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04:18:49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明确学科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端正态度,自发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

上课前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教学准备,第一节课可以不讲知识点,但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明确学好地理的必要性.可以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模型、制作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地理课件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充满憧憬;当前高考制度往往导致学生容易忽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应告知学生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最好举几个比较贴近现实的实例来说明地理学科能很好的提升个人素养、帮助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如天气系统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成为小小天气预报员、自然灾害的学习会让我们更懂得防灾减灾等等 ;其次从升学角度说明地理学科是目前中学生升学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告知学生地理学科能有效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英语中的阅读理解文章中很多涉及到地理科学知识、生物学中很多结论和地理密切相关等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更多的低下身子走近学生,理解他们的诉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喜欢地理学科,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介绍地理学科特点,让每一位学生能迅速适应地理学习

在记忆地理基础知识时应该尽量联系图表进行,这样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够活学活用,顺利解决问题.学生进入中学首先接触到的便是自然地理,是地理中偏理科的部分,死记硬背的方法根本行不通,这是很多学生在学了一段时间后跟不上或者想要放弃的主要原因.相对比较抽象的自然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地理模型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借助于多媒体、自制的教具等,讲解一定要清晰,化繁为简,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主动提出.人文地理则需要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而不只是机械记忆规律,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并撰写研究报告,更好的掌握地理科学规律如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笔者所在学校班级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他们介绍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化问题等相关知识,学习农业产业活动时则让农村学生介绍自己所参与的农业活动的体验,学生们参与度很高,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有意识渗透地理学习技巧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渗透地理学习方法.如在讲授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内容时可以联系区位条件地广人稀知识,由于地广人稀而美国从事农业活动劳动者较少、工业先进导致其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记忆该部分内容且能很好的解决现实问题.很多学生很难记住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地区分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世界政区图,将重要农业地域类型标注在地图上,让学生自己上黑板指出分布,教师进行适时小结,这不仅仅能很好的记住重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还可以更好的理解农业区位条件.为了避免学生在解决综合题时因错别字导致无谓失分笔者依据经验总结出常见错别字,在期末复习时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学生面对图文转换、信息提取能力考查题时常常言之无物或左右而言他,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重点的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类型题型,指导学生科学选择分析角度、全面完整进行信息提取.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5-01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过程,以及地理的规律和原理的应用过程。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解决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变地理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缺乏

目前我国的地理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教授地理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的落后、以及仍旧采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学等问题。

2、地理教学方法的传统、单一

对于地理教学我国地理教育工作者普遍采用经验总结法和“套课本、啃课本”的教学方法,只能根据单一的地理教材以及以往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教学,笼统而抽象的传授地理知识,从而造成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因此只能死记硬背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低效率学习方法。

3、地理教材的老旧以及教学设施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颖的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学生课堂,这一重大改革不但让地理教育工作者传授地理知识轻松了许多,也让学生们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但目前我国普遍的农村中学因经济条件的落后造成教学设施的简陋,对于实施更好的地理学教学方法设置了较大的阻碍。

4学生对于地理学的困惑和厌倦

由于地理学的抽象、复杂、难懂、难掌握;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当、教学设施的落后等等问题,使学生对于学习地理学失去兴趣,对于学习地理学没有信心,甚至于失去信心。、

二、我国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1、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地理课程的新改革,使地理教育工作者由以前的专业知识的不足、局限等,变成现在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更加多面化、专业化,具有高学历地理教师的比例明显增大,以及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应对自如的解决地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专家型”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形成,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地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课程的改革中采取结合以往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更加形象的“理论演绎法、”“地理实验法、”“地理研究法”等方法,让地理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抽象和难懂。

3、地理教材的新改革以及教学条件的提高

相比较传统的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和七个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自然灾害、旅游、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相比较于旧教材更加丰富,更易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受地理学的枯燥、乏味。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使教学设施得以完善,以及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使得地理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相比较以往的地理教学现状大大提高!

4、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新改革的地理学是一门多区域、多领域的综合学科较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候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地理学的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低效率学习方法。

三、结语

近年来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让我国的地理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递增地理新教材范围的扩大,但相比较于国际的地理学教学我国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国的地理教育要在现有的水平之上,解决现存的问题、补缺薄弱环节、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经验,全面提高我国的地理教育水平,为我国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金赛,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基于主要期刊的论文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42―44.

[2] 吴金财,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其设计、实施与评价[J].地理教学,2011(22):13-14.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近年来,传统的地理教学受到中考指挥棒和高校地理专业较少等因素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数轻创造,在启迪学生的智能和重视学生的个性方面显得很薄弱,导致中学地理教学始终处于尴尬地位,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应有的技能,因而使得地理教学在平稳和求精中得不到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下面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影响因素、遵循原则、实施方法和注意问题等方面浅谈

一下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

一、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归根结底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纵观之,地理学是一门专业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时空规律的科学,在当今的中学学科体系中也是一门生命力极强的科学。中学地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有关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培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并形成对这些问题采取良好行为方式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学生而言当然首先应该较全面、较系统地接触地理知识,从感性上培养学习兴趣,逐渐树立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最终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影响地理教学改革的“情感”因素

教育要改革,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才能。但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往往强调地理事而缺乏地理情趣,也往往过于严谨而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学生而言,势必对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性不是很强烈。所以应从“情感”入手,不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地理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础原则

1.体现学科特色,突破传统束缚。

地理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地理课时一直得不到保障,学生始终认为它是副科而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突破传统束缚而体现学科的特色,是每个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索的问题。本人认为应该让学生乐学、会学,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响应素质教育,体现和谐持续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改革中求生存,促使地理教学得到较大的发展。故此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现象,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会钻研与创新”,逐渐形成以和谐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共性和个性都得到及时适宜适度发展的全新素质观。

四、地理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地理学习效果评价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发展地理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具体的实施方法现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1.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动手首先可以对某些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如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做出地轴,画出经线、纬线。地轴和经、纬线及其划分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理解这些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刚接触地理课程,对这些问题更不好解决,结果在日后的地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方面对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次学生通过动手查阅资料,对查阅的东西自己去归纳和整理,培养了发现事物能够创造思维的能力。其实查阅资料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这种技能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2.侧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也是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对它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学习。对于读图,我个人认为应更多地强调读图的方法,只有掌握基本方法,才能从图上发现和读出更多的信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半开图的形式,开图部分的内容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读图方法,以及通过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次教学实践,学生基本都能明白从地图中学习地理知识的捷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兼顾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时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第11条明确阐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在地理教学中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显著提高。

五、地理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本内容,考虑学生的学习年龄和实际的能力来设定作业内容;其次在实践活动内容要多与学生的生活或学生熟悉的事物相结合,这样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获取的兴趣。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教师主要的工作舞台是在课堂里教书育人,所以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培训需要一个实践性平台。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设计新方法和新手段,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备课、说课、磨课、上课、评课,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方法。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一个优秀地理教师的成长,必须提高他们地理实地考察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员考察祖国的天南地北,北上黑龙江黑瞎子岛、南下云南腾冲和瑞丽、西抵河西走廊和青海湖,东至福建闽南沿海,沿途所见所闻训练了一位地理教师敏感的观察和鉴别的能力,提高了地理教师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感,也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鲜活具体的资源。

但是对于培养具有研究型、专家型特质的地理教师来说,还必须要有学术性的平台。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突破高端教师成长的瓶颈所在。所谓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指能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善于进行有深度的理性思考,能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够通过语言与文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透过繁杂的教学表象洞察各种教育问题的实质。

学术性的培训活动,读书学习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泛读和精读要相辅相成,细水长流才能滴水穿石,逐渐地把教育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读书要有个人的思考,更要伙伴的交流。读书沙龙、教师论坛、网络博客都会产生理性思维的火花。理性的思考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随意性,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但是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是盲目的。名师培训基地要求学员从已经具有的丰富教学经验总结和上升到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为高端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位优秀地理教师的学术品质,最重要的特征是独特性和批判性。理论具有普适的特点,但是专家型的教师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形成个人学术特色的过程中,应广开思路,开阔视野,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估等领域以外,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地理学科的科学探究、学校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写、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地理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地理学科师生网络互动、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等都需要去探索,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地理教师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去研究。

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上,成长为推进新课程的优秀地理教师。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4结语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1、转变教育观念是成功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与结果,轻能力与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地进行课程改革。我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它们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因此,实施新教材让课改顺利进行必顺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2、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课改后的课堂开放了,主动权在学生的手里,能否随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应按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教师必顺不断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选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二、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性学习。

新形势下的课改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都是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更好施展才能的机遇,只有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更快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如通过感德片区每月的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发表各自意见,总结经验,使每位地理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比如,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合作学习,探讨研究,三位地理教师同时上课改七年级的课。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每月都推出一节课,一起评课,共同总结,还有每月都对本月集体备课进行经验总结。此外,我们课外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在这样的合作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总结,共同提高,使我们都有质的飞跃,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加强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学经验理论化

1、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教案再设计

2、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

3、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教学法;有效措施;提高

地理是一门与自然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地理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图像,学生在观看这些图像的时候可以学到许多地理学知识。另外,地理图像的特点就是它非常具体,通过这些图像,学生可以理解那些不易理解清楚的抽象概念,从而熟练地掌握地理信息,帮助自己系统的学习地理。因此,提高地图教学的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学效率的提高相应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学生自身的提高。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有效提高地图教学法的措施:

一、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导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地图

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文字与图形结合,并且图形的比例占据了百分之四十,这些图形、图像与教材中的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对学生而言,正确的认识这些图像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地图学习,我们教师就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地讲解地图知识,引导学生消化这些知识,及时认真的回复学生所能提出的问题,进而实现讲解答疑的完美教学,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度。比如在学习《行星地球》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中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的概念,如天体、自转轴、方向、周期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就在地图上将这些概念标出来,然后让学生对应着图像去理解这些概念。再比如说,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学生不理解水循环的图像,因此笔者就耐心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我的耐心讲解下很快地就理解了课本中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耐心讲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多注重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将某些重要的图像加以标注就会让学生记忆,既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二、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知识非常杂,这也就造成了地理图像的种类非常多,学生不可能在没有进行任何的整理之下记住所有的图像,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图像积累的重要性强调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积累这些图像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的时候,这章就有许多关于人口分布的图像,而在学习《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的时候,课文中又有着关于地域的图形,城市与农业区域的知识基本上是没有交接的,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办法进行两者的联系,倘若让学生同时做这两个章节的综合习题,学生就没什么办法较快地解决,因为他们可能会被图像混肴,从而失去自己正确的判断。这时积累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如果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将这些图像的信息记录在大脑中,那么学生在解决这些习题的时候就会非常轻松,因为他们看得多了,他们就会对一个概念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也就能够快速地解决这些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强调图像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将平时上课遇到的重要的地理图像记录下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与复习。

三、教师需要强调图形分类的重要性

地理图形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图形都深印脑海,即使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已积累了一些图像,他们也不可能清楚地记忆每一种图像,即便学生记住了这些图像,他们也可能因为图像过于相似而产生混肴,因此,做好图像的分类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因为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地理教材中也有着许多图像,这些图像是非常具体的,这就使得地理这门学科集抽象与具体于一身,学生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就需要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具体的识图能力。笔者觉得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识图能力,他们首先就需要对这些地理图像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种图像所具有的一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说在学习《太阳系与地月系》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了解星系图,而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时候,学生就需要熟记水循环的图像,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时候,学生就需要学习一些地形图,如果学生不管什么就一股脑的将这些图像记忆下来的话,那么学生的效率必然不会很高,甚至还会让学生混肴。因此,学生要学会将这些图像分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图像,提高学生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我的强调下都开始认真地分类地图,彻底地掌握了相关的地理知识。

小结

综上所述,地图教学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地图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能力。笔者觉得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教会他们认识地图,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地图知识,将学习过的地图分类。笔者希望我的个人经验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更好地进行地图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玲.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探讨[J].黑河教育,2015(2)

[2]陈亮云.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谈[J].文理导航(上旬),2014(10)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一、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分析沟通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研究,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研究分析。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与思想发展呈现出独特的一面,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了解,才能够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首先,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应当认真学习有关初中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尤其是要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于自己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及时揣摩学生心理,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地理教学之余,应当努力和学生增加交流,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学习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如学生对地理学习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可以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方面强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存在畏难情绪的时候,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回顾与分析自身学习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准重点进行弥补,降低学习难度。另外,教师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梳理与总结各种工作经验,这有利于师生沟通交流的经验总结,在总结分析中增强沟通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借鉴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能够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提炼技巧,还要能够将其他的先进教学成果吸收运用起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与组织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成效。地理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学刊物,从中吸收与自己的地理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加以实践运用,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笔者针对学生积极性不足的薄弱环节,从教学刊物中汲取并吸收运用了“快乐教学法”,将教研成果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之中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了积极情感,整个教学环节得到优化,教学资源得到整合,效果非常明显。其次,初中地理教师还应当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相互之间多听课、评课,在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时予以消化吸收,同时帮助他人指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还应当抓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初中地理专门学习活动,走出去看一看,开阔眼界,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方式。

三、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现代技术能力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学手段较为滞后,一方面与教学投入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有关。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了推广普及,但是部分地理教师在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力方面,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一定要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与设计能力培养,更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对设备操作熟练,还要能够结合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运用。如在《走近国家》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播放有关埃及、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人文地理视频,增强学生对于这些国家地理常识的了解,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之中,多媒体手段发挥了较好的补充说明作用,以形象生动的影音资料,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另外,初中地理教师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之中,还要走出单纯运用的层次,逐步提高自己设计教学课件的水平,能够运用各种软件自行设计适合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课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初中地理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成效,必须要在语言艺术方面下工夫,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学生动性与感染力,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地理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地理教材中涉及许多专业术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准确,否则,一字之差,会谬之千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咬文嚼字地进行分析与研究,确保进入到课堂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其次,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练,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每一分钟都很珍贵。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练,能够一句话讲清楚的内容,绝不重复,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教师对于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将使用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在保证完整表述意思的同时,尽量简明扼要。另外,初中地理教师在保证语言准确、精练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富有启发性、生动性的语言能够营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和谐。

五、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创新优化能力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学科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不断提升,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也应当能够勇立潮头,尤其是要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将创新作为推进教学活动以及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首先,初中地理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奉行单向讲授的模式,没有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吻合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要以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引领整个教学工作,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只有采取这样的理念,才能够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当注重创新,地理课堂有多种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采取师生角色反串的模式,采取问题研究模式等进行教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改革最前沿的成果,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加以吸收运用,这样的运用是具有开拓性的,并不是照搬,而是再一次加工与创造的过程,体现创新的理念。另外,地理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尤其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正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六、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这一狭隘的范围空间,更应当延伸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将这一理念体现出来,多措并举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首先,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种活动,促进教学的有效展开。如教师可以配合学校开展科技远足、家乡调查等专题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家乡的山山水水中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内容,为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中无法满足的方面,延伸地理教学空间。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与地理学习相关的竞赛、展览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 学生 地理学习兴趣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从学生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本文谈谈运用行动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1.问题的提出。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下,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考试心态不端正,教师上课上得很辛苦,似乎是现在的学生不喜欢地理这门课程,究竟当前学生学习地理的现状是如何呢?笔者在高一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是占很高的比例的(占调查学生数的64.9%,即有近65%的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而且相当部分(76.3%)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地理成绩表示不满意,还要努力。从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并不讨厌学习地理,而是受当前形势的影响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应用各种有效手段来提高学生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方法等。而行动研究对此有特殊的作用。

2.行动研究的基本涵义。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少数民族间的矛盾加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美国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人员认识到,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科学工作者,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人员与群众的密切合作,并且要自始至终贯彻到行动的执行中去。二战期间,美国因战争而导致物资的匮乏,因此,人们便提出了对膳食进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缓解物质供应的紧张状况。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对家庭主妇进行了研究。研究分为两组,一组是让家庭主妇听如何改变膳食的报告,另一组则进行民主讨论和集体研究。结果在膳食改革中,后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勒温便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他进而指出,“在任何领域中,如果没有客观的标准去衡量成就,就不会有学习的作用。假如我们没有评价努力程度和成就的标准,不知道行动是后退了还是前进了,那就无法避免错误的判断”。行动研究从此正式诞生。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问题的实质,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行动研究由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教师所关心的是学校或班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行动研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样,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广大教师或与科研人员一起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它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在行动(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其次,它是一种旨在改进的方法,比日常经验总结要完善,因为它要求教师对有关情况作充分的了解,依据有关理论认真思考,按计划谨慎行动。再次,行动研究主要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此时此地的情境,以便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实践。

3.地理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3.1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人口观念、环境观念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为主体。立足点放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来源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创新意识。

3.2明确学生的学习问题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问卷法是行动研究中简单易行的方法。在高一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地理教材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而且占较大比例的学生(44%)认为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老师传授。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的教学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采取一些手段来提高学生兴趣是这次研究的主要任务。在本次研究活动中主要是注重问卷法和课堂观察法,其他的方法因时间、篇幅等限制,不一一诠释。

3.3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3.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学情景,再设计一些适合的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来选择合适的问题或案例。如在上中国地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读图得知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然后提出问题:假设中国地形是东高西低,对中国的河流、气候、交通等方面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这时只做适当的提示。

3.3.2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是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的目标,建立一种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始终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了解学生的兴趣,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弹性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鼓励提问,鼓励创新。

地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呈现出模块化(或叫小专题化)、前沿化、实用化、多元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变化均较明显。因此,在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有必要进行调整。为此,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以供同仁们探讨。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合理利用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新的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例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使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生活课堂。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1.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查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地理调查等使学生多感官应用,获取各种情感体验,可增强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可帮助学生从环境角度开阔思路,以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来考虑影响某一问题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

2.难易有别,因材施教

尽管新课标教材和课标本身大量删减了过去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繁、难、偏、旧等内容,但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难度较大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而人文地理部分,因为与社会生活较为接近,所以相对简单。应针对难易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自然地理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具、教材中的图表和多媒体手段,把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变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供学生参与地理科学的研究。而对于人文地理,可以结合社区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生活化、社区化的调查案例,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外的知识加以联系并自主归纳形成自我发现的知识。当然,针对学生参与的意愿和水平差异,需要考虑教学方案的科学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三、深浅适度,应以课标为依据

很多任教高一的教师都是从高三下来的,常把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来教,把新教材的内容按考试说明进行补充和拓展。动辄就用高考题作为问题分析案例。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初中地理学得并不好,于是就产生了老师的深入教育意愿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深入不能浅出。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老师累得满头大汗。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来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仔细对比新课标与旧大纲之间的差距,才能找到适应课标的变通之法。例如,新课标内容中《宇宙中的地球》第一条“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时,具体要求为:“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过去的那些天球、星座都不要刻意涉及。甚至连“天体”的概念都不要讲,只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做“天体”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求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宇宙环境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就行了。同样道理,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时,新课标内容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所以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提供能量的有利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达到课标中“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用较为准确的描述归纳出上述有利和不利影响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什么“核聚变”“开氏度”都不是要详细阐释的内容。总之,只有明白新课标的要求,就能做到深浅适度。

四、评价有变,不能仅绕高考转

很多刚接触新教材的老师都存在这样的疑惑:“新教材只是内容上作了些改动。知识还是没变。而且有很多内容是原来老教材都去掉的内容,如今又回到教材上了。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还得照样进行,而且最终还是以高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那么,课标下的教学还得以考试作为评价工具,还得绕着高考转。”这种认识偏差使得很多老师从高一开始就把教学的深难度和综合性提到高考前复习的层次。其实,这种轻过程、忽略形成性、重终结性的评价方法,使师生过度关注分数,而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严重违背课标精神的。

上一篇:化工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一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