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8 01:30:23

地理学习计划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潜能生;元认知策略训练

中国分类号:G633.55

潜能生是“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每一个潜能生都希望能得到证明和肯定,借助针对性的教学教育措施,有可能让他们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如何开发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潜能,是教育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研究目的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率先提出了“元认知”这一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因此其核心意义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认知。[2]此后教育学、心理学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各自提出独到的见解。大多学者倾向认为元认知的概念蕴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 [3]元认知知识是产生元认知体验的基本条件,元认知体验是形成元认知监控的前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目的和核心。[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4]

地理是高中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学科性很有特点:自然地理以自然客观事物为基础,注重的是内在逻辑的分析和演绎;人文地理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注重的是归纳思维。因此,要学好地理,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达不到学科要求,他们因此害怕地理。然而,学生成绩不佳并非全是智力因素,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发自己的潜能空间,成绩暂时落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理学科的潜能生。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具备较高的元认知水平的学生,能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获得成功。{1}潜能生的智力水平与正常生相差无几,但元认知能力较正常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想要提升潜能生的学习成绩,单纯的知识性“补课”治标不治本,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可以从根源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本文尝试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对潜能生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潜能生界定标准:

(1)学科标准:近三次统一考试地理成绩居年段后50%。

(2)观察法:上课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3)自述法:自述学习困难,尚未发挥自身潜能。

综合考虑以上3点,在本校高二文科班选取地理学科潜能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 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利用选修课时间进行元认知训练,时间为3个月。

2、方法

(1)前测。取上学期三次年段统一测试的地理成绩平均分作为前测的学习成绩。同时对两组学生进元认知问卷调查测试。

(2)元认知训练。教师自编的训练方案对学生进行三个月的训练。对照组按常规教学。

(3)后测。用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后测学习成绩。再对两组的学生同时进行元认知各维度问卷调查测试。

三、元认知策略训练方案

(一)训练前准备

1、开班动员、建立信心

通过动员,让这部分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与鼓励,建立学习信心,端正学习度,明确学习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了解自己、了解地理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目的,“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对我有什么帮助?”, 引导他们剖析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我用功了吗?用了几成力?”“我目前学习不良的原因是是不努力还是努力了但效果不佳?”“我是否容易受外界干扰?”还要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学习规律,“我学习状态最佳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我记东西是记得快还是记得慢?是否容易忘记?”等等。明确的目的和端正的态度有利于树立成功学习的信心,熟知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和策略。

文科生因为地理成绩差而害怕地理,因为害怕而对地理敬而远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介绍学科的特点、教材的结构,指导学习地理的方法策略,让他们放下包袱,克服畏难情绪,正确对待地理学科学习。

(二)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策略训练

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策略训练从解决几个问题着手,包括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 我做的对吗?怎样做会更好?

1、我要做什么?---计划安排与时间管理训练

学生在学习前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安排好合理的时间,避免无目的的随意学习。如复习到大气运动这一章节,学生要制定简要的单元知识学习计划,思考:这单元大概需要用几节课,每节课的具体任务是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哪个是我已经掌握的,哪个是我经常错的?课后计划用多少时间补缺漏…。

鉴于潜能生的固有学习特点--懒惰,学前计划不能走过场,要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书面计划并持之以恒。在训练过程中,尤其在初期要采取必要性措施监督,如定期检查、中期不定时抽查,养成习惯后逐渐放手,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2、我为什么这么做?----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训练

有效监管可以学生让明确学习任务,时时跟踪自己的思维过程;还能提醒自己,免受内外界干扰,确保顺利实施学习计划,这一点对潜能生特别重要。

(1)出声思维

出声思维就是让学生用言语表达思维过程。比起默默的思考,出声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 及时发现错误的地方;出声有利于理顺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好解释答题的理由,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在训练中,教师示范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如何进行出声思维的学习模式:“这是什么问题、在什么时间、在哪里、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并让学生尝试、体验,反复几次,以加强训练。

(2)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在出声思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自我反省性提问,它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以实施相应的调整措施。

在训练中, 学生每次学习或解题时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向自己提问,每个思维阶段上都有相应的提示问题,学生必须先提问,然后再进行思考回答。为防止学生忘记,训练初期,教师可以印发空白 “提问单”,学生思考的每一阶段先看“提问单”的问题,并将每个问题的答案简洁写出。习惯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提问单”。在自我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发现自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就可以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思维角度 ,提问单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监控自己认知加工过程,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在元认知训练过程中我们常用的问题单包括:

计划策略的培养:

(1)这个问题考查什么知识点?我需要哪些已知条件?

(2)目前已给了我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有什么用?还缺什么?

(3)下一步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4)换一个思路,如果从这条路走,又会怎样?

监控策略的培养

(1)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对了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

(2)我的步骤有没有错?我的计算有没有错?我的解题过程有没有偏离目标,是不是需要调整?

(3)我的目标变了吗?现在的新的目标是什么?

评价策略方面

(1)问题解决了吗?哪些措施起了作用?哪些没有起作用?

(2)下一次我是不是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此类问题规律是什么?

(3)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有什么不同措施?

3、我做的对吗?---自我评价和反思训练

反思,有利于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总结学习方法和积累经验。在训练过程中,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都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可结合自我提问单上的问题进行。并且制作错题本,将错题分类汇总,详细记下解题思路,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寻找答题规律。某个学生学完地球运动这一单元后写道:“这个单元感觉很难,我有点混乱。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我基本掌握了,光照图我会看侧视图和俯视图,其它复杂点的图我经常看不懂”“昨天讲评的卷子有几题又不会了,我准备晚上再看看书,不懂的明天问老师 ”

4、怎样做会更好---- 学习技巧训练

(1)提高注意力训练和笔记指导,

集中注意力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关键。在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地理学术语和地理符号来快速地笔记,学会手、眼、耳、脑多感官齐动,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尽量避免走神;回家后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重点难点。

(2)寻找规律、科学记忆

地理学科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而且知识琐碎繁杂,在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采取科学方法帮助记忆,提升学习效率。例如:用系统记忆法记忆世界不同区域位置,学生很容易忘记重要地点的经纬度,把它们用同一根经线或纬线串起来记,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记忆起来就不困难了。根据遗忘曲线规律,一次记忆还不够,要让学生多次记忆强化。

(3)课堂相互回答训练

由于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制约,有时学生自我分析解题过程中思路不够开阔,甚至会误入歧途,钻牛角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质疑、相互问答、并通过相互点评认识到别人的不足之处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起到反思和总结的作用。

(二)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解题步骤,熟悉思维流程

如何在实际考试中灵活运用元认知策略来答题呢?一份试卷拿到手,老师指导学生首先了解它的性质、特点、难度,思考有哪些策略可供使用,比如先易还是先难、先做选修还是先做必修,有意识地选择最佳方案,并且要注意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解具体题目,指导学生根据按照既定程序解题。

四、结果分析-元认知理论元认知训练对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影响

我们用spss17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个组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后测成绩差异明显,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这段时间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是积极有效的。实验组潜能生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地理学科成绩,元认知问卷调查也显示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元认知训练,潜能生不仅提高了地理学习成绩,其它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更关键的是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学会了在认知过程中自我监控、调节以及自我反思和评价。如果这些方法能迁移延伸到其它学科,延伸到课外,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是有利的。反思我们的教学策略,当教师为学生成绩不佳而苦恼的时候,如果能够转化思路,从学习方法层面加以引导,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 张明静《元认知培养与地理教学》[J ] . 《考试》2012(4)

[2]. 张雅明《元认知发展与教学》[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3.] 董奇 《论元认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4)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策略。

关键词:乡镇;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地理教学也面临改革的机遇。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在火热进行中,这也是乡镇初中地理改革的机遇。乡镇初中地理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而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让乡镇初中学生自主进行地理学习,主动探索地理的奥秘。这对于乡镇初中地理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提升乡镇初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性是广大地理老师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乡镇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性的概述

乡镇初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性指的是乡镇初中生自身能够主动去学习,能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进行地理学习,能够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学习制订地理学习计划,并且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有良好自制力,从而掌握更多地理知识。

二、乡镇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乡镇地理教学水平来看,农村初中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再加上乡镇初中教育中,初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一直被忽视,有的乡镇初中甚至把地理放在副课的位置,认为开不开设地理课程没有多大意义。乡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也没有进行系统培训过,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教程内容进行讲解。而城市初中的地理教学水平比乡镇要进步得多,地理教师具有专业的素养,教师也能够创新教学办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乡镇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得以发展,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乡镇初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性的培养策略

1.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乡镇初中地理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教师仍然不注重对地理自主学习性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做学生地理学习的助手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乡镇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例如,学完地图一章以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个人画一张上学路线图。又如在讲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在列举了大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事例,观看了电视资料画面后,让学生进行分析评说。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在自主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制力,依赖性较强。想要改善学生目前的状态,教师就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改变学生不好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性,做到尊重学生。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该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再帮助学生改变并给出自己的策略和意见。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旁侧击鼓励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3.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学生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源于兴趣的激发,想让学生学好地理,就必须先要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教学方法再先进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要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地理教学就必须有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根据初中地理的教学大纲拟定教学任务,和明确教学目的,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

4.转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观念

跟随时代的步伐,当今已经是自主学过传统的监督性学习。但是目前数据显示,多数农村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强,学习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往往没有成型的自主学习观念,因此,我们要通过考试的正确引导来改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观念。首先,要求老师在协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的时候,与学生正确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观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田景先,付贺梅.有效提升乡镇初中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的教学策略[J].神州,2013.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学科认识偏差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及对策

当前,有不少学生家长和教师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认为因为高考必考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所以它们是重要的科目,务必要多花时间学好;而包括高中地理在内的其余科目是次要的科目,学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学生也会对地理学科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地理比起上述三门学科来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不用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甚至特意减少花在地理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以保证其他所谓的重要学科的学习,进而弱化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时候,学生就很难学好地理,长此以往,学生对地理学科就失去了兴趣。这样一来,由于受学科认识偏差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就可能会慢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消极被动一难于学好一失去兴趣一更加消极被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要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范畴,但在大学阶段却被划进理科的范畴,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综合的学科。因此,学好地理学科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当前全社会都强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更彰显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优化地理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方式,着力挖掘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吸引力,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新奇感,从而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一般情况下可利用教学挂图和简笔画来辅助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教师讲了好久学生都不一定能搞清楚,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兴趣了。此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情况动态地模拟出来。显然,这种动态的模拟展示比起静态的挂图和简笔画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绩效差及对策,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就是学不好,或者是学得很吃力、很辛苦,学习效果也很差,可谓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在于学习方法不当。如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仍然延续了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只知道死记硬背,不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习人文地理来说还可以,但是用来学自然地理就不行了。还有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只知道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和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消极被动的学习习惯,当然易导致地理学习上的低效。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就要针对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第一,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人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第二,要学会使用地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课本中有大量的地图。地图在地理学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是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做到图文结合、图不离手。第三,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形成习惯。

三、基础不牢导致学生难于进一步发展及对策

在初中阶段,学校、教师、学生都对初中地理的教与学不够重视,结果就是学生的地理基础不牢固。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对于必须牢记的基本地理事实和数据记得不清楚、不准确,对于必须理解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学生的地理基础技能缺乏,很多学生不具备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技能;学生的地理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更谈不上深化和拓展。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有效学习计划和目标,能让学困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事半功倍。学习过程主要有制订计划课前预习精心听讲课后复习解决疑难独立作业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等有机联系的几个环节,其中下列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课前要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不仅能预先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很多学困生的初中地理基础薄弱,而高中地理每节课的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不易当堂消化。这就需要学困生抓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找出重点、难点,做好听课准备,以便更好适应教学节奏。

课堂应专心。课堂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很多学困生上课只听不记,课堂发言、讨论缺乏主动性,做笔记与听课不能有效配合,各种感官不能并用。被动的学习态度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因此,学困生课堂上更应紧跟教师思路,用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笔记,争取不“欠账”或少“欠账”。

课后重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最初时较快,以后逐渐减慢。所以,学完新知识之后应及时复习,写出复结笔记,做好相应练习。这样才能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提升自己理解、迁移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使用科学阅读方法

高中地理知识主要分为三大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学困生要注意在不同版块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必修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重点是对自然原理的理解和规律的探索,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宜采用理科的学习和思维方法。通过学习建立宏观的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学困生在学习本书时应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去思考,一幅图接一幅图去揣摩,一点一点构建地理框架。

必修二侧重学习人文地理。即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人文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要求学困生应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积累生活经验;应学会迅速通读课本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应建立联系观点,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必修三偏重学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多读课本和地图;应在各部分之间找到逻辑联系,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途径;应明确细节性知识点的出处,利于快速记忆和运用。

三、学会认真研读教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地理学习侧重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学困生在学习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理解教材。

注重消化概念。概念学习是中学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困生在学习地理时要将教材中的主要概念细细梳理,逐一消化吸收。如季风、区位、上风向、最小风频、太阳高度、锋面气旋、地质构造等。同时还要把特别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罗列出来,加以区分比较,如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区时、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等。

重视理解原理。高中地理学习不能一步登天,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等。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等。掌握原理和规律,就能寻找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分析事物才有说服力并做到举一反三。

把握“求同存异”。地理环境既有共性,也具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受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表面的热量大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陆地上的自然带也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规律,大致可分为热带温带寒带,这是共性。但在实际分布中,由于受地形、海陆、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等。

仔细寻求规律。在平日地理学习过程中,学困生还要学会从教材中归纳出普遍性规律。如学习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可归纳出全球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的回归线上,哪个半球的昼就达到了最大值。这些规律总结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四、懂得如何使用地图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地理学习的“灵魂”和难点,也是地理学困生害怕学习地理的重要原因。想要学好地理,必须将地图当做最好的老师,做到地图“三会”。

会读图。读图注意先后顺序: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读出图具体内容、范围等,观察要仔细全面;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和图文转换等。

会记图。首先学会分类,地理图表可分为日照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地形剖面图、原理示意图等。注意图文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要“图不离手”,多看图、填图、绘图,做到胸中有图,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只有这样,学困生在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才能浮现出一幅形象而清晰的地图,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地理教学;研究与实践

针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研究,主要从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习动机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以提高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改变教学观念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地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及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及独立学习的机会。在当前地理课上,许多教师普遍存在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情况,习惯沿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其在地理课堂中往往起主导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理课堂的教育内容、节奏等,这很难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当前课堂教育的要求,改变教学观念。如在讲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对该节内容的理解,合理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加入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二、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还要求教师合理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在优化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应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安排更多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掌握地理知识,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出一个话题探讨的课程,组织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自由的分析。

三、提高学习动机

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动机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习动机不仅是学生学习课程的动力,还是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基础。如教师在讲授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程时,在上课前,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行制订学习计划,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能够对内容学习的章节制订出不同的目标及动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课程,除了教师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地理知识外,必须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再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使地理教学课堂能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最后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参考文献: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66-02

“自主学习能力”,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安排和规划学习节奏、通过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深化、进而找到问题切入点的一种学习能力。不同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这方面的引导。而在高中阶段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能为其日后进入大学学习打下扎实的铺垫,有利于其对知识的消化。

同时,地理学科本身就蕴含丰富的知识结构,需要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特别在新课改实施后,新教材就学生在接受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形成更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本文旨在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简单的研究,并就此主题归纳出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针对现在高中教学的状况,教师们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说教”变为“引导”,让学生们从“被动的”、“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主动积极的展开学习。而地理学科,由于其综合性较强,本身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点,更加容易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剖析地理知识点原理,引导其自主学习

需要提醒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发性和独立性,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为教师,需要在课上清晰地剖析知识点的原理、讲解其脉络、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引导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总结

地理学科涉及到很多规律,包括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温度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规律及成因;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和成因等。对于这些规律,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从时空、地域和演变几个角度,对这些规律进行提炼和总结。

2、归纳

归纳指的是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对于试题的类型、出题思路、解题逻辑、对应知识点规律、答题技巧等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高其答题质量和速度,理顺其思考路径和方法。

三、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这里的“思维方式”,指的是促使学生们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从更全面的、不同的纬度和深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区,加深思维品质,脱离“僵化”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们这方面的能力,从各种角度去提问、并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其提高思维能力。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其学习热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其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虽然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点丰富,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直接通过课本获取直观的理解是比较难的,或者说,地理课本上的一些内容都比较抽象,不利于理解,而刻板的教学又会让孩子们感到痛苦和无趣。唯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其主动的学习并且不断挖掘新的知识,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地理水平。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们的探索精神,诱发其自主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愉悦的心情面对地理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运用情景教学;2、引用古诗文中一些对地理的描写;3、穿插历史故事在讲解中;4、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明亮的色彩和图片加深记忆;5、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辩论赛等。

五、引入“绘画”作业,增加课堂乐趣

地理学科的教学往往和地图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地图上的位置、区域形态,周边关系,进而解释其地域特性,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记忆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对应的地理文字描述,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乐趣,又能锻炼学生观察、记忆、组织、表达的能力,也利于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

六、开展户外地理活动

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性就是结合了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基于课本的内容和当地的条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户外地理活动,甚至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户外开展一些简单的研究,在整理、分析材料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其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温故而知新,完整建立地理知识架构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留心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

在每一次教授新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贯穿过去的知识点,循序渐进的理清新旧知识点的关系,使其成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八、运用多元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积极的评价,是建立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单一的评价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应该多指标、多层次、多方位的来评价学生。

1、平衡学习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综合评价;2、可以用量化的分数来显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理解程度,但也可以用等级来表示学生在地理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表现程度;3、对于学生在不同时间学习能力的提高,要给出适当的鼓励和肯定;4、引进学生和老师的互评,让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以此达到自信和激励的作用。

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职责变得格外重要,从最初的“教授”到现在的“引导”,对教师的要求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鼓励其个人的创新性。对于地理这门不算最热门,但是包罗了很多知识的学科而言,需要格外留心学习计划的制定、鼓励其通过探索获取学习的成就感,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秀玲.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31)

[2] 杨泽俭.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07)

[3] 王平军.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1)

[4] 贾勇燕.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宿州学院学报. 2006(04)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一、狠抓学习常规,促进地理学习质量

质量形成于工作过程中,学习质量的提高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质量。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发展,教学质量和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多媒体教学和创新教育日益重视,甚至有的人认为学习常规是个旧的框框,贯彻学习常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实,学习常规是以往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是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认真贯彻学习常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地理的学习既有一般的学习常规,也有学科的特殊性。根据我的所见与所得,认为地理的学习常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年(初一世界地理,初二中国地理)、一个学期、一周、一天的计划;其次给自己确立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

2.重视地理图表:图表的学习是地理课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考试的重要方面。要养成科学的图表阅读方法,地点要牢记,做到“心有地图”,要学会绘制地理的图表。

有了学习常规可以使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加优化,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管理可以更加精细。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将学习常规认真贯彻执行。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科发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在这门课中有所建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爱好如果不能触动思维、内心、灵魂就不会带来益处,教师应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的发源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点,是承上启下的纽带。若要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运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具体生动的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渴求,达到“课开始,趣已生”的目的。

⑴巧用故事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的内容,引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导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引入“跳河的”的故事:在买菜回家的路上,一想到了家庭锁事而想了却心思,跳河自杀,却被人救起并且菜蓝子内多了两条鱼;事隔几年,这一又为家庭锁事想自杀,跳入同一条河流,可她跳下后,没人救却自己爬上岸来,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她不想死在这臭气熏天的河里。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水污染问题。然后讲新课,学生兴趣浓厚,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下了良好基础。

⑵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运用相关的谜语,可活跃课堂气氛。如用“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洲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引入地球地图的学习;学习《矿产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时,引用“黑汉性高强,浑身闪闪光,入炉放光热,工业好食粮。”(谜底:煤)。讲我国的省会城市时;“银河渡口”(谜底:天津)等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⑶巧用别称导入新课。

“别称”类同于“绰号”。中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对“绰号”比较敏感,因此,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学习区域地理时巧用“别称”导入新课,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如日本用“日出之国”;新加坡用“花园城市之国”;印度用“孔雀之国”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趣味事例、漫画、彩图等方式导入。通过行之有效地启发诱导,达到以言激情,以情引趣,以趣促学的目的。

2.巧妙讲授新课,稳定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后,学生已进入愉快的学习情景,怎样使激发起的学习兴趣稳定延续,在学习新课时发挥作用,达到“课进行,趣更浓”的目的呢?

⑴深挖教材内涵,提取趣味性知识点。

教育家认为,对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真实、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深化理解所学内容。针对《中国的旅游业》的教学,一是可以据教材提供的旅游景点,绘制旅游线路;二是收集整理十大旅游胜地的风光宣传图片。把教材的“死”知识变“活”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

⑵数字浓缩,总结规律

巧妙运用数字对所学内容进行浓缩,及时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减少记忆量,有效地稳定学生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讲《南亚》时,用“三、二、三”浓缩,即三大地形,两大平原,三大河流。学习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后,用“三多三少一个大”浓缩,即“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很大”等。

⑶展开联想,激活思维

为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当学完“黄赤交角”后,反问“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变小、变为零”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⑷电化教学,直观形象

地理学科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质、地貌。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理解宏观和微观的地理现象和事物,因此教学中应采用投影、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的平面教学立体化,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极大的感染,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妙结尾,拓展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当堂内容得以概括、深化、系统,而且能拓展兴趣,教师若巧妙结尾,能达到“课结束,意未尽”的目的。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苦学变乐学,发挥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强大育人功能。

______________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在课堂外,你会发现除了临考前会有学生在晚修等课余时间集中问问题,其余时间很少发现学生主动来请教。课下很少预习、复习、做相关的练习题。没有地理学习计划,也极少自主补充课外知识。在每个章节学完之后,很少有学生进行有关地理学习的归纳总结。地理常识薄弱。

地理课程在难度上并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但是为什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如此低下。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笔者从以下角度尝试找出原因。

一、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1.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地理学科的部分基础知识在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中已经有所涉及。但在初中阶段不少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上课听不听关系不大,只要考试前突击背一背即可得高分。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可能在初中阶段适用,但在高中,尤其是在高考中肯定是行不通的。这点已在学生进入高中的学习中得以证实,这部分学生在难度有所提高的高中地理学习中,就感受到初中的那套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学习,而且由于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知识没有理解而感到学习吃力。还有一种类似于上述情况,就是学生们习惯将地理划归文科类学科。作为文科类学科的知识,大家都认为多背、多记就能学好,所以往往是一开始不重视,等到想学时又因知识断层而跟不上,感到地理难学。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有些学生总是将地理看成“副科”或者认为自己以后选择读理科,无须学好地理。由于态度的不端正,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然后把原因归咎到地理太深奥、难学。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非智力因素。

2.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要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可。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自然也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3.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的原因在于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在学习时侧重点应该放在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背、记,搞突击,而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理解,注重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二、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

2.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和技能,才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而且高中生也迫切希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毕竟高中学习与初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应高中学习。为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教学任务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和“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地理事物放在地图中去记忆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非常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只要找到它们内在的连接点,学会横向、纵向衍生知识,就能更全面、更轻松地学好地理。

第三,指导学生多联系生活,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地理现象和从生活中分析归纳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样,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需求。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一、地理学习中个性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自卑心理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理。由于地理学习成绩的差异,一时无法改变其在同伴中的落后位置,家长埋怨、同学歧视,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地理丧失信心。智力水平较低、学习成绩欠佳、个体性格内向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另外,命制地理试卷时,真正的好题和高质量的试卷不在于用偏僻知识点、新知识点来识别学生,人为制造区分度;而是靠熟题新意、旧瓶新酒、热点里的超常规思维以识别考生。难题不是难在技巧上,而是难在策略。技巧性太强的解法,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

焦虑即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多发于智商一般、学习刻苦、成绩中等的学生身上,表露出一种“愁肠百结”的焦虑情绪。究其原因,往往是阶段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某些难点没有吃透和掌握,而主观上又想尽快掌握所产生。虽然焦虑情绪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却容易使学生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遭遇更大的挫折。

3.封闭心理

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一种内在需要的行为方式。一个学生一旦养成某方面的行为习惯,就会成为他们心理品质中稳定的因素。不少学生具有懒于思考、意志薄弱、兴趣淡漠、信心不足等心理缺陷。他们在地理学习上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而且自以为不错,却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于是感到很苦恼。又看见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而自己无法赶上,便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封闭心理。他们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做了错事,不愿让教师知道,对教师避而远之,不敢回答教师的问题,不敢向同学请教,不愿与家长交流,心理矛盾重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理学困生。

4.傲慢心理

由于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现代学生见识广、思维活跃,加之教师个人知识有限或备课考虑不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时答不上学生疑问的情况,或因其它原因造成错误而被学生当场指出的尴尬场面。该心理障碍大多见于智商较高、自我感觉良好的外向型学生。这类学生自恃地理成绩较好,往往会轻率地提出干扰课堂教学中心的问题,或者对教师讲解的问题提出异议。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知识上的“刁难”,由衷地肯定学生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可以发动其他学生解答这些疑问,变学生为教师。

5.厌烦心理

上述几种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得以矫正,随着地理教学深度的推进,必将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使学生产生诸如“自卑—厌倦”型、“焦虑—厌倦”型、“封闭—厌倦”型、“傲慢—厌倦”型等消极心态。厌倦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种个性心理障碍的集中表现,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丧失殆尽,危害极大。由于傲慢而产生的厌倦心理,比较外露而容易察觉,而因自卑、焦虑、封闭等产生的厌倦具有潜隐性,须注意观察和反复接触方能显现。不同类型的厌倦心理障碍宜采用不同对策,把厌学情绪消除在萌芽状态。厌倦心理障碍一旦形成,教师必须从两方面进行反省:首先,观念上克服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创设宽松、活泼的群体学习环境;其次,教学方法宜新颖多变,通过教具演示、板图运用、幽默语言等手段打破沉闷的课堂局面。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距并不大,而地理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习品质,不少智力稍差的学生,由于学品端正,地理成绩很好;而有些智力较好的学生,由于学品较差,地理成绩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消除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心理障碍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对高中地理学困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达到转化之目的。

二、地理学习中个性心理障碍的转化对策

1.晓之以理,正面引导

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进取目标。良好的学习品质来自崇高的追求,一个学生有了理想和目标就像有了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可以产生无穷力量。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效果与心理素质养成的关系,要求他们自觉规范学习行为,制订地理学习计划,懂得怎样学习。作为教师应坚信,只要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感化地理学困生,再坚硬的石头也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教师应真诚爱护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理解其内心的痛苦和困惑,宽容他们过激的言行。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才能解除顾虑,增强对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感,获得自身成长。

例如,讲授“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如果不顾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如是否具备方位、经纬度等知识)而机械地按教参课时安排进行教学,势必使相当多学生产生知识累积的困难,进而产生焦虑心理。笔者以为,缓解学生焦虑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接受水平;第二,妥善及时地突破教材难点和关键,如进行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知识的教学之前,必须补充讲授或复习地球的方向等知识;第三,经常与学生谈心,消除其紧张心理和顾虑。

2.激发兴趣,诱导思考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D.P.Ausubel指出,内驱力一旦被激发,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个性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

例如,讲解鲁教版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时,可通过时事新闻激趣诱思:“中新社南京5月20日电,继大蒜价格突飞猛涨超过猪肉之后,市场上,黑豆价格近日离奇攀升,一度超过肉价。往年2、3元都卖不出去的黑豆,如今俨然成为菜市场上的新晋明星,最高价达到9元多一斤。国内的网民们给难以控制的五谷杂粮价格取了一个个特殊的名字,大蒜涨价叫‘蒜你狠’,绿豆、红豆、黑豆涨价被戏称为‘豆你玩’。”启发学生探究造成五谷杂粮价格猛涨的原因。因为新闻的实时效果让学生很感兴趣,上课时可尽量给学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实践表明,坚持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地理学困生日益落后、积重难返现象的出现,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其学习成绩。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一种自动化的稳定行为。包括学生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主动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习惯等。表现为学习愿望积极、强烈;学习意志坚定、奋进;学习行为自觉、主动;学习过程活泼、轻松。这种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中方能形成。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坚持严格规范训练。能否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否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成绩差异的分水岭。所以平时教学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有效性强,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采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学习品质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其中部分的是相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训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常抓、反复抓,切忌一曝十寒。

4.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家长和教师的品行如何,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教品对学生的学品影响更大。教师、家长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给学生以熏陶感染,一定会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例如,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测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教师提问“水稻和闪电分别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这时一位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起哄式地回答“它们都是可再生资源”,教师并未严加训斥,只是冷静地提醒注意题干下的条件限制,进而反问:“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该生自信地回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此时部分学生已意识到水稻和闪电都不是自然资源,当然就谈不上是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于是该生颓然低下头。当然,有时这类自负的学生还需课后的化解工作使之口服心服,避免抵触情绪的产生。

又如,讲解有关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提到“对流层内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一结论时提问:“某地近地面气温为30℃,请问20千米高空气温是多少?”一学生很快回答:“-90℃”,这时追问道“对吗”,该同学还振振有辞地解释。“20千米高空,是否还为对流层?”直到这时,该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地理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培养学生高效率做随堂笔记的好习惯,是学生“任务型”自主学习开展的基础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这个关系链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文科的教师,面对高考,应该从高二文理分科后,就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高效率做随堂笔记的好习惯。而当前,在地理学科的自主学习中,部分学生还存在如下现象:学习方法单一、机械,不善于自我思考和总结,不能用正确的方法阅读教材,把握不住重点,提炼不出有效信息。课堂上不会听课,抓不住教师讲解的比较重要和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不善于做随堂笔记,不善于对各种问题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综合。那么,如何做随堂笔记,才能高效率呢?

1.每一学科的笔记做法不尽相同,就地理而言,地图与笔记不能分开,可以在地图边上的空白处做笔记,或者用便签做笔记,过后粘在图边上

2.笔记是记给自己看的,每个人的笔记也不尽相同。一些地理事物的名称比较长,每个人都可以用适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就比如“墨西哥湾暖流”可直接记为“MCG…流”。一个“聪明”的“聪”字解决一切问题,耳、眼、口、脑齐用,要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对自己有用的亮点、教师强调的要点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做笔记要快且有所选择,并在课后加以整理、完善。

教师在学生如何高效做随堂笔记方面要从思想上、方法上加以引导,更要在在教学过程中提醒、监督和表扬,逐渐培养学生高效做笔记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做随堂笔记是为了用笔记课后高效的自主学习。

二、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是培养学生形成“任务型”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

(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上课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下降为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我在任教的班级都对学生讲过这种遗忘规律,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自习课或者晚自修时对当天所学知识利用笔记马上回顾,检查遗漏,先理解后记忆,把课堂上的暂时记忆转化为较长久记忆――每周定期翻阅,加深理解,把较长久记忆转化为长久记忆――月考甚至大考前的回顾,串联前后章知识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把知识理解和解题能力最终回归课本,知识点简单化,增加自信心。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尽管记忆不是地理课的全部,但地理学科毕竟是一门文科课程,里面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很多,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是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地理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核心概念记忆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并引导学生遵循记忆的规律在课后自主学习时间里及时而又高效的复习。

(二)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带着任务去学习的习惯

一般说来,学习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计划也比较容易制定,难的是定时定量地完成落实学习计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易行难”。因此,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要“强制”学生学习,给学生“任务”。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我所任教的班级,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要按“明暗”两条线进行:“明”线是当天复习过的模块,要完成当天的随堂笔记复习和相应作业;“暗”线是没安排地理课的当天晚上要按自己的进度循环复习已经一轮复习过的模块,以避免一轮复习时战线过长学生学了后面的模块知识又忘记了前面的模块知识。每天半小时复习时间(不包括做地理作业的时间),要坚持到高考结束。而周末和节假日,教师同样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内完成,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外时间内克服惰性,培养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班级分组,小组成员精诚团结,共同进步,是“任务型”自主学习习惯坚持到底的保证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一般按六个人分为一小组,选取责任心强、有表率作用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小组按自愿组合的原则稍加调整,既有成绩好的成员,也有成绩较差的成员。学习上碰到的小问题组内成员相互帮助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来解决,小组成员精诚团结,共同进步。而小组长的作用并不是监督成员,更多的是提醒本组成员在组内约定的每天半小时复习时间内不要忘记复习,并把每个成员复习的进度粗略地记在登记表中,便于教师查看每个成员的复习进度,也便于月考成绩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挂钩比较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等,更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任务型”自主学习能够每日坚持直至高考。

另外,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易患心理和精神疾病。不仅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心理沟通,精神疏导,更应该引导学生跟学生之间积极沟通,有效合作,在紧张之余放松情绪,自我减压,合理安排时间,科学掌握复习与应试技巧,使他们感到学习既充实又愉悦。我建议同一小组的学生晚餐后三五成群地到学校操场上散散步,聊聊天,开开玩笑。这样,一天的疲乏就大部分消除了,又能以饱满、高昂的状态进入晚自修的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同一小组团队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形成小组独特的学习风格和“任务型”的自主学习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

附:学习小组学习进度表

上一篇:生物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