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2:28:41

电子工程师论文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 实践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同志在2014年高校咨询会上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和实践的课题。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结合2014版培养计划修订,做了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尝试,现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主要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4级电类学生培养计划修订中,对电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调整、学时调整。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6+20)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分别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船舶通信与导航”课,改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取消了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课,新增加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3学期)新增了针对性更强的两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4学期)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4学期)课;二是将“单片机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改成(1.5学分、1.5周、第4学期);三是取消了“船舶电气设计与检验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6学期),新增了“船舶机舱测控系统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6学期)。

(2)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了“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二是取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2+16)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四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一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调整到学科基础课;二是取消了“供配电系统”课程(2.5学分、36+4学时、第7学期),改增为“工厂供电”课程(3学分、40+8、第7学期);三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2学分、26+6学时、第4学期)学分调整为(2.5学分、28+12学时、第4学期);四是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3.5学分、48+8学时、第5学期)学分调整为(4学分、52+12学时、第5学期)。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取消了“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2学分、28+4学时、第7学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动力装置与辅助机械”(2学分、28+4学时、第6学期)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6门课程,分别是:信号与系统、文献检索、企业管理、电气工程专题讲座、集散控制系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二是新增“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新能源技术”(1学分、16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三是将“AUTOCAD”课程(2学分、16+16上机、第5学期)改为实验课程(1学分、32学上机、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测控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学分、1周、第6学期)两门课程。

(3)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16+16)课,改成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增加了由专业核心课调整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56)与实验(16) 两门独立的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信息论与编码”(24+8)课程并调整“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0+16)到学科基础课。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在通信系统方向:将“程控交换”(32)课程换成为“移动通信”(22+10)课程;二是在嵌入系统方向:将“ARM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改为“嵌入式系统”(22+10),新增“ 计算机操作系统”(16+16(上机))及调整来“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16+16);而“DSP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调整到专业选修课中;三是取消了电子系统设计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Linux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电视原理”8门课程;二是由专业方向课调整来“DS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选修课;三是新增“专业导论”、“学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信息论与编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7门课程。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训练C”(1周,1学分),调整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4周,2学分)。

(二)加强几门关键课程的课改示范工作,提升课程在电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的教改实施情况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学院2009年起将原来的“电装实习”改成(电子装配)“工程训练”和“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并结合课余电子制作训练作为补充。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每一年的设计制作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增,加强设计内容的新型性和实用性,至今实验室已有50多个设计实训模数电路板。2014版培养计划中“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调整为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30学时)。

电子装配工艺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低,在原2010版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电子电路焊接技术,为以后的电子装配打下基础。教学时数为一周,时间上分散进行,历时半个学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入门课,除公选课、选修课形式外,兴趣小组形式的学习培养也是一个最有成效的环节,使得对电子设计有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能力。对电子制作训练做到有计划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子制作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焊接技术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学会万用表的使用)、识图、音频放大电路制作。

第二阶段:电子制作入门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主要学习绘图、制作与测量(学习Protel(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图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有:简单电源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光控灯开关电路、温控加热器电路等。

第三阶段:电子设计基础训练。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音响电路(含音调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隔离放大器电路、充电器电路等。

第四阶段: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训练。主要为综合设计中、大规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抢答器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数控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锁相环振荡电路、转速检测电路、充电器电路。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情况

单片机作为电子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院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新的教学文件,每年修改电子教案、课件,出版新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不断完善学习资源,实施电子考试等等,为学生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14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改为32,实验改为独立设课,学时为32,课程设计为1.5周。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全部为校内老师设计制作,实验室至今有单片机综合应用设计电路板30多件。

(3)新增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

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向技术应用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凝练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使得知识、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在还不能完全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教学实验班的形式增加一个补充教学环节,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为立足点,从应用目标出发搜索知识点,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思维方式。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被教师控制之下被动地学习的局面,改变单纯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的局面,转而让学生养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在教学环节上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三点连成一线。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适应技能考证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编写、修订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编写出版《电子综合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指导》、《单片机设计实例集》等实践指导教材;为学生开展考证培训修订《电子工程师考证培训讲义》等;编写新的教学文件及电子教案、课件等,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一是修订出版了《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Proteus仿真版)》、《电子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选集(一)》、《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指导性强的教材;二是在原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片机慕课网站的建设,新编了150题左右的作业练习题库;三是修改2014级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及课件;四是设计开发2014级用的新实验电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提高学生、专利证书数量、提高学生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从职证书数量。

(1)加强了学科竞赛的辅导力度。一是组织学生电子协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二是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资源,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充实指导教师力量,2014年学院的指导教师队伍扩大至9人,落实了组队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选环节,密切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联系,特别是在暑期中通过明确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增加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四是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2)重视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工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省创新研究项目等实践,指导学生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生发表的电子设计类论文、实用专利、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电气类)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明显。

(3)加强校内电子工程师等考证培训工作。学院培训中心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验收,成立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方面考证员,可进行中、高级电工,中、高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7种电子电气类证书的证书认定,为学生培训考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加强了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要求。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早计划、早布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实做时间,现一般是在第7学期初就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答辩分二次进行,在较长的时间内可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

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将提高从职能力的技能考证、考级、竞赛奖等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学院出台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规定了5类学生学业成果(考证、考级、论文、专利、竞赛奖)或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二、实践成果

两年间,学生在电子工程师、电工考证、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成绩提高明显,取得电子工程师证书30 人;电工证书192人;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学生为9人,二等奖学生为18人,三等奖学生为21人;在全国(省)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及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6人,特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4人。两年间,学生发表电子设计类论文10篇,取得电子设计类实用专利35项。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学计划改革后课时量压缩造成教师“抢课”现象,并由课程门数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下降;二是团队精神在学院教改项目中体现不够,大多数教师还是安于老的教学方式,教改积极性不高,大范围的教改项目推进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教师的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建立在教师行动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李维.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4,03:44-46.

[2] 张军国,刘西瑞,张健,燕飞,阚江明. 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09,S1:93-95.

[3] 赵明富,罗彬彬,胡新宇,全晓丽,曹阳,胡顺仁,黄丽雯,叶斌强. 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25-31.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国际供电会议组织(CIRED)的区域性国际会议之一,中国国际供电会议每两年举办1次,CICED2012是第五届,会议致力于搭建一个交流观点、研讨技术、了解全球配电先进技术成果、展示中国最新配电技术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凝聚智慧、共同探讨电网发展经验和未来趋势的重要国际会议。

“本次会议将讨论配电系统的规划、资产管理、自动化、供电质量等领域的问题,分析分布式能源系统、微网及储能技术以及风能等新能源对电网的影响,探讨配电系统的发展方向。”会议主办方CIRED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峰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了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和目的,并提出在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下,应加快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微网及智能电网的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形成并实践配电系统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推进配电系统的持续发展。

IET全球运营总监Ian.Mercer在致辞中强调IET旨在帮助信息全球共享,为工程师提供更多卓越的服务。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日立制作所中国总代表北山隆一、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增平、南瑞集团公司副院长奚国富等作为电力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的代表对科研成果研发、产品应用和推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强调了为中国配电系统贡献力量的愿景。CICED2012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李若梅主持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中,CIRED主席Herbert Haidvogl对CIRED的组织架构和交流架构等信息,表示CIRED非常关注智能电网的发展,并介绍了欧洲配电系统的情况;天津大学余贻鑫院士介绍了中国配电网的发展现状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应注重效益和配电智能化、用户侧的建设等建议;IEEE PES前主席Alan C.Rotz指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分会(IEEE PES)积极致力于智能电网标准的制订,并将加速标准的制订和更新,以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CIGRE主席Klaus Frohlich指出电力行业面临着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电源远离负荷中心、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自然灾害的干扰等问题,并从输电侧角度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CICED2012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院士主持了主旨报告。

9月6日上午,IEC TC57 IEC61850 (WG10)工作组召集人、ABB瑞士有限公司项目经理Christoph Brunner,芬兰阿尔托大学(原赫尔辛基技术大学)教授、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供电会议主席Matti Lehtonen,法国电力公司(EDF)、IEC智能电网战略组的主席Richard Schomberg,日本早稻田大学环境和能源工程研究所教授Ryuichi Yokoyama,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肖立业将分别作题为《运用IEC61850实现智能配电》、《北欧的智能电网愿景》、《ICE智能电网战略组的状态更新》、《用于智能社区的可自愈可扩展的配电网络》和《用于未来电网的超导技术》的特邀报告。

会议期间,将有近60位国内外从事供电技术与管理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就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自动化、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农村电气化、需求响应机理及其商业运营、储能技术及电动汽车、主动配电网、供电质量监管与控制、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等9个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共享经验和成果。会议还设立了6个专题的论文交流和张贴,60余篇论文在会上得到宣讲,172篇论文在会场张贴交流。

9月7日,会议将组织智能电网标准座谈会以及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讲座《工程师需要的经济学》,并将组织与会人员前往上海思源电气股份公司参观。

CICED2012由国际供电会议组织(CIRED)中国国家委员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共同主办,国际供电会议组织(CIRED)联合主办,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分会(IEEE PES)、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等提供技术支持。上海市电力公司为会议提供了大量周到细致的服务工作,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保障,英大传媒集团积极参与了会议的筹备,体现了多方联合的文化氛围。

会议同期举办了电力装备展览。展览面积达到5200平方米。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公司、中电普瑞工程有限公司等54家国内外重要的供电设备生产企业参展,展示了配电系统特别是智能电网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相关设备。(责任编辑:房瑞标)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培养计划修订要遵循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坚持全员性与社会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基础性与实践性、个性化与自主性、特色化与国际化五大原则,建立一个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1.1课程内容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高校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的探讨楼然苗(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2)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课程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些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可作为辅修或选修课程。

1.2课程学时

以“精简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为原则,合理分配课堂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比例,对于与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关系密切的课程需适当增加一些学时。如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课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综合设计辅导等课程可适当提高实验学时数;专业核心课中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可按2:1.5设定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32学时+24学时)。

1.3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去消一些效果不好、由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的课程或减少学分,减少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时或改为完成设计作品学分制。为了让学生拥有对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成品的全过程能力,除一般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可重点开设电路图与PCB制作、C语言编程、单片机设计、电子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1.4形成系统教学

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与辅导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学分系统中,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为提高学生电子设计创新能力及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奠定基础。

1.5学分的替代制度

建立学分免修、替代制度,将学生专利、学术论文、竞赛获奖等纳入学分免修、替代等制度中,促进学生参与创新研究的积极性。

2.教材改革与建设

要鼓励教师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校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出版编写一些实用性强、有工程项目应用实例的实践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电子综合设计实例与辅导、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辅导等等。

3.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动课程教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基础课程中可探索包班制、分级制、分层制、挂牌上课等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基于问题、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对一些与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关系密切的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可作以下一些偿试。

3.1将与计算机操作关系密切的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等理论课放在电子交互教室(机房)上课,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训内容交替进行,强化教学效果。

3.2探索慕课等网络助学平台教学方式。分清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内容,在网上可布置课外学生个人学习内容、探究式学习内容、拓展性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些选修课、方向课可借助网络课堂等形式开设。

3.3实验项目尽量与实际电子设计工程项目结合起来,真题真做,促进“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3.4实施教考分离,以机考替代纸质考试,或实施以设计作品为主的课程成绩评分制度,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4.实践环节的改革

通过对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合理制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标准,明确职业技能考证要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从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四个步骤及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综合实习和创新实践六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评定制,可改成以课程设计实物作品、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发表的科技论文、获得的知识产权(专利)证书、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等为主的成果学分评定制;一些分散的学生自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可改为教师带队制的集中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校内电子焊接加工生产线,使之成为具备电子路线设计、加工、生产、测试全过程功能的电子设备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5.课外学科竞赛教学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促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一套与教学培养计划相辅助的学科竞赛教学体系,适当开设一些电子设计类知识的公选课、必修课,成立学生电子设计兴趣小组(社团),提供开放的活动场地,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日常的电子设计活动,鼓励并辅导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产权申请等学术研究活动,活跃校园学术研究气氛,也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

6.职业证书考证教学

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的客观需求。在教学上一定要强化与职业考证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将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内容整合到相关教学课程及实验内容中,减少课外考证辅导的教学学时。建立校内电子工程师考证、电工考证、电子CAD考证点并设立网上辅导平台,开放考证训练的实训场地,提高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考证学生的持证率。

7.小结

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实践性,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社会责任,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本届会议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电力电子分会(PELS)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联合主办,日本电气工程师协会工业应用学会(IEEJ-IAS)和韩国电力电子学会(KIPE)共同技术主办,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裴相精、副理事长苗立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IPEMC 2012 大会主席 Fred Lee、IEEE/PELS主席 Dushan Boroyevich 共同宣布IPEMC 2012 开幕。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美国电力电子系统研究中心(CPES)主任李泽元博士担任本届大会主席;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杨庆新先生,IEEE/PELS主席、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Boroyevich Dushan教授,日本东京工学院Hirofumi Akagi教授担任会议荣誉主席;浙江大学钱照明教授担任国际指导委员会主席;日本Yokohama 国立大学Atsuo Kawamura教授、美国佐治亚工学院Deepak Divan教授、Kyungpook 国立大学Heung-Guen Kim教授、浙江大学徐德鸿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刘进军教授担任国际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徐殿国教授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哈工大电气工程系主任刘晓胜教授担任秘书长。

本届会议得到国内外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学术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725篇投稿。经程序委员会511位国内外专家严格评审,会议最终录用论文563篇,其中263篇论文分为53个分会场进行口头交流,300篇论文分6个分会场进行墙报(poster)交流。本届会议论文集的所有论文将被IEEE Xplore和EI Compendex收录。会议论文充分反映了国际电力电子和运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器件、封装及系统集成,电力电子变换器及其控制,电机驱动及运动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电力电子其他应用等方面。

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其中海外代表219人。会议邀请到了美国Robert D. Lorenz教授 、日本 Shigekane 博士、中国李立院士、韩国Kwang-Hee Nam 教授、爱尔兰Ger Hurley 教授、以色列Adrian ioinovici 教授和英国诸自强教授做了大会主题报告。还邀请了德国Peter J.Grbovic 博士和Ralph M,Kennel教授、美国孙建教授、加拿大李云伟博士及瑞士Johann W. Kolar 教授做了精彩的技术讲座。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通过Keynote Speech、Tutorials、Oral Session和Poster Session等多种方式,交流了电力电子和运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器件、封装及系统集成,电力电子变换器及其控制,电机驱动及运动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电力电子的其他应用等七个主题。

IPEMC 2012 闭幕式上举行了IPEMC旗帜交接仪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我会转交给下届承办方合肥工业大学。

国际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会议(IPEMC)自1994年第一次在北京成功举办以来,每3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本次会议是第七届。该会议不仅在亚洲有很大影响,在全世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领域也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已经成为知名品牌国际的会议,成为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最新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责任编辑:房瑞标)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Electronics System Design

Techniques for Safety

Critical Applications

2009

Hardback

ISBN 9781402089787

Sterpone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人们周围充斥着各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误操作或故障时有发生,有时这些会造成对人员的伤害或者环境的破坏,为了避免这些,人们提出了安全性苛求系统的概念。这种系统是指通过各种设计和制造手段保证在其使用寿命范围内,运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对使用者和环境造成伤害的错误。本书便是针对这个问题编写的。

本书共分8章。1.介绍了可用于发射环境下的FPGA设计技术,主要包括硬件结构设计的可重构设计技术和冗余技术,还介绍了基于sram的FPGA的软件结构及FPGA线路结构;2.首先介绍了辐射效应包括单粒子反转和单粒子门锁。基于单粒子反转的FPGA内存优化,对SEUS的仿真分析和硬件分析,分析了三重冗余结构及容错系统的约束条件;3.纠错效率分析算法。首先介绍了静态分析算法,然后介绍了该算法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介绍了用于SEU分析和MCU静态分析的新算法;4.介绍了一种新的高可靠性的应用于S-RAM FPGA 的算法,该算法从定位和运行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减小了程序出错的可能性,提高了运行可靠性;5.首先介绍了具有容错功能的基于SRAM的FPGA系统设计的新流程,然后介绍了容错线路的设计优化方法,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了新设计的优越性;6.基于FPGA内部降压机制的系统优化,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SRAM-FPGA的减压系统,他不需要外部任何器件,可以完成高效率的减压,该系统在Xilinx SRAM FPGA上实验验后结果良好;7.介绍了一种用于DNA生物芯片的新型硬件结构,它采用双核硬件结构,实现了不同单元的多指令操作,并在一种FPGA系统上采用这种结构制备了DNA芯片,显示出这种优化结构的强大能力;8.首先介绍了RCF器件,然后介绍了ReCoM结构,最后实验显示新型的ReCoM结构性能更为优越。

本书的作者Luca Sterpone目前任教于都灵理工大学(意大利),研究方向为数字系统设计和计算机结构。他2003年毕业于都灵理工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在该校读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为“电子系统设计技术的安全关键技术应用”,获得了2007年度欧洲优秀论文奖。

本书内容新颖,针对性强,适合电子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以及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的学生阅读。

刘军涛,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Liu juntaoDoctoral Candidate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射频(RF)和微波微电子的封装是高频电子封装技术的最新发展,它吸引了大量电子工程师投身于电子封装和高频电子领域的研究,也吸引了学术研究者了解最先进技术在商业界应用的兴趣。它覆盖了热量管理、电气、射频、散热的设计与模拟,封装技术与加工方法以及其它相关射频、微波封装的领域。近10年来无线电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高频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2008年9月16-18日,国际微电子和封装协会(IMAP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圣地亚哥举办第一届射频与微波封装的高级技术专题讨论会,邀请30多名业界的顶尖人士做了射频、微波、毫米波和宽带封装等高级主题演讲,会议取得的效应远远超乎预期。

该书是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共选论文12篇,每篇论文独立成章。1.微波和毫米波频率封装的基本理论,介绍微波和毫米波频率的基本设计、交换性能和额外复杂性;2.低成本高带宽的毫米波引导线框封装,介绍一种新型中继馈线方法,使低成本高容量的封装理念可以应用到高频领域。这个方法影响了数字电子封装技术;3.微机电毫米波的聚合系统,介绍一种大批量生产毫米波无源器件的技术工艺;4.毫米波板上芯片的集成和封装,介绍板上芯片的集成与封装技术对毫米波电子学领域所带来的低成本效益,以及讨论了毫米波电路性能的若干特殊问题;5,射频液晶聚合物和毫米波的多层气密封装包与组件,提出x、K、Ka-频段的应用组件的薄膜液晶聚合物(LCP)表面安装封装技术;6.随身设备的射频、微波基板封装线路图,回顾随身设备的设计方案和材料,并讨论如何达到所需的封装密度和性能;7.陶瓷系统在射频和微波封装技术中的应用,展示出使用陶瓷材料和陶瓷制造工艺的优势,从而研发复杂性不断增长的多层结构;8.毫米波产品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层压材料波导,讨论复合材料波导,通过数值仿真的手段,解决材料问题并处理毫米波频率的内部连线有损耗和间隔时所产生的折衷问题;9.射频、微波应用组件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基片,展示关于射频、微波封装应用中的LTCC技术的计算机模拟和制造的最新进展,包括当前的LTCC制造技术、模块封装包、高带宽设计和集成天线的射频、微波系统的发展趋势;10.用于微电子封装的高散热陶瓷和复合材料,讨论散热复合材料的高级性能,包括纳米碳管、合成金刚石、做结构旋转后的氮化铝、氧化铍等;11.高性能微电子封装的散热片材料,回顾了射频、微波封装的散热材料的制造、应用和研发,包括传统的、第二代、第三代散热材料;12.氮化铝三维多芯片组件(A1N 3D MCM)的技术研究,回顾了射频、微波封装的氮化铝三维多芯片组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A1N高温共烧陶瓷(HTCC)工艺、钨贴片匹配、烧结温度分布图的影响以及其它实际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问题。

本书主要作者Ken Kuang等人是多年从事该领域研究、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专家。他是国际微电子和封装协会(IMAPS)会员兼副主席、圣地亚哥分会的主席。他多次获得IMAPS的最佳会议论文奖、电子封装技术国际大会(ICEPT)的最佳研讨会论文奖、IMAPS的主席奖。2004年,他创办了Torrey Hills Technolo-gies,LLC公司。该公司迅速成长为美国INC500之列,是射频、微波封装产业的引领者。

本书反映了射频、微波微电子业界的近期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从业工程师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的必备指导书籍。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7篇

>> 基于ZigBee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研究与实现 基于ZigBee 的无线医疗监护系统设计 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医疗监护系统 基于ZigBee的老人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终端的设计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远程机房监控系统的实现研究 基于远程医疗移动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目的及分析 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应用研究 基于ZigBee的养老院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 基于ZigBee协议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ZigBee的远程温度监测系统 基于zigbee的心电监护节点设计与实现 基于ZigBee的医疗呼叫系统设计 基于数据融合的家庭远程监护系统研究 基于GPRS和ZigBee的城市路灯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大棚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ZigBee技术的社区家庭健康监护系统 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智能监护系统设计 基于ZigBee技术的老人监护跟踪系统设计 基于无线网络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Smart RF CC2420 PRELIMINARY Datasheet[S].AS Chipcon Oslo,Norway,2004.

[6]董挺挺,沙超,王汝传.基于 CC2420 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J].电子工程师,2007,33(4):67-70.

[7]刘建.基于ZigBee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护节点的设计与研究.西安.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西安科技大学,2011: 39.

[8]杨顺,章毅,陶康.基于ZigBee和以太网的无线网关设计[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19).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科研项目(【2012】KY004)。

作者简介:

卢锦川(1984―),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8篇

翻开所有关于张亚勤的报道,你都会发现,里边记载的文字虽然版本不同,却都是关于一个年轻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和管理者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如果说张亚勤的经历是一个神话,那么这个神话足以取代任何一本书籍,成为国内外天才成长的标准模本。

少年班里的成材典范

故事似乎应该从1978年说起。当时,年仅12岁、对什么都还弄不明白的张亚勤从1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招收为首届少年班学生。少年大学生这个新鲜的词汇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光环,每天都有许多人到大学里看望这群“穿着开裆裤的天之骄子”。报刊杂志的记者们也常常光顾这个特殊的人群。在那个年代,关于科技大学少年神童的报道,往往成为报刊杂志最为吸引人的新闻。但不管到学校来采访的记者多么精明,都从来没有人采访过张亚勤。这是因为他实在太小了,以至于记者们潜意识里根本无法把他和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当时的科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这位来自山西太原的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个子实在太小了,以至于他进出大学校园时,大家都以为他是旁边附小的小学生。次数多了,科大门卫室的大爷开始有意见了,有一次,他逮住了小亚勤:“娃儿啊!你们老师怎么也不管管你?要乖一点,不能常常逃课跑到这里来玩,现在不把你们小学的课本学好,以后就没有机会到这里来读书了哦!”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大学生”,却取得了令见多识广的科大教授们惊讶的成绩。当多数同龄人刚刚开始准备考大学的时候,当多数校园里的同龄人还没来得及习惯食堂饭菜的时候,19岁的张亚勤已经开始准备关于计算机通讯方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了。

此时的张亚勤也许并没有想到,14年后,当他再一次回到母校的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是怎么热烈的一种情景。1999年3月,张亚勤回到母校,母校把欢迎他的活动搞成了一个盛大的庆典。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学生向他涌来,涌动的人流甚至把礼堂的大门都挤破了。热烈的掌声把校门口等着拉客的出租车司机都吸引了过来,“从来没有见过这里这么热闹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至今说起那次活动,张亚勤都还记忆犹新:“那情景让我很感动。”

偶然的撞车事件和唯一的满分博士论文

科大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张亚勤的才气就已经引起了一万多公里以外的卫星通讯、无线电通讯领域的泰斗――匹克霍兹教授的注意。在这位科学家眼里,这个19岁的中国男孩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科学天分和勤奋踏实的品质似乎已经暗示了他将来不可限量的成就。他马上做出反应,极力鼓动张亚勤到美国乔治 ・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是,1986年,20岁的张亚勤远涉重洋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读书的这段时间,全新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张亚勤所有的潜能。他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同学们两三年才学完的课程,然后一下子扑到了教授的国际卫星研究课题上来。很快就凭借他的技能和天赋解决了几个关键性的难题,让同学和导师惊讶不已。

在别人的想象中,这样一个“天才”一定是一天到晚捧着书本狠劲地啃,但事实并非如此。那时候的张亚勤和女朋友两个人常常整天出去玩,开个破车到处跑,从华盛顿开到佛罗里达,中途舍不得住酒店,而且老吃快餐。因为张亚勤是学生会主席,天天搞活动,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每当国内有企业代表团到华盛顿访问时,他就去接机,是机场工作人员熟悉的“免费中国司机”。

就是这样一位“好玩分子”,在博士毕业的时候又做出了一件被载入乔治・华盛顿大学史的传奇故事:博士论文都做了一大半了,忽然得到通知,同一个题目别人已经做过了。没有办法,只好改题目,从头来过,这时时间也花去了一大半了,但即便如此,张亚勤还是给当地的报纸制造了一个轰动性的新闻,华人学生张亚勤做出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上惟一的一个满分博士论文!

最年轻的院士和美国总统的贺信

奇迹还在延续。1997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担任总监的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这是世界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而张亚勤也成为了此协会有史以来的最年轻的院士。

两年后,张亚勤再次成为焦点:1999年1月,因为他的杰出成就,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决定把1998年度唯一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授予张亚勤,这是国际电子工程巨匠级的人物才有可能获得的一个重大奖项,而张也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为此,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专门给张亚勤发来了贺信,祝贺他获得这个崇高的荣誉:“祝贺您获得1998年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您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工作,我对您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您的成就无疑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巨大鼓舞。”

的确,在美国计算机领域甚至工程界所有来自大陆的中国人中,无人能与这位传奇的年轻人一较高下。张亚勤也很自然地被认为是美国华人的骄傲与传奇。

比尔・盖茨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在当选为IEEE院士的第二年,张亚勤接到了一个越洋电话。很快,他就接受了刚刚当上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博士的邀请,正式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

在微软的一次高级会议上,面对比尔・盖茨,张亚勤率领研究院成员对半年来所做的工作进行详细的汇报。盖茨一开始对这议题中的某些问题不太懂,他听得十分认真。此后,盖茨不断地向张提问题,原定一个小时的会议也被延长到了一百分钟。

会议结束时,向来不轻易称赞人的比尔・盖茨拍了拍张亚勤的肩膀,满脸微笑地说了一句:“你做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

两个月后的1999年1月15日,加入微软刚满两年的张亚勤开始接替李开复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IT=IQ+IP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张亚勤出色的科研和管理才能让比尔・盖茨和他的同事们再一次感到惊讶。微软曾组织总部高层到亚洲研究院进行参观。当比尔・盖茨他们走进希格玛大厦的微软研究院时,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和别的研究院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新奇的科幻世界。研究院里会议室的命名令人过目难忘,比如光子、量子、基因链、DNA、火药库等等,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研究院里每个房间都挂着一块硕大的“白板”,甚至在休息大厅和会议室,干脆就用“白板”来作为墙壁,拿起笔,你就可以直接在上面书写了。这些白板上一般都会写着许多莫名其妙的段落、公式,甚至只是一个谁也看不懂的字。而这些“杰作”正是员工们开会或休息时脑海里一闪而过的灵光。

微软的人都说:“亚勤感性、率真。身上没有盔甲,不需要戒备。”和他在一起,同事们都不必有任何戒备和压力。他可以“容忍”下属的一切古怪的念头。有一次,一名同事跑来跟他说:“张,我知道你每天都在电脑上写些什么,我从外边偷偷地进入公司的系统,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口令、密码。”张亚勤听了,吓了一跳,但也不责怪他,只是在以后更加注意文件保密和系统安全方面的研究了。

每隔几个月,张亚勤就会让员工们把手里的活放下,然后把他们拉到风景优美的旅游地进行训练。与其说是训练,还不如说是“说话”,在这几天里,同事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自愿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开展讨论,话题很广泛,大家感兴趣的都可以。张亚勤会很认真地对同事们说,“这个时候,你不必有任何限制,可以说任何你想说的话,当然,也可以痛痛快快地把我骂一通。”

“你雇来的同事都存在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怎么去释放,怎么去转化,这是管理者的方式问题。首先,一定要对他们有很强的信心。第二,公司需要一种文化氛围,使大家去合作。这个合作不是平常只讲一讲的合作,而是让他真实感觉到,合作后产生的合力一定大于分散的力量。”

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张亚勤和他的团队可以得到很迅速的提升,无论是彼此的信任还是相互之间的默契程度。研究院的同事都知道张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将不复存在。如果5年之后我仍然是这里最资深的人、最有名的人,那就证明研究院的失败。”事实的确如此,两年前进入微软的同事,现在大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在张亚勤看来,IT企业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才和知识产权,他把这写成一个公式:IT=IQ+IP。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ies”的缩写;IQ本意是智商,张亚勤用它来代表人才。在他看来,IT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智慧资源而不是物质资源上。对于一家企业研究院,人才几乎就是一切了。

一天24小时都有乐趣

张亚勤是一个热衷于工作但又绝对懂得如何“享受工作”的人。每天清晨,这个充满朝气的青年男子都会很准时地出现在“星巴克”门口。店员们早已习惯了他的作息时间,每天一大杯的“奶特咖啡”在他走进店门的前几分钟已经开始制作了。

从星巴克出来,打开车门,坐在后排的座位上,翻看刚邮寄过来的《华尔街日报》。到办公室的时候,恰好是早上九点。带拐角的长形办公桌旁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饼干、薯片之类的零食。墙边书柜的空格里摆着太太、儿女的照片,洋溢着温暖。

“我每天尽量争取两小时一个人自由思考的时间。这种时候,不希望别人打扰我。”这位院长兼首席科学家知道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处理管理与研究之间的冲突,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这个有着温和声音和文雅的外表的年轻人,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细心和平和。一起外出的时候,他会很细心地让你先选择座位;交谈的时候,他也总能看似不经意地“检查”你杯子里的水,然后请助理甚至自己站起身来帮你添。这是一个热心上进的年轻人,在他的言谈中,你感觉不到任何与坎坷、消极相关的字眼。他喜欢直白与不回避的方式,但却几乎从未在与他交往的人中得到过微词。

“我从不会要求自己今天一定要做什么,明天一定要怎么样。人生短暂,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足够的乐趣。一个成功的人并非仅仅是事业上有所成就,而应当是真正懂得享受的人。”

“我经常听人说,今天是星期五了,马上就可以回家,真是太开心了。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换回的就是一天几个小时的乐趣,我觉得这个交易太不合算了。最理想的状态是24小时都有乐趣。”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9篇

生于海外 长于中国

与多数人不同,祖籍为福建漳州市的陈清泉出生在一个印尼华侨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华侨企业家,从事汽车行业生意,因此他从小就接触汽车,对汽车构造有直观地认识和了解。那时印尼还属荷兰殖民地,在多国文化的背景下长大,也为日后陈清泉成为东西文化桥梁奠定了基础。

上学后陈清泉勤奋好学,在学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印尼建交,祖国的建设发展对广大的海外华侨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华侨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师长们的鼓舞下,1953年,十六岁的陈清泉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学习深造,为建设祖国出力。

回到国内,陈清泉凭借从小学习多种语言的天赋,很快熟悉了中文,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顺利考进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师从当时矿业学院机电系系主任、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矿山机电专家汤德全教授。汤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科知识,特别是他开发的高效通风机在矿山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都对陈清泉日后在电机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矿业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1971年。在学校工作期间,为了解决矿山提升机自动化的关键设备低频发电机的技术难题,陈清泉带头设计制造出了国内首台矿山低频发电机,后经不断地改进完善,形成了矿用低频发电机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一直沿用到今天,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

1971年陈清泉调往上海先锋电机厂工作,负责厂里的电机新产品设计,并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改革小组,参与了当时的《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参加编写了著名的《电工手册》。1976年移居香港后,他一边在香港理工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担任讲师,一边在香港大学梁维新教授门下攻读博士研究生课,1982年获得了香港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从1982年开始,陈清泉任教于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直到退休,这期间是陈清泉进行电动车研发的黄金时期。

当工程与哲学产生碰撞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力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使得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陈清泉在香港大学任教不久,就把电动汽车作为研究方向,四十余年的潜心钻研和不懈奋斗,使他在当今电动汽车、电气传动领域成为泰山北斗。

合而攻之:电机系统的研发

电动机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它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从而驱动车辆运动。早期的电动汽车多采用直流电机作驱动,针对这种现状,陈清泉大胆地提出采用感应电机作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以便采用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对电机的大范围调速。他创新地将现代非线性控制理论中的控制方法应用到异步电机的调速中,这种控制系统不仅有很大的调速范围,而且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陈清泉也先后研制出多款高性能的电动汽车专用的特种电机。1994年,他提出了一种针对电动汽车的新型高功率密度永磁电动机驱动系统,所采用的电动机为多相多极方波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功率密度大、效率高、动态性能好等优点,非常适合于电动汽车驱动。1998年陈清泉又提出和实现了容错式永磁无刷电动机恒功率运行的新型效率优化控制方法;2000年提出了一种新型五相表面嵌入式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该电动机结构和运行原理都非常特别,具有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和串励直流电动机的优点。实验证明,该电动机驱动系统在现代电动汽车应用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陈清泉的这些研发在电动车电机的特种结构和优化设计这个国际性难题上取得了突破,创立了永磁电机高效率宽调速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上提出了电动车用异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规律,把经典电机设计理论在新条件下进行修正。他发展的电动车专用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模糊控制,进一步在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上研究开发了智能化电机电磁场温度场分析和优化设计软件包,所设计的电动车特种电机达到国际同类电机的最高性能指标,该种电机已为德国BMW公司的电动车(E1)、日本本田电动车(EV Plus)及港大电动车(U2001)所采用。相应的优化设计成套软件被多个公司和大学采用,有关论文被IEEE标准列为主要参考文献。该项研究为电动车特种电机的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清泉也先后主持设计了二十多台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许多试验概念车的性能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次在国际电动汽车的竞赛中获奖。

此外,针对当时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清洁、节能汽车的倡议,陈清泉发表了题目为“道路电动车辆”的论文在1984年出版的《香港工程师杂志》及随后的《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能工业电子学报》上,详细说明了他自己正在从事的电动汽车研究项目。除了电动汽车领域,陈清泉还十分关注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新型特种电机的研制和发展。1987年他在《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能量转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轴向磁场电机”的论文,该文论述了轴向磁场电机的性能、设计和制造特点及应用前景。同年,他还发表了论文“廉价变速磁阻电动机”,对小功率变速驱动系统中的单相开关磁阻电动机的设计特点、驱动电路及其性能进行了论述。

陈清泉是一个哲学博士,将工程与哲学相结合,他提出了电动车研究的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他认为电动车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通过系统集成优化技术达到各子系统之间的最佳配合及最佳能量转换,并特别要确保电动车在恶劣路面及气候下、在大幅度变化的交通状况下整体性能的优质、高效和可靠,因此电动车的电机及其控制与传统的电机及其控制有本质的区别,必须采用全新的设计思想以满足电动车的特殊要求。在此指导思想下,他提出电动车各子系统间和零部件之间的相关度矩阵,以及根据电动车各种运行工况及其出现概率,来确定最佳的电机规格和参数要求的整套方法。

从香港大学退休后,陈清泉仍然带着一份责任一份热忱耕耘在科技教育领域。为鼓励青年学者为中国科技发展刻苦专研,他自费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设立了“陈清泉教授奖学金”。1988年陈清泉被聘为上海大学荣誉教授;1990年被母校中国矿业大学聘为荣誉教授;1995年被合肥工业大学荣誉教授;1995年被浙江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5年被东南大学聘为访问教授;1996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顾问教授;1998年被东南大学聘为名誉教授;2002年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杰出教授和电动汽车研究所名誉所长;2003年重庆大学的外聘院士;2004年任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和校长特别顾问;2005年被华南理工大学聘为广东省电动汽车研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及广东省电动汽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被大连理工大学聘为汽车学院名誉院长和新能源车辆研发中心名誉主任;2010年受聘担任临沂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2012年受聘担任神华集团首席科技顾问。陈清泉每年都会抽出宝贵的时间到他担任荣誉教授或访问教授的学校去亲自开设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并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提出宝贵建议。

在国际上,陈清泉是国际公认的“电动车三贤士”之一。1990年,陈清泉担任了第十届世界电动车大会(EVS―10)总主席,并创立世界电动车协会,成为其轮值主席;1992年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评为特级会员(IEEE Fellow),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1995年获日本国家环境研究学院杰出院士奖,1996年获匈牙利电工技术学会优秀成就奖,获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英国电机工程学会国际杰出学术演讲奖,2001年获选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更获《亚洲周刊》评选为“亚洲最佳科技先驱”;2006年获得由印度联邦政府首席科技顾问R. Chidambaram博士颁授的“电动汽车技术之祖(Pitamaha of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荣誉称号;同年被聘为美国加州奥克兰(Oakland)市特别工作小组顾问,参与起草关于2020年前实现世界上第一个不依赖汽油的城市的法律。2007年获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环保交通卓越成就奖;2008年获英国洛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荣誉技术博士学位。

今年7月至10月,应好友Carlo Rubbia教授(1984年物理诺奖得主)的邀请,陈清泉远赴德国波茨坦高等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le Studies, Potsdam)任资深研究员。该院是新成立的高等研究院,以曾经有不少诺奖得主(包括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学者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为榜样,汇集全球精英,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研究前沿科学技术。陈清泉欣然答应了Carlo Rubbia 教授的盛情邀请,在那里静心和专注地思考能源和信息的内在联系,并利用此原理提出电动汽车智能充电,处理好人的行为、能源和信息的协调,以达到汽车企业、电力企业、电池企业和各参与方的共赢。陈清泉还协助高等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筹划国际高层次研讨会,邀集美洲、欧洲、亚洲著名学者,取长补短,共商全球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

电子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层培养;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2-02

一、地方院校的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成果往往较少,以本科专业教学为主,分布在省会以外的中等城市,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服务支持,生源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山东省而言,办学历史较短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无法与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等)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老二类本科)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但地方院校的优势就是了解地方的需求,知道地方需要什么,错位发展,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电子类专业的特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数控人才显得缺乏,社会急需大量这类应用型人才,而山东省多数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并且学生在校数相比其他专业是比较多的。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都与培养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山东高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相近,只是在课程的深浅度上有所不同,无各自的特点。现有的课程体系尤其理论系统性强、知识结构较完整的优点,但弊端是理论性占学时偏多,需较高的数理基础,不适应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偏重实践能力的需求,分层次培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调整培养模式,分层培养

我们借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的先进理念,采取分层培养,大一、大二基础课、主干课统一要求,拓展课、考查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

1.首先鼓励学生考研究生,给他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加强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学,从时间、学时、师资上给与政策倾斜,安排优秀的辅导教师,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实验资源,提高考研录取率。

2.调整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安排紧密。联系学生顶岗实习半年,解决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课程相对偏少的问题。

3.鼓励优秀学生考取公务员、村官、选调生等,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作专题报告会、辅导会。

四、校企联合,顶岗实习

联系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实现企业走进学校,学生走进企业,既可以为企业培养员工,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用教师的社会经验和关系、往届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上的作用,通过培养方式的调整,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上顶岗实习,短则三个月,长可以半年,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积极作用。

五、多渠道增加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了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课程进行了分类。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按照实验类型可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课程四类。基础实验为:计算机操作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为:多媒体技术、MATLAB、信号与系统实验、现代电子设计系统实验。实践环节为:软硬件知识与实践、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在培养思路上,还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面向对象编程与应用实验、MATLAB语言等。基本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上机实践的课程,同时通过和社会上的劳动部门、职能鉴定部门联合,使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维修合格证。

2.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理工科特色,分阶段实施。从一年级开始,基本每学期都设置有带实验学分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具体如下:

一年级:C语言编程仿真设计;大学物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二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同步进行,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软硬件知识与实践、创新活动。三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顶岗培训、技能培训同步进行,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设计、高频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电子实习、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工作,现代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学年论文、电子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六、多种形式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

1.构建学生的创新实验模式。创新是灵魂,对于电子信息类学生尤其如此。学生通过课堂上、书本上的学习,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形式非常多,应该说是不拘一格。

2.多证教育。学校利用与社会劳动部门的关系,让学生取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如计算机维修培训、电工技能培训、电子工程师培训、焊接培训等。通过培训,学生不仅可以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认可的计算机维修证、高级电工维修证、电子工程师中级证等。通过业余时间培训、办证教育,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3.大学生竞赛。国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针对大学生教育,也开展了很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工程师大赛、山东省物理实验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凡是获奖的同学都非常受社会的欢迎,即使没有拿奖的同学,也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

4.科技创新项目。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启动,很多大学生展示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每年从泰安市申请到科技创新项目十几项,学生完成项目,写论文,并且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点,有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发明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赵华君,程正福,朱家富,等.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73-75.

[2]李陶深,苏一丹,胡强,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3]乔闹生,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50-51.

[4]胡承忠.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泰山学院学报,2010,(6).

上一篇:土木工程小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和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