门综合性课程。同样,针对染化料检测、面料测试、仿色打样、CAD设计与描样等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也分别确定对应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将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部嵌入各项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中去。基础知识类课程也结合工作任务来学习,如《染整应用化学》结合染整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染整加工中常见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来学习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类典型化合物的应用常识;《化学分析与检验》结合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学习有关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检验方法;《纺织纤维与面料》以各类纺织面料为载体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和面料识别和检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开设有关染整生产管理、跟单、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等管理类、商贸类课程,充分体现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科类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商贸管理的“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以满足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模式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由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组成的“新四类”课程体系模式,分别包含职业文化素养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实践训练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染整专业职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纤维与面料、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染整设备操作与维护、跟单等;职业能力类课程主要包括染化料性能测试实训、纺织品性能测试实训、染色印花打样实训、印花CAD实训、染整工艺设计综合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阶段性集中训练课程;职业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纺织品营销、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报关知识与商检等“工商融和”课程。

二、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情境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的最终成效能否体现,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而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及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抓手。

1.以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能力培养要求,为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提供原则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项目)和产品为载体,确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以《纺织品染色》课程为例,将工作过程对应的各类典型纺织产品和所用染料作为载体,按染色工艺及设备的知识技能模块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课程学习任务。专业能力目标是学会选用常用染料、会制定和调整染色工艺、会选用合适的设备、会分析和解决染色中常见问题等。同时,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要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4]。

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单元,与传统课程中章节单元的区别在于每个学习情境是具体工作过程的完整体现,而不是按学科划分的知识单元。根据“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5],每门课程中按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境见表1)。

每个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对应的典型产品、设备、方法、案例、业务、活动等为载体,围绕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即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特定场景和境况,开展情境化的学习活动。

在课程标准中要根据情境教学的要求,对每个学习情境用“掌握”、“会”、“了解”等动词明确学习目标,并用“对……进行……(加工、操作、制作、处理等等),完成……”等描述学习任务具体内容的纪实性语言进行学习情境描述,对采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场景如何完成工作(学习)的过程提出建议。教学情境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任课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运用“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在实训现场、生产工位或仿真场景,营造出与学生零距离贴近的真实的现场职业环境和岗位情境,采用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项目情境、仿真情境等设计方案[6],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设计出最有效的情境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3.紧扣岗位应用能力强化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在课程标准中对考核方法要提出原则方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必须重点强化工作实绩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两方面。工作实绩考核主要是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考查测试、调研报告以及作业及实训项目报告等书面材料的完成时间、规范程度、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综合能力主要是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工作热情、敬业精神、钻研精神、遵章守纪、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对于有相应社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项目的课程,则将鉴定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部分,使能力考核与社会接轨。

三、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1.“校企互通”促进师资团队“双师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要求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师资团队向“双师”结构转型。“校企互通”是实现师资团队“双师”化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安排校内专任教师以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定期到企业去实践,获取岗位工作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专业师资,提高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任教师比例,或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成为“双师”结构师资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校企互通”,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业绩考核、报酬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采取鼓励政策,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为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2.“校企联动”健全“全方位”教学管理新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单元,以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涉及的要素远比传统教学的“教师、教室、教材”三要素复杂得多。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框框,适当引入企业化的时空观念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管理的教学管理新模式,配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弹性学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施校企共管的“多元化”管理、校企互联的“信息化”管理、校企交融的“职业化”管理,校企互利的“开放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全方位、高效率、高效益的“校企联动”教学管理体系。

3.“校企共建”实现教学环境“情境化”

创建和完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条件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基本条件。教学场所要成为符合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要求设计的“情境化”教学环境,就必须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实训条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配套的教材、教具和工作文件。教学环境“情境化”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扩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情境教学空间,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堂与工作现场一体化、学生与岗位员工一体化、教师与技术专家一体化、教学考核与工作评价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2]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4] 姚平,周家伟.浅论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其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10,(12):172-173.

[5] 向丽.英国学者“基于工作的学习模式”调研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8-31.

[6] 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境化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51-54.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我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工作探索及经验总结如下:

一、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技能需要设置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总体目标,设置课程体系的前提是明确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结合我院总体的指导思想,自2009年开始,为了设置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在经济管理学院统筹安排下,各专任教师先后深入各专业相关校企合作企业,联系进出口业务部、单证部、保障部、财务部、跟单部等各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一线业务人员,针对各业务环节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

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海拓国际经贸模拟公司

2009年11月,我院投入1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室,根据进出口业务实际流程开展的需要,设置谈判台、业务操作台、海关、检验检疫局、货运、保险公司、贸易促进委员会、银行、国税局等相关部门工作台。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模拟相关公司及产品,模拟相关角色,从业务洽谈开始,执行签订合同、办理出入境货运、报检、报关及制作单据、结算货款的全部工作。

2010年9月,经济管理学院合理利用实训室资源,成立了海拓国际经贸模拟公司,该公司是经管学院商务实训基地暨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项目之一,通过严格选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8名优秀学生组成模拟公司,与日照昊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日照卓锐进出口有限公司、淄博嘉进经贸有限公司、淄博海顺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利用taobao,made-in-china,alibaba,tradekey,ecplaza等商务网站实际开展日用纺织品、陶瓷产品、日照绿茶等产品的淘宝店铺销售,氧化锌系列原材料、毛巾、浴巾等日用纺织品产品的出口业务开发,及丁香、肉蔻、胡椒等调料的采购,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帮助行业企业创造销售利润,扩大产品销路。在经营业务的同时,为社会输送具有实战经验、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所有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系统操作了整体业务流程,对整个外贸业务流程和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融职业技能比赛项目于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我国各行业协会、部委、教育部组织举办的各类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比赛主要以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及商贸谈判能力为主要内容。事实证明,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又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鉴于职业技能比赛的上述作用,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引入比赛的流程和项目软件,将专业知识融于比赛项目的各模块。如在商务谈判模块,主要安排学生分角色对产品价格、包装、交货期、付款方式等销售合同主要条款进行洽谈磋商后签订合同。在合同执行模块,安排学生分角色根据合同要求审证、开证,根据信用证要求订舱发货,制作各种单据,并办理付汇、结汇、核销、退税等相关业务。通过完成模块化工作任务,使学生有机会根据所学的知识系统操作整体业务流程。

四、改革考核方式,设置实际操作技能的硬性检验标准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教学改革模式的同时,我们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式,建立了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以《国际贸易实务实训》为例,该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承担着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水平及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环节,主要通过仿真业务流程、职业技能比赛项目模块化教学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技巧。依据此教学目标,在考核环节设置了整体业务流程操作考核和具体细节问题考核,参照企业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安排学生完成各环节工作任务,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和经验技巧写成工作报告。综合实验成绩和报告成绩,将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量化到个人,得出最终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创造零距离就业氛围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袁立新.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索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扬州教育学报,2005,(1).

[2]贺秋硕.基于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3]周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1).

[4]秦德如.浅谈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改革[J].商业文化,2009,(12).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三院校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25-01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下,全国本三类高等院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本三类高校共计300余所,在校生200余万人。随之而来的本二和本三、本三和专一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前本三高校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质量、特色、品牌是本三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江南大学太湖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在本三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开始实行的“3+1”实践教学模式做一点探讨。

二、“3+1”实践教学模式是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1.服装大市场环境决定了服装专业教学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地处长三角服装产业带中心的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无锡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余家,红豆、海澜之家等服装品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十大名牌和销售50强前茅。服装产业已成为无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无锡纺织服装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已有了明确定位:继续保持在中国纺织业的优势地位,把无锡逐步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了顺应无锡服装产业的定位,促进服装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把培养具有现代服装创意设计基本理念,具有较强服装创意制作技能和营销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2.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服装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求职集中的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东莞、苏州、泉州、宁波、南京、金华、无锡、温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意向工作地点68%以上。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专业开展了“3+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专业学习,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

结合长三角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本三学生实际能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材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对服装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可以总结为:“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

“三个职业方向”是指,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引导学生着重在服装设计、营销展示、制版工艺这三个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业方向发展。这三个职业方向又具体细分为女装、童装和职业装行业。为了保证学生能围绕这三个就业方向更深入学习,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应教学内容的偏重,增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与三个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专题设计课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三个职业方向进行。

“四个基本能力”是指,每个服装专业学生不论今后选择什么职位方向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服装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服装制版制作能力和服装营销展示能力等四个能力。为了配合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服装制版师、服装跟单师、色彩搭配师、服装设计师考证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改革

围绕着“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根据目前国内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服装市场急需服装工艺和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周边同类本科服装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简和重组,增加如服装视觉营销类(服装展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外贸跟单类(纺织品进出口、服饰英语)课程,增加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服装设计课程比重;增加了色彩写生、流行趋势考察、民族艺术考察和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已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8%左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学校“3+1”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资源和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技师担任专业课外聘教师外,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现在已和红豆集团、真维斯集团、无锡哥帝服饰有限公司、南致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无锡大华制衣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多数学生都能走出校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工作,将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专业教学实行主线式教学,根据从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制作到服装展示营销的完整流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注意到各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作业的系统性和上下承接性,学生每学完一阶段专业知识,就会通过较大型实践活动或展览来检验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约为1:2,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像服装设计课、服装营销课都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

各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四学年之中,主要是由各专业老师在内容上尽可能围绕着专业课程组织和实施,以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毕业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服装立体裁剪作品展、个人形象设计培训讲座等,参与了每年的校迎新晚会走秀节目、各类社团活动等。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装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长实践才干。

六、总结

虽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时间只有短短5年,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在校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2届毕业生的100%就业率和每年服装设计专业火爆的招生人数来看,“3+1”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3+1”实践教学模式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人才网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枝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3.舒锦宏,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三院校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下,全国本三类高等院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本三类高校共计300余所,在校生200余万人。随之而来的本二和本三、本三和专一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前本三高校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质量、特色、品牌是本三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江南大学太湖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在本三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开始实行的“3+1”实践教学模式做一点探讨。

二、“3+1”实践教学模式是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1.服装大市场环境决定了服装专业教学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地处长三角服装产业带中心的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无锡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余家,红豆、海澜之家等服装品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十大名牌和销售50强前茅。服装产业已成为无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无锡纺织服装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已有了明确定位:继续保持在中国纺织业的优势地位,把无锡逐步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了顺应无锡服装产业的定位,促进服装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把培养具有现代服装创意设计基本理念,具有较强服装创意制作技能和营销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2.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服装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求职集中的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东莞、苏州、泉州、宁波、南京、金华、无锡、温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意向工作地点68%以上。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专业开展了“3+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专业学习,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

结合长三角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本三学生实际能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材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对服装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可以总结为:“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

“三个职业方向”是指,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引导学生着重在服装设计、营销展示、制版工艺这三个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业方向发展。这三个职业方向又具体细分为女装、童装和职业装行业。为了保证学生能围绕这三个就业方向更深入学习,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应教学内容的偏重,增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与三个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专题设计课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三个职业方向进行。

“四个基本能力”是指,每个服装专业学生不论今后选择什么职位方向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服装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服装制版制作能力和服装营销展示能力等四个能力。为了配合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服装制版师、服装跟单师、色彩搭配师、服装设计师考证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改革

围绕着“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根据目前国内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服装市场急需服装工艺和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周边同类本科服装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简和重组,增加如服装视觉营销类(服装展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外贸跟单类(纺织品进出口、服饰英语)课程,增加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服装设计课程比重;增加了色彩写生、流行趋势考察、民族艺术考察和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已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8%左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学校“3+1”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资源和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技师担任专业课外聘教师外,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现在已和红豆集团、真维斯集团、无锡哥帝服饰有限公司、南致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无锡大华制衣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多数学生都能走出校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工作,将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专业教学实行主线式教学,根据从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制作到服装展示营销的完整流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注意到各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作业的系统性和上下承接性,学生每学完一阶段专业知识,就会通过较大型实践活动或展览来检验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约为1:2,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像服装设计课、服装营销课都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

各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四学年之中,主要是由各专业老师在内容上尽可能围绕着专业课程组织和实施,以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毕业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服装立体裁剪作品展、个人形象设计培训讲座等,参与了每年的校迎新晚会走秀节目、各类社团活动等。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装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长实践才干。

六、总结

虽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时间只有短短5年,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在校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2届毕业生的100%就业率和每年服装设计专业火爆的招生人数来看,“3+1”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3+1”实践教学模式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人才网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枝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一、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我国虽然经济有所回暖,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除殆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今年,高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主要源于以下的事实: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2006年,我国共有413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2007年毕业464万大学生,2008年计532万大学毕业生,2009年增至592万毕业生,2010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步入求职大军的行列,2011年高校毕业生虽有所减少,但也高达66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10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9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2000万人。

3.“晴雨表”效应增大

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走向仍心存疑虑,对今后的预期还不稳定。如果这些用人出口不畅,则其用人需求必将受到影响。

4.金融危机影响尚存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众多企业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

5.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

尽管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但一系列信号表明:中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已连续9年位列反倾销对象榜首,从加入WTO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全球已形成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大陆纺织品的同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国家某权威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的出口高速增长难以持续,预计2010年上半年将发生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这些行业的就业,进而影响这些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策略

商务英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适应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率,是该专业在后金融危机时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首先,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们参加“专业教育与成才目标”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过硬的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让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应掌握哪些知识与职业能力,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使实现这些目标成为每个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行为。在入学教育中,将以往优秀毕业生的业绩以及他们如何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加以宣传。组织优秀毕业生、实习生给一、二年级学生作就业、实习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自卑心理,树立凭自己的实力立足社会的坚定信念。

再次,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其人格,要求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相关单位见习或义务打工,写下见结或打工心得,建立实践档案,让学生从专业实习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社会实践的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所有的单位都喜欢有经验的雇员。

2.产教相结合,培养商英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1依靠行业,建设专业。成立由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外经贸局、外贸企业、公司行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业的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多种商务实训软件、电子商务实训软件、秘书及行政管理实训软件、电脑、网络及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商务实训中心能够呈现国际商务运作流程和主要环节,能够完成整套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商务函电拟写仿真练习,保证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的实效训练。保证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协议在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和外贸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与校内实训室在功能上做到互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2开展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展“订单”培养。采取“4+1”模式,前四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后一年到企业进行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和顶岗实训,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合作教育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2.3推行“双证”制教育,实现校企的有效联结。商务英语专业将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除了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单证员、外贸文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能毕业。毕业生由于取得了1~2个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无需另行培养,就能直接上岗,深受企业青睐。

2.4课堂内外注重学以致用,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做到在察中学、听中学、说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相关的知识点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多样化

3.1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2强化实践和实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虽有实习计划,但因时间短,实际的能力演练机会不多。为解决学生实践经历少、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践活动,在外贸单证的填制、模拟商务谈判、翻译作坊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4.1教师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本专业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建立满足语言、专业、实践等教学的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1:18,不断从社会及企业一线引进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比例与专业招生计划相适应。为保证专业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壮大,每年新增教师2~3人,其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各1~2人,聘用外籍教师1~2人;新进教师均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达到100%,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应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人数应达到50%以上。

4.2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将负责制定本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实训环节、考核标准、实训室建设等,带动整个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4.3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在原有的教师职称基础上考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外销员、涉外秘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物流师、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力争专业主干课程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掌握多元化授课技能,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效果优良。优化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更趋合理,逐步消除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技能欠缺,动手能力不强的缺憾。

三、总结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只有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指导下,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商英专业教学中渗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趣将有相当大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也将渐长。我们坚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会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减少金融危机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出更出色的有技能、有创新、有素质的毕业生,以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阮兢青.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0.4.

[2]杨立.试论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J]. 中国科技博览, 2010.13.

[3]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针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践导向下的训练绩效差的问题,依据调查了解和教学总结,以工学结合为宗旨,从课程整体设计,立体实训教学,能力目标达成三方面入手,探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立体商务“实境”,使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商务氛围中,通过参入,操作以便能更直接,真实,完全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氛围,内容并获取岗位知识、技能。

【关键词】

高职教学;商务英语;立体实训;实境耦合

1 引言

商务英语在高职或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者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尤其是经济贸易等知识技能的综合叉学科。从语言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中的一种,也称为特殊用途英语,而非普通英语(EGP)。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英语就是从事或即将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士所要学习和掌握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商务英语承担着为各类企业输送有关商贸,涉外岗位基层管理者的重任。

据教育部16号文件指示,如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如火如荼开展。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目前商务类毕业生缺少的4个项目(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外语水平)中认为缺少合理的岗位知识技能的比例最高达56%。由此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凸显高职高专的“学以致用”本质,培养出适应市场岗位群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把商务英语作为商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而开设的课程教学问题。笔者基于充分了解及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心得,结合多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明确指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重点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内涵和深化实训容量,实施新的沉浸式立体实训教学,引进或修正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的立体商务“实境”,在突破传统的角色模拟情景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尝开展“实境耦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朱节光,2008)。“实境耦合”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它特别强调校内外训教环境的“实境”,从而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岗位操作实训立体统一,真正培养商务类的应用型人才,飞越学校与岗位之间长久以来固存的难以逾越的学而无用的障碍。

2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内涵要求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以商务为本,英语为语言载体,综合经贸多种知识的一门课程。不能为学英语而学习,成为英语专业的翻版,而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用英语成功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英语为辅则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内部机制学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语言基础上。当然,也要重视这方面的基本功,只是这种在语言能力上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不应过高,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应该定位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超越“语言能力”的束缚,走向语言学习的更高阶段一一交际能力的培养(张慧,2005)。所以商务英语的教学要以商务为纲,英语为语言媒介来开展。

2.2 基本现状

理论上而言,我们乃至整个社会都已意识到,高职教育应遵行“学以致用”的根本原则。而现阶段,商务英语教学实际上还是老旧地在课堂上培养语言技能,间或采用语言情景下模拟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而学生商务实践动手能力却十分差。基本现状归纳如下:

(1)课程设置仍停留在“英语+商务”的阶段且侧重英语而非商务。英语专业课累加商务理论课,不整合,不设实务,应试多多;学生累且没有亲身实践商务活动,踏上工作岗位后对实际工作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又往往持“证”如单证员,跟单员等证书却不具际技能。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常言道,教师一桶水授生一捧水。言外之意是说,教商务英语的教师,自身懂英语,但是未必懂商务,故教之不详。合格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通英语晓商务且有实际从业经验,方可教出合格的商务人才。

(3)实习实训内容空泛,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为应付评估,或者是出于其他一些原因,象征性的与一些商家或企业签署空头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实习实训也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个别院校的智能仿真实验室更是摆设。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只能纸上谈兵却手脑麻木的的毕业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4)符合高职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培养的教材亟待出笼。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玲琅满目而以高职能力为本位的综合训练为内涵的教材却没有。

2.3 解决存在问题的突破口及对策

鉴于以上现状,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竭力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融合、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效的进行应用能力的培育。工科类院校当然比较顺利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文经管尤其是贸易类如商务英语而言,工学结合的模式基本难以企及或不可能深入开展,也不可能订单式培养。目前我们任教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与岗位,市场环境相差太远,教与学基本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要突破固有的局限,笔者认为首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导教学改革。其突破点和对策有:

(1)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立足区域经济特点,确立培养目标为通实务的复合型商务人才。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浙教高教[2007]188号)文件,在丰厚的外经贸需求土壤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培养外语强,商务技能强,上岗后融入性强,知识技能应用力好的商务英语高职生。

(2)教学中重知识,但更重实务训练,要以各种有效的立体训练带动商务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夯实外经贸的外语知识基础,然后以从语言技能的模拟商务情景训练转向有目标的以实际产品为轴线的立体商务实务训练。这一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要紧密渗入岗位能力训练,让学生从晓理论到基本熟悉主要商品的专业知识,课堂训练、实习实训实时进行,让学生对专业指向的岗位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沉浸式立体式训练,基本实现毕业后在行业上岗独立操作。这就是说商务英语的学生不仅要懂点英语还要熟练地以英语为载体进行商务活动,摒弃入世后在岗位上仍需较长时间的艰辛的训练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笔者思考的有效教学模式也就是“实境耦合”的立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

3 突破性的商务英语“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及原则

依据教育部16号文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深体察到,高职的教育必须走职业技能优势化发展,知识能力为岗位应用服务的基本路线。在充分了解现状和学习工学结合等高职教改模式理论的基础上,从商务英语课程个体特征出发,首先是认同并且很大程度上接纳工科类“工学结合”的模式,尝试企业经营内容进教学内容,坚持语言和商贸理论为基础,侧重商务实践教学的开拓,突破传统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商务情景模拟实训,把企业,岗位,教学内容纳入到整体设计中,实行学工贸融为一体的立体实训模式,既所谓的“实境耦合”教学模式。其根本理念为“学以致用,应用导学,氛围熏陶,技能为本”十六个字。

3.2 “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建设

首先,该教学模式尝试以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和情景下的知识技能融合性的训练。依托课程整体设计,较大程度地剥离了理论教材,采用仿真加真实情景下的系统训练为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商务英语知识向商务英语能力进行转换和实际应用能力。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课程设置划分为三个模块:语言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商务应用能力模块。三个模块呈递进式推进。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评价或衡量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处理并解决问题。因此,课堂内校园内实训基地内无时不有学生参入的真实活动如English Party或者English Corner,以及营销实训,专业展销会等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积极促进社会性和岗位活动的参入度的提高。

其次,根据课程设计方案,引进或编写学工贸融合,产品导向项目活动为基础的大量融入实训的新教材。如设想“Trade Fair”这一模块设14课时,其中4课时用于课内教学,2课时用于模拟展会,2课时用于网上填写参展申请表和网上资料搜索,6课时用于实地参展,在这一模块中,实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高达70%。

再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教、学、做融为一体,师生企业员工兼具一身,教室,贸易公司,实习基地协作进校园。设想我们以纺织品为主要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某纺织品公司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参与整个外贸出口业务流程,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同时,基地公司在专业教研组设置分公司办公场地,师生依托公司商务平台以实训项目为内容真正融入到现实的商贸活动中,实现教学-商贸-产品服务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

当然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步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作好铺垫。口语实践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顺利地使学生从单向表达向双向交流过渡,并成为商务活动的主体,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教师或学校则最大程度的创造模拟环境或真实环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企业活动企业专家时时地进“教室”,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真实的商务活动开展高度融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最后,我们应在核心部位既教学实训环节做到如下几点:1)单项实训过渡到综合实训。单项实训是针对某一岗位的需要而进行的某一项技能的训练;2)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课内实训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如示范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习得基本的语言技能技巧和问题处理方法。课外实训指的是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独立进行的商务实训;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尤其是我们要将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起来,把学生组织起来,到工厂、企业、外贸进出口公司、银行、码头去参观,也可以请那里的有关人员、专家来校讲学,使学生对于商贸活动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还要企业活动进校园,学生学习进企业,参与环境下的岗位事务。这些活动要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情景下应用技能上,从而实现以语言为翼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积极培养,有效弥补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实践,重模仿轻融入的劣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尝试“实境耦合”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实境耦合式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更使实训具有实际可操作管理性;它证实了文经管类专业借鉴工学结合经验的可行性。商务英语课程应该而且必须走出三尺讲坛为中心的教室,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单纯的情景模仿上深化到专业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定产品或服务为人才群的特定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文科经贸领域的人才培养成好“技师—熟练商务师”,毕业即成为经贸领域直接上岗的应用型人才。

毋庸置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坚信,凭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求索和共同努力,我国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一定会赶上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水平,培养出一批批真正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来。

参考文献:

[1]谭惠娟.商务英语教学与功能法教学[A].外国语学院学报[M].1999.6

[2]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杨盛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4]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问题[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106.

[5]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6]张慧.“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情景的模拟[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

[7]侯云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04).

[8]郑淑媛,郑辉英.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探讨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9]牛节光.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发展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

[10]基于能力、面向岗位群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09,11(2).

(注:本文荣获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09年年会交流论文三等奖)

作者简介: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岗对接;应用型人才;国贸专业

一、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一定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育评价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和运行活动。[1]而所谓的校企和谐、课岗对接,是指以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为基础,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职业人的通力合作,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定位、按目标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按岗位任务开发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活动,使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融入产业链,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要对接就业岗位”。而高职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就是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引导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符合外贸行业的岗位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专业课程与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而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重要体现。

(二)是提升国贸毕业生就业水平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跨越式发展,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96.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3000亿美元,贸易总额世界排名从第十五位跃居至第一位。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良好的行业发展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就业率偏低,换行易业现象突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技能不符合岗位要求。在严峻的现实背景下,亟需通过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来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2]

(三)是适应外贸领域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B2B、B2C等跨境电商模式才刚刚兴起,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外贸企业移动营销网站、外贸移动广告平台、外贸展会二维码营销等移动营销手段开始出现,国外进口商的采购及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对外贸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外贸领域的发展新趋势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是凝聚专业特色,提升国贸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客观需要。

三、高职国贸专业推行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紧跟行业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即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要紧跟外贸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3]要根据市场变化准确定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必须成立由校内专业教师、外贸一线职业人、行业协会专家、专业往届毕业生组成的校企共同体,建立校企定期交流机制、毕业生定期跟踪机制、专家定期论证决策机制,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专业设置的论证与评审。笔者所在单位国际贸易专业在经过详实的市场调查与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后,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等岗位,致力于培养能任职于外贸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解构目标岗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与目标岗位群有效衔接,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快速接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4]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现过程中,首先依据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等目标岗位,确定交易磋商、合同履约等20个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技能,最后按照能力的养成规律和知识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整合起来,形成了《出口业务处理》、《进口业务处理》、《外贸函电写作》、《跨境电子商务》、《外贸单证缮制》、《进口跟单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7门岗位能力课程。

(三)引入工作项目,开发课程教学内容

为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能快速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以企业中实际岗位的工作项目为开发依据。以外贸单证缮制为例,笔者所在单位的国贸专业建设团队以湖南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信用证条件下的某笔出口业务为原型,分析了在此笔出口业务中作为单证员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据此将外贸单证缮制课程设立“缮制开证申请书”、“审核修改L/C”、“缮制商业发票和装箱单”、“制作和审核装运单据”、“缮制报检报关单据”、“制作和审核结汇单据”等6个教学项目及教学组织的先后顺序。每一个教学内容结合岗位工作内容来设置,以审核与修改信用证教学项目为例,要求学生按顺序先后完成4个子任务的训练,分别是读懂S/C条款、读懂L/C条款,找出信L/C题条款,对L/C提出修改意见并拟写改证函电。

(四)变革陈旧思维,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在“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进行独立实践,使学生在独立实践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构建。

以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审核与修改信用证教学项目为例,笔者主要通过任务下达、理论储备、操作实施、展示评价等四步环节组织教学活动。进入课堂首先给学生下达项目任务,让学生以进出口公司单证员的身份根据进出口合同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带着目的进入课堂。完成任务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功底,因此,接下来进入理论储备的环节。笔者在本环节遵循了两点原则,首先,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够用为度,其次传授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交叉使用场景再现、实物展示、模拟示范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避免被动接受。完成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后,开始组织学生以项目团队方式进入操作实施环节。操作实施是学生通过进行实践活动,以完成知识构建、知识巩固、知识验证、知识拓展的核心环节。在本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阅读合同、分析信用证,并提炼出信用证与合同的不符点,据此撰写信用证修改函。学生完成任务以后,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使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可以便于学生相互借鉴并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五)依靠多元驱动,逐步完善保障体系

优良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实训场地是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条件。在基础条件构建方面,学院首先实施了“教师历炼”工程,每年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另外,还聘请一批外贸一线职业人担任兼职教师建成兼师库,实施了兼职教师动态遴选与管理体制。这些兼职教师不仅是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生产实训指导,而且还与学校一起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等,真正实现了校企文化共融、校企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此外,学院根据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成了外贸单证技能实训室、外贸跟单技能实训室、外贸业务综合实训室,所有实训室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外贸工作环境,并配有先进的实训教学软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厂中校”为重点,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承担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企业观摩、企业调研及顶岗实习及就业等功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新途径

在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每年都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历练,同时企业兼职教师也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教师之间能有大量机会的互动交流,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得到快速提高。

(二)开辟了学生就业能力稳步提升的新局面

实施校企和谐、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校内所学知识对将来工作岗位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所学能有所用。近年来,在笔者所在学院汽车办学特色日趋明显的背景下,国贸作为一个非汽车专业,其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通过分析麦可思关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与调查报告,国贸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一直稳居学院前三。

参考文献:

[1] 陈宇,李志勇.校企一体、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104,(3).

[2] 张春东.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研究[J].北方

经贸,2013,(5).

[3] 程杨.“课证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国贸学生职业能力培

养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15,(3).

[4] 吴建功.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

金融经济,2013,(1).

收稿日期:2015-04-08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仿真实训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56-02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完全生产性实训的局限性

(一)风险大,企业参与积极性低

生产性实训始终具有教学属性,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外贸交易流程。但由于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大多数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限,因而师生在处理实际业务订单时,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环节中出现差错。加之外贸业务环节纷繁复杂,师生发现实训中的差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外贸企业提供实际业务订单供师生实训将承担巨大的风险,造成外贸企业参与学校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业务工作量大,师生无法及时掌控随机事件

外贸工作环节复杂,业务周期较长,涉及部门及人员众多,因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加工产品的工厂、装运货物的承运公司都是24小时运行,国外客户的工作时间与我们也存在时差,这些都导致真正的外贸业务员经常会在非工作时间处理业务,随时加班。而师生在校期间仍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为主,因而要求师生像外贸业务员一样随时并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也是很不现实的。

(三)企业参与实训的人员有限,难以开展大范围的生产性实训

由于学生独立开展外贸业务能力较弱,企业提供真实业务供学校实训的同时,必定委派专门业务人员跟踪指导。学生在专门业务人员的带领与协助下,以跟单员或单证员的身份开展实训。受企业规模、提供业务数量、业务员能力等多方面制约,能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人数有限,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难以实现全员参与。

二、“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实施——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实训条件设计

实训条件包括实训室和教学团队。实训室方面:课程组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毕业生开展调研,结合外贸业务员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申请建设“商务谈判实训室”与“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这些实训室既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办公场所,是基于实际业务过程的课程生产性实训的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方面:实训指导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或是来自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实训顺利实施且与生产同步。经过近几年的培养与建设,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授课教师均被学院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与国贸专业合作的绍兴斯恒贸易有限公司、杭州美箭贸易有限公司、绍兴鑫福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多位业务主管定期参加课程的教学、研讨。

(二)实训内容开发

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先后对浙江省内多家外贸企业深入调研,并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毕业生座谈会。在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业务人员的建议基础上,对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重构了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架构,详见表1。

(三)实训过程组织

1.完善运行机制

学期初校方按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进度设计“仿真实训”部分计划,而企业结合实际制定“生产性实训”部分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当然,由于教学进度快慢不同,企业订单进度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双方不断沟通和协调,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2.注重团队合作

合格的外贸业务员要擅长与他人合作,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视实训内容不同,学生团队可能是同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也可是若干家相互独立的公司,可以扮演外贸工作中的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实训教学安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观念与合作精神。

3.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

“生产”是实训的手段,生产环节和周期在实训中的取舍由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决定。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特殊性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本着“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的理念,对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开发。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真实业务改编的案例开展仿真的“全面实训”,以“看、听、做”为主。学生在实训中“看”业务往来中的各种文件,参观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听”教师和业务员的讲解,学习各环节的操作技巧;在“看”和“听”的基础上,模仿工作场景,完成设计好的工作任务。每完成一个“仿真实训”,则由企业带着真实业务的相同环节,供师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学生将在业务员的指导下,完成真实订单的该环节操作。如此,企业只是将订单中的某一环节交予师生实训,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教师再结合真实业务流程,把订单案例整理并不断充实到仿真实训中去。同时,企业和教师共同挑选,不断将仿真实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加入到企业,参加更深入的生产性实训。从而形成校、生、企良性互动的健康氛围。课程中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的关系见图1。

(四)实训效果检测

实训类课程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对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考评学生的协作、参与、团队意识等隐性经验获得情况。学生在每次分组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后,由同组学生根据其在小组中的表现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教师考核和企业考核情况,最终确定该生的平时成绩。课程除分阶段开展实训教学外,还安排有两个综合仿真实训。学生完成综合实训中的指定环节,由教师根据其实训质量给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确定为总评成绩。

三、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课程改进措施

(一)开展完全性的生产性实训

与仿真实训相比,生产性实训更具明显优势,因此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朝开展“完全性”的生产性实训方向努力。下一步课程组计划开展“服务外包试点班”教学改革,即仿照“义乌电子商务创业班”形式,打乱原有自然班编排,在各班抽调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单独组建课程试点班,开展完全意义的生产性实训,完成完整的外贸订单业务。当然,这样的改革,需要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全方位的指导,班级规模也不宜过大。

(二)调整授课时间,改为集中授课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务方向;教学方法;英文外贸函电

一、 商务英语方向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并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务活动发展日益蓬勃,国际贸易往来也变得日益频繁,因此为了迎合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划分了商务英语方向,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掌握纯英语语言技能升级为使学生成为“英语+外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英文外贸函电是商务方向学生的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必修课程。

然而,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多门先修课程为基础,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谈判,甚至是外贸跟单等,所以在讲授上,一般放在最后一个学年甚至是最后一个学期,而这样的安排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课时缩水。由于商务方向一般从大三才开始划分,这便不同于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大一便能够详细学习外贸的各个分支及流程,并且商务方向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会面临实习及就业等问题,所以不同于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对基础的课程,函电课程的课时一般不会超过32节,这就给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加了难度。再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选择商务方向的学生像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一样系统并详尽地学到外贸函电的相关知识,并在特定的贸易环境中掌握独立撰写函电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需要深切探讨的课题。

二、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

对于英文外贸函电这一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利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讲与单元内容相关的贸易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然而由于这些知识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所以这个步骤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的过程;其次,教师一般会告知学生这类函电的写作步骤及常用的句型,并讲解写作中的注意事项;再次,教师会以几篇范文为例,给学生具体地讲解其中的句法及常用语,并根据范文内容引导学生牢记写作步骤;最后,教师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练习独立撰写。

然而上述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商务方向的学生有几个明显的弊端。第一,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一般从大三才开始接触商务英语的相关概念,知识的理解上缺少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致使学生无法深刻领悟其中含义,因此函电教师再次提及这些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只记得学过但不记得具体含义,所以,这一回顾背景知识的过程多为教师唱独角戏,互动性不强,再者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讲授过程会存有倦怠感,并且这一步骤教师是全英授课,对学生本身的英语语言技能就是一个考验,若学生不能全心投入到教师的思路中来,便会与整个教学环节脱轨。第二,通过范文讲授函电常用语句,学生无法系统的记忆,只能针对范文中提到的内容做零星的记忆,学生想要进行知识的整合和梳理往往难寻头绪。第三,做练习这一步骤是问题最突出的,笔者在上文提到商务方向函电这一课程的课时不会很充裕,因此给学生设定贸易环境让学生撰写函电这一传统的写作练习环节可能产生两个后果:其一,学生草草写完,教师没有时间仔细阅读并整理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课上帮学生纠正,反而只能随意以几名学生的电函为例来评价并讲解问题所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受众面较小,大多数学生会抱着不会选到自己的侥幸心理不认真对待这一写作过程。而若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写,课后统一收上来批改,就会产生第二个后果,即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降低。课堂九十分钟,所有学生都想从老师那里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若教师空出近乎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自己运用,课堂活动的安排会变得虎头蛇尾,学生也会觉得知识的汲取供不应求。

因此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外贸函电课程的特点,探索出以下教学方法。

三、推荐使用的教学方法

1.以完整的贸易流程为框架,让学生系统的的了解贸易往来中各环节函电的撰写方法。

针对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函电课程课时量不够充足这一点,教师应对所规定教材的教学内容做适当取舍,在制作教学大纲时就应确定,着重讲授的部分应该和贸易流程中重点环节相关联。比如说,一次完整的贸易往来可以分为五大步骤:贸易的准备,贸易的磋商,合同的签署,贸易的执行以及贸易的善后。其中每步下面可由一些分支构成,如贸易的准备包括建立贸易关系及资信调查;贸易的磋商较为复杂,包括询盘,报盘,还盘,订单及订单的确认等;合同的签署包括合同的写法,常用语,及销售确认书等;贸易的执行一般包括支付方式,包装,运输,保险;贸易的善后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申诉,索赔和理赔。此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填充促销,,投标等内容。有了这一框架,再和教材中的内容灵活地一一对应起来,教学便可以系统化。但是,这还不是关键所在,重点是这些环节需要由一个具体的贸易实例填充并串联起来,此处可结合“商务模拟公司”教学法,比如模拟进口公司A,出口公司B,A需从B处进口一批纺织品,整个课程围绕着这两个公司的贸易往来展开,从二者如何建立贸易关系,到对纺织品的询盘报盘下订单,再到签订合同及后期的装运等问题,为学生讲授其中每一步的函电是如何撰写的,让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会顾此失彼。教材上的范文可以作为扩展阅读,并选出典型的让学生分析并评价用词是否得当,意思是否表达完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因为批判思维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起积极推进的作用。

2.教学中教师应擅于归纳函电用语并引导学生牢记写作步骤。

为了避免学生对函电常用语记忆零散这一问题,教师应阶段性的帮学生总结意思相似的语句,如达成交易可以用complete a transaction, conclude a business 或close business等词语表达;又如在函电或合同中出现hereby一词,教师应帮学生总结here, there, where 加介词的规律。另外,教师引导学生牢记写作步骤是传统函电教学法的延续,学生对每一类函电的写作步骤烂熟于心是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业务操作熟练程度的有力证明。例如当学生得知要写一篇还盘函,头脑中需清楚地呈现出如下几步:对卖主报盘表示感谢;对不能接受对方报盘表示遗憾并告知原因;做还盘,提出建议;期望建议被采纳并渴望得到早日回复。学生在撰写函电时严格遵循写作步骤的策略性和完整性,对两个公司建立和维系长期的友好互利的贸易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3.构建翻译与实训相结合的练习模式

针对上文提及的写作练习环节教学设计所面临的困境,最好的方法是构建翻译与实训相结合的练习模式。函电课程的定位应侧重于写作实践,而对于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写作练习的效率,通过练习巩固写作步骤及句型,并使信函的传情达意严谨得体,最基本的练习形式是翻译。教师可给出与课程相关的句子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进行口头的英汉互译,翻译是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学生在想方设法运用函电用语来翻译句子时,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词语句型,无形中也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随后给学生指定具体案例并把学生分为写信人及收信人两方,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函电的实训。比如一方撰写订单函,另一方写回绝订单函,两组学生可以自由选取翻译练习中的句子用在自己的信函中,也可组织其他的语句使函电步骤完整,内容充实,每个组的组员分工明确,通过讨论和记录整理出两三篇同一主题的信函即可。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贸易操作流程,提高独立撰写函电的能力,因为在通过函电进行磋商的过程中,掌握较差的一方所处的劣势很容易展露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竞争意识会化作他们的学习动力。另外,实训中的函电可以用之前已经翻译过的句子来构建,这就把两个环节融为一体,大大节省了练习时间。再者,每人都参与思考但不是每人都写,这使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更容易整理,也为教师集中点评争取了时间。

然而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搜集大量的操作性强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归纳与案例相关的句子及用语,并要求教师对整个课程的脉络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清楚地认识其中每个分支间的内部联系。因此,关于外贸函电这门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课程,它的教学方法是深值广大英语专业商务方向教学工作者探究的。

参考文献

1.王玮韦.外贸函电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1(10)

2.吴金凤.商务模拟公司教学法在贸易函电实训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3)

上一篇:市场营销沙盘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结构施工图实训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